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管理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就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就业管理

高校就业管理篇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就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5日

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无就业增长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在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不会通过强刺激政策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带动有效就业的增加。这就要求必须尽快调整和创新就业政策,以保证高质量的就业。

一、我国就业形势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日益严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经过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凸显了很多结构性问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过度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加之能源消耗大,已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在如此背景下,随着适龄人力资源供应的日趋紧张及生产成本的提升,我国经济产业优势逐步削弱,经济成本日趋增大。国民经济发展压力日趋增大,直接影响了广大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吸纳力,导致有效就业岗位逐年递减,而逐年递增的劳动力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所引发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得部分劳动力进一步面临着失业等问题,政府关于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的毫将持续增大。

应注意的问题是,经济新常态将引发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新常态。近些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日趋调整,不仅人力资源年龄人口所占比重,而且劳动人口总量都趋于降低。这种经济、人口新常态的双重作用,导致国家经济增速越来越小,可吸纳人力资源岗位逐年递减,就业难的情况日趋复杂,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人力资源总量不断降低,老龄化趋势日趋显著。

二、我国就业管理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供应与需求失衡。上文已提到,经济增速、人力资源增速越来越小,导致就业瓶颈期拉长,就业困难将成为一种态势。而人口的优势,使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依然乐观。以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首季,农村外来务工人数高达16,933万人次,到了第2季超过17,418万人次,第3季度较上一季增长放缓,为17,561万人次。尤其在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源供求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较2012年增长了1.06个百分点。若根据年增1%预测,2020年国家城镇化率将达到预期所制定的目标60%。这样的规模、增速代表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1,348万人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据着最大的比重。此外,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据调查,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680万人次,2013年攀升至699万人次,2014年再创新高,超过了727万人次。除此以外,应届生、未就业毕业生成为面临就业困境中的主要人群。由于社会需求的限制,年均就业岗位增加量逐年递减,致使低层次人力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人力资源总体仍呈“供大于求”、“结构性短缺”的基本发展态势。

(二)人力资源质量亟待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力资源素质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在经济、人口新常态这一形势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的转缓,都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但就我国人力资源而言,职教普及度仍亟待提高。结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可就业者最小年龄16周岁,这表明很多人才结束了义务教育,就面临着择业。由于缺乏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导致多数劳动力缺乏最基础的职业技能与素质,大量的低层次劳动人员只能就业于底层市场。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亨廷顿所提出的:“对于当前很多国家而言,虽然高等教育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并不能满足国家的发展要求,并出现了一种普遍而荒谬的情况:在一国技术熟练的劳动力缺乏,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却过剩”。与高等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严重滞后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即大量的人力资源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职业培训,导致产业转型期,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熟练劳动力的缺乏,致使我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却很难跻身于全球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之列。在经济、人口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进一步淘汰大批低端产业,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下高端产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却不断增加,我国人力资源多数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无法很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类新行业、新型就业岗位,更难以满足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三)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社会经济主要产生的就业压力,源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大经济的波动,不可避免所带来的周期性失业;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人力资源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平衡,继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三是人力资源就业所需时间过长,产生的摩擦性失业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导致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业,而部分会被挤出、淘汰,面临着半失业、难就业问题。当前,我国产业中低层次服务业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此未来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型、商贸、生活服务业,以增强产业的持续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当然,这对于劳动力素质、技能的要求较高。在这一形势下,农村劳动力朝着二三线产业转移就业的难度可能会持续增大。此外,鉴于市场中仍存在着一系列不平等就业制度及现象,导致扩大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解决对策

为促进就业管理的创新,必须关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力资源市场所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新情况,将改革发展同科技创新、扩大就业牢牢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打造创业、就业、创新发展三位一体化战略布局,以创新带动就业,以增强就业优势,走出就业难瓶颈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全面实现提质增效。

(一)培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型就业需求。一方面应结合当前、未来市场就业增长需求情况,寻求新途径,以全面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红利,制定便于就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性路线。科技型服务业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就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国家应对该行业加大投资力度,并在各大城市开展创新发展试点,将促发展、调结构、扩就业三者相结合,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拉动高质量岗位的发展,促进产业就业结构的互动优化升级,支持科技型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提倡研发服务外包等新服务业态的发展,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全面提高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二)创新就业与教育管理w制。应进一步深化就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人力资源资本的增加,全面释放科技型人力资源“红利”。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便于人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系,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的优化改革,加快劳动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需求。除了进一步加快推进继续教育以外,还应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应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寻求全面发挥人力资源价值的科学途径,突破阻碍人力资本优化配置、提升生产效率的体制、机制,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劳动力存量开发水平,为经济、人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优势。

(三)拓展扩大就业新思路、新方法。一方面应全面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层次融合,着重开发小微企业、现代化农业的人力资源吸纳型技术,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逐步由消费型朝着创新型方向转变,全面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禀赋及社会发展道路;此外,充分利用科技型、创新型、科技服务型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构建人才培养、持续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

(四)鼓励创业。当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其中9亿为劳动力,大大小小的企业、个体商户约7,000万,因此劳动力中所蕴藏的创业动能极大。“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的战略方针,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扩大就业的新途径。因此,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创业,从市场准入、税费优惠、贷款贴息、保险补贴、就业服务等多个方面出发,给予相应的扶持,营造一个万众创业的氛围,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长彦,王敏.河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探析[J].河南教育,2015.6.

高校就业管理篇2

(一)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积极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到2012年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有一名任职高校毕业生。

(二)从本地高校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继续从学院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乡事业单位工作,逐步增加选调毕业生数量。

(三)坚持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制度。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报经人事部门批准后,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考。

(四)坚持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教师。凡教师缺编的县区要及时拿出用人指标,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录。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储备。

(六)承担国家和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并按规定列支劳务性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聘用期满,可根据工作需要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龄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

(七)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宣传动员,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除享有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优待安置政策外,还享有提前确定预征对象、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优先提拔使用以及考学升学优惠。

二、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一)加大从到乡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力度,乡镇机关拿出一定职位,专门招录选聘到村任职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县以上党政机关要从每年批准的公务员招录计划中,拿出不低于30%的职位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并逐年加大比例。

(二)从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县及县以上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三)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对到乡镇从事1-2年的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的,其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

(四)认真落实北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补助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我市工业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以及新兴产业企业一线岗位就业。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省国际服务外包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实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且每期培训时间不低于3个月的,可申请省级人才培训补贴。

(六)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和省市现行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七)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北计划”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的,要优先接收;县乡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服务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要补充工作人员时,应当拿出专门职位招录这部分毕业生。

(八)经组织选聘到村(社区)工作的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考核合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由省级财政返还80%,其余20%由接收地县级财政返还。

(九)凡到乡镇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由人事部门直接初定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聘任。

(十)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且办理人事并参加社会保险的高校毕业生,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十一)对符合贷款条件、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当年新增就业总人数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予以支持,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符合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当年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同级财政按规定给予相应贷款贴息。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一)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自筹经费不足时,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个人申请小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其他非微利项目的(国家限制行业除外)给予50%的贴息。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行政性收费。

(二)对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免费提供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三)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免费参加创业培训,所需费用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四、加强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一)对经工会部门认定的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零就业家庭的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按照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帮助落实就业单位。

(二)对经工会、民政、劳动等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时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

(三)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

(四)鼓励企业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对于回原籍就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企业与其签定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当地财政按每接收一人给予企业一次性2000元补贴。

五、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发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市级青年见习基地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帮助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和促进供需见面。

(二)大力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活动,按照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一批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在基地见习高校毕业生,由见习基地所在地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鼓励见习基地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

(三)高校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推动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颁发专业学历证书的前提条件,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认真做好毕业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组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见习(实训)的,按有关规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

六、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共同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做好毕业生供求信息收集、工作,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免费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登记,并与省毕业生就业网和有关高校网站链接,逐步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依托网络联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定期联合举行网上招聘活动。

(二)发挥人才市场主渠道作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以及相关专业特色招聘活动,着力引导毕业生到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地方就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作,建立人才市场定期进校园工作机制,及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三)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绿色通道”。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就业,只要有用人单位接收均可办理就业落户手续。来我市就业或返籍的高校毕业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免费保管档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给予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对因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符合低保条件的本地生源毕业生,由民政部门及时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暂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只要本人愿意来我市就业的,凭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出具的同意落户证明和户口迁移证,均可办理“先落户、后就业”手续。

(四)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岗位并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由原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发给《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就业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规定贴息。

(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勤奋创业的观念。组织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走进校园宣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就业管理篇3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46

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我国物流业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给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20万亿元,目前我国从事各类物流活动的企业法人数量超30万家,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从事物流岗位的人数超过31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物流的依赖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

2 江西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1 毕业生工作单位所有制性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有60%以上在民营企业工作。当然,这跟工作单位所有制性质是分不开的。江西的物流企业有很多是民营企业,且其招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也相较于其他企业要多很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毕业生的择业观正向着更正确、更理智、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毕业生并没有盲目地择业,而是透析现在行业的状况、各企业的招聘情况,再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理智地分析以图找到一家最适合自己的企业。值得欣慰的是在择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企业能否最大地锻炼自己,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利,自己在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等。从中看出,毕业生们的择业观显得很有远见,很能顾全大局。其实,除民营企业之外,国营、外资等的企业也在致力于新人的培训。

2.2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流向外省的已就业毕业生中,仍然以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为主,占毕业生总数的71%。相反,去往西部边远地区的仅仅占到3.1%。分析数据还可得知: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考虑的是该企业所处地的经济状况,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发展。在对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往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统计中发现,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青睐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懂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毕业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2.3 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性质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51%,在厂矿单位就业的占18%,在物流与货代岗位就业的占12%,在其他大三产业中就业的占19%。物流岗位是个综合性强,专业服务已经延伸到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当前这些岗位不仅仅是专门的物流公司才能提供。除了专业的物流企业外,还有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货代公司、报关行等众多企业。

2.4 毕业生工作满意程度

经过对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抽样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他们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感觉到非常满意的占16%,46%的学生认为较满意,其余占38%。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可喜的,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的毕业生在择业方面还是非常理智的。同时,它也在提醒着我们在择业时不可为找工作而找工作,不要盲目地找工作。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第一份工作的工资稍低一点没有关系,他们更看重的是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帮助、技能和知识的获得,以及经验的积累。在谈到将来是否会有跳槽这一想法时,98.9%的毕业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自身并不希望跳槽,但有时跳槽也实属无奈。

2.5 毕业生工资待遇

笔者对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调查统计发现,毕业生刚入职时薪水一般在2500-3500元人民币左右。公司基本上能提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但有部分公司表示他们不太愿意提供生育保险,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找男生。当然,这一现象不但在物流行业,整个市场大环境都是这样的。除少部分文职工作外,更多的企业会优先招男生。出现这种状况不单是女生存在生育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男生相较于女生更能吃苦耐劳。除了基本的五险一金外,公司还会提供年终奖、员工培训等。在对待员工福利这一方面,德邦物流公司做得非常好。所以,他们的T工很满意现在的工作,也非常忠诚,希望能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生。

3 启示与建议

3.1 要努力将英语学扎实

在做物流工作时,为遇到许多英文缩写,很多专业词汇都是英语。若英语不好,那么在正常的工作中将会困难重重,尤其是国际物流。国际物流多是与外商打交道,如果没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就无法与外商进行交流沟通。那么企业将无法生存,不能够与外商合作;哪怕合作了,也有可能因语言的障碍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2 专业教材及课程需重新调整或整合

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均出现了教材内容局部重复的现象。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如“国际多式联运”在《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物流理论实务》等多科中涉及,“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运输”知识出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实务》和《国际物流理论实务》等多个学科中,《运输与配送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物流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中都能学到“ABC分析法”等等。

3.3 毕业生应能吃苦耐劳

在刚进入物流行业时,得到的工作多是底层,且是非常辛苦的。据多方调查显示,大多毕业生在实习了一两个月后,因忍受不了物流行业的辛苦而毅然选择了转行。但在对那些继续留在物流行业的毕业生跟进调查发现,只要能吃苦,不出现太大的工作失误,企业就会为其重新安排适合的岗位,并给以适当的升职和加薪。由此可见,“吃苦耐劳”真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品质。

3.4 岗位培养方向要明确

物流行业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导致物流岗位的众多。但物流专业不单是在大专院校有,本科院校也设立不少,特别是在现如今这个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状态。那么大专生想要在众多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中脱颖而出,必定需要拥有独特的技能,这么一来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那么多的物流岗位,究竟该培养学生哪方面或是哪些方面的技能呢?这就需要结合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来决定了。

高校就业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 就业管理 机制 工作

与过往情况不同的是,现下的很多高校学生都认识到了就业压力的严重性,自身的兼职数量和工作能力都在不断的提升,但这并非源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的帮助。相反的,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自身的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基本上都是形式化的,既没有人执行,也没有人关注,学生的绝大部分成就,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可是,如果仅仅凭借学生自身的努力,未来的发展还会遇到很多的挑战,这并非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初衷。所以,后续的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介入,将固有的问题彻底清除。

一、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的问题分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的消费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只有薪水稳定,才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毕业数量异常庞大,而就业则成为了一项非常严峻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的存在,给很多大学生以较大的希望,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就业工作领导力度不够。现下的很多高校,虽然在生源上广泛,教育水平也比较高,可唯独在就业工作领导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缺失。校方的思想在于,大学阶段的学习由校方提供,而就业以后则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打拼。可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为校方创造的价值非常突出,如果校方仅仅是发放了课本、举办了考试、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则与学生的付出具有严重的差异。当就业工作领导力度不够的问题,在长期未得到解决后,后续的生源力量也不会增加,相关部门的审查也会逐步的增大,校方势必走向下坡路。

(二)部门工作关系不明确。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大三或者是大四阶段来寻找工作,此时的学生依然隶属于高校,但自身却从业于各类企业或者是研究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手续的办理和权限的许可,都要得到校方的帮助。但是,国内的很多院校,针对就业方面的指导、帮助、管理,都表现出了“踢皮球”的状态,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后,总是推脱给其他的部门,当学生将每一个部门全部跑遍后,发现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这就给高校的工作和学生发展造成了双重打击,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强大的舆论压力。

二、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的对策

(一)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相对于过往而言,现下的高校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并不需要特别多的帮助,有时候仅仅是要求校方盖章即可。可是即便如此简单的需求,依然得不到允准。诸多问题在积累时间较长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部分高校已经成为了严厉打击的对象。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以后,很多院校为了避免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开始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针对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进行切实的执行。

1.允许学生在大三阶段开始寻找工作,校方会在能力范围内予以一定的支持。但是,学生必须在就业之前,与校方签订一些协议和规范,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学生在外出现不良事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对性的自由选择。

2.小组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阶段性的分析和讨论,观察学生的就业趋向、实际需求等等,并且针对下一届的学生开展分析和研讨,适当的进行就业指导讲座的开展,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到齐,特殊情况除外,将实质性的就业内容、知识体系等进行教育。

(二)明确学校相关部门的责任

对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而言,其在绦械墓程中,根本不需要繁杂的部门来完成。校方应该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的要求,直接裁撤不需要的部门类型,将工作进行整合分析,明确工作制度内容、工作责任范畴等等,并予以全校公布,让学生可以直接寻找相关的负责人来提供帮助。同时,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的相关部门,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时间上班、下班,不允许自行安排工作时间,要保留长期通畅的沟通渠道,包括邮件、微信、qq、联系电话等,至少要有两条长期有人联系到的沟通渠道。

本文认为,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中心要深人研究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活动,检查监督各院系就业工作的进行情况,同时还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咨询办公室和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中心要认真贯彻好上级的就业工作的思想和政策,对毕业生做好服务,根据专业特色给与毕业生指导性建议,同时向社会企业积极推荐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展开讨论,现下工作质量有所转变,各高校在机制的执行、建设上相对积极,相信今后会有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就业工作问题与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2]叶颖蕊.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就业管理工作中作用发挥的优势及机制[J].亚太教育,2016,(27).

高校就业管理篇5

摘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呈上升发展趋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效、专业化就业指导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就业能力;结构分析;指导到位;精心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十多年来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的新生体,在新的形势下,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效、专业化就业指导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从能力的内涵结构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具备起码三个方面的能力:

1.基础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包括一些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如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身心基本素质等等。随着各种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基础,要求学生有牢固厚实的底子。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构成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因此,应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培养,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质,为学生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在此基础上以形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大学生在人生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在人能力结构中是占主导地位,也是一种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因此,需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3.差异性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差异性,或者说劳动者的能力具有个性特点,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特色方面,有了这种差异性,才会有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就业指导人员师资匮乏,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是不分专业的几次讲座、一个招聘会而已。主要问题有:

1.就业指导队伍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尽管各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另外由于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范围,在学生选择适应性职业时无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2.就业指导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

因为专业课程课时较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在当年的实习生在“双选会”前后那段时间内进行,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一般介绍、理论上的面试技巧等。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及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有效性。再则,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和调研.就业工作机构未系统的进行信息搜索和梳理,不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准确有效信息。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应对措施

1.统一思想,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躯,就业工作事关稳定大局,各级领导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而系作为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机制,同时系主任应做好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帮助班主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就业认识;帮助班主任了解、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化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2.精心组织,管理精准到位。作为高校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始终根据就业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从而研究就业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性,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合力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作为管理者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号召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招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在签约率方面可实行奖励制度。班主任和学生的社会关系、人脉关系是拓宽就业渠道的又一途径,根据可靠、可行的就业信息和方案,可鼓励班主任出差实地考察,更好地促进就业工作。

3.加强沟通,联系及时到位。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全院的就业职能部门,有着丰富的就业管理经验。对于没有就业工作经验、没有带过毕业班的班主任来说,加强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沟通和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就业工作系里应实行学工秘书和年级组长负责制,且应选配工作扎实,能力强的老师担任。学工秘书和年级组长在工作中应做到积极、主动、热情,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和就业指导中心联系,经常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做到为系里就业工作献计献策,排忧解难。通过沟通和联系,我们能进一步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动态,从而分析就业形势,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4.加强引导,服务持久到位。就业指导工作中应不断强调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基础,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重点,而引导学生端正职业心态是关键。事实上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朝三暮四、眼高手低、严重攀比,缺乏一个稳定的心态,因此做不到持之以恒或稍长年限地从事基层工作,跳槽现象频繁,员工流失率高,这种现象既严重影响校、企声誉,又给学生个人发展空间带来一定的限制。

总之,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引导学生端正职业心态,教育学生愿意扎根基层,加强学习、培养自律意识、增强信心、决心和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就业管理篇6

【关键词】就业 指导 诚信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24—03

1、大学生未能就业的原因

有各种原因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未能就业。概括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就业机会缺乏,这是主要的社会大局问题。第二是用人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改进用人制度,强化能者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使有各单位都具有为了发展而使用能者的动力,排除非能力因素的干扰。第三,用人单位与应聘者各自的各种具体原因,其中包括大学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原因。社会性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现实价值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看法,还会影响人们在高考中的选择,无论是太热门或冷门的大学和专业,供需矛盾会更激烈,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也使每所高校承受巨大的忧患意识与压力,都在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来推动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2、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就业导向

“铁打营盘流水的兵”,随着90后时代的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悄悄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化已充实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知识、权利、义务、信仰、价值、道德、伦理等观念会在大学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平、繁荣的时代使许多大学生忘记了忧患、而片面追求物资上的占有与享受,学生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区域发展、地域文化等因素已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与校内管理的主要制约。为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除了解教育对象特点,认清就业形势艰难之外,还应及时修订就业指导计划与方案,将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就业指导措施落实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新生阶段的就业指导

(1)重视每年的入学教育。在之前,学院开会研究拿出方案,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对本专业及就业前景有具体了解,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2)重视军训。电力类专业是需要体力和脑力结合的,健康的体魄很重要,现在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态浮躁又怕吃苦,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精神,能在军训中得到锻炼和教育,对他们今后是有利而无一弊的。

(3)重视就业观念的建立与疏导。由于大学生刚进大学,即使经历了入学教育,有的人还是比较茫然,这就需要班主任(辅导员)通过开班会、主题班会、个别谈心,教师通过课堂,给学生不停地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强调就业的严峻性,从而使学生明白,在大学学习的重要性,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要树立相应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不要一味等着依赖家人给他日后安排工作,懂得学会承担责任与感恩。

(4)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宣传、动员学生认真对待寒、暑假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对他们加以指导,特别是刚接触社会的大一学生更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2 大学学习与活动过程中的就业指导

(1)重视考证教育。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就业教育。现今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很受欢迎,所以,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加强考证教育,我院重要的几个证书有专业技能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图员等级证书,进网电工作业证等,结合就业的需求,教育并指导学生如何去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拿下各级证书,从而也调动了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诚信教育,促进一日常规的管理。诚信是每个人的为人之本,更是当代大学生的为人之本。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诚信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积极遵守一日常规。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进人与用人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诚信”。可以说,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就是财富,就是成功。诚信,不仅要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一言以蔽之,诚信学习,诚信就业,诚信工作,诚信为人。

(3)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挫折也就在所难免,但很多毕业生对即将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就业期望值过高,面临社会选择时心理多数有点脆弱,事遂人愿则皆大欢喜,一旦期望落空,择业受挫,则会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误区,影响就业。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努力让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三种心理:自傲的心理;自卑心理;浮躁心理。

高校就业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 隐性就业 毕业生 跟踪管理

一、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构建

(一)构建的必要性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36.78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更新,河北省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两年的择业期内,高校和劳动人事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的跟踪管理,只能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留存的联系方式或就业期间学生的主动诉求来进行,既不利于高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和相关资料,不利于高校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又不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隐性就业毕业生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支持。两个因素的叠加,使隐性就业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自身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隐性就业毕业生向显性回归,建立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的原则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信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提升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在构建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时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分工协作原则。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沟通合作,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创业、择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生存状况,尊重当事人隐私,为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时效性原则。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出台,但其中的一些帮扶规定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同时,各级各类单位的招聘信息也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对隐性就业毕业生的管理既要持之以恒,又要及时、有效、公开地各种政策和帮扶信息。例如,调查显示,在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中,校园招聘会占51.8%[1]。

(三)构建的内容

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主要由汇集机制、全程跟踪机制、分析机制、沟通机制和保障机制五部分构成。其中汇集机制指建立毕业生公共服务平台,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全面采集毕业生的有效身份信息,并按照已签订就业协议书、隐性就业、出国留学、读研读博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全程跟踪机制主要指教育、人事部门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时刻关注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动态,真实了解他们的求职感受,及时助力信息;分析机制是指全程收集毕业生反馈信息,从中探究就业形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及时权威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沟通机制主要指高校在加强与学生沟通的同时,更要注重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从而全面掌握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动向,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其合理就业;保障机制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制定和积极执法,保证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有效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源头上缺乏创新机制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对隐性就业毕业生的跟踪管理仍然沿袭旧的体制和方法,除按要求向政府主管部门上报毕业数据外,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率统计、就业能力培养等工作上鲜有创新,毕业生走入社会后,存在着心理承受力差;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等弱点。

(二)过程中难以实现对接

隐性就业毕业生在校期间由高校进行管理,在其择业期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职责范围内为其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在学生领取毕业证书,上报完毕业数据后,即使学生的学籍档案和户籍材料仍然留在学校,其后续服务也大多停留在保管的层面。而政府主管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详细的材料,有了好的政策和信息,也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衔接上的不畅,使隐性就业毕业生容易成为信息上的孤岛,难以获得有效的帮扶。

(三)合法权利容易受到伤害

由于隐性就业毕业生大多在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工作,而且就业岗位不稳定,带有普遍的临时性和季节性[2]。用人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大多数不会给隐性就业者缴纳社会保险,强制加班、克扣工资、人身伤害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劳动纠纷,隐性就业毕业生如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三、加强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的建议

(一)打造全省统一的毕业生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基于网络、全省统一的毕业生公共服务平台。毕业生数据导入平台后,隐性就业毕业生通过实名注册,在平台的学校界面既可以查询自身的学籍信息、档案管理情况和最新校园招聘信息,又可以提交个人信息变更申请。在平台的政府界面则可以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及时求职意向,网上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而用人单位则可在平台上选聘人才,高校和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能实时统计和动态管理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二)建立以高校、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的协作组织

促进隐性就业向显性就业回归是一项系统工程,隐性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建功立业需要政策导向和配套服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支持。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们,应以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成立协作组织,广泛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机构成为协作组织的会员单位,鼓励他们为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发展保驾护航。如劳动监察部门可以对隐性就业毕业生进行维权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知法、用法;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使隐性就业毕业生一专多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三)确立隐性就业毕业生反馈机制

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应确立与隐性就业毕业生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把就业质量纳入就业考核评价指标中[3],从而促使用关部门及时、主动地与隐性就业毕业生联系,定期收集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郑颖,贾喜环.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2]吴吉喜.大学毕业生隐性就业的内涵、现状及机制培育[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9).

[3]温晓慧.对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6(6).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隐性就业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编号:JRS-2014-1168)。

作者简介:

高校就业管理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43-02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关注已经逐步转移到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层面。如何抓住机遇,求真务实,以学生就业力为导向, 转变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实现大众化后,高校学生教育应该积极应对的问题。

学生管理和大学生就业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与结果的两个方面,日常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管理育人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有机结合,是新时期将就业工作全程化的有益模式尝试。

一、 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出,凸显加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大学生“就业力”,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量化的体现。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激情的迸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高等学校的扩招、学生素质差距的加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就业机制的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原本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已日益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也日益落后,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机制和办法尚未成熟地形成, 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凸显了改进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大学生就业力的构成,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的具体内容

大学生就业力的构成由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能力、求职能力、实践能力。核心能力同样也包括如三种能力,分别是职业适应及自我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从事某种专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适应具体工作需要的应用性能力。包括专业课知识、专业技能、对行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

通过对就业力构成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重新认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的具体内容:

第一,重视大学生的行为素质教育与管理。文明习惯的养成,关系到一个人的基础素质。让学生在严格的出勤管理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宿舍管理,及时卫生整顿,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诸如此类的细节管理,慢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

第二,利用学生综合测评来引导同学提高就业力。学生综合测评要科学的根据就业力所包含内容制定,考核结果要科学利用。有了内容合理的评价,将其结果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等挂钩,将会大大促进了个体自觉提高就业力能力的建设。

第三,利用专业教学,培养同学的职业意识。高校学生辅导员要熟悉自己学生的专业,与专业相结合的管理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组织学生活动要与专业教学结合,应当经常组织具有专业特点的学生活动,向学生渗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第四,是利用丰富学生生活来倡导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观念,培养积极进取的作风,还可以在活动中充实自己,发展特长,增加生活情趣,更加热爱学校,热爱大学生活。

第五,用党课的正面引导来提高同学们思想觉悟。在对以往同学的就业分析,大学生党员往往是用人单位的抢手货。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真正的原因是党员同学的思想觉悟高,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及团队合作意识好。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应及时地通过党课给学生以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引导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党课培训班对树立正气、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作用重大。

三、以就业力为导向,变革高校学生管理

1.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拓宽学生管理面,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基础。一是在管理模式和目标上,要建立用人单位人才反馈机制,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管理内容和方法,拓宽高校学生管理的与时俱进性。二是要正确认识学生,正确的学生观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主体,在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倡导研究性学习,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同时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将来就业塑造核心就业力。

2.将就业力全程化的理念贯穿整个学生管理过程

就业力全程化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从基础就业力培养、专业技能的强化到核心竞争力打造;从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到专业教育的就业指导渗透,都应围绕着如何提高就业力来进行。其实质就是学生管理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的过程。第一, 学生管理过程专业化的指导。通过专业手段和方法,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教育学生正视现实,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培养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培养特长,突出优势,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及时梳理学生的不良倾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全面提高适应能力。第二,全程化的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分类指导。通过课堂与其他有效渠道多方面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在客观分析个性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行包括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的分析,推论出自身与职业之间的差异,从而调整就业观念与期望值,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成长方案,并在辅导员的全程指导下实施。

3.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社会实践指导

许多用人单位在进行选拔时,都比较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就业岗位的接近程度,增强大学生就业感知力,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及胜任专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必须拓宽实践渠道,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同时,探索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与个人将来就业相联系的实践模式。教育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为目标,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周凤山.对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08,4(3):126.

高校就业管理篇9

【关键词】就业 毕业生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20-02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毕业生党员又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即将踏上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影响着高校的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比例逐渐增大,毕业生党员不断增多,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出现了新情况。为此,应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就业工作等结合起来,促进毕业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优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业形势严峻是我们目前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增幅达到了新高,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增加到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增加到729万人。如何扭转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何疏通多渠道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毕业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比非毕业生党员更具优势,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聘中,往往明确要求是中共党员。可见,毕业生党员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

毕业生党员经过了层层筛选,又经过了严格的考核,最后发展成为党员,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就业观,能正确、客观地看待社会;毕业生党员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能直接深入地了解同学的情况,能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提供给同学,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毕业生党员在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多为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得到了较多锻炼,综合素质较高。

毕业生党员本身具备较多优点,这些优点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这使得他们较早地获得就业机会,而且就业质量又较高,在毕业生中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也为非毕业班同学树立了榜样。毕业生党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构建老师和毕业生党员之间的沟通桥梁,让老师及时掌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动态。毕业生党员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就业经验,让其他同学得到更多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二、高校毕业生党员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毕业生党员就业思想多元化和毕业生党员教育深度不够,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把握不准确,对自己定位不正确,就业价值取向模糊。一些毕业生党员过分关注就业的地点和待遇,一心只想着到大城市而且待遇高的单位就业;一些毕业生党员热衷于考证,或者热衷于考公务员等,过分包装自己;个别毕业生党员要么存在攀比心理,频繁地更换单位,要么迟迟未落实工作单位。

毕业生党员长期在外面备考、实习和求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校时间较短,而且他们的思想处于变化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党员之间的认识不同,思想较为复杂;毕业生党员人数多,他们的学习、就业压力大,其发展、教育管理任务较重;毕业生党员分布广泛,特点不同,有些学生继续深造,有些学生已经就业,有些学生待就业,毕业生党员离校时党组织关系转接单位不一样。

毕业生党员处于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关系着毕业生党员教育的质量,关系着高校可持续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毕业生党员党支部担负着毕业生党员的重要和最后一个环节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传递党的精神、路线到毕业生党员当中,不断扩大党组织在毕业生党员中的影响力。

三、就业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问题,毕业生党员的就业问题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虽然毕业生党员是学生当中的佼佼者,也具备了很多优势,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

(一)建立毕业生党员微信服务平台。高校应创建毕业生党员微信服务平台,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通过微信平台,毕业生党员除了能及时了解毕业前的学习信息、招聘信息、离校前教育信息等,还能及时学习时事政治、了解党支部党务信息。毕业生党员微信平台的建立,提升了毕业生党员对微信服务平台的关注度,增强了毕业生党员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还增强了教育的有用性。

(二)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具有覆盖面广、容量大的功能,网络的运用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应积极搭建网络平台,拓宽教育管理渠道。毕业生党员党支部可以创建党建网页,利用网站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展示诸如时事政治、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可以将毕业生党员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等文件、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求等信息挂到网站;利用支部QQ群,给毕业生党员传达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心得交流。毕业生党员可以通过信箱或电子邮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情况,既加强了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又可以解决毕业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网络成为党支部与毕业生党员沟通交流和进行教育管理的平台。

(三)严格党内生活制度。党内生活制度是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高毕业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制度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员素质的重要保证。尽管毕业生党员忙于学习、就业等,但是严格党内生活制度尤为重要,首先,定期召开毕业生党员党支部大会,定期上党课,召开党小组会议,使毕业生党员在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和行动,这样既有利于党员间的交流,又有利于发扬民主作风,也让毕业生党员感受到来自党的关怀。组织生活中,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毕业生党员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反思,不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通过集体交流或个别谈心的方式,教育思想有偏差的毕业生党员纠正错误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或就业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对待挫折,充满信心地参与竞争。

(四)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亢奋的情形下,个体能更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地挖掘自身潜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并使生活的质量更加具有活力。毕业生党员在求职的过程中,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聘工作,能较早地找到工作。高校党支部可以对毕业生党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工作,及时掌握毕业生党员的心理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培养毕业生党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了让毕业生党员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可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毕业生党员提供排解心理困扰的有效渠道,帮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党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毕业生党员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本身拥有较多的优势,他们对自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在就业中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就会出现受挫心理,因此,应教育引导毕业生党员客观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增强求职自信心,教育毕业生党员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勇于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毕业生党员的创业精神。培养创业精神是提高毕业生党员创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培养毕业生党员逐步具备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对毕业生党员来说,不管是自主创业还是直接就业,创新精神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首先,培养毕业生党员自主创业意识。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创业意识培育,让他们了解应如何进行自主创业,创造出什么样的事业,在毕业生党员心里播下创业的种子。要培养毕业生党员的创业意识,在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激发毕业生党员的创业激情。用成功的创业案例来激发毕业生党员潜在的创业动机,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充满信心。高校应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党员提供有价值的创业环境。

其次,引导毕业生党员多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专业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创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校应引导毕业生党员多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和提高创业技能、学习创业知识,通过创业实践,不仅为自主创业积累经验,还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当今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发挥毕业生党员的示范作用仍然十分重要。针对毕业生党员即将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情况,应加强毕业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抵制不良的思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高校应重视典型工作,发现、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进一步强化榜样和示范功能,激发毕业生党员加入先进行列的热情。还可以积极挖掘毕业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宣传毕业生党员的先进事迹,评选出优秀毕业生党员、优秀党支部等,激励其他党员创优争先。

【参考文献】

[1]曹陶科,沈小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创新与实践[J].学理论,2014(27)

[2]郝伟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XGS1521)

高校就业管理篇10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以昆明市某高校为例,2004-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3.38%(见表1),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以在校任教、考研、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7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7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

大三的占18.2%,

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较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堂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旅游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