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9:43:04

美学教师论文

美学教师论文篇1

1.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对世界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触美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后期的培养,而美术教学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热情。因此,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有待加强,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而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总之,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将审美教育当做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以充分发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养的作用。

二、师范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包括很多内容,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实践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可结合自身状况加以灵活的应用,为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1.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学生学习美术时,最先接触的是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的肌理、质感、色彩、线条等基础元素。但如没有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对上述形式美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成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组成内容。师范美术教学中,线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美术元素,线条的疏密、干湿、浓淡、粗细等可表现质感不同、形式多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应从线条入手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即,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求学生加以认真的分析与欣赏,并要求学生进行白描训练,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加深对线条表现力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师范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首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著名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表象的认识;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临摹课,通过实际动手促使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最后,根据课时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写生,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写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之美与社会、自然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实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无论是感受事物之美还是由此引发的情感反应均是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审美理想的约束。同时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法,例如学生讨论法,进行相关题目的创作等,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和观点的目的。另外,美术教师讲解作品时,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讨空间,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说的都是正确的。例如,教师表达对某美术作品的看法时,应注意使用“我认为……”“我觉得……”等,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理解与认识并非不可改变,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次理解,以及全面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确保学生理性的分析、评价美术作品,避免评价的盲目性。

4.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一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肌理、质感、构图等知识,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另外,美术作为一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艺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引导和鼓励其去认识生活中的美,并加以想象去创造美。例如,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典型的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从而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三、总结

美学教师论文篇2

目前,据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关注不足,更多地停留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既难达到教学审美情趣的效果,更谈不上教学语言的哲理性,这便是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方面普遍存在的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客观上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参”过度依赖,往往导致了公式化教学语言的产生,教师失去了阐发教材时的能动性、艺术性和个性;教师缺乏通过语文教学塑造自己、学生人格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从主观上讲,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目的上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死记硬背;教学目标上,追求考试高分,高及格率。最后,从当前学术界的认识来看,学界普遍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仅仅是教学的外化形式要求,形式较之内容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使得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课堂语言美的创造。忽视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引导,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为单纯一味的知识的授与被授的关系。

二、培养语文教学哲理美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化、艺术化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绝非是可要可不要的问题。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是由高职语文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目的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是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的深层内涵之一便是培养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真、善、美,而语文教学的哲理美正是实现这一目的必要途径。目的和途径分离,目的总难实现。(2)这是语文知识传授过程和升华过程的统一,而传授和升华两者本身不可分离,若做到教学语言的哲理化,那么,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就是语文知识创新和升华的过程。由此而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哲理化就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其次,具有深邃哲理美的教学语言,实际上是更能详尽阐述教学内容的更有效的形式。教学语言深邃的哲理美,能使教学内容在多样化的形式中闪耀光彩,发挥效力。能使新鲜的内容在新颖的形式中变成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观念;这能使新颖的语言形成为一种活化剂和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欣然自觉地投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后的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富有哲理美的语文教学语言更能切合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水平的实际,从而更能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的、鲜艳的、明亮的语言色彩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

三、培养语文教训哲理美的建议

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美来源于教学内容。它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与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人生感悟和高尚的情操,以独特的审美慧眼从课文世界中“开采”出人生的真谛,给予学生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这里对课文的“开采”既可以是对“点”(句或段)的生发,也可以是对“面”(篇)的升华。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要有审美透视力,从中发掘出美的光华,并结合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提炼出具有深邃哲理性的语言,与学生分享。首先,“点”的生发既很重要,又很必要;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提炼教学语言的哲理美的开始。况且,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思想营养的篇目也很多,例如,《孟子》节选中那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乡》那深沉隽永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的意义》中那段激励了几代人的、荡气回肠的名言:“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在这些闪光的词句中,可以说已深刻地阐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问题在于,教师应该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用极富哲理色彩的教学语言作深刻的阐发与引申,留给学生足供咀嚼和品味的深邃启迪,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奋斗精神,使之为其圆满、充实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情操基础,也为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信念创造条件。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高职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应当如此。教师的语言美,仔细分析起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是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语言因为美丽,所以才动人,“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家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段导语通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一种美的氛围,正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局,1945.

[2]陈先菊.高职语文教育法[M].武汉:华中师范高职出版社,2001.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5]赵大鹏.对优化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1997.

[6]马月红.语文课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美学教师论文篇3

所谓科学的观察方法,即是指遵循客观规律的观察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正确的、综合的观察,并促使学生以此为基础尝试用分析对比的方式方法对具体要描写的事物进行深人的探索与研究。以下,仅以科学观察所描写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为例。有经验的画家在创作之前就对所要描写的事物形成了整体而综合的认识与感受,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下一步的艺术想象、构思与具体创作。反观,我们的美术特长学生,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尚未对所描写事物形成整体认识时就已经下手进行描写对象的艺术创作。其后果只能是看一点,画一点,既丧失了作为创作者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在失去整体认识的同时,无法真正确保素描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独特魅力。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整体是艺术的完整表现形式,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必须养成整体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从一开始就要明确所描写事物所特有的明暗关系、大致结构等大致方向,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在真正的创作过程中不至于完全陷人被动消极的尴尬境地。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重视整体观察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就可以轻易忽视所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须知,假如缺乏细节,整幅素描作品就会显得极为单调、缺乏应有的生命与活力。细节的观察与刻画同等重要,既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又服务于事物的整体创作,应当对这两者形成辩证统一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素描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及影响,部分美术教师往往倾向于依据美术专业考试的内容与标准展开教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并将所谓的“素描考试技巧与秘籍”一一灌输给学生。如此,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及个性的发展,致使同一主题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画风与创作风格都趋向于一致。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弊端。众所周知,素描是一项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深刻感悟,并以美术专业法则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素描创作过程中作者必须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将自身对于所接触事物的影响与感官感受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自我变形、个性化表达予以高度肯定与重视,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素描技巧与规律之后,鼓励他们尝试依据自身的主观喜好与情感态度进行创作。这样既能充分尊重学生在素描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促使最大限度上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创造力,从而为其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优秀素描作品提供充足的保障。

美学教师论文篇4

关 键 词:高师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工程师,是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高师美术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成绩,决定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向、水平和质量。没有能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方案、计划也将付之东流,因此,加强高师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老师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所具有的一般人的先天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特质。根据教育学的解释,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教师的心理内容来源于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师素质也是在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和养成的。研究教师的素质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利用教师的智慧和潜能,而且能促进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某些素质上的缺陷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

高师美术教师既是艺术的传授者,又是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塑造者。艺术性和师范性的双重统一,决定了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美术家应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特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合格的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马列主义文艺观,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师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要素之一。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动力,才能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尚的道德素质,还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搞绘画艺术,可贵的是功力和灵气;搞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热忱和无私。当一个画匠要比当一个画家容易得多,而当一个画家与当一个美术教育家相比,后者比前者艰巨得多。因而,高师美术教师的道德素质应表现为献身教育、志向坚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还应该指出的是,平等信任每一名学生也是高师美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术教师应热爱全体学生,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因为偏爱几个“未来画家”,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二、全面的文化理论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新发现充斥着各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沉着应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师资普遍存在画地为牢的状况,教中国画的教师不去过问色彩或工艺;甚至教中国花鸟画的教师还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阵营,专业方向分得太细太窄。这种状况带来的副效应就是因人设课、编制的膨胀、师资力量的浪费,等等。在欧美高等艺术院校里,很少有人终身只从事一门课的教学,不少人可同时胜任几种不同类型的课。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就是由分化走向综合,材料、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使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倡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体言之,高师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了解美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要具有综合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掌握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基本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技能。

再次,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既是技法的传授过程,也是理论的传播过程。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个缺乏理论素养的教师必然流于俗匠。所谓的专业理论,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艺术美学理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比较忽视对艺术教育规律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和系统把握。而国外高师则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析、教学法等课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有上述知识储备外,还应具备独特的智能素质,这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立体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师美术教育的需要。

三、灵活的教育教学素质

作为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运用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是审美教学能力。高师美术教育应善于通过审美施教,让学生学会注意材料的特性和运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理论、审美知识、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审美素养。

其次是组织教学能力。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一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作用,即: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应用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师范美术教学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传技水平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还应该去研究美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成功的美术教育家能建立教学思想体系,著书立说,这与他们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文化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美术教师要有善思的头、灵巧的手、能讲的口,这的确道出了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春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康翠萍: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J].江苏高教,2001年3月

美学教师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13-01

当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针对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学科研意识

当前,不少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还对教学科研有错误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进行教学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是高不可攀的。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可有可无,美术教师只要把课上好,能多辅导几个高考艺术类考生就够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很简单,只要能写出理论文章并在报刊上发表就是进行教学科研……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科研热情的降低。要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首先要让教师端正思想,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的机会,了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美术教学科研的动态。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学科研活动,使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切实感悟到教学科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而使他们转变观念,增强教学科研的意识。

二、教师应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培养美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当前,很多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还未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基本的教学科研方法,不少美术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进行教学科研的欲望,但是不知如何入手。针对农村中学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应该掌握以下教学科研方法。

第一,结合美术方面的文献资料选择课题。在选题阶段,如果教师能做到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使研究细节部分具体化,并结合本人的兴趣、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教师在决定研究课题前,可先查阅文献,整理出与美术学科教学科研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以作参考。

第二,进行美术课题论证。教师应在查阅有关美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美术课题论证。这样做,能够避免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美术课题论证是一个有系统地凸现美术研究价值、分析美术研究条件、完善美术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

第三,整理、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撰写美术教学科研论文。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就是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及获得的成果用具体的文字比较完整地表述出来。教师应掌握教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以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

三、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为教师展示教学科研成果搭建平台

农村中学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科研氛围,为美术教师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搭建平台。学校应鼓励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为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必强求美术教师按某一种教学科研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学校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科研活动,以提高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校可成立以校长牵头,教研组长、教学科研带头人参与的教学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目标的制定与计划的落实。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美术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或请专家来校作讲座,以拓宽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视野。同时,学校还应对开展教学科研取得成果的美术教师进行宣传,推广他们的教学科研经验,让这些教师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体会到教学科研的乐趣。

美学教师论文篇6

    1 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1 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要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1.2 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

    2 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学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美术专业化 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 美术教学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这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共识。然而美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是处于相对薄弱状况,如何搞好美术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教师队伍专业化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美术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涵盖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时代已经赋予美术教师的角色以全新的内涵。

1.美术教师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育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仅充当一个“独唱”的主角,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促进者。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励和鼓动学生对事物探索研究的热情,以朋友和知音的身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获得成功。

2.美术教师是教育的探索者。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实践中,将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应用、检验、发展、逐渐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二是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以及业绩进行反思。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以应对下一步教学。

3.美术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者。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每个中学美术教师在美术创作中要具备持续不断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大胆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把对学生的机械训练变成共同探究,把属于自己表演的课堂舞台,变成师生之间交往。

4.美术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者。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教学实践中,以计算机为主的辅助教学已顺应时代的需要走进了美术课堂。计算机运用于美术教学将大大拓展中学美术教师的思维与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更大发展,为了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更大提高,中学美术教师拥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二、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教师已经专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意味着美术教师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角色退役至促进者的角色,从前台转移至后台,由主角变为配角,教师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教学的前后,促使教学达成有效性,避免无效性和盲目性。

1.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研究。美术教师研究更多的是对自己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在通过与学生的观察与交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和调整,不断积累、无限发展。在整个过程中,美术教师研究的涵盖面十分广,包括艺术规律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艺术实践能力以及个体人格发展与艺术学习的相关性研究。

2.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研究的基本方法。美术教师通常采用的是调查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一般是通过观察了解和获得初始信息,并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和学生进一步交谈,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已有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为基础提出假设,并通过实践检验真伪和有效性。

三、美术教师教学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从教研导向上看,教研不注重过程,只看结果。注重形式、追求时尚、急功近利等风气影响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把局郎经验任意提高,视为自己创设的理论框架。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搞清楚教师研究的真正目的,如果说没有认识到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不断改进,不断探索的创造性工作,很难保证我们的研究所应该达到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公开课…‘论文”的交流与评比,促进美术教师教学的提高和激发理论研究的兴趣。

1.改变教学过程缺乏研讨的内容和方式。增加研讨性的教学交流,减少表演型的公开课的观摩,倡导独立完成研讨课的教学方案,提倡教学的个性化,使教学中的研究和交流真正成为“分享工具、分享知识、分享智慧”的教学活动。

美学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PDS 反思实践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兴盛于20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欧美。我国教育界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为概念介绍、发展历程回顾、影响因素分析、借鉴启发等。下面将主要从三个方面――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这三个方面,梳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一、研究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

(一)研究范式的变迁

周钧(2010)的研究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主要表现几个方面,包括在概念方面,从技术理性转向探究合作取向;在认识论基础方面,由教师是知识的消费者转向教师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在理论基础方面,由教师生涯阶段理论、教师知识分类理论转向教师实践知识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在文化基础方面,由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转向合作文化;在组织结构方面,从支离破碎、互不连贯转向系统化、体系化[1]。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教师的职前教育的名称变更了,由之前的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由分离走向了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化正是这些具体变化的综合表现。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像周钧先生的研究所总结的那样,无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认识论基础、理论基础、文化基础,还是组织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些理论层面的转变,正是现实的实践层面变化的反映。

(二)研究范式的特点

刘宇(2003)的研究指出,当前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有六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包括:教师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重视教师已有经验、专业发展扎根于教师日常工作实践、重视教师的组织背景、建立教师专业团队、加强与校外专家的合作[2]。

刘宇的研究总结了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特点。这些特点强调教师专业团队、强调合作,这正是下文中要谈到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所强调的。其实,教师专业发展是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样一种实体组织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离不开研究该范式赖以存在的载体PDS。

在传统的范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的服从;而在现代范式下,强调教师是引导者、知识的生产者,强调合作学习,强调师生的互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统范式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一般只停留在职前教育(培训),缺乏连贯性;而现代范式,强调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强调终身学习。在传统范式下,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而现代范式下,既要求准教师习得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又突出实践锻炼,强调准教师实践技能的养成,重视实践的取向。

总的来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范式走向现代范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变化比较明显的特点包括师生关系的变化、专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变化。

二、研究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以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共同培B教师的形式(机构)[3]。它是由于专业教育项目而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的革新机构,它的使命是培养准教师、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以改善实践为目的的探究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4]。简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准教师的场所。

(一)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人员

薛继红(2007)从组织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认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组织目标具有系统化、人性化的特点,认为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组织结构呈现出利用多个工作小组来开展工作,小学与大学之间存在重要角色――联络员的特点[5]。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强调建立多个工作小组,其实就相当于上文中所说的建立教师专业团队。这种利用工作组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团队的做法,可以发挥老教师对准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利于准教师体验真实情景下教师的实际角色,有利于他们尽快吸收相关直接教学经验。这样的组织人员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标(培养准教师、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探究环境、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有促成作用。

王会、傅松涛(2014)研究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发现PDS的合作伙伴众多,大学教师以驻地教授的身份,成为PDS的教育教学主体之一。PDS的主要活动包括提高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采取合作教育科研的方式,增加教育实践者的实际经验,开展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通过PDS,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构建了合作伙伴关系,也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知识,提高了大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总的来说,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职前教师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师资培养和储备,也有利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有助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6]。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组织安排始终强调合作的作用,强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通力协调合作,强调构建和保持中小学与大学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以多个组织(中小学与大学)之间开放合作的系统,有利于彼此资源的双向流动。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组织是开放的组织系统。作为组织的学校,需要从外界获取资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样的模式,可以是中小学与大学资源共享流动,促进双方的共赢。

(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培养策略

曹辉、卜广庆(2009)的研究发现,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培养的质量策略包括:基于真实的情景下,见习教师的合作教学设计、合作课程教学、合作策略改进、合作评价与平等对话[7]。这一职前教师培养策略,强调见习者现场身临其境,强调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见习者(实习教师)与中小学生的合作。

教师专业学校主要针对职前教师的培养与中小学在职教师的提高。通过中小学校为职前教师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职教师为他们提供帮助实现在合作中学习与进步。这种教师培养策略属于实践取向,更加注重实际技能的养成训练,为准教师们快速成长、获取胜任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提供了可能性。

(三)研究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特点

经柏龙(2008)研究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特点,认为PDS具有这些特点:关注中小学与大学的长期有效合作,关注组织管理的机构化和制度化,关注教师工作环境的变革,强调开展反思性实践活动和互惠式合作,强调帮助教师专业成长[8]。

教师专业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依托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来进行准教师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反思实践能力的养成,也强调整个学校组织系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

(四)研究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标准》

胡艳、邹学红(2010)对美国出台的《专业发展学校标准》进行评析,分析了该标准出台的背景是业已存在的PDS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参差不齐,中小学和大学实际合作中存在许多困难,缺乏评估标准无法衡量PDS实验学校的价值。胡艳、邹学红分析了该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介绍了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评估责任和质量,强调合作、多样性和公平,强调结构、资源和角色[9]。

美国出台的《专业发展学校标准》是针对教师教育的改革。这一标准的出台,为PDS指明了发展方向,为PDS的发展成效给予了统一的衡量标准。标准从多个维度来制定,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时代性。始终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这既是对实践的充分肯定与回应,又是对已有发展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三、研究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赵风波、邵兴江(2009)的研究指出有多种因素影响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专业市场(市场竞争机制)、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式及理念、教师压力问题、教师队伍的稳定程度、教员数量的充足情r、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10]。

影响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除了教师专业发展本身的限制性因素之外,还有国家政策因素、教育组织因素等。就国家政策而言,美国出台的《明日的学校――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的原则》就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美国历史上还有其他法律文件或报告,也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就教育组织这一影响因素而言,PDS就是其中一种教育组织。它是在现有的中小学校与大学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形成的联盟。其他组织,比如教师协会、教育委员会而言,比较出名的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简称NEA)以及美国教学与未来委员会(简称NCTAF),它们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当然,除此之外,来自美国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期望与诉求,也影响着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影响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较多,包括准教师因素、在职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社会公众因素、国家或州政策因素等。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多,这里主要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范式由传统走向了现代,更加强调合作、教师团队建设;发现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是实践取向,更加强调准教师实践技能的养成性训练;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我国学者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的走向是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周钧.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J].比较教育研究,2010(2):74-78.

[2]刘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4(4):43-46.

[3]赵复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本土实践的价值反思[J].教育评论,2010(6):60-63.

[4]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Standards for Pri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INTRO-DUCTION.2001.

[5]薛继红.PDS学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组织――一种组织社会学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42-46.

[6]王会,傅松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103-107.

[7]曹辉.基于“真实情景中合作”的教师发展―美国PDS的教师培养质量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3):43-45.

[8]经柏龙.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ABC[J].教育科学,2008,24(5):81-86.

美学教师论文篇9

关键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学教师论文篇10

【关键词】《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及方式;问题及对策

“没有开设人文学科课程的大学,就不能实行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换句话说,培养世界公民的大学,应在专业课之外为所有的学生开设一些文科共同课。”[1]《美学》课程就是这类人文学科公共课之一,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加强《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操,有利于促进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精神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新型素质人才。尽管当前《美学》已成为一门学科特色鲜明、理论积淀深厚的课程,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美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可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理论性强,课堂气氛不活跃;二、教学方法陈旧,亟待革新;三、美学理论“无用论”的普遍存在问题;四、课堂出勤率不高。针对以上病症,我们应将美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对美的热爱”,对社会美、生活美、个体美的向往,以此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体验美。并围绕这一目标,对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具体教学模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今国内《美学》理论著作和教材众多,如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等,以及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美学与意境》、朱立元的《美学》、叶郎的《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周宪的《美学是什么》、彭锋的《美学导论》等,这些论著和教材为我们的《美学》课程提供了广博的内容,是讲授好这门理论课的基础。然而,论著和教材的丰富却并未减少这门课存在的问题与难题。但凡担任过《美学》教学的老师不难发现,这门课理论性强,师生间互动甚少,互动也困难,教学气氛较生硬,不活跃,这极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吸收。同时,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学以致用”――是否直接有助于就业――这一直接现实功利目的的影响,在学生中滋生了美学理论“无用论”的思想偏见,“学以致知”、“学以致智”逐渐式微,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过于跟着市场走,跟着经济走,这些观念对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无裨益,也不利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上可见,《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满足学生情、志、意需要的结果。但凡迈进高校校园的大学生,缺乏的不止是学习能力,更是思辨能力、科学地审视问题的智慧。因此,《美学》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应将“学以致智”与“学以致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发展、个体需要相结合,以理论内容为基础,以美的呈现为平台,在社会的文化语境之下,引导学生学会诗意的思。以此理念为基础,《美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有“增”有“减”。“减”的是直接的、生硬的理论灌输,删减纯理论性教学及相关课堂教学内容,对于那些学生接触不多,但在美学理论中却极为重要的观点、概念和思想,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有意味的形式”、“陌生化”等重点内容,仅做扼要介绍。“增”的是能将理论与学生个体需要、时展有机结合的内容。学生个体需要应从情、志、意三层面展开,美、美感的理论出发点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对美的体验、感悟、审视能力亦是当今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与智慧。“尽管他们都有一些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经验,但他们中很少人对美及美的问题进行过认真思考。对此,首先需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在他们进人审美境界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之后,相信他们会自觉去阅读、思考教材上已讲得足够详细的理论。”[2]学生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体悟,可以深刻体悟到艺术作品之美,将艺术形象同广袤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图画中不断体悟并提升审美情趣与品位。如引导学习欣赏名画《格尔尼卡》,让学生感知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画风,想象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惨景,体悟作者在绘画中所表现的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愤怒和呐喊,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向往和平的价值观,陶冶情感、培养意志。个体的发展绝不应该、也不能脱离社会时展的需要。当代,中国时展立足于21世纪,放眼世界,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艰巨的,充满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紧靠科技的进步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也需要我们运用哲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以及动态化的视角,不断探索中国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就更需要我们从以往优秀的思想理论中来汲取养料,而《美学》课程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理论,正是将审美同方法论、理论同实践、个人需要同时展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因此,这些内容的课时可予以适当增添。

2 教学方法的变革

关于教学方法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美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有些陈旧、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以老师为主体是其一贯手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时或许是可以的。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它已不再能满足美学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网络、影视等现代新媒体的冲击,又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既有装潢、广告设计、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新兴跨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有提高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时代要求……因此,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在讲台上单一讲授、播放PPT,以学生为辅――在台下“聆听”的传统授课模式,以提交论文或开/闭卷笔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就显得过于简单、模式化了。因为该模式常常会忽视学生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的主体需求,既不利于提高美学教学水平,又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美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实现师生角色互动,营造民主的、充满激情的教学气氛。”[3]因此,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专业特点以及时代和社会需要等,以启迪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传授知识为旨,以活跃的课程气氛为平台,形成一套方法多样、生动富有活力、行之有效、切合学生心理特点、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实现上述方法上的转换,可从五点做起:一是,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融入讲台,汇入课堂。在讲课之前或授课过程中,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围绕一个美学观点讨论,激发兴趣。二是,突破一位老师讲授整个学期课程的藩篱,由多位教师分周次进行讲授,这样,既对学生有神秘感,又可以各自教师讲授的风格和内容来吸引学生。三是,突破师生间的空间局限,老师可在学生中讲课,学生可以到讲台上回答或讨论问题,既活泼了师生间的关系,又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四是,借鉴艺术等专业教学形式,突破单纯运用板书、电子教材、幻灯片等形式,让影视、音乐、舞蹈、辩论等形式融入美学课堂,将课堂变成学生能力锻炼、才华展示的大舞台。五是,偶尔或许可摆脱教室这一“地域”限制,走出教室,进入艺术馆、画廊、博物馆、园林等场地,同美学课程中的相应内容结合,将实践同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

3 考核内容及方式的变革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促使我们对学生考核内容的变革,单纯性的美学理论知识内容的考核,已不能适应今天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不同特征,中文、播音、编导、舞蹈、舞蹈、音乐、影视、戏剧、雕塑、建筑等专业的学生特点不同,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今天的大学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的的个性审美、心理、情趣等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如更关注情趣、审美、饮食、健康、娱乐等自我个性方面的倾向,因此,考试内容亦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考试内容的调整与变革,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今大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鄙弃不良的审美观念,树立健康的、积极的审美理念,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学课程考试内容及方式的变革,应该遵守两个原则: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二是民主与公开。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原则进行考试内容及方式的变革,不是要舍弃以往的美学理论知识,而是将各专业学生的自我特点同理论知识相结合,因人实施相应的考核,如中文专业可多与语言、文学相关美学理论结合,影视专业可多与影视、戏剧相关美学知识结合,艺术专业可多同音乐、舞蹈、绘画等相关内容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将当代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以及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的诸种诸问题,同考核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思考并解答自我以及社会生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学生特色、时代特色,突出问题意识。根据民主与公开的原则,变革美学课程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同样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二者同为主体。以往的考试,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教师主导,学生被动。考试题型方面教师可整体把控,具体试题内容可由学生完成、教师完善,如教师可确定几类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让每名同学根据所学内容出题,每类型题目可出3~5道,教师汇总并对其加以完善,最终确定考核试题内容。为了更加透明,试卷的批阅、合分以及登录过程可挑选几名优秀学生代表参与,以发挥督促作用。若单纯采用以让学生撰写正式学术论文的形成考核、结课,在具体考核打分环节将稍显主观化。在教学方法变革部分,我们已提出要突破一位老师讲授整个学期课程的藩篱,由多位教师分周次进行讲授,因此考核方式也要作相应改革――由上课的这几位老师分别打出各自相应成绩、最后平均,当然,评定分数的过程应是由学生参与其中的,这样亦将有利于客观、公正。为了民主起见,“评分权不是给一位或几位教师,而是由学生和教师集体评定各位学生的学习质量”[2]。惟有如此,才会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才可能打破以往机械性的、消极的对学生考核的藩篱。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内容及方式等方面,《美学》课程经过一些列的改革与创新之后,有利于学生对美学课程积极主动的、深入的学习,对美学理论进行较好把握和深入思考,推动美学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