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3:2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思政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思政教育

语文教育中学生思政教育缺失的反思

一、语文教育的内容以及其优势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查看全文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研究

【摘要】伴随互联网逐渐普及,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农村中学生辨别力还不太强,好奇心重,易受到负能量信息的诱惑。因而,为了提升农村中学思政活动有效性,本文从创新网络载体运用中的话语表达、完善运用网络载体开展农村中学思政教育的保障、丰富新形态等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改进农村中学思政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网络载体虽然进入人们探究视野的时间比较短,但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善,在思政课中的实际运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容忽视的是,网络载体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1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伴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思政教育网络载体才逐渐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即载有思政教育因素(例:原则、任务等),可被思政教育者操纵,且主客体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的活动方式,包括:微信、微博、QQ等。

2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措施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在高中的育人实践中,学校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又在育人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都在回答并追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育人目标还是文化价值的引领,二者内涵契合、同源共流。

一、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学校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的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接受道德规范,完成价值观塑造,实现道德成长,可大大提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政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甘于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有志青年。对高中生加强思政教育,通过统一思想,提高整体认识,是政治教育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学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学校文化熏陶学生的身心,思政教育依托学校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进行,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二、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实践的融通性

1.教育理念相融互通。学校文化影响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集中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本质意义。笔者所在学校,以“求真知,做栋梁”为核心理念,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承继哪些民族精神,转化哪些红色基因”“做什么人,成什么事”“实现怎样人生,成就怎样价值”“修怎样德,为怎样己”“如何增长知识,增强本领”六个维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关系其终身发展的生命“真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学校在核心理念之下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四大建设,将校史、校徽、校训、校风、校纪、校规制成文化宣传专栏开展宣传,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融入可见的教育环境;结合时代特色,规划学校文化主题活动,在无形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学校文化,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精神诉求。2.教育空间融合育人。教育空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园地,它使学校文化底蕴时刻彰显并隐含着较强的教育理念,要让教育空间“说话”、固化,展现生命温度,体现文化价值。加强党史馆、校史馆、雕塑、长廊等馆室和文化标志物建设,对外可展示良好形象和深厚底蕴,对内可凸显特色文化符号,弘扬学校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如此,将空间与育人相融通,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其道德情操。3.教育形式协同共育。党建、团建工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学校将组织建设和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党团活动,实现“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功效。比如: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课等活动为契机,对师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文化活动作为“两课”教学的延伸和隐性“第二课堂”,是学校活动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以寓教于乐的节日、庆典、展示、体验等活动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无形中教育、团结、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关系的互补性

查看全文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

摘要:就目前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壮大,还有其在各个领域的大量运用,对初中思政教育任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初中思政教育为了可以和现在的实际教育模式相顺应,就需要主动探究新媒体环境的实施对策,慢慢提高思政教育和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从而凭借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进行更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推动初中思政教育实际效率获得进一步的加强。

关键词:初中;思政教育;新媒体;挑战

伴随科技发展的逐渐更新换代,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网络端口产物日渐普遍,国内目前已经迈进了移动互联网化。有人感慨道:“一机在手,天下我都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迈进还转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目前很多的老师开始运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微博开展微课方式的教育教学。由此看来,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们已经步入“媒介化生存背景”。

1.新媒体技术给初中思政教育提出的挑战

1.1新媒体对初中思政教育模式带来的挑战

过去初中思政教育用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形式,教学方式也比较僵硬,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凭借新媒体所提出的多元化信息得到对策获取有关的信息。学生的思维模式、三观,还有行为模式都会出现相对的转变,过去僵硬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思政学习的需要,应该综合新媒体背景的特性对思政教育方式开展创新,因势利导的对学生执行合理的教育引导,推动思政教育成效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显现。

查看全文

中学思想政治时代性分析

1当前中学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1.1教学方式导致思政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材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如2004年,初中《思想政治》正式更名为《思想品德》,表明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道德教育;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用相关规章规则来规定中学生应达到的德育标准。2016年,为更好的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方面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大环境发展紧密相连,让中学生的课堂与时代接轨。思政教育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即上课或说教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因其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看待问题,且当前学校一直秉持“先主后辅”的习惯,重点关注“语数外”三门学科,将思政教育视为不重要的课程。文科生上思政课只管死记硬背理论,理科生上思政课几乎无人听讲。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共同忽视思政课地存在,导致思政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一味降低。当前,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的成果,是经过千锤百炼所取得的根本性成就。而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将国家的政策方针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古板老套、缺乏活力,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授课中,教师应该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出发,从小事悟出大道理,以此获得情感共鸣。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其情感、行动体验却未得以充分发展,所以,在行为方面仍然缺少必要的意志保障。”学校不应以应试为目的,而要注重对中学生品德的修养,同时加强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和发掘中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使其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1.2教材内容的枯燥性不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理论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在政治认同这一块,有些学生认为政治属于国家层面关心的大事,与自己毫无关系。比如一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总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学生在政治认同能力和观念方面还有待加强。初中阶段,正是加强学生自身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的重要时期,但是,往往枯燥乏味、高大宏观的理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这一方面既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材编订者给予更大的挑战。需要要求教材编订者能够根据大纲,在可控的范围内、根据新时代新发展新使命的要求,对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学习指导。比如,“少年有梦”这一课就被安排在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从“少年有梦”延伸到“中国梦”,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梦想融于中学生的小梦想中。因此,这个“中国梦”的环节既能彰显出贯彻了党的思想,也能激发中学生自身勇于追逐自己梦想的激情。

2紧密联系时代加强中学思政教育

2.1促进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在实现政治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中学生人文目标的发展,不能一味的将思政教育当成是政治宣讲的工具。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交流不断深入,学生能在互联网中接受更多的多元化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的中学思政教育课堂要适当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改变以意识形态性教育为思想指导主线,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同时,也要在兼顾政治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化在人文目标之中,使人文关怀包含着正确的政治关怀。2.2在新时代的环境中积极采用各种新媒体。新时代的中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也有新的使命。而对于从事编订中学思政教材课本的人员来说,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精神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订中学生教材时要更好的融入思想,将精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传送给中学生;而作为师者,创新课堂方式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自身将党的作为准则,在课堂上通过对某一热点事件或新闻进行讨论,来替代的具体的话语描述和讲解,要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理解党的十九思想;同时,老师要富有亲和力,通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事证理、以情感人,同时辅以生活中的小知识,见微知著,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理解政治课堂中的大事,理解课堂上所真正要传达的内容,将枯燥深奥的政治思想内容生活化,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情感的内化,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激情,老师和学生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3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且实践性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通过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不能一直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学会利用已有的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走出去,身临其境,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例如前往烈士公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拜访伟人故里等基地进行爱国宣传教育,让学生忆往昔思今朝不易,这有利于降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刻板性,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继续用“一套话语”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碰撞中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从“要我做”发展到“我要做、要做好、争着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在这片中国梦中,中学生本就是一群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也是朝气蓬勃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政治观念可能对祖国的未来与国家的前进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转型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更加完善自己,使其能够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更充分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查看全文

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教育是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动力引擎,对农村中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将其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党中央对农村发展、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相当重视。现如今,农村学校的教学方式、思政师资力量等都有了显著改善,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思政工作关系网络,才能实现农村中学生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的本质提升以及农村中学思政课程和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对中学生加强思想指导。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政策,以确保农村学生教育的稳定发展。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高度理论化和实践化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参与。

1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如今,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家庭观念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1教学方式的革新

查看全文

青春期学生思政教育与感恩教学研究

摘要:在目前的现状下,感恩教育已经能够得到较多学校的重视。具体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而言,感恩教育应当被涵盖在思政教育的体系内。通过运用感恩教育的举措与方式,应当能够逐步培育学生自身具备的感恩意识,塑造健全人格与良好性格。因此可见,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尝试运用灵活的思路与途径来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突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结合途径

对于青春期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指引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周边事物,在此前提下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1]。近些年来,感恩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日益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向,并且感恩教育也在逐步受到较多师生的关注。学校如果能做到运用有效措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体现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避免中学思政教育脱离同学们的真实生活实际。并且,学校针对目前开展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尝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思路,创建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2]。

一、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征。青春期学生本身处于特殊的成长期,其身心并未能真正达到成熟。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多数学生都会表现为敏感心态,渴求来源于外界的认同,并且希望自身能够融入群体。但是与此同时,青春期学生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叛逆心理状态,追求新颖的事物,对于师长教导经常予以忽视。由此可见,学校以及家庭针对青春期学生应当施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保证青春期学生都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认识,获得快乐与健康的成长。(二)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宗旨目标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树立最基本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激他人并且感恩社会,进而塑造青春期学生的优良品格。对于感恩教育应当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运用感恩教育的途径来提升青春期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确保思政教育能够体现较好的成效性[3]。因此从本质上讲,感恩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水准。近些年来,感恩教育正在逐步呈现深入的状态。与此同时,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全面的融合。然而从总体角度来讲,学校思政教育截止目前并未能真正涵盖感恩教育的内涵,以至于很多师生对于感恩教育表现为忽视的心理状态。探析此种现状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以及学校长期忽视感恩教育,无法做到将感恩教育渗透在青春期学生的真实生活中[4]。因此为了加以转变,学校目前亟待引进全新的感恩教育模式,运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举措来转变青春期学生的认识,培育青春期学生应有的感恩心态。

二、学校目前开展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思政课心理学理论方法研究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尽管各大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探索改革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但面对许多现实难题,其教学现状仍令人不尽如意。(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不够。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思政教师对思政教学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重点,注重的只是知识的输出,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关心不足,甚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一味的灌输,缺乏启发式教育,根本无法做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效统一,这样的思政教学违背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内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他们几乎没有探索过要培育出怎样的人才,也未找到人才品格的关键点。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背离,更何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教材设置好的教学内容讲解知识,忽略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学中缺乏启发性教育。尽管当前大多老师的课堂都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但教学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加个案例或是插入几张图片,缺乏多样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接受特点,学生处在被动灌输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对情境的情绪体验。高职大学生本身就表现出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很多时候到课率都要靠课堂点名来保障,那么当他们走进了思政课堂,面对这样一个缺乏互动交流、气氛沉闷的课堂,还如何要求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思政课的学习呢?失去兴趣的教学课堂又如何发挥它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呢?(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密切。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讲授的理论高高在上,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缺乏“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学内容缺乏亲和力,不接地气,无法触摸到学生的内心,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他们对理论性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抬头率低,忽略了实际生活的课堂内容只会愈发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成效也就难以显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自我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自我知识系统不更新,在备课时往往只备教材,思政课程的教材是相对静态的,社会的发展却是动态的,的授课对象也是在不断成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思政教师的教学仅仅是围绕教材,缺少对实际生活现象、案例等素材的搜集,忽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缺少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降低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使得教学内容乏味,教学失去生动性。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任务本就繁重,再加上多数高职学生态度不端正,上课玩手机、睡觉、开小差,这些上课状态让思政课教师体会不到教学成就感,导致思政课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反过来教师的职业倦怠又使得他们备课更加随意,课堂内容愈发枯燥,学生不断失去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二、心理学方法理论应用于高职思政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关注的主体是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两者都是育人的工作,都重视人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两者有一定的共同点,一是两者都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两者的人性关怀指向是相同的;三是健康的心理才能孕育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教学本就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加入心理学思想的高职思政教育是可行的,具备心理学思想的思政教学将是一种让学生有收获感,让教师有幸福感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二)必要性。在2019年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进一步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其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教学中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如雷贯耳的显性教育,也包括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不能全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其他各类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和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发挥协同效应,就会取得更大的效果。近年来,高职思政教育也一直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但结果都不甚理想,高职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职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中的需要动机理论、积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众多理论方法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大学生提供了新参考。将心理学理论方法渗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打造互动启发式教学氛围、创设感官体验情境,使高职生在参与体验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不仅提高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也是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心理学理论方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运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思想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的金字塔理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等来不断改进和优化思政课的教学。(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来帮助理解思政课教学目标。心理学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应该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其中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成长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每个个体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虽然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他们同样有参与社交、获得尊重、追求成长和实现自我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作为教学首要目标,关注、认可和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思政课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核心地位,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教学目标认识不足必然导致教学行为产生偏差。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帮助思政教师设定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设置单一、偏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生为本,以学生需要作为教学切入点,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的三个层次目标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学懂、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和反思;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为认同、体会和内化三个层次。知识目标是后两者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目标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另两个目标发挥促进作用。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一章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想信念的概念、特征是什么”(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过程与方法目标),并使得学生认同内化理想信念,在实际生活中把理想信念当作奋斗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前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理念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心理学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指的是在团体的情景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互动式活动的开展来促使个体进行自我探索和发展,进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往往注重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高职思政课教学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和高职生的特征,运用团体辅导形式来优化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体验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格。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优化教学设计:1.小组合作法。据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学大多是大班化教学,班级人数众多,教学效果不佳。可以运用团体辅导理念,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一个大班拆成多个小组,每小组以5~8人为宜。课堂活动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互动合作,小组间竞争比拼,小组的形式使得每位同学参与课堂的概率增加,而组间的竞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极大激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2.活动教学法。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探究,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参与式地主动构建,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思政教师可以开放课堂,邀请先进人物进课堂,或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验证。例如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改革开放”这一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来分享自己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什么是改革开放”,同时还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生在“做中学”的知识记忆程度可达到75%,因此,思政课每个主题的学习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情景创设法。引发了情绪共鸣的知识获得必然是最牢固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轻松学习。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大国工匠的视频播放营造氛围,也可以引用社会现实案例来论证教学,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章节,如果仅仅靠教师来讲“大学是什么样的,要如何去适应”,这样的课堂不会引起共鸣,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大学的视频、图片以及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或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采访,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学生的情绪体验深刻,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趣味性的。(三)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来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人类心理状态的新兴学科,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关注人类的幸福。思政教师是思政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面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应引入积极心理学中的各种积极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同时,激发思政教师教学热情,使教师教学不断感受到高峰体验。提升职业幸福感,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之一。一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激励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思政课教学当作事业来做,而不是当作“饭碗”来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源于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不仅是投入时间和精力,而更应该投入情感来备课、备“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将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甚至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设计,把思政课教学过程创设为师生相互成长、共同参与的互动模式,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触及学生的内心,方能与学生进行思想对话和交流,教学成效才能凸显。另一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导思政课教师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事情,把问题当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面对教学的困境、职业发展的问题,将其都转变为研究的课题,从而不断改变当前职业倦怠的现状。心理学中不仅蕴含者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丰富的理论方法对思政课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作为思政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抓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同时,不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教育学风建设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持续改革和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的学风建设,高校老师以及辅导员都要对学生们的思想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规范学生们的行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得高校的学风得到更好的建设和弘扬。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风建设进行思考,旨在更好地规范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学风;辅导员

我国主席习指出:“一所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像空气和阳光一样,对万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好的学风和校风能够为学生们的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好的学风和校风是需要共同努力建设的[1]。高校在建设学风方面,要以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治学水平为基础,持之以恒地建设和培育优良的学风,使得高校的学风更加清正,管理更加到位。高校的学风是全体师生意、行、情、知的综合表现,且学生们的学风在学生们学习的方法措施、动态作风、精神动力等方面凝聚,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学风是学生德行操守的重要表现,学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要求,高校的老师以及辅导员同志要多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个性化特点和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提出有效的学风建设方法和措施,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2]。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志并没有对学生们的学风建设予以足够性的重视,在学风建设方法和模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辅导员同志是大学生们的直接管理者,在做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更好地将学风建设融合到思政教育当中,使得高校的学风建设质量并不理想。下面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一)高校老师和辅导员同志没有对学风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时,辅导员和教学老师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大学生们的教学与管理,对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动态能够有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在进行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方面,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志并没有对学生们的学风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将学风建设融合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辅导员和老师们单纯地做学生们的思想工作,而对于学生们的学风建设很少涉及和规范,这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们又好又快发展[3]。(二)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志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高校的辅导员和老师们必须要对学生们的学风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现状和个性化特征,就要多与高校大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很多辅导员同志的日常工作内容比较繁多,没有更多的实践去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有一些辅导员同志只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缺少与大学生们之间心灵的互动和行为上的交流,这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同志更好地了解学生们,也不利于更好地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学生们的学风建设。此外,很多大学老师也缺乏与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过分重视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得不到更好地开展,学风建设的质量得不到更好地提升。(三)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和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方面,辅导员和老师们的建设方法和内容比较单一,单纯地进行说服教育,很难起到更好学风建设效果。高校的辅导员同志和老师们必须要结合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来进行学风建设方法和模式的创新,丰富学风建设的形势和内容,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效果和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学风建设的方略探究

查看全文

多元文化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较为明显的表现是高校中留学生的身影越来越多。文化的多元化势必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碰撞、摩擦,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所以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多元文化对高校的影响和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在拥有丰富学识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祖国的文化,更要了解世界文化,并形成融合中外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是依据国内文化来开展的,但在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迫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对以后的思想政治教学进行重新思考,要在原有的中国特色优秀文化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对于国外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同时也防止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滞后,不能凸显时代特色。多元文化就是各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多元文化的碰撞不仅可以减少文化霸权主义的产生,还能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开放性。(二)消极影响。多元文化带来的不只有各种文化,还有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为了发展可以多元化,但价值观绝不可以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观会引起道德失范。高中学生在经历了三年的艰苦奋斗后,终于来到了学生的“天堂”,成为了大学生。虽然大学生带有一个“大”字,但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外来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更加找不到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对道德现象的认知产生误解。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在高校校园内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部分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思进取主义等理念。这些都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起的。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