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日记植物十篇

时间:2023-04-10 11:06:30

观察日记植物

观察日记植物篇1

3月1日

今天,我拿了一块大蒜,把外表的一层白皮轻轻地剥去;然后找了一个空矿泉水瓶,把上边那一大块剪去,只剩下底下的一部分;接着倒了二分之一的水,再把大蒜放进去。知道我在干什么吗?对了!我在种大蒜。

3月2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头儿上,冒出一点点绿色。大蒜要发芽了!我连忙换了一瓶水,发现的根长长了,我拿尺一量,根只长长了一点点,大约有1毫米。

3月4日

今天,我来看我的大蒜,啊,大蒜发的芽在前天才朦朦胧胧的一小点,看不太清楚,而今天绿芽已经钻出来了,一共有两根,长约7毫米。我怕水中的养分不够,又把水换了。

3 月5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绿芽长长了,约有1厘米长,另外一根长的比较快,总共长1.3厘米。我换水时,经过测量发现蒜根长了4毫米,共长了5毫米。

3月6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长得好软弱。可能是营养不良,我便给它加了二颗复合肥,希望它能快些长大,希望它能长得健壮.

3月8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小绿芽真的长高一些了,而且也比较健壮了,我高兴极了,连忙再加一粒复合肥去,生怕水中的养分不能满足大蒜的生长。我又发现那两根小绿芽又长长了1厘米,长得最高的有2.5厘米,长得有点矮的有2厘米长。蒜根也成了盘旋状。

3月9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绿芽长了3毫米,最高的有2.9厘米,中间的有2.3厘米,最矮的6毫米长。蒜根我无法用尺量,因为根是旋起来的,我估计有6毫米长。

观察日记植物篇2

我们依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及对动植物的兴趣,围绕主题“丰收的季节”开展,通过多种方式让科学教育融入自然角中,和孩子们一起创设布置自然角,变“观赏”为“实用”,变“依赖”为“放手”,变“主导”为“支持”。

一、创设分区鲜明适宜的自然角

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的原则之上,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自然角。我们充分利用室外环境,通过空间、墙面、柜子、架子、地面的组合,将植物分类摆放,并集中呈现,以方便幼儿观察和照料。我们合理设置为观赏区、种植区、饲养区和实验区。

1.观察为主的观赏区。投放了具有季节特征的植物,有秋天的花卉、多肉植物、观叶植物、水生植物等。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了很多有关植物生长的奥秘,如:多肉植物喜爱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不需要天天浇水。水仙作为水生植物,必须保持水分的充足。

2.动手参与的种植区。我们选择了秋天的蔬菜种子,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孩子们可以自主分工、自主观察,浇水除草,不知不觉中,蔬菜慢慢长大了,当结出一个小小的果实时,孩子们惊喜地说“快看,长出果实来了”,“原来,我们吃的蔬菜都是这样长出来的呀!”

3.便于饲养的饲养区。用于幼儿饲养的动物应是体形小、无危害的品种,在这里我们将饲养区分成了三个小区域,分别是小动物区、水生动物区和小昆虫区,如小兔子、小乌龟和小蚂蚁等。

在“看谁长得高”的实验中,孩子们用自然物、尺子进行测量统计,评选爬高冠军,既有了观察的兴趣,更学会了简单的测量、比较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不同需求

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在自然角的创设中,我们投放了一系列工具,比如:投放剪刀、放大镜、记录本等材料,鼓励幼儿选择工具进行自主探究,运用不同的材料开展种子发芽试验,运用各种豆类种子开展水培、土培、沙培等培植,并进行比较;鼓励幼儿尝试用放大镜去观察生物的细微变化,并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及时记录它们的生长轨迹,我们鼓励幼儿通过体验方式理解自然界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以多样化的探究形式深入探索自然角

1.分段式探究,满足时间与空间的需求

幼儿对亲手创设的自然角往往更加关注和爱护,期待着自己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所以,为了满足他们观察的需求,我们安排了集体观察和自主观察两个时间段。将幼儿的观察并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

(1)集体观察

每日由教师安排观察时间,有的探索活动较复杂,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使得同伴间思维的火花进行碰撞,在碰撞中相互学习,互相提高观察的能力。

(2)自主观察

这个时间段是陆续的、零散的,满足幼儿个别探究,同时也是家园分享的最好r机。

2.主题式探究,感知不同植物潜在的奥秘

(1)科学实验主题――探不同生长环境的变化

吸水实验。“植物怎么喝水?”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实验,为了清楚地观察植物根茎的吸水现象,孩子们把芹菜、娃娃菜等放人调有各种颜色的水中进行实验,观察植物根茎吸水情况,从而知道植物的茎像吸管一样把水从根部吸到叶子处而获得养分。

向光性实验。将豆芽放在一个只有一个孔的盒中,观察豆芽从孔中钻出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的向光性。

(2)生成主题――解实践中的疑惑

生成主题《水培种植》。在经验分享时,有孩子提问:“老师植物蔬菜长在水里会活吗?”由此引发一场大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顺势而为,我们由一个疑惑生成了一个新主题。再接下去的日子,很多小朋友将有疑惑的蔬菜和植物都从家里拿来,并水培在了透明玻璃球里,并时刻关注着它们的变化。

生成主题《奇妙的根茎叶》

有一天一名幼儿问我:“老师,为什么有的植物长得直直的,而有的植物却趴在地上呢?”我回答说:“因为植物的茎有不同的种类,直立茎就是笔直的,缠绕茎就是弯弯的。”然后,我又引导幼儿观察了不同植物的茎,在观察中,幼儿还发现不同植物的茎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我们在班上开展了《奇妙的根茎叶》这个主题。

四、记录分享多元化

记录是幼儿进行科学观察与探究的重要方法。在自然角环境创设时,我们不仅为幼儿提供操作所需的材料,还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记录渐进认知、获得经验和探索动态的过程。

1.记录方式

(1)图表式。幼儿以打钩和符号相结合的形式来记录园丁及饲养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将有价值的发现记录下来。

(2)写生式。在自然角有许多画有自画像的“萌芽小记”,每个幼儿将自己的观察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3)照片式。将植物的生长变化真实进行再现,从而对整个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或将幼儿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用照片记录。

2.呈现方式

(1)视频式。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对话往往是富有童趣,并且有一定价值的,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瞬间。视频式的动态记录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在环境中寻找到自己动态、可回忆的、想表述的、有成就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后续的探究热情。

(2)游戏式。在班级里有个角色扮演区,每一种蔬菜成熟时,孩子们总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摘取下来,放入区角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3.成长分享

观察日记植物篇3

建设校园微型生态园,开辟科学教育实践基地

城市的孩子,对动植物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对最基本的农作物小麦、稻子、玉米都不认识,对常见的家禽鸡、鸭、鹅更是不了解,至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更是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的科学教育更具直观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园。如开辟种植园,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种植植物,这可以配合《油菜花开了》、《向日葵》、《凤仙花》等科学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建立养殖园,有学生自己负责养殖常见的动植物,定期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另外还可以挖鱼塘,让学生自己养育,配合《鱼》单元的教学,总之,通过微型生态园的建立,找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

举办科技节,以比赛促发展

儿童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他们的竞争欲望,同时可以使学校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越高,就会越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就越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开展科技节活动,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科学教育带给人的快乐,体现了普及性的原则。特别是一些经典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评比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能够有显露自己才能的舞台。另外,科技节也是风向标,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在平时的课余活动中,找到活动的方向,他们会有目的的玩,积极备战下一届的科技节比赛,因此,每一届科技节,一定要保留几个经典的比赛项目。

定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观察日记植物篇4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蛛蛛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爱小动物,看了以后总想把它们写出来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描写小动物的作文呢?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 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 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小动物也 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力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 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 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 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 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小升初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割据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观察日记植物篇5

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任务。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能意识到观察时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的好处。能意识到长期保存资料的重要性。 

能用科学术语说出人体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能遗传的特征和不能遗传的特征。能举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感官综合认识同一种物体的特点。 

能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和植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进行记录。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在观察动物和植物时能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能辨认出两种以上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并能说出它们的学名。能分别举例说明动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能对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提出问题。能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能用画图、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制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进行探究活动。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能感受植物的美丽。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正确指认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能提出一条改善周围植物生存环境的建议。 

观察日记植物篇6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观察日记植物篇7

生命科学科学课程农村课程资源挖掘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配合这一理念,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及社会各种课程资源,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重视并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其实,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一块石头、一株植物、一个动物、一幅图画等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程资源。因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它们都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持物。如三年级科学《蚂蚁》一课,我让学生把自己亲手捉的蚂蚁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比较、体验,那么,这只蚂蚁就是科学课程资源。对于学生而言,经过教师运用艺术语言讲解的以及经过学生探究、观察的蚂蚁,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科学课程资源。

我们的农村学校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如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另外,作为科学教师,大多从小生长于农村,开发和利用教师自己熟悉的资源进行教学,更贴近于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重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科学资源,让学生了解科学,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造校园环境,优化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做好科学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要做到:

1.注意向学校争取增添科技藏书,更新添加科学教育仪器设备,发动学生自制和收集各种科学学习材料,建立学生科学图书箱;

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花坛,开辟花园、植物角、饲养园地,栽培各类树种,并配备好“植物名片”等;

3.在校园内创设学科学的氛围,如开设科技专栏,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送科学知识,定期举行科学作品比赛,校报设立科学启蒙栏目,设立科学金点子信箱等;

4.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启蒙教育校本课程;

5.不定期举办各种科学专题活动,如举办科技节,开展节日性科技活动(3.12植树节、3.28世界气象日、4.7世界卫生日、4.1-7爱鸟周、6.5世界环境日等),成立优秀作品论证推荐会等。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我们农村学校周边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小河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能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如在《植物的生活》这一单元,每节的课后拓展都注重了中长期的观察,如第一节课的“选择一株植物,长期观察它,看它身体的各部分有什么变化,并做好记录。”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既方便观察有叫感兴趣的植物研究。在活动一周或几周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收获。在这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三、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物资源

在我们学校周边,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有的学生家里就是养殖户,学生可以充分接触的非常多的动物,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我充分利用这一科学资源进行教学,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在实验探究中,往往有许多实验不是马上就能知晓它的结果,而需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蚕的一生观察、凤仙花种植的观察,像这样的观察,单在课堂里拿几件标本或实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种一种,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探究。我教《饲养小动物》时,课前先请学生自己捉几只蜗牛,在家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对蜗牛的生活习性非常了解,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个个举手发言。在交流会上,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另外,教育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利用家长学校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通过课内与家庭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五、整合社区资源,强化教育实践

影响科学教育效果除了学校和家庭外,还有社区教育。社区是学生生活、劳动的主要场所,时间大约占三分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教育最灵活、最具体、最有潜力可挖的时段。让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家乡,关注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立足农村小学这一特点,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拓学生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农业科技能手、果园、养殖场、工厂、农业基地、田园、实验基地等。

我们十分重视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我校先后建立了二十几个有本地特色的科学启蒙教育基地,成为常规性、阶段性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牢固阵地。如王村的食用菌基地,使学生了解菌种的选择、栽培、加工等科学常识;王母殿的麻鸭养殖基地,让学生参与养鸭活动,掌握养殖的一些科学知识;前荆沟的蔬菜基地,让学生参与耕地、播种、锄草、施肥、收获等种植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地蔬菜种植的一些科学知识,塑料大棚的使用知识,等等。

观察日记植物篇8

关键词:植物;动物;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重视自由表达,抛开各种限制,在写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写出有创意的习作,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中年级学生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通过观察获取周围世界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针对此现象,我特意在我所带的三年级开展观察训练项目,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一、种植蚕豆或其他植物

这是静物观察描写,并给学生设计表格,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并及时布置观察日记。亲身经历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有了亲身的体验,写出来的文字就会透露出纯真、可爱。批阅这样的日记,心中真是欢喜。如,学生日记《千姿百态的青菜芽》中写道:语文老师种下的青菜籽儿发芽了。小芽千奇百怪,有趣极了。有的刚出壳,露出嫩黄色的小脑袋,头上还有一顶赤褐色的小帽子呢;有的垂着头、弯着腰,像是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累坏了;有的笔直地站着,就像站岗的士兵;有的小芽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没有完全绽开,好像口渴似的,张大了嘴巴;有的像个蝴蝶结;有的像个“丫”字;有的像一把小伞……小芽可真有趣呀!(李扬倩)再有日记《蚕豆宝宝长大了》:种蚕豆时,我的心情很紧张,生怕把它弄坏就长不出来了。过来好几天,别的同学都纷纷说,他们的蚕豆发芽了,而我的蚕豆还没长出来。我失落地回到家,突然,我发现小蚕豆长出来了。我兴奋极了!我真想快点看到它开花、结果,好在同学面前骄傲一番,真希望它快点长大。(马欣瑜)

二、饲养蜗牛或蚕

动物界的鸟兽虫鱼千姿百态,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发现特征,抓住事物的特点,使观察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开动各种感官,观其行,闻其声,激发学生充满知识欲望的观察,满足好奇同时又增长知识,从而正确认识事物,区分事物,提高观察的能力。如,我养了两只蜗牛,一只大,一只小,我就给它们取名叫大蜗,小蜗。我一有空就看看它们,小蜗每天爬得都很快,而大蜗总懒洋洋地缩在壳里睡大觉。它们每当爬到桌子的拐角时,眼睛伸得老长,脖子也伸得老长,好像遇到困难一样。(盛灿)蚕有剪刀似的小牙齿,蚕吃桑叶的时候,把脚固定在叶子上,用嘴先在叶子边咬一口,之后就上下咬,吃得可欢了。吃的时候蚕背上还会一张一合,很好玩,背后面有一个小刺一样的东西,很软,是淡黄色的。(潘)

观察日记植物篇9

绿萝只有九片叶子,现在它们已经有十九片叶子了,而且长出了两根藤,长的一根大约有一尺长了,藤长得一节一节的,每节边上都有一片叶子,叶子的形状很像桃子。这长长的一串翠绿翠绿的叶子,就像一群穿着绿裙子的小姑娘,在攀爬绳子一样,个个都精神抖擞。藤条顶上抽出一片小嫩芽,还是卷起来的,真像一个小海螺,看上去很鲜嫩。想了解更多相关精彩内容,接下来请欣赏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观察绿萝的日记1我们家客厅有一大盆绿萝,这种植物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从上到下都散发着绿意。

绿萝的枝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它的叶子薄得像纸一样,每片叶子都弯弯的,像一个小娃娃在哈哈大笑。有些叶子上长了许多小白点,像妈妈脸上的雀斑。

闻一下绿萝的叶子,感觉很清爽;再用舌头舔一下,微微有点苦;当用手指轻轻的抚摸时,发现叶子很光滑。

当大一些的叶子变黄时,这片叶子就会慢慢的枯萎、凋谢,然后,又会有新的小嫩芽长大。绿萝叶子的水份很丰富,掐一片小嫩叶,轻轻咬一下,就会挤出很多汁液。

绿萝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水,就能存活,因此被称为“生命之花”, 是一种非常适合室内种植的优美花卉。

观察绿萝的日记2我家养了很多水生植物,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种水生植物就是绿萝。

绿萝只长叶不开花。它长着细细胡茎,嫩绿的叶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丽。绿萝的叶子可以不断的长,每天早上起来,都能看见新的叶子,它是那么的娇嫩,脆弱。

绿萝这种植物和其它的普通植物不一样。普通植物有些是种在泥土里的,有些是种在水里的,而绿萝只能种在水里,不能种在土里。

你知道水培(绿萝)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吗?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在水里培养的植物。你觉得这个名字好吗?

虽然绿萝这种植物没有水仙那么高雅,没有玫瑰那么娇艳;但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它快快长成一株小苗。

观察绿萝的日记3我家有一盆绿萝,大家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听我慢慢地介绍它的来历吧。

有一次我去萧山图书馆,我和妈妈走着走着,发现了好多盆枯萎了的绿萝,当时我和妈妈都很生气,心想:谁这么没良心,竟然把这么多绿萝都扔了,害的它们都快枯死了。我们就在这一堆绿萝中寻找“幸存者”。忽然,我和妈妈找到了两根幸存下来的绿萝,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那两根绿萝用餐巾纸包起来,生怕它断了。

回到了家,我把那两根绿萝放进水缸里,让它慢慢成长。我每过一个星期都会给它换一次水。经过我的精心培育,今天绿萝已经长得很茂盛了,我数了数,一共有19片叶子了!我希望它以后能长的更加茂盛。

观察绿萝的日记4我家有一盆美丽的绿萝。它的叶子形状是心形的,绿色的叶面上有一些黄色的花纹,因此人们也叫它黄金葛。

一次,我给绿萝浇水时发现,一个大叶子和一个小叶子紧挨在一起,我刚要把两个叶子分开,妈妈看见了,说:“别动,你这样会弄坏它的。”“为什么?”我问道。“因为大叶子再生小叶子呀!”妈妈解释说。绿萝的生长可真有趣呀,我要好好观察一下它的生长过程。

慢慢的,我发现最顶端的小叶子开始舒展开来,嫩绿嫩绿的,叶柄上白色的部分也逐渐变成深颜色的了。每长出一片小叶子,绿萝又长高了三四公分,生长的速度真快。

妈妈把它吊挂在阳台上,绿萝长长的藤条一根根垂下来,像绿色的瀑布,也像女孩长长的头发。风一吹,随风飘舞,真好看。

我喜欢我们家的绿萝。

观察绿萝的日记5我家养了一盆绿萝,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绿萝吧!

绿萝非常绿。不过,它绿得很特别。我们家的绿萝绿得那么浓,却又不失鲜亮色彩,像打了一层油一样。

灯光下的绿萝,叶片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好看得很。

绿萝的叶子是朝上长的。不管它的茎垂直到多低的地方,叶子还是那样执着的向上长着。它的叶子很茂盛,

一簇堆着一簇,根本看不见土壤。如果扒开叶子,你便会看见数不计数的茎,那绿好淡好淡,看着那么舒服。

茎上还连着棕色的“外衣”。那“外衣”,即使长大也不退掉。

这就是我家的绿萝,在炎炎夏日,你一进屋看到那绿萝,还会觉得燥热一下子减少很多呢!

观察绿萝的日记6我家种了许多美丽的植物,有绿萝、君子兰、金钻、翠兰、滴水观音等,但我最欢的还是绿萝,我喜欢它那翠绿的颜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喜欢绿萝的绿,它的茎是果绿色,叶子是翠绿色,整个绿萝一年四季都是翠绿的,绿得好像用绿油漆染过似的,看着让人赏心悦目。

早上的绿萝更加美丽,几滴露珠从绿萝的叶子上滑下来,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那露珠像宝石一般闪烁着,绿萝的叶子也好像在闪着光,显得格外美丽。

绿萝不仅好看,还净化了空气,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改变空气的质量。你看,绿萝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吧!

绿萝,我喜欢你!

观察绿萝的日记7在我的学习桌上,有一盆绿萝。它的叶子有我的手掌那么大,像一个个碧绿的爱心。它的根像一缕缕白胡子。

刚买来的时候,它是在土里长着的。后来,爸爸无意中在网上看到 :绿萝也可以在水里养。爸爸就把绿萝的家移到了水里。

刚搬到新家时,绿萝可能不适应这儿的环境,“胡子”一根根烂掉、叶子渐渐发黄枯萎。我心想:它估计活不了了。

可是,爸爸没有放弃,每天给它换水,施肥。不久之后,我发现绿萝的烂根处有一个个小白点,仔细一看,惊奇的发现:那是它刚长出来的新根!

观察日记植物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68-01

2012春季学期,根据学校地理环境特点、生源特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等,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甘蔗种植管理对照实验活动”。之所以选用甘蔗,是因为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甘蔗种植十分普遍,学生们对甘蔗十分熟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子女接触农作物的机会较多,且我校前身是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子弟学校,地处研究所旁,部分家长就是所里的科研人员,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们对甘蔗种植活动很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一、快乐“搜查”

在确定“甘蔗种植管理对照实验活动”的主题后,全班同学讨论应怎样开展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活动有的学生还是第一次参加,对整个过程并不十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很多:“要做什么?怎么做?”“甘蔗种从哪来?什么时候种?怎么种?”“施什么肥料?施多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怎样才能有效地查找和搜集有用的资料呢?很多学生是通过图书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笔者还引导学生要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搜集资料,因为种植活动是实践操作,种植经验很重要。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我爸爸”“我楼下的阿婆”等,因为“我爸爸是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我楼下的阿婆家里种有很多苗木”等。随后,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实地访谈(访谈对象主要为家长、科研人员)、实地考察和记录,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集到了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资料,还增强了有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情感互动意识,为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快乐劳动

在实践活动中,笔者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安排小组“值班表”,各小组轮流负责对甘蔗日常种植的管理。

学生们一起翻地、松土、下种、栽苗、浇水、锄草、施肥,在种植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我动手、我实践、我快乐”的愿望。在种植活动中,学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如种下的甘蔗不发芽,有的学生因为初次种植而手忙脚乱,弄得手上脸上都是泥。最后,学生们终于学会了种植甘蔗。同学们细心呵护自己亲手栽种的甘蔗,并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探究甘蔗的生长特性以及种植技术。不少家长也被学生“请进来”指导种植养护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管理,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他们意识到:虽然干得汗流浃背,但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要专心,还要有耐心,才能取得成功。有的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复杂,而实际上当你认真去做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

三、快乐观察

本次甘蔗种植活动历时8个多月,观察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多种观察记录的方法,如文字描述记录、图形记录、照相录影记录、数据记录、表格记录等。相对来说,表格记录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多,如:各小组把每次去地里护理甘蔗时要做的事项列出来,然后用星级来表示完成情况;将施肥、除草、培土的时间制成表格,当完成相应任务时就盖上负责管理的小组的标记等。很多时候,学生请家长用照相、录影的方法记录各小组的劳动过程。在施肥的过程中,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法记下所施肥料的品种等。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还用图形和数据记录法“画出”甘蔗长出的节数,展示甘蔗在不同时期的长势情况,很有创意。在种植过程中,笔者及时地对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定时地在教室里张挂各组的观察记录表(图、画),并评选“本周观察记录能手小组”,以保持学生观察的持久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科学发现始于观察。通过较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切身地体会,认真地记录,学生掌握了甘蔗的种植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四、快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