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07:28:52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1

【关键词】酒文化;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Western Values from Alcoholic Culture

Xu Ying

【Abstract】“Wine”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country. Both its brewing process and drinking habit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at country. There are great and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well as alcoholoc cultures. This paper giv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by comparing three aspeacts: brewing materials, phylosophy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s and habits.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alcoholic culture; Chinese; western;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30-02

作者简介:徐颖(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酒”是个很有意思饮品,都说“音乐无国界”,酒也一样。全球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酒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是故乡醇,陶醉在这芳醇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要想比较酒文化,就应先知道酒文化的定义。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

下面将从酿酒源头、酒文化中体现的哲学内涵,以及功能和饮酒文化三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酒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 酿酒材料

一个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与质量。

中国地大物博,以农业为主,自古就是如此,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虽是俗语,但也整理确实精辟。

酒,是我国的国粹,可以推它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中华五千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附带着有四千多年酣畅淋漓的酒文化。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不论是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尧帝造酒说还是杜康造酒说,都是以粮食来酿酒,与农业密不可分,与自然密不可分。而且中国酒文化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与中国一直以来信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观点相吻合。儒家讲究“酒德”。追求向往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法国、德国成为世界上的葡萄酒工业大国,同时德国因地处中欧地区成为啤酒之国。西方酒文化也因此成为了葡萄酒,啤酒文化。

而且,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其中有个叫做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带着挑选出来的世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带上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诺亚方舟。方舟来到了阿拉拉特山,诺亚开始耕作土地,他种下的第一株植物就是葡萄植物,后来,他又开始酿酒。所以西方酿酒技术和宗教紧密相连。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西方人一直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相信自己的拼搏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相信信上帝的永生。这些都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之一。

2 哲学内涵

在中国,文人墨客简直就是从酒罐罐里面泡出来的,可谓是无酒不成诗。

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就是个豪饮之士,孔夫子不仅在饮酒方面是实战家,而且是个理论家。在他的经典之作《诗经》中,里面有短短三百来篇诗歌,结果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翻开《诗经》就有浓冽的酒香散出,读多了还会醉在其中。

孔子还把饮酒上升到了政治哲学上。他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可见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体现。

西方价值观念能够追溯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无论是酒神精神还是悲剧精神,它们都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具体来说,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意味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追本逐源,可以看出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自己的快乐很重要,所以有时就会看到有人浅尝独酌。同时他们还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通过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希望有“超人”来解救自己;凡是向前看,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综上所诉,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在遇上喜庆节假时尤其如此。除非借酒消愁或者是嗜酒如命,否则很少见到单独饮酒作乐的。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他们注重酒的多样化、个性化。

3 交际功能与饮酒文化

(1)抒情与享受:中国,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交际工具,饮后抒发感情的媒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在于“情”。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为了送别远去的故人;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意境都可以通过酒来传递出来。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可以看出,西方的酒文化明显地更注重于酒本身,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注重酒精挥发或升华之后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品酒的习惯是用舌头来品味,而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用心和大脑神经来感受酒的真味。

(2)浅啜与牛饮:中国人讲究“浅酌”。所谓“浅酌”既酒杯在手,边饮边啜,浅斟低唱,徐徐而进,旨在追求一种“酒趣”,追求进入一微醺的境界。所谓的微醺者,即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具在一种颇为奇妙的飘飘然的境界。

酒能助诗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试看这些诗人,他既能“对影成三人”又能“忆天涯万里人”,想必都绝非烂醉,想必都又止于微醺。

而西方人讲究“喝”。所谓“喝者”亦可谓之“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通通是一仰脖子喝它个底朝天.只求一醉而不知酒味,更不能知那“ 浅斟低唱”的微醺之味。

西方人喜欢牛饮,渐至狂欢无度,结果是成千上万以至上千万的酒精中毒,所以英国作家福勒说:“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英国作家乔叟说:“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的坟墓。”西方人难得微醺之妙处。

(3)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中国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自古以来,“酒”永远都是男人们运筹帷幄、消遣娱乐的幌子。借“酒”之力,行意愿之事。曹操以酒试人,浅探刘备。皇叔将计就计,顺酒推舟,谁是真英雄,世人便是一目了然了。“醇酒美人”都不过是把女性当做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当然,伴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瓦解,女性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但在多数整理情况下女性对于酒往往还是敬而远之。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在西方不仅有适合男士引用的烈酒,还有适合女性饮用的鸡尾酒和香槟,偏甜或带有果味,其颜色漂亮、鲜艳。女性饮酒被社会所接受,因而总体上趋于中性化。

4 小结

酒的魅力在于它总和各种文化相伴相随,也因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张显出其各不相同的个性。西方酒文化可以说是葡萄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是米酒。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各不相同。喝酒是喝文化,喝醉了就更有文化了。凡醉,各有所宜。中国人的酒文化实际上是喝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酒文化则是喝酒时人与酒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酒”文化的国度,讲究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寓意、礼仪、功能。而西方酒文化更关注酒本身的风格特点和消费主体在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以及食品的搭配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上。这反映出西方餐饮文化观中注重内涵,以人为本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

总之,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 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3] 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模式;比较 ;差异

中图分类号: C36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也在这一态势中展现了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外国饭店集团更是在我国市场上大展身手。而我国酒店业自80年代改革开放才开始兴起,发展缓慢。虽然目前酒店业从规模与硬件上都得到了较快的拓展和提升,并引入了一些国外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且初展成效,但从管理模式上来看,我国酒店业多出于对西方的引进与模仿,自身的一套管理模式尚未成型,这使我国酒店业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因此,通过对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酒店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

2 .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2.1国内外管理思想及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管理形态既有严密的形式又具有创新的精神。一方面,他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的管理,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责权利的规定;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剧烈变化的商品经济活动,又不得经常地超越和打破自己的管理规范,不断进行着管理思想和理论的革新和创造[6]。例如香格里拉的的使命宣言:为客人提供物有所值的特色服务 和创新产品,令客人喜出望外。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努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群体凝聚的精神。但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也包含着各种弊端:人本观既然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观科学地把管理诸要素及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确有可能成为失去活力、缺少个性、束缚生产的樊笼。

2.2国内外管理方法的比较

西方的管理法律条文重于道德教化,实际利益重于心理情感,职责分解重于整体效应,这在酒店管理中也有体现。他们多采用制度管理法、走动管理法。例如马里奥特的管理者通过参与细节,走到员工中间去,就可以更好的了解服务现场、制定控制成本的措施,通过监督,用制度来作为衡量标准,职责也可以更加明确。

我国的管理方法强调禁言与理性相互补充的思想。一方面,在管理上时刻保持着一种情形的理性态度,把管理活动放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实务上;另一方面,它不重言论,不重思辨,而注重在实际经验基础上的切实领会和直觉领悟。因此,我国更注重感情管理法,经济管理法,教育管理法等。

2.3服务质量方面的分析比较

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应采用标准化服务还是个性化服务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人们的共识是,标准化是基础,个性化是趋势,中低档倾向标准化,高档酒店倾向个性化服务。

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服务标准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标准化服务的核心就是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但是情绪化服务是我国酒店服务的一大特色,为了克服情绪化服务的弊端就要引入标准化服务管理的良方:制定规范操作、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与奖罚规则等。因此目前我国的酒店在服务管理方面尚处于标准化管理阶段[1]。例如珠海度假村在办理入住手续和退房手续上有“359”标准,办理入住限3分钟,办理酒店主楼退房5分钟,别墅区退房9分钟等。

国外酒店服务已经进入个性化服务阶段。个性化服务就是服务人员根据每个宾客的特别要求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使其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产生舒适的精神心理效应,同时满足生理,心理要求[2]。个性化服务相对于一般标准化服务在于要求更主动的服务,对员工的素质的考验也非常高,要在完成基本的服务的基础上更让客人有被关怀的感觉,是标准化服务的升级。例如荷兰一家酒店每早为住店人数最多的国家的顾客举行升旗仪式,芬兰的船坞大酒店为客人选房时,要考虑客人的特殊要求字等。这些细微的事情会让客人感到更加亲切,也能使客人的忠诚增强。但个性化服务也不是每个顾客都需要,碰到苛刻的顾客反而会弄巧成拙,在加上成本高,对服务人员素质要求高,实行难度大。

2.4 内部管理方面的比较分析

内部管理上,西方注重沟通、参与管理与效率,人们普遍认识到要与员工结成伙伴关系,以此提高服务效率。因此国外酒店更注重巡视管理、信息共享程度和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认为理解员工,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得员工的忠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方法,当员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不能期望他们向顾客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更不可能有较高的员工忠诚度。而我国酒店内部管理方面重模式,重监控,借鉴西方的模式或创立自己的模式,要求员工按模式行事,管理层的重要责任是监督员工严格按照模式操作。正如白天鹅的老总杨小鹏所言:“企业管理不能依赖于自觉性,关键考制度管理,要有一套启发员工自觉性的规章制度,以法制管”他还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既是一种同一战壕战友的关系,又是猫与老鼠的关系。管理人员要带着工作标准去巡查,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坚持到现场督导。

2.5市场竞争策略方面的比较

国外酒店注重用外部扩张(联号经营,合同管理,及联合体形式)来取得规模效益,同时采用品牌延伸方法来迎合顾客需求差异化倾向,因而国外酒店市场的竞争的主要表现产品差异竞争上[8]。夏威夷喜来登酒店强调:“我们销售的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差异。”假日强调热情,希尔对推崇快捷,喜来登突出无微不至的关心,这都是国外酒店注重的差异,个性与特色的表现。国外酒店产品差异化策略主要有物质属相差异化,例如好莱坞酒店就极力渲染其电影艺术;服务差异化,喜来登就采取的是先入住后登记的方法;员工差异化,选择与培训一流的,别的企业无法模仿的员工;区位差异化,对不同区位的酒店,不管从服务还是客源上有要有所区别;形象差异化,例如Motel 6就致力于强化其最廉价酒店的形象。

中国酒店近年的市场竞争策略与国外的差异较大,重点放在客源结构调整,产品服务改造升级与削价竞争上,对产品与服务的特性方面注重不够,也就是说注重的是档次而非差异。价格竞争在中国酒店酒店业表现的非常明显,“三星的酒店,四星的服务,二星的价格”[1]是我国酒店业流行的一句口号,三星的投资只收二星的钱,这种设施,服务,质量的不一致,主要原因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酒店业平均利润大导致投资过热,供过于求,削价竞争成了必然结果。

3 .结论

回顾过去的20多年,中国酒店业作为最早向外资开放的行业之一,伴随着国际酒店业的发展与渗透,我国的酒店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与国外酒店的接触和交流也越来越多,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相将中外酒店的管理模式进行对比,鲜明的对比之下,两者的差异非常之明显,其中最根本的差异我认为便是思想,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深深侵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中,在管理时,难免会受其影响。但差异也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国外的酒店相对于我国而言,起步早发展快。因此我们在比较这些管理模式方面差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差异中寻找经验来提高我国酒店业的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模式。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酒店集团化、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相信我国酒店的管理走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将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吴正平.现代饭店经营思想与竞争战略[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2] 邹统钎.理论前沿与中国的实践[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3] 奚晏平.世界著名酒店集团比较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 筷子 叉子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从不同的餐桌文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 再延伸至家国社稷。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融为一体,文化上兼收并蓄,价值观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护全体利益。“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独食难肥,共食才能汲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情往来,群体联系。中餐桌上的热闹气氛与西餐的雅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主人宴请客人往往为了表现热情好客,铺张排场,在餐桌上还频频给客人布菜夹菜。客人们一上桌,便滔滔不绝,谈天说地,劝酒敬烟,甚至吆喝划拳,现阶段的这种风潮有悖于传统儒家文化“食不语,寝不言”的教诲,已远超出文明的界限。

比较正式的宴席的座次安排, 也体现出这种不同的文化认同。传统的中餐宴席使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现代宴席,主要用圆桌及方桌, 但往往男性与女性分桌, 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而西餐宴会中, 主角是女主人,一般使用长形或马蹄形餐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客人还应送瓶葡萄酒或鲜花,或为女主人准备纪念品等小礼物,这也是社交场合的起码礼节。

2 面子观念

在西方社会中也有面子观念,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提出了“面子保全论”,指出礼貌就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他们将面子分为正面面(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自己的愿望受人顺从, 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夸赞对方就是西方人典型的生活习惯和交际方式,不管多么简单的菜肴,都会得到客人的赞美。如果每道菜都吃完,会令主人很高兴,说明自己的心意和努力得到客人的肯定。餐后告别,客人们总要表示“have a nice dinner”(吃得很高兴)。而负面面子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 即具有行动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 凡是有违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行就会被认为对他人负面面子的侵犯。与之相应,在西方更受欢迎的还有自助餐和鸡尾酒会,形式更加自在随意,按照个人的喜好和食量自由选择,便于相互联络与交往。另外邀请他人外出用餐,往往是AA 制,各人付各自的帐,或平分账单,若为人付账需事先说明。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即人情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家族和他人的评价。在这种特定语境中,人们往往十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以寻求和捍卫自己的优势,保持体面和尊严。在家族和交际圈子中,人们习惯用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关系和行为,谁的面子大,谁的话语权就大,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高。因此人们热衷于请客和被请,谁的应酬多,宴请的档次高,客人的级别高,谁就“有面子”,在人际交往中,也乐于互相“给面子”。比如餐桌上几乎每宴必有的敬酒环节, 敬酒者和被敬者竞相表演的一套套说辞,言不由衷,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于面子。餐后争先付款买单,即使无意出钱,彼此心照不宣,也要做一番“争面子“的表现。

3 总结

有些时候不同的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产生误解, 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是造成礼仪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 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技巧。餐桌礼仪作为礼仪中的一种,是我们与西方人交往时难以避免的,因此,对餐桌礼仪的研究不能只分析东西方差异的表层,需要探索其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避免产生误解与冲突。

参考文献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4

摘 要: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礼仪是体现个人素质的形式,礼仪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对礼仪的重视不可小觑。然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情况反应了现代中国社会对礼仪有一些误解,造成误会甚至隔阂,我们应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不必要的尴尬。

关键词:礼仪;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原本的礼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同化,但普及的程度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很多尴尬和误会。但礼仪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都很难有定论。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只要内心真诚,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对方都可以感受到。因礼仪不同而造成的误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礼仪有所差异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各自礼仪所体现的文化有根本的不同。文化差异也造就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聚会吃饭是增进大家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形式。古语“民以食为天”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饮食的重视。很多社会交往是在饭桌上进行,例如很多商业洽谈、政治交往都已高档宴会作为场所促进双方事业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聚会吃饭大家喜欢高谈论阔,说话声音比较大,营造热闹的气氛,显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果餐桌冷冷清清,少言寡语,在中国人看来是彼此不太熟悉的朋友才会交流比较少。餐桌文化中也少不了酒文化,宴会的主人一般通过劝酒、多喝酒的方式以体现自己对客人的热情。

但与中国文化有很大不同的西方文化来说,餐桌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文化中讲究就餐的环境,以安静,干净为最重要的就餐环境因素。就餐中低声交谈体现自己的高雅,饮酒时多以红酒为主,不讲究劝酒,讲究自身就餐的舒适度,并且西方文化中就餐时比较避讳谈论工作,多以朋友的身份聊天,品酒,享受生活。

这种餐饮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运用的不好就会造成误会,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外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同时要多多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礼仪,禁忌避讳,当然也不必完全按照对方国家文化传统进行,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不忌讳学习对方文化礼仪并遵循,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并不可能完全避免,差异的程度也深浅不一,解决的方法应是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礼仪,体现自己对对方的尊重。

(二)礼仪受到不同国家历史宗教因素的影响

礼仪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宗教影响,历史影响,这些无疑都是和本国社会历史相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宗教的不同导致很多礼仪是不在本国生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如果因为不了解这些禁忌而犯下了错误,就会影响交际交往,也就达不到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了。

例如在泰国,因为人人信奉佛教,认为头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泰国,是不可以随意触摸孩子的头部,但在我国,摸摸孩子的头表示疼爱喜欢的含义,这与泰国礼仪就有了冲突。

穆斯林国家,因为信奉伊斯兰教,教义之别避讳男女有身体接触,并且对女性有很多的限制。这对于美国等开放的国家地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对人权的侵犯。此外,猪肉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食物,饮酒也是禁忌。所以如果去穆斯林国家,一定要尊重对方的宗教文化以及同步的礼仪文化,不要触碰对方的底线。

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对隐私的定义范围比较广,例如工资、婚姻、年龄、工作等,如若问道其隐私,他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侵犯。但在中国社会不同,朋友见面问的越详细表示对其越关心,并不存在侵犯其隐私的含义。应邀吃饭,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则不仅为失礼也会让女主人措手不及,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西方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他们的救世主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13的恐惧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13,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中国文化中因为“4”与死发音相似,所以避讳4。手机号码、车牌号码、楼层等都避免使用“4”。

韩国人日本人见面都要鞠躬以示尊敬,鞠躬的弧度越大表示对客人越尊敬,如果对方向你鞠躬而你没有回应的话被看做对对方极大的不尊重和藐视。韩国人的酒文化也相当浓烈,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小辈面对长辈喝酒是一定药侧身饮酒以示尊敬。这种礼仪文化并不是现当代才产生的礼仪,而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仪,也是对方国家最典型最标准的礼仪。

对于中国文化中最令西方国家把握不住的是长幼尊卑的称谓问题。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称呼分化的非常详细,通常英文中一个单词可以对应中文的很多称谓。西方社会崇尚自由平等,所以喜欢直呼其名,多以“先生”“太太”作为称谓,比较笼统。但是中文用称谓来显示不同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区别彼此的关系。如果在中国直呼长辈姓名被看做是最大的不敬,甚至在给晚辈起名字的时候都要避讳长辈所使用的字。

这些礼仪的差异我们还是要从尊重的角度出发,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尤其是因为宗教、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礼仪,是不可能被轻易打破和更改的。在做到了解对方礼仪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回应对方的礼仪。

(三)我国礼仪之退化

我国的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国民素质也显著提升,但与我国日益繁荣的经济相比我们的礼仪却在退步。我们时常可以在新闻上看到这样那样不文明行为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出现在国外报纸新闻的头条,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个以崇尚礼仪而文明的五千年文明古国为之汗颜。

我们经常忽略的体育礼仪是近几年才被重视起来,在竞技场内其实也有很多的礼仪需要我们去遵守。在08年奥运会上,我国射击选手在最后一局中一举拿下高分,现场观众欢欣鼓舞,大声喧哗,但是比赛并没有结束,观众的吵闹影响了后面的选手发挥。体育礼仪承载着体育精神,我们不应只为本国选手加油助威,应看到每个选手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再如现在流行的高尔夫球网球运动,都属于绅士运动,对运动时所着服饰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能穿着简单随意的衣服,而是要穿带领子的运动服,不可穿拖鞋、皮鞋入场。观赛时要保持安静,不可随意喝彩,更不允许喝倒彩。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对着装方面没有西方国家讲究,直到近几年才看到高档酒店门口会竖立“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牌子。夏天经常看到有些男士赤膊上阵,背心拖鞋就随意出入公共场所。或者可以看到有些女士穿着皮裙或穿着过于暴露等这些在国际礼仪中被视为不体面的穿着出现在公共场合。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在某些特别正式的晚会现场,也可以看到我国观众着装随意随便,坐姿懒散,这些在国际礼仪中都是特别忌讳的。但看一下国外颁奖典礼或晚会的台下观众一般都坐姿笔挺端正,女士着装端庄,男士着装正式,对晚会很重视,体现了自己对晚会准备人员的尊重。

总论

礼仪存在在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文明程度和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目前出现的很多关于礼仪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对礼仪缺乏重视、对礼仪缺乏了解所造成的。首先我们应提高国民对礼仪的重视,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其次应多了解与自己接触的环境不同的礼仪,尊重差异。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就可以代表我们对不同文化所体现出的礼仪的态度。我们遵守礼仪尊重文化的最核心目的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和了解,促进社会和自身发展,礼仪是传递真诚的桥梁,我们通过礼仪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传递给对方,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友好。(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建红.论礼仪的本质及其修养[J].邢台学院学报.2008.03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5

【关键词】 饮酒;酒精中毒,急性;行为;学生;中国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157-04

Prevalence of Binge Drink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I Cheng-ye. 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and group traits of drinking and binge drink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alcohol abuse. Methods Data comes from the 2008 National Survey on Youth Risk Behaviors. Totally 51 250 subjects in to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colleges in 27 provinces. Five items of binge drink risk behavi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 prevalence of lifetime drink was 87.4% and 75.1%, of current drink were 66.1% and 34.2%, of frequent drink were 5.7% and 4.3%, of binge drink were 37.4% and 11.6%, of heavy binge drink were 2.8% and 0.9%, of drunkenness were 42.2% and 19.5%, as well as of heavy drunkenness were 10.8% and 2.4%,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For both the genders, the prevalence of all the five items of binge drink behaviors were highest in the group who began to drink before 13-year-old, and followed by the group of 14-to-15-year-old and the group older than 16-year-old. ConclusionWide distribution of binge drink risk behaviors is found in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population. Several high risk factors on residence, socioeconomic classes and grades, etc., exist in this population. It's urged to take corresponding prevent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alcohol abuse among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Alcohol drinking; Alcohol intoxication; Behavior; Students; China

酒精滥用以过量饮酒为标志(alcohol abuse),是大学生主要健康危险行为之一;不仅因乙醇对多器官造成损伤,且伴生许多致伤害行为(车祸、暴力、危险等),也是成年后形成酒精依赖的阶梯[1-2]。然而伴随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饮酒、过量饮酒现象正在我国人群(尤其青少年)迅猛蔓延;15~29岁人均酒消费量比1972-2005年期间猛增5倍[3],而大学生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近年来尽管大学生饮酒有关报道增多,在揭示其过量饮酒的普遍化、低龄化、严重化趋势及其社会、心理动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研究大多来自地区样本,所用饮酒指标不统一,给深入研究带来困难[4-6]。为此,本研究利用2008年全国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资料,引入国际通用指标定义,就大学生饮酒、过量饮酒行为的流行现状、群体特征进行分析,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青少年酒精滥用防控规划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分层随机整群方式,自27个省级单位下辖高等院校抽样;分3片:东片含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中片含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西片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等。各省内由社会经济发达、较发达、欠发达3片组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测试队,按《全国大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实施方案》[7]调查。对象由大专生(3 a制)和本科生(4 a制)组成,年龄为17~24岁;93.2%为汉族,民族学生随校参与。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集体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符合要求。合计有效人数52 150人(男生23 912人,女生28 238人)。

1.2 指标 按国际规范定义[8],各指标分别为:①曾饮酒(lifetime drink),(以往任何时候)曾喝过1杯以上酒(半瓶/1听啤酒,1小盅白酒,1杯葡萄酒或黄酒)。②开始饮酒年龄,分7~9岁、10~11岁、12~13岁、14~15岁、≥16岁5组。③目前饮酒(current drink),除以往30 d未饮酒者外的所有对象(有不同的天数频次)。④频繁饮酒(frequent drink),上述目前饮酒者中≥20 d/月的。⑤过量饮酒(binge drink),1~2 h内连喝5杯以上在1 d以上。⑥重度过量饮酒(heavy binge drink),过量饮酒中的≥10 d者。⑦曾醉酒(drunkenness),以往12个月曾因过量饮酒而头晕、头疼、嗜睡等,1次以上。⑧中重度醉酒,醉酒者中,合计次数为3~9次(中度)和≥10次(重度)。

2 结果

2.1 曾饮酒率 受试男生87.4%、女生75.1%回答曾饮酒。各年级男生都在85%或以上,大专二年级高达89.5%;各年级女生都超过72.0%,本科二年级达77.1%。见图1。

2.2 目前饮酒率和频繁饮酒率 本群体目前饮酒率为48.8%,其中频繁饮酒率(≥20 d/月)为4.9%。表1显示,目前饮酒率男生为66.1%,女生为34.2%;频繁饮酒率男生为5.7%,女生为4.3%;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且均为西片最高,东、中片目前饮酒率相近,而频繁饮酒率清晰表现为西片>中片>东片。相同省内发达、较发达地区目前饮酒率略高于欠发达地区;频繁饮酒率则显著表现为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大专生、本科生目前饮酒率相近,但前者频繁饮酒率较高。目前饮酒率随年级逐步上升,大二频繁饮酒率较高。

2.3 过量、重度过量饮酒率 本群体23.5%有过量饮酒行为;其中重度报告率(≥10 d)为1.7%。在表2中,男生过量、重度过量饮酒率都3倍以上于女生,且都表现为西片>中片>东片。重度过量饮酒率西片2倍于东片,而东、中片间差异较小;但在社会经济3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科生过量饮酒率高于大专生,但两者重度过量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年级(大三、四)过量饮酒率高于低年级,但重度过量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曾醉酒、中重度醉酒率 本群体29.9%过去1 a曾醉酒;6.3%醉过3次以上(中重度)。表3表明,该2项百分率男生分别2,4倍以上于女生。东、中、西片醉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重度醉酒率西片>中片>东片。两报告率在社会经济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醉酒率较发达地区最高,其次是发达,欠发达地区;中重度醉酒率则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曾醉酒、中重度醉酒率本科生都显著高于大专生,且随年级上升趋势均非常明显。

2.5 不同饮酒开始年龄组5项过量饮酒行为发生率 表4显示,35.7%的男生、25.7%的女生13岁前开始饮酒。频繁饮酒率男生大体随饮酒开始年龄增大而上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生则≤13岁、≥16岁两头高,14~15岁最低。过量饮酒率无论男女,均为≤13岁前开始者最高,14~15岁其次,≥16岁者最低。“重度过量饮酒”率有以下特点:≤13岁开始者最高而≥16岁组最低;男女13岁前都出现7~9,12~13岁2次峰值,发生率显著高于10~11岁组。曾醉酒、中重度醉酒率的共同特征是无论男女,≥16岁者才开始者发生率均最低。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全国性调研数据,所涵盖群体考虑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社会经济差异),对大学生饮酒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指标分2类:一类反映一般饮酒状况,如曾饮酒率、开始饮酒年龄,“目前饮酒”指标中的多数频次等;另一类由5项指标(频繁饮酒、过量饮酒、重度过量饮酒、曾醉酒、中重度醉酒)组成,反映过量饮酒,属明显的健康危险行为。不过,这2类指标不能截然分开:前一类不属物质滥用,但它提示早期酒接触状况和环境因素,是易感者逐步发展成过量饮酒、酒精成瘾的基础。各指标角度不同,对其结果的有机综合分析可为制定青少年酒精滥用的防控规划和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分析表明,大学生多数指标流行现状远比同期对中学生群体的调研结果严重:①曾饮酒率男、女分别达87.4%和75.1%,显著高于中学生(男62.3%,女51.2%;18岁时达77.6%和61.6%)。②目前饮酒率男为66.1%,女为34.2%,远高于中学生(36.4%和23.8%)。③过量饮酒率男为37.4%,女为11.6%,分别比中学生(男15.9%,女7.5%)高1.35倍和55%。④醉酒率男为42.2%,女为19.5%,分别比中学生高1.4倍和81%;中重度醉酒率男为10.8%,女为2.4%,分别比中学生高1.9倍和71%。与此同时,部分指标大学生好于中学生,如:①频繁饮酒率男为5.7%,女为4.3%,低于高中生(男9.8%,女10.9%)更远低于初中生(男13.7%,女11.2%);②重度过量饮酒率男为2.8%,女为0.9%,显著低于中学生(男3.3%,女1.2%);与本群体具备较高的理智性、较强的自制力有关。

本研究还揭示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高危特征:(1)男生所有指标都显著(甚至成倍)高于女生。该性别差异远比欧美发达国家明显;换言之,即使和这些国家有相同的流行率,作为相对高危的中国男生群体实际上危害程度更严重。(2)除醉酒率外,西部(尤其男生)报告率显著高于中、东部,而后两者间差异较小,与中学生群体表现一致。(3)不同过量饮酒行为指标在各社会经济片间表现不同,与这些群体的生活环境密切关联。如发达、较发达地区学生目前饮酒率、醉酒率都高于欠发达地区,中重度醉酒率清晰表现为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地区,与前者生活水平高,接触酒的机会更普遍有关。不过频繁饮酒率却是欠发达地区最高,而过量、重度过量饮酒率3地间也未显差异,提示消费水平的高低并非影响饮酒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人文社会、酒文化传统等环境因素即使在生活水平不高的群体中,对过量饮酒的易感者也有重要作用。(4)过量饮酒行为随年级上升的趋势明显,其中大二年级的突增现象起关键影响;这一“逢二必乱”现象在中学生群体中有相似表现[9-10]。

国内外学者都很关注“饮酒开始年龄”在过量饮酒行为发展中的指标性意义。York等[11]分析证实,13岁前(青春早期)开始饮酒是导致个体易出现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关键因素。陶芳标等[12]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人口统计学协变量后,证实13岁前饮酒既是导致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吸烟、滥用药物、自杀意念、危险等)的综合因素之一,也是一个独立变量。本研究对饮酒开始年龄的分组更细致,结果有2点:首先,5项过量饮酒行为流行率均表现为开始饮酒年龄≤13岁者高于14~15岁更高于≥16岁;组间差异(除男频繁饮酒外)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发现≤13岁内的7~9、12~13岁组各过量饮酒发生率明显较高;其内在机理待深入研究,但提示今后的饮酒相关研究可将“13岁前开始饮酒”作为过量饮酒的高危指标之一;对过量饮酒干预越早,越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其次,不能忽视对其他年龄饮酒行为的防控。男生46.5%、女生63.3%16岁后才开始饮酒,而这恰是以往局限于中学群体(年龄多在17岁前)的研究易忽略的,说明今后防控青少年饮酒的工作应延伸至高校,才能真正有效阻遏成年期酒精滥用行为的泛滥。仅根据≥16岁者过量饮酒行为发生率较低的现状,就得出“饮酒开始年龄越晚越不易发生饮酒危险行为”的结论为时过早,因为这些青少年刚开始饮酒,其相关危险尚未充分展现。

本文姐妹篇系统阐述了影响青少年饮酒的社会文化、风尚,观念变化,各种认知-心理因素(尤其如饮酒期望和“拒绝自我效能”的矛盾对立),同伴压力等众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而言,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环境的变化和伙伴的影响。他们开始独立生活,来自家庭、学校的约束明显减少;集体生活在同一环境,伙伴对其行为有突出影响[13]。Kuntsche等[14]研究发现,青少年如何应对聚会时的饮酒诱惑,是否因此而加入过量饮酒者行列,和他们的朋友密切关联;若将无饮酒朋友者今后2 a内成为过量饮酒者的可能性设为1,则那些有少数饮酒朋友者的可能性为3.3,而有多数饮酒朋友者可能性达8.2。社会风尚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经济水平高者),“毕业饮酒”、“生日饮酒”等聚众豪饮现象在大学生中日益盛行。考试结束、毕业离校、开学重聚,甚至自己喜爱的足球队得胜,都要开怀畅饮一番。这些都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包括女生)出现频繁饮酒、重度过量饮酒、中重度醉酒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青少年过量饮酒行为。美国已连续实施9次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YRBS,1991-2007,每2 a进行1次)尽管以9~12年级高中生为对象,和本文对象不全具可比性,但其经验可供借鉴。和我国大中学生饮酒、过量饮酒流行的蔓延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近十余年来的显著下降趋势:1991-2007年曾饮酒率从81.6%降至75.0%;目前饮酒率从50.8%降至44.7%;过量饮酒率从31.3%降至26.0%。其实,美国青少年饮酒、过量饮酒行为都曾泛滥成灾,程度远比我国严重;目前饮酒率、过量饮酒率分别在1995,1997年达到高峰(51.6%和33.4%)。然而,这些流行率都在采取以下措施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出现拐点,迄今维持着逐步、稳定的下降态势[15]。措施包括3个方面:①立法。主要由州议会通过,依法禁止在电视上播放酒类广告;禁止酒吧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精饮料;提高酒的征税等。②政策。许多政策很简单,但可操作性强并严格执行。如许多州规定,一旦发现酒后驾车,不仅驾车者要受严惩,乘车者也要受罚。③学校健康教育。各地各类学校纷纷将控制学生饮酒立项,向CDC等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申请经费,开展各种以拒绝饮酒的专题教育[16]。根据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特点,应采取以下逐步推进的步骤:一,力争将控制过量饮酒列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政策。二,加大社会宣教力度,广泛开展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的教育,提高民众自我保健意识。对那些将酒类生产销售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GDP挂钩的做法不仅不应鼓励,还应逐步加以纠正。四,从有条件的地区开始,加强地方立法,做到控制青少年滥用酒精行为有法可依,有政策保障。五,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是控制该群体过量饮酒行为的重要途径。四,针对高校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强以校医院为基地的高校保健网络建设和骨干师资培训,以此为基础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各种拒绝劝酒的技能。大学生认知水平高,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远超过中学生,加之他们已具备较强的理智性和自制能力;只要将健康教育认真落到实处,可实现良好的预期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前沿.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99-105.

[2] 世界卫生组织,编.卫生部,译.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秘书处报告:有害使用酒精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文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

[3] 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Geneva: WHO, 2004.

[4] 班秀华,郭丽,刘辉.南京市大中学生吸烟饮酒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 :615-616.

[5] 彭宁宁,朱佳碾,周月芳,等.上海市大学生使用烟草和酒精等成瘾物质状况.中国校医,2006,20(4):339-342.

[6] 孙莉,朱鸿斌,张成云,等.四川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69-1072.

[7]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编).全国大中学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实施细则(内部资料),2008.

[8] GRUBAUMN JA, KANN L, KINCHEN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J Sch Health, 2004,74(8): 307-324.

[9] 季成叶,主编.2005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10]XING Y, CY JI, ZHANG L. Relationship of benge drinking and other health: Compromise among urban adolescents in China. J Adol Health, 2006,39:495- 500.

[11]YORK JL, WELTE J, HIRSCH J, et al. Association of age at first drink with current alcohol drinking variables in a national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Alcohol Clin Exp Res, 2004,28(9):1379-1387.

[12]陶芳标,高茗,马淑芳,等.13岁前吸烟饮酒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14.

[13]DONOVAN JE. Adolescent alcohol initiation: A review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J Adoles Health, 2004,35(6):529.e7-529.e18.

[14]KUNTSCHE E, JORDAN MD. Adolescent alcohol and cannabis use in relation to peer and school factors: Results of multilevel analyses. Drug Alcoh Depend, 2006,84:167-174.

[15]CENTERS FOR PREVENTION AND DISEASE CONTROL,U.S.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 2008,57:SS-4.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6

关键词: 文化生活 中华民族 俄罗斯民族

同样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及社会历史进程的不同和差异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生活模式。研究两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更能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两国文化的起源

文化这一概念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会有相关的文化综合体出现,然后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继承、发扬、改进和积累,形成一个逐渐趋于成熟的文化综合体模型。这个过程告知我们文化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拥有自己种族延续历史过程的鲜明特性。每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殊文化并且在不断继承和发扬。

1.中国文化的起源

经过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华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不断发展延续、创造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巫山人——元谋人——南田人——北京人——山顶同人几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三大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海岱文化和江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大融合。到了秦汉之际,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通过战争消除了北方的威胁,终于形成了地域包括长城以南,有共同文化、共同语言的汉族。以儒、道、释为支柱诸子百家并行发展的思想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鸦片战争时期的封闭落后,但如今已与世界文化接轨并不断发展。

2.俄罗斯文化的起源

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9至13世纪古罗斯民族时期。因为俄罗斯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邻欧亚大陆各发达的国家,地理位置相对开阔,与外界有一个广泛的联系,所以自古罗斯民族至今俄罗斯民族在熏陶西方文化、沐浴东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概念。

二、中俄两国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吃穿住用行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时间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离开这些。这其中吃又排在首位,即饮食。吃什么、怎么吃,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很自然地就成为两国民族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

1.中国的饮食文化

(1)酒文化。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且种类繁多,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有深厚的内涵。意境说:中国人饮酒讲究意境,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就酒醒花前坐、酒醉花下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品德说:中国人喝酒讲究酒德,即喝酒、敬酒是要有礼有节,“酒能养性亦能乱性”。

(2)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闻名,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喜欢喝清新淡雅的绿茶,用沸水冲泡,香气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别是紫砂壶一类,充分体现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风。

(3)食文化。中国的食文化讲究博大精深。中国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丰富,招待客人往往是一桌丰盛的菜肴方见主人的热情及对客人的重视,例如满汉全席在极尽奢华的同时,也展示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道菜便诠释了一种文化理念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与时代、地域、技法及喜好程度等划分开来。例如在中国比较闻名的各大菜系之分。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的是慢补调养之说,阴阳五行、荤素搭配。

2.俄罗斯饮食文化

(1)酒文化。俄罗斯的酒伏特加起源于水,人们赋予酒“生命之水”一说。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俄罗斯人用酒来取暖,抵抗严寒。伏特加是俄罗斯的一种民族品格象征。自由说:俄罗斯人喝酒豪迈、大方,不劝酒直到喝倒为止,希望在酒的世界中摆脱束缚、得到解脱。逃离说:俄罗斯人喜欢喝烈酒,希望烈酒能麻醉自己甚至是麻痹自己,以逃离生活、远离尘世。

(2)茶文化。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并不长,直到十八世纪茶叶才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俄罗斯人喝茶喜欢味道相对较重的红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等用茶炊引用,展现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3)食文化。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所以一般人都喜欢喝烈酒,除此之外俄罗斯人还喜欢油大味厚、味道浓重的食物。他们以面食为主,用黑麦烤制的面包,即大列巴。在中国哈尔滨的一些大商场中会出售一些名为俄罗斯列巴的大型软面包。但是一些从俄罗斯回来的人经常说这样的列巴不正宗,正宗的还是那些黑黑的可以打碎茶杯的大面包。除此之外,鱼子酱、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罗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虽然俄罗斯的传统美食不如中国一样精致,但是在粗犷、随便的背后诠释了俄罗斯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中都在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文明支系。虽然,文化习俗和文化生活有差异,但是两国之间、两个文明支系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我们应把这种精神文明的认同构建成两国共同发展的深层次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2]王敏,孙凤波.中俄茶文化之管窥[J].伊利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7

白酒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奇葩:“茅台”自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第一名起,就与英国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尊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享誉全球,开创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先河;“孔府家酒,让人想家”,不断传递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家庭伦理道德文化,让身处异地的人们真情感悟“家的温暖”,“家才是爱的港湾”;“金六福”祝愿全世界的人民都拥抱“好运,福气,喜庆”-----像这样极具个性的白酒品牌举不胜举:“古井贡”“杏花村”“小糊涂神”“奇香贵州醇”“水井坊”“酒鬼酒”---无不主宰着自己忠诚消费者的个性消费行为。“享受价值,追求健康,品味文化”让人无法忘记“茅台酒”;“思家的人”又怎能忘记“孔府家酒”;“惜感念情的同窗挚友”又怎能有理由不喝“青酒”呢?-------这就是一个品牌所表现出的超凡个性魅力。然而,那些没有显著品牌个性的白酒比起这些有个性的白酒品牌,就没有那么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因此,品牌个性是品牌战略选择的关键,创造品牌的目的就是要在同质化商品时代,通过品牌特征所折射出的品牌个性,使消费者对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产生品牌偏好。 翻开中国白酒商品目录,路过白酒货柜-----你总会被琳琅满目的白酒品牌搅糊涂,自己凭什么选择这种酒?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影响你购买决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最终还是靠平时品牌传达给消费者的品牌记忆点,即品牌个性起促进作用。若是欲买一瓶酒“送礼”,肯定会选择“茅台”,因为他代表“一种价值享受,文化品味”;若是想买一瓶酒为庆功而喝,马上想到“金六福”,因为他是“福气,好运,喜庆”的代名词。------明晰的品牌个性,可以解释人们买这个品牌的心理感受。因为品牌个性最能代表一个品牌一另一个品牌的差异性,满足消费者对某一方面的消费需求。

万杰·千策(贵州)营销工作室通过对中国白酒品牌个性化战略的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白酒品牌个性都来源于人性,情感,文化的差异性,是这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同时作用于一个品牌,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白酒的品牌差异性,从而形成一个有着鲜明,独特个性的品牌特征。就酒本身而言,其同质化表现越来越集中,一个产品与另一个产品间的区别越来越小,要想从商品本身之间找到差异化,从而赋予品牌个性已经越来越难。“金六福”从酒本身看,同样是浓香型,与“五粮液”旗下的“五粮醇”,“五粮春”一样。但为什么“金六福”能在2001年实现销售7个亿以上,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不是因为酒本身个性特别,而是因为“金六福”在质量稳健的基础上,用“酒文化”和“人性,情感”两个支点来保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是深挖酒文化的个性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以“福文化”为卖点,迎合中国人几千年的“福文化”心理,并将产品定位于“好日子的酒”,让“金六福”个性文化酒形象彻底表现出来。另一个就是酒文化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喝酒要讲究一种气氛,一种情感,这是由“人性”本身所决定的。“金六福”抓住中国人最爱在喜庆的时候喝庆功酒这一人性特征,将“金六福”包装为“庆功的酒”,将品牌定位于“喜庆,福气,好运”,并借势“2001—2004中国奥运会指定唯一庆功酒”,“2001年中国足球世界杯出线”,“2008奥运会中国申办成功”等有重大意义的“喜事”,运用体育营销策略和事件行销手段,最终达到“金六福”品牌与受众目标的有效沟通。

一个有着鲜明,独特个性的白酒品牌;其个性源自对酒文化的差异性塑造。就白酒而言,从表面上看,酒是一种食品。但是通过社会化意义看白酒,他是建立在文化支配下的一种“精神商品”。人们喝酒,更多的体现为传递情,友情,表达热情,呈现价值,威望----------直接反映出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倾向。因此,“卖酒”其实是在“卖一种有文化品味的精神感性商品”,中国酿酒历史悠久,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与“文化”如同一对孪生兄弟,“酒”以“文”生辉,“文”以“酒”生动,两者水乳交融,自成一体。因此“文化”成为白酒品牌不可缺少的品牌卖点。同时,“文化”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白酒品牌追求个性化特征创造了有利条件。“贵州茅台”厚重的“国酒文化”为品牌所注入的文化个性,是由优久的酒文化历史,独到的酿酒工艺以及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共同形成的,经过历代酿酒人不断对酒文化历史的挖掘和文化内涵的不断复兴、提升,“茅台”已不仅仅是酒名,在消费者心目中它代表“高贵,稀有,在市场中它代表“中国文化酒的领袖”;“奇香贵州醇”则揉西方洋酒工艺之精华,入中国白酒法酵之传统,用“高梁遇到葡萄”从酒文化内涵出发,不断演绎中国白酒的传奇个性:中西文化合壁,既保留传统白酒的清冽醇爽品格,又不失西方洋酒的优雅细腻品味,如冰火相拥,刚柔相济,圆融一体,奇香弥漫而缠绵,体现了酒的完美主义境界,传递着造物主的精神和大自然的神秘,引导饮酒文化的新生活运动,将“奇香贵州醇”的“优雅细腻,自然神秘,唇齿留香”的品牌个性展示得淋漓尽致。不同的酿酒历史,不同的酿酒环境也不同层次地展现每一个品牌白酒的个性:“水井坊”以历史文物为载体,折射出品牌文化的历史个性。“国窖1573”,“百年老店”等无不是用历史文化与不同时代的联系来传达品牌个性。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表现方式也赋予白酒品牌的不同个性。“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的广告创意,将“青酒”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诠释着“青酒”所表现出的个性“情感文化”;“金六福”以“福文化”为“卖点”,将酒定位为“好日子的酒”用“福文化”赋予了品牌无限的个性魅力;“孔府家酒”以一句“喝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将中国人数千年悠久的“家文化”展现得极具生命活力。

一个有着鲜明,独特个性的白酒品牌,其个性源自对人性差异化的塑造。白酒品牌个性使一个本来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服务人性化。“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的人情味诉求,使“青酒”这一物的东西完全人性化,成为聚集友情,爱情,亲情的活的纽带;同样“新世纪酒鬼酒,文化酒的引导者”满足人们对无限追求,不断创造的人性梦想;“金六福”诠释着人们对“福文化”的共同追求-----不同的人,性格各异,有着不同的追求,喜爱和偏好,对饮酒而言有喜欢喝高度的,有喜欢低度的,有喜好文化品味浓郁的,有喜爱价值昂贵的,有喜欢在喜庆的时候喝庆功酒,也有喜欢在忧愁的时候以酒消愁------这种不同的个性偏好,决定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不同的性格和偏爱,对酒的口感,酒的文化氛围和内涵,酒品牌的个性价值以及饮酒的时间,场所,气氛等都有着不同的喜爱和选择。个性需求注定个性消费时代,于是就要求有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来满足这种个性需求。因此,要塑造白酒品牌个性,就必须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段为原本没有生命的酒或酒文化本身注入人性的活力,让“酒”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满足个性消费时代而不断创造个性品牌。

一个有着鲜明,独特个性的白酒品牌,其个性源自对情感差异化的塑造。这种情感包括第一,品牌个性来自“物”的情感个性化反应。“酒”本身就是人们以精神价值享受和文化价值享受为基础的一种“感性商品”,这种情感是以人性原则为基础,以人本精神为手段,对“物”的“拟人化”表现。“茅台”表现为“国酒”,代表的是一种民族国粹精品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情结高于其它白酒品牌,是由于他曾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活产生的特殊意义和作出的社会贡献所决定的,因此“茅台”代表“价值”。而“酒鬼酒”则以对酒文化的另类思维方式,用“充满湘西浓郁乡土气息的麻袋扎口酒瓶造型”,“红脸跣足放荡不羁的酒徒形象”,以及“充满着夸张与东方式的幽默”来表现一个“酒鬼”(酒徒)背“酒鬼”(酒瓶)的品牌形象,给人“飘逸,洒脱”的感觉,代表“潇洒喝一回的浪漫享受”。第二,品牌个性来自消费者对“物”的感觉。这种由人性差异决定的情感对商品产生依赖和偏好的感觉,直接作用于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传播程度。第三,品牌个性来自人性化情感差异的本能反映。人的喜爱各异,人的心情,追求,体会万千。成功的品牌正是利用人性情感本身的差异,对品牌注入个性化的东西。“青酒”以“喝杯青酒,交个朋友”传递了一种热情,思念和负责的情感。“孔府家酒”通过刘欢在外演出而体现的真实感受,传递着家的温暖。

一个有着鲜明,独特个性的白酒品牌,其个性往往不是从人性,情感,文化的一个方面去孤立地诠释,而综合地塑造。“人性,情感,文化”三者之间本身就存在互为兼容,互为补足的关系,其人性决定情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引导着人的不同消费习惯,时尚。因此,我们认为:白酒品牌个性的塑造,不能孤立地从某一角度去建立。而应全面把握“酒文化”,“人性”与“情感”的互动关系,以求创造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卖点”,形成强烈的品牌冲击力,用以吸引消费者。

第一:尊重每一个消费者,发掘人性差异对消费的影响。无论是人还是品牌,强有力的个性在与人接触时,都是最有效的。“茅台王子酒”在设计品牌时,就充分把握消费者的个性追求,“王子”在古代被誉为有着高贵血统,充满了反叛性格的皇室太子,是新生的力量。而“王子”用在品牌命名中,则演绎为“非凡之处”,让产品及品牌充满“尊贵和激情”的品牌个性。在“茅台王子酒”的品牌传播上,也充满“尊贵和激情”,透过富丽的婚宴大厅,一对幸福的新郎新娘,举起酒杯,一群可爱的女士旁白:“亲吻你的白马王子”,传递着一种超越一般物质享受的尊贵完美与激情体会。让“茅台王子酒”与追求尊贵,激情,活力的都市成功人士联系在一起。

第二:从准确的品牌定位中,寻求品牌个性。品牌定位是品牌个性的基础,品牌个性是品牌定位的战略延伸。这种关系代表了一股由协同和综合所产生的力量,让品牌首先找一个位置“坐下”,然后用个性去打动人,是白酒品牌战略的核心。“金六福”将产品定位为“好日子酒”,将品牌定位于“喜庆,福气,好运”,为了将其人性化,还使用一个十分清脆的女童声:“好日子离不开它——金六福酒”,使“金六福”的“福文化”卖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从品牌传播过程,找到个性化“卖点”即品牌个性的表现方式。这一点相当重要。有了个性化的品牌,还得有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将一个品牌的个性化“卖点”传播出去,这就要求企业具备个性化的品牌传播策略。1:突出“整合”概念。品牌传播是以“品牌”为核心,用“同一个声音”,聚合一切传播媒体,强调营销的前提是传播,用沟通的方式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2:强调“传播”即“营销”。3:强调品牌传播策略个性化,包括品牌设计,品牌文化,品牌价值,品牌定位,品牌代言人,品牌广告创意,品牌传播渠道,品牌营销策略等诸多方面。比如,“福星”酒请米卢作形象代言人,米卢2001年就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大人物:他带领中国男足打进了世界杯,是他把“好运”带给了中国男足。以“米卢”与“足球”与“球迷”的情感个性,用“喝福星酒,运气就是这么好”将“福星酒”推到了庆功的酒桌前。

第四:从主要的情感出发,考虑品牌个性。品牌个性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茅台王子酒”以“亲吻你的白马王子”表达“激情,高贵”,从而突出“茅台王子酒”的品牌个性。“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表现的则是:永恒的爱,家的情感!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8

[关键词] 酒店 竞争战略 选择 研究

一、竞争战略含义

1.竞争战略的涵义

“战略”源于军事,意译于希腊一词“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词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也指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在军事上,“战”通常是指战争、战役,“略”通常是指筹划、谋略,“战略”即是指对战争、战役的总体筹划与部署。我国古代兵书早就提及“战略”,意指针对战争形势做出的全局谋划。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战略有精辟论述:“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战略”决定战争全局的成败。

商场如战场,受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论》一书影响,“战略”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并延伸至社会、教育、科技等领域。在西方,“战略”有多种定义:战略是设立企业长远目标,制定经营方针及资源分配等的经营决策;战略是对企业长远目标、经营方针、所需资源分配的规划;战略是针对产品与市场有效组合,实现经营环境、战略方向、管理组织相协调的策略。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释。但无论对“战略”赋予何种定义,其本质都脱离不了经营环境分析、未来发展预测、远景目标设定、勾划远景目标轨迹和制定战略策略等要素。

2.竞争战略的作用

有效的竞争战略对酒店具有关键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方向永远比效率重要。有战略目标才会有成功,战略管理是酒店成功的前提;第二,战略管理有利于员工认清酒店使命,为实现使命而奋斗;第三,竞争战略有利于对酒店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估、调整和决策;第四,竞争战略为日常经营管理提供了方向、目标和灵魂。

二、中国酒店行业存在的战略问题分析

1.管理者缺乏战略意识

不少酒店对战略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框架及内涵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认为战略是“虚”的东西。许多酒店并没有制定真正的竞争战略,而是根据市场状况做出适当的决策或营销策略,由于缺乏战略和战略计划,孤立地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盲目追求年度经营目标而忽视酒店的长远发展。

2.战略定位不准或雷同

制定战略目标,必须和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更要明确市场定位。酒店业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战略定位不准,没有明确的消费群体,不知道酒店应如何定位,导致日常经营中对目标顾客的针对性不够。同时,酒店业战略缺乏创新,同化现象严重。许多酒店未从自身出发,而是追随市场领先者脚步,制定雷同的战略。每个酒店都有其独特之处,战略定位不应完全雷同。

3.战略执行力差

即使有了可行的战略,也需要高效率的战略执行,而许多酒店就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培训不力,导致员工素质未得到提高,无法实现酒店战略;二是管理层缺乏和员工必要的沟通,虽有战略,但员工并不知情,也就不会高效率地执行。

三、酒店竞争战略的选择及执行策略

1.行业分析

战略大师波特认为,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不是巧合,而是在于内在的经济结构。行业竞争,不只在已有竞争者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竞争者、代用品的威胁、现有竞争者的抗衡、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种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着行业获得利润的潜力。

行业环境直接制约和决定酒店的发展途径、机会和速度。我国酒店业处于成长期,发展较快,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投资主体多元化,行业外大量资金进入酒店业。供给大于需求,强化了卖方竞争。二,酒店与国际接轨,国际酒店集团大规模进军中国,必将使我国酒店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促使酒店往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只有提升自己,才不会被残酷的竞争淘汰。三,酒店业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价格竞争惨烈,多数酒店经营效益不高。因此,选择竞争战略极为重要。独特的品牌、差异化定位、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将成为竞争优势。

2.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核心竞争力”意为:一种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包括三个特点:一、具有不可替代性;二、能够持续赢利;三、是竞争壁垒的主要构建物。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但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为支撑,它将一无是处。核心竞争力可以是知识、技术、产品、服务、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也可以是核心价值观、使命或愿景等核心文化。而核心竞争力需要战略来指引、构建和管理。

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有所不同。在酒店这种服务型企业中,核心竞争力围绕顾客满意(CS)展开。由于行业特性,酒店一般很难做到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和第三点,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是竞争壁垒的主要构建物,这样,品牌就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3.建立共同愿景

建立共同愿景,以理念的形式进行渗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描述:“共同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想和景象,当人们有共同愿景时,这个愿望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

建立共同愿景,确立酒店目标。将员工愿望与酒店目标联系起来,并将目标细化分解到部门和员工,与员工切身利益挂钩。与此同时,愿景要内化为信念、制度和口号等,对员工进行理念和文化渗透。

4.确立竞争策略

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特性(独特性和低成本)与战略目标相结合,可引导出酒店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酒店达到有效规模,全力以赴降低成本,重视对经营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尽管质量、服务等不容忽视,但战略的主旨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为此,管理层一方面要详细检查已有价值链每一产生成本的活动和驱动因素,管理每个活动成本,通过价值链管理追求成本节约;另一方面,重组价值链以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和低价值活动。低成本提供者往往是节俭的支持者,通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而在资源和能力投资上更具动力。

成本领先战略的酒店,通常也会面临激烈竞争,其他酒店也可采用一样的战略。尽管如此,一旦酒店处于低成本地位,依然可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因为低成本意味着当别的酒店在竞争中失去利润时,其依然可获取利润。

(2)差异化战略。当顾客需求和偏好多样化,而标准产品或具有同一生产能力的酒店不能充分满足其需要时,差异化战略更为合适。酒店想通过差异化获得成功,必须认真研究顾客需求和行为,了解什么是顾客认为重要的,什么是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什么是顾客愿意购买的。然后,针对顾客期望设立产品和提供服务,才可使自己和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达到明显的差异化。

实现差异化有多种方式,可以是品牌形象、服务项目、环境、设施、建筑外观特点、营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理想情况是自己在几方面都标新立异。成功的差异化战略必须以竞争对手不能相比的方式创造顾客价值,同时保持持续差异化。与酒店核心竞争力相连,独特竞争力和高水平的管理价值链能力会使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当差异化基于产品革新、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全面的客户服务和独特竞争力时,会长时间获得较高利润。 转贴于 差异化战略往往会增加成本,酒店必须对其他方面进行整合来降低成本。差异化战略并不意味着酒店可忽略成本,但此时低成本不是酒店的首要战略目标。

(3)集中一点战略。集中一点战略是指酒店致力于为特定的细分市场服务,主攻特定顾客群,而不是将力量均匀地投入到整个市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都试图在全行业范围内实现酒店目标,集中一点战略却是围绕为特定目标市场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制定的职能性方针都要考虑这一目标。如商务酒店等。

通常,集中一点战略包括集中低成本战略和集中差异化战略。两种战略的代表有:Motel 6的集中低成本战略和丽兹-卡尔顿的集中差异化战略。如丽兹-卡尔顿通过提供一流的食宿和无与伦比的个性化服务与其他面向高端市场的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虽然战略迥异,Motel 6和丽兹-卡尔顿都可能成功,因为酒店业由多样化偏好和多样化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组成。

(4)其他竞争战略。除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外,酒店还可根据资源情况,选择建立战略联盟、网络营销、绿色营销等战略。

5.培育企业文化

(1)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提高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企业往往借助于企业文化的力量来实现战略。酒店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培育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酒店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

对中国而言,酒店文化应建立在商业道德原则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基础上。进行酒店文化建设时,可通过三种方式来培育:①对酒店战略意图进行广泛交流,并验证工作原则和经营方法的诚实性和透明度;②引导酒店员工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③树立“酒店道德准则”,并为行动、决策和政策提供合适的标准。

为使酒店文化深入人心,在文化传播时,一要充分发挥经理的垂范作用和英模人物的影响,以增强员工的企业意识;二要建立完善的文化网络,并利用文化载体和重大事件进行传播,树立酒店形象。

(2)以人为本。酒店文化必须以人为本,人力资本是保持酒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酒店应认识到: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管理是保持品牌优势、质量优势、成本优势的依托,也是培育酒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人才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挖掘人力资本潜力,才能创造出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差异性服务,塑造竞争优势。实践证明,通过人力资本获得的竞争优势比其他手段获得的竞争优势会更持久。

服务业是古老和永恒的行业,靠个人智慧和能力不够,仅靠精英也不行,酒店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专业技能和技巧,合力形成优秀的酒店文化。酒店文化气氛是独特的,作为团队文化中的个人,可以感受,但永远无法复制或带往别处。

6.战略实施管理

一旦制定了战略,酒店管理层就要强化战略执行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为促进战略执行并实现高绩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战略执行进展、指导执行进程、解决执行障碍。

(2)对组织施以积极的压力。

(3)确保组织集中精力做最优秀的事。

(4)发展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5)以道德为航标,坚持以模范道德标准规范酒店和员工行为。

(6)不断改善行为来强化战略执行力以达成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小阿瑟A·汤普森著 蓝海林等译:战略管理获取竞争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著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M].华夏出版社, 1997

[3](英)D·福克纳(D.Faulkner) (英)C.鲍曼(C.Bowman) 著 李维刚译:竞争战略 [M].中信出版社, 1997

[4](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1997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9

目的 探讨凯西莱联用苦参素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A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凯西莱治疗,治疗组采用凯西莱联合苦参素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和检测肝功能、AFP、肝纤维化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8周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除肝肿大及黄疸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AFP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HA、PCⅢ、LN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凯西莱能有效改善ALD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FP、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联合应用苦参素注射液疗效更佳, 两药合用能加强疗效,抗肝纤维化效果更为明显,且毒副作用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凯西莱 苦参素 血清学试验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ioproni combined with kushenin in treatment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s(ALD).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ALD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45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45 case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ioproni and kusheni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ioproni only.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he measurements of hepatic function,AFP,and liver fibrosis parameters had been recorded.Results 8 weeks after treatment,all the clinic symptoms and signs except hepatomegaly and jaundice of treatment group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P<0.01). The liver function, liver fibrosis indexes and AFP of two groups improved obviously,but the improvement of HA、PCⅢ、L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1).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 was found. Conclusion Tioproni ca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and the liver function,AFP and liver fibrosis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ALD,a better clinical effect can be obtained in combination with kushenin, especially for antiliver fibrosis,moreover,it has fewer side effect.

【Key words】 alcoholic liver disease;tioproni;kushenin;serologic test

酒精性肝病( alcohol liver disease, ALD) 是全世界范围内倍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增大,嗜酒者明显增多,使AL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ALD是酒精对肝脏毒性损伤所致,但目前治疗上缺乏有效的疗法。我们选择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凯西莱治疗,治疗组采用凯西莱联合苦参素治疗,收到较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

90例ALD患者均系本院消化内科住院病人,患者均有长期和(或)大量饮酒史,每日150~1000 ml,每日酒精量为40~150 g,乙肝6项及肝炎病毒系列检查均提示阴性,肝功能均异常,AFP增高40例,肝纤维化四项异常74例,B超及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酒精性肝病改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治疗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39.8±15.7岁;饮酒时间17.6±9.1年,AFP增高19例,肝纤维化四项异常38例,乏力43例,腹胀37例,肝区疼痛38例,肝大33例,黄疸29例,腹水21例。对照组男33例,女12例,年龄41.1±14.6岁;饮酒时间17.2±8.8年,AFP增高21例,肝纤维化四项异常36例,乏力41例,腹胀34例,肝区疼痛37例,肝大31例,黄疸25例,腹水22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分级(采用Childpugh分级)、AFP及肝纤维化四项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诊断上均符合2001年7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订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1]。

2.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相同保肝治疗基础上应用各药。治疗组用凯西莱注射液(新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滴,1次/d。同时联用苦参素注射液(江苏恒瑞制药厂生产)600 mg/100ml,静滴,1次/d,对照组应用凯西莱注射液20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滴,1次/d。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3.观察项目及指标

①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乏力、腹胀、肝区疼痛、黄疸、腹水及肝脏肿大情况;②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肝功能、AFP及肝纤维化四项;③B超或CT对比治疗前后肝脏大小改变情况。

4.疗效判断

根据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南原则》中所规定的慢性肝炎疗效标准制定[2]。显效:疗程结束后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肝区无叩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疗程结束后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肝区无明显叩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较原值下降50%以上;无效:疗程结束后自觉症状及肝功能无明显改善。

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结 果

1.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后对比

治疗组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经χ2检验,除肝肿大及黄疸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酒精性肝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对照表(略)

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甲胎蛋白的变化情况

治疗组治疗8周后肝功能及AF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 酒精性肝病治疗前后肝功能与AFP的变化情况(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

除了对照组治疗前后PCⅢ指标无明显改善外(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8周后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HA、PCⅢ、LN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C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3。表3 酒精性肝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变化情况(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4.副作用

对血、尿及粪便常规,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在应用凯西莱时出现心悸,停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皮肤瘙痒,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苦参素注射液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我们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凯西莱联合苦参素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有较为明显的疗效,治疗后ALT、AST、GGT、ALP、AFP、A/G,肝纤维化四项,HA、PCⅢ、CⅣ、LN值较前明显下降( P<0. 05或P<0. 01) ,疗效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主要与苦参素具有稳定肝细胞膜,激活细胞腺苷酸环化酶,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代谢酶,清除自由基作用,凯西莱能提供硫基,并活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自由基,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有关,两药合用能加强疗效,抗肝纤维化效果更为明显。目前研究[3]认为脂质过氧化、内毒素、NADPH氧化酶和COX2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Kuffer细胞是以上因素发挥作用引起肝损伤尤其是酒精性肝炎的关键细胞,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则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

1.凯西莱的护肝解毒作用及机理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增大,嗜酒者明显增多,使AL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酒精对于人体是一种有机异物,摄入的酒精经胃肠道吸收, 2% ~10%经肺、肾排除, 其余则大部分经肝脏氧化分解[4]。在代谢过程中,乙醇被氧化成醛,约82%被肝细胞液中的乙醇脱氧酶催化,释放大量氢离子,引起异常的氧化反应,另有10%~20%被肝细胞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P3)催化,产生大量自由基,同时可使乙醇转化为乙酸,乙酸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比乙醇大,它是造成慢性进行性肝损害的主要因素。凯西莱是一种含有游离硫基的甘氨酸衍生物,通过提供硫基,并活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自由基,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对抗各种损伤,稳定肝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在体内经酰氨酶水解,生成甘氨酸系脂肪族氨基酸,带有一碳单位,主要参与嘌呤类核苷酸的合成,故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亦可加速乙醇和乙醛的降解、排泄,防止甘油三脂在肝内堆积,抑制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肝细胞系统,具有良好的保肝解毒作用[5]。ALD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指标升高,若不进行治疗,有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硬化[6]。国内有研究[7]证明,凯西莱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细胞及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2.苦参素的药理作用

苦参素是从天然植物苦豆子中提取的氧化苦参碱水溶液制剂,纯度可达98%以上。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8]苦参素具有抗炎,调节免疫,阻断肝细胞凋亡,稳定肝细胞膜,激活细胞腺苷酸环化酶,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代谢酶,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改善患者肝脏组织学病理变化。国内研究亦表明[9],苦参素通过减少肝组织中MMP2mRNA,MMP2活性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ECM)降解,抑制ECM沉积,从而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本文结果疗效显著,从表1可见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经χ2检验比较疗效均显著,除肝肿大及黄疸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表2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肝功能及降低转氨酶疗效均显著,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李英强等[10]报道的结果相仿。表3可见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除PCⅢ下降幅度不明显,其它三项指标下降幅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A、LN、CⅣ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凯西莱与苦参素均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而治疗组HA、PCⅢ、LN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

总之,凯西莱能有效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联合应用苦参素注射液疗效更佳,两药合用能加强疗效,抗肝纤维化效果更为明显,且毒副作用少,在目前无有效抗肝纤维化药物的情况下应用苦参素与凯西莱联用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试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1,9(5):264.

[2]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西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出版,1993,25-27.

[3]姚树坤.酒精性肝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4):232-235.

[4]程明亮. 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84-85.

[5]赵景涛,刘玉兰.消化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0,270.

[6]顾竹影,翁红雷,蔡玉民,等.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临床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3):171-173.

[7]杨 杰,周 力.凯西莱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6,35(8):697-702.

[8]李正蓉.苦参素的药物与临床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6):435-437.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篇10

关键词:最佳关联;翻译;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54-02

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杀人者》在美国评论界中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经典。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曾将之称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小说”。由于该小说故事情节扼要,人物对话简练,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写作特色“冰山原则”。即作品只有八分之一分量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其他八分之七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则蕴藏在水底,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挖掘。这时,译者在重塑译文的时候,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前提下,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最大程度地契合,达到逼真境界。1]118

以曹庸译文(以下简称曹译)2 为例,考察出在翻译短篇小说《杀人者》时,译者能从思想主题和文化差异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成功。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契合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3 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的,他们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全面论述了关联论的交际观和关联原则。该理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尤其是语用学家们的关注与兴趣。

关联理论语用学认为,语言交际过程遵循着一种称作“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为使交际取得成功,说话人和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是要理解对方以及被对方理解。这里既有说话人的明示,也有听话人的推理。关联理论的两条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所谓认知原则就是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所谓交际原则就是每一个话语或其它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具有最佳的关联性。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理解话语时往往倾向于获得最大关联性;交际原则却认为虽然交际者对话语会产生关联期待,但是在实际交际获得中,出于经济的心理,人类并非一定要期待最大关联而往往满足于最佳关联。认知原则是交际原则的基础。关联理论将交际与认知有机结合,从认知的角度对语用交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关联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合作原则进行了完善,对语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翻译同样也是这一过程。关联理论的翻译观(Gutt,1989,1991)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姑且把翻译定义为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就要根据目的(skopos)进行合理的阐释(interpretation)。它不仅涉及语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人类的推理所依据的是关联性而不是什么规则、准则。作为交际的翻译,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所依据的自然也是关联性。赵彦春(2001)据此把翻译定义为: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而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

二、英汉文化差异寻找最佳关联

(一)菜名

在原文中有点菜的场景,在翻译时,要求译者熟悉中西菜名命名的差异。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功能,寓情、寓意,便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4 但是西方菜名强调实用性,重在突出原材料,一般是主食、配菜加上烹饪方法。原文:“Give me chicken croquettes with green peas and cream sauce and mashed potatoes.”在曹译文中,加上了量词“客”,并翻译为:“我要一客烤猪里脊肉,外配苹果酱和马铃薯泥。”从中可以看出,在翻译西方菜名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把原材料直接列出即可。

(二)历史背景

在两名杀人者谈及喝酒的时候,原文描写道:“This is a hot town,”said the other.“What do they call it?”——“Summit.”曹译:“这是个买卖私货的城市,”另一个人说。“人们管它叫什么来着?”——“山高皇帝远——管勿着。”

从以上的对话,点明事情发生在一战后暴力活动猖獗的禁酒期,禁酒使走私和犯罪组织大量出现,禁酒使公开的酿酒厂消失,但人们喝酒的欲望和习惯却不能迅速消失,于是美国社会对酒的需求立刻迫切起来,走私和非法酿制便应运而生。5 如果翻译成“热火的城市”,中国读者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意思,而“买卖私货城市”能表达作者本意。此外,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远离城市,禁酒令鞭长莫及。所以翻译成“山高皇帝远——管勿着。”也是比较合乎情理的。但是由于美国的禁酒令并不是被中国读者所广为知晓,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这时,可加以文化诠释法,即移植原文中文化图式,文外进行注释说明。把一战后禁酒令进行文外脚注,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这样,曹译加上文外脚注,可以更具有最佳关联性。(三)性文化

在描述两名杀人者把小伙计尼克和厨子山姆捆绑的样子时,“The nigger and my bright boy are amused by themselves.I got them tied up like a couple of girl friends in the convent.”曹译为:“黑鬼和我的这位聪明小子可是自找乐趣的。我把他们捆得象修道院里一对女朋友那样。”

从共同认知心理方面,中国读者对尼姑庵的认识比修道院更为了解。但是曹译只翻译为“一对女朋友”,中国读者可能没有敏锐的洞悉力,不会想到原文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是由于中西方对性文化的观念差异引起的。在中国,很少有涉及性的词汇,这深刻反映了一种潜藏着的性观念。而西方对性比较宽容,早在希腊时期,他们的词汇中就充满了“雌雄两性同体”、“”、“亢进”、“两体一体”、“同性恋”、“自恋”、“女色情狂”、“”、“男色情狂”,以及“性变恋动物喜爱癖”等等被现代社会沿用的纯粹性意义的词。就算只是点到为止地谈及“修道院里一对女朋友”,西方读者就可以了解作者要表露的意思。

若通过文化归化法来翻译,可以让中国读者清楚地明白作者的意图。因为,从对比国外与我国对同性恋的态度看,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从最早的“宗教意义上的罪人和法律上的罪犯”“一种异于常人的违行为规范的个人倾向”“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在我国,主流思想还是把同性恋当做一种“异端”、“病症”,对其研究大都是针对同性恋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方面的。译为:“我把他们捆在一起,就像尼姑庵里不安分守纪的一对。”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让中国读者明确原文的意思。

三、小结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为了保证译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获取的交际效果与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的交际效果相同,有助于减少获取信息所付出的努力,译者必须让译文读者获得足够的关联,就忠实于原文而言,译文至少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关联程度。这就要求译者在明确原文话语和语境关系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建构出一种新的语境,使译文读者能够根据这种新语境中的互明假设发现相同的关联,作出准确的推断,从而将原文的会话含义,传达给译文读者。

译者从思想主题和文化差异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让译文读者在共同认知心理作用下,更轻松地了解原文意义,并且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现象也是必然的,为了使译文尽可能向源语文本或话段趋同。翻译界常采取以下翻译策略:文化直入法,即直接移植原文中的文化图式;文化诠释法,即移植原文中文化图式,文外进行注释说明;文化融合法,文内直译文化图式并结合意译;文化归化法,即用译语文化图式代替原语文化图式;文化过滤法,即放弃原文文化形象,代之以直白语言;文化阻断法,即删除原文文化图式,文中不予交代。总之,最大程度寻找话语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译文应能实现交际者的意图、满足读者的期待。

参考文献:

[1]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2]陈良廷等译.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 edition.Oxford:Black Publishers Ltd.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