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9:08:42

观察艺术

观察艺术范文篇1

1.观察艺术的涵义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则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闻采访中,通过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把握并进行思考后,从而在主观上认识到客观实际中发生的事实而采取正确的采访方法。观察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个别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而为社会揭露真相。在新闻采访中,主要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从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以及环境的气氛景象等以发现不同之处。

2.观察艺术的特点观察从定义上来分析,可分为三个基本特点,即直接性、捕捉性和同步性。所谓直接性,是指记者所看的现象是最初的,并没有经过新闻加工提炼,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保留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期间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能成为新闻记者以后报道的依据。捕捉性是善于观察具有洞察力的发现,观察要想获得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需要寻找捕捉准确信息的角度,以便能得到更多有效的资料,所以观察也需要新闻记者善于捕捉的目光,迅速、犀利而独到。同步性是指新闻采访的即时性,新闻采访的新鲜性要求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事件快速准确的,观察正是目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因而能同步新闻信息,快速。如本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就是在事故刚发生不久就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步报道。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这其中,观察艺术的正确运用,对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新闻内涵的深刻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你找到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活材料。如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通过自己亲自走访观察所得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信任。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以小见大,独辟蹊径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者的生命,只有抓住了新闻线索才能有更深入的探索。观察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闻记者,缺乏必要的思维体系,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只能拿表面的现象说事,如果观察细致入微,便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同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还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大的新闻线索,如《湖北日报》中一篇《东湖告急》的文章就是他在钓鱼时善于观察并思考而得出来的新闻报道,从而挖掘出东湖污染的批评报道,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是这位新闻记者善于观察,并以小见大,才让他有了如此独特、鲜活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这种独特的新闻嗅觉案例不胜枚举,如赵敏恒对“开罗会议”的报道正是凭借他对开罗街头车辆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的,邹韬奋写出的《由伯明翰到塞尔玛》是他从列车上黑人与白人座位的差异而得出的,正是这种神奇的观察艺术才让他们向世人揭露了真相。

2.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靠新闻的要素之一就是真实可靠,但是仅凭听取被采访者的一面之词,还难以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材料,如果不对采访对象以及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行观察的话,有的时候甚至会掩盖事情真相。而观察正有效克服了这一点,通过对周遭气氛的体会,对人物表情、姿势、眼神等的细微观察,就能得到一些不易发现的材料,如申玲玲所说:“若获得二手资料后再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笔下的新闻报道就能提举实在,人们也就信服了。”

3.把握细节,加大新闻的表现力度新闻报道不仅要保证信息的准确可靠,同时也要有可读性,而对富有生活特征的细节的把握,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也能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丰富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让广大读者因为细节在心中的停留和回味,从而渗透到人的感情世界,因此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对于细节的选取,可以是现场的环境、条件,甚至是事件的起因,发起者等,都是展现细节的有利材料。新闻采访者在对细节的把握中,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亲身感受,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和情绪,或激愤或欢喜或压抑或和谐等等,然后在成稿时才能确保新闻真实的基础上融含个人的感情让读者读起来更加酣畅淋漓,更加尽兴,达到对某种精神或事件或人物的表扬或呵斥等。

三、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观察艺术也即看的艺术,“看的艺术,核心是看个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要想成功把握观察艺术,不仅要知道怎样看、看什么,还要懂得善于看、看明白。新闻采访要求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大格局,对新闻事件具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的分析,从而打破新闻源的局限性,避免出现平淡无味平铺直叙甚至是错误的报道,而一旦掌握了观察艺术的运用技巧,就能对某一事件有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下面就着重谈一下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1.抢占视角,突出重点新闻采访是对最佳新闻信息的捕捉,要想在观察中获得最佳信息,必须要有一个最佳的观察位置。观察同一件事物,站的位置不一样,那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是对观察最有利的位子只有一个,所以记者要想在众人中获得对新闻报道最有价值有意义与众不同的信息,就必须抢占该优势位置。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毫无选择的看,必须有所侧重,在统揽大局的基础上,分清主次,着重对主要人物或事件进行观察,对人物或事情的细节、特征等进行仔细观察。

2.善于分析,把握新闻挖掘机会在新闻采访中,要边观察边思考,将众多混杂的感性资料做更加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有经验的记者在观察中捕捉新闻,看似对新闻比较敏感,其实是他们在观察的同时善于思考,是用脑对某一细微或人民容易忽视现象的思考的结果。在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任不久的记者,曾奉命去采访一名著名演员的演出。他到了剧场,看到剧场空空如也,挂着一块“因故停演”的牌子,他便扫兴而归,回家睡觉去了。次日,各报头条报道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这个记者大吃一惊。有经验的记者告诉他说;“像这样一位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有更大的新闻,以后你的鼻子可不要再感冒了。”这个记者之所以错过了这个重大新闻,正是源于他的不善于思考,对于相关联的事情不善于分析,才没有把握住挖掘新闻的机会。

3.结合其他采访方式在新闻采访中,观察固然是获得新鲜信息源的最佳方式,但有时眼睛也会受到欺骗,但是新闻是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和真实性的,为了确保新闻信息快速准确的,在新闻采访时还需借助其他形式的调查证实,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如向多个方面进行查询证实,查找相关文献等。

4.审时度势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也看场合,要学会察言观色,会选择时间说正确的话。比如在追悼会上,新闻记者完全不顾及遇难者家属的感受,不停地追问,为完成采访而采访,那样不仅会事倍功半,还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对媒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的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新闻采访中除了熟练运用观察的技巧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成败。一是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在新闻采访中,采访目的和任务目标决定着采访者观察的范围以及观察的侧重点。二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热衷于观察。新是新闻的一个必备要素,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有一个敏锐的头脑和对周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新闻记者这个行业需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正如有人形容记者的行业是“青春的行业”一样。

观察艺术范文篇2

1.观察艺术的涵义

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则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闻采访中,通过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把握并进行思考后,从而在主观上认识到客观实际中发生的事实而采取正确的采访方法。观察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个别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而为社会揭露真相。在新闻采访中,主要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从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以及环境的气氛景象等以发现不同之处。

2.观察艺术的特点

观察从定义上来分析,可分为三个基本特点,即直接性、捕捉性和同步性。所谓直接性,是指记者所看的现象是最初的,并没有经过新闻加工提炼,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保留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期间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能成为新闻记者以后报道的依据。捕捉性是善于观察具有洞察力的发现,观察要想获得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需要寻找捕捉准确信息的角度,以便能得到更多有效的资料,所以观察也需要新闻记者善于捕捉的目光,迅速、犀利而独到。同步性是指新闻采访的即时性,新闻采访的新鲜性要求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事件快速准确的,观察正是目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因而能同步新闻信息,快速。如本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就是在事故刚发生不久就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步报道。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这其中,观察艺术的正确运用,对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新闻内涵的深刻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你找到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活材料。如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通过自己亲自走访观察所得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信任。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以小见大,独辟蹊径

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者的生命,只有抓住了新闻线索才能有更深入的探索。观察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闻记者,缺乏必要的思维体系,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只能拿表面的现象说事,如果观察细致入微,便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同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还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大的新闻线索,如《湖北日报》中一篇《东湖告急》的文章就是他在钓鱼时善于观察并思考而得出来的新闻报道,从而挖掘出东湖污染的批评报道,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是这位新闻记者善于观察,并以小见大,才让他有了如此独特、鲜活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这种独特的新闻嗅觉案例不胜枚举,如赵敏恒对“开罗会议”的报道正是凭借他对开罗街头车辆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的,邹韬奋写出的《由伯明翰到塞尔玛》是他从列车上黑人与白人座位的差异而得出的,正是这种神奇的观察艺术才让他们向世人揭露了真相。

2.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靠

新闻的要素之一就是真实可靠,但是仅凭听取被采访者的一面之词,还难以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材料,如果不对采访对象以及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行观察的话,有的时候甚至会掩盖事情真相。而观察正有效克服了这一点,通过对周遭气氛的体会,对人物表情、姿势、眼神等的细微观察,就能得到一些不易发现的材料,如申玲玲所说:“若获得二手资料后再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笔下的新闻报道就能提举实在,人们也就信服了。”

3.把握细节,加大新闻的表现力度

新闻报道不仅要保证信息的准确可靠,同时也要有可读性,而对富有生活特征的细节的把握,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也能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丰富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让广大读者因为细节在心中的停留和回味,从而渗透到人的感情世界,因此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对于细节的选取,可以是现场的环境、条件,甚至是事件的起因,发起者等,都是展现细节的有利材料。新闻采访者在对细节的把握中,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亲身感受,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和情绪,或激愤或欢喜或压抑或和谐等等,然后在成稿时才能确保新闻真实的基础上融含个人的感情让读者读起来更加酣畅淋漓,更加尽兴,达到对某种精神或事件或人物的表扬或呵斥等。

三、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观察艺术也即看的艺术,“看的艺术,核心是看个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要想成功把握观察艺术,不仅要知道怎样看、看什么,还要懂得善于看、看明白。新闻采访要求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大格局,对新闻事件具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的分析,从而打破新闻源的局限性,避免出现平淡无味平铺直叙甚至是错误的报道,而一旦掌握了观察艺术的运用技巧,就能对某一事件有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下面就着重谈一下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1.抢占视角,突出重点

新闻采访是对最佳新闻信息的捕捉,要想在观察中获得最佳信息,必须要有一个最佳的观察位置。观察同一件事物,站的位置不一样,那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是对观察最有利的位子只有一个,所以记者要想在众人中获得对新闻报道最有价值有意义与众不同的信息,就必须抢占该优势位置。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毫无选择的看,必须有所侧重,在统揽大局的基础上,分清主次,着重对主要人物或事件进行观察,对人物或事情的细节、特征等进行仔细观察。

2.善于分析,把握新闻挖掘机会

在新闻采访中,要边观察边思考,将众多混杂的感性资料做更加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有经验的记者在观察中捕捉新闻,看似对新闻比较敏感,其实是他们在观察的同时善于思考,是用脑对某一细微或人民容易忽视现象的思考的结果。在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任不久的记者,曾奉命去采访一名著名演员的演出。他到了剧场,看到剧场空空如也,挂着一块“因故停演”的牌子,他便扫兴而归,回家睡觉去了。次日,各报头条报道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这个记者大吃一惊。有经验的记者告诉他说;“像这样一位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有更大的新闻,以后你的鼻子可不要再感冒了。”这个记者之所以错过了这个重大新闻,正是源于他的不善于思考,对于相关联的事情不善于分析,才没有把握住挖掘新闻的机会。

3.结合其他采访方式

在新闻采访中,观察固然是获得新鲜信息源的最佳方式,但有时眼睛也会受到欺骗,但是新闻是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和真实性的,为了确保新闻信息快速准确的,在新闻采访时还需借助其他形式的调查证实,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如向多个方面进行查询证实,查找相关文献等。

4.审时度势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也看场合,要学会察言观色,会选择时间说正确的话。比如在追悼会上,新闻记者完全不顾及遇难者家属的感受,不停地追问,为完成采访而采访,那样不仅会事倍功半,还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对媒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的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新闻采访中除了熟练运用观察的技巧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成败。一是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在新闻采访中,采访目的和任务目标决定着采访者观察的范围以及观察的侧重点。二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热衷于观察。新是新闻的一个必备要素,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有一个敏锐的头脑和对周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新闻记者这个行业需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正如有人形容记者的行业是“青春的行业”一样。

观察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观察;审美;创作

作者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定会导致创作源泉的枯竭。但是,有些人,虽长期身居基层,并获得了丰厚的生活储备,却常苦于“无材料”。原因何在?

西方著名艺术家马蒂斯的轶事,颇能启人心智。有人问他:“一个西红柿在你吃它的时候和要把它画下来的时候,看上去是不是一样?”“不一样。”他回答说,“当我吃的时候,它看上去就是普通人看到的那个样子。”

清代文艺理论家金圣叹这样说过,艺术家妙手所得纯是妙眼所见。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所谓“观察”,“观”,就是用眼睛看,接收外界信息。“察”,就是审察体察,用脑子想。只“观”不“察”,只用眼睛不用脑,不能称之为观察,“没有思想支配的眼睛,眼睛是盲目的”。所以,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生活。杰出的艺术家都具有在平凡事物上发现形象和“性格”的本领。而对一座宏伟壮丽的教堂,贝多芬看见了音响、旋律和节奏,另一位画家看到的是线条、色彩和明暗对比。正因为他们审美视觉中始终活跃着生机勃勃的具体“性格”,所以,在常人看去毫无意义的事物,他们也能迅疾而准确地捕捉到美的形象。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要观察。”这便说明了对生活的观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离开活生生的形象,艺术材料往往成为僵死的堆砌。一个先天性盲人不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因为他不可能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当然,审美体验中积累的生活形象,还只是“毛坯”,有待于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进一步取舍、加工、改造、制作,方能成为完美的形象或典型。郑板桥谈其创作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很清楚,竹子在不断地“变相”,对三者不可等量齐观。板桥经验,生动地提示了审美观察同形象制造的辩证关系:前者是集结材料的功夫,后者是加工制造的过程。

虽然创作并不神秘,但要闯关,并非易事。

首先,作者对客体的审美体验,并不是机械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把握。人在进行审美感知时,“躲”在幕后操纵视听的,乃是一个能够辨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文化心理。朱光潜先生说得好:“稍纵即逝的直觉嵌在繁复的人生中,好比沙漠的湖泽,看来虽无头无尾,实在伏源深广。顷刻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几千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学问的背景。”这说明,人的审美体验不是动物式的直觉活动,艺术家赋予对象以个人的情思意念、趣味爱好,对形象进行补充、修正、美化、完善。因此加强美学和文艺理论修养,提高审美能力,是创作主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观察艺术范文篇4

西方著名艺术家马蒂斯的轶事,颇能启人心智。有人问他:“一个西红柿在你吃它的时候和要把它画下来的时候,看上去是不是一样?”“不一样。”他回答说,“当我吃的时候,它看上去就是普通人看到的那个样子。”

清代文艺理论家金圣叹这样说过,艺术家妙手所得纯是妙眼所见。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所谓“观察”,“观”,就是用眼睛看,接收外界信息。“察”,就是审察体察,用脑子想。只“观”不“察”,只用眼睛不用脑,不能称之为观察,“没有思想支配的眼睛,眼睛是盲目的”。所以,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生活。杰出的艺术家都具有在平凡事物上发现形象和“性格”的本领。而对一座宏伟壮丽的教堂,贝多芬看见了音响、旋律和节奏,另一位画家看到的是线条、色彩和明暗对比。正因为他们审美视觉中始终活跃着生机勃勃的具体“性格”,所以,在常人看去毫无意义的事物,他们也能迅疾而准确地捕捉到美的形象。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要观察。”这便说明了对生活的观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离开活生生的形象,艺术材料往往成为僵死的堆砌。一个先天性盲人不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因为他不可能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当然,审美体验中积累的生活形象,还只是“毛坯”,有待于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进一步取舍、加工、改造、制作,方能成为完美的形象或典型。郑板桥谈其创作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很清楚,竹子在不断地“变相”,对三者不可等量齐观。板桥经验,生动地提示了审美观察同形象制造的辩证关系:前者是集结材料的功夫,后者是加工制造的过程。

虽然创作并不神秘,但要闯关,并非易事。

首先,作者对客体的审美体验,并不是机械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把握。人在进行审美感知时,“躲”在幕后操纵视听的,乃是一个能够辨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文化心理。朱光潜先生说得好:“稍纵即逝的直觉嵌在繁复的人生中,好比沙漠的湖泽,看来虽无头无尾,实在伏源深广。顷刻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几千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学问的背景。”这说明,人的审美体验不是动物式的直觉活动,艺术家赋予对象以个人的情思意念、趣味爱好,对形象进行补充、修正、美化、完善。因此加强美学和文艺理论修养,提高审美能力,是创作主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观察艺术范文篇5

一、我们对观察内容的看法

第一,要弄清观察所画对象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都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要受整体的制约。就绘画而言,看不出、画不准整体特征,局部特征画得再准、再像,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整体观察要驾驭的是观察对象的比例和特征。这在素描的开始阶段是重要的,在素描的中间阶段更重要。因为在深入过程中,局部和细节逐渐出现并且具体化,全局的内容复杂了,因而调整好它们之间的主次、前后、虚实、强弱以及比例关系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素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行反复的多方位的调整才行。第二,要弄清观察所画的对象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诚然,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都是由多个局部组成。除了解决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之外,也要解决好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单纯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比例关系,即便解决好了,而局部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解决不好,就等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还是没有全面解决。当我们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时,忽视局部和局部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是错误的。第三,要弄清观察所画的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部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都有互相交接、互相联系的部位。这些部位微妙的变化都是应当深入观察的,切不可只顾整体与局部大面积的观察,而忽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小部位的观察。比如,相互联系的部位有何特点、有无明暗过渡的问题等等。只有把所画对象相互联系的部分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到画面上才会得体自如,才会朴素如真。第四,要弄清观察所画对象有显著特征的部分。所画对象有显著特征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所画对象在一般特征下的个别特征。只有个别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才有助于形成好的整体形象的效果。第五,要弄清观察所画的对象受到形体结构影响的部分。形体结构特征最基本的状态是圆球体和方块体。无论我们画什么,可以说任何形体结构特征都是由方、圆两种因素组合而成的。因此,面对一个形体,要力求理解其内在的结构特征的基本状态,进而把这种内在的结构特征用线条较好地反映在外观画面之中。

二、我们对观察的要求

观察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造型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的局限等原因,使得一些院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时对造型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造成造型艺术类课程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明显偏少。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质量。

从历史来看,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出现的标志是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立。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5年,开始半年为预科,后三年为专业学习。在为期半年的预科中,包豪斯学校创造性的设置了许多造型艺术类课程,虽然包豪斯仅仅存在14年,但它所创立的设计理论、设计教学体系,特别是其预科教学体系,深深的影响了其后世界各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包豪斯学校毕业生的高设计水平是与其预科式的造型训练分不开的。于此相对应的是1955年在德国正式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校,其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的办学方针是继承发展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出艺术与技术并重。可第二任校长马尔多纳多却采取了非常极端的做法,他强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基础,在其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大量了数学、工程、逻辑分析等理工科类技术课程,大量删减了艺术类课程。虽然乌尔姆毕业生在系统设计、工业化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方面很成功,但是他们的设计作品过于理性。明显缺乏人情味,显得有些冷漠。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对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造型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偏少。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张道一教授曾经指出“绘画”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如果不锻炼出过硬的“绘画”本领是无法从事设计工作的。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切利·卡斯特奥里尼曾提出“设计需要观察”。人眼所看到的世界和人以主观意识所观察的事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视力与生具有,而人的观察力则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和训练。造型艺术类课程就是培养和训练人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物体三维体积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体结构,因而学生在从事设计之前必须具备对物体三维体积的观察力。人们一般都知道有些人是色盲,却不知道很多人是“三维体积盲”。所谓三维体积盲是指这部分人眼中的物体是二维的、平面的,他们对三维物体的纵深感或者是下意识的忽略,或者存在感知障碍。此外,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对复杂物体内部结构的认知力和想象力的。以上现象都是缺乏观察力造成的。只有经过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的人,才可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进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在进行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要把三维写生物体表现在画面或做成雕塑、模型时,他就不能只像非专业人士那样对物体进行观察,他必须运用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刻意观察所要再现物体的各个纬度、形体结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就会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把个人主观体验与观察物体之间建立起默契的关系。

第二、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

三大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现在却出现一种用三大构成取代造型艺术类课程的做法,认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作用不大。由于三大构成课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模仿性、程式化等特点。因此,三大构成课程很被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所接受。然而,三大构成课程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三大构成课程各侧重设计元素的一部分,将设计作品进行细致分解、分析,从中找出相应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进行训l练,其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完成了设计任务,却使其设计作品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流于形式、匠味十足。

如果能使学生从纯粹的形式元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获得个体与整体的交流体验,这是突破妨碍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进行造型艺术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培养大局观、系统性、整体感,可以使学生将设计诸要素统一于某一个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现过程中,将点、线、面、色彩、三维空间的综合,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出有创造力的作品。

第三、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观察艺术范文篇7

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上述所说的现象正是由于一些人还没有认识到素描在绘画中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他们也就认识不到素描的重要性。素描并不是依葫芦画瓢似的简单的抄袭和描摹对象,就其本质上讲素描完全是抽象的艺术。依笔者看来,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素描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

首先,学习素描有利于提高观察能力。我们学习素描,是因为它是绘画的先导,能够培养我们基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从另一方面来讲,素描就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三维空间中立体的物体观察,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吴奇志摘要:素描是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尤其对于绘画来讲,素描的重要性是无法取代的,它是高度的艺术诚实。在这个数码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素描观察写生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不能让泛滥的图像遮蔽我们的眼睛,麻痹我们的思想。本文对素描在绘画中的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深入剖析了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去发挥素描的重要作用。关键词:素描;绘画;作用美术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塑造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当一个人学会了在二维空间上塑造三维空间——素描,也就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观察事物以及如何更逼真地再现事物。当作者发现自己能够熟练地以素描的语汇进行表达与交流时,就会发现自己比以往更容易进入其他造型艺术的学习,甚至是建筑领域的学习。其次,学习素描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在绘画的过程当中,能提高画家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学习素描。画家在进行素描时,通过对客观物体之间的空间感、光感、质感、色彩感等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别,继而提炼出所画的客观对象所具有的最本真的因素和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因素,从而为所要创作的作品形式和内涵做好准备。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提炼就是盲目的绘画,这样的作品毫无内涵可言。分析和提炼是素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学习素描会有利于训练画家好的分析与提炼能力,从而有利于画家美术素养的提高。

(二)素描是探索绘画风格和形式的有效途径

“素描是视觉艺术中最基本元素之一历来许多伟大的画家都认为素描是艺术的灵魂,绘画的生命。即使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现代画家,尽管他们在绘画的形式上追求善变的风格,带着强烈的反传统精神,但他们在素描中仍以最简练、概括的方法,以线条表现了形式的广阔性”。素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渗透到其他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创造中。我们只有把素描学习好,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他艺术创作的风格和形式。达•芬奇在用其他的艺术形式创作时,都会运用一些素描的技法来分析对比画面的构图、空间并再在素描中提炼出画面的什么价值,然后加入色彩因素,来表现这幅画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如《东方三博士的礼拜》《斯福查纪念碑》《安加利之战》等,都是先运用素描基础进行创作的。达•芬奇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曾被人称为“巨人中的巨人”,他对绘画艺术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素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探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美,找到创作内容。我们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美的元素并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一种能打动画家心弦的感受,是画家创作的源泉。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提炼组织出作品的内容。其次,通过素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培养艺术形象的创造能力。素描是排除色彩因素来创作的,但是它与其他绘画的技法是相贯通的。素描注重形体的构造,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其他绘画艺术所必须遵循的。在绘画中我们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而这“三到”往往是初学者最难做到的。通过素描我们能更好地训练这“三到”。只有掌握好这“三到”才能更好地培养艺术形象创造能力。再次,通过素描的形式,可以提高构图能力、表现能力、艺术语言应用能力。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不可缺少的是构图能力、表现能力、艺术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因为构图是绘画的起始阶段,只有把构图训练好,我们才能深入下去。而表现能力是画家传达自己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的基本功能,它是每个画家所必须掌握的,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种能力,就无法同观众实现思想情感的交流。如果没有艺术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的作品就会平淡无味。

如何更好地发挥素描的重要作用

素描学习首先解决的是认识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正如霍克尼所说,素描训练的是观察、思考和理解以及感悟。在绘画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发挥素描的重要作用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学会观察

观察实际上是绘画艺术中最为本质的问题。塞尚曾经说过:“绘画主要是视觉的艺术,这种艺术的特点就在于此,在于我们是用眼睛在思考。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感觉,就能够准确地思考”。我认为塞尚其实想说的是,不懂得观察就不懂得绘画。但是观察不是简单的看,不同的观看方式导致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形成了我们不同的绘画态度和绘画风格。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眼睛里的世界是不同的,因为观看的方式不同,观看的结果也就不同。我们既可以局部的看,也可以整体的看;既可以立体的看,也可以平面的看;既可以客观的看,也可以抽象的看。观察、思考和理解其实是一体的、同时进行的行为。我们从不同的观看方式这一点就能感受到观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行为,它和思考、理解的联系十分紧密,是难以分割的整体。

2.学会感悟

观察艺术范文篇8

1.“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儿童的天赋、才能、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潜在艺术素养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教育效果“增量”十分明显。

二、深刻理解抓好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丰富内涵

抓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无论是从儿童个人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国家艺术发展规划角度,意义都十分重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充分理解、领会这些重要作用发挥的基本点与着力点。1.对儿童审美观念的养成作用。通过学习美术,从儿童自身的独特视角,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观察人生、观察真善美的潜质与活力,从而不间断地启发儿童早期艺术思维和初步艺术理念形成,为将来欣赏人生、发现与品味生活中的美奠定坚实基础。2.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开发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对儿童来讲,美术学习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与有力方式。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讲,学习美术的终极目的并不是成为专业美术人才,而是启发艺术才能,激发艺术底蕴,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打破应试教育造成的思维禁锢,给儿童思想以新的启发和引导,引导儿童用感性认知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用理性认知去积累整合勾勒画面布局与色彩。这一过程就是培养儿童想象力与独立创新能力的过程,对于其将来的人生大有裨益。3.对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塑造作用。天真、纯洁、善良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儿童的性格、思维和禀赋又是各不相同的。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正是立足于这种难得的、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天性与个性,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新的教育理念的启发与引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每个儿童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美好激发出来、抒写出来、展现出来,落于纸上的不仅仅是一幅美术作品,更是一件件与众不同、没有重复、不受制约的心理和心灵展示。一花一世界。通过科学的美术教育,尊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格特性,是对儿童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儿童的明天负责。4.对儿童健康积极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儿童学习美术,不但可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可以开辟一个体验人生的渠道,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窗口,从而培养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作画过程中,儿童可以把心中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可以体会绘制成功的喜悦,可以品读作画失败的挫折,可以将心中的不快、压力与情绪尽情通过绘画作品充分宣泄释放,从而始终保持健康、平和、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积极探索推动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最佳实现路径

开展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要秉持“一切为了儿童,一切从儿童出发”的理念,充分尊重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采取更广泛、更积极、更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启发儿童主动参与、发挥潜质,在充分调动儿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实现最佳教育效果。1.注重启发引导。语言讲授是教学类活动的基本技能。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需要将语言讲授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质结合起来考量,选取行之有效的讲授方式,避免生搬硬套和填鸭式的教学。第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精简准确地描述出概念和理论,便于儿童理解;第二,要确保语言的形象生动和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第三,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避免片面追求形而上的纯理论教学;第四,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诸如游戏式、谈话式、讨论式等等;第五,课程以循循善诱、启发鼓励为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2.注重实践培养。理论离不开实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学习美术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充分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淋漓尽致挥洒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和心中的美,比简单地听讲重要得多。一方面,通过教师本人的演示,向儿童科学示范如何进行绘画构图,引导儿童“亲自上阵”,固定住正确的绘画构图基础技巧,在基本要求方面要做到“准确定型”;另一方面,要鼓励儿童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不拘一格地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独立进行绘画创作,真正把自己眼中的和心中的美术思想和艺术感悟表达到纸面上,在独立创作方面要做到“开放创新”。3.注重观察力训练。良好的观察力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一项基本素质。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应当把观察力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凸显观察力与艺术灵感的塑造,真正培养出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打下厚重坚实的能力基础。第一,要通过积极地启发引导,引起儿童积极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发现观察活动的乐趣所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达到“观之成习”;第二,要培养儿童观察的“敏锐度”,能够聚焦、发现美之所在和灵感触发点、迸发点,达到“观之有效”;第三,要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有意识地运用大脑与智慧,使观察“活起来”,以所观所察来启发思考,达到“观思并举”。4.注重情感体验认知。对美术能力的教育培养,最终归于对艺术欣赏力的提升和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体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要始终不忘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基本出发点,全身心投入,积极创设艺术情景,耐心细致引导鼓励,尽己所能地为儿童培养一双观察、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一种感受、提炼美的能力,培养一种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一种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认可能力,鼓励儿童大胆地探索艺术、探索生活中的美,勇敢用美术作品直抒胸臆,从而引发儿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创新、有魄力、有行动力的全面合格人才。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儿童本身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要坚持科学的培养态度和积极的培养理念,从儿童的天性角度出发,做好循循善诱、鼓励帮助的工作,既“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既培养其美术能力,更要挖掘其天分与创造力;既要赐予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更要给予他们深厚艺术底蕴;既要教会他们热爱美术,更要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多点用力,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品质,使孩子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真正受益于美术,受益于艺术,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卫红.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0).

[2]朱家辉.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观察艺术范文篇9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用在儿童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传统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以简笔画、卡通形象居多,就是明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儿童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美术课程新标准》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美术课程新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从传统教法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材到新的课程标准,在十来年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美术课程新标准》多少有些体会。我觉得,贯彻实践好课程新标准,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上,让学生逐渐尝试学习作品的创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人的心理发展中的认识过程来看,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儿童画的创作过程无疑也是这样。儿童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比如在《给自己画像》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讲解面部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只是让孩子们在镜子中观察自己,注意找出自己最大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其他的同学或教师比较,把观察到的自己最有特点的地方画出来。结果每张画都各不一样。有的画大眼睛,有的画大鼻子;还有一名学生展开联想画出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自己最大的特点——大眼睛。每张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里我重在教给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观察——分析——认知,才能有根据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才能可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图画。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认为在美术活动与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以说我会画荷花了。”这些是经验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从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几个印章中,如:“废画三千”,“七十二准”,“千难一易”。可以看出大师在摸索创作中的艰苦历程。儿童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境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避免,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当的“尝试”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例如:学习中国画时,我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他们自己观察水多而墨少时和水少墨多时等不同的画面效果,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掌握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他们自己分析该用什么样的笔法去表现一幅画。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绘画效果,惊奇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墨与水的交融……感受着国画这个艺术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着水、墨、色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创造着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三、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毫无顾忌,由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得直直的,把太阳画得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孩子们的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反而会使儿童的思维僵化,捆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的绘画行为往往蕴蓄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为了造就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强调尊重、保护、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从而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美术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了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秋游》一课中,我在秋游活动前先布置学生注意去观察,秋游时所看、所做、所想的,再启发引导他们记忆、想象中的秋游景色编一个故事并画下来,作业完成后,我又让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同学边看边讲故事,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记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样的丰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教育,既不能以造就专业画家为目标,也不能胡乱臆造,而应“东”“西”合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这正是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根本所在。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

观察艺术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艺术表现力;创新教学

当前我国舞蹈教学体系逐步成熟与完善,舞蹈理论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技术都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属于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舞蹈艺术表现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舞蹈表演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感悟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练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够在表演中真正的将舞蹈编排者的情感抒发出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讨当前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并提出具体的舞蹈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生对角色的认识,深入理解舞蹈作品

每部舞蹈作品都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思想情感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反映特定的历史以及时代特征,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于舞蹈作品隐含因素的探索,分析领悟舞蹈编排者的创作思想情感。舞蹈的本质能够将审美价值观念进行淋漓展示,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可以进行随意表达,但是舞蹈中的情感表达却并不是那么简单,要想表达舞蹈艺术情感,必须对各类情感进行综合分析与整理,将舞蹈肢体动作背后蕴含的审美价值充分挖掘,将具有社会意识和审美价值的情感进行表达,能够给观众带来情感启迪。所以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点时,能够掌握相关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要关注与生活习惯相关的民族生存意识以及相关案例,例如双臂延展动作也可以译为坦荡的性格以及宽广的胸怀,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肢体训练时,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录像资料,实习生一边训练一边感受到舞蹈者的眼神以及表情变化。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脚步移动以及情感变化、眼神变化等各项立体化部分可以进行有效结合,有助于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张力,这一结合源自于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和观察,从而体现出舞蹈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究、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形成文化学习思维框架,才能够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的舞蹈表演气质,在进行各类表演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情感

当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必须要对各项舞蹈动作进行熟悉的记忆和探究,根据舞蹈作品能够了解舞蹈的相关意境,从而更好地进行记忆和掌握。教师也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当中积极的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由于学生的观察存在两种层面,第一种层面是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和探索,根据舞蹈作品当中的动作了解舞蹈的含义,而第二层面是让学生借助生活当中所接触的各项内容,将生活与舞蹈进行结合,从而掌握舞蹈的相关技巧,学校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观察能力。不过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使学生在观察过程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并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舞蹈的相关技巧,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当中,对于舞蹈的各项细节进行充分的把握和思考,提高学生在思考当中对于舞蹈的深入探究能力和感悟能力。由于艺术源自于生活,所以舞蹈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又是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舞蹈进行全方面的探索。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舞蹈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俗特点,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或实际走访的刑事观察该民族的各项特点。并且借助舞蹈动作了解舞蹈与民族的相关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藏舞的相关特点,使学生观看藏族的短片,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时感觉自己身处在草原之上,通过前倾后仰的动作感受藏族的豪放和宽广。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在藏族舞蹈学习中,对于舞蹈中的分析热情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于生命和意志力有着全新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舞蹈感悟能力和探索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学习民族舞蹈,能够了解舞蹈当中蕴含着的情感和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欲望。

三、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鼓励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感知舞蹈动作美感,发挥艺术表现力,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既要发展想象思维,也要培养抽象思维,使学生对于舞蹈动作进行深度发展与变化,从而取得更高的表演境界。在舞蹈教学当中,教师要应用舞蹈作品向学生讲解舞蹈作品当中蕴含的深层次内容,使学生学会挖掘深层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教师也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教师在文学素养教学当中,要利用舞蹈表演向学生进行直接的反馈和引导,培养学生在艺术舞蹈当中的观察热情和观察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使学生学会积累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突破自身的专业和理论,使学生以文化知识为基础进行艺术的探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底蕴,所以不同的艺术之间是存在联系型的。教师通过艺术与舞蹈相互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在艺术探究当中的活跃性增强学生的舞蹈,练习热情和练习动力。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戏剧以及流行舞蹈作品让学生在舞蹈作品当中感知舞蹈的艺术,并且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对于舞蹈艺术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

四、培养学生创造力,增强学生艺术表现力

创新是维持舞蹈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和发展,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平,增强学生在发展当中的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开拓自身的学习事业,树立科学的学习思想。教师也要在舞蹈艺术当中夯实学生的学习根基,帮助学生在生活当中汲取更多的艺术养分,并且应用到舞蹈艺术当中,让学生的舞蹈艺术充满强大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灵感和探究热情。教师要在实践当中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将生活与舞蹈相互结合,从而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拓展,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使学生根据舞蹈能够与时俱进树立健康的学习心态。教师也要在实践教学当中,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在生活当中的经验积累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心态,展现舞蹈教学的相关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热情。由于创新舞蹈不仅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灵活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形式,使学生借助舞蹈的艺术进行灵活性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舞蹈思维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教师也可以在创造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展现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五、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艺术表现力是舞蹈艺术的精髓,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舞蹈术语,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艺术,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舞蹈作品的丰富情感以及思想内涵,但是如果只依靠舞者的动作和音乐的配合,则难以与观众进行情感互动交流,所以要想体现出舞蹈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舞蹈作品以及现实生活,将现实生活与舞蹈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与练习过程中才能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舞蹈表演中才会投入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而体现出舞蹈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宁.体育舞蹈中艺术表现力的价值与培养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5):154-156.

[2]宋晓俊,洪庆林.体育舞蹈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7,(08):385.

[3]张硕.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智库时代,2017(10):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