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6:34:41

中等范文篇1

关键词:中等生;心理问题;亚健康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贺卡如雪片般飘飞而来。信手打开一张,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老师,或许您已不记得我。我是许婷婷,一直都特别喜欢您的语文课。可是,初中三年来,课余时间您从未找我聊过天。每次考试结束后,看着您和颜悦色地抚摸着优等生的头,语重心长地与后进生交谈,我却只有羡慕的份儿……老师,您为什么不能分一点爱给我们中等生呢?”读完此信,不由得心潮迭起:将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成绩较好或特差的,对大部分中等生却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了。

静心细想:中等生们智商虽不算太高,但有相当的理解、分析能力;功底虽谈不上扎实,但有一定基础;成绩虽不优秀,但学习态度还算端正。所以老师们大多认为他们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用不着太过费心。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中等生们一直无法进一步突破“围城”、提高自己,改变那种“原地踏步”的局面,说明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亚健康”心理状态,正是这些“拦路虎”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下面我针对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中等生的几个典型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中等生常见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

中庸心理――不为最先,不敢最后

中庸心理是中等生最普遍的心理特征,它显示出来的最大的劣根性就在于不思进取,不敢做“出头鸟”。他们性格内向,成绩中等,没有令人羡慕的辉煌的成就,也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成绩令老师忧心忡忡;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特长,也没有“冲锋陷阵”或“出风头”的胆识。“默默无闻”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正因为如此,中等生总是成了被人遗忘的对象。他们习惯于埋头读书,习惯于墨守成规,习惯于思维呆滞,给老师的感觉永远似平静的湖面一般。仔细反思,中等生常常跟在优等生的屁股后面转,在许多问题上都只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基本上没有个人的主见。“不为最先,不敢最后”的随波逐流式的人生态度便是他们的处世哲学。

二、矛盾心理――欲进还退,欲说还休

“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是中等生心理最真实的写照。在中等生不动声色的背后,往往有一股急流如春笋一样地萌动,有时甚至潜滋暗长了“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花开花落无人怜”的幽怨情绪。如在回答教师提问时,虽然希望自己能口齿清楚地把问题回答好,但又表现得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说话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内心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也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其实,中等生除了“默默无闻”外,骨子里也“蠢蠢欲动”,时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放任自己退一步,也许就会沦为差生,那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前进为优秀生的行列,那是他们所期待的,但由于基础、能力有限,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常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境地。为什么我的努力总不见成效?为什么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某某同学多,而我的成绩总是不如他?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困扰着中等生。

三、自卑心理――低人三分,破罐破摔

在学习中,“我不行”这句话经常挂在中等生嘴边,它体现了中等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以致产生轻视自己的情感。比如开展一个简单的活动,在小组内选个负责人,如果叫中等生负责,他就会说:“老师,我不行,我们这几个人一直都是某某负责的。”暗地里,他们也会将自己与优等生比较,越比较,越自惭形秽,样样事情变得杯弓蛇影,就算再有尝试的机会也裹足不前,士气、勇气、志气皆化为乌有。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所有的工作都让他的得力助手――优等生去做,殊不知这种策略是使不少中等生完全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从而加深了他们的自卑感。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建立自信的最大屏障,这样一来也会造成这部分中等生在学习生活中持消极态度,遇事瞻前顾后,做事优柔寡断,成少败多。这种心理导致的后果是他们更加没有底气,最终出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现象。

四、烦躁心理――失落怅惘,忧心忡忡

中等生学习比较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也还算严格。但他们由于受到长久的漠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只是把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肯定当成奋斗的目标。由于心情迫切,稍有不顺就自责不已,甚至还有负罪感。中考迫在眉睫,我读到一篇学生的随笔:“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尽力,为啥成绩不见起色?我现在都不敢回家,不敢面对爸爸期望的眼神。我真恨自己,为什么笨鸟先飞这样的好事不能落在我的身上呢?老师,我该怎么办?”虽然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对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高的觉醒和紧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但焦虑指数过高则会抑制学习积极性,导致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甚至严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中等生由于总是处于一种对自己能力怀疑的苦恼状态,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很容易产生烦躁心理。

五、闭锁心理――紧闭心扉,固步自封

不声不响、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这是中等生很常见的外在表现。中等生很少与父母交流,不敢与老师亲近,也不会到办公室主动找老师谈话,他们只喜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里或日记里,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生活,品味孤单。比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想想平时,答题的机会大多数属于差生,上黑板的良机几乎被差生包揽;好不容易有个公开课,差不多又成了尖子生的专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没我的份,进步奖、鼓励奖更是被差生所垄断。反正对我来说怎么也不可能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倒不如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正是由于中等生长期承受着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烦恼等,因此很容易引起不良的情绪,加上得不到适当地排解,日积月累,他们就干脆修筑起了“心灵城墙”以保护自己。

六、抑郁心理――怨天尤人,自轻自贱

经常听到中等生这样的抱怨――“烦死了,烦死了”,他们这样长期的抱怨易形成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中等生产生抑郁心理的概率,严重程度以及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程度要高于优等生和后进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受到的关注少,缺少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相对于后进生,他们有较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劳动付出,更大的学业和精神压力;相对于优等生,他们智力平平,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逊色不少。中等生由于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地位,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失败感、无力感,经常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

中等生的这些心理现象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它们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把鲜花样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毫不吝啬地给了尖子生,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又毫无保留地给了差等生,而忽略了这群“不上不下、不饥不饱”的中间阶层。法国作家圣?埃克休帕里说过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也许你一生下来就具有成为诗人、音乐家或天文学家的才能,但在时间还不算太晚的时候,没有人拉你一把,时机一过就再也无法唤醒在你身上沉睡着的这些才能了。”这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定位,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如果得到悉心培育,就能收获丰硕的成果。教师应擦亮自己的双眸,用真诚的心去唤醒曾经被我们冷落在一旁的中间阶层,用无声的爱去抚摸一度被我们忽视的中间阶层。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将爱的阳光和雨露撒遍班级每一个角落,多亲近这批同样有梦有诗的中等生,掀开他们那神秘的“盖头”,了解他们的心理,走进他们的世界,让他们也有“破茧成蝶”的一天。让我们牢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参考文献:

[1]钱兰英《“中等生”的几点表现》[J]《中国教育报》2003年第(6)期.

[2]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等范文篇2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中等范文篇3

1.1教学体系和教材的局限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当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沿用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和教材,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过多过难,理论课程过多等问题。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都蜻蜓点水般学完,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够深入。另外,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合理,专业课之间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现象,专业实践和模拟实训的课时相对较少,没有达到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1:1的比例。这些都影响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

1.2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市场和社会、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现在的职业会计教学中还存在偏重理论的讲授过多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会计学习没有感性的认识。过多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灌输,可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云里雾里,慢慢对会计学习失去兴趣,等一门课程结束时也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这也造成学生专业能力差、找工作困难、工作后上手过慢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处理技术渗透到会计工作中,而会计教学往往滞后于社会会计知识的发展。这就造成学校学习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了解会计行业动态,走在学科前沿,做好时刻学习的准备。

1.3教学方法手段简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缺乏案例式教学。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在写,学生在抄;教师在考,学生在背。这种传统的、应试的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谈不上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作为会计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方式,从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转变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2.1中职会计教育目标要明确

中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要与现实相符,并要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按照现时的社会环境或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判断和界定。所以,中职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符合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目标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专业职能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能适应现代会计岗位需要,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2改进会计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会计教学应该告别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式思维的形成。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秉承“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模拟会计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开展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为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既有助于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如过去在讲解“如何记账”时,方法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即将记账凭证抄到账簿上。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记账的结果列示出来,常常是教师讲完了,学生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记账。现在利用会计软件及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同时演示会计凭证和账簿上,再将结果演示出来,使之形象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这样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要辩证地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不是任何时候多媒体教学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简单的PPT演示可能使得教学速度过快,学生无法跟上节奏。而有时板书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教师也更容易掌握课堂节奏。

2.3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现代各个行业技术日新月异,会计行业也是如此。教学的任务不再仅仅在学校教学生某一种或几种技能,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节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手把手地教授知识和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职业中专的会计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单一地回答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与同学之间交流来解决,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来查询资料来解决问题,多多指引学生关注会计专业的论坛,鼓励他们在论坛上踊跃发言。教育的本质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不仅教师教,更需学生会学。教师在教授会计理论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养成这样的学习能力,学生不仅在会计学习上受用,也会在其他领域受益匪浅。

2.4加强实践教学

中等范文篇4

根据**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颁发的《关于组织**市200学年第一学期中职学校文化课及部分专业课毕(结)业会考的通知》(温教研〔200〕187号)的安排,200年1月16日和17日两天举行中等职业学校毕(结)业会考。为切实做好我县本次会考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考点巡视人员及主考名单:

二、会考时间及科目

午别

日期

上午

下午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计算机基础(8:00开考,每场50分钟)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英语(8:00~9:40)

德育(10:00~11:20)

服装结构制图(1:30~3:30)

其它专业课(1:30~3:10)

三、试场安排

各校考生均在本校参加考试,每个试场30人,一人一桌。每个试场均安排两名教师监考,其中一名为外校教师(详见附件1),考生均须凭准考证入场考试。

四、领卷、回卷时间与地点:

1.领卷时间:1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30

2.回卷时间:1月17日(星期四)下午5:00前

3.领、回卷地点:县教研室306室

五、其它事项

1.巡视员须提前30分钟到达考点

2.各校均设2名保密人员,领卷和回卷均由保密人员承担。

3.到外校参加监考的教师均须提前30分钟到考点,不得迟到,并严格遵守《**市中职考试监考工作守则》(详见附件2)。

中等范文篇5

【关键词】中等职校;德育教育

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传授学生技能知识更为重要。中专的办学目标,应当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一专多能的实用人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很危险的,也与我们教育方针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一直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并且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关键原因是德育的教育起点过高,且过多地停留在书本上,对于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的落实没有花太多的精力。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和众多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后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但是中职生的年龄大部分处在15-19岁之间,思想还没有完全定型,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中等职校应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下大工夫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良好的德育素质对学生来说是将来事业发展的必备素质。

一、目前职校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1.自我约束能力差。作为学生首先应当遵守校规校纪。但是现在不少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主要表现有:该出早操却不愿去,躲在寝室睡懒觉;出了早操,却又回宿舍睡回笼觉,甚至第一节课还缺席;到校外网吧上网,彻夜不归;不向班主任请假就擅自离校;考试作弊等。2.不讲文明礼貌。国家提倡公民讲文明讲礼貌已经很多年了,但在校园里却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情形:随地吐痰,瓜皮纸屑到处乱丢,操场、教室、走廊甚至计算机房随处可见,漂亮的垃圾筒成为装饰品;碰到师长视而不见,连起码的招呼都不打。3.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盲目追求高享受、高消费的现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被部分学生抛到了九霄云外。由于尚无收入来源,现在学生的生活基本上靠父母资助,可是一些学生却很少想到父母的艰辛,一个月的花销高达千元以上,不够时还伸手向老师、同学们借。4.不热爱劳动。现在不少学校的公共卫生都是由学校聘请的保洁工清扫,只有极少部分由勤工俭学的学生打扫,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机会很少,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体会不到劳动的辛苦,也就很难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经常是每天早晨刚被工人清扫干净的餐厅转眼就脏了。

二、教育对策

1.教育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学校是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阵地。学校应定期举办法制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定期观看警示教育片,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此外,我们更要倾注大量心血关注、呵护后进生,针对他们思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与之谈心,做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同时要求全体同学耐心帮助他们,不歧视他们,努力避免不负责任地把他们推向社会。2.加强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素质,学校要提倡学生讲文明礼貌及掌握一些礼仪常识,比如在校园内实行统一的礼貌用语,要求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随时使用;要求每个学生将校园常见陋习记在心里,以时刻提醒学生不发生类似行为;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通过电视或视频展示仪播放礼仪方面的讲座,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模拟操练等等。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树立好的个人典型、好的班级典型予以表彰和奖励,借助他们的模范行为带动其他学生,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洋溢文明之风。3.加强爱心教育。社会是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关心,而要想得到他人的关心,首先要学会关心他人,这一点要让每个学生都晓其理,见与行。现在的学生得到的爱往往比付出的爱多得多,学校可以搞一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别人。比如,让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每当父母过生日的时候,或给父母发一条微信,或制作一个贺卡,或打一个电话表示问候;开办讲座,教育学生要体谅父母挣钱的不易,要有计划、有节制地使用父母所给的生活费;教育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给学生提供一些为社会奉献爱心的机会。通过爱心教育、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从而懂得关爱他人,愿意关爱他人。4.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随着科技发展,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劳动,尤其是生产劳动,在他们的意识里“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日益淡薄,学生中“手不提篮,肩不挑担”的现象比比皆是,难免有人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其实没有劳动意识、劳动技能是很可怕的。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开设相应的劳动课;每天早晨安排学生清扫校园,在条建允许的情况下,可适时引导和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或农场参加一些和专业技能相贴近的生产劳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如参加文明城市环境整治等等。通过劳动,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快乐,从而热爱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如果我们能把德育教育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中,那么每个学生经过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思想素质都会有很大提高,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也会更有成效,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喜闻乐见的情景吗?

参考文献:

中等范文篇6

一、更加有利于建立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骨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能型、技术性人才为主的教育的类型。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如玩具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侧重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型人才。但总的来说,培养的都是产业工人。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结构层而看,需要我们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和发展。10年来,湖南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院校从2000年的24所增加到2009年的62所,年招生数由2000年的4.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8.7万人,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9.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8万人。中职年招生数从2000年的18.0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35.9万人(其中非全日制中职教育招生9.2万人),在校生数从2000年52.0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82万人,包括技工学校共招生41.9万人,在校生规模共达98万人。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25万人次。目前湖南初步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农校为基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二、更加有利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薄弱,教学条件较差,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总体的质量和水平。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更为公平的发展机遇,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湖南在这方面主要是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二是适当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积极探索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不断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允许具有初中毕业水平的职业培训学员在修满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规定课程的前提下,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目前,湖南全省共有农村职业学校208所,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数的17.92%,占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的31.6%。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农村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28%。全省农村职业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具有中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约80余万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累计达到600多万人次。另外,全省还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300多所,为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多数数据显示湖南已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三、更加有利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往往在校企合作方面很能取得较大的发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实力较强的企业也很难有兴趣和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有效地打破了这一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湖南的主要做法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十年来,湖南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具备条件的高职学院为龙头,以产业领域内的规模企业、中职院校为主体、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自愿和互利共赢为原则,努力构建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深度协作机制,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全省已成立工艺美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职教集团17家,加盟合作单位共1153家,其中规模企业677家,高、中职院校326所,其他机构150家。2009年相关职业院校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2.23万人,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4.34万人,培训企业员工5.31万人,教师到企业挂职(一个月以上)2889人,企业一线专家到院校任兼职教师2121人,实施其他合作项目671个,集团内院校新增专业建设投入共1.05亿元。

四、更加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

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既包括管理上的统筹,也包括经费的统筹、更多的教育资源的统筹。比较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要比中等职业教育丰富得多。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共享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一个重要的措施仍然是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湖南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提质迈开了较大步伐。如长沙职教基地征地1103亩,财政投入14.8亿元,目前已有一所高职院校和八所中等职业学校整体迁入。株洲市已启动占地4645亩的“职教科技园”建设,计划总投资40亿元,目前园区整体规划已完成,一期工程4所职业院校建设已经启动。在全省范围,湖南大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真正实现了同一校园同步开展教学,所有学生不分层次公用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图书馆、食堂等。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湖南还建设了一个全省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广大职业院校可以将优质教学资源网上,特别是要求立项建设的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必须上网,实现职业院校共享。

五、更加有利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等范文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状况;创新能力

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观念的吸收和学习,努力营造出一个较之前来说更加符合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新模式。要想获得更加有效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就一定要实现对这些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分析,不断地实现相关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一、中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含义

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主要指的是,要加强其自身与实际情况发展的结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与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等内容相关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近些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已经不断向前发展,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主题内容,政府和企业也进一步的实现了联系与发展。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上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进步,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此同时,纵观传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难发现的是其教学方式比较陈旧,缺少一定的创新性,这些发展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进步产生消极影响。

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创新的策略

(一)优化教育观念

要想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内容的深入认识,就要实现对其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观念和意识。在当前现实中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在观念上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会产生责任感,更不会将相关创新的内容投入到日常教学中来。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种行为规范,其自身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科学文化素养,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能力与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1]另外,学生们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审美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想获得较之前来说更多的创新,就需要有效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这些内容变成常态化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对相关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们的教学素质与创新意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会影响着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等状况。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想有效的实现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就要先从拓展教师知识结构这一方面着手。在这一方面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方面的领导要加强自身对教师的培训与组织,要将这一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去完成,要让教师们具备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现状。另外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们还要自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简单的纸上谈兵,还要切实的深入到实践过程中,要为了获取更加有效的资料来加强自身的调研与学习能力。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想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一定需要创新能力很强的老师。[2]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创新学习能力,要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切实应用到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这样才能使得教学自身的学术性得到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对学生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三)创新教育模式

要想取得良好的创新模式,还要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之所以要这样,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更是其模式和方法实践的重要部分。综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主要实现“2+1”这种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教学模式来说,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在实现理论教学完成的内容下,要增加对实习时间的延长,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学生从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要有效实现采取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们在仿真的环境中得到能力上的历练与成长,在毕业之前就能感受到社会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此,学生们在实习单位进行接纳的过程中便可以实现对实习单位的考察,还能有效实现相关的学写人物和内容。

(四)实现教育开放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与发展,当前社会上有很多新的职业也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3]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机制的更新,务必要加强对相关内容上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构建一个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教学学生如何解答,而是要教会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实现中等职业教学优化的最佳方式与内容。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就要实现多方面的努力,无论是学生或是老师,学校,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与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中等职业教学内容与理念上的创新,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作者:张怀峰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锋,李强.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10).

中等范文篇8

关键词:国际化;中等职业教育;国际人才;教育创新

一、国际化概述

国际化不仅要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而且要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中,前者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院校领导者要明确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保障制度;教师要以国际化人才标准要求学生,以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国际交流学习活动为手段,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能力等。后者主要体现在:学校要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强的国际化人才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要将国际化作为学校的一项发展战略,在客观分析自身软硬件条件与总体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及努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若想取得显著的成效,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多项工作,如积极学习贯彻政府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方针;引入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平台;制订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教育规划;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境外学习、实习、交流和就业机会;创设良好的国际化文化氛围等。(一)积极学习贯彻政府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方针。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诞生之日起,我国政府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政策引导。正是有了政府的政策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职业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优势,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应当积极学习贯彻政府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方针,并以这些政策方针为指导,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如组织教师与学生出境培训、学习,邀请或聘请国外知名院校教师到校交流或任教,与国外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境外学生实习基地等。中等职业学校领导层应及时将自身在国际化发展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上报给政府,以便政府对学校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二)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水平职业化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一个突出的要求就是职业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意识与能力。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国际化意识单薄,能力较弱,这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所应用的教材都由国内出版社出版,虽然在知识体系方面已经比较健全,但在知识深度与广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职业化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积极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先进的教材、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资源(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设备)、专家(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与服务(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配套服务)。(三)制订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教育规划。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中等职业学校在组织、实施具体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应首先制订一个明确的国际化教育规划。制订规划时,需要注意六个问题:一是要以学校当前的经济基础、软硬件条件以及学生主体需求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学生的主体需求,学校绝不能忽视;二是明确规划的发展目标,目标应有短期、中期与长期之分,且切实可行,制定目标时既不能畏首畏尾,也不能好高骛远;三是设计出实施规划的具体路径,如“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出国学习”“引进某国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国外某企业联合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等;四是科学配置、规划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五是制定规章制度,为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六是注重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主。另外,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个人素质的高低,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化发展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里的“高水平”表现在:不仅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而且具有较强的国际化意识,能够熟练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并能够灵活运用,另外,还能积极参加关于国际化教育教学的学术研究,并能发表优秀论文等。中等职业学校领导层要十分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外知名院校学习与培训,条件不足的学科可以邀请国外知名院校教师到校,以公开课、讲座、辩论会、研讨会等形式,与校内教师共同探讨中等职业国际化教育问题。(五)积极为学生提供境外学习、实习、交流的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开展与校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为本校学生提供境外学习、实习、交流的机会。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制度,对成绩优异、素质良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要多给他们提供境外学习的机会。就全球而言,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处于领先地位,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且与其他教育的融合度非常高,这样的教育模式每年都会为德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职业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多给学生提供到德国学习、实习、交流的机会。此外,可以和德国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建立职业教育合作中心与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六)创设良好的国际化文化氛围。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校园内的公告栏、宣传画、大屏幕以及校园网等,向全校学生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相关内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重点工作、具体实施途径等。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职业技能比赛等,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国际化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教师与学生,学校要及时表彰、奖励他们,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贾剑方.职业教育国际化概念的重新审视[J].职教论坛,2017(7):54-57.

[2]许文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形势及推进策略[J].才智,2016(16):14.

中等范文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绩效改革

国家一直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学校1.09万所,在校生1599.0万人,占据整个职业教育规模的一半以上,对于推进中国制造业升级、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了极大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绩效工作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绩效体系面临的问题

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绩效工资体系不能真正激励教师安心执教,根本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绩效工资体系完全参照国家义务教育的绩效体系执行。义务教育是国家一类公益事业,是必须由国家财政全额保证的对学龄人口实行强制性教育的类型。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二类公益事业,是国家财政给予基本性保证的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类型。将中等职业教育绩效体系简单套用义务教育绩效体系,造成了如下系列问题:1.企业专家、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兼职的通道不够通畅。虽然国家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专家、社会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实行的是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体系,即按实际在职在编人数拨付绩效工资,因此无法自主解决编制外的企业专家、社会能工巧匠的薪酬待遇问题,极大地打击了企业专家进学校的积极性。2.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被弱化。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开展全日制职业教育,更要对社会、企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但根据国家规定,对社会、企业服务所得必须全部纳入绩效工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不能从服务社会、企业中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教师、学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因此受到极大打击,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企业的功能被弱化。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义务教育执行的是就近免试入学,要求学校及教师不得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作量体现在工作日的8小时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虽然和义务教育执行同样的工资标准,但教师的工作量却远远大于义务教育教师的工作量:24小时护导住宿学生、下企业实践及管理实习生、参加并指导各类技能大赛等大量工作不可能在正常的法定工作时间完成,必须通过周末、节假日加班才能完成。这样对于执行义务教育工资标准的职业学校教师显失公平,由此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绩效改革的建议

中等范文篇10

1.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围绕着一个专业,着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试图将学生引向一个确定的岗位。从而成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忽略了教育的完整功能,降低了教育的价值。

2.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还滞后于需求,不能与社会实际发展速度接轨。另外专业基础过窄、界限过死,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以至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随着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规模将面临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关键靠自己。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塑培养目标

1.培养全能型人才的观念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改革方向,应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当代劳动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训练:(1)更新、运用知识的能力;(2)选择、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3)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4)任务策划和管理组织能力;(5)明智、宽容、坚毅、自立和责任心等现代精神。

现代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应是将学生训练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而是将他们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工作,能够自立于社会的人,成为自觉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学生有了宽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

2.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培养直接劳动者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新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适应能力,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应该强调以形成学生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为目的理论教学。面对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应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等弹性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基础,设立个性发展空间,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实行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上来。

二、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新定位

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关系到个体的文化、道德、身心健康、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出来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技能、人文能力、适应和创造能力及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选取各种不同的课程设置,建立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在未来竞争中进一步自我发展的持续能力。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因而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动态要求,迅速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中等职业学校的输出总是有较大部分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因而专业的设置、课程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以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通过对专业能力要求的严谨分析,对市场需求的广泛调查,我们确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等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按照“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从而形成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干,计算机应用为中心,计算机操作为重点,培养计算机使用管理和维护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通过摸索形成了阶段化、模块化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法,并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由于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合理、实际技能与理论相衔接,我们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广泛好评。

三、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深化改革必须以教育为本,不但要使学生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资本和能力结构,而且要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精神素养和心理结构。因而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课程设置对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既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技术教育特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