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1:35:32

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范文篇1

经济方面的依据:(1)家庭土地经营的方式具有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土地经营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历史上的确曾起过较大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存在着弃耕土地、对土地的投入不足、土地肥力的下降,以及农民受制于土地的等现象,尤其是在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进程不断的加快的背景下,平均承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很多农民要获得就业机会,完全不必再依靠土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经营土地的农民群体,在此这种情况下,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优化组合成为了可能。(2)在客观上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为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随着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特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崛起,对劳动力具有强烈的需求,同时较高的工资报酬,对大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较强地吸引力。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的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不高,从而导致劳动力大量转移,这为土地规模经营在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规模化经营适应了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是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从而剩余劳动力从土体上分离出来,他们大都要转移到城市的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中。只有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少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才会有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生活。

2目前我国农村适合适度土地规模经营

2.1我国的国情决定可以进行土地适度

可以说,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现实情况,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规模经营,但是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一是坚持土地集约利用。鉴于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现实,集约利用土地,就是人为地内涵扩展有限土地的规模,也就是相当于扩大了土地的经营规模,这是我国实行土地适度经营的主要方向和途径。通过劳动密集型经营,发挥出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同时,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适时对土地进行调整,使之能够进行机械化作业、推广科技和进行田间管理;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通过土地流实现土地集中适度经营。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引导农民依法有偿实现土地转让。三是促进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包使经营者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因为相等的其他条件下,经营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地规模经营的效果。

2.2稳定、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农业发展中的一大创举,而且与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所以应该保持长期的稳定。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可以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种植大户承包土地,实现家庭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说,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不是否定家庭联产责任制,而是对其的延续与发展,是在容量上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扩大。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以及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家庭经营经营农业的适合的组织形式之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明确,不能通过规模经营的推行否定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相反要努力扩大家庭经营的规模,使联产责任承包制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2.3明晰产权和使用制度实行有效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属于集体经营经营,也是规模经营的一种模式,却但是却没有表现其应有的出优越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之前,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和使用制度,以及按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进行集体经营,致使农民产生了吃“大锅饭”的思想,从而不利于激发农民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即使是规模经营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所以,在当代要实施县土地的规模经营,必须首先进行产权和使用制度的明晰,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产品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进行合理的监督、协调和引导,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对土地经营规模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予以消除,从而创造良好的土地规模经营运行环境。

2.4对农民的权益予以充分考虑

规模经营范文篇2

一、我国农地流转的动因、现状和制约因素研究综述

(一)我国农地流转的动因。目前,国内外关于农地流转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重要作用。Kung认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影响和决定农地流转的主要原因;(2)研究农户兼业行为对土地流转的影响。黄大学认为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农户兼业化则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3)研究产业分工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朱勇军、徐建群认为,农村加速分工分业奠定了土地流转基础;(4)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谭丹和黄贤金发现农地流转率与家庭非农就业率正相关,非农就业率提高1%,农地流转率将提高16.26%。(二)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农地流转状况实证分析。温铁军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84~1992年间的数据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参与过农地流转的农户比例仅为1.99%,这也是对农地流转进行实证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长度较长、样本数较多的文献。谷彬构建了土地流转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流转状况与关联要素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并不充分,土地流转面积、参与农户比例有限,农业兼营特征明显,一些因素对土地流转存在阻碍作用。程令国等认为现有农地制度安排造成的高交易成本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土地流转的重要障碍,农地确权制度使得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可能性显著上升。(三)我国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近年来,虽然农地流转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地流转缺乏法律保护、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1)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农地产权关系混乱将导致农地流转不规范,从而损害农户的利益进而妨碍农地的有效流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2)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绝大部分地方的农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使得难以通过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应该对农地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完善,是农地流转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3)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将进一步发展,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导致农地流转纠纷日益增多,农户的流转收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促使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四)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对策。贾雪池从中俄两国的农地流转情况、农地制度建设和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情况出发,认为农地流转制度是农地流转的前提和保证,建议我国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的农地流转制度。张文秀等在对成都14个县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非农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土地流转租金收益等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归纳了促进农地流转的主要决定因素。吕晨光等提出了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等建议。

二、农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率研究综述

(一)关于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对劳动进行替代,从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M.MarritVandenBerg等认为劳动力转移使大规模农场存在劳动力约束,妨碍农民从事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食作物生产和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从而妨碍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和提高粮食产量,因此需要机械化生产。黄祖辉和陈欣欣调查后发现,实行了规模经营以后的劳动生产率会高于小规模经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大规模经营的劳动力利用比小规模经营更充分,并且规模经营过程中新技术采用以及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将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袁军宝认为农户兼业降低了土地生产率,规模化经营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理想的农业发展目标;另一种是从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出发,探讨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虽然有学者通过经验分析提出了土地规模与要素投入和土地生产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但也有学者的实证结果显示反向关系不明显甚至存在正向关系。刘凤芹认为土地分割不会妨碍农业机械化操作,因为农业机械的型号是多样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机械替代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结果。她还认为,经济组织的性质与土地规模直接相关。罗必良总结了经济组织规模效率的若干决定因素,并对农地经营规模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认为农业在本质上并不具有显著规模效率,农地家庭经营至少在现阶段具有规模有效性。PhilipWoodhouse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指出由于能源价格上涨,依靠机械的工业化农业模式虽然生产率更高,但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农业需要小规模的劳动集约型生产方式。陈杰、苏群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9~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前后土地规模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土地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二)关于农业经营组织的研究。目前,对农业经营组织的研究主要从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模式和类型、所起作用和组织形式的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黄祖辉等研究了影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障碍。郭红东、蒋文华从农户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农户行为模型发现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受到户主文化水平、生产商品化程度和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苑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及国家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孔祥智和郭艳芹调查发现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提供服务最多的是农产品销售方面,其次是技术指导服务,农资供应和信息及经验方面的服务也比较多。不少合作经济组织当初成立的动机就是通过合作的规模效应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减少交易成本,从大批量的购销中得到差价。黄珺等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及形成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农村经营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定性研究,关于土地经营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集中的方式、途径和意义上,两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提及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定量研究方面,关于土地规模主要是研究与产出的关系,很少有关于土地规模和投入的定量研究。组织形式方面,定量研究主要是研究提供的服务、组建条件等,并没有涉及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

作者:陈训波 米君  廖莹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省金堂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规模经营范文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经营;做法

1合作社基本情况

龙口市四农康硒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金600万元。农户以土地入股,分固定分红和年底盈利福利分红,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具备小麦玉米生产耕种收、烘干、施肥、植保、秸秆利用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及综合农事服务功能。合作社现有社员2500多人,其中核心成员8人,从业人员40人。合作社占地9200m2左右,建有2100m2的高标准钢结构库房、维修间及粮食干燥车间。合作社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拥有各种大型先进农机装备67台套,农机总值1200多万元。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47km2,涉及四农、柳海两个村庄,村民已经全部入住新社区。这些土地,大部分属于村庄搬迁复垦地。流转的土地,村民每年可获得800元/667m2的土地租金,还可优先从事农田管理工作,工钱为15元/h。通过土地流转,农民每年能够从合作社获得稳定的租金,使他们“离村不丢地,不种也收获”。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目前主要种植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同时利用作物秸秆作为主要饲料从事羊等畜牧养殖。合作社生产的富硒小麦全部由从事方便面、面粉等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国家大二型企业“山东龙丰集团公司”包销,包销价格高于普通小麦20%。2020年生产富硒农产品达1200多t,青贮饲料4000多t,实现经营收入600多万元。

2加快土地流转,夯实规模化经营根基

合作社所在的四农村85%土地为复垦土地,土质较差,农民种粮意愿不强,再加上比邻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前列的南山集团,农民大多去企业打工,村里基本没有年轻劳动力,近50%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2010年,四农村、草泊村、柳海村等6个村计划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量闲置土地需要找寻出路。2013年,经村“两委”考察,决定以土地入社,成立龙口市四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获取土地规模经营收益。村委负责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合作社再与村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经营期限到2030年。村民不仅每年获得800元/667m2的土地租金,还可优先安排在合作社从事农田管理及机具驾驶等工作,月工资3000余元。现在合作社流转土地1.47km2,未来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将继续扩大。合作社投入1000余万元,通过平整土地和改善基础设施,把过去分散、零星的小田和废弃宅院改造成标准化农田。土地连片集中后,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良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通过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订单式销售、企业化管理,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粮食品质,又能充分发挥大型、先进、现代化机械的作业优势,将过去的原始耕作、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的现代经营模式,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1]。

3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农业机械提供的强力支撑。在农机装备配备上,合作社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长远目标出发,坚持高点起步,利用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以发展高端农机装备为切入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先进的农机装备,充分发挥农机化优势,提高农机作业能力和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富硒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共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其中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多万元),引进了意大利博格2000系列自走式打药机、上海三久PRO-500e远红外粮食干燥机、雷沃1854大型拖拉机、约翰迪尔小麦联合收割机、意大利马斯奇奥公司生产的气吸式小麦播种机和玉米精量播种机等各种国内外大型先进高端农机装备,部分机械实现了激光测距、电脑智能操作。其中打药机、干燥机及气吸式小麦、玉米精量播种机等部分机械都系本省首台引进。合作社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实现了从耕、种、收、防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在耕整地作业上,采用1854等大马力四驱拖拉机和意大利生产的驱动耙及北京麦格天农天宝激光平地机等整地机械,可作业0.1km2/d,比普通耕整地机械作业功效提高2倍以上;大型厩肥撒施机可撒施厩肥0.0067km2/h,比人工撒施效率提高10倍以上,并且撒施效果均匀。在农作物播种上,引进意大利马斯奇奥公司生产的气吸式小麦及玉米精量播种机,可播种0.1km2/d,播种精准度大幅提高,还可节省种子31.5kg/667m2~2.5kg/667m2。在田间管理上,合作社引进了多台移动式喷灌机,引进意大利博格生产的自走式高地隙打药机,作业0.053km2/h~0.067km2/h,且适合多种农作物,喷雾效果好,比人工和简易打药机提高功效50倍以上。在粮食收获上,小麦采用约翰迪尔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进行整株青贮饲料,每年可为格润富德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000多t青贮饲料。在粮食烘干方面,该合作社引进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50t级远红外粮食干燥机,每天可干燥粮食150多t,实现粮食收获、干燥、储存同步进行,解决了粮食人工晾晒的场地难题,同时做到粮食颗粒归仓,丰产丰收,确保粮食安全。现有农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灌溉周期由原来的一个多月缩短到10d,其中自动水肥一体化喷灌面积0.8km2,灌溉周期仅2d~3d。

4提升服务能力,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几年来,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服务范围不断得到拓宽,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服务功能也不断得到完善。合作社先后承担了山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提升、烟台市农机安居工程、龙口市2.67km2高标准农田建设、深松整地作业、秸秆综合利用等多项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大力推广了深松整地、节水喷灌、高效植保、粮食干燥、秸秆综合利用等多项农机化新技术,共完成机械作业面积14.67km2。合作社在流转的土地上全部实行循环生产:种植的小麦、玉米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用于1000多只绵羊养殖,大大提高了绵羊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发酵后的羊粪经无害化处理,变成有机肥再回到农田,既培肥了地力,又避免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效解决了脏、乱、差这一新农村建设难题。合作社还将建立自己的网站,注册富硒品牌商标,积极做好后续的营销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合作社对流转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把“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变为“联合作战”的大农业经营,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规模化生产经营,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使零散土地集中便于农机规模化作业,形成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优势。未来将继续以建设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目标,加大高端农机装备的引进和发展,生产更多的富硒农产品,着力打造现代化、特色化农业模式,推进高效农业的快速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2]。

5龙口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09个,具备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的9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4家,社员2880人,资产总额8700多万元,各种农机装备1850多台套,其中部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2家。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机务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安全制度、社会公开制度。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订单作业、合同作业,逐渐摸索出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农机作业环节一条龙服务模式,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近年来,合作社涌现出很多典型,龙口市宏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合作社积极顺应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大势,以“装备高端、服务优质、生产高效”为发展定位,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流转土地0.6km2,合作社不断发展新型高端农机设备,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小麦、玉米、西兰花实行轮作,每年种植小麦0.6km2、玉米0.48km2、西兰花0.087km2。合作社拥有大中型配套机具30多台套。2021年合作社累计年作业量达到8.67km2,总收入200万元,纯收入48万元。合作社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农业,为农户绿色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共赢,合作社增加了收入,周边群众也很受益。2021年1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流转土地超过6.67km2,15家合作社参与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服务环节涉及小麦机收、玉米机耕、玉米机播、玉米机防等环节,完成农业生产托管试点8km2;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与玉米秸秆腐熟还田项目,完成深耕地面积5km2。2021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占全市作业面积90%以上,实现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覆盖。

6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优势和面临的难题

从龙口市四农康硒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可以看出:一是农机装备优势。自合作社创建以来,大力引进外部资金,投入近2000万元,引进24m自走式打药机、28行小麦精密播种机、50t级远红外粮食烘干机、玉米收获机、节水喷灌装置等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60多台套,具有农作物全程规模化作业的强大优势,大大地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生产费用。二是新技术推广应用优势。四年来,合作社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合作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零距离接触现代农业和感受现代农机带来的好处。合作社先后承担了山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提升、烟台市农机安居工程,龙口市2.67km2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大力推广了深松整地、节水喷灌、高效植保、粮食干燥等多项农机化新技术。三是规模化生产经营优势。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使零散土地集中便于农机规模化作业,形成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优势,采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由合作社统一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也由合作社统一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7面临的难题

一是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受农业传统生产观念、农户流转意向及地块零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规模化生产经营难形成。二是规模化经营投资多、风险大、效益低,收益期长,特别是一些生产环节用工多,大幅增加了生产费用。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亟待提档升级。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领域需进一步拓宽,目前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直接支持政策不多,融资难、用地难、维修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8今后发展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引导农户创新生产经营观念,减少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经营弊端,在确保农户权益的基础上,自愿转出土地,并获得最大效益。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重点引进工商、企业资本,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大力推进农机合作社基础建设和发展,积极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农机社规范化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四是大力鼓励农机合作社引进大型先进农机装备,增强农机化作业能力,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加农机社和群众的收入。五是进一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科学发展,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主体,进一步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和种植大户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服务品牌。引领种植业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积极创新农机服务机制,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土地流转[3]。

参考文献

[1]曹瑞娟.强化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的探讨[J].当代农机,2022(10):40-41.

[2]胡伟.农机合作社进入托管新主场[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2(9):46.

规模经营范文篇4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险

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这就需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率。可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又必须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此,要探寻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笔者针对东台市的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研究设计和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调查了9个镇里的44村。从各村的情况来看,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大的政治背景情况下,各个村在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进步。

(一)合同规范化

签订合同是指土地流转双方用书面合同来确定流转的权利与义务。在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村委会作为转出方和转入方的中间人,制定相关土地流转合同,然后本着自愿的原则由当地农户自己亲自签下合同。在有效回收的435份问卷中,通过签订合同流转土地的农户有289户,占66.4%,但也有通过口头协议流转土地的农户93户,占21.3%。签订合同的农户占大多数,土地流转中发生的纠纷大大减少。充分领会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做出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实行目标考核

东台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乡镇进行考核,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给以表彰和奖励,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农经工作会议上,各镇都递交了目标责任状,农办每季度对全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进行考核。使得各镇都全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进程。且为保证土地合法流转,坚持对土地流转过程进行逐一审核,定期检查,凡发现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的,一律予以制止,责令恢复原承包经营关系。并且制定了扶持政策,东台市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安排了转型资金用于扶持合法有效的土地流转。对流转土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经营的组织者都有奖励。鼓励农村种养大户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办农业园区。

(三)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多样化

有土地股份合作社、蔬菜经济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品牌蔬菜及农产品、花木园区、蚕桑核心方、农产品深加工等,都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种植,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利于使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更加合法更加有序,带来了“农民成‘股民’,土地变资本”的可喜变化,同时这些成为股民的农户还可以到种植园进行务工获得两次收益。以东台市梁垛镇梁垛村为例,共吸收688个农户入股,设计七个村民小组,入股土地653.797亩,占总承包面积38.6%,折成股份653.797股,且每股分红保底1000元,另视经营效益追加分红。同时,这部分土地的农户中又将有285个劳动力转移到务工经商等第二、三产业中去,到时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将达到86%。并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业经营实现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益、集约化发展。

二、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流通不畅

在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435份中,有43户,占9.88%不知道土地流转这一政策,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并不知道这一政策已经落实到本乡镇,信息流通不畅,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并且对于有意向想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笔者要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争取让每家每户都对土地流转有所了解。对于本村土地较少的乡镇,政府应提供外面土地承包的信息,鼓励本乡镇的农民到外地进行流转,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业保险不完善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有些农户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后,大面积的土地却没有上保,原因是即使上了保险,遭遇旱灾或是水灾,给予的赔偿不是很多,而且还有诸多限制。因此在调查访问的农户中有149户没有给农业买保险,占38.0%。农户说与其买保险交了那么多的钱,不如不买保险,自己来承担损失。可是结果可想而知,一旦遭遇严重一点的天灾,农户的能力跟本不足以抵挡。所以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可以给予农民优惠,减少限制。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农民谋利益。

(三)少部分耕地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变为非农用地

这些耕地大部分被道路的修建、城镇、工厂、搬迁占用。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城镇郊区和偏远乡镇。政府对土地用途监管不严,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力度不大,使得部分农村土地存在着土地流转后用于第二、三产业开发的现象。有121户将土地流转为工业用地,占30.9%。由于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比农业的高,且承包土地的价格是按照农业用途为标准的,而当土地用途发生变化时,土地的承包价格要高得多,因此农户对这部分差价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产生纠纷。即使部分耕地不转为非农用地,这些耕地也会被用来种经济作物。然而粮食安全对经济的影响是全世界举目共赌的。从2007年年初世界食品涨价指出,这场经济影响就波及全球。且对国家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流转的土地都用来修建道路,建造工厂,种植经济作物,那么粮食安全问题必将令人担忧。2011年中央1号文件也规定:农村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也就是说,流转后的土地,仍然只能用于发展农业,不能用作房地产开发等其他用途。

(四)在进行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中,60岁-70岁的农民值得关注

在走访调研的435户中有93.9%的农户家中有60-70岁的农民,因为这些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以后,由于年龄上的限制,即使出去打工,也几乎不会有工厂会顾用他们。所以他们几乎不会想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这样就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阻碍。笔者建议政府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引到周围土地规模经营上去,可以提供给他们短工做。例如,每天去蔬菜大棚里除草,有时可以打农药,每天有固定的工资,按天计算,月底结算。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60岁-70岁农民的工作问题,这样他们也会很乐意地流转自己的土地。这不仅促进了土地流转,而且为当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五)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吸引更多的种植能手、养殖大户、龙头企业来当地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可是据笔者所了解,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没有给予相应的拨款。如果农村要建设基础设施,这部分资金就要由村委会或者镇政府承担,可是村委会一般不可能拿出大部分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给予相关的补贴,为农村进行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假流转现象

有些村为了达到上级政府规定的土地流转的任务,进行了假流转。一个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另一个农户,而这个农户又将流转过的土地再流转给原来流转给他的农户,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假象,土地流转的面积在增加。但是事实上是土地之间不是在进行流转而是在进行交换,且交换的是同一块土地。这严重地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而且会掩盖土地流转的弊端,因此,必须要进行整改。需要上级政府加强监管,确保土地流转合理有序地进行;需要各级乡镇自觉自发地进行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需要加大对农户宣传土地流转的优势,让农户能自发地进行流转,并切身地感受到进行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好处。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

(一)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行为,形成了管理程序化,增加了透明度,加强了农民的知情权。鼓励农村中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开发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围绕本地优势特色产品,牵头组织农民开展合股、合作、协作,建立原料基地。支持专业市场、合作组织、农民经济人、种养大户等市场主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按股保底分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规模试点,探索合作的新形式,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和鼓励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奖励力度,引导土地向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农业园区集中

在三仓镇新五村,笔者了解到当地的农户即使在外地承包大面积的土地,也没有得到奖励。并且在农户贷款上,部分农户在寻找担保人方面仍存在困难,且每年都会有农民因还不起贷款而自杀的现象。所以各个当地政府应根据政策从财政对“三农”投入中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强化金融信贷支持,不断创新农村信用担保方式,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连片发展高效规模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奖励,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鼓励政策作为推动土地流转的催化剂,应将之落实到位。通过给农民补贴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范文篇5

今天会议安排我发言,谈不上交流经验,我只想谈点感受和想法,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叫,现任村一社社主任,中共党员,一直从事粮食收购。去年3月镇党委、政府在村解决撂荒土地试点,我主动承包撂荒农地150余亩,全部实现复耕,通过一年来粮食生产,全年获得有效利润4万余元。在这里,我只说三句话:

第一句,谈一点感受:在去年,村土地撂荒试点时,党委、政府提出鼓励村社干部带头,把干部先培养成种粮大户,建立家庭农场。最初给我做工作时,我还是有些想法,考虑到年龄偏大,子女反对,我想到了退场。但是,我想到我是预备党员,又是社干部,起码的政治觉悟还是要有的,因此,我主动承包了150亩农地,也见到了实效,获得了实际利益,我认为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同时也说明镇党委、政府的决策是相当正确的。

第二句,道一声感谢:在去年,我承包了撂荒农地以后,面对大片撂荒农地,杂草丛生,生产不便,看到十分头痛。镇村干部主动协调修通生产便道,安装好涵管解决了排水和抗旱问题,配备了55马力旋耕机、收割机解决了我的生产耕作能力问题,主动提供种子、肥料解决了起步难的问题。因此,我要感谢镇党委、政府和村三委干部对我的大力支持。

第三句,谈一下打算:今年,我将继续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主,对所有地块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宜的农作物,高效利用好土地;对生产便道和生产区内的塘堰进行大力维护,保证生产季节交通通畅,用水便利;为本社土地经营户提供农机具服务,解决大户耕作难的问题,保证我们村一社不撂荒一块农地。

规模经营范文篇6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

1引言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良好发展是关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良性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路径来促进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

2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土地流转程度低。要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首要重点在于土地的自由流转,只有土地产权明晰,流转限制少才能够实现土地集中化的可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全省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34.81%。由此可见,河南省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程度低,土地的生产经营使用效率并未达到最大化。农村土地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户有承包经营权而不具备所有权和流转处置权,因此造成土地流转不畅通,政策调整频繁,不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2.2农业资源分散阻碍规模经营的形成。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就必须能够将农业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断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产出。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金、人才、农业技术、设备等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源集聚在一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然而目前在河南省境内,各项农业资源分散程度过高。土地资源尚未集中在少数经营效率高的农业生产组织那里,就导致了土地耕种经营无法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阻碍高科技知识应用、农业人才无法聚集等一系列农业资源的分散。2.3农业经营者经营管理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经营者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核心人才,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决定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效益。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在河南省境内有超过80%以上的农业经营者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大多数没有上过小学且年龄很大,没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对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也了解甚少,更缺乏规模化经营的眼光与能力。他们虽然对于农业种植和生产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极其缺乏农业规模经营理念和能力,导致他们对整个农业产业发展趋势没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对农业市场供求关系认知不足,以及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素质,导致农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素质不足以承担起引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重任。

3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

3.1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土地的自由流转是关乎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能否成功实现的重要关键,要顺应农民的意愿,支持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保护农民的权益。为了实现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要坚持在旧的土地机制基础上健全土地的流转机制。首先,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程序,确保土地流转通畅,满足农业经营者的用地需求;其次,要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专业化市场交易平台,降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信息费用,促进土地使用权供求均衡,从而实现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最后,要大力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为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壮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3.2推动农业组织化经营,实现标准化生产。河南省大多数农业生产都以家庭生产模式为主,农民对规模化农业生产意识不强,对先进技术的使用、管理水平等都比较落后。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要实行农业组织化经营模式和标准化生产。只有通过农业组织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为农业组织化经营服务,才能够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及农业组织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解决在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存在的各种利益矛盾,是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经营的道路。3.3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农业产出的主要生产要素有技术、资金、人才,只有提高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同时协调好这三种生产要素的融合才能够提高整体全要素生产效率,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要鼓励农业技术走进企业。政府要鼓励支持农业技术进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农业专家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企业可以要求农业专家走进企业,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支持资金社会资金发展农业。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就要加大资金投入,从而既分散农业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又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4结论

河南省农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本文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下,探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价值意义。通过对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资源过于分散、农业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农业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阻碍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应用发展。然后,通过对这些阻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方案来解决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及农业工作者的合力协作来共同推动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的应用普及,促进河南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霞.日本农业扩大规模经营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61-65.

[2]蒋和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01)

规模经营范文篇7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于狭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图所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附图[图])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等。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一种是通过扩大规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2]直至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1],x[,2]),当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Y·K[n]=f(K[,x[,1]]K[,x[,2]])。n是一个指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报酬增加;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例说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这里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加劳动力,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经济。所以,比例经济不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而且实行规模经营,还必然导致投入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规模经济将会产生规模效益,但是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表面文字来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只要做点数量上的仔细分析,就可看出其区别和概念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来分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区别。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OQ[,1]C;规模扩大至A点,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总成本为CQ[,1]Q[,2]A,CQ[,1]Q[,2]A与P′OQ[,1]C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规模效益,是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至Q[*],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Q[*]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持续到Q[,3],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至Q[,3]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所以,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Q[*]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规模经营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推进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完善分配权,建立健全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制度保障、政策扶持和组织领导体系,支持和鼓励农业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形成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各地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流转形式,促进土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3、坚持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与农业区域布局、农业基地建设、土地整理开发结合起来,与培育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结合起来,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4、坚持保护耕地、严格禁止抛荒的原则。要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可依法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承包方无正当理由弃耕半年以上的,两年内不得享受政府有关支农补贴。

二、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一)积极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要积极引导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推行承包农户委托发包方或者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其承包土地。对长期流转条件不成熟的,鼓励季节性流转。

(二)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型方式。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大多数农户已经脱离土地的村,鼓励引导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转化为长期股权,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经营;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结合利益共同体,开展合作生产、规模开发。

(三)培育壮大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开展规模经营。

三、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土地流转环境

(一)落实扶持政策。县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以奖代补。从年起,县财政将建立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奖励和补助专项资金,具体实施办法由县农业局、财政局另行制定。

(二)实行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

(三)实行用地优惠。对流转期限长并签订规范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的比例使用,作为设施农用地,经乡镇同意,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批后,并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设施农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具体实施办法由县农业局、国土局另行制定。

(四)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村土地流出者的后顾之忧。对承包土地全部委托乡镇(街道)流出且年限超过10年以上的农户,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给予准失地农民待遇,纳入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

四、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土地流转服务

(一)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县土地流转指导中心,负责政策法规咨询、流转规范程序制订、业务指导及纠纷调处等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应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落实专人负责,具体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搜集、土地评估、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矛盾调处等指导服务工作;村级配备信息员,有条件的村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主要做好流转土地的审查、登记管理和代表农户与专业大户、企业签订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

(二)有效发挥政府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创新服务机制,对土地流转进行宏观上指导、管理和服务,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流转规划,加快区域产业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接受农户委托流转。对不愿流转的农户,可以在保证农户权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以其承包土地数量、质量不下降为原则,另行安排承包地块。

(三)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流转必须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进行,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承包土地的,应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注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盖章;以转让方式进行流转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将以转包、出租方式获得土地进行再流转的,必须经原承包方同意。引导流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土地流转双方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乡镇(街道)、村级组织或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应及时向达成意向的双方提供由工商和农业部门制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并指导签订。

(四)规范土地流转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对承包方提出的转包、出租、互换或其它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要求,应及时办理备案,并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册,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投诉和信访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规模经营范文篇9

按照市、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在“三进三帮”活动中,**区政协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一道,深入到我区农村,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在部分村召开了两委班子和部分村民代表座谈会,又走访了土地流转的主管部门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速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执行“三不”规定,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扩大宣传、落实责任,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流转,激发农村群众参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全区村级耕地面积14.5万亩,其中二轮承包土地面积13.7万亩。农业人口25135人,农业承包经营户6889户。截至2009年4月末,全区土地流转面积35000亩,涉及农户1895户,分别占全区土地承包总量的25.5%和27.5%,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0%和46%。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我区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23个,其中2009年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2个,比上年翻了一番,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有效载体。我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营逐渐扩大化。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集中,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合作社的建设,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平均每年每亩获得的流转收入,由原来的30元至50元提高到现在的80元至100元,稻田和菜田高达300元至500元。流转的土地大多实行规模经营。全区规模经营达9116亩,涉及大户54户,其中种植规模在50亩至100亩的48户,100亩至200亩的5户,200亩以上的l户。

(二)流转行为逐渐规范化。我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在指导土地流转工作中,始终坚持多宣传、多指导、多服务。通过有效工作,一方面避免了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越位”现象;另一方面避免了土地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的“缺位”现象。农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土地流转经历了从农户自发随意流转到村中介组织委托流转,从零星流转为主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项目开发流转相结合为主,从口头协议流转向书面协议、建立台帐转变。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完善,操作程序不断规范。2009年4月末,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流转土地4825亩,涉及农户14l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13.8%和7.4%。

(三)流转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一是能人大户租赁模式。农民按市场价格把土地出租给当地或邻村的种植、养殖能人发展种、养业。三江省村种植大户田国富,今年初从7户农民手中流转土地200亩种植玉米和大豆。二是股份合作经营模式。能人大户以技术、资金人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量化入股,系统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户按服务分配经营收益。九里村水稻合作社采取农民带地入股。三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转包模式。群众将土地委托给流转服务站,服务站按照群众意愿,将土地租赁给大户或合作社,兴华村玉米专业合作社从服务站转包土地管理经营。

(四)流转的成果突显效益最大化。我区实施土地流转时间虽短,但效果好,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明显。农民受惠、经营户放心、政府满意。提高了土地收益。20**年初,兴华村由9户农民(27口人、18个劳动力)组建的玉米专业合作社,承包了90户农民的1360亩耕地,当年实现玉米总产149.6万斤(亩产1100斤),总收入82.28万元(玉米价格每斤0.55),其中费用支出30.6万元(亩承包费75元、种子、化肥、人工等费用150元),纯收入51.82万元(亩毛收入605元、纯收入380元)。经营土地一项户均收入5.742万元,人均收入1.914万元,是全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3倍还多。同时,9户农民利用农闲和冬季增加收入,秋季9户农民贩运西瓜增收13万元。何立杨、于修华等3户农民贩卖大米,一个多月时间,每户增加收入6000元。于增革、马玉军两户农民分别购买了玉米脱粒机设备,为本村和周边村屯农民脱粒玉米增加收入3万元。兴华村玉米专业合作社9户农民,20**年户均纯收入实现7.542万元,人均纯收入2.51万元,比兴华村上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四倍还多。土地流转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土地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

(一)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目前全区养殖户1847户;奶牛规模养殖达到334.户,奶牛存栏7430头,占全区去年年末饲养量的57.15%。

(二)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土地流转使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了优化配置,培育催生了一批农业科技户和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并实行了“七统一”,即:统一购买生产饲料、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作业标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产品销售。同时提高了规模经营的科技含量,开发了麦饭石水稻、无公害小米、玉米、蔬菜、林果等。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量,提升了质量。

(三)加强了农田水利化建设。为了使规模经营的土地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兴华村在玉米专业合作社承包的1360亩土地中新打井11眼,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实现农业水利化奠定了基础。

(四)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我区兴华村、九里村通过土地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兴华村20**年通过享受农机补贴,购买了904胶轮一台、水稻收割机一台,农用四轮拖拉机已达到480台(套)。九里村水稻专业合作社新购置504拖拉机一台、水稻收割机一台、插秧机4台。

(五)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区兴华村与区种子公司合作培育玉米、小米种植基地,形成科研、示范、生产、销售一条龙。建立蛋鸡产业化链条,实行生产、销售一条龙、一体化。在生猪饲养上,饲养无公害笨猪。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促进和明晰分工分业,让留下来的农民专心当好农民,让转出去的农民安心当好非农民,实现了互利双赢,各展所长。

(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行土地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在调研中,兴华村农民张军说:“我家有5口人,承包土地25亩,种这点地根本不够干啥,如今党的政策好,我又租了农民的土地115亩,合计经营土地140亩,仅种地去年就收入8.47万元,家里还饲养了8头奶牛,收入也有2万多元,我家靠土地规模经营和养奶牛,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我的家庭经济收入接近小康之家。”

(七)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流转放活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双重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升华。从群众自发流转到有组织流转,从小片零散流转到规模集中流转,从地块互换、农户间转包到以土地入股分享收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规模、内涵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制约我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不利因素和问题

我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总体上看发展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利因素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①少数村干部思想认识模糊,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土地流转速度不快,规模不大;②土地转租的农户目前普遍存在“三忧”。一忧土地一旦流转出去,想收回土地经营权时,能不能收回;二忧土地流转后国家的惠农补贴,还能不能长时期发到自己手中。三忧土地流转出去后,外出经商、打工,收入不稳定,失去了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流转期限普遍较短。由于三种忧虑影响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推进速度与健康发展。

二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目前,土地流转有一定数量是农户问的自发流转,多以口头约定为主,即使有书面合同,合同文本也不够规范,使流转双方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旦遇到纠纷难以解决;有的流转价格确定不尽合理,有些早期流转特别是流转期限较长的,由于没有考虑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等因素,流转价格偏低,造成转出土地的农户经济利益得不到保护。

三是激励机制、保障措施尚不到位。从全国看乃至我们区对流出的土地的农民激励力度不够,致使农户转出土地经营权的积极性不高,从农村社会保障来看,当前对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还没有具体实施,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这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方面。

四是土地少而散无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区不仅半山区土壤条件差,而且人均耕地少,有的村人均耕地5亩左右,有的村1亩左右。且每户耕地分散在村里的好、中、差三类地块,被分成若干块。这块收了跑那块,近处种完种远处,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户只能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几点建议

我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处于工作起步发展阶段。按照发展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认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重大意义。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只有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才是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举措。只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能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通过宣传,增强干部群众做好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二要进一步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有多种形式,兴华村组建合作社,九里村股份合作通过土地连片种植,促进规模经营,是一条成功的路子。但全区各村集体经济实力差异较大,投入有限,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村实际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开辟新的途径,总结经验,正确引导,采取多种形式,科学、有序、规范、有效地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三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化经营,是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把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以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专业生产大户为载体,拉动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让土地逐步向产业基地集中,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我区林果、奶牛、生猪、禽类、水稻、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承包、租赁或股份合作的方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以“合作组织+企业+农户”或“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转变,形成适当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条件下的规模生产优势,从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范文篇10

第一条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依法流转,保护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第二条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在农业内部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性质。

第三条为保护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土地流转费的最低指导价为:用于粮食生产的每亩每年500元;用于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每亩每年800元。

第四条土地流转费归农民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第五条镇农业服务部门、村级集体组织是集体规模经营的主体。

第六条在相对稳定的农业区域,原则上由村级集体组织以农场形式经营土地;在过渡农业区域和农田比较少的村,原则上由镇级农业服务部门以集体农场形式经营土地。

第七条凡种植粮食作物的,每劳力平均耕种土地不少于25亩;凡种植蔬菜作物的,每劳力平均耕种土地不少于5亩。

第八条集体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可享受以下扶持政策,并试行三年。

(一)农场集体规模经营的土地,区、镇两级财政每亩每年补贴土地流转费500元,其中:区级300元,镇级200元。

(二)农场集体规模经营土地,吸纳本地农民务农,区、镇两级财政每人每月补贴工资500元,其中:区级300元,镇级200元。

(三)集体农场在享受上述政策的同时,各级政府扶持农业产业的其它政策照常享受。

(四)集体农场在本区范围内,跨村、跨镇经营土地,享受上述同等政策。

(五)公益林、经济苗木林不享受上述政策。

第九条全区计划用2--3年时间,除公益林、经济苗木林以外的土地全部实行集体规模经营。

第十条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年全区实行集体规模经营面积不少于2万亩,粮食作物全部实行集体规模经营。

第十一条各镇必须根据工作目标,积极、主动、有序地推进土地集体规模经营工作。

第十二条集体农场必须是经过工商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自负盈亏的农业企业。

第十三条集体农场吸纳本地农民务农,必须登记造册,留存身份证复印件,以备查用。不得弄虚作假,虚报本地农民务农人数。如有人员变动,及时上报镇农业管理部门,并报区农委备案。

第十四条区农委负责对集体规模经营农场的资格和每个农场吸纳当地农民务农情况进行核查,并随时进行抽查。

第十五条区农委要加强对集体农场的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农业生产技术等工作进行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