小规模猪场生猪疾病预防与控制方法

时间:2022-09-19 11:25:35

小规模猪场生猪疾病预防与控制方法

摘要:安徽省生猪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开始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了生猪产品产量,满足了市场上对于优质生猪产品的需求。小规模猪场虽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化管理模式,但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不合理之处,增加了生猪疾病出现的几率,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应当重视做好生猪疾病防控工作。

关键词:安徽省;小规模猪场;生猪疾病;预防控制

安徽省是国内生猪养殖大省,近年来重视针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积极培育良种繁育体系,推进安徽省向着生猪生产强省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力。规模化猪场是当前生猪养殖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养殖规模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规模化猪场,其中小规模猪场为年出栏3000头以下的猪场,在猪场中小规模猪场占比较高。虽然和大中型猪场相比其养殖规模较小,但是生猪养殖管理工作也较为繁杂,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不科学的现象,引发生猪出现各种疾病问题,从而影响养殖效益的提高,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安全隐患问题。

1安徽省生猪养殖现状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中生猪养殖是其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2021年末生猪存栏1582.5万头,和2020年相比增长11.5%,其中能繁母猪增长10.9%,生猪数量和养殖规模有所扩大。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生猪养殖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安徽省针对生猪养殖提出了多种优惠政策,力求能够建设规模化科学化、生猪养殖体系,满足市场对于优质生猪产品的需求。2019年,针对种猪场以及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提供短期贷款支持以及信贷担保服务,为猪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针对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提供了资金补贴,包括新建猪舍补贴、规模养猪补贴以及能繁母猪补贴,加快了小规模猪场的发展速度,解决了小规模猪场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小规模猪场的设施体系。由此可见,安徽生猪养殖开始向着高效、环保、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省内高度重视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情况。

2小规模猪场常见生猪疾病类型

2.1猪坏死杆菌病

该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导致的,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受到细菌感染的区域会出现组织坏死或者组织变性的症状,随着发病愈发严重会引发全身症状的出现,最终死亡。在发病之后会引发坏死性肠炎、鼻炎、口炎以及皮炎,需要根据具体的发病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将纱布拧成条状,在纱布上方使用一定量的乳酸依沙吖啶粉,可以取得较好的杀菌效果。利用镊子将条状的纱布放置在伤口位置,能够对坏死杆菌进行消杀,也可以控制后期出现继发感染的几率。

2.2猪瘟

该种疾病流行较为广泛,发病率较高,致死率也较高,会通过消化道系统以及呼吸道系统进行传播,是威胁生猪养殖的主要疾病之一。猪瘟不具备季节性的特点,春季以及秋季发病最为严重,包括最急性型猪瘟、急性型猪瘟、亚急性型猪瘟、慢性猪瘟及持续感染性猪瘟,需要相关人员能够结合具体的症状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

2.3猪细小病毒病

该种疾病同时也被称作猪繁殖障碍疾病,属于二类传染疾病,发病后会导致母猪出现流产或者死胎的现象,影响生猪繁殖效益,对于小规模猪场的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在出现该种疾病问题后应当利用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向病猪注射头孢注射液,每日注射次数为两次,连续使用3d~5d。如果出现了心功能差、身体脱水的现象应当进行适当的强心治疗和补液治疗。

3小规模猪场生猪疾病发病因素

3.1环境卫生无法得到保障

环境卫生问题是影响生猪疾病的出现的主要因素,当前小规模猪场在卫生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3.1.1外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控制。在进行猪舍建设的过程中,养殖农户没有认识到猪舍选址的重要性,未针对当地环境风险进行仔细评估,很有可能会选择和居民区、工业区或者其他饲养区相距较近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区域排放的污染物会给生猪养殖环境造成一定的安全危险,污染空气以及地下水,生猪的养殖环境的安全性无法保障。3.1.2猪场内部卫生管理不到位。在以往粗放化的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了分散化的特点,养殖理念落后,多数养殖农户都没有重视对猪舍内的卫生问题进行管控,因此很多小规模猪场受到传统养殖理念的影响,未定期针对猪舍内的粪便以及其他污染物进行清理,清洁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为细菌的滋生、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增加了生猪患有疾病的几率。3.1.3生猪养殖环境不合适。针对妊娠母猪或者仔猪在进行管理时应当做好环境调控,及时调整温度以及湿度,否则容易因冷热应激而导致疾病的出现。然而在养殖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其实施特殊管理,养殖环境出现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的问题,难以为生猪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3.2用药问题频发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药物是防控疾病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小规模猪场内出现了用药问题,影响了药物的防控效果。部分小规模猪场没有形成预防的意识,通常是在出现疾病后才采取药物进行治理,而个别疾病症状较为隐秘,在发现症状后很有可能出现传播面积扩大的现象。在使用药物时没有选择合适的时间,影响了药物防控效果,并且多数养殖人员对于药物的特性缺少专业的了解,在药物使用时出现了盲目性的特点,随意配药以及一味使用新药的问题频频出现,不仅影响了疾病防控,同时还会降低生猪产品质量,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3.3饲养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饲料的选择和配比是极其重要的,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饲料使用不当的问题,难以为生猪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使生猪产品的产量有所下降,生猪自身身体素质下降,无法抵御外界因素的入侵。饲养管理属于系统性的工作内容,在品种引进、病死猪处理等方面都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这样才能够保证为生猪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控制疾病的出现,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饲养管理模式。

3.4免疫接种工作不到位

免疫接种是当前生猪养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利用疫苗能够有效避免病害问题的出现,然而由于小规模猪场的部分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没有意识到免疫接种的重要性,或者在进行疫苗接种时没有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药物,影响了免疫屏障的建立,难以对区域疾病流行问题进行制约和控制。在完成免疫接种后未针对抗体水平进行定期监测,无法及时发现抗体消失,一旦出现疾病爆发的现象会给小规模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4小规模猪场生猪疾病预防与控制方法

4.1加强小规模猪场环境管控

4.1.1选择合适位置建设猪场。在进行猪场建设时应当挑选合适的区域,保证猪场的位置和居民区、交通干道以及工业区相距较远,可以避免猪场养殖给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也可以防止外界污染影响到生猪的生存环境。要求在猪场500m之内没有生猪养殖场和屠宰场,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疾病大范围传播,引起疾病流行的问题。在选址时可以优先选址附近有绿化带的区域,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美化,同时还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为生猪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4.1.2加强猪场内部卫生控制。做好卫生管控,定期对猪场内部进行清理和消毒,对病菌进行消灭,避免给病原菌提供一个滋生和繁殖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切断疾病的传播渠道,防止出现疾病扩散的现象。及时对生猪所产生的粪便进行清理,可以利用自动处理设备对粪便资源进行收集,通过处理系统可以将粪便资源转化为肥料,应用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形成种植养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生产活动的成本投入,也可以提高粪便资源利用率。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轮换使用,针对猪舍内部以及生猪使用的各种器具进行全面消毒,同时还需要重视对生猪体表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能够对细菌进行全面消杀。空栏消毒也是极其关键的卫生控制方式,将全进全出作为生猪养殖的原则,在空栏后对注射内部进行消毒,选择生石灰或者氯制剂作为消毒药物,能够确保生猪拥有合适且安全的生存环境。4.1.3做好降温防寒工作。为了避免生猪由于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出现应激反应,应当对养殖环境进行调整,根据外界气候的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干预处理措施。例如,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外界因素给生猪带来过多的影响。在对环境进行参数调整时可以选择自动化设备,能够对温度参数、湿度参数等数据进行收集,按照所设定的标准开启或者关闭相应的降温设备或者取暖设备保证生猪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下生存。如果气温超过30℃,应当做好降温,可以选择自动喷水装置定时喷水,能够对屋面温度进行控制,或者在猪舍上方搭设遮阳网,有利于避免热辐射提升猪舍内部温度。在冬季应当重点针对仔猪采取保暖措施,如果温度过低,仔猪自身免疫系统较弱,会增加其出现疾病的几率,可以将其单独放置在产房内,做好保暖,可以有效促进仔猪的健康成长。

4.2做好保健工作

保健工作可以在疾病防控过程中对药物进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药物在疾病防控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保证生猪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疾病管控效果。4.2.1做好母猪保健。母猪保健是极其关键的,通过合适的保健措施能够提升母猪的生产效益以及繁殖能力,作为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母猪的不同生产阶段做好相应的保健措施[2]。在空怀以及断奶阶段可以为母猪注射长效阿莫西林,能够增加配种受胎几率,或者可以将氟苯尼考阿莫西林进行联合,将其拌入饲料内进行投喂。通过药物的使用能够对母猪身体内部的环境进行净化,避免出现疾病垂直传播的现象,强化母猪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为仔猪的健康提供基础保障。4.2.2对断奶仔猪实施保健管理。仔猪在断奶时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身体免疫能力低下,通过保健管理能够提升其成活率,避免出现呼吸道疾病、腹泻以及水肿疾病等。在进行保健时可以选择将电解多维以及阿莫西林进行联合使用,可以有效避免其出现疾病问题。4.2.3做好驱虫保健。在上述疾病中寄生虫疾病属于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会通过消化道系统进行传播,影响了生猪的成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生猪出现死亡的现象。通过驱虫能够有效避免寄生虫疾病的出现以及传播,这需要养殖人员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药物,在母猪分娩前2周~3周应当驱虫,母猪配种前2周应当驱虫,春季以及秋季分别对公猪进行一次驱虫。对育肥猪而言在35日龄~40日零之间驱虫,如果存在猪虱以及疥螨较多的现象应当每隔10d进行一次给药,可以选择伊维菌素或者阿维菌素。

4.3调整饲养管理模式

饲养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制定是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关键,在小规模猪场内应当重视对饲养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保证为生猪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首先,重视对生猪饲料结构进行调整。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当做好饲料结构配比,结合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为生猪提供针对性的营养元素,加快生猪发育速度。在夏季应当将精色饲料和青绿饲料进行结合,青绿饲料内包含大量的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能够满足生猪的营养需求。为了能够提升饲料的适口性,可以选择在其中增加适当的调味剂,提高生猪进食量,同时还可以预防疾病的出现。在饲料存储过程中应当选择通风性较好的区域进行存储,有效避免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的现象。其次,重视引进合适的生猪品种。在引进外来品种时需要对其进行疫病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疫病问题,如果存在病情症状应当立即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果没有症状表现可以先对其进行隔离饲养,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其混入原先的猪群中混合饲养。最后,重视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处理不恰当很有可能会使其造成病害传染,发现生猪发病后立即进行隔离,对死猪进行深埋或者烧毁处理,防止疾病传染问题的出现[3]。

4.4做好疫苗接种管理

疫苗接种时避免生猪发病的有效手段,避开当地流行的常见疾病,有利于在某个地区内建立良好的疾病防御屏障,对于小规模养猪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因此猪场应当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疫苗接种,例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以及细小病毒等都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进行预防,在完成免疫接种后需要在第21d左右采集10%的生猪抗体样本,观察是否形成免疫屏障,如果免疫抗体合格率较低需要分析影响因素,并进行再次的免疫接种。小规模猪场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可以对免疫计划进行调整,提升疫苗接种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5结束语

在生猪养殖行业中疾病是威胁猪场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部分传染性疾病,发病较为突然,传播速度较快,会在短时间内给猪群带来安全威胁,影响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小规模养猪场应当形成良好的预防意识,重点针对自身的养殖模式进行调整,落实疾病防控理念,为生猪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小规模养猪场应加强小规模猪场环境管控,选择合适的区域建设猪舍,对猪舍卫生进行管控,对生猪用药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出现药物中毒的问题。同时调整饲养管理模式,做好疫苗接种管理,打造坚实的免疫屏障,避免疾病的出现,提升生猪抵抗疾病的能力,强化生猪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小瑰.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兽医导刊,2022(5):176-177.

[2]方永灵.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2):118-119.

[3]文柳静.易引发猪疾病的猪场管理问题及防治措施[J].畜禽业,2022,33(1):45-46.

作者:李勇 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