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8 11:44:56

学术交流材料

学术交流材料篇1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在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更也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崐识结构,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学习计算机是开展计算辅助教学的基础,为了培养出顺应时代的人才,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要克服学习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尽快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些老教师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不必要学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实践证明,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只要你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了,教育局现在正准备对乡、镇、场学校的老师进行免费培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提高乡、镇、场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途径。

    2、不能把它当成“灌输”的工具

    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手段、方法的统一,多媒体计算机应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于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大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因为计算机教学始终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

    3、不能滥用多媒体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在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什么地方都用多媒体,甚至为了用多媒体而去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如在教学测量线段长度时,教师使用教学软件,先出示一条线段和一把尺,然后移动尺使零刻度对齐线段和一端,再读出线段另一的刻度,就是线的长度,整个测量过程清晰明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此时屏幕上显示的长度是经投影放大的,并不是实际的长度,学生虽然学会了测量的一般方法,但学生此时建立了一个错误的长度的概念,这给学生带来负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教学实际中,只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测量,教师适当引崐导,学生就能掌握。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

学术交流材料篇2

在目前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教材的编撰者越来越意识到现有的商务英语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编者凭直觉想象的商务活动和商务会谈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与真实的商务活动情景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利用大量课堂时间所学习的“伪”商务活动材料对学生毕业后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际脱轨的现状,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使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资料已经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利用当前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商务活动记录。这些真实材料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将极大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获得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商务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要求学生熟练履行交际任务或运用交际技能,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交流和交际活动处理日常事务以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诸如商务合作洽谈,各种商务文件书写,拟定和修改商业合同等。商务英语专业性强,涉及商务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了弥补教材内容与真实商务活动的差距,利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记录增强学生的商务意识成为教授商务英语教师的首选。在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有些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从一些公司内部复印公司的谈判和会谈记录,利用这些真实的材料为学生授课,提高了利用网络真实商务记录促进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王东升吉林医药学院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从网络下载的真实商务记录提高学生的商务意识。真实的商务记录作为学习材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并且训练特定的语言技巧。在商务英语课堂使用商务记录是对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网络真实商务记录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商务意识和交流意识。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真实的材料很难得到,即使得到后,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归纳和整理;另一方面,面对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活动,这些来之不易的真实材料犹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理念和方式,它的日益流行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大量语言输入的材料。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技术辅助的语言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研究显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有许多益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级的思维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网络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效果。它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料,先进的技术促进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随着一些国际商业机构的透明程度日益增加,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其真实的会议记录和会议报告。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因此这些商务活动的记录大多数是英语形式的。获得这种真实记录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汉语或英文的会议记录、报告记录就能够得到很多的选择。这些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可以容易的制作成幻灯片或打印出来成为商务英语课堂使用的材料。

三、使用真实商务资料的优势

把网络上真实商务资料合理的应用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具体的公司,具体的事件中,真实的商务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由于真实商务资料信息量大,需要学生把大量信息按条理归纳整理,重新组织信息来进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技巧,在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材料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交流意识。可以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按照真实商务活动的日程安排,教会学生如何组织会议,协商合同,作报告等。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结论

学术交流材料篇3

【摘要】本文的视角是以陶瓷作为一种材料来研究,探索陶瓷材料的优势及如何应用于绘画。以此开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视觉艺术研究领域。

【关键词】陶瓷;材料拓展;绘画;应用;交叉实验

从艺术的角度审视陶瓷工艺,运用陶瓷材料的异常变化和丰富的视觉印象,开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探索会随着陶瓷科学、工艺的进步,继续扩大视觉艺术的研究领域。

在艺术领域中,仅从工具、颜料、技法上比较,陶瓷的历史最悠久,材料与工艺的改变和进步是最大的,原料品种繁多、技法种类丰富,是一个无尽的大宝藏,目前又是被艺术家所忽视的状态,我们有责任摆正心态,重视并正确界定陶瓷工艺,应该合理使用这个宝藏,敢于突破自己擅长的工具和技巧,打开思路,真正释放艺术家内心的能量,靠修养创造和解读“大艺术”。

我个人理解的“陶瓷”的概念并非是简单以陶或瓷做成的瓶瓶罐罐,它涵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美学、考古学、陶瓷艺术史、陶瓷工艺学、人机工程学、陶瓷艺术研究等领域。它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塑、壁画、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玉器等艺术学科的特点,加之陶瓷自身的材料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与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和交集之处。

“陶瓷绘画”的概念,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过去很少有人提出。通常会被认为是在陶瓷器皿上画的图案或纹饰,主要起的是装饰作用。虽家喻户晓,使用普及,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我所理解的“陶瓷绘画”有些不同。从狭义上说是自古代传统已有之的陶瓷与中国画的结合,但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绘画性的。强调主观性和艺术性,不侧重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广义上说是与国画、书法、壁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各门艺术交织下产生的陶瓷材料的绘画形式,是一个没有画种界限的“大绘画”、“大艺术”形式,或者大些设想是可以把影像、装置、观念、电影、戏曲、音乐、舞蹈等一切艺术形式作为滋养的土地,而结出的陶瓷的果实。

一、中国古代陶瓷绘画的状态

陶瓷绘画是绘画在陶瓷上的特殊表现,这种陶瓷与绘画交叉的现象自古已有之。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唐代长沙窑彩绘、宋代磁州窑瓷绘,再到元、明、清的青花瓷等艺术形式都是将绘画与陶瓷工艺结合的最好例证。

除了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外,中国传统陶瓷绘画一直在有意、无意间跟随绘画的发展,在各时期风格都与绘画有相似性,并不断改革原料和技法以更适合表现“流行”的绘画风格。各时代的著名画家成为当时的典范和陶瓷绘画风格的追逐对象,对比同时期绘画和陶瓷绘画即可发现。虽然不乏经典之作,但艺术含量与人文精神却比同时期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差甚远,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艺术家和文人雅士没有直接介入陶瓷绘画领域

陶瓷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琐。按最简单的工艺流程可分为:备泥、成型、装饰和烧成。每个流程又细分为几道至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不同的原料、器型、窑炉等工艺都不一样。除艺术与技术外还涉及窑炉学、化学、物理力学等其他众多相关专业。又因市场需求的批量生产性,导致陶瓷制作分工明细,有“过手七十二人”一说,每个人只完成数道工艺之一,且机械式不断重复,致使人的思考与想象被遏制。复杂的工艺流程要求制作者必须以长时间大量实践与失败为前提,所以文人几乎无法触及。

(二)古代社会地位决定制作人群

从事当时陶瓷制作与陶瓷绘画的几乎都是工匠。制作陶瓷的目的就是生产、效益和养家糊口。造型与绘画的能力更多靠“描摹”,依靠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熟练技能,体会绘画精髓者甚少。古代陶瓷工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受世人尊重。家境决定他们没条件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绘画训练,因此文化和艺术修养不高。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陶瓷绘画大多有些“匠气”(但也不乏经典之作)。反之,文人、画家有较高修养和绘画水平,却因为传统观念和社会阶层的不同,不愿俯身去做陶瓷。

(三)古代陶瓷更多应用于日用功能性器皿

陶瓷的这种功能性决定陶瓷先是被使用,之后才被欣赏。那么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使陶瓷绘画本身带有了“迎合性”。迎合宫廷、民间乃至出口国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因为它毕竟是“商品”,不是用于自娱自乐和抒发个人情怀,这就与文人画在出发点上有本质的不同。

(四)古代陶瓷绘画缺少理论支撑

家族式、师徒式口传心授的延续方式,一脉单传的技法、配方保密,导致关键工艺难点无法交流,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强调感受与技法上的相关论著非常少,传世的典籍仅概括的说明了工艺流程、外观的形色。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古代陶瓷绘画并没有上升到纯艺术的高度,也使陶瓷材料的诸多功能只发挥出一二,从高度到广度都还有空间继续延伸。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介入陶瓷创作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并且人员极少。这一点国外的艺术家做得比较好,比如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达利、高更等都曾热衷于陶瓷创作,他们借助陶瓷这种特殊性的材料,以自己的理念、视角和手法强化了艺术的概念并赋予了它多元化的意义。

二、陶瓷作为绘画材料表现的优势特征

陶瓷绘画,它既有独立发展的价值,也有自身的美学意义。陶瓷材料丰富、技法众多,善于表现绘画,可根据个人的想法主观应用。把陶瓷作为绘画材料其优势表现为:

(一)泥料一塑造空间和肌理

由于泥的成分中有天然矿物质的变化,泥料的色泽和粗细、肌理及手感等都有不同。陶的粗犷、瓷的精细所产生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不同。泥料具有可塑性,它可以把手痕和工具的痕迹如实的保留。在泥料未干燥前,可以拉坯、印坯、塑造、堆加、掺入可燃物以及用各种工具压印制作肌理等。泥料半干燥时可以雕、刻、镂空、剔划等。泥料的可塑性能形成二维或三维的造型,为绘画补充空间和肌理的变化,丰富色彩以外的视觉效果。

(二)画料——种类丰富

现有的陶瓷画料品种已经相当丰富。常用的有:青花(分为各时期青花,品种有上百种,颜色和质地也有区别)、釉里红、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这其中又分为釉下彩、釉、釉上彩,烧成的温度也有所不同。不同温度的画料可以同时表现在画面上,交相辉映,已达到层次丰富的效果。

(三)釉料——变化无穷

除了单色釉像色谱上的颜色一样可直接使用或调和后应用于绘画外,颜色釉、流动釉、结晶釉等色釉本身变化丰富。再加上施釉技法(画、刷、喷、淋、浸)、施釉的薄厚、各种釉色的叠压等使釉色变化无穷。即使是同一种釉色,不同的施釉技法和上釉顺序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在不同的温度段多次上釉,多次烧制产生丰富的层次。这种肌理的变化、色彩的多样、层次的丰富特别适合油画的表现。

(四)窑变——幻化莫测

陶瓷的最大魅力就是“火”。火是使陶瓷去伪存真的“涅槃”过程。烧成的气氛有:氧化焰、中性焰、轻还原焰、重还原焰等。窑炉的种类有很多,从燃料上分有:汽窑、电窑、煤窑、柴窑、重油窑等;从结构上分有:龙窑、馒头窑、马蹄窑、穴窑、阶级窑等;从火焰方式又分:直焰窑、倒焰窑、横焰窑等;从烧成方法上有:坑烧、堆烧、乐烧、熏烧等。诸多的种类造就了陶瓷烧成的无限可能。即使是同一种釉色,在不同的窑炉里,用不同的温度,烧制出的陶瓷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结果。加之在烧成过程中又受到季节、天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意外的“窑变”,使陶瓷材料更加变化莫测,幻化无界,更具吸引力。

三、以陶瓷作为绘画材料的拓展

过去一直把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看待,因为它是服务于生活的材料(日用、装饰)。很少有人把陶瓷作为艺术实践的材料去对待。近三十年,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迅速,并卓有成就。但我所说的“陶瓷绘画艺术”与现代陶艺有些不一样。现代陶艺倾向于雕塑性的三维的语言,强调用泥土自身的语言来表现自我。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保留现代陶艺优势特质的基础上,大量吸收绘画精华,使原有的陶瓷艺术再向上提升。可为画家和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材料进行绘画表现。陶瓷材料与绘画各专业可作如下实验:

(一)与国画专业交叉实验

1.传统陶瓷绘画的工具与中国水墨画基本相似(毛笔、矿物质颜料),画起来并不陌生。只不过用青花代替墨;用画料代替国画色;用泥坯、素烧坯、瓷坯代替宣纸和绢。

2.青花料的特性善于表现水墨韵味,可以表现出笔墨的浓、淡、干、湿、焦,笔法的皴、擦、点、染,可以把运笔的层次和韵味完全保留。适合表现大写意和书法的运笔、用墨及气韵。

3.陶瓷的釉下彩、釉、釉上新彩、粉彩等还适合表现写意、工笔。这些材料与国画的颜料有相似之处,区别是有些颜色在未烧成前不能以本色呈现,色彩不直观,画时必须依靠经验做到胸有成竹。调和颜料有的用油,有的用水,画的手感和笔中含色量也不同。但是这些只需要多实践、多总结经验就会掌握。

4.陶瓷绘画可以在三维的器物或自由形体上实现绘画,突破国画以往的平面二维形式。

5.陶瓷印章可以作为新的篆刻材料进行探索。其优势在于:

(1)可以自由塑造印章造型。

(2)能够表现出篆刻的金石味道。

(3)泥料比石料硬度低,易于制作。

(4)釉色可丰富印章外观效果。

(5)材料成本低,适合初学者。

(二)与油画专业交叉实验

釉上彩与釉下彩的颜色本身就非常丰富,掌握材料性能后可以像使用油画、丙烯等颜料一样自由应用于艺术表现。除上述几种陶瓷绘画工艺外,还可以直接用釉绘画。利用纯色釉、流动釉等釉料在烧制过程中流动、结晶、分相、窑变、开片等特殊效果与肌理进行材料绘画试验。

(三)与版画专业交叉实验

可利用刻划工艺与黑釉剔划工艺,在陶瓷上表现木刻版效果,也可利用陶瓷釉上丝网版印刷工艺表现版画效果。

(四)与水性材料专业交叉实验

新彩和釉下彩适合表现水性材料的透明度、水润感、笔触、色彩的饱和、晕散。用盐、蜡、油等做出的肌理效果也可在陶瓷上实现。

四、以陶瓷作为绘画材料的实践方法

如果让学陶瓷的人学习各类画种、各门艺术难度比较大。我觉得这种实践可以反向实施,就是从绘画走进陶瓷。当画家掌握了陶瓷材料,并用较高的艺术修养为引导而产生的陶瓷绘画,应该会有区别于绘画和陶瓷的新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定义为新材料表现。

绘画与陶瓷是根植一个母体共同成长起来的兄弟艺术。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又有很多互通和共同之处,这种交叉在潜移默化中已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交叉实践。虽然近代也有极少数人在尝试,但在高度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并且古代与现代的这种陶瓷和绘画的交叉是有本质的不同,古代是工匠效仿文人画,并以此作为装饰。而现在我所说的交叉是让艺术家掌握陶瓷这种新的材料,依托成熟的工艺技术进行创作。以较高的艺术修养为前提,运用扎实的绘画技能,在陶瓷这种丰富而独特的材料上进行创作的探索。

材料和技法仅是基础,稍加熟练即可掌握。艺术修养与审美才是艺术创作本质的灵魂,在陶瓷绘画上的这种实践,有助于艺术家激发灵感,发现别样自我。

绘画专业的艺术家和学生可以先结合原有画种知识掌握陶瓷材料技法来表现绘画。从中发现陶瓷绘画特有的性质特点,再有效结合,形成一种特殊韵味和风格的艺术。不同画种可选择与其表达相适应的陶瓷技法,其最后结合的结果应是不同的。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陶瓷技法,那样时间太长也太累,会在失败中丧失兴趣,只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即可。期待这种试验与实践能够改变陶瓷绘画现状、风格和特点,使各学科交叉、互长,促进陶瓷绘画的发展。

结论

学术交流材料篇4

中级和高级职务材料:

⑴申请表一份;

⑵《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二份;

⑶年度考核表各一份(原件);

⑷现任职务资格证书或资格评审表复印件一份;

⑸最高学历和参加工作时的学历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⑹有效期内的职称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符合职称计算机免试条件的教师),粘贴在评审表第一页的侧面;

⑺继续教育证明书复印件一份;

⑻中专讲师系列有效期内的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一份(粘贴在评审表第一页的侧面);

⑼推荐表一式十二份;

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信息表》一式一份,并用“广力软件系统”录入3.5寸软盘(仅限中学高级);

⑾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经验总结等资料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份;

⑿反映个人学术水平、工作能力、业绩贡献的述职报告一份(打印);

⒀《教师资格证书》复印件一份;

⒁国家语委颁发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复印件一份;

⒂学校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鉴定材料一份;

⒃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学校团委或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经历材料一份(在年度考核表和评审表中注明);

⒄年度最后一本所教学科(专业)的《备课本》(教案)原始记录,原则上交手写体原件;

(二)装订材料要求

1、任现职以来,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能代表本人学术最高水平的1500字以上的主要论著(含教材)、论文、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若是集体完成(如课题),应由合作者或课题负责人出据申报者所承担的内容,或所起作用的书面证明材料,若是教研教改经验交流文章应注明何种范围内交流。以上资料和获奖文章证书装订成册,要求做封面和目录。

2、学历证书、职称证、职称计算机证书、继续教育证明、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复印件(除职称计算机、职称外语)粘贴在评审表第一页侧面。

3、其他文字材料按获奖证书(如名优教师证书)、赛课类、辅导学生类、班级获奖类、指导青年教师类顺序装订成册,做封面和目录。

4、除《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推荐表》为A3规格以外,所有材料纸张均为A4规格,凡复印件经学校(单位)审核无误后,到学校档案室加盖本单位公章。纸张、袋子大小一致,装订牢固。

5、评审材料书写(手写)规范,字迹清楚,内容完整,所反映的内容客观、真实,依据可靠。

(三)材料报送

学术交流材料篇5

美学问题中的审美体验与互动感知及其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在展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展示设计中,运用大量的互动体验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本文就是通过分析美学问题当中的一些艺术美及身体体验与感知,结合现代的多媒体展示设计具体阐述美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互动体验 审美感知 多媒体技术 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64-02

1 美学的概念

美感是什么,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一种体验。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所主张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被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奉为经典。贝尔所说的就是一种人在自然环境中所产生的主观状态和感受,这是一种直接而纯粹的状态,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已经很难进入“纯粹”的状态,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是关于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图像、声音、影像等内容,现在的艺术作品也由传统的图像变为影像互动展示等形式美来表现,观众在观看中获得美感,达到作品与人之间的交流,一种审美体验在身心与艺术作品交融中产生。

2 展示设计中的美学问题

2.1 身体体验的意象美

现代展示设计一般以观众的直接审美体验来观赏一定的陈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学问题的产生。信息技术在现在更多地就是交流传递方式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当今许多艺术家把交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声称自己是交流艺术家,然而“交流美学”这种美学的媒体其实是“非物质”的,它大多来源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电子信号也自然留下了无形无迹的轨迹。一些交流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思想,创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艺术。所以,展示设计就是结合一些当下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空间和审美互动达到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体,人作为主体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身体至上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莱思,特纳对身体问题进行一定研究,明确指出在如今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最首要领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身体既是主题也是媒介,通过身体的一种呈现与表达更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在展示设计的场域中,身体体验也越来越成为考虑的重要性因素。

现代的展示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视观众的身体体验。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成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皇室、贵族等,身体体验的新奇方式没有出现在艺术的展示空间中,但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展品根据一定的分类形式等展示权力机制进行重新布置,观众在一定展示空间的“规导”下进行参观。展品大多以静态的陈列方式为主,具有身体体验式的方式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没有太多呈现,而在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展馆中,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通过更多利用观众的感官作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神经大脑都与作品直接对话,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如图1,一些展馆中的影像展现运用一些互动技术,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了点评作品思考作品的关键因素,无形之中已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现方式的形态。这种让展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艺术展馆的发展。这样也产生了观众对于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人这时变成了主体,由人来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义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就产生了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这种互动的身体体验展示设计方式就产生出了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美感是与人这个主体及其所散发出来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脱离了这种互动感就达不到一种美感的意境表达。这种体验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种美,而以往传统的单纯性认识则追求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没有色彩的。

2.2 艺术美

艺术美学中还有一个特征是来自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说到艺术美,还应该谈到一个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有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这三层关系不可或缺。

设计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图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材料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或者触摸到艺术作品的材料表现,这是许多设计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表现形式,尤其是展示设计活动方面。

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贵的材料能带给人们最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创新材料中所散发的特质并很好地运用这个材料才是最关键的。材料现在正在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在表现一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内涵的表现。展示设计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和制作,从软件设计到布置陈列,无一离不开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又要达到艺术美和环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种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响的。例如大理石给人一种坚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相比之下,木质的感觉会更加具有亲切感,木头的触感和气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带给人的一种气韵当中,就是这样的材料质感,一种氛围才能融入美感中带给我们享受。

2.3 新技术的互动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不能满足于陈旧的艺术表现材料,他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头脑,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技术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时代已经阻止不了新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产生于展品上,更体现在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变现为艺术作品,抓住观众的视线,增强他们的用户体验感。展示设计中所表现的主题场景运用新科技的创新可以给主题表达带来意外的收获。观众在这些新科技的体验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视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的重要地位。

然后,我们还要通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些环保设计,新材料结合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在最近的展览包括上海世博会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表现方式的创新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新技术的表现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发艺术作品美感形式的表达,韵律、色调、质感、线条以及具有立体感的效果可以完美展现。在艺术作品的展示中,正是这些结构、平衡、秩序等表现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们。

对于展示活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参展商等等。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可以将他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够促进入与展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证展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互动”表现形式下,很多相关的、相互影响关系网随之产生。

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物品,这才是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表现。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将人体尺度以及习惯作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像互动展品的设计就必须要为与这个展品产生互动的群体考虑,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因素,特别是人体的尺寸、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方式。

良好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艺术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间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现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寸情况,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展品的摆放高度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平均身高以及视觉习惯,当然展示空间中的视觉标识系统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体现,其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式要杜绝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休息空间中设计的座椅设施和互动娱乐设备要结合使用群体的各方面考虑因素,这就要求其形态设计要考虑到受众的身高、背部曲线等生理因素,通过关注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表现,展示设计在各方面变得更为合理,设计的展品以及构建的空间氛围环境更能满足观众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

观众在观看展示空间的同时,对展示环境、展品的陈列、展品的相关色彩信息感受与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情感是联系展示设计中人与展品情感的纽带。在如此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渐提高,他们更多的会关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与重视,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过程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观众作为设计的基点重点。通过互动参与的展示形式,特别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如图2,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最具特色的动态卷轴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互动的科技技术结合传统的元素设计,展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观众更高的观展热情,也能高效并最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传达,使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有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呈现才能达到美学的一种感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回味绵长的体验印象。

这种人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表达,经过人对于作品的直接观看和理解思考,不断地体验和阐释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它的形式美、艺术美、材料美、体验美等审美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新的层次所揭示和照亮,这种种美学美感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美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每个观众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观众进入到作品所带给人的意境中去,这样的一种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认识起点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种美的无限延续性由此产生。

学术交流材料篇6

以下就“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预定性、整备性

教学目标是体现教学方向和基本的指导思想,使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所依循。其中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交流——互动”模式运用中,课堂的认知目标可以确定,但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因个体的差异性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因而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学中可以有一个教学目标,但并非不变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预定的,其最终形成于整个教学过程之后,而不是在教学之前就完全确定。课后还应进行回顾、整理,并用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如此认识和实施“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目标的形成具有预定性和整备性,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才能生动活泼,充满新意。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特殊性。其一,艺术家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法所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即作品,具有多义性、社会性的特征;其二,欣赏者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作品会产生不同看法和观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每个学生,教学目标亦很难如预想的得到实现。只有在“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下,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使教学目标在预定的情况下,适时调性。课后及时进行回顾,对本课予以全面分析、归纳、总结,以形成书面经验。

(二)教学内容的广博性、合理性

欣赏教学中,教师选用内容,教学资料(文字、图片、实物、事例等),是启发学生,开拓教学,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美术教材知识内容较多,但每节内容所例资料的完备度明显较弱,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比照的材料欠缺,给教学带来不小的麻烦。原因是教材的编写依全国水平或地区水平,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各地各校的特点及学生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资料的搜集准备工作,服务于课堂。

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中,要求课堂不封闭。在相关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可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广博性,范围可以包括教材与读物,课外与课内,学校与社会,现代与古代等方面。并尽可能由师生共同去完成这项任务,选取丰富而合理的材料来服务于课堂教学。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都得到充分的相互作用。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教与学“自组织”状态。单调乏味而变得新鲜、生动,以至学生兴趣盎然,使知识的学习、掌握变得容易、深刻和牢固。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展开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有涨落,有变化。在教学顺序上多样化,甚至教学角色可进行灵活转换。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形成“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可以变“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学生主导,教师协助”,从而使学生激发起对教材主动的探究兴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表演、辩论等,学生讲,教师听,教师适时进行必要的协助等形式,来形成课堂的“交流——互动”教学状态。学生会因交流的实现而变得更加活跃,主动参与的程度大幅提高,主动性的思维活动亦大大增多。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多层次和及时性

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也是学生通过评价而获取提示,深化巩固知识的重要措施。在欣赏课作业评价前,教师首先要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具有物质性、社会性、感性化及多义性等特点;另一方面,欣赏者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如性格、能力的差异,兴趣爱好、社会阅历和审美经验等的不同。作业完成的角度和赏析合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差异。这些都会造成学生欣赏水平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评价的标准、手段和方法时,应避免单一、死板。教学评价的选择与确定既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评价前,应提供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应有不同程度的题目来对待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掌握者也可以变换,可由自评、他评和师评等形式来组成。

学术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建筑装饰 ;大型建筑;绿色建筑技术

Abstract: the building is the time window,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show their value.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combination of actual cases of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in a large building on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TU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是集材性、工艺、造型设计、色彩、美学于一体的材料,其品种门类繁多、更新周期快、发展过程活跃、发展潜力大,其发展速度的快慢、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款式的新旧、配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的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概况

为满足科学中心配套建设,提供足够科技交流活动场地、休息用房及餐饮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举办大型科普活动,本项目在学术交流中心现有基础上,新建一个集科普训练场地、会议室、休息室以及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扩建工程。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地上部分约20850平方米,地下约7320平方米,其中人防面积3120平方米。

本项目位是某市的科学中心,四面环水,三面迎水,是一个极好的学术交流中心,项目所处地段,交通方便,道路状况极好,车流量少;两座已建建筑——科学中心以及配套建筑,已科学中心引领科技感;园区内湖面景观宽敞舒服;园区内绿化丰富,人造湿地公园种植了多种植物,绿化基本沿湖面延伸;科学中心主入口的广场宽敞却缺少亲切感。

二,绿色建筑技术

1.屋顶绿化技术

采用屋顶绿化技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绿化广场连通的景观游览带屋顶主要种植根系较少,吸水要求较低的植物,可收集雨水或管浇水,循环利用。(图1)

2.立面材料选择与应用

立面材料主要采用树脂透光板,以灵活的开窗方式可使立面达到各式的效果组合,从而使建筑不会一成不变。树脂的特性:a可循环性 节能低碳的制作工艺减少建筑 能源污染,板材可循环使用更 能大大降低废弃建材污染。b、低易燃 虽然含碳量高,但其不易燃, 不易造成火灾灾害。c、高透光率 高透光率拥有与透明混凝土相 似的视觉特点,远看是一片植 物纹理的实墙,近看可以看到如薄纱后的景象。d、可用于外墙 树脂透光板加涂紫外线安定后 可用于室外,加涂紫外线安定 可起到紫外线阻挡功能,保护 板材本身还保护室内环境。(图2)

立面材料也采用绿化幕墙做法,提供良好的绝缘性。空气过滤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在建筑物的外部时可以通过遮阳改变建筑内部温度。

墙面绿化的功能墙面如有爬墙的植物,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吸收热量。实测表明,墙面有了爬墙的植物,其外表面昼夜平均温度由35.1℃降到30.7℃,相差4.4℃之多;而墙的内表面温度相应由30.0℃降到29.1℃,相差0.9℃。由墙面附近的叶面蒸腾作用带来的降温效应,还使墙面温度略低于气温(约1.6℃)。相比之下,外侧无绿化的墙面温度反而较气温高出约7.2℃,两者相差约8.8℃。显然,绿化对于墙体温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显著减少通过外墙和窗洞的传热量,降低室内内表面温度,改善室内热舒适性或减少空调能耗。冬季落叶后,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

3.室外环境绿化广场地面采用生态透水地坪做法,有利于地面排水和收集雨水。

3.1增加城市可透水、透 气面积, 加强地表与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调节城市气候, 降低地表温度,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3.2. 充分利用雨雪降水,增大地表相对湿度,补充城区 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资源,发挥透水性路基的“蓄水池” 功能;改善城市地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和调整生态平衡

3.3.能够减轻降雨季节道路排水系统的负担,明显降低 暴雨对城市水体的污染;

3.4.吸收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和 交通环境,雨天防止路面积水和夜间反光。

3.5.防止路面积水和夜间路面反光,冬天不会在路面形成 黑冰(由霜雾形成的一层几乎看不见的薄冰,极危险), 提高了车辆、行人的通行舒适性与安全性;

3.6.大量的空隙能吸附城市污染物粉尘,减少扬尘污染。

3.7.可以根据环境及功能需要设计图案,颜色,充分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结语

节能与环保已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节能减排工作。我们应该学会就地取景,因地制宜,使建筑与环境具有精彩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建筑装饰材料,李国华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年。

(2)建筑装饰材料,葛新亚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建筑材料标注汇编,杨斌主编,中国标注出版社,1999年。

学术交流材料篇8

关 键 词:纤维艺术 中国 发展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纤维艺术的取材

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纺织纤维制成的,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纺织纤维的意象。其实不然,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止可纺织的纤维。

1.“纺织纤维”一般的要求

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舒适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

2.“纺织纤维”的分类

①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出现了,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

②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其包括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类。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等。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

3.现代纤维艺术取材的开放性

从古到今,任何艺术创作和视觉形象都离不开材料,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总是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观念束缚,广泛探索,大胆开拓和试验,使得纤维艺术取材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如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春秋时期,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提花和绣花。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蚕丝做纺织材料的国家。两汉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更加复杂的缂丝。由于缂丝工艺多为皇亲贵族的奢侈品,所以只追求工艺的精美绝伦而很少考虑人工成本。宋代母子经缂法的运用使缂丝艺术品纹丝的均匀性胜过当时的工笔绘画作品。当时用缂丝技法临摹书画原作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缂丝采用的编织材料和欧洲壁毯不同,但通经断纬的编织技法却是相通的。清代缂丝的中心转移到了苏州一带,这时使用的彩色纬线已有六千多种颜色。

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 转贴于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批青年艺术家揭竿而起,切入纤维艺术语言的探索,塑造了一些纤维感较强的艺术形象。”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习欧洲高比林的编织技法,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独立的纤维艺术创作。一批采用高比林编织技法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纤维艺术作品,如《山高水长》《秋水长天》等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三、展望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

纤维艺术的手工编织的特性使得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独具民族文化的特性。只有当一门技艺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葆青春,常开不败。

1.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

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大都市上海集中展示,为世界范围内各种传统与现代的纤维艺术提供了展示空间和研讨殿堂。这本身就是一件促进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展现中国纤维艺术文化的大事件。

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12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生机。

2.中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开展

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纷纷获奖。林乐成教授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他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

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和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

中国的纤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快速地发展着。纤维艺术不断与国际交流,吸取着欧美纤维艺术观念的开放性思潮,保留发扬着我国古老而独有的情怀和含蓄深远的意趣,也基本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纤维艺术在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和政治环境十分稳定下,在不断与世界的交流学习中,在国内纤维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人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中,一定会开拓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学术交流材料篇9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和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司负责“111计划”的具体组织工作。核心内容是按照“统筹规划、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以项目形式建设100个左右引智基地。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该计划共有7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得批复立项建设,引起了教育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和各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为国内高校与国外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以及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要求,今年,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将于近期启动2008年度 “111计划”的申报工作,再建设一批新的引智基地,进而完成“111计划”的整体布局工作。为方便申请者申报,现就有关具体事项做些说明,供申请者及相关高校与部门参考。

受理条件

申请者申报前须仔细阅读“关于申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申报通知”)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严格按申报领域和相关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申报程序

1.了解申请信息

“111计划”自2007年起采取网上申报方式,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访问网址stmp.moe.省略/)进行。

“111计划”项目申请者和依托高校在组织项目申报之前,首先要了解和把握“111计划”的性质、内涵和意义,以及申报资格要求等事项。相关文件可登录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主页(dost.moe.省略/)查阅。

2.为申请者设立账户

“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系统是为满足教育部科技管理工作电子化办公需要而建立的,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各高等学校推广使用。高校使用此系统进行项目申报时,必须拥有相应的帐户和密码。目前各高校科技(研)处(部、院)拥有本校管理员账户和密码。凡通过学校外事处、国际合作处等部门申报“111计划”项目的高校,需与本校科技处协调设立申请者账户事宜。

3.申请者网上提交申请书

申请者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下载最新版本的项目申请书后,按要求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请书”的各项内容。填写完成后,进入“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系统,选择对应的支持领域,按提示要求逐条在页面上填写相关内容,并将申请书电子版本通过申报页面在申报系统中提交。

4.依托高校审查并提交申请书

申请者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提交申请材料后,依托高校须对申请书内容真实性等进行审核,并在管理平台中填写项目审查意见。特别注意必须在受理期限内通过网络提交申请材料。直属高校的申请可通过管理平台直接提交到教育部科技司,部门所属高校的申请在管理平台中只能提交到相关部门,须经部门进行审查后方能提交到教育部科技司。

5.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审查并提交申请书

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必须对所属高校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提交后,申请材料方能到达教育部科技司。

申报注意事项

鉴于前两批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避免今后项目申报发生类似情况,现将申报中需注意的事项做一较为详细的介绍,供申请者参考。

项目组织要求

1.“111计划”主要目的是引进海外人才并与国内团队形成较紧密的结合,以带动学科发展。强调的是“强强合作”。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要求拟建立的引智基地需同时拥有较好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2.在注重海外学术大师的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个人影响力,考虑其能否团结和凝聚整个团队在一定时间内开展研究等。

3.海外学术骨干要与学术大师及国内研究团队有一定的前期合作基础。海外团队的人员组成结构必须合理,避免临时拼凑、避免海外团队与国内团队研究方向不一致等情况发生。特别注意要避免海外人才的重复引进聘用。

4.国内科研骨干要有较高的研究水平,拥有能够与海外人员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的能力。国内研究团队的人员构成要合理,团队成员间要有较为稳定的前期合作基础,避免临时拼凑。不建议将外单位研究人员加入到国内研究团队中。

5.要注重斟酌和凝练拟建基地名称,避免基地名称不能反映申报基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申请材料撰写与提交要求

2007年度,“111计划”项目实行网上集中申报,最新版本的申请书可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的“下载中心”下载。

1.申请者应严格按照申请书中的“填写说明”和各条款中的“填写要求”填写。

2.申请者在“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中提交申请书电子版(须PDF格式,大小不超过10M)时,申请书中各签章页和部分附件内容须扫描,其中各签章页须原件原色扫描。在撰写附件材料时,项目申请者只需按申请书要求提供相关附件材料即可,无需制作上千页的附件材料。同时,申请者提供的纸质材料内容须与申请者在“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中提交的电子版材料内容完全一致。

3.项目依托高校需组织本校学术委员会专家讨论项目申请,并对拟建引智基地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工作设想的科学性、预期目标、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签署具体意见。依托高校管理员须对项目申请内容进行审查,确认申请书填写无误后,在“审查意见”栏填写审查意见,并提交至上级管理员进行审查。各项目申请只有通过教育部管理员审查通过后,方视为有效申请。

4.申请者提出的首年度申请经费一般不得高于“申报通知”中规定的经费额度,项目依托高校应按照《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请书”中的相关要求出具匹配资助经费等条件的书面承诺,否则不予受理。

网上申报流程

为避免项目申请者因不熟悉申报要求和申报流程而失去申报资格,“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中提供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报注意事项及网上申报流程”,供申请者在进行网上申报前了解申报流程。项目的申报和评审流程如下页图所示。

在进行网上申报时,必须严格按照网上申报流程操作,否则“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将无法显示申报项目信息。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而言,申报操作流程为:项目申请者填写学校管理员审查教育部管理员审查;对各部门高校而言,申报操作流程为:项目申请者填写学校管理员审查部门主管司局管理员审查教育部管理员审查。如果低一级管理员没有对项目进行审查,则更高级管理员将看不到该项目。项目申请者及各级管理员都应随时关注项目状态,直到项目状态显示为“教育部审查通过”,方可认为项目网络申报成功。

学术人才要求

1.国外人才规定

应聘请不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学术大师、不少于3名学术骨干、不少于6名来华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已被其他高校引进聘用或已在前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受聘的海外专家,不得重复引进聘用。在拟引进的海外人才基本条件方面,《管理办法》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具体如下:

(1)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且与拟建基地有良好的相关合作研究基础。

图:“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报及评审流程图

(2)海外人才所属学科领域包括基础科学、技术与工程、管理等。

(3)海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所在国家或地区永久居留权,对中国态度友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70 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可适当放宽),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4)学术大师应为国际著名教授或同领域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能够把握国际科学发展的趋势,引领本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领先水平,汇聚国际上本学科的学术骨干,解决对学科或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

(5)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拥有创新性思维,与学术大师有合作基础,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6)国内工作时间:学术大师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1个月;学术骨干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有一名学术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来华短期学术交流的学术骨干不少于6人次,时间不限。

2.国内人才规定

申请负责人,亦为国内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和拟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需要有很好的全局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也要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并有能力统领一批高水平人才进行长期合作研究,其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国内科研骨干,要求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科研骨干成员需具有博士学位,5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应占国内科研骨干的一半以上。

3.资助经费使用

“111计划”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支持采取分阶段滚动资助的办法,首年度支持经费一般为180万元,各申报单位应按照国家外国专家局相关经费使用原则和“985 工程”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预算。资助经费主要用于:

(1)聘请海外人才的国际旅费、津贴、住房、医疗等开支;

(2)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原则上不得用于购买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

(3)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4)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相关的费用。

4.项目申请者与依托高校的责任和义务

(1)申请者的责任和义务

申请者要按照本年度“申报通知”中支持的指南领域要求,认真撰写申请书,要保证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申请者有义务向拟引进的海外人才说明“111计划”的性质及相关要求,不得制作虚假合作证明,更不得通过非正常方式获得海外人才签字。对于故意在项目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该申请负责人申请资格,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处理。

(2)依托高校的责任和义务

学术交流材料篇10

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国内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而具体到教育领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成为一门尤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各大外语院校及各语言科研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方向多为外语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改革,而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忽略,在非外语专业学生当中,艺术类学生作为英语基础最为薄弱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是最不受重视的。笔者作为一名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也迫切希望从自身做起来改变现状,重视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解读,能够汲取到一些方式、方法来促进艺术类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改进,从而帮助更多艺术类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一、教育原则体系的简介

教育原则体系通常包含原则,包括教学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性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和反馈调节原则。

二、教育原则在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创造原则对于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的影响

启发创造原则主要包含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设问题情景等方面。首先要合理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通常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即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及需求,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伴有良好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是指和学习行为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而大多数艺术类学生都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考级来顺利毕业的目的而学习英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具体到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现代大学英语课本编排大多遵循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很多教材内容呆板且没有趣味性,脱离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背景,故学生课堂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应合理增删教材内容,在课堂教授过程中,适当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留一些较好的教材内容,而舍弃一些冗杂且无意义的学习材料。另外还可借助互联网工具,从网上搜寻一些与艺术类学生专业背景相关联的英语学习资料和影视音乐资料,融入课堂当中。

以部分院校艺术类学生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E英语教程》为例,书的内容大多以先语音听力,后阅读写作为主。笔者认为,部分阅读写作方面的内容可穿插在听力内容当中同步进行。即将听力作为精听材料,先听,后阅读分析讲解,而后进行朗诵练习。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讲听力材料转变成role play口语训练材料,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表达出来,由输入转换为输出,从而增加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学习。

2.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如今大多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课本,内容很多截取自中学课外英语阅读材料,缺乏创新性。因此可借助互联网工具,将课本内容与影视材料、音乐等相结合起来。例如E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Dog talk”,因课文主题为与狗相关的地道俚语及表达,可截取部分电影“忠犬八公”的片段,一方面可练习听力,积累电影词汇,另一方面可讲影片相关内容,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总结狗的性格特点及人所赋予动物的情感特点。另外,还可选取类似动画电影,组织学生进行英语配音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记忆和狗相关的俚语及地道表达。

3.增加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教学是学习内容输入和输出的过程。除了信息交流以外,情感交流也是课堂中的重要一部分。积极的情感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教师是除父母以外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人群,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应多关心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心理状况。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师生情谊是巨大的力量源泉。学生喜爱敬爱某位教师,通常会“爱屋及乌”,从而喜爱这位教师所教授的科目。教师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内心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学习这门学科的动力。

具体到艺术类学生身上,艺术类学生大多思维较为活跃,情感较为敏感细腻。因此在与他们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倾听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诉求以及苦恼,观察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发现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耐心地和学生交流。

(二)因材施教原则对于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的影响

因材施教原则即要求教师从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的特色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进步。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

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是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具体而言,主要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英语基础、家庭背景等。选取个别典型的学生作檠芯慷韵螅将个性研究和共性研究相结合。研究方式主要通过和学生的交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对课后作业的分析等。具体到艺术类学生身上,以笔者授课班级的一位学生为例,该学生英语基础相对班上其他学生较好,家庭条件较为优越,高中阶段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性格较为孤僻高傲,作业完成得不是十分认真,考试成绩平平。对于这位学生,首先以朋友而非教师的角度与其单独交谈,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同时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其提高英语学习。

2.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应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安排一些课外的知识内容,以增加其知识学习容量,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应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以增加其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