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启蒙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8 10:53:26

早期启蒙教育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1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小学教育;道德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文化教育同样重要。小学生处于性格和人格的养成期,此期间的个人品行状况以及道德发展状况,对学生青春期乃至成年早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在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叛逆、自私、集体意识弱等不良倾向,实际上意味着小学生道德教育需要加强。

一、国学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

“国学”的概念十分宽泛,从广义来看,国学是能够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学术、理论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总和;从狭义来看,国学是可用于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学校教育中提到的“国学”,多是指狭义上的国学。国学启蒙教育即使用国学经典中适用于小学阶段以及国学初学者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教育形式,《弟子规》《三字经》《诗经》《论语》等皆可选用。国学启蒙篇章多是对个人品行发展、个人行为准则以及处世方法和态度的阐述,具有明确的教导意义,能够给小学德育提供良好的范本。小学生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能对传统道德有初步的认知,辅以教师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

二、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1.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化,因材施教。小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受家庭教育影响比较大,因此,道德教育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根据小学生原生家庭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状态,选择合适的启蒙读物进行讲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讲《弟子规》的“出则悌”篇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兄长”,教师就可以将“长”的概念扩大到“父母”“教师”“高年级的学生”“路上遇到的老年人”等。而对于家里可能有哥哥姐姐,或者本身就是哥哥姐姐的孩子,则要尽量解释“长”在家庭中的含义。2.树立师者典范,以身作则实现言传身教。国学启蒙读物中有很多关于教师角色的描述,如“教不严,师之惰”等。这说明教师在教育中始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能力,但是,在学生认知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教师仍需要在教育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尤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言行就对小学生起到非常明显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存在小学生课间在走廊里打打闹闹的现象,有时候学生之间的肢体运动幅度较大会产生冲突,教师的“暴喝”制止虽然有效,但是这种行为也是通过暴躁的、突如其来的方式完成某个目的。而国学讲究用“德”化解矛盾,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更多地应该采用温和、守礼、宽容和仁爱的方式教育学生,应在教育过程中展示教师的“德”,为学生做出榜样,实现言传身教。3.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地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学启蒙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昔孟母,择邻处”,教育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及走廊的墙壁上贴上国学经典中反映道德要求的名句,经常提醒学生遵守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熏染,自然而然地践行道德行为。

三、结语

将国学启蒙教育应用于小学生道德教育中,可以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视角。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师者”的个人素养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在国学启蒙教育视角下,小学教师个人的修养应与德育目标和方法相匹配。因此,在使用国学进行德育时,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和言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践行传统文化,只有这样,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国学启蒙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生道德教育[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4.

[2]吕丹妮.章太炎国学观在当代的教育意义[J].教育文化论坛,2016(8):125-127.

[3]姜媛.在国学经典中渗透生命道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22-23.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3

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更好的历史名人故事,能够为幼儿输送高质量的人文营养和思想精华,加之历史名人故事具有较高的趣味性、适宜性和思想性,非常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其次,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能够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清晰地指明发展方向,提醒教师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作为自己的教科研任务,专心致志地探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与幼儿教育的科学结合策略,以此优化幼儿教学环境。最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可以成为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可行性途径,为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走向多元化、趣味化、主体化和实效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现状虽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是现阶段幼儿园内开展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却难以令人满意,其还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过程简单,缺乏师生互动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仅注重为幼儿提供具有一定趣味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绘本素材、挂图材料、趣味故事和视频信息等,而忽视了过程指导和启迪教育。虽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在开端表现得形式多样、质量较高,但过程简单浪费了这个良好的开端。

(二)目的缺失,忽略主体需求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忽视了过程指导和启迪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目的不清晰的问题。教师没有依据传统文化素材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毫无目的。这种问题也说明教师课下准备工作不深入,致使教学目标不明确。

(三)效果低下,主体发展滞后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粗心大意导致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徒有其表”,使得活动效果非常低下。且幼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等主体素养较差,还不能完全“胜任”独立自主的主体认知,这就需要教师的实时帮助和精心指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四)范围狭小,限于园内开展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视野较窄,不注重积极拓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范围,仅仅是自己设计和实施,而忽视了幼儿身边的另一个教育主体——家长。因此,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由于缺乏家长的支持而陷入尴尬处境,难以快速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有效路径

教师是幼儿快乐接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设计者、实施者和促进者,因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幼儿的知识积累和主体成长的效益。

(一)丰富活动过程优化主体感受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准备好足量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素材,并确保其趣味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还要实时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发展诉求。幼儿的主体状态和心理情绪直接决定着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效果,因此,教师要丰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过程,满足幼儿的主体诉求。例如,幼儿以直观思维和直观认知为主,因而教师可以为其提供视频版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以腾讯视频中的“德育故事”为例,腾讯视频中的“德育故事”一共为幼儿提供了12个趣味性、直观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较强的经典故事,而且都与传统文化知识息息相关,因而能够成为教师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宝贵资源库。教师可以自己先观看一遍德育视频故事,精心选择一些质量较好且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德育视频资源,以适宜性、针对性和文化性都非常强的德育视频资料为幼儿创设一场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以良好的认知体验和感官刺激帮助幼儿获得高质量的主体学习效果。

(二)明确活动目的激发主观能动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专心致志地探究幼儿在思想意识、道德觉悟、品质修养等方面循序渐进提升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过程中的认知积极性和思考主动性,引导幼儿顺利地配合教师预设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尽情释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孝”是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德育板块,也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主体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角色游戏中着重培养幼儿的孝道意识、关爱意识和感恩意识,借助幼儿快乐的游戏体验增强对“孝道”“关爱”以及“感恩”的认知和感知效果。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积累信息和习惯养成的塑造空间,也是幼儿之间交流信息、传递情感、心理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将角色游戏进行加工升级,为其加装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借助幼儿的积极参加与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效果。

(三)提高活动效果实现习惯养成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还要提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对幼儿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有所裨益。所以教师要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善于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表现其中和享受其中,帮助幼儿留下深刻的认知效果,借助幼儿的主体参与,有效促进幼儿的习惯养成,产生实效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纳入区域活动,并建立一个专属活动区域,让幼儿在积极参与中全方位地感知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其中,教师可以投放绘本素材、展示挂图、语音信息和视频形式等有效载体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让幼儿自主选择认知素材、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还可以自主选择认知伙伴,为其打造一个“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自助餐”。这样,幼儿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参与、快快乐乐地认知、高高兴兴地消化,非常有助于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的探究兴趣。

(四)拓展活动范畴实现家园共育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还要善于开发家庭生活这一教育平台,使幼儿园与家庭都成为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实施基地,加速幼儿的信息积累和主体成长。为此,教师应与家长利用微信群或QQ群实时联系,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作为“接力棒”,与家长一起助力幼儿的素质发展和品德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已经接触过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分门别类地汇总成区域小标题,如爱国类、集体教育类、社会公德类、孝道教育类、关爱教育类等等。这样,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活动内容以及孩子的具体情况自主决定亲子活动过程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向。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语言都与教师不一样,因而能够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信息,非常有助于幼儿高效吸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能够成为幼儿启蒙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教师要注重科学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并为幼儿创设出有步骤、有目的、有实效的认知阶梯,借助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为幼儿的知识学习、主体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从月,陶金玲.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建设[J].早期教育,1(04):-4.

[2]董亚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思考和探索实践[J].山西教育(幼教),0(12):4-6.

[3]周爱萍.幼儿园传统文化活动的发展与反思[J].河南教育(幼教),0(01):15-1.

[4]姜丽娜.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初探[J].新教育,(17):87-88.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小学音乐

启蒙教育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音乐教学范围内受到广泛推崇,对于各国的音乐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先生所创建,是一个独创的音乐体系。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秉承“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从学生本身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更注重课本知识,与传统观念中以教授唱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与目的截然不同。

一、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新解说

奥尔夫先生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与不好则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1.强调音乐基本元素的演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教学中倡导对节奏、旋律的练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中孤立的节奏教学,反之从朗诵入手,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节奏感。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通常情况下,我们所学习理解的音乐主要是通过听觉感官来感受的,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进行一些听力练习、发音练习,对于音乐基本元素的演绎呈现一种程式化的状态,对于一些音乐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音色等的学习和理解并不深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世界当中去,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地演绎。例如,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就是以音乐伴奏,肢体演绎,从而训练孩子的音乐节奏感,通过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形式进行声势教学,促进孩子身心的平衡发展,培养他们敏锐的听力、反应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使孩子在学习中产生厌倦,久而久之,音乐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对于乐理、节奏、表演等的掌握就轻松自然,而且根深蒂固。这其实也是奥尔夫所倡导的元素性教育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音乐基本元素成为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中心,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打好音乐基础。2.强调音乐即兴性的演绎。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强调即兴演绎,这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都是放在熟练掌握音乐技能技巧之后才敢尝试的活动。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引导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音乐与舞蹈、器乐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即兴发挥,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在这方面,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入游戏教学,将音乐融入游戏。在玩乐中,让学生体会不同音高、节奏、律动的感觉。例如,在《玩具兵进行曲》的音乐游戏中,教师给学生分配角色,有扮演小士兵的,有扮演观众的,还有扮演路边的大树的,之后给学生分配道具,音乐响起,游戏开始了。各种角色根据音乐的节奏出场、表演,在多次的聆听之后,学生自然而然能够表现出小士兵神采奕奕的自豪样子,而且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踏步、排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启蒙阶段就能够参与即兴表演,自觉融入音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自己的音乐感知力,进而培养自己的即兴创造力。3.强调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演绎。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人类在慢慢步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各国交流和依存程度的加深,文化间的碰撞、影响、冲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与激烈,不同文化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频率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创新,走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新”音乐教育之路,尤其是在最为重要的音乐启蒙教育时期,成为当下音乐教育者要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音乐本土化的教育和原则,它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应用和推崇,是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可以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音乐教育相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仅适用于德国的本土音乐教育,在其他国家传播与应用时,同样可以结合本国的实际特点,实现“本土化”。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在国内的逐渐传播,我国的音乐教育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从小学启蒙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新”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的艺术体验,这样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新价值

1.激发学生兴趣,可增进师生互动。小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启蒙阶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音乐,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去进行音乐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课堂互动,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一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尤为重视。若是在以往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则是通过语言指令来达到训练要求,然而在奥尔夫渗透的课堂上,音乐教师就会结合学科特点,运用音乐指令,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常规训练的要求。例如排队,首先会让孩子们观察小蚂蚁,它们成群结队时是怎样行进的,教师弹奏一段活泼欢快的二拍子乐曲,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模仿小蚂蚁集合排队,再弹奏简短的小乐曲,分别代表队伍的散开与集合……通过各种有趣短小的音乐指令,达到常规训练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音乐课时就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拓宽学习空间,可培养学生能力。奥尔夫教学法主张通过语言、舞蹈、歌唱等形式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奥尔夫发明创造了“奥尔夫乐器”,均为一些精致的打击乐器,教师在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时,可以运用探索的方式,例如木棒、木鱼、沙锤、三角铁、碰铃等,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身体,用肢体语言演绎音乐节奏,拍打节拍,用任何学生能够想到的方式让乐器“唱歌”。例如在学习《咏鹅》这首歌曲的之前,学生选择了四种不同的乐器代表四个句子,木鱼演奏“XXX-”代表“鹅,鹅,鹅”;鼓演奏“XXXXX-”代表“曲项向天歌”;刮壶演奏“XXXXX”代表“白毛浮绿水”;串铃演奏“XXXXX-”代表“红掌拨清波”,小组完整演奏打击乐器,让其他的同学猜这是哪一首古诗,进而导入教学,在课后完整表演的时候,还可以用打击乐器来伴奏。在这种欢乐的学习中,激发想象力,开拓思维,抒发音乐情感,把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用文字、图案、符号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进而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等。3.提升教学层次,可提升教师素质当今的音乐教育已不同于以往,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激励着教师不断研究和深入思考。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音乐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文素养,在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卡尔•奥尔夫先生自身的早期教育当中,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提升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当今的小学教师团队大部分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理论基础扎实,实战经验较为粗浅。在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可能教师们对理论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教学方面不能只是停留在表象上,对于如何处理一系列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困惑,对于一些知识点用何种方式进行讲解也还存在不解的地方。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应该及时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积极反思,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只有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道路上成长起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当下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教育体系之一,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为音乐启蒙教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新课改下要求实行素质教育,学习和研究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从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出发,把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引进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课堂,吸取其精华,实现奥尔夫教学法的“中国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启蒙的“新”天地,对于学校、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孟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差异研究[J].北方文学,2013(01).

[4]陈晓丹.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研讨[J].音乐时空,2013(02).

[5]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才智,2013(16).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5

一、对幼儿教育现状的思考

1.幼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念。虽然几十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提升幼儿教育的诸多政策,但幼儿教育环境实质上的改变甚微。一是如今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幼儿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但所处人际环境过度中心化。从“四老”到新生代的父母,幼儿总是处于“中心”地带,他(她)的一举一动受到了过度关注,最重要的是安全关注。在启蒙教育方面,年轻父母缺少专业的幼儿启蒙教育培训,愿意给孩子“最好”(注意:并不是最优)的启蒙教育。我们暂且不论幼儿教育机构是否具备相当资质,但这些启蒙如同“蜻蜓点水”,孩子每周只训练一节课,每节课时间2个小时,上课时不允许家长陪在身边(大多数是这种情况)。这种环境是否能够达到启蒙教育的要求,缺少专业机构的评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意外吸引,专注力与集中力不高,孩子对于教师印象不深刻,容易忘记,学伴关系很难建立起来。二是如今的年轻父母从未接受过专业辅导幼儿教育训练(发达国家在孕期就要接受达标课节数的专业培训),对于传统的启蒙教育抱有排斥心理,受新生事物影响大,在孩子的教育中也爱“赶时髦”。意大利“蒙氏教育”、英国“游戏”启蒙、美国“儿童多元智能教育”……各种机构打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旗号,让没有育儿经验的家长盲目跟随“潮流”,收效甚微。当明白自身才是幼儿最好的学伴,再想建立和谐独特的关系时已不可能。2.幼儿园教育存在发展不均的问题。幼儿园是为了更好地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但这不是全部原因。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采用的都是小班制或大班制教学,虽然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集体生活机会,但公立幼儿园(普惠性)与民办园存在着发展不均等的情况。无论是园区的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师资的软件层次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是普惠性幼儿园更多是为了解放父母,家长减少后顾之忧,对于幼儿教育就退而次之。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普惠性幼儿园没能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甚至有的园根本就没有风格,对幼儿的教育纯粹按照国家的幼儿教育大纲要求,采取的是与学校风格类似的方式。与其说孩子来到幼儿园,不如说年纪更小的学生来到了规模更小的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幼儿,往往过早地建立了学伴关系,或者是与教师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早期师生关系,或者是与小伙伴形成了幼稚的同学关系,而这两种学伴关系都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发展环境。二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私立园有比较不错的硬件环境,但师资并不能与之形成等同配套。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虽有资质(学前专业),但往往刚走出大学校门便走进幼儿园大门,不仅缺少育儿经验,更缺少将理论化为实践的能力。他们在幼儿园的工作方向是受幼儿园的办学观念影响的,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可惜的是我国除了部分一二线城市有一定的幼儿教育指导作用外,绝大多数城市的幼儿教育都是盲从状态,农村的幼儿教育更不用说。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很难说幼儿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伴关系。

二、人工智能带来建立学伴关系的优势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园;良好品德;启蒙教育

高尚的品德、良好的生活行为,不仅是保证幼儿身心茁壮成长的关键,也是支撑其个体未来走向成功的核心。笔者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幼儿阶段,大部分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加之当前家长对幼儿较为溺爱,使得其行为品德受到影响。虽然幼儿的自我控制与自主约束能力较弱,但在此生命阶段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会在生活中模仿家长、幼师的言行,所以父母与其教师的社会行为与言语表达方式,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幼儿的认知造成干预。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当不断强化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始终遵循“一以贯之”的原则,无论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时,或其在家庭中,都应当以相同的标准要求幼儿。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家庭和幼儿园通常是以合作教育的关系存在的,因此家园合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地位。当前,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家庭与幼儿园之间无法完全融合,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为了能够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幼儿时期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养,本文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策略进行分析。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意义

良好品德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务。曾有一位记者采访过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答说:“在幼儿园。”记者又问:“那您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出来一个真理:分享、诚实、责任、尊重、爱心等良好品德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忽视了对这些好习惯的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幼儿长大了再要求也不迟。可是,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从小养成。一旦错过了黄金养成时期,而让幼儿有了错误的认识和不好的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能够让人们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并更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此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品德高尚或懂得约束自我的社会群体,更加懂得珍惜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并清楚地知道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此,幼儿阶段是对群体进行专项教育的最好阶段,而幼儿主要的活动场所便是家庭和幼儿园。但目前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幼儿是教师的责任,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每个社会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社会行为、心理认知,均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其中包括教育环境的干扰、先天遗传、后天教育指导等),而父母要想树立幼儿对人生正确的认知,不能将教育幼儿的责任完全交由幼儿园的教师。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共同关注幼儿的方方面面,例如,培养幼儿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他人分享的习惯等。只有在双方明白在教育幼儿过程中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后,才能够建立教师与家长的有效联系,以便更容易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的。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只有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才能够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二、目前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行为习惯脱节

当前,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过程中,存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脱节的问题。以幼儿进餐为例,幼儿在幼儿园进餐时,会表现出较强的自立性,会自主进餐。而在家庭中,幼儿却对父母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不愿意自主进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做任何事情都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幼儿园中幼儿的各项活动都有更加科学的流程安排作为依托。而在家庭当中,家长对幼儿的言行要求更加宽松,没有相应的流程制度作为支撑,因此导致幼儿在幼儿园中刚刚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在家庭中被逐渐淡化,进而出现上述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仅仅在幼儿园保持良好品德行为是无法实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应当要求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始终坚持相同的行为习惯,并以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协作、共同促进和共同监督的方式实现对幼儿教育的不断创新。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行为的过程中,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第一,部分教师自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而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二者地位不平等。第二,部分家长不重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第三,部分家长认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各司其职,幼儿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教师管。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脱节的问题。

(二)家长对幼儿启蒙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老旧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幼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幼儿家长通常会忽视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启蒙教育,存在对启蒙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部分家长将幼儿教育的时间更多地分配到对各类兴趣班的学习上,部分幼儿的周末比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安排还要紧凑,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不仅没有达到家长预期要求,同时耽误了幼儿启蒙教育的时间,使其无法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此外,除了“望子成龙”类型的家长,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幼儿溺爱,这不仅会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灵造成隐患和伤害,同时更会带来各种负面因素对幼儿的品德和行为造成影响,使其养成陋习,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5+2=0”这种现象意味着家园合作中,家长没有做到自己应尽的职责。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好看的书,分享美食;幼儿回到家,分享被独享代替;在幼儿园,幼儿不小心碰了别人,会说对不起,回到家,不小心摔倒了,部分家长会用脚跺踩地面,责怪地面跌倒了幼儿。

(三)幼儿园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之外,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幼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关键因素。目前部分幼师没有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与家长进行信息对接。同时,部分幼师还存在不擅交际的问题,不愿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导致家长无法实时获知子女在幼儿园的表现,因此无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幼儿解决其在幼儿园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当前幼儿园组织的活动较少,缺少丰富的家园互动活动也使得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项情况无法及时掌握。家园合作还不够深入,较多停留在表面,家长虽然进入了幼儿园,但是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的多,直接参与的少,家园合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策略

(一)消除脱节现象

针对上述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行为习惯脱节问题,首先,应当从消除这一脱节现象的角度出发,构建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使教师能够与家长勤沟通,双方都能及时发现幼儿在其养成良好品德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双方应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在家庭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向对方通报,共同商议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实施后,应当将教育结果进行及时向对方反馈。现在教师和家长之间通过微信相互联系,教师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通过微信告诉家长,家长第一时间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幼儿园应当多举办开展各类亲子活动,通过活动让家长更加清晰地掌握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情况,并在对其他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明确幼儿与其他孩子的差距。让家长由参观转为参与。同时,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拉近幼儿与其父母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针对家长会的形式也应当进行合理的创新,针对不同家长的需求,为其针对性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是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沟通能力,教师要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及时反思、审视自己,尽快和家长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还可将科学育儿知识教授给家长,并根据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联系。家园合作有利于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刻的。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教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与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家园合作还有助于家园两方面在认知上得到互补,在教育上达成相互的合作支持。幼师有处理幼儿各种问题的经验,有专业的见解,能为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品德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家庭成员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家庭环境的质量将直接对幼儿身心造成影响。父母有义务为幼儿创建更加和谐、相互尊重、平等与愉快的良好家庭环境,以此让幼儿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并使其具备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幼师也应当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形成家庭与幼儿园相互协商、互补的教育模式,让家长从原本的被动教育逐渐转变为主动教育,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父母应当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不能将一切教育责任推卸给幼儿园教师,要时时刻刻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三)创新幼儿园的启蒙教育方式

幼儿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应当在幼儿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为其提供更加健康和丰富的环境,并使其能够在这一环境当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经验。同时,良好的启蒙教育环境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幼儿生活中实现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同时,在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教师应当克服自身胆怯的心理,重视起自身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通过教师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够让家长更加充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进一步影响到家长自身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家园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文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幼儿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时,教师不仅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工作,同时还应当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具体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为幼儿制订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使幼儿能够在更融洽、和谐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日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苏艳红.建构乐融融,合作美与共——浅谈建构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J].才智,2019(16):50.

[2]陈亚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及改进策略[J].华夏教师,2020(6):4—5.

[3]叶雅静.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究[J].才智,2020(16):82—83.

[4]胡仙娥.铁杵成针之功,滴水穿石之效——谈幼儿阶段毅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226.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7

一、少儿科技活动能向少年儿童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少年儿童早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对于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要从小培养科技人才幼苗,首先就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爱好,而少儿科技活动就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爱好、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科技活动中,可以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智力等特点,选择有关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科普知识教育。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科学常识,各种自然现象及天文、地理、生物、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讲身边处处有科学的道理;从现代化战争、未来科学的应用,讲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讲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过程,讲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参加科技活动,注意观察、勇于探索、大胆进行科学小实验的重要意义。在活动中,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能力等特点,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如:“风向标”、“潜望镜”、“太阳钟”、“明暗灯”、“小喷泉”、“电磁铁”、“空瓶吸水”、“隔瓶吹火”、“秘密文件”、“奇妙的纸圈”、“烧不着的手帕”、“吹不翻的纸桥”、“会飞的螺旋桨”、“小收发报机”、“中国飞板”“海、陆、空模型”等等。通过讲解科学知识和进行各种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探索知识的动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逐步认识事物、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揭示他们探索奥秘的心扉,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二、少儿科技活动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扩大知识领域,促进各科教学

兴趣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它能使学生智力开足马力,推动儿童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科技活动内容广泛,包括数、理、化、天、地、生各个学科,以及课堂之外现代科技新领域,如:激光、导弹、核武器、太阳能、电脑、超导技术、空间技术等等,进行这些教育时,都离不开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也都与各学科教学紧密联系的。如:在科普知识讲座中讲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的故事”、“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速算妙方”、“怎样使你更聪明”、“祖国之最”、“复习的方法”等知识,不仅与思品、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紧密结合,而且还与心理学有关系,这些都为学习这些学科知识打下了基础。又如:“电磁小鸭”、“蜂鸣式小收发报机”的实验与制作,使他们进一步加深了电磁铁特性的理解和应用;“空杯吸水”、“覆杯盛水”的实验,使他们懂得了大气压力;“飞机模型”的制作与调试,使他们懂得了机翼产生升力的原因;“水上燃烧”的实验使他们懂得了如何调整重心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等于这物体排开同体积水的重量的道理;“灵敏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实验与制作,使他们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而且形象地观察并亲自进行了“人体是导体”的演示--这些都是与小学自然教学密切联系的。通过这些实验与制作,既可以使高年级学生巩固自然课中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使低年级学生为今后学习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进行各种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激发了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推动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人人动手,大胆实践,学会了进行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本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少儿科技活动确实能起到开发儿童智力、培养能力、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各科教学的作用。

三、少儿科技活动有利于组织开展小发明创造活动,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

少年儿童有一种揭示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他们对许多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和意见。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利用科技活动指导少年儿童开展小创造发明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多年来,我们在科技活动中,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创造发明内容,系统地对少年儿童进行小创造发明教育辅导。通过讲解小发明的意义、方法和事例,启发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寻找日常生活中使用不方便的物品,大胆设想,提出改进方法、意见,动手动脑搞小发明、小创造。同时指导他们填写小发明提案表,写好小论文,做好小发明作品。在此基础上,选出优秀提案、论文和作品在少年儿童中指导讲解,进一步启发他们动脑思考,开阔思路。对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小发明提案,在科技小组活动中给予重点辅导制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他们写了上千个小发明的小提案、小建议,制作了几百件小发明作品。有五十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其中有两件作品分别在全国第六、第七届青少年创造发明竞赛只获二等奖,一件作品还获全国第八届发明展览铜牌奖。

此外,由于科技活动内容丰富,需要动手动脑、操作实践,所以在科技活动中还容易发现科技人才幼苗。许多心灵手巧和有特长的儿童,可以在科技活动中逐渐显露出来。这对于早期及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是非常有利的。如:在给儿童进行了“蜂鸣式小收发报机”的实验和制作后,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在指导他们制作中,发现原四年级张辉同学心灵手巧,他制作的小收发报机,线包绕的非常整齐。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形状独具一格,非常灵巧。吸收他参加科技小组后,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很快成为科技小组中的骨干。他制作的科技作品和小发明作品多次在区、市获奖,制作和调试的飞机模型多次在区航模比赛中获第一名。又如:在给儿童系统地讲解了小发明的方法及事例后,在发动他们人人动手动脑搞小发明活动中,发现原五年级徐佐君同学思路开阔、设想大胆。他提出了好几个小发明提案都很有实用价值,其中利用自然课中学到的“水的浮力”的知识,提出的“安全方便蜡台”的设想,很有新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制作,获得了全国第六届青少年创造发明二等奖。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陶行知诗歌;平民意识;教育性;爱国爱民;生活理念;现代启蒙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大众诗人。陶行知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创造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理论,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教育实践成果,可以说,陶行知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位教育家,他心系祖国和平民大众,深知国家落后的原因,志在通过教育来唤醒愚昧落后的人们。因此,不少研究者对陶行知的定位也多是其“教育家”这一身份。事实上,陶行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著述了几百万字的教育理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900余首诗歌,是个高产的大众诗人。值得关注的是,他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在文学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其诗歌创作是与他推行教育改革实践离不开的,甚至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其教育学上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他创作的大部分诗歌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他的教育思想,他通过“文学”样式,采用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对民众进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细品陶诗,几乎每首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简单的诗歌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教育内涵——陶诗所体现出的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彰显了陶行知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一陶行知的平民意识

陶行知作为一位心系祖国和人民的教育家,在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是体现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思想根基。因此,要了解陶诗中的教育内涵,首先有必要对陶行知身上的平民意识做一番详细阐述。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清贫的家庭,自幼便感受到了世事沧桑,深知农民生活的疾苦。他在平日的生活里,接触得最多的也是贫民,12岁时,他就成为了家中的半个劳动力,经常与贫民们一起劳作。由于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陶行知对广大贫苦大众表现出无比尊敬与挚爱的态度,对那些有钱有势者是极为鄙视和憎恨的。陶行知的生长环境使他自幼便形成了亲民、爱民、为民、教民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后来发展成为陶行知思想性格的主干,贯穿在他一生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中,推动着他开拓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化思想路线,致力于建设中国性、平民性的民主社会。其次,陶行知是一位爱国人士,但他的爱国思想有别于古代的忠孝观念和家国思想。中国古代没有“社会”观念,“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中国才出现。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认为忠孝于家或者家族,便是对国家的忠;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成为历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中国古人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家族的利益而缺乏整体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陶行知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文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这个国家的公民融于一个大集体,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共同提高,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他深刻地认识到旧中国的封建和落后,尤其是旧中国教育的落后。他认识到“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的弊端,认为这正是中国教育落后的真正原因。旧中国广大平民百姓无法接受教育、愚昧无知,民众的落后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他同情那些在这个等级社会中无法接受正当教育的穷苦百姓。陶行知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怀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在社会生活中凭着自己的躬耕精神,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对社会进行改造。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平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一生的愿望,他想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创造新生活、创造新社会。再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年陶行知置身于新的社会环境下,深受新的思想与理论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使处于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作为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很快就吸引了陶行知的注意力,他也逐渐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最终他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亲密战友。与此同时,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思想和群众路线、关心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思想也更加坚定了陶行知的平民思想意识。陶行知一生为了人民,他是那个时代人民性觉悟较高的人。他在教育学和文学上的努力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教化平民百姓,他所指示的道路是人民的道路、民主的道路。郭沫若评价他的诗歌是一部“人民经”;余之介评价他在教育上创造了新的民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茅盾也评价说“他的教育理论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可以说是人民本位的教育”,“适应人民的要求而又提高人们的要求”[1]。陶行知先生一门心思为了人民,他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他骨子里的平民意识贯穿了他一生,他是人民的诗人,是人民的教育家。在其诗歌创作中,他的平民意识是彰显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根基,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

二爱国爱民教育

陶行知是一位爱国爱民的伟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2]这是陶行知先生在其论文《预备钢头碰铁钉》中对爱国主义最通俗的解释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爱国必然包含着爱民的因素,所以陶行知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爱农民、爱工人、爱广大的劳苦大众,有一种爱满天下的精神。从爱国爱民出发,他决定“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决心为祖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留洋博士,他从美国回来后,拒绝了大学校长等各种高官厚禄的职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农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事业,到乡村与农民同生活、共生存,下田、锄草、挑粪样样都干。陶行知的这个选择不免遭来不少人的讥笑,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个傻瓜。陶行知并没有因此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他写下《傻瓜》一诗来加以回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傻瓜》)他注意到当时中国社会中教育的僵化落后,旧中国推行“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扭曲了中国的人心,广大平民无法接受到正当的教育,思想愚昧、素质低下。他的选择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这种落后的面貌,他决定一辈子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用教育来爱国爱民、救国救民。除了在教育上体现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外,参加的政治活动也足以体现他爱国爱民之精神。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陶行知积极投身于爱国实践活动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中华民族。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地方起义,领导了南京“五四”爱国运动,支持晓庄师范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响应“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据统计,陶行知从1936年7月到1938年8月的2年零1个月的时间里,共出访26个国家,行程25万公里,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大会。在国外的2年里,陶行知共创作诗歌100首左右,诗歌成为了他最有力的宣传武器。他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到国际上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最大支持、同情和援助。他去马来西亚和印度,了解当地人民的艰辛生活。在印度时,创作了诗歌《阿黑煞的农人》《不可亲近的人》《印度三姊妹》《印度高利贷》,描写印度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在塞特,创作了诗歌《塞特的水上乞丐》,对塞特底层贫民用生命换取生存的遭际深表同情,同时对他们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表达敬意;到达红海后,他写下《给爱西阿皮亚的战士》,对埃塞俄比亚战士抵御外敌侵略的英勇精神表达敬佩之情。陶行知在国外创作的这些诗歌,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国外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因此,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其中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其爱国爱民教育思想,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早在1923年,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他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愿爱你,不愿害你。如果害你,就是害己。”(《国民与我》)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就应该融为一体,要团结共处、相互友爱的爱民思想和情感。他后期创作的诗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中国人》)直接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他对祖国未来的光明前途寄寓了美好的理想。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怀着满腔热血,把诗歌当作打仗的号角、战斗的武器,以炽热的情感,唱破了喉咙,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向前冲。他教育妇女们行动起来,走出闺房和厨房,冲向救国救民的战场,如《妇女大众战歌》;教育人们认清卖国贼,不做卖国贼,把握准枪杆的指向,如《枪杆向北》《枪杆向外》;呼吁国民党积极抵抗外敌,与全国民众共同拯救祖国,如《联合战线》。陶行知创作了大量的有关爱国爱民教育的诗歌,一是出于诗人本身爱国爱民的本性;二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陶行知生活在半殖民、半封建地中国社会的后半期,在这样一个国难深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陶行知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用他的诗歌和行动鼓舞着民众的斗志,对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面对军阀混战,陶行知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在诗歌《军阀的镜子》一诗中,诗人对北洋军阀“压倒主人自作主,挥霍兵饷如粪土,强盗进门不抵抗,主人赶贼他不许”[3]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和批判。当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中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的《不投降歌》对宁死不屈的中国军人忠诚地赞扬,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寄予无限的哀思。抗战胜利后,继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内战,祖国处于动荡的命运之中。此刻,陶行知深感战争会带给国家和人民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于是写作《立刻停止内战》,警示中国同胞的相互厮杀会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希冀停止内战的强烈愿望。诗人对那些为争取祖国解放、民族独立做斗争而牺牲的战士,表达出强烈的敬畏之情,如《纪念“一二八”》《张故上将自忠殉国三周年纪念祭歌》等;对那些贪生怕死、投降卖国者进行了尖锐批评和猛烈抨击,如《安内攘外》《枪杆向北》等。从这些诗歌可以看出,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其诗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情怀。陶行知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爱民教育思想内涵,使得他的诗歌内容紧密地配合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陶诗确实存在着一些具有标语口号“传声筒”式的倾向,但这是对诗歌新的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出现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后人没有必要苛责其创作。总之,人们从这一教育内涵中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对“国家”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其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在国家处于深重的灾难之日,这些诗歌号召人们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生活理念教育

陶行知根据中国当时的教育现状,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人民教育的客观规律,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教育的新路子。[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要把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这一理论,不仅对近代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社会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有启示意义。他的生活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其几百万字的教育论著中,而且他还通过小说、诗歌、杂文、散文、书信、演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其中诗歌就是他运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在陶行知的诗歌作品中,除了一些抒发个人情怀、表达政治立场的作品以及游记之类外,其余诗歌大部分都阐述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具体如下:首先,表达“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提炼出人生真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出真知,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可以发掘出生活的真理;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活对教育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陶行知大部分教育诗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如《孩子自己抱》《初学烧饭》《乡下先生小影》《踏雪》《久病忽愈》《无量福》《保护栽的树》《夏天打蚊子》《送礼》《懒姑娘》《四不可老》等。诗歌“早不做,夜慌张,三顿茶饭,忙杀懒姑娘”(《懒姑娘》),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做饭这一件事,教育人们不可懒惰,应合理分配时间,早点完成该完成的事情。再如,“自己的孩子自己抱,不抱孩子的太太没人要!我从迈皋桥唱到夫子庙,人人都说刮刮叫。”(《孩子自己抱》)诗人创作这首诗歌,是因为他一位朋友的太太不喜欢抱小孩,整天把自己的孩子托给老妈子抱,所以他便写下这首诗歌以此告诫母亲要多抱孩子。陶行知在此诗诗前序言中也说道:“这几句俚词随嘴念来,不过是为小朋友出一口气。”[5]后来,他这位朋友的太太也因此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再如《自立歌》一诗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明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的人生真理。《空想》一诗教育人们不能只想不做,要付诸于实践,这样才能心想事成。《懒姑娘》教育人们要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偷懒。《经济后防巩固》教育农民“自给”才能“自足”的道理。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中,总结出智慧和真理,来纠正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些教育平民百姓的诗歌鲜明地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至今读来,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其次,表达“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在陶行知的看来,“学校”一词有多种含义,概括起来就是:一是指那些专门性的、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学校;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即社会。而在他看来,后者更为重要。陶行知在其文章《文化网》中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6]陶行知认识到“老八股”的传统教育与“洋八股”的奴化教育均不能适应人民大众生活实际的需要,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是“死教育”。因此,他从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出发,提出了这一教育理念,主张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生们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与人民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社会中不断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去改造弊病无穷的旧社会,创造新生活。“青天是我们的圆顶,大地是我们的地板,太阳月亮是我们的读书灯,二十八宿是我们的围墙。人民创作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社会大学颂》)将自然界的万物比作学堂的设施,整个大社会就是一个大学堂,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围墙的“大课堂”中互为师生,互相学习。在《诗人节祝辞》中,诗人直接鲜明地表达了“社会为学校,人民是老师”的观点。《活的教育》中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教育比喻为自由的鸽子,以此告诫教师们不要牢牢地将学生拴在学校里,要给予他们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小先生歌》中也唱出了学生的心声:“我是小先生,看见鸟笼头昏。爱把小鸟放出,飞向森林投奔。”(《小先生歌》)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陶行知的这一教育思想与早期青年教育思想非常相似。在看来,社会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接近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只有周知社会人生,才能为改造社会创造条件。[7]最后,表达“教学做合一”的观点。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那种教师盲目灌输知识给学生的做法,他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教”与“学”,因此,他创造了“小先生制”的学习方法。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我是小先生,这样指导学生:‘学会了赶快去教人,教了又来做学生’。”(《小先生歌》)号召千千万万个小孩子摒弃知识私有观念,“即知即传人”,教别人的同时也教自己,不做守知奴,“热心好比火山喷,生来不怕霜和雪,踏破铁鞋化愚蒙。”(《小先生》)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儿童年献歌》《儿童节献词》《送三岁半的张阿沪小先生》《送翁家山小朋友》《跟人民和小孩学习》等。其次,陶行知强烈反对学生只“学”不“做”,动脑不动手,严重脱离生活实践。他在《两位先生的对话》《贺宝山师范创校纪念》《贺安徽中学十周纪念》《儿童节歌》《手脑相长歌》等诗歌中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真理的真切体验,“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相长歌》)总而言之,陶行知在其诗歌中灌输的生活教育思想,通过直白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可以从他的这些教育诗中化解愚昧的思想,学到生活的真理。

四现代启蒙教育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陶行知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明确指出,我们是现代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应该过得更为现代化,接受现代教育;因此,他试图通过教育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持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须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8]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追求社会的现代化,更强调社会中人的现代化、思想和感觉的现代化,并以此来引导行动的现代化和生活的现代化。陶行知在1934年提出“第一要整个民族现代化……第二要整个生活现代化……第三要整个寿命现代化”[9]71的教育宗旨,是他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总纲领,通过教育实现对中国现代化长期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他长期从事以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总方针。[9]71他在教育上的现代启蒙追求,在其诗歌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这首先体现在他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承认和尊重上,而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承认和尊重其本身也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漠视和排斥个体人格和生命尊严。进入到近现代社会以来,可以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带来了人的个体的解放,个体的生命和价值才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尊重。陶行知的很多诗篇都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对儿童的尊重。他认为儿童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创造力和能量,等待着人们用爱心去引导他们。为此,诗人强调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他创作的《小孩不小歌》一诗,告诫人们“小孩不小”。另外,诗人还创作了很多儿歌和关爱儿童、教育儿童的诗歌,如《小先生》《小先生歌》《小朋友》《变个小孩子》《儿童节歌》《儿歌》《广西小孩》《“一二八”儿歌》《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儿童四大自由》《新唐僧》等,不断呼吁人们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体生命和价值,用心去呵护他们。潘涌认为陶行知“高标‘儿童中心’的教育理想,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活力的智慧‘人’而育之,登高率先发起了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灭童’传统的尖锐挑战,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立人’主题的先河。”[10],他对陶行知尊重个体生命、关怀现代化教育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次,陶诗中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还表现在,陶行知将现代的新知识、新思想带入诗歌中,以此来对人们进行启蒙教育。诗歌《放爆竹》《村魂歌》就鲜明旗帜地喊出了“把新的惊起,把旧的吓跑”(《放爆竹》)、“同去改旧村,同去造新村”(《村魂歌》)的创造新生活的愿望。《香姑的表姊说上海》《糊涂的先生》《乡下老眼里的电灯》《赶上史考梯》《结婚杂感》《某女士就职》等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文化:穿西装的男士、火轮、电灯、微积分、火腿三明治、马桶等一些新鲜的事物映入人们的眼帘,让人们感受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另外,在陶行知看来,中国教育的弊端在于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而这又主要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畸形教育观念。因此,陶行知力求打破这一落后的教育体制,传播现代化的启蒙教育思想。他的诗歌《告书呆子》《学生或学死》《活的教育》《拉车的教员》《教师歌》《两位先生的对话》等要么是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讽刺,要么是传播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诗人创作这些具有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的诗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陶行知认识到广大民众思想的保守、愚昧,人们的思想变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意识到只有通过对这些新知识、新文化的传播,开启现代启蒙教育,才能拯救思想落后的人们,拯救愚昧落后的国家。再次,陶诗中所体现的民主教育思想也是其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的展现。“民主”是西方文明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中国的民主之路远远晚于西方国家。民主或民主社会,是近代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理想。陶行知对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抱有极大的希望。早在金陵求学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民主社会的渴求,立志将来致力于创建一个民主共和国。留学期间,受欧美民主思想的感染,他更是下定决心要创立一个民主国家。因此,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民主宣传与民主运动的实践中。在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中,他借助文字、歌咏、讲演和日常交谈等多种方式,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摇旗呐喊,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化道路披荆斩棘。[9]161在其人生晚期,陶行知致力于倡导和实践民主教育活动,积极号召鼓励民众行动起来,争取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社会。关于民主教育和倡导民主社会的理论不仅渗透在其大量的理论文章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中,如《民主》《民主第一》《民主到那里去》《科学与民主结婚歌》《民主进行曲》《向民主小姐求爱》《迎接民主年》等诗歌都体现陶行知的民主思想。民主社会彰显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体现。中国几百年的封建社会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民主所代表的启蒙思想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它是人民治理自己的国家、真正做国家的主人的体现。所以,陶诗中所彰显的这一现代启蒙思想教育,有利于人们为实现建立一个民主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陶行知用诗歌的形式,宣传他的民主思想,为民主讴歌。在诗歌中,他高声呼喊:“民主第一!民主至上!民主万能!民主是应该无所不在。”[11]强调民主要到儿童队伍里去,到前线去,到士兵里去,到农村去。陶行知通过诗歌的力量,向大众宣传民主思想教育,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民主运动中来,共同建立一个民主社会。陶行知的诗歌创作致力于宣传其教育思想,这一创作特点使其诗歌不免带有比较明显的概念化毛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从文学角度来讲,这也是他对中国传统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说是其诗歌的亮点所在。在陶行知与他人合编的两本教材《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中,他将自己创作的大部分诗歌编选入教材来教导民众。不仅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而且其崭新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体、白话口语入诗等)对传播新文学(新诗)也有一定的宣传作用。以诗歌受众(即平民百姓)的接受能力为基点,采用大众化、口语化等不加雕琢的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语言,以及符合人们惯常思维逻辑的语法结构,以贴合平民欣赏风格和易于接受的外在形式,来传达其诗中蕴含的教育内涵,是陶行知诗歌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陶诗所体现出的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内涵彰显了陶行知爱国爱民的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诗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结晶,不管是从其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来看,还是从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来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茅盾.我所见的陶行知先生[G]//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6:148.

[2]陶行知.预备钢头碰铁钉[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7.

[3]陶行知.军阀的镜子[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7.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211.

[5]陶行知.孩子自己抱(前序)[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3.

[6]陶行知.文化网[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30.

[7]李仁卿,任保印.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管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2):71.

[8]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M].北京:新北京出版社,1951:22.

[9]吴擎华,朱小蔓.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10]潘涌.论陶行知的教育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126.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

一、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程度。学前教育指的是0—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其重要性表现为:1.有利于尽早填补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变和优化特殊儿童的大脑结构;3.有利于正确引导和提高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4.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是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音。儿童正处于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的损害了儿童的语言功能,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导致许多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善,常出现自闭、内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听障不完全等于聋哑,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助听器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去练习发声和正常交流的,这些儿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不少听障儿童在学龄阶段虽然进入正常小学,但在二、三年级以后成绩不断下滑,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最后父母还是选择了聋哑学校,造成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因此,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抽象,他们无法理解,加上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更早,而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大脑发育,刺激和训练其听觉、语言表达和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果错过了某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儿童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这听起来好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获取和理解音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元素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和训练。例如:一般的儿童早期教育,教师会选择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手段对其进行启蒙教育,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音乐活动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换个角度看,要让听障儿童开口歌唱或许很难,但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感受音乐、音乐欣赏等活动还是可以应用到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中的。

(一)韵律活动。一般的儿童进行韵律活动是训练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而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听辨节奏的变化,在音节数量、音型、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对身边声音的捕捉能力,并快速地反应出来,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倾听感受音乐。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孩子告诉老师听到了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声,也可以是儿歌。通过这样的游戏教育形式,孩子会知道声音有大小、强弱、长短等差别,能够寓教于乐。

(三)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不同的节奏、情绪的音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节奏明显、易于理解的音乐,还可以带领孩子编排音乐剧,使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的结构,建立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小结

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是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孩子感受环境、生活和音乐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孩子,不要把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变成机械的康复训练。

作者:梁冬玲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习重要性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彰显出我们知识的坚固,但社会形势不容乐观。所以,作为一名即将从事幼教的学生,我有以下体会: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及任务

中国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国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幼儿教育8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纲要还指出,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贯穿在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等全部生活与活动之中。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案例分析

1、据查访,在我国沿海许多小工厂内,有不少年龄在15——18岁的孩子辍学在那打工。虽然有不少是因为家境贫寒不能完成学业,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不想读书(或者是不喜欢读书)。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是否可以说是幼儿教育的一大失误呢?针对孩子不想学习,我想这与孩子在接受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家长或是幼儿教师应该进行反思——是否对幼儿的教育不够关心或者是对幼儿的教育引导有误。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或老师关注的。

2、我国甘肃省曾对农村边远山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入学前受过学前启蒙教育的儿童在语文、数学两门主要学科的成绩上要远远高于入学前受过启蒙教育的儿童。另外,国外也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对学龄前进行过初步的数学启蒙和训练,这些儿童到了十三四岁,其数学成绩比未受过学前期训练的同龄人要好。由此可见,学龄前的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一些有关数学的粗浅知识,发展其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更能对幼儿进入小学甚至中学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幼儿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学习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2)、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种子会发芽?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等等一系列幼儿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是幼儿通过向科学海洋的航船,兴趣是航程的向导。

(3)、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蜒都飞的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蜻蜓?它们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这些幼儿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蜒低飞和天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