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政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5:3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时政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时政教育

目前高中时政教育出现的矛盾与对策

摘要:在和谐社会下,如何有效开展时政教育以改进和加强高中德育工作值得研究。本文指出了目前高中时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今后高中时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时政教育思想政治课

1当前高中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维和心理从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大都喜欢关注热点问题并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加强高中阶段的时政教育,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正确引导,对于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时政教育的整体现状而言,目前高中时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1时政教育认识不足

当前很多高中校在开展时政教育方面不作为,认为时政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把时政课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授课的随意性比较大;家长对子女学习时政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时政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对时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观念问题成为制约时政教育开展的首要问题。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时政教学思考

一、重视时政教学的缘由

(1)这是高中政治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以致用,从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树立的质量目标来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授课中必须把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如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生活周边以及自身的思想实际。否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讲解,学生就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各个方面充分渗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江苏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当前社会生活和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时政材料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时政教育的推进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的推进,从而打破45分钟课堂时限,使高中政治课程由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论说教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师生共同参与。

(3)这是高中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接触社会的能力渐趋加强,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频率逐步加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初中阶段领域更多、程度更深,他们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更强。新闻媒体上的时政资料由于时效性强、内容新,克服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提供材料信息的滞后,拉近了高中学生与一向比较严肃呆板的政治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的兴趣。目前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对政治书本知识学习感到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政治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能有针对性地从时政资料中发掘补充新鲜材料并充实到教学中,则可使学生以这些现实材料为基础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以实现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加强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课改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新课改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前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关注时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时政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丰富生动的国内外时事,而这些时政资料大多跟高中政治课程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政资料兴趣较大,政治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确立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查看全文

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探究

[摘要]政治时事是初中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能体现理论素养和实践分析的结合,更是培养我国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资源。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的重要时期,初中政治课堂的时政教学显得尤为必要。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初中政治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当前的时事热点进行思考,从而正确培养学生的三观,为其确立正确的人格向导。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教学;分析

初中是学生形成人格的的重要时期,初中政治课堂的时政教学十分必要。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时事话题,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熟悉国家政治发展局势,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增加他们对社会信息获取的途径,往才德兼备的方向发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无疑是增加学生认识社会和国家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更客观、全面的角度去建立正确的政治思想。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1.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讨论时事热点,而且能激发他们对时事热点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另外,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革新了教学形式。鲜活有趣的时政内容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热情,使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的看法。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1.“互联网+”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转型与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双刃剑”属性给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促使高校转变观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有机整合,兼顾思政教育的思想性与互联网的工具性,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使思政教育转变为更加灵活的良性师生互动过程。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动态、实时进行舆情研判,更好地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2.“互联网+”提升了第一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枯燥乏味”“填鸭式教学”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转机。海量的网络资讯和生动的视频、音频、图文素材为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接地气的案例分析、时事热点研讨等更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慕课、网络微课、蓝墨云班课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既有助于实现“授与受”的双向互动交流,也有利于打破思政教育在时间、空间、环境上的限制,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辐射半径。3.“互联网+”丰富了第二第三课堂思政教育实践形式。一些高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了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开发了思政教育手机应用APP,主动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网络阵地。适应大学生特点,借助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百度贴吧、网络直播平台等载体,将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相结合,让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了思政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

1.在思政教育主客体地位方面平等性与交互性仍然不足。尽管“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权威提出了挑战,但仍有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均深受互联网影响,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学生更渴望教育主体地位的回归。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虽然统一了思想认识,融入了多媒体手段,搭建了信息化平台,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仍不明显,线上“键对键”对接线下“面对面”的师生交互模式仍未有效建立,学生潜意识里对宣教式、灌输式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会由于师生主客体地位的失衡与沟通交流渠道不畅而激化,影响思政教育效果。2.在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层次性与灵活性仍然不足。当前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还主要停留在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加以简单的转换,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表达形式层面,都缺乏新颖性,也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更为便利、交互更为高效的优势。这种简单转换往往缺乏对学生真实需求的调研和对学生个体特征的分析,不分层次、不分对象、不重差异,忽略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用户使用体验”,使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德育共鸣和价值认同。3.在思政教育效果与评估方面实效性与技术性仍然不足。互联网的开放性造成了不同政治观念、文化思想的激烈碰撞,也导致了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以严格筛选有效管控,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和有效开展造成了阻碍。互联网的虚拟化特征,在为师生的教育学习、互动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功能,削弱了思政教育在言传身教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互动,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当下追随互联网技术探索出的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由于受到硬件设备滞后、思政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互联网操作技能等限制,存在内容更新较慢、技术含量偏低、宣传及推广力度欠佳等问题。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点

1.进一步明确学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且丰富多元的信息获取平台,其“海量”“开放”“共享”的特性让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对话交流意识等日益增强。因此,发挥互联网作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载体,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要改变以教师为单向主导的思政教育模式,进一步弱化施教者的中心地位,回归思政教育“做人的工作”这一本源,凸显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过程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而是一种单一主体向双向主体的转变,要求施教者改变以往以“灌输法”“一刀切”“强硬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正视学生的发展需求,看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类型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分对象制定思政教育目标,差异化完成思政教育任务,在双主体的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中促进思政教育取得实效。2.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方向和内容侧重的转变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的平衡,还需要转变思政教育的传统路径设计。互联网作为有效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因其弱化了信息交互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多向互动成为可能,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应向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传输转变,只有充分唤起和激发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高校要进一步树立“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注重“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与个体差异,搭建全方位的共享平台,让学生获得广泛的参与机会。同时要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侧重进行调整,要善于利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时政焦点等为“原料”,通过信息技术“加工”成优质的“服务”与“产品”,用社区化、交互式的方式优化思政教育参与体验,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在遵循互联网科学规律的同时,更要抓住思政教育的根本,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PU的“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实践1.基于PU的“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整体构架PU(PocketUniversity)是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成长服务网络平台,同时建有网站、移动客户端APP,提供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的技术平台支持。高校根据工作实际,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必修或选修的思政教育类活动设定为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艺术、职业发展、社会服务等类别,通过大类菜单形式在PU系统中予以预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PU系统线上发起、线下参与、线上评价不同类别的思政教育主题活动,获得相应积分并最终转换为素质学分,形成思政教育的“O2O”模式。2.以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政教育中的情理互动机制,强调的是深入学生生活,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依靠主体调动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PU平台,高校可以建立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部落、广大学生三级教育实施框架,以学生的情感、行为、认知等为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着力点,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思政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并为相应的思政教育活动设置学时积分,让施教者逐渐实现向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在这个三级框架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要负责的是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例如必修与选修的模块设计、学时积分分配等,同时对各类活动的组织实施予以审核把关和正面引导,重点在于确保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部落的组成形式多样,包括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班级团支部等,成为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发起单位,大到全校性的论坛讲座、小到班级的主题团日活动,学生都可以自拟活动主题,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并在PU平台进行活动,在活动的发起、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等方面都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互联网+”技术也为思政教育实现“私人定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广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PU平台查阅所有思政类活动子菜单,在必修与选修的整体框架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时间分配等自主选择想要参与人生教育、恋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将原有固定化、程序化的说教式“套餐”服务转变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助餐”服务。在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与自我教育全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累计思政教育学时积分,从而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3.以大数据为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理念边界。通过PU平台可以统计学生参与各类思政教育活动的情况,分析哪个类别、哪些活动更受学生欢迎,同时学生也可以在PU平台上对其所参与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拓展实践路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点对点开展教育引导。学生的活动参与、互动交流、评奖评优等信息都在PU平台上建有电子档案,学生个人可以通过查询了解自己在校期间参与各类思政教育活动的动态和学时积累进度,既可以发挥自身专长,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实现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依托PU系统的数据模型技术,还可以从基本素质、专业能力、未来创就业潜质等方面为学生绘出综合能力“自画像”,利用匹配度计算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兼职实习、就业创业等推荐服务。通过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高校可以将PU平台数据对接学工、教务、就业、后勤等职能部门,构建校园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服务黏合性和教育契合度。

查看全文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思品课堂中引入时政的策略研究

摘要: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密切相连,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合理地引入相关时事政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突出教学的时效性。如法律法规、国家机构、最新改革、世界新格局,等等。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时政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必要性;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重要意义。课程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个人的德行修养有着直接关系,对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还不成熟,对于政治理论理解不够透彻,不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初中课堂应该活跃起来,不是枯燥的课本讲授,加入时事政治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一、对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还不够重视

时政教学,就是将时事政治引入的政治课堂中来,通过最新发生的事件结合理论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这是政治教学的必要手段,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分析问题。政治教学理论性强,学生容易厌倦,纯理论灌输晦涩难懂,通过时政作为实例进行结合分析,学生容易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学校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时政重要性,尤其初中,教师认为学生认知能力不足,不能够理解时政中的内部问题。同时,搜集时政费时费力,需要教师整理大量课外资料,选择有用的部分进行备课,负担加重,所以一些课堂时政匮乏,或者缺乏时效性。如今网络发达,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信息资源,时政教学已经不再是难题。

查看全文

剖析高中政治课导入方法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故事导入法,名言、等句、诗词、典故子导入法、惫念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法等,同时,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必须要注意要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简洁性,导入时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选样才能取得好效果。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在教学实践中,艺术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调动他们的充分注意,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猎奇心理,讲新课之前,教师先精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课题。这种导入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几位负责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到一个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养娃,他们便问: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千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让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位在城市上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看到了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为了娶个好媳妇,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而他觉得这种循环又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同学们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教师点拨:这两个事例尽管涉及的人物、结局等都不相同,但实际探讨的是同一话题: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那么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而然地导人新课。

2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方法剖析

摘要:思想政治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故事导入法,名言、等句、诗词、典故子导入法、惫念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法等,同时,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必须要注意要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简洁性,导入时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选样才能取得好效果。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在教学实践中,艺术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调动他们的充分注意,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猎奇心理,讲新课之前,教师先精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课题。这种导入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几位负责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到一个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养娃,他们便问: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千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让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位在城市上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看到了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为了娶个好媳妇,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而他觉得这种循环又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同学们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教师点拨:这两个事例尽管涉及的人物、结局等都不相同,但实际探讨的是同一话题: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那么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而然地导人新课。

二、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查看全文

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实施路径

摘要:以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积极探索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建设教学思政话语库、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教学评价方案,以助力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又具有扎实翻译能力,能有效从事我国社会生活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传播中国声音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课;教学思政话语库;思政教学模式;思政教学评价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多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标志着“课程思政”在我国进入了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的前沿和热点,也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思政功能

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肩负着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重使命,其思政教学是“隐性”的。高校一线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融盐于水、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翻译课作为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融人文价值与思政功能于一体,其目标在于翻译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具体而言,其知识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异同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汉互译的方法与技巧;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翻译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价值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严谨踏实的翻译习惯、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谦虚好学的学习理念,树立服务国家翻译与语言战略的意识和担当。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课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知识与技能扎实、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翻译课“天然”的思政优势,将思政教育无缝嵌套于翻译课教学全过程,既是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翻译课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点与教学改革的难点。学界围绕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已开展了系列研究。如骆海辉、李云涛[1],司显柱[2],夏党华、黄群辉[3]等探索了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主题元素,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杨正军、李勇忠[4],董琇、丁爱华[5],李蒙[6]则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方法。虽然翻译课程思政已得到翻译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但研究广度与深度都亟待拓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一直是怀化学院本科英语高年级专业能力模块的核心必修课,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影响力。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该课程组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攻读博士、承接地方翻译与语言服务项目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翻译理论水平,提高翻译技术,提升翻译实战与项目管理能力。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注重合作与研讨,在“重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尝试。与此同时,团队自主创建了超星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将“传神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引入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2019年,该课程被认定为“湖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组精准对标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观测点,进一步强化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全力建设着眼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金课”。基于以上,笔者以自身主持的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积极探索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建设教学思政话语库、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教学评价方案,以助力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又具有扎实翻译能力、能有效从事我国社会生活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传播中国声音的翻译人才。

二、挖掘教学素材的思政价值,建设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

查看全文

开设视听课的探索与思索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的信息量,了解当今时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福安地处农村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1年春开始利用校园电视网络开设了校本课程——视听课。实施两年多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完善,已发展成为影响较大,受到师生好评的特色课程。

一、开设视听课的实践探索

所谓视听课就是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由学校电视台精心编制的视听节目,向学生及时传输国内外最新科技、经济、文化和时事政治信息,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我校开设视听课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编辑队伍,搜集有效信息。学校成立了由政教处牵头的由政治、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组成的编辑队伍。负责搜集定录每天在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尤其是央视第一、二、四、十套节目上播出的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科技博览、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科普系列、第二起跑线等等节目内容,然后,精心筛选出最好的内容编辑播出。

2、设置课时栏目,保证按时播出。每天设置20分钟的固定课时统一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使全校学生都能及时上好视听课。同时,设置了热点新闻、科技在线、校园法治、文学欣赏、英语园地、校园生活等栏目。

3、学生自主管理,保证良好秩序。为了使开设视听课既不增加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保证全体学生能有序参与,我们实行了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不仅保证了视听课的顺利进行,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查看全文

中职思政新课改教学初探

摘要:中职思政课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展开,面对转型发展期的新要求,亟需新举措解决教学中的新难题。文章以“职业道德与法治”为例,着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探讨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新课改;职业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亟待改进。2020年2月14日,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材〔2020〕2号)的通知。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对照新课标,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治”为例,对单元教学实施提出以下策略。

1单元教学内容设定

新课改将“职业道德与法治”设置为中职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思政必修课,共计36学时。该课程分为道德与法治两个部分,由于新教材还未出版,我们选取的教学单元是旧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律部分,具体内容是:第六课——第十二课,命名为“少年的你——与法同行,与爱相伴”。

2单元教学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