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7 16:40:38

中学生德育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1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要加大投入,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求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同时还应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大力着手社区“绿色网吧”的建设。

六是促进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传播给子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设置障碍。让黄、赌、毒远离家庭。家长应当平等对人,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令人堪忧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去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心里产生了躁动,将一名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调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致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以下几点:公务员之家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问题;成因;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4

论文摘要:中学生德育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方法,营造新环境,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5

内容摘要: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令人堪忧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6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令人堪忧;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德育方法;艺术性;情感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一定的社会特性,在教学的方法选择上也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在多个方面开展,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对事物有相应的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德育方法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提高德育方法的艺术性,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理智思考的能力和情感。采用灵活的德育方法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将对提高初中学生德育方法的艺术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2提高初中学生德育方法的艺术性方式探析

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初中学生的与方法的艺术性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事物有相应的判断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受到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和转变。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更好的完成德育教育工作。

2.1有效沟通是德育教育的前提:现阶段的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与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也会使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沟通。由于学生处于叛逆的阶段,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抵触的心理,所以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在了解彼此,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也应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效的沟通是提高德育方法艺术性的前提,而沟通也应该成为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学生面临的困难。

2.2日常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应该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件作为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加直观的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德育方面的教育,这样达到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结合。以日常生活为德育教育的入手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情况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所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德育环境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予以相应及时的帮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鼓励式教学时德育教育的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心里比较脆弱细腻,同时更渴望别人的认同。针对这一特点,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鼓励式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来建立起学生的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在德育教育中应该了解学生对问题认知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变化和成长来进行有效的引导。德育教育应该有一定明确的德育方向,针对德育方向来完成对学生的引导。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应该明确教育的重点,在不同时期建立不同的德育目标,每个目标和目的之间互相联系,从而全面的带动学生德育水平的提神。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的看待问题,理智的处理问题,从而在素质和能力上都有全面的提升。德育教育是进行素质知识教育的前提,有良好的德育认知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社会生存下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拓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全能型人才。

3结语

德育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思想认知构建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针对初中学生的现阶段心理状况和认知,完善德育方法的构建和艺术性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德育观,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能型人才有着直接的影响。德育教育也应该与素质教育进行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作者:魏小琼 单位:梅州市五华县新新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学周刊》.2016年8期.

[2]袁金状,刘晶.初中学生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教师》.2015年15期.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9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令人堪忧;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摘要】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令人堪忧;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中学生德育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中学生德育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方法,营造新环境,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