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药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37

早期药学论文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叙事医学;药学服务;临床药学;药师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师工作重点逐渐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越来越多的药师开始从事直接面向患者的药学服务,如开展药学查房、协助制定给药方案、药物重整、用药教育、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慢病管理等工作。药师在抗感染、抗肿瘤、抗凝治疗、降糖治疗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1-5],已经成为治疗团队的重要一员。笔者早期曾指出:药师与患者之间双向、积极的交流有助于双方的理解,提高药学服务的有效性[6]。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要求药师不仅仅提供用药支持,更应重视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命质量[7]。因而,提高药师沟通等人文素养,对于推进药学服务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学人文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日益受到临床医学界的关注,为药学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本文拟就叙事医学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叙事医学的概念内涵

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丽塔·卡伦首次提出了“叙事医学”[8]。叙事医学是由人文医学、叙事学和医患关系研究等学科知识汇集而成的一种医学,叙事能力具有识别、吸收、解释和被疾病故事所打动的能力。卡伦教授认为,医学与文学渊源深厚,医学在本质上是叙事的,叙事的作用不亚于数字及专业术语。以情说话、带情倾听、用情看病,回归医学本身,叙事医学由此应运而生[9]。实践叙事医学,由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工作者通过“吸收、解释、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为其提供充满尊重、共情和生机的医疗照护[10]。叙事医学采用文学叙事来丰富医学,认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义;用叙事来体现医学人文,聆听排斥科学话语的患者声音。简单讲,叙事医学就是讲生命的故事,把医者和患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1]。根据卡伦教授研究,书写平行病历是医生实践叙事医学的主要形式。平行病历记录疾病带给患者的主观感受,也描摹诊治过程中医患的所思所悟,是“非技术性”的人文记录。提高医者叙事能力,可以从“细读、关注、共情”三步做起。细读。以读者而不是医者的角度阅读疾病的故事,从文字中体会和意识到患者面临疾病、苦难、死亡时的精神冲击,也可以意识到技术的局限和冰冷。卡伦教授在著作《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中提出了细读法,以及细读文本的五个要点[11],包括:1)框架(文本的作者、读者及其空间结构);2)形式(文本体裁和结构、叙述者、暗喻、典故等);3)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线);4)情节(文本中发生的故事);5)意愿(作者创作的目的)。关注。关注病情是考验医者的智商,而重视病人的心情可以检验医者的情商。在医疗实践中,除了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更应积极关注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情感诉求。共情。通过细读和关注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就能够实施有效沟通,与病人的情感相融合,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共同面对治疗的成功与失败。叙事医学包括三个要素[12]:即关注病人的故事、再现医者的实践、接纳医患间的共情。三者合一,为现代医学注入情感的活力,也是医者成为“师”的必由之路。国外叙事医学临床实践可参考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卡伦教授主编、郭莉萍教授主译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一书[11]。学者Bayoumi指出了作叙事医学的五条原则[13]:第一、数据的呈现顺序应反映这些故事,而不是混乱的数据收集;第二、病例报告应反映患者的患病经历,例如:包括病人主诉,而不是令人遗憾的转诊原因;第三、病例报告应反映演讲者的诊断或治疗逻辑;第四、既往病史应包含涉及患者现状的一切因素,如用药史和家族史;第五、案例报告的语言应适合讲故事,并顾及患者的经历。

2叙事医学在国内的发展及应用

国内从2008年开始引入叙事医学的概念。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于2011年11月召开了首次叙事医学座谈会;2015年10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了郭莉萍教授主译的叙事医学奠基之作《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2018年9月,韩启德院士主编的《叙事医学》杂志创刊;10月,南方医科大学将叙事医学列为住院医师规培课程,随后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将其列为选修课程;11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叙事医学研究中心。2018年11月15日—16日举行的第二届北大医学人文国际会议中,叙事医学创始人丽塔·卡伦做了《叙事医学》主题发言;2019年4月的博鳌·健康界峰会上首次设立了“叙事医学分论坛”[12]。2011年被认为是叙事医学正式引入我国的时间[14]。截止2020年2月4日: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篇名/题名中包含“叙事医学”的论文,排除会议、报纸、重复等文献,共计246篇中文期刊文献,另有学位论文3篇。研究领域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和中医学,研究方向涉及肿瘤或临终关怀、重症医学、妇产科、慢性疼痛、糖尿病、精神心理等。由各年度发文数量可以看出(图1),近年来叙事医学研究热度逐年增高。其中,有10位作者论文署名≥5次,为叙事医学的主要研究者,然而,叙事医学应用于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的文章极少,截止2020年2月4日,国外仅有2篇发表[15-16];如一项研究评价了叙事医学的应用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16],药师采用叙事方式和传统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叙事性访谈揭示了患者需要进行更多的沟通,有助于改善用药依从性。国内药学期刊尚无相关主题文献。随着叙事医学的应用,已开始衍生“叙事药学”的概念。“药事网”2019年12月31日登载了一篇题为“叙事药学--倾听患者擅自停药背后的声音”的文章;南京鼓楼医院药学部葛卫红主编的《中国临床药师成长实录》[17],收集了47家医院127名药师的171篇文章,以亲身体会或真实案例的形式展现了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时所经历的困难与困惑、成功与收获,充满了叙事医学的元素。

3叙事医学理论应用于药学服务作用和意义

3.1有助于药学工作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药师“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将是医院药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药师可将“叙事”融入到药学工作中,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患者疾病故事的讲述者、倾听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增进对患者的理解,从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3.2有助于提高药学服务的深度。目前医院药学已开展和参与了病区药学服务、多学科联合诊疗、药师咨询门诊、线上咨询服务等多种项目,推动了药学服务的快速发展。在提高药学服务的数量的同时,我们更须注重药学服务的质量。基于“叙事医学”的个体化药学服务,有助于保障药物治疗的适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提高药学服务的深度。3.3有助于培养药师人文素养。目前,医护人员已逐渐将叙事医学应用到医疗工作中。药师将叙事医学应用于药学服务,有利于进一步培养药师人文素养,与医护人员同步。建立医药护协作关系、职业集体关系,对药师深入临床工作有积极的意义。3.4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药患关系,树立药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叙事医学实践对医患关系的促进作用在国外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18]。叙事不能替代科学,但有助于建立有温度的医学;将“叙事”应用于药学服务中,有助于赢得患者信任,增强患者对“药师”职业的理解,从“模糊认识”逐渐转为“清晰认知”,树立良好的药师职业形象,这在当前国情下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

4提高药师叙事能力的方法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82例,其中男293例,女8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6岁。新鲜骨折339例,陈旧骨折43例。左侧237例,由此145例。

1.2手术方式采用空心螺钉加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术式275例,克氏钢针加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术式107例。

1.3骨折愈合时间长者78d,短者42d,平均56d。

1.4疗效判定标准随访256例,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疗效判定标准:优:膝关节活动度>135°,活动后膝关节无任何不适,患肢肌力正常,恢复原来的工作何生活;良:患肢膝关节活动度90°左右,活动后稍有酸痛,肌力较健侧弱,恢复一般工作和生活;差:患肢膝关节活动度<45°,活动后肿痛且肌力明显减弱,不能参加一般工作。随访后结果:优313例(82%)、良67例(17.5%)、差2例(0.5%)。

2功能锻炼方法

2.1术后第1周术后患肢抬高20~30cm,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术后水肿[2]。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收缩活动,膝关节轻缓伸屈,每日2~3次,每次2~5min。3d后患者可坐在床上,适当增加活动次数和延长活动时间,但膝关节屈曲不宜>90°。

3讨论

3.1促进骨折愈合髌骨骨折采用空心螺钉或克氏钢针加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术式,术后可大胆摒除外固定,鼓励早期活动,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能促进骨折愈合,加速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痛苦。本组病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周左右,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缝合或单纯钢丝固定术式的愈合时间,且患者伤肢功能恢复较快、痛苦小。一般的丝线缝合、单纯钢丝固定,作用差,当膝关节屈曲活动时,骨折端容易分离。而空心螺钉或克氏钢针加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术式,恰巧利用其抗拉力强度吸收了全部分离张力,有利于骨折压缩愈合。这就为我们制定的早期有计划的功能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条件。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刺激和加速骨痂的生长,保证运动元神经何肌纤维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的正常运行,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我们骨科护士掌握了这个道理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

3.2加速功能复原髌骨骨折采用传统术式固定后,还需加用长腿石膏托外固定4~6周,患者卧床无法活动,由于关节的长期固定,限制了膝关节早期的功能锻炼,同时还易引起肢体组织的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僵硬而造成肢体功能恢复延长。若过早撤除外固定加之不适当的活动还可使丝线或钢丝断裂,导致骨折分离,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相反,采用空心螺钉或克氏钢针加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术式后,按照我们制定的早期功能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地施行功能锻炼,关节活动不受限制,肌肉收缩时可以增加关节的有效循环血量,给关节软骨断面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和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还能使膝关节的屈曲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程度,不需要消耗时间进行物理治疗或漫长的锻炼,因此,骨折愈合全部疗程大为缩短。

3.3防止并发症本组病例因无石膏外固定束缚加之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能解除患者不正常的床上生活,对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很大,使之食欲增加,体力增强,精神愉快,气血流通,睡眠良好,代谢旺盛,符合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促进了骨折愈合,加快了功能恢复,减少了痛苦,有效防止了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3]。

本组病例中极个别疗效较差者,主要原因时患者年老体弱、惧怕疼痛或不配合功能锻炼所致。

【论文关键词】早期功能锻炼对骨折愈合影响

【论文摘要】目的讨论早期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术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观察分析髌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伤肢功能恢复的效果判定。结果正确的早期功能锻炼不但能缩短骨愈合时间还能促进伤肢功能尽快恢复。结论骨科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早期功能锻炼方法并积极主动指导患者进行锻炼,从而达到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伤肢功能尽快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进.空心螺钉加钢丝张力带联合治疗髌骨骨折82例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杂志,2008,1(7):37.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3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成果斐然。这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本草的目录学研究。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尚志钧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以及最近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内地本草专著的目录学调查。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4

1创新意识的教育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实际药学的领域中敢于尝试、推陈出新。而该专业的研究生是积极从事医药学高层次专业的专门研究人才,他们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必须要有善于发现医药学“新领域”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要使我国的医药学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创新意识的培养

2.1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创新目标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永无休止的前进,学生就有了创新的精神粮食。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在已经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研究生中不断通过课内外更深层次的著作、科研活动引导激励,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专业工作的多方面的教育。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代研究生必须明白的道理和历史责任感。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研究能力的基础,是重点、难点的突破口,是创新的关键。教师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我们的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极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容量大,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在现代信息的社会里,药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新的技能变得直观、生动、形象,这样更便于研究生研究和理解。药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让学生有所获”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研究生在理论上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要求,故此教学要在理论教学中求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他们缺乏感性认识,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多做些社会研究和学科动手实验,使他们学有所得,激起学习研究的欲望。

2.3教师的作用教师可利用自身的学术领域时间较长,为学生介绍与提供有关的网站、期刊及最新的讲座,以接触其它学术资源,让他们有新鲜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进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学术社区,了解什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等。研究生教学是成年人的特殊教育,他们都已经具备了质疑的研究能力和品质。但是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通用的研究方法课未必能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全部研究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程自身的特色,讲授一些研究方法,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2.4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代药学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此可结合课堂教学,将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及部分设备的运行原理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来,能使学生感性地、深入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对学生将所学药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较快地适应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需要也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改革开放实验室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举措。提供完全自由的实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又可以弥补实习教学的不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5表奖创新人才,激励创新进取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合,表奖有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是十分必要的。那样,这个学校将会因此产生一种为创新而学习,为学习而创新的“创新学习”学术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论文大赛、向杂志和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投稿,也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用英文写作论文,推荐优秀学生向其他相关研究方向的教授请教。同时,大学研究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的演变、研究方法、发展动态,可以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发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积累经验和知识。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双创;教师;核心素养

医药行业一直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朝阳产业[1]。总理曾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政策保供等相关措施,要“急群众所急”,推动相关措施加快落实到位。如何实现老百姓的诉求及总理的批示对药学这门直接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创新。培养药学创新创业人才是药学高等教育目前的首要任务。药学及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的药学职业道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学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制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背景下,新药研发、营销渠道和管理模式的革新亟须自主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2]药学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强,高水平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教师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对药学及临床药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学院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基础学科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多年的教学习惯和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课堂教学仍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老教师限于自身知识体系等原因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29.82%,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培训,存在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技能不高、主导驾驭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差等问题,同时,也存在出校门即上讲台的现象,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双创教育的激励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和考核理念不够理解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主动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师对双创人才培养的投入有待增加。双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双创观念、掌握基本的双创知识和理论、熟悉创业的流程和方法、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责。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科学研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相关课题的申报上,仅限于上好课、做好科研、绩效考核达标,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规划、职业发展、论文指导、自主科技创新、就业工作指导等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欠缺。3.“双师型”师资缺乏。学院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应聘到高校进行工作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由于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不能提供有效的创业咨询建议,在指导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信心。

二、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途径

1.规范创新创业竞赛。《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办法》明确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机构,由分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和科技处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团委和学工处负责人为秘书长,人事处、研究生院、科技处、财务处和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工作组负责研究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工作方案并进行赛事安排,调研起草学科竞赛的相关文件。各学院在院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相应学院竞赛工作组,对接并负责各学院内赛事工作。成立校院两级专家组,建立导师库,负责校内培育项目和竞赛项目指导、参赛项目的遴选和参赛团队的选拔。设立竞赛工作专项经费、竞赛奖励专项经费。竞赛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备赛培育项目和竞赛参赛项目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相关学术科技活动和各项竞赛;校赛、省赛和国赛参赛费用;指导教师酬金和外请专家评审费等。竞赛奖励专项经费奖励在省级或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参赛项目成员和指导教师。竞赛全国特等奖团队前3名成员、全国一等奖/金奖团队前2名成员给予免试研究生资格,“5+3”学生可优先双选,一年级学生可获转专业面试资格;对获得学科竞赛全国特等奖团队第4-8名成员、全国一等奖/金奖团队第3-8名成员、全国二等奖/银奖团队前8名成员、全国三等奖/铜奖团队前6名成员、省级一等奖/金奖团队前5名成员给予面试研究生“绿色通道”申报资格。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教师在申报各级各类技术职务时,经校竞赛工作组认定,该工作可折合成教学工作量并予以认定;以参加学科竞赛学生为发明专利人或软件著作权所有者的,均按学生外排名第一的教师业绩予以认定,并发放科研津贴奖励。2.积极主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学院着眼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在继续坚持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按照国际知名高校、国内其他知名院所、本校“333”比例前提下,逐步减少本校毕业生的留校比例,加速教师培养国际化进程。同时,学院制定了政策,并采取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培养的方式,努力培养一批国际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学院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与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加大校级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从引进的年轻人中培养人选,不断创造条件、强化目标、积累成果、提高质量,为实现部级及省级教学名师的突破夯实基础;将部级教学名师培养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进行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建设,形成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协同共生的局面。3.加强教师教学投入。学院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科研为主型。学院坚持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按照学校规定确定各级教师岗位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时数和比例。注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积极组织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加强校企联合,以本院科研实验室为依托,建立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开设双创讲坛及药学实践与应用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双创人才。

三、展望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相信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过不断强化药学院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药学院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将核心素养融入各教学环节,将会对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实现我国医药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转变,突破各种约束条件的阻碍,依靠产业变革与技术突破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药学行业新的增长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罗娇艳.从创新创业视角谈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9):15-16.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临床“5+3”医学生;临床科研;导师

临床医学“5+3”是5年本科教育加3年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体化培养模式[1],是满足我国现代化医疗卫生建设需要而建立的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新体系。教育部明确要求“5+3”培养模式中“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2,3]。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满足医学发展需要,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与临床医学部结对形成课题组,建立导师制,对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临床“5+3”学生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科研的探索研究。该研究建立了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从提炼临床问题、检索文献、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最后采用试卷考核独立评分的形式检验最终的学习效果,具体研究步骤如下文。

1导师制的建立

导师制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著名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曾在《英美德大学研究》中写道:导师制的师生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4]。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与临床医学部联合,抽调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招募大学三年级临床医学“5+3”学生10人。学生均签署了参与研究的知情同意书。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师生进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负责2-3名学生,建立起基于导师制的早期接触临床科研的探索型教学模式。一共安排了26个学时进行学习和考核,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作为研究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从临床问题凝练科研问题

大学三年级的“5+3”医学生还没有临床实习的经验,不能敏感地发现临床问题并凝练成科研问题,这就需要导师的帮助。以神经内科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疾病为研究背景,结合真实病例,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问诊和查体,启发学生自己讨论疾病的诊疗经过,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护理等[5]。在讨论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并在导师的引导下凝练为科研问题,进一步学习研究。这一阶段采用6学时完成上述内容的训练,使科研与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为后续临床科研的开展奠定基础。

3文献检索的学习

带着从临床问题凝练出的科研问题,导师帮助学生设计模拟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找。文献检索是临床科研的基石[6]。导师指导学生检索文献,培养学生循证的科研意识[7]。具体步骤如下:①导师介绍文献检索相关术语,如关键词、字段等;②导师和学生一起练习使用中外文献检索工具,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外文数据库如SpringerLink电子期刊、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等;③结合科研课题关键词,进行文献查找和小组讨论,设计出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验方案。我们安排了6学时进行这一阶段的学习、训练和讨论。

4统计分析的实战

有了临床数据,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解释和推断。这一过程离不开统计分析,因此培养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文献中的统计分析,再结合自己模拟课题的研究内容,训练描述入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绘制规范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其次,结合文献和模拟课题的研究目的,培训学生掌握常见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和适用范围。例如,何时使用单因素分析,何时使用比值比(oddsratio,OR),为何要进行分层分析,为何要列出调整前结果和调整后结果等。通过文献的统计分析学习和模拟课题的统计实战,学生高效地掌握了统计分析方法,锻炼了统计分析能力,深刻认识了严谨的统计分析思维对科研的重要性。临床数据统计分析的实战利用8课时完成。

5科研论文的撰写

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对临床研究的最终表达。我们以高质量的论文为范例,基于论文撰写须知,与学生逐句逐段讨论,多篇文章论证,分析各自优缺点,提高学生论文撰写的逻辑思维和行文能力。以引言的学习为例,引言的目的是引入研究的疾病或者现象,一般包括该疾病导致了哪些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内容。以上这些问题,并非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高质论文的深入分析,体会好的引言是什么样的,从而掌握论文引言的写作方法。临床科研论文撰写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共计4个学时完成。

6效果考核

经过上述学习和训练,我们最后采用试卷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收集10篇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献,每名学生分派一篇,文献中涉及试卷答案的内容提前隐去,就以下问题进行考核:①文章的研究设计属于什么类型;②引言中研究的创新性是什么;③统计分析使用了哪些方法;④结果部分,统计图表应用是否规范正确,能否换成其他形式;⑤讨论部分,如何对该论文研究结果进行推论。每个问题为20分,满分100分,试卷隐去姓名,导师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打分,合计每张试卷的总分。结果表明10名学生考核分数均在90分以上,证实导师指导临床“5+3”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科研的培训效果是良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了预期培训的效果。7研究体会通过此次探索性研究,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①临床科研的参与和实践过程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临床科研,如何进行临床科研,而不再是纸上谈兵;②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基于临床病例发现临床问题并凝练为科研问题,是临床科研起步的关键;③文献检索、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都是临床科研必备的基本素养,指导学生早期学习并掌握这些基本功为今后临床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之,基于导师制,由临床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以经典文献为样板,以临床实际问题为核心,从临床思维、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统计分析、论文书写技巧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早期接触临床科研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构建了以医学教育改革为导向,以临床和科研创新为根本,满足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导师制培养体系。通过小样本探索性研究,为临床“5+3”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科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值得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探索。致谢:高扬,朱文迪,冯健媛,唐恩雨,俞婕,张书源,吴杨,宋佼洋,弘毅,杜尔悦10位医学本科生对本文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学虎,成军,赵渝.多种教学法在“5+3”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实施与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0):56-58.

[2]吴国翠,曹凡,王妍,等.临床医学专业长学制学生对科研方法课程的需求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3):197-199.].

[3]张磊,刘昌伟.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医药,2016,20(9):1807-1809.

[4]徐昌水,高云,张大雷,等.基于“三早理念”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71-74.

[5]赵靖,韩书婧,张杰,等.浅谈医学研究生文献检索及应用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2):92-93.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具体层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二是抽象层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是科学教育的实体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是科学教育的灵魂。不断现代化的中医学已经为融现代与传统为一体的科学精神创造了一种契机,我们应当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归纳符合中医学形态的科学精神,把握中医学为我们创造的科学精神,培育中医药教育的科学灵魂。

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自觉崇尚科学的精神状态,它蕴涵着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是开启民智、彰显理性的先锋。科学精神所造就的是人类对科学的追求和探索,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1.1科学精神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科学精神所张扬的,是贯穿于一切科学活动、一切科学探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准则,包括思维所依据的准则,判别所依据的准则,行动所依据的准则等等。一个人若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些依据和准则,就必定会陷入背离或远离科学方向、科学道路而滑向认知的误区,滑向离真实、离真理、离真情越来越远的道路上去。由此可见,科学精神实际上是从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分,其内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与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总结科学精神的内容时,既要考虑其时代特征,又要关注其继承性,既不能泥古不化,又不能以现代科学偏废传统.

1.2现代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与现代科学体系相伴而生的,是西方古代科学精神的延续。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科学精神,有一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亚里斯多德曾说:“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正是整个古希腊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兴起于以培根为代表的感官唯实主义的西方近现代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和功利性。培根说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应当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海森堡为近现代科学被功利性推进的图景作了如下描绘:“知识的每一步进展都和从它能引导出什么实际应用的问题相联系,科学的进展被描绘为征服物质世界的十字军,实用成了时代的口号”。应该说古代的西方科学远远落后于中国,但西方人对待科学的态度使西方人无形中在不断地进行科学知识的积累,进行科学手段和方法的探求,同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并在运用中得到发展。18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西方科学开始走到了我们的前面,近、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夭文学、地理学等等应运而生。在医学史上,显微镜的发明就使西方人对疾病的认识步入了新的阶段,结束了数千年来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正因为如此,西方古代科学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精神也就萌芽于西方古代的科学精神。

1.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创造了早期科学的辉煌,我们不能因其衰微而否认其合理而深刻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上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态度,蕴涵着深刻的科学方法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以伦理为本位的实践观,强调要认识自然万物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普遍规律,并倾注精力去寻找利用这些规律的方法,从而达到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目的。传统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民族的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医药就是中华传统科学精神的杰作。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诞生了完整、丰富、而又无法取代的理论体系。在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科学没有进入微观世界去分析物体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规律.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类的科学手段极其落后,科学知识的积累刚刚起步,人类对绝大多数自然现象槽懂无知,天人合一的观念,使科学能够跨越许多障碍,创造出中医药的奇迹。但夭人合一的观念也推动了以自省、自我完善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形成了注重人文领域的间题,而对自然之物漠然处之、被动顺应的态度,并进而造就了泛道德主义的传统文化特质.当人们总是以伦理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的时候,就不可能赋予自然本体的地位,就缺乏一种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客观地认识自然的动机。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不再张扬科学领域的理念,科学精神被剥离了出来,并逐步消失。但我们不应该否认传统科学精神曾经所开辟的科学途径,对今天的科学仍具有指导意义,重新挖掘传统科学精神对培育完整的现代科学精神体系是十分为重要的。

2科学精神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是一对卵生兄弟,是人们在抛弃谬误、获得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维和行为。但科学精神是激励和规范人们创造活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激励人们进行实践创造活动的精神支柱。正是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人们看到了理性力量的伟大,开始不断地进入微观和宏观世界,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认知和发掘更强大的科技力量。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是程序、途径、手段、技巧或模式,从总体上看,科学方法不外三大部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科学方法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产生,科学方法中蕴涵着深刻的科学精神,我们研究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必然要从中医学的方法论入手,从中不断提取科学精神的元素。

2.1中医学的科学精神,其实质在于开发人类思想最大的潜力.中华传统科学精神的这一特质与现代科学精神所倡导“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高级思维是不谋而合的。人类社会正是依靠了这三性思维,才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文明的。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是古代的系统辨证哲学方法,“从象测脏”实际上是原始的黑箱方法,“取类比象”实际上是原始的同构方法以及辨证方法、原始的系统分析法或状态变量法。这种发散性思维、立体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构思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另辟蹊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类的智慧,使科学能够突破科学手段不足、科学知识有限的难题和科学研究与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取得发展。这也是一种提倡深思熟虑、勤于并善于观察、事事留心、善于哲理思考的科学态度。

2.2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在于倡导一种唯物、辨证的价值观。在人类还处在原始的神话与迷信的时代,中华民族就能诞生这一新颖的医学学科,一直为世人所惊叹。中医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之所以能按照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独自发展,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渗透着唯物观和辨证地看待世界和自然界的方法论。“天人合一”的观念、“道”的概念就是强调要研究自然界、适应自然界,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来思考、来观察.远古中国巫术盛行,但巫术既研究神学,也研究自然规律,甚至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顶礼膜拜,乃至神秘化。远古中国对神学的研究、对自然界的研究以及哲学家对社会人与事的研究,互相包含与肯定,互不干扰,为唯物观、辨证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在于为中医药创造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医学采用整体观去研究人体和疾病,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思维,摸索科学的方法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创造出辉煌而惊人的科学奇迹,与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中医学的书籍浩如烟海,可谓学派纷呈而又海纳百川,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这一点与西方中世纪教会统治下把愚昧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学术界,科学环境极为黑暗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2.4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在于倡导积极的、多元的思考方式。中医学研究人体和疾病,要求医学研究者必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因为没有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深刻研究,既使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也不可能认识人体的发病规律的.事实上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系统的同时,对人体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及其三者的相互关系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黄帝内经》就是古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而成的。

3弘扬中医药中的科学精神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达至思想、观念现代化的最重要基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对中医药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弘扬中医药学中的科学精神,可以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中国的近代史上,对科学的认识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现代科学传入我国之时,正值内优外患,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科学成为最有魅力的名称,开始由形下之“器”上升到形上之“道”,演变为一种绝对的、终极的信仰体系。陈独秀便明确主张“以科学代宗教”。胡适曾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里的“科学”当然是指发端于西方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这种对科学的极度尊崇,把科学奉为信仰的态度,恰恰违反了西方科学精神对新知识的探求,泯灭了怀疑的意识和理性的批判。因为信仰不能包容怀疑,怀疑的产生标志着信仰的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不是去研究中医学所确立的未知领域,而是把中医学排斥在科学之外.中医学从疾病证候出发,通过探讨疾病现象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而研究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规律,从一个西方医学未能进入的角度探求生命的本源和疾病的防治,这种学说此时此刻开始经历了惊涛骇浪的考验,屡遭摒弃。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西方的科学精神,都包含了极其深奥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医药学,而西方科学也曾经走过了一段漫漫的长夜,在痛苦中摸索,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挣扎。这就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的伟力。东西方科学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都各有偏废,都曾经为背离、远离科学方向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解放后,摒弃中医药成为逆流,中医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中医药仍然在人们对传统的误读中艰难地前进,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极为困难,部分中医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弘扬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可以回归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使人们真正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肾内科临床药师;团队建设;临床药师培训;药学服务

本院是卫健委(原卫计委)批准的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是国内最早开展肾内科专业临床药学工作和培训工作的单位之一[1-2]。随着临床药师队伍的成长,培训体系的不断优化,本院肾内科临床药师队伍已从最初的一名药师发展成多名药师构成的三级临床药师团队,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不断拓展与创新,力求为肾内科临床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为临床药师培训教学提供更好的思路。

1肾内科临床药师团队的建设

1.1肾内科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历史。本院肾内科是部级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诊疗较为规范,重视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合作,医护人员与药师已经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十分适合临床药师培训的科室。本院2006年被批准为卫计委第二批临床药师培训基地[3],同时开始了肾内专业的招生,已培训结业的肾内专业学员21名,免疫系统药物专业学员7名,通科(慢性肾脏病3~5期)学员13名[4]。2010年被批准为卫计委第一批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基地,已培训相关专业师资学员16名,分布全国各地,很多成为了当地临床药学的骨干力量。目前本科室有12名已取得临床药师培训证的临床药师,覆盖肾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危重症病区、肠外肠内营养科、肿瘤科、内分泌科、骨科科、疼痛科、风湿科等专科或专业方向,其中4位资深带教药师有带教师资培训的资格,6位青年带教中有2位已取得师资证开始招生,另外4人作为辅助带教加入了其他培训专业的教学活动。1.2肾内科临床药学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在肾内科临床药师团队形成之前,临床药师和培训学员主要在肾内科一区学习和工作,提供的药学服务主要是医嘱审核、查房、咨询和患者用药宣教(如糖皮质激素、华法林),由带教药师和学员共同承担,以带教药师为主。在十余年的工作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临床科室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病床周转率加快,重症和疑难患者比例增加,临床医师希望我们能够覆盖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多层面的药学服务,如药物重整、门诊患者药学服务等,并希望每个药师都能够有带教药师相当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药师所在的肾内病区有4个治疗组70余张床位,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提示,如果提供住院患者全程化药学服务[12],1位药师的日常工作大概只能覆盖1个治疗组,很难覆盖整个病区,会导致各治疗组之间药学服务存在差异。另一方面,肾内科带教的行政管理工作逐渐增加,能够用于病区服务和教学的时间精力减少;而大多数学员通常认为病区工作主要由带教药师承担,自己是单纯的学习,不明确工作任务,对临床工作参与度不够高,容易进入态度松散、进步缓慢的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因此将更多的药师纳入肾内科服务团队,加强培训教学的管理,并且将药学服务进行分层分工作是解决问题的主要调整方向。1.3肾内科临床药师团队的构成和分工。经过近4年的人员培养和工作模式调整,本院肾内科临床药师队伍目前已发展成资深带教-青年带教-培训学员等多名药师构成的临床药师团队,形成了有序的三级管理制度[5],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和教学内容。资深药师是肾内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带教和师资培训带教,是团队负责人;青年带教是本院取得了师资证的主管药师,负责各类工作的上传下达和具体执行分工;培训学员即当年参加本院肾内专业临床药师培训的学员,人员随培训周期发生变化(见表1)。1.4青年带教的培养。团队建设的第一步即是培养1位本院的青年药师作为资深带教的助手。如何让低年资的青年临床药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完成工作和带教的过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6]。青年药师在肾内专业临床药师1年培训结束之后,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作为肾内专业的辅助带教承担部分的教学任务。在工作方面,青年药师首先接手原有的病区工作,梳理工作流程,制订各类工作记录表格,撰写标准操作规程(SOP),规范工作步骤和要求。之后逐步尝试开展新的工作,包括制作药物宣教材料、总结医嘱审核要点、建立药物监护路径等。同时资深带教于2016年开设了药学门诊,青年药师在资深带教指导下协助门诊建设,在出诊时负责记录和电子系统操作,并制订门诊工作记录表、制作门诊电子系统使用指导、撰写《精准用药门诊工作规范》、总结门诊常用药物相关资料、录入患者资料[7]。在教学方面,青年带教制订出具体的教学安排,并逐步开展药物问诊、教学查房等实践教学,资深带教对各项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修订和指导,对青年药师工作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教学相长[8],使青年药师通过实践积累工作和教学经验[6]。青年带教在获得主管药师职称后立刻参加师资培训并获得临床药师培训师资证。同时资深带教带领青年带教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努力向拥有丰富的临床药学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熟练的教学能力等全面发展的药师培养[9-10]。1.5培训学员的管理和培养。团队建设的第二步是将培训学员纳入团队,在培训学习的同时分担一部分药学工作。此步骤涉及两个方面的改进:①工作模式的调整:每个治疗组安排1名培训学员,学员每3个月轮换治疗组。要求每位学员承担部分日常药学服务,独立完成自己所在治疗组内的医嘱审核、监护、宣教、咨询、不良反应上报等工作[11-12],同时分别设置专人负责统计工作量、收集监护表格、审核不良反应报表等。学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分配到人、责任包干的制度,有利于培养学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减轻了带教的工作量,形成带教与学员“双赢”局面。②实践技能的培养:虽然给学员们分配了工作任务,但也存在学员尚未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致无法完成工作的情况。本科室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基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循序渐进、从基础到临床、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设置教学计划:选择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脏病作为5个指定学习病种[2],收集网络课程资源,安排覆盖肾内科相关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慢病管理等100个课时的理论课程[13]。第1个月主要学习常用药物知识,从第2个月开始每个月有指定病种,通过理论讲课、教学查房、作业书写多方面进行学习。在实践技能方面,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培养:早期(第2~4月)主要学习医嘱审核、药学问诊、病例汇报、用药教育,中期(第5~7月)主要学习药学监护、药物重整、不良反应评估,后期(第8~11月)主要学习治疗方案评估、药学查房、慢病治疗管理等技能,安排阶段考核对实践技能进行考查。对带教和学员承担的工作进行分层:学员主要承担的是难度较低的、常规的医嘱审核、药学监护、用药宣教等工作,这些工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流程和具体的要求,学员学习容易上手。而带教得以腾出精力来承担难度更高、变化更大的教学查房、慢病管理等工作,能够探索更多创新性药学服务模式。两者结合,为全程化、多层次的药学服务创造条件[5]。

2肾内科临床药学服务与教学模式

经过4年的人员和工作模式调整,对原有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并拓展新的工作方向,目前本院肾内科临床药学服务主要涵盖肾内病区和药学门诊。2.1肾内病区药学服务与教学。肾内病区的药学服务由于培训学员的加入,有效地增加了人力,相较其他科室药学服务更加丰富,覆盖患者住院全程。临床药师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为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提供多样化的药学服务。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为学员毕业后工作提供了思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表2展示了本院肾内病区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与教学工作,以下重点介绍其中几项工作。2.1.1抗菌药物医嘱审核。肾内病区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几个特点:①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感染,相比免疫力正常患者,病情发展较快较重、病原体不典型,按照指南推荐治疗常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治疗方案往往出现级别高、覆盖广、疗程长的情况;②慢性肾衰竭和透析的患者,多数抗菌药物需要调整剂量[16];③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需要抗菌药物溶于腹透液中于腹腔内给药,这种特殊给药途径用药参考依据较少,有时需要将两种抗菌药物加在同一袋腹透液中,需考虑配伍安全性。因此药师有必要重点审核和监护肾内病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我们要求药师逐条审核所在治疗组的抗菌药物医嘱并记录,首先评估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和透析模式,然后审核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配置、联合用药等,有无相关病原微生物送检记录和病程描述,综合评价用药是否合理,如有问题与医师沟通解决。主要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肾脏病学》《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的防治指南》等,把肾内科常用抗菌药物剂量调整整理成表,医嘱审核时可以直接查询。2.1.2重点药物监护路径与宣教。为提供规范化、同质化的药学服务,我们筛选出肾内科的高危药物,应用临床路径的原理和方法,制订药学监护路径[17]。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冲击给药和长期给药两种模式,冲击给药监护路径分为“给药前”“给药时”和“给药后”三个单元,包括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和环磷酰胺静脉给药;长期给药监护路径分为“既往使用”“本次住院期间”和“随访情况”三个单元,包括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华法林。监护路径的使用方法是:①治疗方案评估:根据患者病理类型、临床表现结合指南评估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根据患者的合并疾病、查体、感染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评价有无禁忌证、用法用量是否合适;②监护:关注给药时溶媒配置、滴注速度,给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血药浓度和剂量调整;③宣教:患者出院前药师要对其进行用药教育,发放对应药物的用药指导手册。每位药师负责所在治疗组内患者监护路径的完成,实现了住院患者全程化药学监护,评估和监护的结果都及时与医师沟通,每年进入监护路径患者约450人次。2.1.3集中讲课宣教。[18]糖皮质激素是肾小球肾炎治疗的主要药物,对患者依从性要求高,但是很多患者对“激素”类药物带有偏见,因此我们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幻灯片,定期召集进行了肾脏穿刺活检术的患者于肾内科宣教室进行药物宣教。宣教流程为:①发放糖皮质激素用药教育评价问卷,让患者填写“用药教育之前”部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情况和对此药的了解程度;②药师根据幻灯片讲解为什么要服用糖皮质激素,如何正确服用及注意事项;③让患者填写问卷“用药教育之后”部分,考察患者对听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药学服务满意度;④回收问卷,发放糖皮质激素用药指导手册;⑤定期录入数据,查询患者出院后的数据,进行随访。团队中设立专人分别负责集中宣教讲课的排班,每位药师轮流讲课,锻炼了学员的讲课和沟通能力。每年接受宣教的患者约500人,通过药师的宣教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对激素类药物的偏见,而填写问卷的方式可以促使患者更加认真听课,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19-20]。2.1.4教学查房。[21]带教药师建立PBL结合CBL的教学查房模式,引导学员进行药学教学查房。流程为:①确定患者:选取符合病种要求的、有典型药学事件的患者;②预习病例资料:汇报人整理患者资料发予其他组员,带教负责设置学习目标和讨论问题;③病例汇报:汇报人汇报病史和患者入院后相关指标和治疗情况;④药学问诊:汇报学员为主,其他人补充;⑤问题讨论:学员回答并讨论带教设计的问题,带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引导学员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药学监护计划和用药教育计划;⑥自由讨论;⑦总结点评:带教药师点评学员的汇报与问诊,总结病例特点、分析思路和知识点;⑧完善记录。教学查房有助于培养学员病例汇报、药学问诊、用药教育、医嘱重整等技能,有效促进学员对病种和药物知识的掌握。2.2药学门诊药学服务。[24]2016年本院开设了由药师独立出诊的精准用药门诊,并实现了独立收费。目前由肾内资深带教每周出诊两个半天,参考药物治疗管理模式,为肾脏病患者提供慢病管理服务[22]。由于药学门诊需要人手,学员们也希望学习门诊实践技能,因此门诊工作也形成了三级药师工作模式。分工如下:①资深带教:负责出诊时采集病史、用药史,评估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和治疗方案,提出用药和生活习惯建议,进行处方精简、药物重整、用药教育,如需要用药干预则与患者主诊医师进行沟通;②青年带教:记录门诊需要的表格和制作宣教材料,查询与整理专业资料,录入数据与总结,申请课题、撰写论文;③培训学员:出诊前的资料准备,预约患者的资料整理,出诊时填写咨询记录表,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评估,患者资料归档,随访及预约复诊。学员中设立专人负责药学门诊助手药师的排班和安排,基本上本专业的学员毕业后都能独立承担药学门诊工作。药学门诊是药师病区服务的延伸,参与慢病管理的尝试,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用药安全性,明确地向医护人员和患者展示了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促进药师角色转型。

3总结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基层医院;药师;药学服务

我国自八十年代开展药学服务以来,卫生部门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对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进行规范和指导,如《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医学教育模式、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基层医院开展药学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综述如下。

1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1.1对临床药学服务不重视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药师主要的作用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发药、配药、管好库房、药房等相关工作[1]。虽然药学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出现后,这种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有所改变,但是,药师的工作仍是围绕着药学自身问题诸如药品的稳定性、处方筛选、药品检验等展开,而具有实质性的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在基层医院并没有真正实施。

1.2临床药学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许多基层医院药师和药士的学历、职称偏低[2],知识结构不合理;非药学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偏高[3];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熟悉;基层医院把大部分药师都放在了审核处方、发放药品的岗位,进而导致临床药学服务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困难重重。

1.3资金投入较少

基层医院领导对临床医学服务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对临床药学服务资金投入较少。临床药学服务是将药学、医学、伦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4],其重点是以患者为中心,药师直接服务于临床患者。但是由于基层医院往往资金不太充裕,直接导致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相关临床医学服务设备不齐全,所购置的医学刊物、医学资源较少,对最新的医学信息和医学前沿动态知之甚少,对一些国内外的医学专刊、新出的医学专著、临床文献缺乏了解等等,进而使得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步履艰难。

1.4网络平台设置不尽如人意

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普遍提高,医院的信息系统构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大多数基层医院已经实现了从早期的单级用户应用电脑办公到各科室、全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同时逐步实现信息系统以财务、药品管理为中心,逐渐向患者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技术支持、电子病历、各种生化数据、医学检查图像等患者信息的传递,努力向着无纸化、无胶片化方向发展。但是,基层医院出于保密原因并担心网络遭受到黑客恶意攻击以及各种病毒干扰,上述网络平台均是在基层医院的局域网内运行且与外网不连接。基层医院的外网设置一般在行政办公楼上,每个科室仅在科室主任办公室有1台电脑可以连接外网查阅医学资料及医学案例。基层医院内部局域网络设置带来了网络平台的运行安全,但也给基层医院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药学服务的开展,要求基层医院提供便利地可以随时查阅资料的网络平台,供药学服务人员使用。

1.5医疗卫生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在医疗卫生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医疗卫生法律10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医疗卫生法规15部、《处方管理办法》等卫生部规章12部,此外还有《首诊负责制度》等12项核心制度等等。这些医疗卫生法规制度的构建,确保了我国医疗工作在法规的框架和规范内开展,但是还不够完善,支撑临床药学服务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目前虽然有《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对药师的专业领域、职权范围、岗位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药师也只能在法律许可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工作。事实上,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中遇到许多实际存在的无法解决问题,法规中都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南。例如,药师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医生所开的处方明显不合规范,存在一定的问题,药师却无权改变处方,与药学服务中患者为中心的宗旨相违背,进而限制了基层医院临床药学服务进一步开展。所以在法规制度的体系构建中,应该给药师一定的纠错权力,便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推动基层医院顺利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2.1树立临床药学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药学服务是药学专业人员向公众提供直接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依从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5]。从药学服务的本质来讲,其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效果和后期治疗。而周全细致的药学服务,对于改善医患关系,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帮助患者普及基本的用药常识、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心理安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基层医院的领导还是药房药师,都应该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树立临床药学服务的观念和意识[6]。我国颁布了新的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力争全民医保,商业保险参与,第三方付费”、“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其本质内涵要求基层医院必须树立临床药学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改善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而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基层医院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例如,患者按照医生的处方拿到药,所有的药物说明书内容都是些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文字表述而且专业术语较多,他们很难正确理解说明书的真正内容和含义进而产生不满情绪和怀疑心态。因此,基层医院开展药学服务要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内心疑惑,重点耐心讲解药物的服用方法、用量、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等,进而使药学服务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药物化学成分、小白鼠试验、临床试验、服药后几小时内血液中的药物达到峰值等专业性极强的术语不用过多的解释和普及。

2.2全面提升药师的业务素质

药师的业务素质非常重要,如果药师不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基层医院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时将困难重重[7]。因为他们面对的服务对象几乎不懂药学知识,对基层医院来说,大部分患者都不具备基本的药学知识。医生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是按照临床经验、专业知识,以及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开具处方的,而患者对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禁忌不甚了解,当患者认为医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陡然增加了对医生的猜疑,于是医患矛盾就激发了。如果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药师的业务素质高,具有很大的耐心和爱心与患者沟通交流,以自己的药学专业知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科学解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将医患矛盾消解于无形之中,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基层医院提升药师的业务素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鼓励倡导学术讨论,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针对药学服务中经常出现的某种药物用药方法、剂量、副作用、用药禁忌等出现的难题,药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开学术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心得。同时,基层医院应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上级医院或者业界知名的专家来医院讲学,通过学术交流,对药师进行专业指导;二是基层医院要提高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意识,鼓励药师参加各种医师考试,既温习巩固了药师的专业知识,又使他们通过获取资格证书提高业务素质;三是大力支持药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业务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多外出培训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四是鼓励药师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思考,培养学术意识,发表更多原创性学术论文,不断提升药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五是加强思想教育,更新观念,树立临床药学服务意识,提高药师为社会服务、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对患者的耐心和爱心。

2.3对药物不良反应做好监测工作

临床上一些毒副作用较强、治疗指数偏低、血药浓度较高的药物,对其血药浓度的监测尤为重要。药师要根据每个不同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身体个体特点,结合临床检测的各项指标,合理给出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制定出适合患者不同差异的个性化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将监测数据及时上报检测中心,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药师要对病例资料分类整理、分析,找出一般规律并做好详细记录。

2.4做好软件和硬件建设

软件建设在于临床药学服务观念的转变,药学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信息多元化新时代,硬件建设主要在于加强药学咨询服务的专业性软件开发与应用、局域网络的全面覆盖、配套的药学服务仪器设备设施等等。同时,为了便于药师查阅药学服务的相关研究资料更好地开展药学服务,基层医院尽可能单独设置一个可以上外网的电脑机房供药学服务人员使用。因为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与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均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

3结语

基层医院只有本着对社会对患者负责的高度使命感,树立临床药学服务的观念和意识,着力提升药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和软件条件,才能真正使基层医院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至名归。

作者:代景丽 单位:平顶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丁选胜.药学服务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赵志刚.中国药学服务标准与收费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张冰.临床中药师药学服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刘慧娟.药学服务中的人际沟通与形体礼仪[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

[5]胡晋红.全程化药学服务[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现代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使诸多疑难杂症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患生存率大大提高。临床诊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临床检查手段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放射线诊断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临床诊断以及放射线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关系作出论述,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更翔实的依据。

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放射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却不能研究活体器官;而放射线检查却能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从而通过观察到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放射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后者是对所送标本进行客观检查,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放射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EBM)正在迅速兴起。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同时患者的积极参与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内涵,他们对诊疗决策的期望、要求、合作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时关注的课题。在医学影像学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和文献评估。

循证医学(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EBM旨在将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目前,EBM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决策、医疗保险、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和医疗服务购买等诸多领域。EBM的概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在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在今天,除传统的X线片仍是成像中最常用的方法外,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及正在兴起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几个重大因素将会对成像产生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