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动物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9:04:18

观察动物的作文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1

一、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作文的动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中保持热情,诱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做到以趣引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观察欲望,才会积极主动而持久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感性知识,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写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作文教学中明确观察目标

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观察目的明确,就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物体上。因此,在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动物界里的鸟兽虫鱼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跑、有的爬、有的游。指导学生观察,就要注意发现特征,抓住特点。如观察动物的“眼睛”,猫的眼珠是绿的,绿得发亮,同一只猫的眼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不相同,夜晚捕鼠时它睁得又圆又大,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却眯成一条线。又如兔子的眼睛是红的,像两颗红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一黑就看不清东西。这样,学生在观察时通过比较分析不仅能着重地看清事物的主要部分,而且能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各个细节。所以观察动物,就要明确观察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观察植物就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观察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特点;观察活动,就要观察整个活动的过程:开头、经过、结果;观察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总之,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

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善于积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小学生日常接触到家庭、学校、社会中许多有情趣的事情,但大都缺乏有意观察的习惯而未能积累下来,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从周围生活中积累素材,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一)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

(二)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重点,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以静引动,把静物写活。静物素描是小学观察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其教学要求为:所选静物必须简单、常见、便于观察,并为儿童所喜爱;训练时应以发展智力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先培养观察的顺序性、全面性和精确性,再通过观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静物描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动态描写,从静态到动态,从一般描写到个性化描写;要善于发挥想象,把静物写活,可以把静物当成“人”来写,会说话,会表演,会行动。

(三)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观察的结果不及时准确记录,难免就会在脑子里悄悄发生“变形”,时间越长,“失真”的可能性愈大,甚至使你不得不再观察一次,然而对于某些事物的观察并不是能够轻易重复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无法重复的)。把有新意的题材给学生讲评,从而启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2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存在于整个生活里。”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从兴趣抓起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观察,关键条件是培养起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学生观察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兴趣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的,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春暖花开时,带领学生在校外上作文实地观察课,让学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摄取自己所爱的人、事、景、物等作为习作素材;星期日,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项有趣的小实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实验情况记下来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们的观察作业。因为细心体会观察,自然颇有收获,这种积极的意识,便转化为一种推动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积小流成大海,从“小”做起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是观察的内容。总之,要从“小”作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全面细致观察生活实际

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比如到火车站观察一次送别的场面,既要看到整个车站人群的活动,又要注意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人进站上车的情景,不同关系的人送别的情景,还要重视火车开动时最动人的送别情景,有人低头不语,有人眼眶红润,有人喜笑颜开,有人愁眉苦脸,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地判断得出这是父女送别,那是情人送别,这是一般的朋友送别,那是上下级的送别,那么,你们的观察算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了。

观察要全面、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三峡之秋》一文,作者对三峡一天之中不同时间段的景色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抓住了三峡秋季的特征,使人们对三峡的“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特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从而也教育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事物的特点写细致、写全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

第四、善于观察发挥想象

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进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观察离不开思考。当你看到一处景致迷人,选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比喻将它描述出来呢?这就需要思考。当你见到一件事而感动得泪盈满眶时,把这件事及这段情描述下来,这就需要思考。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就想到了“银河”,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如果只看不思,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同学们看自然景物要想,如看夏日天空的云朵,你就要想一想它像什么,或狮或虎或牛;看到了雾,又想象到雾像一团团白色的烟,从薄雾中的远处看,像隔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看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第五、注重观察方法的系统训练

我们不但要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观察。有许多课文是学习观察的范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可以使观察程序清楚,作文条理清楚。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占主导地位,观察时容易出现顺序混淆的毛病,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按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

(2)分类法。根据不同类型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对于植物,主要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对于动物,主要观察它的生活习性,样子;对于人,则主要观察外貌、行动、语言等。

(3)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留心小孩,中年人的异同,就会发现小孩天真活泼,中年人稳重成熟。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3

我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周边可观察物体的特点,同时结合运用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写观察作文,充分发挥农村与大自然亲密关系以及多媒体组合的整体优势,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一、利用不同媒体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媒体的表现力,指媒体在表现客观事物时的能力。不同媒体的适当组合,可以增强其表现力,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时,考虑到小动物本身的生动、活泼,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于是便以实物为媒体。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带给大家一个惊喜,然后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放在了讲台上。这时学生的确惊喜万分,观察的兴趣也十分浓烈。然而活泼可爱的小猫不可能老老实实地蹲着。为了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小动物,我又以录相为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来展现小花猫的外形和生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后,才可以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现代媒体的可控性,教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媒体的可控性,指媒体可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需要的内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征。现代媒体中的录相,电脑等都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故乡的杨树时,就以录相为媒体,分步明确观察目的――杨树的干、枝、叶、花、种子。在引导学生观察杨树的叶时,画面上就出现了杨树叶的特写镜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杨树叶上。然后采用定镜和反复播放的手段,让学生看清老叶和新叶的不同,叶形和叶脉的特点,。然后,再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实地观察杨树,什么时候抽芽,什么时候播撒种子。反复经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小学生克服观察中的无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的能力。

三、按季节变化结合农村特有动植物,教学生写景状物

看见了,才会心中有所想。心中有所想,下笔才会有东西可写。因此,我经常根据季节变化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自己家的菜园,田间,路边,这里到处都有丰富的可观察素材。我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观察题目以及习作要求,构建了按季节写景状物的生活化作文。渐渐的,班里的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有新发现。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4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周围所有的新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兴趣而乐于观察。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

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方法之一。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学生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人物没啥可写。去年冬天的雾天特别多,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一个雾色朦胧的早上,我向学生提问:“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今天下雾了”。“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雾中的景色很美。”“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抓住时机,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生活就像万花筒,绚丽多姿。只有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事物那与众不同的美。下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转转,看看雾中校园那独特的美,好不好?”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漫步,认真地观察着,伸出手去想抓住从身边飘过的雾,还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太美了!像小精灵调皮地在我身边跑来跑去。”“像妈妈的手在抚摸我。”“像走进仙境一般。”……我也被雾中的美景陶醉了。这时不知谁惊叫一声:“看,那是什么?”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顺着他的手指一望,发现每个教室在雾的笼罩下发出耀眼的光芒,眼睛不由的一亮。琅琅的读书声由远而近,声声入耳。这美丽的景象没有哪位画家能够描绘出来。再看看学生,他们好像已经忘记自己身在何方。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眼前的景物是多么的喜欢,对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视觉。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这段话概括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中观察认识、体验,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每天5分钟演讲,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乡敬老院,参观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敬老院有哪些建筑设施?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参观时你听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他们像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敬老院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走进敬老院,一座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再看院内专为老人娱乐而设的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无比,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对待老人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忙着为老人倒茶、按摩,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由于此次活动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他们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

2.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

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这就解决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内容空洞的毛病。可多数学生在活动之后,写的文章却条理不清,内容一团糟。因此在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之后,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常用的顺序,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的目的。观察景物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可以定点观察,也可以异步换景;观察人物,可以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去观察;观察物件、动植物可按事物构成的几个方面去观察;观察运动着的事物,则应注意运动的全过程,注意时间上的变化。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先要对事物的全貌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从诸多方面考虑什么才是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又能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3.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展开联想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要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设法活跃学生的思路,启迪思维。学生在平时看到的人、事、物、画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越丰富,才思才会敏捷,学生作文时的思路就会越开阔。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5

【关键词】观察兴趣积累联想激励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痛的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无从下笔"。或者干脆抄袭,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不会观察。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在写作教学中,要避免学生"闭门造车,低头写作文",要把学生的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生活性。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周围所有的新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兴趣而乐于观察。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

1、 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学生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人物没啥写。去年冬天的雾天特别多,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一个舞色朦胧的早上,我向同学们提问:"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今天下雾了"。"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雾中的景色很美"。"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抓住时机,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生活就像万花筒,绚丽多姿。只有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事物那与众不同的美。下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转转,看看雾中校园那独特的美,好不好?"同学们在我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漫步,认真地观察着,伸出手去想抓住从身边飘过的雾,还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太美了!像小精灵调皮地在我身边跑来跑去。""像妈妈的手在抚摸我。""像走进仙境一般。"……我也被雾中的美景陶醉了。这是不知谁惊叫一声:"看,那时什么?"这不由地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顺着他的手指一望,啊!每个教室在雾的笼罩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使你的眼睛不由得一亮。琅琅的读书声由远而近,声声入耳。这美丽的景象没有哪位画家能够描绘出来。再看看同学们好像已经忘记自己身在何方,张大嘴巴。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眼前的景物是多么的喜欢,对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视觉。

2、 通过学生的口头禅,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俗话说"多说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为给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我让每个学生把一天当中看到、听到的事,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句式,大家感觉很容易,这样就大大调动了他们观察的积极性。这时我要求小组长把同学们说的最新鲜的事记下来在中队交流。推荐出最好的,把它当作当天的"新闻"播出一次,当听到自己的"新闻"时。个个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线,高兴双手不停地叫好。看到别人的成功,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有的同学为收集到比别人更好的"新闻",回到家中,看电视、听广播、阅课外读物,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小事,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自然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段话概括出了作文与生活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中观察认识、体验,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每天5分钟演讲,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我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参观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敬老院有哪建筑设施?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参观时你听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他们象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敬老院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走进敬老院,一坐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再看院内专为老人娱乐的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无比,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帮着为老人倒茶、按摩,忙的不亦乐乎,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由于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6

关键词:观察 习惯 作文

在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怕习作、套范文、胡乱编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头脑仓库缺少素材储备,缺乏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小学5、6年级)的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是语文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精心谋划,激发观察欲望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大千世界,留心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凡学生喜欢的事物,教师都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充分调动他们身体的感官,去仔细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体会生活中的“乐”,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唤起习作的激情。

1.挖掘熟悉的事物。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埋藏在地下的金子,只有执著不懈挖掘的人才能得到它。而学生往往自以为对身边的事物很熟悉,没有什么可写的,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其实不然。有一回,笔者要求学生在一周内从六个方面留心观察学校保安室程伯伯的外貌、穿着、神情、语言、工作范围和与学生的接触细节。学生通过一周的仔细观察发现,平时特别爱管“闲事”的程伯伯具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心。可见,通过仔细观察,能发现人物的内在美。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习作要写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生活,才能言之有物,有话可写。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校组织开展活动的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在校外,教师既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关心时事……从而逐步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2.捕捉偶发的事件。在课堂教学、学生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这些材料,指导学生观察。如有一次,因为上一节是体育课,下课后,有些同学还在操场上运动,上课铃响了第二遍,才匆忙收拾起体育用品和衣服往教室跑。因为操场离教室较远,等他们赶到教室,笔者已经准备上课了。正要叫同学们打开课本时,突然一声“报告”,走进来一个男生。笔者立即叫大家注意观察,只见这个同学汗流满面,左手抱着球,右肩搭着衣,走向座位时还伸了伸舌头,做了个鬼脸,引得哄堂大笑。这个刚坐好,那个又来“报告”,这次是个调皮的同学,进教室时昂首挺胸,神气十足,满不在乎,还迈着正步向座位走去,教室里又是一阵大笑。接着居然是个女生,低头红着脸,喊了声蚊子叫似的报告,然后羞涩地走向座位……前后共有六名同学迟到喊“报告”,所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事件当中,笔者当即决定,把这节语文阅读课改为一堂习作训练课,题目是《上课铃响了以后》,要求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场面写下来,可以选择印象最深的两三个同学,把他们进教室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由于大家亲眼目睹了那几个同学的表现,表达的欲望空前高涨,学生兴致勃勃地提起笔来,反复揣摩如何准确地表达刚才所见,许多同学写出生动、逼真的文章,效果极好。试想老师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在平时布置这样的作文,学生恐怕很难写好。

此类事虽属偶然,但老师若能做有心人,则观察机会绝非少数。经常如此抓住时机,启发引导,巧妙安排,自然会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习作素材就会源源不断。

二、授之以渔,掌握观察方法

儿童心理学指出:“所谓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一种思维的直觉,它不是天生的,要靠不断地丰富知识和长期的观察训练才能形成。”小学生智力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缺少发现。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教师应利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观察。

1.观察要有顺序。小学生写作,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观察要抓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地方。观察就是要抓住这些不同,才会写出鲜活、生动的文章。例如,同样是人,男女老幼各有特色,三教九流互不雷同。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俯拾即是。

3.观察要有主次。观察时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事物中找出主要事物,从许多人物中找出主要人物,从而有重点地对人或物进行观察。

三、反复训练,提高观察能力

学生有了浓厚的观察欲望,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教师还要在指导他们提高观察质量上下功夫。观察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

1.结合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很多课文都写到山水草木日月风雨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学生常见的,但由于平时观察不细,故而难以写好。所以很有必要借教材这个范例,启发学生观察。学了《海上日出》,可让写《家乡日出》,学了《草塘》,可让写《池塘》《荷塘》,实践证明,有激情、有实践、有样板,就能写出佳作。

2.借助图画培养观察能力。看图作文也是对观察力的一种考查。图画比文字的阅读难度更大,所以,应引起重视,多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摹出来,是很好的方式。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7

一、在写作与阅读教学中,注重审美观察的针对性训练

审美观察,是在审美知觉、审美统觉的感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明确性心理过程。审美观察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由于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弱,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与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察的训练。

1.引导学生想象合成美。审美观察所得的表象具有片断性的特点,审美没有必要把一切审美知觉都表现在审美表象里。审美表象的这种片断性是艺术形式选择的内在要求。据此,我们设计了想象合成美的训练。

具体做法是:把不同的单个的美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依次显现,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叠加合成美的情景。这种审美观察训练方法,一般是由易到难,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专门的层级递进想象训练,最终调动学生的所有感观进行综合参与。如一棵小树的想象合成,先引导学生放松自己,调整身心,睁眼看画片,让学生观察树的枝干、小树叶、大树叶,不同颜色的树叶等,然后闭眼想象。随着教师的口令,依次想象:树的枝干,树枝发芽,树叶长大,听风吹树叶的声音,闻树叶的气味,尝树叶的味道,赏春夏秋冬不同时节中的树等。为此,我们把此类课称为“作文想象训练课”。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显著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本身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不差,并不是写不好作文,而是能力没有被开发出来。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观察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依托,如《雨巷》,我们就让学生闭眼分步想象:小巷、油纸伞、丁香、脚步声、姑娘,最后进行想象合成。根据阅读课文的情节或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续写情节。如学习《荷花淀》时,启发学生想象水生嫂参加革命的情景等。我们也进行了人物心理变化的体察想象训练。文学本身就是人学,写作离不开对人的观察与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又是把握人的关键。人的心理变化虽然复杂多变,但还是带有共性,它通过神情、语言、体态、动作等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来,如特定的动作表现了特定的心理等。如《葛朗台》,我们先让学生找出葛朗台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让学生分步想象,最后合成想象。

通过这种审美观察的训练,学生的情景再现、分解情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写作中体现出来的则是文章的描写形象了、生动了,文章的可读性增强了。

二、设计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审美观察

审美观察是人在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品格。文学家的观察是审美观察,就是因为他们带着审美的眼光,把生活中的人、物、事、情等表现为具体的审美片断。课程目标里对写作教学设置的第一个目标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写出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设计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审美观察。

在审美观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闪光点,抓住美的瞬间。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校园生活中的美和家庭生活中的美。校园生活中的美,如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不同风光,校园内的建筑美,师生的外表美、行为美、心灵美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都是学生常见的审美内容;家庭生活中的美,如整洁美观的家居摆设,亲情之美,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都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在具体作文训练中,只提供大题目,明确题目主题的限定性,让学生自拟小题目,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去写。对此可设计诸多作文题目,如《校园生活》、《我的家》、《我的习惯》等。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的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生活时不自觉地带上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读者观其文便能知其人。

三、引导学生表达有效美点,学习名家进行积累。

在审美观察中,自然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需要艺术的表达,这既是审美观察追求的目标,也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生作文或缺乏真情实感,或空洞无物,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善于用语言去表达美。观察中,只有抓住事物特征,才能把人、景、物写得传神而鲜活。抓特征,即抓住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表象。这种表象是否有效,还得从多方面来衡量,一是看它是否符合观察者的写作意图;二是看它是否新颖,别人是否使用过,或与别人使用过的有何不同之处;三是这个表象必须是一个美点,它是一个细节、一个事件,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观察要从生活中截取、选择、寻找美点。生活中的美是由美点来构成的,写作中的美点要为文章主题服务,还得是与众不同的,否则便不是有效美点。

选择与人有关的有效美点,则是学生在写作中的一大难点。透过人物的外表看特征,表现在写作上,不仅仅只是人与人之间外在形象的差异,更多的是指能够反映或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象,如动作,语言,神情等。读者是通过这些有效美点来对人物进行品读。而学生选择的点往往不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为此,我们进行了观人的训练。即通过人物外在形象来看与一般人的不同,从而看性格;根据作文需要选择人物的外在细微表现。前者看性格,主要是通过眼神、服饰、发型、动作、语言等进行观察推理,看一个人物的生活环境。这一环节的落实,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做研究性课题来完成。如《从学生服饰看学生性格差异》,《小说单元人物外在形象所表现的性格归类分析》等。后者根据作文需要选择人物的外在细微表现,一方面是学习名家名篇的笔法,进行积累;另一方面是进行变换细节写作训练。小段积累智慧训练,如表现亲情,先提供例文,然后要求学生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调换等;整篇写作训练,则要求学生在同一大主题的观照下,从多角度去观察,不断寻找新的细节或新的视角来表现。如《我眼中的电视》一题中,学生在选材时就有意识避开情节的重复,尽量求新颖。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8

从教六年的经验告诉我,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之炊”。但是,生活中并不是真无“米”,主要因为小学生观察力差,还不善与通过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观察作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

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观察作文,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的整体优势,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一. 利用不同媒体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媒体的表现力,指媒体在表现客观事物时的能力。不同媒体的适当组合,可以增强其表现力,从而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写小动物时,我考虑到小动物本身的生动,活泼,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于是便以事物为媒。在作文课上,我一开始就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放在讲台上,给学生一个惊喜,这时学生的确惊喜万分,观察的兴趣十分浓烈,可是可爱的小花猫不可能静静的蹲着,为了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我又以录象为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来现小花猫的外形和生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有了观察兴趣之后,才可以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 利用现代媒体的可控性,培养学生观察目的。

媒体的可控性,指媒体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的再现所需要得内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纪小学生,在观察时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特征,现代媒体中的录象。电脑等都有很强的可控性,就可以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秦冠树和红富士树时,就以电脑为媒体,分步明确观察目的。枝,树,果的区别,在引导学生观察树的叶时,画面上就出现了两种树叶的特写镜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叶上,然后采用定镜和反复的手段,让学生看清两种树叶的不同,叶形和叶脉的特点,经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小学生克服观察中的无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观察目的的能力。

三. 利用现代媒体的再现力,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媒体的再现力,指媒体可 不受时空限制,将记录存储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事物的整体性,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而录音录象都具有极强的重视力,以此为媒体,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例如,我校每年都举行元旦联欢会,学校进行了全程录音,在要求学生写活动作文时,我利用录音为媒体,再现活动全过程,这样学生又回到了现场那充满激情。热闹的场面,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而且注意了场面描写,文章生动活泼。

四. 利用媒体组合的优势,使观察作文的训练系统化,科学化。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9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基础,是作文的源泉,可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会主动跑到学生头脑中来,这就需要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门户,也是作文的起点,更是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的必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交给其观察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它是智慧的触发器,也是求知的推动力。学生对观察生活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否则就会把观察当做负担,甚至感到厌烦。为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可以把学生带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去,如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开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采访本地名人,收集广告语,设计广告语等。

2.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1)有序观察。有顺序地观察至关重要。观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观察的顺序有很多:有方位顺序、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整体部分顺序。可是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观察时,往往不注意观察顺序,常常东瞧西望,显得杂乱无章。教师在指导观察时,可从看图入手,教给观察方法。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景到人等。可先指导学生观察静物,将所学的观察方法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然后再观察动态物体。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观察。面对一种事物或现象,要做到细致地观察,就必须在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同时,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有重点观察。比如说:怎样观察一个人?我们知道人与人在长相、衣着、身体等方面各有不同,性格、品质上也各有差异。我们在观察时一定要找准人物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叫抓住特点,重点地观察。

(3)利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粗略,比较笼统,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教师可提醒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动脑、动眼、动鼻、动口、动手、动耳,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更为真切地、更为完善地了解事物。比如:可以请学生在家中动用多种感官区别白糖、细盐、碱,学生一定会在看看、摸摸、闻闻、尝尝中分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有真实的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就会写出流淌着个性的作文。

1.引导学生参与大千世界

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生活,可是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因为求学的缘故而不够多姿多彩,甚至有许多小学生的生活是很封闭的,每天就是上学、放学、回家写作业。这样的生活使学生对其他的事情漠不关心,因而缺少丰富的生活感受。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1)引导学生学会玩。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孩子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玩就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下课了,领着学生到操场上痛快地玩:跳绳、踢毽子、“猫钻十二洞”、“指星星”、“小白菜”、“丢手绢”……

(2)让学生走进社会。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它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无穷的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院、商店,让他们去参观、去实践,到社会去宣传、调查、采访等等,学生会把走进社会大课堂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悟记下来,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3)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针对儿童对大自然的渴望与向往,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积极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捕捉文思。比如:可以在春忙秋收季节带领学生接触生活,观察农民伯伯辛勤耕耘、收割的神态、动作,感受耕耘的辛苦与丰收的喜悦。

观察动物的作文篇10

既然作文教学如此重要,那么,怎样进行作文教学训练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观察目的,激发观察兴趣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因此,学生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观察的目的越明确,学生越能把握住观察对象,并深入细致地、善始善终地进行观察,观察效果也就越好。因此,作文前,我首先从思想上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做好充分观察的准备,把所接触的事物同他们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去练习写作。

学生乐于观察,才能经常观察,观察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也是十分必要的。作文之前,我选择好观察对象,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求知欲,使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观察兴趣。

在以《日出》为题作文时,我组织学生三次早起观察日出,明确观察日出的目的,引起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了害怕、厌恶作文的心理,获得了特殊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观察方法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事物获得生活实感,是作文的先决条件。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观察,创立了划时代的生物进化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把接触生活实际作为作文的起点,是很重要的方面。平时对周围的人、物、事多观察、多留心,到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观察的方法。

1.观察中的分解法。引导学生观察,不能走马观花,要细致深入。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把握事物的整体并把它分解为各个部分。如:在写《一盆玫瑰花》时,我把玫瑰分解为茎、叶、花,并进一步观察茎上的刺,叶子的颜色,叶脉的状态,带锯齿的边缘,花朵的花托、花瓣、花蕊、花色、香味等。这样,学生既接触了事物,又有了亲身感受,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新的经验,才能用文字真实准确的将它写出来。

2.观察要抓住重点。采用分解法并不是把事物写得越细越全越好,面面俱到,没有主次,文章就写成了流水账。所以,观察必须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细致观察,详细描写。

还以《一盆玫瑰花》为例,玫瑰花重点是花,那么对花就要更加细致的观察和描写,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当然,对绿叶等也得进行适当描绘。这样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学生学会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出来,改变了以前写作文时没话可说,生憋硬想的局面,写作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观察,教师要加强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丰富他们的视觉形象是写作的物质基础。在观察中,教师要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注意事物特征,特别是注意可能被忽略的重要特征。

我们在写《春天》一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春天到来后的景象:天空、阳光、风雨、山水、花草、树木、昆虫、鸟雀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景的特征。那么,学生就会发现曾无数次接触过却未注意过的东西,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指导学生观察,还要帮助学生事先制定好观察计划,使学生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野游、文体活动、学科竞赛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学校内的人、事、物以及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占有充足的写作素材,为课上作好充分准备,学生写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