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研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研究性学习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研究性学习案例

篇1

福建省霞浦县第十八中学 叶钦庚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研究性学习案例的剖析,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特点、目标、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案例 探究性 探究性实验

问题的提出: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我们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启迪创造发明、全面提高素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但是,时至今日,走进我们的课堂,"接受性学习"的方式仍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1)误解"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目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搞科学研究,只能在少数优秀生中开展。(2)有的虽然没有这些认识,但不清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研究性学习"的普及和推广。

事实上,与新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实施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我作了如下尝试。下面举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案例1]:课题:《燃烧的条件》为了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如下:

流程:师:创设问题 师生:启发引导 师生:得出结论 师生:引发猜想 生:设计具体验证方案 师生:验证所得结论 内容1、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 让学生观察书本P18图1-11白磷的燃烧实验,思考铜片上的白磷为何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为何没有燃烧?3、小结燃烧条件。4、 引导学生猜想热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起来。5、方案是: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6、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起来了,进一步验证了可燃物燃烧只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可。相同的化学知识,认知途径不同。通过(1)直接告知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可以燃烧,(2)让学生观察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起来,(3)引发学生猜想,并通过验证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会燃烧起来。不同的认知途径,需要教师深入的研究、挖掘才能获得;不同的认知途径,学生中所需的思维活动的数量、深度和形式差别很大,要求学习者所要准备的知识技能也不一样,因而学习过程中可供研究探讨的层次也不相同。教师要依据研究性的学习特点、注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情感目标等因素来选择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通过分析化学教学案例,本文就研究性学习教学特点、目标、注意问题等方面做如下探究:

一、注意研究性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 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 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 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即最后达到验证某个科学结论为目的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教学由于着重于结果,并且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因此,尽管教师讲得辛苦,学生还是学得累。探究性实验则从化学实验的特点出发,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贯彻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积极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案例2],在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时,给学生们提供了试管、石蕊、酚酞、生锈的铁钉、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固体、硝酸银溶液以及硝酸等仪器与药品,要求四人一组,由学生自己去实践与盐酸发生的一系列实验。然后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让学生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通过探究性实验,由浅入深,由表入里,进行一步一步的分析讨论,设疑,释疑,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间也在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案例3]《原电池》一节,即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发问:能否利用化学反应自己来设计一个电池呢? 学生尝试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 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作电池,用装置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换 成非电解溶液等完成实验。然后通过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有了正确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解剖干电池,认清干电池的组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新知识分析、归纳、解决新问题——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性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弄得不好,很多还是说教。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推动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生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各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如[案例1]让他们自主选题,自己设计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完成课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要给学生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例如,在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象: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化学教学由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缺少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基础课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案例4]我校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 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题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另外,空气的质量情况调查、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我国目前的燃料情况、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及如何合理使用燃料以避免事故隐患;我国农村使用化肥情况;农村垃圾的分类处理情况,“白色污染”问题;铁的生锈及其防治;等等,这些都属于相似的研究课题。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不能变。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指导时要避免定死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鼓励学生装大胆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在题目拟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向学生推荐课题参考目录,供学生选择。调查研究时教师可作为课题组一员参与活动,及时指导。教师在充分利用当地的课题资源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如在学校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争取社会的支持。社会的大力支持是搞好研究性学习课的重要条件,特别是社会调查型课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教师在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与创造性,专一性与发散性,独立性和群体性,限时性和不限时性,单科性和夸学科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学生的活动健康发展、热情持久,真正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而这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过程,做一个能胜任21世纪教育重任的合格老师。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具体的实施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但不管怎样,在化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很好的载体,我们做一名化学教师必须注意研究性学习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同时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中注意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尝试和实践,相互间不断交流体会,共同提高。

附:主要参考文献

1、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学研究,2001(7-8)

2、李昭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8)

3、刘知新,《化学教育》(5)

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兴趣 激发

“兴趣”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其做过许多的研究。兴趣是努力寻求知识,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寻求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成就感,有利于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做了一些初探,以求教于大方。

一、 巧妙设计“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前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 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就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立意深远、新颖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在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下面是一节“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的课堂引入。

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我校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跳棋比赛中,小王和小李第一天比了3场,第二天也比了3场。如果赢1场记做(+1),赢2场记做(+2),……,输1场记做(-1),输2场记做(-2),平局记做0。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后,教师接着问能否把小王这两天比赛结果的可能情况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这样由学生感兴趣的现实背景引入,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思广益,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合作研讨,抽象概括,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把这些数学式子都写在黑板上。教师继续点拨,这些数学式子有何特点?学生很自然地就归纳出三种类型,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有一个加数为0。然后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案例分析:有理数加法有好几种版本,其中有运动版本,即由出发点向东西两个方向各运动几米,计算最终离出发点几米,而这一版本对于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解释得并不是很到位,常使人有模糊之感。另一版本是阴阳算筹,即互相抵消,很生动形象,动画表示效果好些,但设计准备工作耗时多一些。而本节课借助输赢模型的课堂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活化了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具准备上也免去了好多麻烦。

二、结合教材,恰当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但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过分地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技巧的训练,使数学成为解题工具。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讲:“过度的形式化,把光彩照人的数学女王,用X光看成了一副骨架”,这样长期以来,导致学生觉得数学枯燥,因此对数学就越发不感兴趣,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多花一点功夫去挖掘有数学史料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开阔农村学生的数学视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从而形成利于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案例2:利用“勾股定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希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对此定理都有研究,我在上课时是这样引人的――情境: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因为几乎所有具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了解。同时,用课件演示几组图片,学生看到这里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高涨。

在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勾股定理后,老师请同学们事先搜集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分享给大家。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彰显了数学非凡的魅力,发挥了数学强大的教育功能。

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在谈及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时,认为“年轻的学习者重蹈人类的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所以教学应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发现”。 本案例在教学时通过生动、丰富的数学背景知识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三、 重视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实践,并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本质,从而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3:测量旗杆的高度

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其底部可以到达,但是顶部不能到达)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1)可以用什么测量方法?

(2)每一种测量方法需要用哪些工具?

(3)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的数据?

(4)如何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课堂总结:一、测量方法及示意图

二、写出必须测量的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写出计算旗杆高的公式。

给学生一个星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本组的成果。

案例分析:数学是想象的科学,奇思妙想加上学生的动手实践会使数学离生活很近,本节课问题提出以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们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利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内容,解决了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动手实践中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捕捉一切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物,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新教材 疑难问题 研究与解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赫 主编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典型案例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包含“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即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强化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备课时,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的单调变得更生动有趣。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例如:《边城》一课中,学生对湘西是怎样的风情,边城所展现的那种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他们是不清楚的。教学中适时地播放根据《边城》改编的片段,通过情景再现,他们仿佛置身于湘西小城风光当中,自然对小说描绘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生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们对于湘西小城的样子,对于翠翠和傩送是怎样的样貌,都展开了丰富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1.生动、具体地再现时代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中学生来说,肯定在接受程度上有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小说,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说,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药》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2.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突破难点。

初中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深入、更快捷地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路线,对于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而利用计算机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形象、直观,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设计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难点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果无法相比的。

3.利用网络,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很大优势。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等,这些都要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模式 思考

研究性学习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从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就可见其重要性。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以迅猛之势发展的今天,高中生物又该如何与之结合并发展呢?

一、研究性学习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具有实验性、探究性、广延性、生活性、开放性、多元性、生命性、前沿性、过程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很多,但结合生物教学搞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综述如下:

(一)实验探索型: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程序是实验题目、原理、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真实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及呈现,如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二)情景创设型:包括相关知识导入,背景材料(资料)列举,知识延伸阐述,有关问题提出,学生研究活动展开,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研究活动评价等环节。

(三)调查研究型:教师根据学习的需要,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研方向,然后进行调查考察,筛选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实验与研讨,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社会课题型:指导高中学生综合学过的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并将之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是社会课题型教学模式的体现。

当然每种模式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并不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只采用一种,主要看以哪种形式为主,具体形式还要依据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可操作性等确定。

三、关于目前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的启动:多年以来学生已形成了接受性学习,忽视自己去研究、去学习、自己去找专题,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学生原有的潜能再找回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第一步是情感启动:自古就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一个人如果对某个问题感,有积极的心向、有热情,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坚持做下去。所以搞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情感启动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实质是一样的,搞研究并非神秘莫测,而在于对自己日常发现的问题的深入思考,并付之于行动,以此激发学生搞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会经历由模糊到宽泛再到具体明确的过程,因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者角色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如创设一种情境,学生在情境的启发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此情境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例如研究酸雨,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研究题目,而是给出一种情境如下:

1、瑞典南部马克郡的西里那村,有一户人家三个孩子的头发都从金黄色变成绿色,原因是他们把井水的汲水管由锌管改成了铜管,流过铜管的水洗头发就把头发染成绿色。

2、著名德国科隆大教堂,有两座高150米尖塔,塔是大理石铸造的,如今石壁表面凹凸不平,通向入口处的天使和玛利亚石像,有如岁月刻出无法恢复的皱纹的老太太的皮肤。

3、我国长江以南不少地区,出现了怪现象,雨天要用清水浇菜。

(二)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步骤和方法认识的措施

目前研究性学习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教师搜集一些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案例供给学生去研究或请专家对个别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1、运用研究性学习完整案例体会研究步骤和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现成的研究性学习的程序的案例,从案例中得到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如《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碘与人类健康”、“酸雨的成因与危害”、“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绿化面积与空调”、“大棚蔬菜与田间蔬菜对比”等。对真实案例的研究能够缩短研究性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而案例多来自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提供方向和研究思路。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方法。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将关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分散到教学中,但不宜拖得时间太长,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可利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渗透。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如课本上在细胞的分化一节关于海拉细胞系,至今还在实验室中广泛传代使用,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让学生去查阅获得实验技能。

(2)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如学到酶,可以将生活中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培养实验技能。

(3)鼓励学生教学中的创新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做质壁分离实验时自己采用茉莉花冠,效果也非常好,此时抓住时机做文章,讲解实验选材的可操作性。

(4)抓住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选题引导:在可溶性糖实验中,学生发现把斐林试剂加入试管中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由此探讨。

篇5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三个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地理学科文理兼备,本身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依据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而课堂是学生的地理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因此,课堂探究的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研究性学习中的方法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自主探究、总结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获取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掌握不重知识应用的现象,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原则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需体现三个原则,即“共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背景和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中,扩大视野,摆脱思维定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共同性原则”。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而是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对问题共同进行分析、探究。探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得出结果,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2.“开放性原则”。指对于某一问题,可以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对于“宇宙的范围内到底包括多少天体系统”这样一类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再如,关于“新疆目前后备耕地面积比较多,能否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农业总产量?”这一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理由是新疆后备耕地面积广大,且地面较平坦,夏季热量条件较高;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可以,理由是新疆当地缺水地多,土质较差。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分析,发现这些回答都言之有理,都可认为正确。如果任何问题都用“唯一”思维定式进行思考,不仅违背实际、违背科学,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还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实践性原则”。指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案例”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的分析、探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的好途径。“案例”教学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整合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这节内容时,让学生先阅读世界水稻分布图,了解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然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后,得出东亚、东南亚、南亚夏季或终年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很适合喜温喜湿高产的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从人口、市场、饮食偏好、历史经验等方面分析东亚、东南亚、南亚适宜种植水稻的社会经济原因。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案例”教学的实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果,一方面学生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中要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找出不少受人关注、有现实意义(如环保、生态等方面)的课题,有些课题很多是跨学科、综合性比较强的,如“绿色食品”、“农民工现象”等课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学科,而且地理学科不仅与现实联系密切,而且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知识的交叉和联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各学科的横向综合联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身的综合能力则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地位、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权威,在活动中只是一个特殊的“成员”,和学生地位平等;在研究性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单靠教师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无法解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1.教师要重视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代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变革,它涉及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三个层面。根据桶水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但如果这一桶水是已经过了期的水,即便是一池水,也没有必要再给学生。知识也一样,学生要的是新知识、新东西。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素养随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也是将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关键。因此广大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构建专业素养,并将先进的教育观念付诸行动。

2.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内容可能会超出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回答好学生的问题,就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与本学科有联系的相关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跟踪热点、提高能力,要多观察,勤思考,注重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3.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研究性学习,面向的是开放的现实生活,有些问题会因为学生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教师就会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实际上教师是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引导学主生动参与教学过程,依据情境和素材,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发散性,加强地理课堂的实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语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引言:高中英语是高中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高中英语的教学与初中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初中英语教学中主要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教学相比,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英语的语法内容,让学生学会对英语的句子进行成分的分析,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

1.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及特点

1.1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1.1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分享

研究性的学习完全打破了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的创建出有合作,有交流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享结果,交流学习经验,积极的培养学生发展团队方面的合作精神。

1.1.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品格

该项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扎实和认真,脚踏实地的进行相关学习研究,得出有效的正确结论,同时,要尊重别人的想法以及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要培养出不怕困难、能吃苦、不怕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品格。

1.1.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

该种学习模式主要强调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方面的相关活动当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亲身的体验,逐渐养成善于提问、乐于探索、勤奋动手、主动求知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1.4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社会的实践和调查研究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社会中的科学知识以及人类的进步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忘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以此培养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2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2.1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需要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而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主动进行,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确定某个材料,而是采用引导和归纳的方式,将问题呈现在学生的发现范围之内,对问题的讲解,可以例举一个相关实例来进行充分的解释,讲解过后,由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1.2.2实践性

该学习模式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走出课本,将学习中的理论内容与社会方面、科学方面以及生活方面进行相互连接,加大学生对环境方面、科学技术方面的关注程度,让学生了解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引导,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

1.2.3开放性

该学习方法没有确定学习的范围和内容,所学习的知识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英语本就是一门融合了多方面内容的学科,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比较普遍,因此,学生从生活当中对英语进行主要的学习,学习的方法不再是以书本为主,而是社会的实践为主,明确研究的目标、视角、设计、方法等,让学生的思维开放化,没有内容或方法上的约束。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2.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是课题性的研究,这类型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和解决问题;二是项目和活动设计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

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划分,研究性学习包括三种,一是小组合作式的研究,这种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通常情况下由3到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分工完成任务;二是个人独立式的研究,个人独立式的研究可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进行研究,这种方式的研究专题既可以确定范围,也可以不确定范围;三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采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通过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共同分享。

2.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进入问题情境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再结合讨论结果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是实践阶段,其一是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的过程;其二是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三是进行初步的交流。三是表达和交流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并组织成书面材料的形式,通过研讨会、辩论赛、板报等形式进行交流。

2.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二是递进性原则,三是过程性原则,四是共生性原则。这四个原则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4案例分析

本文举的案例是在高中英语结合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以标准的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必修1第五单元中“Nelson Mandela”为语法分析对象,这一单元中所涉及到的语法是定语从句的特点[2]。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学生要对文章“Elias Story”的大意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再把文章中所有的定语从句找出来。其中的例句有“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for only two years...”[3]。把所有的定语从句找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从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从句出现的位置、与句中词语的关系出发,分析定语从句的特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思考定语从句能否删掉,并分析其对整个句子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上述方式对定语从句进行认识和掌握,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另外,在语法教学中,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法的形式、语义和语法的应用,一旦掌握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便能全面掌握语法知识,对词汇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总之,将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英语的技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晓岚.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体现[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8)7-10

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一、背景的提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的教诲其实也侧重了“教”的方式方法上,而现代许多教学理论也在教师的“教”上浓墨重彩。其实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未尝不是人才培养战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让学生自己去学,自主获取信息并分析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就更彰显其重要意义了。而这种对学生“学”的迫切诉求,就催生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及日本把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纷纷倡导“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其责任感”,以“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为总目标。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的课程内容,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上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各级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亮点;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强调研究性学习,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发展趋势使然。

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使学生形成坚实的基础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它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征。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教学所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和课程,它的开展在我国还处于起始阶段,与其配套的相关的内容,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知识结构的更新、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探索等等,都将成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继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在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初中化学课程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这就要求通过化学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及社会的相互联系,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而“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基础实施方式,这吻合了新课标提出的总目标的要求,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不同于普通学习,它要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及合作和分享等六个方面的能力,既要注意减少对学生研究内容的限制,又加强了对学生研究深度的把握。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性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落实,更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的。

三、面临现状

但当前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是较多的,处境是微妙和尴尬的。以初三学生为例,在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熏陶”下,枯燥的教学内容,单调的理论讲解及面临初三毕业的时间紧迫感,在一年的教学中,既要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达到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完成复习工作,真正是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学生均感“压力山大”,所以教师的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机械地背课本,背笔记就有了普遍性,学生学习长期受制于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谈何创新,谈何研究?

针对此种现状,我们曾在刚刚踏入初三的学生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就“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做了摸底了解,结果如下:

你了解研究性学习吗?回答:了解占11%,不了解占89%

你是喜欢教师满堂灌传授知识,还是在教师指导下经自己思考探究后了解知识?回答:是 73%,否 27%

你希望在化学学习中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吗?回答:是 占95%,否 5%。

通过调查,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知之甚少,但值得欣喜的是,大多数的学生是希望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在新接触的化学学科中尝试用新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实践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也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认知,并在教学中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选取几个案例,汇报如下:

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金属的腐蚀和保护”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本节课学习中,我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

【案例一】:

学生在做课本上“金属的锈蚀条件” 探究时,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能否寻找生活替代品去完成此实验?于是各探究小组积极寻找生活日用品来代替本实验中的仪器、药品,学生拿来了输液瓶、饮料瓶等代替试管,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来干燥容器等。这些做法旨在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善于利用身边物品,变废为宝,实现随时随地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他们探究意识、动手实验能力,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案例二】:

在“金属锈蚀条件”探究中,又鼓励学生查阅与金属锈蚀有关的资料,纵深探究,并拓展应用。我引发学生思考,除水和氧气条件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金属的锈蚀?学生查阅资料后发现在酸性或盐溶液、强氧化剂中,金属的锈蚀会加剧,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于是,学生又在原来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衍生设计了对比实验:将铁钉分别浸在蒸馏水中、稀盐酸中、氯化钠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中实验,观察这些试剂的存在对铁制品的锈蚀的影响。我在实验前提醒学生实验中务必要及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若对实验现象有疑问,查阅资料及咨询老师,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环节中可能导致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反复论证。

最后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上述试剂的存在确实会影响铁制品的锈蚀速度,所以在课本提到铁的锈蚀中,学生又将新得到的信息补充到其中,完善了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学生根据这些知识,还提出了在防治铁制品锈蚀中,除了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外,还要考虑到这些试剂对铁制品锈蚀的影响,比如,用铁锅炒完菜后,要马上清洗铁锅,否则其中的氯化钠溶液会加快铁制品的锈蚀;冬天下雪后撒的融雪剂,由于其中含有氯化钠,不止会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而且会对桥梁等铁制品有腐蚀作用,所以建议融雪剂选取其他替代物。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无论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探究实验都是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及对已获得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培养的最好的载体。而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演示实验后将现象列出1、2、3后,学生抄并背出,而学生实验也只是单纯地验证,没有个人设计环节,只是照本宣科,实验现象甚至未做前就知道了,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让人兴趣索然。而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更是不求甚解,不分析原因,查找对策,简单搪塞过去,长此以往,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更不利于其探究意识的养成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后,我并不急于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描述观察的信息,并将获取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剥茧抽丝,对文字、数据信息进行初步预处理,将关键词用自己语言表述出来。这个过程初期看似耗时,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加工信息,评价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将新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而学会运用新信息再去提出新的问题,引出新探究的探究意识。所以这种一劳永逸的工作,教师不止要做,还要常做。获取信息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的途径大致有图书、报纸、网络、新闻媒体等,学生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获取所需信息,再将自己占用的信息进行遴选、甄别、归纳、分类等,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几个方面,几种类型,进行信息重组,相互交流,去伪存真,提炼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从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亲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了如何思考,怎样探究并树立了百折不挠的信心,不止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异同点,使得知识的内化更流畅自然,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严谨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自主自发的研究性学习意识。

“研究性学习”以其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实现了化学学习的生动性,深刻性,可持续发展性,新课程理念及各个目标的达成。学无止境,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更多内容还需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理解、实践、改进、创新,今后我们仍需在教改的大潮中迎风破浪,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的务实、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 策略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16-02

教育理念的革新,使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历史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背景及中学生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不再要求学生掌握固有的历史知识点,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日常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学生主要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其能够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把握。而历史教师在该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参与作用。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研究性学习即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科学习中,而不再是依照书本顺序,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味地被动接受。该过程中,不仅能够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够实现教师、学生和社会教育教学的互动,学生可采用书本、网络、讲座等多种模式获得历史知识及教育信息,在探究中不断掌握学科知识。

(二)开发学生资源

“生本教育”理念背景下,普遍将学生作为最大的活性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通过对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等进行充分利用,对学生加以引导,升华他们的自我生活感悟。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着重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有效体验,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三)开放的教学环境

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更加开放,且形式多样,它致力于教学大课堂的建设。学校和教师要摆脱书本知识的桎梏,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对社会资源及外部资源等加以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书本框架知识体系,更能够接触外部历史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将多媒体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实现自我学习和探究。

二、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不仅能够使琐碎的历史知识具有连贯性,也便于掌握。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进行知识探究。研究性学习使历史课堂更加开放和自由,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等,自行选定课题,并进行自我探索和自主创新,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历史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该教学背景下,学生通过研究、讨论等思维互动,实现知识的感悟,历史知识的获取也更具深度。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等相符合。它主要采取科研的形式,实现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在该过程中,使学生积累S富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历史研究性学习即选择历史专题,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方法是学生在课外自主查阅资料,并做好记录,将其用于课题探讨中。该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中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能力等。中学历史课本中给定的是既成的历史事实,过于僵化,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筛选、综合、分析等,应用历史思维进行科学推理,得出历史结论,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

(三)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

中学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单独完成历史专题研究,需要团队的共同参与及教师的辅助。故而,该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团队精神,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现条件

(一)教师要认清研究性学习本质

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极具优势,并且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维方法。历史研究不需要进行实验验证,简化了课堂教学难度。但是,当前部分历史教师并未从根本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明确的认知和了解,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及探究中,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故而,教师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解决开放性的历史课题。教师也要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现实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实现研究性学习初衷,充分发挥其价值。[3]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中学生天性的开放。传统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教师往往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究,使他们的思维过于僵化,不利于其未来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使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对其加以引导,在该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其自主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中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其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够实现教学情境的模拟。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而且能够创设历史情境,收集丰富的历史学习素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并能够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自我知识构成更加立体、多样。[4]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选定研究课题

历史知识具备如下特性:开放性、实践性和问题性。其不仅扩充了课题选择范围,也增加了历史课题的选择难度。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研究课题选择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构成等,也要对外部研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进行考量,并由浅入深,对学生加以指导。研究性学习初期,需选择简单的课题。当学生经历一定的实践锻炼之后,逐渐增加课题难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用。历史教师不仅要考虑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也要有效兼顾课题趣味性。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中,结束书本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学习“女皇武则天”这部分内容,并给出“女皇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无字碑”等这一类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下对通过史料查阅、网上查询等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资料查阅及整合能力。[5]

(二)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量人员分工,并明确研究步骤,以合理应用活动资源。例如,“从黄河变迁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这一课题,主要是通过对黄河改道、污染和断流等问题的探究,总结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收集资料――通过信息整合,明确黄河变迁原因――探讨黄河改道、断流、污染等问题――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采用该种研究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

(三)资料搜集和整合

研究性学习中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报纸、史料、地图等方式实现资料查询。学生也可以到博物馆中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咨询历史专家、社区工作人员等。资料搜集过程中,要注重其真实性,并且确保其与研究课题相关,以达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突破。[6]

(四)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分析研究和得出结论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以“隋唐对外贸易”为例,该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隋唐对外经济贸易、交通和疆域等进行查询,得出结论。隋唐对外贸易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单纯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对隋唐对外贸易关系具备明确的认知,而且能够学到很多历史小故事,明确美国唐人街的由来等,使历史课堂更富有趣味性,也能够不断拓宽历史知识外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7]

(五)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环节。小组和个人结合课题背景,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继而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和论证,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无形中激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更加e极、主动。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经过论证和交流,也能够及时弥补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及思想情况,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8]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极具适用性。中学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点比较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掌握,也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颖.研究性学习和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58-60.

[2]董照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赤子(上中旬),2015(18):218.

[3]柴瑛.研究性学习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9):121-122.

[4]石玉生.探析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2(28):37.

[5]张晋英.研究性学习在五年制师范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232-234.

[6]郝慧芬.研究性学习在高师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1(03):87-89.

篇9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拟通过论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在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适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在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上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社会、生活中的信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 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字数:3600字)

 

 

【参考文献】

[1]张  健  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施;反馈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01-03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设置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的探索、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智慧,具备独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2]。

研究性学习并不存在唯一的固定方式,如果在课程教学中划出专门的课时,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类或项目设计类活动,这可称作“专门性”研究性学习[3,4]。另一种方式是“渗透性”的研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配套,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课程教学中仍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上,不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所谓“正确知识”的传授,评价方式也以卷面成绩为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概率是很低的。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并且教师研究性的教,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的一些体会。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理念

当今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可简单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传授专业知识,确保学生具备专业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恰当地面对和处理所遇到的学术问题、工作问题,甚至情感问题。这样,才能说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健全的人。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完成的,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没有一门具体的课程来负责。事实上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日益积累的结果,教师可以在历史课上让学生试着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学着从数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在土力学课上则可让学生像一个岩土工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一旦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思维能力,所有的课程都将受益。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模式,通常先按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确定内容讲解顺序及学时分配,最终确定考试的形式和作业次数。这种模式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的精力侧重于材料的组织,力图将课程内容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以教为中心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相对简单自然,可保证内容直接、高效、有序地传递,但注重的仍然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无法超出教师事先设定的学习范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反思精神、基于论据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匹配。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具体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转变课程设计模式,从以内容为中心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中,是先确定讲什么,然后确定怎么讲。而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则是一种逆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环境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反馈评价体系。比方说,如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一个工程是否要马上开工的可行性论证,将学生分为赞成或反对两组进行讨论,然后要求学生转换立场继续讨论。

(二)教学活动组织

所谓教学活动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和学生需要进行的具体行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座式授课和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

1.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层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1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认为知识就是从书本里、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他们认为教师教的知识总是对的,只要能准确的记忆并重述教师教授的内容就能获得好成绩,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类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足够的理解,缺乏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第2阶段。当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到这一级别时,他们发现在所学知识点之间或者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他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但是学生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第3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会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具有推理、演化的能力,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不断质疑和验证接收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假设,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不同阶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在授课中结合学生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也可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们更新现有对理论的认识,从学习的规律来说,只有学生发现现有理论有缺陷,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理论。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可以突出强调改变是学习过程的内在要素。例如,请学生总结自从上课以来对某一观点的认识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可以通过讨论课、案例教学的形式模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呈现教师自己是如何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转换看法的,特别强调如何判断这个过程。

2.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或辩论课、小组合作学习和案例学习等。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活动形式之间的组合。表1给出了组织教学活动的两种典型案例。示例1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可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但对学生来说,其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只会到考试前夕才会认真看书。示例2则能以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可望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反思。

(三)反馈与评价

在内容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只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就可以了。但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里,为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则需要一系列的反馈和评价,即所谓的教育性评价。美国教育评价研究专家格兰特・威金斯[5]认为,教育性评价理论的核心前提是评价的目的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审计学生的表现。一旦评价具有教育性,评价就不再与教学分离,而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中反馈与评价体系需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和反馈性。

1.评价的真实性,即评价环境和评价任务要尽可能接近现实,以便能了解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的真实表现。举个例子,如果在世界地理中学到东南亚的章节。传统的评价方式会问,东南亚各国家的人口和资源之间有什么差异?而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则会问,假想你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如果在东南亚要建立一个公司,你会怎么做?这中间可能涉及到政策的稳定性、购买力、增长的预期等问题,这些就会使得学生用到所学到的知识。又如土力学中土压力的章节,传统方式会问作用在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是多少?我们可以换成为了某一地区需要修建高填土路堤,作为工程师如何考虑?从填土的压实、地基的承载力、地基沉降、挡土墙的稳定性等方面,激励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总体来说,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成绩和等级,还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如果单是授课中一味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在评价中只考核简单记忆内容,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不相符。

2.评价的反馈性。反馈是评价的核心部分,贯穿评价过程始终。一个好的反馈体制应该能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学习层次,距离学习目标有多少距离、如何改进。举例来说,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一般都是成绩的重要环节,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通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知道具体的评价标准,也希望知道如何改善。为此,我们可提供如表2所示的课堂参与度评价表,学生可以从出席情况等各个方面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相应调整。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或社会调查等,侧重的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科研中如何迸发一个好的想法,如何验证假设,如何判断结论价值。这些内容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研究性的教,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具体做法,并对如何上好讨论课和案例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费康,许朝阳.研究性学习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180-111.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29(1):16-20.

[3]徐斌.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1):45-46.

[4]夏伟,汤莹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推进策略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77-178.

[5]Wiggins G.Educative Assessment: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M].Jossey-Bass:1 editio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