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十篇

时间:2023-10-20 17:31:42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2

【关键词】 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

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具有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重在培养具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要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强化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调整教学计划,开拓实习、培训基地,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巩固工作等,能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一、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验、学习、实践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升华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熟悉自己的职业情况,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酒店管理人才是培养典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及综合运用,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二、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高校教育中,课程的合理设置对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培养基本技能十分重要,基础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专业技能课应在比重上大于基础理论课。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的比重要大于甚至远大于专业技能课,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酒店管理的多学科性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任务繁重,但也正是由于它的多学科性,酒店管理专业更应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

2.实践性教学与市场脱节

①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以学习酒店经营管理活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应聚焦于酒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与酒店管理业务的需求的脱节,不少的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没有考虑到酒店业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以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学无所用。

②实习时间与毕业分配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分配并不直接挂钩,学生在实习后还要回校继续学习一年或半年时间,这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不重视实习工作,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学生为留在实习单位而迟迟不归,这也不利于教学管理。

③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老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学校在引进师资力量时只看重教师的学位证书及理论教学水平,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把大批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员一旦脱离原有岗位很多年后,观念、实践操作能力等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比重和时间,增强实践性教学的观念,让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服务,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

2.重视实践性教学,强化教学“应用”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要达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酒店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强化教学“应用能力”。

3.强化教师培训。当前,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很大问题在于缺乏能够具备真正的酒店实际管理经验的老师。而酒店管理业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每年安排时间让酒店管理的老师去酒店学习,增加酒店管理经验,了解酒店业的最新发展,在必要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来校讲学,与学生分享他们在长期的酒店管理上的经验,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重视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

四、结语

在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逐渐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根据酒店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高校应在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上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随着改革的开放,我国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每一间酒店对专业性的管理人才都有着大量的需求。为了满足酒店行业的发展,为了满足酒店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都纷纷设立酒店管理专业来适应现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个大量需要酒店管理人才的时代下,各大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这类人才有了创新的培养方式,相应提出了一些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在各大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学习就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促进我国酒店行业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酒店行业是十分重视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所以各大告知院校都开始关注到这一点,并对此做出研究,改进了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通过不断的培养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一定也会有所提高,所以各大高职院校都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不断培养出更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

一、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内涵出发

酒店行业是一个面向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服务性行业,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学习不同的语言,并能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所想的内容。各大高职院校更应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突出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下,掌握并运用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要求学生把所学成果能够运用到实际生产之中,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各大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就是学生的具体职业的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由从事酒店管理职业的活动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构成。而核心能力就是指对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可以迁移的。核心能力与职业技能和技术知识是不相同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今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

各大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同时,应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更好地培养这两种能力,将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在一起,就能充分地挖掘出学生在酒店管理中的发展潜能,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在酒店管理中的职业能力。

为了培养各大高职院校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职业能力,每一位酒店管理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内涵开始出发,积极教授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为以后成为酒店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从实践了解酒店管理的技术出发

酒店管理专业可以细分为基础理论教学、服务技能教学、管理技术教学和专业拓展教学等四个方面,对于培养不同酒店管理人才就会有不同的内容安排和结构状况。因此,每一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清晰了解每一个酒店管理的流程。而且各大高职院校在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时,都应该要开设服务技能教学,因为服务性操作技能是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基本工作技能,而酒店技术性管理工作是服务产品设计、服务的质量控制到具体酒店管理业务的指导和培训。这些都离不开相应的技能水平和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还因为大多数毕业生从各大高职院校中毕业后都会有一段时间是从事客服工作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酒店服务技能,那就很难胜任酒店管理的职位。

但是各大高职院校教育不仅应该以服务技能教学为重,更应该以管理技术教学为核心。在现今社会的推动下,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成了各大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所需要思量的问题。所以每一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正确认识服务技能教学和管理技术教学。然而服务性技能课程应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来教学而不应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要以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为目标来合理规划人生道路,而且服务性技能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简单的、机械的技能训练,各大高职院校教师更需努力实现与相应酒店管理技术课程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实践了解酒店管理所需技术的基础下出发,想成为酒店管理人才的方向迈进。

三、从强化学生对酒店管理意识出发

酒店行业是一行服务的行业,酒店行业的本质就是服务,如果没有很强的酒店人意识,就很难在这个行业长久地工作下去。所以各大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这一专业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所以每一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刚入酒店行业的时候,必须从底层做起。而底层的工作往往是最辛苦、最劳累的,所以这就需要酒店管理学生必须具备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对酒店行业的热情。许多无法承受这一过程的学生都会选择转行,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青春,更是浪费了大量的社会教育资源。而酒店行业作为一行工作时间越长就约会感到辛苦的行业,使许多酒店管理学生望而却步。因此,酒店行业的员工都必须要有一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手段来培养酒店员工的职业忠诚度,而职业忠诚度的培养就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经济市场体制不断完善,给酒店行业提供了发展创造的巨大空间,而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都应该重视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不断的实践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持。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我国酒店管理行业的岗位特征和职业教育等现状,探讨出更有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仇松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4

关键词:目标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控制体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旅游经济的不断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促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格局。酒店业及其教育也同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一样都是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复兴而发展起来的[1]。酒店管理专业是应酒店业的人力需求而产生并随之发展的,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也必须应酒店业的要求培养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专业要以酒店实践为起点,符合酒店管理及服务人员能力要求,这使得实践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2]。由此得出,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酒店人才服务技能、专业素养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都会采用诸如依托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的校内实践教学[3]、短周期近距离的实践基地见习教学、长周期远距离的酒店顶岗实践教学[4]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活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

一方面,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与酒店人才能力要求脱节。从实践教学教材来看,优秀教材较少,一些作者编撰过程中陷入工具性学科,虚化了专业本位[1],使教材与行业实践脱节。从实践教学的资源配备来看,一些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由于办学导向原因,导致实践教学课时、设备、师资、资金等资源配备与行业要求脱节。另一方面,前沿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缺失。MariannaSigala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料、引导案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5]。“互联网+酒店”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行业趋势,这就需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但是,相关内容的专业实践课程严重缺失,具有时代烙印的信息化管理实践教学成了真空地带。比如,先进的客房管理系统的引入、收益管理系统的构建、智慧化酒店的创建等前沿性的实践性教学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实践教学技术门槛高以及软硬件投入不足等因素所致。

1.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师资不仅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6]。但是,由于传统“重文凭、轻实践”的人才引进模式的局限,导致大多数高校师资出现了供需错位。第一,受聘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模式,酒店从业或管理经验较少,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胜任;第二,高校人才引进渠道较窄,主要因学历要求限制所致。由于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高学历教育的院校不多,致使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另外,师资需求方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认定口径不一以及引进门槛设置较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常常被拒之门外。

1.3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完善

首先,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建设不完善。大多院校仅有简单的客房实训实验室以及餐饮实训实验室,这些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层面的实训,不能满足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不规范。专业课程的见习必须以良好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且要求距离较近便于管理以降低实践教学成本。但是,这些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只挂牌、无践行”以及资质认定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毕业实习要求到酒店档次较高、距离较远的大城市酒店开展顶岗实习。这类实习基地的建设由于距离远、成本高,致使合作渠道单一,实习单位评估难度较大,顶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一些院校与劳动中介机构合作,实习生被视为廉价劳动力,无岗实践,难以实现预设实践教学目标。

2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由企业主管与职员一起商讨,共同制定目标,目标将决定管理者要做什么事情,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这一标准,目标的实施过程由员工自我控制、自我评定[7]。目标管理理论早期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管理,由于目标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存在较多的契合点[8],所以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借鉴其核心理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1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教学机构应以酒店行业要求为使命,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酒店管理的相关实践经验和技能,实践教学必须和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如图1所示,首先,酒店行业人才要求转化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其次,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细化实践教学目标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从酒店管理层级来看,酒店管理层级分为决策层的顶层管理、职能部门的中层管理以及执行层面的基层管理,所以实践教学要设计与酒店行业管理层级匹配的二级目标群组;从酒店管理跨度而言,酒店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和专业的职能及业务范围,根据岗位需要建立和细化[9]以酒店主要管理部门为基础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最后,具化的实践教学目标指向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由知识模块、技能模块、素质模块组成[10],模块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设置大小,并形成可量化的标准。

2.2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途径设计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技能,获取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基础,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有效开展。第一,校内实训,完成酒店服务基本技能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职酒店行业,一般从基层服务做起,基本服务技能就是酒店从业人员的基础门槛。同时,酒店作为企业方为降低用人成本,在人才引进时也以基本服务技能作为人才引进基本标准。因此,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依托校内健全的实训场地、实验设备,实训教师统一协同完成基本技能的实训,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途径之一。如“餐饮管理与服务”的诸多实训环节,中西宴会摆台服务、菜单设计、主题宴会设计等都可以通过校内实训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第二,近距离短周期校外专业见习,感性获取行业知识和经验。以相关专业课程为基础,组织学生到周边酒店进行周期较短的参观考察,或是设定相关专业主题,布置学生调查研究。通过酒店的实景学习和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实际操作规程,感性获知酒店专业知识,洞悉行业需求及前沿动向。如“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见习,科学设置的实践教学课时基础上深入酒店,了解前厅接待流程以及客房房型,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获知行业前沿信息,提高专业素养。第三,远距离长周期的酒店顶岗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获取从业经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是以“3+1”或“2+1”[3]的模式展开的,即三年或两年在校学习,一年酒店顶岗实习。由于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并临近毕业,所以校方会选择距离跨度较大、品质高、涉外性强的国内外酒店为实习基地,最有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顶岗实习必须以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再配以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为辅高效开展。顶岗实习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缓冲区,学生通过驻店的实践学习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炼了基本技能,也收获大量的实践经验,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实施途径。

3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究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途径的规划,完成了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导思想设计层面———目标确定、目标分解[11]。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目标实施和目标考评[11],也就是保障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地开展和落实。

3.1完善校内实践硬件,科学管理实践教学基地

酒店管理实训室的建设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完善的实验设备、先进的实验设施才能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专业性人才。依托教学单位平台统筹规划,完善专业实训室建设,满足师生教学需求落实专业实践内容。专业见习构建高效的区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降低实践教学成本、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顶岗实习严格考察、认真筛选实习单位,通过完善实习协议和制度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

3.2拓展师资引进渠道,优化在岗教师专业素养

酒店管理师资引进可参照艺体类专业构建“宽口径、多标准”的人才引进体系实现专业教师队伍的优化,从“教”的方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通过专业进修、驻店学习等方式,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有计划地派遣在职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和进修,或是赴知名酒店企业驻店顶岗学习。另外,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实践教学。

3.3构建实践教学控制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如图2所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控制体系:第一,在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可量化实践教学标准;第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E-leaning实践教学模式[12],实现信息反馈,对比标准衡量实践教学绩效;第三,诊断实践教学绩效,分析实践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第四,针对问题和原因,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实践教学预期效果和预定目标。

4研究展望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各个行业以及行业的各个层面。“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强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制造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的结合与发展。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酒店行业带来新的课题,新常态下酒店业自身的部门结构以及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的酒店业革新已悄然萌发。酒店管理的教学也应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现有的教学框架基础之上,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并创新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作者:卢双鹏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2]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22(4):34-36.

[3]李晓冬.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2013(1):144-145.

[4]李颜.基于目标管理的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以惠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广场,2015(5):232-237.

[6]夏学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0-103.

[7]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方明,吴伟,罗静,等.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6):94-97.

[9]唐继刚.旅游本科教育的内在症结与改革方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17-18.

[10]廖继武,杨衍江.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式设计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4(4):154-156.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5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及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99~2005年)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建于1999年(1999-09~2005-07为旅游与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方向;2005-07后改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同年招收该专业专科生,该专业自创建之日起,就面向基层,面向安徽及长三角地区,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酒店企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服务人才。经过近六年的努力,我们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酒店管理专业被教育厅遴选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在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内同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在全院率先推行“2+1”教学改革,先后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雅戈尔富宫大酒店、北京龙泉宾馆、北京海博大酒店、苏州山水度假村、宁波凯洲大酒店、余姚太平洋大酒店等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自身要求及酒店行业特征需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定为“2+1”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顶岗实习的2+1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的过程,深受酒店欢迎,但也存在着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太紧密,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够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欠缺等问题。同时,我们通过对酒店企业和市场调研发现,酒店业有淡旺季的经营规律,旅游旺季酒店服务人员非常紧缺,甚至影响酒店正常经营,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对原有的2+1模式进行了调整。

(二)逐步完善阶段(2006~2009年)

在参考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们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院“三个结合”为特色的“1234”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职业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基础,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状况,酒店管理专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6年的教改总结,我们“2+1”内涵理解从时间发展到空间,即时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发展到了空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2种技能(服务技能和单项通用技能)1年在企业学习1种技能(社会能力或市场能力)”的“2+1”新内涵。为了更好地凸现高职的专业特色,我们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办学方略,加强与企业联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订单式教育,我们与全国饭店业集团20强的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共建“开元名都”班,共同培养该专业的学生。2007年我系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旗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签订共同合作的“产学合作”项目,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趋于成熟阶段(2010~2011年)

在不断总结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我们构建了“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分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

第一段“单项通用技能”,以培养酒店企业的服务意识为任务:第1、2学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企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酒店应知应会、社交礼仪和参观认知实习,培养学生的单项通用能力;

第二段“服务技能”,以培养学生的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任务:第3学期和第4学期的前15周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企业课程,掌握专业必须理论知识;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实训,按酒店岗位群进行服务技能、标准和流程实训,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三段“经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学生各岗位经营管理能力为任务:第4学期的后5周和第5学期的前5周,学习企业课程,在市内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室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践;

第四段“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为任务: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企业课程,由企业评定课程成绩,按酒店岗位群的需要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与提升。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构想

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我们深入探索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面临企业成建制实习生需求量少,岗位实习定制化要求高的特点。酒店一般很难同时接受大量实习学生,也很难在学校进行订单班培养。同时,酒店业有着淡旺季的经营规律,忙时嫌人缺,闲时嫌人多,难以形成长期、固定的工学结合。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针对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总结以往经验,我们在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不断加大实习模式的创新力度,提出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学生先以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等课程,这段时间以校方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学期到酒店进行专业课程的实习,这段时间以酒店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经过半年实习之后,再将学生进行回炉教育,进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从而完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顶岗工作。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1.学院应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新型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与酒店尝试合作的初级阶段,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在选择考察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这样学生实习期间既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技能,也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要认真考察和选择酒店,选择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日常管理体系的高星级酒店来保证学生在酒店的培训与顶岗实习的质量;再次,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酒店培训与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

2.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教学方法要革新,要能为把学生培养成高星级酒店中基层管理及高级技能型服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0.5+1+0.5形形式把三年学制分为四段,有两学年在校系统学习,学生在这四个学期学什么,怎么学大有文章可作。到底开设那些课程,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酒店对服务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加大开设形体训练、酒店服务礼仪、酒店口语、酒店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力度;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督导管理、主题宴会设计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向实际,讲究实效;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广泛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

3.强化顶岗实习管理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80-02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试办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截至2011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开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约28所,其中2011年新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院校11所;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有12个省、4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开出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其他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空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如浙江和江苏,及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如云南、河南和陕西等,目前没有普通本科高校开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如此缓慢的原因在哪里?我们认为除了受社会上的择业理念、用人理念的影响外,该专业从2007年开始试招到2011年止,在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学生职业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国际化发展策略。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首先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要做好革新的准备;其次要与本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能力结合,紧紧围绕市场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发展定位,走一条国际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再次要加强终身就业观教育。

一、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定位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国内外酒店业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支撑,以英语为基础,以小语种为特色,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反复学习与实践,实现应用型、国际化、高品质的酒店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坚持德智并重、产学研一体、重基础、重素质、重实践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条教学线平行展开,相辅相成。层进式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国际标准、流程和规范,注重学生实务操作、人际沟通、团队协作、领导力的培养,让学生走进行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国际酒店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国际化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

1.国际化的多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高端酒店的客人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对工作人员的多语言能力有要求,所以,如果毕业生在酒店里工作能用几种语言对客交流,将非常有竞争力,多语言能力可以成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学习目标:听说领先。要强化学生酒店管理职场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引入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口语类证书。(2)语言学习方式:实训模式。语言实训学习方式基于能力本位,以酒店专业知识为背景,在模拟或真实的酒店工作环境中,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于一定的工作过程的实践,语言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学以致用。(3)语言学习过程:不能断线。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使用的过程,因此语言学习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逐步推进,不能断线。

2.国际化的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兼顾专才和通才的培养,在规范的基础上更强调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养成充分以市场为先导,各课程之间内在关联紧密,形成一个逐步递进、不断上升的课程系统。强调饭店硬件课程的同时,注重软件课程与之匹配,适当横向增加在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使学生获得专业之外的其他相关能力,确保实现国际化、应用型、高品质的酒店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高起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美国饭店协会(AHLA)的12门“饭店运营管理文凭课程”,该12门核心课程被全世界多所高校认可,学分互认。由12门核心课程组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最优专业课程群。12门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全英教材。

三、国际化的实践教学管理

1.国际化的实践教学理念。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惯性思维方式,牢固确立“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生命线”的理念,树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全体学生中牢固确立“学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边理论边实践,在酒店工作必须从基层做起”的理念,把基于理论支持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酒店管理;基础认知;

模拟演示实验在酒店管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科学引导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酒店管理活动,丰富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而有利于培养出一批综合能力强和素质水平高的人才队伍。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从字面上看,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实践体验,由此获取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同时不断丰富实践经验。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育者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综合应用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相关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全面调动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学习。每个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个性特征均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育者实际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主动融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科学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经验。学生在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其对问题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途径

(一)基础认知体验

酒店管理专业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应考虑加强学生的理论认知体验。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盲目随意,所以当学生真正进入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后,不知道酒店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与酒店有关的知识也比较匮乏。所以教育者应在大一阶段就开展基础认知体验教学,向学生介绍酒店方面的理论知识,以确保其能顺利地完成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安排组织学生深入实地参观,由酒店管理工作人员向学生详细介绍酒店的基础设施、各职责岗位等理论认知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对酒店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模拟演示实验

具体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流程:首先,安排教学任务。根据现代市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确立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然后学校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由相关教育者把教学任务传达给每个学生,科学引导和帮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内容顺利完成手上的任务。其次,开展自主训练活动。教育者在将教学任务告知给学生后,接着应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营造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模拟训练情境,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示。比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协作能力还是人际交往能力等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再次,汇报交流学习。酒店管理的教学任务是:学生通过模拟真实的场地来呈现汇报结果;学生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展示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来汇报结果。设置这两种教学任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帮互助,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总结评分检验。教师对各小组学生的汇报结果全面了解后,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相关的总结和评分工作,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帮助学生分析不足之处。

(三)岗位实训体验

学生在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后,对酒店各岗位职责有了一定的了解,出于对自身实践能力的最大化考虑,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其他各类有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可安排组织学生在节假日期间深入酒店现场切身体验相关工作,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

(四)顶岗综合体验

学校应在学生即将毕业的一年或半年时间内,将其带领到事先约定好的星级酒店中顶岗实习,以保证学生得到综合性体验。通过顶岗实习体验,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真实酒店安排的工作任务,以获得全方位的体验,素质水平、管理技能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三、

结语

体验式教学的宗旨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强调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而这刚好满足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因此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翠,祁丽.体验式教学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5(3):104-105.

[2]孟雪.体验式教学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6(3):103-104.

[3]张丽珊.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94-96.

[4]黄星.体验式教学在酒店前厅与客服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47-49.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8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是在珠三角酒店业高速发展,对酒店人才能力需求不断变更的背景下开设,并不断完善。在办学之初,通过对珠三角酒店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结合酒店行业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了“2+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与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工学交替式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工学交替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交替式2+1”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2年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1年企业顶岗实践操作。但2年在校学习不是连续的,而是经过“校内学习-顶岗实践-再校内学习-再顶岗综合实践”的校内外“工学交替”循环过程,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即: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搭建校内外互补的工学结合教学平台。打破原先两年半校内学习,半年就业实习“2.5+0.5”的传统授课教学安排,以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第四学期去企业进行教学顶岗实习,专业技能课程安排在酒店现场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第六学期进行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内外“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方案。

二、“工学交替式2+1”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途径

(一)专业典型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追踪毕业生的成长轨迹、召开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历届毕业生返校交流会等收集行业对毕业生需求信息、以及教师深入酒店进行典型职业岗位调研,获得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典型职业岗位为:毕业时,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就职于酒店业务部门(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等部门)从事基层服务员工作,约5%的毕业生直接聘为酒店业务部门的领班;毕业后1—2年,一般可升职为酒店业务部门的一线领班或班组长;毕业后若干年,提升为酒店业务部门经理甚至总经理。

(二)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经过专业教师与酒店专家和技术骨干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研讨,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酒店业、餐饮业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以及餐饮企业基层岗位服务能力与督导管理能力,具备“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工作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见表1)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上述能力目标,我院教学团队设计了全新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基于专业基础能力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基于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于专业综合能力构建专业综合实践与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为了确定本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将典型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如图1所示)

(四)“工学交替式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计划

第一次“工学交替”是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其中第一学期安排素质基础课程教育。第二学期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第三学期安排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及专业见习,强调讲解与实操结合,让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学期安排专业顶岗实践。此阶段,素质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的理论教学同课程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穿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顶岗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流程的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打基础。第二次“工学交替”是从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学生毕业。第五学期安排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和更综合的理论学习。第六学期安排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就业实习单位实际情况展开,能够提出改进或提高方案,培养学生实际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体实施计划见图2)

三、“工学交替式2+1”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构建“能力型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工学交替式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珠三角酒店行业发展实际和酒店人才的能力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了能反映“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课程体系,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我院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第一,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数,一方面削减公共课学分,如取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女性学》、《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另一方面,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合并与整合,如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与《酒店服务礼仪》课程整合为一门专业课程《职业素养与服务礼仪》。第二,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流程,整合专业课程。取消了《酒店管理概论》、《企业管理基础》等概述性课程,增加了综合类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践》和《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学分,增设了拓展类课程如《公共关系实务》、《应用文写作》、《中外饮食文化》。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我院围绕酒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了“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酒店基础知识能力模块、酒店经营与管理能力模块、酒店专业技能能力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等五大能力型教学模块。(见表2)

(二)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

1.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侧重专业素养与后续能力的培养。把“人际交往”、“服务理念培养”、“建立诚信”、“团队合作”、“学习态度”、“责任心”、“工作态度”、“企业专家讲座”、“参观企业”、“与员工交流”、“企业人员讲座”、“顶岗心得交流”、“课外实践”等内容纳入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在教学时间上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道德修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实现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全程贯穿、校企高度交融的道德教育模式,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课程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向酒店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岗位的不断变化(即:酒店基层服务工作人员酒店业务部门一线领班酒店业务部门一线经理酒店业务部门经理酒店总经理)。课程涵盖了人文素养、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几部分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通过构建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情景,依据酒店工作情境设计教学项目,通过课堂模拟实训、酒店兼职顶岗,使学生往返于校内模拟实训室(课堂里的企业)与酒店(企业里的课堂),在学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每一个任务都包含完整的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各个环节,教师在其中扮演导师和教练的角色。每一个教学行动设计均围绕职业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如图3所示)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9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酒店行业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高校酒店专业需转变思路,加强酒店安全知识的系统教学和实践。在分析酒店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酒店管理与安全管理的交叉学科思想,结合酒店在实际安全管理中的经验,从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课程目的任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设计,以期为酒店安全管理相关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酒店安全管理;教学内容;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13SKGC-QT03)。

作者简介:罗景峰(1975—),男,蒙古族,辽宁阜新人,博士,讲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会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系统安全理论与方法、旅游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0 引言

酒店是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重大恶劣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事故查询系统,按

关键词 “酒店/饭店”进行检索统计,从2001年~2013年间,发生较大事故20起、发生重大事故4起、发生特别重大事故2起。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酒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有必要转变思路,从原来零散灌输酒店相关安全知识,向系统讲授酒店安全管理知识过度,以适应当今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安全需要。为此,笔者从酒店安全管理教学实际需求出发,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进行设计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进行酒店安全管理教学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1 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1.1 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

酒店安全管理涉及的三个层面为[1]:宏观酒店行业安全管理、微观酒店企业安全管理以及客人安全管理。宏观酒店行业安全管理由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的法规,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全国性酒店接待设施加以规范、管理,落实酒店接待设施的安全设施状况、安全管理工作,从宏观上把握酒店业的行业安全。微观酒店企业安全管理是指酒店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应政策和法规开展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设施设备、部门安全管理、防火、防盗及其他安全管理。客人安全管理包括对客人的管理与引导、客人的自我安全管理等。

酒店安全管理作为华侨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之一,设置在管理学基础、酒店管理课程之后,安排在第5学期具有一定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该门课程。笔者认为酒店安全管理课程主要探讨微观酒店企业安全管理和客人安全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酒店实际发生的事故中未遂事故与伤害事故、损坏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相比占绝大多数,根据海因里希法则[2](严重伤害:轻微伤害:无伤害=1:29:300),欲根本实现酒店安全必须从无伤害的未遂事故着眼,在研究影响酒店安全的人、物及环境等因素基础上,尤其要加大力度对上述三因素背后的管理因素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1.2 课程教学目的任务

大旅游时代加速了酒店业的快速扩张,同时,也使得酒店企业各类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因此,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酒店安全管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厘清酒店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和掌握酒店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辨识、评价和控制酒店危险有害因素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措施,提高和养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防范技能以及基本处突能力,并能在以后的实践、实习、工作中起到以点带面,扩大宣传,以期能够建立更为广泛的酒店安全防范的大环境。

1.3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酒店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以酒店管理和安全原理为基础,以事故防范为主线,以学生养成酒店安全意识、酒店安全防范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旅游酒店安全管理实务》[3]为蓝本,融入安全原理中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设计。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原理;酒店安全管理概述;酒店安全管理的组织建设;酒店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分级管理;酒店部门的安全管理;酒店安全突发事件与处置预案;酒店安全纠纷的法律解决;课程作业设计,具体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1.4 课程教学方法

酒店安全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以及酒店企业安全管理实践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笔者认为,酒店安全管理课程宜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以传统讲授、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参与性,也可避免教师满堂课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枯燥,还可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如在讲授“酒店前厅的安全问题与管理”一节中问询服务安全问题时,可采用2012年贺岁片《泰囧》中的黄渤在酒店前厅与前台服务业的一段对话片段来作为案例,让学生边看视频边分析“酒店前台服务员在问询服务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在学生分析探讨过程中加以启发引导;在分析清楚上述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回答“为保障酒店前厅问讯服务安全,如果你作为酒店管理者应该制定何种对策措施”,等等。笔者在给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讲授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时,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向敏.酒店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宝智.安全原理[M].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篇10

1.教师职业能力欠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现实的问题是,学历高的教师企业经历相对较短,甚至缺乏企业经历,致使课程讲授纸上谈兵。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因学历不达标而难以进入学校任教。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满足酒店企业的需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的机会减少,即使教师到酒店企业挂职锻炼,但角色意识仍不能与酒店管理人员比拟。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差,造成理论教学与酒店实践分离,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使得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的需要。

2.教学内容不适应,人才培养与酒店业需求错位关于学校酒店管理教学的不“实用”,用人单位多有反映,学生本人也在参加工作以后深有感触,究其原因是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系统性强,但不符合酒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教学内容不合理与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失有更直接关系。学校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传统的课程体系讲究系统性、逻辑性,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3.重技能培训轻能力培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不少高职院校认为培养动手能力就是掌握酒店服务技能,专业特色就是实践课程的开发,于是增加技能培训,调酒、茶艺成为时髦课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忽视了学生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因而脱离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4.生产型实训基地缺失,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弱化酒店服务是与人交往、沟通协调的工作,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客人的消费心理,为客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因而,生产型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很多学校缺乏这一必要的教学设施,由于实训场所的局限和不充分,有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设计的要求。为保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开设了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中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模拟不是实景,学生所面对的是静的物,缺少酒店企业文化氛围,无法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熟悉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难以满足实际职业技能培训和酒店企业文化熏陶的基本要求,因而成为酒店管理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

5.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管理能力提升环节待加强酒店管理教育的实践性特别强,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需要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但酒店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酒店安排实习学生岗位的慎重。对于学生更多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管理能力培养,不是在实训室,而是在实践这个大课堂。学生的教学环节完成了,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培养就达到了既定目标。端盘子做床是酒店从业人员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调酒茶艺训练可以丰富学生操作技能,但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熟练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还有更深层次的行业管理能力要求。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不愿安排学生轮岗,特别是学生实习期间接触不到管理岗位的锻炼。很少有学生受过指挥人的训练,根源在于校企之间缺少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

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酒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离不开管理者的思维与实践。合格的酒店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酒店企业发展的基石,需要有从业素质、管理意识、管理思维,掌握管理的手段,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培养能够满足酒店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专兼并重,强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

是专业建设之本,缺乏具有酒店管理实践能力的教师,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外著名的酒店管理学校对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丰富的行业经验,甚至做过高层管理。每隔三五年,还要回到酒店企业,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经营信息,因而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师资的现状而言,通过短时期的挂职锻炼就成为合格的酒店管理教育的专业教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走出校门进企业,拓展教师深入进行实践活动的渠道,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吸纳有教师潜质、酒店经历丰富的管理人员,作为专业课教师的补充。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批的能工巧匠进入学校,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实行企业教师准入制度,对企业兼职教师给予必要的教学技能的培训,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单就目前来说,最简捷的方法是校企双方教师的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承担同一课程不同部分的讲授工作,满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培养有理论、懂业务,会实际操作又有管理才能的酒店高素质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工学结合,构建适应酒店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由于酒店行业工作实践性的特点,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有利于酒店管理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专业成长的要求,突出职业的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以酒店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设计,既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要遵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使其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根据不同时期设计不同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使其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提升,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变革,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同时在“学习—实践—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环节的设计。有的学校与酒店企业以各自的需求为依据,相互支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采取“旺入淡出、淡旺互补”方式,安排学生理论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既在旅游旺季时,安排学生进入酒店企业顶岗实习,由酒店安排专人进行指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职业技能的锻炼;淡季返回学校上课。根据酒店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小学期,这样也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岗位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

3.注重学习环境设计,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酒店管理教育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前提。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入校抓起,培养学生的服务观念、管理意识。通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使学生具备酒店“准职业人”意识,自觉按照行业准则要求自己。在校期间,除了进行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服务操作技能的学习外,劳作教育更不可少。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是育人场所。日常行为规范,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教室、宿舍等环境卫生清洁与未来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也应是检查内容。每个年级,承担不同的训练项目,服务与管理训练交替进行,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成酒店经理人所必须具备的爱岗敬业、善与人处、团队精神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职业素质基础。

4.校企深度融合,突出酒店管理专业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讲授内容的改革,更需要充分的实训设施、操作设备来支撑。在国外,酒店管理学校大都拥有自己的酒店,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一座酒店。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一定规模、上档次的酒店作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最可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以校企合作、投资入股、招商引资等方式,建立校中店、店中校、“校店合一”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根据酒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完整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即行业认知、模拟训练、服务见习、顶岗实习、管理见习,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通过“校店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把酒店的运行与管理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师生共同参与酒店的服务与管理,用客人的感受体验对酒店管理的要求,从管理者的角度揣测客人消费心理,从服务与被服务的模拟中潜移默化中增强职业意识、体会酒店服务的真谛,逐步形成管理者的逻辑思维,为其在酒店行业的发展奠定职业能力基础。

5.培育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是为酒店企业提供合格的基层管理人员,重要任务就是将管理的诸要素在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培养学生的教学内容,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引导,并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优秀的服务员不等同于合格的管理者,重要区别在于有无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而学生的管理意识需要培育、诱发,管理能力需要引导、培育,管理意识的培育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从笔者长期从事高职酒店管理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看,采用“组团式”实习方式,组员轮流担任见习领班、见习主管,对学生适应环境快速进入管理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给予学生今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如管理素质、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理论学习与顶岗锻炼,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学校分析、总结、提高、提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