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5 17:30:04

声乐教育教学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1

(一)德育智育

德育也就是学校和教师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地思想政治和品质道德教育,并且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一定的品德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一般思想道德精神都是通过歌词和音乐背景体现出来的,如我国的经典歌曲《长歌谣》,这首歌曲能够激发人们的抗战情绪和支援祖国、维护祖国的情绪情感。其中一句“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将中国人民团结斗争、抗击倭寇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具有精神意义的歌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意义,还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智育是指学校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声乐教育教学中,智育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智育培养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利用欣赏歌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歌曲时,还能够提升对歌曲之间差异的敏感度。还可以采用学生记忆歌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大量的训练之后,不仅仅是记忆力会得到提高,智育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声乐教育教学中的智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元化的方面进行。声乐艺术本身具有多元化的艺术感,在声乐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从不同方面进行培养的。以作品的时代进行划分,分为古典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歌曲三种类型。从作品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美声唱法类型和民族唱法类型。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歌曲的语言、和声的色彩和乐曲旋律三种。而从听觉感受上进行划分,主要分为音色、情感表达和声腔。只有学会了鉴赏,才能在演唱中将歌曲的美感表达出来。所以,声乐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鉴赏音乐的美,进而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种类的歌曲供学生对比分析,长此以往,学生对歌曲作品的鉴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一种真正理解声乐艺术的境界。

(三)演唱能力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保证演唱能力良好的前提,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是歌唱家们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进行声乐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必须要具有科学合理的理论观念。在声乐中主要演唱技能的理论知识分为四种,即歌唱的呼吸、歌唱的语言、歌唱的共鸣、喉头的安放。呼吸是演唱的主要动力来源,对演唱状态有着直接影响。在演唱过程中,吐字和发音是非常重要,既要自然,又要符合旋律。而歌唱的共鸣主要依赖于口腔、舌头、软腭和咽喉,所以要注重其在演唱中所起的作用。喉头在发音器官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是发音的基础。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技能理论知识,才能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

(四)伴奏能力

伴奏能力是综合能力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声乐专业中,钢琴伴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演唱者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尤其是对于想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对于声乐学习和声乐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伴奏能力不仅能够带动演唱者的情绪情感流露,还能够营造一种活跃的演唱氛围,从而实现歌曲的完整演唱。

(五)文化修养

声乐教育包含了各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古典文化知识和现代文化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且对声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声乐能力。加之声乐艺术与很多学科之间存在着关联性,所以声乐教师必须充分具备多元化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而这些知识涵养将会直接展现在教师对歌曲的理解上。只有对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全面理解歌曲,进而在演唱过程中,恰当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以及文化修养,将歌曲的真实内容充分的展现出来。

(六)心理素质

想要演唱成功,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刚开始学习声乐时,学生很容易自发产生一种莫名紧张的情绪,这会对声乐学习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怯场情绪,从而对舞台表现力形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时刻保持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全面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怯场心理。想要在舞台上更好地发挥,演唱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二、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声乐教育教学通常都是从歌曲的主题和视听觉感受等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多元化分析和鉴赏音乐作品,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在进行示范时充分具备了针对性和具体性,带给学生一种亲身体验美好声音的感受,从而培养声音审美能力。声乐教学还涉及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声乐教师也会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唱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这样在面对舞台下的观众时,学生才能够保持镇定,正常或超常发挥。由此可见,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声乐教育既包含了自然和人文知识,还涵括了科学和社会等知识,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是以演唱者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为基础的,是歌曲演唱能力的前提。所谓的艺术修养主要就是文学、音乐和表演等艺术文化行业所必需具备的多元化素养。因此,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将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深入且透彻地讲授,从而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和演唱能力。而声乐教师不仅要充分具备扎实、专业的古典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现代化艺术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声乐见解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歌曲进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声乐知识。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歌曲的背景和其中的真实故事,选取一些具有时代意义和精神情感的歌曲,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和鉴赏歌曲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充分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而且一般的声乐教学都会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记忆训练,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通过对歌曲的记忆,引发想象,对歌曲进行重新创作,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声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多元化评价考核方式

评价考核是检验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成效的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重难点和发展方向。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中,举行定期笔试考试已经成为了对学生成绩评价考核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单调的评价考核方式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却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监督考核,进而使得教育教学也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评价考核方式上,希望学校和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多元化评价考核方式。而学校对此可以尝试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全面结合,采取合理分配比重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考核,以此督促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采用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考核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能够推动教师教学重点的转换,提高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我国传统的声乐教育教学方式,主张采用灌输式的传授方式,教师注重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单一枯燥,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使得教学和学习效率严重下降。但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入一些必要的课堂训练,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课堂训练的教学方式反馈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完善和调整,在渐渐健全的过程中,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

声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加强注重对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声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进行合唱练习。我国很多的歌曲只有在合唱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展现出其包含的真实意义和情感。在合唱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团结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们积极参加合唱这样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团结观念。教师在举行合唱活动时,一定要选取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这样才能在合唱训练和演出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唱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团结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积极引进民族音乐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2

1声乐教育现状分析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而基于兴趣层面的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融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兴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基本乐理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相对复杂的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筛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接地气”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有助于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表扬模式大相径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及发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筛选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高校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修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处多多,因而声乐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学分制、奖励措施等,从而促使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兴趣不断递增,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进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声乐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展开对声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此同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实践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掌声与成功,这正是声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为学生给予有效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活动。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教学弊端必须予以及时的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从而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

作者:赵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彤.浅谈关于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进[J].音乐时空,2015(18).

[2]毛亚雄.关于改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J].音乐时空,2014(02).

[3]初冠楠.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4(17).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3

教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目前的情况是:声乐教师的数量既不多且质量也不高。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歌唱领域里的教师,多半是受过欧洲歌剧唱法的技术训练,对声乐技法懂得较少。要想在声乐教学上取得更大成效,通过改革与提高,培养出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能代表我国声乐优秀传统特色的声乐人才,首先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声乐教师的声乐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声乐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从前辈声乐演唱家们的面授和录音资料中,学会他们演唱的戏曲、曲艺、民歌、歌曲等优秀唱段的声腔韵味、气质、神态等音质、声韵的演唱技法。其次,应该重视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而有用的声乐理论和技法,但注意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同时,应该重视世界各国具有优良传统的唱法。

声乐的教学方法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4

一、声乐教育受教者本体认知的文化自觉

(一)声乐教育受教者思维的整体性认知

从声乐艺术的存在方式看,它主要存在于符号意义上的音乐形态(纯音乐)和概念意义上的文学形态(歌词)中。纯音乐形态主要在于感知和体验,文学形态主要在于感知和理解。可见从声乐学生的思维层面看,要学好声乐艺术既需要感性思维也需要理性思维,只不过这种思维的整体性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下存在不同的心理倾向。声乐学习过程中,在理性为主的心理意识下,人与音乐知识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二元关系,其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知识认知(音乐知识和文学知识)。声乐教育强调的音乐艺术的感性则要求重视“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认为学生音乐音响形态的获取是一种“独特的个体知觉”,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认知”。正如马斯洛(A.Maslow)说:“在他们身上发现,既不抛弃具体化的抽象能力,又不抛弃抽象性的具体化能力。”①即在有机联系中学生把声乐教育的认识对象常常认知为一个活生生的同一体,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机械的、元素的知觉对象,如声乐语言符号和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认知就是一个整体。②可见,从声乐教育理念层面看,思维的整体性是指当我们处理声乐教育模式中多种因素的关系时,在心理上把它视为彼此相互关联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诸元素之间发生的是不以它们自身存在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个整体,而不是彼此独立的元素的拼合,整体决定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③从操作层面看,思维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结构性心理和“同化性”心理。前者强调声乐学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因而布鲁纳说:“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释那门学科的结构。”后者强调声乐教育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性和包容性,因而奥苏贝尔提出了课程整体性思维操作的两个原则:“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渐进分化”是发现声乐要素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是将声乐要素之间的这些联系有效地统合起来。当然,对声乐教育受教者思维整体性的认知应该具有音乐“文化自觉”的教育观念。从音乐发展史层面看,音乐艺术的感性体验特性是在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讲究音乐结构的逻辑性和音乐内涵的理性化比较的思路上提出来的。西方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没有离开理性规范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即使涉及音乐中的感性,也是与感性的认识功能密切相关,直到西方现代音乐时期才主要关注音乐中感性的生命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之所以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性和泾渭分明的理论性,是因为它始终孕育于人们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之中。也就是说,感性体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悠远传统。但是,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西方音乐在逐渐追寻音乐中的感性体验,而中国音乐却在接受西方音乐中的理性归纳思维。可见,“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思维模式”是未来声乐教育受教者的基本思维特性。

(二)声乐教育受教者人格的自主性认知

从我国现行的声乐教育模式、声乐教学内容、声乐教学方式层面看,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生活世界剥离”为特征的科学性教育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支配这种教育模式的精神基因主要是工具理性或“技术兴趣”—声乐技术的学习(声乐技术的学习是基本需要,但不是唯一需要)。在这种声乐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人格常常被阻止在这个模式之外而沦为声乐技术和声乐知识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使声乐受教者丧失了本性和自主性。因此,未来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观念上应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以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重视学生的自然活动,重视学生对课程的态度,重视课程与学生主观性的关系。“教育即生活”“课程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应成为指导声乐教育课程内容设定的基本观念。这种声乐教育的课程观念反对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声乐教育活动,突出声乐受教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从重视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心理发展到重视学生的经验、活动与个体心理,这种声乐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找回了学生的自主性心理。这种声乐受教者自主性的声乐学习模式不仅在于声乐课程的内容、形式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是在批判意识、构建意识、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是在个体解放和精神自由基础上的“人”的回归。这种声乐教育理念下的声乐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整体的、生活着的人,不再只是有理性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具有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的自主性整体。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看,强调声乐教育受教者人格自主性认知的声乐教育观念,势必突破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传统的“非生活化”情景。我国传统的声乐教育主要关照的是学校教学情景中的声乐教育现象和规律。它研究的侧重点是关注学生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的掌握,以及为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景创设的原理和技术。从理念上看,它主要是传统“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产物。未来的高校声乐教育将秉持一种“生活化”的视野,首先在声乐课程范围上将突破学校教学的界限(特别是“互联网+”引起的教育教学时空情景的改变),即它要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这种声乐教育不仅要研究学校教学情景中学生声乐学习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应积极关注学生及教师所处家庭情景和社区情景等生活化情景中有关声乐教与学的现象和规律,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所蕴含的文化关系。其次表现在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观”突破了学校的疆界。传统的声乐教育由于受“心理认知”观念的影响,主要侧重于研究有关学生的“认知技能”与“学会认知”的心理研究。而未来的声乐教育课程将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认知”,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集中体现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学会做事”意味着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范围突破了狭隘的学校界限,它要求的不仅仅是“声乐认知技能”,更主要的是“人格智力”;“学会共同生活”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意味着“发现他人”的心理能力突破了单一的学校情景。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利用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在超越学校情景的范围内进行人与人的心理交往,而且还表现在这种过程能有效地、自动地消除心理孤独和心理疏离,以便通过一些共同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到声乐艺术共同的规律和基础。

(三)声乐教育受教者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情境认知

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者思维的整体性认知和人格的自主性认知,其目的是在文化自觉的声乐教育观念下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一方面容易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将道德、智力、情绪、伦理、审美等品质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体,消除由于现存分析性声乐教育为主的模式所造成的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心理和远距离、多跨度的音乐想象力,形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知、情、意三种过程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容易使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得以实现。学生个性的完整性以独立性为基础,即每个人都是其声乐学习过程中心理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个性复合整体,只有在这种个性差异的意义上才能与他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进行正常的心理交往,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独立人格和音乐判断能力。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氛围构建主要体现为一种“过程性”。这种“过程性”心理在声乐教育观念上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心理的个性化、学生心理的体验化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学生心理的个性化是指这种体验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将个性置于声乐课程的核心,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体解放,应将“自由与解放”视为人不断成长的个性的中心。体验化是指声乐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文本,而且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和来源的组织、整合过程;教学也不仅仅是声乐知识、技能授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构建。在这种声乐教育观念下,我们认为未来声乐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如下四种趋势:一是在多元化基础上的心理统合性,即声乐教育中多元的分析性心理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切皆是为了师生与其所生活的音乐社会的心理统合,师生与其所认知的声乐规律的心理统合,教学过程中声乐艺术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心理统合。二是群体性音乐心理的研究重于个体音乐心理的研究,即既要研究个体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价值观念,更要研究个体所存在与交往的群体的音乐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从而在声乐教育中清楚地发现某一民族的声乐风格与特点。三是重视师生声乐教育的实践性心理,即注重在师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声乐教育的心理研究,而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师生的心理关系。因而未来的声乐教育将提倡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活动性的声乐教育模式。四是应正确处理学科意义上声乐教育各因素的内在关系。不要因为声乐课程的内容和形态的拓展而随意破坏声乐教育的内在逻辑性,也不能局限于声乐学科的教育研究而影响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与完整的音乐人格的获得。

二、声乐教育学科本质属性情感体验的文化自觉

从声乐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特点来看,情感体验和意义表达是其主要的功能,具有明确意义(歌词)的情感体验是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也就是说,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体验的方式、情感体验的特征、情感体验的机制,以及与情感体验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与因素等内容,应该成为声乐教育学科的主体性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本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论文比赛”的参赛论文在这些方面鲜有涉及。这主要是由于声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内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认知不足。

(一)声乐艺术情感体验的表象性认知

从一种文化现象的视角看,声乐艺术的存在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个是信息(歌词明确的意义信息和纯音乐不确定的意义信息),属于认知层面;第二个主要是情感(歌词具有的对象性情感和纯音乐具有的状态性情感),属于感性体验层面。感性体验层面的情感不仅表现为声乐作品创作者赋予的情感,以及声乐施教者或受教者的个体情感,而且更主要是某种民族情感的文化内蕴。从心理学上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角度看,这种情感深藏于民族民间音乐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特殊形态之中,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来源于特定民族对音乐的生命体验过程中的心理表象,它包括古老的记忆表象和面对特定情境的想象表象。如流传于长江流域的川江号子,如果没有“高耸的石壁、湍急的江水、破旧的船舱、乌黑的大手、殷红的脊背”等鲜活的记忆表象,就难以体验川江号子那发人深省的韵味与震人心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魅力。

(二)声乐艺术情感体验的情境性认知

从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语境上看,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源于情绪的激发,情绪的激发则依赖于特定情境的刺激。可见,声乐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这种情境有两重意思:一是生态环境。它要求声乐教育在涉猎某一特殊风格和内容的声乐形态时,不能只顾及其音响本身,而必须将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一起加以观照。否则无异于切断水源,将活鱼晾成鱼干。现在已经有把一个原本活跃于民间生活中的歌手从民间提取出来,人为地“推向市场”的“去文化”做法,这样的结果就割断了声乐艺术本身与特定文化情境的联系,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二是文化语境。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所创造的声乐文化在具体内涵、形式、功能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整体性,它是该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与该民族的生存是同源共生、声气相通的文化共同体。如侗族大歌和“呼麦”就与特定的文化语境不可分割。可以说,这些声乐艺术形态就是特定民族生命符号和文化形态的声音艺术化反映。(三)声乐艺术情感体验的指向性认知从情绪、情感产生的特征和机制上看,情绪具有范畴性,情感则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说教育教学活动中声乐艺术的“表象性情感”是一种“象征性”的普遍性情感,“情境性情感”是一种“状态性”的氛围性情感的话;那么,透过音乐文化形式而直接指向其观念性内容的情感则是一种“符号性”的指向性情感。通过这种情感,声乐施教者和受教者可以解读各种声乐文化的精神价值,辨识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以及触摸蕴含着某种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源,以及该民族文化身份和原始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甚至“看到”该民族祖先们特有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当我们在从事某种观念性声乐形态的教育教学活动时,不应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唱唱跳跳的声乐现象,而要透过这些声乐现象思考祖先们的情感方式。只有在这种意义上与我们的祖先在情感上沟通,才能产生民族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在传统声乐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中国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教育教学与西洋风格声乐作品的教学相比较,前者线性的思维特征和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就应该充分蕴含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后者纵向性的思维特征和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则反映了其声乐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三、声乐教育施教者心理图示构建的文化自觉

前面谈到的声乐教育教学受教者具有的思维整体性、人格自主性和心理情景性,以及声乐学科具有的情感体验的表象性、情境性和指向性,对这些特定文化形态的认知,声乐施教者不能仅仅从元素性的、个体性的层面去单一地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反思,而应该从结构性的、整体性的层面构建具有文化意义的心理图示。心理图示是有组织的信息结构在心理上的快速反应模式,它具有范畴性、程序性和规律性。④声乐施教者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心理图示,就会在特定的声乐艺术形态与特定文化形态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从而加强声乐教育教学的文化内涵。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认为,当我们具有了房子的心理图示,当问到“房子是什么”时,心理上会立即反应出如下内容:房子是一种建筑物,房子由房间组成,房子用木头、砖头或石头盖成,房子供人居住,房子通常为直线型和三角形。同样,当我们具有了某种声乐形态的心理图示,比如当问到“信天游是什么”时,头脑中也会自然而然出现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高亢而悠长的音响效果,戴着白羊肚头巾的陕北汉子,掩映于半山腰的一排排窑洞……这些具有陕北地域特质的文化形态就会与苍劲有力的声音形态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可见,对于声乐艺术的存在状态来说,声乐施教者的心理图示具有如下文化内涵。

(一)心理图示的文化地域性

声乐艺术的文化地域性是它赖以产生和生存的基础,而声乐艺术地域性在声乐施教者身上所形成的心理图示,则是声乐教育个性化的体现。也就是说,只要有了这种心理图示性,声乐施教者就会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时甚至是潜意识性地)将某种声乐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风格。譬如我国的现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背离音乐传统丢弃自我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声乐教育过程中用西方音乐的图示(包括其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传统声乐形态,因此怎么看怎么觉得“土”。可见,声乐施教者只有在声乐教育过程中形成与某种音乐文化相适应的心理图示,才能真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意,从而形成世界声乐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向。因为任何一种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声乐艺术形态都存在一种产生、发展,甚至变迁的结构性,并且它的发展变化不是一些音乐元素之和,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圈。文化圈的特点一方面必须有较大的族群或民族的固定不变的基本文化作为根基,因此它具有持久而广阔的地理空间;另一方面,文化圈还拥有独立、整体的文化丛,它的移动是全部文化范畴的移动。可见面对某种特定的声乐文化形态,不管是这个整体性的文化圈处于核心位置的因素(如声乐音响的本体因素),还是由此核心推演而成的相关因素(如声乐形态中的民俗礼仪因素),它们都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某种声乐文化形态的韵味在于它与周围的一切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呈现。

(二)心理图示的认知差异性

不同声乐施教者所形成的音乐心理图示将在声乐教育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音乐认知差异。音乐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两个方面。认知能力差异是指音乐感知的主动性、音乐概括的准确性、音乐联想的敏捷性和音乐思维转换的灵活性之间的差异。从声乐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被接受的心理角度看,声乐教育个性的可能性还受教师认知方式的影响。即不同的认知方式会对同样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信息编码,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形成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结构,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会形成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精确度。不同的声乐施教者所形成的心理图示将在声乐教育的效果上形成不同的音乐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异制约声乐教育个性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和自我观念两个方面。主动性、目的性、长期性、连续性是成就动机内在的心理特点。成就动机的主动性影响音乐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对音乐作品兴趣的程度。成就动机的目的性制约施教者对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成就动机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决定声乐教学目标的性质。只有长期性、连续性的成就动机,才有利于在声乐教育中形成施教者对音乐学科稳定的、持久的兴趣。自我观念或自我结构,可视为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综合的看法。施教者的自我观念通过自尊心态制约声乐教育个性的有效性。自尊是一种自我接纳的心态,是积极的、正确的自我观念。它能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使施教者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容易获得正确处理事务与肆应困境的能力,从而促进声乐教育个性的有效性。自我观念是声乐教育教学中确定自我需求的心理基础,只有声乐施教者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形成文化自觉,才能确立声乐教育的内容、范围和性质,从而提高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①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66页。

②郑茂平《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指导思想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声乐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但是,为了使中国声乐走向国际化道路,需要高级声乐人才,依托于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改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为设计出科学合理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一、声乐人才培养内涵与贯彻目标

(一)声乐人才培养内涵。高校提供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声乐作品理解、创新表演能力、声乐专业基础知识等,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是从事声乐艺术实践的基本要求。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在指定的教育思想、方针政策以及现代化教育理论下,根据特色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采用特定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教学制度与评价方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特点。(二)声乐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倾向于为地方性社会文化单位、文化公司、娱乐经济适宜、音乐教育、大中小型企业、艺术表演团体等形式提供人才,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紧贴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构建、人才管理模式、评价考核方式等角度,实施定向或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在声乐教育教学中,让声乐学生者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田野调查、弹奏、演唱、写作和艺术管理等能力。

二、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深入贯彻“贯通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与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区别的一种教学机制,其具有明显的简约性与贯通性特征,有利于深入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贯通特征符合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科学学术研究与知识技能的转化,对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点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合。对此,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这种“贯通式”,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坚持声乐人才教育培养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全面性发展要求,坚持“贯通式”教育指导理念,重视基础性声乐教育的同时,兼顾高级人才培养机制,对促进我国高级声乐人才,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从教学理念与目标上进行改革创新。第一,高校应切实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与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能唱、会唱、唱中多变等,进而教师采取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实践模式,强化学生的变通与创新创造能力。第二,对于在一些地域性文化特征较为明显的高校办学主体来说,应充分结合地域性声乐教学资源,对学生展开声乐教学,并对学生弘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对声乐教学起到助推作用。同时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注重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国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为切实增强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社会目标性与实用性,需要结合人才市场的发展导向、人才供求关系、大众审美需求,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实践能力。(三)整合教育资源,重视实践教学。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注重声乐教学资源的整合,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声乐理论教育工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高校声乐理论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除设置基本选修课和必修课程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风格的唱法,实现跨界融合,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表演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地域特色进行声乐创作,有效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四)构建产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充分提升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效率,全面提升声乐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声乐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可以积极展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一体化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校学术教学、人才培养与教师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注重声乐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切实打造研究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声乐人才培养机制。从其实践性角度来说,应积极构建“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声乐人才培养结构,深入贯彻执行“3+1”和“订单+联合”思维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另外,加强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声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从业能力与科研能力。(五)注重市场导向作用。随着高校声乐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专业学生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不匹配现象,与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离问题较为严重。所以,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应注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注重声乐艺术范畴中每个环节、系统的人才需求,为我国声乐艺术人才提供更多人才与智能发展动力。面对我国声乐市场空间,声乐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展现多样化特征。担任声乐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主体,要求声乐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声乐教学的表演性、技术性、实用性、艺术性。

三、结语

总之,高校声乐人才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展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此,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应该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与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综合型、高规格、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声乐人才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栋梁.地方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219-220.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

就目前来看,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事业在不断的蓬勃发展中,在教育领域领域也出现了更多可利用的现代技术,这些现代技术也推动着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更多新兴事物的产生,导致教育领域中有很多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能够迎合这些改变,并且让这些因素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必须要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而言,教学模式也早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过于传统和守旧。而这也使声乐教育教学想要完成教学目标越来越吃力,而为了能够减轻声乐教学教师的负担,也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并且建立完善的声乐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而以下就主要探讨了目前还存在于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

1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单一的教学内容,薄弱的教学科研能力。因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内容本身就具备非常强的综合性特质,所以也要求专业教学应该慎重的选择教学内容,尽可能的选择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的内容。不过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仿照西方音乐体系有设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理论性过强,并且对于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并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知识都过于单调,而有关于我国民乐的内容却很少出现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存在于声乐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于对西方乐器以及西方音乐形式的教学。但是大学音乐教学声乐教学本身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宣传与弘扬的价值,而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不融入有关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内容,那么则会导致大学音乐教学逐渐失去传承中华音乐文化的价值。1.2薄弱的教学专业能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应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增强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度,尤其是在当前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唱方面,而对于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却缺乏培养,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唱功,但是却十分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而这一点也体现了教师能力的匮乏,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过于薄弱,且无法帮助学生平衡教学内容,并且无法在教学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3过度强调技术训练。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教育能够帮助这部分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音乐素养,而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是当前在我国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则过于强调对于学生的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摄影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能力也更差,很难全面的掌握某一知识,但是教师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应该教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优越性,而这些就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忽略了对学生这一部分的培养,则会使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2.1增强师资力量。想要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那么首先就应该加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当有了充分的师资力量之后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专业人才,因此也提醒学校应该聘用更多声乐教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利用声乐教学专业的人才能够更有效的提升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作为大学音乐教师,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课外也应该为人师表,从内在修养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影响。而且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不只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声乐课程是一门理论与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开展声乐教学工作也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尽可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2.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首先,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并且积极的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中华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声乐课程能够更加具有创新性和文化性,而在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仅仅只能够学习到声乐知识或是声学技巧,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相关的文化,使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能够更加了解,并起到传承中华音乐文化的作用,而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去维护学生的个性,当学生难以理解某一知识点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耐心,并且不断的鼓励学生,而不是过于苛求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而同时,声乐教学也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大学音乐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使学生更加亲近声乐,并且利用声乐与学生沟通,充分的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方面更有动力,并因此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也应该进行转换,在课堂上学生才是教学中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够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2.3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课程。应该在声乐教学中加入音乐理论教学内容,而所谓的音乐理论教学内容就例如歌唱心理学,歌唱心理学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增加各种心理学内容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嗓子,不因为嗓子出现情况而影响到演唱,而声乐心理学教学内容也属于音乐理论教学内容,声乐心理学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调节自己的身体状况,当然在声乐教学中也不能忽略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因为在声乐基础理论课程中会包含声乐文化和社会文化,这也是声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对声乐文化的了解而加强对声乐的了解,也可以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增加声乐教学法课程,因为当前教师所教授给学生的声乐教学内容过于传统,与新的时代背景失去了良好的衔接,所以如果音乐教师能够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也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声乐教学法课程中不仅仅包含这一部分,也包含歌曲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心理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对生育教学法的学习,也能够使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场景所使用的教学方法。2.4改变教学方法。传统声乐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为在传统声乐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并且通过对大学音乐声乐教学的现状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了解,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同时大学音乐声乐教学水平也必须要不断提升,尽可能的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案,并且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改革声乐教学也是为了推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而大学音乐教师应当做到充分的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并且了解更多有关我国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薛云轩.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分析[J].艺术评鉴.2017(10).

[2]张馨尹.浅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赤子(上中旬).2014(16).

[3]卢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黄河之声.2016(11).

[4]何洋.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音乐天地.2008(05).

[5]郭建民,赵世兰.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歌唱世界.2015(03).

[6]李秋菊.高校教师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7]刘禹彤.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创新途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7

(一)高职音乐教学需要对共性与个性进行统一

不少教育工作者对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个性与共性是相对立,相矛盾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的对个性或者共性进行偏重,过分强调其中的一种而忽视另一种。但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以及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教育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其不仅不应被当做相互对立的两个面,相反有关教育工作者还应对其进行协调并统一。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关声乐教师也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上进行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使得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统一发展。具体来说,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共性化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个性化的关注,并利用课堂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明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声乐教师还应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特色,创造自己的风格,让学生在共性中凸显个性。

(二)高职音乐教学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意义

1.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发展。共性学习是进行高职院校声乐学习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共性问题,将共性的问题给予统一的解决,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展开。但是通过实践研究,个性与共性是不可分割的,不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学习所表现出的接受程度就会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此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是现代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打好学习的基础,对声乐基础知识进行扎实的掌握,同时,由于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因此使得学生的潜力被充分的发挥,一些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下,可以很快的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通过不断对自己进行完善,提升自己在声乐表演上的造诣,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发展。

2.迎合教学需要,符合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都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传统的共性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在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存在弊端。高职声乐教师将教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后,既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关注,对个体学生进行培养,兼顾到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高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自身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高职院校会向一些艺术类院校进行学习,从其中汲取一些需要的内容复制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之中去。这样作的结果就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明显的呆板性以及不适应性,对教育教学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首先来说,在照搬他校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使得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出现不合理性。例如,高职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三步走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将课堂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掌握。第二部分是课堂展示与学习。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简单,由学生自己也可以独立进行。因此不适合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展开,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上述教学法存在的弊端产生认识,一些高职声乐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对一教学法。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可以充分的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发掘,并且可以随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是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上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十分低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众多,声乐教师的数量却有限,因此一对一是很难实现的。同时这种方法过分的强调了个性的作用。实际上在一对一教学中包含了很多共性的内容,过分推崇一对一教学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降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

三、处理高职声乐教学中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有效方法

(一)把握教学进度,进行阶段教学

声乐学习与大多数知识的学习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对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统一。有关高职声乐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进度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把握,实行阶段式教学。首先,高职声乐教师应对高职声乐教学的整体课程有所了解,并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掌握。以此为依据将高职声乐教学划分为多个阶段。一般可以采用三分制或者四分制,主要按照学习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学习阶段划分完毕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初期对学生进行共性的基础知识教学,并侧重对学生存在着个性问题进行解决,达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其次,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开始正式进行歌曲演唱后,教师应在教授学生演唱技巧以及演唱方法的同时,对每个学生的演唱特点,个人优势进行了解,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歌唱风格以及歌唱方式。

(二)了解学生个性,进行针对教学

为了有效的搞好高职声乐教学,有关高职声乐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个性。每一个学生在进行自我表现方面都有所不同,有些学生性格趋于外放,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对其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特色进行把握,而有些学生则相对内敛,其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很低,因此在众多学生中教师很难对其进行关注与了解。为了对此进行解决,高职院校声乐教师今后应积极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上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在课下也要与学生进行良性的互动,尽可能多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以方便今后个性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师应在共性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行共性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学中个性不足的问题,有关教师可以在共性教学中加入针对教学,在统一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关注,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8

《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立足于高等教育教学实际,致力于高等教育声乐教学探索与现代音乐教育创新研究。该书首先介绍了高校声乐教学发展基本现状,逐一列举了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问题的成因略作分析;然后针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探讨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并深入分析讨论了高校声乐教学理论要点,以及创新探索实践要点;最后选录部分经典的声乐教学曲目。该书不仅包含了我国高等教育声乐教学发展的主要成果,还融入了作者多年从事声乐教育教学研究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当前时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声乐艺术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对于提升高校声乐艺术相关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声乐教育功能等方面都有着较高参考价值,作为全日制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辅导书籍,也可作为声乐研究爱好者借鉴参考资料。有幸得到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7290)的大力支持,笔者参考《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中对高校声乐艺术教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教学实践要点等相关理论,结合高基于开放协作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文/郭晓莺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校艺术教育实践和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本身特征,对高校开展开放协作型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之策略和路径略作探讨。

一、声乐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从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及笔者多年从事舞蹈、音乐艺术教育教学经验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声乐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妥善解决:一是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僵化。大部分高校声乐艺术教学沿用传统封闭、单一的教学方式,即“师徒式”的“口传心授”声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注重对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舞台表演、作品舞蹈演绎及再创作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二是教学内容与时展需求不一致。受传统教学及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声乐艺术教学内容高度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学术性、艺术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声乐艺术及声乐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时展的统一性,这就导致高校声乐艺术教育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四大功能”的有效发挥。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普遍偏低。部分高校本身对声乐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对教学创新探索、教学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提升不甚重视,因而很多高校声乐艺术教师普遍信息化教学素养不足。四是实践课程教学严重不足。从全国范围数据来看,部分高校声乐艺术相关专业教学实践设置严重不足,实践课程教学设置数量、时长、有效性都有待提高。

二、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

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优点在于:教学理念先进,相较于传统声乐教学理论,更加贴近当前高校声乐艺术教育教学发展性、实践性以及发展潮流;教学模式机动灵活,有利于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能效性;教学形式新颖有趣、丰富多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学习、交流的主动性;三位一体教学互动模式可以为声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创作更多适宜条件。

三、高校声乐教学开放协作型创新探索实施路径

高校声乐艺术教育相关学科引入开发协作型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探索实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声乐艺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部门高校在声乐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计等建设方面,都是参考其他主要人文学科,没有充分考虑声乐学科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和发展性。从声乐艺术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高校需要深化在声乐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和探索,切实调整声乐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声乐艺术教学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专业性、一致性、发展性:结合声乐艺术行业发展多样化趋势和需求特征,以及高校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整体方向,切实开展声乐艺术相关专业教学内容拓展、创新、融合,丰富声乐艺术专业学生见闻,滋养其创新、创造的源动力。第二,教材阅读指导方法的“开放性”。高校引入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然要有条理地指导学生阅读开放性的声乐教材,打破传统声乐教学达到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唱准音符的“教条式”教学目的,进一步强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声乐文化的把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开放性声乐教材时,需要以伴奏为基础,利用音乐作品伴奏的情绪感染力,引导学生深层地、完整地、精准地感悟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第三,教学师资队伍的“开放性”专题培训。高校要借助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推进的机遇,切实开展声乐艺术教学师资队伍关于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的专题培训。教学师资队伍是推动新兴教学模式合理、高效融入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实施者,高校引入开放协作型教学新模式,就需要落实师资队伍相关教学素养、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切实发挥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推动声乐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第四,声乐技能的“开放性”指导。声乐艺术技能的教学本身很抽象,要让学生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声乐演奏的技能是需要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理念。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语言以及手势等肢体语言加深学生读声乐技能训练的印象,方便学生及时根据教师的肢体语言进行相应调整、反馈,提高声乐技巧训练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加强学生对抽象的音符、声乐技巧、舞台演奏技巧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细致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解、细化声乐演奏任务,并合理、科学分配给预先分组的学生,强调每个学生在整个声乐演奏的个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推动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整体以及各部分情感、韵律,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音乐作品创作的基本素养。第五,重视审美能力的多样化呈现。高校声乐艺术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重视多样化审美在开放协作型声乐教学模式中的体现,在声乐艺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感受音乐作品的多层次美感。一方面,教师要依托声乐艺术经典作品,结合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理念、意境来等多个角度深层解析作品的闪光点,借助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施营造具体的艺术场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强化学生对多样化审美艺术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感官体验。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教学文本;教学模式;教师队伍

一、声乐课程教学文本的现状调查

对教学大纲的调查研究,一是了解声乐教师对教学大纲文本是否认可,教学大纲设计的是否合理,实用性如何;二是通过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文本的要求,还是选择灵活运用。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歌曲,内容缺乏时代性;教师和学生都反应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师反每届的教学内容相差不多,教来教去内容都一样,而且许多内同已经反复了太多遍。学生反应在面试时表演的曲目也是很陈旧的,新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许多旧的曲目早已不适合学生演唱。在教学内容和曲目选择方面,突出专业特点的内容较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艺术专业的声乐课程应有所区别,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时幼儿,因此,在声乐课程内容安排上应侧重幼儿歌曲的选择。然而,事实上,在调查的教师与学生中了解到,教学大纲中大部分内容是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方面,少有幼儿歌曲。此种教学内容安排,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造成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脱离。

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

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方式。在教学的历史中,“个别课”的授课形式成为传统声乐教学的主流模式,即“一对一”教学形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深入,这种传统的授课形式单一,“一对一”的音乐院校声乐课教学形式,己经不能够适应声乐课程与时俱进的需求。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普遍反映上课时间不足,声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不够。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分配到个人身上时间更为短缺,有的学生甚至要每两周才能上一堂声乐课。三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加上上课时间又严重不足,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一般。如果要是采用集体课的话,效果反而有提高。缺点呢,可能就是集体课的针对性不强,人数太多教师也知道不过来。”可见,集体课适用于理论课程教学,如果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声乐课程时,集体授课很难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使用混合模式教学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教师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每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增加了难度,但也是一个考验,如果能够熟练使用的话,能够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声乐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

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学历层次多集中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较小。教师的年龄普遍较低,多属于年轻教师。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声乐课程专业的教师资源较为短缺。可以看出,教师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进专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声乐教师。音乐学院毕业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较为单一,表演教学技能突出,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就有所欠缺。来自师范类学院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选择应以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为主,重视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培养更为优质的师资力量对教学改革的实现尤为重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幼师。幼师是一个崇高而责任重大的职业,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输送人才的责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需得到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这一部分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从招生的质量上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综合素质有待培养。

从教师的专业水平上看,教师的水平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原有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校后期的培训与学习。由于学校资源短缺,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提高,不能紧跟时展的潮流。这些都不利于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的提高,必然会落后与时展的潮流。我们都知道,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被社会排斥。教师授课的方式比较单一,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负责聆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单一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教师授课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为欠缺。声乐课程的开展只注重技能的传输,忽略了幼儿教师的要求,没有将声乐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较好地融合,容易出现两张皮,学生在学习时也抓不到重点。

[参考文献]

[1]邢方方.课堂分层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研究[J].世界华裔经济年鉴,2012,12.

[2]陈丽媛.浅析幼儿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0,03.

[3]王元静.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探索[J].新科研究,2008,11.

[4]李梦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

声乐教育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歌唱审美艺术;综合性;大学;声乐教育

综合型大学的声乐教育与专业类音乐院校相比较来讲,前者在开展声乐教育教学期间会比较困难一些,其主要是因为综合性大学一般都会将声乐教学视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项教学内容,这就很难提升大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关注程度。与此同时,身处综合性大学中的学生,一般会重点学习文化课等因素使得学生的音乐基础大不相同,这也是综合性大学很难开展声乐教育的一个难题。然而要想将这些难题处理掉,综合性大学内的声乐教师就应该将当前声乐教学实际情况作为起始点,从声乐教学具体情况着手,以稳固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提升大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等多个方面开始,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大学当中的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浮现的难题处理好。

一、歌唱审美艺术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从小时候起就常常受到音乐的熏陶,那么其歌唱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就会有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在小时候,若家长喜欢在家里经常播放一些音乐或是歌唱乐曲,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这种情形下,丰富的音乐知识很容易为孩子打好音乐基础,提升孩子的歌唱审美能力。现如今有许多人在歌唱时,都会出现跑调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日常中对声乐知识不是特别了解,并且掌握的乐理知识也有限,使得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音准、什么是音高。因这些人们没有拥有感知音乐的能力,妨碍了日后更好地品鉴乐曲。所以,开展声乐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提升对音乐的品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大多数歌曲的歌词都有着韵律,当中涵盖了呼应手法以及隐喻手法,可以让欣赏的人与作曲人与作词人产生许多的共识。

二、声乐教育的主要作用

开展声乐教育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审美作用,声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审美价值观念。在人们欣赏美、追求美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美好。特别是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单有益于个人在思想道德方面与理性方面的协同发展,而且还有益于学生日后歌唱乐曲能力以及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声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以及乐理知识层面的教育,使得学生可以用更好地审美眼光去看待社会,扩展大学生的眼界,有益于健全人格的养成。例如,《大黄河》这首歌曲,不是每一名学生都会了解黄河,在歌声展现方面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经过审美教育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通过欣赏有关的音乐视频等方式,了解歌词所表达的具体含义,深感歌词的创作意境,使学生在大脑中勾勒出黄河的大致景象,激起学生对歌曲审美艺术的展现。

三、学生对歌唱审美艺术的需求

在中学阶段,各个学校的音乐教育仅仅是一个浅层的教学。然而,大学音乐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出特色的教学方案,使得音乐成为了一门多姿多彩的艺术科目。然而对声乐方面的学习,大学生的基础需求主要是:有些学生依然将音乐鉴赏作为个人的一个喜好,并没有考虑去深度了解有关的声乐知识,仅仅是一个浅层对音乐的欣赏。因此,高等院校要增强学生声乐方面的教育,为学生多创建出一些学习声乐知识以及练习的机会。除此之外,有另外一些大学生,天生拥有了一副好嗓子,同时对声乐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多的兴趣,然而却由于欠缺这声乐知识的学习,使得这些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差。与此同时,如果学校开展了一些大合唱、晚会、迎新会等活动时,这些学生会通过组合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为此学校可以为这些学生开展声乐知识方面的教学,以提升这些学生的歌唱审美赏鉴能力,继而提升这些学生的歌唱能力。

四、高等院校教学当中的声乐教育

高等院校开展声乐教育是为了可以让喜爱音乐的大学生通过声乐教育的学习来延伸音乐教育,让这些喜爱音乐的大学生可以拥有高超的声乐审美赏鉴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声乐教育期间应该利用高端的歌唱方法以及赏鉴审美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五、上述两者存有教学难题分析其两者存有问题原因主要是当前学生音乐基础不好,缺少审美赏鉴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这三大方面。(一)学生音乐基础不好。在大学声乐教育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期间,即便审美教育不会对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起到多么明显的作用,但是审美教育所起到的辅助作用却不能轻视,在大学生声乐教育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期间,不单让学生可以掌握高强的音乐作品赏鉴技巧,而且更加可以稳固学生的音乐基础。然而,学生集体能够组建成一个班级,班级中的学生的音乐基础也大不相同,这种情形下,声乐教师便无法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高品质的学学声乐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教育,继而也就不能提升学生审美赏鉴能力。因此,声乐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巩固音乐基础,继而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做好铺垫。(二)学生缺少审美赏鉴能力。在大学声乐教育过程中倘若只重视大学生的音乐基础,则在实际教学期间不单不可以将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体现出来,更加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所以,在声乐教师在落实声乐教学期间,应该在稳固学生音乐基础的前提下,将教学重点放在增强学生音乐品鉴能力上面,如此才可以提升综合性大学声乐教育的总体效果。(三)学生学习声乐兴趣不足。声乐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学习不是大学生必修课程,在学习声乐期间不会与期末考试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此,大多数学生便认为声乐这门学科就是用来休闲娱乐的,使得有些学生对声乐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感。

六、开展歌唱审美赏鉴艺术与声乐教育的有效方法

开展歌唱审美赏鉴艺术以及声乐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在稳固大学生音乐基础的前提下,保证声乐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审美赏能力,扩展声乐教学成果;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确保声乐教学品质这三大方面。(一)稳固学生音乐基础,保证声乐教学效果。在开展歌唱审美赏鉴艺术以及声乐教育期间,大学生储备的音乐基础存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教学难题存留的原因所在,如果大学生储备的音乐知识不多,音乐基础不好,都会妨碍声乐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声乐教育期间,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是特别有必要的,这时就需要声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出发,全方位分析大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期间可能存留哪些问题,继而找到高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稳固音乐基础。在大学生平时学习声乐知识期间,在大脑当中经常会存有类似的疑惑:“为什么课上声乐教师教授的声乐知识内容与我个人理解的声乐知识存有很多的不同?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是可以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而我却做不到呢?”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随时总结声乐知识重点,使得学生可以形成随时归纳总结声乐知识重点的学习习惯,继而让学生可以将平时声乐课堂上学习到的声乐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声乐学习以及乐曲赏鉴过程中。例如,在学习《故乡在北京》这首音乐作品时,声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学习,让学生能够对对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人资料等内容能够有一个浅层的掌握,在声乐课上,声乐教师再让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以后将存疑的问题声乐教师再做出细致的讲解。在这之后,声乐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自行总结,在深度剖析了《故乡在北京》这首音乐作品以后,学生有了怎样的感触等,继而增强了大学生的声乐基础,保证了大学声乐教学的质量。(二)增强学生的审美赏能力,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在综合型大学当中开展歌唱审美赏鉴艺术以及声乐教育期间,即便稳固学生的声乐基础是落实声乐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倘若只是将眼光限制在学生的声乐基础上面,那么实际声乐教学期间不单不可以将大学院校的教学水平凸显出来,而且还会妨碍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在落实声乐教育期间,声乐教师应该在稳固学生声乐基础的前提下,将教学重点放在增强学生音乐品鉴能力上面,如此才可以提升综合性大学声乐教育的总体效果。要想培养大学生歌唱审美赏鉴能力,声乐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声乐教师应该从发声开始。在大学生自己演唱歌曲或是观看他人演唱歌曲期间,声乐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发声感官、呼吸等声乐知识教授给学生,在学生练习发声过程中,声乐教师应该告知学生,如何是正确的发声,遇到怎样的问题说明发声错误等等,如此学生就能够深度了解声乐表演。然而,当学生观看他人演唱或是观看视频期间,不自觉的也会做出专业评判。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国内国外一些典型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所具备的特殊声乐演唱技巧,为什么这些艺术家可以如此被人崇拜,这些艺术家的声乐表演具备了哪些旁人不能比拟的地方等等,待声乐教师将这些内容告知给学生以后,学生就可以对声乐表演有一个更新的认识,继而找到自己声乐表演过程当中的欠缺,如此在学生练习声乐表演期间,就能够很自然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运用这种方式,不自觉的就会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赏鉴能力,提升声乐教学质量。(三)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确保声乐教学品质。在各所大学开展声乐教育期间,除了专业类的音乐院校之外,大部分综合性院校一般都会存有学生缺少学习声乐的兴趣感。其主要原因是,声乐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学习不是大学生必修课程,在学习声乐期间不会与期末考试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此,大多数学生便认为声乐这门学科就是用来休闲娱乐的,使得有些学生对声乐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感。要想改变大学生对声乐学习缺少兴趣的情况,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声乐教育的时尚前沿性,在声乐教学期间选用一些当前最为流行畅销的音乐作品、热门电视剧、电影主题曲等,作为声乐课堂的教学素材,如此学生对学习声乐的情绪自然就提升了。即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源处处理学生对声乐学习的主观态度,这时就需要声乐教师必须要将声乐课堂教学的节奏掌握好,不单要重视声乐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要重视声乐课堂的谨慎性。

七、结束语

总之,在开展歌唱审美赏鉴能力以及综合性大学的声乐教育期间会遇到许多教学难题,要想将这些难题处理掉,综合性大学内的声乐教师就应该将当前声乐教学实际情况视为起始点,从声乐教学具体情况着手,以稳固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提升大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等多个方面开始,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大学当中的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浮现的难题处理好。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歌唱审美艺术教学中声乐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2):161+167.

[2]徐敦广,王宏.中西合璧融汇贯通——吴碧霞歌唱艺术特色评述[J].当代音乐,2019(06):1-3.

[3]黄育奇.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探析[J].黄河之声,2019(04):69.

[4]李雯.技能技巧与审美功能在歌唱艺术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8,38(10):51.

[5]王书亮.声乐教育在高校歌唱审美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7,37(0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