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品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2:12:10

观察品质

观察品质范文篇1

观察的持久性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念得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观察的敏感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扑捉事物的本质,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

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不关联的独立的事物放到整体中去感知,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去感觉,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观察的选着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应观察出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只看见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养成有意思,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1.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首先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去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2.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科学教育活动重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扑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有什么构成的?怎么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现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脑又动手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3.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原因,反复试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观察品质范文篇2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观察品质范文篇3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观察品质范文篇4

关键词:课堂教育质量

要重视教学中的育人因素

吴克勇、蔡子华在《教师月刊》上撰文现代社会是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多元社会,不能再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想看问题,但是,是非、美丑、善恶都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一张白纸,适合做最美的图画”,不能任教师信手涂鸦。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在儿子上学的第一天,曾发出这样的疑问:“世界呀,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们交出了她可爱的小男孩,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呀?”教师也会有衣食忧,为情困,为钱累,也会走弯路,犯错误,看到不平想鸣,遇到不顺想说。作为教师,走出课堂,可以吼,可以骂,也可以发牢骚,但是,如果站到了讲台上,就必须践行作为教师的育人责任。一个人选择了做教师,也就同时选择了教师的使命,就不能在学生面前天马行空、口无遮拦。因为你的职责是给人知识,教人做人。

构建观察合作体提升课堂品质

崔允漷在《基础教育课程》上撰文建构由授课教师、课堂观察者和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在这个合作体里,课堂观察者和授课教师不是“评价”与“被评价”、“考核”与“被考核”的主客关系,而是就教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观察、收集证据、展开研讨,获得改进课堂的反馈信息,他们是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即研究,课堂观察即提出问题、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和数据、推断结论与建议的过程。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旨在将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品质,或者说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合作体成员参与研究的目的是出于“实用”,即解决大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课堂观察,强调的是实践的、现场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抽象的、普遍的问题,因而能更好地指导课堂,提升课堂品质。

观察品质范文篇5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观察品质范文篇6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观察品质范文篇7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观察品质范文篇8

关键字:审题能力重视培养观察品质

1数学审题、审题能力的含义

1.1数学审题

数学审题就是弄清数学题目的意思.具体地说,就是弄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证)是什么,以及题目中的字词句、数学符号和图表等信息的含义,从而为解题奠定基础.

1.2数学审题能力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据此笔者认为,数学审题能力就是阅读数学题目并弄清题目意思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数学审题能力是数学解题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2中学生数学审题的层次

2.1模糊型

审完数学题根本不知题目的意思,题目的已知条件、所求(证)及其相互关系,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这种审题水平属模糊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语文阅读能力太差,无法读懂题;二是缺乏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能较好地理解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不会将这三种语言进行互译.

2.2肤浅型

审题后能够理解题目的大体意思,但审题还不够仔细、停留在一知半解水平,解起题来往往会凭感觉去揣度题目的含义,这种审题水平属肤浅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读题时麻痹大意,过分自信,缺乏防备之心;二是语文阅读能力不

强,读不懂题目中的某些语句;三是审题缺少数学思想的指引,考虑问题不周到,例如分类不全,漏掉了相关情况.

2.3透彻型

审题后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题目的意思,明白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证)是什么,或者能够利用图形、表格等有效地表征题目信息,并清楚信息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审题水平属透彻型.达到此审题水平的学生,一般不仅语文阅读能力强,而且数学基本功也过硬

3如何培养审题观察能力

3.1认真读题,抓住信息

抓住信息是指通过认真细致地阅读题目.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明确题目的性质,掌握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读题时,仔细体会题目中的关键字句,直接的、间接的、隐含的甚至多余的已知条件,它们都有可能成为解题的拦路虎,给审题带来困难.因此,认真审题把解题的主要精力放在分析题意上.善于抓“字眼”是解题成功的关键所在,抓“字眼”就是分析每一个字的含义.对于关键字词,如果分析错误,将会导致解题错误.如黄豆生成豆芽后,重量可增加7.5倍,要得到这样的豆芽170kg,需要多少千克黄豆?分析:这题中的关键字句是“重量可增加7.5倍”应理解为“重量就是原来的8.5倍”。

3.2排除干扰,抓住关键

排除干扰是指当你看到题目的各种信息后,要坚决排除那些分散注意力,干扰思路的无用条件.命题人往往在命题中有意识地设制各种干扰因素,布下种种“迷阵”和“陷井”.要想正确顺利的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用判断、推理、想象的形式,全面地看待已知条件,着眼与已知量和未量之间的本质关系.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将题意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图2联系,设计最佳的解题思路.

如图2,△ABC中,∠A=36°,AB=AC=a,BD是△ABC的角平分线,BC=b,则cd=()

ab

(A)a-b(B)b-a(C)(D)

分析:这道题是单项选择,由于做题的角度不同.答案A、B、D都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分析、综合,BC=b是多余条件.因为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两腰,这个等腰三角形就确定了.所以BC=b是画蛇添足的条件,这也是造成CD的长度有三个不同形式的表达的原因.

3.4深入细致,不遗漏结论

有些题目在同一条件下,不只一个结论.若不深入细致读题、审题,理解题目的内在含义,若粗心大意,妄下结论,往往会遗漏结论,酿成错误.如在等腰三角形中,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求顶角的度数.分析:此题若不细致审题,只考虑项角是锐角时只有一解.但实际上还有顶角是锐角的情况,应该有两解:分别为30°和150°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双基基础,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审题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并抓住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审题能力的培养既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又要着重进行训练,脱离数学知识对学生大讲审题方法,尤如建造空中楼阁,只有让学生牢固掌握审题技巧,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4提高中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措施

数学审题能力直接与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基本功和数学审题方法有关.因此,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4.1注重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紧密联系,语文阅读是数学阅读的基础,但有明显不同.正如文[2]所言,数学阅读不等同于语文阅读,主要表现在数学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具有无歧义、简洁、各学科通用;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为归纳和演绎,体现了一定的严谨性;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要领会数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自己在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数学语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数学素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4.1.1教师阅读示范,教给阅读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进行阅读示范,把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给学生,这是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比如,概念的阅读,重在理引起注意,同时注意与相关概念比较;公式、定理的阅读,一是学习推导的方法,二是要特别注意公式使用的条件,三是注意公式的逆用、变用,定理的活用;例题的阅读,可先尝试自己审题求解,然后与书上的分析、解答进行比较,最后进行归纳小结,追溯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4.1.2列出阅读问题,学生读后回答

中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往往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的目标意识和针对性,采取教师先拟出阅读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来回答.这种方法适用于预习教材.

4.1.3学生自主阅读,概括学习要点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对学习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让学生主动阅读教材,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概括(写出、复述)教材的知识要点,明白其中哪些已经懂了,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根本不懂.这样,学生听起课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抓住重难点听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4.1.4加强阅读检查,确保阅读效果

为防止学生阅读走形式、偷懒,以增强阅读的实效性,教师一定要进行阅读效果检查.检查可灵活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①教师全检.教师亲自检查每个同学的阅读情况.当然,这样的工作量很大,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偶尔这样检查.

②教师抽查.教师每次都随机地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要让每个学生均作好迎检准备,防止偷懒.

③小组检查.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阅读情况,教师只检查小组长.

④相互检查.可以是同桌相互检查,相互提问;也可以小组间交换检查.

⑤写阅读体会.让学生写读后感,以督促学生专心阅读教材,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⑥阅读测试.事先告知学生,阅读后将即兴测试,并把测试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认真地阅读、迅速地阅读,从而确保证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新生.谈阅读数学教科书的重要性[J].数学通报,2002(3)

3邵光华.关于重视数学阅读的再探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0)

观察品质范文篇9

关键字:教学探讨

课堂观察是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的教学研究中,课堂观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课堂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性的把握还远远不够。我市教育局区域联动,努力探索课堂观察的操作方法,形成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和初步的实践经验。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

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关涉的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和“追求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课堂观察能够促进教师个人理论、教学研究方式和学校科研功能的转变(“为什么”);课堂观察应实现目的与方法、描述与诠释、建构与行动的统一(“是什么”);中小学课堂观察应追求具有自身特点的科研品质(“追求什么”)。

(一)促进三项转变

促进教师个人理论、教学研究方式和学校科研功能的转变,这是课堂观察的目的与成果期待。

1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

真正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个人理论。这种建立在公共理论与教师实践感悟基础上的个人理论内隐而深刻,形成不易,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在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导”就能实现的,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发现。课堂观察能够激发教师的自觉发现,从而实现无论听课教师还是执教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

2教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

课堂观察带来的教学研究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使教学研究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传统的教研活动较为“粗放”,充斥着“好像”、“感觉”、“似乎”等这样的表述话语。这种研究方式不能真正地影响人。其次,由“离散状”向“聚焦式”转变。传统的听课活动是“无主题变奏”,“评课”也是“跟着感觉走”。因为没有主题,不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谈到了,但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最后,由“范式化”向“情境化”转变。课堂观察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它很少采用范式化思维,而主张“用情境说话”。

3学校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

学校的教育科研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务虚的”,是与教学实践“微关联”甚至是“无关联”的。科研与教学两不相关、互相分离,所谓的结合也常常貌合神离。而课堂观察的实质是以研究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依托的理论是科学的,给教师提供的帮助是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学校科研的第一追求。

(二)实现三个统一

目的与方法、描述与诠释、建构与行动的“三统一”,是课堂观察的主要特征。

1目的与方法的统一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和方法的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多种多样,因校、因人、因时、因研究的需要而异。研究目的不同,就必须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课堂观察中,目的与方法必须统一,否则就无法操作。任何一种课堂观察的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常要因观察需要而变化。

2描述与诠释的统一

“课堂描述”是课堂观察研究的起点,课堂观察研究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础上的。课堂描述包括两类:一种是基于定量观察的现象描述,“用数字说话”,这是课堂描述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定性观察的细节描述,“用细节说话”,这是课堂描述使用的最基本方法。课堂的关键细节折射的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理论。课堂描述不是课堂全部内容的描述,而是一种选择性描述,它可以忽略一些“无用”的信息。描述了课堂现象与细节后还要进行教育诠释。未经诠释的现象和细节是原始的,其研究价值是沉睡着的,课堂现象与教学细节只有在深刻的诠释中才富有研究的意义。

3建构与行动的统一

课堂观察十分强调“建设性”。在课堂观察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观察者给观察对象提出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建立在对课堂的准确“诠释”基础之上,是观察者对所诠释现象和细节的“再设计”。在课堂观察结束后,教师不仅明白了“问题”,而且明白了“问题背后的问题”;不但明白了“问题背后的问题”,而且明白了“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法”。

(三)追求三种品质

我们的课堂观察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我们的课堂观察追求一线的、学术的和持续的研究品质。

1一线的

“一线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一线该做的”,一线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的应然选择;二是“一线能做的”,教师的课堂观察应具有适合的“精细度”,应介于精细的专业研究人员课堂观察与粗放的传统听课之间。

2学术的

我们所追求的“学术品质”是“一线学术”的品质,或者说,是“草根学术”的品质,这种学术品质能够促使教学实践不断地走向合理与智慧。课堂观察的成果表达也具有“一线学术”的话语特征,注重的是对教学现象的理性思考。其表述常常是朴素的,但又隐含着理论;常常是个人的,但又可以抽象;常常是个性的,但又具有普适意义。

3持续的

课堂观察不是静态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也不是阶段性的研究,而是一种在常态中进行的“持续”研究。课堂观察的“持续性”表现在多个方面:1)观察主题的持续。课堂观察的主题具有“可重复性”,设计的一些观察量表也可以重复使用。但是,这种“重复”绝不代表研究的重复,因为教学现象绝不重复。2)观察对象的持续。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对一个观察对象作持续的观察和指导。3)观察行为的持续。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行为也具有持续性。

二、课堂观察的初步实践

(一)团队观察

“团队观察”中的“团队”在学校通常指教研组和课题组。在我们所开展的各种课堂观察中,团队观察相对较为规范,它分为“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反思阶段”。

1准备阶段:“五确定”

团队观察通常需要做较为周密的准备。否则,稍有疏漏就会“前功尽弃”。1)确定主题。团队观察一般需要预设观察主题,观察主题是“团队”观察的聚焦点。观察主题不是由某位专家一时兴起拍脑袋拍出来的,它常常产生于教学实践,同时顾及观察者的专业观察能力。2)确定内容。确定主题解决的是研究的“角度”问题,确定内容则要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3)确定方法。观察方法有定量法、定性法、定量-定性结合法。观察方法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主体、主题和内容而确定。4)确定工具。观察工具分为核心工具和辅助工具。辅助工具包括各种量表和工艺学法(包括录音法、录像法等);核心工具即所谓的“自身感官”。无论使用何种工具,“人”才是课堂观察中最为核心的工具。5)确定分工。其一是分时段,每位(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观察某时段的课堂;其二是“盯人法”,每个(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对某几位学生进行自始至终的观察;其三是分时、盯人相结合,比较复杂的课堂观察既有分时段的观察任务,又有具体的“盯人”任务。

观察品质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模式;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实际过程中发现,临床医患纠纷发生概率不断增多[1],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部分医疗纠纷是因人文关怀缺乏所致,尤其是儿童护理中,其健康备受关注,护理欠佳可能会导致家长出现不良情绪,引发医患冲突。人文关怀主要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生理,提供优质、全面服务,便于其配合度及预后效果的提高。本文旨在分析人文关怀模式在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便于为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50名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为对照组,观察组取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53名),均行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1.1.1对照组年龄[上限21岁,下限18岁,平均值(19.03±0.55)岁],男女之比为9∶41;其中,31名为理科生,19名为文科生。1.1.2观察组年龄[上限21岁,下限19岁,平均值(19.78±0.32)岁],男女之比为11∶42;其中,35名为理科生,18名为文科生。上述资料对比不具意义,P>0.05。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方法,根据书本内容制订教学大纲,课堂授课,重点讲解相关重点难点内容。观察组予以人文关怀教学模式,主要涉及:①制订教学目标,以人文关怀品质结构为基本理论,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对人文关怀知识的理解,获取关怀与被关怀感知(特定情境),实践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关怀能力,外化行为,内化品质。②挖掘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临床经验,人性化设计、改造儿科护理学内容,包括讲解专业知识、人物故事等,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人文关怀),通过电影、图片等增加教学欣赏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悟力,通过医院实习、实地观察,培养其行为观察、专业感悟等能力,举办知识竞赛、短句、辩论等,增加其对工作的理解,熟练掌握人文关怀方法,增强其认同感。③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审美、体验、感悟、认同、实践,方可形成人文关怀品质,理论课教学采取关联、设置情景、审美、感悟,见习采取观察、陪伴、沟通、感悟,不断体验、感悟,逐渐获得认同,进而主动实践。④完善教学方法,定期检查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知识学习情况,听取其相关意见及建议,不断完善教学方法。1.3评价。观察两组人文关怀品质、期末成绩,分析观察组对人文关怀模式满意度及评价。人文关怀品质采取调查问卷评估,主要涉及人文关怀理念、能力、知识、感知,行五级评分法,共44个条目,每项1~5分。期末成绩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最高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情况越佳。满意度采取自制问卷调查,主要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概率以总概率与不满意概率之差表示。1.4统计学处理。人文关怀品质评分、期末成绩属于计量资料,借助T检验,满意度属于计数资料,借助卡方检验,以SPSS20.00软件分析,两者对比差异较大的必要条件为P<0.05。

2结果

2.1两组人文关怀品质评分对比。两组教学前人文关怀品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教学后,观察组理念、能力、知识、感知数据分别为(42.70±0.89)分、(46.70±0.93)分、(58.42±1.43)分、(39.11±0.54)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列。2.2两组期末成绩对比。观察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评分分别为(87.42±2.06)分、(90.11±2.40)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列。2.3观察组满意度分析。观察组53名学生中,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十分满意27名,基本满意26名,总满意概率为100.00%。2.4观察组教学质量评价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48名学生(90.57%)认为此模式能够培养礼仪礼节,增强职业道德培养,利于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39名学生(73.58%)认为此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批判性思维,且能够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讨论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人文关怀品质发展,于具体情境下,形成相关审美、感知[2-3],主动进行人文关怀,主要核心为制订教学目标,将不同缓解融入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生成感悟,并通过实践操作、见习,加深其感性认知[4-6],进一步提高其感悟能力及观察力,主动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7],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定期总结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提高。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尽快建立稳固道德情感,对患儿充满同情心,保持态度亲切、语言温和,促使良好护患关系建立,让其意识到与家长建立良好沟通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工作输送优质人才。结果可见,两组教学前人文关怀品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教学后,观察组理念、能力、知识、感知数据分别为(42.70±0.89)分、(46.70±0.93)分、(58.42±1.43)分、(39.11±0.54)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评分分别为(87.42±2.06)分、(90.11±2.40)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概率为100.00%,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关怀模式能够培养礼仪礼节,增强职业道德培养,利于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模式在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其实际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为临床输送优秀人才,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李磊,张乃正,等.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14-517.

[2]代辉娟,魏小雪,郑薇,等.契约管理联合人文关怀教育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5):711-714.

[3]万峰静,郭洪花.反思性学习在《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15):2321-2323.

[4]张丽伟.TBL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6.

[5]王茜,王松,李娜,等.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儿科护理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4):3749-3751.

[6]田静波.人文关怀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及创新[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9):2299-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