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学十篇

时间:2023-06-08 17:38:31

中等职业教学

中等职业教学篇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最近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正面临较大困境。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能力培养长期不受重视,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由于高校扩招,降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门坎,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迂腐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视职业教育为“二流教育”,“差生教育”。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致使现在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争着上普通高中,实在升不了高中的才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被迫接受职业教育,与前几年相比,生源质量及数量明显下滑。

2.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达不到职业能力人才培训的要求。教学模式仍固守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模式,固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理论教师把理论课当作文化课讲授,侧重“填鸭式”教学,无法达到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的需求。

3.中等职业学校能力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当前中职教学相当多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重于能力训练,不注重实践教学,没有按企业职业岗位开发教学课程,没有把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融合教学,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没有深层次的考量其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情况。

4.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相对滞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应有用人单位来评价,而我国至今没有建立有用人单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系。

5.企业未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应以培养人的行动能力为目标,而行动能力是完成一项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能力和培养与训练离不开企业的经营过程和工作内容,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应与企业紧密配合,共同承担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任。

6.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实训条件达不到能力训练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能力培养,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对真实的工作任务借助一定的实训教具、设备、仪器实施具体操作,才能提高完成此项工作任务的行动能力。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还远远达不到能力训练需求。鉴于以上现状,中职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确立起自己在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达到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显得尤其迫切。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建议

1.政府要积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政策安排。政府要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大行动”,并辅以大量的配套项目。既要有舆论造势,也要有实际投入,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政府要积极引导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案。这些都需要政府主导来进行完善。

2.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而近年来的中职大扩招使这一问题愈加突出。通过加大投入,保证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与职业教育的规模比例相匹配。

3.设立专门机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事务进行统管,理顺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更专业和针对性更强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4.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要从全国中等职业教学层面,发挥行业作用,共同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要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出发,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同时要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本土资源和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并使之本土化。建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要注重建设“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要注重完善指向构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课程资源。

5.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着重在于让学生和家长从心底接受和认同职业教育。

6.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要使目前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尽快取得合格学历,使缺乏专业技能、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普遍得到培训。

7.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7.1行动导向是指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7.2以真实情境设计教学环境。学习中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研究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7.3以培养行动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同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按照展示技术的要求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8.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改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

中等职业教学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的立校之本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职业人才,使他们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去。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既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也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本文主要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角度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就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创新、内容创新等展开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强化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有所裨益。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于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公民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职业道德教育不应在学生进入职场后才开始,而是应适当前置,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提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学生踏入职场做好初步的准备。

第二,有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职场人士获得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缺乏职业道德人只会受到雇主的厌弃,并在事业上难以发展,更谈不上有什么前途。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有效为学生的职业和前途发展铺平道路,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赢得雇主的喜爱,并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闯出一片天地。

第三,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使学生的道德水准在整体上得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如果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则学校道德教育是不完整、不充分的,是带有缺陷和遗憾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置于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方法选择和方法创新,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从如下方法进行创新:

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以生动、有趣、真实的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热情,并促进学生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搜集有关职业道德的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以基本案情介绍、案情分析、案情总结、师生评议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有关职业道德的正反面案例,并就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提出一些要求。教师应在案例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

二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设定一定的情境,又学生设身处地实现身份、境况上的模拟,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并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客观条件和心理条件。当前情境教学法在我国数学教学、外语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尝试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开展情境教学法实践。职业道德教育中情境教学法的开展可以通过学生职业志向搜集、情境设定、特定情境下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培训、学生个人陈述和总结等阶段,诱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他对职业道德看法,以及在提升自我职业道德方面应作出的努力。最后,应通过教师点评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误区、总结经验,并真正提升对职业道德看法和认识。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反映出时代精神,并真正满足就业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内容上强调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勤勉、专注精神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包含勤勉、专注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专注于事业,服务于社会。一些毕业生缺乏勤勉、专注精神,如在工作中表现得过于懒散、频繁跳槽但不得志、不深入研究技术浮于浅表,这些现象会使雇主对毕业生持负面看法,不利于毕业生成长。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勤勉、专注,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倡导唯有专注、才有发展的理念。

二是创新、进取精神的教育。针对一些毕业生在岗位上显得较为平庸,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现象,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和进取,也是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雇主雇佣员工,希望员工能够为雇主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一个提升雇员能力、服务社会的过程。因此,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该具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这样才能得到人才市场的喜爱和青睐。

三是合作、共享精神的教育。合作、共享,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在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只有加强合作和共享,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认识到合作和共享的重要性,并以合作和共享体现团队精神,在团队中创造、创新、发展,而不能“独善其身”。

四是奉献、忠诚精神的教育。一些学生走出校门后,怕累怕苦,不愿为用人单位奉献自己的力量,但又要求在待遇上高人一等,必然受到雇主的抛弃。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忠诚精神,不重视保密意识,窃取或泄露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甚至受到法律追究。这些现象表明当前毕业生缺乏一定的奉献和忠诚精神,真正具有奉献精神和忠诚精神的学生,则受到雇主的提拔和青睐。中等职业学校应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对奉献精神和忠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青春,并忠于契约、忠于雇主和忠于事业。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学篇3

关键词: 职业情感教育;价值;目标;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67―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现代职业社会的日趋完善,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成份,作为职业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职业能力怎样,己经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当前职校生的素质状况,分析未来职业社会对人的能力需求,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中等职业学校所应强调的素质,应该是职业素质,其内容除己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职业认知因素、职业能力因素之外,还应包含职业情感因素。职业情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所应负载的重要教育内容,作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架构之一,应该引起职教界的积极关注。

职业情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所选择或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满足自身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我们都知道,个体所从事的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叫职业。它的概念比起具体的岗位或工种要宽泛一些,因为在同类职业中,往往还可以包含若十个工种或岗位。过去,职业学校往往囿于专向性课程和单工种技能,强调“专业思想”教育和“爱专业”的情感日标,忽视或拒斥同类职业内的适应性与相近职业间的可迁移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日前快速多变的社会生产需要,最终也使得“爱专业”的情感无可依傍。因此,我们提出的职业情感,它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情感、劳动情感以及自尊感、价值感的基础之上,又包含了相对狭隘的专业情感,是对某类职业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内心体验。职业情感教育,就是要在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下,使个体的职业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对待职业的态度趋于稳定和成熟。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理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职业理想,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它应该建立在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兴趣和职业激情的基础上,只有三个圆重叠的部分,才可确立为自己的职业理想。

有人说,现在找工作赚钱就行,尤其是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谈职业理想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实的职业理想。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是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学校创业指导有关教育任务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不喜欢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教育时能有什么实效。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如果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缺乏向往和追求,就不可能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不可能为了胜任即将从事的职业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今时代,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和自觉性欠缺的劳动者,不但无法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中发挥作用,也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刚入学的新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往往是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不真正了解。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谆谆告诫:“不是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是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职业院校应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繁花似锦的职业大千世界,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看到各行各业都有各领的成功者,理解“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形成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帮助中职生科学合理地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动力因素。一个人有了职业理想,才有了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中职生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才会为职业目标的实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帮助中职生 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3.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能够帮助中职生顺利就业并乐于从业

纷杂的社会职业中,不同的职业理想将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职业,一个合理而恰如其分的职业理想能以巨大的感召力指引人们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唤起人们从业的热情和勇气,在成就事业的征途上奋力拼搏。一个人一旦在心中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就会为具体的目标去积极地准备,努力奋斗。由此看来,职业理想教育在中职生就业、从业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职业情感教育的目标与基本途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个体就会经历不协调状态。教育和心理治疗就是通过精神上的积极关注、情感上的融洽和谐,使人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建立起相关,重新获得协调。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接受职业准备教育时,绝大多数都会经历“不协调状态”。我们实施职业情感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职业悦纳感、职业道德感和职业审美感这两项职业情感目标,让校园中的理想自我与职业社会中的现实自我融为一体,获得新的陇调。

(一)职业悦纳感

情感教育说到底,就是“爱”的熏陶和濡染。职业情感教育也不例外。它的初始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上的亲近与悦纳。

从学校的角度看,职业学校的重要德育内容之一,就是要培育职校生爱工作、爱劳动、爱事业、爱职业的真挚情感。从某一具体职业(或专业)的角度看,爱的情感则更加丰富、细腻,渗透或体现在某一职业的各个方面。对于一个富有职业情感的人,职业的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特点,职业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需要,职业范围内的一切内容都是他自觉关注的对象,有关职业的一切变化都和他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认为,这种“物我同一”的相容性、互动性,这种“唇齿相依”的顺遂感、一体感,就是职业悦纳感的基本表现。

职业悦纳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多方面条件是否能适应某一职业、对某一职业是否能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超出于职业兴趣的一种更为稳定、持久理性的情感状态。其培育途径主要有:

1.在新生入学之初,有计划地组织提供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与咨询,为学生的职业情感发展提供初始的参照依据。

2.《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提前开设,并辅之以定期开展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3.在各专业课程之外,尝试开设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以促进对相关职业的诸如职业延革、职业价值、职业资格职业待遇、职业保健、职业法规等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4.文化、专业课程围绕职业规范、职业特点及其它职业文化积极开展相互渗透,努力增强课堂内的职业化气息。

5.在班集体建设与班务活动中,注重体现与本职业相关的教育主题、文化风格与象征性的物化环境。

6.建立并保持与本行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专业权威人士的密切联系,注重情感交流。

7.利用每阶段社会实践、下厂实习、社会服务、校内执勤等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展现特色,体验情绪。

(二)职业道德感

职业道德感是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职业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职业道德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它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而职业道德感则是与职业道德行为相伴相生的情绪感应,是品质习惯的内省与理智、外律交互作用的结果。

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说过:“道德感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对它的约束,而是作为‘自为的存在’本体内蕴藏着向善的欲求。这种欲求满足的强弱使主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自认为达到了善的要求,会产生自豪、愉悦感;反之,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在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感所表现的“向善的欲求”,既有其内在的衍生依据,也有着外力强化的作用。

职业道德感的重要特征是它的践履性。一方面,职业道德感以主体的践履行为作为最终的实现形态。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只有从受教育者在职业生活、职业行为中的道德表现来把握;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水平,也只有从个体长期、稳定的职业道德行为中来判断。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感专注于对职业行为进行有效调控。在职业活动中,道德感具有信号功能。个体职业道德情感的表露,可以使他人了解自己的需要、态度、思想和心理状态,从而接受、配合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也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知觉和体验他人的职业情感需要和反应,达到分享他人情感、及时修正自身职业道德行为的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职业道德感的形成机制,把握其基本特征,把教育旨归从认知、明理,延伸到激情和导行。职业道德情感培育的方法很多,根据我们的实验情形归纳,基本途径不外乎以下几种:

1.创设道德训练情境。情境是人为创设的充满特定情感的空间,是唤醒或激化情绪、促进道德内化的有效教育时空。职业学校的校园布置,应该体现现代职业社会的共有道德观念。职业学校的教室专业实习室、专业实训工场,应该创设出对应某一职业的训练情境。从物化的职业环境,到特定的规范、制度、程序,到师生共同营造的职业文化氛围,使职校生时刻都处于特定职业道德规范的无形约束与衡量之中。

2.树立职业道德榜样。加强师德教育,使全校教工首先成为教师职业的榜样。对专业教师还应在体现本专业的特有职业规范上提出明确要求。树立本班、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执行最好、最自觉的学生榜样。宣传、学习社会上相应职业的劳模、先进典型,开展沟通与交流。

3.强化职业道德舆论。发挥集体舆论,特别是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激励和引导所有集体成员,巩固、发展合乎职业道德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进行批评与帮助。长期坚持,渐成习惯,成为班级风气的主导。对道德感或职业道德行为特别淡漠的人,要结合心理辅导与矫正,做好细致的说服转化工作。

4.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职业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应特别注重渗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应特别注重活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可操作性、主体实践性和道德感悟性。在主题班团活动、校园执勤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会、技能比武活动、技术考核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中,都要有所设计和要求,以潜移默化地培育、濡染职业道德感。

5.丰富职业道德体验。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中的出色表现与点滴进步,尽量让他们更多地直接感受正面的情感体验,品尝成功与进步的愉悦情绪。对出现的问题也应及时、恰当地作出处理,使违背了职业道德、做了错事的学生内心产生懊悔和自责,以帮助其建立直觉的道德感,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意志。

教育是使人学会生存而且生存得更好的事业。渗透在中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全领域的职业情感教育,不仅能帮助职校生克服职业学习与职业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扫除情感障碍,学会在职业社会中的生存,而目能使他们在由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中,高质量地完成由表象到内质、由冲动到理性、由兴趣到更多“自知自为”的职业准备,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自身职业情感的进一步适时迁移与扩张奠定稳固的基础,使之能持久地获取高激励、高成效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1).

[2]滕人轶,姜秀英.基于目标导向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学生工作,2004,(8).

[3]马征杰, 翟宝清,青云, 等.陕西理工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3-94.

[4]刘永忠, 薛宇红,刘飞清,等.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5(1):13-19.

[5]黄林楠, 蒋菊, 魏有兴.关于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分析研究[J].前沿, 2005,(1):116-120.

[6]陈军,董丁戈.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0-12.

中等职业教学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多角度的对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目标,而进一步分析教学目标又决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往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基于传统的对知识点的记忆的教学目标,这显然已经于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在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得学生具备一技之长,更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学会如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学习、自我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不断的适应变化和发展。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的来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员工的专业会计技能了,目前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更加突出的是综合素质。仅依靠专业能力和技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重的是对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提升。比如诚信度、忠诚度,创新能力等等。基于这样的职业教育背景,我们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纳入到整个中等职业会计教学目标体系之中,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贯彻和具体落实。

1.要转变思想,确定中职会计培养的目标

对于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要跳出以往的惯性思想,创新新的目标设计思路,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整个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对具体的岗位要求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这样的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核心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具清晰明确的会计专业具体中职学生所需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

2.要对中职会计培养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分目标的具体需求

在确定了整体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对于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目标的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了。只有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对中等职业教学的相关会计教师进行相关的查漏补缺,从而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

3.教师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的开展中,中等职业会计教师要坚持全面贯彻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全面的充分的尊重中等职业学生、不断的激发中等职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同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二、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强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基地的建设

在提升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强调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要在具体的中等职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给予中等职业学生更加丰富的实践和具体操作机会。也就是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而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和采纳。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德国的“双元制”。“双元”中的“一元”就是企业,他们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实践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来说的重要意义。

我们要在具体的建设上,加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使得中等职业学院与相关的实际企业建立相对全面的(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的、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的话,学校可以将教学课堂移植到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在具体的企业岗位上充当半个“员工”。在具体的工作中深刻的体会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理念、观点、方法等等。既能克服中等职业学校实验课程较少,创新能力低下,情景模拟失真等缺点,又能使中等职业学生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具体的操作体验,从而对学习到的会计知识进行真实的再现,这样整体的教学效果更加良好。能够帮助相关的中等职业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建立的知识结构。

此外,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关会计专业学生可在校企基地接触到最前沿最主流的一些会计实用软件及设备,这就为他们毕业后提供更加多的选择工作的砝码。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的让每个中职会计学生清楚的了解到会计职业道德对于具体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已经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以中等职业学生为本,注重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化

中等职业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因此,教学评价应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建立以中等职业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中,更多的关注中等职业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使评价过程更具人文关怀,建立起一种人文化的评价过程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书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等职业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09):125.

[2]焦燕.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校园心理, 2011,9(03):196-197.

[3]戴梅芳.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教学的改进[J].快乐作文, 2011(04):147.

[4]吴海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04):90.

中等职业教学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2005年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3.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技工短缺已成为我国企业经济运行的瓶颈。它阻碍技术改进的步伐,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还常常使现有技术工艺的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这种局面如不尽快加以改变,将不仅会直接拖累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更新与质量提升,而且还可能殃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基础与增长潜力。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到2012年,广东省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增加至1157万人,而目前广东省的技能劳动者约650万人,缺口巨大。 而目前随着高等学校的进一步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步下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普遍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智商不差,也有向上的欲望和冲动,但由于长期的散漫,学习习惯极差。其表现为:一碰到学习中的困难或一点点外界诱惑,意志薄弱,思想波动马上就体现出来,缺乏自身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自身基础差,但对教师学校的要求高,盲目挑剔

从小学到初中自身成绩差,基础极不扎实,但好胜心令他们对荣誉的需求却大大超过常人,梦想成绩来得轻轻松松,结果事与愿违;他们常常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和学校,从教师的言行中去找“茬”,从学校的设备师资条件中找问题,以此为自己找到借口,并试图以此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个性彰显,但自信普遍不足

当代职业学校学生个性明显,大多暴躁虚荣、逆反、崇尚义气、缺乏自制包容的韧性,个性明显,但自信普遍不足。他们往往是期望值与行动付出的比率相差太大而引发的自信跌落,自尊滑坡,渴望成熟成功但知识与能力严重不足,有从善向上的愿望和冲动,但意志薄弱,缺乏足够自信来支持实现这种愿望。

(四)由于长期的不被关注与重视,心理复杂

学校的要求和规范,他们却总显得不服而独立意识强烈;要求自主而又依赖心理重,爱表决心却从不坚持,外表刚毅却情感软弱,表面冷漠却情感丰富。表扬时他们以为讽刺,帮助他们视为揭短,顺由他们怀疑瞧不起,总令家长和教师,近也不是,远也不是。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从原来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单机方式运行到现在的网络互联,只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地推出,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要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还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投入的缺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再加上培训方法的不当,我们花二至三年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其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而言,毕业初期,只能比社会上普通电脑培训班的学生略强或相当,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如文字输入和处理甚至还不如他们。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一些必要的课程无法开设或学生无从实践。除了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必要信心,进入社会后,往往 遭受较大的就业压力。

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少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向他们提供与外界的接触的机会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结构

笔者一直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提出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初级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的使用; 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完成中英文文档、报表的输入和处理;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浏览、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掌握一种简单计算机语言,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并能熟练进行上机调试、运行、并得出正确的结果;能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能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简单的维护;通过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2.中级要求

具备初级能力;具备使用数据库的能力,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判断、检测和排出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掌握 Windows 2000,Windows xp 等操作系统和使用;能完成常用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升级版本)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掌握平面设计软件、动画设计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会制作简单网站;通过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高级要求

具备中级能力;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使用本专业的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能进行网络的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掌握计算机组装及维护方面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的简单故障会分析会处理会维修;掌握动态网页制作技术;通过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

与大学生相比,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但他们的职业要求特点更为明显:笔者认为,大学生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而职业学校学生则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所以在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考虑职业的需求。按上述计算机专业专业化、行业化设置的设想,对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以减轻学生、教师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对于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具备“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突出专业特色。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现在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必备工具,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除了应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之外,要按其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

四、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

(一)把握学生特点,恢复学生自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差,自信心较差。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恢复学生的自信,这对学生的作用不只是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而对他们的将来,对他的人生发展,都会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比教书更重要、也更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质,恢复他们对人生、生活、学习和自我的自信,从而使中职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学生几千人,走向社会以后,能够取得成功,能够被社会承认的,都是那些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对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恢复了对学习对人生充满自信的学生!

(二)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模式,现在仍然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其严重,应该转变为“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淘汰更新,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对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繁多,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变化,不可能,也不必要求教师是教学上的通才,要实事求是地按教师现有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水平进行专业课程划分。划分方法不能简单地按硬件、软件进行,要按具体专业,划分为: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多媒体、图形图像、CAD、办公自动化等若干个课程组。各个课程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侧重。

除了教师的专业侧重外,要求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能力,都能完成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模块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同时至少要能完成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或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还要能完成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应用指导的课程教学。这是对计算机教师的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三)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程序设计任课教师应能完成一般的应用程序设计,承担学校教学管理等应用软件的设计;其他应用软件任课教师应能使用应用软件进行一般的设计和制作。在条件许可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并要求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

学校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学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或者合作开发,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对业务上出色的教师,不拘一格,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

鉴于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需求在不断的变化,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变更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学校应注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进行教师教学储备。所谓的教师教学储备,就是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在一个新的、有价值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出现后,无论该软件课程现在是否需要,也要动员和安排教师对该课程进行学习和备课,以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在需要时,能很快地开出新课。

五、结论

随着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虽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存在若干问题,但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从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结构入手,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专人才,为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编.《托起职业教育的明天――2005上海中华职业教育论坛论文汇编》

[2]黄新军.《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中等职业教学篇6

一、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知识结构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操作三大模块构成。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学校应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注重学生模具加工制作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专业层次及培养方向的需要,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基础情况和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习课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牢固掌握模具组装、调试与维修的中级或高级技能,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

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可设置语文、数学、物理、计算机操作等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应广而简,主要以“模具钳工工艺、冷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成形工艺与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数控加工与编程、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等专业知识为主,要少而精,针对性强。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精”以实用性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应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补充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模具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模具制造加工工种多、工艺过程长、应用的工艺、刀夹量具、机床等多而复杂,体力劳动相应多且大;模具的装配、试模与维修涉及到配合、分析、动手操作等能力,要求高而复杂;模具设计要求运用机械制图、公差、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具专业知识及电脑应用等知识,其深度、广度、复杂性及应用时的综合能力,相应要求较高;除了学习上述各种知识外,还必须做到手、脑、体并用,既要手、脑并用学习模具设计,又要手、脑、体并用学会模具制造、装配、调试与维修等。实训内容是以模具钳工錾、锉、锯、孔加工等基本功为基础,提高学生普通机加工如铣、磨、车等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数控加工中心编程、加工技能和电火花机床操作使用。模具装配、调试、维修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安装、调试、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加强实训,突出应用,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和需求,合理安排其相关课程,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方法

职业技术教学的特点是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集中于一体的办学模式,它是以空间换时间,既在学校课堂中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又在实习场地或生产车间进行理论实践的半独立学技能的学习方式。教学步骤必须明确而详细,教学手段必须多样且可行,才能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另外职业学校的生源复杂,接受能力差异较大,是职业教育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学校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教材中专业术语多、图样多、工艺参数多、结构复杂等特点,教学时应将重点知识重点挑选出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讲模具图样、结构原理时,可采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讲成型工艺及过程时,最好方法是现场参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讲各种模具结构时,利用录像、动画、课件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可达到身临其境、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育人理念却是一致的: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模具教学的过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导,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进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日常授课中,调整好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文化理论课要以专业实训课为中心,凸显实训课在职业学校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萌发好奇心,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前景、目前的就业形势、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用人机制有所了解,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逐步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增加对模具零件测绘练习,提高对模具结构的了解,初步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试模及修模的过程。实习教学期间,选出适合的模具设计方案,在实习老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分工、人人动手,按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要求分别进行车、铣、磨、钳、数控、电火花等加工工种的加工,把模具零件制造出来,并装配、调整、试模及维修,通过教学步骤和手段以及一体化教学方法的采用,能达到模具设计、制造、试模、维修的“一体化”教学要求。

教师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是只看重学生学什么,而是怎样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适应创新型学校的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大胆引入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除了学习操作技术外,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也特别大,同时要及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节约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

习惯。

三、产教结合

在新形势下,“普高热”在各地不断升温,加之高校连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不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产教结合”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因此,职业学校就要加强自身适应能力,更新办学观念,利用现有资源,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功能,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学校的传统印象和看法,还可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从而使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由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励了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热情,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中等职业教学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课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15-0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植,本着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战略思路,各职业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而由于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学校的不了解甚至误解,学校生源反而相应的不断减少。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节节攀升,成为新的招生热点。对于这种现象, 因此,搞好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一、抓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坚定学生学好专业信心

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刚入学时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此,学生入学军训后,首先应该利用学生周会、上课的时间、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国家发展形势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在职业发展上的方针政策。其次学校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普通高中和职高学生到底有哪些不同,学习职业的优势,同时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选择职业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排解学生的对职业误解和迷茫,结合国家的政策和就业前景,让他们看到学好职业的大好前景。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加强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

二、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专业课是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更显重要,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市场结构状况,对各目标课程进行认真编制,编写各学习单元资料,实施教学计划,课程组合上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界限,把某些专业基础课放在专业技术课中讲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按照职业目标和生产季节组织专业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 同时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去酒店、食品厂参观学习,动手实践,了解市场前景,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都是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但动手能力不尽人意,这和职业技术的教育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要求,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用自己的言行和技能去影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我们可以请些老的教师或专业人员来为学生上实践技能课,发挥老教师、老专家的特长,也可以带动我们年轻的专业教师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五、更新观念,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完美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民以食为天”烹饪学作为衣食住行之首,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放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画面包、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网站为专业教学服务。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把学习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触手可及,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操作要领。若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过程,把某些现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其变化规律,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中等职业教学篇8

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下尽可能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现阶段要该方案的实施,还面临着二个现状。

现状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有别于普通高中,其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还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地区办学特色开始各类专业,各专业有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始各类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电、汽修、服装、旅游、财会、烹饪等八个大的专业,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专业班级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设数字媒体班、平面设计班、软件开发班等多个专业班级。如此要开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现代教学资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2012年2月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现在又新启动了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工程、教育科研网格计算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部级高校本科精品课程已近1700门。201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下共计开发了86个专业的近1000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承担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等8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网络课程”“教学用PPT”“考试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教学案例”“行业标准”“实训方案”“仿真软件”“名师名课”等10大类。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已经开始建设,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

现状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国家对于职业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建设还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覆盖面不广,使得多媒体教学难以大面积实施。以笔者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学校多媒体教学实施配置有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要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数字校园、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数字化校园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服务。

随着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专项资金的下拨到位,笔者所在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丰富;随着中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小建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学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对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比较高,其不但要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具有发散性数学思维,这样可以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本文对这类学校数学教学的模式创新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思想更加活跃,更具创新精神。

一、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对教材进行更新

教材对教学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教材的优化工作,要保证学生学习最新的数学知识。在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本身与普通学校的教材有一定差异,其比较注重知识的适用性,而且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所以,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围绕实用性这一核心,要培训学生数学思维,还要教授学生多种数学方法。数学图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其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职院校中,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这些知识的使用性比较强,所以,在更新教材时,要改变以往理论教学的形式,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中等职业院校在数学教育时,不能按照普通学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要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比较弱,基础知识也比较差,很多学生都存在偏科现象,而且对数学有着恐惧感,这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由浅入深,要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中职院校数学教育,一定要整合教材内容,要保证教材内容的精细性,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简单性,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教学,中职院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在教学时需要具有特色,要做到活学活用,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对教材进行更新时,要注意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增加图形知识的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帮助。

二、对数学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中职院校有着自身特殊的教学任务,其需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当前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其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所以,中职院校需要为社会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一定要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构建中职院校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要认识到中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区别,下面笔者对优化数学课堂体系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对知识的整合,要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还要改变学生以往的数学认知度,将不同的数学知识渗透到中职院校学生的专业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价值。采用整合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还可以消除学生负面的情绪,教师需要改变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还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引入数学教学中,这样才能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2、采用分类教学的方式

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比较差,而且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比较低,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并没有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这对其进入中职院校的数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以及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进行鼓励,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时,要有侧重点。分类教学的方式还需要做好选材工作,教材必须具有难度等级,针对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多做练习题,降低知识的难度;而底子比较扎实的学生,则需要提高对其的要求,要多做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给学生提升的空间。

三、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四点内容:一是上课时要注意知识的难度,要由浅入深,使学生们不但听得懂,而且愿意听,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多让学生参与,多鼓励学生,通过一些难易适度的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三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比如在讲授统计的知识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EXCEL软件去完成一些任务。四是做好“三个结合”,开展多种形势的辅助教学。首先,课堂上讲与课下个别辅导相结合,避免数学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出现放任自流的不良倾向。其次,基础好与基础差的学生相结合,充分发挥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辅导的作用,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做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最后,课堂教学与课外辅教学相结合,可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往届生的亲身讲解和学生参加工作实践的亲身感受,进一步认识学好数学与做好工作的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把握好知识的梯度和深度。

四、结语

本文对中职院校学生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还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中职院校一般比较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对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效果不够重视,这不利于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高要求,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要做好教材的改革,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辛宝忠.深化黑龙江省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新思考[J].职业技术,2013(05)

[2]王运红.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职业教育,2013(01)

中等职业教学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教学 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的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英语的人才,不少用人单位也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但随着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因此,加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中职学校的特点是培养各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学校的重心自然放在专业课上,这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英语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闲科、副科,在课程的设置和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些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每学期的课时和学制方面进行的缩减和限制,忽视了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不够全面,英语水平低下,就业竞争能力差。

2.生源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较差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大部分英语基础知识很差,参差不齐,少数成绩较好的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进行简单日常会话,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个别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二十六个字母的正确书写方法。由于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他们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英语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从而造成了英语教学的困难。

3.英语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

随着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大多数中职学校语音设备落后、老化,加上投入不足,使得必要的教学设施薄弱,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在英语教学软件的方面,一些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错位和偏差,没有积极地开发适合现代生源英语基础的软件,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

4.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满堂灌,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服从地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毫无选择地接受老师教授的一切。在当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很多中职学校的英语课还处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中,往往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二、中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对策

1.改教材

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有一套相对稳定,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中国目前的中职英语教材一直未定型,各地对教材的选用比较混乱,存在许多盲目性。因此在相对同类专业中,要有一套既具有专业性,又有实用性的配套教材。这种教材应该是:(1)内容适度,要有科学性、系统性、逻揖性、实用性,由浅入深,不应是跳跃式的,不应过深、过难或过易,生词密度也要适当。(2)学生在校既要学一技之长,又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在英语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基础与专业结合的部分,让学生学习专业术语、单词、简短专业性文章等,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3)增加口语实训内容,加强口语交际,将听说课引入正常的课堂教学。听说课课程设计以听为辅助手段,以说为主要目的。学生通过大量地听说练习,逐步树立说英语的自信心,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改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突破口。要提高中等职业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改进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语言学家毛鲁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意思是,要学,就得实践。贯彻交际性原则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因此,要将过去以讲授语法为主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流式、自学式相结合的教学;将过去单调的读、写模式转变为“听、说、读、写、译”训练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将过去静静、沉闷的课堂,转变为积极、活跃的课堂,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改考试形式,提高学生英语交际水平

目前,中职英语的考试方式单一,多趋向于形式化,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过:如果你不会 “说”,光知道那个空该填什么,那个题该选择哪个是没有用的。剑桥商务英语考试、雅思考试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重视语言应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多借鉴。学生的英语成绩,应当包括口试、笔试两方面,这样既检测了学习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探索,总会找出一条能面向全体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英语教学之路。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和英语教师应在服从全局改革的要求下,在实践中继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多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美平 ,谈中专英语教学改革,[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Vol.19 No.6 De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