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转让合同十篇

时间:2023-04-03 01:42:20

债权转让合同

债权转让合同篇1

A有限公司(下简称“A公司”),一家依照中国法律设立并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号;

B有限公司(下简称“B公司”),一家依照中国法律设立并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号;

C厂,一家依照中国法律设立并存续的国有企业,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号;

以上实体单称时称为“一方”,合称时称为“各方”。

序 言

鉴于:A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股份公司”)和C厂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债务承担协议》,约定由C厂承担股份公司因回购股份而形成的对其发起人A公司价值人民币____万元的负债,A公司由此成为C厂的债权人;

鉴于:A公司拟转让其对C厂的上述债权(下简称“债权”),B公司拟受让该等债权;

故此,各方约定如下:

第一条 债权转让

1.1 A公司同意按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向B公司转让债权,B公司同意按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从A公司受让债权。

1.2 各方同意,本协议项下的债权转让是无偿的,A公司不会就此向B公司收取任何对价。

1.3 C厂同意在债权转让完成后向B公司偿还债务,该等债务包括本金(人民币____万元)和利息。

1.4 C厂向B公司偿债的方式和期限如下:

1.4.1 还款期限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1.4.2 ____年____月____日之前向B公司偿还负债本金的二分之一及利息(利息率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之前向B公司偿还负债本金的二分之一及利息(利息率____%)。

上述期限为C厂向B公司付款的期限。如由于不可归责于C厂的原因导致B公司未能及时收到上述款项,C厂不承担任何责任。此外,B公司收到C厂的付款后,应依法向其开具发票。

第二条 陈述、保证和承诺

2.1 A公司承诺并保证:

2.1.1 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实施本协议项下的债权转让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1.2 其转让的债权系合法、有效的债权。

2.2 B公司承诺并保证:

2.2.1 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2.2 其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已经获得其内部相关权力机构的授权或批准。

2.3 C厂承诺并保证:

2.3.1 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

2.3.2 其自愿并有能力按照本协议约定向B公司清偿上述债务,并愿意以其拥有的____平方米的房产所有权作为向B公司履约的担保,担保协议由双方另行签定。

第三条 违约责任

3.1 各方同意,如果一方违反其在本协议中所作的陈述、保证、承诺或任何其他义务,致使其他方遭受或发生损害、损失、索赔、处罚、诉讼仲裁、费用、义务和/或责任,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作出全面赔偿并使之免受其害。

第四条 生效

4.1 本协议于各方授权代表签署后生效。

第五条 适用法律

5.1 本协议的订立、生效与解释均适用中国法律。

第六条 其他规定

6.1 对本协议所作的任何修改及补充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各方合法授权代表签署。

6.2 本协议构成各方有关本协议主题事项所达成的全部协议和谅解,并取代各方之间以前就该等事项达成的协议、谅解和/或安排。

6.3 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4 本协议以中文书就,一式三份,A公司、B公司和C厂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本协议各方已促使其合法授权代表于本协议文首载明之日签署本协议,以昭信守。

A公司(公章) B公司(公章)

授权代表:__________ 授权代表:__________

债权转让合同篇2

2、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3、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4、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债权转让合同篇3

[关键词]债权转让;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2.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184-03

[作者简介]唐战立,许昌学院法政学院副院长、许昌学院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河南世纪风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河南 许昌 461000)

一、分清债权转让与债务转让、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第三人代为履行的关系

1.四者的概念区别

(1)所谓合同债权转让,指不改变合同的内容,债权人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债权移转于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合同中债权人的地位,享有原债权人的债权,原债权人完垒从合同关系中消失,不再享有原合同的债权。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原债务人。

(2)债务转让又称债务承担,是指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达成转移债务的协议。债务由第三人代替行使其义务,第三人取代原合同中债务人的地位,承担原债务人的义务,原债务人完全从合同关系中消失,免除对债务承担的义务。债务承担必须征得债权人的同意。

(3)所谓向第三人履行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通过协议由债务人将债务向第三人履行,第三人没有因为接受债务而成为合同的当事人。

(4)第三人代为履行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约定由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第三人并没有因为履行债务而成为合同的当事人。

2.四者的关系

(1)该四种法律制度都包含三方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债务人和第三人。

(2)债权转让和债务转让是合同主体的变更,第三人取得了合同权利或者承担了台同义务,成为合同的当事人。而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第三人代为履行没有改变合同主体,第三人仅仅是作为权利接受者或者义务的履行者,其法律地位应该是等同于债权合同中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人。

(3)该四种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第三人与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具有债权债务关系,例如,接受债权转让及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往往是债权人的债权人,接受债务转让及第三人代为履行的第三人往往是债务人的债务人。

3.选择债权转让的第三人应该慎重

综上所述,四者外观有许多的相似性,特别是应该区分清楚债权转让与第三人代为履行的关系,如果是第三人代为履行的可以欣然接受,因为根据合同法第65条的规定,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不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债权转让后的第三人(受让人)接受债权转让后成为合同的当事人,当出现合同债务人履行不能,第三人不能够再向合同原债权人主张权利,导致第三人利益损害。

二、可转让债权的内容

1.我国《合同法》规定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的种类

以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订立合同债权转让合同的,该合同无效。《合作法》第79条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包括:一是基于个人特别信任关系发生的合同债权,这类合同债权因具有强烈的人身信任关系,故不得转让他人。二是“基于特定的债权人行为为内容的合同权利”。三是属于从权利的合同债权。

(2)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可转让的债权。根据合同自由的原则,如果债务人只愿意向合同债权人履行债务,合同当事人当然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合同债权不得转让。

(3)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例如,我国《担保法》第6l条就规定,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公法上的债权,包括抚恤金债权、退休金债权、劳动保险金债权等。

2.对受让人风险较大的可转让债权

(1)诉讼时效已经完成的合同债权。由于诉讼时效完成只丧失胜诉权,合同的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不受法律的限制。但合同实体权利仍然存在,如果债务人自愿履行合同债务,这种履行即发生法律效力,所以这种债权是一种效力不完全的债权,虽然没有强制执行力,但是还存在着债务人履行的可能性,并且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履行仍享有保持力,所以这种合同权利仍然可以成为合同权利转让的标的。

(2)因可撤销行为所发生的合同债权。对于可撤销的合同,这类合同效力在撤销权期间届满前处于可撤销状态。如果撤销权人(不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行使撤销权,合同自然无效,合同权利的转让协议也因失去了其转让的对象而不可能发生法律效力。但是如果撤销权人不知道其具有撤销权而放弃撤销权,该债权还是存在实现可能的。

(3)权利大小不确定的合同权利。这种合同权利虽然合同债权在转让时尚未确定,但它是可以按照一定方法确立的合同权利,因而不影响其价值的存在,当然可以转让。

(4)作为权利质押标的合同权利。因为如果被担保的债务人依约履行债务,被质押的债权即可从中解脱出来,成为完全债权,所以被设定质押的债权的让与,就如同被设定抵押的房屋仍然可以买卖一样,要由受让人承受一定风险。当然,之所以仍然可以让与已经设定质押的合同债权,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设定质押并未转移合同的权利,合同债权人对设定质押的合同权利仍有一定的处分权。

三、合同债权的转让协议应通知债务人

1.通知的效力

在合同权利转让对债务人的效力问题上,明确采取了让与通知原则。债权人已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债权人未通知债务人,债务人仍可以向债权人履行合同义务,并可以此作为不向受让人履行合同义务的抗辩。反之,一旦债务人收到转让通知后,即使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义务,也不构成不向受让人履行合同义务的抗辩,债务人仍应向受让人履行义务。债权转让一旦通知债务人,债权即移转于受让人,即其成立、履行及法律效力同时发生。

2.通知的主体

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有人认为,《合同法》没有规定只有债权人才能成为通知主体,这不是由于法律条文不够严谨,而是没有规定必须由债权人进行通知的必要。基于这样的理解,他们认为,受让第三人也可以对债务人出具债权转让的通知,并且同样可以对债务人发生法律效力。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本意。

《合同法》第80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无论从文意上理解,还是从语法上分析,该款规定的应当“为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当系债权人。如果再结合该条第2款关于“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的规定来理解,为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系债权人,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3.通知的方式

(1)通知的形式最好是书面形式

债权转让的通知应当采用何种方式,我国合同法并未做

出规定,不同国家对此问题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法律要求上宽严不一。如美国合同法规定,转让合同权利的通知,既可采取书面形式也可采取口头形式,但如果法律明确规定某些合同债权的转移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则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在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中虽无明确限定,但笔者认为可以以口头方式(如果债务人不予认可,则需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明)、书面方式及其他能够用证据证明已经履行了通知义务的任何方式来履行通知义务。为了避免纠纷的发生,一般倡导书面形式。

(2)通知送达的方式

第一,不宜采用邮寄送达通知方式。因为邮寄送达,即使有回执证明,但回执仅能证明收件人曾经收到过发件人的邮件,并不能证明送达邮件中的具体内容,更有甚者,有的债务人更是恶意拒签邮件,所以很难达到送达的目的

第二,不宜采用公告通知送达方式。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似有不同主张,该规定第6条第1款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国有银行债权后,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债权人履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80条第1款规定的通知义务。”该规定,是为了保护国有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正如该司法解释第12条所称,“本规定仅适用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有关案件”,因而不具有普适性。而用公告的形式送达法律文书以告知相关内容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及有关行政机关的权力,其他主体不享有该项权力。

第三,最佳方式是公证送达。虽然书面送达并取得回执是最好的送达方式,但是如果遇到债务人拒绝签收,送达人也无法证明已经履行了通知义务。所以,可以通过公证机关送达的方式,如果债务人拒绝签收债权转让通知,公证机关可以留置并在公证书上记录送达情况,人民法院会认可该送达的效力。

第四,应当认定在有债权转让协议情况下诉讼通知方式的有效性。诉讼通知的方式在实践中一般是债权受让人采用的方式,原因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债权转让人确实没有履行通知义务;第二种情况是债权转让人履行了通知义务,但是没有取得书面的证据,债务人据以进行抗辩。所以,在诉讼中债权受让人主张诉讼中的送达也是债权转让通知。

4.通知的时间

关于转让通知时间问题,法律无明确规定,债权转让的同时通知债务人的情况最为常见,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债权转让前所为的拟转让通知是否有效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债权转让前所谓的通知是无效的,因为如果承认债权转让前通知的效力,债务人在接到通知之后却不知道该债权最终是否真的被转让,何时将被转让?这对债务人极为不利。

笔者认为债权转让前的通知确实给债务人履行债务带来了不确定性,因为通知后债权可能转让也可能转让不成功,但是对于债务人并没有其他的任何损害或者加大履行难度,所以对该问题债务人可以在接到债权拟转让通知后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向债权受让人履行债务,但是必须以债权受让人持有债权转让协议为准,在有债权转让协议的情况下如果履行后原债权人提起异议的,债务人可以就收到的债权转让通知及债权转让协议进行抗辩,如果造成损失的,由债权转让人自己承担。如果债务人接到的仅仅是债权转让通知,转让人没有告诉是拟转让的,应该视同为转让成立有效。

5.无需通知的例外

债权让与通知原则还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例如证券化债权让与人不以通知债务人作为其对债务人的生效要件。例如无记名债券,如火车票、电影票等,则仅以债券的交付而移转债权,均无须通知债务人。票据债务人负有按照票据上载明的权利绝对履行的义务,而不以未收到让与通知为由拒绝履行。

四、债权转让后债权转让人应承担的责任

1.债权转让后债权转让人应该对债权的瑕疵负担保责任。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特别是在合同中既有债权又有债务的情况下,单纯转让债权很可能造成债务人利益的损害,所以我国《合同法》在规定在债权转让中赋予债务人抗辩权和抵销权。《合同法》第82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消。”是指债务人可以其对原债权人的一切抗辩权对抗债权人的受让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法定的抗辩事由,是指法律规定的,合同一方当事人用以主张对抗另一方当事人的免责事由,根据《合同法》第117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唯一的法定抗辩事由。

(2)合同订立后可以对抗原债权人的其他一切事由,例如,可撤销合同、原债权人的违约行为、原债权人的不当履行、原债权人对债务人免责的意思表示等均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抗辩。

(3)只要债务人对债权转让人有到期债权,此时债务人可以向债权受让人主张抵消。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行使抵销权:一是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二是债务人的债权和转让的债权同时到期,债务人也可以向让与人行使抵销权。

2.债权转让后债权转让人对债务人履行不能不承担担保责任。当合同债权全部转让的协议生效后,原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再存在,因而债的主体发生变化,由第三人与原债务人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原债权人因转让协议的生效而完全退出原来债的关系,丧失债权人的地位,对债务人的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原债权人不再享有权利,当然对债务人履行不能也不负担保责任。在合同司法实践中,人们往往不易将合同债权的转让与第三人代为履行债务从法律和理论上搞清楚,容易将二者混淆,甚至个别人或者组织恶意以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代为履行债务说成是债权的转让,从而逃避自己的债务。当然,如果将对濒临破产企业的债权转让给债权受让人后,债权转让人可以对债务人的履行不能不向债权受让人承担担保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家福.民法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2]唐德华.合同法审判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债权转让合同篇4

关键词:债权让与;效力

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69-01

一、债权转让的对内效力

(一)合同利和从权利的移转

合同权利移转于受让人是债权转让制度的主要目的及效果,如果让与人与受让人完成了法律规定的程序后,合同利即由让与人移转于受让人。如果是全部让与,受让人则作为新的债权人而代替原债权人的法律地位,原债权人退出债权债务关系;如果是部分让与,则受让人将加入债权债务关系,成为共同债权人。

(二)债权瑕疵及时效随同移转

债权转让仅是债权主体的变更,该债权的性质与内容并不因此有所变更,受让人既然继受让与人之原债权,则原债权如有任何瑕疵,亦移转受让人。

二、债权转让的对外效力

(一)对债务人的效力

1、债务人在权利转让过程中享有如下权利:

第一,债务人的抗辩权。债务人的抗辩权是其重要的权利,在债权转让后,债务人对于原债权人的抗辩权得对抗新债权人。

第二,债务人的抵销权。抵销对于债务人而言,一则可以节省给付的交换,降低成本;二则可以确保债权的效力,即在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时,如果债权人一方只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不履行自己的债务时,债务人就会受到损害,抵销可以克服这一弊端。因法律未对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必须是同一类作出要求,故而债权转让的抵销是一种合意抵销。《合同法》中未明确规定抵销是否包括与原债权债务毫无联系的另一债权债务之抵销情形,笔者认为,应当包括,因为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原则,当让与人在享受法律赋予的可以转让其债权的权利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三,损害赔偿请求权。债务人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原债权人全部转让其合同权利时,让与人若违约或侵权而致债务人受损,债务人只能向其请求赔偿;在部分转让时,则可向转让人和受让人一并请求赔偿。当转让人违约而使转让的合同权利有瑕疵时,债务人可以拒绝继续对受让人履行合同,但他无权要求受让人对他进行积极的补偿。即受让人并不因转让人的违约行为而对债务人承担责任。

2.债权转让中,债务人应当履行如下义务:

债务人的义务主要是履行合同债务。债务人始终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不管合同权利转让于何人,其均负有这一义务,只是履行的对象不同而已。在债权全部让与情形下,在转让人与债务人之间,因债权转让的通知,二者完全脱离合同关系,转让人不得再受领债务人的给付,债务人也不得再向转让人履行原来的债务。否则,在前者,成立不当得利;在后者,不能成立债的清偿,债务人仍须向受让人履行债务。

但债务人接受让与通知以前向原债权所为的履行仍然有效,原债权人对债务人所为的债务免除等也为有效。并且,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的通知后,即使合同权利转让的效力事后因无效或被撤销而消灭,债务人向受让人所为的履行也仍为有效。出现这种情况,其效果按表见让与规则处理。

(二)对第三人的效力

债权转让对第三人的效力,主要表现在当让与人重复让与债权时,何人为正当受让人的问题。多重转让是指债权人把同一债权先后转让给几个人,即同时存在多个受让人。不同国家对此规定了不同的法律后果。 我国合同法未对此作出规定。

笔者认为,对该问题的处理,不仅应兼采债权转让通知生效要件,而且应当区分债权能否分割的实际情况。在债务人收到债权转让的通知之前,债权转让对债务人和第三人都不发生效力。这样,因为确定了债权转让协议仅在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生效,未通知到债务人即不对债务人发生效力,从而也不会出现向第三人清偿的情况。即使存在债权的多重转让,债务人向其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在先的受让人清偿,亦不会发生多重让与债权情况下清偿之矛盾情形。。故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债务人,而且也不用通过不当得利来保护债权人,从而能保护真正权利人的利益。此外,如果债权是可以分割的,让与人将其债权分割而转让给不同的受让人,则债权转让均可认定有效。如果让与人多次重复转让的债权不可分割,将应由首先向债务人通知的受让人取得债权,而不应该以受让时间确定有效受让债权的顺序,这不仅符合债权转让的构成要件,而且也能督促受让人积极行使债权,符合经济简便高效流转之目的。

债权转让合同篇5

[关键词]债权转让;构成要件;效力;债权表见让与

一、债权与转让行为的法律性质

英美法系国家将债权的转让归属于债的相对性原则中的一个问题,并认为,债的效力仅属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以外的第三人不得就债中为他设定的利益享有诉权;而债权的转让的协议实质上也是一种为第三人利益而订立的合同。普通法与衡平法相同,对待债的转让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普遍禁止到准许自由转让的变化过程。早期的大陆法系代表人物从格劳秀斯到斯泰尔,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了债权能够转让的理论。后来,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在自己的民法典中规定债权可以转让。

我国目前并无统一的债法,但是对于债的一个重要组成形式——合同而言,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在第91条就明文规定,“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这是我国有关债权转让制度的最早法律规定。

1999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79条明确规定了债权转让这一法律制度,即“债权人可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第80条还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无须讳言,《民法通则》对于合同权利转让问题的规定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但到了现在.则落伍了。现行的<合同法》对债权转让制度作出了符合世界潮流的规定,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期间的重大变革。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契约自由,债权已被视为一种类似于资本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可利用经济价值,契约自由尊重人们的自由意志,人们在市场经济生活中频繁地进行经济往来,但以往牢固而单一不变的债权债务关系已不适应日趋复杂的经济生活的冲击,因而,我国《合同法》此时对债权的转让作出了明确规定,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必将促进2l世纪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合同法》明确规定,合同的债权具有可转让性。但引人注目的是,该法中去掉了《民法通则》中的“并不得牟利”和“应当取得另一方同意”等字句。法律中虽然并未明文规定:债权的转让为一种契约形式;但是从《合同法》中有关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肯定受到了英美“契约论”思想的影响。因为,在债权的转让中,转让人可以将自己的债权转让予他人即受让人,至于是否牟利这是双方当事人内部所约定的,并不受国家公权力的干涉,而且作为最能代表经济行为的外在表象——合同(契约),在当今商品往来日益频繁的社会里,作用是巨大的,其本身就是经济利益的代表者。因而,想要禁止双方当事人之间因转让债权而牟利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另外,近现代各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债权的意义与范围较以往已有很大不同。债权作为财产权,具有利用价值,从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财产。最后,这一规定也有悖于《合同法》与《民法通则》中所鼎力推崇的“意思自治”原则;相反,允许当事人之间自由转让债权.对于加速经济的交往。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合同法》第80条第2款中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从中可以看,这里强调的是“同意”,即双方合意,而依英美契约法的规定,双方含意的行为就是契约。由此可知,我国的立法者将债权转让行为是作为合同关系来规定的。

二、债权转让的构成要件

债权的转让,首先是必须有债权的存在e至于债权本身是何种形态?笔者认为,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数学者认为,让与人必须存在有效的债权。例如,申卫星认为,让与人须存在有效的合同权利①;《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一书也认为,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存在;等等。

笔者也认为,债权内容本身无效而发生债权转让行为绝对无效;但因债权主体不合格而发生的转让则应视情况而决定其是否有效。对于附条件的债权,笔者认为,应禁止转让。对于将来具有转化成现实债权的合同权利,笔者认为,从鼓励交易的角度出发,应允许其转让。

其次是必须通知债务人,对于转让债权时是否应通知债务人,对这一法律问题,世界上各国立法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可分类为:无须通知主义、债务人同意主义和必须通知主义。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契约法以及我国的《合同法》都采取必须通知主义这一观点。再次是受让人必须具备主体资格。债权的受让人自身的条件,对于债务的顺利履行不能不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债的履行需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双方配合才能完成,如果新债权人拒绝领受债务人向其履行的债务或者在履约过程中给债务人增加难度,那么债权便存在违约的情况,债务人可依《合同法>之规定,进行提存。但是,不难看出,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审查受让人的主体资格。应明确一点的是,审查受让人的主体资格并不与债权转让中的通知原则相抵触:审查受让人的主体资格是为了使债权的履行更具有可行性,从而保证债权的顺利履行,减少纷争。

三、禁止转让的债权

依据法律规定,债权人在以下情况不能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

(一)依债权之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1.以特定身份为基础之债权。如,退休金的受领金;再如,革命残废军人的抚恤金,职工因工伤残抚恤费,复员、转业军人的资助金、复员费。2.与劳务密切联系而产生的债权。如画家为他人画像而产生的债权关系。3.基于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如委托、雇用。4.不作为的债权。最典型的莫过于同行竞业而产生的债权。

(二)依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如果双方当事人在缔结合同之前就已依口头或书面的约定,双方当事人不能将债权转让给第三方,那么就应尊重合同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应禁止债权的转让。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当事人内部约定的法定效力如何?即这种内部约定的法律效力对外部的第三人有无此约束力?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如何维护善意第三人的问题,笔者在参考了德日两国的规定之后,认为应区分不同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债权人违反当初约定而向第三方转让了债权,在第三方属善意不知情的情况下,应认为债权的转让行为有效,故应保护其效力。债务须向新债权人(第三人)履行债务,由此产生的损失则由转让人(原债权人)承担。由于无权转让债权让与人可能会因转让债权而牟利,但这是否属不当得利7值得研究。我们知道,债权是一种相对权,即债权仅存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而如前所述,债权可以转让的标的,那么,无权转让债权的债权与人,相当于无权转让他人的财产(因为当事人双方已事先约定不得让与该债权)一样,所以,让与人处分他人的财产是非法的,故其转让财产所获得非法所得,应作为不当得利返还债务人。如果返还不当得利仍不足以补偿债务人的损失,则债务人有权基于浸权行为,请求债权让与人赔偿损失以弥补不足部分。如果不法让与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让与债权的,其超出财产价值部分之所得,也应返还给债务人。

第二种情况,如果第三方属恶意,即明知债权人与债务人事先有约定的前提下,仍将原权转让的,则不应保持其效力。同时,由于债权人本身也存在过错,那么应由双方向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但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应承担举证责任;

第三种情况,当债权发生辗转让与时,即债权转让到一个受让人后,该受让人将其转让给另一个新受让人,如此辗转反复,发生了多次债权转让。在此期间,应如何保护善意当事人权益?具体处理方式与第一种情况相同;如果第一受让人虽为恶意、但以后的受让人为善意时,则以后的受让人取得的债权有效;如果第一受让人为善意时,但随后的受让人为恶意时,则从恶意产生时起,此受让人所取得的债权行为无效。

(三)法律上禁止转让的债权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l条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批准的合同,当事人在转让权利义务时,必须经过原批准机关批准。如原批准机关对权利的转让不予批准,则权利的转让无效,最典型的当属房屋买卖时,如房屋转让未经房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则该房产的转让行为无效。再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合营一方如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证,须经合营方同意,并经审批机关批准”。这些都必须以书面的方式作为债权转让发生法律效力的构成要件之一。如不符合此条件,法律上是禁止债权转让的。

四、债权转让的效力

债权转让的效力,发生于让与当事人之间的效力,被称为对内效力;而发生于让与当事人和第三者之间的,则被称为对外效力。

(一)对内效力

根据《合同法》第79条之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第三人”。因而,债权的转让有两种形式:债权的全部转让与债权的部分转让,如果债权的全部转让,则受让人将作为新债权人而成为债权债务关系的主体,转让人脱离原债权债务关系;由受让人取代其债权。如果债权的部分转让,则由受让人加入新的债权债务关系,成为共同债权人,享受连带债权。

孳息债权、定金债权、违约金债权及损害赔偿债权等从权利也将随利的转让而发生转让;但与让与人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则不能发生债权的转让。以下仅分析违约金债权、定金债权、保证债权三种从权利的转让情形。

1.违约金债权的转让。违约金债权从性质上来说,应该是未为规定的请求权。由于这种债权有现实的债权债务关系作为基础,而且须有一方的不履行合同债务为前提,因而,违约金债权可以发生转让;但是,原债权债务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对违约金有特别约定的除外,因为原债权债务当事人对违约金有特别约定,随着债权的转让必使债务人陷人被动局面(如前所述,债务人只是被动地接受新债权人),而新债权人的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等,债务人并不太了解,但违约金是由原债权人与自己在原合同中约定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内于债权人发生了转让,原来的约定归于终结。所以,如债务人与原债权人有特别约定、则不能转让违约金。

2.定金债权的转让。众所周知,定金有证约的功能,即证明原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合同成立的作用。由于债权的转让而使约定的债权债务实体发生了变化,虽不改变合同的内容,但是改变了合同成立的最基本要素——合同的主体。原合同的当事人之所以愿意交纳定金,正是基于对对方当事人的若干要件:诸如,履约能力、资信状况等进行考察后,才确定的数额。但是,随着合同主体发生了变化,债务人可能会对新债权人的履约能力发生怀疑,原先确定的定金数额会因债务人的怀疑而发生变化,故定金是否能随合同的权利的转让而转让,应取决于债务人的意愿。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事先约定,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支付定金的,则定金不随利的转让而发生转让。

3.保证物权的转让。保证物权属于利的从权利,依《合同法》的规定可以发生转让。《合同法》劝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其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28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体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对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保证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或禁止债权转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之所以肯定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禁止转让债权或承诺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的约定,具有在债权人违反约定时发生免除保证人保证责任的效力,是因为保证属于履行信用担保,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保证人要求并得到债权人的同意,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或禁止债权转让,这属于保证人的要求——对自己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予以固定,为此应尊重保证人的意见。而约定的债权转让的内容不发生实际债权实际转让的效果,是因为债权人转让债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不能由保证人的约定而禁止。换言之,保证人不能禁止债权人转让债权,即使与债权人约定了禁止转让,债权人实际与受让人协议转让债权的,效力也不会因此受影响,但保证人可因其与债权人有约定而要求免除其保证责任。

(二)对外效力

1.债权表见让与

在债权让与中存在着债权表见让与的法律制度,我们可将债权表见让与定义为,让与人并没有实际将为债权转让成功而向第三人履行债务。这种行为视力有效。很明显,债权表见让与制度是为了保护债务人而设置的。至于第三人是否明知没有获得债权则在所不同。

债权表见让与会产生以下的法律后果:其一,因为债务人有理由相信第三人是合法有效的受让人,因而,其向第三人的履约行为合法有效。债务人从债权债务关系中脱身出来,履约完毕后,便不再是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其二,至于债权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如何确定?如果事后债权人将债权真实地让与受让人,受让人成为新的债权人,那么此债权让与行为便是民事法律行为;假如债权人并未将债权让与受让人,事后也未追认,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民法中的不当得利,即无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而受益,致他人受到损害,这里的损害包括权利人应得的利益而未得。因此,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们损害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害人。”故第三人应将利益返还给债权人。假如债权人的债权让与行为属无效或可撤销情形的,那么依照《合同法》第58条之规定,“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予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里所指的“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包括“受让人取得的财产”。按这一条处理债权转让合同的无效或可撤销情形,是行之有效的。

2.债权转让中的抵销权

世界上民法法系国家均对债权转让中的抵销权作了相应的规定,如瑞士债法第169条第2项、德国民法典第406条。我国《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拥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在债权转让中所产生的抵销情形并末对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必须是同一类作出要求,因而这是一种含意抵销。

债权转让的抵销制度中所规定的“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中的“债权”是否是指与所转让债权紧密相连的双务合同中的对债权人而言的债权,还是另外单独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债权。如果限于前者,则很好理解,因为这符合《合同法》中典型的互负债务的抵销;但如果属于后者,毫不相关的单务合同关系是否也可以进行抵销?《合同法》中并末明确说明这一点。但是,笔者认为《合同法》第83条所提出的抵销情也包括对毫无联系的另一债权债务的抵销情形,因为只要其符合债务人的债权是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的条件,便可以进行抵销。有人可能会问,这是否对让与人不公平?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原则当让与人在享受法律赋予的可以转让其债权的权利时,也必须承担因此而带来的义务。

债权让与人将自己一部分债权转让给受让人,债务人应如何进行抵销?原则上,债务人可进行抵销。对于可分离之债而言,如给付之债,债务人可以具体以量的形式来按部分或比例进行抵销,但是如果不属可分离之债,也就是说,此债的分离将会影响到实现合同的目的,则不能进行抵销,因为这有悖于《合同法》中第5条关于公平原则的规定。

在债权的重复转让中,受让人将其债权再为转让时,债务人也可以以其对于第一受让人的债权,对抗第二受让人而主张抵销。

债权转让合同篇6

    在债权让与的过程中在,原债权人与原有的债的关系相脱离,受让人代替原债权人称为新的债权所有人。因此,就对内效力而言,通常所说的债权转让仅仅是发生在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是债权让与的本质是债权由一个债权人转移到另外一个债权人,债务的内容、债务人并不改变,因此,债权让与直接关系到债务人的利益。所以,债权让与虽然是在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却关系到三方的利益。因此,研究债权让与的构成要件尤为重要。以下就简单分析其构成。

    (一)待转让的债权须是确实存在并且有效的

    债权让与合同的目的在于转让债权,因而存在有效的债权是基本的前提。转让人应当享有有效债权,否则转让人的行为就是无权处分行为,该转让行为当然无效。

    (二)让与债权合同合法有效,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共利益

    债权让与的实质要件之一是有合法有效的债权让与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债权让与的双方当事人应当达成一致。这一点在德国民法典中亦有明确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第398条规定:“债权人可以与另一个人订立合同,将一项债权转让给另一人”。虽然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债权让与应当采取合同的形式,但双方就合同内容形成合意的过程本身就是缔结合同的过程,而不论当事人双方是采取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形式。转让协议以合同的形式达成,那么债权让与协议当然适用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例如,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债权让与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等,否则让与合同就会因缺少要件而不成立或无效。如果一方在订立合同过程有欺诈、胁迫或者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形下订立合同,则该合同中的被欺诈或者被胁迫的一方当事人有权向法院请求撤销合同或宣告合同无效。

    (三)债权具有可让与性

    大多数有效合同权利是可以转让的,但也有一部分合同权利即使合同是有效的,也不能转让。通常,从权利随着主权利的让与而让与,而不得与主权利相分离而单独让与。因此,从权利一般不具有流通性。各国民法在对债权让与采取自由主义原则之下,通过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少数债权不可转让。这样既能保证社会经济有效率的运行,同时又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和谐。从目前的趋势看,各国都在采取这样的立法模式。1.依据合同的性质或者法律禁止让与的不得让与根据我国《担保法》,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对于依照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债权,其让与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否则不发生让与的法律效力。欧阳经宇先生认为,“所谓以债之性质不得让与者,系指依给付性质可认为谨向原债权人为给付行为的债权”。《意大利民法典》第1260条规定:“债权人让与债权以不具有人身性质或法律不禁止转让为限”。《日本民法典》第466条第一款规定:“债权可以转让,但其性质不得让与者,不在此限”。债的内容取决于债的性质,债的内容非经变更不得转让也即失去了债的转让的本意,总的来看,不管大陆法系还是民法法系,依债的性质或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具有人身性的债权,即身份性债权。如抚恤金请求权、抚养请求权、保险金请求权、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等。由于这些权利具有明显的人身属性,债务人只能向特定的债权人而为给付,其他人无权要求债务人进行给付,使得该种债权无法转让。(2)债权基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特殊信任关系而成立的,该债权不能转让。如因委托合同、雇佣合同而产生的债权。此种合同的订立基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信任,债务人仅愿意向该债权人承担给付义务,并且基于此目的与债权人订立合同。若债权人转让该债权,债务人往往怠于向受让人履行或任意改变履行的内容。当然,这种债务由于不具有人身属性,债权人也可以在债务人同意的情况下转让债权。(3)从属债权。这类债权包括诸如抵押权、质权、定金、保证等从权利。从权利依附于主权利而存在,其只能随主权利的让于而转让,而不能作为单独的权利进行转让,有的国家甚至还规定部分从权利是禁止随主权利一同转让,如《意大利民法典》中就规定对质权的转移要经过出质人的同意。2.当事人双方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可以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但其约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债权成立时作出不得让与债权的意思表示,也可以在债权成立后,但须在债权让与前作出。3.维持债权人以及债权人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债权维持债权人以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债权就是禁止扣押债权。对于禁止扣押债权,法律规定不得予以扣押。这个是出于人道和公益的要求。因此,由于此类债权的特殊性,为了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也应当不得流通。也就是说不可以由债权人任意转让。《德国民法典》第400条规定:“禁止扣押的债权,不得转让”。《瑞士债务法》第164条,台湾民法第294条也有此项规定。但是,在这一方面也有不同的规定,日本民法即认为禁止扣押的债权不必不得转让。

    (四)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

    债权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关于债权转让所达成的协议即为债权让与合同,因此,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债权让与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是债权转让人和受让人,不包括债务人。从法律行为的一般原理上说,债务人的能临川债权让与合同的。但因债权转让合同所转的债权与债务人有关,于转让生效后,债务人须向受让人履行债务,因此债权让与合同是涉及债务人的合同。《合同法》第80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须在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达成合意。债权让与时,让与人与受让人应签订债权让与合同。该债权让与合同应具备合同的有效要件。如有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让与合同则不发生效力。若让与合同是可撤销或者是可变更的,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或者变更让与合同。人民法院对让与合同作出撤销决定的,该让与合同至成立时无效。但债权让与合同原则上为无因行为,因此,若债权人已经向债务人作出债权让与通知,债权让与合同即使是无效的或被撤销,债权人不得以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为由对抗债务人。在这种情形下,债务人向债权让与合同的相对人(即受让人)清偿债务的,该清偿行为有效。由于债权让与合同是债权受让人获得债权的基础,在该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时,受让人即失去了合法取得债权的依据,债权转让人可向受让人主张返还。

    二、债权让与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法理制度不完善

    《合同法》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但是相关规定也只有寥寥数语。第79条、第80条、第81条、第82条、第83条、第87条对债权转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转让债权应通知、债权不能转让的情形、债务人享有抗辩权、从权利应一并转让等作了粗略规定。而且其中第80条规定的债权让与应通知债务人与《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的债权转让应当经债务人同意相冲突,使我国的债权转让制度呈现出法律条文互相冲突、与现实生活不协调、与国际立法趋势背道而驰的局面。在《民法通则》中有关债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过于严格,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合同法》中的规定又过于宽泛,对于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力度不够。在债权让与的法律关系中,涉及到债权人(让与人)、受让人和第三人,对三者的利益应如何保护,一旦受让人与债务人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债权人是否参加诉讼,以什么身份参加诉讼,并享有什么权利以及承担什么义务,法律对此并没有较为完备的规定。

债权转让合同篇7

我国立法者立足于债权让与的现实需要,在新制定的《合同法》改变了《民法通则》仅对债的移转作了简单规定的弊端,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债权让与制度。为了使人们正确理解,并且在实践中更好适用债权让与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本文谨就债权让与以及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以下分析阐述。

一、债权让与的概念

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债权内容的情况下,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债权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债权让与本身即为让与人(原债权人)与受让人(新债权人)之间的一种合同,以二者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它与债务承担制度一起构成完整的债之转移制度。

(一)债权让与制度的特征:

1、债权让与具有非要式性。债权人与第三人就让与债权意思表示一致,债权让与合同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以外,无须履行特别的合同的形式,债权让与合同是否作成书面形式,不其效力。对已经作成债权证书的债权进行让与,虽须交付债权证书,但该行为属于履行附随义务而非债权让与的成立要件。

2、债权让与具有无因性。债权让与是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可能基于买卖、赠与,也可能是代物清偿,但不论其原因为何及其有效与否,对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并无直接影响。这就是债权让与的无因性。该无因性,其目的在于保障债权流转的安全性,以及善意受让人的利益。

3、债权让与是处分行为。债权让与是将债权作为一项财产进行处分,所以要求让与人就债权必须具有处分权限和处分能力。无处分权人让与他人债权除非经债权人追认,否则,其行为无效。

(二)债权让与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区别:

1、债权让与不同于债权移转。债权移转是指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债权人将其债权移转给第三人的制度。债权移转,既包括依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产生的债权转移也包括依法律规定而产生的债权转移。因此,债权让与仅为债权移转制度的一种最常见、最典型的债权转移形式①。

2、债权让与不同于第三人履行制度。向第三人履行,又称为代为受偿,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直接向第三人履行合同债务,第三人直接取得请求权②。债权让与和 第三人履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债务人向原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人清偿债务,而使原合同关系消灭,第三人处于合同履行中的受领人,即原债权人的地位,可以直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但二者也存在明显区别。

(1)债权让与合同是在原债权债务合同的基础上,由债权人和受让人直接达成债权人转让的合意,债权人与原合同关系以外的受让人为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它先后存在两个虽有牵连但主体不同的合同关系;向第三人履行则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直接在合同中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仅存在一个合同关系。

(2)在法律效力上,债权让与合同有效成立后,受让人直接取代原债权人成为新合同关系的债权人,让与人脱离原合同关系,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受让人有权直接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向第三人履行中,第三人虽享有向债务人的请求权,但他并没有成为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二、我国民法上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

在我国民事立法上,债权让与制度经过了从禁止 让与到逐步允许让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过程。在《民法通则》以前的合同法中没有对当事人协商转让债权作出规定,而相关的司法解释则将“倒卖合同”、“买空卖空”等规定无效,将许多债权让与行为视为违法行为。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91条,第一次在我国民事立法中规定了债权的移转制度,使债权让与成为合法的民事行为。但《民法通则》的规定相当概括,将债权让与和债务承担一并进行规制,并规定“不得牟利”存在不之处。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我国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对债的移转制度作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规定,与《民法通则》的规定相比较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债权让与,债务承担和债的概括移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和其本身的内在,以不同的规则分别进行规制;二是在债权让与制度中,明确规定债权让与对债务人发生效力仅需为通知而无需经其同意的新规则,同时为强化对债务的人保护,对债务人的抗辩权和抵销权作了具体规定;三是取消债权让与不得牟利的规定,使让与人可通过债权让与获取正当的利益。

三、债权让与的构成要件

根据债权让与的基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权利转让的有关规定,债权让与一般应具备以下要件:

(一)让与人须存在有效的合同权利

合同权利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让与的基础和前提。以尚未成立的,不存在的或无效的,或者已消灭的合同权利让与他人都将因标的不存在或标在不能而导致债权让与合同无效和解除。

有效的合同权利是指该合同权利真实且未消灭,但并不意味着该合同权利一定能够实现,即让与人负有保证被让与合同权利确实存在的义务,而不负有保证债务人能够清偿的义务③。因此如下几种特殊,效力不完全的合同权利也能成为债权让与的标的。

1、可变更和可撤销的合同权利。可变更和可撤觥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意思表示不真实,从而可由对方当事人对其内容进行变更或行使撤销权使其归于无效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但未损害国家利益的,以及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均为可变更和可撤销的合同,对可变更和可撤销的合同权利,在变更或撤销前,有效的合同权利可以让与。在合同变更可撤销后,对让与合同产生何种影响,法律未作规定,我们认为应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让与人为变更权人或撤销权人,让与实事已通知债务人时,为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其债权让与行为可视为对变更权或撤销权的抛弃,不允许其再行使该项权利,则让与合同权利为确定有效的权利④。如让与人为变更权或撤销权人,但让与尚未通知债务人,让与人可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若债务人为变更权人或撤销权人,债务人在除斥期间内可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不管是让与人还是债务人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原合同自始无效,合同权利也相应自始不存在,则让与合同因标的不能而归于无效,但由此给受让人造成的损害,让与人依其过错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2、诉讼时效已完成的合同权利。我国关于诉讼时效效力,采用的是诉权消灭主义。对诉讼时效已完成的合同权利,权利人的胜诉权丧失,但仍保有有效的实体权利,如经当事人合意一致,可以作为债权让与的标的,不过诉讼时效届满后的请求权,因胜诉权丧失,仅为不可强制执行的请求权,该债权即为非完整有效的债权,让与人在让与时,负有告知义务。让与人没有告知的,受证人可以欺诈和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撤销让与合同。

3、将来的合同权利。将来的债权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附停止条件或附始期的法律行为产生的债权,此种权利需待条件或期限成就方为有效;二是已有基础关系存在,但需在将来有特定事实添加才能发生债权,主要存在因继续性合同产生的债权中,如将来的租金债权;三是尚无基础法律关系的将来债权即“纯粹的将来债权” ⑤。

我国学说上认为,对将来债权的让与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将来债权已有合同关系存在,从鼓励交易出发应允许此类债权的转让。但在合同关系尚未发生,债权的成立也无现实基础的情况下,即使将来有可能发生债权,也不允许其转让⑥。我们认为,这一立场是可取的,对将来债权的让与,应把握如下几点:首先,能让与的将来应界定在让与人对将来债权享有法律上的期待权,即需以一定的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基础,主要包括业已存在附条件或附期限的债权,效力特定的债权,以及以继续性合同为基础的可期待的将来债权。否则,如果使无合同关系的将来可能存在债权均可转让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债权让与的复杂性,也不利于对受让人的保护,其次,将来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将来债权现实性的转化,类似效力待定合同一旦转化现实债权,则让与合同生效,如条件不成就,权利人不追认或继续性合同终止,债权可期待性消灭,因不存在有效标的,让与合同无效。

(二)被让与合同权利具有可转让性。

由于债权转让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行为,从鼓励交易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出发,应允许绝大多数债权能够被转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和社会公共道德。依据《合同法》第79条规定,以下三类债权不得转让: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

有些合同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特殊信赖关系而产生的,因而其内容仅针对该特定的当事人才具有意义,才符合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这类合同所产生的权利如果发生转让,将会使合同失去其同一性,或使当事人的订约目的落空,因而一般不允许转让。这种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让与的权利一般包括:第一,基于个人信任关系发生的债权。如雇佣、委托租赁等合同所生债权。这些合同债权是建立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上,具有强烈的人身性,所以不得转让。第二,专为特定债权人利益而存在的债权。例如,专向特定人讲授外语的合同,专门为特定人绘肖像画的合同。此类债权如果发生转让,将导致合同给付内容的变化,从而使合同丧失同一性,因而基于此类合同而产生的债权不得让与。第三,不作为债权。例如:竞业禁止约定,由于不作为债权只是为了特定债权人的利益而存在,如果允许债权人让与债权无异地为债务人新设义务,显然对债务人不公,所以不允许转让。第四,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从权利依附于主权利,主权利被让与,从权利也随之让与,通常情形下,从权利不得与主权利分离而单独让与,如:保证债权系担保主债权而存在,若与主债权分离,将失去担保性质,所以不得单独让与。但从权利可与主权利分离而单独存在,可以转让。例如已经产生的利息债权可以与本金债权相分离而单独让与。

2、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可以在不违反强行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自由约定合同的。因而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特别约定禁止相对方转让债权的内容,该约定同其它条款一样成为合同的内容,当然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此种债权不具有可让与性。

禁止让与的约定属民法上的意思表示,应适用民法有关意思表示的规定,该约定可以以口头方式,也可以书面方式,但此种约定仅具有债权的效力,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任何一方违反此约定而转让债权的,将构成违约行为。这种禁止让与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在债权转让之前作出的,如果在债权转让之后再作约定不合同权利转让的效力。

禁止让与的第三人范围,可以是泛指即约定权利不得让与一切他人,也可以是特指,即指明债权不得让与某人或某些人。当事人一般应约定在合同整个有效期内不得让与债权,也可以约定债权在一定期间不得让与。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在我国法律中对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作了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6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主合同的债权不得转让。

(三)让与人与受让人须就债权的转让达成协议,并不得违背法律的有关规定。债权让与即为合同行为,自应当适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当事人就债权让与的意思表示应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由于债权让与为处分行为,这就要求:首先,让与人与受让人一般均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经其法定人允许或追认,也可以订立转让合同。纯获利益的受让,则无须其法定人的同意。其次,让与人应有让与的权限。对让与的债权没有处分权之人所进行的债权让与,不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就债权转让达成合意,不得违反法律有关规定。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转让合同的内容不得违法,即当事人订立转让合同,不得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不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以及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二是指转让合同的正式应合法,转让合同原则上为不要式合同,无须采取特别的方式。但法律对债权让与有特别规定或者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应依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合同法》第8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或者债务人转移义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四、对债务人的债权让与通知

对于符合债权让与构成要件的,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让与合同即成立并生效,发生债权转让的效果。但由于让与合同不具有公示性,此时债务人可能会不知道债权让与的事实,而仍然对原债权人履行债务;如果允许让与合同自成立时对债务人也同时生效,那么债务人因不知让与事实而为履行却不发生清偿的责任,显然对债务人不公平。《合同法》第80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权让与通知可以准许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有关规定,让与通知有无效或可撤销原因时,按无效或可撤销之规定处理。债权让与通知到达债务人或其人时生效。通知的时间不得晚于债务履行的时间。按《合同法》第80条第2款的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债权让与通知原则还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让券化债权让与不以通知债务人为要件。例如指示债权,以背书和证券的交付而转移。如无记名债券,如火车票、电影票等,则仅以债券的交付而转移债权,均不须通知债务人。票据债务人负有按照票据上载明的权利绝对履行的义务,而不得以未收到让与通知为由拒绝履行。第二,特殊债权的移转必须办理登记手续。例如电话使用权的过户。第三,当事人之间特别约定不得让与的,债权人欲转让债权,须得债权人的同意。

五、债权让与的法律效力。

债权让与有效成立以后,即在让与人、受让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其中债权让与在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效力,被称为债权让与的内部效力,而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则被称为债权让与的外部效力。

(一)债权让与的内部效力

1、法律地位的取代。债权让与生效后,在债权全部让与时,该债权即由原债权人(让与人)移转于受让人,让与人脱离合同关系,受证人取代让与人而成为合同关系的新债权人。但在债权部分让与时,让与人和受让人共同享有债权。

2、从权利随之移转。根据民法学原理,主债权发生转移时,其从权利原则上应随之一同转移。为此,《合同法》第81条规定,债权人让与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相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随同债权转移而一并移转的从权利包括:(1)担保物权;(2)保证债权;(3)定金债权;(4)优先权(例如职工工资的优先受偿权等);(5)形成权(如选择权、催告权等);(6)利息债权;(7)违约金债金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从权利随之移转是一般原则,但专属于让与人自身的从权利并不随之转移。

3、让与人应将债权证明文件全部交付受让人,并告知受让人,并告知受让人行使合同权利所必要的一切情况。对此《合同法》虽然未作规定,但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该义务构成让与人的从给付义务,其中有关的债权证明文件包括债务人出具的借据、票据、合同文书、来往电报书信等。应告知受让人主张债权的必要情况,一般指债务的履行期、履行地、履行方式、债务人的住所、债权担保的方式以及债务人可能会主张的抗辩等。此外,让与人占有的债权担保物,也应全部移交受让人占有。

4、让与人对其让与的债权应负瑕疵担保责任。由于债权让与本身即为一种合同,因而当转让债权为有偿时,在瑕疵担保责任上可准许用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

5、债权多重让与的法律效力,即让与人将债权让与给一人之后,又就同一债权重复让与给其他人,由此引起的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和债权的归属问题。对此,通说认为按照以下规则处理:有偿让与的受让人应当优先于无偿让与的受让人取得权利,全部让与中的受让人优先于部分让中的受让人有取得权利;已通知债务人的债权让与优先于未通知的债权让与。

(二)债权让与的外部效力。

债权让与的外部效力,是指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债权的自由转让必须在不损害债务人现存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债务人不应因债权的让与而增加自己的负担或者丧失应有的权利。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主要是从保护债务利益的角度出发而规定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以债权让与通知为准,该通知不得迟于债务履行期。在债务人收到债权让与通知之前,对让与人(原债权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即债务人仍以让与人的为债权人而为履行的,同样可以免除其债务,受让人不得以债权已经让与为由,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而只能要求让与人返还所受领的债务人的履行。但债务人在收到债权让与的通知后,即应当将受让人作为债权人而履行债务,其对让与人的履行不能构成债的清偿,债务不能免除,仍须向受让人履行,而让与人如果仍然受领债务人的给付,则属非债清偿,债务人可以要求返还。

2、表见让与的效力。当债权人将债权让第三人的事项通知债务人后,即使让与并未发生或者该让与无效,债务人基于对让与事实的信赖而向该第三人所为的履行仍然有效,此即为表见让与。

表见让与一般只有在债权人为让与通知行为时才能产生,如果由受让人进行让与通知,则不产生表见让与的效力。也就是说,即使受让人已将债权让与通知了债务人,而债权未能让与或者让与无效时,债务人不能以其对抗受让人的事由对抗让与人。但如果受让人为债权让与通知行为时,提出了其享有债权的充分证据,足以表明债权已经发生了移转,在此情形,应认为仍可构成表见让与。

3、根据《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债务人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这是因为债权让与是债之主体的变更,而不改变债之内容,债的同一性,不因债权让与而丧失,因而债权原有的瑕疵,不能不随同移转于受让人,债务人可以对抗原债权人的事由,可以对抗新的债权人。该对抗受让人的抗辩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债务人免于因未经其同意的让与而实质性地恶化其地位。

债务人对受让人享有的抗辩权包括:(1)合同不成立以及无效的抗辩权;(2)履行期尚未届至的抗辩权;(3)合同已经消来的抗辩权;(4)合同原债权人将合同上的权利单独让与第三人,而自己保留合同债务时,债务人基于让与人不履行对应债务而产生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5)被让与债权已过诉讼时效的抗辩权等。对于以上抗辩事由,不论是发生在让与前还是让与后,也不论是发生在让与通知前还是让与通知之后,债务人均可主张。

4、根据《合同法》第83条的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让与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的,债务人仍然可以依法向受让人主张抵销。这是因为,在债权转让之前,债务人既存在与原债权人相抵销的到期债权,若因债权的转让,而使债务人丧失抵销的权利,对债务人显然不公平。同时抵销权是自债权适于抵销时发生的,在债权转让之前已经产生的抵销权,自不应因债权的让与而消灭。

债权让与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已成为社会日益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形成较为丰富、完备但也仍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法律制度。在债权让与中,保持让与人、受让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其关键。新《合同法》对债权让与规则作了较为完整地规定,使其体系更,对让与人、受让人和债务人的利益保护更合理,这对治跃债权让与的社会实践,促进交易快捷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无疑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论文书目录

①参见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2页。

②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③参见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页。

④参见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新390页。

债权转让合同篇8

关键词:未来;应收账款;转让

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问题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还是最近备受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笔者在实践中经办过如下案例:甲公司中标乙公司总价值过亿的钢材供应项目,双方就此签订供应合同,未约定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不得转让。供应合同约定的货款结算方式是分批交货的两个月后按相应批次分批结算。合同签订后实际履行前,甲公司为缓解资金压力,向丙银行申请保理池融资,并与丙银行签订了供应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转让协议,将应收账款相关的权益转让给丙银行。甲公司并就应收账款转让事宜函告乙公司,称该应收账款的转让自通知函件到达之日起生效。该应收账款因合同未实际履行,自转让通知到达之日,尚未形成确定的应收账款,在此前提下,能否直接适用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生效的相关规定?笔者拟在下文对此展开分析。

一、债权让与的条件

《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但是,合同法并未对债权人转让权利应当具备的要件进行具体规定。一般认为,债权转让应具备如下几个要件。

首先,需存在有效的债权。既然《合同法》规定债权可以转让,那么转让的前提必然是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为与债权转让协议相区分,以下将债权来源本身的合同成为“原合同”)及依据原合同约定已经发生且合法有效的债权。没有有效原合同的存在,则不存在债权,更不可能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以无效的、不存在的、已经消灭的债权转让予第三人,即为标的不能,转让人应对标的不能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对于已过诉讼时效的合同权利、可撤销的合同权利、内容不确定的合同权利,作为权利质押权合同标的的合同权利及将来的合同权利是否能成为转让的债权,则应当从保护交易的角度出发,区分实际情况对待,而不应当一律认定为无效。

其次,债权不存在转让限制。如债权转让受到限制,债权人应对转让标的负瑕疵担保责任。债权转让的限制,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依照原合同约定,该合同项下权利不得转让,此种情形下,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债务人有权拒绝向新的受让人履行债务。二是依照债权的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如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产生的债权、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债权如给付抚养费而形成的债权、基于主合同而产生的从合同债权等。三是依照法律的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如我国《担保法》第6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符合该情形的债权不得转让。如强行将存在限制的债权进行转让,一则对原债权人、债务人自身的权益造成损害,如被抚养人将抚养费给付请求权转让给第三方,其自身很可能因没有生活费而导致生活困难。二则受让人不能达到受让债权的目的,签订债权转让合同的目的也将落空。

再次,债权人与第三方受让人应达成合法有效的转让协议。债权转让协议的双方是债权人及第三方受让人,债权人与受让人签订转让协议的行为,是双方意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也是债权转让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同时,该转让协议应当符合《合同法》关于有效合同的规定。

最后,债权的转让不应增加债务人的负担。债权的转让虽然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本着公平原则,债权的转让也不能增加债务人履行的负担,如履行地点的改变等将增加债务人的履约成本,造成债务人的不利益。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参看《企业会计准则》)。可见,应收账款产生的前提是有提供货物或服务的行为产生。而案例中的应收账款,虽然存在有效的产生应收账款的原合同即供应合同,也不存在转让的限制,转让双方也就应收账款的转让达成有效协议,但由于原合同尚未开始履行,在甲公司尚未开始交货、货款尚未结算的情形下,原合同项下不存在确定的债权,即供应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尚未产生。故笔者认为甲公司转让的并不是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而是未来有可能形成的应收账款。

二、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可行性

前文已述,甲公司实际转让的是未来可能形成的应收账款,且该应收账款的形成取决于甲公司未来的履约能力和情况。那么,未来应收账款是否可以转让?对此,笔者将从未来应收账款的性质、现实需要及法律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未来应收账款的性质

未来应收账款,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未来有可能产生的应收账款,其本质上是一种期权。德国教授 Raiser认为期待权为权利取得的必要条件的某部分虽已实现, 但独未全部实现之暂时的权利状态。本文案例中所转让的未来应收账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现实的可履行的供应合同,甲公司如约供应钢材的情形下,其应当可以期待向乙公司收取应收账款。因此,在未来应收账款已经具备合同基础而尚未开始履行的前提下,未来应收账款尚处于一种未能实现的状态,而可实现的应收账款的转化则依赖于甲公司自身的履约行为。

根据诚信原则,甲公司当然有理由相信自身能诚信履约从而对该履约行为享有期待利益。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认为期待权因具备取得权利的部分要件,能成为社会经济交易的客体,因此而被赋予权利性质之法律地位而获得法律保护。因此,未来应收账款作为期待权,虽然受制于其基础法律行为的效力尚未成为现实的应收账款,但是其已经处于正在形成应收账款的过程中,该过程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也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相应地,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行为也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二)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现实需要

我国《担保法》规定了提供担保的几种形式,如物的担保,人的担保,权利的担保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能否筹措足额的资金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发展的瓶颈。为适应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需要,轻资产公司及轻资产经营模式发展得更加迅猛,但是这些公司往往拥有较少或几乎没有固定资产或者物化的资产,因此在获取融资时难以像传统企业一样提供不动产、机器等物化资产作为担保。

有市场需求就会产生供给,金融行业也不断开发出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如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业务、授信业务等业务模式,除授信业务是以企业信用作为担保外,上述业务大多以企业的未来应收账款作为融资的担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压力,使企业获得足额的资金。以未来应收账款作为融资的担保已经成为多数企业青睐的模式,如房地产企业的按揭业务,事实上就是以房地产企业对房产购买人的房款分期还贷请求权与未来债权的担保利益捆绑让渡给银行以换取巨额的资金,这是利用未来应收账款作担保的一个典型。如不允许未来应收账款进行转让,则企业根本没法将其作为一种担保的有效方式以换取资金。

(三)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法律环境

立法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状况,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未来应收账款及未来债权的转让行为,但我国法律目前并未对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作出具体的限制或者规定。然而,从国家计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两者联合颁布《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境内机构采用以申报项目所预期的收入和自身拥有的资产来承担对外债务的偿还责任的融资方式来看,我国允许未来应收账款用于担保,而担保利益的实现与未来应收账款的可转让性是分不开的。因此,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并不违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甚至从鼓励和保障交易的角度出发,我国的立法应进一步细化相应规定。

三、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生效条件及对文首案例的解析

未来应收账款虽然不同于已确定的应收账款,但是二者却存在相似之处。鉴于此,本部分将通过分析债权转让生效的条件,以期借鉴并总结出应收账款转让生效的条件。对于债权转让生效的条件,目前存在如下几种说法。

(一)合意生效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规定:“合同的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根据该条规定,债权的转移应当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即要求原合同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就债权人向第三方转让债权转让事宜达成合意,否则该债权的转让不发生效力,债务人有权拒绝向第三人履行。该条文的设置倾向于保护债务人利益,不利于债权的流转。

(二)自动生效

《德国民法典》第398号规定:“债权人得通过与第三人订立的契约,将债权转移于第三人。契约订立后,新债权人即取得原债权的地位。”这种制度的设计在于保护债权人自由行使其债权,但债务人对该转让行为一无所知,从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债务人的不利益,如受让人为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在完全未知会债务人的情形下诉至法院,并要求债务人承担诉讼费及财产保全费,对于愿意履行债务的债务人而言,诉讼费、财产保全费用及因此造成的损失均属于对债务人的不利益。

(三)通知生效

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该规定表明,债权的转让需通知到达债务人才生效。该规定不同于需经债务人同意的严格标准,也有别于完全无需债务人参与的自由标准,既达到保护债权人自由行使债权的目的,也保障了债务人的知情权。如债务人对受让人也享有有效债权,则债务人也可对受让人行使抵销权,平衡了债权债务双方利益。

但是,笔者认为,通知生效适用的前提是存在合法有效的债权――已经发生并存在的、有效的债权。而至于通知的主体和通知的时间,《合同法》并未进一步规定,笔者同行中有人认为通知的主体限于债权人,通知的时间为要求履行的当时或之前,笔者认为通知的主体可以是债权人也可以是受让人,通知的时间是债权转让后、要求履行前的一段合理期间内,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护债权人、受让人的权利行使不受限制,也留给债务人合理的时间准备,这也是符合合同的诚信及公平原则的。

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生效的条件应适用哪个标准?基于前文分析,文首案例的逻辑应当是认为未来应收账款也属于应收账款的一种,而应收账款属于合同权利的一种,因此,该转让应当适用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的通知生效标准。笔者认为案例中的适用逻辑是错误的,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应当适用严格标准,即依据《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的规定,需经债务人同意方得生效,理由如下。

首先,《合同法》第八十条适用的前提是已经存在现实的债权,而未来的应收账款是尚未形成的债权,未来应收账款转让属于对未来合同权利的转让,并非对已确定债权的转让,故应参照适用合意生效的标准。其次,未来合同权利能否最终成立尚未可知,如一经通知就对债务人产生效力,一旦债权人在实际履约过程中产生违约行为,原合同约定的与金钱相关的处罚措施将无法执行,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即使债务人事后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追回损失,但该等措施远不如直接在应收账款中扣除来得直接,无形中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因此,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行为应当经过债务人同意才能生效,即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合同或协议应存在债权人、受让方、债务人三方当事人。如此一来,债务人才能在接到债权转让的通知的时候结合原合同对该转让事项作出整体预估,进而充分考虑是否同意该应收账款的转让。

就文首的案例而言,由债权人发函称“应收账款的转让自通知函件到达之日起生效”,明显是剥夺了债务人的选择权,尽管债务人收到该转让通知,该债权的转让也不应对债务人产生效力。

债权转让合同篇9

国内法中,对应收款转让的规定多体现在民法和商法中,《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美国统一商法典》、《意大利民法典》都有债权让与的有关规定。

(一)罗马法应收款转让制度罗马法最初认为,债是特定人之间的关系,是连接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法锁,认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绝对不能改变,也认定债权不能改变。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债权不能让与的理论逐渐改变。罗马法先是允许债的变更,后来在诉讼人制度建立之后,原债权人可以委任第三人以诉讼人的名义,诉追债务人,达到债权让与。但此时的人并非单纯的人,因为他收取的债的标的并不交付于原债权人。随后,诉讼人制度进一步发展,诉讼人可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债务人。最后,裁判官法规定债权让与在让与人于受让人之间的让与行为成立时,即发生效力,债务人自接受通知时受其约束,从而承认了债权让与。

(二)法国、西班牙应收款转让制度《法国民法典》规定了债权让与,视之为是买卖契约的一种形态,或称为债权的买卖。《西班牙民法典》也有类似规定。从法国、西班牙民法的立场来看债权让与在法律上与有体物买卖相同,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认为在债权合同以外无任何独立存在的所谓物权行为,债权发生转移只不过是该债权合同生效的结果。

(三)德国、日本应收款转让制度《德国民法典》把“债权的转让”作为债的关系法的总则,采取的是形式主义。其区分债权行为(负担行为)和物权行为(处分行为),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即使当事人之间的基础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准物权行为也不受影响,债权仍然有效移转。债权让与是准物权行为,属于处分行为,而处分行为以处分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条件,无处分权人从事债权让与无效。德国民法典认为,债权合同作为基础合同,仅说明负有债务不发生债权转移的效果,其属于负担行为;而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债权移转的合意,可称之为债权转让行为或者债权转让合同,它直接发生债权转移的效果,其属于处分行为。该类合同类似于产生物权变动效果的物权行为,但其标的物是债权而非有体物,因此又被称为准物权行为,或者准物权合同(契约)。日本民法的理论在债权让与的问题上追随德国民法学说,认为债权让与属于“准物权契约”,并承认其具有独立性,不过在有因或无因的问题上,判例与多数学说则采取有因性的立场。

(四)英美合同法中应收款转让制度英美法系无物权行为之观念,仅将标的物的移转看作是合同的必然结果。因此,债权作为合同标的,其让与效果的发生,也是其让与合同的必然结果,合同权利不过是财产转让的一种形式。英国法中,让与的概念比较广泛,几乎所有的财产的完全转让都可以称为让与,英国区分普通法上的让与和衡平法上的让与。英国根据财产法构成的让与为普通法上的让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让与是衡平法上的让与。美国法与英国法类似,也认为当事人之间的转移权利的合同在不符合法定的让与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衡平法上让与的效力。

(五)我国应收款转让制度我国有关债权让与的规定最早见于1910年正式完成《大清民律草案》,首次承认了债权让与,随后的《中华民国民律草案》、《中华民国民法》均有债权让与的有关规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债权让与持禁止态度,《民法通则》承认了合同权利的转让,但没有充分尊重债权人处分债权的权利和自由,对合同权利转让的限制过多并且对很多问题没有涉及,随后我国《合同法》的颁布才确立了我国的债权让与制度。我国民法未采取物权行为制度,在物权变动上采取债权形式主义,认为债权让与和债权让与合同是两个范畴。债权让与,是指债权自其主体处移转到受让人之手的过程,是债权变动的一种形态,因不承认物权行为制度及其理论,它属于事实行为,指债权归属于受让人这种结果,将处分行为纳入债权行为之中,视标的物所有权变动为买卖合同直接发生的效果。这与法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立法思想是一致的。债权让与合同则为引起债权让与的一种法律事实,并且因其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故它属于一种法律行为;因其在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产生了债权债务,故它属于债权行为。此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及其解释,类推适用《合同法》第132条、第51条的规定,可知债权让与合同需要让与人拥有有效的债权,具有处分该债权的权限。以不存在或者无效的债权让与他人,或者以已经消灭的债权让与他人,都将因标的物不存在或者标的不能而导致债权让与合同不成立,或者效力待定。

二、结语

债权转让合同篇10

关键词:国际保理;债权让与;法律基础

国际保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国际保理法律基础的外在表现和反映;国际保理的实践运作与其法律基础具有内在一致性;国际保理的职能是其法律基础的必然结果。笔者赞同债权让与是国际保理法律基础的观点。

1 债权让与的概念

债权让与又称为债权转让,是指不改变债的内容和客体,债权人将其债权移转于受让人的法律制度。各国民法一般都允许债权人转让其债权,但是同时规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具有人身性质的债权不得转让;当事人约定禁止转让的不得转让;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不得转让。

2 国际保理是债权让与

(一)国际保理符合一般民事债权让与的条件,债权让与理论能够充分解释国际保理的实践。

第一,国际保理合同所转让的是有效存在的债权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根据《出口保理合同》从出口商处获得应收账款,并为出口商提供融资、销售分账户管理和账款收取、坏账担保等服务。这里的应

收账款是出口商向进口商销售货物或者提供服务而产生的货款,当然是一种债权。出口商保证该债权产生于正当合法的交易,没有超出其经营范围,具合法有效性。在签订《出口保理合同》时,该债权既可能已经存在,是现存的债权,这种债权一般是能够转让的;该债权也可能在签订《出口保理合同》时还没有产生,是将来债权,各国法律对于将来债权能否转让有不同规定,学者们认为应该对债权的有效存在作广义理解,现在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符合一定条件的将来债权是可以转让的,《国际保理公约》等国际保理规则也承认将来债权的转让。

第二,国际保理合同所转让的债权具有可让与性

在《出口保理合同》中,出口商承诺应收账款具有可让与性:①应收账款债权不具有人身性质,实际上也不可能具有人身性,因为国际保理的应收账款产生于国际贸易中,而人身性质的债权一般是工资、保险金等债权;②应收账款债权不是法律禁止转让的债权;③不是当事人约定禁止转让的债权,现在许多国家规定,即使存在禁止转让约定,该转让也是有效的。同时,在《出口保理合同》中明确剔除某些虽然有效存在但是不具有可保理性的债权。国际保理规则也规定某些债权不能作为债权让与的标的,即在国际保理中不具有可让与性。

第三,国际保理合同是让与人和受让人就债权让与达成的合意

在国际保理中,出口商和出口保理商签订《出口保理合同》,出口商向保理商转让应收账款,保理商为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坏账担保等服务。在实务中,出口商发货后,将发票副本交给出口保理商,一般应根据保理商的要求在发票上粘贴或打印有关债权转让文句,并将债权转让介绍信寄给进口商,明确告知进口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的事实,并要求进口商将应收账款支付给保理商。

第四,国际保理合同产生了债权让与的法律后果

就对内效力而言,出口商通过保理合同将应收账款叙作保理业务后,就不再承担债务人信用风险,也没有收款的权利和义务,即使收到了债务人的支付,也无权扣留。保理商则有权凭发票副本等单据直接向进口商收款,并承担信用风险。同时,应收账款的从权利也转移给保理商。除发生争议外,不管进口商有无付款,保理商都要按照发票金额承担付款责任,当然要扣除必要折扣、费用等。就对外效力而言,一旦将债权让与通知进口商,债权转让对进口商生效,保理商与进口商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进口商只有向保理商付款才能解除付款义务。当事人之间这种权利义务的变动,归根到底是债的主体发生了变更,即保理合同使出口商退出其本来与进口商的债权债务关系,保理商取而代之成为新债权人,应收账款所有权从出口商转移到了保理商,保理商在取得债权的基础上开展业务。

第五,从国际保理的职能来看,保理商提供的贸易融资、销售分账户管理、账款收取、坏账担保等服务都能通过债权转让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应收账款转让后,保理商成为应收账款的所有人,应收账款的风险随着债权所有权的让与转移给保理商,所以保理商必须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保理商必须去收取应收账款,并对销售帐目进行管理,尽量控制风险;资金融通则是保理商为取得应收账款所有权而支付的预付款。

3 国际保理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债权让与的特点

虽然国际保理在性质上属于权转让,但其与一般民事债权转让又不完全相同,主要有下列特点:

首先,保理商就应收账款转让可以进行单方的调整或撤销。

《出口保理合同》一般都有有效期限,对于有效期内产生的应收账款,只要在信用额度内,保理商都要承担合同义务。但是,在合同有效期内,进口商的资信情况可能会发生恶化,也可能进口商已经濒临破产,如果保理商仍然接受应收账款的转让,将使自己承担极大风险。所以,《国际保理通则》第18条规定,“进口保理商有权视情况缩减或撤销信用额度。”

其次,保理商具有反转让权。

《国际保理通则》规定了较多反转让条款,即在某些情形下,保理商可以将已经转让给自己的应收账款再转让给出口商。如在出口商提供的货物有瑕疵而发生争议时,在进口商提出抗辩、反索、抵消权时,都可以反转让。

再次,国际保理是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的职能包括贸易融资、销售分账户管理、账款收取、坏账担保等,这使得国际保理有别于一般的民事债权转让。如不论保理商最终是否批准信用额度,其提供的商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也是其业务项目,并收取费用;而保理商提供的100%坏账担保使保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银行信用的特点。所以,国际保理是建立在债权转让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银行信用特点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宏文:《论国际保理的法律基础》,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369页。

[2]余能斌主编:《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0页。

[3]关恒业 论国际保理中债权让与的有效性 [D] 国际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2

[4]黄晓 论我国国际保理应收账款融资法律制度及其缺陷和完善 [J] 《法制与社会》 -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