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59

中学美术论文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尝试教学中学美术教学主体尝试作用

中小学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传统的“注入式”、“—言堂”仍普遍存在,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学生自学能力弱。创造能力低,这种情况在我们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美术课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弊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兴趣,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具体操作是“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认为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尝试教学法”,中学美术教学界有借鉴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必要,“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有利于推动美术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均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先试后导”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

二、“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先练后讲”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当前,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后才进行练习,根本谈不上动脑筋自学。而尝试教学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尝试教学法,从问题开始,经自学自我解决间题,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具有深刻性,它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笔者在《美术字》的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一边看步骤图及课本中的美术字写法与步骤,一边进行练习,给于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教师再及时给予讲解,这样在学生学会写美术字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2

成功的导语是美好的开端,美而生赞生疑,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艺术,就可以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册《静物写生》中,绘画构图常识是其重难点。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狠下功夫,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想办法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导入艺术的。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图片,然后引导:这是同学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感想是什么?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并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说应以五壮士为榜样,刻苦学习,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有的……教师便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思考:画家是怎样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场面布置在画面中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构图形式?若改成其它的形式可以吗?为什么?于是,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迅速发现其构图形式像座山,即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有向上冲引的角,具有永远向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蕴含着中国革命必胜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构图在这幅画面中的准确运用,突出重点,导入新课。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这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和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探究知识重点,美化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结合,运用故事、典故以及名人名画引入新课。为了知识重点的探究,教学环境的美化,除运用常规教学法以外,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轻音乐中欣赏《蒙娜丽莎》这副画时,不仅要从构图、色彩、神态及其蕴含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更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念,然后提出设问:一个不勤奋的人能像邓景润那样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世界著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如果不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指导学生讨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还有哪些勤奋成才的故事感动着你?

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了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课堂上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要过分放任,也不过分严肃,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

三、激励知识创新,升华教学思想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创新取向和创新目标意识,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

1.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创新教育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以七年级下册的《面具》为例,通过教师的指导欣赏,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准备一些国外脸谱艺术材料来进行对比观察,以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八年级上册《电脑美术设计与欣赏》和《策划艺术》、《生活与设计》等造型工艺课中,教师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相结合,撞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加强审美体验和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它经流数千年的历史领域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奔流向前,这是世界绘画史上很少见的。在表现风格上,除了西方绘画有相同的一面,还具有与西方绘画迥然有别的许多民族特色。为此,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此外,中国的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如陶器、青铜器、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等,无不闪烁着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此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3.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如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锻炼,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内在美和外在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与时俱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3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4

初中美术教育作为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艺术文化课程,也是学校德、智、体、美教学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内容。初中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美术、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教学设施条件差、学生重视不足以及教学方式落后,造成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一直属于初中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重视美术教育在初中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初中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这对于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初中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不足

在农村初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初中美术教育重视不足,一直将初中美术作为副科,不仅分配给美术课程的课时不多,而且必要的基本教育教学设备也不齐全,造成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2.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上,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以及美术教育教学任务认识不清,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以绘画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临摹来追求技法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与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创造是十分不利的。

3.师资紧张,设施缺乏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设备缺乏,而学生家长为学生购买颜料、水彩以及其他美术工具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较差,教师也难以根据课程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提高的硬伤。

二、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开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上,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出能够独立思考与创造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创新原则

对于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必须强调创新,可以根据故事情景、生活现实、虚幻内容或者是自由发挥等几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

3.启发性原则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还未步入成年,因此视野范围相对较窄,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探索对于艺术的认识,对于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的认识,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

4.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资源有限,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身边的各项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注重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美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特色。

三、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措施研究

1.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作用,增强师资以及硬件设施投入

国家一直提出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上更应该如此。首先,农村初中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应该向弱势的农村倾斜,重视美术教育,可以增加专业的初中美术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老师的能力水平。其次,对于农村初中,应该增加各种教学硬件设施,逐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通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施,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再次,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监督检查,重点掌握各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否齐全,美术专业的教师是否配齐,并对学生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学习成效进行定期的摸底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按照不同学生在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方案,重点是要允许学生按照兴趣的不同方向来学习美术课程。其次,在美术教学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结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创设生动灵活的美术教育课堂气氛,同时借助不同的初中美术教材,采取独特的美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再次,由于美术教育是一项创造性与思维性很强的功课,因此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应该多鼓励,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应该注意结合实际,适当的融入乡土艺术

在美术教育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尽可能结合自然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美术教学。广大的乡土地区能够为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些天然的素材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创作材料。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初中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地从身边寻找各种美术素材。同时,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乡土艺术的融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降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成本,拓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资源,真正的做到就地取材。通过这种形式,逐步的让学生体验到地方的艺术特色,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乡土艺术的喜爱,这对于传承我国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农村初中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育课堂质量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必须依靠提升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素质与创造能力。首先,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引进上,应该尽量在优秀的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择,特别是有志投身于农村美术教育建设的优秀人才。其次,应该通过培训交流或者是学习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5

摘要:1999年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最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研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至此已有十余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初中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美术教学实践能否从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改革中获益,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改革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在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研究中,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已成为研究重点,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也是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美感、思想、情感道德教育等方面,美术也是一种艺术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逐渐向学生渗透艺术、美感等思想,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初中生尚未形成十分完善的审美观,而初中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和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美术教育中融合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创造力和个性化的能力。

一、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某所省级初中的调查可知,在这所学校中共有6名专职美术教师,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需要教授12个班级,每个班级的人数约为54人,每位教师平均每学期的授课人数为648人左右,从数据来看,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师教学任务量适中,教学任务安排比较合理。根据美术课课时安排,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每学期的课时数为16—18节,实际每学期为14节课左右,上课率达到80%以上,这也说明存在不能正常上课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运动会等活动占用了美术课时间,另一个原因是法定节假日导致无法正常上课,还有一些其他科教师占用了美术课的正常教学时间,这些情况基本每个学校都存在。调查显示,初中三年级基本上就不再上美术课,主要原因是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学生都会将美术课课时用作其他科目的教学或者让学生上自习,一些学校为了完成初中三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会将初中三年级的美术教学与一年级和二年级穿插进行,一些学校则是完全不涉及初中三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对于初中美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一般每学期为一本书,每本教材包含18课时左右,但是一般教师安排的课时数会多于规定的课时数,主要是在美术欣赏环节耗费的课时较多,原因是美术欣赏占据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美术欣赏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才能完成,一些学校由于设备不完善教学进度缓慢,花费的课时较多,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理解不够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对于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基本只能完成作业内容的一半,能够上交作业的学生只有75%左右,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授课时间,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因此很难完成课堂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如对课堂教学内容不熟悉、缺少完成作业需要的工具等,一些学生认为美术课的重要性远远不及语、数、外等科目,将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练习美术技能或者完成美术作业没有用,即使不完成也没关系等。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可能需要使用多种教学设备,一般省级、市级的学校都配备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设备,基本上每个班里都有教学需要的设施,但美术教师一般不会带领学生到专门的美术教室或者机房去上课,如果是教授“国画”等课程,教室的空间就显得很狭小,学生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美术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目前一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并不是毕业于美术专业,对于美术专业知识不是很精通,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无法很好地解答,上课也基本局限于讲解教材知识,很难起到扩展知识面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灌输,长此以往,课堂教学势必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再加上初中师资力量不足,很难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使初中美术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

2.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是否是主课直接决定了课程的重要性,美术是初中教学的辅助课程之一,并且不需要通过期末考试评定成绩,只需要上交课堂作业即可,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并不重要。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本属于美术课的课时用于其他主课,美术课成为了学校的课程摆设,一些学校甚至直接取消了美术课。

3.忽视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品质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忽略了美术教学的本质,没有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难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美术融合了艺术和人类情感,美术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独特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技能。

4.美术教学设备落后

很多学校并未为美术课配置专门的教学设备,也没有为学生购置绘画器材并准备专门的画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亲自参与其中的机会,美术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美术的兴趣。

三、加强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1.重视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

一些学校师资力量缺乏,课程资源较为匮乏,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很多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比较困难,其实只需要以教科书为基础和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资源开发。这也是教师最容易开展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通过重新理解教科书进行延伸和扩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使美术课堂更加完善。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资源要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一致,并且符合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和兴趣爱好,课程资源要符合教师的修养水平。

2.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巨大压力,需要其他媒介来缓冲,调查显示,75%的学生都认为网络能够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暂时忘记学习带给自己的烦恼,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漫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1)故事情境导入,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画家及其作品的背景,还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欣赏艺术品体会作家的情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2)在学习中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使用美术用品,还可以依靠各种材料和工具,使学生的艺术体验更加丰富有趣,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3)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如在讲解绘画材料时可以顺带介绍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在介绍艺术作品内容时还可以介绍诗歌、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3.美术馆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美术课堂教学虽然能够使学生了解美术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对于艺术的体验和感悟非常少,实际上是缺少艺术的熏陶,调查显示,将近80%的初中生从未进入过美术馆,因此将美术馆教育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做好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与学校以及美术馆取得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美术展览,并在学生参观的过程中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完成教学设计。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作者:尹艳 单位:安徽灵璧中学

参考文献:

[1]林苗.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70):32.

[2]师勇.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未来英才,2015,(10):61.

[3]孙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2015,(8):55.

第二篇: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美术教学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重点课程之外,学校还要注重美术课程教学,充分发挥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一、初中美术教学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一些初中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美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学效果不佳。

2.分组缺乏科学性

影响初中美术合作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缺乏科学性,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前,对学生缺乏整体的了解,如,有些学生喜欢素描,有些喜欢油画,教师在进行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美术水平也是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每个小组中不同类型的学生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合作学习缺乏协调性,就会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

3.教师缺乏指导,不能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合作学习环境

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没有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以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任由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合作学习。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如教室的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导致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4.忽视了合作学习之后的总结评价工作

一些初中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后,只是让学生在课后上交美术作品,不能及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导致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缺乏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美术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之后的总结评价工作。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对策

1.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因此,美术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时,要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美术教学的具体内容,如色彩搭配、美术作品鉴赏等,这些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确定的合作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现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自主发表见解,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科学合理的分组

分组是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分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保证每个小组内的人员综合能力、性格特点等有所差异,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一般每组以4至6人为宜,分组后教师要帮助小组成员确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是把学习任务细化,然后分给组内的每位成员,并且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组内规则,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责任,从而保证合作学习能够高效、顺利地完成。

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项高雅的活动,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氛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美术教学内容。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美术教室改善照明情况,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营造气氛,强化视觉效果,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使合作学习的气氛变得更加融洽。同时,美术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率。

4.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在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总结评价工作。首先,教师要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整体、客观的评价,总结各个小组的具体表现,指出各个小组的问题和优势,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其次,教师要组织各小组进行互评,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对组内合作的作品或自己独立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包括美术作品的内容、设计意图、构图特色、想要表达的情感等。再让其他小组成员提出意见,帮助学生拓宽创作思路,并且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需要美术教师加强指导,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进行科学的分组,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最后还要做好合作学习后的总结评价工作,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珞玲 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第三篇:中学美术教学引入民间美术

艺术源于生活,民间美术又是艺术这个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间美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的一种传统民族艺术,它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具有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审美功能,更具有长期被人们所忽略的教育功能。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再次着重强调“关注文化和生活”。阐述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是深刻的,学生应对中国文化加深理解,既有助于拓展美术学科的学习范围,也有助于民间美术的交流与传承。将其引入中学课堂,为中学美术教育所利用,并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内容和实践的意义

1.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丰富了中学美术教学资源

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建议各地要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地方美术资源。现阶段在理论方面还是西方美术理论占主导地位,由于中学生平时对美术接触较少,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一下理解的确很难,民间美术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接触到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是每天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斌不需要刻意学习和理解,润物于无声,这是一种自然的浸润文献。同时民间美术内容很丰富,如宁夏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彩塑等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如满月礼,结婚礼,丧葬礼,节令,庙会,也可走出课堂,走入乡间,走访民间艺术传承人,了解民间美术的历史,特点,艺术特色,了解民间美术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这么多的途径,这么多的渠道,这么多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积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快乐游玩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2.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国时期,我国早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中指出,教育要以德育为中心,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民间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很多。美术教育又处在教育的大范筹中,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最根本目的,尤其是的德育的提高和发展。在义务教育进行之前,我国民间艺人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群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创作题材多来源于生活与先祖们代代相传的故事,所以民间美术作品在构思与创作过程中深受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感染。民间艺人通过匠心独运的制作,将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精粹融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可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上常常见到:象征“孝”的卧冰求鲤,象征“悌”的孔融让梨,象征“信”的曾子杀猪,象征“敬”的程门立雪等题材。这些民间美术作品蕴含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使人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熏陶,起一定宣传教育作用。民间美术以图画、剪纸、皮影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学生在欣赏、娱乐之余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中华文明。罗丹说美随处可见。对于我们,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为了发现、认识、创造美,就需要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学习掌握对世间的真善美丑的正确的认知力,鉴别力和判断力。民间美术是各种学科的综合体,例如民间剪纸中有数学,几何知识,纸要折叠,折叠之后图案会成倍数增加,展开之后的图形有会是如何,我们要有一个空间概念的理解;剪纸中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又是历史文化知识;剪纸中的戏曲人物脸谱,又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其形成的不同地理特征这是地理知识;面塑的立体造型方法又涉及力学,几何,雕塑的知识;皮影有是光,电,色,影的艺术,又有很多物理,化学,美术的知识等等,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与很多知识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民间美术教学把多种学科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综合的全面的素质。

3.民间美术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打当地的历史文化,并促进本地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遗产,它的身上储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审美的、伦理的种种信息。在经济开发的大潮中我们不能不加干预的任她自生自灭,传统文化的缺失,将造成民间美术的日益消亡。失去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之后,我们也将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更是不敢想象的。在当下需要我们重新认知、了解,继承和发扬它。所以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之有效地保护措施加以防范,否则民间美术一旦失传,我们将无以为继,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也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后果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因此,作为传承和保护当地传统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民间美术与课堂教学创新融合

1.欣赏课中

在剪纸和花馍的造型表意中都注重象征性,不仅看重生动形象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视造型蕴含的象征意义。象征性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达相似或近似的概念、情感和思想,其造型特点通过谐音与寓意得以实现。谐音象征是民俗文化力较为显著的特征。在民间艺术中都可以看到谐音象征的影子。在面塑的造型中谐音象征的运用随处可见。如“鹿”,谐音“禄”,象征着加官进爵,高官厚禄;“鸡”,表“阳”谐音“吉”,“羊”,为“祥”,两者结合象征吉祥如意;“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将莲与鱼放到一起象征连年有余。佛手象征福。寓意象征较常见,主要有形象,意义,意象寓意等。形象寓意是以事物的形象来寄托一定的含义,如莲花寓意“女”和“阴”;意义寓意是比如用果实累累的葡萄,石榴多子来寓意“多子多孙”。用鸳鸯是成双成对来表达婚姻美满,出双入对,常用鱼戏莲的造型形象来寓意爱情甜蜜。而在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画欣赏课中的第二课借物寓意中说,借物寓意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抱负,志趣。在表作者的“意”时,就借以具体“物”体来表达。使作品更巧妙,更充分,更有感染力。这是写意画非常重要的特征。例如在齐白石《祖国万岁》中描绘一株生机盎然的万年青,枝叶饱满茁壮,花色鲜艳夺目,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万年长青的美好祝愿。再如宋代郑思肖的《兰花图》用墨作兰,花叶萧疏却不画土地,表达国土被夺,忧伤屈辱,寓意宋人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可以把民间剪纸,花馍和国画一起加以欣赏。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日常所见的通俗易懂的民间美术,加深对国画中抽象的借物寓意的理解。

2.写生造型课中

花馍供品是人们内心意绪情感的物化表达,而非直接复制。供品的制作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心情感对事物本身进行了加工改造。以概括的手法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造型概括大胆取舍,强化特征。夸张、提炼、达到神似。在岚县花馍中的面老虎为例,将老虎兽中之王加以提炼概括,突出强化一个大大的王字在老虎的额头上,而对于老虎的四肢以简化处理。再如做兔要突出红眼,长耳;鹿要夸大鹿角;狮要突出大嘴和鬃毛等等。这样的造型就使对动物的一种高度的提炼概括,过程式,先造大的形状轮廓,再慢慢加入细节,最后画龙点睛。这与素描的造型是不谋而合的。在七年级上册人物写生的素描教学中就可引入以上这些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从中化解素描教学的造型练习中,概括起型的难点问题。使素描教学变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3.设计课中

剪纸是宁夏民间最常见的民间美术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已不在限于单纯的装饰图案“喜字”和“窗花”,伴随着新的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与当代设计结合在一起,呈现不同的面貌,衍生出更多新的使用功能。有运用剪纸的剪刻技法创作出各种创意独特的图案,如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使用的图案。也有把剪纸的纹样加以提取并同生活用品相结合的日常用品图艺。为了是设计作品有所突破,一些设计师在镂空艺术的视觉特质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创作家居设计作品;也又在服装设计融入剪纸团的。上海世界博览会里有很多的剪纸元素,波兰馆的龙,澳大利亚馆的蝴蝶饰物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我们可以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二单元第二课设计纹样中也可以民间剪纸的内容,比如,在剪纸团花的制作的过程是先将纸折叠,再将图案画于纸上,剪好后展开,但我们所画案,好不好看,符合不符合你预先的设计,这是很难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展开后观察图案,并进一步做修改,并在此折回原样,重新画图再剪,循环往复,经过多次我们才能设计制作出漂亮的剪纸作品。而纹样设计也同样是这样的过程,先写生后变化,变化中还可以象剪纸一样添加纹样,就如剪纸中,剪好动物大轮廓之后可以在动物身上加如一些图案,如漩涡纹,锯齿纹。而图案也为了装饰效果,可以大胆添加纹样,这也是图案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从中了解掌握纹样的实际的设计制作过程,也使晦涩难懂的创新设计变得水到渠成。

三、总结

本研究从民间美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提出一点方向进行浅显的探讨。无奈人力、时间的有限,研究很不深入,离课堂教学实践还有很大距离。地方民间美术应用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仅凭数人之力,远远不够,由此看来本研究更是沧海一粟,所以如果要进行深入研究,必先有一个较详尽细致的统计,需要有更加全面、广博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作为基础,更为严谨的教学过程及评价总结。总之,盼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加入到此项研究中来。

作者:王爱东 单位: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回民中学

第四篇:高中美术教学中比较教学方法的实践

一、美术教学特点

美术是高中教学目标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审美、分析及判别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勾勒自然万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欣赏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事物,如何欣赏大家作品中的用笔技巧,以及所展现的艺术之美。因此对美术教学来说,如何教会学生鉴赏作品十分重要,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使课程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是每一个美术教学者十分关心也深入研究的问题。美术教学不同于语数外等传统知识性课程,它更多的是对美的欣赏和感悟,需要学生对其有一定悟性。比较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通过作品间,不同形式艺术间的比较,使学生对各个艺术品所展现的典型特点及不同作品间的艺术规律有了更好的把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及领悟力具有极好效果。

二、比较教学的分析

比较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将两种形态、形制相同或相异的物体或多种物体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或相异点,以对事物的自身典型特点有一个整体把握。从理论上来说,比较可以分为三种:

(1)同种比较,此比较方法的原理是将两种或多种形态、形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相同的知识,按一定条件、标准加以比较,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2)异种比较,世间万物皆有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正如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理论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将它们的异同点找出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异种比较是一种经常而广泛的方法,其使用频率及使用效果都远高于同种比较。

(3)相似比较,从逻辑形式上讲,同种、异种比较,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即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相似比较是介于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二者之间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此方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找出在似与非似之间的细微差别。此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但其通常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极高要求。

三、比较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学中该学科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艺术品的比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在美术作品中,不同地区间的美术品在表现形式及表现风格上常有很大差异。通过对不同地区间这些美术作品的比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欣赏范围,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域间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如将中国作家陈洪绶的《归去来图•采菊》和西方艺术家卡拉瓦乔的《圣母升天》进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在过节、地域上的巨大差异,陈所表现的人物特征鲜明、表现夸张、线条及纹理都苍劲有力,所表现出的人物精神世界极为洒脱,是中国绘画情景交融画法的极好体现。而卡拉瓦乔的圣母玛利亚升天的神话题材作品,则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同地域间或相同地区都存在民族差异,各个民族由于传统历史习俗的差异,在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会有一定差异。通过对不同的民族美术作品的比较,找出其相同及不同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在建筑风格上,不管是前院、后院和后罩房相结合的北京四合院,还是陕西人民为抵御严寒、抗击酷暑的需要而建筑的窑洞民居,在表现形式上都有极明显的艺术差异,四合院体现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窑洞民居则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简单大方、追求实用的创作。

(2)不同画派之间艺术作品的比较。中国的画家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派别之间在表现人物及事物间的画风存在很大差异。如以吴昌硕等为代表的上海画派,其表现风格是:运笔如书法,善画人物、花卉、动物等不同事物,其主张借鉴西方画风,将文人与民间传统结合,以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以高剑文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则喜欢借鉴西洋画法,善素描、注重写生。

(3)对不同美术类型之间的比较。对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横向或纵向比较,可以更好地显现出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之间的特点与联系,利于学生理解、把握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来龙去脉,通晓古今,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系统鉴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自主、高效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比较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具有相当的教学优势,高中美术教师应充分理解比较法的概念,运用恰当手段,以期在美术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章志香 单位:泉州科技中学

第五篇:初中美术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初中美术是培养学生美术素质、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美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初中美术教学的形式单调,一直是教师教、学生画,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拿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临摹,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消失。因此,改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已经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关键。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初中学生喜欢美术,并不是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而是因为他们觉得美术课生动活泼,学起来又轻松又好玩。但由于长期单调的教学形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停地画,不停地临摹,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喜欢漫画,有的喜欢传统的中国画,有的喜欢画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的喜欢画山水,有的喜欢画动物。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统一临摹教师提供的画,时间长了,学生往往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学习美术,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如,在布置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学习内容,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画秋天美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表达形式,可以让学生直接画秋天田野丰收的景象,也可以让学生用美术书信的形式信中有画、画中有信地表现秋天的美景。有一位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秋姑娘》课文中对秋天的描写,用美术书信的形式表现秋姑娘的美,尤其是秋姑娘那种关爱朋友的心灵美。结合课堂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把美术作品变得更美?学生都信心十足地表示: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不单可以画出来,还可以写出来,可以用文字和图像共同表现具体的形象。许多具体的对象都可以用图画表现,如枫叶、信、大雁、路、青蛙、被子等,而一些动词、形容词却不容易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摘、让、准备、小心、贪玩等。许多学生还主动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纸上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进行尝试、练习。

二、联系学生生活挖掘美术素材

初中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欣赏作品应该多样化,不能只限于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美术欣赏作品。如,许多初中学生都喜欢连环画。根据笔者的调查,笔者所教学生有一半以上喜欢连环画和卡通画,因为连环画是一系列有情节的画,而且线条简单流畅,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收藏的连环画安排教学。一般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会被改编成连环画作品,而且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哈姆雷特》连环画就有好几个版本。各出版社在名著的改编出版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推出了许多精品。如,古典名著《西游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等都集中了众多力量进行再创作,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再如,长篇小说《李自成》,上海、陕西、天津等地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连环画版本展现给读者,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使读者得以饱览艺术家的才华。一幅小小的画面,配上简短却精美的文字,就把名著变成了初识句读的儿童的文化大餐。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人物旁边经常会有一个方框,里面写上人物说的话,让人有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喜欢看,也喜欢学习画连环画。许多学生还试着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无论是雨果眼中的悲惨世界,还是果戈里小说中的俄罗斯原野,都展现在笔者的眼前。现在校园卡通画情节变化多、节奏快、活泼、夸张,能较快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但形式上的长处掩盖不了一些校园卡通画内容的不足。高雅、积极的美术作品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教育和力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抵制消极的美术作品,学习和欣赏积极向上的美术作品。在市场中,也有一些人为了追名逐利,盗印经典的美术作品和老版的连环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能够正确评价美术作品,不要贪图便宜而购买伪劣文化产品。初中美术教育要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要利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的魅力。

作者:闫倩倩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初级中学

第六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美术教学

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美术教学的关注度日益受到重视,美术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现阶段美术教育还有些方面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动学科特点,让学生真正的热爱美术。

1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其实“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观察美、体验美,给学生传递美的技巧和美的能力。带领学生了解美的内涵和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思维的关键,也能更好的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于美术课程,先让学生学会欣赏,欣赏是学习的基础,西方油画和东方画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油画更趋向于写实,但是东方画更趋向于表达意境,教学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的画派或者艺术家和代表作,另外通过调动学生的美术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也在课下自己模仿油画的创造方式,看似简单很多色彩一旦搭配不好就会影响画质,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先学会带领学生“看”画,就像写文章一样,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怎么能够有东西表达出来,其实美术或者说艺术也是自身底蕴的表达形式。只有博取百家的精华才能最终取得所长,完善自身能力。

2转变教学意识

中考制度的改革,全方位学科的渗透,美术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高考中也有所体现,初中教师对美术教学也重新重视,中考升学给学生的精神带来压力,所以学生的情绪容易紧张。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因而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结合考试重点,灵活的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欣赏和学习美术知识,并且在运用中分析作品,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开展水墨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欣赏齐白石老先生的《虾》,给学习讲解中国的国画和水墨画是写意,不要求形似,但是要求神似,在整个画作中看不到颜色的变化,主要是运用颜色深浅的改变,给人呈现出活灵活现的画作,这也是中国国画的精华,一种颜色的多变,表现出不同的画作和不同画风。教师在讲解结束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作品进行创作,不要给学生增加规范,让学生随心所欲画自己喜欢画的作品,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觉控制颜色非常难,如果控制不好不但细节不能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整幅画的效果。所以学生再欣赏的时就会有所感悟,欣赏的角度也会发生转变,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就会重点关注创作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学习名家的处理方法。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同时也转变教师教学思路,提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3完善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研究美术大纲要求,并且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对美术鉴赏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在运用传统的讲解教法以外,适当的引入导学案教学法、小组互助教学法进行辅助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在课堂上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印象主义绘画”这课的时候,美术教师在教学前灵活的设计教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梵•高的代表作《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先给学生讲述时代特点和背景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的观察这幅作品,交流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直观印象和想法,同时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但是讨论教学中教师先要把握谈论过程,确保学生在讨论的时候精力集中并且紧扣主题,这样才能对作品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究,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4添加人文色彩教学内容

艺术作品不仅仅体现外形上的美观艺术呈现,更多也是表达创造者的思想意识,所以同一个作品不同人创造会有不同的意境,为了让美术鉴赏效果加大,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解读作者的生平,这能帮助学生欣赏作品,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会结合作品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角度和体会,所以为初中美术鉴赏教学增添更多的人文主义色彩,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悟。在学习“敦煌彩塑”这课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述彩塑创作时代,让学生根据作品形式自己判断敦煌彩塑的时代背景。其次,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期作品,让学生观赏其细节,当学生对彩塑的魅力有所感悟以后,美术教师应结合彩塑艺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介绍留存下来的彩塑作品以及相关保护现状,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对这类作品的热爱,并且让学生产生民族情感共鸣,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思想情感也上升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5转换教师教学角色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充当教学主体,学生只要跟着教师行走就可以,教师引导者学生的步伐,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过渡重视,因而没有给学生发展空间,尤其是初中学生正是发展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如果师生之间互动的缺失,会让学生失去对课程的探究。所以教师面对这一情况需要主动的走下讲台和走出教室,借助学习和生活资源,让学生一起讨论和感受美术素材、作品甚至学生的画作,通过教学中角色转化提升学生的美术感悟。

6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的美术教学,需要增强课堂教学气氛,完善教学方法,并且融入人文情怀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艺术领悟力,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学生身心,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郭其泉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乐天中学

第七篇: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我国在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只会读书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学生不仅要读书好,还要素质高,才能在进入社会后适应得更快。而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进行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课改过程中,美术教学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受到的阻力也很大。

一、新课改下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使用的美术教材版本不同,也会涉及不同的授课内容。本文以广西美术出版社的教材中的《欣赏宣传画》一课做案例分析。

(一)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把美术、音乐、体育等看成可有可无的学科。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说明美术存在的必要性。以《欣赏宣传画》为例,教师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宣传画。宣传画有丰富的色彩和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对宣传画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会获得对于颜色的认识以及对于版面合理设计的认识,这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

(二)教师授课方式不合理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都是先讲解有关的知识点,讲解完知识点一堂课也就结束了,没有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这样的美术课,并不能让学生得到放松,只会让学生感觉疲累。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动手操作作为课堂的主要部分,教师讲解则是次要的。因为美术课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讲解《欣赏宣传画》这节课时,除了要教会学生欣赏宣传画的重点和要点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创作一幅宣传画。这样能使学生在创作中得到快乐得到放松。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学的改善方法

(一)加强与学生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不再采用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的授课方式,而应该是教师只讲解基础和重点的知识,接着由学生自由提问。比如《欣赏宣传画》课中,教师只需要讲解课件中宣传画的意义和特点,以及在画宣传画的过程用了哪些手法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就会继续提问,“整幅宣传画每一处的画法都不同吗?”或是“我想要画一幅宣传画应该怎么运用这些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以及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留出创作的空间,并且由教师进行点评和帮助修改。

(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很难得到一个放松的机会,因此美术课就成了许多学生放松的时间。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放松。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主动要求学习,才会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设计鲜活有趣的授课内容是很重要的。在宣传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比如画自己的家庭,画自己的未来,画现在的所思所想。这些以作画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会让学生察觉到自己在作画方面的天赋,并且给自己一个清晰的未来定位。美术的课堂活动,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轻松快乐。学生身心放松的时候,就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美术教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丝的快乐,也给学生带来了减轻学习压力的方法。美术的课改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只有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以及学习美术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美术,对美术感兴趣,主动和老师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美术教学的改革。

作者:陆庭芳 单位:广西横县石塘镇第二初级中学

第八篇: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电脑多媒体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线。美术鉴赏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审美世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多彩的世界,一直是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为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升了高中美术教学的品位。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美术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知识、提高审美水平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略有心得,现归纳如下。

1巧妙地运用图片、录像、背景音乐等电化教学手段,可直观导学,并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1图片的选用。图片展示是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重要的教学手段,新课改课本中也附录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图片的展示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件在展示欣赏图片时,要注意所选用的图片画面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色彩感要强。有可能的话最好编制成可以局部放大,便于细节部分的分析。如在讲青铜器时,有些纹饰在课本中不够清晰,需要局部放大或教师画出以示强调,便于学生理解。

1.2插入录像。在导入新课或欣赏一些场景时可插入录像以加深印象。如教学《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可把新课开始中的《左传》故事以电影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先了解“楚王问鼎”这个典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五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有的学生不一定去过北京的这些建筑群,对于这些建筑不能从总体上去把握,这时,可插入有关介绍故宫与天坛的录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从而对这一课有更深的理解。

1.3插入背景音乐。在美术鉴赏课件制作中,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可精心挑选适当的音乐作背景,做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咫尺千里———古代山水画》,在欣赏展子虔的《游春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等时,可以配上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柔婉优美、流畅多变富于江南韵味的音乐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从全方位上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宏伟壮观、气象万千、恬淡自然、清新秀美的特点,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配置可以烘托主题的背景音乐,可以达到启迪思维,加深欣赏深度的目的。

1.4编排文字。以图片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当然也需要插入必要的文字内容,但文字内容在整个课件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不大。美术多媒体课件中出现的文字,往往是教学中的要点和一些美术理论,故此时运用的文字字体以宋体或黑体为佳,大小标题的字体要有层次性,色彩要区分开,要醒目。背景应力求色彩单纯,画面简洁,在视觉上做到既不抢眼,又能烘托文字主体为宜。此时插入的配乐要合理,力求和文字相协调。如在展示文字时可以适当配上打字声音。但不可过分热闹,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要加入较多的文字资料,可以建立一些相关的“超文本链接”,它有助于教师准备更多的相关教学资料而又不使课件过于冗长,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如有的画家介绍中需要对画家的生平进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安排一些画家的生平小故事,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来展现。

2课件的合理定位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课件制作的目标应定位在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也就是说它始终是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失去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这一目标,那么再美的课件也毫无价值。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统一于教学结构中。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的最大效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最佳媒体的“恰当”运用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速度和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因此,多媒体纵然有千百般优点,也要有一个“度”,电教媒体的使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多媒体性质和作用,来考虑如何利用电教媒体,选择最佳途径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3课件使用应定位于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思路,而不是直接给予学生答案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6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7

一、个性化美术教学影响因素

中学生的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美术教学要从基础开始,且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接受能力较差。在学习时间方面,中学生更多地把学习时间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很少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甚至占用学术教学时间,这使得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更短,这也是影响个性化美术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任务上,中学美术教学涉及赏析、分类知识、写生、临摹、构图、雕塑等,考虑到学生的资质、学习时间、基础水平,其教学任务偏重。

二、中学美术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设计

(一)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

写生、临摹均是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美术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既包括技巧、技术方面的学习,也包括理论方面的全面,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术学习的由表及里,实现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理论学习是基础,是美术学习的准备阶段,只有经历过完善的理论学习,学生才有可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有创造美的动力,才有形成美术学习的动力源,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美术教学的成效。对比,可开设一些介绍美术知识的讲座或讨论课,如“基础图案的识记与应用”“中国美术发展史”“欧洲美术风格”“美术鉴赏”,加强学生对美术的了解,让学生对理论层面对美术的形成、发展、鉴赏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确定自身美术学习的方向、重点,并为美术评论、美术鉴赏、临摹做好准备。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对此,我们可专门开辟一定的课堂时间开展教学活动,以便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方便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比如,美术的即时创作,雕塑的改编,小组之间的辩论比赛,并要求学生尽量把学过的知识或技术应用其中。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美术比赛或活动,如校园文化走廊的设计、校园绘画比赛、周末美术沙龙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并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他人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美术水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弥补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得到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还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认可和快乐。此外,也应开辟一些时间和空间,尤其是课外实践活动结束后,让参赛学生介绍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三)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个人即使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但其到美术素养的转变还是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具体方法如下:(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进行美术素养的培养,加强对美术知识的教育,有意识地锻炼美术素养和美术素养,保证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足备完善的美学理论、审美知识和审美实践能力。(2)加强美术教学课程的设计,教会学生能正确欣赏美术作品,准确把握艺术的表现规律和形式,找到获取审美体验与感受的突破口和途径。(3)引导学生用的美眼光、美的规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继而不断地地提高美术素养。非艺术的学习中强化对学生美的感悟力、想象力的培养,找到真与美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可能。(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储备更多的审美意象,这些审美意象大多是由美的信息和经验组成的。对于审美情感,柔和、平静、优美、安详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欣赏白云、潮畔、清风、明月、花卉等物象表象进行培养;雄奇、险峻、开阔、壮美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观察过长河、险峰、大漠、苍松等物象表象进行培养。需要看过很多的紫藤蓝才能知道那一株的紫藤蓝是最美的,需要看到过多的植物才能知道什么植物比紫藤蓝美,什么植物比紫藤蓝丑,需要对大自然有足够的认识才能说出大自然的美和丑。

三、结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实施个性化教学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此外,还应深刻认识到中学生的特点以及中学教学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个性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雪松 单位:长春市第72中学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三、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公务员之家:

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9

一、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

从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上,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材料艺术与传统的美术学科中对材料应用和运用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些重要的区别在于:综合材料艺术是以绘画作品中材料的综合、和谐运用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传统的综合材料艺术则仅仅是将材料视为绘画手段其中的一种,并未将绘画材料其自身所具有的质感、美感以及不同材料的混和所带来的对比效果进行细致的研究。如果从这个层面和角度上来看,综合材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传统美术绘画表现力方面的一次有力的挖掘与推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事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有关部门对于文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材料艺术作为一门外来的新兴美术学科就开始逐渐受到了美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而得到这种广泛认知和推崇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国画在材料使用方面是可以和综合材料艺术有一些融会贯通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绘画材料看,战国时期有帛画,在秦汉时期有墓室壁画,汉代有漆器工艺,都能折射出一些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影子。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与综合材料艺术的研究方式相比,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的研发与运用方面一直是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我们所认识的国画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还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绘画的一些基本材料和工具,这样往往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传统绘画及其他本土艺术在艺术表现力的探索方面缺乏一定的变化。

二、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

我国在“85美术新潮”阶段,综合材料艺术被推行利用,进而引领了风靡一时的材料艺术革命。在这期间就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综合材料艺术实际上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想要将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就需要充分的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运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时还要借助综合材料艺术在材料使用方面所独有的自由、广泛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广泛的、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大胆的艺术理念,在这些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学生还会进一步的形成比较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或者是对多种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而这些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在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一些艺术院校都增设了与综合材料专业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感受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关于综合材料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相对滞后的。换言之,就是在当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综合材料艺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实施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实际上都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综合材料艺术的概念以及自己所做的作品是否符合综合材料艺术的要求等有所困惑。实际上学生拥有这样的困惑是十分正常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综合材料艺术独有的材料使用的自由性对学生简单的绘画理念已经产生明显的冲击。

三、综合材料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

(一)走出传统的美术理念束缚

综合材料教学,开始就是要要求将学生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转化为对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绘画中普遍、常见的规律的认识属于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涉及。通过让学生对绘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能够对传统和当代艺术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学生就会以一个比较广泛的视野来对自我的艺术创作加以认识,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进行多种知识的融合性学习和教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作为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材料教学,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尝试进行各种知识结构的融合的。就综合材料教学实践来说,其本身要求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对待各类艺术形式,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欣赏、研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绘画表现手段和形式进行独立创作的自由。当然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材料的“综合”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各大画种的肤浅混合,也不完全是对现有的画种为专业来进行教学实践的学科的简单替代。它应该属于一种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更好的深化和补充。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趋势。

(三)注重综合材料本质的发掘

对于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和教学而言,实际上都需要重视对材料的特性、本质以及内在精神的充分认知。在这样的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材料进行综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规律处理不同材质的结构与造型,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色彩等诸多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天然的材质还是人造的材质,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只要是它们的物理特性、潜在的表现因素被注入了作品内在意蕴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个人艺术观念方面的某些暗示。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综合材料教学应该注重对材料、造型、色彩等位置的相互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质地所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敏锐认知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综合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美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现代艺术对传统的革新,在大多数时候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精神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取向上,更多地还表现在物质意义方面,也就是物质意识上艺术语言的强烈变革。工具与材料的变化给绘画表现方式带来重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已成为了绘画形式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语言的变革在对绘画的传统表现方式进行更新的同时其所产生的新奇、陌生的视觉效果实际上也在不断地改变,从而引导大众的审美改观,而这样的改观就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源泉。

作者:刘雪冬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二篇: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作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一个人只有在思想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做,突发奇想,使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的状态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欣赏作品。

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是对自己发展的一次突破。他们可以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大胆想象,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潜能,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意境表现出来。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热闹而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人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利于进行创新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适合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新时期的艺术教育。

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自己主动去探究疑难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美术欣赏,引导学生去发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创新是从发现开始的。教师的首先任务就是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作品的美,从而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引领方向。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感染,开始酝酿创新意识。

六、课内向课外拓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多种途径

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种天性,美术用品的技法、绘画材料和工具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学生对作品的求知欲也随之产生。有了潜在的审美意识,教学还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表达自己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参照,培养学生质疑、善问、多思多实践的习惯,创新的作品就会在欣赏活动中产生,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启发,视觉空间得到充分扩展,最终创新出作品。总之,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着重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创造力的火花,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梅金梁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情感培养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

何为审美情感,就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与态度。创作者创作优秀的作品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作品这一媒介让其他观赏作品者也能体验到创作者的情感,审美情感就是在这种情感交流中产生的。审美情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二是痛感;三是深层次的快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快感和痛感,但是很少能够体验到深层次的快感,而审美情感就是深层次的快感。审美情感在大多情况下会表现为一种审美快感,最浅层次的审美情感仅体现在生理上的愉悦,中层次的审美情感体现在心理上的快乐,高层次的审美情感则体现在精神层面。

(二)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自我审美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学美术时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人色彩和特性,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发展情况作出教学方针,督促学生能更好地培养审美。中学美术教育意在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结合,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创作灵感。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多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当今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当要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就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美术作为一门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泄情感,减少压力。中学美术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陶冶情操:人的行为举止通常是受情感和理智控制的,因此情感对人生实践有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就是通过作品中诠释出来的美来影响人的精神和心理,让观赏者能保有一颗真挚而丰富的心灵。

2.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分为两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是不能形成逻辑思维的,而形象思维的基础则是审美情感。人们只有先看到某一事物的外貌特征才能将事物在脑海中形象化,然后对形象化的事物进行逻辑性的思维考虑,所以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扩展。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以及教学内容如何安排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仍有一部分中学美术教师保持着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不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培养,只灌输美术知识,这样学生难以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特色的作品,学生只会局限于书本知识,很难适应日常生活的磨练,同时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的创造能力被磨灭,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美术的兴趣,最终放弃学习美术。有些美术教师过于关注自身的美术技能提升,对所谓的审美情感嗤之以鼻,认为只要技能提高可以不重视修养,也不关心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样长久发展下去只会导致自身教学观念过于传统不合时宜。另外,由于升学考试的影响,学校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考试多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的提升,并未重视美术教育这一审美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美术课程可有可无,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很多学校都已经将美术课换成了主课。美术课地位的一落千丈很难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很多扩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活动都无法展开。

(二)课堂教授内容枯燥呆板,缺少富有情感的作品

课堂氛围过于枯燥呆板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从心里减少对美术课的轻蔑,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点的严重阻力。课堂内容的过于枯燥不仅仅是源自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还和美术教材的“不通情理”有关,中学美术教材在编制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对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缺少关注,不能够吸引学生提起兴趣进行观赏。另外,美术教材在选取素材上集中于中国本民族这一话题,对国外的素材选取较少,这就导致了教材内容单一化。美术不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国家,而要综合民族、时代、历史三方面进行选择考虑,中外古今的美术题材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观赏的素材。同时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上,缺乏吸引学生的美术兴趣,就不能给予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三)教师教学模式化过于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容易让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现代科技融入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美术教学中借用了多媒体为吸引学生兴趣提供了帮助,但过多使用多媒体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那就是很少有机会让教师进行亲身示范,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帮助,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师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对学生实际操作不会带来任何帮助。例如美术教师在讲解某一油画作品时需要掌握的技巧和知识,但是有了多媒体这个媒介,教师通常会选择利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展示一些油画作品,通过“张张口”进行技巧手法的讲解,认为学生就能理解,能实际掌握了,实际上学生对技巧知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四)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方面作用不大

学校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教师引导作用却不能全面的发挥出来,这使得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得不到周围环境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师进行教授知识时,能通过作品诠释的内容和意义为学生更实际的了解到社会百态,人文背景。美术情感的教学需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创新性的赋予在作品中,对美术涉及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探索。美术作为一门审美塑人格的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帮助学生清楚认识到何为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美术这门课程却是其他文化课的附庸,可有可无,美术的魅力都被教学安排给泯灭了。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对同一幅作品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尤其著名的是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学生会对微笑有什么意义,或者微笑背后有什么故事等等充满好奇,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引,针对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加强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措施

目前想要加强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必然要以当下实际现状为主进行思考,“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态度问题以及学科本身存在的缺陷都是一直以来学生不能深入学习美术的重要因素。原本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在对当前美术课程现状感到失望甚至放弃了美术的学习。首先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当要知道美术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着非常卓越的提升效果。现如今,拥有优秀的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才是各行业积极追求的,想要成为美术人才势必要对美术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技能,更能提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知。

(一)适当使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能够将美术作品体现的方式也由纸张扩展到了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多样化使得好奇心较重的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知识,也能减轻课堂枯燥的氛围。然而多媒体的应当不适当,就会减少教师的示范职能,教师应当结合多媒体和自身示范职能,为学生更实际地掌握美术技巧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同时教师的审美情感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对创作的作品要注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辨别美。

(二)加强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

想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文化与艺术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对文化多些了解,他们才能打好美术基础,拥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升华自身的精神层面。学生在初次接受作品的熏陶时,更多的是好奇,并不能足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对作品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层次阅读作品,理解作品传递的情感引起共鸣,要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体验曾经的情感。只有学生能自主地对作品进行赏析,能真正意义上理解作品,才是审美情感的提升。

四、结束语

想要学生真正看懂一幅作品,必然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生与作品之间情感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给予学生的是无尽的财富,它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拥有高于他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是美术课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

作者:王正会 单位:山东临沂第十中学

第四篇:中学美术教学鉴赏课的创新模式

一、改革中学美术教学鉴赏课的教学观念

以前很多美术老师将美术课程当作是培养美术人才的专业课,轻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轻视增强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降低美术教学效果。所以现在美术教学要转变过去片面、陈旧的教学观念,将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增强学生审美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应该面向学生,按照教学内容,运用美术作品蕴含的艺术感染力去吸引、感化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提高美术鉴赏课的互动性,提高学生鉴赏力

中学美术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美术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力。传统美术教学运用老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模式,为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时,要积极调动起学生思维,运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针对某些美术作品,让每个学生主动发言,讲述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想,另外还要列举些艺术价值相近的作品,让学生对比、分析作品。鉴赏课可以具有不同种类的课堂形式,老师应该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体验,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创新美术课程。例如在名画“蒙娜丽莎”的鉴赏教学中,老师可以忽略传统的分析过程,在课堂上实施广泛的讨论,让学生针对此画提出自己的感想。美术是没有羁绊、没有束缚的艺术,自由发散的思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创作美术作品的欲望,帮助他们开阔艺术思维。而在分析相同、类似作品时,如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等著名作品,虽然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梵高的作品风格,但在欣赏和分析过程中,多多少少能够体会出作品中色彩对比的浓重响亮,并体会梵高内心深处存在和不断升华的感情线索。

三、为中学生再现美术鉴赏课的艺术情境

在中学美术鉴赏课中,大部分时候学生难以体会到作品中展示出的大家风范,但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欣赏的空间,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体验。例如在美术课难以完全体现艺术作品的情况时,老师应该采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优良的艺术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的魅力。另外老师应该在条件和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到美术馆、艺术节等文化场所,让他们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提高他们的艺术情操和修养,开阔美术教学的范围,为学生创造出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更多、更全面的艺术内容。本人经常运用网络将优秀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例如塞尚的作品《窗帘、小罐和高脚盘》、毕加索的作品《双手交叉的妇人》、雷诺瓦作品《煎饼磨坊》、凡高作品《嘉舍医生画像》等。虽然学生难以亲眼看到这些名画的真迹,但现在网络特别发达,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再现美术作品。此外,有能力的老师应该多联络美术展览馆,在展览馆方便的情况下,老师运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展览馆参观,感受艺术的魅力。将中学美术鉴赏课安排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促进学生放松心情、开阔心胸、陶冶情操。艺术作品是要人们鉴赏的,而中学开设美术鉴赏课,给学生提供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的平台。

四、设置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其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经常使用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来评析美术作品,还可以设计海报、制作手工品、制作小电影或拍摄视频等。研究性教学要比传统模式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实施美术创造时,更好的理解和体会美术艺术鉴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为鉴赏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不能只鉴赏名画,也要重视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不但要开展学生自评活动,还要要学生间积极开展匿名互评,从运用认真的态度研究课题以及在实践中所展示出的投入程度,到在合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学生间互相评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临摹或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另外课堂创作后应该组织学生对学习进行探讨,自评或互评各自的美术作品。美术是艺术的门类之一,学生积极讨论美术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最好方式。老师对学生的创造和学习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并反思评价的结果。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讨论,再请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由老师进行总结。这个过程让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美术。中学美术教学鉴赏课程拥有特殊的魅力。在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下,学生要拥有更强的领悟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另外美术课程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挖掘和培养学生美术天赋,让所有学生成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中学美术应该担负起改革与创新美术教学和鉴赏课的重要责任。

作者:张华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

第五篇:创新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我学习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从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开始。兴趣作为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主动力,是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学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应该用温柔亲切的谈话方式,打开学生心扉,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名家画作,让学生通过双眼观察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而形成对艺术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在创作中,能够站在名家角度思考问题,力求创新,获得成就感。中学生面临着庞大的学业压力,在枯燥的现实面前,美术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进行黑板报创作或书画作品展,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尽情的发挥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释放学业压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才能帮助学生将创新思想融入到自身学习与生活中。

二、优化教学方法,开拓求异思维方式

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教改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保持着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教学灵活性与创造性。所以,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对开拓学生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为:

(一)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的合作学习法。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过程之中,通过互相探讨与交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运用到美术课程教学之中,比如让全班五名同学同时完成一幅抽象画。五名性格各异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差异,所以此时就需要一名组长来统一五名学生的意见,当五名学生意见一致时,就可以开始作画,最终完成的画作必将是统一风格。

(二)求异思维。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某些作品的创新元素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欣赏毕加索这类立体抽象派大师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并将作品中五官形体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一种新式结构美。在这一过程之中,美术教师要尽量压缩学生观察时间,促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一种瞬间影像,进而通过顿悟,开发创新思维,激活灵感。然后在创作工程中,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大胆使用多种元素,尝试去构建一种新式的绘画。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出想象力,有助于求异思维的锻炼。

三、加强创造想象,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美术学习与创造的基础,即使是一幅速写素描也需要作者在脑海中绘制一张理想的图像作为参考,然后朝着理想图像努力作画。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胸有成竹”,其含义就在于作画之前的构想。所以,想象能力决定着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名家作品赏析,这些作品能够为锻炼学生想象能力积累素材。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专门设计一种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愉悦,从而产生想象的动力。

四、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生成“错误”

中学生不光处于生理发育青春期,其思维方式也处于“青春期”。中学生受到自身知识限制,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会伴随着“错误”。但事实上,这些宝贵的“错误”正是教学中可以用到的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审视,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例如,在欣赏朱耷所创作的鹌鹑图时,画家朱耷自比为鹌鹑。教师让学生猜为什么画中的鹌鹑是愤怒的表情,学生答道,是因为鹌鹑蛋被偷了,这个答案引发了一阵哄堂大笑。教师可能会觉得学生的回答不可理喻,但是仔细一想,学生的说法并没有错。鹌鹑之所以会愤怒,自然是因为自己的蛋被偷了,而朱耷自比鹌鹑,那他被偷掉的“鹌鹑蛋”,就是他的国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妄加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在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中,传递知识。

五、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正确的教学评价在为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找到努力克服的目标。教师在审查学生作品过程中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正确给出评价。这样不但能够保持学生学习乐趣,还能从学生眼光来观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内心世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学生之间互评可以使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的优点与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当代中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极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为其树立学习创造的自信心。无数实践证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是通过积极方面的鼓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通过良好的学习交流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六、结束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发展与兴旺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引导。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创作是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开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核心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构建评价体制,进一步将创新思维融合到中学美术教学之中。

作者:范蓓 单位:南昌市第一中学

第六篇: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作用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传统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式上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强迫学生吸收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艺术思想,这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心态,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形成了消极的抵抗心理。新课改提出,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呈现的是双向性的结构架势,一味地强行灌输知识,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要求,且教师的教学目的也不能得到实质上的实现。初中美术课程一向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教师把陈旧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起到的是指导与组织的作用。

2丰富了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课程不仅让学生的基础美术技能得到提升,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美术课程中对创新思维的积极培养,能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并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增强。因此,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促进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具体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和启发。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新型思维的开发和利用,还能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传统思维,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创作出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美术作品。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造成所有学生的美术作品都一样,毫无创造性可言。不仅创作风格相似,整体立意、表达形式也会越来越趋于相同。从教学方面理解,这种趋同现象的产生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样,在具体的美术相关课业的培训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模仿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训练。模仿训练是美术教学的基础部分,针对中学美术,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新型模仿教学。新型模仿教学是在模仿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进行完美复制。新型模仿教学要求学生在对美术经典作品进行模仿时,要充分融合自我风格和自我特色,不能盲目照搬或模仿。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完全不进行自我思考,也不对作品进行赏析和特点研究,只是一味复制作品。这种训练根本就没有任何效果,相反,还会让学生陷入死板、呆滞的思维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是无法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即使能创作出作品,其作品也会像作者本人一样,显得呆板、乏味。总的来讲,这样的美术作品是不具备任何艺术价值的。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也完全不符合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

3促进了美术教学方法的革新

针对中学生美术教学而言,学生创新性创作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重要内容等同于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和锻炼。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思维能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刺激。就初中美术教师而言,创新性的教学思维可以促使其进行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其一,在美术鉴赏方面。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时,可以将作品相关的音乐、视频以及故事进行充分结合,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和品味。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且形象的美术意境。在这个意境中,学生可以自由轻松、积极主动地进行作品学习,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意蕴。其二,作品讨论方面。针对某些争议较大的美术家及其相关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辩论。根据学生自我观点,可将其灵活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完成后,小组间成员可自行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激活自己的脑细胞。这种让学生自主辩论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换言之,这种相互启发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潜能,还能同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三,美术理论知识方面。针对纯理论性的技法理论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技法理论教授。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可以适时增加游戏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美术相关技法理论的吸引力,还能诱使学生爱上美术,从而自发主动地进行美术技法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4培养了学生独特的美术个性

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美术对学生的要求极高。无论是学生自身的艺术个性,还是其绘画风格,都要求独树一帜,不得雷同。然而,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所有不同,现在的美术教学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个性特色、创作偏好等各方面因素,为学生量身打造独属于该生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个人特色的美术创作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敏感性,才能激发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探索,从而发现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术创作风格。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学生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才会具有美术个性,同时才能真正表达作者心中所思、所想、所感。就美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分析,中学美术教学只能算是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学生的美术个性,还是学生的美术修养,也都只处于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家庭因素,还是学校因素,抑或是社会大环境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引发学生美术个性和修养发生重大改变的未知因素。对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实时观察和追踪,充分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美术个性进行及时发现和深入挖掘。这样,就可以充分促进和推动学生美术个性的发展和提升,从而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以及绘画风格的形成。

5结束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无法完成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美术审美原则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刘镇杉 单位:新疆建设生产兵团第一师第二中学

第七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统观教材,有的放矢

就目前的美术教材来看,每一册书中,基本都囊括了绘画知识、工艺技术、手工制作、作品欣赏等多种教学内容。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可以说都是美不胜收的。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侧重点,比如,有些内容是侧重于社会生活美的,侧重于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有些教材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德育因素较多,还有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侧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等。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统观教材,有的放矢,才能将教学的意图放到最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生活,直观示范

美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课的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美之外,还应注重示范的作用。这样,在学生的观察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感受到生活中其他人感受不到的美妙,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能够具体、深刻地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美;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逐渐地发现各种形体之间组合而产生的微妙变化和美,在提高审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同时,能够丰富对生活中各种美的认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学生观察生活和教师直观示范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综合地感受,鉴赏美。

三、现代技术,合理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美术课程都适合多媒体教学,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让其教学优势发挥到最大,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承旭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教育局教研室

第八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美术教育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充分发挥

创造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是人类区别于普通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大脑智慧的结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常常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和改善周围的环境。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外界事物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符合,因此,创造力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能力。国内外的许多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的工作能力要比左脑强,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右半脑是我们进行形象塑造和造型匹配的总管,而左半脑是负责逻辑思维的。学习美术是对我们右脑的极大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世界排名中往往都名列前茅,而在动手能力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甚至还不如一些排名靠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实际教学中,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思维呆板,往往是高分低能的代名词,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许多大学生甚至不会做饭和洗衣服,这种状况削弱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和创新水平的退化。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而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在现代的教学体系中,美术教育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项。一些美术家,如大卫罗德斯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我国的新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加重了学生的美术创造性和创造力教学比例。

二、美术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在这一时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以个人或团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项活动,尝试各种作品的制作过程,学会美术欣赏和美术描述的方法,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美术创作的持久兴趣,用美术的基本表达要素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激发创造的欲望,发展个人美术创作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的学生一直对古板的教学活动和沉闷的创作环境感到枯燥和厌烦,而“应试教育”进一步伤害了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美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缓解学生对校园生活枯燥乏味的感觉和情绪。让学生感到严肃活泼,紧张和谐,这才是我们现代美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美术教育和各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美术教育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许多学科都渗透了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要运用图像、符号来科学地阐明和剖析问题。这些图像和符号就是美术的基础,学生运用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美术欣赏能力,可以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运用美术创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讲解使学生在欣赏实践中去认识、去分析,去深刻理解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观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最主要的是要领会作品的主要创作思想和艺术美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以世界名著为题材的画,不仅能供学生欣赏,同时也能了解故事梗概,若再认真读一遍原著则更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如看过《西游记》的动画片或者电影后,则对《西游记》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理解,在脑海里会形成《西游记》的总体架构,理清文章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此外,美术教育在学习历史、地理、立体几何等其他学科时也发挥了较大的支撑作用。如书画在考古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书法艺术让你领略世界文化源远流长的震撼;美术作品则可带我们返回历史长廊,感悟历史精髓……总之,美术素质教育使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发现之旅。这些既形象又具体的立体教学可以加深记忆,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学习美术有广阔的前景。社会在发展,美术素质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天性,尽情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让他们用灵巧的双手,打开美术之窗,步入艺术的殿堂,撰写自己美好的明天。

作者:金峰 单位:内蒙古乌兰浩特朝鲜族学校

第九篇: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直觉能力的培养

一、直觉理论对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直觉一词,生活中经常涉及。何为直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它依赖已经获得的知识储备和主观经验,是诸多印象中产生的最为直观和深刻的一种感受。远至西方的哲学大师柏拉图,曾有言“直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近至当代法国文艺理论家玛丽坦,认为创造性直觉是源于人类灵魂的最高地带,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甚至在文艺评论家克罗齐的眼中,直觉就是艺术。个人认为,基于儿童阶段的绘画训练和发展,青少年阶段的绘画理应更注重直觉能力的培养。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早有此总结,认为越是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美术。因其本身特有的认识、思维和自我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在不限定想象和表现形式的前提下很快就能进入创作状态。也可以说,直觉理论是儿童画形成的依据。而脱胎于儿童时期的青少年对直觉的把握相对成人会更直观,似乎对艺术的终极追问再一次回归到原始状态,回归到直觉,这就为青少年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理论动力。

二、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依旧离不开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它还直接作用于人的一生甚至各行各业。比如:艺术家对于生活中寻常事物的审美发现;农民对于农作物、气象的主观预感;公安干警的敏锐洞察力;演员忘我的喜剧表现力;美食家独到的味觉;女性独特的第六感觉……可见,不管何时从事何事,如果能注意发掘和运用直觉理论可以取得更为便捷的效果。这种“高层次”的直觉不同于儿童的直觉。如果说儿童的直觉是无意识的,是其感官综合感觉的话,那么青少年的直觉则更多地向成年人靠近,即“高层次”的直觉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基本概念,同时在此基础上构成个体的新的直觉。

三、直觉能力在其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1、情境渲染

“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克罗齐如是说。课堂情境的渲染离不开空间环境,环境通常可分为空间设计、材料配置以及气氛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课堂上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学生的情感调动、情感的抒发都要直觉。它的发挥会对它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造潜能开发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及用于标示、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基于这个理论,笔者在践行以上氛围渲染的同时,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很多尝试。在《造型.表现》模块中,涉及到动物造型的内容,笔者改变了过去只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联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的非常活跃。这样带有主观联想性的表现使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达到“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摘自美术课程标准)的效果。许多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具有开发作用。美术实践也可以说是直觉感受的结果。换句话说,美术离不开直觉,它决定了美术教育对此阶段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独特作用。

3、审美因素的全程渗透

审美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现阶段艺术教育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重要元素。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以审美情感为先导,在以情感为主要手段的前提下于愉快教育结合在一起。同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完善,使其能主动地、全面地发展。无论从方向的选择还是社会需求角度来讲,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绘画技法传授(毕竟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相对较弱,审美意识更是模糊。然而正是这样,也是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意味着有许多可能性。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觉在作品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而在具体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相关概念,对美也有了一定的直觉层面上的认知。克罗齐认为,审美创作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即心灵的审美的综合作用)——快感的陪伴(即审美的快感)——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运动、线与颜色的组合、声音、音调等)。不难看出,第二阶段才是审美教育中灵魂性的因素。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通过艺术教育、写生实践体验大自然从而获得主观的、灵魂性的感悟,使创作直觉更加敏锐。反过来,直觉的加深更加促进技法的灵活运用。使其艺术创作体验更加深刻。另外,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重在保护学生直觉以及把握基本欣赏方法的同时获得他们自己对作品的主观评价。总之,美术教育至于素质教育不可或缺,它是培养学生直觉特性获得个性完善、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人的潜能无限,注重青少年阶段的直觉培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实质上实现从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的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

作者:廖经花 黄邦伟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江西省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十篇:中学美术教学个性化培养反思

一、中学美术学习个性化培养反思

1.不要让自主学习变成变相的“灌输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个人成为自我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指导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性的社会中,只有自学才能解决知识的无限性和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由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被看作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但轻率的自学仍固守着“自学———归纳知识要点———临摹练习”这一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仍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简单地把学生占有可支配时间的多少作为“生本化”程度高低的决定因素。学生被引入教材编写者预设的轨道,微化了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发现和创新的可能,一种变相的灌输随之产生。在美术创作绘画方面经常出现这种矛盾,目的是要求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但教师往往不放心,在学生绘画前喜欢把要求讲得过多过细,另外一些教师往往把小事化大。当某一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教师就会下令全班同学注意这个问题。致使学生在绘画时不知该注意哪些问题?原本应该是自主化、个性化的绘画创造最后成了千篇一律的画面。

2.不要让合作交流变成华丽的摆设。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对“自学”进行反思,是想还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心情愉悦的合作。美术教学中,尤其是手工制作课,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但真正参与设计和制作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大部分人充当的都是旁观者的角色。教师稍不留意,小组合作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的机会,甚至给少部分人提供了免带工具的机会。一节看似热闹活跃的合作课,其实是一节自由活动课。如此的合作演变到最后就成了少部分人施展能力的舞台,造成了大部分人学习的依赖性。不平等的受教育现象就这样悄然地产生了。

3.不要让“开放性教学”变得不开放。美术个性化练习,是相对于传统临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常表现在丰富的想象性、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等方面,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自由度和参与面,是学生处理信息、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开放潜能的一方必不可少的天地,其重要现实意义已在崇尚学习、追求创新的今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还有很多老师把美术教学过程简单的分为互不联系的两大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操作。新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授,方法的运用,尽管都有学生存在,但学生充当的只是参与者,一切都在老师的无形掌控之中进行着。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部分老师怕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控制不了,不敢放开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名为个性化的练习,其实都是在教师暗地指导中进行的。

二、中学美术学习个性化培养策略

1.诱发学生“好奇”,促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前提。(1)展示生活之趣,以趣激趣。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发现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展示资料之美,以美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摄制的录像,营造出美的情境,使学生很愉悦地接受与新课相联系的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好问”,促使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关键。(1)还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为学生营造由不会问向会问、好问发展的良性环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质疑问难,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潜能得到发展。(2)赋予学生设问质疑的权利,为学生创设可以自主提问让他人思考的活动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让他人解决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挑战心理,采用“各自为战”“分组分群”“你一言、我一语”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在解决问题时具备独创性。

3.鼓励学生“好为”,促使学生勇于解决问题,是个性培养的核心。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要激励学生浅显的问题自己解答,遇有争议的问题集体探讨,较难的问题师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倡先猜测再验证的设想,注重联系实践活动,讲究团队合作。例如我在教《自行车的故事》一课时给学生制造一个难题:手工制作的自行车怎样站立起来?学生在积极的求索中发散思维,不断尝试创新,对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三、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