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7 16:56:28

高校教育培训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培训;品牌信任;影响因素;构建策略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转型战略的推进,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清华、北大、浙大等开展教育培训较早的重点高校,近几年教育培训人次每年都超过十亿。与时同时,为了实现更有品质的可持续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教育培训品牌培育,希望通过品牌建设,增强学员对自己教育培训品牌的信任,带动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内涵发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形成了多办学主体的市场格局,包括各类学校、咨询机构、培训公司、行业协会等,教育培训机构总数已超过十万家。因此,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实施品牌战略。1.品牌战略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自我修炼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培训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教育培训机构的关注点只是在培训人数和培训产值上,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实施品牌战略,就意味着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更加注重诚信、品牌形象以及专业化办学能力,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来进行自我审视、持续改进并追求卓越。2.品牌战略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创建和维护品牌,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进行持续的创新,不仅要持续推动原有品牌的内涵、内容、特色和优势创新,留住老学员,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开拓新市场,带动教育培训机构的持续发展。3.品牌战略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占领竞争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品牌是无形资产,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一旦拥有了自己强势的教育培训品牌后,就会形成强大的品牌壁垒,提高准入门槛,通过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品牌信任,积极维护原有的市场份额,享受品牌溢价,同时通过强势品牌竞争力,扩大竞争优势,有效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二、影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信任的因素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实施品牌战略,不仅要采取有效途径来创建和维护品牌,还要树立学员对自己品牌的信心,形成品牌信任,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和参与学习行为。通过综合以往研究和从事高校教育培训实际经验,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主要会受到高校特征、品牌特征、学员特征以及品牌—学员互动特征四个因素的影响。1.高校特征因素。学员对高校的感知会转移到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感知,对高校的信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到对其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高校的声誉、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等都会影响学员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高校声誉好、学术地位高的学校更值得学员对其教育培训机构产生信赖,培养出卓越人才的高校也会增加学员对其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2.品牌特征因素。品牌特征因素包括品牌声誉、履约能力、品牌竞争力、品牌心理效应。品牌声誉不仅反映品牌的专业能力,也会反映他人的信任特征,良好的品牌声誉会使学员快速建立起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信任。研究表明,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履约能力与品牌信任呈正相关,有能力履行承诺是学员产生信任的前提。品牌竞争力是教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强势品牌竞争力强,具有高知晓度和忠诚度,更容易获得学员的认可和信任。品牌心理效应指在学员认知中,教育培训机构所代表的个性、情感、品味等综合文化因素的总和,能满足学员情感需求和社会认可的品牌更能获得学员的信任。3.学员特征因素。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也受到学员特征的影响,包括品牌喜好、品牌经验、风险承受能力、个性需求等。学员选择教育培训机构会受到心中既有的品味和偏好的影响,品牌的独特偏好会影响他对教育培训机构品牌的信任,学员具有的品牌经验会影响其判断品牌的可靠性及可信赖性,不同风险偏好的学员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也会有所不同,风险偏好程度高的学员更容易产生品牌信任。另外,学员的不同个性需求差异也会影响品牌信任,学员更容易对能满足自己情感、交往需求的教育培训品牌产生信任。4.品牌—学员互动关系特征因素。学员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除了静态的高校、品牌、学员特征因素外,还会受到品牌—学员互动特征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牌体验、学员满意、培训后的持续服务等。品牌体验可以实现品牌对学员的体验性价值,给学员留下品牌印象,愉悦的体验会使学员加深对品牌的正面印象,提升品牌信任。满意度是对学员满足情况的反馈,它是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自身及其性能的评价,学员满意程度越高,则学员会更信赖该教育培训机构,大量研究表明,学员对品牌的信任度会随着满意度的提高而增加。培训结束后,教育培训机构对学员的跟踪和增值服务,以及由此建立的品牌与学员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也会增加学员的品牌信任。

三、高校教育培训品牌信任的构建策略

学员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受到高校特征、品牌特征、学员特征以及品牌—学员互动关系特征影响,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应该着眼于这四个方面来构建教育培训品牌信任,增强学员的忠诚度和品牌选择行为。1.诚心营销,树立良好的品牌声誉。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品牌信任,必须长期坚持诚信营销。在招生营销时,不夸大其词,不许兑现不了的承诺,以事实和履约能力为依据进行适度宣传和推广。为谋取短期利益而进行虚假宣传来误导学员,会使学员对已有的品牌信任感知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学员的感知风险增加,消费后悔增强,必将会给高校教育培训品牌形象和声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2.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定向服务。学员特征因素会影响品牌信任,因此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面向受训学员群体,开展差异化服务。明确市场细分,做好目标客户群体的定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据此开发个性化的教育培训项目,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摒弃模板化的单一式培训,针对特定客户,在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方式、实践基地、学员参与、增值服务等各个环节实施差异化的安排。3.修炼内功,提升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包含了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在资源、能力、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也是增强客户品牌信任的因素。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从打造先进的硬件设备、优质的师资队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来提升品牌竞争力。另外,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重视教育培训品牌文化引领和传播,高端论坛、专家推介、公益活动、媒体正面宣传、良好口碑传播等都是获取学员信任的重要砝码。4.真诚以待,形成良好的品牌关系管理。品牌关系是指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持续联结的强度和发展能力,它的形成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学员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首先学员获得足够的信息充分了解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其次学员通过参加项目,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获取品牌正面形象,并建立起友谊关系,最后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赢得学员的信任,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学员和品牌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高质量的品牌关系会降低学员的风险感知,推动品牌信任的建立。5.超值服务,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品牌体验对品牌信任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针对培训学员和委托单位确定体验价值,分别从产品功能、服务流程和关系建设三个环节来实现体验价值。从培训项目功能上,要对接委托方和学员的实际需求,能解决受训方的实际问题;从服务流程上,要从吃、住、教与学等各个环节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体现专业化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从关系建设上,要与学员培养感情,建立友谊关系,培训结束后,对委托单位进行追踪回访委托,提供后续服务,包括举办各类校友活动,不定期邀请学员参加各类活动,主动提供培训动态信息等。6.预案应对,开展品牌信任危机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市场竞争激烈,客户群体和需求复杂多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可能会面临品牌信任危机。危机处理是否得当,会影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形象和声誉,甚至会导致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成败,因此,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树立危机意识,制定应对预案,加强危机预防和管理。危机发生后,要把学员利益放在首位,以真诚、善意的态度,赢得学员的理解,努力把危机转为契机,展现积极品牌形象,重塑品牌信任。

作者:韩建立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晞,刘洁.培训机构的品牌战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30-32.

[2]袁登华.品牌信任研究脉络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434-437.

[3]陈延.基于生命周期理念的教育培训品牌维护与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13,(35):102-105.

[4]汪月琴.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建设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2014,(2):31-32.

[5]唐小飞.消费者品牌信任瓦解与重塑对策研究[J].预测,2010,(6):6-12.

[6]倪万玉.消费者品牌信任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师范类教育培训市场拓展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生活节奏与知识的更新速度都变得越来越迅速。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人们的职业生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因此,强烈的继续学习愿望与“充电”的社会需求催生并推动了教育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壮大。而我们看到尽管中国教育培训领域最早起步于公办高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掘,但是似乎目前高校的培训服务遇到了不小的瓶颈,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由于目前很多师范类院校都在进行学校发展定位的转变,因此笔者试图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探究师范类高校教育培训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一、当前教育培训市场概况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教育培训市场产生和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策的实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目标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制定,使得国家经济结构、人才结构正在进行着明显的调整。而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有企业中剩余职工的再就业、党政机关内精简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转岗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促使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重视与当前工作无关的“非岗位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加,这种以优化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投资型学习悄然兴起。据国际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20万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性支出平均消费645.9元,同比增长3.8%。全国居民潜在的教育支出每年约为3000亿元。可以看出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些都为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而中国培训市场规模以每年200亿的速度扩张,也正验证了这一点。

2.期待更好的职业生涯,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受到重视

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居高不下,就业市场供需形势更加严峻,这就迫使在校大学生除传统的考研考博之外,只能通过各种培训掌握多种实用技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种培训都出现了报名人数大幅度攀升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原先的“铁饭碗”“大锅饭”被打破。劳务制度的改革使得在岗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性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因此为了能够应对由于知识和技能老化周期的缩短而可能遇到的裁员风险,确保自身在未来能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在职人员对其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也为我国的教育培训拓展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培训细分市场发展不均匀

首先,从培训项目类别的角度看。《2007-2010年中国培训市场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IT培训、英语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培训教育业的支柱。其中,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年产值。而目前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已达5万家之多,预计到2010年底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达到300亿元。而去年全国IT职业培训市场实现销售额53.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4%,今年的预计增长率为15.7%。至2012年,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2%。由于资本对行业的持续注入,部分品牌IT培训机构进一步扩张,形成品牌IT机构高度垄断市场的格局。去年IT培训市场品牌集中度显著提高,前10名IT培训机构占据73.9%的市场份额。在所有产品中,软件类培训产品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少儿教育,特别是早教机构近两年发展迅猛。随着“80后”人群陆续为人父母,又一个生育高峰也逐步显现。据预测目前中国的早教潜在市场已有上千亿的规模。其次,从培训提供者的角度看,当前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培训班;行业企业的培训中心、各种学会团体办的培训、社会力量办学、培训公司、个人。目前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和民营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两者就占去了市场份额的85%,另外还有一些政府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也有一定发展。据资料显示,2007年各主要高校继续教育(不包括MBA教育)盈利情况为:清华大学6.9亿元;北京大学5亿元;中国人民大学3亿元;浙大和南开同是过亿元的大户。而各大品牌民营培训机构每年以约25%的速度扩张也推动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标准、教学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全面提升。

二、师范类高校举办教育培训的特点

市场规模的高速扩张与无限商机,使得很多民营投资者趋之若鹜。但反观传统的高校培训,除了个别名牌大学仍能够借助其品牌效应在市场内站稳脚跟外,大多数高校只能算勉强维持,甚至是早早就被挤出市场竞争,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究其原因,我想我们必须从此类院校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国家公办的高等学府,师范类院校举办培训具备教学成本低的绝对优势。第一,随着近几年的高校硬件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各高校包括师范类院校在教室、实验室、学生生活区的硬件配备上较之以往都上了一个台阶,能够做到同时满足统招学生与为校外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要求;第二,学校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质量有保证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这为开展培训节省了大笔开支;第三,在专业理论方面,由于高校都担负着学科建设和研发的任务,在专业理论上有着民营培训机构不能比拟的理论基础与优势。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多年积累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经验,使得其在语言类专业、教育类和心理学专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起点。这为院校提供语言类培训、教师培训、幼儿教育以及考试类培训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也为师范类院校节省了不少课程开发的成本。

可以看出,师范类高校举办培训的优势是巨大的,但劣势也是明显的,甚至有时是致命的。首要的一点就是办学体制的僵化。由于公办高校多年来一直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办学,行政化的管理结构,使得其在对外举办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三个致命缺陷:第一,培训地位不及统招办学,无法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由于公办院校的经费来源大多依靠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因此举办培训势必不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二,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思想使得学校始终沉浸在买方市场的优越感中,不能及时更新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致使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学员的求学愿望;第三,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培训班的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严重缺失,使得学员在将其与一些大品牌民营培训机构比较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导致生源流失。另外,尽管目前很多师范类院校都在进行学校定位的转型,积极地调涨专业结构,但理工科和应用性专业的学科劣势还是在教育培训项目的选择上体现出来。诚然,提高学员的基础文化素质及理论修养确系高校举办培训的一种社会服务属性的体现,但是,实用性与时效性同样是学员选择是否参加该培训的原因和动机。因此缺乏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成为了师范类高校培训发展的主要阻碍。

三、师范类高校拓展教育培训市场的途径

1.调整办学模式,引进经营理念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培训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具有产业特性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交换存在于这个活动当中。社会和个人都是培训领域交换的利益实体,是培训需求的一方,即买方。培训机构或办学实体是提供培训的一方,即卖方。在培训过程中卖方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而买方必须交纳一定数目的费用从而获取参加培训的权利,并经过培训得到个人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增加社会竞争能力,这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交换关系;其次,培训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体能的消耗向学生提供服务,同时也获取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劳动价值的交换;最后,既然培训的市场机制是客观存在,作为培训机构就应该引入产业运行机制。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计算投入和产出。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及时对社会和学员等买方的需求进行反应。

2.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既然培训是产业,具有经营性,那么作为培训服务的提供者就必须以买方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宗旨。因为当学员和培训机构达成培训协议时,作为服务提供者,培训机构就对学员做出了服务承诺,并需要按照承诺提供相应的教育劳务,以实现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这样才不会在还没有和别人开始竞争的时候就被踢出局。

3.开发优势项目,发展特色培训

尽管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是当前很多师范类高校的转型目标,但要完成专业结构调整还需时日。因此尽管很多应用性专业的培训市场很火爆,但笔者建议师范类院校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竞争。师范类院校在教师培养、心理学以及幼儿教育的优势是其他非专业机构难以超越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优势做大做强,打造这些培训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一流品牌。另外,在其他专业方面可以采取和那些大品牌的民营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学习人家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日后的专业调整做好理论和实践储备。

参考文献

[1]俞建伟.教育集团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研究,2008(5)

[2]董兵.关于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2004(5)

[3]蒋立文.略论加入WTO教育培训服务的推展.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3

当前,关于高校党校的研究工作的研究,以“高校党校”为题的论著有400多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高校党校自身功能的研究。有学者重点研究了高校党校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要着力强化政治功能,重点从发展格局、发展理念、发展平台和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也有学者认为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党校建设的思路和模式,紧紧抓住以新媒体平台建设及大数据构建这一契机,进一步实现高校学生党校数字信息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高校党校教学培训模式的研究。有学者提出着力构建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对象的多层次全覆盖,建立开放的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也有人指出网络教育培训具有共享性、延展性、针对性、灵活性及交互性等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高校党校网络教育培训实效的对策。(三)高校党校政治属性的研究。有学者提出高校党校应该具有的党性教育功能,必须始终坚持把党性教育放在首位,把握高校党校的特点,提高党性教育的时效。也有学者认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与作用,加强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现有研究看,高校党校的研究尽管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对主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是缺乏深度和广度,对新时代高校党校的准确定位与特殊职能以及高校党校特殊的教学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尚未出现突破性成果。因此,进一步扩展和丰富高校党校自身功能的研究,提升高校党校建设机制的有效性,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的。

二、高校党校“12345”建设机制及路径

笔者系高校党校一线工作人员,对高校党校的各项工作均有着深入了解和思考。本文的理论研究基于所在单位二级党组织分党校和各支部调研情况,分析了高校党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其他高校的不同情况,参加了部分学术交流活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基本理论体系,致力解决高校党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拟采取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教学改革、健全规章制度、发挥互联网优势、改善办学条件和党校自身建设等方法,为加强高校党校建设工作和发展提出新思路。(一)贯彻“1”个理念,即坚持“高校党校姓党”。指出:“党校姓党的问题,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此为根本遵循,高校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党校的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引领,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高校党校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二)对接“2”个服务,即党校工作要主动服务党建,服务人才。一是要强化党建统领作用,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明确高校党校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于学校党建工作。二是要明确党校的主要工作也是服务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通过党校的各类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培养的理论武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围绕这两个服务,具体的措施包括健全机构和制度、加强党校师资建设、加强经费保障、完善选聘制度、探索实行师资联聘、动态管理的机制。(三)突出“3”个层次,即党校教育培训要突出“校级、省级、部级”三个层次。高校党校要以育人为本,做好各层级教育培训工作。一是扎实开展校级教育培训。在党校授课中要深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员头脑。通过利用各种形式深入讲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实践发展观,来加强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要认真做好省级各类培训的推荐和组织工作。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全面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党性教育、精准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推荐优秀学员参加省级和上级党组织组织的各类培训。三是选拔和推荐优秀人员参加部级教育培训。按照中央有关要求,认真酝酿推荐校级领导参加部级的教育培训,同时,要提高业务骨干尤其是“双带头人”培训层级,培育优秀“双带头人”参加国家层级的培训,实现党建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双重突破。(四)采取“4”种形式,即党校教育培训的4种形式,主要将培训、考察、课题研究、调查研究等综合运用。一是注重理论学习先行,加大党建理论研究投入力度,扩大研究群体覆盖面,提升党建理论研究层次。同时,培训内容体系上要突出重点,结构完备。二是要建章立制,实行4种培训形式规范化管理。要进一步各级党校职责的基础性文件,完善对学员教学、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三是注重教育培训形式多样性,充分运用专题培训、外出培训、调训等方式,结合到兄弟院校交流考察、深入基层党组织调查研究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培训工作。(五)实现“5”类对象,即党员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教师党员骨干、普通党员和学生党员等5类人员全覆盖。通过建立完善的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使高校党校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体现出分类明确、知识全面、思想先进的特点。这5类对象分布在学校中心工作的各个领域,对他们的党建教育培训尤为重要,对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中心工作的突破起着非常重要的思想理论保障作用。特别是实现5类对象教育培训全覆盖可以更好的着眼高校党校建设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高校党校是“校中之校”,既是学校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又是党员和党员干部培训和锤炼的重要基地,肩负着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党校建设的理论研讨,以为党输送和培养”新鲜血液”为光荣使命,努力建设学习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家园,是当前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时代高校党校的建设要呼应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呼应党中央要求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更要对应高校党校自身改革发展与创新,从根本上形成高校党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要任务,实现教育思想的创新;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以凸显高校党校的特色为基础,实现教育体系的创新;以科学管理、从严治校为切入点,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在金.关于提升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党校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6):39-41.

[2]信润海,孙雪霏,赵敬轩.‘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校建设探析.改革与开放,2018(08):117-118.

[3]张振飞.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微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27-28.

[4]陈洁.高校党校干部党性教育的特点和实践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9(03):103-105.

[5]葛鹏程.高校党校加强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高教学刊,2019(03):168-170.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疫期

2019年底突发的肺炎疫情,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为了早日消灭疫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国各地政府部门一再延迟包括高校在内的本地各级各类学校开学日期,虽然开学返校时间延迟,但高校师生的学习研究并没有停止,所以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必须紧紧跟上。针对师生延迟返校的情况,高校图书馆应该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对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切实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保障能力。

一、读者服务工作疫期面临的问题

疫情防控对高校图书馆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读者服务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读者无法到馆借阅纸质书刊。纸质书刊是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文献形式,收藏数量普遍较多,少则几十万册,多则几百万册,在高校师生学习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高校图书馆正在向着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但纸质书刊的采购与收藏仍然是当今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方式,借阅纸质书刊依旧是高校师生学习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能正常返校工作学习,就意味着高校师生无法借阅纸质书刊,某些知识信息也就无法获取。(二)读者不能直接检索下载图书馆电子资源。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一般都是授权校园网IP访问的,校园网IP范围以外不能自由阅读和下载,如果想在校园网外查阅图书馆电子资源,就必须通过登录图书馆校外访问系统或校园网VPN来实现。正常在校期间,高校师生特别是广大学生,都能够直接获取图书馆电子资源,几乎用不着校外访问,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没有注册和开通校外访问账号。所以,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他们身居校园网以外而无法正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三)图书馆不能正常开展面向读者的教育培训活动。正常情况下,为了促使高校广大师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和研究,图书馆每年都要开展许多面向全校师生的一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如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数据库使用辅导讲座、读者入馆教育、阅读推广活动等。举办这些教育培训活动需要事先把一定数量的老师或学生召集起来,在一定场馆或教室进行。因此,这些活动或课程在疫情防控期间也都无法正常开展。(四)馆员工作量不均衡问题。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的一些部室如流通部、阅览部的书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自修室等直接面对读者的部位均不开放,无须值守,负责这些工作的馆员暂时没有工作可做,而另外一些部室的馆员如负责线上参考咨询工作和技术保障的馆员却要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这样就会造成馆员工作量的不均衡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和分工,势必会造成人力的浪费和馆员们的心理不平衡,影响工作质量。

二、应对疫期的读者服务工作保障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疫情防控期间的读者服务工作,要充分依靠网络来开展。总体思路是:正常情况下通过网络进行的线上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原来在线下进行的工作,也要想方设法通过网络在线上开展。(一)统筹安排图书馆工作,工作防疫两不误。疫情的影响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一改常态,图书馆领导必须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部署,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好图书馆各项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就是疫情防控和读者服务,既要切实做好有关疫情防控的首要工作,又要全力保障读者服务的基本工作。考虑到图书馆各部室工作的不同情况,必须将那些暂时无事可做的馆员做一个合理的工作安排。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安排一部分馆员去做疫情防控的宣传和值勤服务工作,安排其余馆员充实到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等线上读者服务工作中去。等疫情结束后,再让他们各自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二)建设稳定校外访问通道,保障读者的高强度访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访问权限,一般仅限于校园网IP范围以内。为了方便本校师生在校园网以外的学习和研究,图书馆一般都建有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系统。正常情况下,并不是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有校外访问账号,并且拥有校外访问账号的师生也只是偶尔或短暂离开校园网环境的时候才使用,所以校外访问系统的使用量较小。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必须要为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注册开通一个校外访问账号,并且他们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只能依靠校外访问系统,这样就会造成校外访问系统的负荷空前加大,很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校外访问系统允许同时在线的并发数要足够大,分配的网络带宽要充足,服务器性能要好,否则就难以保证大量师生的正常使用。目前高校实现数字资源校外访问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专门的校外访问授权软件,这是图书馆较早实现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是搭建校园网VPN服务器,这是高校当前实现校外访问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障本校大量师生对于数字资源的正常访问,最好同时建有这两种方式的校外访问服务系统,或者配备多台校园网VPN服务器,并且服务器软硬件配置参数要满足峰值访问量的需要。(三)加强数字文献建设,丰富馆藏电子资源。为了方便读者远程在线访问,图书馆必须加强数字文献建设。第一,要调整文献资源购置费比例,增加电子资源购置费,减少纸质书刊的购置费。新购置纸质书刊尽量纸电同步,或者加大电子图书期刊采购数量,减少采购纸质书刊的种类和复本数。第二,积极推进图书馆纸质书刊的数字化,努力提高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比率,加快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第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扩大读者可免费获取电子资源的范围和数量。第四,积极搜集整理网络OA资源或其他免费资源,不断丰富馆藏电子资源。第五,积极与数据库供应商协商,争取让重要数据库供应或商如同方知网、万方数据、超星、维普资讯、北京中科等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本校师生开放更多免费电子资源,提供更多访问便利。(四)建立读者教育培训数据库,方便读者自我学习培训。建立读者教育培训数据库是加强读者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疫情防控期间尤为必要。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培训工作如文献信息检索课、数据库使用培训讲座以及读者入馆教育培训讲座等,可以由专业老师把需要讲述的内容制作成系列教学视频或者PPT课件,再由技术人员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建立读者教育培训数据库,将数据库链接挂在图书馆官方网站首页或者整合到微信公众号功能菜单上供本校读者网上自学使用。另外,关于读者入馆教育,已有多家科技公司开发了功能齐全的入馆教育学习培训考试软件,图书馆可以申请试用或购买,然后将其访问链接直接添加到读者教育培训数据库中即可。 (五)加强网络参考咨询工作,及时解决读者问题。不能返校使得大量的师生员工不得不通过校外访问系统获取文献资料。与在校园网内直接访问电子资源相比,通过校外访问系统访问相对复杂,并且部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平时基本不用校外访问系统,不大熟悉使用方法,所以他们在使用校外访问系统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顺利获取需要的资料。因此,必须要有图书馆馆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进行文献传递。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师生的咨询量和电子文献传递量比往常会有较大增加,仅靠图书馆原有的参考咨询馆员难以高效地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增加一定数量工作人员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考虑从流通、阅览等部室中调派一些熟悉参考咨询工作的馆员加入参考咨询服务工作队伍中来,通过QQ群、微信群或电话等及时在线解答师生疑问或进行网上文献传递。另外,高校师生的论文服务和课题查新服务,也必须安排专人同步在网上进行。(六)搭建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在疫情防控时期,搭建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依托网络进行远程实时教育培训是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活动的理想方式。这样不需要读者实地汇集,只需读者网上在线,就能开展相关活动。硬件方面,可以考虑将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进行功能提升,安装必要的视听设备,使其具备远程直播功能,也可以将图书馆内适宜房间设置成简单的远程培训直播室;软件方面,图书馆可以购置专门的远程直播软件,也可以使用网上免费的远程办公或视频会议软件,如腾讯课堂、雨课堂、华为云welink、钉钉免费远程办公等,可以择优而用之。建好平台,不仅疫情防控期间可以利用平台开展工作,疫情过后也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采取远程方式作为传统教育培训方式的补充。(七)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网上阅读推广活动。在疫情防控时期利用新媒体开展网上阅读推广活动是切实可行的举措。新媒体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新兴媒体,如网站、微博、腾讯QQ、微信等。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每年都要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阅读推广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网上阅读推广工作也是近年来业界专家学者不断探讨实践的新课题。微信公众号是阅读推广最常用的网络平台。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整合了很多读者常用功能,如我的图书馆、座位预约、通知公告等,是高校每个读者几乎每天都要登录使用的移动平台。所以,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展阅读推广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譬如,针对今年的疫情,可以开展肺炎疫情专题阅读推广活动,增进大家对疫病和疫情的了解,提高防控意识。另外,利用图书馆网站、微博、移动图书馆等网络媒体平台同时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会进一步提高阅读推广的效果。

三、结语

疫情隔开了图书馆与读者的空间距离,但隔不断图书馆的服务。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线上读者服务工作,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疫情防控对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也必将有力促进疫情过后的读者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付朝柯.图书馆纸质图书的保护和管理研究[J].青年时代,2019(27):247-248.

[2]李学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5):81-82.

[3]李学聚.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04):139-142.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5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水平,这与大学生本身特点有关。当今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慵懒习惯被带进了高校,经常晚睡晚起,早上不吃早餐造成胃病的比比皆是。现在高校食堂卫生隐患也比较多,由于食堂承包给社会,一些雇佣勤杂人员不太讲究卫生。学生不爱吃食堂饭菜,外卖食品的盛行更加重了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因此,推行高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迫在眉睫。造成职业健康伤害的主要因素是职业健康、安全卫生教育和职业卫生培训的不足,高校安全卫生培训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职工和大学生的安全卫生意识、积极开展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重要基础,科学传授安全卫生知识与技术,可以预防和杜绝职业带来的伤害。

当前我国高校职业安全卫生教育效果不明显,由于教职工对培训教育目的的曲解、对培训教育效果的置疑、盲目的自信和侥幸心理,以及对授课方式的不满,导致缺乏学习动机;加之培训授课的内容枯燥乏味、培训授课方式单一、没有坚持定期培训教育,导致高校职业卫生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开展不顺畅。因此,高校要通过适宜的培训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培训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培训教育方式,适时地进行再培训教育,以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意识。由李倩和刘寿堂撰写的《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培训方法指南》一书,对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教育,以及职业卫生培训方法研究,具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帮助。该书重点论述了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内容。该书旨在为职业卫生与安全培训师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培训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形式,以有效地实现职业卫生与安全培训的教学目标,增进培训效果。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培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四步骤教学法、考察教学法、照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大大提高了培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培训常用的教学媒体有:教具应用、图片应用、视频应用和Power-Point应用,这些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教育培训常用的教学形式有:报告会、课堂教学、分组教学、班组工前教学和师徒教学等五种形式,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助于培训效率的提升。作者还为读者提供了加拿大的培训经验,介绍了加拿大卑诗省实现工人有效教育和培训的三步骤。

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验,有益于我国高校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笔者在开展所承担的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江苏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项目编号16GLB019)科研过程中,对这部教材进行了系统的阅读和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高校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教育公共课程,从资格培训规定、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到考核标准等方面,构建起一套培训体系和职责明确的培训程序,建立起有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培训机制,使高校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培训工作走向正规化;进一步开发和优化培训教材,培训一批优秀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教育的师资,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和评价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要加强高校与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合作,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具备一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知识,大大改善我国高校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的现状;要实现职业健康和卫生安全教育培训的两大目标,不仅要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健康与卫生安全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安全卫生意识,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也是良好的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对于那些缺乏责任感的教职工来说就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如果不能遵守安全卫生行为,就不能达到预防职业伤害的效果。在高校推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全校性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公共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内容,开发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材;通过培训培养专职师资力量,增加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采用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评价机制;加强与国家安全监察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强调对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培训的责任划分;将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培训的外部环境和安全文化氛围;健全职业健康与安全制度,完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组织保障,层层落实职业健康与安全职责,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的全员普及;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处处体现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元素等。

在职业卫生培训当中,可运用参与式方法,有效提高教职工的法律和职业卫生知识水平。还可以积极借鉴加拿大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培训的管理理念、教育体系、企业培训模式与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汲取先进经验,为改进我国高校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沈艳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综合门诊部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6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教育改革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使得教师明显不足,多数学校在教学内容、方式的选择上缺乏创新性,这与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具有直接关系。继续教育是目前高校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如何根据教学需求促进教师继续教学积极性的发挥,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充分考虑了学生需求,对于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是高校扩招、发展的重要目的,为提高就业率,高校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继续教育体系创新从教学自身出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具体上,基于就业率提高的高职教育体系创新强调以下内容。首先:教育体系创新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职业能力。其次:基于教育发展现状的继续教育体系创新培养了“双师型”教育人才,从而对于高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具有积极意义。

(三)继续教育符合教育体系创新需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决定了高校教育的调整与改革。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然而新的科技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其发展,这使得教师的再教育成为必然。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对教育改革的重视,针对教师的再教育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具体的实践中,一些教育机构缺乏正规性。高校教师自身意识薄弱,知识体系更新速度慢,教学创新能力差等都影响了其继续教育的效率。因此,文章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如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一)培训内容与教学目标偏离,实用性不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为满足部分人员的需求,继续教育培养将职业证书的获得作为主要目标,这使得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无法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二)培训的方式单一且缺乏灵活性。处于对再教育的错误认识,很多机构将再教育的培训时间放在假期,培训方式同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相同的问题,即强调教学主讲人的主体作用。另外,无法与高校的具体教学需求相联系,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这造成了教师厌倦再教育培训。一些教育机构甚至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严重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教师的再教育培训很难实现。一些学校的教师既要负责教学,又要负责科研。因此压力巨大,时间不充足。为此,再教育培训一再被压缩,长此以往教师对于再教育培训的热情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明显不足,导致一些教师无法进行继续教育,教学素养无法紧跟是时代的需求。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途径

建立并实现以高校教师为重点,以企业的发展为核心的继续教学体系是目前高校发展的方向。使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改革,以确保其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的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符合这一需求,从具体上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创新途径如下:

(一)建立并实施以学校为主体,注重实效的校本模式。所谓校本模式是指以高校自身为核心,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保教师再教育体系的创新。要求高校将教师作为主要对象,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形成教学经验。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过程中,还应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在现今高校发展中,综合采用了集中与自学相结合以及分层教育的模式。获得了高校的认可,逐渐完善这一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并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体系。在高校继续教育中,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应作为教学的核心。继续教育机构的开设要以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师中心体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性,制定满足需求的教育体系。认真分析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答案,为其创新意识的提高提供基础。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确保学习环境,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强调理论的同时增设实践培训内容。

(三)建立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针对教师的需求进行相关的再教育培训,以明确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还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知识与企业的融合,从科研、教学两个方面解决高校教育需求。校企之间的合作降低了企业的压力,也使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改革成为现实。能够为高校培养更多专业的教学团队。

四、总结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7

一、认真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

组织带领党校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认真学习同志“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实际和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以及学院分党校培训班作有关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辅导报告多场。

作为校党委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扬州市委宣传部宣讲团成员,在下半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协同校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学校有关十六大精神宣讲稿编写工作,在学校和扬州市作十六大精神宣讲多场,对推动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发挥了应有作用。

二、围绕学校中心和事业发展,加大对各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1、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成功举办首期青年干部教师理论学习班。学习班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素质要求,历时4个半月,总课时达136个课时,系统组织学员进行“三基本”、“五当代”和党性党风教育、领导管理方面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社会考察、党性分析等活动,着力提高青年干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学习班在全校产生积极反响,并在全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开创了有益途径和方法。

2、结合我校暑期部分学院调整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际,提高新上岗中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管理水平,举办第一期新上岗中层干部培训班。培训班邀请校党委书记范明教授、校长郭荣教授作专题作报告,邀请有关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介绍经验,并组织学员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进行讨论。

3、为把学校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活动引向深入,与党委宣传部举办处级领导干部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班。学习班邀请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沈建国、扬州市委书记孙志军、校党委书记范明等领导作辅导报告,并组织学员对学校十六大精神的贯彻和学校的事业发展进行深入讨论,为学校下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奠定基础。

4、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岗位培训。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确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工作理念,前瞻性地思考和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与学工部举办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理论研讨班。研讨班组织学员听取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姜映梅、校高教所所长姚林、商学院副院长谢科进等五个专题报告,并组织赴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考察交流,对新世纪我校学生工作如何开创新局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5、为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新时期统战工作,研究我校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的思路对策,发挥统战工作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学举办全校兼职统战干部理论培训班。

6、为支持和帮助我校各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新成员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学院举办派新成员培训班。学员们听取了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源泉、我校九三学社祁龙威教授的专题报告,与南京医科大学进行了对流,参观考察了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

三、加强对分党校建设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分党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1、根据学校学院调整和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体制改革情况,进一步调整党校校务委员会,建立健全各学院分党校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在新建学院全部建立了分党校。

2、召开全校党校工作会议,研究加强分党校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党校的地位作用、工作职能、制度建设等要求,并对分党校规范化建设、提高分党校教育培训质量和建设网上党校教育阵地等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交流,提高对分党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分党校工作的信心。

四、建立华东地区高校党校网上阵地,充分发挥党校网络教育作用。

1、今年6月,我校党校在华东地区高校党校工作第四次研讨会上以“开拓创新,走扬大党校特色之路”为题,向大会介绍了我校党校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的经验。并在该次会议接受华东地区高校党校工作联络组委托,通过我校党校网页建立华东地区高校党校网上教育阵地的链接。经过一个暑假的紧张努力,该网页于今年9月开通,首次链接了31所华东地区高校党校和其他地区5所高校党校网页,及时沟通了华东地区和全国有关高校党校信息,推动了兄弟高校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在全国首开先河。全国高校党校工作联络组及时在全国高校予以宣传和推广。

2、进一步加强网上党校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我校信息网络的作用。今年以来,投入较

大精力对党校网页进行第五次全面更新,并每月定期更新网页内容,加大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宣传力度,扩大了校、院两级党校教育培训内容的交流,增强了网上党校的教育引导功能,拓展了党校教育阵地,丰富了党校教育手段和功能,推动了校院两级党校网络建设,在全国、华东地区高校党校产生了积极反响。我校党校网络建设的情况,在全国、华东、东北以及江苏省高校党校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和介绍。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8

一、促进地方高校学生就业质量

大学生的就业率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得到较好的处理,地方高校要想使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得到较高水平的培养,就要将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部就业,发现并高效利用创业机会,为自己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天空,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首先,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活动,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国内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比较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高校在人才培养形式上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探索和尝试新就业模式和传统就业教育的意义,同时给就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核心内容为对大学生的创业特征、创业观念、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进行良性培养,进而促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全国推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扶植力度,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高,使大学生毕业后可以有更多的自主创业机会,使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不断提高。高校一定要将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并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程中,注重开展适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观念。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技能、就业技能、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其次,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更好的实现。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准确的掌握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不断提升,大多数的大学生愿意去自主创业,如今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更加热衷于自主创业。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使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得到提高,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较好的实现。伴随着创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急切的需要不断掌握和积累创业知识,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锻炼自己,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也是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根本要求,为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使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个性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体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根基,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互为一体,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为依托。所以,地方高校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就要将创业教育开展好。首先,创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素质教育纲要中提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开展好素质教育,党的教育宗旨是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党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型”接班人。所以,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创业教育,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创业素质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将综合素质进行了完美的展示,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一••定要具有的素质。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好,可以使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将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好,可以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较好的推进,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延伸,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其次,要想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就要将创业教育工作做好。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为了提升全体学生的创业素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灌输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将技能型创业教育开展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将创业教育开展好,能够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素质。

三、推动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力的推动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目标,地方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更好的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提升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服务水平,进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首先,创业教育可以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得到较好的转变,使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得到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全面的开展创新和改革工作,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多层次和多样化,做好创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使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得到较好的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创业型人才。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合进去,将地方高校人才计划、社会服务性能和科学研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观念的转变,注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时,对学生的心灵、精神和意志要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得到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使其更好的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其次,创业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转变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教学方法得到较好的革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就是变革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在转变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一定要注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创业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渗透中得以实现,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一定要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注重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评价形式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注重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相互的补充和渗透,加强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实体孵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体系,将渗透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作用发挥好,在人才培养中开展“双导师”制度,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专业课教学和创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最后,通过创业教育转变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观念,使教师转变成“双师型”教学精英。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和教育素质,对于所讲授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教练型教师是人力资源保障和学科建设的基础,职业素质是教师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与普通的教师进行比较,教练型的教师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较好的参与到创业培训里。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的技能,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要进行改变,不可以将学历当做唯一的评价标准。地方高校要不断的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讲学,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比如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挂职锻炼与项目合作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培训机制,“送出去”与“走进来”相结合。创业教育要想顺利的开展下去,就要有专业的创业教师做保障,地方高校不仅要培养自己的专业创业教师队伍,还要面向社会聘请专业的创业人才到校讲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促使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自己创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使高校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培训工作,使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要想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就一定要开展好创业教育工作。同时开展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使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可以更好的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

作者:杨继全 单位:大同大学

参考文献:

[1]侯永雄,林闻凯.创业教育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内在耦合性及实现路径[J].高教探索,2015,(2):34-36.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廉政建设;高校干部;法制教育

一、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是大势所趋。2014年,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这说明,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现范化,真正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任务落到实处。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重教学科研、重业务知识,轻学法用法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运用法律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相比,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现代大学的标准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一些高校党委行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二是一些高校干部工作学习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一些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四是一些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二)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是形势所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与社会的交融、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权钱交易、学术腐败、贪污受贿,师生违规等现象在个别高校时有发生,有的高校其至出现群体化的违法违纪。查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7年,全国高校有26名领导干部受到执纪审查和党纪处分。2018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全国高校年度首例厅官违纪案件,江苏警官学院原副院长倪兴余被立案审查。这一方面说明高校反腐倡廉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任务依旧非常艰巨,反腐工作依旧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干部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高校干部违法违纪屡查不绝的现象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高校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依法办事的底线意识缺失。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法制教育,提升法律意识,是保护培养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施,是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当下,一场旷日持久的反腐斗争正在全国深入开展,正如原教育部党组成员、原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所言:高校绝非一片净土,违规违纪问题仍然严重。原本安静平和的象牙塔里,一场反腐风暴正在展开。

二、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治校水平。习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当前,一些高校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上的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领导干部对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不足。党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将进一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将不断深化,高校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也应顺时而定。加强干部法制教育,可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现代大学建设,发挥法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二)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2016年,中央做出了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大决策。双一流建设涉及一系列的建设任务,其中,选对用好干部是双一流建设的组织保障。因此,加强法制教育,促进干部队伍“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激发一切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积极因素。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三十年。新时期,加强对高校干部的教育培训,能够打造一支懂教育、善管理、党性强、业务精的干部队伍,是高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教育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在反腐倡廉形势仍然严峻的大形势下,高校干部管理面临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过程中,高等学校不再是净土,高校中的部分干部出现了腐败问题。纵观近几年被查处的案件可以发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参与市场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除了学术腐败,招生、科研经费、后勤基建、人事聘用、财务管理、物资采购、校企合作等方面已经成为腐败高发领域,负面影响极为严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高校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负有反腐倡廉的责任,因而高校的干部教育培训也肩负着反腐倡廉的政治任务。高校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能起到指示、警醒和引路的作用,使高校的干部从自己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不仅能促进其业务上精通,也能促进其政治上坚强,作风上优秀,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和楷模。所以,切实加强高校干部法制教育培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中国特色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武装干部,用一切人类的先进文化知识不断充实干部,有利于促进新时期高校党的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干部法治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思想指导成功的实践。在高校干部法律素养提升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前提。高校要坚持把学习研究宣传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有关精神作为干部法制教育的一个工作主线,重点加强干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要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规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部署及时纳入到教学科研中,使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入心入脑,促进全体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学透一些,学通悟透法律和文件其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吃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部署要求,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提升干部队伍整体信仰法律、敬畏纪律、遵守政策的意识。(二)加强法制教育,促使干部依法用权。一是要突出对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学习,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做到自觉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必要时可以在干部履职前开展“宪法宣誓”仪式。二是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对学校章程的学习,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贯穿到依法治校的各项管理中。三是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高校办学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四是要深入学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管理高校参与的市场经济活动。五是要加强对党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自觉学习廉洁从政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结合当前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懒政怠政整治活动等项工作,把反腐倡廉与政治理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纪律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做一个为政清廉的领导干部。(三)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新型法制数育。第一,可以积极探索研讨式、互动式学法方式,通过学校建章立制调研、执法监督检查、具体个案讨论、工作研讨等形式,把学习法律与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可以开辟党校警示教育基地,以座谈、参观、现身说法、研讨等方式,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普法教育。第三,可以发挥普法讲师团优势,以集中培训与分类辅导相结合,定期举办法治主题讲座,解决领导干部工作忙无暇顾及学法问题。第四,可以创办干部学法大讲堂,聘请法学专家授课,解读法律,传授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知识。第五,可以开辟领导干部学法网络,制定相关网上学法考核监督制度,通过录像、登记、计时、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等方法提高领导干部学法自觉性,增强学法用法实效。

四、结语

我国高校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对于法制教育的忽略导致高校产生了一系列法制方面的弊病和问题,加强高校干部法制观念和促进法制宣传刻不容缓。同时,高校腐败已经敲响警钟,对于领导层法律意识的普及和规范也成为当前法治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提升干部依法治校的能力素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现代大学的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曾言.当好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答卷人”.武陵学刊.2018(2).28.

张燕.高校反腐风暴.中国经济周刊.2015.12.22.

巴耀文.浅谈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中国法治.2016.06.16.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篇10

一、认真学习宣传“三个代表”原创: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

组织带领党校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认真学习同志“⒌”讲话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实际和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以及学院分党校培训班作有关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辅导报告多场。

作为校党委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扬州市委宣传部宣讲团成员,在下半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协同校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学校有关十六大精神宣讲稿编写工作,在学校和扬州市作十六大精神宣讲多场,对推动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发挥了应有作用。

二、围绕学校中心和事业发展,加大对各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⒈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成功举办首期青年干部教师理论学习班。学习班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素质要求,历时个半月,总课时达个课时,系统组织学员进行“三基本”、“五当代”和党性党风教育、领导管理方面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社会考察、党性分析等活动,着力提高青年干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学习班在全校产生积极反响,并在全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开创了有益途径和方法。

⒉结合我校暑期部分学院调整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际,提高新上岗中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管理水平,举办第一期新上岗中层干部培训班。培训班邀请校党委书记范明教授、校长郭荣教授作专题作报告,邀请有关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介绍经验,并组织学员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进行讨论。

⒊为把学校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活动引向深入,与党委宣传部举办处级领导干部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班。学习班邀请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沈建国、扬州市委书记孙志军、校党委书记范明等领导作辅导报告,并组织学员对学校十六大精神的贯彻和学校的事业发展进行深入讨论,为学校下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奠定基础。

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岗位培训。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确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工作理念,前瞻性地思考和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与学工部举办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理论研讨班。研讨班组织学员听取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姜映梅、校高教所所长姚林、商学院副院长谢科进等五个专题报告,并组织赴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考察交流,对新世纪我校学生工作如何开创新局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⒌为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新时期统战工作,研究我校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的思路对策,发挥统战工作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学举办全校兼职统战干部理论培训班。

⒍为支持和帮助我校各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新成员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学院举办派新成员培训班。学员们听取了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源泉、我校九三学社祁龙威教授的专题报告,与南京医科大学进行了对流,参观考察了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

三、加强对分党校建设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分党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⒈根据学校学院调整和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体制改革情况,进一步调整党校校务委员会,建立健全各学院分党校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在新建学院全部建立了分党校。

⒉召开全校党校工作会议,研究加强分党校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党校的地位作用、工作职能、制度建设等要求,并对分党校规范化建设、提高分党校教育培训质量和建设网上党校教育阵地等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交流,提高对分党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分党校工作的信心。

四、建立华东地区高校党校网上阵地,充分发挥党校网络教育作用。

⒈今年月,我校党校在华东地区高校党校工作第四次研讨会上以“开拓创新,走扬大党校特色之路”为题,向大会介绍了我校党校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的经验。并在该次会议接受华东地区高校党校工作联络组委托,通过我校党校网页建立华东地区高校党校网上教育阵地的链接。经过一个暑假的紧张努力,该网页于今年月开通,首次链接了所华东地区高校党校和其他地区所高校党校网页,及时沟通了华东地区和全国有关高校党校信息,推动了兄弟高校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在全国首开先河。全国高校党校工作联络组及时在全国高校予以宣传和推广。

⒉进一步加强网上党校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我校信息网络的作用。今年以来,投入较大精力对党校网页进行第五次全面更新,原创:并每月定期更新网页内容,加大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宣传力度,扩大了校、院两级党校教育培训内容的交流,增强了网上党校的教育引导功能,拓展了党校教育阵地,丰富了党校教育手段和功能,推动了校院两级党校网络建设,在全国、华东地区高校党校产生了积极反响。我校党校网络建设的情况,在全国、华东、东北以及江苏省高校党校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