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7 11:25:35

中学思政教育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1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社会目标,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的特点

首先,思政教育具有组织性。思政教育是为实现我国最终的政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是辅助实现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而不是随便制定的,其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思政教育的美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再次,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只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思政教育,其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连续性、系统性的影响,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提高思想道德的目标。最后,思政教育具有目的性。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三、反思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缺失

1、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语文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语文教育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不完整性和限制性。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目前许多高校对语文教育都保持着一副或有或无的态度,都将语文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没有将语文教育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也减少了一条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的途径,造成语文价值观上的重大偏差。第二,许多高校领导阶层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这个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应付问题。这就在总体上导致了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对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就会使得思政教育的出现偏向性错误。

2、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一般来讲,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促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着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分离的状态。这些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没有创新意识,仍旧在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常规的思想教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强制性的灌输,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常规的思想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但从实际上来说,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大学语文教育是根据故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以及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学生更能够被吸引、被感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个人。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阻碍。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历经几千年都不曾改变,我国的教育传授正是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得不到较大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下降,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的认同感降低,就会逐渐遗忘,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受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面。

四、针对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出的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策略

1、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道德品质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将两者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2、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语文教育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情感饱满,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诗歌,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更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找到探索世界的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尊重社会现实。另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励志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为实现自我目标和理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拼搏精神,这更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心态,提高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增强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网络载体虽然进入人们探究视野的时间比较短,但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善,在思政课中的实际运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容忽视的是,网络载体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1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伴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思政教育网络载体才逐渐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即载有思政教育因素(例:原则、任务等),可被思政教育者操纵,且主客体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的活动方式,包括:微信、微博、QQ等。

2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措施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阐述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政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措施。2.1创新网络载体运用中的话语表达。农村中学老师在运用微信、手机微博、QQ等网络载体进行思政教育活动时,会比课堂教授更费劲,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网络上信息庞杂,充斥着各种消遣娱乐的信息,而人们大多喜欢点开这些消遣娱乐的信息,容易忽略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以,教师在这些平台上发表思政教育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是否有趣,措辞尽量通俗化,切忌抽象化、庸俗化,进而使同学们更易理解,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思政课教师在发表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醒目的、能使人眼前一亮的标题,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同学们一看标题就急切地想看看正文,这也是一种增强趣味性的方法;还有老师可以结合中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列举同学们熟悉的事例来阐述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得理论知识更加有趣,进而勾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致,增进师生之间互动。中学生一般对时政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可以试着将时政与思政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增强思政教育内容时政性,使得同学们阅读兴致得到提高,进而增强师生之间互动。2.2完善运用网络载体开展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2.2.1农村中学要完善网络载体监管制度。为了确保Internet载体在农村中学思政课中的有效使用,农村中学需完善Internet载体监管制度。第一,应设立完善的网络载体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时刻关注网络载体上的最新动态,及时发现不健康信息并删除,净化网络环境。第二,要加快因特网实名制建设进度。采用实名制后,可以对不良信息的人及时进行惩治和教育,从而规范网络使用者的行为。2.2.2农村中学生应提高网络自律能力。要想保障网络载体在思政课中的规范化运作,监管制度只是外在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内在约束,即网络自律能力。那农村中学生应如何提高这种能力呢?第一,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将使一个人受益终身,本科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将会大大促进农村中学思政工作效率的提高。第二,正确使用网络,控制上网时间。以保证网络载体在农村中学思政活动中标准化运作。2.3丰富运用网络载体开展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2.3.1利用“微信”,答疑解惑。微信已成为中学生互相联系时常用的社交软件之一。老师应充分认识到微信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微信,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首先,使用微信“语音聊天”性能,与学生及时沟通。使用微信这一功能时,双方无须见面交谈,所以学生更易吐露心声,讲出内心所想,老师就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具体性指导,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懂的内容,课下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使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共同发挥作用,大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次,利用微信“朋友圈分享”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随时发表一些理论知识、时政、心得体会等内容,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也可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得到提高。最后,使用微信“公众号”,拓宽农村中学思政活动范围。农村中学老师应建立公众号,经由“语音聊天”功能发现同学们观念变动情况,量体裁衣,一些相关的思政教育信息,以促使农村中学生形成准确的三观。2.3.2利用“微博”,心灵沟通。首先,使用微博“互关”性能,快速知晓同学们心中所想。多多关注他们的微博,与更多本科生“互粉”,了解更多同学的动态,从中找出共性问题,并发表一些相关文章,进而为农村中学生“排忧解难”。其次,使用微博“评论”性能,创设与中学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微博是中学生抒发情感、展现心情的一个平台,思政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到这一平台中,与中学生进行充分地沟通,当大学生展现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时,思政工作者要给予肯定;当中学生展现了自己消极的一面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化消极为积极,以使本科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进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最后,利用微博“转发”功能,扩大正面影响。微博这一功能可使中学老师能及时将最新教育信息传递给中学生。同时,本科生之间通过微博“转发”功能实现信息共享,扩大教育信息的影响,又好又快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3

一、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学校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的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接受道德规范,完成价值观塑造,实现道德成长,可大大提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政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甘于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有志青年。对高中生加强思政教育,通过统一思想,提高整体认识,是政治教育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学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学校文化熏陶学生的身心,思政教育依托学校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进行,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二、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实践的融通性

1.教育理念相融互通。学校文化影响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集中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本质意义。笔者所在学校,以“求真知,做栋梁”为核心理念,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承继哪些民族精神,转化哪些红色基因”“做什么人,成什么事”“实现怎样人生,成就怎样价值”“修怎样德,为怎样己”“如何增长知识,增强本领”六个维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关系其终身发展的生命“真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学校在核心理念之下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四大建设,将校史、校徽、校训、校风、校纪、校规制成文化宣传专栏开展宣传,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融入可见的教育环境;结合时代特色,规划学校文化主题活动,在无形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学校文化,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精神诉求。2.教育空间融合育人。教育空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园地,它使学校文化底蕴时刻彰显并隐含着较强的教育理念,要让教育空间“说话”、固化,展现生命温度,体现文化价值。加强党史馆、校史馆、雕塑、长廊等馆室和文化标志物建设,对外可展示良好形象和深厚底蕴,对内可凸显特色文化符号,弘扬学校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如此,将空间与育人相融通,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其道德情操。3.教育形式协同共育。党建、团建工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学校将组织建设和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党团活动,实现“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功效。比如: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课等活动为契机,对师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文化活动作为“两课”教学的延伸和隐性“第二课堂”,是学校活动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以寓教于乐的节日、庆典、展示、体验等活动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无形中教育、团结、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关系的互补性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思政教育;新媒体;挑战

伴随科技发展的逐渐更新换代,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网络端口产物日渐普遍,国内目前已经迈进了移动互联网化。有人感慨道:“一机在手,天下我都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迈进还转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目前很多的老师开始运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微博开展微课方式的教育教学。由此看来,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们已经步入“媒介化生存背景”。

1.新媒体技术给初中思政教育提出的挑战

1.1新媒体对初中思政教育模式带来的挑战

过去初中思政教育用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形式,教学方式也比较僵硬,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凭借新媒体所提出的多元化信息得到对策获取有关的信息。学生的思维模式、三观,还有行为模式都会出现相对的转变,过去僵硬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思政学习的需要,应该综合新媒体背景的特性对思政教育方式开展创新,因势利导的对学生执行合理的教育引导,推动思政教育成效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显现。

1.2新媒体给初中思政教育传统理念提出的挑战

在过去的初中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处在主导者地位。伴随各式各样互联终端的普及,我们已经步入了自媒体时代的生活,新媒体的产生与普及,突破了过去媒体对于信息的中断,多样化的理念与思潮使大多数初中阶段学生更加自立、更加自主与更加自我。他们拒绝约束,急切需要公平与民主。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思政老师就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指引,创新过去的教育观念,转换教育的模式,建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1.3新媒体对中学生媒介素质提出的挑战

在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当中的一个经典特性即是所牵涉的信息量更加繁多,能够给思政教育活动带来多样化的教育素材,使得老师可以凭借多元化的案例以多个视角给学生解释有关现实,推动学生的思维形式获得相对的延伸。具体来说,在课堂中导入太多的信息还会分散学生们的专注力,造成学生很难掌握教学关键,耽误教学效率,并且大量的信息冲突还给学生的媒介素质带来一定的挑战,规定学生拥有相对的信息挑选与加工水平,可以从繁琐的信息当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同时运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2.初中思政教育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

2.1科学运用新媒体交际平台

加强初中阶段思政教育的贯彻性。目前,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慢慢在社会范畴里获得了大量的运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也出现了相对的影响,鉴于此,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初中阶段的思政老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经过当中,能够适量的运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平台上分享和思政教育知识有关的信息与素材,比如在教学“走强国富民之路”一课之后,在课下运用微信群分享一些与本堂课程有关的思政知识,加深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深刻记忆,把思政教育贯彻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与积极影响,促进思政教育的影响性获得明显的加强。并且凭借新媒体社交平台,老师还可以把握学生的观念变化,从而综合学生的思想变化对教育内容开展科学的调节,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的思政素质进行有效培育。

2.2主动改变教育理念

初中阶段的思政老师想要科学应对新媒体背景给思政教学带来的挑战,就需要综合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需要主动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从观念上真正接纳新媒体,正确意识到新媒体技术对于思政教学的正面影响,从而建设对新媒体判断的继承运用观念,确保新媒体可以在思政教学当中获得优良的运用,从而推动思政教学效率获得明显的提高。比如在教学“奋斗成就未来”一课的有关内容时,老师就能够凭借新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教学案例,同时经过对多元化的教学案例的解读,使学生对于生命生成极具个性的意识。在改正错误意识的时候遵循学生的见解,在落实这些知识点教学的根基之上,用生命教育对学生实行正面的指引,凭借新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效率获得明显的提高,给学生优良思政素养的培育建立有效前提。

2.3着重培育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能触碰到很多直接的、未通过挑选的信息,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培育,只有学生把握优良的媒介素养,才可以在后续的学习当中准确辨别繁琐的信息,把大部分的网络信息转变成教育素材,提高思政教育效率。这样一来,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也能够有助于初中思政教育主动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需要获得师生们的格外重视。总而言之,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的影响包括正面与负面两个层面,所以,初中思政教育想要自主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就需要辨别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掌握其正面的影响,凭借正面的影响来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层次,推动思政教育和新媒体背景的契合性获得相对的加强,确保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与思政素养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培育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6,18(08):52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5

1.1教学方式导致思政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材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如2004年,初中《思想政治》正式更名为《思想品德》,表明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道德教育;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用相关规章规则来规定中学生应达到的德育标准。2016年,为更好的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方面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大环境发展紧密相连,让中学生的课堂与时代接轨。思政教育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即上课或说教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因其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看待问题,且当前学校一直秉持“先主后辅”的习惯,重点关注“语数外”三门学科,将思政教育视为不重要的课程。文科生上思政课只管死记硬背理论,理科生上思政课几乎无人听讲。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共同忽视思政课地存在,导致思政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一味降低。当前,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的成果,是经过千锤百炼所取得的根本性成就。而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将国家的政策方针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古板老套、缺乏活力,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授课中,教师应该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出发,从小事悟出大道理,以此获得情感共鸣。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其情感、行动体验却未得以充分发展,所以,在行为方面仍然缺少必要的意志保障。”学校不应以应试为目的,而要注重对中学生品德的修养,同时加强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和发掘中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使其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1.2教材内容的枯燥性不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理论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在政治认同这一块,有些学生认为政治属于国家层面关心的大事,与自己毫无关系。比如一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总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学生在政治认同能力和观念方面还有待加强。初中阶段,正是加强学生自身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的重要时期,但是,往往枯燥乏味、高大宏观的理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这一方面既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材编订者给予更大的挑战。需要要求教材编订者能够根据大纲,在可控的范围内、根据新时代新发展新使命的要求,对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学习指导。比如,“少年有梦”这一课就被安排在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从“少年有梦”延伸到“中国梦”,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梦想融于中学生的小梦想中。因此,这个“中国梦”的环节既能彰显出贯彻了党的思想,也能激发中学生自身勇于追逐自己梦想的激情。

2紧密联系时代加强中学思政教育

2.1促进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在实现政治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中学生人文目标的发展,不能一味的将思政教育当成是政治宣讲的工具。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交流不断深入,学生能在互联网中接受更多的多元化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的中学思政教育课堂要适当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改变以意识形态性教育为思想指导主线,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同时,也要在兼顾政治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化在人文目标之中,使人文关怀包含着正确的政治关怀。2.2在新时代的环境中积极采用各种新媒体。新时代的中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也有新的使命。而对于从事编订中学思政教材课本的人员来说,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精神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订中学生教材时要更好的融入思想,将精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传送给中学生;而作为师者,创新课堂方式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自身将党的作为准则,在课堂上通过对某一热点事件或新闻进行讨论,来替代的具体的话语描述和讲解,要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理解党的十九思想;同时,老师要富有亲和力,通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事证理、以情感人,同时辅以生活中的小知识,见微知著,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理解政治课堂中的大事,理解课堂上所真正要传达的内容,将枯燥深奥的政治思想内容生活化,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情感的内化,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激情,老师和学生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3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且实践性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通过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不能一直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学会利用已有的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走出去,身临其境,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例如前往烈士公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拜访伟人故里等基地进行爱国宣传教育,让学生忆往昔思今朝不易,这有利于降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刻板性,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继续用“一套话语”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碰撞中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从“要我做”发展到“我要做、要做好、争着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在这片中国梦中,中学生本就是一群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也是朝气蓬勃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政治观念可能对祖国的未来与国家的前进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转型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更加完善自己,使其能够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更充分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朱小蔓.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宇文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结合途径

对于青春期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指引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周边事物,在此前提下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1]。近些年来,感恩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日益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向,并且感恩教育也在逐步受到较多师生的关注。学校如果能做到运用有效措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体现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避免中学思政教育脱离同学们的真实生活实际。并且,学校针对目前开展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尝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思路,创建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2]。

一、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征。青春期学生本身处于特殊的成长期,其身心并未能真正达到成熟。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多数学生都会表现为敏感心态,渴求来源于外界的认同,并且希望自身能够融入群体。但是与此同时,青春期学生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叛逆心理状态,追求新颖的事物,对于师长教导经常予以忽视。由此可见,学校以及家庭针对青春期学生应当施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保证青春期学生都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认识,获得快乐与健康的成长。(二)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宗旨目标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树立最基本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激他人并且感恩社会,进而塑造青春期学生的优良品格。对于感恩教育应当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运用感恩教育的途径来提升青春期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确保思政教育能够体现较好的成效性[3]。因此从本质上讲,感恩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水准。近些年来,感恩教育正在逐步呈现深入的状态。与此同时,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全面的融合。然而从总体角度来讲,学校思政教育截止目前并未能真正涵盖感恩教育的内涵,以至于很多师生对于感恩教育表现为忽视的心理状态。探析此种现状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以及学校长期忽视感恩教育,无法做到将感恩教育渗透在青春期学生的真实生活中[4]。因此为了加以转变,学校目前亟待引进全新的感恩教育模式,运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举措来转变青春期学生的认识,培育青春期学生应有的感恩心态。

二、学校目前开展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感恩教育的现状。首先是青春期学生表现为淡薄的感恩意识。学生如果欠缺最基本的感恩意识,则会导致青春期学生呈现冷漠、极端以及自私的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培育。然而从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由于来自独生子女的优越家庭氛围,并且欠缺长期性的感恩教育,因此无法做到运用感恩心态来对待他人。在感恩意识淡薄的状态下,某些青春期的学生将会频繁与其他同学产生冲突,无法做到谦让他人,或者呈现抱怨、自闭以及冷漠的不良性格倾向。经过对青春期学生的调查,目前仍有超出40%的青春期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或者五年制前三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感恩的内涵,而20%左右的学生则认为父母以及师长对于自身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只有等到自己成年以后才去考虑予以回报。其次是教师与学校未能做到全面关注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必须能够融入青春期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否则将会失去感恩教育的价值。但是实际上,多数师生目前仍然局限于关注同学们的课业成绩,因此忽视了最根本的学生德育实践。并且在现阶段的德育领域内,感恩教育也经常受到师生的忽视,导致学生缺失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5]。再次是感恩教育与学校思政教育欠缺较好的衔接性。在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未能达到较好的衔接程度,而是呈现脱节的状态。具体在思政教育课上,教师往往局限于讲授思政课程的基础原理,未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体悟感恩美德的本质。此外,很多学校也未能做到将感恩教育贯穿在同学们的课余实践中,导致形式化的感恩教育现状[6]。(二)思政教育的现状。首先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需要完善。从现状来看,很多青春期的学生并未能拥有优良的日常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学生在面对沉重的日常学习负担时,其自身经常表现为困惑与迷茫,因此学校亟待给予学生必要的思想引导,以便于化解同学们目前面对的情感负担与心理压力,保证同学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实际上,某些思政教育负责人员尚未具备必要的意识,无法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引,因此客观上阻碍了思政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其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对于新颖内容与形式的运用。目前仍有很多青春期学生厌倦思政教育,未能认识到思政教育具备的重要教育价值。探析以上现状的根源,应当在于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有趣的思政教育氛围,因此觉得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十分乏味。为了在根源上实现有效转变,那么作为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针对思政教育原有的课堂模式应当尝试增添更多的有趣内容,确保将塑造真善美的品格作为德育的着眼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表现出强烈的课堂参与热情,避免陷入僵化的思政教育氛围。第三是对青春期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的日常教学不仅应当包含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当包含实践层面的重要教学内容,以及塑造学生品格的德育教育。这是由于,学校教学的基本宗旨就在于青春期学生自身实践素养的提升,从而保证同学们都能做到顺利应对自身未来学习与就业。具体针对德育领域来讲,思政教育必须根植于提升道德素质的视角,反之则会失去实践价值。但是面对激烈的应试竞争,很多教育者以及学生都倾向于关注各个学科成绩,因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三、探析结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的途径

从本质上来讲,学校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基本内涵以及基本目标的吻合性,因此学校必须运用正确方式来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最终确保达到培育青春期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7]。具体在目前推行的感恩教育实践中,关键思路应当体现在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并且倡导青春期的学生将感恩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在此前提下,目前关于结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应当关注如下的途径:(一)帮助青春期学生确立感恩的意识。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必须经过逐步的教育渗透才能得以形成。因此对于青春期学生的特殊群体来讲,培育感恩意识就是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教师应当耐心帮助青春期学生逐步确立感恩意识。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同学们呈现感恩教育的相关实例,然后要求同学们对于以上实例进行详细探讨,进而创造感恩氛围浓厚的思政教育课堂。在课余生活中,青春期学生也要善于进行观察,懂得回报他人,逐步形成优良的感恩品格。并且,教师对于感恩教育还要将其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是否能够拥有强烈的感恩意识,其直接决定着同学们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因此在日常学习以及班级生活中,教师应当引导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视角来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摒弃冷漠与自私的情绪。经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与教育,青春期学生将会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恩教育,而不再将他人付出视作理所当然的。在目前的现状下,教师可以与全班同学共同构建微信群,以便于师生可以随时进行便捷的沟通,确保达到师生情感距离明显拉近的效果,创建更为融洽的德育教学氛围。教师针对多媒体的全新技术手段应当将其引进目前的思政工作领域,可以借助于微课形式或者其他新颖的方式来体现最佳的思政教育创新效果,确保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生动的全新课堂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局限于简单的说教形式,而是必须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因此,学校针对该领域的信息科技资源应当能够达到有效利用的程度,确保紧密融合塑造新型人才以及培育正确思想的两项基本教育举措。(二)紧密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课堂。青春期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理念,因此该阶段应当是培育学生感恩心态的最佳阶段。具体在目前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运用灵活的方式来融入感恩教育,确保学生都能感受到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进而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并且,教师还应当善于借助多媒体来呈现日常生活中的感恩教育实例,运用情感感化的方式来激发青春期学生的共鸣,体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例如对于谦让他人的思政教育内容,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回忆自身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的同学之间帮助与关爱,并且深切体会谦让他人对于创建班级友爱氛围的必要性[8]。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自觉摒弃自私的心态,懂得运用彼此谦让的方式与其他同学愉快相处。学生如果能体会到感恩教育蕴含于日常生活中,则会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确保学生能够认同感恩教育。(三)倡导青春期学生将感恩心理运用于生活实际。感恩教育必须结合于同学们的生活实践,反之将会表现为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倾向。对于现阶段开展的中学感恩教育如果要体现最大化的教育实效,那么需要运用灵活的方式来创建生活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学生在班级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应当运用感恩眼光来对待身边他人,逐步树立感恩品格。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逐步做到充满感恩的心态,在此前提下达到塑造优良道德品格的目标。例如在课余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敬老院,引导同学们亲身体会关爱老人以及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感受,进而分享孝顺老人的体会与心得。学生在与老人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时,应当能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并且自觉融入感恩氛围中。通过运用趣味性的实践方式,学生对于回报老人以及孝顺老人的思政教育内涵将会达到透彻的理解,并且尝试将感恩老人与关爱老人的良好感恩品格运用于自身实践。再如对于感恩父母的课程内容在进行讲解之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做一件回报父母的日常生活小事,其中包含亲自为父母烹饪饭菜、为父母洗脚、捶背或者分担家务等。上述事件虽然十分微小,但却能够折射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学生在拥有上述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应当能够透彻体会到感恩父母蕴含的重大意义,体会父母在平日生活中的辛勤付出,从而形成了感恩父母的良好道德意识。

四、结束语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7

当前,尽管各大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探索改革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但面对许多现实难题,其教学现状仍令人不尽如意。(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不够。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思政教师对思政教学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重点,注重的只是知识的输出,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关心不足,甚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一味的灌输,缺乏启发式教育,根本无法做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效统一,这样的思政教学违背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内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他们几乎没有探索过要培育出怎样的人才,也未找到人才品格的关键点。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背离,更何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教材设置好的教学内容讲解知识,忽略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学中缺乏启发性教育。尽管当前大多老师的课堂都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但教学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加个案例或是插入几张图片,缺乏多样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接受特点,学生处在被动灌输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对情境的情绪体验。高职大学生本身就表现出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很多时候到课率都要靠课堂点名来保障,那么当他们走进了思政课堂,面对这样一个缺乏互动交流、气氛沉闷的课堂,还如何要求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思政课的学习呢?失去兴趣的教学课堂又如何发挥它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呢?(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密切。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讲授的理论高高在上,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缺乏“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学内容缺乏亲和力,不接地气,无法触摸到学生的内心,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他们对理论性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抬头率低,忽略了实际生活的课堂内容只会愈发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成效也就难以显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自我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自我知识系统不更新,在备课时往往只备教材,思政课程的教材是相对静态的,社会的发展却是动态的,的授课对象也是在不断成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思政教师的教学仅仅是围绕教材,缺少对实际生活现象、案例等素材的搜集,忽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缺少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降低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使得教学内容乏味,教学失去生动性。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任务本就繁重,再加上多数高职学生态度不端正,上课玩手机、睡觉、开小差,这些上课状态让思政课教师体会不到教学成就感,导致思政课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反过来教师的职业倦怠又使得他们备课更加随意,课堂内容愈发枯燥,学生不断失去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二、心理学方法理论应用于高职思政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关注的主体是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两者都是育人的工作,都重视人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两者有一定的共同点,一是两者都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两者的人性关怀指向是相同的;三是健康的心理才能孕育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教学本就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加入心理学思想的高职思政教育是可行的,具备心理学思想的思政教学将是一种让学生有收获感,让教师有幸福感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二)必要性。在2019年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进一步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其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教学中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如雷贯耳的显性教育,也包括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不能全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其他各类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和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发挥协同效应,就会取得更大的效果。近年来,高职思政教育也一直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但结果都不甚理想,高职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职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中的需要动机理论、积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众多理论方法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大学生提供了新参考。将心理学理论方法渗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打造互动启发式教学氛围、创设感官体验情境,使高职生在参与体验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不仅提高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也是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心理学理论方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对中学生加强思想指导。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政策,以确保农村学生教育的稳定发展。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高度理论化和实践化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参与。

1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如今,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家庭观念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1教学方式的革新

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加速发展。自2011年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与措施,实施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和“三通两平台”等重要工程。2018年又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为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走向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以吉林省榆树市的武龙中学为例,其通过开展“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活动来摆脱发展困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相对于传统的农村中学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中学教育资源少的问题,而且极大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1]

1.2思政师资力量的增强

为应对农村学校思想政治教师资源短缺和专业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我国了一系列促进教师流动的政策,以鼓励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例如,早于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实施县(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到如今我国推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且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自2006年开始我国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支教为我国乡村教育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其中不乏优秀的思政专业毕业生担任农村中学思政教师。这些优秀毕业生经过国家的多年培养,思想觉悟有了质的提升,他们深谙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将深厚的思政理论知识传授给农村中学生。

1.3家庭教育观念的进步

农村发展与村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随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的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移风易俗行动的开展[3],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极大的革新,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督促孩子的学习。

2农村中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农村中学生思政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潜在的挑战。

2.1从学校层面出发

首先,尽管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应试教育理念在目前的农村中学中仍有很大的遗留。一些农村中学仍然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足,认为思政课为“副科”,分值占比小,课时量可以适当削减。对思政课的课时安排也具有从属性,一般安排在下午,在学生容易犯困且学习效率不高的时段安排思政课程教学,而其他学习效率高的时段则留给语文、数学、外语这些“主科”,甚至出现思想政治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的现象。其次,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合理。一般而言,仅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缺乏对学生品行和素质的考查,使学生忽视了对自身价值观、基本技能、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要求,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4]最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弊端。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限于校内,很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2从家庭层面出发

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人民的思想境界。他们愿意供养孩子上学,也日益关注孩子的教育,但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家长片面地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疏于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父母自身文化程度、思想政治素养偏低,往往容易给孩子带来不正确的示范效应。最后,农村人员外出务工仍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常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更加积极地支持就地就近就业”。[5]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中学生一般由隔代亲属照看。隔代亲属一般年龄偏大甚至年事已高,难有精力对学生进行细心照顾、严格管教,还与学生存在着“代沟”,造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是思想道德的滑坡。

2.3从社会环境层面出发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5]。首先,随着农村的开放,多种价值观念渗透到农村地区,其中不乏一些消极观念如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农村社会传播。这些观念严重冲击农村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势必影响农村中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容易滋生攀比、虚荣等不良观念。其次,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农村地区不少网吧和电子游戏室仍然违反规定对学生开放。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仍然是腐蚀农村中学生心灵的根源之一。[6]最后,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对网吧的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农村中学生成为网吧的常客。

3农村中学生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提升农村中学生的思政素养需要做到“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3.1从学校层面出发

首先,农村中学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高度重视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不仅传授思政理论知识,还负责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农村中学的领导班子要切实转变唯升学、唯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积极学习贯彻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农村中学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评估的目的并非是要对学生排名次和划分等级,而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能将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查标准,还应强调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指标,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进行综合的考量。最后,学校以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检验青少年学生的思政状况,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将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农村中学应积极开展一些以校园文体活动和校外志愿者活动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农村中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到思政课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道德素养。

3.2从家庭层面出发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农村家长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如“重智育、轻德育”等,深刻影响其子女的价值观。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倾向于创新型人才。为此,农村家长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践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鼓励孩子学习更多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孩子成为品格高尚的人。针对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不应采取棍棒式的教育,以免导致本就内心敏感的孩子养成反叛或懦弱的个性。应为孩子树立榜样,拥有进取意识,履行教育义务,用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和道德风范感染孩子。必须尊重孩子的想法,正视孩子的个性和爱好,培养孩子自我规划、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估的能力。其次,农村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闲暇时间,适当阅读报纸和书籍,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7]再次,学生家长须积极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有责任与学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家长不仅应该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还要经常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针对孩子的思想道德问题,家长若自己解决不了,应向教师及时反映,寻找稳妥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力结合。最后,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家是爱的港湾,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行。父母亲情的缺失,极易造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养成敏感、多疑的性格,为此父母应尽量增加回乡探望的次数,或在工作之余与孩子电话联系,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关怀。

3.3从社会层面出发

首先,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的作用,致力于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宣传报道工作。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新闻媒体、社会媒介应展示反映社会主流价值、中学生热切期盼的作品。有关部门应多组织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愉悦身心的文娱活动,引导中学生参与其中。其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1)重点整治校园周边商业的经营秩序。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取缔学校200米范围内的网吧、游戏厅和其他娱乐场所,禁止这些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开放,并对进入其中娱乐的青少年进行教育。(2)整顿校园周围的商店和书店。严格查没各种毒害青年学生的不良书刊,禁止售卖含有淫秽、暴力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3)整治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乡镇派出所应当与农村中学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巡逻防控,特别是在重点时段和路段加强巡逻,严防发生打架斗殴、勒索敲诈等治安问题。最后,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乡镇派出所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状,把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对民警的日常考核中,落实责任,明确奖惩。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积极进行定期回访,反馈治安信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结语

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同推进。应从整体层面出发,真正实现农村中学生全面、积极、健康的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晁晴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陕北农村“互联网+教育”扶贫实施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2]王哲.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性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4]李晓荣.新时代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9(9):73-7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6]万锦花.农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与分析[J].广东教育,2012(1):37-38.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在拥有丰富学识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祖国的文化,更要了解世界文化,并形成融合中外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是依据国内文化来开展的,但在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迫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对以后的思想政治教学进行重新思考,要在原有的中国特色优秀文化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对于国外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同时也防止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滞后,不能凸显时代特色。多元文化就是各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多元文化的碰撞不仅可以减少文化霸权主义的产生,还能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开放性。(二)消极影响。多元文化带来的不只有各种文化,还有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为了发展可以多元化,但价值观绝不可以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观会引起道德失范。高中学生在经历了三年的艰苦奋斗后,终于来到了学生的“天堂”,成为了大学生。虽然大学生带有一个“大”字,但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外来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更加找不到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对道德现象的认知产生误解。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在高校校园内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部分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思进取主义等理念。这些都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起的。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一)明确思政教学方向。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明确思想政治教学方向显得格外重要。如若不能明确思想政治教学方向,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思想混乱,更树立不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兴国之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思政教学指明了方向,更保证了大学生在价值观树立过程中保持正确定位,从而客观地看待文化多元化。(二)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方法也要跟随社会进步及时创新,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像互联网学习、电影学习等,使思政教学方式不再单一,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事半功倍,深切体会到我国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以此为基础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在思政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分清主次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在实际教学中应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的多元化,从中积累社会经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更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思想政治的学习。高校要把校内的德育环境建设好,只有创造一个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到正确的思想政治知识。要多开展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运用,感受优秀文化的成果,从而达到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的效果。(四)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的教学也要跟随文化多元化的脚步。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还要整合其他的优秀文化,使学生体会到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优秀文化的认识。中国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时,不要刻意回避国外的优秀文化,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学生才能理性地看待文化多元化,才能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产生自信,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文化多元化对于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重大挑战,但同时也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机会。只有做好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思政教学队伍的质量,掌握好思政教学的方式,才能使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艳丽.基于多元化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时代教育,2015,(13):111.

[2]何洁.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4):81-82.

[3]薛山.探索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长江丛刊,2017:247.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学风;辅导员

我国主席习指出:“一所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像空气和阳光一样,对万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好的学风和校风能够为学生们的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好的学风和校风是需要共同努力建设的[1]。高校在建设学风方面,要以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治学水平为基础,持之以恒地建设和培育优良的学风,使得高校的学风更加清正,管理更加到位。高校的学风是全体师生意、行、情、知的综合表现,且学生们的学风在学生们学习的方法措施、动态作风、精神动力等方面凝聚,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学风是学生德行操守的重要表现,学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要求,高校的老师以及辅导员同志要多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个性化特点和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提出有效的学风建设方法和措施,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2]。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志并没有对学生们的学风建设予以足够性的重视,在学风建设方法和模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辅导员同志是大学生们的直接管理者,在做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更好地将学风建设融合到思政教育当中,使得高校的学风建设质量并不理想。下面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一)高校老师和辅导员同志没有对学风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时,辅导员和教学老师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大学生们的教学与管理,对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动态能够有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在进行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方面,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志并没有对学生们的学风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将学风建设融合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辅导员和老师们单纯地做学生们的思想工作,而对于学生们的学风建设很少涉及和规范,这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们又好又快发展[3]。(二)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志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高校的辅导员和老师们必须要对学生们的学风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现状和个性化特征,就要多与高校大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很多辅导员同志的日常工作内容比较繁多,没有更多的实践去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有一些辅导员同志只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缺少与大学生们之间心灵的互动和行为上的交流,这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同志更好地了解学生们,也不利于更好地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学生们的学风建设。此外,很多大学老师也缺乏与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过分重视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得不到更好地开展,学风建设的质量得不到更好地提升。(三)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和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方面,辅导员和老师们的建设方法和内容比较单一,单纯地进行说服教育,很难起到更好学风建设效果。高校的辅导员同志和老师们必须要结合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来进行学风建设方法和模式的创新,丰富学风建设的形势和内容,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效果和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学风建设的方略探究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学风建设不可忽视。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志要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作风进行引导和规范,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高校的学风建设。下面对高校思政教育中学风建设的方略进行探讨和研究:(一)高校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机制,引导和鼓励。老师和辅导员做好学风建设工作高校在建设学风方面,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老师和辅导员们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标准化和严格化管理,完全按照高校的学风制度来执行,只有严格要求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规范大学生们,这才是对大学生们最好的帮助,帮助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提升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与发展[4]。(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高校学风得到更好的建设。高校在开展学风建设工作时,要引导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们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多关心学生,与学生作朋友,多倾听学生们的心里话,多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引导,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学生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地纠正和解决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老师和辅导员同志要做好自己的管理规划,留出时间专门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有针对性开展思想作风建设和学习作风建设,对于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地予以正确地引导,将学风建设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并运用正确的思政教育方式来建设高校大学生们的学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5]。(三)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的方法和内容。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时,要对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将辅导员和老师的最优指导作用发挥出来,结合学生们的特点来丰富和创新学风建设的方法和内容。辅导员管理学生们的行为规范、做好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并对学生们的各项事务做好服务,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学生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高校在建设和树立良好的学风时,要突出学风的导向、学习的观念和学业的主题,给大学生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开展有效、科学和严谨的教学活动,发挥出高校思政教育老师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作用,辅导员同志要做好课外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辅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为学生们做好学习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不断进行学风建设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有针对性地对学风进行建设和引导,并对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业进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跟踪,建设和完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将班级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调整和纠正大学生们错误的学习思维和生活观念[6]。与此同时,高校的辅导员和老师们要对学生们的心理动态进行观察和了解,做好心理问题疏导工作,强化对学生们自律自强意识的培养,逐渐提升大学生们自我管理能力,促进高校学风得到更好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对于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非常重视。高校做好学风建设能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情志和思想道德品德。将学风建设融合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既能够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内容,同时也能够借助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来调整和建设大学生们的学风,规范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与此同时,高校的辅导员和老师们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直接参与学生们管理的重要主体。高校辅导员和老师们要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思想品德的现状,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丰富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学风建设的方法,旨在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促进大学生们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大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秀峰.民办高校学生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对策与创新思考[J].科技资讯,2018,16(12):245-246.

[2]聂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施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7):131-132.

[3]王扬.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学风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4-76.

[4]张嘉家.探究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其对策[J].读与写,2017,(22):2-2.

[5]贾东海.浅析学风与环境建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5,(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