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5 17:28:12

声乐教育专业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着重强调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发展和完善好高等音乐教育。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方面也更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被列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教育课程。笔者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调查,发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压力,学校领导不仅担心招不到学生,更担心招到的学生声乐基础差,这给声乐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二)没有建立良好的师资团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师力量不够平衡,有些发展时间比较长的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会比较强,但是也有许多新升格的院校,因为学校发展的时间短,导致师资团队之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和磨合,所以师资力量就会较弱。(三)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不够完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采取一对一上课、小组课以及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大都忽略了声乐专业的学生进校的基础,采用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改革

(一)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高职高专声乐课内容的安排决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是高职高专声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声技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歌唱中的艺术嗓音,包括了歌唱的气息、位置、语言等。歌曲演唱则是提高学生声乐专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一些发声技巧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实际练习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且教师在一边讲解理论的时候可以一边引导学生们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多创设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发声技巧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声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积极性。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唱歌为主,所以教师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同时,小学生的嗓音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好,只有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保护其在变声后仍然拥有健康的嗓音。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声技巧训练,有助于保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的演唱技巧的训练,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声乐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1.增加声乐理论课。教师在理论大课上给学生讲声乐艺术的呼吸原理、通道原理、演唱器官运动原理以及发声与咬字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歌唱的呼吸是不同于生活的呼吸的,它是带有意识的、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躺时感受歌唱呼吸的正确运动途径和感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2.加强对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施教的。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演唱的成败。有些同学在唱高音的时候经常会吐字不清,教师就通过让口腔“打哈欠”的方式帮助学生抬起上颚,然后依照这种方法对演唱的歌曲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发现了在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应该注重打开口腔,使口腔和胸腔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咬字的准确率[2]。通过“打哈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咬字的准确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三、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转变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改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就业岗位,根据音乐教学专业的岗位需求,教师应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积极的创新和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声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觉得声乐学习乏味枯燥,降低了对声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声乐小组,进行分组教学。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声乐教学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1.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同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练声,然后再逐个演唱教师布置的曲目,学生依次演唱过后,进行互相评议,比如“他刚才演唱的这首《北国之春》,不仅旋律舒缓,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很抒情,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的家乡”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2.以排练、观摩、实践教学的方式为主。声乐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比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学生在进行二次创作时,一定正确的安排气口,把在个别课中学习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教师也要将重唱、小组唱、歌表演等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把课堂搬上舞台,通过对学生每一次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每一次的舞台演出,锻炼学生的胆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也能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在声乐小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节目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并学会自己编排节目。比如说教师可以阶段性地让学生自己策划、筹备、编排一场小汇报演出,教师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合理的制定声乐教学的方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教学是声乐课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声乐组合的合唱教学,同时也要适当的保留原有的声乐独唱技巧。教师也可以根据音乐体裁的需求,灵活的组织和调整声乐曲目的内容以及编排。以声乐组合唱排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音乐素养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比如说可以选择一对一上课,当然,这部分学生要不就是声音条件好的,要不就是音乐素养特别高的,再者就是能发挥出其独唱能力的学生。还有一种就是选择以5人为一组的可以二节连上的小组课,这部分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中等生,在形象以及音准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第三种就是大概在15人左右的二节连上小组课,但是这部分学生整体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声乐练习的场地,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穿着一定要大方得体,尤其是女同学,更要注重自身的体态形象。上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舞台步,从登上舞台的一刻就要做到按照舞台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便会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的素养以及舞台的肢体语言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声乐发声技巧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创新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贝莉.创新方法改革形式———论高职高专的声乐教学[J].艺海,2017,(10):130-131.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2

一、独立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发展历程

(一)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进入校园之后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生以后顺利的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独立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教育开展,也需要逐渐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行转变。除此之外,独立院校还需要根据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按照各个层次明确统一的制定教学大纲,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二)教学目标和教材统一。很多独立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北京地区声乐教学的教材,我国各个地区很多地方也是以北京声乐教学教材为最基础的蓝本,很多所使用的北京教材,并没有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详细地改编。在这样的情况下,独立院校想要快速的使学生精通声乐知识内容学习,还需要对教材进行统一的安排,改革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校园的相关教育中,对声乐教学进行统一的学习,了解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良好的运用声乐知识内容,以此给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在除了教学课程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外活动作为有益的补充,因此校园需要通过第三类课程教育,改革创新声乐课堂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声乐教学学习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并且使学生了解到声乐教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独立院校需要在物质环境和设计配套的基础上改变校园文化,因为很多独立院校的环境相对比较差,因此校园需要在基础上改变自身环境,让学生进入校园就能够发现声乐知识学习的好处,并且喜欢学习声乐课程,这也是校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与声乐教学文化相接触,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

二、独立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与目标相差过远。在我国独立院校中,声乐教学的内容以及最终考查方式都和声乐教学水平考试相关联,学生们所学的专业没有文理科之分,并且学习的内容全部都是相同的,唯一注重的就是想要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与自身专业相连接,导致学生在进入声乐课程学习之后,老师所讲的内容几乎听不懂,长久下来也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校园的所有教学想法也就没有意义了。同时由于独立院校属于专业发展某一学科的校园,所以针对声乐教学工作,很多老师都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因此对于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整体的发展情况非常有自信,往往把教学目标制定的比较高。但是在后期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声乐功底较差,很难听懂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也难以进行专项训练,这也严重影响独立学院中,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工作的改革和进步。(二)教学设施落后。目前我国独立院校中声乐教学的材料几乎都是多媒体的声乐教学,与教材内容相同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教材和我国各个地区独立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们所学的教材不同,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很远。甚至老师要求学生考察标准与声乐教学水平考试相同,学生对声乐教学水平考试标准的要求都是非常模糊的。所以能够看出很多独立院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选择教材是非常盲目的,这就很容易出现因为课型的不同所涉及的演唱方法和知识点、语调等知识的学习都不相同,最终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的声乐教学不相同,学生学习出现误区。同时由于声乐教学所需要使用的教学设备和相关器材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实际接触到教学的器材和设备,就很难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这一点与语文、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如果教学设施落后,那么独立院校则无法进行声乐教学的改革,这一工作也难以持续的发展。(三)技能训练薄弱。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独立学院相对来说都比较多,因此这类校园在专业课程上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很多学生在考试进入校园之后,其声乐教学基础都比较差,特别是在唱和听方面。调查学生在上学之前的声乐教学水平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独立院校音乐专业中的声乐课程中学习一年之后,声乐教学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是听和唱依然是薄弱方面,所以独立院校的老师还需要注意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声乐学习,学生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掌握乐谱的读法,老师发音的聆听方式,老师演唱的发音部位等,这些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也不是教师通过几堂课讲解学生就能够听懂的,所以就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日常的课程,了解学生薄弱的方面,并且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进步,也能够带动独立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课程的改革。

三、独立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推出集中分等级制度教学。因为在独立院校中学生们的声乐教学水平是不相同的,学生们学习声乐教学的课程安排时间分散,所以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独立院校想要保证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工作的改革,还需要老师和校园领导人员能够意识到学生的薄弱点,以及学生之间出现的不同学习水平,把集中分级制度教学在课堂中推崇。实际上,在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早期的独立院校就已经推行集中分级教学,也就是在学生们进入校园之后,进行一次与本专业有关的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具体成绩,把学生混合分成中级和初级两个班,进行声乐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专门的对接教学,使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声乐学习水平有所提高。(二)改革声乐教学的具体模式。在很多独立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声乐教学摸底考试,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效果之后,就可以免修相关课程。所以想要进行声乐教学课程的改革,独立院校也可以采取,参加相关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一年之后统一进行水平考试,以此进行成绩的测量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的方式。但是对于不同学生声乐教学水平,所达到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同时独立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还可以建立声乐教学兴趣班、听力教育班、声乐知识点练习班等,采用逐步强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声乐教学。也就是说想要保证学生的进步,改革还需要从学生自身着手,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弱点进行弥补,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加强教师教育水平,促进课堂改革的最佳方式。(三)完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很多独立院校在学生的教学管理上,打乱了原有的专业班级,按照学生声乐教学水平测试的成绩,把学生分为各个班级。并且为了方便管理,学生们不再归属于各个系部,而是由校园中整体的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督导,不定期的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并且每个班级有学生的声乐课程学习水平比赛,在竞争的环境下督促学生学习声乐课程学习。

四、结语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3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相当重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声乐能力,不断进行深入且符合实际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应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化、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要求以及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学前教育现状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学前教育需要的是声乐能力与技巧过硬的老师。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声乐技能不过关的情况,无法胜任幼儿园声乐课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更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水平。因此,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形势来看,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前专业教学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在幼儿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所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用性和急需性方面下功夫,采取有针对性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互相照搬照抄。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设置单一、不合理以及创新性不足,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技能课很少,一些适合幼儿声乐教育的课程没法进行,如幼儿歌曲的欣赏、表演、编排。学生在声乐教学基础技能上有所欠缺就会无法胜任幼儿声乐教学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有的几乎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相悖,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训练嗓音,讲究演唱技巧,却对儿童歌唱的特点了解不够,对儿歌掌握的量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将单一的教学内容改为丰富并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等特定条件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少社会实用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很难使培养对象实现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单一,模式不当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上存在着老师单一地教、学生单一地学的情况,只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老师一整节课都在提问,还有就是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造成很多学生专业水平太弱,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还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多采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即全班一起上课,统一讲授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有其优越性,相比于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其优越性表现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不足,快速提高声乐水平。其最大的弊端则是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水平,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根据平均水平来进行讲解,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跟不上,时间长了就差得越多,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缺乏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教教师,但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很少涉及当前的幼儿歌曲,学生学习到的声乐技巧并不能用来教儿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学生对弹奏乐器也不熟练。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还表现在声乐比赛活动很少,学生基本没有舞台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时只是进行说课、讲课的训练,声乐训练以及指导儿童演唱很少,实习结束后还是无法正常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不利。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是一个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专门性学科,其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好,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学生也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具体应该做到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教学内容力求合理

1.教学内容合理应该做到在整个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在刚开始的声乐学习中应该侧重基础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声乐练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学习方法。演唱方法应该主要采用目前比较主流的“中国唱法”,这个唱法既能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又能培养学生更高的艺术水准,同时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进入大二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应该开始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儿童歌曲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演唱儿歌时结合此前学习的中国唱法,在一定的声乐基础上演唱儿歌会唱得更好。比如一些经典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这些歌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歌唱水平,为以后走进幼儿音乐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方面的学习内容应该继续深入。

2.如今有的教材内容太陈旧,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现在的学生们不感兴趣,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阵地,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率先进行改革。除了上面所说的每个年级侧重学习的内容外,还应该附带适当的音乐方面的课外教材,这些内容存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3.在学习声乐时,高音是很多学生的障碍,往往一到高音就发生破音或没音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情况有时与生理、技巧、水平无关,只是在心理上难以克服对高音的恐惧,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有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能针对声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所以老师在教声乐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生才能大胆唱、好好唱。

(三)教学模式科学合理

1.声乐教学上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是: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采用的还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一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接触过声乐的同学可以在集体课堂上慢慢学习,与同学交流,共同进步;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声乐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时,集体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声乐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学习声乐的学生条件各不相同,无论从客观的生理、家庭条件,学习、生活环境,还是从主观的性格、态度、追求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之间不同的艺术理解力,具有极强的个性。声乐集体课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且时间有限,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这时声乐小组课模式可以满足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要求,有效弥补声乐集体课的不足之处。同时相比其他两种教学模式还兼顾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本。

2.做到教学模式合理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时只看文化成绩,没有任何声乐方面的考核。这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没有一点声乐基础,有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声乐的,毕业后也无法进入幼儿园任教。所以在录取时应该把好关,加强对考生的声乐考核,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本专业,同时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老师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水平、歌唱素养。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批结构合理、专业过关、理念先进、方法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四)教学方法新颖实用

1.情感教学法。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有艺术感染力,打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投入感情,打动自己。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心态、目的、歌词的意义。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感情与歌曲交融,这样才能唱得有感情,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比如著名的歌曲《鼓浪屿之波》,创作者以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为题材创作了这首歌,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介绍这首歌的时代背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老师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文字、图形、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讲授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一首讴歌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忠诚党的事业、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作品。在讲这首歌时,老师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将这首歌的视频资料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对这首歌有深入了解,还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4

通过对社会相关部门、就业单位、本专业的毕业生、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在校学生和一线教师的深入调查与了解,发现影响和制约广西高专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如下。(一)生源素质较差。2016年开始,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招生为国控专业,学生不用参加“艺考”。也就是说,这一部分生源音乐基础比较薄弱,很多都是零基础的学生。(二)和声乐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融入不够。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与行业及岗位需求接轨。声乐教学应该是融视唱练耳、弹唱、声乐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表演、语言表达能力等为一体的教学过程,而如今的教学更多地关注声乐技术层面,缺乏小学音乐师资所需的“多能型”教学能力的综合训练,未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三)学科开放合作不够。广西是面向东盟的窗口,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艺术节每年都在这片热土上唱响。广西的职业院校更应提升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为区域的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播、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声乐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应融入更多东盟各国的音乐文化元素,加强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四)教学内容安排不尽合理。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就业范围及岗位涉及小学音乐教育,以及青少年宫、群众文化艺术馆、儿童艺术培训机构等音乐教育普及辅导工作。目前的小学音乐教材基本上以民族音乐为主,占教学内容的70%以上,其中地方民族音乐更为突出。而高专所使用的声乐教材大部分是本科院校的声乐教材,授课内容和方式也大多延续本科教学,未能凸显地方专业特色。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地教育需求、服务于社会、做好产教融合,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必须在教学内容上重新整合,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全面、完善、实用。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五)评价和评估监督系统不够健全。我国以前的高等教育入口把关严格,但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入学门槛相对降低。如果过程管理不严,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上层监督控制、课堂评议、考试、比赛、演出、技能检查、社会评价、见习实习评价等众多形式,评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1]。(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教学和科研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才能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七)课堂教学、授课形式存在不合理性。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匮乏、控制教学成本等原因,加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如本校三年的课程压缩为两年),学生真正学习声乐的课时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整合课程内容、改变课堂授课形式,开拓多方面学习声乐的渠道。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一)增强课程核心内容建设。从研究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入手,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声乐课程的性质、作用、就业主要面向和需求,重点打磨和制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提炼课程核心能力与目标链,强化整体性,完善学科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使课程教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下面,笔者以本校声乐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为例进行论述。以“工学结合、校校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以掌握音乐教师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职业素养+教学技能+专业特长”,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小学音乐教师为培养目标。以“理实结合、情景模拟”为教学模式,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强调实训环节。建立“三结构三模块”课程体系——“三结构”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模块”指社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儿童声乐教学能力。“三结构三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通过课堂教学、选修课、专业教学实训课、互联网教学平台、观摩学习、见习实习、采风、演出、比赛、期末以赛代考、基本功检查等模块来支撑。同时,依托本土的音乐文化开展特色声乐教学。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每学期开设的广西本土原生态歌曲演唱、广西原创声乐作品演唱、广西特色乐器弹唱、东盟各国声乐作品演唱、小学1至6年级歌曲表演唱等课程。通过课程教学,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特色性为一体,为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表现力、增强职业能力提供保障。(二)完善声乐教学的目标链。第一,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包括校园网站声乐学科学习平台和移动互联网学习平台,达成资源共享。构建一个生动、形象、丰富、全面的声乐学习、教学、在线交流、答疑系统,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视频、微课、文字描述片段、图片、远程网络教育网站链接等手段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和职业知识的积累。第二,根据学科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对课程单元导学(知识点的要点和脉络、思考、练习内容等)、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包括教学方式方法)、学习评价方式、职业情景模拟与设计等进行认真的梳理与整合,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全面、完善、实用。同时,强调网络学习、课堂学习及实践实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实现产教融合,对接职业岗位,服务于社会。(三)打造课程特色和亮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民间音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广西小学音乐教材为例,1到6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有7个板块,其中,中外民歌、快乐的小乐手、我的家乡好、多彩的声音等教学板块都是以民族音乐为主,且地方民族音乐更为突出。人教版的教材同样是以地方民族音乐为重头戏。而如今高专使用的声乐教材大部分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合度不够,缺乏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传统声乐教育模式,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突出特色和个性,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可涵盖以下内容:歌唱基础知识板块、发声基础练习板块、中外艺术歌曲(初、中、高)、民歌与戏曲(初、中、高)、中外歌剧选段(初、中、高)、本土民族歌曲(原生态、创作歌曲)、东盟歌曲、儿童嗓音训练知识与演唱、儿童歌曲板块(择选当地小学音乐教材曲目)、新歌篇。(四)情景模拟与岗位体验相结合。声乐教师应达成一个共识: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是能唱、能奏、具备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以及有组织开展音乐活动能力的音乐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学手段、敏锐的观察力和听辨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拓展性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岗位情景模拟贯穿于教学过程,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高专的声乐教学基本上以小组课(2-15人)的形式进行,这种授课形式非常适合情景模拟。在小组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某章节、某时段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通过互相听辨、观察分析、鉴别督促、评教讨论等,学生逐渐克服胆怯心理,在声乐知识、曲目积累、教学方法、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互帮互教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个人效能感,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除课堂教学外,在课后学习中,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教师布置的课题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可以邀请高年级或歌唱能力较强的同学参加),经过反复的学习模拟、分析、总结,提升歌唱能力和教学能力。另外,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学习。(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主要以个别课形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针对性较强,授课更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学校、个人的需求。探索新时代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地方和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当今高专音乐教育的呼唤。集体课。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而且它是声乐理论教学、声乐作品学习和欣赏、多角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教学方式[2]。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多媒体等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还可以通过示范、评教、讨论提高教学效果。集体课适用于新生入学前几周的声乐学习入门和兴趣培养。小组课。按学生的基础能力、声音特点进行分组(2-15人),并根据他们的基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在集体练习、个别抽查、指导、评比、示范对比的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对发声的辨别能力。这种授课形式非常适于情景模拟的融入,在职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很好的积累。个别课。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人才培养要求所限,个别课在高专的教学中比重较小。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为了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我们对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前三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个别课教学。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满足了学校和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混合式教学,也就是“网络+课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一般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求。互联网教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构建模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的新方式。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预习、练习和巩固知识,师生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沟通,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和拓展[3]。如今,互联网教学模式丰富多样,如网络慕课、远程教育、手机APP、微课等。利用互联网海量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主题性、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多方位聆听、观看、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微信具有传播文字、图片、视频、语音、通话等功能,其特点是信息便捷、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测学习效果,与学生分享声乐教学视频。通过微信群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及职业能力。(六)多元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是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检测、管理、导向的作用,能够了解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通过考核评价,使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声乐考核评价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导向、调控和激励等作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潜力,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核评价就像无形的指挥棒,为声乐教学指明行动方向。目前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往往通过学生回课、期末考试、声乐比赛和演出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采用多维度、动态的跟踪调查机制进行课程的考核评价。具体来说,包括常规的考查(入学面试、课堂学习、课堂纪律、课后学习与互动等)、考试(应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与成长)、实践(课堂学习实践、回课、艺术实践、舞台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声乐比赛、音乐会)、社会评价(见实习单位评价、社会评价)、督导和信息(通过个人谈话和信息平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督导、教师、学生)等。

三、强化与各学科协同发展,扩展国际交流平台

声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性极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首先,它与其他编外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语言文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有着内在关联,在教学中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作用和影响。其次,与音乐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如正音课、视唱练耳、音乐欣赏、音乐理论、钢琴、形体、音乐史、和声曲式、编配弹唱等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协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专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人格。所以,教师要正确处理专业课与其他人文学科、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以声乐课程为立足点,加强各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彰显人文内涵和美学精神;训练学生歌唱思维和行动的统一;唱与演结合、教与学融合,培养学生成为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并存、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高度统一的综合型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从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和对外交流窗口,打造有地方特色的高专声乐教学模式。除了在声乐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民族区域文化和东盟各国音乐文化元素外,更重要的是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比如,举办文化交流讲座、互派访问学者、举办短期培训班和学习班、艺术采风等。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深化东盟职教之间的合作与发展。通过开放窗口、加强合作,丰富声乐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校声乐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打造特色声乐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艺术教育,服务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

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学科教育整体发展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其主导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此,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声乐教师要有一颗不断修正自己、潜心钻研的敬业之心,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充实文化底蕴、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构建育人环境,高专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持续提升。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体会、探索、创新,在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的科研灵感。教师通过教学和科研增强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挖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实现教育创新,同时促进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而言之,要提高高专声乐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做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团队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建立一个老中青搭配、校企合作一体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势在必行。它能全方位增强教学和科研力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专声乐教师凭借团队成员合理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组织结构进行有效合作,完成教学、科研、实践等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加强学生管理,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音乐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生源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加上学生文化底蕴较为不足,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所欠缺。要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职业教育目标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素养为抓手,从各方面、各渠道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首先,新生入学要进行职业、专业、校纪校规的思想教育。其次,加强课堂管理,严抓课堂纪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和分组教学,多采用肯定式的教学法鼓励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最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赏析、练习、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后的表演、比赛、实践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基地实践,创设学生成长平台;通过专题讲座、音乐会、技能大赛、座谈会、各种文艺演出等,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其艺术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建设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办学的成败。因此,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确立声乐教学课程目标及方案,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不断思考和总结、修订和完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声乐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婷.高校声乐教学质量评价:困境与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2]黄小冰.声乐集体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2003(34).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5

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衡量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标准之一,就是声乐专业知识。声乐专业知识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教授的重要知识之一。一般情况下,声乐教学也不仅仅是声乐专业知识,当然还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声乐专业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还有一定的歌曲分析处理能力,最后拥有声乐示范演唱能力。声乐专业知识之所以重要,在于声乐知识是完成歌唱练习的基础,尤其是声乐理论知识。因为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因此,要想让学生系统、科学地完成练习,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其次,声乐专业知识的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示范演唱能力。示范演唱能力也是声乐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一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够将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风格等,表达出来。尤其是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最终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总之,声乐专业知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完成音乐完美演绎的基础。下文将一一做出解释。

2声乐教学理论与演唱表演技能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声乐教学理论,然后配合演唱表演技能。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演唱表演技能是学生必须具有的知识,也是决定学生能否完成演唱的重要因素。但是声乐教学理论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理论基础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教师和学生会忽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在学习的一开始,就进行演唱,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首先明确,声乐教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声乐练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在理论上让音乐教育专业声乐知识结构的设想文/赵晶霞音乐教育中专业声乐的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加以重视。本文主要是阐释了声乐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加强声乐教学理论与演唱表演技能,学习艺术美学知识,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

3艺术美学知识

音乐的演绎,实际上不仅仅是简单地声音的传达。更多的需要表现出演唱者对于歌曲本身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表达。可以说,音乐艺术是一种神圣、奇妙、综合的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声乐作品通常与文学、戏曲、诗歌、历史等其它艺术门类有着重要的联系。因为,作为声乐演唱者,首先在演唱之前,就必须要了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艺术背景,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演唱者必须要在平时有着大量的积累,还要在特定的时刻去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因此,除了基础理论和演唱技能之外,具备丰富的艺术美学知识,是保证演唱者更进一步的基础。这些艺术美学知识,不仅需要在学科上进行分类学习。还要在不同艺术风格来进行学习,因为声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些不同的声乐作品风格,就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来具体表现作品的风格。因此,必须要对各种风格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演绎。

4良好心理素质

在声乐表演者掌握了理论知识、演唱技能和艺术美学知识后,就是要进行演唱环节。很多演唱环节就是要登上实际的舞台,在实际的舞台就不仅仅是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多的需要的是,歌唱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是建立在平时训练有素的歌唱技术上的。因为歌曲演唱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最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感觉、想象、情感、等,运用在演唱过程中,从而对歌唱与发声进行调节。其次,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影响着音色、音调,以及对节奏的把握。因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心理素质,也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对声乐专业学习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它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学生不仅要将普通的知识结构重点把握好,还要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

5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

声乐学习、练习、演唱是一个需要长期练习、坚持的过程。也需要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定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需要大批的、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人。尤其是在师资方面,更是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能够具备声乐相关领域的其它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知识结构方面,必须深入和广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能力和知识有了提升之后。学生当然也要在教师的教导之下,努力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另外,除了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之外,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总之,虽然声乐教学主要是以演唱技能为基础,但是仍然要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在具体内容设置上,要尽量系统、细致,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的、全面的人才。

6结论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构想,总体来说,要始终围绕已经相对成熟的声乐教学体系。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可以进行深化,一方面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音乐教学也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此,不能够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情境下,要有不同的选择。

作者:赵晶霞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学科联动教学法

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何做好教学工作的细化,如何解决教学矛盾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结合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以及声乐教学的特点,因目前声乐教学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教学中既要根据声乐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声乐教学的目标做好教学调整,同时也要根据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声乐教学的要求增加新的教学方法。学科联动法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应用中能够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为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方法支持。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难点

(一)学生声乐基础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开展中难点在于学生的声乐基础存在差异,声乐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声乐教学在开展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提高针对性,并且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在教学中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教学工作在具体实施阶段无法达标,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这一点来看,在教学工作中既要了解教学的实施情况和教学的难点,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音乐基础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保证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时考虑到教学工作的要求和特点以及教学工作在实施中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工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解决学生基础自身条件差异大的问题[1]。所以,做好学生声乐基础的了解,并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才能解决声乐教学矛盾。

(二)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学生不但在声乐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学生在声乐知识的学习掌握接受程度以及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难度。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需要予以优化和调整,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统一的教学思路,使教学体现个性化。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分组并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情况,才能使声乐教学在具体实施中提高教学效果,满足教学要求,使教学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根据声乐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声乐教学的实施要点落实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提高声乐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要解决教学中的差异问题,使声乐教学在实施的有效性和教学的效果方面达到教学目标,为声乐教学的落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声乐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

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差异,片面强调了声乐教学目标,忽视了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导致声乐教学在实施中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根据教学实践要求采取教学优化措施,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教学工作在开展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成果关系到学生的声乐能力是否能够达到教书育人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声乐成绩不良或演唱能力差,在毕业之后无法在其岗位上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在声乐教学中应强化教学目标推动教学创新,并立足教学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2]。这一方式对解决声乐教学问题和提升声乐教学质量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具体实施环节应根据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声乐教学的内容结合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确保声乐教学在实施效果方面达到教学要求。

二、学科联动教学法的优势

(一)提高了教学针对性

学科联动教学法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对教学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科联动教学法能够形成多学科的相互联动,发挥学科的优势,使教学能够在针对性方面得到强化满足教学要求,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工作具体实施环节做好学科联动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学工作的推进具有直接影响。基于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在声乐教学中采取学科联动教学法不但具备良好的代表性,同时也贴近了声乐教学实际,使声乐教学工作在推进中能够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并在具体教学环节利用学科联动的方式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提高声乐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声乐知识教育,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提高了学科的融合程度

基于对学科联动教学法的了解,学科联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科的融合程度,使学科教学在具体实施环节能够从单一学科的教学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为学科教学的优化和学科教学的调整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学科教学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科教学的实施要求采取跨学科的融合。学科联动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能够发挥各学科的教学优势,判断学科教学的需求并找准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学科需求为切入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使学科教学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根据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学科教学的需求情况采取多学科的融合和联动,有效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使学科教学在推进落实中能够围绕学科教学的目标探讨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3]。

(三)利用了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科联动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利用了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发挥了学科之间融合作用,使学科之间能够产生紧密的联系,在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类型、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科的具体形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保证学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科教学的优势以及学科教学的内容做好学科教学工作,确保学科教学在实施中能够根据学科教学的相关要求以及学科教学的内容做好教学工作。在学科联动教学发展应用环节需解决学科教学法的应用问题,围绕学科教学目标做好教学方法的优化,使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中能够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工作的了解,学科联动教学法能够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并且将存在联系的学科予以优化,使教学工作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目标做好学科知识的应用,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模糊以及教学难点问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学科联动教学法的应用

(一)夯实教学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基于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要求,在学科联动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夯实教学基础,提前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情况,掌握学生的音乐基础,对学生的声乐素质、声乐理解程度以及声乐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特色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质量满足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有针对性对待,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情况和学生的声乐基础情况采取特殊的教学措施,增加知识点的覆盖程度,使知识点在覆盖中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判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

(二)做好学科融合,利用声乐周边学科

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科联动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做好学科融合,利用声乐周边的学科,例如乐理课程、视唱课程、钢琴课程、弹唱课程以及其他与声乐相关的学科开展跨学科的融合,使声乐教学能够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其他教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声乐知识以及与声乐相关的知识,解决学生的知识来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声乐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快速提升音乐素养,弥补声乐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很好地提高学习效果满足声乐学习要求[4]。因此,在声乐学习中采取学科联动的教学方法能够解决教学难点问题,使知识点在覆盖率和覆盖的全面性方面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的实际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采取分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针对性

学科联动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情况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按照自身基础情况选择学习小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分组学习中能够得到重点关注,并且在知识点的划分、学习重点的调整、学习方案的制定以及跨学科知识的划分方面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保证声乐教学在具体实施环节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论

通过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应用学科联动教学法并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对做好学前教育工作有直接影响。在教学工作推进过程中了解教学工作的难点和基本情况,根据学员的实际特征做好学科联动教学法应用,使学科联动教学法在应用环节成为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黄芳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116-117.

[2]魏子祺.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J].戏剧之家,2021(13):94-95.

[3]刘丽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舞台实践策略研讨[J].戏剧之家,2021(12):115-116.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7

一、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声乐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很多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随之进行革新,各个高效的规模、学生人数、设备等都呈现出了很大规模的改善。但是一些高职高专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却存在着教材落后的问题。声乐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基础、专业的声乐知识的专业性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大部分的来源,但是由于声乐教材的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声乐领域中新研究和提出的一些比较新颖的声乐知识都无法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中得到体现,自然,学生接触到这些新型知识的可能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可想而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没有掌握甚至接触过这种新型的声乐知识,这在其就业的过程中对学生自身而言会成为一种竞争劣势。如果学生在没有掌握这些新型的声乐知识的情况下顺利就业之后,这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也没有得享受到一种本应该更好的师资条件。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有待提升。学前教育这门专业是一门艺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足够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需要学生在琴、棋、书、画、唱、跳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兼具,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失调,教师人数很少,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例如一节课九十分钟,一个班有六十个学生的话,就很少有条件能够让教师均匀的在一节课的时间单独指导每一位学生。而且在这种遗嘱性比较强的专业里,学生若想能够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这与教师的指导具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很多高校中在很多年里,一个专业的教师都一直是原班人马,从来没有注入过新的师资力量,这也是导致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观念老套、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吻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3.教学方法缺乏改进。在很多高职高专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都是千篇一律,很少有教师能够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例如在声乐教学的教学课程中,一般都是“练声-唱歌-布置新歌”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都是在一个环境中同时练习的,若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与学生最切合的建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力量与学生人数比例失调,很难做到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只能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学生对每个小组进行统一的指导。

二、如何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1.扩大师资队伍,增加师资力量。若想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招收更加优质的教师,来为学校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教师力量。通过招收新的优质的教师,从而增加教师人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可以达到比例平衡,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2.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观念。在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实操课程来培养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钢琴课、发音课、语音课等,还可以通过各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特点,还要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等进行更新,将新元素、新内容添加到学生的课本里,还应该结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给学生适时适当地给学生安排实践机会。通过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培养出不同的具备专业能力及个人特点的学前教育者,使高职高专的教育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目标,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教学条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的专业者。

参考文献:

[1]金铃玲.浅析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J].戏剧之家,2017(11):263.

[2]练雪青.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J].戏剧之家,2015(05):183-184.

[3]吴隽.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09):152.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策略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为了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选择教材,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专业人才[1]。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声乐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第一,课程内容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没有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嗓音的调整和演唱技巧上,教学内容单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幼师,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教学模式不成熟。从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通常选择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教学强度,但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总的来看,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声乐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厌学的问题。当前学前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真正掌握声乐知识,降低了教学效率[2]。第三,教学目标不明确。受到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学前专业声乐教师非常重视对声乐理论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熟练运用演唱的技巧。如今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育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艺术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升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第四,教材比较匮乏。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比较匮乏,内容更新不及时,对声乐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另外,教师没有合理设计课堂内容,教学理念落后,不利于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声乐素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坚持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改革现有声乐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方法。(一)坚持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上过专门的音乐课,没有基本的音准,认为声乐就是唱歌,教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并且有的学生不认识乐谱,缺乏乐感,在演唱时经常跑调。基于此,教师需要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进行声乐教学[3]。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明确不同阶段教学侧重点,比如初级阶段就要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和方法,保证正确的发音,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总结适合学生的唱法,借鉴各种唱法,不断进行改革实践,让学生乐于接受,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在选择经典声乐作品时,可以增加一些幼儿的声乐歌曲,比如《摇篮曲》《我们美丽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教师要通过专业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4]。(二)创新声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进行声乐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是培养专业的声乐表演人才。教师要结合声乐教学的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做好课程教学规划工作,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符合声乐教学的要求,教师要调整声乐教学内容,合理搭配课型,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比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划分课时,首先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学会歌唱,保证能够完整唱下来。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歌唱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声乐的节奏、音准以及情感表达问题。然后,教师要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演唱表演,规范学生的演唱动作,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最后,教师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声乐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减少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声乐知识和技巧[5]。(三)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断探索全新的声乐教学方法。第一,可以采用情感和技巧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然后使学生展开想象,真正把情感融入演唱中,提升学生声乐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演唱技巧。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需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提升学生对声乐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推荐经典优秀的声乐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和感悟,探索声乐演唱的技巧,培养良好的乐感,实现提升学生声乐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根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学前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必须认真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针对实际,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面对新的形势,要不断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声乐教师的艺术素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畅.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13):129-130.

[2]张瑞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0):142-143.

[3]沈戈.论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有效性[J].北方音乐,2017,37(24):196.

[4]薛亚东.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效性的路径[J].当代音乐,2017(08):23-24.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9

当前形势来看,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单一、创新性不足,属于比较突显的问题。为能减少这些问题对声乐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如下几点措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能起到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教领域输送人才,因此,在声乐教学的定位上也应该与其他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有所不同,需以培养适合教育幼儿的针对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其次,基于幼儿园儿童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设置上,应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艺术兴趣为核心理念,一切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性等特点,才能使声乐教学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属于一门定向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该专业今后的工作对象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多增设一些儿童歌曲,同时结合幼儿的喜好等特点,选取幼儿易理解、感兴趣、琅琅上口、传唱度高的歌曲,例如《数鸭子》、《摇篮曲》、《种太阳》、《小苹果》等等,均是儿童易接受的歌曲。通过加大儿童歌曲的教学比重,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加实用。

二、优化声乐授课方式

文章结合实践经验综合分析认为,优化、创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授课方式,可通过三点来完成:

(一)优化集体授课法。集体授课法在声乐教学中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集体授课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解他们对发声的恐惧,但这个授课方法也存在教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缺陷。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该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强化重点,再讲其他,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重点内容。此外,在集体授课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间评价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使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并加以完善。

(二)分组指导法。分组指导法是建立于集体授课基础上的,教师通过集体授课,解决声乐学习的共性问题,使其均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后针对每位学生在声乐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完成后,根据学生对声乐喜好及求知欲望的不同,给予相应的辅导、指导,并让学生进行组间歌唱比赛,观察在歌唱中相互之间的不同,并进行组间相互点评,使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不足,积极、主动进行改正,尽可能达到即定的学习目标。

(三)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属于新课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模式,其主要是指将声乐与舞蹈、朗读、视唱等相关的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声乐灵活应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声乐+舞蹈、歌词朗诵+唱谱、情景剧表演+歌唱等等,均属于多科目融合授课法。采用该方法进行授课时,声乐教师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合作,通过互相辅助,互为纠正,促进彼此的教学水平。

三、流行唱法在教学中的融入

我国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多是会采用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后,对很多高难度歌曲均能驾驭。这种比较高标准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而言十分有利,但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弊端。长期实践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走向幼教岗位进行声乐教学时,会发现大部分儿歌的音域在c1~d2之间,但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来演唱时,则感觉比较怪异,小朋友们也难以接受。鉴于这种特征,将流行唱法融入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也是很有必要。流行唱法具有结构清晰、简单易唱、表演形式丰富等多种特点,其对声音的要求也比较低,演唱时更能传达出歌曲的感情。与其他两种唱法相比,在练习方法,流行唱法需要的气息比较小、音量小,咬字自然、比较口语化,没有那么多的高要求,学生歌唱起来也比较轻松。因此,教师可尝试着在传统美声、民族唱法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与要求,合理、适当地融入流行唱法,以此来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水平,提高幼教人才的培养效率。

声乐教育专业范文篇10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中的缺陷

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配置中,声乐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此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实践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学生多元化、思维跳跃的特点。

(一)教学任务设计趣味性较少,缺乏吸引力

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对象,是未来在幼儿园或者早教机构,包括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在内的幼儿老师和非艺术专业学生,声乐学习中混淆了“学前声乐”和“专业声乐”的区别,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的设计趣味性较少,缺乏吸引力。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追求演唱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在音乐活动的教学模式、幼儿歌曲的学习与演唱,使得学生上课缺乏兴趣和动力[1]。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设计目标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就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儿童歌曲唱法和学法之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增加儿歌表演和演唱的相关音乐活动内容,遵循学前教育的培养宗旨,学以致用。

(二)传统课堂授课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内容较广,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还应具备音乐活动的编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艺术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发声,还应学会自弹自唱、手指操训练、儿歌创编和表演、儿童合唱、儿童音乐剧编排等多种技能。现在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台钢琴开展单一的发声、歌唱等传统教学活动,课堂枯燥乏味。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在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型探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该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就业非常重要[2]。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全面营造师生互动。

(三)教学评价不合理,缺乏多元化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备技能课,声乐课在现阶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技能,忽视了学生演唱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创造性。评价方式沿用着传统的考核形式,现场进行一对一专业测评。考试内容较为单一。例如,考试时演唱一首歌曲,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发挥。致使学生只重视专业艺术歌曲演唱,忽视儿歌演唱及表演等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部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艺术领悟和学习的能力不同,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学生更好地收集资源,自主学习与时俱进的儿童音乐活动内容和歌曲,开展小组和集体儿童歌曲表演展示进行互评,结合实践完成歌曲创编。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创新声乐课教学情景并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特性、课程设置、授课学时等多方面因素,高校在学前专业中开设的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授课方式,但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水平及教学能力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幼儿师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声乐课教学活动,符合应用实践型需求、开阔新视野和提升教学效果,需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3]。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推进了音乐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引用网络音乐资源,创新了声乐课教学情景,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效率。为了探索与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引入“互联网+”这一理念于此课程中,建立了一种适合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提供了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一)应用网络教学环境,创新声乐课教学方式

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需考虑全新的发展趋势,进行音乐教学多元化、混合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为推进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完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奠定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信息的资源传播性和时效性较强,由原来单一的讲授逐步过渡到多元化方式,线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享黏稠度增加。据2021年中国网络音乐行业发展现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6.58亿人,其中手机音乐用户为6.57亿人。NetEaseCloudMusic、QQ音乐、Facebook、Twitter、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层次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本体、教学环境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互动任务的设计、教学情景、教学过程等更加多样化,网络音乐资源为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互联网作为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声乐学习,课程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儿童歌曲演唱和编排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是育人之本,利用互联网资源,引进高校平台“精品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互联网+”互动式开放型教学环境。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极具魅力的新型音乐形式,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带动了网络音乐内容的繁荣。《葫芦兄弟》《春天在哪里》《小星星》《大家一起喜羊羊》《两只老虎》等儿童音乐成为网络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网络即可收集到儿童音乐模块最新资源,同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自主掌控学习节奏,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提高了知识获取的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程度。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借助线上微信群、腾讯QQ、钉钉等相关网络平台建设“学前儿童音乐资源库”,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前和课后完成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录制视频展示等内容,最终教师将相关任务进行资料汇编,共建资源库,例如,“儿童音乐歌曲音视频曲库”“儿歌教学精品山西青年案例”“手指谣视频操”等。

(二)引用网络资源,创新声乐课教学方法

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是一门需要掌握技术的专业技能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完成幼儿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儿童音乐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儿童歌曲创编及演唱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观念[4]。引用互联网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各幼儿园有丰富的网络音乐活动资源。例如,中英文儿歌、手指操、音乐活动精品案例等音视频。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体验感的提高作为改革目标,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一些具有层次性的“线上+线下”教学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载体,查找资料、共享资源和解决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驱动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紧密围绕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适当开展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完成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新编儿童歌曲《拍拍小手》时,采用了教学任务层次性设计,除了基本歌曲的节奏、节拍旋律变化之外,动作和情境创设需要新的创意。每名学生直接参与到任务中,或组成小组,团队通过网络共同协作完成。课前应用百度、搜狐等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微信群、抖音、慕课等平台开展资源共享和学习,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开展声乐教学工作。

(三)借助网络媒体,提升学生参与度、锻炼自主学习力

让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微信群、超星、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增加互动场景,做到“教与学合二为一、学中做心领神会、做而创融会贯通”。“互联网+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通过线上渠道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个性和实效化。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侧重于“线上+线下”融合的个别辅导而不是单纯讲授,从教学活动的主体逐渐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创建新的学习思路,又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5]。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设计不断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交互式学习活动和经验分享。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声乐课教学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强,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为教育领域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高校需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基础开展互联式、体验式等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学习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6]。在声乐教育中利用互联网平台,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平台的互动,增加了师生的黏稠度,广泛调动了学生参与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具有综合艺术素养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宁.新媒体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4-106.

[2]孙艳艳.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优化[J].北方音乐,2019(20):136-140.

[3]陈宇.“互联网+”背景下声乐教学新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4]陈素娟,张瀚玉.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的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3):116-118.

[5]高鹏,高鲲,陈超,等.“互联网+”视域下声乐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