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学情分析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6:55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1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绪表达;培养方式

1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提升能够有效加强对艺术的诠释与表现,抓住作品的特征,才能正确找到感情切口;再者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为基础专业表演加分,尤其针对一些有特殊性的音乐,风格与风情、音色都需要科学把握,而科学把握源于情感接受;最后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获得一颗“音乐之心”,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深化鉴赏功力,这种能力随着学习越来越来越强,最终化到素质里,终身拥有。

2情感表达能力在声乐中的作用

2.1声乐情感表达能提升演唱表现力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我们能听到看到的表现力是演唱者通过自身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诠释达到演唱标准的音像、影像。在观看表演时,我们能通过音乐听到演唱者的优点,并随着演唱者的引领体会作品或悲伤或快乐的情感,可见音乐作品的第一开发者是演唱者,其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演唱者的领悟与传递导入听众内心,可见,声乐表现力不仅需要歌唱家了解创作目的及意图更要领会灵魂,领会的越好,情感表达越到位,音乐表现力越强,乐曲更动人。

2.2声乐情感表达提升演唱者把握不同乐曲风格

不同国家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民族的音乐,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礼仪习俗都不同,巨大的文化差异赋予音乐不同的风格,演唱者不仅需要变换音色、音调,更要在理解后体会情感表达情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能有效的掌握乐曲风格,并能够灵活表达,使听众在相应的民族情感中随音乐沉醉。

2.3声乐情感表达能力提升演唱者的音乐审美能力

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随着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提升而提升,同一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跟听音乐的背景与心情有关,这种审美体验的变化为声乐表现带来难度,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乐感与审美,精准诠释作品内涵,加深听众美的感受。

3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式思考

3.1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传统的声乐教学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导,学生体会到的音乐情感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主观传达,教学中,学生听着教师的讲解吸收声乐基础知识与相关技巧,所得到的情感培养实在有限,一直以来传统的声乐教学没能有效的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培养给予指导,技术上的教学不代表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声乐教学的表象上,要改革要变通,教学中要更重视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探究与体会,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声”与“情”,完整完善对音乐作品的挖掘,不仅仅传授学生技术技巧,更重视分享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乐感,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2强化学生对音乐歌谱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作品是有背景、有思想、有情感的,想要演绎好一段音乐就要从根本上了解作品的历史与细节,通过挖掘充分分析不断研究,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频繁研读歌谱,在声乐教学中,研读歌谱是一种能力,通过研读,学生了解作品特征、结构,明白创作者的心情与宗旨,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找到感性表达的方向,音乐分析逻辑给了我们情感定调的方向,在表达作品时效果更好。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曲子为例,著名作家席慕蓉填词,46岁以前的席慕蓉从未见过真正的家乡,亲身站在内蒙古大草原后,填词以表达心中燃起的爱火,乌兰托噶谱曲富裕作品更浓烈的草原风,2003年演唱者齐峰让歌曲红遍祖国大地,席慕蓉听后,与歌曲演唱的那般“泪落如雨”足见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与体会,精准的情感表达唤起所有人的共鸣,歌唱家德德玛对这首歌曲挖掘至深,可以说进行了二次创造,可见研读歌谱提升情感表达力,能够提升艺术境界。

3.3科学发声练习助力学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所有的挖掘与分析最终落实到声音表达上,足见发声练习的重要性。演唱者通过声音与听众交流,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声练习,甚至苦练发声技巧,这些都是情感表现力的基础,一旦放松了学生的发声训练,音乐表达过程中会出现气息不稳、走音等情况,作品表达会不尽人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风格的乐曲,对学生进行声音、旋律等方面的训练,为学生做到声情并茂的作品表达做正确指导。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2

一、教学实践大纲概论

乌克兰声乐表演专业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演员及声乐教育活动家。声乐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各种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还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其宗旨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声乐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声乐教学实践水平。根据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开始实践课程之前,必须经过以下专业课程的学习,它们包括:声乐基本理论、嗓音结构与保健、声乐史、嗓音的应用和发展等。声乐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声乐教学基础之上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嗓音的自然条件来找到最适合学生嗓音的教学方法。乌克兰艺术院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教育思维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注重结合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教学体验因材施教。乌克兰声乐实践课大纲规定,全学年声乐实践课时为144课时,这是我国一般艺术院校比较难以达到的课时量。也正是这种课时量的积累,才有了学生声音技巧质的突破。声乐课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结构为:发声练习———15~20分钟,演唱声乐练声曲———5~10分钟,演唱声乐作品———20~25分钟。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乌克兰艺术院校要求声乐专业学生定期进行声乐理论座谈,并完成书面的家庭作业。声乐座谈会和书面家庭作业按照周次交叉进行,本周进行书面声乐家庭作业,次周举行声乐座谈会。两种类型的师生交流一般包含以下两部分:1.检查学生书面声乐作业的完成情况或关于声乐理论知识的座谈———10~15分钟。2.声乐课堂实践工作(主要是根据不同嗓音类型实例分析或学习声乐演唱和技巧)———30~35分钟。声乐座谈会属于口头作业,主要要求学生叙述歌唱时嗓音器官的状况和感受,它能帮助学生尽快学会声乐专业术语的表达,正确运用声乐理论。用语言来描述声乐技巧,是声乐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是声乐学习入门阶段重要的内容。“口头作业”看似简单,实际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和学习一系列的声乐文献资料,并根据资料内容找到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专业导师负责检查或指导学生进行作业。声乐实践活动的笔记要求把声乐座谈和书面作业密切地结合起来,注重声乐理论和声乐实践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共同研究声乐教学法。声乐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把理论应用到声乐教学中的过程。

二、教学实践大纲具体要求

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实践大纲对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做了非常细致和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课堂实践部分,按照侧重点不同,设计了简单的表格或者问答形式,利用浅显易懂便于回答的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实践教学大纲所设定的要求,使得理论教学不脱离声乐实践,达到用声乐理论指导声乐教学的目的。下面以学生声乐教学实践中必须完成的“声乐作品分析”和“课堂评价分析”,来具体分析乌克兰声乐教学实践大纲的细致与完整性。声乐作品分析的具体要求:1.声乐作品及作者的基本资料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以下几部分内容进行描述:词曲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基本风格和主要作品、所需演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极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如果该部作品是某歌剧选段,必须对整部作品有个大致了解。2.作品的音乐分析首先需要判断作品的类型是咏叹调、浪漫曲、歌曲、民间声乐作品等等,如果需要分析的作品很大,就选择分析其整个作品或套曲的基础部分,然后对作品曲式、调性、节奏、和声等进行非常具体的分析。3.声乐技巧分析声乐技巧的分析主要从演唱者的演唱音域、旋律走势、语音(口齿、发音)、声音特点、装饰音的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4.表演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表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义、歌词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的关系、作曲家表达乐思的手段等,并诠释所有标注的音乐术语,便于在演唱中把握作曲家所设定的情感。5.教学分析分析作品所涵盖的基础音乐知识、声乐演唱技巧、演唱任务及完成的方法。6.作品演唱计划在完成上述分析之后做出对此作品的演唱计划。声乐作品分析对于声乐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刚入门的声乐学习者即使想做得比较细致也往往会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的感觉,乌克兰声乐教学大纲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内容及方向,可以完全按照大纲的提示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非常准确恰当地理解所要演唱的声乐作品。

三、与我国声乐教学大纲之对比

打开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学大纲,大多由课程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考核评定方法、参考教材与资料几部分组成。关于声乐实践大纲,基本是涵盖在总教学大纲中,没有专门的分类大纲。大多数艺术院校只制订了教学计划的大方向、总要求,具体的实施部分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势必造成专业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实施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要求和解析,学生只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声乐实践活动的手册依次学习、填写就可以完成教学实践计划,从而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疏漏,达到从实践到理论,系统学习声乐课程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乌克兰声乐教学实践中书面作业及声乐理论讨论,在我国音乐艺术院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据笔者的了解,我国大部分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基本只是在课堂上跟随老师学习声乐技巧,课余时间则进行一些专业技巧练习和歌曲的学习,很少主动或是被动地要求研究声乐练习目的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声乐练习解决自己在歌唱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等等,如此机械地跟着声乐导师的指挥棒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发挥学生声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关于声乐作品分析,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模式是声乐教学中教师课上介绍,或是让学生回去自己看看,一些教师认为这是属于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范畴,因此对学生所演唱曲目的分析没做特别具体要求。这样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只注意声音的塑造,而忽视感情的表达,尤其碰到一些国外歌剧选段或艺术歌曲的演唱,学生因为不了解作品背景或歌词含义,不能够做到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甚至演唱时把情绪处理反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够按照乌克兰声乐教学实践大纲的要求去完成作品分析,相信可以做到更加准确恰当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综上所述,全面性和细致性是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教学实践大纲的显著特点,这种面面俱到、由浅入深的计划有效地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除了高等艺术院校,许多综合性的大学也都开设了声乐艺术课程,学习声乐的途径是越来越宽广了,但是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毕业生能够达到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水平高度,还需要各级学院领导和广大声乐教师的共同努力,其中规范教学活动无疑是一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希望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的经验能够为我国高等艺术学院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连云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方.俄、英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及对我国音乐课程设置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05).

[2]魏煌,侯锦江.苏联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3

关键词:观察法;声乐教学;研究;感知;分析

观察法作为声乐教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够帮助

声乐教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它又符合声乐教学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声乐教学的大部分工作是辨别声音和选择声音的过程,而声音是看不见的,学生只用感觉和意念来控制歌唱发声,它属于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而观察法是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的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并记录和报导事实,也是感性认识活动的一种。因此,观察法符合声乐教学感性认知活动的特点。同时,通过记录分析,弥补了声乐教学理论研究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只能停留在经验积累的层面。较好地解决了声乐教学研究缺乏有效实证的难题,收集到声乐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声乐教学研究的观察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观察对象的分析

对声乐教学个体的观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观察。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声音状况以及歌唱中细微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调控,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维、模仿、练习去理解和掌握。观察的对象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复杂的社会生活及思想、行为的不同特点决定了观察对象的多样性。因此,要提前了解、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程度。获取有关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面、学习态度倾向性、性格、气质,获取有关个体学生的学习经历、歌唱学习所处的阶段、歌唱的能力、所处的声部等。提前要了解授课教师的学历、工作经历、教学特点等。

二、观察方法的选择

由于声乐学科都有的特性,观察法应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特点选择。

现场观察法:观察者在声乐教学现场所进行的观察,在自然教学场景下观察自然发生的声乐教学行为或事件。情绪因素常常制约和调节声乐教学。学习情绪的调节,演唱中表达的一些情绪以及表演情绪的调控,是歌唱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部分。应用现场观察法观察者可以在现场直接感受被观察者的情感及情绪,直接感知到教学的真实氛围。搜集直观的资料,用现场自身的亲切感受对资料进行记录和全面的分析。现场记录时应做到:尽可能快地记到学生的感觉、教师的要求、观察者的感觉,获得声乐教学活动的变化

规律。

隐蔽观察法:观察者不进入观察现场,运用现代的音像设备,记录声乐教学现场活动的一种方法。实地观察容易引发观察对象的各种反应,教学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在自然条件下,其观察结果也难免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所以,要借助于先进的摄像器材,使观察在隐蔽状态下进行。同时,根据歌唱资料可多人进行事后分析研究,集思广益、合作研究,避免主观片面的结果形成。因此,隐蔽观察是较适宜声乐教学小组集体进行研究。

透视观察法:通过歌唱活动表面看到声乐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观察方法。人的内心活动常常在外部显现出来,对歌唱学生的外部表现观察,如,举止、言行、表情等,间接地推知分析他的内在的歌唱心理调控的一种观察法。歌唱教学活动中,歌唱者的声音常常与歌者内心的感觉调控是不统一的,歌唱者与听者在声音的听觉感受、视觉感受、动觉感受常常是不同的。比如,歌者听到发出的声音又大又亮,旁观者却听到又小又暗。因此,声乐教学现象的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声音的表面情况,同时又要观察记录歌唱者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观察者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比较观察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乐教学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来发现差异,把各种不同加以区分,使声乐教学现象的特点更加鲜明。比较可以分为“自比”和“他比”两大类。“自比”就是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个声乐教学现象做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不同声乐学习阶段的不同。比如,对学生中声期学习阶段的观察和高声区学习阶段的观察比较。“他比”就是两个以上的学生或两种以上的声乐现象进行比较,以便在不同人物或声乐事件中发现共性和个性的声乐教学规律。比如,通过对几个不同声部学生换声区的观察,找到不同声部的换声点。

参与观察法:观察者直接加入到某一歌唱群体之中,以内部成员的角色参与到声乐教学活动中,在共同的学习中观察分析有关的信息。观察者亲自体会歌唱教学的全过程,比较灵活主动,但观察结果常常受观察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参与观察常用于观察集体声乐课。

三、观察结果的分析研究

观察记录有:描述法、行为核对表等。材料内容包括:教学思想、观点、手段、教学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感觉、评语、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准确无误,具体明确。对材料的分析,要找出各种声乐教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将丰富的现象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得到高质量的观察结果。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4

一、分析歌曲结构。中学音乐教材所选歌曲结构规整严谨,特点明显。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划分小乐句,分析乐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节奏特点、旋律走向,让学生画出旋律线,培养学生简单分析歌曲结构的能力。如教授歌曲《蓝天白云》时,可以让学生标出乐句,找出相同的旋律。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了解歌曲的结构特点:歌曲分为两部分,分别有八个乐句,两部分之间有一个过渡小结。第一部分一、五乐句相同,二、六乐句相同,三、七乐句相同,四、八乐句结尾处有所变化。第二部分结构和第一部分相同,另外再加一句尾声。分析结果出来后,整首歌曲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学生学习起来就很有信心。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体会内在美,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结构类似的歌曲来分析,这样的举一反三学生普遍很感兴趣,接受起来也很快就能融会贯通。在平时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节奏特点的能力。除了划分乐句,逐句分析节奏找出规律外,还要把节奏与旋律结合起来分析。如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听完录音,让学生分析歌曲结构,一下就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四个乐句节奏和旋律对应得完全相同,继而引导学生分析乐句之间内在的承接、转折、对比与高潮的关系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歌词教学。歌词本身具有音乐性,具有节奏美、意境美、韵律美、和音美。歌词教学是挖掘歌曲内在美不可忽视的一环,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了解。(1)了解歌词背景。一些历史性歌曲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2)了解主题。(3)了解手法。歌词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应用较多,拟声、迭声、双声经常出现,另外,叠韵、平仄等都体现了歌词的美。(4)了解歌词中的关键词句。第二层次:感受。通过朗读或者朗诵,感受歌词抒发的内容和情感,读出歌词的变化,结合节奏特点,增强歌词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引导学生从字数、节奏、句式、停顿上分析歌词的特点。第三层次:体验。这一层次主要是词曲结合唱好歌词,在学会旋律的基础上,通过眼看心唱解决对位问题。其次,进行二度创作,在理解歌词语意的同时,扩大学生的思维,延伸情感,引导学生改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感受歌词的内在美。

三、分析体验衬托词的作用。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其主要作用是烘托气氛和情绪,体现民族特色,增加情趣,形成歌曲特点,增加歌曲层次感。歌曲中的衬词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比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其作用。如《赶圩归来啊呖呖》这首歌,“啊呖呖”这一衬词在歌曲中反复渲染,增添了生动活跃的情绪和热情欢快的气氛。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它的作用,从而体验了歌曲的内在美。

四、发挥记号的作用。作者在歌中标明的各种记号,对歌曲演唱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是歌曲内在美的重要表现。歌曲谱面上的每一个音乐记号都是曲作者根据歌曲内容情绪的需要而设计的,教学时要重视这些记号的落实,让学生体验它的作用,感受音响效果,教唱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并实践这些记号来体会演唱时的实际效果。

五、合唱歌曲的立体和声美的合作体验。合唱歌曲的内在美可通过以下方法体现:(1)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能力,通过轻声视唱,并合理使用伴奏,防止一味用琴或用录音伴奏,影响音准和声音效果。(2)培养合作能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唱一个声部,听另一个声部,注意音准与和谐,共同创造声音美。(3)感受合唱歌曲的立体美、和声美,让学生懂得音色统一、音量均衡、起落一致才能表现内在美的道理。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5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情感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指出:“通过发声练习及歌曲演唱使学生逐渐掌握各项歌唱技能,不断提高演唱能力。”可见,发声练习和歌曲的演唱在声乐课中是相互关联的,但某些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片面地追求发声的方法,忽视了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其演唱变得空洞乏味,缺乏艺术感染力。因此,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让学生能以情带声地歌唱。

一、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从音乐作品中获得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情感是音乐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中的情感能够让音乐的美尽展无疑,能够让人对音乐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让音乐作品能够引起听者情感的感染和共鸣,并且在愉悦的身心体验中感受到音乐传达的情感。所以音乐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了解歌曲的创作时代和背景,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歌曲是艺术家情感的产物,每一首歌曲都有其创作的背景,对歌唱者而言,每拿到一首歌曲,我们都要认真地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观看或倾听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在教唱《梅娘曲》时,笔者试图不讲歌曲的创作时代和背景,让学生听伴奏演唱,较多的学生把《梅娘曲》理解为优美抒情的爱情歌曲,后来了解到歌曲的背景:《梅娘曲》写于民族危亡的三十年代,是田汉同志的话剧《回春之曲》的插曲。剧中表现一位南洋华侨青年不甘祖国被日寇践踏,毅然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不幸负伤,神经也受到损害。他的爱人梅娘闻讯从南洋赶来看望他,但他已认不出梅娘,梅娘为了唤起爱人的记忆,唱出了这首曲子。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后,掌握了歌曲的真情实感,能如泣如诉地把歌曲演唱得声情并茂。

(二)认真分析歌曲中的歌词,理解其真正含义。

熟读并分析歌词,深入挖掘歌词的意思,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环。因此,深入分析、感受歌词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又如《梅娘曲》这首歌曲,三段歌词均以“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为开头,如果不认真深入分析歌词,学生就会误解,认为歌曲三段开头都是一样的歌词,情感也是一样的。但是认真分析并理解其含义后,会发现演唱情感上就会有明显的区别。第一段是写他们在南洋家乡时的甜蜜生活。第二段写国难当头两人都有为抗日献身的爱国热情。第三段写爱人受伤后已认不出自己的苦痛心情。三段同是一样的歌词开头,但歌曲演唱的情感却有天渊之别。因此,只有对词意深刻理解,才能唱出情真意切的感人效果。

(三)反复聆听歌曲的旋律曲调,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起伏。

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它通过不同的音区、音色、强弱、快慢的手法,把乐曲引向高潮。0前教育专业的一位女同学选择《军营飞来一只百灵》这首歌曲参加比赛,练习初期,她没有认真聆听歌曲的旋律曲调,经常在教室的楼梯和走廊用清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显得低沉和阴暗,音乐也显得缓慢。后来,笔者让她反复聆听歌曲的旋律曲调,感受歌曲的情感起伏,在辅导她演唱的过程中,引导她分析乐曲的旋律及节奏的特点,体会歌曲的风格,理解全曲的重点和高潮,使她唱出了歌曲的高亢、跳跃的情绪,结果她在学校的歌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开平市2011年个人才艺比赛获声乐二等奖。

反复聆听歌曲的旋律曲调对于带动学生的演唱情感极其重要,作为音乐教师要从每个音符去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同喜同忧,深入歌曲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带给观众美的音乐享受。

二、在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歌唱的情感

教师要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引感共鸣,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如在指导学习《爱的奉献》时,笔者先在课堂上播放一个扶困助残的片段,然后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别人的帮助,或得到的别人的帮助,以及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心境进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语言情境中,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说出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与感受,真切地体会到了奉献精神的可贵。由于学生对爱的奉献精神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在歌唱时以情带声,情感自然流露,就很容易唱出歌曲的韵味来。

三、让学生从教师饱满的范唱中激发歌唱情感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情感认识。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曲,首先必须作好范唱,教师要有歌唱家一样的自信为学生表演,营造舞台情境,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从而诱发学生在演唱实践中情感的表现。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模仿的对象,教师良好的范唱,相对于干巴的理论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范唱时,教师面对学生背唱,同时态度要自然、生动,也可附带一些表情动作,尽可能把歌曲所包含的美好思想、内在情感用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力求唱得准确、清晰而富有感情,这样能给学生在唱歌前以艺术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师从以上各方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学生就会不再盲目地追求音量,片面地追求发声的方法或追捧某位歌唱家,而是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歌唱水平,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丰富情感体验,而且使心灵也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情操得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演唱情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结合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贯穿教学的始终。声乐教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考试分值的高低,而在教师如何给学生一个好的入门、好的起点和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更好地、有效地使用正确的教授方法让学生继续进步,并更好地拓展他们的可塑性。重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运用,适当调整教学中声音训练与情感表达的比例,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6

声乐课程是职高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与专业艺术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同,职高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一定技巧的专业人才。职高学生年龄阶段一般在15-18岁之间,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农村,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经过在校期间声乐课程的系统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发生状态,但是由于学生自然条件不同,学生掌握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但是声乐的学习却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因此,在职高音乐声乐教学中,强调情感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职高音乐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1、职高声乐教学的方式

职高音乐声乐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三种:(1)技巧的培养。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正确的演唱歌曲。正确的发声是有技巧的,首先是吸气正确,其次是呼气得当。学生用半打哈欠的方式把喉头放下,保持稳定,找到气息支撑的感觉,保持吸气状态,然后歌唱。(2)乐感的培养。乐感指的是音乐的感染力,演唱者通过充满感情的演唱,把音乐作品的情绪和内容准确的传达给观众,最终引起共鸣。(3)情感的培养。情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和客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歌唱就是一?N情感艺术,没有情感的歌唱不能算是声乐艺术。所以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歌唱时要以情感人。

2、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从声乐教学的理论上看,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唱好歌曲,把歌曲中所包含的美好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用声乐技巧和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要完美的表达一首音乐作品就必须正确的处理情和声之间的关系。“情”指的是演唱时用真实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指的是气息、发生和咬字等,也就是歌唱的技巧。在歌唱中,情和声是辩证统一的。情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声是表达感情的手段。

其次,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多数是歌唱艺术的爱好者,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于歌唱旋律和技巧的掌握,而缺乏对情感的理解。为了让我们这些将来从事各方面工作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技能的人才,我们必须在声乐教学中,对这些学生即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他是有效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非常重要。

二、职高音乐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和作用

1、注重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

我们在教授一首歌曲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去演唱,而是让学生熟悉作品,理解作品,去尝试分析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跟请,研究作品的情感处理和艺术处理。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它表达的是歌唱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对这首歌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接着去分析歌曲的去掉、风格等表现形式。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声音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增强音乐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职高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精炼、简明和艺术的教学语言讲解音乐知识,富有艺术的压延能够展现声乐中的艺术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带着音乐情感去学习,则会明显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善于示范诱导感情

如果说用艺术性的语言讲解和分析作品是初级阶段,那么教师的示范就可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入更高级的阶段。

4、提倡个性化的情感处理方式

每个人对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因此,对相同的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演唱者对音乐作品分析,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对演唱的声音特质,音乐的连接形式、高潮和结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进行设计,这些设计都是极具个性的再创作。例如阿宝、戴玉强和吴雁泽共同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演唱者根据自己歌曲的情感的把握对歌曲进行了再创作,用极富情感的声音征服观众。

5、通过实践丰富感情

学生进行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要经过反复的联系,用演唱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同样的一首歌,在有观众的课外活动中演唱时和平时上课演唱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感情表达还是声音上都会有明显的改善;二是通过校外实习。在实习中,不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让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接受你的歌声,你就必须把歌曲唱的活灵活现,用感情去打动他们。在这个实践过程,学生最佳的表现就是用富含感情的演唱赢得孩子们的掌声和欢笑。

6、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感情氛围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7

关键词:国外高校声乐教学;声乐教学的特点;改进我国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77-01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音乐创作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感悟进行音乐创作,运用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音乐来源于生活,观众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获得美感的享受。声乐和器乐是音乐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声乐是通过表演者演唱的形式进行音乐艺术的表达,声乐有美声唱法、民俗唱法等具体的表现形式。

声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化和加强,声乐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声乐发展的一种趋势。声乐的对外交流的加强有利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不足,通过把我国和国外的声乐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提出有效的改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建议。

一、国外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一)强调艺术的整体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把握才能加深对于声乐的理解和感受。在国外的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重视发声、演唱等特定的演唱技巧,更加注重如何通过声乐进行感情的表达。国外高校的声乐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个人的人文气息的培养,和单纯的注重学生技巧培训的模式不同,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强调有利于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通过声乐表达感情的能力,只有把感情赋予声乐的表达,才能真正地提高声乐的艺术气息。

(二)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演唱与伴奏的配合

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高校声乐教学方面十分注重音乐的旋律美,但国外高校声乐教学在注重旋律美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给声乐教师配备专门专业的伴奏教师。伴奏与歌唱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作为绿叶的伴奏,其作用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的质量。在国外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在单旋律的演奏上体会整个音乐作品和音乐织体的的发展,而伴奏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伴奏者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伴奏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伴奏者的伴奏使得声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有艺术家就表示声乐表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伴奏水平的高低。国外声乐教学非常注重声乐和伴奏的结合,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明显,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获得美感的享受。

(三)国外声乐教学强调对于低声乐的训练

声乐表演者非常重视声区的锻炼和提高,国外声乐教学在注重学生高音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底声练习,使得学生的声音富有很强的层次感,学生在学生时代就能建立起很强的声音意识,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声区训练,声乐界的统一认识是,中声区的娴熟程度是声区训练的基础,只有中声区的足够熟练,才能保证其他音域的发展。国外的声乐教学非常重视学生中声区的训练,这些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准备。

二、国外声乐教学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启示

分析国外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国内的声乐教学实践,从国外声乐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声乐教学具有的优点,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分析国外声乐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声乐教学的实践,提出改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建议,以期达到更好促进国内声乐教学的目的。

(一)在注重细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整体性

我国高校现在的声乐教学过度强调细节上的处理,比较强调声乐教学的技术细节和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忽视了声乐教学的整体结构。结合国外声乐教学的特点可以明显发现,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应该在注重教学细节的基础性上,逐渐的开始重视声乐教学的整体性,使学生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能力获得提高。在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觉,使学生培养起整体把握、细节着手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二)开始重视伴奏在演唱中的作用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不重视伴奏在演唱中的作用,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声乐的旋律,没有充分认识到伴奏的作用。国外的声乐作品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这和他们充分重视伴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高校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把伴奏放在声乐演唱非常重要的地位,伴奏和演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伴奏放在重点发展的地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伴奏思维开始,在学生的演唱表演的过程中把伴奏放在显著的地位,使得学生得到整体上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通过分析国外声乐教学的特点,可以发现国外高校声乐教学的长处,在结合我国高校现阶段声乐教学的基础上,努力解决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不足,达到促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迅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宗堂.论声乐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基本原则[J].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2).

[2]张雁.试论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J].太原:黄河之声,2005(2).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8

声乐教学 因材施教 相互融合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起初的歌唱是用发出的各种声音来传达信息和情感,之后逐渐加上语言形成了简单的歌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古至今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歌唱都很丰富。要使歌唱艺术健康地发展必须要有好的歌唱规律和声乐教师,二者缺一不可。

一、声乐教学中要求老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的声音要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作为教师尤其要重视听觉,熟练的分析出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因为声乐是门抽象的艺术,不同的演唱方法都要有不同的学生来表现,同时教授若干名学生,虽然在教学原则上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某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就不同了。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教师不能教出同样的学生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每个老师都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他的可塑性,每个人不是只能唱一种声音,学生的声音能力是存在的,如果老师善于发现,就不会埋没一个人的表现才华。在声乐课上教师要很用心的去分析自己的学生是哪种声音,他唱的舒服就唱哪种声音。有的学生起初老师听着他的声音感觉很好,但再仔细分析就觉得这不是他的最好的声音,因此就要看他掌握的方法,他的音色哪个声区唱的最舒服最持久。

教师在上课时还要多听、好的坏的都要听,分辨清楚好的怎么个好法,坏的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著名的歌唱家教育家沈湘曾说过“不要以自己的喜爱、自己的经验去概括一切,更不要认为你自己有一套学说,有一套理论,要让学生去为你的学说服务,这是最糟的教学方法”。比如一个人的声音是窄的是抒情的,你非要给他弄大了这样就不好,如果他最舒服的状态就是这个音色,在暗点亮点都不适合他,就不要给他改动。每个人的声音是不同的,艺术是讲究个人特点的,要重视个人的特点。记得我在上大学时,很流行一首创作歌曲叫《日月畅想曲》,那段时间里同学们都喜欢唱这首歌,即便是民嗓,也硬要用那种花腔女高音的状态去唱,结果得不偿失。

二、教师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消除其紧张情绪

同学们在上课时都有紧张的情况,不知道如何去理解老师的意思,使老师的教授与学生的演唱不能很好的去融合,这主要表现在心理状态和紧张上。记得我在学声乐那时,老师是不允许带印刷体的歌本去回课的,每个同学留了新作品,都要另外手抄到自己准备的歌本上。起初,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直到毕业后才发现几年下来,自己竟整理了三个手抄版歌本,而且全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唱过的作品。老师要求我们必须背住歌词,才可以回课,结果越是紧张越忘词,回课时不由自主地往乐谱架上瞄歌词,严重影响了歌唱状态。歌唱要有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要有很好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要求。这时老师如果能够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到问题的原因,及时解除学生紧张的情绪,师生相互配合就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紧张与放松是一辈子要解决的问题,在练声时学生应清楚自己的状态,任何时候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唱时越是最佳的状态,越要考虑是不是自己最放松的时候。“在平时的课堂上有的学生往往追求高音亮音,使声音发紧,没有了共鸣,呼吸不正确不能保持吸气时的位置用力下压使整个声音状态全错了,教师提出问题时,由于学生自我主观意识追求,不了解教师的意图”造成不好的效果,使教学受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心态上解决,不要以为亮的就好,要按照正常的声乐教学方法虚心听从教师的讲,不该用的干扰尽量躲开,不要给人表演,很多学生一要唱,就端起架势两手放在胸前感觉好像是我在唱了、我打开了,其实这些都是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三、声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而训练必须是在很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而且准确。精而准的语言才能体现出教学的亮点。我在大一刚入学时老师说在“管子”里唱,我真的很不明白什么是“管子”?怎样在“管子”里唱?弄不明白老师的教学意图。毕业这么多年后,我想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语言上。声乐教学语言既要准确又要合乎逻辑、还要估计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消化,如何让学生听懂,教师说明白就是个关键。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自然会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高师的声乐教学往往是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都要靠语言的传达来表示出来。不同的发声训练应按照不同的学生来对待,所以语言的精确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四、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好的歌唱者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头脑;二是心灵和情感;三是拥有一个好嗓子。头脑是思维的器官,要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作为学生应对老师所提出的要求能够理解,能够有效的按照老师说的进行歌唱,能够举一反三,明白老师所传达的信息。如果歌唱方法不对,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歌唱中的许多问题都弄不明白,老师说的问题也不加思考,则嗓子再好也不能出好成绩的。

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和体验作品的能力,并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还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运用歌唱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去表现出来。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成为好的歌唱者,否则再有天赋才能,没有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也是不行的。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教授是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的,要教好一个学生很容易,但是要把不同风格的学生都教好,的确不是件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如今各种唱法层出不穷,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原则、整理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培养。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个训练的目标,心中要有数,这才是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教学。

五、结语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声乐教学;运用策略;教学现状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声乐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加抽象、更加复杂。声乐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把握声乐理论知识和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还要求学生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歌唱器官、准确把握声音概念、把握音乐节奏和音准、学会提气压气等,这些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学习一些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感觉和悟性来理解和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具体来说,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比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讲解图片来使学生了解唱歌器官、发声位置和唱歌时肌体的状态,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大概情况,无法形象、直观的了解具体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学质量低下,致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充分掌握知识,无法更好地做相关声音练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形象的三维动态图或者是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悟、认知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这样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器官,强化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相关音乐标准和概念。

二、利用多媒体录音功能和声谱波形分析功能强化学生对声音的认知

在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关键任务。有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困惑:自己觉得自己的歌声优美、动听,而别人却说自己的歌声古怪难听、难以入耳。当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听的时候,会对这个声音感到陌生,感觉不像是自己的声音。其实,这是由于学生自己听到的声音是从耳膜、骨质传播过来的,而别人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播过来的,所以学生自己和他人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因此,为了改正学生发音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正,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训练。但教师的精力和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了。多媒体有录音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声音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听听自己的声音,寻找自己发声的问题;多媒体还有声谱波形分析功能,能将学生的声音进行分析,绘出声谱图,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的声音变化,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技巧和知识。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教师可以选取一段精彩的歌曲,让学生仔细听几遍,找准换气点和换声点,然后开口模仿。教师将这段歌声用声谱分析技术分析出来,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声谱分析图反复与歌唱家的声谱分析图做对比,一次一次进行调整,一次一次进行改进。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知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MIDI技术,强化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

很多教师习惯于借助钢琴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仍是差强人意。因为钢琴的音准是调音师调的,节奏是教师弹出来的,可能不是那么精准,会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多媒体MI-DI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MIDI技术制作曲调,让学生跟着练习,这种标准的音准和节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和节奏。教师也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唱歌总不在调上,气息调整的也不够好,认为学生可能是天赋不够。其实不然,这些学生只是需要一定的训练和引导,情况就能得到有效改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MIDI技术对学生进行训练,加上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和音准。

四、通过多媒体的录像功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由于表演机会较少、课堂训练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的表演能力较差,常常在表演过程中出现跟不上节奏、跑调、动作不协调等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录像功能将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表演,分析一下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问题,或者是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一下录制的其他年级或者是班级学生的表演,让学生一起讨论表演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通过发现别人的问题来审视自己、提高自己,经过多次录像、多次观看和多次改正后,学生的表演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

五、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音乐风格,提高学生兴趣和声乐水平

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音乐发展史、各种音乐流派和风格,以及音乐作品的制作背景、抒发的情感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和学习知识。很多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抱着一大摞资料进行授课,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能进行粗略的讲授,这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感觉很模糊,脑海里只有个大概印象。多媒体有着丰富的声乐资源,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为学生提供很有用信息。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做成微课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课件,共享到学校计算机资料库中,让学生随时观看学习。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有效利用闲暇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

六、总结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教育的改革和提升创造了条件。教师要提高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以提高声乐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许秀君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学情分析篇10

和声教学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几十年来始终是一门特别重要的理论课程。近年来,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系)针对普通高等成人教育中的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非常活跃,毕竟时代变化了,从学界对和声及和声课的认识,从生源结构和数量、质量,到教育理念、导向和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早在三十年前,杨通八先生就在《和声公共课教学刍议》一文中阐述了“试行以认识和理解为目的,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公共课”“广泛接触文献”“甩掉写作训练的沉重包袱”等观点。①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办学规模、学生数量等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在生源素质、学习形式、联系实践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但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以往的成人教育和声教学中,往往过多地讲究和声写作的法则及相应的写作训练,而忽略了对和声音响的感受性的引导,对和声实践的鼓励,对乐理基础的兼顾。更重要的是繁难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对和声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和声敬而远之。由此,笔者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指导实践、课堂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教改选用了杨通八先生编著的《初级和声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为教材(在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班级中使用)。该教材理论讲解清晰简明,包含乐理基础知识、大小调和声时期各级和弦用法、和弦外音、离调转调等章节,初级和声内容完整。对于并不适合成人学生的偏难的写作技术没有太多要求。供分析的谱例非常丰富(上百例)且配有音响(CD),不但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音响感受相结合,且方便学生课前课后的自学。在联系实际方面,教材不但循序渐进、由简至繁介绍了适合成人学生水平的各种伴奏织体及其组织形式,并在最后完整地展示并分析了带伴奏的声乐作品,而且对键盘操作实践提出了明确的练习方式和要求。“键盘实践”不但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为歌曲编配伴奏”更是教材第七至十八章课后练习的“标配”。教材还在附录中以一定的篇幅和谱例讲解了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内容。虽然由于学时有限,这部分内容通常没有机会详细学习,但教学中可结合和弦构成和进行逻辑,从听觉角度进行感受和比较,对于学生开拓视野、从感性上理解和声材料与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普遍反映能够接受此教材,并适于学生自学。合适的教材为教改理念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和保障。

 

一、降低写作要求

 

和声(习题)写作是和声学习的必经之路,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了解和声规则,帮助消化、理解和声理论。这种观点应该是专业音乐教育和声教学的共识。但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一定要有程度上的区分。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但远远非同于将和声视为专业课的作曲系学生,也与普通教育和声共同课的教学对象有很多差别。普教学生通常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天赋,且在入学前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音乐学习积累,没有一定天赋和能力的考生不可能在数千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成人学生多数没有这种积累,且由于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鼓励,入学条件较为宽松,因此普遍学习素质有限,音乐基础薄弱。再加上多数成人学生有全职或兼职工作,还有不少学生有家庭孩子需要照顾,上课需要来回奔波,可供投入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实在有限。而从就业需要来说,成人学生的就业主要是中小幼教师或培训机构教师、陪练,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更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与音乐不大相关的工作,对于和声写作、音乐创作能力的需求很小,自然也没有学习写作的动力。因此,在教改中尽量降低对和声写作的要求,将写作习题数量尽量减少并仅在“正三和弦原位”内容部分要求四声部写作,在“为旋律配和声”部分仅要求写出和弦标记和低音。多数成人学生在“原位正三和弦连接法无跳进”,这一部分已经觉得很困难。16级高专A班在该部分内容学习了两周后,仍有50%的学生觉得“比较难”)。学生通过学习排列法、连接法了解各声部音域、运动方向、声部组合等并建立声部进行的意识即可。通过这一改革措施,使和声写作成为成人学生能力所及,降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门槛”,避免了钱仁平先生所说的“有谁没有被四部和声折磨过啊”的窘境②,避免了因繁难的写作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二、重视听觉感受

 

降低写作要求,使成人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听觉上体验和声效果,增加对和声的感性认识,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从而加深对和声的理解与兴趣。首先,音乐是音响的艺术,离开了音响,作为音乐重要因素的和声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声教学由音响为切入点,通过感性体验,从内心唤起学生对和声语义的好奇与向往。鲜活而富于变化的音响对学生的吸引力要比“冷冰冰”的理论文字大得多。其次,和声感也是乐感培养的重要部分。成人学生音乐积累较少,多声部内心听觉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外在的听觉才能领略音乐传达出的信息。在他们有限的音乐学习中,对和声感的关注和训练非常少,而通过音响载体来获得风格、色彩、紧张度等和声感,比通过文字描述来获得,显然是更容易、更有感触。第三,和声音响不但带来鲜活的审美体验,更可让学习者感到放松和愉悦。对于除了学习之外,尚有工作和家庭负担的成人学生来说,这种好心情对学习是很有益处的。

 

三、增加分析比重

 

增加和声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提高和声分析能力是成人和声教改的重要举措。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分析中,寻找发现、归纳总结和声及其他有关的音乐现象,印证书上的和声理论,从而达到“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分析能力,加强对和声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标。教改不仅增加和声分析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尽量将局部的和声现象放在完整的作品中,并且伴有音响上的听觉感受来进行分析。教改所选用教材的谱例非常丰富,且配有音响(CD),非常方便教学双方对分析材料的使用。但由于篇幅所限,谱例多为片段,完整曲目较少。由此,教改中将教材中的大部分片段分析作为课后作业布置,而选取车尔尼599、849,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1、2册等完整曲目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这些曲目较为短小,和声现象集中且切合初级和声理论,织体组织较简单,学生读谱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这些曲目适合大多数成人学生的演奏水平,有些也是学生正在练习的曲目。学生可以自己一边弹奏感受一边分析理解,在自己主动的反复弹奏中,不但增加听觉感受,体会和声的色彩、张力,感受和声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在作品结构上的作用,更能从键盘触觉中体会旋律与织体音型、低音的关系,力度与和声的搭配、调性转换等等。在分析讲解完整的曲目时,当然也绝不仅限于对单一和声现象的识别和解释,更结合作品结构、情绪、体裁、织体形式、力度变化、听觉感受等方面以及各方面的相互作用来综合分析。实际上,这也就包括了曲式分析课的内容,或者说为下一学年的曲式分析课程打下基础:启发和锻炼局部与整体、单一与综合考量的分析思维,以及培养通过视觉和听觉互相联系来进行分析的习惯。事实上,和声课也的确应该是以后的曲式分析课程的“前奏”。在教改中,学生普遍反映对这些“喜闻常见”的曲目进行分析,能够感觉到和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得的美”,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和声在作品中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对和声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四、巩固乐理基础

 

和声分析首先是识别和声现象。具体地说,是先识别调式调性、调式和弦、调性转换等。成人学生乐理基础有限,有的是考前突击学过部分内容,有的学过但工作后遗忘了。而进入和声课之前仅有一学年乐理学习,只能使乐理达到“懂”(或者仅是似懂非懂),而远远达不到“熟、通、快”的程度。特别是调号稍微多一点的调,成人学生对其调式和弦的识别就比较慢了。在对13级高专A班的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认为学习和声的困难在于“乐理基础不扎实,看谱慢,反应不过来”。乐理的不熟练,导致在和声分析中,教师常常要花大量时间指导成人学生识别和弦,而更为重要的如和声整体布局、和声与其他各音乐的搭配作用等问题却无奈地没有时间深究。同时,乐理不熟练给成人学生的和声分析操作带来不小的困扰,也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体会特别深刻。因此,在和声课中不必拘泥于只讲授和声,当然和声本就和乐理息息相关。在和声课中渗透对乐理知识与技能的“补课或拓展”(包括调式和弦等乐理知识、调式分析能力、键盘上各调式和弦的位置)十分必要。而回避困难或是“蜻蜓点水”式的“提一下”,必将对后续的和声学习、曲式学习、键盘编配等带来更多麻烦。教改在成人学生两个学期的和声课程的前两周都特别强调了复习乐理,并要求做书面和键盘练习,将巩固乐理基础落到实处,收到较好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在和声课上的“乐理补课”是必要而有效的。

 

五、紧密联系实践

 

教改除了选取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和声分析材料,使学生能从正在学习演奏或在其演奏能力范围内的实际作品中,联系和声理论,结合自己的弹奏实践来学习和声,还特别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和声理论,运用于和声听觉、即兴伴奏、钢琴教学等校内外的实践中,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教材循序渐进的织体介绍、键盘练习、编配练习、伴奏分析为成人学生将和声理论转化为伴奏实践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当谱面视觉、音响听觉与键盘触觉“三觉结合”,使和声理论瞬间“活化”,也使成人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和声理论的“活用”。成人学生多有在外兼职(周末钢琴教学或陪练),其学习与实践两者间互相转化的时间较短,特别希望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够马上用得上。笔者认为,课外兼职正是自主学习的好机会!教改利用成人学生的这一特点,建议成人学生在校外的钢琴教学实践中渗透乐理、和声内容,引导他们指导学生利用和声知识掌握键盘位置、合理使用踏板、记忆乐谱等。13级高专A班有80%的学生表示在课外的兼职教学中运用了和声知识。同时注意了解学生教学实践的反馈,再次改进或加强校内的和声教学。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分析实践、键盘实践、教学实践等自主性学习,对和声的作用更有体会了,对和声现象更熟悉了,增强了对和声的“亲切感”,达到了教改目的。

 

六、培养兴趣,呵护信心

 

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为一门共同课的教师,经常不得不面对成人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尴尬!尤其是和声、曲式等理论课程。成人学生(或者说所有学音乐的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而忽视理论共同课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仅如此,作为学生主体的“80后”“90后”,他们缺乏探索钻研精神,缺乏对学习内容持续关注的耐心,也是多数理论课教师的同感。怎样唤起和声学习兴趣是教改中特别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缺乏兴趣,而只是为获得这一科目的合格成绩而学习,显然最多是“三分钟热度”,完全不能保证学习的延续性,不能克服学习中的挑战,终究是学不好的。如前所述,教改非常重视对成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取舍、分析材料的选择、联系实践等方面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化难为易。笔者还认为:一切教育理论、改革理念最终都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落到实处。在课堂组织上下功夫,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论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谱例,尽量通过由浅入深地创设问题、回答问题、集体讨论来探究学习。例如提问:为什么原位正三和弦在做旋律连接法时,低音不能超过四度?超过四度会怎么样?而为什么和声连接法对低音进行没有特别要求?由此,引导学生将思考聚焦,进一步尝试将低音做五度进行,从而发现会产生四部同向的不良声部进行,同时也能总结出和声连接法,因为已有一个声部保持,因而不可能出现四部同向的问题,最终达到在写作上避免“犯规”,建立声部平衡观念的目的。再如学生把谱子上某调的Ⅱ级和弦认错为Ⅳ级和弦,这时教师决不可来一句简单生硬的“错!”而是可以通过弹奏给出音响,提示根据和弦色彩判断,再次给学生辨别的机会。如果学生依靠听觉回答正确,那么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他的听觉能力,保护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师“一人唱戏众人听”的传统理论课模式,营造互动性的、活跃的、参与性强的课堂气氛,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是教改实施中每周备课时的思考重点。创设问题,既是让学生发现不足的机会,也是创造让学生发现探索的机会,更是创造让学生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机会,是呵护学生学习信心的机会。及时地发现、表扬学生在学习(分析)过程中的努力,使他们不但不怕分析,而且乐于分析、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在和声课堂上的引导,还要帮助成人学生树立“大和声”的学习观念,即注重与其他学科、其他学习方式的联系。例如在和声课上,连接不但在键盘上弹奏,还要在全班分声部唱出来;在视唱课上发现、感受旋律的和声内涵,并选择合适的织体形式自己编配弹唱等等;将流行歌曲的和声逻辑与大小调和声逻辑对比;分析专业课中正在学习演奏(唱)的作品中的和声等等。以和声为线索,主动建立与多种音乐形式的普遍联系,创建从一个科目到多种音乐活动的链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通过主动接受学习内容的多重刺激,获得深刻印象,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积累经验、克服困难,形成坚持、自信的学习品质。

 

教改在成人学生最为关注的考试、成绩评定方面,也做了许多改革探索。首先,非常强调平时的认真、努力。平时的出勤、课堂参与和提问、作业情况均计入平时分,占期末总评的20%。第二,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在期末考试采取多种题型和考试方式,给予学生在理解、记忆、写作、分析、反思、编配能力等多方面获得全面评价和得分的机会。摒弃了以前以“为旋律或低音配四部和声”写作为主要甚至唯一题型,“学生苦想两小时,教师一眼定‘生死’”的考查方式。题型包括基本理论填空(约占考试成绩的20%)、四声部写作(正三和弦连接)(约10%)、为旋律配和声(约15%)(仅要求写出和弦标记和低音即可)、和声分析(约40%)、学习总结(约5%,自主评价、自主反思,在考试后完成上交)、键盘编配(约10%,可在平时考察。可根据教材练习题编配,亦可自选曲目编配。不会弹钢琴的学生,可以以口头分析和编配代替)。

 

总之,教改目标是为成人学习而设置的,教改是为成人学生服务的。无论是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侧重、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考核方式无不以人为本,切实考虑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成人学生为主体,既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和需要制定目标,又培养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是笔者对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学改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