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实践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15:57:48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1

(一)对实践教学评估重视不足

早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已被列入评估体系。但由于本次评估主要是对高校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具体专业的教学评价并未详细涉及。对行政管理这类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本身多年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多局限于就业前的实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能如理工科一样有完善的实验室,即使有已经签约的实习基地,每个实践基地所能提供岗位的性质,如企业办公室、政府的街道办事处等级导致接纳的学生实习数量极其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各个高校并未对文科实践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实践教学评估更未进入领导者的决策议程。在学院层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学校对学院工作也由以前的专项、专业考核向整体考核演变,即学院总体完成学校分配的“清单式”任务即可。当管理的重心向下转移时,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日益赶超教学工作,由于不合理的学校排名指标导向、教师的晋升待遇都与科研论文项目等硬性指标挂钩,教学任务仅满足于完成即可,质量如何则难以得到衡量与控制。

(二)实践教学评估内容难以确定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的评价内容难以确定。行政管理专业特性从专业培养目标可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该目标中所欲培养的能力很难通过评价手段予以评价。但这些能力却又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虑。这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得以印证。根据课题组的调研,企业对学生的测评侧重于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后依次排列的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素质重视程度的统计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使用过程中,更加侧重能力的发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则次之。根据企业注重的能力与素质,单纯综合素质与人际协调这两项就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联无法得到充分论证。换句话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就业后不能通过工作的形式与行为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追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目标本身难以测量。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不明确与实践教学评价内容难以确定一样

评价的标准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讲难以衡量。短期内,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但长期效果的测量和追踪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难以操作。实践教学产生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学生最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亦有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即使确定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难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有的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时,仅仅是对理论教学评价模式的移植和照搬,使得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评价指标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众所周知,理论教学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评价往往侧重于课堂的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以实践技能的传授为主,评价侧重于实践技能。两者在评价重点与方式上均有不同。

(四)实践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大多采用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科学合理的评价,应由多主体共同实施,然后把不同主体得出的评价结果汇总,再次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根据调研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有夸大自身教学效果的倾向。即使有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普遍采用的是内部评估的方式,即由学校组织校内专家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评估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校内评估专家尽管具有搜集信息的优势却往往是非被评估专业的从事者,工科背景的专家评价文科专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且评估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即评价者容易接受管理者的暗示而不能作为单独的主体独立发挥作用。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很多学者对当前专业评估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批判,现实中评估工作也让管理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都极为抵触,尤其最为极端的质疑在于评估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抛开评估过程出现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造假的扭曲现象,课题组认为专业评估工作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有改进,才能提升质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本身存在的困难不应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定意义上讲,难,才是彰显深入工作的必要。当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应审慎进行,在对方法论、评估内容、操作方法等科学设计基础上再思考如何细化实施。

(一)革新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是指导评估工作的指南

早在1897年,美国教育家瑞斯(Rice)就发表了《无效的拼写炼狱》一文,意在评价美国基础课程体系的成效。并由此开创了以“测量”为特征的评价时代,评估者的角色是技术性的,即通过对评价工具的选择完成评估工作。在1933年,美国教育领域的卡内基学分体系受到社会质疑时,拉尔夫•泰勒用八年的时间研究开创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描述性”第二代评估。实际运作过程中,目标模糊性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评估需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评估者的判断。基于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的“判断”成为评估工作新时代的特征。从评估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评估经历了从“测量”到“描述”到“判断”的转变,表明了评估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变更。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而言,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测量在各个高校被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描述性”评估以学生为评价客体,已经开始逐渐开展。行政管理专业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具有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的学生,但这类目标并不能用明确的标准予以衡量。这就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也应在遵循现有评价理念上继续突破,整合方法。因为,单纯的基于事实的判断也容易出现偏差“,评估专家往往成为自己‘客观’方法的囚犯,他们把观察局限于学生群体的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评价者努力构建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模型,但未能抓住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

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专业评估工作推进状态的标志,对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如何设置、怎样设置一直成为学术界和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也不在于构建指标体系,只限于提出建设指标应该考虑的因素。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评估研究的一个基本障碍就是要对‘不可测量的’效果进行测量。因此,评估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就是试图去发现某物存在或不存在、某现象发生或是不发生。为了进行评估研究,我们必须能够操作化、观察以及确认到底什么存在或是不存在。”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能力与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框架,进而设置实践教学评估的内容与框架。根据调研,企业招聘的行政管理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占43.8%,专科生占41.7%,硕士研究生占13.5%,博士研究生占1%。从事的职位及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行政助理45%、行政秘书25%、行政文员20%、人力资源10%。这些职位主要是为其他类工作提供支持。根据归纳与分析,总结了行政助理(文员)类主要职能。这些工作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协调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侧重培养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评估应该评估的内容。

(三)引进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科学的评估方法是确保评估结论的重要方面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2

根据预算法“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的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要求,以编制部门预算为主要 内容 的预算制度改革在各地推开。南京市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5个市级预算部门编制2001年度部门预算的试点工作,2001年又在111个市级预算部门全面推行了编制2002年度部门预算的工作。与此同时,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开展了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查和监督,对审查监督工作中遇到的一些 问题 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一、部门预算编制的审查 由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现行 法律 法规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开展审查监督尚无明确的规定,应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 一是要不要审查。虽然法律法规没有对此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可以认为,既然法律规定了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那么法律法规对政府预算进行审查的有关规定,可以延伸至对部门预算的审查,以提高政府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这也是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市人大常委会在2001年人代会前对市级预算初步审查时,一并审查了市政府5个试点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今年人代会前又审查了12个市级预算部门的预算草案,并将这些部门预算草案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或备查。 二是审查哪些内容。人大对部门预算草案的审查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遵循需要与可能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内容进行审查。南京市人大的做法是,着重对收支是否平衡;收入是否合法、合规,支出是否合理、透明,是否做到收支不挂钩;公用经费标准、项目资金安排是否合理;农业、 教育 、 科技 等经费安排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综合 经济 部门与专业部门安排的项目是否一致,资金安排是否合理到位;预算外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是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等方面进行宙查。 三是审查程序如何进行。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对部门预算草案的审查也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应与本级预算草案的审查基本同步,略有提前。他们在审查中采取的程序是,参加政府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提前介入,了解预算编制的要求和标准等情况;确定部分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或备查的预算部门;进行初步审查,主要是开展调查 研究 ,听取计划、审计、物价等部门的意见,听取预算部门的汇报,征询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听取人大各工作机构的意见;最后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或备查。 四是审查意见怎么处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人大对本级预算予以审查和批准。部门预算是本级预算的组成部分。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大在审查本级预算时,对部门预算的审查也将不断加大力度,但是不能批准。而对部门预算审查意见的处理,是全部审查工作的落脚点,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出来,以促进政府部门依法理财、规范预算行为。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人代会前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审查意见;人代会上在财经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汇报的预算审查报告中,反映出对部门预算审查意见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有关意见建议,明确要求政府应当按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批复部门预算;人代会后根据需要,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或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名义行文将具体审查意见送交政府,并督促财政部门根据人大审查的意见批复部门预算。 二、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从总体上讲,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本级预算执行的监督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由于部门预算具有面广量大、情况各异的特点,因此在监督工作中必须注意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深入知情。市人大财经委在做好日常了解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的基础上,还在年中、年末两次听取预算部门执行情况的全面汇报,并请财政部门的领导和各有关处室负责人一同参加会议,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3

关键词 高校 行政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改革,目前形势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实践教学就是要通过实践来达到优化教学成果的目的。知识作为教学当中的核心内容,本就源自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实践得以完善。所以教学离不开实践,实践也是达成教学目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辅助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能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通过现阶段的教学实践发现,可以通过实习、实验、案例教学、论文与设计等手段来进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1 实习

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习是最直接而且最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也是实践教学达到教学目的的首要途径。学生在校园内外参加实习,师从实际经验丰富的工作者或是老师,直接参与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当中亦可体验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学到的知识加以验证。在不断感受与验证当中知识获得补充与修正,使理论知识直接转换为经验和能力。实践作为认识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认识发展主要的动力源泉,实践是检验认知的最终标准。目前我国高校很多专业都设有实习环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开展,应特别落实以下工作:

首先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政府机构和社会企业输送更多的行政管理人才。所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在各企事业单位或是政府相关职能机构中建立实训基地,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以及食宿问题以后,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训指导。实习基地需要合理持续运作保持稳定,避免学校因苦于无稳定实习基地而每年都要在实习单位的寻找上疲于奔命。稳定的实习基地既能减少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工作量,同时也能保障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实习基地建设中仍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主要是实习单位(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绝大部分都不太乐意接纳学生在其单位实习。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去这些机构实习,基本什么忙也帮不上,有时候还帮倒忙,无形之中给这些实习单位增加了工作量。所以造成了当前实习单位比较难联系,实习基地的建设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很多高校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大多是靠政府摊派或是靠私人关系:依靠自己有领导职务的 MPA 学员或在职研究生或学生家长政府部门领导或其他单位的领导,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时困难,但由于学生的流动性较大,这毕竟不是实习基地的建设的良好途径,实习基地的不稳定也影响了实习质量。解决高校实习基地的问题还应从实习单位自身做起,政府机构从中协调,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得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意识到帮助高校学生实习也是一种义务,并主动将这个义务纳入到自己的责任范围。教育主管单位也应从中积极协调,发挥自身的主导优势,在校外实习基地难寻的现状下,积极拓展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就行政管理专业而言,校内的行政工作与社会上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行政工作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学生仍未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使得学生自身感觉环境相对熟悉,所以在校内实习时就会忽略了实习机遇的把握。然而实际上,虽然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但是并非对校园内所有的行政管理事务非常了解。所以在校内实习时,只要加强学生在校内行政管理部门实习时的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的校内实习,也可以达到与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同样的效果,同时校园内的食宿、安保问题本来就有保障,这样也能节省实习成本,这也是校内实习基地的优势所在。

其次,在实习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行政管理专业目前重理论、轻实践是现状使得学生对于实习的观念重视程度本来就不高。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关注的也都是学生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少惹麻烦就是万事大吉。对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如何进行实习、在实习中有困惑如何解决、实习结束后的收获等问题,实习指导老师往往会忽略掉。学生实习结束后写出的日记、总结等等,指导老师批阅往往也都是流于形式,写个大同小异、笼统抽象的评语就算了事。这样的实习过程在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心目中而言,也就是走一走过场,致使实习过程也就收效甚微。学校应当对这种现象尽早处理,既然意识到实习复合型对于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就应当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工作。在实习前的动员时,除了强调实习学生在校外遵纪守法、服从安排、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还应对整个实习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做什么,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实习的感受和体验,在实习过程中也要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验证专业知识,及时补充课堂学不到的知识理念等。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时,注重对实习单位的行政职能与组织结构进行了解,同时要对单位内的各项人事制度以及法制规则等有个基本的理解,并在日常的实习过程中关注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体现的公平公正性与行政价值的一致性,把工作中细枝末节联系到行政管理的整体目标等。实习导师在实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指导纠正专业上的失误与难点,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的疑问。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并完成实习报告,要求在报告中不能仅仅是应付式的流水账描述与感叹,必须体现行政管理的理念与专业性思考。理论结合实践,真正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第三,为保证实习质量,就必须对实习成果严格考核。考核的目的是承前启后,对已经完成的实习效果进行巩固,同时对下一次实习也能起到指导作用。实习的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检阅,同时也是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一种鞭策。师生在实习过程当中都能认真严肃地对待,才能真正保障实习的效果。实习考核的方式目前还有待商榷,既要对实习师生的出勤状况、守纪态度、尽职尽责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同时也要考核学生在实习时对实习地的认知了解,考核对于专业理念和技能的领悟与应用能力。成绩评定时,既要参考单位给的评价、教师给的印象,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总结,侧重于定性评价,辅之以量化分析。

2 实验

实验就是通过实践方法来检验理论和假设。实验一般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的实践,这种实践方法不能全过程地模拟社会性实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是电子政务,其二是情景模拟。

2.1 电子政务实验

电子政务实验就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突破时空及部门的局限性,建成一个廉洁高效、精简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电子政务实验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共享、实时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等。电子政务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政府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帮助学生了解政府如何通过网络对社会进行管理等。

2.2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主要被用在招聘考试的面试工作中。通过提供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情境,要求应聘者完成应聘岗位时可能需要面临的特定的典型任务,分析工作质量。情景模拟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了一些特色,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行政管理专业。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进行角色扮演处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获得参与感,实践性较强。

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具体案例研讨来进行实践教的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各案例的成败经验,带动学生自己的思维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案例教学重点在于内容上的实践性,案例中故事情节都是真实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思考分析,设身处地地认知行政管理专业。

虽然案例教学看上去是一种没有学生现场参与、实际动手的实践方式,但是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决策分析的过程,在案例分析中其实也有学生自己思维的转变过程,这个动脑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的模拟和重复,所以案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话也是通过实践来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现场案例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现场讲座、专业教师挂职讲解等多种形式。

现场教学主要就是组织学生通过实地查看,在案例现场由导师讲解,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看、听、想,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样的实践感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强烈。

行政管理人员现场讲座不像职业教师在概念上讲究严谨,他们主要通过给学生讲述自身行政管理事务中所经历的实例,在讲座中可以绘声绘色地去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获得更真实且强烈的实践感受。

教师挂职主要是让教师参加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这样既能帮助教师提升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同时也能更有效生动地将实践经验传达给学生,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教师挂职还能充实教学内容,用自身经历的案例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与概念,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4 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训练,其目标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当中提出的问题。

论文的写作过程,首先就应选择要解决在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完成好论文首先得关注实践,深入实践进行调研工作,才能真正提出真的问题。提出问题后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这就更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践来论证,再由实践来进行检验可行性。完成论文的写作工作还有对概念和理论进行考证,收集相关资料,开拓解决问题思路,创新思维等,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42页)实践。所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写作也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此外,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也是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其中也能暴露出当今行政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致使论文的理论性强而真正的可行性较弱,而设计的实践性更强、更直接。

5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把实践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海燕.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2] 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39-03

【Abstract】We should renovat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ory-oriented policy to practice-oriented policy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meet the needs on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modern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The local colleges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practice in the re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abilities, be guided by the career as well as form the pattern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y optimizing their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methodolog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so on.

【Key words】The major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 pattern of talent cultivation Local colleges

西方国家100年间行政学的发展从公共行政逐步向公共管理的范式发生重大转变,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公共行政正寻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增强综合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途径和模式,正在寻求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有效结合,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体制与结构。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是在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更名后才设立的专业。这不仅是在学科归属上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正在推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和大部制改革,促使行政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为“显学”。对此,加强转型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课题,厘清未来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加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能力、高素质、厚学问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培养出同时拥有行政管理知识和实际行政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地方高校办好行政管理专业,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30年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始发展。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它于20世纪50年代终止,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恢复和发展起来。1984年,我国才恢复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几百所,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当前,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中高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暂、地方高校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深入等因素影响,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概括起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滞后

当前地方高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一层不变,停留于传统的层面上。在教学上,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认为讲什么,怎么讲,都由自己做主,而学生只需记住自己的任务是认真听讲以牢记于心,不必对课上所讲的内容有所思考和质疑,这就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间接导致理论学习效果不显著。同时,教师只注重常规内容的训练,教学内容仍以概论性、介绍性、原理性知识为主,不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沟通、写作、统计、办公自动化、餐桌礼仪、交谊舞等能力。即使明知有些技能对学生未来得发展有用处,也未将其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培养这些技能违背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落伍,为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达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出现了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应用性课程的问题,安排的政治学、管理学等基本原理类课程比例高达50%以上,而英文口语、办公操作、公文写作、语言表达与口才等应用性课程比重只有20%。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以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没有得到着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来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高校在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时,存在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实习的课程时间安排的极少。据统计,现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92%以上的时间在学校里学理论,即使有实习,也只是打打杂,没有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1]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需要实践才能学以致用的学科,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便是空谈,学生也就无法展开行政管理行为,以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地方高校在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上,多数采取理论教学模式,其中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例较低,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更是脱节。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乏味性,使学生无法轻易地掌握内涵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案例教学的运用则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概念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是一个模拟的实践环节。而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渐呈滑坡之势,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社会实践,但疏于管理,结果流于形式,以致质量没有得到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地锻炼。实践教学的滞后无疑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缺失,忽略以及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做法,致使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等到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4.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开设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课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他们主要从事于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因而毫无实践经验,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深刻体会,也就无法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得到质的突破。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对师资队伍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多种领域的专业教师,而地方高校由于内外的多种原因达不到师资力量雄厚的要求,因此一些学科师资薄弱,甚至没有专业教师,只能让从事史学、哲学的老师给学生上行政管理课,这些教师本身并不懂这些理论知识,只能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和教师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教学理论体系创新

传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如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学生要系统地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学习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懂得一定的社交准则,形成良好的素养。同时,地方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量增加公共管理的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塑造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定位的新形象。

2.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多倾向于在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任职,而这些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交礼仪。同时,为了达到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高校在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在教会懂得必要知识的同时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技能,提高全方面的素质;在教学实践环节要注重安排学生的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锻炼,培养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懂得行政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时的基本思路,能够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3.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普及虚拟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对学生展开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其能够身临其境,置身于一个近似于实践的环境中。其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依托所在地区优势并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网络,以院属各单位为基础,以事业单位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实习基地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网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双方切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如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派遣学校老师为实习单位职员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等各种形式的联络。且可将实习时间提前到第五或第六学期,学生有问题可以回到学校再行研究解决,使学生实习时真正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实行和取得成效。[2]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改善。第一,分批派遣教师去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它们的实际运作情况、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并对有关的公共管理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和学习。第二,积极主动聘请相关的政府部门官员、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将自身实践中的所得所想再结合理论传递给学生,以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实际战斗力。此外,根据地方高校的自身状况,结合全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建设有利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针对各高校的薄弱学科,一方面,可以选送本校优秀的老师去深造学习,待其学成归来,就可以变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了;另一方面,可以高薪引进这些学科方面的权威教师,使行政管理专业各个学科达到平衡。

三、优化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思考

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其承担的人才培养的任务也不同,社会期望值及服务目标的取向自然不同。依据当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又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而着重培养以有较深厚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更具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县、市或以下政府机关公务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于区位经济发展的人才。

1.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一般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区域范围内经济与社会环境变革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就是培养具备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认真研究本地方、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培养能够解决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重视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准确把握地方发展与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结合点,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开展专业方向的调整与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整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要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3]通过四年的专业训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要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熟练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能够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如设置①公共管理模块:开设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公众的意识与能力;②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开设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测评与招聘、劳动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选修课设置应突出专业方向,如设置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沟通与交往能力子模块、写作能力子模块、基本行政技能子模块等,为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要更新教学方式,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样化和现代教学技术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丰富的事例、案例来阐述并解释理论,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阅读、讨论、写作。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位,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3.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锻炼。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操作是理论的深化。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非要削弱理论教学,而理论教学也不能挤压实践教学的学习。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大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跟市场需求,在各个年级段要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环节,加强学生毕业前走入工作岗位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一是认知层实践教学活动,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党政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实践,可以增加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现实与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增加了解社会需求和激发学习动力;二是开发层实践教学活动,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进行管理沟通、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沟通与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基础写作、公文写作、科研论文写作等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开展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速记、公共关系等基本行政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三是生活层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业课程的社会调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各种兼职的锻炼以及毕业实习等,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此外,要拓展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实训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社会上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实训平台。[4]

参考文献

1 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1~53

2 蒋国宏.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4):52~55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5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一般普遍比较注重在课堂进行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实习有明确的规定,但普遍存在实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实习单位不对口,督导不严格等现象。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行政)、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会计大作业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行政)安排在第六学期,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分别为16周、4周。WwW.133229.Com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中,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学时比重有待增加,考核标准有待提高。科学化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次数及所占课时评价为“过少”、“过短”的居多。其中,选择“次数偏少”的占45.5%;选择“次数过少”的占4.5%。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评价,选择时间偏短的占50%。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课时太短,实习机会太少等,不能充分满足真正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确实比较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参观相关单位并听讲座、实验操作竞赛及挑战杯等比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社会调查研究、部门参观、课内模拟实验、创新设计赛事应该有选择性地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学生对考核标准不太满意,认为现有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结果进行考核,例如对调研报告、实习日记等进行考核,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

3.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调研数据显示,仅31.8%的行管班学生由学院安排校外实习单位。所安排的校外实习单位性质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性质较为单一。在实习质量方面,集体参观作为一种认识实习,往往由于人数众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实习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在实习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明晰实习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怎么样更好地使学生在基地真正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论课时量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考察较少。学院对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倾向于口头鼓励,而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以科研和业绩等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考核机制,没有为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安排一席之地,或者只重视一些量的方面,比如课时、作业量等,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察,从而导致教师在科研压力等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实习、实验教学安于现状,不进行探索。

转贴于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不可偏废。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质上的结合。而且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规定学院不得随意变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以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三种类型——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可安排学生去行政部门参观、考察来了解行政管理概貌,还可以安排以扩充知识面为目的的系列讲座,促进交流;适应经验型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导向,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主要包括实习、挂职等;分析研究型实践教学是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教学、政策分析实践、学习研究小组、专题研讨会等。

2.统筹规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创造实践条件。①建立综合实验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校实验室现状,重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类专业共同规划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将有限的设备、经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并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可以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又具备学科知识。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可创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实验是全校统一开设的信息实验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行政领导、决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选择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际调研,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该实验可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或学生毕业设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还可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坚持共赢原则下,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为基地单位员工提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或者可以与基地联合做课题。同时可依靠社会上公有或私有培训部门,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由他们提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各种培训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顾问,并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的这些顾问不仅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也是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还可以鼓励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6

【关键词】政法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实践 司法社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5-03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学历层次结构中,社会工作已经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学等。在全国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同。当然,不同的学校类别开设的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如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倾向于培养综合性社会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医学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层次的不同,还是培养院校的不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教学阶段来分,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大的行业来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几大行业的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按照课程设置来分,包括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践问题。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的学生以法学类专业学生居多,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纯粹的法学类专业如法律事务、贸易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专业就占差不多40%,法学类相关专业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术、司法警察、刑事执行等专业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学类专业开设了更多的法学类课程,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非法学类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均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最后,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生活在以法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的校园,非法学类专业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多了“法律性”这一层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如因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样,也因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历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产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法干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是在原来的广西政法干校的基础上成立,进而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历史性证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现实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手册明文规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别召开主体班会,并且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统一拟定班会的主题。最后,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综上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这一层外衣。

(三)组织纪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较强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首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具体来说,每天早上实行早操制度,阻止学生睡懒觉的行为。每天晚上10点以后开始晚检,杜绝学生深夜外出或夜不归宿的行为。其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类专业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练,下午或晚上要进行军事训练。最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包括警察类专业学生和非警察类专业学生)经常外派执行执勤、安保等警务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现其更强组织纪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当然也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综合影响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专业实践偏少。在各专业的毕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偏少,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专业实践偏少这个通病。对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调查发现,他们最多的是类似“我们没有实习到什么,根本没有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回答。造成这种专业实践偏少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领域方面的问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领域首选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其次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再次是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专业性。第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相关领域进行毕业实践,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难以融入工作。第三,毕业实践的时间偏短。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为三到六个月,实践单位往往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实习生身上。当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偏低,除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外,其他领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偏少。

(二)实践领域:多数在政法部门。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倾向于选择政法部门,即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即使不选择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大多数学生也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每届只有一到两个学生选择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毕业实践,毕业后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每届也就一两个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笔者认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性”所影响的。其他的选择在企业进行实习,笔者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待遇方面的考虑。而真正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的学生,则是真正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

(三)实践指导:缺乏专门的指导机制。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包含了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毕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来看,首先缺乏的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机制,尤其是毕业实践的指导机制。具体体现在: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毕业实践如何计算酬劳、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评价机制等。其次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10年开设,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则开设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一人,专业教师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四)与毕业论文关系:脱离毕业论文。现在对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到底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一直是高职学校及教师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毕业论文应该与毕业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在非专业领域实践。其次,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进行毕业实践,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未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选择学校给予的参考选题,而不是主动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等进行选题。就笔者近几年所指导的30余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真正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结合的学生不超过10%。

三、促进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对策

(一)实践机制:符合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良好的机制是社会工作各类实践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应根据政法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一整套实践机制,并且要将毕业实践作为这一整套实践机制的重点内容。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整套机制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明确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经费支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再次,要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实行动态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状态。第四,实行弹性的毕业实践机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情况来看,毕业实践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建议不低于半年的毕业实践。此外,实践机制应体现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最低专业标准,但是专业特色与优势科目的发展并不突出。

(二)实践指导:专业的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虽然进入毕业实践,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况且毕业实践是学生诸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下进行。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学校层面来考虑,二是要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来考虑。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化、专职化。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可考虑从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专业化最好是专职化的毕业实践教师。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层面来看,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认真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指导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要包括思想层面的指导。其次,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当前正在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及未来将要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实践领域:司法社工和常规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般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医学院校、工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样的特殊性,因此其毕业实践领域应包括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特殊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当然,考虑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这姑且不论,主要探讨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具体来说,第一,社区矫正。从社区矫正的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方法应是以法律规定的方法为主,辅之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调解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较为符合法院人民调解员职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识。此外,司法社会工作还包括安置帮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实践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实践形式:关联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也同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一样,应将毕业实践与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联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完成毕业实践,也可以促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这也是当下诸多高校比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当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学生毕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重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好的选题,撰写更具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2]苏香菊.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研究[J].传承,2015(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42)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社会生态定位;祛魅化

现阶段,对“去行政化”理论问题的研究是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事业实践领域的重点关切方面。高等院校基础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开展,不仅是高效内部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极其重要的政治生态环境组成要素,也是一个本身具备较为完整的内部组成结构的实践事业体系。我国现有高等院校,想要在实际组织开展的内部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顺利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必须切实规划制定和实施以“去行政化”为核心的改革实践工作方案,在严格遵循社会生态定位实践指导理念的实践背景下,确保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实践效能获取水平,能够实现表现程度显著的不间断改良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校行政管理社会生态定位和祛魅化论辩展开简要阐释。

一、社会生态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念

社会生态基础理念体系是现阶段有效解决我国各类型基础性社会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思想指导理念,扎实做好社会生态理论体系内部各类核心概念基本内涵的全面深入理解,能够确保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事业领域相关工作的顺畅有序开展。社会生态理论作为基础性社会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之间的有机结合,其在基础性的学科内部概念构成体系的表现特征层面,本身能够充分展现社会学和生态学的双重性应用特点。在现有的理论研究工作阶段性实践发展背景之下,社会生态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核心概念,可集中总结归纳为如下几个具体表现方面:1.人文关怀精神。在人文关怀精神基础思想指导理念的直接性指导约制条件下,对人类个体的观念认知不仅要关注人自身作为物质化生命体的存在形态,而且还要充分关注人自身作为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存在形态。遵照人文关怀基础思想指导理念,人自身是保障和促进自身性综合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要素,因而应当切实关注人类个体在具体参与一切形式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体验活动过程中的各项基础需求。2.追求生命存续的本真意义。所谓生命存续的本真意义,指的就是独立化的人类个体在具体参与各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体验活动过程中的根本动机,其最为基础性的内涵表达形式,在于充分实现独立人类个体自身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具体参与类型多样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命个体的基础性存在形式,也是独立人类个体实现自身各项基础性成长发展实践目标的基本方式。对于独立存在的人类个体而言,其具体组织参与一切具体表现形式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要切实保障和促进自身生命状态的稳定存续和不断发展。3.和谐共生的基础思想理念。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是生态学基础概念要素社会性转化背景下的代表性产物。社会生态理论体系之下的和谐共生思想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要切实建构形成具备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属性状态表现目标的基础性人际关系格局。4.草根化思想理念。社会生态学基础理论体系发展背景之下的草根化思想理念,其基本内涵,与传统公共社会学研究视野之下的“基层民众”概念具备等同性,在社会生态理论体系的影响制约背景下,针对草根化思想理念的基本内涵展开分析,应当重点关注两个具体方面,其一是将草根化视作社会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根基,其二是草根化思想理念的长期存在,确保了社会生态事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具有充分的生命力。

二、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事业的社会生态定位

从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成内涵角度展开阐释分析,社会生态学的基本内涵包含两个基础向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学向度和生态学向度。社会生态学学科概念体系中的社会学向度认为,人类群体在具体开展自然资源要素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既有可能对现实存在的自然资源要素造成毁灭性破坏,也有可能借由针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和谐有序调整,实现对现实存在的自然资源要素的充分保护和优化,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有序发展。在针对一切表现形式的社会生态问题进行引致根源分析过程中,社会分析向度清晰揭示了不同人类个体、社会阶层、民族群体,以及国家对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针对社会生态的建设实践活动展开阐释分析的实践背景下,社会学向度重点强调了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以及人文科学学科体系之下不同学科之间的充分融合,确保实际开展的相关建设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获取和实现最优化的实践效能状态。生态学向度凭借其本身对外提供的基础性原则、方法,以及价值观等理论指标要素,确保了在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实践发展过程中,不再仅仅单纯局限于对人类社会建设事业综合性经济社会收益获取状态的关切,而是要切实保障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基础自然与生态环境建设状态问题的充分关注,从而最大限度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事业的生态化发展状态控制目标。在现有的社会生态实践发展演进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基础行政管理实践工作的独立性形态特征将会不断弱化,并且会逐步发展成为高等院校内部社会生态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三、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祛魅化实践思路

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想要实现祛魅化建设发展实践目标,其基本内涵就在于要采取适当形式的干预督导手段,实现“去行政化”的高等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发展目标,确保实际组织开展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够为高等院校各项基础性教学研究事业的平稳有序发展,建构和提供稳定且坚实的支持条件。要基于生命本真意义的考量实践角度,以高等院校直接隶属的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改革切入对象,从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性高等院校管理性政策文件体系,以及规章制度层面逐步实现对行政管理机制作用强度表现状态的充分弱化,确保实际组织开展的高等院校基础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规避不合理行政管理性干预制度和干预行为的不良影响,进而确保我国高等院校各项基础性教学研究事业能够实现稳定有序发展。想要切实实现高等院校基础行政管理工作的“去行政化”建设控制目标,必须严格遵循高等院校内部社会环境生态建设实践领域的人文关怀思想指导理念,以及和谐共生思想指导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切实建构和实现校长工作专业化和教授管理工作组织化工作状态控制干预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下,确保人文关怀思想指导理念能够实现在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充分贯彻,在以独立个人为基点展开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确保能够遵照不同人类个体的具体表现特点对其展开针对性的督导和运用,从而实现对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现有人力资源要素最佳使用效能的充分发挥,为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效能的改善优化,建构和提供基础性的支持条件。在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过程中涉及的行政管理权力要素,以及学术研究实践权力要素展开系统化分析处置过程中,必须确保在关注两者之间基础性相互差异表现特点的潜在条件下,确保两者之间能够建构形成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格局,为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事业进程的高效平稳有序推进建构支持条件。高等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实践工作改革,必须切实关注相关工作在具体组织实践过程中的效能获取状态,确保实际设定的各项基础性改革预期目标均能顺利实现。

四、结束语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社会生态定位和祛魅化论辩问题,本文具体择取了社会生态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念、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事业的社会生态定位,以及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祛魅化实践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简要的论述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杨军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叶进,王郡.高校行政管理社会生态定位和祛魅化论辩[J].商业时代,2012(11):108-109.

[2]徐博,于长志.高校行政管理向服务型转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06):55-58.

[3]张琸玡.试析高校行政管理的社会生态定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6):202.

[4]鲍传友,毛亚庆,赵德成.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67-72.

[5]赵成荣,安凤华,熊成鑫.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68-72.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方法;马克思主义人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举措。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开展实践教学,既需要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实践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讲,具备正确的学生管理理念、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生管理方法十分必要。然而,一般来看,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受其学生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管理的问题又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专门开展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问题的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具有共通性、我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宝库。由此,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初步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问题进行探讨,将会推进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现状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重视,我国很多高校都在思政课课程设计上增加了实践教学部分[3],不少高校还在校外建立了相关的教学基地。可以说,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中的一种常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实践教学对于推进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树立和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但就目前来看,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还依然存在诸多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正确解决这一问题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和前提。

(一)注重学校安排,忽视学生需要

自2005年以来,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全国各高职院校及具体教学单位都在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例如,部分高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内社团在户外开展学生的思政课教学,部分高校通过集体备课、网络授课等方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注重学校安排,忽视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方案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并不断强调要充分发动学生积极性、开展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未完全受学生的喜爱,实践教学也并未产生应有效果。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对于学生的管理还处于“一厢情愿”的决定性状态,无视学生内心的需求,片面追求实践外在的形式,忽视实践内容和实效性,造成实践教学的“虚设”。这种不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让学生将所学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也更难真正使其“外化于行”。

(二)重视集体行动,忽视个体活动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需要注重从宏观上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施加影响,同时还应重视具有个性的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同时要注重针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兴趣、性格等因素各异的学生开展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不例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集体,还要注意不同个体的参与程度。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过分重视集体行动,而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化的活动。例如,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部分高校由于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参加,只通过开展一些小型的集体活动来让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又如,在思政课的课内实践上,教师过多的注重班级学生整体的参与性而忽略了很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的自身需要等等。

(三)重视实践形式,忽视实质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但是,如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够深入、只注重表面和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效果,则将与思政课的目标偏离。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高校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上过分追求学生的参与度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做了不恰当的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毫无收获。很多高校在寒暑假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过分注重宣传效果而尽可能多地安排实践教学基地,压缩学生在每个实践基地的学习、活动时间,每到一地都是先开展预设好的活动、拍照、宣传,然后草草结束赶赴下一个基地。这些只注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未让学生沉下心来做一些实实在在对自己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等素质有益的事情,更无法产生多少实质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找到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问题,在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教育、培养了数千名才智之人,一直到明清,我国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也在推动社会发展上产生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在传统教育思维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只要教师采取其认为最好的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没学好,主要归结为学生自己学习不用工的问题,学生要自行改善。其次,我国传统教育方式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里,接受教育活动或学习,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追求博学多才,“君子以一事不知为耻”,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最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严格纪律而轻视学生的自由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维十分注重严格的教育方式,甚至要通过惩罚等方式来使学生认真学习,直到今天,我国很多学校依然还存在过分注重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而不注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这些传统教育方式的问题势必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二)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影响

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导者,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会对实践教学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教师作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进行培养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多重要素质。首先,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4],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次,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由于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产生的思想理论,如要让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就需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最后,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注重授课艺术。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部分思政课教师受其学历、学习热情的影响,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这将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造成很多影响。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都是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是,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受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由于实践教学的需要,一些实践教学课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前预习书本上的知识,并查找很多相关资料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存在问题而并不能做到;又如,为保证学生安全和秩序,学校在开展部分户外实践教学活动时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规范,这些规范和约束学生也不能保证遵守等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权、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还是历史的终极意义上,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存在[5]。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时,只有从学生入手,处处以学生为本,才会真正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体现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人的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实践理论把实践作为人生存发展的条件、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域开展的实践活动也是不同的,这要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具有“个性化”特征。90后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体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好奇心,实践能力强,课堂参与热情较高,对新事物感兴趣,对未来发展也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但是不可否认,很多高职学生或知识基础较差,或有自卑心理,或学习能力及自主性有待提高、自我约束力欠缺。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扬长避短,开展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唤醒其内在的向上、向善的意识,从而发挥其重要价值。很多高职学生由于高中阶段不是特别优秀,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到了大学阶段,如果开展“个性化”教学,以其为本,激励其发挥潜能,就会使其更具有存在感、认同感、成就感,越来越有目标,越来越会管理自己,产生良性循环。

(二)体现教师引导作用,实现班级集体管理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理论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要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需到生产劳动中去接受教育,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这要求思政课的教育主体社会化而非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传统概念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更多的是被灌输、被动接受。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尤其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路径更加多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汲取知识的途径,从而实现教育主体的社会化。教师这时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筛选、过滤所收到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自觉做到去除垃圾信息,将碎片化的有用信息整合起来。在具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己特质的个体,但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仅凭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班级、小组同学间的协作极为需要。尤其是“90后”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其一重要特征。例如,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实现班级集体管理等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体现学校服务功能,实现管理人性化

人的发展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发展理论实指人及其活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发展要经历“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历程,人的发展方向应是自由全面的发展,这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人性化。具体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安排要体现其服务功能、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管理。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是思政教研部工作,贯穿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关键。是否具有思政课教学改革思维,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高职院校各部门能否做好服务的基础。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然而,受学生、思政课教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并不令人满意。如何才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性,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来,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效?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研究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上官文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谛[J].民族教育研究,2008(6):10-12.

[2]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9):90.

[3]金晓明,叶利军.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46-148.

[4]罗成富潘丽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55-56.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9

一、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继承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和思想,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合理借鉴吸收了西方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不断追踪国际上关于行政领域的新理论,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对中国行政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总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行政管理学领域相关研究空前繁荣和兴旺。

2.中国行政管理学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

迄今为止,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和新兴的学科。在中外行政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和专门化,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和议题。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努力把中国行政改革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着重研究中国行政的规律和特点,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步伐。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一整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特有的模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打下了基础。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理性选择和使命趋势,也是中国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希望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是指立足对本国或本地区的行政实践思考,透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积极而谨慎地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以指导行政实践的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活动过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是完善行政管理学自身学科体系的需要,是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行政管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生产和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驱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中国行政实践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加以指导。相反,中国特有的行政现实又推动着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向前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素材。

4.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形成应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学根源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观环境。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和提炼,其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于行政实践的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应该主要来源于对中国客观环境的思考。中国客观环境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及其发展的结果,定会烙上中国特色的印记。

其次,中国行政管理学依赖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途径选择。理论和知识的生产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掌握其基本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理论建构和发展,是一种合理选择和要求。各国行政管理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理论建构的路径选择也会不同。中国行政管理学建立的目的是为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上讲,是为社会发展和需要服务。所以,在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道路选择上,都会具有中国性格和品行。

第三,中国行政管理学指向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实践。理论的根本生命价值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活动,以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千差万别,对产生于实践的理论需求也会随着变化。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对中国公共问题的关注,行政领域问题反应的是特定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行政实践,指向于行政实践的中国行政管理学理论也应具有中国气质和特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路径

从行政管理学理论建构和发展角度来看,如何提炼和构建有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实践操作性原则,是需要中国行政管理学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1.行政管理学建设的生态分析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受文化历史、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人的认识程度和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有密切联系。我们把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称为行政生态环境。一方面,行政生态环境决定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性质、使命以及进程,决定着其变化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反作用于行政生态环境,指导行政实践,利用和改造行政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调适,在行政实践中达到动态平衡。

2.行政管理学建设的重点转移

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不可能直接用西方话语系统来解说中国实践,任何社会科学离开了对本国或地区的现实分析和思考都会虚幻而不现实。中国行政管理学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如其它社会科学一样,充满了移植和加工的特点和性格。模仿和移植也是一种国际化,是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一直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管理有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总结、提炼和升华。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学角度看,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

一是凸显中国问题意识。面对中国语境中的行政问题,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难以找到真正的答案。已有的“答案”可能不仅在西方饱受争议,在中国也会有水土不服的可能。即使是相同或相似的行政问题,运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或途径来解决,其效果也可能有巨大反差。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不要刻意去验证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也无需用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来规定中国问题。重点是发现中国问题,从中国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认识现象,从中找寻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规律和本质,逐渐形成和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知识自我生产和发展的机制。在中国行政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诸如公共危机管理、绩效管理、大部制、行政三分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当前中国行政领域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认真的学术性反思和创新:这些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在哪里?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发掘和面对的是这些问题。不然,我们解决的将是一个伪问题,即使方法再有效亦是徒劳。

二是创新中国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主导研究方法,它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生产和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植于个人主义的张扬,其工具性、经验性、单向度性等弊端暴露无遗,西方学者也对此颇有意见。美国学者怀特认为,行政管理学研究不仅有解释性、诠释性和批判性三种研究模式,而且与解释性研究方法一样,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方法也可以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增长,为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长作出合法贡献。实证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还未被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所认识和接受,行政管理学界对实证研究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另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与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情境相联系的,它对中国行政现实是否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能否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生产和增长,还是一个未知的疑问。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保持既有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需要克服单一的研究途径,引入哲学形而上学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拓展行政管理学研究视域。在尊重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打破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引入反思、批判、伦理的价值维度以及以整体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方法,以创新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方法。

三是构筑中国对话管道。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获得空前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上也出现学科分工,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呈现专门化和碎片化的镜像。人们在为各个学科有自己独立发展路径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建构的理论渐渐远离客观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日益缺乏。每门学科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识来建构理论,缺乏整体性的世界知识体系,就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事物的部分,显得脱离现实,这就是人们总感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一要寻找跨学科研究契合点。行政管理学在社会科学中是一门边缘学科,也就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行政管理学者们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研究行政问题时,需要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对应不同的研究问题或范围予以合理选择,找到跨学科研究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明晰行政管理学的真正使命,增强作为学科的自信心,尊重不同学科的规律,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拓宽行政管理学研究视域,统筹于中国的具体行政问题的研究,建构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二要构筑理论与实践融合平台。

3.行政管理学建设的路径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就是“要在行政管理学的语言、术语上中国化,营造属于中国的行政管理学语境和话语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行政理念、行政思想、行政原则和行政目标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中国化。”这种从语言形式到实质内容上的中国化,内在地要求运用现代语境对行政管理学的解读与诠释,对中国特有的传统资源加以深度发掘,找寻积极的具有生命力的因素,重视传统资源对行政管理学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涉及到对西方行政理论的反思和批判。这不是简单从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方法上使之适应于中国,而要涉及到意义的阐释与文化价值问题。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涉及西方行政理论的普遍化或通则化是否可行的问题,牵涉到如何从本土的行政问题建构成为通行西方社会的行政管理学理论。行政管理学迫切面临“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个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的问题,必须严肃思考全球化时代东西文化融会贯通以及认识论的问题。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需要从行政哲学的视角,立足于中国的行政实践背景和文化特色,对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这不意味着对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全面否定,而是重新审视,是对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的合理性评价,是对西方行政实践和文化语境下行政管理学特征的思考,是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总之,根据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透过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设计方法和研究途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行政管理学已是迫在眉睫。

四、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同层面的协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聚焦于中国特殊生态情境和语境体系下的行政实践,以及中国行政问题或公共问题的解决,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行政管理学。

1.铸就共同的认识和思考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立足于国情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提炼和形成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强化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将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要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如何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等问题。

2.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需要与政府管理的实践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通过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提炼或形成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管理或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来源于政府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管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相关信息等资源需要政府提供支持,这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3.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需要不同的研究组织或机构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需要有对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的理解和行政实践的考察,对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的梳理和特有国情的分析,还需弥合不同学科知识发展造成的间隙和隔阂,这些任务依靠少数研究机构或组织难以承担,需要吸纳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作为研究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行政管理科学、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服务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是其重要使命之一。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科研单位或研究机构进行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作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累积;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相关学术出版物,如《中国行政管理》和其他期刊杂志或出版社的作用,使之成为传播行政管理知识、探索行政管理学理论、交流行政管理学研究经验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研究。

4.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拓宽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层次,提高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促进国内外行政管理研究的对话和接轨。在国内交流方面,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加强科研单位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主办和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加强学术界、国内科研单位之间的学术研讨和联系。在国际交流方面,选派科研人员赴国外著名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访问研究并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外著名学者、专家来国内讲学,接受政府官员的访问,就有关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行政管理实践论文篇10

【关键词】开放教育;实践环节管理;研究

一、研究意义

(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1.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不同,电大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学校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电大学生缺少的不是实践经验,而是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总结和提升理论认识的深度。因此综合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2.实践环节是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要手段。电大学生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面授课时有限,理论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瓶颈之一实践环节敦促学生搜集相关理论资料,了解理论研究现状和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了理论,增强了掌握和运用理论的能力,有效弥补了理论学习深度和广度不足的缺憾。

3.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主要方式。电大学生鲜有机会将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实践运用,实践环节则在毕业前夕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对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考习惯,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理论的视角分析实践问题,学会提升实践问题的理论深度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自觉性,学会把实践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去思考认识,逐渐培养理性思维的习惯。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实践环节管理松懈、流于形式,指导过程缺失,个别教师责任心差;(2)旧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不适合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语境;(3)学术素养和理论功底薄弱导致抄袭、雷同现象泛滥。

二、相关研究综述

对于实践环节的研究伴随着开放教育的出现而产生。根据文献检索,笔者选取了近十年中国知网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搜索篇名中包含“开放教育”和“开放教育实践环节”词汇的论文,从2004-2013年分别为4635和129篇,见图1所示。

从数据分析可知,对于开放教育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论文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相比而言,对于开放教育实践环节的研究却鲜有关注,每年只有区区十数篇,2009年甚至只有9篇。

从内容分析来看,国家开放大学王朝中教授在《构建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与办法――以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一文中指出,开放的实践教学要体现出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等特点,同时王教授在实践环节的一体化方案中也指出要创新实践环节的模式;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的王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丰云和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的裴小琼分别从实践教学改革的视角来谈实践教学,王燕副教授以实践为例,改之前的专科论文为文献综述,体现了专科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思路的一种探索;裴小琼等人也主张应摒弃之前对专科实践环节统一采用学术论文的固化的模式,应改为研究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丰云以网上学习的实证分析得出实践环节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应该革新社会实践的模式。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1.严格把控实践环节过程,实施无缝隙管理。研究报告提出了实践环节流程图(见图1),规范了实践环节全过程管理。

2.精细构建质量监控体系,严防问题死角。对实践环节管理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从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条件准备、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结果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构建周密的质量控制网络(见图2)。

3.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范式束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对于合适模式的探索远未停止。研究报告中通过工商管理、法学、旅游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几个专业的改革样本,试图在模式探索与创新上起一个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先试点再铺开,由点到面,开创实践教学的一个新局面。

图1 实践环节指导过程流程图

图2 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图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重点涵括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和改革创新三个部分。加强全过程无缝隙管理、重视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实践环节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整合学校内七个“快乐的原子”。依据麦肯锡“7-S”模型(见图3),在实践环节管理方面整合学校内各个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实践环节管理能力和效果。

结构:各部门协同联动,合理分工协作,形成有效的组织架构,这是实践环节管理的组织保证。

策略:过程控制+质量监控体系+实践环节模式改革创新

制度:专科论文抽查+本科论文答辩+实践环节工作手册。

员工:所有与实践环节指导、管理等工作相关联的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

共有的价值观:提高实践环节管理的有效性和实践环节的质量。

象征(风格):质量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和团队协作。

技能:教师对于实践环节指导和管理的能力。

2.践行TQM(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七个核心理念。质量第一、顾客导向、系统管理、过程控制、团队工作、预防为主和不断改进。

图3 7―S构架图

3.实行PDCA循环的动态管理。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四步骤动态循环管理的策略管理实践环节。

图4 PDCA循环图(左图为“大环套小环”,右图为不断上升的循环)

(三)实施步骤

本研究立足于充分地占有翔实的数据资料,以学界公认的权威理论为支撑,从实际工作的现实出发,提出一定的研究假设,在理论与实践对照、融合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证实,从而构建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

图5 本研究实施步骤

四、研究总结与建议

(1)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夯实实践环节管理基础。(2)构建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管理过程。(3)创新实践环节模式,丰富实践环节考核手段。

参考文献

[1] 郑建辉.“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其权益保护调查与分析――基于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活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 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3] 丰云.电大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