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7:10:15

中西医

中西医范文篇1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且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不一,以口、眼干燥为常见症状,但多数情况下常伴有多系统损害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报道称SS在我国发病率为0.3%~0.77%[1]。本病多起病隐匿,病情差异较大,但临床发病主要可分为外分泌腺受累表现和系统病变导致的血管炎表现。故西医在治疗上常以治疗外分泌腺如口干燥症、眼干燥症及合并系统损伤而有所侧重。

1.1干眼症的治疗常规治疗干眼的药物种类较多,如进口的人工泪液,国产的视黄酸,以甲基纤维素、硫酸软骨素和复合维生素为主要成分的干眼滴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痛苦,但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疗价值有待商榷。同时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导致外分泌腺体依赖性增加,药物的疗效减低。

除外用药物之外,近几年来,口服药物也逐渐为临床所应用。如拟胆碱药匹鲁卡品(PilocarpineNitrate)能明显改善口干、眼干和其他干燥症状,且用药后耐受性好。最新应用于临床的西维美林(cevimeline)属胆碱酯能受体的激活剂,与匹罗卡品相比较,对M3受体的选择性高10倍,半衰期长8倍,副作用也更少,临床应用表明其对口干、眼干都有作用。Fife等[2]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了患者使用西维美林后可以很好地耐受并且口干症状显著减轻。

1.2系统损伤的治疗SS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一旦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都已经较明显,应考虑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这有助于提高体内多种腺体的分泌功能,改善病情,延缓病程进展,同时控制炎症。控制炎症反过来既有利于腺体最大程度的分泌,又可以中止炎症的活动。当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脏器受累时,如肺间质性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脏损伤、肾小球肾炎、肌炎等,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曾小峰[3]报道一诊断干燥综合症的27岁女性患者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一个疗程后淋巴结、腮腺肿大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疗效确切。

2中医治疗进展

古代医籍中虽无本病病名可寻,但多见“燥证”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首先提出感受燥气之病因学说,并描述了燥邪伤人出现与本病相似的口眼与皮肤干燥、目赤痛、关节痛、身痛乏力等症状。而《金匮要略》有记载:“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描述了“干血”导致的“燥”,并创大黄螫虫丸治疗瘀血所致的肌肤甲错。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学界对干燥综合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全国中医痹证委员会于上世纪90年代在其颁行的《痹病论治学》中称本病为“燥痹”。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各医家各有阐发,尚未统一。有医家认为本病应属于中医“内燥”的范畴,应采用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的治疗大法。又有认为本病应属气阴两亏,治疗应注重补气、调畅气机,以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达到滋阴作用。朱良春教授[4]辨证论治本病:①燥热内盛,肺胃津伤,治以清养肺胃,生津润燥;②脾胃阴伤,燥热内生,治以益脾养胃,生津润燥;③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治以滋养肝肾,清热润燥,佐通络止痛。李贵安[5]将本病辨证分型为燥气伤肺证、脾胃阴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四型,分别采用清燥救肺汤、益胃汤、杞菊地黄汤、生脉饮治疗,经过足疗程治疗后结果提示总有效率为82.14%。王燕青[6]等认为,干燥综合征的病机瘀血贯穿始终,是疾病发展和缠绵不愈的重要原因,治疗时不能单纯强调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亦至关重要,可使瘀去血活,气机调畅,津液畅达,符合《血证论》中“瘀去则不渴”之意。

3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收效良好。马琳等[7]以养阴生津液(天花粉、茯苓、党参、沙参、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各9g,鲜石斛12g)配合左旋咪唑、浓维生素AD肌注,或浓鱼肝油滴剂口服治疗干燥综合征,总有效率为70%。邱承林[8]用中药杞菊地黄丸和雷公藤片,部分重症患者配合丹参注射液静滴,西药用螺旋霉素、强的松,局部对症治疗用1%甲基纤维素与氯霉素、链霉素合剂滴眼,有腮腺肿大或感染症状者配合以庆大霉素作腮腺灌洗治疗干燥综合征18例,总有效率为94.4%。易俊贇等[9]以干扰素5万单位、胸腺肽5mg隔日交替肌注,结合中药黄芪、生地、麦冬、天冬、石斛、当归、丹参、连翘、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治疗干燥综合征12例,有效率92%。戴恩来[10]运用益气滋阴活血方药(麦冬、沙参、百合、西洋参、黄芪、牡丹皮、天花粉、知母、生地黄、丹参、紫草、蜈蚣)的同时配合口服西药溴已新(必嗽平)增加腺体分泌,并配合雷公藤制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结论

目前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合并系统损伤的应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中医治疗本病辨证分型尚未统一,治法各异,多从阴虚、气阴两虚、血瘀、燥毒立论,分别治以滋阴润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解毒润燥,疗效不一。中西医结合的治法多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加益气养阴润燥的中药,经多方面报道效果好。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方法值得推广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乃峥,曾庆赊,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35.

[2]FifeRS,ChaseWF,DoreRK,etal.CevimelineforthetreatmentofxerostomiainpatientswithSjogren′ssyndrome:arandomizedtrial.ArchInternMed,2002,162(4):1293~1300.

[3]曾小峰,张奉春,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ChinJInternMed1998,l(1):6.

[4]吴坚.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8):501.

[5]李贵安,陈爱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56例.陕西中医,2007,28(2):168~169.

[6]王燕青,刘学法.从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8.17(4):16-17.

[7]马琳,刘明伟.中西医两法治疗眼结膜、口腔黏膜干燥综合征20例.中医药学报,2000,(1):58.

[8]邱承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0,9(18):1790~1791.

中西医范文篇2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从痰饮论治;麻黄;中西医结合

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主要症状有喘息、气短、胸闷、咳嗽等,同时具有可变性呼吸气流受限[1]。全球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哮喘患者约有3亿,临床患病率约为4.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哮喘患者约有3000万,临床患病率为1.42%[2],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3],且哮喘患病率较过去明显增加[4-5]。笔者总结古今各医家对哮喘的认识,论述中医药在防治哮喘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临床防治哮喘提供思路与方法。

1理论溯源

《黄帝内经》中有“喘鸣”“喘喝”“喘呼”“喘鸣肩息”等症状的记载,与现代医学哮喘的典型临床表现一致。《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失和是哮喘的核心病机,《素问•太阴阳明论》言:“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问•阴阳别论》言:“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东汉末年,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对哮喘症状的描述更加完善,并提出相应的治则和方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将哮喘发作的患者称之为“喘家”,提出用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张仲景认为,外邪侵犯可致哮喘,患者可有“喉中水鸡声”,这与现代医学之哮喘发作症状一致。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痰饮理论,如伏饮、留饮,至今仍对正确辨识呼吸道慢性疾病有指导意义。张仲景描述的哮喘患者易出现“背寒冷如手大”,切合现代临床情况,也是现代从痰饮论治哮喘的理论基础。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哮喘为:“上气鸣息”“呷嗽”,并明确指出:“上气鸣息”是因“邪乘于肺……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呷嗽”是“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指出外邪侵袭,与痰相合,使肺管咽喉不利,肺气宣降失职,肺气上逆而发出声音。治疗上应加用消痰破饮之品。《丹溪心法》首次提出哮喘,强调痰浊是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并将疾病分为未发、既发不同阶段,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先”。治疗时,因肺为娇脏,则用药应选用“薄滋味”之品,专主于“痰”。明代《医学正传》中初次将哮与喘分开论述,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同时明确哮即“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景岳全书》提出“夙根”论,指出哮病的反复发作与“夙根”有密切关系,“哮有夙根,遇寒既发,或遇劳既发者,亦名哮喘。”将未发、已发不同阶段的治法具体化:扶正气者须辨阴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到清代,医家对于哮喘的认识更加详细具体,这对现代哮喘的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总之,哮喘病机可总结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与中医学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已成为我国独有的优势。

2症状与证候

支气管哮喘是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和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1],与中医学描述的哮喘症状高度一致,但是由于发病机制不同及个体化的差异,临床实际存在多种类型的哮喘。1979年,美国学者Corrao等发现了咳嗽变异性哮喘,该类型以顽固性咳嗽为唯一症状,存在气道高反应且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有效[6];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胸闷变异性哮喘,特点是以胸闷为主要症状[7];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提出了隐匿性哮喘,该类型无典型症状,而肺功能及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后经随访发现,14%~58%患者可发展为典型哮喘[8]。需强调的是,隐匿性哮喘因其症状轻微易被忽略,临床诊断率不高,但是从中医角度论治则有较大优势,结合中医体质学可以发现该病的高危人群,根据“治未病”理论,对其加以干预,则可以延缓发展或者不发展为典型哮喘,这对隐匿性哮喘的诊治有重大意义[9]。中西医背景不同,但对于哮喘症状的认识有相通之处,如“喘息”“喘鸣”,这在历史文献认识里已有相关论述。随着现代对哮喘研究的深入,提出哮喘不但是呼吸道的疾病,其本质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与哮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诱发哮喘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90%哮喘患者至少有1种鼻炎症状,85%的哮喘患者至少有4种鼻炎症状[10]。过敏性鼻炎与哮喘之间的密切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医家已经发现。中医应用桂枝汤治疗哮喘,其中桂枝汤证中就有描述“鼻鸣干呕”之症,“鼻鸣干呕”与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一致[11]。现代医学认识到哮喘有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的特点,《素问•逆调论》中已有相关论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解释了这一症状的产生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经为胃脉,胃者是六腑之海,阳明经和胃气皆以降为顺,阳明经气逆于上,则呼吸不利而有声,胃气上逆则不能平卧。中国古代医家对于肺系疾病证候的记载与现代各疾病临床表现高度一致[12]。

3药物与方剂

3.1药物。古代医家治疗哮喘最常用的一味药是麻黄,有统计,在治疗哮喘的方剂中,麻黄的使用频率高达58.6%[13]。在张仲景治疗哮喘诸方中,麻黄的使用频率也较高,统计显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麻黄的方剂共28首[14]。张仲景对于麻黄的用量非常讲究,麻黄在麻黄汤、小青龙汤中用三两;在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用四两;在麻黄与桂枝配伍的方剂中用三两,其他方剂中用四两。张仲景对麻黄用量精准的掌控源于对疾病证候进行精细准确的辨析,精确麻黄用量使得在治疗时能发挥最大的疗效,这也提示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把证候量化,以精准用药[15]。仲景对麻黄的炮制和煎煮方法更有严格规范。《伤寒杂病论》中,麻黄入药需去节、先煎去上沫。此用法可追溯到陶弘景时代,“麻黄用之折除节,节止汗故也。”《备急千金要方》中言麻黄:“凡用发汗,取茎,去根节……若止汗,根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提到:“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现代对麻黄的药理研究显示,节与节间麻黄碱的含量有很大差异,节间麻黄碱含量是节的3.2倍,麻黄碱有发汗作用,故麻黄带节发汗力强[16]。另外研究还显示,麻黄节有很大的毒性,应用麻黄时去节,减少了毒性,使患者服用时更加安全[17]。仲景在煎煮麻黄时要求:“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为何先煎去上沫?陶弘景认为:“沫令人烦”。麻黄上沫为浊物,阴阳学说认为:“浊阴走五脏”,浊阴会阻碍阳气升发令人烦躁。近代医家认为,沫发表之力迅猛,去上沫是为了缓解麻黄峻烈之性。现代研究发现,“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黄碱,“去上沫”后可以缓解麻黄发汗解表之力[18-20]。麻黄蜜炙,煎煮后“沫”明显减少,发汗力减弱,且蜜制后可润肺,止咳平喘之力也得到加强,更适用于现代哮喘的治疗。另外,小儿脏腑娇嫩,儿科常用麻黄绒,因其功效更加和缓,符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历代医家对于麻黄精准性的用药,是中医药“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体现。3.2配伍。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治疗效果,例如:桂枝和芍药、麻黄、桂枝和甘草、芍药和甘草。桂枝和芍药相配,是治疗哮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组合,且大多治疗哮喘的方剂中二者用量相等,一散一收,相辅相成,桂枝和芍药相配是调理阴阳的基本结构[21]。麻黄、桂枝和甘草配伍取其辛甘化阳之意[22],麻黄、桂枝相配能宣发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是调和营卫的基本结构。再与甘草配伍后该作用被强化,且麻黄、桂枝为辛温之品,易耗伤阴血,甘草可以调和药性,缓解桂枝的峻烈之性。芍药和甘草相配,可以酸甘化阴,芍药、甘草相配见于《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脚有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本方用于“挛急”之证,可缓急舒挛。哮喘患者常存在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芍甘除酸甘化阴外,还取其缓解支气管痉挛之意[23]。甘草作用多样,用药广泛,与很多药均可相配伍(除外海藻、甘遂、芫花、大戟),这要归功于其“和”的作用。3.3方剂历代医家,根据哮喘的病因病机,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实际,进行加减运用,效果更加显著。如化饮平喘方治疗哮喘发作,方药组成:炙麻黄6g,桂枝9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半夏9g,白芍12g,桔梗9g,前胡9g,炒杏仁9g,炒白术12g,陈皮9g,防风9g,甘草6g。其组方的理论基础是“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哮喘患者发作时常见“背寒如手大”,故以小青龙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参苏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方药组成:太子参12g,紫苏叶9g,柴胡12g,黄芩9g,炒杏仁9g,陈皮9g,荆芥9g,桔梗9g,炙百部12g,炙紫菀12g,浙贝母12g,薏苡仁18g,炒白术12g,炙甘草6g。此方源于参苏饮和止嗽散合方。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中医“风咳”范畴[24],又本身存在正气虚特别是肺气虚的情况,故以此组方。咳嗽剧烈时可加入钩藤、蝉蜕等疏风解痉药,以缓解剧咳症状,此方尚可应用于治疗感染后存在气道高反应的患者,即感染后咳嗽患者。胸闷变异性哮喘用泻心汤类方剂,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25]。胸闷是由于邪气痹阻气机,导致机体气机郁闭,故治疗时用辛开苦降之法。辛开可以开肺散邪,散郁闭之气,苦降可以给邪以出路,并可降上逆之气。辛开苦降顺应了肺气宣发肃降这一特点。泻心汤类为辛开苦降的代表,其他诸如此类配伍的方剂也可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

4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范文篇3

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指月经初潮后到40岁之前发生的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为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为1%[1]。目前研究认为POF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免疫、代谢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1遗传性因素

有关家谱调查发现POF发病率在女性亲属中,有家族史的达100%,而散发性的仅为1%;由特定基因序列单元大量重复构成,长度在人类高度遗传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关,且多出现POF,说明POF具有较高的家族遗传倾向。

两条结构正常的X染色体对维持卵泡正常的储备至关重要,X染色体上的任何缺失都会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发现,POF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传递或X连锁显性限制性遗传病,常伴有染色体重组、移位或单体性改变,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间的移位[3],以及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等。由于X染色体上各区段载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组的部位不同决定着产生不同的症状,如X染色体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现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卵巢功能紊乱,病人多表现为POF[4]。

Marozzi等[5]提出导致POF的特定基因区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间,它们对卵巢发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Schlessinger等[6]研究发现,POF患者X常染色体第3位点上一转录因子FOXL2的缺失,可导致单倍体缺失而引起卵泡数量的减少。

线粒体DNA的缺失可加速卵泡细胞凋亡,引起卵巢功能衰退。女性随年龄增加,线粒体DNA缺失率逐渐上升,绝经妇女则高达86.4%。缺失部位多在8649~13447位和8482~13460位[3],直接影响线粒体呼吸链上主要酶的转录、合成,使胞内能量产生障碍,影响卵泡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终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一些POF病例中,发现一种X连锁基因FMR1与特发性POF有关,但其分子机能还不清楚[7]。此外,维持卵巢始基卵泡数量所必需的Atm/ckit基因变异及其基因产物可引起始基卵泡的凋亡和数量减少;调节女性生育力和性细胞发育的候选基因DAZ-LI突变,以及由基因所致的突变抑制素(INH)结构和功能异常均可导致POF的发生。

2免疫性因素

据有关免疫学研究报道,部分POF患者存在有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或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Falsetti等[8]发现生育后期发生POF的妇女体内存在一种以上自身免疫抗体者占45%。Ishizuka等[9]认为抗核抗体与POF有着明显的关联。Falorni等[10]发现兼有Addison病的POF患者血清中类固醇细胞自身免疫标记物、17a-羟化酶自身抗体或细胞色素P450侧链断裂酶自身抗体大多阳性。

研究发现在POF早期,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CD+5CD+19)增加,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D+8CD+57)减少,且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中ACAB的IgM产生活跃,据此提出卵巢的自身免疫缺陷是导致部分POF发生的病因[11]。王文军等[12]在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时发现,POF及自然绝经者体内细胞免疫、补体水平相似:CD+8、CD+16T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补体C4显著高于健康育龄妇女。表明POF患者的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均处于衰老状态。而体内存有自身免疫抗体的妇女,也有与此相似的现象,并且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卵巢明显缩小,卵泡数量亦减少。

有研究发现POF患者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生长卵泡的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浸润;在成熟卵泡中有浆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浸润。这些免疫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损害卵泡,加速卵泡的闭锁。此外,卵巢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可产生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利于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更多地聚集在卵巢,加重对卵巢的损害[3]。王一峰等[13]研究发现,PO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干扰素γ、抗卵巢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反映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POF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卵巢衰竭的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其他如Addison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的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突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胰岛素性糖尿病等,此外,先天性胸腺萎缩亦可有POF之表现。

可见,患者卵巢的T细胞亚群改变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以及针对卵巢抗原的循环自身抗体出现,均提示POF与免疫有关。

3酶学缺陷

半乳糖磷酸盐尿苷转移酶缺乏,使血清半乳糖升高,直接损害卵母细胞,其代谢产物对卵巢实质的损害及含有半乳糖的促性腺激素分子活性的改变也可致卵母细胞过早衰竭。卵巢17α-羟化酶缺陷而不能合成雌激素,使FSH反馈性升高,可引起POF的发生。其它卵巢酶,如17,20碳链裂解酶、类固醇激素脱氢酶以及还原酶的缺陷,也可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发生POF。

4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

促性腺激素FSH,LH及其受体的传导缺陷,人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的纯合子突变或杂合子突变,均可引起POF的发生。家族性POF和FraX携带者中呈现较低的雌激素受体基因(TA)n复制率,影响雌激素受体多型性表达,可引起卵巢功能衰竭[14]。

5卵泡性因素

卵泡储备少或闭锁速度快,均可使卵巢功能提前衰竭。

6影响卵巢的危险性因素

6.1感染、疾病与环境因素感染引起的POF主要见于双侧性输卵管卵巢脓肿引起的卵巢组织破坏。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患病毒性腮腺炎性卵巢炎可致卵巢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POF的发生。风疹、麻疹病毒感染以及严重的结核性、淋菌性或其它化脓性盆腔炎等亦可破坏卵巢组织,造成卵巢功能的减退。

有资料报道,吸烟女性发生POF危险性较不吸烟女性为增加;海洛因依赖对青春期吸毒女性生殖系统有明显损害,其卵巢功能可能出现早衰;大量使用杀虫剂可损伤生殖细胞。许多环境毒素也危害着人类的生殖功能,如来源于橡胶制品、难燃物、杀虫剂、塑料制品、抗氧化剂代谢后的4-乙烯环己烯可引起卵巢功能的衰竭[15];塑料燃烧氧化后产生的多环芳香族烃,能够激活芳香族烃受体而驱动的Bax转录,是导致卵巢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途径[16]。

6.2医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免疫抑制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等。研究发现40岁之前切除一侧或部分卵巢组织后,卵巢分泌的激素下降,使FSH升高、骨质疏松及更年期症状出现的机会增加。也有报道输卵管结扎术使卵巢血供受损,导致类似卵巢去势现象而发生POF[17]。传统的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由于手术扎断子宫动脉和主韧带及子宫骶骨韧带,影响了卵巢正常的血液循环,可导致卵巢萎缩及功能衰退的发生[18]。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时,发生的非目标性的卵巢动脉栓塞,也可导致POF的发生。

人流术或药流不全行清宫术,使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对卵巢激素不能产生正常的反应;加之术时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影响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抑制了卵巢的卵泡生长和排卵功能,并使子宫内膜不能正常的生长或内膜各个部位显示分泌反应不均的状况出现,致使一些妇女发生卵巢功能紊乱,最终可出现POF的征象[19]。

化疗药物可使卵巢发生包膜增厚、间质纤维化、原始卵泡停止发育的组织学变化,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及用药剂量、方法和时间等有关。化疗药物中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百消安、氮芥等烷化剂损害生殖细胞,导致POF的危险性最高,且随着剂量增加危险性也增大。此外,阿霉素、长春新碱等以及长时间服用抗类风湿药物如雷公藤,对卵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

长时间或大剂量的放射线可使卵巢发生卵泡丧失,间质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血管硬化和门细胞潴留等病理变化,导致POF的发生。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及接受的剂量、放疗也有关。有关资料显示,腹部及盆腔照射大于800rads可引起POF;2000~3000rads大多发生永久性卵巢功能衰竭;而小于150rads则无明显影响。

6.3心理因素绝经前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可导致提早绝经。由于强烈的情绪刺激而导致POF的患者,推测可能与潜在卵巢功能较差有关[20]。

POF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根据其在临床多有闭经、不孕的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血隔”“血枯”“闭经”“不孕症”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如下: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气血不充而渐至衰竭。②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血瘀,冲任阻滞,气血暗耗;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冲任衰少而致闭经。③大病久病耗伤阴液,或房劳、多产、堕胎、小产等耗竭精血,冲任早衰。④经期、产后外感六淫邪气,与血相搏,瘀阻冲任,而致经闭。⑤物理、化学因素等导致本病发生[21]。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明确指出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冲任二脉的盛衰以及月经的行与止。《医学正传》亦云:“经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因此中医学认为肾虚是本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所在,由于肾虚,冲任虚衰,血海空虚,无血以下,即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脾虚、肝郁、气血失调等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机理。

由于该病的病机错综复杂,且相互转化,因而医家对POF的病因病机认识多有不同。如:温鸿雁等[22]认为POF除与肾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为肾阳亏虚、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肝郁气滞等。戴德英等[23]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根本,兼有肝郁或瘀证,病机有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虚肝郁、心肾不交,均可导致冲任早衰。朱玲等[24]认为其病机特点是以肾虚为主导,血虚为基础的肾虚血亏血瘀,虚实夹杂。且本虚为多,标实为少。而六淫时毒,浸淫胞脉,扰乱冲任;或情志郁结,气血暗耗,冲任失调,亦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王锡贞等[25]提出POF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冲任衰少。常兼有脾气虚弱、脾湿蕴遏、肝阴虚、肝郁、郁火、肝阳上亢、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心火上炎、水火不济等兼证。同时,药理研究显示补肾类的中药能提高垂体对下丘脑的反应,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改善低雌激素环境,促卵泡发育成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对于防治POF引起的闭经,以及伴随出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印证了POF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GoswamiD,ConwayGS.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Update,2005,11(4):391.

[2]史樱,刘玉兰,阮祥燕.卵巢早衰[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82.

[3]谢梅青.卵巢早衰的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3.

[4]伊丽奇,斯日古楞.卵巢早衰[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0):923.

[5]MarozziA,ManfrediniE,TibilettiMG,etal.MoleculadefinitionofXqcommondeletedregioninpatientsaffectedbyPOF[J].HumGenet,2000;107:304.

[6]SchlessingerD,HerreraL,CrisponinL,eta1.GenesandtranslocationsinvolvedinPOF[J].AmJMedGenet,2002,111(3):328.

[7]MurrayA.PrematureovarianfailureandtheFMRIgene[J].SeminReprodMed,2000,18(1):59.

[8]FalsettiL,ScalchiS,VillaniMT,etal.Prematureovarianfailure[J].Gynecolendocrinol,1999,13:189.

[9]IshizukaB,KudoY,AmeniyaA,etal.Antinuclearantibodiesinpatients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1999,14(1):70.

[10]ChemyshovVP,RadyshTV,GuraIV,etal.Immunedisordersinwomenwithprematueovarianfailureininitialperiod[J].AmJpeprodImmunol,2001,46(3):220.

[11]AlbertoF,StefanoL,PaolaC,eta1.Sten]idcellautuantibodiesarepreferenti-allyexpressedinwomen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whohaveadrenalautoimmunity[J].FertilSteril,2002,78(2):270.

[12]王文军,邝健全.卵巢早衰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的关系[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54.

[13]王一峰,欧汝强,杨宁,等.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透明带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的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02,11(1):7.

[14]王伟.卵巢早衰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2):136.

[15]HoyerPB,DevinePJ,HuX,etal.Ovariantoxicityof4vinylcyclohexenediepoxide:amenchanisticmodel[J].ToxicolPatho1,2001,29(l):91.

[16]MatikainenT,PerezGI,JurisicovaA,etal.AromatichydrocarbonreceptordrivenBaxgeneexpressionisrequiredforprematureovarianfailurecausedbybiohazai-dousenvironmentalchemicals[J].NatGenet,2001,28(4):355.

[17]俞琳.高促性腺激素闭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9,18(4):220.

[18]陈荣能,王贤芳,王浩.子宫体中心切除术应用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6):62.

[19]侯秀环,杨鉴冰.人流术后卵巢功能紊乱的中西医治疗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2001,24(4):19.

[20]马良坤,林守清.卵巢早衰与卵巢不敏感综合征[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8.

[21]夏天,韩冰.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8):707.

[22]温鸿雁,范智斌.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研究近况[J].中医药研究,2001,17(6):49.

[23]戴德英.中医妇科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中西医范文篇4

忙忙碌碌中结束,忙忙碌碌中开始。转眼间十个月过去了这十个月中我学会许多也明白了许多。回顾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虽然说不上激情澎湃,但是终究我为此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心里难免有着激动。

也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同时也是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每个人都很重要。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刚进入病房。对于临床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诊疗技能。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带教原则下,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同时还不时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学习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其他老师及更多的人请教,以便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依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这些培养了书写、组织、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十个月的实习,作一名医学生。让我有了许多的收获。学习同时也有一些总结,觉得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到三多一少,三多即“多一点自信与微笑,多一点关心与沟通,多一点总结与积累”一少即“少上点麻木与放松”

初入科的时候带教老师郭老师就告诉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多一点自信与微笑。首先要做到自信,这样病人才会相信你才不会抵触你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作为一名初入临床的学生,有许多东西都不会,这是理所当然的面对病人种种的疑问,不可能全部回答进去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是也不能对病人说你不会,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太清楚,可以去查一下资料,过后再诉你当然,病人也知道你一名实习生,理论和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相结合,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初入临床这很常见,也会理解。给我印象最深的初入科时老师要求我每天早上先转一下病房,解病人情况。一次查房,有一位病人家属告诉病人连续查了几天血糖了血糖还是很高,吃了药血糖控制未见好转,怎么回事?当时我想是不是饮食控制的不好,还是药物疗效不佳,或是服药方法不当。对病人家属说:也不知道,会告诉我老师等查房时再给你解释。把病房情况向老师反映后,老师问我如何处置这个病人的摇摇头说:没处理。老师看了看他病历,问我如何考虑的说:病人查了三天餐前餐后的血糖,餐前血糖不是太高,餐后血糖一直很高,考虑的第一饮食控制不好;第二服用药物的方法不当,可能是药量过少,药效不强,建议加大剂量或是更换口服药。老师听过后笑着说:可以啊,这么分析很对,为什么不告诉病人呢?不好意思的摇摇头说:害怕错了老师拍拍我肩膀说:医生,面对病人,要自信,这样病人才会放心让你医治,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在所难免,干这么多年也有许多搞不清楚的贵在努力,学会自我维护很重要,也要顾及一下病人的感受,换一种方式回答不是很好吗?

病人的主管医生,多一点关心与沟通。给病人多一点关心,与病人多一些沟通,不但可以拉近你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同样对于自己也是一种保护,可以减少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病人来医院就诊,对你并不是很了解,对你医术、医德多少会有些怀疑,年轻医生经验不够丰富,处置问题考虑不够周全,病人会有所顾忌,病人的治疗工作很难展开,有些必要的检查病不人愿意做,有些药物病人不愿意服用,病人向你反映病情有所隐瞒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你去开展治疗工作的进行,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心内科实习的时候,有一位病人脾气特别倔,态度特别不好,去问病史时,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不愿意回答。当时我特想走,不搭理她但是一想入院病历必需24小时内完成,无法获得她病史情况,病历就书写不了只好耐下心的与她交流,笑着对她说:阿姨,来医院就是为了看病,只有把病情告诉医生才干给你制定治疗方案,不然我怎么为你开展治疗呢?您是老干部,医院所有费用全报,入院病历就相当重要,为了方便出院后的报消,所以我要了解您的病情发展,以便书写您的病历,请您配合一下。看了看我勉强的回答了所询问的问题。回到办公室,就告诉老师说:这个病人很难管,不配合,对我有抵触情绪。老师拍拍我肩膀笑着说:管病人是事,遇到不会的问题来问我那才是事,会做的很好的有这个能力。面对老师的撒手不论,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只好硬着头皮干。每次查房,第一个先去看她问问她昨天夜晚有什么不舒服吗?药物的服用,告诉她今天需要做什么检查,做这项检查的原因。因为刚开始我都不适应,感觉自己为了工作有点假惺惺的从她看我眼神我觉得她也很不适应,就在觉得厌烦的时候,发现她态度好起来了主动给我说她情况,向我咨询一些注意的问题,有时候值夜班时,还会给我和老师送几盒奶和一些吃的出院的前天晚上,值夜班,抱了一箱奶给我送过来,高兴的对我老师说:谢谢你真是太负责了对病人多关心啊,值夜班那么累,给你送一箱奶,喝。说完拉起在身边的回到病房,塞给我一大袋面包,说“小姑娘,将来一定会是一位好医生的医德很好,将来不比你老师差,这些是阿姨的心意,值夜班了饿了吃。托让不下,只好抱着回办公室,无奈的向老师解释一番,老师摆摆手说:这就是收获,当然不只仅是这些面包,通过这个病人,不只学会了治疗,还学会了自我维护,现在知道这对病人多点关心与沟通是多么重要了吧。

要不断的总结才干积累起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上,多点总结与积累。多看,多想,多问,多总结才干学到东西,老师不可能手把手教你怎么做,所以,只有平常多注意老师是如何做的然后亲自体会一番,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做,最后总结一下,这样,才会把别人的东西学到手。比方,一个心力衰竭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初入临床的面对这样的病人可能不知所措,不要紧,要认真看老师是怎样处置的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处置,这时候你可以看书找答案,也可以请教老师,然后再认真的总结一下,这个病人就是这样处置的下次遇见过种心力衰竭的病人,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只有不时的学习,不时的总结,才干有更多的积累。医生,觉得更应该做到学无止境,这样不只是对病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中西医范文篇5

初起为局部皮肤发红,随之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大小丘疹,1~2d后迅速演变成水疱,水疱沿神经近端发展排列呈带状,数天后,疱壁松弛,疱液浑浊,而后逐渐吸收干涸。艾滋病带状疱疹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皮损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等特点,皮损常呈单侧沿神经节段分布成带状,愈后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着,疱疹愈后常遗留有神经痛,特点是自觉疼痛,剧烈难忍,常持续达数年之久。疼痛也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诱发疼痛。发生在头面部的损害严重可毁形,出现功能障碍如视力下降、失明、听力丧失、面瘫等。

2诊断要点

参照《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WS293-2019)、《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4版)》,有流行病学史,结合抗HIV阳性,经WesternBlot确证试验证实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1疾病诊断。中西医对本病名称虽然不同,但是临床诊断标准是没有分歧的。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国家技术标准局,GBT15657-1995);西医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均以成簇水泡沿身体单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开始红斑,继则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成群的水疱。伴见神经痛,甚至为持续性、严重的疼痛最多。其他并发症包括三叉神经累及导致失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肺炎。本病可见于艾滋病感染者的临床各期。其典型的带状疱疹诊断并不难,但是相当部分患者开始出现某部位皮肤或肌肉疼痛(烧灼样、跳痛、刺痛不一)时,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并没有考虑带状疱疹而耽误了积极治疗,几天甚至两周左右才出现典型疱疹,临床容易忽略,特别需要注意。可以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CD4、CD8、CD4/CD8比值、HIV病毒载量,但是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没有意义。Tzanck检测显示为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但不敏感,不能与单纯疱疹病毒区别,除非行病毒分离(3~5d)、病毒培养或FA染色(1~2h)。特别注意:发现感染者合并带状疱疹,应该进行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注意眼底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2证候诊断。2.2.1皮肤损害期肝胆湿热证:皮损斑色红,水疱多而胀大,疱壁紧张,痛如火燎,烦燥易怒,夜寐不安,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热重者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干结。湿重者或见水疱浑浊破溃,口干不欲饮,身体困重,大便黏滞。脾虚湿蕴证:皮损红斑色淡红,疱壁松弛,疱液清亮,或破溃糜烂,隐痛或不明显,口干不欲饮,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气血两虚证:皮疹色淡,疱疹散在,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易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2.2.2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或后遗神经痛期气滞血瘀证: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局部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拒触之。伴咽干口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兼肝郁者,皮疹消退后,胁肋部胀痛,可向局部放射,或伴头昏目眩、烦躁易怒,脉弦。湿蕴毒恋证:疱疹部位疼痛,或剧烈疼痛,或隐痛缠绵,或以瘙痒疼痛并见。伴口干口苦,纳食不香,腹胀呕恶,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气虚血瘀证:疼痛部位固定不移,伴局部麻木感;或按压局部疼痛减轻(感觉舒适);伴气短懒言,或大便溏,舌暗苔白,脉涩无力。

3治疗原则与方案

中西医范文篇6

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两个基础加一个临床”的模式,即中医基础课程和西医基础课程加中、西医临床课程,学时各占1/3。结果是学生对现代医学体系掌握得不够全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掌握得不太熟悉,对中、西医理论不能够融会贯通,对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揭示疾病的内在本质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没有完全体现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两个基础课程没有什么争议,关键在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又是重中之重。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课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1培养目标茫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要是面向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阶段教学。对中西医结合本科的培养目标目前仍不统一[1],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临床技能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医临床专门人才;而南方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郭勇等[2]对中西医结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既能继承传统中医精华,又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并熟练地应用于临床的现代中医人才,成为新时展的迫切需求。以上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均不统一,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在于精通中医和西医两门医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两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机械地堆砌杂糅在一起。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课程中,也经常遇到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扰: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感觉很茫然,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学习起来也感觉非常吃力,很难实现两种思维的转换,更不用说是结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实行“减负”的教学改革,而“减负”的重中之重又在于减轻学生两种医学思维转化和结合的思维负担,这不仅是教学者的难题,也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挑战。

1.2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中西医结合教材的内涵与真正体现中西医结合仍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它们都涵盖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部分内容,各论中每种疾病都分别列出中、西医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但均未能较好解决中西医结合理念与内涵问题,存在严重的“中”归“中”,“西”归“西”的问题,教材存在着概念不够清晰,内容结合的少,凑合的多,夹生现象明显;教材编写上欠精炼扼要,重复的篇幅多,有关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少,可操作性不强[3]。

1.3临床基地缺乏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临床基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中医学的师承教育很难实施。临床基地的缺乏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临床的切身体会,学生很难深刻地体会课本的知识,很多内容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2教学改革探析

对以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以下初步的教学改革探析,希望为中西结合内科学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2.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总体计划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培养目标有3点:(1)熟练掌握西医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2)熟练掌握中医常见病症的证治方药;(3)实现中西医的融汇贯通。

2.2整合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教材的编写大多是将每种疾病的中西医内容放在一起,如果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成两种思维的转化和结合就比较困难,而且每一种疾病的中西医认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笔者尝试提出“先分后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先分别讲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的内容,最后讲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一共分三部分讲授,中医内科学由专门的中医学老师讲授,西医内科学由专门的西医学老师讲授,中西医结合部分由资深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讲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前两部分重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狠抓学生的记忆牢靠程度,最后一部分重在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对中西医的融会贯通。

2.3总结选择“结合点”,开拓学生思路

在中西医结合部分,可以采用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性,由于中西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也不是毫无关联,在很多认识上两者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以这个结合点进行思维散发,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此“结合点”也就是中西医两种思维的结合点,是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此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解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还可以引用王树人先生提出的“象思维”,象思维是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象思维首要在“察象”,此“象”,可有象有形,也可无象无形。有象有形者,取自然之形;无象无形者,取自然之理。前者取自然之“图像”,后者取自然之“法象”[4]。如在中医心系病症的讲解中,对于初学的学生可能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不寐、癫狂也属于心的病症,不是属于脑吗?这就犯了中西医概念混淆的错误,也是很多初学面临的困扰,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功能象,即“法象”来思考,思路将会明了很多,例如,脾主运化是中医脾脏的一个功能象,而在西医学中各种消化腺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此两者有共同的功能象,也就是中西医的结合点。

2.4加强实践,注重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培养

中西医范文篇7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孕妇;中西医结合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是对孕妇危害较大的常见病之一,使流产率和早产率升高,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部分由细菌引起,但该病单纯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于2006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对门诊部分孕妇上感病例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上感孕妇,妊娠6~38周之间不等,其中6~12周48例,12~28周38例,28~38周34例,病程最短8h,最长72h。

1.2临床表现孕妇均有发热,体温在37.6℃~39.8℃之间,并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格检查:精神一般,稍有气促,咽部充血、潮红,部分有扁桃体肿大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听诊有呼吸音粗,心率稍快,有苔黄、脉数征象,但无腹痛等其他症状。

1.3治疗方法首先对有上感症状的孕妇详细检查,并做血常规检查。根据综合分析诊断后决定给予口服或静脉给药。中医对上感以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原则来治疗,120例中有60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风寒型上感用辛温解表药加减,风热型用辛凉解表药加减,每日1剂,每日2次,水煎服。都在1~3天内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体温在38.5℃以上,且病状较明显的上感孕妇,并有白细胞升高者,给予青霉素600~800万单位,每日1次,静点(静点青霉素前须做皮试),并加用双黄连针剂600mg/(kg·d),并密切观察静点中孕妇有无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嘱孕妇多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食品等综合治疗方法。对发热的孕妇给用对胎儿及孕妇损害小的退热药,并口服维C银翘片。同时注意胎儿状况。另60例采用非中西医结合治疗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等西药对症治疗。

2结果

2.1结果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者显效52例,其中18例用中药方剂,用药1天后体温下降,流涕、咳嗽、咽痛不适症状大减,用药2~3天后痊愈。32例体温在38.5℃以上,上呼吸道症状重的静滴青霉素加双黄连针剂,用药1天后体温下降,咽痛、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减轻,用药3~5天后痊愈。单纯西医抗生素及西药对症治疗者,显效28例,有8例用药2天后体温下降,临床症状减轻,用药4~5天后痊愈,有效24例,用药4天后体温下降症状减轻,用药1周后痊愈。见表1。表1两组治疗结果

2.2追踪观察对6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孕妇分别在孕20周、28周、32周、38周时给予B超检查,对出生的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婴儿进行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无1例畸形及异常情况发生。

3讨论[1~3]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多数由病毒引起,而病毒感染对孕早期(孕12周以前)的胎儿危害最大,因为病毒感染易造成胎儿的器官发育异常和畸形,尤其是胎儿脑部发育异常的几率最高,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用药又要格外慎重,因此采用无毒无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是使孕妇和胎儿受损害较小的好方法。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入机体后,机体与外邪相争的过程,由于孕妇处于一个特殊阶段,因此我们采用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西药方面选用了青霉素这种孕期A级药品,发挥了中西医相结合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优势,使孕妇的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也增加,以快速清除孕妇体内病毒及细菌的感染,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通过追踪观察,未发现有胎儿畸形及异常情况发生,从而证明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是疗效好、治愈率高、对胎儿损害最小的好方法,同时又保护了胎儿在宫内正常生长发育,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是治疗孕妇上感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试用。

【参考文献】

1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3;393.

中西医范文篇8

一、珠联璧合,造就了特有的中西医结合优势

我校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西医和中医药学院的医科大学,其前身是第一军医大学。学校既有一支经历几十年考验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同时也拥有西医的强势学科阵容和雄厚科研实力。

目前学校学科涵盖理、工、医、文等8大门类,博士、硕士授权点覆盖了所有主干学科;拥有6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药卫生领域内的4名院士和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各占了2名;学校现有三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拥有6个广东省重点医学专科和15个全军医学研究中心。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86项,总经费近2亿元,是全省获得政府基金课题经费最多的医科院校;“九五”以来,在粤所有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我校占10项;“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8项,列广东高校之首;先后有4项研究被评为“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或“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是广东省入选“十大新闻”最多的高校。

学校也同时拥有雄厚的中医药基础条件和学科人才优势。我校1975年成立中医系,是全军唯一的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转制后,成立中医药学院,是目前全国6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之一。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重点专病建设单位2个,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药临床药理基地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中药品种开发中心1个,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2个;拥有中央军委保健专家2名,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中医药师承制导师1名,国家和总后的优秀教师5人。

正是在我校中医、西医这样长期得天独厚的学术背景和技术支撑下,学校中西医相互在学科专业上进行了充分的交叉融合,在诊疗手段上进行了广泛的优势互补,在技术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借鉴学习,在科学研究上进行了全面的合作交流。学校党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把中西医结合研究确定为学校四大重点建设技术平台之一,把中西医结合学科群定位为学校四大特色学科群之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开创了我校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

二、以人为本,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我校是国内最早具备较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大学。自1975年开办西学中班后,逐步建立了拥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中药学2个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的教育体系;自1999年起,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生。

三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中西医结合人才3000余名,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我军医学单位的技术骨干,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成为了著名的医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我校十分注重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中西互参,中西并重”的模式,近3年承担各类有关中西医结合教学研究课题31项,其中部级课题7项;获各级教学成果奖16项,出版教学专著43部,发表教学论文352篇。

三、优势互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

学校形成了分科比较齐全、特色比较鲜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其中,中医脑病、中医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中西医结合慢性头痛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病,中西医结合肝胆专科、中西医结合脾胃专科为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是广东省骨伤救治中心单位之一。

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上,我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汇集中西医结合学术技术优势,防治重大疾病。二是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手段,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三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法,防治疑难病症。四是发挥中西医的综合优势,提高特需医疗和保健水平。

四、开拓创新,形成了优势突出的中西医结合科研方向

我校中西医结合课题的档次和数量均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相关基金课题1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0余项,资助额度达2000多万元。仅中医药学院一个单位,“十五”以来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5项,曾名列全国28所中医药院校中的第4位。我们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五年来共获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7项。

五、瞄准市场,研发了一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中药新药

我校组织中西医药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的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颗粒等中药新药,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三九胃泰从1987年到1989年短短三年时间里,产值达3.5亿多元,至今三九胃泰产值已经逾20亿;正天丸投产以来累计产值10.65亿元,利税3.2亿元;尿毒清颗粒由我校原康臣药业公司生产,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治疗尿毒症的中药新药,给广大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是世界上第一个中药粉针剂,目前产值已经达到20亿;双黄连粉针剂、葛根芩连微丸被国家列入首批中医急诊必备药。目前学校正在加紧研发肝泰粉针剂、益妇宁软胶囊、乙肝扶正排毒胶囊等10几个中药新药,为下一步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拳头产品。

在学校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是中西医结合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中央军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我校中西医结合事业一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在我校经历几次军队整编及转制等重要时刻都给予了特殊的关怀,使其逐步发展壮大。学校党委在人才、政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措施,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转制后把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作为我校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紧紧依靠我校中医、西医两支力量,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争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把创办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计划将用3年时间建成5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5年左右建成展开床位800张,成为特色明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

二、注重内涵建设,抓好学科人才建设是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

把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中西医结合领域中来是发展我校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关键。如国际休克学会联盟的创建人之一、我校病理生理学赵克森教授应用中药虎杖苷作为血管反应性恢复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休克开创了新的思路;我校著名的传染病专家骆抗先教授,不仅在病毒性肝炎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运用中医药方面也是广为人道,堪称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之一。我们也一直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把学科人才建设作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点,大胆破格选拔人才,岗位培养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了优秀人才的先锋队作用。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流的研发基础条件是中西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基础条件建设力度,先后投入1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中药制剂、新药筛选、中西医结合证候等重点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引资1000万建设了以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为主的新药研发中心;投入近1200万元加强了中药和西药两个临床药理基地的基础条件优势;投入近2000万元加强了功能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相关技术平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中医药研发的辐射能力。经过重点投入和建设,学校中西医结合的研发硬件设施和支撑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学校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原始性创新。

四、瞄准社会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中西医结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中西医范文篇9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早衰

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一种治疗相对困难,疗程长且影响正常生育,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痛苦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占继发性闭经原因的2%~10%[1]。特点为40岁以前的妇女出现持续闭经、雌激素水平低下、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且由于体内低雌激素水平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面部潮红、阵热多汗、骨质疏松等。近年来POF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门诊患者多以闭经、不孕、更年期症状就诊,现对200010~200610在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POF患者42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39岁,平均36岁;其中25岁以下9例,26~30岁21例,30岁以上12例;月经初潮年龄范围13~17岁,平均14岁;继发闭经的妇女在停经以前平均行经8.4年,闭经期限平均为3.2年(最少为6个月,最长为10年);40例继发闭经患者中,36例为月经稀少渐至闭经,4例为突发闭经。42例患者中未婚3例,已婚39例。其中9例有分娩史,30例为不孕症占71.4%,大多以不孕来我院就诊,诊断为POF。

1.2症状与体征42例患者中18例(42.9%)有不同程度的低雌激素血症表现,如出汗、心悸、阴道干燥和性欲下降等;24例(57.1%)有程度不等的生殖器及乳房萎缩;23例(54.8%)同时伴发老年性阴道炎。

1.3实验室检查42例患者均做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和抗卵巢抗体(AOAB)测定,重复3次。检查结果:①FSH,LH值升高,其中以FSH升高更为明显,FSH48.1~171IU/L,LH35.5~162.3IU/L;②E2值明显低于或等于卵泡期水平(2.8~36pmol/L);③PRL(血清泌乳素)值均正常(<20μg/L);④AOAB明显增高为(6.81±1.91)ku/L。

1.4阴道B超检查患者子宫、卵巢小于生育期妇女,25例(59.5%)无卵泡存在,6例(14.3%)虽有卵泡但数量极少,直径小于8nm,连检测未见卵泡发育。

1.5治疗口服倍美力0.625mg或补佳乐0.5mg,每晚1次,连服21d,服药的最后7d加用安宫黄体酮片10mg,口服,1次/d,共7d,治疗3个周期。在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当归、桃仁、枸杞、何首乌、杜仲、龟版、鳖甲、女贞子、知母、黄柏、生地、芍药,1剂/d,连服7d,治疗3个周期。要求生育者用药3个周期后加用克罗米芬,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50~100mg/次,连服5d,停药3d后检测卵泡。

2结果

低雌激素血症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性生活及生殖器萎缩改善。服药期间“月经”周期规律,其中31例恢复正常月经,3例妊娠。

3讨论

3.1病因POF表现为妇女40岁以前自然绝经,可能为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特发性POF占81%,是POF的最常见类型,这些患者通常无明确病因可循。其他类型的POF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学因素:X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与生育有关的基因突变;②自身免疫性因素:机体产生卵巢自身免疫性抗体,如抗卵巢抗体,抗颗粒细胞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核抗体;③高促性腺激素血症和卵泡刺激素(FSH)受体缺陷;④酶学障碍: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缺陷和甾体激素17α-羟化酶缺陷;⑤原始卵泡储备过少,卵泡闭锁或耗竭过快;⑥外界因素:物理化学因素,手术因素;⑦感染[2]。

3.2诊断临床上40岁以下妇女,出现至少4个月以上闭经,并有2次或以上血清FSH>40U/L(两次检查间隔1个月以上),雌二醇水平<73.2pmol/L,伴有雌激素缺乏症,如潮热、出汗等症,即可诊断为POF[3]。

3.3治疗雌激素、孕激素序贯疗法建立人工周期,方法如前述,采用此法可解决POF患者的潮热、盗汗、心悸等缺雌症状,还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年龄的提前,有些患者还恢复排卵且妊娠。但必须准确掌握适应证、禁忌症,严密监测,耐心指导,及时调整,适时终止。POF常有肾阴耗竭而肝肾之火上延,所以加用中药以滋阴降火、补肾活血治疗效果较好。若POF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伴随或继发性疾病,则需要治疗原发病或伴随疾病:①免疫治疗:对血中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可应用阿斯匹林治疗。②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应调整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免疫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4]。

【参考文献】

[1]Alzubaidi-Nahrain-H,Chapin-Heather-L,Vander-hoof-Vien-H,etal.Meetingtheneedsofyoungwomenwithsecondaryamenorrheaandspontaneousprematureovarianfailure[J].Obstet-Gynecol,2002,99(5):720.

[2]谢梅青.卵巢早衰的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3.

中西医范文篇10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淫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1.4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杨主功[9]采用西药常规口服维生素C200mg,3次/d,维生素B20mg,3次/d,葡萄糖酸钙1.0g,3次/d,特非纳丁60mg,2次/d,外用中药水剂(土槿皮、大风子、地肤子、苍术等)。膏剂(滑石粉、氧化锌等),治疗慢性湿疹40例,治愈36例,有效4例,治愈率100%。

1.5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文忠等[10]治疗慢性湿疹48例,内服药用赵丙南经验方全虫方(全蝎、皂荚、皂角刺等),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总有效率85.42%。刘斌[11]治疗慢性湿疹50例,内服复方归龙汤(地龙、当归、白蒺藜、川芎、乌梢蛇等),外用5%乙氧苯柳胺软膏,2次/d。总有效率90%。姜海燕等[12]治疗慢性湿疹39例,给予中药(生地、黄柏、当归、黄芩、山栀子、白藓皮、苦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总有效率94.9%。开雁[13]用内服中药组方(黄柏、黄芩、金银花、栀子、土茯苓、牡丹皮等),外用派瑞松霜,治疗湿疹137例,总有效率91.2%。

1.6中药加西药内服吴琦琦等[14]治疗慢性湿疹176例,西药口服克敏:按照体重0.5mg~5mg/kg,2次/d;强的松:1.66mg~20mg/kg,2次/d,10d为1疗程。加服清热二十五味丸。痊愈48例,显效21例,总有效率78.4%。

2中药注射剂与西药口服外用

黄勇等[15]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丹参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射液250ml,每日1次静点,15d1个疗程。同时口服特非纳丁片60mg,2次/d。外用参子洗剂,再涂肝素钠软膏。治愈45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

3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口服外用

有人用5%葡萄糖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加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1.0g静点,日1次,连用5d;配中药消湿汤(生地、玄参、当归、茯苓、泽泻、苦参、白藓皮等)内服,炉甘石洗剂外洗,2~3次/d,另用马齿苋、黄柏水煎敷患处,3次/d。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疗效显著。

4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

党国玉[16]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g,隔日1次肌注。内服中药(马齿苋、龙胆草、黄柏、红花、甘草、苦参、蛇床子等),局部皮损区搽派瑞松霜,治疗30例,治愈13例,好转16例。

【参考文献】

[1]洪淑珍.经方为主治疗湿疹100例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80.

[2]刘明江,王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93.

[3]何泽民,杨迎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52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27(4):18-19.

[4]程利敏,程占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60例[J].河北医药,1999,21(6):477.

[5]李俊锋.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皮肤湿疹100例[J].四川中医,2002,20(11):53.

[6]曾建中,毛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00,21(12):1059.

[7]吴国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5):42.

[8]郭晴.中西医结合外敷内服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6,10(5):25.

[9]杨主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1):1294.

[10]李文忠,苏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42.

[11]刘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39.

[12]姜海燕,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44.

[13]开雁.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37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102-103.

[14]吴琦琦,陈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176例疗效观察[J].基础医学论坛,2003,7(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