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8:39:1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1

方法:对比分析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192例脑卒中患者,将1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6例患者实施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实验组9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的急性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以后,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之前和护理干预进行到1个月的时候对神经功能的缺损给予评分,并评定功能独立性。

结果:经过4周的护理干预,96例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功能独立性评测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并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 生存质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9-02

脑卒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多发于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它的致残率相当高(70%-80%)。脑卒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语言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达到43.2%,这无疑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了影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有关研究发现,从长远出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极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保证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2]。本文对19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统计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192例脑卒中患者的资料。在192例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70例,患者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岁。体重为43-79kg,患者平均体重为56.7kg。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例,高中及高中以上62例,初中及初中以上87例,初中以下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体重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6例,两组患者不存在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的较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96例患者实施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实验组9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的急性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以后,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之前和护理干预进行到1个月的时候对神经功能的缺损给予评分,并评定功能独立性。

1.2.1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经常会因为身体功能的障碍而出现一些恐惧、孤独和焦虑的现象,为此,护理人员要耐心开导患者,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使其感受到关爱,主动接受护理和治疗。

1.2.2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应组织相应的健康宣传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病发机理和预防措施,使其明白康复治疗的步骤和方法,并告诉患者一些常用的家庭护理措施[3]。

1.2.3 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护理。让患者保持功能,保证上肢弯曲、下肢展开、足下垂内翻,翻身时要保持功能,尽可能予以帮助及指导;患者肌力超过Ⅲ级时,要鼓励其进行按摩和握手以及抬脚等动作,逐步加强行走训练,鼓励患者在家人协助日常生活的同时尽量自理,语言方面,利用录音机帮助患者从对口型开始练习发音,家人协助,适当对患者进行鼓励,出院后对患者随访,指导其肢体和语言的训练[4]。

1.3 评价方法。

1.3.1 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45分。0-15分是轻度功能的缺损;16-30分是中度的功能缺损;31-45分是重度的功能缺损。

1.3.2 功能的独立性测评。主要有自我照顾、移动能力、括约肌控制、交流、运动能力和社会认知,一共6类18项,每项满分7分,共126分。最高126分,最低18分。126是完全独立,108-125分是基本依赖,90-107分是条件依赖或极轻度依赖;72-89分是轻度依赖,54-71是中度依赖,36-54是重度依赖,19-35是极重度依赖,18分是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需要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方法,掌握正确的护理时机,循序渐进,达到理想的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丽华,何春娇,黄钻荣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4):52-53

[2] 高爱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3):7-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2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康复护理 早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2-02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多发性脑血管疾病之一,一旦患病后轻者残留后遗症,重者危及生命[1]。目前,仅仅依靠单纯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早期给予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本研究为全面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急性脑血栓早期治疗的技术水平。故笔者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为52.36±8.74岁。全部入选患者均经急性脑血栓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通过影像资料结果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痴呆患者,并经入院后的病史询问和常规体检而彻底排除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并且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其两组患者均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两组急性脑血栓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①心理康复护理:通过讲解使患者认识功能锻炼对自身基本康复的重要意义,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等心理康复措施,全面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家属在患者心理康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语言功能康复护理: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张口、闭唇、鼓腮、伸缩舌等一系列口面部动作,从而使口面部的肌肉得以充分的运动。此外还应进行发音训练,首先从单音开始,到短词、短句,再逐步过渡到较长甚至较复杂的句子。

1.3 评价指标。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其中临床治疗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即基本痊愈:改善达80%以上;明显好转:改善达60%~80%;好转:改善达20%~60%;无效:改善为20%以下或无改善。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明显好转、好转之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即基本自理为60分以上;生活需要帮助为40~60分;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为40分以下。运动功能采用Fegl-Mevyer积分评定:即I级50分以下;Ⅱ级为50~84分;Ⅲ级为85~95分;IV级为96~99分。

1.4 统计学处理。临床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egl-Mevyer积分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栓塞主要是指人体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其血管,而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则会进一步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进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现象[3]。而急性脑血栓则更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的特点,故应重视疾病早期的系统性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本研究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显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同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 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58-15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3

【关键词】 脑梗死;恩必普;高敏C反应蛋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2-01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高,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高度的危害性。近年来,为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以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我们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全部经过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且满足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在72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②受试者按照NIHSS量表评分8分-25分;③经头颅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病;④无意识障碍,检查合作和吞咽无困难者;⑤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情持续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完全性失语及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四肢瘫痪患者;④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恶性肿瘤;⑤既往有痴呆病史、精神病史、聋、哑人。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64例,对照组62例。康复护理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60.56±9.36)岁;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61.81±9.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护理康复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全部患者均由神经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护士共同完成,分别在康复护理干预前、康复治疗的第14天和一个月各评分1次。

1.3 观察指标 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一个月各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1]、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及治疗7d、28d时抽空腹静脉血3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质量浓度(CRP试剂盒购自SIGMA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用F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血清hs-CRP变化比较 干预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hs-CR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hs-CR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

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脑梗塞所致肢体瘫痪的恢复,除了药物和自然恢复因素外,重要是通过运动再学习到再训练,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以促进瘫痪肢体恢复[2]。急性脑梗塞早期物理康复治疗往往是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得以恢复的关键。

急性期康复护理是在进行适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全方位、24h不间断的护理,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进行静态、被动的护理,无论对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是安全的。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得到恢复,可以预防各种并发症[3]。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NIHSS评分,同时可以降低CRP的上升速度及浓度。本研究中早期护理康复组NIHSS评分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早期护理康复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CRP的上升速度及浓度,早期护理的实施可能加速了脑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代偿,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导致的CRP下降。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381.

[2] 陈秀琼,阳初玉,庞国防,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l):8-H.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4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早期干预;社区;糖尿病

本研究在社区对2型糖尿病采取个体化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糖尿病患者126例,入选的患者均符合WHO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7.24±10.20)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6.85±2.41)年;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31例,初中及高中65例;中专及以上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在上述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护理联合早期干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1)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两组患者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采用自行设计“社区老年糖尿病保健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1]。(2)血糖控制情况: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0.05)表示。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干预前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例(%)]

注:采用x2检验,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 P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血糖控制情况

注:采用t检验,与本组干预前比较,c P

3 讨论

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对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制订的个体化早期护理及早期预防措施,将个性化护理、早期预防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并与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进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血糖控制效果等比较。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王萍,陈倩,梁仁瑞.个体化运动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13-15.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护理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组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脑血管疾病;偏瘫;肢体功能

50%~70%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成功后会出现失语、偏瘫等严重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1]。为观察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本文对68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按照双盲法分为康复组与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0.11±8.34)岁。康复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0.16±8.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偏瘫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持病房环境、降压护理、止血护理、预防颅内压护理等。康复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①护理:如患者神志清楚,第2天可引导患者使用坐位进行康复训练,从左右摇头开始,如患者无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7d内可引导患者坐直,患者坐位时膝关节可保持90°,把双脚平放到地面上,保持患者肢体有良好姿势,从而预防关节畸形、萎缩、挛缩等症状。②被动运动:抢救治疗后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被动护理干预,按照局部活动及活动顺序等依次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运动幅度要从小到大,2~3次/d,患者活动程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疼痛为宜,引导患者膝关节、髋关节轻微伸展、屈伸等。③主动运动: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从简单到困难、从单纯关节到全部肢体开始运动,对无法下床的患者要辅助其进行肩关节外展,并相应地伸展肘关节、外展肘关节、握拳、腕关节、伸掌等,患者下肢进行内旋及屈伸动作,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有效带动患肢,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锻炼。④语言康复护理:使用刺激疗法或者经典疗法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观察指标: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前后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0分说明患者大部分生活均无法自理[2]。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上肢、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使用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进行评定。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理前后两组上下肢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诱导患者肢体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还能及时抑制患者肌张力的异常增高,保证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能力得到有效恢复。有学者指出,患者抢救后7d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会最大限度促使机体能力得到恢复,对减少致残率有良好效果[4,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语言刺激,并有效提高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为患者后期及时康复提供良好基础。本研究说明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钟翠莲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对改善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运用在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干预中可帮助患者肢体功能及时恢复,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上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2.

[2]周海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0,31(9):1108-1109.

[3]范燕娜.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4]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37-13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6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 偏瘫失语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07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7

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中老年发病率较高,容易造成行动和语言障碍,及时的治疗和早期干预对提高疾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文探讨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经MRI或CT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部位,将入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试验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60~85岁,平均(78.6±5.3)岁;肢体麻木:右侧麻木18例,左侧麻木22例;病程2 d~2个月,平均(32.5±3.5)d。对照组中,男33例,女7例,年龄62~82岁,平均(78.4±5.4)岁;肢体麻木:右侧麻木19例,左侧麻木21例;病程5 d~2个月,平均(32.8±3.6)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指导患者科学饮食,给予日常生活护理及安全护理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患者在失去语言和运动功能后往往会出现沮丧、厌世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其沟通,引导其正确面对疾病,告知既往成功康复的案例,安抚患者,使其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感到被关心、被重视,提高护理配合度。(2)偏瘫的护理干预。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良肢位摆放,指导其在床上做翻身运动,并每天两次按摩患者全身,加速血液循环。运动训练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做肘关节屈曲、旋转,手指并拢、屈伸,待各关节的灵活度提高,开始进行床边坐位训练、扶床栏站立、平衡独站,从有人搀扶的步行训练到能独立行走,从简单的传物到自行穿衣、洗澡、扣纽扣等训练。(3)失语的护理干预:病情稳定后,进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如锻炼舌头的伸缩,练习咀嚼吞咽等,到简单的单音节发音、字句重复训练,采用口型法向患者示范口型,而后采取短句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如“是、好的”等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训练,之后再过渡到长句回答,在训练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切勿嘲笑患者。(4)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食物为主,加强营养,多食用富含纤维食物,多饮水,少量多餐,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嘱患者戒烟戒酒。同时指导患者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坚持锻炼。(5)并发症预防,①褥疮的护理:经常擦洗患者的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1次,必要时在受压皮肤处以1%当归红花药液进行按摩,2~3次/d;②泌尿系统感染预防:留置导尿管者,每日更换引流袋,并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2次,用0.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及会阴,未留置尿管者保持会分清洁干燥;③肺部感染: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对于昏迷者要将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者鼓励其多饮水,积极排痰。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心脑血管疾病恢复标准,治愈:病残为0级,无功能缺损;显效:功能恢复至病前70%~90%,病损1~3级;有效:功能恢复至50%~70%,病损超过3级;无效:功能缺损未减少或增加[1]。临床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等级满意度、不满意。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2],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ADL)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3],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4]。干预期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结果比较

经统计,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500,P

2.2 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情绪情况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而试验组相对改善更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并发症及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若语言和运动神经中枢被阻滞,正常的原始反射受到干扰,就会引发失语和偏瘫,因此脑梗死所致偏瘫为中枢性偏瘫,故在康复训练中若一味进行提升肌力训练,则会加重痉挛,诱发异常运动模式,使康复训练进入误区,而错失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影响康复进程。研究发现,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与结构上存在代偿与功能重组能力,早期肢体训练能有效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促使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使机体重组和再生,减少脑组织损伤程度[5]。而早期康复理论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Gbasgow评分≥9分、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时即可开始康复介入[6]。脑梗死致偏瘫失语病后3~6个月是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因此应尽早进行肢体康复治疗,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对大脑病灶产生良性刺激以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李慧萍等[7]研究报道,早期康复训练相比于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更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

本研究中,干预后,试验组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失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丁瑛瑛.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01-202.

[2]孙玉玲,谢萍.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32,765.

[3]崔海琴,樊秀琴.综合护理干预促进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效果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8.

[4]吴霜,张继荣,龙燕,等.三级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1):62-63,69.

[5]李俊英.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37-238.

[6]尹娟,孙华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82-83.

[7]李慧萍,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1-32.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7

【关键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行为测定;护理干预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围产期宫内窒息造成新生儿脑部因为缺血缺氧而形成的脑病, 窒息时间越长, 脑病越严重, 引起后遗症的机率也越高。脑瘫、智力低下、癫痫等是常见的脑病后遗症, 这些后遗症给患儿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本文探讨通过早期对新生儿护理干预, 观察新生儿脑病缺血缺氧症状及患儿神经行为的改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本院自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1日出生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将60例患儿按照是否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分组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 每组患儿均为30例, 其中男患儿16例, 女患儿14例;患儿日龄为3~28 d;患儿出生时最大体重值为3.1 kg, 最小体重值为2.6 kg。以上患儿均符合HIE诊断标准[1]。

1. 2 方法 非干预组患儿采用基础护理, 如对于缺血缺氧患儿及时进行合理的给氧、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进行合理喂养等;干预组在给予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对患儿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的训练等。听觉训练, 给患儿不定时的播放音乐等;视觉训练, 移动彩色球使患儿视线追随彩色球转动;触觉训练, 护理人员用温暖的手部对患儿进行全身抚触等。

1. 3 评定方法 采用鲍秀兰编制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测定方法[2], 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日龄为28 d的患儿进行神经行为评分, 分值为40分, 评分少于35分为异常, 35~36分为可疑, 37~40分为正常。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数据录入电脑后, 采用统计学软件SPASS18.0统计处理。统计中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组间差异则运用χ2及t进行检验。若计数资料结果:P0.05, 则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 测定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神经评分分别为(28.3±2.4)分和(28.4±2.6)分, 干预后, 两组患儿神经行为评分均有增加, 干预组患儿的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高于非干预组, 分别为(38.45±2.4)分和(33.63±2.3)分, 干预组患儿的6项行为能力也优于非干预组患儿(P

表1 对比28日龄患儿干预前、后的NBNA

评分比较( x-±s, 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组 40 28.3±2.4 38.45±2.4

非干预组 40 28.4±2.6 33.63±2.3

3 讨论

新生儿脑部缺血缺氧后由于急性能量衰竭造成细胞坏死, 而于数小时后出现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细胞凋亡是HIE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3], 所以神经行为的测定可以在早期发现脑部病变。本文采用鲍秀兰编制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测定方法对干预前、后28日龄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进行测定, 探讨干预后, 对患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NBNA评分法即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能够对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各种神经反射及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早期轻微的脑部病变都能准确测定。神经行为测定内容共有20项, 包括行为能力6项;主动肌张力4项;被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状态3项, 每项内容有3个选项(分别为0分、1分、2分), 满分40分, 神经行为评分高于35分视为正常。通过对新生儿的早期神经行为的测定可以发现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比如新生儿在出生3 d后就应出现拥抱反射, 这种原始反射如果减弱或消失, 说明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采取及时干预可有效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系统。

有研究资料报道, 新生儿早期脑部处于迅速发育阶段, 具有良好的代偿性和重组能力, 可塑性强, 如在早期发现新生儿的异常, 及时给予干预可使脑损伤降致最低, 而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高洪兰等[4]报道, 新生儿早期良性的刺激, 能促进脑结构和功能代偿, 有助于促进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恢复和减少后遗症。

本组研究结果, 干预组患儿的神经行为改善明显优于非干预组患儿。提示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在基础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 有利于新生儿缺血缺氧的恢复, 并且有效提高患儿的神经行为能力, 与高洪兰等[4]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15(6):379-380.

[2] 邹为英. 关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15):338-33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8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70-02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体重低于2.5KG的活产婴儿。随着医疗技术和环境的改善,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很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这对早产儿的智力及其体质发育有很大影响。笔者对收治的早产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50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胎龄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①患儿出生后连续3d摄入奶量不增加或减少。②呕吐次数达3次/d或以上。③胃内潴留量24h内超过前次喂奶量的25%。④有明显腹胀(24h内腹围增加1.5cm以上)。⑤胃内容物呈咖啡样,大便隐血呈阳性表现。早产儿出生后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症状均视为喂养不耐受。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多潘立酮片囗服给药,剂量0.3mg/kg/次,每天3-4次.同时给予鼻胃管喂养,喂养奶浓度由稀至稠、由少至多,待患儿恢复吸吮能力后口饲喂养。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1 喂养指导 早期进行微量喂养,经口喂养早产儿选择奶嘴孔以倒置奶液能滴出最为适宜。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自患儿出生后8-24h内给予喂养,初次量1-2ml/次,体重在1000g-1500g,每隔1-1.5h1次;1500-2000g,每隔2h1次;2000g以上的,每隔3h1次,并根据早产儿体重和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每次增加1-2ml,直至20-30ml。奶的浓度据患儿消化情况从1:1逐渐过度到2:1、3:1直至全奶。

1.3.2 非营养吸吮 吸吮动作可促进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分泌功能。林名勤等[1]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利用胃管进行喂养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胰岛素的分泌,对胃肠道的发育、生长、功能的完善及喂养耐受性的提高均具有良好效果。

1.3.3 腹部按摩 按摩时,护理人员须先温暖双手,右手放在患儿下腹部,全掌接触患儿皮肤,沿顺时针方向由右腹轻推向左腹,在左下腹终止,左手沿右手方向依次按摩。每次按摩时间5-6min,3-4次/d,应缓慢进行,力度以患儿皮肤出现皱纹为宜。

1.3.4 护理 每次喂奶后予早产儿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半小时,高度为30cm可预防早产儿胃-食道反流。

1.3.5 回流灌肠 每天用温生理盐水(30-40℃)约20-30ml清洁灌肠,每12小时1次,采用一次性胃管,每次保留10min,顺时针轻揉腹部,直至排出胎便。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早产儿腹胀、呕吐3、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和体重开始增加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多由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引起,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胃潴留等,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的1/3,大便稀薄,且潜血实验呈阳性[2]。早产儿由于怀孕时间短,胃肠消化吸吮功能不成熟,吞咽和吸吮协调能力差,易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同时胎龄也较小,一般早产儿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在33-36周左右才基本完善,而36周以下的早产儿一般无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加上体重较轻,免疫系统差,也是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早期的微量喂养,刺激了胃肠激素的释放,促进胃肠功能完善,提高胃排空率,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GAS,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更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体重增加加快;腹部抚触促进了早产儿喂食量的消化,减少胃残余量及反流,进而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由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总之,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9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综合护理干预

针对胃癌患者,通常会采取胃癌手术,并于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学者表明,为了胃癌手术患者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在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还需配合有效护理方法[1]。本次重点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观察组纳入研究的40例胃癌患者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我院,男21例、女19例;年龄分布在38岁至57岁,均值(42.9±2.4)岁;全胃切除术16例、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24例。同期对照组40例胃癌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分布在37岁至58岁,均值(42.7±2.3)岁;全胃切除术17例、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23例。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1.2.1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期间给予空肠造口管放置,在手术之后1d内经空肠造口管将营养制剂注入。在手术之后的首日,给予生理盐水500毫升,以每小时20毫升的速度行静脉滴注;在手术之后的次日,泵入每小时20毫升肠内营养,在肠道耐受后,适当地增加剂量,于一个星期左右加到全量。需注意的是,需要以患者具体体质量情况,科学计算营养制剂总量,每天需维持在≤2000毫升。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可能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为此需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进而提高患者护理的配合度。(2)营养管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使用脱敏胶带做好鼻肠管和胃管的固定。并采取系带法对营养管进行固定,以此使患者翻身致使营养管脱离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3)输注护理。对输注的速度进行合理调节,并合理调节营养液的温度,输注速度需缓慢,以此使患者耐受增强。(4)并发症护理。胃癌术后,患者可能会引发腹泻、腹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为此需针对这些并发症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1.3判定标准

评价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血红蛋白(HB)以及白蛋白(ALB)、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S)作为计量资料,两组对比使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指标情况对比

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前,两组TG、HB以及ALB三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观察组上述三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3.讨论

针对胃癌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的条件下,通常会采取全胃切除术或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并于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近年来,不少学者表明,胃癌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还可以配合有效护理方法,这样更能获得显著的疗效。本次提到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营养管护理、输注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温馨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3]。本次采取综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肠鸣音恢复时间快,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此外,还有学者表明,胃癌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降低[4]。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肠内营养情况,配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加快患者肠鸣音恢复,缩短排气时间机住院时间;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博.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03):338-340.

[2]曾德强.张涛.凌亚非.朱晓峰.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04):601-603.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1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3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采用活动干预措施,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于剖宫产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动干预可提早剖宫产产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降低肺部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利于切口的愈合及膀胱、肠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剖宫产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影响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40

随着产科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剖宫产率逐年增加,且手术后产妇往往由于手术引起的如腹胀、疼痛等并发症和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阻碍了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容易导致母乳分泌不足、静脉血栓形成,且容易诱发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最终影响其术后康复[1-3]。为此,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共32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剖宫产产妇320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5.1±6.2)岁。剖宫产原因:妊娠高血压70例,二次剖宫产46例,第二产程延长112例,社会因素92例。排除标准:患有糖尿病、心脏病及重度妊高症等妊娠并发症。将产妇

作者单位:525100化州市广东省化州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钟小雁:女,大专,副主任护师

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剖宫产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1)心理指导。护理人员根据产妇的生理、心理、文化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不同,分析影响其下床活动的相关原因,加强手术前后的卫生健康宣教,同时把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与重要性作为主要宣教内容,从而改变产妇的错误观点。(2)疼痛护理。产妇在术后均会出现切口疼痛,且术后24~48 h疼痛最显著,随后会逐步减轻。若切口疼痛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将影响产妇早期下床活动。舒适、无痛可使产妇维持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而只有当产妇在不疼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配合治疗与护理。所以把疼痛护理列入到剖宫产术后产妇护理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应使产妇在舒适的体位,通过交流或者音乐等手段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其痛感。若疼痛严重时亦可遵医嘱适当地给产妇使用止痛剂,让其获得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其尽早下床活动。(3)并发症护理。若产妇出现腹胀而排除肠梗阻,可采用热敷腹部、针灸、肛管排气、皮下注射0.5 mg新斯的明等手段来刺激肠道蠕动,从而缓解腹胀;若产妇出现炎症或者低钾血症,可以使用抗生素或者补钾。此外,早期下床活动可以预防或者降低产妇的腹胀发生率。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增加活动干预。护理人员辅助产妇进行早期活动,产妇在术毕6 h后若麻醉状态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可在床上作屈腿活动,鼓励产妇床上翻身。护理人员根据产妇的耐受程度,采用平卧、仰卧交替位,协助按摩产妇的双下肢,以增加其血液循环。1 d内帮助产妇下床,并进行床边活动,活动时护理人员应站在床边进行指导,首先把床头摇高90°,使产妇呈坐姿,随后产妇坐于床沿上将双腿下垂,若不出现恶心、眩晕、心悸等症状,可站于床旁,活动前留置的导尿管先引流出膀胱内尿液,将引流袋内尿液排尽,随后夹管、固定妥善。产妇开始步行时,身体应该稍微向前倾,可以用手掌轻摁切口部位,缓缓地前行,活动时间10 min左右为宜,或者量力而为。护理人员记录产妇的活动时间与病情变化。(4)出院指导。在评估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家属对产妇的照顾能力后,护理人员于入院时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准备,且在出院时向产妇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的用药、活动、休息、门诊复查时间、饮食、性生活、异常症状的观察与处理等。

1.3评价指标观察和记录两组产妇于剖宫产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剖宫产术为治疗异常分娩、妊娠合并症等需尽快结束分娩的主要治疗方法[4,5]。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为手术后护理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产妇的生命体征稳定,在手术后6 h后即可开始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并且可以争取早期下床活动[6]。活动的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若产妇术后无禁忌证,活动越早,则排气越早,且并发症也越少[7,8]。但是临床上有大部分产妇因各种原因未能进行早期的下床活动,故对其术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产妇(P<0.05)。

护理人员应正确地对剖宫产产妇进行评估和实施个性化护理,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文化程度的产妇,护士应正确地对其进行评估,在进行既定的干预措施基础上,同时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10]。例如子痫前期或者合并其他疾病的产妇,其身体素质、康复能力均较差,护理人员在心理上更应细致、关心,在认知干预时更需要耐心,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动应循序渐进,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0 min;若产妇身体素质好、痛阈高,护理人员需防止其活动过度,而对依赖性较强的产妇应进行鼓励和督促;若产妇切口疼痛明显,护理人员应做好疼痛护理,积极、有效地对其进行止痛处理,同时要消除产妇对麻醉止痛药使用的恐惧心理[10]。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早期活动,可以改善其血液循环,提高肺活量,降低肺部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利于切口的愈合及膀胱、肠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而消除了产妇的心理顾虑,防止了长时间卧床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增强了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了产妇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赵灵聪.剖宫产术的影响及产后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9):3420-3421.

[2]曾国琼,林东兰,林文凤.剖宫产的社会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1,12(4):71-72.

[3]黄醒华.对剖宫产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388.

[4]Ronsmans C,Holtz S,Stanton C.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case-arean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Lancet,2006,368(9546):1516-1523.

[5]Lumbiganon P,Laopaiboon M,Gulmezoglu AM,et 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 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08[J].Lancet,2010,375(9713):490-499.

[6]金婉芬.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6,8(7):778.

[7]吴范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5.

[8]Lee YM,D′Alton ME.Cesarean delivery on maternal request:maternal and neonatal complications[J].Curr Opini Obstet Gynecol,2008,20(6):597-601.

[9]徐学梅.自理能力评估在剖宫产术后首次下床活动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4):59-60.

[10]高俊梅.剖宫产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2009,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