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8:04:36

经济区

经济区范文篇1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有赖于农用土地的流转[】l。近年来,农地流转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且越来越倾向于借助于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很多学者都从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生产经营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1,选择若干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因素进行模型分析,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对规范农地流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笔者以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现代农业相关的因素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理,以期为政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1.1模型选择

研究对象是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其结果只有2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和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因此,选用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Logistic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分析,是分析个体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型。根据文献[2.12,14.15]的实证研究,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取决于农户基本特征、生产条件及基础设施、农户组织化特征、农户认知特征、农户生产经营特征等因素,故其表达式可以写成公式(1)。式中:一墨为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但农户的土地流转包括土地的流出和流入,因此还包括影响各自的影响因素。在公式(1)中,当农户回答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时,y=l;当农户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时,y=O。

1.2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于2010年2月一3月对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南昌县、鄱阳县、都昌县、高安县、新余市渝水区、乐平市、临川区等7县(市、区)的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行为进行的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真实可靠,其中农户愿意土地流入的有74户,占总样本的27.0%,农户愿意进行土地流出的有71户,占25.9%,既不愿意流出也不意愿流入的有128户。相关变量说明及假设,见表1。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273个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对农户土地流入和流出行为分别进行分析。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土地流入行为模拟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

(1)从农户的基本特征来看,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对土地流转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不一致;家庭劳动力数对农户土地流入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与预期相反,家庭非农收入比重对农户土地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相反。

(2)从生产条件及基础设施上看,农田面积对土地流转有正向作用,与预期相同,表明农户原耕种的农田面积越多,容易达到规模效应,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而土地平整状况和水利设施年代对土地流入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从农户组织化程度来看,农户参加合作组织的情况对土地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表明农户参加了合作组织越愿意进行土地流入,与预期一致,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农户参与组织化有利于农户学习规模化农业生产技术和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管理经验。

(4)从农户认知特征上看,农户对对补贴政策的认知与土地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农户认为补贴政策对粮食决策越重要越愿意进行土地流入,与预期一致,表明当前中国现阶段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有的重要的作用;而农户的规模认知对土地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表明农户认为规模对于效益越重要越愿意进行土地流入,与预期性相同,也符合实际。

(5)从农户生产经营特征来看,农户雇工对农户土地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一致,表明农户认识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效益;而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对农户土地流入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6)从资金获难易度上看,农户获取资金难易度对土地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一致。要扩大规模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故资金的获取难易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农户土地流入决策。

2.2农户土地流出行为模拟结果与分析由表3可知:

(1)从农户的基本特征来看,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对土地流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一致;而农户的家庭劳动力对农户土地流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不一致。而农户的非农收入比重对土地流出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一致,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农户非农收入占总收入高,表明农业收入对于农户已经不重要,而且在目前的中国农业生产是一个要耗费大量体力的劳动过程,而对于非农收入高的农户,其主要时间和精力是从事其他的行业,根本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

(2)从生产条件及基础设施上看,水利设施年代对农户土地流出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与预期一致;而农户农田面积和土地平整状况对农户土地流出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农田面积和土地平整状况与农户土地流出意愿无关。

(3)从农户组织化程度来看,农户参加合作组织对农户土地流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农户参与组织化使农户了解到合作组织更有利于规模生产的农户。因此,对于耕地较少的农户由于生产效益不高,故愿意进行土地流出,从而从事其他行业。

(4)从农户认知特征上看,农户对补贴政策的认知与农户土地流出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农户认为补贴政策对粮食决策越重要越不愿意进行土地流出,与预期一致,表明当前中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所取的重要的成果;而农户对规模认知与农户土地流出行为呈正相关,表明农户认识到规模生产的效益,也符合实际。

(5)从农户生产经营特征来看,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对土地流出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与预期一致。农户选择越组织化程度高的销售渠道等销售粮食,说明农户市场意识相对较强,对种粮收入依赖性强,更不愿意转出农田;而农户是否雇工的情况与农户土地流入行为无关。

3结论与讨论

笔者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73个农户样本,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农户土地流入和流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户主年龄、户主文化、非农收入比重、农田面积、水利设施年代、合作组织、是否雇工和补贴政策认知与农户土地流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劳动力、规模认知和借贷难易度与农户土地流入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土地平整状况、水利设施年代和销售方式与农户土地流入无关;与农户土地流出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户主年龄、户主文化、家庭劳动力、非农收入比重、合作组织和规模认知,水利设施年代、补贴政策认知和销售方式与农户土地流出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农田面积、土地平整状况和是否雇工与农户土地流出无关。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众多,大部分结论都与假设一致,但也存在模型的估计结果与预期假设不一致的影响因素,究其原因需要进一步讨论。

(1)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对农户土地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预期相反,而与对农户土地流出的影响作用同向,表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分散化,部分农户户主的年龄大,种粮经验丰富,户主文化程度高,容易掌握农业新技术,而愿意转入土地,扩大种植规模。而另一部分农户户主年龄大、文化程度高,认识到务农辛苦,而非农就业竞争力强,愿意转出农地。

(2)家庭劳动力数对农户土地流入有负向作用,对土地流出有正向作用,与预期相反,可能是由于劳动力人数多的家庭,社会资源较为丰富,容易实现非农就业,不愿意扩大生产规模。

经济区范文篇2

一、考评范围

各县区政府、沿海经济区、口生态经济区

二、考评内容

年对县区、重点经济区经济工作考评内容包括以下8大项:

(一)实际利用外资

(二)项目工作

(三)地区生产总值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五)引进内联资金

(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七)金融工作

(八)合资合作

三、考评标准

年对县区、重点经济区经济工作考评目标基础分值为1200分,指标考评采用完成比例法,基准加减法等,单项指标基础分值及考评标准详见附件。

四、考评方式

直相关部门负责单项指标的考评,绩效办负责综合协调和汇总统计。各考评部门要加强过程管理,实现政府绩效的全过程管理模式,确保考评结果的真实性与严肃性。

(一)过程管理。各考评单位采取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评等方式,了解工作进度,掌握情况。各考评对象要指定专人负责,于每月10日前将指标实现情况有关材料报送考评单位。

(二)年终考评。各考评对象要及时填报相关资料,由各县区、重点经济区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于次年1月20日前报送考评部门。考评部门通过听、查、看、访等形式,对各考评对象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评分排名,于1月30日前报送绩效办。

五、结果使用

此考评结果使用分为两方面,一是作为各县区、重点经济区年终成绩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奖惩将严格按照盘委办发〔〕36号文件规定执行。

经济区范文篇3

市大力发展海河经济区域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市以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标志性地区为目标重点打造海河区域,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海河综合开发改造迈出了新的步伐。海河区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魅力海河已现姿容。市海河的规划建设经验对我区对河段的周边区域的规划建设具有很强的启示性作用。总结海河的规划建设观念先进、气魄宏大,具体有如下五个做法与经验:

谋划大发展,为迎接“大”召开。市委市政府于今年月中旬组织党政代表团对环海经济区的五个城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这是继去年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学习考察活动后的又一次大型外出学习考察。这充分表明了骄人的成绩面前,决策者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此次市委市政府组织走出去,找差距,学他人之长,补之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聚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这次学习考察使学员们聆听中领悟,参观中感受,使我认识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展,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得益良多。

有许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好经验。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环海经济区在社会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园区开发、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区有这一宝贵水带穿区而过的特色,区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通过综合规划与建设,将河两岸区域综合打造成我区的名片。所以,这次学习考察时特别注重对“水”观察,尤其重视对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和两岸区域综合规划建设经验的学习,其中市海河经济区域的规划发展经验就很值得我借鉴。

(一)注入经济实力。海河规划逐步拆除现有旧货场和部分破旧住宅,建设一带具有现代化办公、酒店、商品展示、会议、购物、娱乐功能的建筑群,并修建过河桥梁,完善海河经济和创业功能,为海河注入奔腾不息的发展动力,提升了经济实力。

(二)凝聚交通动力。海河两岸地区规划了多条与海河平行及垂直的道路,在海河沿岸地区形成由道路、地铁、公交、水上巴士、停车场及集散广场、滨河散步路组成的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为海河凝聚人气和财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彰显环境魅力。确定海河的整体景观风格、景观分区和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海河沿线的堤岸改造、绿化、灯光、环境设施和景观建设。同时综合亲水岸线的建设,保护水环境,综合改善海河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城河融为一体。

(四)激发文化张力。以海河自然风景轴线为中心,将发祥地的三叉河口、老城厢与各个时期的近代风貌建筑保护区、城市风景副轴线等相关景观元素串联起来。通过有计划保留和改造,展示中国“水文化”的历史和未来。

(五)展现休闲活力。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柳林风景区,与海河两岸配套的绿化带、小公园、小广场和凉亭等一起,发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享受自然环境的城市功能。同时增加沿线商业、文化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经济文化活动,丰富旅游的内容,创造新的休闲旅游资源。

二、谋求新发展

目前来讲,在外部氛围和我区的自身优势上都有利于我区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在外部氛围的优势上,大的召开,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战略,使我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得到明确。在自然资源的禀赋上,河从我区腹地穿流而过,在我区区域内的总长度达17.8公里,平均宽度达250米,仍具有较大的规划与开发空间,为我区经济升级和城市升级,推动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地域优势。在去年末召开的区十二次党代会上,我区提出把河段的“一江两岸”作为未来的新城市品牌进行开发建设,通过科学的整体规划、合理的区段功能定位及人性化的亲水空间设计,致力营造成为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心纽带,强力打造成经济活力的黄金腰带,重力锻造出城建的绚丽彩带。使“一江两岸”成为最能彰显我区水乡特色,集滨江风貌、商业购物、休闲游憩、居住生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带状新空间,成为城市的新标志。海河的综合规划建设与我区的“一江两岸”规划建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我区将以这次考察为契机,借鉴海河综合规划建设的先进经验,立足实际,围绕河段这一我区中心水带,突出综合规划建设,将该流域规划成一个功能布局合理、经济带动力强、生态环境优美的黄金水域。

(一)突出中心建设,凸显“标志之河”。

我区毗邻市区,与市区有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我区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以“现代和谐水乡新城”为目标,按照《区年—年总体规划》的设计,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一个具有水乡特色、适宜居住的生态家园。我区现有中心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我区将在确定整体风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好“一江两岸”区域建设。具体围绕河这一黄金水带,加快一江两岸的改造建设,扩大区中心区规模,拓展城市空间。对西岸的旧城区,我们将通过加快旧城改造,特别是因地制宜,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办法,从物质形态、管理体制、经济组织等多方面加快对“城中村”改造,努力将“城中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管理良好的文明社区。同时把好临街建筑立面,改造街道,疏理河涌,营造富有岭南水乡特色品位的水城。现通过旧城改造,已建成了商会大厦、外商公寓大楼等高层现代化楼宇。对南支流的东岸,我们将以经营城市的手段启动建设,以游泳中心、房地产等具体项目带动区域开发,尽快完成该岸沿江景观带建设,与西岸沿江路连接辉映,使“一江两岸”成为我区的新城市中心。

(二)力促经济腾飞,驱动“动力之河”。

以河段为核心,做好中心区、南城片区、南阁片区、西部片区、白一片区和荣平片区六大片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合理规划我区的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好各个片区的经济发展导向,使此河段成为一条前舞后摆,左右腾飞的黄金区域。具体是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在完善六大片区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一中心、两翼区、三支点”的布局,以建立新城市发展格局为总目标,力求营造更优越的环境,为经济社会双转型提供高效的承载平台。“一中心”就是要建设以“一江两岸”景观轴为主体特色的中心城区。“两翼区”就是要把西部冀区,规划建设为高档次工业板块;把东部冀区、打造成为全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心。“三支点”就是要全力构建以荣平为支点的重点商贸、物流板块;以阁丫为支点的大型园区经济工业板块;以清晖园路沿线为支点的旅游经济板块。通过合理的经济板块的分布,使各片区为河段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成为我区的“动力之河”。通过经济功能的合理布局,力争我区在今后五年内保持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区财政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在2011年突破9亿元。

(三)完善交通网络,构建“凝聚之河”。

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围绕水道为中心形成一个“三纵三横”的主干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区内及与周边地区的凝聚力,助推我区发展。一是在港口大道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好西部大道、滨江东路、市大道延长线、沿江高速等一批市属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加快清晖路、阁丫中路的升级改造,完善环北公路建设。二是积极做好珠深高速公路出入口地段的整治工作,改善路面状况和高速路周围景观,加强我区与市外经济区域的联系。三是积极配合市完善公交网络,借助我区新公车站落成使用的契机,延迟公交车末班时间,增购区内公交车至50台,优化线路安排,增加班次密度,同时增设与区外联通的公交车次,提高公交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交通状况。

(四)突出环境建设,营造“自然之河”。

我们将还自然于河流,使河以自然的姿态,展现最原始的魅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根据市政府与我区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各企业的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于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污染物排放不稳定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治理不到位则实行关停处理。二是落实蓝天工程。与碧水工程相配合,通过抓大气质量还蓝于天,与优美的自然水环境相互辉映。针对我区工业锅炉较多的情况,重点规范锅炉的运转情况,严禁锅炉燃烧废胶纸,加强查处力度,消除锅炉烟囱冒黑烟现象;做好大型锅炉脱硫装置的配套,以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对新、改、扩建锅炉的监管力度,重点对高速公路两旁、中心区、敏感区内的锅炉实施控制审批。三是以绿护堤。大力加强河段两岸河堤的绿化保护工作,通过在沿江路两岸营造绿色景观、在与南支流连接的内河涌两岸大造绿景,将该河段建设成为一条联通全区、贯穿南北的绿色河流。

经济区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市全员培训工作会议精神,以开展“责任落实年”活动为契机,通过法律法规学习、事故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典型介绍、座谈交流等形式,严密组织,科学施教,严格考核,规范发证,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全面普及生产经营单位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全面提高公众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的程序,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二、培训对象和培训形式

(一)镇(处)安监办安全生产管理干部。对镇(处)安监办安全生产管理干部的培训,采取由市安监局统一计划,统一组织,集中授课和考核的形式。

(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由市安监局下达培训指标,镇(处)和主管部门组织,委托有关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培训,市安监局考核的形式。

(三)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采取由市安监局下达培训指标,镇(处)和主管部门组织,委托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培训,市安监局考核的形式。

(四)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危化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采取生产经营单位自行组织培训和考核的形式,若生产经营单位存在困难,市安监局可具体指导并协调师资参予教学和考核。

三、培训内容

不同的培训对象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安全生产管理干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具体培训内容见《市2012年安全生产培训计划》(附件1)。

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二是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三是工作岗位环境及危险因素;四是所从事工种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五是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六是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七是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及防范措施;八是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九是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十是有关事故案例;十一是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四、培训时间

按照“全年分阶段、阶段抓重点”的培训思路,分类分期分批实施,重点抓好人员、时间、内容和效果的四落实。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要求,确保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具体培训时间安排见《经济区2012年安全生产培训计划》。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各企业作为安全培训责任主体,要将全员培训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自行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对本单位其它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健全培训档案;保证本单位安全培训所需资金,以及从业人员在安全培训期间的工资和必要费用。培训应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在保证教学计划、学时的基础上,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可采取举办培训班、讲座、播放影碟、集中授课或分时段授课等形式进行。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要根据全市培训计划,妥善安排培训师资,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经济区范文篇5

关键词:成都机场;区域经济;经济发展;临空经济区;发展要素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航空运输业产生了迅猛的变化,催生了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显著改变了以往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充分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备受关注,机场用地较为特殊,对交通便利性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交通流节点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将和各地区之间产生重要的信息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机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现阶段各地政府逐渐开始重视临空经济建设与发展。研究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推动区域经济与临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临空经济概述及其发展要素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临空经济指的是空港经济,即在依托机场资源的基础上,构建高端区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新兴产业优势,也是国外发达国家的重点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在发展空港经济中的起步时间相对比较晚。一般来说,发展临空经济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如下几点发展要素。

(一)完善的机场设施

发展临空经济必然离不开完善的机场设施,可以说机场是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无论是机场面积、机场辐射范围,均对该区域的临空经济上限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作用,而与此同时机场的客货运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临空经济总量以及增长速度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机场发展规划以及定位中,和空港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在讨论机场设施的完善性,会分别从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进行讨论。其中软件条件一般分为航线资源、航空服务质量、航空运输网络、政府在空港经济的执行力等,均属于机场设施的软件条件,而硬件条件指的是机场硬件建设,如跑道、候机楼以及后勤部门等。在软硬件条件相互齐全的条件下,才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空港经济的迅速发展[1]。

(二)优质的环境条件

临空经济区的企业多以高新科技企业为主,在这其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而这些群体一般对区域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比如当地区域的绿化率需要足够高、空气能够始终保持清新、具有温和的气候条件以及优美的风景,而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对当地区域的环境条件同样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发展临空经济必须要有着优质的环境条件。

(三)便捷的交通条件

对于航空运输业来讲,交通便利是决定机场客流量与货流量上限的关键,能否在交通条件上提供足够顺畅流通的地理环境位置,也是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在选址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在交通条件愈渐便利畅通的情况下,机场辐射能力就会越强,对临空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四)配套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

完善、先进的临空经济发展条件,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机构得以聚集,也需要更多对应的文化教育机构以及科研机构配套支持,可以帮助临空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多的知识密集型高端技术人才,以便于推动区域生产力与科技发展力的相互耦合。

(五)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作用

显然临空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优质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对临空经济发展产生着相应的促进作用,除此以外在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同样对临空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要能够积极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条件,以推动临空经济的发展。

二、成都机场的区位优势

自古以来,四川的盆地地形就是阻隔四川人民与外界交流的障碍,也同时成为四川发展障碍。“四川、四川,四面是山。东有华中屋脊神农架挡道,南有云贵高原阻隔,西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耸立,北有秦岭和黄土高原锁困”[2]。四川人为了摆脱“困锁”的命运做出了长达千年的努力,从天地初辟的上古时代开始,蜀地就流传着“五丁开山”的传说,而后《汉书·司马相如传》中亦记载了司马相如为出使而开“西夷道”的史实。2016年5月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2021年1月22日在经过多次校飞和审慎规划后其迎来了首批客机。成都天府机场的竣工标志着简阳地区国土空间优化格局的形成,也象征着成都先进要素的优先聚集。从地理位置来看,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是我国距离青藏高原最为接近的大城市,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自古以来,成都出川通道建设的难度极大,反而促使成都人在航空事业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努力,最终造就了成都特殊的航空运输的比较优势。成都的高原航线在国内处于数量领先的重要地位,这也侧面表明成都机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重要责任。除此之外,成都还位于南亚、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的国际航线交叉点上,其特殊的中转枢纽位置亦属优越。因此,成都机场在四川省航空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亦使得成都发展成为外事活动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成都也自然成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总而言之,成都机场的建设工作不但突破了自古以来四川盆地的交通“封闭”态势,经历了一个在传统劣势地理中孕育优势技术资源的历史过程,飞行技术的不断突破也奠定了成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优势地位,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从长远人才资源的吸纳来看,四川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力雄厚,高校质量与数量位居中国西部第一,还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专攻飞行事业的院校,均为成都机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无穷智力支持,这标志着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成都机场建设远大的发展前景。西南地区占据了大约全国4/1的领土面积,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处于内陆的腹地。因此,从历史和地理两大因素来看,四川整体经济基础比之于北、上、广、深等一线沿海城市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也尚需调整,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直接体现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因朝鲜战争承接的是苏联的军事重工业转移,而70年代以后向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开放,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美苏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争霸导致中国在亚太领域中的地缘战略地位上升的机会,完成了对以往‘偏军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偏军重”到“偏民用”的航空事业发展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我国对于僵化的冷战苏式重工体系的突破。中国机场的建设工程是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本质上也需要一种资本集聚,而成都机场的职能从民国服务于战争需求到现今服务于民用的职能性质转变,实质上是中国工业化资本由内向型的原始积累到国内经济市场循环反哺的发展缩影。然而,四川作为内陆腹地的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现状,亦反映了以成都市为轴心的四川地区人均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落后的现实,人均消费能力的限制极有可能导致劳动人力资源的大量外流、本地消费市场遭到间接削弱,最终限制成都机场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可能限制成都机场发展的另一因素还在于主要基地公司的支撑力得不到长线的补充和再生。成都双流机场的基地公司其数量较多,川航和主基地公司国航的份额却逐年直线下降,这体现了机场公司数量虽多,但市场份额却较为分散的客观事实,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因核心支撑力量不足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困境。就成都地区而言,川航在网络支撑能力上的匮乏以及国航所投放的国际运力的不足便间接表明了这一问题。其次,近期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世界航空业都造成了巨大损失。据预计,至2021年年底全球航空运输量将至少下降一半,而大多数航空公司均认为运输量只有到2023年方可恢复到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总体而言,商务航班约占运输量的5%,占航空公司收入的30%,而此次疫情导致航空行业收入的总体缩水将会为成都机场带来严峻的挑战。成都机场发展进程中所体现出的优势与机遇。首先,我国民航事业整体的稳健发展有赖于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利好政策,这包括提高政府对机场的补贴以及放开民间投资准入标准等,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直接推动了民用机场的建设热情。同时这也直接推动了我国民用机场数量上的快速发展。2011年~2015年的民用机场投资增加率与机场个数增长对比如表所示。在这样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成都机场的建设自然会获得优势的条件与长足发展的绝佳机会。由于我国西部民用机场建设开放的起步时间相较于东部较晚,机场布局业也随经济基础的对比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就机场布局和机场数量而言,表现出“东多西少”“东密西疏”的状态。这个想象虽直接表明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机场开发建设的不足,但也间接揭示了西部地区强大的旅客吞吐容量,这是成都机场发展建设的又一后劲力量,随着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大城市开放性的不断增强,人员流动会随着加大,当前“东部地区近年一直占据了全国机场旅客量的60%以上,西部地区则只占到30%左右,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份额最少,不高于全国的10%”的局面会得到逐步改善,随人员一同的流动的优质要素会给予成都机场未来难得的发展机会。其三,自1993年国家政府对民航业实施了属地化管理和放松管制之后,机场融入了多样的企业性质,机场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强。以西部机场的整体改革与竞争为例,昆明机场在实行新的机场营运方式之后,其业务量大幅度增长。重庆机场则通过低价销售的方式分流了成都机场的部分客流。乌鲁木齐机场虽然未能在机场规模上取得明显优势,但其依赖优越的地理条件和“门户”位置,致力于国际航线的重点建设,使其盈利和旅客量实现了短期内的快速增长。西安机场亦通过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在国内中转业务之中占据了较为突出的优势地位。近年来成都机场在航线市场上保持着渗透、扩张、加密的多位面优势,同时依靠其强大的技术硬件实力,在国际航线市场方面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竞争优势,虽然经受了周围其他几个机场的中短途客运分流,以及高铁等地面交通的冲击,但不可否认成都地区高质量的航空科技专业教育所赋予成都机场不可复制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实力是成都机场当下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石。成都机场所呈现的强大竞争实力与国际形势的动荡冲击和发展的局限条件并存,成都机场需要在根据自身所处的国内外、行业内外多维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更为明确的发展目标,以防止在丧失自身发展定位的不利局面下为多数强劲的竞争者淘汰、超越的现象发生。

三、成都机场发展临空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从全球版图地理位置角度上来看,成都不仅仅是西南地区中心,更处于中亚中心位置,在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中点区域,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未来的机场建设中也会逐渐成为欧亚航空交通枢纽。程度机场毗邻地区有天府新区、资阳、眉山等县区,周边交通设施建设愈渐完善,无论是机场高速公路还是连通机场的地铁建设、其他交通体系建设,均与成都机场建设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未来成都机场必然会促进四川整个综合交通枢纽特性变得更加突出,实际辐射范围将会越来越明显,有望实现大区域发展的愿景。在成都机场发展临空经济过程中,可以在形成新的临空产业集群中促进整个四川经济空间布局走向多点多极化发展方向。本文认为,成都机场应当从两点角度出发以推动临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一是能够尽快扩大临空经济空间范围,在成都机场的临空经济范围中,应当重点从空港区域、集聚区域以及辐射区域进行扩大发展,以带动整个区域临空经济得到进一步增长,其中空港区域经济指的是从机场辐射到与航空运输业有关的产业,推动航空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而集聚区域指的是在机场一小时交通圈内的适宜性临空发展产业,比如航天科技产业、IT信息产业、电子产业等,在依托周边CBD中发展其高端商务以及会议会展等服务产业,最后即辐射区域,在以成都地区为中心进行周边辐射,形成区域产业联动,将临空经济与各地区城市优势产业进行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现代农业,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性发展;其二是能够得到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临空经济区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条件,在此之间必须要明确临空经济区的实际定位,以推动临空经济区走向高端特色化发展方向,确保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跨区域临空经济区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另外还要能够加强统筹协调规划工作,为临空经济区发展制定更为具体、系统化方法,能够在定期组织会议中传达相关政策信息,针对各产业所存在矛盾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在组织大型企业经济交流会中促进各企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对成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蓬勃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汤凯.我国临空经济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离散型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08):81-90.

[2]宁倩怡.机场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8):2.

[3]何勇.加快武汉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J].长江论坛,2020(05):21-25.

经济区范文篇6

但是,经济区域不同于行政区划,经济区域的发展与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省区市经济的自主发展有着显著的差别,大的经济区域涵盖了几个省级行政区,虽然经济区域的发展有着内在的经济因素,但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仍需要有统一、完善的法制作保障。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各不相同。改革开放以前,各省(区、市)按照中央统一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要求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的依据主要依靠中央立法与政策,地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立法权,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幅指令性计划范围减少,倡导并鼓励地方自主发展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省域经济由此蓬勃发展,地方自我管理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根据实际需要,各省(区、市)以及一些较大的市陆续被赋予立法权,并纷纷出台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为本行政区域及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环境安全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相伴而生,且日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中央立法对克服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解决地方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作了一些规范,中央政府也及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政策,提出了经济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但相对于地方而言,这些法规往往是原则性强、操作性弱,在执行过程中即使制定了实施性的地方性法规,也因各地规定不尽一致,进而使遇到的问题不能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得到妥善解决。所以,经济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区域内统筹解决,需要在区域内建立起长效的法律机制,依靠法律手段整合经济区域资源,保证经济区域发展具有均衡性和连续性,真正做到有备无患。由此,加强区域立法、充分引导并保障经济区域协调发展,这将是构建中国特色法律体系面临的新课题。

当前提升经济区域发展法律环境的关键是要加强经济区域立法。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级制”的立法体制,中央立法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包括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区域立法并不要求突破现行的立法体制,且涵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在经济区域发展格局下,加强经济区域立法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依靠中央立法、协调地方立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现行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立法体制的积极作用,达到改善经济区域法制环境之目的。

中央立法的位阶高,效力强,一般都适用于全国,经济区域也不例外,需要一体遵循。依靠中央立法就是把中央立法作为区域立法的主线,用中央立法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省区市之间的发展,这是加强区域立法的主要手段。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已经着眼于制定并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因为要普遍适用于全国,有些条款可能很原则。目前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特殊需要,打破地方保护,鼓励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反映区域经济特点的法律还很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西部开发促进法》列入了本届的立法规划,国务院正组织力量加紧起草工作。但比较“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区域的发展,也各具有特色,适合由中央立法进行协调,所以中央的区域立法工作还需要把立法的着眼点逐步由西部扩大到其他区域。当然,如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条件不成熟,国务院也可以在总结中央与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行制定行政法规,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一旦中央把经济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及相关政策上升为法律,则区域性法律将会成为特定区域的“基本法”,成为经济区域发展的“尚方宝剑”。

经济区范文篇7

1.1蓝色经济区2013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东营、滨州两市的旅游收入与其他五市相比较少,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最高为937.19亿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对地方GDP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给各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增强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集团化营销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互惠旅游计划、“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建设等等,都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强推进区域旅游协作。

1.2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的旅游总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蓝色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439.75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34.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99.2%,年均增长率为4.99%。青岛市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37.19亿元,同比增长16.04%。13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2013年,山东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总收入达2634.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312亿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万人次、国内游客4.43亿人次,分别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蓝色经济区中,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主导产业。

2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形成系统的旅游市场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比较随意,秩序混乱。各个地区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各自为政,造成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协作的实施可以促使各地加强区域的协调沟通,突破行政区划,强化大区域整体规划,为系统的旅游市场体系的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本着谋求“共赢”的目的,构建合理的以公平竞争、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益兼顾为原则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统筹规划,正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旅游市场的盲目恶性竞争,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蓝色经济区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许多地方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或开发不合理,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协作的开展,合理布局区域内各地的旅游产业,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旅游产业大联盟,建设系统化、多元化的有序健康发展的旅游大市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2.2有利于提升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推进区域旅游协作,参考国内外区域旅游协作的成功案例,依托蓝色经济区实际,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地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旅游产业的管理、经营等方面取长补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发挥整体优势,建立区域大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3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在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既要对现在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区域旅游协作是在资源环境保护的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地的旅游开发合作。蓝色经济区通过对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实现互补共享,节省建设费用,避免了重复开发浪费,保证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要素分析

3.1旅游资源

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了旅游收入的高低。人们外出度假的主要目的是亲身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近年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良好的旅游资源、优美的度假环境可以对游客形成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游客。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自然、历史、人文三景相得益彰。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漫长,海滩宽广,山海相依,气候宜人。蓝色经济区有众多的旅游度假区,其中部级有1个,还拥有全省2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的18个。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是我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市拥有丰富的节庆旅游资源,每年都要举办多种大型节庆和会展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五莲之春”杜鹃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青岛是奥帆赛举办地,拥有包括国家5A级的崂山风景名胜区在内的A级旅游景区59处,还拥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它是全省唯一的部级旅游度假区。东营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烟台名胜古迹众多,气候温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拥有A级旅游景区47家,其中5A级景区2家,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旅游强县。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有着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和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泥塑等。威海有长达985km的海岸线,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有甲午战争纪念地刘公岛、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汤伯温泉度假区等。日照是新兴的水上运动之都,主要旅游景点有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浮来山风景区等。滨州有黄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滨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有农村生态园特色旅游村等。各地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特色,但还是存在重复开发、开发不当等不良现象。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海滩资源是一大特色,但很容易出现重复开发的问题。另外,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计后果,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青岛近海的浒苔绿潮一直是制约海洋旅游的一大问题。

3.2旅游市场

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基础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旅游服务质量等都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蓝色经济区积极发展特色海滨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人文资源相结合,开发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区域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内陆省份,但是旅游收益较少,旅游业的季节性导致游客相对比较集中,节假日接待游客数量多,对景区的承载力造成严重影响。广大的海外市场和国内高收入地区在山东旅游中占的市场份额比较低。蓝色经济区大多数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国家,尤以日韩游客居多,2013年韩国游客占到了54.5%。过高的客源市场集中度会导致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对旅游地区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比较激烈,有的地方甚至为争夺客源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

3.3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旅游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结构、人才技术等都是拓展客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不仅有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随着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省旅游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旅游产业要素的聚集区。以旅游饭店为例,2013年山东省旅游饭店为715个,从业人员达94846人,营业额16.68亿元;蓝色经济区的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57.0%,中等规模的旅游饭店相比较多,大规模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61.3%。区域内拥有全省29家五星级饭店中的22家。蓝色经济区内旅行社的特点是国内社数量多、规模小,国际社的数量则较少。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内的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普遍有待提高。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对外地游客任意抬高物价,酒店的客房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旅行社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旅游行程安排紧密,使得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真正游玩、游览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少数不规范的旅行社还存在任意加点的现象。

3.4旅游交通

交通条件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网络,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在区域旅游协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山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蓝色经济区除了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以外,还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多个港口,有发展海洋运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航空事业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以胶济和蓝烟线为主,胶济铁路连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地区,与蓝烟铁路构成了胶东半岛铁路运输网。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众多,各市之间联系紧密。航空事业发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都有机场,青岛机场是山东省首家“千万机场”。沿海城市还有通往周边邻国的海上航线。由于旅游的季节性,造成了交通设施在旅游高峰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较早的地方,道路比较窄小,容易造成拥堵。旅游景点的停车场规划较少且收费高,使得很多车主随意在公路边停放,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4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途径

4.1区域协作

加强区域协作,协调好周边地区的关系,必然能使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趋于良性发展。蓝色经济区应该既要发展区域内各地区间的旅游协作,也要加强和其他区域间的旅游协作。区域内各市应该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发挥合作的力量,树立一盘棋、共享品牌的战略。各市既要相互联合、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建立旅游品牌,发挥区域优势;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开发造成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蓝色经济区在开展区域内各地协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同其他周边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的合作,共享客源,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进一步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另外,积极拓展广大的海外市场,不要局限于日韩等周边国家,让蓝色经济区成为世界化的品牌。

4.2管理协作

旅游业是协调性很强的行业,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仅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调控的能力,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建立蓝色经济区旅游管理机构。机构要有实权,有权威性,负责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正确引导和推动区内旅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同时,开展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对景区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实行规范化经营,使景区管理有秩序又有特色。通过共同建设蓝色经济区旅游信息平台,各市的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及时更新旅游动态、资料,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准确的资讯,推动旅游业的科技化发展。在对外宣传时,要体现出区域整体的良好旅游品牌形象,表现出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又要突出各地特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4.3产业协作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为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相关行业必须进行全面的协调合作。旅游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的结构,是动态的结构,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内各部门协调合作,及时沟通,互换信息,共享资源,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动态协作。旅游产业也可以和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进行互动协作。例如,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商务旅游、教育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既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又能促进宣传。只有通过旅游产业内外部的相互协调,才能够实现其顺利发展。

4.4企业协作

经济区范文篇8

一、**市区经济园区基本情况及特点

目前,**市区(包括崇安、南长、北塘、滨湖、锡山、惠山区和新区)共有各类经济园区(开发区)93个,其中惠山区最多为23个,锡山区18个,滨湖区13个,南长区13个,崇安区11个,北塘区9个,新区6个。在这93个经济园区中,有部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19个,区级园区17个,乡镇(街道)级园区36个,村级1个。调查数据同时显示,至2003年6月,这93个园区的建设总面积为282.44平方公里,约占**市区土地面积1622.64平方公里的17.4%。入园企业已达10543户,其中按产业结构分,工业企业5738户,占54.42%,商业企业3477户,占32.9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集体企业715户,仅占6.78%,私营企业6554户,占62.16%,个人独资企业757户,三资企业909户,其他类别的企业482户。

近几年,**市经济园区的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为先。**市区经济园区通过实施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等形式,坚持相对集中、成片开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逐步壮大。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市已培育出了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园区。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国家太湖旅游度假区这两个部级园区是市区开发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园区,已建成面积73平方公里,2003年上半年共实现销售收入583.01亿元。另外,新区5个镇的园区销售收入占该区工业销售收入的46%以上,其中旺庄工业园已占该镇工业销售收入总量的80%。

二是突出特色。近年来,各区在经济园区的建设上突破了“大拼盘”的原始状态,而是扬长避短,把打造优势产业作为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的战略重点,搞一园一业、一园一品,构筑板块经济,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使园区建设与当地的特色经济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提升产业水平相结合。如锡山区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纺织工业园;惠山区玉祁工业园则利用中国人的家乡观念、老乡情结,对外打出“温州工业园”的旗号,引来了一批温州人,带来一批温州项目入园;再如惠山恒源祥工业园、锡山区红豆科技园、滨湖区的马山生物制药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华庄机械工业园及北塘区的私营外贸创业园等一批园区也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园外企业纷纷加入。

三是注重服务。各园区十分重视强化服务功能,成立了服务公司、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受理”,为入园企业提供包括提供验资、办理工商执照、办理税务登记证、领购发票在内的“一条龙”服务,推行社会化服务。有的园区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在硬件上,从最初的“三通一平”向“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直至“九通一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适应现代工业的需要,客观上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使投资效益成倍提高。在软件上,通过树立良好的信誉,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在管理上,目前可以说,大部分园区基本是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在运作,政府重在导向。园区内除有招商队伍外,另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和完善对园区的管理,使园区发展更趋规范。

四是效益凸现。我市园区经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高密度的投资带来高回报的效益,单位面积的产出较高。2002年,园区共实现销售收入900.64亿元,入库增值税17.11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3.18亿元;2003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723.87亿元,入库增值税10.91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2.56亿元,园区企业的平均产出规模水平比面上企业高出许多。建成区22平方公里的新区国家高新开发区,2003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50.96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高达15.95亿元;另如红豆工业园入园企业9家,完成投资12亿元,形成50亿元的产出。

二、经济园区建设及税收征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街道)级园区数量偏多。在93个园区中,乡镇(街道)级园区有36个,占了38.7%。这些乡镇(街道)级园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规模偏小。这36个乡镇(街道)级园区,平均规划面积1.78平方公里,最小的仅0.002平方公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不能称为园区。二是档次偏低。有些园区的进园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够高,园区的优势、特色不明显,缺乏对外的吸引力。三是功能偏少。影响到对外招商和对内服务。

2、虚假验资现象时有发生。各区、各街道园区为了拉企业入园,在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往往采取为入园企业提供验资、办理工商执照、办理税务登记证、领购发票等所谓的“一条龙”服务,不可否认,完善的服务确实起到了吸引企业入园,方便管理的作用。但同时,这些包办式服务也给了一些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以可乘之机,一些部门、街道及居委为了办企业完成任务和指标,对一些没有经营资本的企业,不惜以自有资金代为验资、办照,待企业开业后再把资金抽走,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的质量。

3、以优惠政策为饵竞相拉企业造成无序竞争。各个街道、各个园区间为了招商引资,竞相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包括:对入园企业免征粮调、物调基金;企业所得税实行“二年免征三年减半”;对投资额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租金的优惠;对年销售额达到规定档次的企业免收管理费用;增值税上交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等。经济园区将或多或少的优惠政策作为招徕企业落户园、区的“法宝”,反而引起了企业不正常的流动,许多企业虽在园、区落户,却在园区外经营,待政策期满,就另觅“宝地”。企业得到了实惠,却无益于地方。

4、园区建设重政绩轻效益,偏离发展经济这一轨道。目前各区的每个乡镇、每个街道基本都已建有一个经济园区,可谓处处开花。而有的乡镇、街道根本不具备办一个园区的实力,既没有场地,也没有资金,之所以创办园区,纯粹是为了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为树一个政绩工程而盲目建园。目前城区街道创办的园区大都是在一幢大楼中的一层或几层楼面,外面挂一个牌子,就成了一个园区,规模小,层次低,经济效益也不明显,有的街道甚至是亏本经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某街道创办私营外贸创业园,其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实现“人有我有”,为了不挨批评,为了完成出口创汇指标。而实际上,街道经营这一园区,不但没有收入,每年还要从其他收入中拿出钱来贴补其管理费用,是名符其实的亏本经营,街道是“有苦难言”!另外,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硬性考核指标,政府审批部门对这类经济园区的审批也存在把关不严,宽审滥批的现象。

5、部分园区管理不到位,企业经营无序。有的园区管理空有其名,政府未能行使好对园区的管理职能,只是在建园初期一个劲往里面招企业,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园区运作机制,企业入园后,基本设施不能到位,后续管理也跟不上,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更是不闻不问。只顾招商,不求管理的后果是园区管理混乱,企业经营无序。

以上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企业开关频繁,税务部门工作量增大。为了尽可能享受到各项政策优惠,企业开关频繁,在不同的园区间不停迁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这93个园区共有入园新办企业2116户,注销企业412户,园区间迁移181户次。大量的注销、变更、新办税务登记等一般性管理事务牵制了税务部门的相当部分精力,使税收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体现,极大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且新办商贸企业一年内无税申报的现象较为普遍,税收既无增长,各级财政也无得益。据统计,市区这93个园区,其税收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绝大部分都在10%以下。

二是园内注册、园外经营现象普遍,税收管理难度加大。目前园区建设中,有的只是盲目圈一块地,挂一个园区的牌子;有的甚至地还没有平好,址还没有确定,什么基础设施也没有建设好,企业已挂靠进去,实际经营地却在园外。造成了“园内注册,园外经营”,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这一不正常现象。目前在税务管理中,对“园内注册,园外经营”的企业采取总分支机构的办法进行管理,但级次、数量众多的总分支机构往往使税务部门穷于应付。以某私营外贸创业园为例,该园区的企业注册地还不在园内,而是在新区旺庄,园内企业已只能算是分支机构,还有部分挂在园内,实际在外面经营的企业则又成了分支机构下面的分支机构,这不但给企业本身经营造成不便,更给税务管理带来了许多难题。

三、推进园区发展及加强税收征管的思考与建议

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但园区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并努力解决。为促进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规范园区建设,加强税收征管。

1、科学规划,按需建设,进行合理开发。园区建设必须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建园而建园,更不能为了考核而建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建则建,能大则大,能优则优。不应要求镇镇都建,街街都建,更不能对之下达硬性考核指标,应允许突破乡镇、街道行政区划,采取几个乡镇、几个街道联合建办的形式,形成规模。应努力克服搞低水平无序竞争的不良现象。对已办的一些规划起点低,布局欠合理,规模比较小,进园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发展不快,名存实亡的园区,要重新整合资源,该并的并,该撤的撤。当前的园区建设还要注意环境保护,以生态园为目标,形成园区与现代化、城市化建设同步推进格局,最终实现办一个园区,兴一方经济。

2、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实现自主发展。市场化的机制、科学化的管理是园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园区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按市场化运作的法人主体,而不是又一个政府部门。园区创办初期,政府托盘是非常必要的,但初具规模后,就应“断奶”,交由园区管委会自行管理。管委会按照独立法人的要求,自我经营管理,实施滚动发展,自我壮大。

3、注重效益,严把关口,营造良好环境。各部门、街道在招商引资、扩大税源的过程中,要注重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疏理整治无税企业,避免不分对象、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的盲目引资;要正确处理好招商引资与规范管理的关系,避免主管部门“包办一切”的情况发生;要注重对税源的管理,从源头上防范不法分子借机骗购发票、伺机作案,严格把好“四个关”,即把好法人身份核实关、把好注册资金关、把好财务核算关和把好注册地、经营地一致关,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区范文篇9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的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旅游经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为了获得和把握某一市场机遇,经过科学的选择方法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分布于各个运行旅游经济主体中的实现该区域所需的资源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最佳旅游经济组织,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成为各地提高旅游竞争力、改善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做出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作用,构建沈阳核心经济区”的战略选择。沈阳经济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武汉经济圈之后的我国另一大经济区。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辽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通过沈阳的旅游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旅游活动联系密切的地区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内八个城市在空间上有很强的积聚性,旅游产业上有互补性。因此,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区域旅游经济角度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这种客观的现实基础,使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下进行的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可能。沈阳经济区通过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八城市相关部门已经共同签署了《进一步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圈区域合作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业的规模效益已逐渐显现,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均有明显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科学客观地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引导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方共赢,尤显重要。

3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综合得出总的评价结果。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其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又有别于其他行业,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当前理论界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有定论,在探讨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本文在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性以及借鉴其他行业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遵守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充实、调整,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1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无论是相邻区域或不同区域具一定文化联系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其合作开发的数量与比例、开发的有效性(使各地旅游资源充分得到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旅游线路的设计,反映了各地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状况,应特别关注。

3.2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旅游活动作为暂时性异地行为,交通网络建设对区域旅游合作十分重要,区域内各城镇、景区景点之间交通状况的数量、质量,尤其是通往各主要景区的道路状况,包括交通往来安排的合理性均应重点考察。

3.3区域旅游合作市场开发

旅游市场合作开发的力度和成效包括:合作营销是否制度化、经常化,区域内各地旅游市场的互补程度和区域外各地旅游市场的共享程度、合作开发的目标市场的客源增长率等,这些因素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开发程度。

3.4区域旅游形象塑造

理想的区域旅游形象应具有完整性、统一性、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同时区域内部旅游形象又应有自身特色,能够形成互补。这从宏观层面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应纳入考察。

3.5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

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在区域各地也应较为接近或统一,如政府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建设的政策力度、是否建有常规性的旅游协调机制并有实质性运作、各地旅游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程度、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对旅游空间的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具有实质性影响。

4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4.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

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表1。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常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常用1~9标度法。由此,采用专家法为各因素及指标打分,构造判断矩阵。有关数据如下:

4.2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用

乘积方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各指标的权重。确定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用。综合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作归一化处理,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Bk=maxb1,b2(,…,b)n=max(0.2242,0.2568,0.2381,0.1979,)0.0830=0.2568则得出FUZZY综合评价结果对评语集中V2的隶属度最大,所以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为V2=良。

经济区范文篇10

1.1创意城市问题研究的缘起。20世纪90年代末,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创意经济在英国兴起,随后全球都掀起“创意”的浪潮,这意味着创意经济社会的来临。而创意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城市既是创意经济的载体,也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及环境等支撑,而创意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发展与创意经济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意城市问题研究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创意城市正成为解决工业城市遗留问题的有效途径,创意城市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发展模式等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1.2创意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世界各国和各城市为了吸引创意人才和发展创意产业,纷纷提出发展创意城市的战略目标。例如,伦敦确立了“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东京制定了“充满创造性的文化都市”的发展战略;香港则着力打造“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1]。此外,联合国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地创意城市的发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创意城市网络”(TheCreativeCitiesNetwork)行动,对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分别授予“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设计之都”“传媒艺术之都”和“美食之都”7种称号。截至2017年10月31日,已有来自72个国家的180个城市加入该网络[2]。研究联合国创意城市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例如:LeeKwangkug(2011)对日本横滨创意城市案例进行研究,认为横滨除大力发展创意文化工厂、企业、组织外,还应鼓励群众自愿参与创意文化的活动[3]。SasajimaHideaki(2013)对比横滨同欧美创意城市政策模式,认为创意城市政策除了政府发展兴趣为导向外,还应该关注城市周边环境[4]。褚劲风等(2014)分析了伦敦、纽约及联合国创意城市中六个“设计之都”的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上海创意城市的转型发展要注重研发设计,优化园区品牌,汇聚创意人才,推动“设计之都”生态转向[5]。上述研究为我国创意城市评价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2基于经济生态系统理论的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创意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此,构建创意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了解创意城市运行机制及其驱动因素,对推动创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佛罗里达等的“3T指数”系列和兰德利的创意城市衡量指数等。佛罗里达(2006[7],2010[8])等的“3T指数”指“talent、technology和tolerance”,即“人才、技术和宽容”,这3个要素在创意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宽容要素是其最大特色。兰德利(2009)用创意城市活力与生命力等一系列指标创建了独特的创意城市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更侧重于对城市经济、文化与环境等方面的衡量[9]。国内的创意指数及评价体系多是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本地情境筛选相应的评价指数构建的。现有文献对丰富和完善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但应该看到,创意城市是一个由各种经济发展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网络系统,既包含了经济要素子系统,也包含了生态环境要素子系统,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创意城市的发展。斯科特(2010)指出,区域劳动力资源市场、产业网络及其创意场产生的效应等共同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与企业集聚,最终促进了地区创意城市的出现[10]。霍金斯(2011)进一步指出,创意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创意磁铁”[11]。可见,创意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意人才、创意企业及其所依赖发展的社会环境构成的经济联系体,运用经济生态系统理论评价创意城市的发展水平,将对现有研究作出有益补充和深化。经济生态系统理论是在经济生态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生态学的系统观点考察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核心是用生态规律分析经济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涉及各类企业、组织、部门及其同环境间的复杂关系,可分为企业、产业、区域和全球经济生态系统四个层级[12]。创意城市属于其中的区域层级。创意城市经济生态系统由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构成,其中,经济子系统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所投入的资源、资金、技术、智力(人才)等要素及其相应的产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率上,生态环境子系统则体现为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就业创业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便利性、开放性、包容性及城市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环境等方面。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由属于经济子系统的创意资源投入要素、创意产业产出要素和属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城市创意环境要素构成的基于经济生态系统分析的创意城市评价理论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2.2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学术界对创意城市评价通常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及SEM结构方程模型等[13]。由于因子分析法具有用数据说话的特性,能够避免权重设置时的人为干扰,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且能体现唯一性,为此,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考虑到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城市圈、城市带及经济区等集群发展的现实,本研究在样本选择上,选取了涵盖16个经济区(经济带/城市群/城市圈)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28个典型代表性城市(见表2)。在数据方面,本研究选取上述样本城市2009—2015年的数据,样本数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数据来源均为2010—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各地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客观数据。个别城市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替代。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Cronbachsα均在0.8以上,数据信度良好;Bartlett球形检验各指标p=0.0000,均小于0.001,符合标准要求;KMO抽样适当性检验显示,除XO1和XO2两个指标KMO值为0.6左右,其余大部分指标均在0.7以上,可见,本研究的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一步结合前文理论框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22.0软件对XI(创意资源投入指数)、XO(创意产业产出指数)、XE(创意城市环境指数)三个一级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法,结合各分项指标分值,加权计算得出创意城市评价综合得分。计算结果见表3。

3基于经济生态系统分析的中国经济区创意城市发展水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