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12-04 11:18:41

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及对策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审美教育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审美教育为着力点分析现实困境、探究困境的产生原因、提出精准性的对策是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能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中学生审美教育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受多重消极因素影响。1.中学生接受的审美知识碎片化。中学生接收审美知识的途径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途径指的是中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感受活动中蕴涵的审美知识。间接途径指的是以课堂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审美知识。两种途径的具体运行中包含着美学知识。所谓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综合[3]。恩格斯曾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实的运动。”[4]这句话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实践过程,是坚持真、拥抱善、践行美的过程。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基础不牢固,难以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接收知识难以分辨美与丑,就出现了“奇为美”“怪为美”“酷为美”的错误审美观。2.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主观化。情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5]这里的“人类的情感”强调情感对认识的推动作用。中学生审美情感主观化表现为部分中学生对事物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主动作出理性判断,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倘若缺少教师的引导部分学生就容易凭主观愿望对事物作出判断。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认为西方国家的美学标准完全适合我国,而我国的美学标准尚未建立起来。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缺乏深刻理解,缺少无产阶级的审美情感。部分中学生面对事物作出判断时表现出的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代替科学判断、“洋文化”至上的审美情感,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警惕,并及时引导。3.中学生的审美视域局限化。审美视域指的是审美认识的范围程度,它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在宽领域的比较中对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作出概括,关系到中学生是否自觉参与审美活动。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求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包括《生命的韵律:朱自清的美学文选》《人间词话:王国维美学文选》等等。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教师的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而不是为学生安排美学类的课外阅读书目。部分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同样存在偏差,认为中学生阅读美学类的书籍不需要拓展到国外和古代的美学书籍。美学教育停留在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层面,美学知识的大众化、网络化传播程度不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一成不变,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的范围有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中学生的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善于创新,也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产生盲从攀比心理。审美方面,部分中学生一味地追求新奇、酷炫、洋气,不顾家庭情况与同学攀比、崇拜“明星”的言语和穿衣。针对这些问题,部分中学制定了相应校规,但部分家长却认为学校的做法遏制了学生追求美的天性与行为。部分中学迫于舆论压力,不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而是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行为约束相对减少。部分学生受网络上、社会中错误的价值引导影响产生了拜金行为,部分地区的部分中学出现的群体打架斗殴事件究其原因与中学生错误的利益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绝不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解决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要从整体出发,而非从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审美教育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1.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美学知识教学内容少导致审美知识碎片化。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主导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受教学任务重、学生数量多等因素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知识缺少系统学习。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缺乏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教师的人格魅力大大下降。而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四大模块中也没有某一专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鉴赏知识。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缺乏深刻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价值缺乏系统认知就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教授的美学知识碎片化。2.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互动不足导致审美情感主观化。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因素影响认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真理,都是正确的,学生很少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质疑。师生缺乏深入交流,部分中学生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就是知识点的背诵,其道德教育功能大大下降,并没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3.部分部门对中学生审美教育环境缺乏监督导致审美视域局限化。中学生审美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主客体相得益彰,也需相关部门起到监督作用。部分地区教育部门以提高本地区的应试教育质量为目的,对部分学校出现的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不足问题视而不见。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部分中学长期空置思想政治课的现象。无论是课题申报、制度安排、科研经费、人员安排都相对较少,导致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部分教育部门检查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往往有固定的检查者、检查路线和应对话语,部分检查者提出的意见对改进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并不大。缺乏监管尚未得到完善导致在具体实施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的审美视域局限化。4.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扩展不够导致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生服务社会的表现。部分学校和家长因缺少资金、为学生安全着想尽可能少进行或者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有的中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地区,跨区域、跨国界的程度不高。有的中学资金上有优势,邀请了专家讲座,组织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但学生的能力有限,对专家所讲授的内容难以理解。部分中学为了鼓励学生参与以上各种活动,将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分,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被动参与,产生了有利益就去,没有利益就可以选择放弃等行为。这些行为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极为不利,违背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中学生审美教育的提升

中学生审美教育的提升对策建立在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深刻反思和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统一的视角去提出精准性的提升对策。1.丰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四大模块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审美知识的内容较少。这种情况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编写既有区域特色又具有世界格调的教材。学校层面要积极响应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号召,关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生活、关注中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要组织召开教学方案评估会,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参与教学方案评估工作。这是因为,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之本源和根基[6]。专家、学者和学生从不同视角提出意见,学校充分收集意见制定出教学方案。方案可首先选择试点,然后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完善还是向其它学校和地区推广所制定的教学方案。2.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初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渡。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初中政治课的基础上细化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部分教师对这种变化缺乏深刻认识,采取的是纯知识性的思想政治课美学教育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范式为出发点,依靠美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具体操作的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具有艺术性,更具感染力[7]。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细致观察,对学生的话语方式不熟悉。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举措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增强学习力、引导力、感染力。学习力指的是教师要不断增强理论学习;引导力指的是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感染力指的是教师要用情感感染学生,用真理吸引学生。3.净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环境。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环境面对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双重挑战。传统与现代的挑战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影响影响;国内与国外的挑战有普世价值等错误的社会思潮影响。前者企图虚无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后者企图借西方民主、宗教方面的理论对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渗透。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推翻或破坏我国的政治制度。近些年,错误的社会思潮夹杂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影响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基于此,学校要大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联合多部门的力量,净化网络空间,为中学思想政治课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4.拓展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采取“慕课”,课外实践活动有寒暑假的“研学”计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开拓第二课堂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特点、学校特色、社会热点制定相应的“游学计划”“学研方案”。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训练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以拓展第二课堂为契机,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游览红色景点、阅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组织中学生以第一负责人申请校级课题项目,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会不断增强。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养,这对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加入社团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写.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红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9).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7]王凤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创新[J].探索.2012(03).

作者:冯军成 刘钊 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