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3:3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体育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育思考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是达成其他各项素质的保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传的一句话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教育自然成了增强孩子体质的必要选择。但由于受到新课改与应试教育矛盾的影响,初中体育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体育教育的指向性趋同于应试教育,即考试,而并非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问题;思考

素质教育中包含体育,体育教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指向,体育素质教育应体现时代要求,即健康追求。它应包括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竞技体育等综合性体育项目和健康追求理念,形成一套综合性强、理论坚实的体育教育体系。但在现实的体育教育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体育并没有实现综合性,反而是像文化课一样,向分数看齐,由此使得中学体育教育方式的问题有增无减。而新课改中又将体育分值一再提升,更加重了体育教育向分数看齐的偏颇价值观。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中学体育教育的指向性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近几年来,新课改强调提升体育分值,使得中学体育教育处于一种紧张的备考状态,本应是娱乐游戏、简单技能训练、提高身体健康质量的体育课,如今却变成了应试技能速成训练课,每节体育课都围绕中考项目反复强化练习,800m、1500m从未走出体育课堂。据时事新闻报道,体育课上猝死事件频有发生,如南京1名14岁初中女生生理期坚持跑步结果猝死在跑道上。原本很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现如今逐渐成为学生提及生畏的课程,并非因为教师严厉,而是每节课程内容都是复制性大强度甚至是超强度的技能训练。《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但就现状来看,体育课的健康指向走入偏途,拿到满分成了现在体育课的最终目的,这无疑忽视了《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扭曲了中学体育教育观念,势必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拿到满分,学生在教师、家长的监督逼迫下早起晨练、不停的跑圈,大课间也要抽出10min进行跑步、跳绳、跳远等项目训练,已违背了学习之余劳逸结合、强身健体的初衷,让学生身心疲惫。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体质都适合大量运动、都有运动天赋,因此用统一高标准来要求每位学生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会使得某部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从而排斥体育运动,与原本预设目的更加背道而驰。加之在社会发展带来的雾霾、空气质量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应该注重体育教育的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应以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为主,并非以分数为重而不惜学生身体承受力的强化训练。学校、教师应明辨新课改要求,明确素质教育真理念,转变体育教育指向,不被体育分数紧固教育思维,要真正落实体育教育以学生健康为目的而不是以提升分数为目的,让学生对体育教育有兴趣而非惧怕紧张,调整体育教育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应组织教师研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进行科学解读学校要组织体育教师认真研读《体育课程标准》,科学解读,定准体育教育目的,指向增进中小学生健康,少年强则国强,体育教育落实到位,有助于增强我国国民整体身体素质,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小学生正值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促进骨骼等各个身体机能的生长。体育教育应围绕如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展开,而非一味的看分数,要科学解读课改要求。新课改提升分值是想让国民关注健康,增强体质,从娃娃抓起,打好基础,而不是充实中考招生。2教师应注意体育教育强度某些学校存在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盲目高强度训练的做法,跑步、跳绳等项目都是以学生极限为标准,反复加大锻炼程度,一节课下来,学生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心脏频率非常快,反而对学生身体健康存在威胁。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训练强度,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留心观察不同学生身体素质,注意因材施教,也就是结合不同学生适当调整训练量和强度,通过多种形式锻炼技能。例如,跑步弱的学生,可结合其身体素质适当增加跑步圈数,若结果仍无效,则不要反复强化,这样会使得学生厌烦惧怕体育课,也会增加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容易引起不适。尤其是需要体育教师考虑男女生差异,在进行训练时,适当照顾女生的身体承受力,适量安排锻炼,还要重视女生特殊期的维护,某些症状严重的学生可考虑不进行运动或少进行运动。3调整教学内容新课改提升中考分值后,中学体育教学几乎都围绕中考项目实施,每节课都在反复地练习几个项目,常规练习、测试练习结合,学生渐渐便觉得体育课乏味,辛苦劳累,这种心态会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容易使得学生曲解体育课的教育目的,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中考得满分。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中考项目训练为主,某些趣味性体育比赛、活动等穿插其中,一是可以缓解学生备考的紧张状态;二是可以丰富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让体育重新焕发趣味性;三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始终有新鲜感。有句话叫物极必反,用在体育教育中便提醒体育教育教师,锻炼要有度,适当的非训练项目课的加入会使学生真正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也便于让学生调整状态,更好的迎接中考项目锻炼课程。4学校增加体育设施,调整授课形式为保证教师能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学校应增加相应的体育设施辅助体育教师的教学,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便捷。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包括各方面机能的提升,因此如果仅凭简单的几个项目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是有局限的,不防增设体育设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项目,从而使身体各个机能都得到锻炼。另外,学校可尝试调整授课形式,将体育课按照学生兴趣分组,结合学生体育特长进行授课,使擅长跑步的学生的跑步技能进一步提升,使擅长篮球的学生熟练掌握篮球技能等,实现因材施教。但在以学生兴趣划分授课中,还需要加入其他项目,达到综合性训练。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选择,也使得体育教师可以较为轻松的教学。每一项教育都应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事情,而非令学生排斥,体育教育要为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保驾护航,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量合理的锻炼强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作者:孙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浅析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本身就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就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入手,简要浅析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基本宗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学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对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学生体魄,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不畏困难的学习态度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专才”到“全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育要面向学生,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而不是单一的以应试为目的,尤其是中学作为中学生人格塑造和思维养成等关键时期,素质教育更加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体育教学作为德智体美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体育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鉴别形体美、健康美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对传承和继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查看全文

课余体育在现代中学体育教育的意义

摘要:旨在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毅力的中学体育课程,在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在传统课堂模式当中,中学体育教育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其重要性和意义未能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试从加强课余体育的角度引导,来推进中学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课余体育;体育教学;发展模式

当前,尽管体育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学生的必修课,但就从组织结构及课堂实效看,依然未能脱离副科思维的影响。在很多时候,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活动场地受限及活动器材不足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处于组织散漫、课堂效果极差的不良循环之中。而课余体育概念的引入,则将体育教育从课堂内引入到课堂之外,使其从一种理论化和实践化的授课模式,延伸到日常的训练当中。其大大丰富了中学体育教育的内涵,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训练机会,对于推进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余体育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支撑和内涵延伸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长久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从这个角度而言,体育教育应该与智育、德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从现实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和唯成绩论观念的影响。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教育资源分布稀缺的广大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往往沦落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补充。副科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往往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补充。学生的渗透素质和体育技能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而体育教学也呈现出非专业化和弱势化的倾向。这不仅大大束缚了广大学生体育技能及身体素质的锻炼,也不利于其身体健康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驱动中学体育改革的开展,对于打破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课余体育概念的引入及发酵,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改革路径。所谓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培养竞技能力,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化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普及与提高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课余体育教育其实现代中学体育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延伸。首先,作为课余时间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传统体育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体育教学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体育课堂的安排上,每个周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无法满足学生锻炼和提升自身体育技能的需要,特别是训练时间无法得以有效满足。而课余体育训练的安排,则打破这一瓶颈,对于学生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课余体育训练是建立在广大学生自身的兴趣基础之上。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是那些对于体育运动有着特殊兴趣和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喜欢参与到体育训练当中,并能从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兴趣。这有效地实现了传统课堂所无法达到的人群分化的目的。这对于体育教师及教练员来说,其训练将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2课余体育教育的组织原则及实施路径的选择

查看全文

中学体育教育体系研究

一、目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重实践、轻理论

我国很多中学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现状。很多中学的体育教育学时一般为三十几个,其中实践学时占到了近百分之九十,而理论学时只占到了百分之十,大约是三个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很难将理论知识讲解的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是十分的困难。如果适当延长理论的学时数,那么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掌握体育知识,在课后就能积极的将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很多中学学校开设的体育教育课程多以竞技类为主,比如篮球、足球、田径等。教学内容、形式的枯燥和单一,学生很难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逐渐失去了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此外,体育教学多是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教学时间固定,学生很难在其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3.教育观念陈旧

查看全文

立足学生培养特性中学体育教育策略

【摘要】在新课改全面推进背景下,体育教育面临新的复杂要求,尤其是教学目标更为多元,课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更高。因此,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中,合适的教学模式,立足学生、融入学生的培养理念就成为优化学生培养机制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从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出发,选择合适元素,正是推进教学全面创新的核心切入点。本文从学生培养特性出发,从植根学生、扎根课堂两个角度,综合探究构建教育创新策略。

【关键词】植根学生;扎根课堂;学生培养特性;教育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学教育不断成熟,对教学理论认知与研究实现了全面深化。因此,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机制,扎根课堂这一主要阵地,融入学生培养特性,已经发展成为中学体育教育活动实现最佳效果的关键要求。在植根学生、扎根课堂的基础理念驱动下,坚持创新,赋予体育课堂应有活力,学生也能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形成对体育运动的乐趣与爱好,养成相应的健身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培养特性

1.实践性是学生培养特性的基础。体育教学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对体育技能的具体掌握,还是体育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最终转化为系统化的体育实践。实践性,就成为学生培养的基础特性。中学阶段,学生在参与体育教育时,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更要营造完善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同时,有效释放自身压力。通过发挥体育活动的实践特征,引导学生实现实践技能到健康心态的全方位成长。2.学生为本是培养特性的核心。学生是中学体育教学的核心,也是课堂的主力。学生为本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都是决定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树立学生为本的中学体育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学生个性,制定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策略,构建有活力、有趣味的体育课堂。因此,植根于学生、扎根于课堂的体育教育方案中,要确保使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育元素。此外,要合理设置教学量,不能超过学生的体能负荷量。当然,也要构建学生为核心的考核方案,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1]。

查看全文

小议素质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改革

摘要:本文探讨了素质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关系,并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中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实施措施。

素质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必将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探讨中学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入深化其改革进程,无疑会对素质教育和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素质教育赋予中学体育的历史使命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为指导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的这一命题,清楚地提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它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活技能五大方面素质的教育。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体育是实现这两种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青少年儿童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对象。由此可见,做好中学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和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引导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是素质教育赋予中学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加快中学体育教育自身的改革步伐,积极探讨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行为,教会其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体育锻炼体系。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达到全民健康之目的。江主席说:“全面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近半个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近视率升高,身高不足,身体素质下降。据1998年8月28日﹤﹤广州日报﹥﹥报道,今年广州市2万多名考生中,只有一成的考生高考体检达标,是九十年代以来合格率最低的,89%以上的考生因体检未达标而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受到限制。

查看全文

微课在中学体育教育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微课的应用,可以将现代科技与体育教育完美结合,能够拓展教学方式,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颠覆,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促进中学体育教育在学生心中得到足够重视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当代中学体育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微课与传统体育课相结合,借助微课进行体育动作分解,并搭建微课教学平台。

关键词:微课;中学体育;应用措施

微课是通过对碎片时间的利用,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也能借助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明了地掌握体育动作和技能。微课的运用,将促使体育教育模式发生转变,让学生对体育教育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促使体育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一、当前微课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体育课不受重视。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及教师对体育的重视度并不高,很多体育课程的开展也只是流于形式,上课时自由活动,没有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也无法帮助学生培养起对体育的正确认知,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度也会受到影响。而学校及教师对体育课的忽视,会让微课在体育教育中的实施受到阻碍,要让微课在体育教育中发挥作用更是难上加难。(二)微课运用不够准确。微课一般以视频形式出现,并且时间较短,所以微课的内容必须要足够精练,要突出重点。但在目前中学体育教育中,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运用定位不够准确,在体育内容的设置上没有突出重点,或者重点不清晰,内容笼统且意义不大,导致微课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教师对微课教学没有进行系统安排,学生就会着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学习,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基本不会主动观看,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高。对微课运用方式、教学方式的认知不够准确,导致微课在体育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育教育效果也并未在微课的辅助下得以提升。

二、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开展微课的应用措施

查看全文

中学体育情感教育应用

1.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1情感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师主要是就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进行单向、标准化的灌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容易导致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率。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贪玩、好动的心理比较严重,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能够使中学体育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生动性,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进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1.2情感教育能够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感情是教育基础,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借助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拉近教生之间的关系,在体育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产生思想沟通、心理相融、情感交流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从而将情感因素在中学体育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最大化,让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查看全文

论中学体育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加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下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体育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然而在体育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严重影响着中学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正进一步迈向深层次的改革,体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紧跟中学教育的改革步伐,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学进一步发展,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1.中学体育教学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都比较大,长期忙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反而轻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学生身体素质差的状况得不到改善,最终不利于文化科目的高效学习,影响学习成效。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新教学大纲中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体育科目受到了中学教育一定的重视,忽视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但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依然不够,距离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还相距甚远。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过度强调学生偏重文化科目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导致体育教学课时偏小,甚至出现偏废,这不符合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必须要有所改善。

2.体育课程教学科目设置不合理

查看全文

中学体育个性化教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实现和超越为特征的经济。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人才诸因素中最为突显的一部分,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

2.创新教育价值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最终的一个目的是为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国家栋梁。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造都必然体现着创造主体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创造力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有诸如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心理要素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帮助个体激发潜能、培养丰富创造力的有利因素。

3.人文价值的回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