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23

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早先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其语文水平,目前这段时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

④让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作各种活动的主持人,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儿童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总之,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仅2005届初一两班同学一学期就出了18期小报。从他们给小报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报》《启明星》《环宇周报》《星星小报》《春潮》《朝晖》《新芽》……通过办小报,激发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2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要加大投入,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求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同时还应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大力着手社区“绿色网吧”的建设。

六是促进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传播给子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设置障碍。让黄、赌、毒远离家庭。家长应当平等对人,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中学阶段学生视力状况,研究产生屈光不正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单纯随机方法,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农村与市区中学各两所,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屈光测定,并测定教室照度、采光系数与采光角,镇写户外活动时问与每天学习时间。结果城市中学近视人数和眼数均高于农村(x=86.40,P<0.001),随着学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状况亦逐渐加重,呈正相关关来r=0.927,p<0.01)。男女性别问无差别。高中阶段明显高于初中阶段(x2=21.04,P<0.01)。结论影响近视发生的因素有:学习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大气污染与学龄长等。提示预防近视应科学地安排作色时问和充足的户外活动。

由于中学生的视力发育还不完善,且他们的学生任务繁重,用眼时间相对较长,同时许多学校又受到应试教育、教舍、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的视力障碍问题愈显严重。目前学生的视力问题最严重的是屈光不正。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视力障碍的因素,为预防屈光不正,减少发病人数,降低近视度数,并为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共对1670名城乡中学生3340只眼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按单纯随机方法选择新乡地区四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农村和市区中学,对其所有在册学生进行视力测定,共测定有效人数1670例3340只眼,其中男834例,女836例。年龄n~18a,平均14.46a。在所测学生中,有其它眼部疾病而影响视力者,不作为有效例数。

1.2方法调查测试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使用统一的5米“E”字形对数视力表(上海医疗器械厂),箱内装有2只30瓦日光灯管,表面照度达到1ooolx以上。表面无反光,光线均匀。统一标准和方法,受检者与视力表相距sm,检查远视力(包括裸眼视力和近视者的矫正视力),先右后左,每个视标停留3~55,每一行缺口的4个方向都检到。4.0~4.5行以下的视标不能认错1个,4.6~5.0行视标允许认错1个,5.。以上允许认错2个,否则按其上一行视标的视力记录。统一在用眼2h后马上进行视力测定。由专业人员边测定边检查有无眼疾,并及时填写调查表。测量和记录教室的采光系数、采光角以及教室的照度。对所有被测人员的视力只计算裸眼远视力。

1.3视力分度标准5.0及其以上者为视力正常;4.9及其以下者为屈光不正性视力不良。4.9-4.7为轻度,4.6~4.4为中度,4.3以下为重度视力不良。

1.4资料统计检查记录以眼为单位,结果用才检验,并计算相关回归结果。

2结果

3340只眼中,视力在4.9及其以下的不良视力788只眼,近视率为23.59%,其中城市高于农村(X2=86.40,P<0.001),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女生近视率略高于男生,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近视率与学龄呈正相关关系(r=0.927,p<0.001),见表3。近视率与学习负担呈正相关关系,与户外活动呈负相关,同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室内照度和采光系数关系不明显。矫正后的视力均有所提高。

3讨论

学生视力下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用眼不卫生是导致这种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令人忧虑。资料显示,城市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与国内资料基本一致。其原因与学业负担有明显的关系,学业负担愈重,视力下降愈严重。资料还显示,城市中学生每天户外活动包括上学、放学路上等,绝大多数不超过2h,近视的学生一般在lh左右,时间低于农村中学学生。有资料显示,女:男为1,0.965,经丫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文献报道稍有差异[a1。农村地区中学生视力状况较城市中学生好的另一个原因是:空气清新、建筑密度较低、远眺机会多、视力能有充分的调整和休息。农村中学的校舍近些年来有较大的改善,但照度还与城市平均相差42lx,采光系数小于城市,采光角稍大于城市,但农村中学生的近视人数少于城市,近视程度也低,这与户外活动时间长有密切关系。

则会加重视力的下降。特别是初三年级与高三年级,视力不良率均显著增高,说明学生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时间长,负担重致使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分别与低年级比较,初中部r=128.71,p<0.001),高中部,X2=10.78,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此外,尚有诸如遗传因素、大气污染等。由此再次提醒校医、教师与家长,减轻学生负担,增泌体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吴宝珍.1985年-1990年大同市中小学生疾病监测报告.中国校医2992;6(6):6-17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42

孙苏.天津113中学1981一1988年学生视力不良动态分析.中国校医1992;6(5),24-24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早先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其语文水平,目前这段时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

④让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作各种活动的主持人,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儿童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总之,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仅2005届初一两班同学一学期就出了18期小报。从他们给小报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报》《启明星》《环宇周报》《星星小报》《春潮》《朝晖》《新芽》……通过办小报,激发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5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者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和写是用言语表达思想,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外代过程。写的能力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而写的训练又能进行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因此,写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寓写于听、说等诸方面的训练中,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一、加强听力训练促进写作

《新概念英语》的作者在介绍该书使用说明中强调:"不写没有读过的语言,不读没有说过的语言,不说没有听过的语言。"很明显,通过听的渠道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在外语学习中是基础的基础。为提高学生听力,使其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为表达打下基础,从96届学生上高一开始,我就选用《高中英语必听》作为听力训练教材。该书选材多样化,有小故事,对话,英美家庭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人物介绍;语言地道,由英美人士朗读,语速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学生用过之后,扩大了见闻。具体做法是:事先提出每课生词,让学生在课后反复听课文内容,并逐字逐句写下。每周星期五布置,星期一用课堂时间,教师将该文念一、二遍,让学生听写,教师收上来查阅,加以评讲。经过近三年训练,有的学生在50分钟内,能写下300字的短文(有一定生词)。到目前为止,已听写到第一册第17单元,共68篇文章。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听力有了较大提高,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进步。这种训练,还将一直进行到学期结束。

二、积累词汇,促进写作

犹如土木砖石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如果我们的学生拿起一篇英语文章,有80%的词不认识,那么怎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呢?如果要写一个句子,10个词有8个词拼写不出或拼写错误,又怎么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的高低,关键还得看他掌握词汇量的多少。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是经过科学筛选的,是中学生学好英语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应"能拼写所学单词"、"知道基本词义,能听懂,在口、笔头练习中能运用"。为达到大纲要求,提高学生写的能力,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不论是任初中课或高中课),都坚持每周用一课时让学生默写单词,要求学生根据汉语解释,写出词的拼写形式,词类,音标。当堂同桌交换批改,教师抽查,记入平时成绩,半期与家长见面。要求默写正确率达到96%,对默写错了的,要立即订正5遍。从初中第一册开始,逐册默写,然后又从头开始,不断反复,直到学生中学毕业。这就使学生在长时期坚持不懈的默写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此外,对高、初中学过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名词,形容词,副词不规则变化,特殊形式的名词复数,年,月,日,星期等等,作专项默写,为学生高考书面表达打下坚实的拼写基础,从而使学生在高考书面表达中,避免了因单词拼写错误而丢分。

三、书写规范,促进写作

高考NMET"书面表达"的质量,既反映在表达内容上,也反映在书面形式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入门阶段的书写,抄写,拼写到听写等等,我都坚持从书写26个字母的基本功抓起,从不马虎。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写好匀笔斜体行书,注意连写,以及文面美观。并采用出专刊的形式,让全班同学都参加英语书法评比,从而激发学生练习英语书写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NMET试题中之所以要有"书面表达"一题,其目的就是要考查学生"写"的能力,其中就包括拼写和书面的基本功,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训练学生这两方面的基本功。

四、围绕课文综合训练,促进写作

现行高中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极好材料,一篇课文下来,语音、词汇、语法、句型、口、笔头表达等全都有了,故在课文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为写打下基础。

1)听写能力十几年的教学中我都坚持每次上课均听写一定量的单词,要写出单词的拼写形式,词义解释,词类、音标,并全批全改,然后几课为一单元,定期默写。

2)遣词造句能力课文中出现的动词,要特别注意,因为动词掌握得好坏,是学生能否正确遣词造句的关键,每学到一个动词,都要学生联系简单句5个基本句型考虑组成句子。

不断培养学生动词决定句型的意识,让他们一造句子就自然地考虑到选用句型。

另外,还有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词组,例句,均引导学生口头造句,与此同时,尽量将课堂所学内容记下来,尽管现在各种辅导教材很多,上面同一语言点的例句比比皆是,但我仍要求学生在作口头操练的同时,尽可能记下由老师或同学口头造句的每个句子。这也是一种听写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记笔记的能力,可以减少板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一举多得。在我的学生中,有的能将课堂上的口头造句一个不漏地记下来,并且笔记详细,干净、整齐。学会做课堂笔记,这对学生笔头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3)朗读和背诵能力一般来说,听与读的训练量必须几十倍地多于说与写的量,才能较自如地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我们学汉语讲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英语也应这样。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都坚持让学生背诵部份课文,今年(96届)从高一年级起,均要求学生隔课背诵,然后当堂抽背,每课结束,凡要求背诵的课文,均抽其中一段默写,收上来批阅,避免抽背时有的学生未抽到,力求人人过关。这一届学生共背诵了高中一、二册中近一半的课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4)口、笔头概括能力在学生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口笔头复述课文。以学生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为例,说明具体做法。

教师给出关键词,如:thefirstblindman,happenedtofolace,theside,likeawallthesecondgraspedandfeltoneofthetashs,likeaspearthethirdtookholdof,thefrunk,likeasnaketheforthopenedbothhisamsandclosed,oneofthelegsthefifthcaughtholdof,oneoftheears,likeafanthesixthgotholdofthetail,likearopcnottakeaone-sidedviewofthings

然后让学生口头造句,最后连贯叙述,再落实到笔头上。这一届学生,凡是背诵了的课文,均作了口、笔头复述练习。

5)限时阅读训练与课外泛读大量的,广泛的阅读,才能加强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学生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实践证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面越宽,语言实践量越大,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在抓好课文教学的同时,我都指导每一届学生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这届(96届)学生已读完了易乐山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训练150篇》,北师大出版的《高中英语完形填空100篇》,还要读《高中英语阅读理解100篇》,还选用了大量的其他阅读材料。以前的学生除读过类似材料外,还选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英语读物》一、二、三辑中的部份篇目,如《玛丽·居里》、《艾萨克·牛顿》、《简·爱》、《大人国和小人国》、《白雪和红玫》、《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等等,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特有的表达法,习惯用法,思维习惯和文化知识背景,从而能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

同时,选用中小学外语教学上刊登的《高三英语限时阅读材料》作材料,对学生进行课堂限时阅读训练,该材料每篇文章均标有字数和阅读时间,便于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及节奏感。

6)自由表达能力。我们要学好中文,尚需多做写的练习,那么要学好英语更需大量的写的练习,故每届高中学生,我都要他们用英语写日记,或天天写,或每周写一篇。

五、结合高三复习,强化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尽管平时已注意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写作训练,但学生在做考书面表达题时却不一定能得到理想分数。因此,必须结合高三总复习,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1.以简单句为线索,训练写作。这一次的复习句型,不仅仅是象平时那样,看到一个动词,将它简单地对号入座,用对句型即可,而必须具有更高层次的概括性和归纳性。以主+导+表句型为例,这一次复习必须进一步给学生归纳出所学过的能用于此种句型的导动词,如常用的导动词是be,它表示一种稳定的状态,get,become,furn,它们表示状态的变化,looktase,smell,sound,这类动词表示主语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有一种被动的含义,后边表语要用形容词,而不能用副词。如:Thebreadtastesgood,不能说Thebreadtasteswell.feel表示句子主语作为感觉主体的感受。如:Shefeelshappy,keep表示保持的状态。如keepquiet,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使用时尽量不要用错。其余句型的归纳在此不一一详述。

同时,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用书》英语分册P.98上的惯用句型为材料,让学生套用那些句型,每周一组,最终能达到活用的目的。

2.限时模拟写作训练,加强考生临场应变能力。近年NMET试题包容量大,知识复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必须注意速度和节奏,而高考书面表达从时间分配上看,最多也只能是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必须在这点时间内完成书面表达,并且意思连贯,无严重语法错误。为达到这一要求,每届学生从高三开始,便定期作限时短文训练。这届(96届)我采用的是北师大出版的《高中英语书面表达100篇》作材料,该书选材全面,每类文体均有指导语,每篇练习后均有解析,每类文体有3—4篇练习,便于学生使用。具体做法是,每周五布置下周要练习的文体,让学生看懂上边的指导语,做对应练习,对照答案自己修改,把该记住的一些套语记住。为加大练习量,教师准备出3—4篇类似文体的练习,在下周星期五一节课时间内当堂处理,然后收上来批阅,每一内容批改1/4,则每周平均批改每个学生一篇短文,摘抄出普遍性典型性的错误,抄到黑板上,让全班一起纠正,并指明是哪位同学的错句,其目的是给本人以深刻印象,下次一般不会犯类似错误。到目前为止,应用文部份已练习了书信、请柬、便条、通知、讲演稿、致辞、海报、启事、履历表。还练习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文等,让学生熟悉各种文体。做这类练习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吃透要求。对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一定要认真分析,弄清楚该题目究竟要表达什么,把提供的汉语提示多读几遍,理解透它的要求,并将所规定的内容及要求重新进行整理组织,使它条理化,再以合适的口气、身份从适当的角度进行表达。

(2)明确内容,把握要点。高考书面表达有一个特点,即要求考生表达的内容,在题目中都已交待得很清楚,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在做题时明确这些内容,把握住全部要点,理清脉络,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要漏掉要点。应要求学生在仔细考虑试题内容后,把汉语提示简化到口语化的程度。用英语将要点列出然后扩展成句,组织成文。

(3)语言地道,表达恰当。书面表达不同于汉译英,它要求学生表达什么,学生就表达什么,较之汉译英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在做题时一定不要拘泥于对原料进行硬译,可以灵活一点,可以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要学会变通处理,变难为易,一句话正说不行,反过来说,如果还不行,再换一种方式。如:他考试不及格。如果你记不住failintheexam,可以换成notpasstheexam或nodowellintheexam,总之要选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来表达,一定不要用没有见过的句型。要求用简单句写。

(4)仔细检查,认真修改。在完成短文以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也可以同桌交换检查,再交上来,检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体裁,格式是否恰当,写信不能写成通知,说明文不能写成议论文,要点是否有遗漏,时态、语态、主谓是否一致,单复数变化是否有错,每个句成份是否完整,单词拼写是否有错,总的字数是否合乎要求等等,这类检查,可以先给学生说清楚,在某一阶段师生共同注意哪一方面的问题,效果较好。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调查城市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应激源。方法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对浙江省5个城市1645名中学生进行应激源调查。结果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教师、同学朋友和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问题是最主要的应激源,与个体的焦虑抑郁反应密切相关。结论给学生减负,营造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应激(stress)的研究始于本纪世三、四十年代。从应激研究一开始,研究者就发现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1~3],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工作问题和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成为应激源,使个体产生心理生理应激反应。中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应激反应。了解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应激源,采取有效对策维护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浙江省4个行政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湖州、杭州、温州、宁波和金华市的6所中学,调查175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45份,有效调查率94%。男生829人,女生816人;初一286人,初二264人,初三284人,高一283人,高二269人,高三259人。

方法:应激源评定采用郑全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4](有7个维度),分别评估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教养方式问题、同学朋友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采用0~4级评分。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应激源评估。心理应激反应评定采用SAS、SDS评定量表。1998年12月~1999年3月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当场收回。数据分析都在SPSS8.0中进行。

2结果

2.1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根据调查数据,比较中学生在应激源量表上每个题目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排在前10位的应激源主要来自学习、自我生理心理状态、同学朋友及教师等几个方面(见表1)。

2.2不同年级应激源比较将6个年级7个应激源因子得分及应激源总分进行F检验(见表2)。可见7个类别的应激源经方差分析,各年级间除社会文化和父母管教方式等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若以应激源类别平均值大小排列等级,各年级占前3位的:初一是学习问题、同学朋友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初二是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和同学朋友问题,初三是学习问题、同学朋友问题和教师问题,高一高二均为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同学朋友问题,高三为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父母管教方式和家庭环境在应激源中占第6、7位。

2.3各类应激源与中学生焦虑、抑郁反应之间的关系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比较常见的是焦虑抑郁情绪。本文还调查了学生的焦虑抑郁反应,并分析各类应激源与焦虑、抑郁反应之间的相关程度(见表3)。可见在城市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引起焦虑、忧郁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问题(如学习压力过重、担心考试等)、自我生理心理问题(如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情绪不稳定、意志力不坚强等),与SDS、SAS的相关系数在0.40以上;家庭环境问题、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师方面的问题(如教育方式粗暴、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对学生的情绪反应也很有影响,相关系数显著(P<0.001)。

4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影响身心健康。从单个应激源来看,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最严重的心理紧张刺激因素,使中考或高考成绩不理想;从应激源类别来看,学习、教师和同学朋友及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刺激强度偏重,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近[5~7]。转

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遍反映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激源,也是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问题。但每个年级因学习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刺激强度不一,初三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最大,因为现在高中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入学考试比考大学还紧张。同学朋友问题、教师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都会导致心理紧张,只是不同年级而强度不一。方差结果显示,各年级之间这些类别的应激源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还对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不良的社会文化习俗也会给中学生造成心理紧张。

本文结果提示,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的学习压力仍然是影响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社会各界需引起重视。有关教师方面、朋友同学方面、自我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会对中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本文调查结果提示,社会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给学生减轻负担,使之健康成长(调查样本限于城市中学,没有涉及农村中学,需要进一步调查)。

4参考文献

[1]R.C.Kessler.TheEffectsofStressfulLifeEventsonDepression.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7,48:191~211

[2]R.S.Lazarus.FromPsychologicalStresstotheEmotions:AHistoryofChangingOutlook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19

[3]张亚林、杨德林.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8,14(2):65

[4]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45~49

[5]曾文星.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3):133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中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而嫉妒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对此拟题,先对中学生嫉妒心理的起源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并探究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危害。最后,通过分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

引言

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该词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个词在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解释颇多。确切地说,嫉妒是人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但是嫉妒心理却普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之中。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分析和矫正中学生的嫉妒心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基于上述原因文章将从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嫉妒心理的危害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原因提出其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重要方法。

1.嫉妒心理的特性

1.1内隐性

嫉妒心理具有内隐性。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只是平时隐藏在灵魂深处,很少显露表面。一有机会,邪恶的动力才曝露出丑恶的面目。

前人的研究不仅确认了嫉妒心理内隐性的存在,而且确认了妒忌心理内隐性的强烈。同时,这种强烈的内隐性还提醒我们嫉妒心理是可怕的,因为嫉妒心理很少有理论的监督、极易使人们"稀里糊涂"地做出害人害己的蠢事。

1.2普遍性

嫉妒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活动中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并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消极心理,会危害人类正常的心理发展,它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心理。

经过前人的调查证实:嫉妒心理在人类中存在的普遍性,其实比我们以前所观察、所推测、所调查的要"广泛"得多。

2.嫉妒心理的危害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心理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2.1影响人的情绪

嫉妒心理会使人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抑郁等消极情绪,导致烦恼丛生,并忍受精神的折磨,这不利于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在妒火中烧时丧失理智,诽谤、攻击、造谣中伤他人,而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并因此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而不可自拔。

2.2容易引起偏见

嫉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有嫉妒心理者容易片面地看问题。因此会把现象看作本质,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猜测他人。而当客观地摆出事实真相时,嫉妒者也能感到自己的片面、偏激或是误会。

2.3影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首先,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嫉妒心理强烈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更有甚者,诽谤、诋毁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其次,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交往时总有所保留,不情愿真诚相待。另外,妒忌心理重者,甚至能反友为敌。他们一般不能忍受朋友超过自己,并怀恨在心,展开暗中攻击。

3.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差异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发展状态,其存在的绝对性决定了比较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比较中处于劣势者也因此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可以说,差异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后天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中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类: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一个在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必然"自我中心"严重,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孩子在高压下勤奋刻苦,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往往存在着嫉妒心理。

3.1.2学校教育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在大张旗鼓地实行素质教育,但"应试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学中还存在不恰当地增加教学难度的现象,这难免会使一部分原本优秀的学生出现会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他们就会因此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常担心别人会超过自己而不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埋下了嫉妒的种子。

第二,过度表扬。优秀的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也是老师过度表扬造成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后遗症。而过度的表扬和奖励却会刺激优秀生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功利要求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一旦他们的成功欲得不到满足或看到别人成功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嫉妒心理。

3.2内部因素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他们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在此期间,他们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

3.2.1自我中心

多数中学生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一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认为个人的利益压倒一切,而且特别希望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一旦自己无法超过他人,便会产生对他人的嫉妒。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人人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有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认为人固有为善的潜能。自己一旦落后或者说他的价值不能体现时,心理便会失去原有的平静,为了重新达到这种平静,便产生了嫉妒心理。

3.2.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与别人不合理的比较,它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将自卑心理引发的消极情绪归因于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这种错误的归因使他们"努力"地寻找机会排斥、诽谤、甚至攻击别人。从而滋生嫉妒心理。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理论认为,有自卑心理的人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这样他们便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所以,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去补偿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一旦努力也无济于事时,便会滋生嫉妒心理。

4.怎样克服妒忌心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嫉妒心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它的成因也有规律可循。下面就根据这些成因提出几种克服嫉妒心理的策略。

4.1要正确认识自己

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别人又在另一方面胜过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冷静分析嫉妒的不良作用的同时,还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与他人的差距,扬长避短,开拓自己的潜能。

4.2转变观念

首先,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竞争意识,实质就是把消极的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心态。对于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挫折或失败,只能是使他达到更大成功的阶梯,把中伤他人的精神用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这是转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学会公平竞争,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

4.3学会从嫉妒中突围

从嫉妒中突围的战术有三种:一要开阔胸怀,以大雅的态度做人处事。生活中,成为情感的主人,消除可能能致疾的一切隐患,在承认他们的优越、承认差距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创造自己。二要充实生活,用知识丰富自己。一个为奋斗目标,而生活得紧张而有节奏的人,是没有空闲去嫉妒别人的,在受到良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三要自我反省,从痛苦中觉醒。当人们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某人时,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用"充满血丝"红眼睛看着别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妒忌,你就有勇气让自己突围。

参考文献

[1]陈康.嫉妒分析[J].思想与时代.1991,3(18):25-28.

[2]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M].台湾:台湾近代工作者思想图馆,1995.7:120-128.

[3]赫o舍克.嫉妒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5:102-106.

[4]Go墨菲等著.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5-49.

[5]Freud.SSomeneuroticmechanisminjealousy,paranoiaandHomosexuality.InJ.Strachey(Ed.andTrans.),ThestandardeditionofthecompletepsychologicalworksofSigmundFreud.London;HogarthPress,1992.18:267-273.

[6]PeterSlovey.Thepsychologyofjealousyandenvy.TheGuilfordPress,1991.6:218-226.

[7]皮内丝.情人间的妒忌[J].心理健康.1995,6(17):30-33.

[8]南希.弗赖达.男女情感的困惑[J].思维与智慧,1996,2(11):11-15.

[9]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243-249.

[10]杨治良.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N].心理学报,1998.30(1):1-6.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中学生德育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方法,营造新环境,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中学生德育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方法,营造新环境,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中学生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习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在化学实验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它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变化都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也就是说观察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制定观察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否则,学生往往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表面现象,而错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重点内容。

对于实验现象观察的范围,不同的实验要求不同:有的实验要求全面地观察,有的要求有重点的观察。如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是听到了"嘶、嘶、嘶"的响声,有的则只看到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而未注意到钠已熔成一个小球,还有的学生只看到溶液变成红色。有些反应的主体特征较微弱,易被次要现象所掩盖,此时就必须提示学生排除干扰,对关键现象进行重点观察。简言之,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老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关键之处要引导学生,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应用,即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学会思考。实验现象是启迪思维的最好材料。化学实验中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辨证思维能力。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引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的、个别的实验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普遍的规律。虽然其结果只是验证某些科学上已知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亲身体验的科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一个适时恰当的提问,随时都会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进攻",对容易忽略的问题紧追不舍。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做铜片与浓硝酸及稀硝酸反应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硝酸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那么浓硝酸、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是否也是氢气?为什么?"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尽管起初是无色的,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也变成了红色;而氢气为无色,也不与空气反应。二者对比得出结论:不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与铜片反应后放出的气体都不是氢气。同时也就能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只能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硝酸的原因,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连续思维,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向知识的核心。

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我们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已经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对追求高升学率产生的正面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很难一下消除。学生自己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空,这就使他们的某些潜能受到了压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上,那就是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因此,面对新的课改和教改,我们应该逐步改变过去那种"程式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把实验交给学生,让他们逐步地学会独立设计实验并独立解决实验问题,这对于帮助他们学好化学及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时候,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培养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的装配和操作)、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设计实验前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对实验进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实验设计没有标准的步骤和方案,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互相交流、评判、质疑的时间,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设计的方案应从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安全性(即用药量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环境保护等问题);可行性(要满足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设施);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等)四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评价。只要学生掌握了评价实验方案的要领,他们就可以自己驾驭实验,积极动手了。最后,创造条件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实验。探究性化学实验主要是指面对现实的化学问题或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实验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自身体会,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态度,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设计习惯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化学实践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应用的最生动典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但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优化实验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唤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明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02)

[2]张丽萍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