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叶片的结构十篇

时间:2023-03-17 15:59:53

观察叶片的结构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1

实验教师:蒋红、徐丽娟   所在学校:果松镇中学

目的要求:

1 练习徒手切片

2 认识叶片的结构

3 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

材料用具:

新鲜叶片(如菠菜、槐树、蚕豆的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方法步骤

方法与步骤要点

注意事项

(一)   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片的临时切片

   1 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 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3 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培养皿中。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

刀片要蘸一下水)。

   4 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叶片下面要垫上小块木板,以防损坏桌面。

 

刀片要捏紧,切割速度要快,注意安全。

 

为了便于观察,载玻片的水滴中可以同时放几片叶的横切片,选择切得最薄的一片用来观察。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2.观察时注意分清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仔细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的区别

(三)   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表皮细胞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下表皮上有没有气孔?

撕取下表皮时,一定要薄,否则影响观察效果。

注意观察气孔的结构。

(四)画图

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需勾出轮廓。

画图时,要真实、实事求是。

讨论与交流

1.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2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课件、落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有关秋天的短片。    

2、问题:看完短片有什么感受?(美)在这段秋天的美景中你看到的最多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板书课题:植物的叶

展示叶子:老师这有一些叶子,同学们看一看。大叶,小叶。这些叶子漂亮吗?一会儿谁表现好,老师就奖励谁一片漂亮的小叶子。

3、①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我们再来看几组漂亮的叶的图片。欣赏的同时大家注意观察这些叶有哪些不同呢?

②找同学说说不同。

4、观察统计收集到的叶。

刚才我们看了图片中叶的不同,除了看,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观察叶子?(闻、摸、尝等)

①课前大家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一会儿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再更加仔细地观察叶子。

投影:每个小组完成二个任务。问题1、你们小组共收集了几片叶子?2、通过观察,我们看看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呢?3、填写观察记录表一。

表一

一、   叶子数量

二、不同之处有

不同颜色有哪些

不同形状有哪些

表二

三、相同之处有

②小组活动要求。要求:

1、轻声讨论,只有本组人员听见即可。

2、组里每位成员都要参与观察,发表见解。

3、讨论结束后组长举手示意,同学坐好安静等待。

4、表现好的组每人奖励一片漂亮的小叶子。

③开始小组观察讨论。

板书:不同 

二、新授

㈠观察比较树叶

1、大部分的组同学们已经观察完了,我们来看几个组的观察统计情况。

2、找几个组回答:

回答:1、你们小组共收集了几片叶子?2、通过观察,我们看看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呢?

(颜色、形状、大小、气味、薄厚、叶缘、叶脉……)

板书:颜色  形状  大小

3、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说了这么多的不同。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叶的颜色和形状的不同。

1、叶的不同:(投影:图片)

①我们先来看各种各样的叶颜色不同。

说说你们组有哪些颜色不同的叶子?

②我们再来看各种各样的叶形状不同。

说说你们组有哪些形状不同的叶子?这些形状像什么?

植物的叶还有很多不同的形状。投影叶的更多形状。

观看视频,我们再来通过一段视频了解各种各样的叶。

2、相同点:叶的结构:

①刚才我们了解了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这么多种的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

②小组活动:任务:1、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2、填写观察记录表二。

③汇报观察结果。

投影叶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脉络状的细管(维管束),这些细管(维管束)是叶脉,是运输水分和营养的通道。

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

叶的结构: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每位同学挑一片你最喜欢的叶子,找一找叶柄,叶片,叶脉在哪。

活动:制作简易叶子标本,标出叶的结构。

板书:相同  叶片  叶柄

展示学生作品

同学们的作品真好。下面我们再来放松一下。观看视频。

㈡、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观察同一种树的新鲜叶和落叶)

2、摸一摸新鲜叶和落叶感觉有什么不同?

老师总结同学发言。(投影不同)

3、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叶的生命特征)

4、思考:既然叶是有生命的,是有生命活力的,那么就有它的生长过程,观察一条枝条上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枝条上有哪些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叶吗?说说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5、我们可以看出,叶子的生命历程包括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枯叶等。叶的生长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

这就像我们人类,整个生命过程包括幼年,童年,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这是叶的生命特征。

三、总结

①图片:保护环境  心存善念   敬畏自然  善待生命 。

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叶子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为大自然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要爱护每一片叶子,不要随意摘树叶,保护环境,还自然界一片蓝天

地球,宇宙中一个小小的粒子,生存着万物众生,在同一片天空下,人是万物之灵、众生之主,希望人人都环境保护意识,心存善念,敬畏自然,给自己铺一条通往未来的美好之路。

四、树叶贴画、树叶标本。(作业)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的叶子,不能浪费掉,美丽的叶子还可以变成漂亮的树叶贴画和树叶标本。

板书:

植物的叶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3

关键词 烟叶部位;等级;识别;判定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70-02

烤烟GB2635—1992对烟叶各部位等级的品质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实际的生产、分级、收购以及工商交接过程中,处于交接部位的烟叶等级经常出现模糊不清、判断失误、相互混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腰叶偏下部位等级C3F、C4F、C3L、C4L分别与下二棚烟叶等级X1F、X2F、X1L、X2L的部位特征较为接近,等级质量也较为接近,容易出现交错混级现象;腰叶偏上部位等级C2F、C2L与上二棚烟叶等级B1F、B1L部位较为接近,亦容易出现相邻部位烟叶等级相混现象。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烟叶的收购质量,造成烟叶等级纯度不够,混级、混部现象严重,易造成烟叶收购中烟农与检验人员的矛盾,也不利于工商交接,影响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实际分级中正确判定这些烟叶等级,对提高烟叶等级纯度、烟叶等级合格率有着重要意义。

1 邻近部位烟叶等级相混的原因分析

1.1 烟农分级技术掌握不准

烟农分级技术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对烟叶部位的界限认识不清楚、不明显,正确把握部位特征有难度,出现将邻近烟叶等级相混淆的现象[1]。

1.2 对种烟收益期望值过高,有意靠在价格高的等级内

部分烟农对种烟收入的期望值过高,思想觉悟不高,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分级过程中将价格偏低的等级混入价格偏高的等级里面,人为造成收购等级判定的难度,达到混级出售、增加收益的目的。

1.3 分级检验人员执行标准不到位

分级检验人员的分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标准的理解程度有偏差,对标准的正确执行存在误区,致烟叶收购过程中对某些邻近等级界定不清,特别是对邻近部位等级质量较为接近的烟叶等级的判定,常出现混级、混部问题[2]。

1.4 思想和市场不确定因素造成混淆的现象

有的年份由于烟叶种植面积和市场波动因素以及某些主观意志的影响,在收购过程中不认真执行标准,部分等级检验人员思想松懈麻痹,把关不严,致使部位相混、等级相混,出现相邻交接部位人为混淆的现象。

2 邻近部位烟叶等级的正确判定

2.1 腰叶偏下部位与下二棚部位烟叶等级的正确判定

2.1.1 C3F(或C3L)与X1F(或X1L)的判定。C3F(或C3L)一般生长在中部偏下位置,烟叶成熟,呈现有不明显的成熟斑和颗粒状,颜色橘黄,尚均匀,不够饱满,视觉色彩反映一般,叶面尚有油性反映,手摸叶片厚薄尚适中,叶面有油润感,有韧性,弹性较好,叶面疏松,有皱缩感,长度35 cm以上,残伤不超过25%[1]。C3L颜色较淡,多为正黄色或淡黄色,手摸叶片稍薄,其余与C3F一致。识别时应注意该等级部位接近下部,不要同下部等级混淆,特别是X1F(或X1L)。

X1F(或X1L)生长在下部,接近腰叶部位,叶片成熟,呈现有颗粒状,颜色橘黄、均匀、尚饱满,视觉色彩反映较强,叶面尚有油性反映;叶尖部质量较好,叶基部稍差,主脉尖部稍弯曲,手感叶片稍薄(基部薄,尖部厚),叶面皱缩、松弛,有油润感,有韧性,弹性较好,长度40 cm以上,残伤不超过15%。X1L与X1F相比,颜色较淡,多为淡黄色或正黄色,其余和X1F一致。

C3F与X1F的成熟度、叶片结构、油分档次相同,而身份、色度、长度、残伤允许度4个因素的要求均有一定的差异。C3L与X1L的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档次相同,而色度、长度、残伤允许度3个因素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分级实践中,除正确识别烟叶部位外,正确把握这些烟叶等级的品质规定对区分C3F与X1F、C3L与X1L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判定中部3级与下部1级的关键点在叶面特征和饱和程度上。一般叶面平坦,结构松弛,手摸松软感,色泽饱和度和饱满度强的属下部叶;叶面皱缩,手摸绵软有紧实感,饱和度一般,光亮度显明亮感强的属于中部叶。

2.1.2 C4F(或C4L)与X2F(或X2L)的判定。C4F(或C4L)一般生长在中部偏下部位,烟叶成熟,颜色橘黄,尚均匀,不够饱满,视觉色彩反映一般,油性反映不太显露,手摸叶片稍薄,叶面尚有油润感,韧性、弹性稍差,叶片疏松,皱缩感不强;长度35 cm以上,残伤不超过30%[3]。C4L与C4F相比,颜色差异较大,一般为正黄色或淡黄色,其余外部特征与C4F相同。识别时应注意:该等级叶基部质量稍差,或稍带平滑部分,同下部烟的显著区别在于主支脉是半遮半露,而不是细小。

X2F(或X2L)生长在下二棚部位,叶片成熟,稍有不明显的颗粒状,颜色橘黄、尚匀、不够饱满,视觉色彩反映一般,叶面油性反映不太显露,手感叶片稍薄(基部薄,尖部厚),稍有松弛感觉,尚有油润感,尚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长度35 cm以上,残伤不超过25%。X2L与X2F相比,颜色稍淡,多为淡黄色或正黄色,身份薄一些。识别时应注意:手感叶片有松弛感、松软感,同“疏松”有明显区别,主支脉趋向细小。

C4F与X2F的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要求一致,只有残伤允许度的要求有所不同。C4L与X2L的成熟度、叶片结构、油分、色度、长度要求一致,只有身份、残伤允许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分级中,烟叶分级人员除掌握这2个等级的部位区别外,正确把握其身份与残伤允许度要求对区分C4F与X2F、C4L与X2L有着重要意义。

2.2 腰叶偏上部位与上二棚部位烟叶等级的正确判定

2.2.1 B1L与C2L的判定。B1L一般生长在上部接近腰叶位置,叶片成熟充分,呈现有明显的成熟斑和颗粒状,颜色正黄、均匀、色泽饱和,视觉色彩反映强;叶面有油性反映,叶片中等,叶面皱缩感强,疏松程度略差,叶片油润丰满,有滑腻感,韧性强,弹性好,长度45 cm以上,残伤不超过15%。

C2L一般生长在中部中间偏上位置,烟叶成熟,呈现有成熟斑和颗粒状,颜色正黄,均匀一致,尚饱和,视觉色彩反映较强,叶面尚有油性反映,手摸叶片厚薄适中,均匀一致,叶面有油润感,有韧性,弹性较好,叶面疏松,有皱缩感,长度40 cm以上,残伤不超过15%。

C2L与B1L的成熟度、身份、残伤允许度要求一致,叶片结构、长度要求接近,而油分、色度差别较大[4]。因此,在实际分级中,烟叶分级人员除掌握这2个等级的部位区别外,正确把握其油分、色度要求对区分C2L与B1L有着重要的作用。

2.2.2 B1F与C2F的判定。B1F一般生长在上二棚偏下部位,接近腰叶。叶片成熟,呈现有成熟斑和颗粒状,颜色橘黄、均匀、色泽饱和饱满,视觉色彩反映浓;叶面有油性反映,叶片稍厚实,叶面皱缩,疏松程度属疏松至尚疏松,叶片有油润感,韧性强,弹性好,长度45 cm以上,残伤不超过15%。

C2F一般生长在中部中间稍偏上位置,烟叶成熟,呈现有成熟斑和颗粒状,颜色橘黄,均匀一致,尚饱和,饱满度略差,视觉色彩反映较强;叶面尚有油性反映,手摸叶片厚薄适中,均匀一致,叶面有油润感,有韧性,弹性较好,叶面疏松,有皱缩感,长度40 cm以上,残伤不超过15%。

B1F与C2F的成熟度要求一致,在身份、油分、叶片结构、色度、残伤允许度要求不一致,差别大,主要看点要从身份、色度和叶片结构上去把握[5-6]。C2F身份中等、色度强、叶片结构疏松;B1F身份稍厚、色度浓、叶片结构尚疏松。因此,在实际分级中,烟叶分级人员除掌握这2个等级的部位区别外,正确把握其身份、色度和叶片结构要求对区分B1F与C2F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判定邻近部位相混等级的技术关键

3.1 正确判定烟叶部位

邻近部位烟叶等级的部位不同,这是正确判定这些等级相混的关键。因此,要正确把握烟叶的部位。只有做到部位分得准,才能依据烟叶的品质规定分清这些等级,避免相混现象的发生。区分烟叶部位应从脉相、叶形、叶面、身份、颜色[2]等方面进行。

3.1.1 下二棚叶的判定。①观察脉相:叶基部宽平,主脉较细,靠叶尖部分不显露,靠叶基部分微露,支脉细平,叶脉发白,主支脉比较弯曲。②观察叶形:叶形较宽圆,叶片较大,叶尖较钝,近叶尖处弯曲。③观察叶面:叶面平坦,叶组织松软、松弛。④观察颜色:叶色多为淡黄或正黄,光亮度趋暗,叶尖部颜色稍深,基部稍浅。⑤手感叶片:叶片稍薄,叶尖部与叶基部厚薄不匀,尖部稍厚,基部稍薄。油分有至稍有,手摸叶片软绵,弹性略差。

3.1.2 中部叶的判定。①观察脉相:主脉粗细适中,遮盖至微露,叶尖处稍弯曲,主支脉夹角较大。叶基部较宽平,呈现浅灰色,在水分适宜的情况下,手感比较柔软。②观察叶形:叶形宽大,叶尖较钝。③观察叶面:叶面皱缩感强,光亮度趋强,弹性好。④观察颜色:一般多呈现橘黄色,少数为柠檬黄色;部分叶片沿主脉附近颜色稍浅。⑤手感叶片:厚度均匀一致,稍薄至中等,少数叶色浅淡的叶片为稍薄,在水分适宜的情况下,手摸有滑腻感,叶片柔软,弹性强。

3.1.3 上二棚叶的判定。①观察脉相:主脉较粗且直,较显露,支脉突起,叶脉呈褐色,主支脉夹角较小。观察时以叶基部脉相为准,应注意一部分叶片采收时带蒂,这部分叶片容易识别;另一部分不带蒂,但叶基粗大,较中部叶基区别明显。②观察叶形:叶形较宽,叶尖部较锐。③观察叶面:叶面稍皱折。观察时应注意叶面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病斑、焦尖焦边,这是区别上部叶与中部叶叶面的特征之一。④观察颜色:叶色较深,多呈现橘黄或红棕色。⑤手感叶片:叶片较厚,少数叶色浅的上二棚叶厚薄中等,油分较多,弹性较强,韧性和拉力强,手摸叶片叶肉充实有紧实感。

3.2 正确理解与执行烤烟国家标准

在判定邻近部位烟叶等级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并执行烤烟四十二标准的有关品质规定,这是区分这些等级相混的技术依据。烟叶分级人员在实际分级中,一是要正确理解烤烟的定级原则,确定每个分级因素均达到某级的要求才能定为某级;二是要注意正确利用烤烟的验收规则,如中部叶短于35 cm者在下部叶组定级,此规定应确切理解为中部叶短于35 cm者,可在下部叶组依其品质因素在相应级别定级,换言之,仅从长度考虑,当中部叶不足35 cm时,下部1级及下部2级已将其排除在外[3]。只有正确理解与执行烤烟国家标准才能对邻近部位烟叶等级进行正确判定。

4 结论与建议

(1)综上所述,C3F(或C3L)与X1F(或X1L)、C4F(C4L)与X2F(X2L)、B1L与C2L、B1F与C2F易出现混级、混部现象,要正确判定这些邻近部位烟叶等级,就应找准其混级、混部的原因,并掌握其正确的判定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定这些邻近部位烟叶的等级,提高等级检验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现场检验中就能快速准确地判定烟叶等级。

(2)由于下部与中部、上部与中部烟叶部位相邻,特别是下、中、上部交接处几片烟叶较难正确判断部位和判定等级。遇到下部与中部交混难以判定时,主要看叶片干物质的充实程度和身份、颜色的均匀度。一般中部叶干物质较充实,叶片厚度、颜色均匀一致,手感柔软,叶片皱缩,可以再伸展,支脉较直;而下部叶手感比较枯、松,叶基薄而叶身较厚,叶片平展,不可以再延伸,支脉较弯曲。中、上部烟叶交混难判定时,主要看叶片厚度和结构,一般中部烟叶表现为厚薄适中且叶片结构疏松;而上部烟叶表现为稍厚或较厚,且叶片结构稍紧密。判断主要依据是:凡叶片结构疏松、身份中等至稍薄的烟叶,列入中部叶组定级;凡叶片结构尚疏松至稍密、身份厚的烟叶,列入上部叶组定级。叶片结构疏松的烟叶与尚疏松结构趋紧的烟叶,是正确判定烟叶中、上部位的关键因素。由于品种的原因而出现的窄长叶或宽大叶,主要以脉相、叶面来判定;脉相较遮盖的上部叶,视其叶形、叶面和叶片结构来确定。

(3)加强分级技术培训,提高分级和收购人员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在烟叶分级和收购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坚持《烤烟》国家标准,采取“先分组,后分级”的原则,避免出现下部混中部、上部叶混中部现象,充分体现“优质优价,以质论价”的价格政策;为卷烟工业提供质量可靠的烟叶原料,保持烟叶等级质量的稳定,提高烟叶等级的可用性。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GB2635-1992烤烟[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2] 闫克玉,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程占省.烟叶分级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 闫克玉,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4

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很难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似乎很多知识是无法通过探究获取的。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建构探究性的课堂,怎样在重视知识层面的概念教学的基础上,创设展示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知识建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创造”知识,便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2 教学实践

下面以“细胞质和细胞器”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建构探究性的课堂,并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2.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知识点多,且和各章节联系密切。如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和必修1第二章“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必修2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有关,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知识和必修1第四章“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密切相关。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前一课时学习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对细胞结构有了总体的认识。另外初中生物已经介绍了细胞质和叶绿体、线粒体以及液泡等重要细胞器,学生对于其主要功能已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细胞质基质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说出线粒体和叶绿体等几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

能力目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有关技术的进步,逐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主要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区别细胞质与细胞质基质,说出线粒体和叶绿体等几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

2.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

2.5 设计思路

“细胞质和细胞器”这一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一般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细胞质的概念,以及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含实验),第2课时学习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实验探究,但只局限于部分内容。鉴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主要以图群的形式展现,直观、生动、整合,毫不教条,笔者尝试借助显微镜带领学生重温细胞结构的发现之旅。第一课时仅研究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按科学家发现细胞结构(主要是细胞器)的顺序,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展开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设计思路图如图1所示。

2.6 教学过程

展示有关列文虎克以及显微镜发展的资料、图片。

师:人类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是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我们一起用手中的显微镜开始细胞结构的发现之旅吧!

活动一:制作临时装片观察黑藻的叶细胞。

教师简单说明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观察的要点,要求学生实验并拍摄黑藻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照片以及30 s左右的视频显示细胞质的流动情况。

师:你观察到哪些细胞结构?

生:叶绿体、细胞壁、细胞膜、液泡和细胞核。

教师展示初中学过的植物细胞图,复习相关结构。提问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说明其与叶绿体的关系。如学生对液泡及细胞核能否观察到存在疑问,可暂时搁置。

师:观察黑藻的临时装片,发现叶绿体是运动的,说明了细胞质是流动的,是细胞活力的象征。另可看到黑藻细胞中的空白区域,叶绿体围绕这一区域流动,可间接证明液泡的存在。要更直接的观察液泡,可进行活动二。

活动二: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制作装片,尤其是怎样撕取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液泡、细胞核以及细胞壁(膜),使学生了解:其液泡明显是因为体积庞大并富含色素;叶绿体易于发现也与其体积大且含有色素有关。

活动三:使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教师展示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提问:没有液泡、叶绿体,那里面还有什么细胞器?学生初中学过线粒体,可以很快答出。

学生使用高倍镜观察大鼠胰腺的铁苏木精染色玻片标本,找到染成蓝色的线粒体。

资料分析:德国科学家华乐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种动物部分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如表1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 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最多,这是因为什么?

② 冬眠状态下肝细胞中线粒体比在常态下多的原因是什么?

生:说明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活动四:发现其他细胞器

师:利用我们手中的光学显微镜,已经很难有新的发现了,但细胞结构是不是只有这些呢,科学家仍在探寻,我们也需要转换思路。

投影展现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请学生分析:

① 图中所示的生物学现象是什么?

② 依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细胞中应有与该现象有关的结构。

③ 很多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如唾液腺细胞能够分泌唾液淀粉酶,细胞中也应有相关的结构与之适应。

学生阅读课本39页图群,认识中心体、高尔基体的形态,了解其功能。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细胞结构的发现史:在19世纪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液泡、叶绿体、中心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其中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由于需染色才能看到,所以发现较晚。进入20世纪,尤其是30年代卢斯卡等人发现了电子显微镜,使得细胞结构的研究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教师引导学生转换思路进行新的发现。

师:细胞中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场所在哪里?

生:淀粉在叶绿体中合成,核酸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蛋白质、脂质合成的场所不清楚。

学生阅读课本39页图群,寻找答案。认识内质网及核糖体。

活动五: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教师利用图2,使学生重温动植物细胞各个结构的名称,说出它们的功能,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① 细胞膜;②细胞核;③ 线粒体;④ 内质网;⑤ 核糖体;⑥ 高尔基体;⑦ 液泡;⑧ 叶绿体;⑨ 细胞壁;⑩ 中心体。其中,①~⑥为动植物共有,⑦⑧⑨是植物所特有的,⑩是动物特有的。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5

关键词:光照强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栅海比;维管束;气孔

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1

引言

华北耧斗菜系统发生学地位介于双子叶模式植物和稻草类模式植物之间,学者们旨在将该种发展为生态与进化研究的模式植物。对华北耧斗菜解剖结构的研究能为其成为模式植物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1 研究方法

在上顶山采集各光照强度下的华北耧斗菜植株,采集地点包括密集树木下、稀疏树木下、几乎无树木下。每个采集地点选取3个区组,分别用光度计测量光照强度,确定3个采集地点的光照强度,用以确定各采集地点的光照强度范围。在每区组里采集5棵,共45棵。

1.1 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切片的制作与观察有2种方法:徒手切片的制作与观察和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1.2 数据计算

视野的面积=π×(直径的一半)2

气孔密度=视野中气孔的个数÷视野的面积。

栅海比=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的厚度。

1.3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Statistics、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1万lux以上的叶片下表皮的基部和叶缘部分的平均气孔密度较1万lux以下的平均气孔密度有显著性增大。叶中间部位的气孔密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平均气孔密度有显著性增大。光照强度对华北耧斗菜植株叶片的气孔大小无显著性影响。对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两者的比值有显著性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栅栏组织厚度从平均2.50?m增大到平均7.5?m,海绵组织厚度从平均5.00?m减小到了平均2.00?m,栅海比从平均0.50?m增大到了平均1.30?m。通过观察切片,还会发现光照强度在1万以下时,栅栏组织为一层且排列疏松,见图版D。光照强度在1~5万lux时,栅栏组织为一层但结构紧密,见图版E。光照强度在5万以上时,栅栏组织为2~3层且结构紧密。

3 结论与讨论

光照强度对华北耧斗菜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维管束口径5个方面,对气孔大小这一指标无显著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叶中间部位的气孔密度从平均21.75个/mm2增加到了平均44.37个/mm2,栅栏组织厚度从平均2.50?m增加到了平均7.50?m,且结构从1层疏松状态变为了2~3层紧密状态,海绵组织厚度从平均5.00?m减少到了平均2.00?m,栅海比从平均0.50?m增加到了平均1.30?m,维管束口径从平均2.01?m增加到了平均3.45?m,气孔的长度与宽度无显著变化。

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之一。气孔密度增加,使光照充足时,叶片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此外,叶片的气孔进行蒸腾作用,足量的气孔还可以降低叶片的温度,使更适合高的光照强度。

栅栏组织增厚、结构变紧密是植物对高光照强度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栅栏组织细胞内含许多叶绿素,2层或三层的栅栏组织有利于叶片利用、转化更多光能,从而能更有效的利用光能,为自身结构构建提供更多能量。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主脉维管束孔径变大,有利于将足量的水分运输至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有利于将光合作用产生的产物及时的运输至其他部位。

参考文献

[1]杨恒,李继爱,王泽翻,等.百花山野生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及主要花卉园林应用评价[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4):27-31.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6

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一、确定观察的主次

教师指导学生全面观察,要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实验过程中,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认识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再用放大镜观察根毛的形态结构特点,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再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应该先引导学生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种脐和种孔,然后再剥去种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接着观察菜豆种子的主要结构――胚,尤其要观察到与子叶相连的特殊部位――胚轴等等,由于局部观察是细微的观察,它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和规律,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素养等。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

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7

初一生物课文叙述简练、插图多,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多,看一看、想一想、小实验动动手等小栏目很具有启发性。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思想比较单纯,对生物科学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大多喜欢上生物课。他们爱问爱动,好奇心、求知欲强,具有“好动、好问、好看、好学”的心理特点,根据初一生物课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初一生物课教学应采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直观教学法。本文就初一生物直观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通过“看图”提高兴趣

“好看图”是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这也是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培养起来的兴趣,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得使他们感到生物学有趣,就得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一生物课本迎合了学生的爱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插图,使呆板枯燥的课文增添了生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那么,怎样利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呢?

(一)通过每章题头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求知的“催化剂”。有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地积极索取知识,还使他们迅速和牢固地掌握知识。课本中每章的题头插图都是本章重点内容知识的表示,也是本章知识结构的中心。题头插图如能被恰到好地运用于章节的引入,将对各章各节教与学起到导向作用,如第四章《有机物的制造》,文章的题头插图是:在等边六角形里,下方是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宽大的叶片,上方是一轮红日放射光芒,照射在植物绿叶上。图案美丽,画面生机勃勃,轮廓清楚,简单明了,显然是一幅形象的艺术画。学生翻开课本看到章题头插图,就产生直接的兴趣。提高了兴趣,进一步强化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通过指导各种形式的插图,提高学习兴趣,启发获取新知识。插图是课文知识内容的直观体现。在学习插图时,一看插图的标题,先明确插图要表示的是什么知识内容;二看插图整个画面的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对插图知识内容有个总的概括和整体印象;三看插图的注字标记(如符号)及文字说明,以获取和掌握插图的知识内容,并将新知识直观形象地印记在脑中。如“探索生物的奥秘”有一幅自然界的形象示意图,生机勃勃,近似儿童读物图。先看标题,知其知识内容是:自然界;后看整个画面直观形象:山川秀丽,木丛生,鸟飞蝶舞,人动鱼游,绚丽多彩,记忆入脑中;再看文字,得出: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获得生物的概念知识。

二、通过“看一看,想二遐二,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科的实践性较强,知识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所以要学好生物,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学会观察实物。初一学生好奇心强、迷恋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实物。课本中的“看一看,想一想”这一栏目根据学习生物的知识内容,列出许多自然实物,指出观察什么?观察时应注意什么?观察哪一部分?观察后提出“想一想”的一些问题。从观察进入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思索,培养思维能力。如上“叶的形态”这一节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本节“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采集几种连着一段茎的叶,要求:(1)观察叶片的形状;(2)注意叶包括儿部分;(3)哪一部分是叶的主要部分:(4)对着光线观察叶片,注意叶脉分布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说明观察结果。有一位学生叙述:“我所采集的叶,叶片宽阔扁平,卵形,叶包括叶片和叶柄,有的叶还有小片的托叶;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脉分布是网状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采集的叶片是带形,叶脉分布近似平行。”还有一个学生补充说:我采集的叶有叶片、叶柄,但托叶脱落了,脱落处有托叶脱落后留下的疤痕。这说明学生的观察是正确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索后回答:“为什么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一片完整的叶包括几个部分?”一个学生回答:“因叶片大都宽阔而扁平,所以它是叶的主要部分。”一片完整的叶应包括: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最后,展示学生收集的不同叶脉的叶或植株,指出: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具有网状脉(并非所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叶具有平行脉(并非所有),因为它们都有例外。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观察植物的一般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又逐步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实验课是探索、验证、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可在学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观察植物体各器官内部结构实验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学好生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是他们进入中学后,首先接触的实验,上好生物实验课,对基础知识学习、各种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三预备:(1)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应做好预备实验。对实验过程每一步骤所需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做到心里有数,打有准备之战;(2)学生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内容及步骤;(3)课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培训学生实验小骨干,上实验课时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观察、操作。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8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安全进行的保证,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模仿,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2、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相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实验的效果,为此,我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

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这样,就会大大地缩短了观察时间,其观察效果也很好。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比较容易掌握而且非常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例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个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花的每一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制作花的剪贴图。

2、运用比较的方法

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小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处理后的绿叶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液后颜色的变化,简要说明原因,并且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绿叶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又如在进行“绿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装有新鲜蔬菜和烫熟的蔬菜的塑料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现象的不同,简要地分析原因,并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好处。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的能力。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还是苏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都加大了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和原理。例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先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分别配制体积分数为5%、10%、15%、20%的酒精,再将水蚤放入体积分数为%、10%、15%、20%的酒精中,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的跳动,并记录心率,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实验结果,分析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什么是溶液的体积分数就不会配制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什么是心率就不会记录。当然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其次,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已的表达能力。为此,我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中都安排了小组间进行表达与交流这一环节。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9

1器材

1.1药材本实验所用材料均取自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园地(东经113°86''''、北纬35°31'''')。

1.2仪器和试药仪器为美国Waters600高效液相色谱仪。Sep-pakC18柱,510泵,490可编程序紫外检测器,680梯度装置。绿原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方法

2.1杜仲叶结构的观察从2006²04开始,每月取样1次,直到落叶前的11月。用于测定绿原酸含量的杜仲叶采摘后在室内自然风干,粉碎备用。用于切片的材料,取后立即用3%戊二醛固定液固定并保存,常规石蜡切片制片法制片,番红-固绿染色,Olympus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常规显微测量。

2.2绿原酸的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2.2.1色谱条件流动相为乙腈(CH3CN)∶2%乙酸(HAC)水溶液(25∶75);流速为1.0ml/min;检测器波长分别为326nm,254nm;进样量1μl。

2.2.2绿原酸的测定精确称取粉碎、过100目筛的杜仲叶样品2g,加入150ml80%的甲醇水溶液,超声波振荡30min,抽滤,其滤液置于25ml容量瓶中,80%的甲醇水溶液定容。取出50ml放入旋转蒸发器中蒸除甲醇,蒸至10~20ml转至分液漏斗,以2N的盐酸酸化,加醋酸乙酯20ml静置分层,下层水相重复用醋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醋酸乙酯,加无水Na2SO4脱水,滤除Na2SO4,滤液浓缩至干,然后加2ml甲醇溶液溶解,取0.2ml于活化的Sep-pakC18柱顶端,用80%的甲醇洗脱,收集前2ml洗脱液作样品测定。

3结果

3.1杜仲叶生长发育中形态结构的变化杜仲叶横切面观察,杜仲叶片结构属于典型的中生性双子叶植物叶结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上表皮为一层细胞,排列紧密,长方形,外被角质层;上表皮下面是栅栏组织,栅栏组织也由一层细胞组成,细胞呈长圆柱形;栅栏组织下方是由3~4层细胞组成的海绵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内含有胶细胞,即海绵组织内含有胶丝。海绵组织细胞下面是下表皮,下表皮也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下表皮分布有较多气孔。网状叶脉,其中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明显。

杜仲叶的结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月份变化也在不断变化(见表1)。4月份叶片厚度最小,角质层也最薄,结构分化不明显,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没有分开,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叶片厚度增加,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角质层的厚度都逐渐增加,到7月份各项指标都达到最大,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分化最明显,而后直到11月份叶子落下都保持稳定。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也是在4月份最小,5月、6月份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最大,以后趋于稳定。表皮细胞所占叶片厚度的比例在4月份最大,以后逐渐变小,7月份以后趋于稳定。

表1不同生长时期杜仲叶解剖结构的特征(略)

3.2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化叶片结构的变化与化学成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杜仲叶中的绿原酸的含量随叶子生长而变化,在4~6月份绿原酸含量随叶片的生长发育而增加,绿原酸在叶中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植株生长最旺盛的6月份,叶片中绿原酸含量达到最高为1.153%,比年平均含量高出33.0%,然后又随着叶片生长进入衰老阶段,绿原酸含量逐渐下降,到叶落时达到最低为0.483%,比年平均含量低45.8%。结果见表2。

表24~11月份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含量(略)

观察叶片的结构篇10

摘要:在与同行交流时,笔者注意到:部分老师对新课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学生“过度地尊重”;甚至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的偏差,也未能很好予以纠正,而一味地加以褒扬,丧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主导作用,使学习流于“自由化”状态。的确,生命科学知识有相当多的不唯一性和开放性,但并不意味着怎么说都是对的。

关键词:生物 教学 策略

作者简介:宋芳,大学本科,1972年2月出生,女,籍贯:贵州织金,现任职于贵州省织金县第一中学,生物学科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出必要的解答,不能一味地附和学生的解说或给予廉价的表扬,更不能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因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当学生学习方向发生偏差时,教师要给予引导;当学生理解浮泛时,教师要给予深化。只有这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才得以逐步形成,教师才能算在生物教学的领域内起到了“人梯”的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呢?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高中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根据生物学课程特点,采用“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结构。

一、观察是认识过程的感知窗户

“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例如,观察叶的形态时,让学生注意叶的形状、叶片组成、脉络分布的特点,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排列情况,并思考叶的着生方式对于接受阳光的照射有何重要意义等问题。

2.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例如,观察根的结构程序应该是:先用肉眼观察学生自已培养的小麦根,再由根前端的根毛,找到根尖。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纵切片,按顺序找到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最后转入观察每个部分细胞结构特征,把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思”就是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上“叶绿体中的色素”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例如:“叶片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吗?”“秋冬季节,许多落叶树木的叶片还是绿色的吗?”“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哪几种?各是什么颜色?其作用是什么?”等等,引导学生有序探究。

三、探索是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探”就是探索。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索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发现。例如,在上“植物的向性运动”课时,先展示预先完成的向光弯曲生长的植物后讲课,让学生再探索植物向重力生长的实验设计,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动动手”、“动动脑”中获得感性知识,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因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能力。

四、阅读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读”就是阅读。通过“观、思、探、读”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使学生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内容,教师的提示起指导作用。例如在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以后,教师不马上下结论,而是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和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课本“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图解的理解”。经过提示,学生便更好地阅读课文和图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笔者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课外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讲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就是讲解。通过“观、思、探、读”,学生的学习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获得概念、原理等知识,并让学生发言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肯定。这样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中学生物教材中图表很多,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表,教师的点拨讲解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人体中蛋白质代谢”的图表时,关键是要弄清楚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由消化道消化吸收后,进入细胞中进行合成、转氨基及脱氨基三方面的代谢的,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六、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