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范文

时间:2023-04-07 09:2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诚可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阳光雨露,鸟语花香,对每一个人都公平给予;欢乐喜悦,烦恼

伤,却属私人所有。生命,总是美丽的。不是苦恼太多,只是我

不懂得生活,不是幸福太少,只是我们不懂得把握。

上苍赐予了我生命,让我降生于这美好的世界之中,能够去感受父母的关爱,去享受家庭的温暖,去接受朋友的鼓励。

有人说,生命是一曲动听的歌,轻轻的弦音敲过我们快乐的心田;有人说,生命是一只轻盈的小鸟,无拘无束地在天空中飞翔;有人说,生命是一把铁钻,越被敲打,就越能擦出火花。可生命也像一块玻璃,一不小心,就会支离破碎。显得那么脆弱。

一场“非典”让成千上万人死于疾病之中;一次“海啸”让美丽的土地上尸横遍野。生命原来真是如此脆弱!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无言的微笑告诉我们:美好的生命,对生活执著的追求,不会因为风雨的侵袭而调零,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淡漠!

在人的生命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生命之路也许崎岖坎坷,也许会有惊涛骇浪。可这也是“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表说啊。也正因如此,生命才更真切,更生动,更充实,也更有意义。

生命是绚丽而神秘的,虽然是短短几十年。生命的美丽、生命的坚韧与生命的脆弱,让人们折服,就像张晓风说的一样:“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然而,拥有的东西不懂珍惜,一旦失去,才知道后悔、哀叹、惋惜,但毕竟已经太迟了。时光稍纵即逝,人的每个阶段,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为平凡的世界叫好,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平凡的事,于是,生命才能得到超越与永恒。

篇2

----读《关爱明天》有感

《关爱明天》是一本中小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手册,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们认识社会,拒绝诱惑,远离危险和防范侵害,捍卫我们的童年,让我们远离伤害。

《关爱明天》一书共有六章,分为:日常生活篇、生活技巧篇、校园安生篇、成长心理篇、灾害野外自救篇、法律法规篇。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对未成年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具体建议。是我们未成人成长过程必须懂得和学习的知识。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日常生活篇的第十点:你保守“家庭秘密”了吗?在公共场合,不能炫耀自家的钱财如何富有,父母担当何种部门要职,又在何处购了新房,有几部车等等。不能对陌生透露家长的姓名、单位、家庭地址及电话号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见得是怕听到的人盗窃,就怕一传十,十传百,那就不能保证你家的安全了。

现在的社会,干什么都要留个人资料(姓名、手机号码、家庭地址等),而个人资料又经常泄露。一些不法分子拿到这些资料后就做违法的事。经常听爸妈在说手机又收到什么你中奖了,然后要汇多少钱过去,或者,说是银行账号更改了,要求把钱汇到新的帐号等骗钱手段。

篇3

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安全。安全,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但是有些人却不以为然,所以警惕性不高,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安全的事故,使自己的生命就这样从世界上消失了,这给他们的亲人留下多少痛苦的泪水,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在我们人生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它们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不注意,便会铸成大祸。记得那一次,我们班的同学罗苗在罗江中学门口玩耍,突然,来了一辆摩托车,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她逼近,逼近……可她完全不知道似的,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只听“嗵”的一声,摩托车与她碰上了,最后,因抢救无效,她永远离开了人世,这是多么的悲惨啊!她的父母多么伤心啊!违章一次,就会后悔一生。保障安全就是创造幸福,违章违纪就是谋财害命。只要谁对隐患讲情,事故就会对谁绝情。条条规章是血的教训,不必用血去验证。

全,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不酒后驾车,不闯红绿灯,不做危险的事,安全就会永远伴随我们。如果我们把安全置之不理,他便会离我们而去,迎接我们的就是不安全的事了,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让安全永远伴随我们。有句话说的好“红灯无数次,生命只一次”,红灯闪烁的次数是无数次的,可是,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确是应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要特别地注意安全,注意安全隐患,让大家在平平安安的世界里生活。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不安全的游戏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不安全的车不坐,不安全的玩笑不开。”

篇4

作者:上思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六甲班林美珊

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辆辆奔驰的汽车……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促进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但是一双邪恶的眼睛盯上了车子,造成了一幕幕血淋淋的人间惨剧,那就是——车祸。

全世界每年就有50多万人在车轮下丧生,1300万人残疾。一辆大客车因严重超载,司机疲劳过度驾驶而冲下山崖,车毁人亡;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乱闭红灯,丧命于车轮下;司机酒后驾驶,被无情地夺走了宝贵的生命。每年,都有好多的生命被夺走,有的小朋友失去了爸爸,有的老爷爷失去了儿子,每天有多少人因交通事故而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因酒后驾车失去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一幕幕悲惨的画面是在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片中看到>文秘站:<的,但我知道这一幕幕却是真实地发生着,悲剧并没停止,它还在继续。

一个小女孩在穿越在一条马路时,被疾驰的大卡车撞上,失去了下半身。从此,她就只能依靠轮椅来行走……我此刻心里只有同情和愤恨,我同情那小女孩,花季般的失去了精彩的人生,本属于她的童年,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我痛恨那司机,因为他的“一时不小心”毁了小女孩一生幸福。与这名小女孩有一样悲惨的人有无数个,这血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交通安全的警钟。

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千万不要把生命当成儿戏。短暂的一瞬间,肇事司机成千古恨,亲人沉浸在痛苦之中,呼喊毫无意义,只剩下一辈子的悔恨和泪水。不酒后驾车,不翻越交通护拦,不在马路上玩耍和嬉戏……“交通安全”这里全世界真切呼吁的话题,这大多数的车祸都是由于肇事人无视交通规则而造成的悲剧。交通事故,不仅给各个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还给无数的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巨大悲痛。

此刻,我想到了我自己:过马路为了贪方便而不走斑马线;随意和同学在马路玩耍……这一时的冲动,一时的疏忽也许会让我们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冲动就是魔鬼,冲动过后……想到这里,不禁心寒战栗,那一次次惨不忍睹的车祸,不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冲动,一个个小小的疏忽,意外所引发的吗?

篇5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先生是受到了裴多菲和《生命诚可贵》的影响而写下这样的一首《自题小像》的,诗大意为:

我最终还是与常人一样地掉进了这爱河之中,

可想到我那灾难深重的故国我想我绝对不能!

即便是我所爱之人不能理解我的高远和冷漠,

我终会有一天以我为我故国的献身作出明证。

这样婉曲的表述似乎更加接近了鲁迅先生《自题小像》的原创精神,同时契合了“灵台”“神矢”注释的本意,“荃”以香草喻“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不用格外绕弯子。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把《自题小像》完全作为一首普通的诗来鉴赏来阅读的,回归了诗的本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给鲁迅先生文章作注解很困难,给鲁迅先生诗作注解就更加困难。就这一点而言,当事人尚且望文生义不得甚解,如我辈这些晚生之人,人云亦云甚至鲁鱼亥豕,自在情理之中。

《自题小像》是我比较早地背诵过的鲁迅先生的诗,一晃大约有45年了。我在教学的时候又讲过它,恐怕少说也经历有两三种版本的教材。背诵是不困难的,就跟背诵其他唐诗宋词一样,记住就完了,至于意思、意境等等都可以忽略。而教学就不行,不仅这些都得清楚明白,而且有时候有同志起来提出异议,你还须自圆其说。所以备课就格外周详。因此,那时所能够看到的教参、研究成果几乎都看到了。尽管如此,也还是“挡不住三句问”。比如,一个老师就问说:“一首诗四句话,每句话都指代祖国,那还有诗意吗?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会是这样构思的吗?”我当时是如何把他回绝的,我已经记不住了,而职业的责任感却叫我把他的提问一直作为问题来加以思考。这迫使我把鲁迅先生读完,把鲁迅先生的诗读完,把相关资料随时收集起来,把自己的思考一次次地树立起来又,慢慢地再理出头绪来。

书归正转。

到目前为止,有关《自题小像》的注释等问题大致包括了以下这样的几个方面,我以问对的形式把它们写在下面:

一、《自题小像》是什么时候写的?

1931年鲁迅先生重新书写了《自题小像》这首诗,他自己说是他21岁时写的。“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六日也。”据此可知写作时间是在1901年。

二、《自题小像》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从广义的角度说,抄写出来给别人看,就可以算作发表了。《自题小像》是1902年鲁迅先生东渡日本,1903年在日本剪辫留照题写在照片背后,赠给许寿裳的。这时他已经23岁。那么,从写到赠已经相隔两个年头。这说明《自题小像》是在国内,即在还没有被派出留洋考察之前就已经写就了。

三、是谁最早解释《自题小像》的?

这一点没有疑问,是鲁迅先生的好友诗的受赠者许寿裳。他在《怀旧》中说:“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叙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这是当事人的理解。此后的串讲基本一仍旧贯。

四、对《自题小像》的注释,哪些地方有所不同?

到目前,注释,不是许寿裳的串讲;相同的是第二、三、四句,一直没有什么争议。第二句“故园”,第三、四句“荃”和“轩辕”都代指祖国。鲁迅全集、鲁迅诗文鉴赏辞典、一百首爱国诗词等,这些比较权威的注释都是相同的,甚至就连出处也都基本相同。

有不同的是第一句,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灵台”理解为“周之台名”,指代祖国;把“神矢”理解为“清之武功”,大意是故国为清所入主。这一说,不久就自消自灭。另一种就是大家目前公认的,把“灵台”解释为心、心灵,把“神矢”理解为丘比特之箭,大意是比喻作者逃离不了对祖国的爱,或者逃离不了接受救国之先进思想。这样就形成了我开头所说的“四个句子都指代祖国”的疑问。

五、除了“四个句子都指代祖国”的疑问,对《自题小像》还有什么疑问?

主要是写作时间的问题。鲁迅全集在索引卷“著译年表”中没有在1901年二十一岁条把《自题小像》列入年表,而是在1903年二十三岁条把《自题小像》列入年表:题七绝诗(灵台无计逃神矢)一首于“断发照”后,增许寿裳。

在写作时间上,鲁迅全集索引卷“著译年表”编撰者没有依照作者本人的确认,而是按照读者他人即许寿裳的提供,把写作时间后延了两年。

其实,就同一首诗而言,早已经写就后来才为人题写的事实司空见惯。《自题小像》的写作时间和赠许寿裳题照的时间,并非一致。这个事实,全集索引卷“著译年表”应该予以修正。

把写作时间后延,有两个问题,一是很容易让人把诗意与“断发照”的背景联系起来,可能“拔高”;一是为许寿裳的串讲所苑囿。按照作者本人确认的写作时间,许寿裳的串讲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就不能够成立,尚未留学外邦,何来“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即使是诗面上有此意,那也是一种会合。“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的事实是有的,但那是后来到仙台学医的事情,这时还在弘文学院,1904年4月才结业;9月才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这一点是作者本人在《呐喊》自序里已经明明白白的写着,后人在鲁迅先生成名后却把先前的事实也合为一谈了。

六、除了以上注释,对《自题小像》的理解还能不能有别的思路?

从目前的情形看,事情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许多知情人,多已不在,加上一些出于“炒作”研究风气的盛行,老老实实重新为《自题小像》作注释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那么,在此注释的基础上,还有没有一个新的视角,可以用来发前人之所未发,给疑问者以一个合情合理的诠释?

我尝试了两个思路:一是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一是可以进行句法、语感的研究。这也可以叫深入研究。

七、《自题小像》与谁的诗进行比较最合适?

比较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相近的时期,一个是相近的风格,这样就具有了可比性。我在选择过程中发现,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是最合适的。先把这两首诗登录在下面:

生命诚可贵,灵台无计逃神矢,

爱情价更高。风雨如磐暗故园。

若为自由故,寄意寒星荃不察,

二者皆可抛。我以我血荐轩辕。

先看看表达方式。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是把爱情和生命浑言之,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则是把爱情和生命析言之;这是不同点。为了实现理想,爱情和生命两者都可以献出,这是相同点。一个在说,爱情和生命确实是可贵的,但为了自由,两者都可以抛弃。一个在说,尽管逃脱不了爱情,但不能陷其中,因为我的祖国还水深火热;我用什么来叫人相信我的誓言?用我献身祖国的行动。

按照这样的推理,我尝试翻译了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

我最终还是与常人一样地掉进了这爱河之中,

可想到我那灾难深重的故国我想我绝对不能!

即便是我所爱之人不能理解我的高远和冷漠,

我终会有一天以我为我故国的献身作出明证。

这样婉曲的表述似乎更加接近了鲁迅先生《自题小像》的原创精神,同时契合了“灵台”“神矢”注释的本意,“荃”以香草喻“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不用格外绕弯子。至于说到这个所爱的“美”是谁,那对于研究诗歌的人来说,并无须肩负这个烦琐考证的责任,已经完成任务了。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把《自题小像》完全作为一首普通的诗来鉴赏来阅读的,回归了诗的本原。

重要的问题在下面:

鲁迅先生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九个章节中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盛赞裴多菲,“若匈加利当沉默蜷伏之顷,则兴者有裴彖飞”,语言气势激扬,可以说崇尚至极。1933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又饱含深情地引用了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同时回忆了白莽所借的有关裴多菲的两本书,即传和诗集落在捕房里的遗憾。最为重要的信息是他在此还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买来的,那时还恐怕因为书极便宜,店员不肯经手,开口时非常惴惴。后来大抵带在身边”。30年前就是1903年前,那差不多就是《自题小像》的最初写作时间1901年。倘若说,鲁迅先生是受到了裴多菲的影响而写下这样的一首 《自题小像》也并非为过,并非矫情;因为我们目前还不能够得到比这更加有力的左证,可以这个影响,而另辟蹊径。

即使是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比鲁迅先生《自题小像》晚出晚见,那也可以看成是两位伟大文学家所见略同,在意境设计上异曲同工。事实证明,作为大家,异国的裴多菲和本国的鲁迅先生,他们都把那诗当作了“毕生实践的格言”,这一点又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在人生经历过程中,26岁那年,是母亲叫他回国与原配结婚,他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个礼物。46岁那年与许广平相知,他说“我要爱”。鲁迅先生一直是勇于“割爱”和敢于“爱”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这样理解他的《自题小像》也是完全符合他本人的性格和诗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特征的。

八、《自题小像》在句法、语感上还可以进行怎样的研究?

诗无达诂,诗有法则。这个法则即句法、语感,也是载体,也是规律。《自题小像》4个句子是这样的一个组合关系:

①┃┃②┃③┃┃④

转折 递进 假设

用语言来表示就是:虽然我掉进爱河,但为了我水深火热的故国,我决定自拔;即使我所爱之人一时还不能理解我,那我一定会以我献身祖国的行动来加以证明。

篇6

你撕痛了树

悄悄离去

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风雨催残你难以忍受

还是虫害伤痛了你的心

是去寻找春花的足迹

还是去寻觅自己的归宿

一片落叶

悄悄地离开了树

他知道

撕碎了兄弟的情感

撕痛了母亲的心

他知道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真理要

两者皆可抛

他知道

他不能在母亲的怀里

享受一生的幸福

他不能为兄弟姐妹

输滋送养

他知道

他离开母亲

离开兄弟姐妹

走向的是死亡

他知道

比生命更强大的是死亡

比死亡更永恒的是贡献

他知道

他用他的生命点缀了翠绿

他将自己的尸体回归大地

故而

他没有怨言

他没有遗憾

悄悄地离去

落叶啊!

你悄悄地离去了

你的灵魂将永不消逝

篇7

我在星期一那天编了一首凤年小诗,写在贺卡上,送给了死党“烧饼”。

内容如下:

时间川流不息而过,

生命因顽强而美好。

烛光因燃烧而殆尽,

友谊因快乐而美好。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友谊故,

两者皆可抛。

嘻嘻!现在回想起来觉的有一点好笑,不过,它必竟是我编出来的吗!哈哈~

篇8

我,小时候也是个贪玩的孩子,喜欢捉弄一些个头小的昆虫,每当我弄死一只小昆虫后,我都会很兴奋,可我全然不知,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就这样的断送在我的魔掌之下,没有留下一丁点的挣扎,那时的我,多么残忍!

可是,我一直也没有为我的无知而付出代价,直到有一天,一只比平常昆虫都小的家伙,用它的行动,让我读懂了生命的可贵,知道了,生命的重要。

记得那天,我独自在我家楼下,先得没事,便又开始了我的屠杀,我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棒,好似昆虫惧怕的死神手中拿着沾满血液的镰刀,正冲着昆虫们狂妄的大笑,我顺手抓起一只蚂蚱,一下子刺下去,这可怜的小东西,一下子就一命呜呼了。我看着这可怜的小虫子,无奈的摇了摇头,就这么死了,一点激情也没有。我又抓起了一只小蚂蚁,举到高处,一下子把它扔了下去,一点也不留情,只见他无情的摔在坚硬的水泥地上,似乎要粉身碎骨了。我以为它被我这“如来神掌”打得肝肠寸断,正得意时,却发现,他竟然,竟然坚强的爬了起来,仍然“安逸”爬着,我气得够呛,拿起“镰刀”又戳到了蚂蚁身上,它的两只前腿被无情的割下,可这时,奇迹又出现了,它竟又艰难的爬了起来,我拿起身旁的水桶,浇到了蚂蚁身上,可蚂蚁,竟仍然趴在地上,我吓了一跳,突然间,我明白了,这就是生命,一只小蚂蚁,为了生命,艰难的在危险中坚强。

我想起了那些死在我手下的小虫,身上有了中推托不掉的犯罪感,生命,一个难以懂得的东西,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资本,不,是一个生物,我得谢谢那只小蚂蚁,是它让我懂得了生命诚可贵,应该去珍惜。

篇9

如明镜,照映世间万物

山中雾,变化万千,如万物升灵之仙气

雾中树,纹丝不动,如仙人下凡

树上鸟,欢声悦语,感传四方生灵,如得道高人,断却忧愁后虑之后的悠然自得

屋中人,思绪飘腾于千里,忧扰喜乐各找归属,又如风中细雨一一落幕。

静观万物之动态,感悟其中,反思其身。

思,一日之中自己付出与否?明日复昨日可曾有收获?度其时光……

何时才能心有所归心有所属,共奋进!

(生命诚可贵,为人真善美

篇10

确切的说是一只麻雀,我望着它,也不知道它在不在看我,可以确定的是它的确在朝我的方向看,如“思想者“般怡然不动,虽然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不难感觉出它是在向往屋里的世界。

它似乎在向往着,能常居于着花天酒地的世界该多好,衣食无忧啊是何等美妙。向往、期望还是盼望。

它一定还不知道“笼中鸟”的“铁笼生涯”,它一定还不清楚自由的高贵,它一定还未尝聆听到“笼中鸟”:

“生命诚可贵,

衣食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诗意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