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十篇

时间:2023-10-30 17: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商务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活动的价值,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是广大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商务实践中,笔者发现,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商务礼仪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拟从文化背景、价值观体系两个维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化差异带给商务礼仪活动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与文化背景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礼仪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商务礼仪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成熟的标志正是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务礼仪的发展史,可以视为各种礼仪规程生发、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每当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商务礼仪程序产生,我们的商务礼仪就向前推进一步;每当一种商务礼仪程序成熟,我们的商务礼仪知识就会有所丰富。正是在各种商务礼仪的不断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的商务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探讨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产生的影响,必须从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我的礼仪传统。就中国的文化背景而言,“礼”是最为重要的特征。“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礼节,在具体内涵上是指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深层社会含义上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要求。”②但现代社会的商务活动早已不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它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务对象成为当代商务礼仪活动主角。这一事实告诫我们,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就具体的商务礼仪活动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称模式的不同。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活动双方会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问候。如果对于对方的称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未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商务活动陷入僵局。以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背景作为对比的双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为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同时对自身总是做一定程度的“贬抑”;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对自我的肯定,不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称取代全名。其次,时间观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崇尚轮回思想,西方人认可线性思维。前者催生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拉长周期的惯性思维,也培养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重视逐渐培养信仰的思维模式;后者则使西方人将是否信守承诺和接受事前约定列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他们的商务活动往往会作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相关问题加以处理。因此,常见的情况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③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的餐饮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往往将餐桌视为商务活动的延续,并力求排场,与西方人讲究简约、节俭的商务宴会有较大差异。

仅从商务实践活动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对商务礼仪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觉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商务礼仪的演进轨迹难以准确勾勒。商务礼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被湮没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商务礼仪的演进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自然也无法被我们完全揭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对某一具体商务礼仪形式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怎样在现实活动中,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认识商务礼仪活动的发展过程,探讨商务礼仪的发展规律,了解实际行动中人的心理状态,评价各种商务礼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还是一项值得继续进行下去的任务。

二、商务礼仪与价值观体系

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国家间的文化传统的差异。自从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义后,“文化”就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西方学者弗·詹姆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在《:文化与政治》一书中明确说到:“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源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④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受其影响形成的中西方人的价值观体系也对商务活动的展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维观念中,个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价值层面。而奠定西方现代文明基础的“蓝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响西方人在商务活动中较少表现出顾及整体利益的“牺牲”行为,而是将如何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源自“黄色”农业文明的国度,中国人更为注重一定范围内集体的利益。这是因为,在农业文明的原始阶段,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有的农业活动,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则不同,他们可以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伟大英雄的身上。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此影响孕育的中西方商务礼仪活动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这里所谓的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不同,不是一种逻辑上不同于当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礼仪活动准则,使得中西方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会为例,中国人讲求排场,而西方人崇尚节俭。因此,在商务宴请中,中国的宴会往往是杯盘满盏、西方的宴会则简约、大方为主;中国宴会重视等级高低,西方宴请强调女士优先。尤其是在商务礼仪活动中,为增进双方的私人感情中国人更热衷于劝酒,西方在追求隐私化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为迁就于他人的情感诉求。这样一些具体商务礼仪活动中折射出中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商务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中必须尊重不同服务人群的习俗,给予符合他们价值诉求的礼仪安排。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趋紧密,我们必须正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性。只有真正落实了求同存异、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的社会价值。商务礼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不是一时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机制的差异。在21世纪的传媒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汇更加迅速,我们只有摆脱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具体的商务实践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一切的取得依赖于我们正确解读商务礼仪下的文化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商务礼仪活动提供了参考。从跨文化的高度认识商务礼仪活动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为人们认识商务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提供启示意义。

注释:

①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张荣翼.冲突与重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张波.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物,2011(3):69.

④弗·詹姆逊.: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

⑤王书柏.浅谈商务礼仪与文化差异[J].时代金融,2012(6):321.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现代礼仪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2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

1.历史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多见。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

4.从座位安排角度对比。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5.从餐桌礼仪禁忌角度对比。

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思维上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

2.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对的西方人的思想中个人主义占主要地位。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来调和各种矛盾以达到共赢的结果。而西方则以个人利益为重,注重自我和个性的张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意义深远,不仅在心灵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体系。

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对对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十分必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也就突显了餐桌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以便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海芳.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 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

[2]w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3

[关键词] 文化差异;国际商务 礼仪 障碍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当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掌握和运用得体的涉外礼仪知识,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社会特有的风俗、习惯、信仰及社会结构。简单的讲,文化就是社会实践和信仰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由于中西方(在这里西方主要指讲英语的英、美等国)地理位置不同,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的文化规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语义的不同

含义是词的隐含的附加的意义。据《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含义即“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含义”。也就是说,词的含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和明显的意义。对于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人来说,要正确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词语的真正含义,以免在对外商务活动中令人贻笑大方甚至引起误会和不快。例如,dragon(龙)这个词,在汉语中“龙”是伟大、吉祥的化身,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凶恶、残忍的象征。再如old(老)一词,在中文中“老”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但在西方人眼中,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有“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西方人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不胜枚举,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以及“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由于中西方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深刻寓意也不尽相同。首先,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其次,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汉语中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如汉语中的“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惟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等。

2.体现在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例如,当受到表扬和赞美时,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你的鼓励”之类的话,表示肯定了对方的评价。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同样难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和象征着喜庆、欢乐和热情,所以新娘在婚礼上身穿大红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因此新娘在婚礼上身披洁白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被视为不祥之兆,是葬礼服饰。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心理,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西方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既然语言体现思维方式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外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换言之,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性、程序、方式和体现的风度等。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因此,在对外交往中,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性上。所谓独特的民族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其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因而都有表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习俗礼仪,在对外交流和谈判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爱“面子”。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面子”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面子”;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则看重利益,在“面子”和“利益”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独特民族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在对外商务合作中做得更好。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国际商务合作的失败就在于礼仪细节的缺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懂得并掌握必要的礼仪与礼节是对外商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尊重习俗和禁忌。不尊重客人,是最大的失礼。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连猪革制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把牛当“神”,绝不吃牛肉;吃抓饭的国家,如印度、马里、阿拉伯等国家,认为左手不清洁,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作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 尊重对方国家的习俗和禁忌, 这才是成功之道。

2.女士优先原则。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要做到女士优先,这是一种美德。乘车、下电梯时,请女士在先;在用餐或宴会席上,如果邻座是女士,请女士先行入座;进出大门主动帮女士开门、关门。这些都应养成习惯。

3.遵时守信。参加各种对外商务活动,一定要按时到达,不能提前过多,更不能迟迟不到。如果不能赴约,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如确实因某种原因迟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时间,无故失约,在国际上是失礼的行为。

4.举止端庄,言行适当。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如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坐着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其他细节。切勿随地吐痰。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在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嗝,伸懒腰。参加对外商务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我国是礼仪之邦,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学生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礼,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诚恳和善,就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2]Earl and Katharine Willmott. Western Manners[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6

[3]李荫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4

关键词:商务礼仪;微笑;着装;馈赠;宴请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4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如何保证商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成为涉外商务人员关注的话题。适宜的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了解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基本商务礼仪是涉外商务人员的必修课程。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和必要性

礼仪是在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相互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商务礼仪即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们在商务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人们行为、促进商务活动发展的方式。

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个人素养的体现,有助于在商务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商务人员的商务礼仪体现着企业的形象,良好的商务礼仪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总体形象,尤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还面临文化差异。因此,涉外商务人员必须要了解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礼仪。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礼仪

(一)微笑礼仪

不同国家存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冲突,然而,在国际交往中,任何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礼仪,就是微笑。在任何国家,微笑都是友好的表现,是能够令人产生愉悦感的姿势。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微笑能够缓和商务活动的紧张气氛,还能化解交流障碍和冲突。面带微笑,表示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能够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人洽谈,容易获取别人的信任,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微笑被视为商务活动的通行证。

(二)着装礼仪

一个人的着装体现了其个人的品位及修养,也体现出其对他人的尊重。在国家商务活动中,适宜的着装能够代表商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对对方的重视,从而能够提升个人及企业形象,促进商务活动的进行。如今,随着商务活动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商务着装礼仪体现出趋同的态势,总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对于商务活动中的男士,一般要求着西装、打领带。西装颜色最好为深色:黑色、灰色或蓝色。切忌穿休闲装、运动装。穿西装时,身上颜色不宜超过三种;鞋子、腰带、公文包最好为一个颜色,黑色最佳。

对于商务活动中的女士,着职业套裙最佳。商务女士着装有六大禁忌要格外注意:忌过分鲜艳;忌过分杂乱;忌过分短小;忌过分暴露;忌过分透视;忌过分紧身。

商务活动中合理的服饰搭配对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参加商务活动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份、特定的场合选择适宜的服饰。

(三)馈赠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馈赠礼仪是一项重要礼仪。与合作伙伴、客户相互赠送礼品,是表达友好和祝愿的一种方式,也表明了希望与对方合作的意愿。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是如此。赠送礼品,尤其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礼品,表达出了对国外合作伙伴的尊重和友好。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商务馈赠方面有不同的礼仪和准则。例如,中国人讲究面子,认为礼品价值越高,越能体现自己的诚意,自己越有面子,因此喜欢赠送名烟、名酒、名表、金银等价值不菲的礼品。欧美人赠送礼品更加注重其体现出来的感情价值而非货币价值,因此喜欢赠送一些小礼品,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礼品,如食品、手工艺品、书籍等。此外,在赠送礼品时,要格外重视文化禁忌,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商务活动进行。例如,不能赠送阿拉伯人酒;给日本人赠送礼品,数量不能是4或9,最好是双数。

(四)宴请礼仪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宴请是必备环节,也是增进双方友谊、加强相互了解的好时机,能够有效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中方在宴请西方客人时,要充分重视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宴请礼节差异,尊重外方客人文化习惯。宴请时,要根据对方喜好来决定是中餐宴请还是西餐宴请;中餐宴请一般选择圆桌,点菜时要点一些体现地方特色的菜肴,西餐宴请一般为长桌,吃西餐要讲究就餐环境:精美的菜单,迷人的气氛,动听的音乐,优雅的进餐礼节。中国人在宴请中喜欢劝酒,而且认为喝的越多越能体现感情深,然而,西方宴请礼仪中不提倡大肆饮酒,而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以酒助兴即可。此外,还要格外注意用餐中的文化禁忌,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一些国家的人不吃动物内脏等。在宴请国外客人时,必须对其国家用餐文化及个人喜好有充分了解和准备,才能避免产生误会和冲突。

三、总结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适宜的商务礼仪对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笑、着装、馈赠和宴请礼仪是商务礼仪中最基本的方面,商务人员要根据交往方文化特点,在这些礼仪方面格外注意,避免因文化、礼仪因素而影响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 辇玉杰.山东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5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Abstract】Etiquette is that one people demands even a nation,a country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morality accomplishment external show the form,the basic being to conduct self.Go deep into the education carting out etiquette among the students in teen-agers,highIy value the new image moulding“civilized etiquette of the Chinese nation”,train civilization new courteous generation,be very necessary,be also very important.Social intercourse convention and etiquette are the main content that culture educates in English teaching.The culture seeping through etiquette therefore step by step in English teaching is aware of,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y training student’s striding over culture thereby step by step.

【Keywords】Etiquette; Trans-Culture consciousness;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 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 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 and 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5]《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2005年7月,http://www.21mishu.com/

[6]《涉外礼仪之食的礼仪》,2005年8月,www.edu.1798.cn/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6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中西文化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而电影作为一种大家喜欢的文化传播形式,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电影《喜宴》是一部经典的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不但能体会西方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一、电影《喜宴》简介

高伟同年近30岁,与一位名叫赛蒙的同性恋朋友共同住在曼哈顿。为了传宗接代,有着中国传统的思想的父母急切地盼着高伟同结婚生子。在赛蒙的坚持之下,高伟同决定和他的一位房客结婚,她叫威威。威威来自中国大陆,是一位艺术家,她身无分文,急需一张绿卡,而与高伟同结婚后她可以顺利地拿到绿卡。除了帮助威威之外,高伟同和赛蒙还希望这样做能够安慰高伟同的父母。

高伟同的父母打算去美国准备为儿子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高伟同不敢告诉父母事实真相,只得和赛蒙以及威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父母的到来。在婚宴上高伟同喝了很多酒,以至于在新婚之夜,他和威威假戏真做,成了真正的夫妻。没多久,威威发现自己怀孕了。后来,高伟同的父亲因中风被送进医院,此时高伟同不得不向母亲坦白了真相。但是高伟同和威威还是打算把孩子留下来,并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赛蒙,请求他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影片最后的一幕是,在美国机场,高伟同携着妻子和赛蒙,目送二位老人登上飞机。

二、电影《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的人物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因此故事中有很多中西文化碰撞的情节,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此影片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在孝顺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

《喜宴》中的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和母亲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他们都盼望着能抱孙子,因此他们每隔两三天就给高伟同打电话,催促他尽快结婚。在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子女是否孝顺,最关键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生子。这就反映出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和道德标准。我们中国人认为,礼仪代表尊敬,尊敬是礼仪的精神内涵,礼仪和尊敬对于维持和改善关系能起到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的圣人们尤其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人们应该遵守礼仪,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修身和与人交往的技能方面,我们强调五个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三种美德――智慧、仁慈和勇敢。在家庭美德中,孝顺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著名的古话是“百善孝为先”。事实上,孝顺反映出中西在道德标准上的差异。中国的家庭都很大,有很多的亲戚,所以就需要通过礼仪和道德的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相反,西方国家的家庭很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爱。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孝顺和家庭观念方面中西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中西在面子问题方面的差异

电影《喜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高伟同决定和威威结婚,于是他让父母参加了一个结婚的公证仪式,并且认为这就是结婚仪式。参加完仪式,出来之后,他的母亲禁不住哭了起来,他的父亲也是满脸的不愉快。为了缓解这样尴尬的局面,赛蒙邀请他们去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在餐馆里,他们偶遇了老陈――为高伟同父亲开过20年车的司机,老陈知道高伟同的父亲极爱面子,所以他主动提出要为高伟同办一场盛大而隆重的结婚喜宴,高伟同的父母听了之后马上喜笑颜开。我们中国人对于这样的情景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事实上,这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即“要面子”的问题。高伟同的父母虽然住在台湾,但是他们仍然有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思考逻辑。在他们看来,他们一定要为儿子举行仪式来庆祝结婚,而且这个结婚典礼还必须得十分隆重。只有这样,他们的儿子才会非常高兴,而且他们才会很有面子,才能自豪地对别人说他们的儿子结婚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面子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人要面子,树要皮”,还有“要面子”“顾面子”“丢面子”“没面子”等,中国人的面子内涵十分丰富,绝不是“体面”二字所能涵盖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归根结底是人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个人身份及个人行为的一种认可。

在西方人看来,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很愚蠢的,因为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们对面子有自己的定义,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努力在公众心目中为自己树立一个个人形象,通过社会交往,这个形象会被破坏、保留或者加强。西方人追求的是个性和独立,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成就和个人的满足,而不关心其他人的评价。

(三)中西在婚姻方面的差异

在婚姻方面中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择偶方式和婚姻模式上。《喜宴》中,展示了高伟同婚姻的整个过程,包括高伟同和微微相遇、高伟同决定和她结婚以及婚礼的举行。

众所周知,在择偶方面,中西有很大的差别。根据中国的传统,孩子在结婚之前一切皆依赖父母,当父母都年事已高时,要由孩子们来赡养。中国人的择偶方式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整体心理,即两个意识观念――关心和相互依靠。父母为孩子选择配偶,一方面反映出孩子在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所以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和关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不再需要担心孩子,但是,在孩子正式地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之前,父母要完成最后一个爱护和关心孩子的任务,那就是为孩子选择一个父母称心的配偶。但是,很多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行为。随着中西交流的发展,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中国人选择自由恋爱并结婚。但是,中国人忽视了自由爱情的先决条件――从小养成的独立能力。因为缺乏这样的能力,自由的爱情常常导致悲剧。但在西方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西方人从小就锻炼独立能力,一岁起他们就要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他们的父母从来不陪伴他们睡觉。在美国的家庭中,没有佣人,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包括打扫卫生、清扫院子、修理草坪、浇水、施肥等。在社交和择偶方面,美国人会脱离家庭的束缚,当需要男朋友或女朋友时,美国的年轻人不需要其他人的介绍。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异性朋友越多,他们就越有机会找到合适的人选。西方人与别人约会时,他们不会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个人的能力和习惯,他们所关注的是两个人是否能合得来。

电影还反映出中西婚姻观念的不同。在中国,婚姻不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而且也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父母要帮助自己的儿子娶媳妇,新婚的夫妇要向祖先磕头行礼。而西方人是为自己而结婚。例如,美国男人想要结婚,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得到满足。但是,中国人结婚,是为了延续香火。所以,在电影《喜宴》中,高伟同的父母想要他尽快结婚,这样他们就能很快抱上孙子了。换言之,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权利,而中国人的婚姻则是家庭责任。

(四)中西在颜色的象征意义方面的差异

婚姻的习俗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姻常常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在结婚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在颜色象征意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中国的婚礼上, 红色非常重要,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好运和大福大贵,我们可以看到新娘子常常身穿传统的红色礼服,并且如果新娘子能穿上自己的母亲亲手做的棉袄的话,母亲的祝福将一辈子伴随着她。除此之外,还有红蜡烛、红鸡蛋、花生等,新房的装饰物也全部是红色,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好运。如今,尽管结婚的仪式被简化了许多,但是红色这个主色调却流传了下来。而在西方的结婚仪式上,新娘穿白色的婚纱,新郎穿黑色的西装,他们这样才显示出这件事情的庄重严肃。婚礼上的主色调是白色,白色象征和平、和谐。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婚礼上的红色是对新人死亡的诅咒。

衣服颜色的选择体现了中西在颜色方面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着装上,相对于浅色来说,中国人更喜欢选择深色,因此,在举行一些仪式的时候,深色是主色调,中国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和家中会比较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古代的中国人选用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区分彼此的身份。中国人认为黑色象征着掌控一切的上天,红色象征着大吉大利。在中国,如果有喜事,人们都会把红色当作是主色调。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红色太过艳丽,给人的感觉是性感,白色和紫色象征着高贵,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礼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纯洁和高贵。

三、结 语

中西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文化起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得中西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两种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碰撞。但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剥茧抽丝式的分析就会发现,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是事物的表象,而相互的交流、融合才是其本质,文化的重整是其结局。在崭新的2l世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日常生活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两种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但是这个进程才刚刚开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它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迅速推进,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董广杰,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方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 Maryannf Kearny,Datesman,Joann Crandall,etal.美国文化背景[M].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2.

[3] 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 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与各个国家的来往越来越多,这些来往有商务,也有旅游等,在这些来往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英语是当前公认的世界语言,在国际的社交礼仪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交往比较常见。对此,为了避免英汉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涉外礼仪出现失节,本文详细分析了英汉文化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涉外礼仪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礼仪是我国传统美德,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原则,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差异型、规范性与传承性。对此,在与国外好友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礼仪文化,又需要照顾对方的礼仪文化,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礼仪美德。

1.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

1.1介绍语差异在中国,首次见面时,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1]。但是,在国外,例如美国,领导如果这样介绍一位新教师,这位女教师必然会显得非常难堪。因为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国家,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不喜欢直接对其进行评论。许多国外友人认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就对我直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尽管这是褒奖的话,受恭维的感受非常强,普遍会导致被介绍的人有种强加、唐突的感受,这样的介绍在我国却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介绍国外好友应当以对方的身份、学历或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介绍,不得直接进行抽象或外貌的评论。对此,可以这样对其进行介绍

1.2称呼语差异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英语文化中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直接叫对方名字,例如“Tom,Mydear。等[2]。这种方式在英国较为少见,但是在美国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这样的方式不仅在年龄相等的人之间有,在年龄相差较大、在我国看来有辈分差异的人之间也能够称呼,在美国,直呼其名并没有不尊重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感受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会让人感觉自己平易近人,对方愿意与自己待在一起。

1.3问候语差异在中国,朋友或亲人之间见面,首先就爱说“吃饭没有?”,这是因为在中国,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这一问候语也是出于关心对方[3]。在国外,这一问候并不适用。如果向外国人询问,那么这位外国人首先会想,问我吃饭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请我一起吃饭还是没钱想让我请客。在我国一句常规的问候,在外国人看来意义并不简单。除此之外,朋友之间在街上见面,我们就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这样问之后也会下意识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买东西。”这样的答非所问两者之间并不会介意,因为这只是朋友之间的常规问候而已。而在国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问或者,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问”他。由此可见,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在问候时,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

1.4隐私差异对于隐私,相对于外国人,中国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国人会问对方是否结婚、收入、年龄、等。在国外,这些所有问题都是涉及隐私,都是侵犯隐私[4]。对此,与外国人谈话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在中国,“老”这一字代表着自己年龄较高,应当受人尊重;在国外,“老”代表着自己年龄大、没有价值了,是社会的累赘。所以,在涉外交际时,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尤其是年龄较高、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1.5请客差异饮食文化在国际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差异非常大,我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热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对方的饮食文化,过于热情的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果[5]。例如,我们在请客吃饭时,无论菜是否多样,种类是否齐全,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菜,将就吃。”或“照顾不周。”等客气话,而外国人在听到这样的客气话时,会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明明这么多菜,为什么骗我?”,另一种是“既然要请我吃饭,为什么不做好菜,真没诚意。”除此之外,中国人表示热情的夹菜行为,外国人也是非常无法接受的,外国人请客会说表示热情。对于请客,英美等国家的请客吃饭在我国看来可能极为难以接受,这些国家的友人如果请你到餐馆吃饭,最终结账时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账。

2.英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2.1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差异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交际除了语言交际以外,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人们并没有非常重视非语言行为,而在国外,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主要有身体姿势、穿着、眼神、手势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国,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威严形象,尊重自古以来的“尊师”,在课堂上普遍不会展现过于夸张的行为动作。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课堂上,教师非常习惯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在讲授动物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国外教师更加看重自己非语言的教学,也就是非语言交际,而在我国,教师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讲课时不得说话,想要发言必须举手等。再如,在礼物的接受方面,我国常常在接受礼物之后习惯性地将礼物放在一旁,待没人之后再打开,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认为放在一旁是一种轻视的行为,西方人习惯性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拆开礼物。对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礼物时,应当当面直接拆开,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间距离与空间习惯性差异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说话的距离及个人空间。相对于我国,国外友人与人交流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美国人,认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离,他们不习惯别人过于靠近,认为过于靠近是侵占空间的行为。同时,如果侵占对方空间不及时进行道歉,对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于空间的保护,不仅是我国,整个亚洲人都没有考虑私人空间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距离越近就代表关系越亲密。对此,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这也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发生美国人一直“退让”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国人习惯性将左边的位置视为上座,而西方人则是习惯将右边位置视为上座,这也是在涉外礼仪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2.3身体姿态差异身体姿态主要包含手势、脚的抖动、头部摇动等。在不同的社交礼仪文化当中,身体姿态的要求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国家的文化交际中,身体姿态的异常行为极容易导致参与者有难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这一手势是国际上都较为普遍的一种手势,这一手势在我国、美国等国家能够表示“可以、好”等意义,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区的国家所代表的意义差异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国家,这一手势代表藐视、不屑,在法国等国家刚好相反,这一手势则表示价值意义为“零”,在日本则是代表“钱”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国际社交时,必须注重自己的身体姿态,不能乱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认为自己被侮辱、贬低等。

2.4表情差异在我国,微笑代表礼貌,代表友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在东南亚等国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内心的难受、尴尬的。与此同时,浪漫之都法国,微笑是不能平白无故的,在俄罗斯,如果在公共场合微笑,则代表这会让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见,在涉外礼仪当中,如果对方所习惯的文化差异中,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积极性的行为。例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同一餐桌吃饭时,如果外国人不小心打掉一个盘子,中国人习惯性地用微笑表达“没关系”,而外国人却不会理解,反而会认为他受到了嘲笑,会非常恼火。眼神在不同文化差异当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国,眼神接触太少便表示两人之间关系较差,而在中国,会因为尊重、礼貌或服从等目的不会长时间注视对方,长时间注视普遍适用于表示惊讶、好奇等。在中美社交礼仪中,如果眼神注视时间过少或眼神一闪而过时,对方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藐视,认为中国人对自己有反感情绪、看不起自己等。中国人却极不习惯对方一直盯着自己。结语英语是当前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涉外交际时必须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礼仪。在商务行为中,一般而言,对对方礼仪文化上的认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成功。对此,在认识并掌握国外文化、对方国家文化知识背景的同时,还需要深刻认识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清楚对方利益交际当中的敏感点,如此才能够有效沟通,促使彼此之间达成合作与友好。

参考文献:

[1]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2]王驰.浅谈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问题在英汉商标翻译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2(2):55-56.

[3]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2011(06):130-130.

[4]卫进东,于芳.从文化层面探究中美商务礼仪的行为差异[J].江苏商论,2009(9):271-271.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8

礼仪,作为人类之间交流的规则,起着尊重他人和畅通交流的作用。而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们跨国交际益增,中西方礼仪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多,差异也越发明显,这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本书以中西交际中最重要的日常交际形式为切入点,集中探究中西礼仪文化中日常交际的异同,深入分析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差异的形成原因,希望能帮助大家增强对,这种差异的敏感力和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避免因为礼仪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宴客是人们交流的重要社会活动。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宴客习俗上有很多不同的传统和习惯。为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在宴客活动中的交际失败或者产生误解,非常有必要对中西方宴客习俗的差异作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中西方宴客形式的差异

虽然宴客就是请客吃饭,但也有不同的形式。这一点在西方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有席位的宴请、自助餐、正式午餐、招待会、鸡尾酒会、聚餐会、野餐、茶会。人们在宴请时采取哪种形式一般取决于客人的身份、主人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他的方便程度。比如,商业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是午餐形式。款待来访的外国元首要举行国宴;款待规格较高的外宾或内宾要举行正式宴会。上菜后,人们一般是各自一盘,各吃各的。西方的宴客并不重吃,而是重宴客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

中国人请客吃饭,强调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桌上的菜肴。同时宴客非常讲究排场,一般正式的宴席至少有十个菜式,而且菜肴往往要超过人们所能消耗的量。菜式越丰富,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比较随便的形式则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不讲究礼仪,不讲究饭菜的样式,追求轻松和谐的气氛。

二、中西方宴客观念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国家首先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首先非常重视端上宴席的菜肴。按照中国的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我们吃饭时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首要目的。所以人们在宴客时一定要准备丰富多彩的酒菜,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当西方人在中国的传统宴席上看到不断端上桌的凉菜和热菜时,他们都不得不惊呼菜式如此层出不穷。因为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即使是正式的西餐宴席通常也只有六道菜,其中只有两道是主菜。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一般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菜式的好坏优劣,看重菜式能否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可以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感觉,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烹饪的过程也极具趣味性,而这也正是中国饮食的魅力。当我们把美味作为饮食的最重要目的时,我们却忽视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和中国的饮食观念相比较,西方则是一种讲求营养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的菜式比较单一,在烹饪方面更是逊于中国,但是他们很重视食物对人的营养,注重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含量到底有多少,什么样的烹饪方式能让人们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以及对人体有无任何副作用。所以在烹饪过程中,不同于中??破坏营养成分的油炸和蒸煮方式,他们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和味道,比如很多蔬菜都是生吃,很多菜式也是清淡少油。

三、中西方宴客礼仪的差异

(一)就餐座位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宴请的礼仪上也有很多差异。宴客的礼仪首先体现在就餐座位的安排上。西方国家宴客时,人们一般围坐在长方形的餐桌,客人坐在桌子的两侧,主人则坐在桌子的两头。女主宾一般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她可以是一位年龄最大的女士,也可能是一个刚刚订婚的年轻女孩子,或者是男主宾的夫人。男主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边。也可以按照主人的安排,让男女客人分成两侧坐下。中国人宴客传统上用方桌,有南尊北卑的观念,以面向南为上座,以面向北为下座。在大多数的宴会中,客人中的主宾、年长者、或者位高权重的

人首先入座并坐上座,其余的客人再入座,主人则最后入座并坐下座。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有别于西方尊重女性、女士优先的原则,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宴会上女性的排位都是受到忽视的。

(二)进餐时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 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它们的用法都有各自的?矩。在中国,端上一桌菜,一桌人都可以用筷子夹。但是,在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经济的交往发展,很多西方人学着用筷子,而中国人也开始常常进西餐厅使用刀叉用餐。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人宴客开始时,所有的客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宴会才开始。一般来说,主人会给主宾和年长者夹菜,请其先用,以示尊敬。西方人宴客的礼仪还体现在主人和客人的着装,餐具的质地规格和菜式的类别上。首先,参加宴会衣着要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其次,餐具要擦拭干净,玻璃器皿要闪闪发光,菜式要适合客人的口味。

四、中西方宴客气氛的差异

最后,中西方宴客在餐桌气氛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宴客时,主人特别热情,大家滔滔不绝,追求热闹欢快的气氛。宴席一开始,主人就频频地向客人劝酒劝菜,不但口头上劝他们一定要吃好喝好,而且还不断地为客人夹菜添酒。无论桌上的菜多么丰盛,主人嘴上总要谦虚地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中国人在餐桌上表现出来的这种热情、好客和谦虚常常令西方人难以理解、无所适从,甚至觉得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的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

西方人宴客也追求轻松和谐的气氛,但不会那么讲究排场,准备的饭菜比较简单。主人尊重客人的个人意愿,不会频频向客人劝酒劝菜,各自吃各自的,想吃什么自己随意添加。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做客时,对此则很不习惯,觉得主人对自己不够热情,甚至有点冷漠。总的来说,中国人在宴席上追求觥筹交错的热闹欢快氛围,西方人在餐桌上则显得比较安静,想让客人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五、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

验室。”

六、结语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9

【关键词】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消除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称谓用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差异、价值观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表现

1、称谓用语文化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正确运用称呼语,关系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在西方家庭中,子女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而且英美命名文化还有一种习俗,用祖父母或父母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以表记念。西方人中还有少数人用名人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也不会引起麻烦,反而引以为豪。而在中国,子女不能叫父母的名字, 而且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或者有同音字、谐音字也不行。这样起名,会被认为是不尊敬长辈的行为。至于使用伟人、名人的名字的更为少见,人们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西方,公司里,不论你的职务高低,都可以直呼上司的名字。只有少数官衔可作称呼语,不像汉语用头衔称呼那样的普遍。例如:President(总统)、Governor(州长、总督)、Ambassador(大使)、Minister(部长)、Mayor(市长)等。但是在中国,,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下属称呼上司时,通常要带上官衔。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视个性与平等,不太重视等级和权威。西方哲学家也讲究个体本位文化。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观点是和他们的经济特点相关的。在西方,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称呼对方时,就直呼其名。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情况正好相悖。“中国文化以群体为中心,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这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社会和集体精神,崇尚相互依存,而非相互独立。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里, “长幼有序,贵贱分明”等传统礼仪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称呼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果把西方的称呼模式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会被认为是不合乎情理,没有教养的。

2、问候语文化差异

西方人见面时,彼此问候语通常为: “Hello, how are you?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见面问候语通常为:“你去哪里?你吃饭了吗?”中国人的问候语让西方人觉得很诧异。而在中国文化中的问候语“你去哪里?”,这只是中国人见面彼此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是一个表示友好和礼貌的问候。并不期待着一个相应真实的回答。但在西方人看来,“你去哪里?中国人有干涉别人行动自由之嫌疑。“你吃饭了吗?” 误解为是想请对方吃饭才说这样的话。同样,西方人用:“How are you?”作为问候语,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你的近况很关心,也只是一种表示礼貌的问候的方式。中西问候方式的功能是一样的,但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问候语的使用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3、社交礼仪上的差异

在做客的礼节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会产生理解失误和文化碰撞。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是热情好客的。古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能说明这一点。主人们常常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却先谦虚的说:“不好意思,没有什么菜,请多见谅。”西方人听到这话,会不太高兴,既然没什么好菜,还请啥。餐桌上,主人会不停地向客人劝酒加菜,让客人多吃,以显示自己热情,根据中方的礼节,通常客人们宁可吃不饱,也要剩下一些饭菜,以表示自己已经吃饱喝足。当我们去朋友家做客时,可以预约,也可以不邀而至,一般都不会空手而去,带上准备的礼物。但是去西方人家里做客时,一定要提前预约好时间才去。冒然前去,这是很不礼貌的,受访者甚至会拒绝会晤。去做客时,在到达的时间上也有讲究。一般要准时到达或迟五分钟到达比较合适,比规定的时间早去或是晚去都是不礼貌的。若有事会耽搁一会到达,一定要电话通知主人。在邀请西方人做客时,准备食物的量一般以够吃为准,简简单单几道菜就可以,不需要菜肴满桌。也不要给客人强塞食物,劝酒夹菜的。另外,根据西方的礼节,客人应尽量吃完自己盘子里的食物,还要赞美主人准备的佳肴。如果客人送你礼物。应该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并表示感谢。

由于中西各自特定文化的影响,在称赞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乐于称赞别人,当受到别人称赞时,通常非常高兴,很乐意得到赞美,并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自谦被看做一种很好的美德。对待称赞一般会说:“过奖或不敢当,做的还不够”。当别人夸奖:“You are very beautiful”时,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对这句话的反应反差很大。西方女性通常会变现的很高兴,并热情致谢,遵循了交际原则中的一致原则;而东方女性表现的非常含蓄,谦虚推辞,遵循了谦虚和谐的原则。

4、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西方翻译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意思是去一个地方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禁忌。否则冒犯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东、西方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这些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在遵循礼貌原则基础上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学习外语者不能忽略它们。比如东、西方的文化中,一个“老”字可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反应。在中国,“老”代表着一种尊重和认可,表示此人很有经验、资历深厚或德高望重。比如“老师,老师傅,老医生,老先生,张老”等。而在西方,“老”常常是比较忌讳说的词,西方老人都忌讳“老”、怕“老”。美国的老人都不愿意被称为old people。人们常用委婉语senior people(年长的公民)来称呼他们。

三、结论

文化一词,虽然释义一样。但在中西方国家里,文化更多的表现为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因为“不同的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着本国文化的制约。所以,要想正确地有效地交流,得体的运用语言,彼此了解对方的差异和文化特点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顾嘉祖,陆晟.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篇10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判策略;文化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跃身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各个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日益进步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仅仅依靠自身发展和建设还不够,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首先就应该注重商务团体的合作性发展。商场如战场,若要想在商场当中取得胜利,首先就应该学会知已知彼。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经常与其他国家进行一些商务贸易等往来,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自身的综合国力。但在此过程来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正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这也就导致了谈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分歧,正是因为文化不同而导致分歧的出现,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对方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将会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谈判、合作等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2中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走向国际经济贸易,注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让我国与其他国家有一些经济方面的外交关系,这样将会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文化差异最为明显。由于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就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分歧,进而导致谈判失败[1]。3价值观及思想方式的差异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老祖宗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而久之,也就为人们形成了独到的价值观念。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曾经指出,即使是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应该遵循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正是有着这一传统思想,所以我国人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例如在商务往来当中,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中国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上报领导、团体组织或者是部门等,并不是私自解决,如果出现了矛盾纠纷,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制造一些舆论来支持这一观点,只有具有伦理道德,才能够进一步取得法律援助,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衍生出来的商务形式[2]。然而站在西方国家人们的角度上来看,这一点恰恰与我国文化有着截然相反的地方。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商务事宜处理过程中,能够做到的就是重视个人自我价值观的体现,认为个人利益将会高于一切。一旦在商务交往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这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问题,而并不是通过制造舆论来解决问题。西方人的观点往往会被我国人们视为一种执着的心理,因为其并不注重一些外在因素,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情感。对于商务友谊的培养也并不重视,更多的是想要得到自己内心上的满足和自身观念的延续性[3]。

4礼仪礼节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无论是在说话还是言谈举止,人们都十分注重运用委婉、谦和、客气的话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在其他国家人们的眼中,中国人对于礼仪文化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表现出含蓄、客气、谦和。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坦率,在接受邀约或者是工作中都非常直接,并不会像中国人这样拐弯抹角。例如在商务谈判中接受到了对方的邀约,中国人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含蓄的回答方式,一般都会是我尽量来(I”IItrymybesttocome),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这种回答是一种不诚恳的回答,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可以直接拒绝,没有必要这样拐弯抹角,可见在礼仪方面中西方国家还是有着较大差异性的[4]。

5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

5.1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谈判过程是一个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沟通方式也将会推动着沟通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站在宏观角度来看,中国人对待朋友往往会表现出宽厚善良、语言含蓄、善于推理和演绎,中国人习惯性的想要从对方的语言和动作当中去捕捉一些信息,这也是中国人较为擅长的谈判技巧。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则并不习惯于从内在来捕捉信息。例如德国人在谈判过程中,其语言往往较为谨慎,北欧人内向自律、君子之言如同正式合同,这些在我国人们看来并不适用。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善于寒暄、不果断,这些都是不值得信任的表现,所以也正是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才会导致中西方国家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导致谈判的失败[5]。

5.2注重结果与注重关系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经常会反映在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中,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竞争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注重的是结果,追求的是实利。在西方人们看来谈判只是为了最终达到目的的一个阶段。所以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一些利益和实质性的东西经常会看得很淡,并没有注重一些礼仪的东西。西方国家的人们会尽量避免将个人情感与工作联系到一起,因为人们认为这种做法能够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会影响洽谈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与美国人谈判时,他们都会强调将人与事情分开来谈,这样是最有利于事业和商务发展的。西方一些国家的谈判员有些时候对于中国的这种谈判形式会表现出不理解,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鼓励和谐文化要共同发展。中国人在谈判之前都会尽量与对方拉近关系,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商务合作,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得双方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6]。

5.3集体与个人作用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谈判时,往往会更加注重强调集体权利,强调个人责任,这种思想也就是分权思想。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也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对于属下员工来说具有很大影响。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于“集权”思想。西方人在谈判时看似是一两个人出场,但是其背后却有着一个集体。在中国在谈判时,通常出席的人数较多,有些时候西方国家提出一个问题,中方迟迟不能够给予准确的回复,甚至在谈判中出现了内部互相扯皮的现象。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存在着诸多困惑,他们认为这种大张旗鼓的谈判声势不仅造成了沟通上的困难,也会导致谈判效率较低。

6商务谈判之策略

6.1对于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差异的谈判策略

要想更好的处理好中西方国家之间的谈判问题,首先就应该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谈判桌上,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能否为自己脸上争光而不是企业利益。实际上这种谈判形式并不适用于西方国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谈判就应该心平气和,既不要虚张声势也不要寒暄。只有从根本上纠正自身的缺点,才会不断加强自身的谈判优势。另外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时,人们应该注重去了解和分析对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这样才会更好的熟悉对方国家的心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谈判的成功。集体关系与个人利益,在谈判过程当中,西方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分权思想。而在我国,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所以为了解决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人们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个人在谈判当中的地位。

6.2对于礼节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

对于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人们应该及时的进行纠正,实际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一些国家,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并没有问题,只是由于不同国家人们之间都会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所以在谈判和沟通时才会出现分歧。对于中国人来说,含蓄是谈判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则比较坦率,在中国人看来,西方国家的人们不懂礼貌,而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人较为虚伪。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人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对方国家的一些文化内容,不要盲目的去进行谈判,盲目谈判只会导致针锋相对的场面,这样不仅不利于谈判的长期发展,还会影响谈判的顺利进展[7]。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还可以利用翻译技巧来解决跨文化问题,对于礼仪礼节差异方面的策略。最好是可以提前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思维,这样可以避免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尴尬的情况,一旦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避免在沟通方面出现障碍,这样也更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7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与谈判策略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正是因为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面临不同问题时,我国人民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谈判时,这些不同的态度将会严重影响到谈判的结果和谈判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应该学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在了解其文化的基础之上,才会更好的了解谈判者的内心想法。有些时候在言谈举止方面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不至于走入误区,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谈判的失败,所以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

[1]陈猛然.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杨伶俐,张函.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09).

[3]王晓燕.中西方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4]杨军德.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5]王腾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山东机械,2014(05).

[6]谢军.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聚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