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2:46:20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范文篇1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50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观察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生活活动;幼儿教师;观察能力

一切教育都来源于生活,教育和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观察是研究幼儿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师对幼儿生活活动的观察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的种种不良现象突兀出幼儿教师观察意识、能力、策略缺乏,教师对幼儿生活活动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忽略了幼儿内在的需求,影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幼儿教师应强化观察儿童意识,注重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加强对幼儿生活活动的观察,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

一、生活活动与教师观察

(一)生活活动。“生活”一词既熟悉又陌生,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的定义是:其一,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等;其二,进行的各种生活;其三,生存;其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情况。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同时,他强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揭示幼儿生活与幼儿教育联系紧密,幼儿生活是幼儿教育的中心,幼儿教育的根本意义是幼儿生活之变化。与生活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生活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认为,幼儿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活动,包括入园、进餐、盥洗、喝水、如厕、睡眠、散步、过渡活动、自由活动、离园等。3由此看来,幼儿教育是从幼儿生活中来,又进入幼儿生活里去,幼儿生活活动能反映幼儿最自然、最本真、最真实的发展需要。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生活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二)教师观察。《汉语大词典》中,将观察定义为仔细地察看事物或现象。《社会科学大词典》中指出,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常常将观察作为一种考察、搜集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他们认为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4在观察和观察法概念的基础之上,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观察对象或教育情境科学搜集信息的过程。5综上所述,本文的教师观察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比较系统且持久的搜集幼儿语言、动作、思维、情绪等教育信息的过程。相应地,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根据幼儿言行举止,有计划地进行搜集信息和科学解读,并反馈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具体包括确定观察目标、运用观察方法、记录观察信息和分析观察结果四项基本能力。教师对幼儿生活活动的深入了解,顺应了“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发现幼儿兴趣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有利于推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幼儿教师观察的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了解儿童是教育者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观察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教师了解儿童的桥梁,而教师在生活活动中的观察起着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记录、观察分析等因素。(一)观察目标的明确性。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独特行为模式是可观察的,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第一步。教师在进行观察之前,应该明确观察目标,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即具备观察意识、确定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等,从而使观察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具备观察意识方面,教师要明确对幼儿生活活动进行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持续地深入到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中。在确定观察对象方面,教师要善于把握、捕捉生活活动中的细节之处,同时又要注意观察大量的典型事件。教师可对观察对象下操作性定义,并将其分解为可观察的一系列子对象。6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通常应该从他们的肢体动作、语言、神情、情绪、态度、个性等外显行为和内在需求来收集重要信息,不能局限于关注幼儿的安全和纪律问题。为更加明确观察目标,更好开展观察工作,制订一份详细的观察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一份完整的观察计划应包括观察对象、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方法、观察记录、观察分析等内容。在制订好科学规范的观察计划后,教师应严格依照计划进行观察,以提高持续观察能力。(二)观察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在对幼儿生活活动进行观察时,既可以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和手段,也可以采取各种观察方法,从而获得有意义的教育信息。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教师要想掌握幼儿多变的身心动态。,就需要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要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捕捉信息,即拥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看”和“听”,还应主动和幼儿进行“说”,深入了解幼儿的言行举止,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科学的措施,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观察学前儿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可进行质性研究的方法如叙述性观察法,也有适合定量研究的方法如取样观察法。7教师应根据幼儿生活活动的不同环节,排除无关因素,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和日记描述法等多种观察方法结合使用,还可以充分利用拍照、录像、录音等方式观察幼儿,以补充完善观察信息。(三)观察记录的客观性。教师对幼儿生活活动的观察信息应该被及时、客观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后续解读分析工作的有效开展。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影响着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教师对观察到的某一活动细节或某一典型事件,应对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完整描述,即写明班级、姓名、性别、一日生活活动环节名称、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记录人、起因、经过、结果等。8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阐述清楚幼儿生活活动中的所有表现,不能遗漏重要情节和后续进展。另外,语言描述在观察记录客观性中也起着着重要作用。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语言、情绪、动作等表现,有次序地客观描述观察内容,避免使用主观性较强的词语,对幼儿的想法和表现也不做主观猜测和价值判断。同时,教师应明确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的不同之处,在进行叙述性语言描述时,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主,尽量避免“我”的想法和做法,以达到记录的客观性要求。(四)观察分析的准确性。教师对幼儿生活活动的观察,不仅要收集幼儿行为表现的有效信息,更要对观察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解读,从而通过幼儿行为表象揭示内在本质,因此,观察分析是教师运用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对生活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判断、评价、解释的过程。9教师在进行有效分析时,必须将观察记录的信息与儿童行为观察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不能根据个人经验或刻板印象对儿童进行片面性地解读。在入园、进餐、盥洗、喝水、如厕、睡眠、散步、过渡活动、自由活动、离园等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运用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理论知识,对幼儿的表面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环境、教育因素。在分析解读观察记录之后,教师可以形成相关的观察分析报告,并再次运用于生活活动实践之中,以检验观察分析的准确性。

三、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策略

观察能力范文篇3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观察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培养策略

初中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的“美”,并基于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表达,将自己在观察中的所思、所感体现在美术创作中。可见,学生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是在观察中所产生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让他们学会去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本质,对于提升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过仔细观察、深入品味,学生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融入自己的情感[1]。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发掘自身的情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合理融入情感,丰富其艺术表达。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观察兴趣。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观察,形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美术是什么,都有什么形式等问题,就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这种创新性、生动性的方式,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积极观察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图片,并在对比的过程中形成个性的美术认识。(二)营造安静的观察氛围。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观察空间,使其可以在观察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开始就立好规矩,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保持安静,不可以发出声音影响到他人的观察;其次,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只能告诉学生观察的对象,保证观察的效果;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分享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内容与他人分享,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观察效果,也可以便于对学生后续的指导[2]。(三)传授观察技巧。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除了要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有所掌握,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观察水平。不过,根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许多教师虽然都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具体体现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只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活动,并没有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得学生的观察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技巧,不能过于关注观察的“量”,还要注意“质”。在传授学生观察技巧时,笔者认为主要以下列两种观察方法为主即可:一是,整体观察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格尔卡尼》这一作品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将局部内容扩展到整体上,以此来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去掌握作者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等,并放大局部,不能只盯着某一些细节上进行品味,可以进一步探究作品的由来、具体结构,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细节整合在一起,欣赏整幅作品。二是,联系观察法。美术作品中,每一个细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否则独立的细节是可以产生新的作品[3]。为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联系的眼光去观察、赏析,将作品中的各个细节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真正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赏析《江山如此多娇》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作品,引导学生将远景、中景与近景的画面联系起来,从而呈现出祖国大好河山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还要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技巧,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其美术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旭芬.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学园,2018(32):45.

[2]宋玉霞.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74.

观察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培养策略

初中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的“美”,并基于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表达,将自己在观察中的所思、所感体现在美术创作中。可见,学生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是在观察中所产生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让他们学会去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本质,对于提升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过仔细观察、深入品味,学生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融入自己的情感[1]。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发掘自身的情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合理融入情感,丰富其艺术表达。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观察兴趣。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观察,形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美术是什么,都有什么形式等问题,就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这种创新性、生动性的方式,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积极观察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图片,并在对比的过程中形成个性的美术认识。(二)营造安静的观察氛围。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观察空间,使其可以在观察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开始就立好规矩,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保持安静,不可以发出声音影响到他人的观察;其次,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只能告诉学生观察的对象,保证观察的效果;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分享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内容与他人分享,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观察效果,也可以便于对学生后续的指导[2]。(三)传授观察技巧。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除了要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有所掌握,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观察水平。不过,根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许多教师虽然都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具体体现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只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活动,并没有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得学生的观察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技巧,不能过于关注观察的“量”,还要注意“质”。在传授学生观察技巧时,笔者认为主要以下列两种观察方法为主即可:一是,整体观察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格尔卡尼》这一作品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将局部内容扩展到整体上,以此来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去掌握作者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等,并放大局部,不能只盯着某一些细节上进行品味,可以进一步探究作品的由来、具体结构,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细节整合在一起,欣赏整幅作品。二是,联系观察法。美术作品中,每一个细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否则独立的细节是可以产生新的作品[3]。为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联系的眼光去观察、赏析,将作品中的各个细节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真正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赏析《江山如此多娇》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作品,引导学生将远景、中景与近景的画面联系起来,从而呈现出祖国大好河山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还要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技巧,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其美术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旭芬.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学园,2018(32):45.

[2]宋玉霞.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74.

观察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实施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活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也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一、注意——观察能力的前提

注意可以看成是将有限的人类资源加以延伸、转移和维持认知加工,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目标。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前提之一。长时间的保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并监控自己的理解水平。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培养学生的注意,根据定向内容和观察能力的要求,认识实验的意义。具体要结合每节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观察目的和观察计划。让学生认识实验的意义,突出实验任务的特征,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观察,边看边记录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觉观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握定向观察提纲,形成有准备的全面观察,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为了突出任务的要求,还需要用实验演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化学教材中微观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老师如果能适当增补一些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方面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进变化莫测的微观世界。

二、保持——对观察过程编码

学习理论认为,保持的活动过程,即复述要实验的信息,以象征或视觉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的实验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提高保持的效果。教学原则认为,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充分巩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增强了记忆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这一章占全书比重较大,内容较多,难点在于学生难以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让学生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小结各类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规律,有些学生很难记住电解水时哪个电极产生氢气,如果学生动手做了该实验,便容易记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因为通过实验可验证该气体可以燃烧。以上事例足以说明,学生亲自验证过的知识记得很清楚,记忆起来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能与具体东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学生记忆能力得到保持。

三、复制——观察能力的实践

学习的子过程——复制表现为,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表征对照,反馈能够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具体为将实验步骤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练习、正确的实验和自我总结提炼技能。应该指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模仿比说教式的教学更有效。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作,然后复制这些动作模式。如化学课本上的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可“下放”给学生做,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能够提高其他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提高复制效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通过抽问检测学生观察是否正确、精细、全面。如抽问:锌和稀硫酸反应有哪些现象?叫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争着回答,如学生在回答中有的说有气泡放出,不全面、不准确:有的回答有无色气体放出,有氢气放出,把结果与现象混淆。有的答溶液变浑浊,观察不精细,错把小气泡看成沉淀。通过互相补充,结合读书看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思考,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动机——观察能力的根本

动机是观察学习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教师要在化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机,包括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馈等等。教育心理学认为,无论教育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强烈的观察兴趣,高高兴兴去做实验。实验,能够对学习动力产生激发作用,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一些理论知识,教师要努力让书本上理论知识以感性的形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再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动鲜明、新奇的化学现象,如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的生成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形成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观察能力范文篇7

实践反复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例子。必须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的道理。要使学生懂得,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一面》《背影》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极好教材。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一次,有个学生清晨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火爆爆地对着话筒叫:“什么?什么?忘记了?长着脑袋干什么的?说得轻巧,忘记了。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这个学生听了,到班上又告诉其他的同学。语文教师听到了,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又为什么要“发了火”?是不是态度不好?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甚至责备对方“长着脑袋干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走访了老传达员,了解到他平时所做的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他们便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稿子。写的内容充实,文笔感人。二、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易“粗”。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的细致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三、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有的同学在银杏树下看了半天,但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姿,又无“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类现成词语,凡是大树均可适用。原因是没有从树的干、枝、叶、皮、果等方面作细致的观察。经教师具体指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看得细致,描写也就细腻得多,生动得多。再如看“菊展”。只有仔细地看,从名称、形态、色彩等方面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特点,找出特征。如果只是浏览一遍,泛泛地扫一眼,那么除了看见“五色斑斓”之外,是不会留下什么具体印象的。四、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五、随手采撷,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会和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一次,语文教师以《记一个熟悉的人》为题布置作文。有个学生写他的邻居华工程师,通过对华工程师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具体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欢畅心情和只争朝夕的献身精神,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通过个别交谈,教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把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特征等)记在本子上。因此,他写这类作文,就感到有话可说。他谈的体会很实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他说:“写人记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时就要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观察多了,素材积累多了,就能不断加深对人对事的理解,理解了,写起来就不困难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让那些不注意观察的同学谈谈“写不出”的苦楚,从“另一面”给大家以启发。

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们写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胜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排难解忧”。要指导学生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不动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过做小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学生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来。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写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先写“学校的画廊”“我们的操场”、“丰富多彩的阅览室”“奥妙无穷的实验室”等小练习,然后再做《我们的学校》。先片断,后全篇,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和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写人物的肖像,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先描写人物的总体形象,再细看(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注意有“序”,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乱得不像样子。

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引路开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看多想,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他们模仿、学习和借鉴。学生写“节日游园”、“国庆记事”、“欢度元旦”等作文,常犯一般化、老一套的毛病,反映不出每年“游园”、“国庆”、“元旦”的新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年年如此”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报刊上面的有关文章,介绍如何抓住“往年没有、今年独有”的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的方法,启发学生多看、细看,发现特点,把握特点。再比如,学生描写会场,往往写得一平二冷,平铺直叙,渲染不出会场的热烈气氛,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报导会议情况的通讯、特写等,从中学习怎样观察会场,怎样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法,具体写出会场布置、会场气氛、主要内容、听众反响等,把这类作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观察能力范文篇8

1.数学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①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而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②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观察能力对于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观察的对象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

③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方法,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2.数学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小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①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直线上依次的点A、B、C、D、E、F,图中共有几条线段?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观察材料: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以求得一题多解。

3.数学教学中培养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前提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和观察的重要动力,观察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①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从而激发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②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师应创造合适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观察能力是有必要的;

③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和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从而产生创新兴趣;

④根据学生喜欢听趣人趣事的特点,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创新精神。

4.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合的内容让其在观察、操作中感知

根据适合的内容,有目的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实物、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动脑思考,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教学新教材第一册“准备课”时,让学生了解同样多、多、少,初步领会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概念表象。

让学生准备三种颜色的跳棋子,制做一些大小圆片、长短小棒或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逐一认识每个概念。认识“同样多”,师设计若干组实物或图形,每组都包含“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内容,让学生观察但不讲解,使学生形成表象。接着指导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跟着师做:上面摆一个○、下面摆一个□、上面再摆一个○、下面又摆一个□……从而得出:像这样○和□同样多,然后操作实践:用不同的学具,师摆出一个,让其对应着摆,这样在实践中直观建立“同样多”的表象。师:生活中哪些事物同样多?生:左右手、汽车左右的轮胎等。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其余的几组图形同样多,从而引出多些少些的概念。评析:这样引导观察、操作并感知,学到的知识是扎扎实实的。

5.数学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要深入到事物本质

在培养观察力的过程中,引导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同时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认识,

①师出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观察,让学生只看到长方体的表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从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几个顶点?由各小组交流,师板书。然后师进一步请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生1: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生2: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生3:有8个顶点。师生集体订正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辨别观察。通过观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加深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

②师出示正方体教具观察,请说出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后学生认识到:A、有6个面,相对面相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B、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是正方形,引出正方体的概念。接着出示长方体活动教具: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师把它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在仔细观察后发现,现在6个面是正方形,并且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是正方体。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点评:学生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6.数学教学中引导观察并主动参与活动而体验

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师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王东与何顺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他们吗?然后让其观察、比较、猜测,为其解疑难。鼓励观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明白: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评析: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观察、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比枯燥的讲解效果好。

7.在观察中联系生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观察能力范文篇9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其研究院门口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对观察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中,在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那么,在实验中怎样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试从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谈些体会和做法,供同行们参考,并祈盼得到指教。

一、明确观察目的,激发观察兴趣。

初中学生年龄小,没有受过观察思维的专门训练,不注重观察,对观察的重要性不明

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才能激发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我们的做法是,在新学年开始阶段,结合绪言课教学进行:(1)利用电化教育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幻灯片或录像,举行学晚会走向世界,漫游世界。(2)介绍科学家善于细致、深入观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从深入细致观察唾液分泌入手,从而创立了高级神经学说。教育学生经常细致的深入观察,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会有助于你积累更多的经念,更好的认识世界。(3)结合绪言课演示[1—4],说明观察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觉观察的兴趣,并懂得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握观察方法,把握观察要领。

实验教学要依据实验的目的要求,讲述观察的方法和要领。观察的方法有:(1)全面观察法。(2)比较观察法。在具体观察的过程中使学生把握观察的要领(程序)。如绪言课教学中应结合(课本P2实验1至4内容)教给学生观察的程序。变化前:反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变化时: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有什么颜色、什么气体的气体生成,什么颜色的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又如,学习氢气时,指导学生用比较观察法去观察纯净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的燃烧,不纯净氢气点燃会发生爆炸的不同情况。学习金属活动顺序表时,启发用比较观察发去观察: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金属活动顺序规律及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规律。

掌握观察方法,把握观察要领,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细致,主动的观察习惯,既可为学习化学概念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又可以根据观察的所得对这些知识加以补充。

三、分清观察主次,确定观察重点。

学生在观察实时,往往只注意到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视不太显著现象的特点。所以无论是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都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主次,确定观察重点,只有事先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它,才能有的放矢,使观察获得预期的效果。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先让学生预习演示内容后提出:(1)实验生成什么物质?其状态和颜色?(2)反应中有和现象产生?(3)反应后用手触摸集气瓶外壁有和感觉?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只重视“火星四射”,而忽视了“放出大量热”和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又如,镁带燃烧实验,观察重点务必放在燃烧前后物质的本质上。镁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松脆的粉末状固体,可用手指擰成粉末。在燃烧中发出白色醒目的光辉。但往往容易被忽的是随着燃烧而向上的一缕白烟,因为它被强光所掩盖了。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不要死盯在光亮之处,一则会伤害眼睛,二则会影响全面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不要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观察上,应分清主次,把握重点,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应多想想为什么?

四、做好观察总结,领会化学原理。

观察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低年级;美术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其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审美力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观察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表现力,以及眼、脑、手等感官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能为绘画创作搜集素材,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同时,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实践活动,既能丰富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又学会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实践或有关训练中形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犹如给予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这种能力是极其宝贵的,对学生进行各学科的学有裨益。基于此,我在观察活动中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知觉的选择性比较弱,且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只看表面现象,不能够仔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注意力也往往集中在那些次要的、与观察目的联系不大的地方。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和范围,使整个观察过程围绕预设的目的进行,这样的观察才会持久、有效。例如,教学生画画之前,我让学生在家里找一根羽毛,并练习画一画羽毛,有些学生几秒钟时间就画完了。我请学生把羽毛带到班上,自己也带了一根羽毛和放大镜,课堂上先让学生观察羽毛的样子,并结合自己的画画讲一讲所见到的羽毛的造型、特点,再让学生利用我准备好的放大镜近距离地对羽毛进行仔细观察。同时,我给予提示“注意观察羽毛的线条”,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羽毛的独特之处。接着,我请学生与我一起来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羽毛。这时,学生画出的羽毛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羽毛的线条千姿百态,有弯曲的、折线的、波浪线的、直线的,有的还会出现一些小点。我告诉学生:“把这些线条有序地进行排列,就是我们线描画中的基本方法。”最后,我引导学生把明确观察目的前后的画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明确观察目的后的作品画得更仔细,特点把握得更好。

二、营造良好的观察氛围

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教师应把学生带到美的环境中,引导他们接触美的事物,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启发他们观察、思考、创造,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首先,我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观察对象,因为有趣的题材才能真正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如低年级学生爱玩玩具、运动器具,这就是有趣的题材;低年级学生爱动物,那么小狗、小兔、小鸡就是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低年级学生爱美,那么鲜花、蝴蝶、金鱼即是生动有趣的观察内容……另外,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场面,如运动会的比赛、马路上来往的车辆等都可以成为他们绘画的主题。例如,教学《来画虫》一课时,针对学生对虫子很感兴趣这一情况,我课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虫子来观察,如漂亮的七星瓢虫、奇怪的甲虫、有本领的螳螂等,并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虫子带到课堂上供他们观察讨论。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所以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他们惊奇的发现、激烈的讨论、敏锐的直觉,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造型临摹课变成一节充满激情的讨论虫子形状与纹路、研究虫子习性、绘画虫子独特造型的综合探索课。其次,给学生营建宽松愉快的环境,引导他们与实物触摸、亲近,如鼓励他们跟妈妈到菜场买菜、给小兔喂草、抚摸大树等。例如,教学《树上树下》一课,如果整节课都在教室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树,学生就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为平时对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没有仔细观察的习惯。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绿化资源丰富的校园里观察身边的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棕树的树干长满“胡子”树纹,树纹由曲线与形状各异的小圆点组成,树叶像一把大扇子;梧桐树干的树纹呈现不规则的块面状,颜色是绿白相间的,叶子像一只大手,叶脉很清晰;松树树皮上的块面比梧桐树的块面要小,颜色呈现深咖啡色,其叶子像由一根根的线交叉排列而成……突然,一位男生有了新的发现:“老师,我发现有棵开红花的树没有树皮!”许多学生被这一叫喊声吸引了,都把注意力集中到那棵没有皮的树上。“这棵树,树干上的花纹由排列紧密的曲线构成。它的树叶很小,呈现椭圆形……”我还没说完,就有学生问道:“那它叫什么名字呢?”我被学生的意外提问“考”倒了:“回家后我们就去查找资料,到下一节课时,我们再一起讨论自己的发现,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给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1.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性观察,即观看对方的大概形态,这种宏观把握大体形状的方法,其目的是抓住形体的基本点。例如,教学《鸟和家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不同鸟的大概形状,如火烈鸟呈长瘦形、巨嘴鸟为宽扁形等。在进行整体观察的同时,学生渐渐发现了鸟与家禽的区别。然后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鸟的局部,局部观察法是微观的方法,即看细小微妙的东西。如画鸟,先观察其大概形状,接下来就要看它羽毛的线条构成、花纹造型、爪子上的线纹等。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鸟的翅膀的羽毛线条与腹部的线形、粗细都不一样。2.根据事物的典型特征进行观察。典型特征观察法是先观察事物最明显的特征,再观察事物的其他部分。如观察大河马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马宽大的嘴巴,大嘴巴就是河马的典型特征,接下来观察河马庞大的躯体、小耳朵、小鼻子、小眼睛等,这里应抓住河马大嘴巴的特征进行绘画,使河马的形象突显出来。例如,教学《我的同学》时,我先让学生讲一讲同学给自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说“我的同学的脸很圆,有痣,戴眼镜,眼睛小,嘴巴大”等。找出同学的特征,画出同学的画像后,我组织学生玩“猜人”游戏,即让学生猜测同学画的是谁。这样既起到评价的作用,又让学生对特征表现不明的画提出修改意见,使学生更加明确画画时要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四、采用多种绘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