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7-06 17:42:19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学籍 档案管理

一、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后初中阶段学生职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和时期,在学生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续发展者更是在其中储存了努力奋斗的轨迹。学籍档案就是其中宝贵的资源之一。为此,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健全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也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必然要求。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建立学生学籍档案”

并要求各中职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对学生从入学之日到毕业之日的整个时期进行的质量考核管理。它涵盖了学生的注册入学、成绩考核、升级与留、降级,纪律考勤、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与退学以及毕业资格与授予毕业证书资格的审核、发放等。可见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人的命运,搞好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是我们每个中职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失,亦不可轻视。

二、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误识

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误失,相当多的教职工对中职学校学籍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学籍管理只是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者的事,与己毫不相干。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责任心欠缺,对有关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相关内容不了解、不学习、更不求掌握;学生学籍管理的缺失又反过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一些教师学籍管理知之甚少,对学生违纪现象不闻不问,甚至隐瞒实情;缺乏应对学生严重违纪问题的对策,处理无措,亦不愿上报;甚至被学生收买以助其弄虚作假、抬高成绩等。一些学生亦只把自己视为学籍管理中的被动者,毫无关注个人学籍管理意识,甚至在要毕业才发现自己尚有缺考科目。

如此混乱状况长期存在,致使中职学生管理等规章形同虚设,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产生如许问题根源很多。有管理机会的缺失。如因忙于新生入学军训、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入学教育,学籍管理者没有时间和机会对学生宣讲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因新生还处于变动之中,更是难于及时开展有效的学籍管理教育,入学半年后学生才可适应新的学籍管理习惯。

也有学籍管理体制的缺失。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因各部门分治,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各学校都是单独建立自己信息系统,无法共享信息,重复劳动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制约了其准确性,导致了管理的无序、反馈的滞后、责任的模糊,严重脱离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强化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意识

(一)强化服务管理理念

强化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搞好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关键,中职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学籍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自觉制定本校学籍管理细则。同时强化以应各教学部门为主的学籍管理责任制,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学校教务部门统一标准,强化监督检查,强化日常目标管理。强化学籍管理专职人员责任,相关人员必须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服务理念,在学校招生、毕业、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教育等过程中始终强化责任感,强化服务功能,开放学籍管理内容,提高学籍管理的管理效率和项目。

(二)强化数字化的管理机制

数字化管理手段是中职学校实现高效、低耗、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信息有效机制。随着中职学校招生专业和社会要求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校际间的合作日益加强,人工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无法保证学籍管理工作准确性和效率,必须在数字化模式下进行现代化的学籍管理,依托校园网、局域网建立中职学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将科学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将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的所有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学生学籍管理数字化档案库,可随时查看调用和定量定性统计分析,使各教学部门和各管理部门能有效的互换信息,也便于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随时掌握情况。同时,学生可通过数字化网络直接查询本人的学籍信息、考试成绩、考勤记录等内容,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部门与部门间、部门与个体间资源共享,实现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文件的自动化检索、查勘、提示,提高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水平,使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全面迈入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时代。

(三)强化考试考查管理方式

学生课程考试考查在中职学校学籍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它也是评定中职学校学生可否依照教学计划学习的有力依据,是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学籍处理的重要依据。为此,必须强化中职学校学生考试考查管理方式,根据国家法规、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的学生考试考查管理方式、职责及处理办法,严格、明确规定考试各个环节、各种人员工作责任。使考试考查始终有章可依,违责必究。从而确保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学分制管理模式

学分制管理模式是中职学校教育全面实施数字化形势下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其基本的原则是允许学生根据个体情况对所学知识和学习进度上进行自主选择,这是一种科学、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学籍管理也必须以充分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样化为出发点,根据学校、个体及专业课程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行学分制。学分制管理模式必须依据“拓宽基础、强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科学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只要修满了学校规定的基本学分,而且品德良好就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学业期限前毕业。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性,减少学生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亦可以改善考风考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效推动中职学校学籍管理,最终亦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健康的世界观。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报到至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过程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资格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学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类问题也层出不穷,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学籍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籍管理队伍不健全、不稳定。

其一,高职院校多为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升格的中专学校,升格时间不长,不同于办学时间较长的本科院校具有完备的院系二级学籍管理人员配备,许多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具体工作仍然以教务处为主。即便有些高职院校实行了二级管理,但是系部人员配备不齐,许多学籍管理工作由系辅导员承担。其二,承袭传统的管理理念,学籍管理作为常规工作,被归入一般事务性工作。高职院校为提升竞争力,拓展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高度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向教学、科研队伍倾斜,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对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其三,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管理岗位职员职级制开始在各高职院校施行,职员职级制为非领导岗位的普通管理人员带来了希望,但实际执行中,受制于有限的较高职级岗位数,同时决定晋级的各种外在因素、人为因素也十分复杂,所以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发展空间有限,影响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

(二)学籍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得不到及时更新,不能满足新要求。

其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来源复杂,有些是从教学岗位转岗从事学籍管理工作的。除了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学籍管理工作外,大多都不具备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方法不够科学。其二,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具体又繁琐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很多学籍管理人员在日常事务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略了对学籍管理的研究,而学校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甚少,部分学籍管理人员仅仅是依靠原有的知识和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导致他们不能胜任新的工作要求。其三,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逐步实施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从学历电子注册,到新生电子注册,再到2008年实行学年电子注册,电子注册制度不断完善。但各高职院校现有的校内学籍管理系统并不能与教育部电子注册系统同步更新、无缝对接。解决这一问题,顺利完成电子注册,对学籍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传统学籍管理环境下管理人员不能胜任新的工作要求。

(三)学籍管理理念陈旧,服务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

有些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仍然固守传统学籍管理模式,把被管理者作为管理的客体,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和管理手段的强制性。依据这种理念,学籍管理人员往往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待办理学籍手续的学生态度强硬,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不够,服务学生的意识不强。另外,近年来,在学籍管理的过程中不时出现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例,一方面反映学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折射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本身不够严密,学籍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学籍管理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甚至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信誉。学籍管理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为学院调整办学策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因此,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把学籍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项目来抓。同时,高职院校教务部门还要广泛地向师生宣传学籍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使广大师生明确学籍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清楚各项规章制度、处理程序,促进学生自觉遵守,促进师生理解并支持学籍管理工作,为学籍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工作积极性。

各高职院校应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励和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拓展学籍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建立各尽所能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探索创新,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中,通过合理设置学籍管理岗位,进一步稳定学籍管理队伍,让“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学籍管理人员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健全院系两级学籍管理队伍,形成良好运行机制。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籍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和繁重,原有的只局限在院级教务部门一级管理的学籍管理已经滞后。学院应在现有的二级管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系级学籍管理岗位设置,做到专人专岗,建立一支完备的院系两级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部门应当将学籍管理模式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得教务处成为一个决策者、指挥者、监督者及组织协调者,而各系则作为主要实施者。同时,院系两级学籍管理人员也应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各负其责,促进良好运行机制的形成。

(四)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严谨工作作风。

高职院校的各级各类人员,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其从事的职业都或多或少会与学生打交道,其言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学籍管理人员更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工作中应坚持原则、廉洁奉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严格把好人情关,切不可因人而异,感情用事,丧失原则。学籍管理工作很繁杂,涉及大量原始资料的积累,大量原始数据的处理,要求学籍管理人员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对各种原始资料的积累,要力求及时、完整、真实和规范,特别是学籍异动的情况,更要做到全面真实、无差错;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要稳中求细,力求准确无误。

(五)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人本”意识。

学籍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工作不仅仅对学生起监督制约作用,更应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作为管理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改变以管理者为核心的观念,实现对学生全方面、全过程的服务。要从学生的视角认识问题,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维护学生的利益。在学籍管理中,应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从而达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六)提高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学籍管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对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善于用法律的观点来衡量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籍管理工作用法律、制度这把“标尺”来度量。如果学籍管理人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正确理解法的本质,正确认识法律、制度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把法律、制度适用于具体人、具体事,提高和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把学籍管理工作真正纳入法治程序。

(七)提高业务素质,应对新要求。

学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熟悉本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而且应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研究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特点,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学校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或邀请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政策理论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本校的学籍管理人员赴兄弟院校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籍管理人员接触不同学校的管理方法,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籍管理人员攻读在职学位等,这样既能满足管理人员的进修需要,又不影响其承担的工作,还可使其结合所学开展管理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推动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而又具体细致的工作,有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极大的热心、耐心和责任心,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籍管理,理顺二级管理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设法稳定这支队伍,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江丽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思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95-97.

[2]孙连京.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素质之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08,(8):346-347.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3

学籍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学籍管理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高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学籍管理是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无论对学生入学资格的审查和认定,还是对学生的成绩管理、记载和综合评定,以及对毕业资格的审核、证书发放以及学历信息注册,都属于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第三,学籍管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办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社会快速发展与学籍学历管理相对稳定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选择多元化,各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后提供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如: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出国交流、转专业、改名等,学籍异动人数的增加、类型的复杂、学分认定等工作都不同程度地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2.办学模式改革带来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不断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如办学模式的创新;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办学质量的提升等;各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还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等,给学籍管理工作增加了复杂性[2](P33-34)。

3.招生制度变革带来的挑战。目前,由于生源的减少,大多数高校采取多样化的招生形式,招生对象除了普通高考生,还有单招单考的“三校”生以及五年一贯制、“3+2”形式的中职生。

4.部门分工协调带来的挑战。学籍管理部门是学生与学校间的入口关和出口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会涉及众多部门,如招生、教学、学工、财务、图书馆、宿舍、系秘书(学工)等,这些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易造成学籍信息孤立、反馈不及时,高校各部门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往往会使学籍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1.建立健全学籍学历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与高校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高职院校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1号令)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并在发展中完善各项规定。在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只注重制度本身的建设,还应该加大学籍制度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制度,在正确理解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对制度的遵从度,只有在主观上的心理认同,才能有效地利用制度,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事关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制度学习和实施。我们还应该举办培训班,组织高校的相关人员参加学籍学历管理相关制度的系统培训,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学籍管理的科学性、法制性水平。(2)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宣传学籍管理规定。如张贴宣传单、印发制度学习手册,以及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解学籍管理制度和个人利益的密切关系,掌握条文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3]。(3)重视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春雨润地般滋润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使之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如果仅仅依靠条条框框的文本约束、制度强制及行政手段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不仅事与愿违,而且违背教育的宗旨,也实现不了学籍管理的目标。所以,除了学籍管理者,学校、各系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也必须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而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只知道按程序处理学生,忽视思想教育工作。

2.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学籍管理模式。在学籍管理工作过程中,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违反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需要,赋予学生对学习专业、学习年限、学习时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的自主选择权;尽量简化学籍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使工作更加人性化,为学生提供方便,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培育新型的学籍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管理升华为服务,把控制转化为引导,变管理者为服务提供者。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制定,不仅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且应该保障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权益。这种制度的归宿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实现标本兼治。因此,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坚守服务学生这一根本理念,建立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学籍管理服务机制。

3.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与学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相结合。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办学模式的改革,学籍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应将学校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对教务部门与各系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划分,使各系的管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解决学生实际且具体的学籍问题时,建立一套协调、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召开例会,对各系的学籍情况处理结果和问题进行及时通报,加强对各系的指导和考核。加快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依靠学校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使学籍信息能够信息同步、准确,做到学籍信息资源共享。学习现有教育政策法规,深刻理解其内涵,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将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和学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相结合,更好地优化学籍管理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学籍管理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68-02

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近两年,发现中职学生学籍很难监管,无法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那么严格。中职学生学籍管理难在哪里,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还是管理部门的不重视?深入探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生源结构多元化、办学规模较大、生源数量下降等问题。

一 中职学籍管理的内涵

1.“管理”的概念

在分析中职学籍管理之前,首先要研究管理的概念。“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系统论则将管理定义为,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认为,管理是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由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对象和管理人员四大要素构成。

2.中职学籍管理

根据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可以看出,中职学籍管理的职能是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其管理对象是所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学生及其学籍信息,管理人员是国家、省(区、市)、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学籍管理人员。

二 中职学籍管理的规定

1.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国务院早于1991年就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为此,国家教委1994年印发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规范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原则意见》,并于2010年重新制订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2.湖北省及兄弟省份的相关规定

为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湖北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和资助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秋季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学籍注册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兄弟省份中,河北省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陕西省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江苏省和黑龙江省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湖南省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

三 中职学籍管理的困难及其根源

1.中职学校生源结构多元化,管理对象难以监管

早期,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部分未升学高中毕业生也开始逐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力求通过所学的一技之长为就业增加砝码。同时,国家鼓励中职学校招收复转军人和进城农民工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

不可否认的是,接受中职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为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就易被同学和老师忽略,对学习的兴趣较低,也是周围人眼中不听话、特立独行的另类。特别是应届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较小,多为十四、五岁到十六岁的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无法预料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给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中职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管理对象数量增多

在加快发展中职教育,扩大中职教育招生规模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部分学校间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扩大招生规模;有的利用普通中学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班;相关部门支持和鼓励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扩大广播电视中专、中央农广校等远程教育机构的招生规模;扩大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民办中职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所占的比例。

多形式办学模式的存在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中职学籍管理对象增多,范围加大。大部分联合办学和开展远程教育的学校将学生和学籍管理工作委托给联合办学点、分校及校外班,仅在学生注册和毕业时汇总学籍信息并上报。因此,不在学校本部就读的学生学籍信息如果发生变动便不能及时地传输给主办学校,主办学校也无法准确掌握办学点、分校及校外班的学生情况,不能做到学籍常态化管理,这种学校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了学籍管理效率。

3.中职教育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学校放松对学籍的管理

近几年,在国家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义务阶段教育适龄儿童逐年减少,高中阶段教育的生源总数也相应减少。与此同时,普通高校却仍在逐年扩招,学生和家长看到通过普通高中和高考进入大学的几率增加,再加上普遍存在的中职学校低人一等的心理,在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普通高中。一方面生源总数减少,另一方面选择普通高中的学生增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数就大大降低了。

学生数量减少,学校的生存受到威胁,教职工人员无心教学和管理工作,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招生和留住学生上。因此,虽然相关文件对学校招生录取、新生入学注册,以及学籍变动与信息变更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但学校依然随时欢迎学生到校就读,学生注册后中途因各种原因流失也不据实及时上报,以期学生再次返校。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放松,使得在学生学籍信息掌控中处于劣势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更加难以监管,加大了工作的难度。

四 解决中职学籍管理困境的对策

以上几种情况,反映了学校负责人及学籍管理人员对待学籍管理态度不认真,相关行政部门在学籍管理工作方面统筹管理不严格。为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生的切身权益,为解决中职学籍管理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明确校长是学籍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校长切实落实学籍管理职责。学校学籍管理人员在学生报到、注册时应认真核对学生的学历证件、身份证和户口本,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证件信息有出入的学生应严格审查,谨慎对待。学校在注册时需严格把关,并对逐级呈递给教育行政部门的注册表信息负有直接责任。

2.增加漏注册和毕业生信息漏报处理办法

新生注册和毕业生毕业证验印期限过去后,确因学校工作失误等实际情况,未能及时办理,符合相关条件并经省教育厅复核,可予以补注册或补发毕业证书。相关条件如下:(1)学校提供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相关证明,包括学生缴费凭据、考试试卷、学籍卡等;(2)漏报国控专业新生注册的,需提供相关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当年招生的批文;(3)学校(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加盖公章的整改报告;(4)市州教育局审核同意并加盖公章的书面报告。

3.加强在校学生信息管理

充分利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电子学籍注册,并将此电子学籍作为学生毕业审核的重要依据。学生注册后,原则上不得进行基本信息更改,对于确需更改的学生,学校需提供学生的合法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等)原件、复印件及相关说明,定期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后方能更改。

4.在学籍管理文件中增加责任追究相关条款

没有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就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只制订不能执行和执行过程无监督都是中职学籍管理中的疏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当的责任追究办法。

参考文献

[1]李霞.试论在学籍管理改革中推进电子注册工作[J].学理论·上,2012(10):217~218

[2]陈湘陵.浅析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籍管理效果[J].中国电子商务,2012(8):156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受传统管理思想和意识观念的影响,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没有对学籍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认为高职院校工作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工作,对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而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所以有些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人员配备方面比较薄弱,人员少、素质低、任务重是一般高校学籍管理的普遍现象。在学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产生了高需求和低投入的矛盾。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以及学生对有关数据的需要日益频繁,要求学籍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数据为行政决策、教学科研、学生查询等服务,而配备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一种临时性的凑合。

1.2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我国高职学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大多沿袭高校的管理技术手段,高职的管理又跟不上高校的管理水平,学籍管理手段落后[1]。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在校园网建立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数据兼容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学生学籍信息等内容查询,造成很多重复性工作,无法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也不能使学籍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2.学籍管理进行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原因

2.1学籍管理工作自身性质要求

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强的程序性,它涉及到学生从入学一直到毕业的管理以及毕业后学历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建立健全学籍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1]。有一套严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而要想保证这些管理制度能够被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就一定需要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作支撑。

2.2完善学习管理工作的需要

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以教务处为主,即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管理部门,负责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籍管理的整个过程。作为学籍管理工作者,要做到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还要经常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用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建设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避免学生与学校在学籍管理处理上出现纠纷,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建立网络化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条件是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将科学、高效、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依靠校园网建立学籍管理信息系统[2]。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专业变更、学籍异动、奖惩情况等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借助校园网实现学籍管理网络化。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建设

3.1系统开发总体目标

学籍管理系统必须根据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特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务管理方法,借鉴其他高校学籍管理系统采用的科学方式,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学籍管理系统。系统开发目标如下:第一,使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特点[3]。第二,对学生的个人信息保密,又要做到信息共享。第三,用户操作简单,使用交互式的方式实现人机对话。第四,大量用户同时访问时避免数据拥塞,数据实时备份,有恢复功能。第五,针对用户查询的结果,实现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第六,对用户实现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用户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

3.2系统开发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由学籍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教务、财务、学工、就业等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商定细则,制定系统建设方案。根据建设方案内容建立院校级学籍数据中心,作为院校学籍信息的唯一数据源,并通过标准化接口共享学籍数据,解决院校内各部门间子系统中的学籍信息不一致、“信息孤岛”等问题。

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籍信息的数据量及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院校级学籍数据中心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作为数据库;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采集.net 架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 标准化接口提供JSON、XML等数据交换格式。整个系统是基于B/S三层结构,即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浏览器,客户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

首先,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采用基于的B/S三层架构,使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系统,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采用了ASPX的ADO及ActiveX技术实现了对数据库的访问,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以及科学、高效的学籍管理[4]。

其次,数据库设计是应用系统开发的一个难点,只有科学的数据库设计才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及好的可编程性,可扩展性、数据库设计是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情况及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束语:

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学籍管理工作不仅是其众多校内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能够使得学籍管理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被全面的发挥出来,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其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不断的探索有效的管理行为,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加强相关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找出完善的学籍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9

[2]赵良梅.学分制改革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08):271-272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 学籍档案管理 电子化

高职院校的学籍档案管理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法规,并结合各自学校实际所制定的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它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充分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求学质量。它入学注册、成绩考核、纪律出勤、转专业与留级,转学,休学、复学与退学以及毕业资格的审核和相应证书发放等都做了详实明确的记录和记载。因此学籍档案管理直接关系着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直接关系着一个学生的人生规划。如何搞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使其切实为教育所用,为教学服务是我们如今首要探讨的问题。

一、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一)入学教育缺失

一些学生缺乏对学籍管理的正确理解,只被动的被学籍管理的记录记载所约束,在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尚有缺考或不及格课程。而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军训、发放学生手册、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集中教育来介绍和引导学生对于学籍档案的理解和重视。

(二)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待提升

高校许多教师视学籍档案管理为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认为与己无关,而同时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不具备相应岗位应有的职业道德,而有的教师则对学生违纪现象视若不见,不能及时处理、上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三)学籍管理手段不成熟

原始的手工录制的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已逐步被网络化的电子档案所替代。但尚未成熟的信息管理平台和能力有待提升的信息录入队伍无疑使信息档案的工作量增加,准确性低。

二、如何实现学籍档案管理水平现代化

(一)规范管理,树立服务意识

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搞好学籍管理工作的基础,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则是提升学籍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学籍管理应以各教学院系为主,实行分层管理。教务处工作应转为统一标准、监督检查等的目标管理。随着社会对高等院校毕业生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学籍管理应作为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的辅助手段,提升服务效果,及时调整管理信息内容,如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专业设置和申报、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等,树立“以服务为主”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开放学籍管理内容和数据,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化电子档案管理

随着高等院校生源数量的社会性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时代性变化,随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发展,更高效、更准确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呼之欲出。大量的信息数据已无法也不能够通过人工管理来完成,应用计算机进行学籍管理,依靠校园网建立学籍管理信息平台,将科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健全相应制度、条例,使各教学部门能充分利用信息,使各级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并使学生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学籍信息、考试成绩、课表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文件的自动化检索,提高学籍管理水平,使学校学籍管理走向技术化。

(三)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水平

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加强学籍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应定期对学籍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了解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特点,加强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逐步提高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高等院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既关乎学校发展声望又关乎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才能使档案事业适应和服务于社会,跟上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环境对档案工作的需要。从事这项工作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娴熟的电子信息技术技能,细致的档案工作态度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推动高等院校的学籍档案工作顺应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唐宝莲,吴建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科技档案,2006,(03).

[2]张安富,靳敏.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

[3]陈静,何致武.关于我国全宗理论的一些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5(01).

[4]钱毅.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档案学通讯,2006(04).

[5]苏卫平.高校电子公文归档管理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6]严瑾.试论电子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原则[J].档案时空,2006(04).

作者简介: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学籍管理;人性化;协同化;以生为本

学籍管理就是对取得学习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学籍异动(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规章制度,进而实施的管理。

教育者在实践中发现,“人性化”的学籍管理是高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重要保障,“协同化”的学籍管理更是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人性化、协同化”的学籍管理并不是以人性的扭曲、屈从、改变为代价的,它是人的积极主动行为的结果[1],它的核心是“以生为本”,最终目标是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完整的人”。

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的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走访调查温州市多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发现目前在学籍管理中“人性化、协同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思想观念尚待更新,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首先,学生的选择权未受到重视,导致弱化了服务意识。

在“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学生首先应该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学习的主体和学校管理的适度参与者,然后才是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学生通过选择学校和专业来选择职业,同时他们通过选择职业领域来选择学校和专业。任何学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和能力,就会失去生源,同时也就失去自己生存的基础。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普遍服务意识不足,课程形式固化、育人手段单一,忽视学生成长发展的主体性、完整性与独特性,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学籍管理的开放性,只考虑管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甚至将学生物化、同质化管理,并将管理定位于规范。

第二,高校师生对于学籍管理的知情权未受到重视。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应被教师、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做到深刻了解。调查发现,在招生人数剧增的情况下,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并没有跟上,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还应有教师。通过对一些学籍异动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不是很清楚,认识不到位,在通知其学籍变动的时候,学生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相关负责教师,如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也对学籍管理相关制度知之甚少,原因是通常专业教师很少受到学籍管理知识培训,思想上也对学籍管理制度没有提起高度重视。因此,校方应加强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在学籍管理中发挥实施道德渗透,把师生共同拉入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中,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师生个体的主观精神[2]。

1.2 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育人质量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强化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了各学院(系)的学籍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他们被繁琐的工作占据了几乎全部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去深造,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学籍管理工作量大,事务性强,任务艰巨,难免就造成了学籍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各项任务,只能敷衍了事。

除了学籍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实力外,专业任课教师更是需要提高和深造。因为,调查显示,学籍异动除了有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外,还有对专业课程兴趣不高的问题,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教学课程质量不高的情况。现阶段各个高校都在扩招,为了适应社会、吸引学生,人才培养计划更是每年都在调整,许多教师甚至任课多年来没有上过重复的课程,根本无法定方向精进和提高业务水平;而且多数学校对于选修课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开课都是临时选课程凑数,造成了选修课教师师资水平偏低,课程质量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应付情绪严重,学籍异动(旷课,迟到早退、退选)情况普遍。

1.3 部门间“协同性”不强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思政部门、学籍管理部门、教研室以及学籍管理系统设计公司等部门“协同性”差,部门之间由于工作相关性不高而存在藩篱,工作内容的分割程度非常严重,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和长效机制,学籍管理工作的交叉融合以及跨部门合作难以推动[3-4]。如:教学上只关心自己所授的课程,考勤成绩只是作为平时成绩,不认为这是学籍异动最佳数据;思政上只局限在“奖、勤、助、代、补”,但相关结果很少在学籍管理系统见到;程序设计员只考虑完成系统设计合同,而不对一线学籍管理者的使用反馈做出人性化调整。“协同性”差会直接造成学籍异动发现滞后,对学生服务性差,学生归属感差等问题。

2.完善高职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议

2.1 实施动态化教学计划管理,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提高专业吸引力及育人质量

温州高职院校基本以学年学分制为主,学年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属于一种静态的或者相对静态的计划,学生不能按照自身意志合理选择课程,只能被动地遵从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业。笔者认为可做如下改革:

首先,教学计划是使教育过程与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指导文件,为了达到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目的,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较大的可选性,以便于学生从个体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素质结构合理的、能主动适应市场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严谨而灵活的课程学习体系。这就要求把过去静态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计划。为了便于实现教学计划的动态管理,应在教学计划模式上采用模块化管理[5]。这种模块化管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设定可进行多种组合的、可供学生充分进行课程选择的、多样化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块,并强化课程质量,同时适度加大选修课或选修项目(如:讲座、社团活动、比赛竞赛、社会实践、科学创新等)的数量及选修比例,以充分体现弹性特征,强化学生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

第二,应培养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若毕业后想经营花店,为了使学生掌握营销外的知识,可针对兴趣专业(商品花卉专业)选修4学分相关课程内容,便于日后从事该方向工作奠定基础,以提高学生创就业机会。

2.2 加强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学管理体制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籍管理。管理人员可参加短期的集中培训,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实行业务轮训等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校方应多组织开展学籍管理研究活动,学籍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实际,研究学籍管理的方式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学籍管理措施,为教学、领导提供咨询和决策的必要信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保证学籍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应尽量降低学籍管理人员的流动性。

同时,应加强教学管理、思政管理与学籍管理相互协作,打造结构完整的学籍管理队伍。组织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思政管理人员学习学籍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深其对学籍管理的正确理解,使其认识到学籍管理不仅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教学管理的具体人员与学籍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学生的考勤、学籍异动等情况需要及时沟通、上报。对于任课教师需要加强日常培训学习,优化开课、授课质量,从根源解决学籍异动问题;研究显示[6],学籍异动数据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关联紧密,如自卑心理严重、缺乏人生目标、学习生活消极、兴趣多样盲目等都会导致学籍异动,因此,需要思政人员与学籍管理人员紧密沟通,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2.3 完善学籍预警机制,提高“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自2004年“学籍预警”在国内正式提出以来[7],绝大多数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学籍管理条例,都制定并实行了适应本校校情的“学籍预警”制度,并已初见成效。制度内容上主要分为成绩类预警、考勤预警、作弊预警、心理问题预警及毕业预警五个方面。调查发现,温州高职院校学籍预警制度涉及内容主要以成绩类预警为主,而其他内容则不多见。理由是考勤、作弊、心理问题等管理内容应当属于学工部门处理,且已有相关制度出台,没必要再设立预警制度。实际上,学生成绩问题通常是由于厌学等心理问题而导致旷课、作弊设置于不及格和退学,若作为校方可以从根源入手,将问题解决在最初,将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操作上,针对温州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自主能力差、家境相对富裕对学业不重视的特点,温州高职院校应重点完善考勤预警制度。

考勤预警:是指学生在一学期内请假或无故旷课,对其进行的一种预警[8]。教学管理人员如果能在学生请假、缺旷课总学时达到处罚规定学时数的1/3~1/2时,就向学生发出预警通知,提请学生引起注意,促使其立即端正学习态度,确保其顺利参加期末考试。这种预警式管理不但会有效降低学生因违反考勤管理规定致使其无法参加期末考试和考试作弊的概率,也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处境由完全被动应对变为积极主动预防。此外,需要大力度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的作用,帮助辅导员掌握考勤情况,一旦有不良势头立即向辅导员反映,这样辅导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

2.4 实现“协同化”学籍管理

协同创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核心概念,它是通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它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

课题组通过对温州市多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问题汇总发现,大部分问题都存在“协同性”缺失的问题(表1),表现在部门间未能达成协同配合,目标共同但行动脱节,从而致使大量工作重复,工作效能不高。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学籍管理瓶颈问题,促进各部门紧密结合,提升服务效能,应做如下改革:

(1)主体协同是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的核心。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思政管理、家长、行业人士等部门的介入,形成新型战略联盟来促进合作绩效的提升。如: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应相互协作,学籍管理中应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学籍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严格学籍管理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只靠条条框框的行政命令及行政手段去解决学生的问题是违背教育宗旨和规律的,也达不到严格管理的目的。反之,如果只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思想工作也显得空洞。

(2)目标协同是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各部门应深刻意识到“以生为本、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教学质量、营造和谐校园、培养完整的人”是全校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各部门应消除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紧密合作,协同创新。

(3)信息共享是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的支撑平台。因此,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离不开信息共享,通过共建学籍管理信息平台,可使无序态的信息和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质量。

(4)体制机制协同是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学籍管理协同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来将疏散的部门和资源聚合起来,并在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以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确立合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高等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改进学籍管理工作使之具有“人性化、协同化”的特点,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协调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到新形势下在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健全完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地改进学籍管理工作方式和态度,积极探索出一套新的学籍管理模式,来推动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使之更好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2]周晖.以人为本,发挥学籍管理的“载道”和“渗透”作用[J].管理,2012(6):205-208.

[3]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6-19.

[4]刘晶.谈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岗位适应能力[J].管理科学,2012:131.

[5]李志君.创新动态化学籍管理 推进学分制教育体制改革[J].晋中学院学报,2005,22(2):73-76.

[6]夏启华.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提高学籍管理质量[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7):179-180.

[7]姜凡,刘春燕.武汉科技大学实施学籍预警制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

[8]胡萍.高校建立学籍不良异动管理预警机制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4):155-157.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8

(一)学籍管理制度明确了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高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即规定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学时、学分、考试办法、毕业条件等,特别是学校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课程和人才培养预期目标作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若学生未能达到相应的规定,将可能面临退学、延长修学年限等不同程度的处罚。因此,学校需遵循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落实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完成学籍管理的各项要求,这对学风建设无疑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科学的学籍管理制度将稳步推进学风建设

新时期,学籍管理制度即与本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办学质量和人才输出定位相统一。因此,高校科学的学籍管理规定,严格的学籍管理措施,正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声誉的重要保障措施。

(三)落实学籍管理制度,提升学风建设的质量

学籍管理规定中,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客观外在表现和主观内在获得情况提出了考核要求,从客观上看,对无故缺勤、未完成规定的课时要求、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毕业资格;从主观上看,学籍管理规定要求对品德优秀、成绩突出、有较强的创造力、创新力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在学风建设中,学籍管理以考试和考核为手段,督促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升学风建设质量,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热情。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目标规划

在高职院校,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加之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要求也相对宽松,于是,许多学生不知所措,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仅仅是按照老师的指示,被动地获取知识。

(二)对学历或专业自卑,厌学情绪普遍

近些年间,由于社会上存在对学生学历认识的偏差和一些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过于强调,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难以接受自身的专科学历情况,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难以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此外,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高职学生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实践性,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讲授依然是以讲授为主要方式,加剧了学生怠学、厌学、混学的情绪,影响着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学习自觉性较差,自律意识不够强

在高职院校中,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将就读专科院校为一种无奈之举,一方面,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较低,只要学生在校安全,能按时拿到毕业证即可;另一方面,学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学籍管理制度并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对学生并未产生很大的约束力和威慑力。这些原因,使学生在校学习压力小,思想放松,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加之网络环境和新媒体的影响,学生难以自律,上课玩手机、玩游戏的现象较多,特别是课余时间花大量时间用在电子娱乐产品上,学生学习、生活重心发生了极大的偏移,导致学生上课迟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高职院校学风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加强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发挥目标导向功能,推进学风建设实施

目标导向理论提出者罗伯特•豪斯认为,更加明确的规定和条件限制更有利于帮助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籍管理作为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阶段的管理规定,所有学生必须遵守学籍管理规定,而落实各项学籍管理的过程就是建设良好学风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及学生都应树立正确的学籍管理意识,全面认识学籍管理工作在学生学业中的引导性、警示性和激励性。

(二)普及学籍管理规定,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学籍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应在学生入学时及时了解各项学籍管理规定,告知学生相关处罚和奖励条件,让学生知晓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要求,如升级、留级、休学、退学、毕业资格的获得等。从而,使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与学籍管理规定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全体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三)实行人本管理,维护学风建设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问题与对策;教学改革

学籍是指学生在某一个特定学校学习的一种规范的身份证明,学籍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的注册登记、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分管理、学生的成绩管理和纪律管理及学生学历证书的管理等。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落实,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新发展对学籍管理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新发展加大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当前,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正在极速增长,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了1200万,而且这个数据还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极大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与此同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变革,教学不再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是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现代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将会更加重视其创新和创业能力,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的学籍管理方法变得不再适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将会更加复杂,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大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以让学生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自身价值观念方面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存在很大不同,在进行学籍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精准管理,以切实维护好学生的个人利益。对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动态调整,不仅仅是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更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的体现。只有对学籍管理进行动态的监控和调整,才能够实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的结合。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相对薄弱

要想实施高效、健全的学籍管理体系,高校必须有一批专业素养强的学籍管理队伍。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学籍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很多传统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新系统的配套功能,自身的业务水平相对落后,业务素养有待提升。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力不够扎实,学籍管理人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渐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色的工作方法,以保障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稳妥地推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籍管理系统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不断增大,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学籍管理很难满足现代多样化的需求,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系统都存在着功能缺失、维护不到位的问题,很多系统对学生的成绩无法进行正常的录入、对学生的学分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统计、对学生的选课不能够进行正常的运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大大削弱了学籍系统的有效性,更有可能会给学生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三)学籍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小

不同的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情况不同,在开展学籍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运行机制也是不同的。当前,全国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上的执行力度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的学籍管理,一味地追求成果,追求教学质量,有失偏颇。其次,学籍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学籍管理部门不能够很好地与其他部门配合与沟通,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缺乏管理的有效性。这两方面的原因给现行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使学籍管理制度欠缺执行力度。

(四)学籍管理观念不能够动态变化,管理观念滞后

学籍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详细的掌握,通过监控和管理维护学生的个人利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推进教学和管理改革,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趋势也会更加明显。当前的学籍管理观念相对滞后,不能够紧跟时代变化的趋势,不能体现学生的权益,也不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专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制订标准化的学籍管理方案

如前文所述,学籍管理的制度化、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运营工作,同时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对学籍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管理,对学籍的建立、完善和发放建立完整的规范性制度。首先,在学籍建立过程中,要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明确学生信息的采集和搜索方法,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现代化的学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在学籍信息的完善和补充过程,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对于学籍的变动、学籍信息的更改做好记录。

(二)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善学籍信息系统的功能建设

面对越来越繁杂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单纯地使用人力资源已经很难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不断加强学籍信息系统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给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大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籍信息状况,不断开发可靠、便捷的学籍管理系统,增加对应的管理功能,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人力资源的耗费。

(三)加强制度规范和约束,提升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较强的执行力度。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相对比较小,新形势下的学校学籍管理必须在执行力度上狠下功夫。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籍管理又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加强学籍管理才能够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够维护学生的个人利益,实现学校的稳定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不同部门的权力划分,明确工作职责,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带动,完善学籍管理工作。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的普及和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学籍管理的规范性制度,加深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的理解,师生联动,共同有序地推进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与时俱进,转变学籍管理的观念

学籍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秉承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学籍管理规范当中,学籍管理主要是对学生起到制约和督促的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在新形势下,学籍管理应该摒弃传统的规范,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转变理念,逐步地由管理型学籍管理制度跨越到服务型学籍管理制度,真正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上,高职院校切忌管得过严、过死,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实现学生自我层次的提升,实现管理观念的动态变化,与时俱进。

作者:卓芳洁 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颖燕.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问题探讨[J].时代教育,2015(12).

[2]刘晓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探索和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3]施佳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教通讯,2012(11).

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新形势下外籍教师聘请、教学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加强分工合作,建立健全外籍教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整合高校资源,加强兼职外管人员队伍建设;3、严把聘任关,建立健全外籍教师的培训、考核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籍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陷入衰退,而中国由于相对受影响较小,以及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推动下,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日益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到我国高校任教。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化。俗话说“外事无小事”,科学总结新形势下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现状,研究新形势下外籍教师聘请、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新模式对高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外籍教师管理现状综述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大致包括外教聘请、材料审核、签证手续办理、教学安排、日常生活管理等内容;进行外籍教师管理的主要部门是各高校的外事处或者国际交流学院等。由于外籍教师身份的特殊性,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要求高

开展外籍教师管理工作首先对语言要求较高。目前,高校外籍教师以英语国家居多,一般外事工作人员都要求达到专业英语八级水平,因此专业要求较高。

2、综合性强

外籍教师管理工作涉及学校多个部门,如人事、教学、保卫、后勤等,但由于外籍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有限,一般都由高校外事工作人员代为处理,特别是日常生活指导管理等。

3、政治性强

高校外事工作人员不仅要照顾外籍教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心,保证高校和国家利益,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因此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较大,工作性质复杂。

总的来说,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和兄弟院校的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籍教师由过去人数少,规模小,国别单一、教学任务偏向简单的语言教学向数量多、规模大、国别复杂、教学领域更专业化方向发展。正是这种趋势使高校现有的仅仅依靠单一部门、少数人员管理的模式日益捉襟见肘,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二、外籍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较系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外国人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对外语的要求高,涉外法律、政策性强,所循程序也较复杂,但高校专职外事管理人员数量少,往往3-5名工作人员的外事处不仅要负责几十位外籍教师的日常管理,还要完成留学生管理,出国培训,外事接待等工作,结果可想而知。此外,对于外籍教师的聘请、人事、教学安排直至考核奖惩都缺少系统的制度规定,针对外籍教师管理的规定基本都是由负责部门如外事处制定,一方面这些部门制度的执行很难上升到学校综合管理的高度,另一方面,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使高校外籍教师这个群体游离于高校教师队伍和正常教学之外,无法做到真正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

2、外籍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外国专家局等相关审批单位对高校外籍教师的聘请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1997年就颁发了聘请外籍专家需要提供《外国文教专家推荐信》等材料,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外籍教师资源有限或聘请外籍教师时注重数量,只知提高学校“形象”不追求质量等主客观因素,导致一些个人素质较差的外国人混入高校教师队伍,不但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与中国教师、学生发生冲突,不履行合同,或宣扬宗教以及反动政治言论,诋毁中国形象,对高校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都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除了外籍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由于高校对外籍教师缺少必要的培训,也是造成外籍教师不了解中国国情和教育制度,不熟悉教学规章,教学效果欠缺的原因。

三、新形势下的外籍教师管理模式

结合以上调研,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模式应向制度化、系统化以及优化学校资源方向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分工合作,建立健全外籍教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由于外籍教师管理的特殊性,应将该项工作提升到学校整体建设的高度,明确外籍教师聘任、日常管理等一系列流程和环节。在此基础上,明确部门责任,加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切实提高外籍教师管理工作效率。具体来讲:可以建立各部门如人事处、二级学院、保卫处、后勤等负责人组成的“外事管理工作小组”及“外事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建立校一级的外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电子化、网络化平善外籍教师档案、完善外籍教师信息共享。

2、整合高校资源,加强兼职外管人员队伍建设

通过在相关部门聘用兼职外管人员既解决了专业外事工作人员少的局面,又可以提高外事工作效率,加强部门合作,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通过对兼职外管人员开展座谈和培训也能起到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外事后备人才和共享外籍教师信息的效果。

3、严把聘任关,建立健全外籍教师的培训、考核体系

首先,聘用外籍教师工作可由外事部门、相关二级学院、人事处等部门共同负责,对外籍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宁缺勿滥。其次,可以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结合外籍教师的特点,对外籍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既可以提高外籍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对外籍教师做进一步考查。最后,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措施,结合现有的教师考评体系,将外籍教师的教学考核纳入高校的考核系统中,做到外籍教师与高校教师一视同仁,使外籍教师真正融入高校大家庭中。

【参考文献】

[1]祁小峰.聘请与管理外籍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