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政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3 15:30:45

中学时政教育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时政教育思想政治课

1当前高中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维和心理从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大都喜欢关注热点问题并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加强高中阶段的时政教育,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正确引导,对于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时政教育的整体现状而言,目前高中时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1时政教育认识不足

当前很多高中校在开展时政教育方面不作为,认为时政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把时政课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授课的随意性比较大;家长对子女学习时政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时政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对时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观念问题成为制约时政教育开展的首要问题。

1.2时政教育缺乏规范性

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时政教育途径单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时政教育几乎成了唯一途径。学生普遍反映没有时间查找时政资料、学习时政。

1.3时政教育渠道不畅通

在校园中,作为学生获取时政信息途径的阅览室、电脑室、多媒体、广播设备等硬件设施,很多学校基本都具备,但在使用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的时政资料较少,缺乏系统性;电脑室不能上网;多媒体、广播设备学生不能根据需要使用,导致学校时政教育渠道不畅通。

2提高高中时政教育效果的主要措施

2.1科学认识时政教育的价值

观念问题是导致整个高中阶段时政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所以不执行课程标准,关键就在于他们对时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时政教育的必要性。因此,构建完整的高中时政教育体系的第一步必须是使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到时政教育的必要性。

2.1.1加强时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时政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改变在形势和政策方面的某些错误认识,引导和帮助高中生掌握正确的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以及理性分析形势的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2加强时政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潮流。在时代大背景下,加强时政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时政教育,激发学生了解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信息,批判地吸收不同信息,用发展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情感和政治立场。

2.2提升教师的时政教育智慧

在积极推进高中时政教育建设的同时,政治教师应对自己在时政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新的认识,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不断提升自己的时政教育智慧和技能。

2.2.1政治教师应成为一名宣传者

政治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理论宣传者,应该着力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生动形象,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富有启发性和哲理性。

2.2.2政治教师应成为党的理论的坚定信仰者

政治教师应该保持对党的理论的坚定信仰,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必须坚持阅读报刊杂志,了解时政新闻,保持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对纷繁复杂的时政信息做出全面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使所选时政信息能够与教材内容合理对接,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和社会所弘扬的主旋律。

2.3构筑时政教育实施平台

加强时政教育必须保证学生获取时政信息的渠道畅通,同时要重视学校时政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高中学校时政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2.3.1收集资料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收集。

2.3.2整理资料。

日常收集的时政信息既零散又缺乏系统性。因此必须对收集的时政信息及时进行整理。首先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其次要对筛选后的资料进行归类。

2.3.3储存资料。

储存资料的形式也有很多,可以把整理好的资料制作成电子版,构建电子时政信息库。

2.3.4更新资料。

对于资源库中的时政资料,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及时更新和补充。

3提高高中时政教育效果的配套措施

从当前高中时政教育活动的空间、时间及其组合和利用看,高中时政教育总的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课堂教学,另一块是课外学习。课堂教学是高中时政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从学校教育看,师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堂教学。我们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个重大的而又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宣讲。时政专题讲座是高中时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时政专题讲座不同于时政教育专题课,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从教学的空间上看,时政专题讲座可以年级或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超出了班级的范围,可使受教育的面更大。从单位教学时间看,它比时政知识专题教育课时间更多,一般为两节课,有时甚至更多。因此,可以发挥众多教育主体各自的优势和特长。

利用课外学习这块阵地开展时政教育,我们可以选择时政知识竞赛的方式。时政知识竞赛是在高中时政教育中,以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时事政治,提高时政教育效果的一种方式。时政知识竞赛的最大特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海伦.高中生心理特点[N].承德日报(现代教育),2005-11-29.

[2]周长春.江苏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测试分析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3]赵霞“.方永刚精神”给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思考[J].天津教育,2007,9.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2

(1)这是高中政治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以致用,从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树立的质量目标来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授课中必须把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如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生活周边以及自身的思想实际。否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讲解,学生就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各个方面充分渗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江苏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当前社会生活和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时政材料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时政教育的推进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的推进,从而打破45分钟课堂时限,使高中政治课程由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论说教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师生共同参与。

(3)这是高中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接触社会的能力渐趋加强,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频率逐步加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初中阶段领域更多、程度更深,他们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更强。新闻媒体上的时政资料由于时效性强、内容新,克服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提供材料信息的滞后,拉近了高中学生与一向比较严肃呆板的政治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的兴趣。目前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对政治书本知识学习感到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政治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能有针对性地从时政资料中发掘补充新鲜材料并充实到教学中,则可使学生以这些现实材料为基础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以实现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加强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课改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新课改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前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关注时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时政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丰富生动的国内外时事,而这些时政资料大多跟高中政治课程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政资料兴趣较大,政治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确立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增强时政信息的储备。储备必要的时政信息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是上好上活政治课的重要条件,也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储备时政信息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和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共同搜集整理国内外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热点问题,共同探寻这些时政信息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和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时政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信息。如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热情;举办读报看新闻活动,加强时政信息积累;举行课前5分钟“新闻”活动,促进时政信息的交流。

(3)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政教学。时政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手段,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代性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时政材料,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思维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时政教学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材料,避免时政资料和课堂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的现象。教师还要对选取的时政材料进行概括和问题设计,促进时政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时政材料到理性认识书本知识理论的飞跃。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教学;分析

初中是学生形成人格的的重要时期,初中政治课堂的时政教学十分必要。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时事话题,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熟悉国家政治发展局势,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增加他们对社会信息获取的途径,往才德兼备的方向发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无疑是增加学生认识社会和国家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更客观、全面的角度去建立正确的政治思想。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1.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讨论时事热点,而且能激发他们对时事热点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另外,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革新了教学形式。鲜活有趣的时政内容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热情,使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的看法。

2.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将时政教学引入到初中政治课堂,可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让学生在分析时事热点中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3.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能从网络上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也包含一些不良的信息和思想,我们不如把时事热点搬到课堂上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时事热点,提升他们对事物或信息的判断能力,确保学生往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发展,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引入时政教学到初中政治课堂中的策略

将时政内容应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然,时政内容的导入需要找准合适的教学时机,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初中政治课堂采用时政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对时政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还能加深其对时政内容的认识程度和理解能力。在教学北师大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了解经济生活》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还要让学生们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经济热点事件。比如针对中美贸易战的时事新闻,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美国要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美方任何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时,又能结合当今的社会时事热点进行讨论,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时事,多角度地看到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1.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

时事政治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足够熟练,才能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利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疑问,不断提出问题,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当地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分析热点问题和政治内容,做到教材和时政热点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抵御不良诱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新闻视频,比如2017年反腐运动中落马的官员新闻,又如陕西省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龚爱爱在北京有20多套房产,总价值近10亿,因巨款贪污而被捕。这些是无法抵御不良诱惑的教育案例。而在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骗局和诱惑,比如有的学生沉迷网吧而荒废了学业;微信朋友圈虚假兼职广告,QQ上手机买游戏账号而被骗等等。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热点新闻,通过展示这些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诱惑对自身的危害。同时要教育学生,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我们是可以战胜不良诱惑的。学生在关注时事的同时,也会打开求知的窗口提出问题,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利用时事丰富教学内容

好的语言艺术对初中政治教学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在课前导入时,需要掌握灵活多变的语言技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前导入没有固定的语言方式和内容,但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技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课前导入的好坏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初中政治课前导入环节加入时政热点进行问题创设,可让课堂教学效果更佳。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民的权利》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入手更切实地理解与自身相关的权利,教师可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引入相关的时政热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比如现在很火的《奔跑吧兄弟》节目,陈明慧等人利用《奔跑吧兄弟》节目虚假中奖的信息去诱导接到信息的人登录钓鱼网站去填写个人信息。还冒充法院工作人员、律师以“中奖者”未按要求缴纳“保证金”或领取奖品构成违约,要对“中奖者”起诉或已经起诉,进行恐吓、利诱,实施诈骗,骗取多人财物共计人民币104.1万余元。其中,即将就读大学的学生蔡淑妍被骗取学费和生活费9800元后跳海自杀死亡。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以上事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些受害者之所以会被诈骗,源头还是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隐私权”的话题发表意见和见解。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时政热点,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更好地实现学生时政认知的积累和政治、法律意识的增强。

3.课后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对时政热点的关注,除了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积极关注时事政治,也可以采用家庭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事。比如可以让学生课后关注新闻,第二天提供课前三分钟的机会给学生将所见所闻进行分享,然后针对所说内容进行评论,且要学会运用课本知识点对新闻时事进行分析。还可以鼓励学生养成每天看报纸的良好习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其剪下来做成小册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根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当下国内或者世界发生的大事件制作PPT,然后课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边播放边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政治课堂的积极性。除了PPT的形式,还可以让学生将收集来的时事材料变成有趣的小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时事政治知识的积累,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强化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6(3):3.

[2]李江林.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内容的意义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

[3]李翠.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7(6).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4

1.“互联网+”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转型与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双刃剑”属性给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促使高校转变观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有机整合,兼顾思政教育的思想性与互联网的工具性,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使思政教育转变为更加灵活的良性师生互动过程。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动态、实时进行舆情研判,更好地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2.“互联网+”提升了第一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枯燥乏味”“填鸭式教学”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转机。海量的网络资讯和生动的视频、音频、图文素材为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接地气的案例分析、时事热点研讨等更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慕课、网络微课、蓝墨云班课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既有助于实现“授与受”的双向互动交流,也有利于打破思政教育在时间、空间、环境上的限制,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辐射半径。3.“互联网+”丰富了第二第三课堂思政教育实践形式。一些高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了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开发了思政教育手机应用APP,主动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网络阵地。适应大学生特点,借助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百度贴吧、网络直播平台等载体,将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相结合,让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了思政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

1.在思政教育主客体地位方面平等性与交互性仍然不足。尽管“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权威提出了挑战,但仍有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均深受互联网影响,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学生更渴望教育主体地位的回归。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虽然统一了思想认识,融入了多媒体手段,搭建了信息化平台,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仍不明显,线上“键对键”对接线下“面对面”的师生交互模式仍未有效建立,学生潜意识里对宣教式、灌输式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会由于师生主客体地位的失衡与沟通交流渠道不畅而激化,影响思政教育效果。2.在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层次性与灵活性仍然不足。当前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还主要停留在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加以简单的转换,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表达形式层面,都缺乏新颖性,也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更为便利、交互更为高效的优势。这种简单转换往往缺乏对学生真实需求的调研和对学生个体特征的分析,不分层次、不分对象、不重差异,忽略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用户使用体验”,使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德育共鸣和价值认同。3.在思政教育效果与评估方面实效性与技术性仍然不足。互联网的开放性造成了不同政治观念、文化思想的激烈碰撞,也导致了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以严格筛选有效管控,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和有效开展造成了阻碍。互联网的虚拟化特征,在为师生的教育学习、互动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功能,削弱了思政教育在言传身教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互动,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当下追随互联网技术探索出的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由于受到硬件设备滞后、思政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互联网操作技能等限制,存在内容更新较慢、技术含量偏低、宣传及推广力度欠佳等问题。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点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5

摘要: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密切相连,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合理地引入相关时事政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突出教学的时效性。如法律法规、国家机构、最新改革、世界新格局,等等。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时政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必要性;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重要意义。课程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个人的德行修养有着直接关系,对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还不成熟,对于政治理论理解不够透彻,不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初中课堂应该活跃起来,不是枯燥的课本讲授,加入时事政治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一、对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还不够重视

时政教学,就是将时事政治引入的政治课堂中来,通过最新发生的事件结合理论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这是政治教学的必要手段,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分析问题。政治教学理论性强,学生容易厌倦,纯理论灌输晦涩难懂,通过时政作为实例进行结合分析,学生容易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学校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时政重要性,尤其初中,教师认为学生认知能力不足,不能够理解时政中的内部问题。同时,搜集时政费时费力,需要教师整理大量课外资料,选择有用的部分进行备课,负担加重,所以一些课堂时政匮乏,或者缺乏时效性。如今网络发达,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信息资源,时政教学已经不再是难题。

二、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是教学的需要

1.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模式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潜力难以激发,学生能力受到束缚,学习过程枯燥无趣。教师一贯的灌输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抵触,甚至发展为懈怠或者厌学。时政的加入,为枯燥的课堂引入一股清泉,在身边发生的大事以实例形式结合理论研究,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理解只是理论,从而事半功倍。2.适应社会的要求如今,社会情况多元化,竞争激烈,环境复杂。在此背景下,一些不良思想也乘虚而入,各个方面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初中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会影响学生走入歧途。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好的道德环境,加强政治教育是必须的。时政教学借助一些社会案例和案件进行反面教材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了解道德标准,遵守法律秩序。3.世界局势的需要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当前社会格局复杂多变,而且趋势更加明显,国家格局和世界格局密不可分,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了解时事,关注政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够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沿,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对国家新的政策方针的贯彻,有利于为自己的未来做相应的规划。4.品德教育的需要才能和德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德行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德能是才能的发挥基础。时事政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时事政治有助于学生思想的发育,从量变转变到质变。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人名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学生也能够直接的了解世界大事件,互联网的影响缩短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时事政治教学也更加方便。科学合理的引入时政素材,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

三、加强和改进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的措施

1.时政要有时效性时事政治,要最新发生的事件为引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搜集最新素材,及时了解时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对于新鲜事物,学生都会感兴趣,所以政治要有时效性,老拿陈年旧事做例子,就是去教学意义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搜集素材。走出课堂,通过课余时间,主动获取信息,学以致用的分析其政治意义。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政治教学任务,又能锻炼能力,改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2.将时政融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学中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管理同时,充分利用时政的特点,将时政融入的课堂的教学环节。比如,引言用时政作为例子,引起学生兴趣,透过现象看本质,讲述政治学原理。或者通过作业形式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整理。课堂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并长期坚持此习惯,潜移默化地将时事背景与所学政治知识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到了一定时期,其效果必将显现出来。3.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评论到一定阶段,学生学会关心时政以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时政涉及范围广,初中生认知程度低,不一定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定期开展一些时事的评论,进行分析总结,相互学习等过程非常重要。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的内涵。另外,在讨论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其能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其观点可能是幼稚的、错误的,甚至很荒诞,这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对其加以纠正。4.开展自由论坛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自习时间,开展自由论坛的栏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定期板报新闻,及时播报最新时事动态。或者每周给固定时间,同学进行时事分享,就某个问题发动学生组织材料,畅所欲言。这个过程可以由学生组织,教师只是引导者。还可以组建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在群里每天进行时政分析,自由发言。方便快捷的把知识掌握和加深理解。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总之,初中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科学合理的引导非常重要。思想品德课程肩负着重要的德育教育和政治教育任务。科学引入时政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时政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通过时政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联系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了解当前政治现状,世界格局,关注焦点,关心社会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也能够通过组织时政材料,进一步学习充电,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在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发课堂之外的课程资源,服从服务于教学。

作者:杨 坤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会坤.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时政教学[J].学周刊,2013,(02):163-165.

[2]龙德兴.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时政教学探究[J].文艺生活,2012,(7):230-232.

[3]陈俊业.对初中时政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东教育,2009,(10):190-192.

[4]程玉环.利用时政信息提高初中政治教学实效性[J].快乐阅读,2013,(12):68.

[5]马领敏.初中政治教学中应加强时政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4,(01):112.

[6]朱彦眷.初中政治理论课程中时政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4,(02):122.

第二篇: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选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态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政治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思潮对国内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一些不良的思想正侵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初中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拓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清是非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教师应改变以往只关注优秀生的教学观念,尊重、关心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研究学情,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思维,由原来的教学主角转换为教学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交流,放下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言”,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如此,教师便能充分利用自身魅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政治学习是空洞乏味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切实改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固有看法,让他们感受到政治学习并不是传说中的乏味无趣。在教育方法上,教师要积极探究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政治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了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教师要不断拓宽学习领域,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剖析社会热点通过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时,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查询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所拟定的政策,并讨论社会政策制定的目的,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节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表达自已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认识。例如,在《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讲解时,挑选学生熟悉的改革开放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路线,认识到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实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等。通过学生之间讨论,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课堂气氛活跃。

五、改进教学方法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采取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首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与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环节。再次,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为应用多媒体教学忽视课堂教学本质。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媒体手段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六、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活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已意愿提供机会;注重结合社会现实现象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讨论活动中,对学生的观点或见解做出提正,促进师生交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政治教学主要提倡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并逐步完善初中政治教学体系,使初中政治教学策略不断现代化、科学化。总体来说,教育改革作为教育界的重点工程,要想改革可以科学地进行,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尊英 单位:河北省临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齐艳.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11(6):304.

[2]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刘云宝.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01(8):122.

第三篇:初中政治课堂导入艺术研究

摘要:初中政治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初中生学习起来往往会感到乏味无趣。对此,初中政治教师要研究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特别是课堂导入环节。精彩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政治;问题导入法;歌曲导入;社会热点导入;生活实例导入

初中政治具有理论性与抽象性,学生往往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而好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爱上政治学习,乐于探究政治理论知识。那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导入呢?

一、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问题导入既是教学手段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带着未解的困惑来学习政治。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自已的困惑。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已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权利与义务”一课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我们是中学生,也是公民,具有中学生与公民的双重身份,那我们具有什么权利,同时也具有哪些义务呢?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又该如何维护自已的权利呢?”这些问题将学生的义务与权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对这些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时,如何区分这些权利与义务,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歌曲导入新课

初中生处于生理发育与心理认知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新颖事物具有探究欲,热衷于追求流行元素。政治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迎合学生的认识特性,利用流行歌曲、热点视频、小品等生动有趣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教师利用《抬花轿》来导入新课:“在中华大地上,各族儿女利用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戏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吗?”学生陶醉在那美妙的旋律中,认识了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三、利用社会热点导入课堂教学

初中政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枯燥无趣,缺乏学习热情。社会热点的剖析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四、用现实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实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诱引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是一门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教师利用在全国影响较大的“超市非法搜身案”来说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应如何保护自已的切身利益不受伤害。学生离开校园就要步入社会,他们也将是公民中的一员,学生对这种与自已密切相关的事件极感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五、利用相关故事导入新课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爱听一些有趣的奇闻轶事,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入新课,故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丰富,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兴趣高昂地学习新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精选故事,把学生带到故事所创设的情境中,做到通俗易懂。如讲授初三年级第三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一框题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山区老农进城办事的故事,通过老农“无钱乘车靠步行——想用电灯泡点烟——踯躅街头被城管人员非法拘禁”的种种尴尬经历,揭示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不够高、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的基本国情。然后问学生:“老农为何无钱乘车?老农为什么认为亮着的电灯泡能点烟?老农没带身份证被城管非法拘禁说明了什么道理?”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显得生动有趣。除上述课堂导入法外,还可以利用谜语、多媒体、诗歌、漫画等导入法。无论哪种导入法,只要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倍感新鲜、愉快就应该尝试。总而言之,恰当的课堂导入方式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师生和谐地“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政治课的导入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定能掌握好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导入艺术。

作者:杨朝阳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1]杨军良.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师),2009(11):120.

[2]唐尚长.浅谈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法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38.

[3]李辉.课堂导入的“五大法宝”——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议[J].考试与评价,2012(6):25.

[4]牛震香.如何使课堂导入具有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110.

[5]徐薇敏.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4):65-67.

[6]杨璐菱.重视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效率[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622.

第四篇: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文章结合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初中政治生活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认为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关键词: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思想道德政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与初中政治教育相结合,对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政治知识,使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情趣。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灵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传统的教学领域,走向校园和社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可以联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或是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小调研”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关于我国计划生育的问题时,以往我们倡导的是一孩政策,不让超生多生,而现在,我们开始提倡二胎政策。关于以往我国为什么要计划生育,而现在又要实行二孩政策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调研”,之后再举行班级研讨会。由于这是比较热门的“二胎”话题,学生纷纷发言,结合他们对二孩的理解,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道理“越辨越明”,在调研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较低的现状,加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家必须倡导二孩政策。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知识内化于心,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行新课的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课时,需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家庭中亲情的温暖,让学生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教师可让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学生在介绍自己家庭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家庭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便可向学生提问:“家对我们成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家?”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更能深入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还原社会生活,为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中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所学习到政治知识,并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对政治知识进行感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课本上的政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此外,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不能仅仅将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可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学习中来。例如,当前很多初中生会出现叛逆心理,在家不愿意和父母主动沟通,也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大事不犯,小事不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弘扬真善美的教育短片,为学生播放积极向上的青春类电影,让他们通过这些艺术作品,了解自己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行为方向和准则。同时,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索人生,探究人生的真理。再如,在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课时,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意识。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播放录象《1998年的抗洪救灾》,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激发学生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四、结语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生活实际与政治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现场性”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其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当前,初中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不断优化生活化教学模式,整合生活化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陈明琴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天竺中学

参考文献:

[1]马英.基于教学有效性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J].学周刊,2014(14):151.

[2]吴凤环.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6.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运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能够更高的帮助初中政治课程展示学科特点,同时对初中政治教学也带来了一些不足之处。而且对于初中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来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政治;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初中政治教学的境界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多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联系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初中思想政治多媒体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初中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比较枯燥,对思想政治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学生喜欢新鲜事物,正是由于初中生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一个更轻松更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和音频技术,能够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直观地表达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结构

初中政治课内容很多而且很复杂,富含很多的原理和观点,以及基本概念,内容具有抽象性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讲解理论,那么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初中政治课上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为学生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为初中政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比如说,在讲授《身边的诱惑》的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对不良诱惑与良性引导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这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分类进行有效的思考,这样在社会生活中学生就能够区分好的社会环境与不良的诱惑。通过生活与教材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这样学生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水平。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的。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不能滥用,否则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首先,我们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程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那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对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难点与重点有深刻的认识,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让学生真正对思想政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多媒体的展示进行有效的思考,避免课堂的枯燥,避免学生能够分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合理的运行多媒体教学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随意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合理的认识,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措施,并在不断探索中创新,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教学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常亚斌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龙亭中学

参考文献:

[1]石玲.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8).

[2]翟斌.试论初中政治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3(4).

[3]许来友.谈对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第六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运用策略

摘要:初中政治是一门重点学科,所以如何将初中的政治教学工作落实好久成为政治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所以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领悟,使学生能够在成长发育的阶段树立良好的三观。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课堂教学有时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就成为新课改提倡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出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并且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政治课堂上得到正确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所谓分层教学实质上就是因材施教,指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征,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由于他们对自己的长处基于展示,却又怯于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分层教学时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

1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首先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循序渐进对于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渗透是关键,但是由于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且便于学生理解政治知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充分贯彻“猴子跳起来能摘到苹果”的理念,设计出符合每个层次学生的目标,既是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也应该是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目标。例如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A:全面落实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政治事件的感知能力,并且能够对于政治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者不同的观念;并且能够在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层次B:首先要让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产生最基本的学习欲望,在逐渐感知政治的过程中产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信心,层次C:教师要掌握最基本的政治知识,为日后的政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2针对学生主体进行分层

初中政治教学之所以很难进行下去是因为,学生对于政治内容感到陌生枯燥,并且教师针对教材进行的课堂教学往往与现实脱轨,由于初中政治已经出具哲理性意味,不只是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政治文字的感知能力的差异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可能只对一小部分人起作用,所以将学生主体进行分层对于提高学生对于政治语言的理解能力是很有帮助。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以及性格特征,出于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学科特性以及出众生的心理特征的考虑,不宜将学生进行明确的层次划分,这样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应该寻找初中政治教材以及学生主体之间差异性的平衡点,使教师能够设计出使每个层次学生都乐于接受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这种分层方式很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有些吃力,教师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或者对这些学生采取课下沟通的方式,这种委婉的分层方式是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的。

3针对作业布置进行分层

初中政治要求学生具备对基本政治事件的分析能力,所以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的分析方法以及分析依据,还需要学生在课下对于学习内容进行深化,这就需要对课下作业布置进行细心的安排。在进行政治作业的布置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空白”的情况,一部分是由于题目过于基础,学生觉得没有动笔的需要,还有由于题目过难,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将作业进行分层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进行作业的选择,如果有同学选择的与自己水平不符的作业内容,教师要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建议,但选择权在学生。政治题目的内容要保持一致,但是分析的维度要保持差异,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提高作业的质量,更能够稳步地提升学生对于政治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将课后作业进行有效的分层也是有助于学生的政治能力的提高。

4针对评价交流进行分层

所谓的针对评价交流进行分层,就是要求教师要扩宽评价的宽度,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工作。所以,教师在进行评价或者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深入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对学生进行积极地鼓励,即使是想学生指出不足的时候,也要使用更加委婉的方式。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用更加专业的政治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利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的准确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的得到能力提高,并且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交流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使学生能够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丰富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感是有一定影响的,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教师的有效评价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政治学习更上一层楼,对于日后的政治学习充满热情。分层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提高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对于政治这门学科的理解。针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分层教学的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最全面的发展,并且将分层教学应用于初中政治课堂,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念以及思想意识,这则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课堂。

作者:张琳 单位:江苏省宿豫实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徐纪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何海平.小议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4.06.

[3]陈红.体验分层教学,享受成功喜悦———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3(8).

第七篇:强化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功能

摘要: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一些人文关照,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引导与点拨,少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避免空喊口号式的理论说教,多从育人立德的角度出发,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在古代经典中吸取营养来教育学生,完成德育工作。通过对中外经典案例的运用,为教学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可以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开阔阅历,增加见闻知识,又可通过案例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通过投身社会实践,开展各类德育工作,在行动中完成德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政治;德育教学;理性思考

现阶段,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功能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与重点,受到了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传统德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展开深入探索,积极创新,推进初中政治教学的深入改革,探索出一个符合当今时展需要,能为学生接受,便于教学操作,具有社会效益的教学模式。

一、初中政治德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作为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阶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致使教学效率不高。所以,一定要加深对初中政治德育教学的反思,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此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以提高我们初中政治德育工作的教学效率。1.教师方面在初中政治德育教学工作中,从教师角度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缺乏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大多数初中政治教师都比较重视政治课理论教学,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没有说服力,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信服。其次,教学方式缺乏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解方面,大部分教师是照本宣科式的过一遍教材内容,缺少新意,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完成德育功能,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的。此外,未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忽略了教师本身首先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的重要性,不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2.学生方面在初中政治德育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学生角度来看,问题主要在于:首先,学生本身对德育工作有抵触感,觉得德育教学太假了,说教色彩太浓厚。甚至会对此产生了厌烦心理。其次,学生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度低,把精力都放在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上,对政治教学内容应付了事。最后,平时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少,对德育的重要性了解不足,而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欠缺,也是一个德育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解决策略

1.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在古代经典中吸取营养教育学生,完成德育工作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一些人文关照,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引导与点拨,少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避免空喊口号式的理论说教,多从育人立德的角度出发,在生活实际里选取案例,从做人先立德的角度出发,结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让学生由内而外提高自身修为,多选取古今中外具有美德特征的事例推荐给学生,以此增加学生的思考,主动的去向那些有德行的人学习,向高尚的人学习。目前,有专家强调通过加强国学的学习,来进行对青少年德育的教育,这不无道理。比如,我们想教会学生简朴,不能只从理论上说教,可以选择案例。古有颜回,孔子评价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教学生守信用,就可以给学生讲讲我国古人讲信用的故事,如季布一诺千金,等等。2.通过中外经典案例,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素材,完成德育工作案例教学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通行,广受欢迎。在初中政治德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外经典案例的运用,为教学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可以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开阔阅历,增加见闻知识,又可通过案例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谈感受,写心得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例如,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可以举“信义兄弟”的故事,哥哥在返乡给农民工送工资的途中遇车祸身亡,弟弟孙东林完成哥哥遗愿,及时把农民工的工资送到手中。孙东林、孙水林两兄弟,在积累了个人财富后,不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生死不忘守信的行为感动了亿万国人。而在美国,有一个将军墓与无名孩子墓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真实的关于信誉的故事。在纽约曼哈顿区西北部高地上,濒临哈得逊河的河滨公园北端,耸立着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而在他墓地不远处有一个无名墓地。墓地旁树立着一张木牌,上面述说着这个无名墓的故事。原来,1797年,这片土地的主人,把自己的早夭的孩子葬在了这里,后来,由于经营不善,不得不卖掉这片地。但唯一要求是,把孩子的墓地保存完好,不要破坏。购买者答应了这个要求,并且在后来转卖土地时,向购买者继续告知这个要求,就这样延续了百年,虽然这个土地几经转手,但人们都信守当初的承诺。直到1897年,这片土地被选定建造格兰特将军的陵园(格兰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领导北军转败为胜的关键人物,并曾经两任两界美国总统)这座无“名”小孩的荒冢却被完整地保存在一旁,它与赫赫有名的格兰特将军的墓地毗邻,而相距不到百米,形成了伟人与凡人并存的引人注目的景观。通过这个故事,同样可以向学生传递关于诚信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比单纯的说教要更有效果。3.通过投身社会实践,开展各类德育工作,在行动中完成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对自身的德育兴趣之后,还要通过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各类德育工作,在行动中完成德育工作。在初中政治教学的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自己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学习。例如,通过带领学生走访社区孤寡老人,走访困难家庭,热心救助失学儿童,到福利机构做义工等行动,让学生意识到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所带来的个人价值的认同感,明白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你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在实践里锻炼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个人品位与个人素质,提升个人修养,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通过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共鸣,进而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对教材上所讲授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感悟,从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平等,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以身作则,高风亮节,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以德为美,积极完善个人修养,提高道德水准,争做社会未来的合格人才,这才是我们初中政治教学德育工作的理想目标。

作者:金明仙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朝鲜族完全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志贞.初中思想品德进行时:快乐着学习着[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0).

[2]孟随.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陈进火.运用反思性教学策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J].新课程,2010,(01).

[4]王成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程创生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第八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外作业的创新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政治教学要进行整个环节的创新,不仅包括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包括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创新。结合社会、学校、家长的实际情况,就实现有效、高效教学的背景下,打破陈旧观念,提出并进行一系列课外作业创新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课外作业;创新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任,更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康成长的责任。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去观察、看待身边的世界,用引路人的身份去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习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不需要什么作业,就是有作业也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记忆,缺乏实践作业,更缺乏学生对整个社会认识的引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一门肩负育人责任的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正确观点运用于实践,实现自身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是每一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作业有两个作用:一是侧重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生活经验的检测实践。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大致把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布置典题型的书面训练,侧重答题规范和知识运用,语意表达训练。别一类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类似于新闻评论(我把这类作业统称为“新闻评论”)这样的作业,侧重于运用知识去分析和理解问题,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当然也包括课内知识的运用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我评判和检验。下面就我特别提倡的“新闻评论”这类作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和交流。

一、萌芽阶段

布置这类作业,我最初的想法和灵感是: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化”。既然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也应该多引导学生用自身的生活经历去丰富教学资源,并且以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进行实践和检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而不是死记硬背,从而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理解、记忆、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和生活能力(如思考、评判、应对和处事能力),还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自觉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最初,我从鼓励学生多看新闻、看报纸,观察生活开始,到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作业形式。因为光看、光思考,为什么不再加上一些书面练习和表达;这样可以师生交流探讨,同学之间互通有无,这就产生了许多思想交流的火花,学生激发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他们或思考、或观察、或转载、或评论,在作业收发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尝试了对社会现象的探知,与老师的观点发生了碰撞,也拉近了师生间情感的距离,促进了教学的融洽。

二、动员阶段

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科目形成新的观念,如学科知识的构成,贴近生活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等,为接下来安排作业做准备。布置这类作业,我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是:本学科的教学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关注生活,也体现了“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资源)化”的理念渗透入学生内心,注重生活内容化的积累,“不读死书,也不死读书”,从而越学越活。因此,我把这类作业归纳为如下书面要求:查找新闻题材(大事、小事均可),以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视角,运用课程所学的知识点(如“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尝试写简单的《新闻评论》。我也会多次强调这类作业的几个好处:(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信息的能力,养成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2)培养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梳理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4)有利于突破难点知识,加强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5)有利于巩固重点知识,提升学生践行的能力,有余力的学生还能得以锻炼提高;(6)可与老师交流观点,提供教学反馈和建议等,有利于教学相长。

三、操作阶段

接下来,就是作业的布置,完成和批改收发的操作环节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和改进作业完成质量,并重视认真的批改、讲评作业。比如在我的经验中,我就引导学生作业中注意几个要点:(1)要重视选择好的、有意义的新闻素材作为评论的基础,因为新颖的新闻事件和独特的新闻视角,能活跃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兴趣和激情;(2)要重视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评论新闻,因为这样的学练结合才不会违背我们作业的初衷———“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3)思想、观点不能停滞不前,要跟上我们所学,要跟上时代的脉搏,因为这也是这一科目考试时很大的一个特点,我们不跟着考试指挥棒转,但也不能完全把考试检测抛在脑后;(4)新闻评论的作业要有一定的规范,应有一定的新闻简述再进行评论,就像考试的任何题型也有一定的答题规范,这是习惯养成的教育问题,需要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

四、有效评估阶段

在如上的论文描述中,这类作业的尝试,其有效性和作用也是跃然纸上的,这里我就目前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一些影响和作用归纳几点:1.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作业的倡导下,有的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并提出心中的疑问。2.学生关注了新闻时事,在考试时不会一无所知,渐渐能有效地答题和得分了。3.激发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恒心,有的学生对本学科的某些问题,研究和观察得还很深呢。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作业中表达了对这个科目的认识,有些方面的深入看法还出乎我的意料;而另外两位女生还曾经到办公室中与我讨论生活观点,在学到“家庭、亲子关系”的内容时,我们一起探讨过关于家庭、与父母交往的一些困惑,学生敞开了心扉,师生之间增进了情谊,使教学更加融洽。4.这一作业形式,也是将来考试评估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就在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第一道材料分析题,紧扣时事脉搏,其题型和答题要求实质上就是写一篇新闻评论:2016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流行这样一段有关百姓企盼的民谣:“物价上涨缓一点,农民增收快一点;就业机会多一点,资源消耗少一点;孩子学费降一点,看病吃药省一点;国家喜事多一点,煤矿灾难少一点……”(1)要使“资源消耗少一点”,必须落实怎样的发展观?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2)要实现以上这些企盼,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你认为当前我国主要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不少于两方面)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出题方式,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新闻素材基础上评论,并限制了课本中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这与我所布置的《新闻评论》作业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我想这一作业形式,如果训练得好,学生也许能有效地适应这一题型的要求,为一种新题型的诞生和改进多做一些预见性的工作,因为这类作业确实能给学生带来诸多好处,并有效地促进教学其它环节地开展。教无定法。只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会涌现出更多的新的布置学生作业的形式,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程瑞珠 单位:河北省正定县南岗中学

参考文献:

[1]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

[2]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第九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政治教学

摘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部分。具体的初中政治教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积极尝试各种新的教学策略,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心中求学的火种,让学生爱上政治学习,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政治课堂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政治;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政治教学

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界逐渐认识到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潜能是学习发生的重要力量。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也要积极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参与和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在思想上有所启发,偏差的思想价值观才能得以矫正。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极差,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不但不理解,反而会心生逆反。所以,本来是被实践检验非常正确的观念,但传授的方法不当,也自然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为了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要充分吸收和借鉴新的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做好学生政治课学习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接下来,我们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很多教师也都了解这一思想,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所以,只有教师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转变旧的低效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的成长而教学的思想,让自己的教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变成他们自己观念态度中的一部分,从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去指导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相信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去组织教学、反思教学,进一步去设计教学,去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真正让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成为学生的难忘经历,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用教师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激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探索和思考,他们对于社会上很多的事物都正在形成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个时候他们也非常容易受到偏差思想的错误引导。可以说,学生对思想价值观等问题是非常关注的,他们内在都有探究的渴望和激情。然而,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往往不会把思想政治课当成自己思想成长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和教学技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星星之火演变成学生熊熊大火的燎原之势,这是现代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教师的热情应该是由内而外的,真实才是具有感染力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先要是一个对生活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断去搞清楚自身的很多疑惑。这样的教师才真正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感染力,才真正可以焕发出学生内心对未知命题思考的激情。

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就是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实现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让他们知道,无论怎么回答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不会遭到老师的批评,鼓励他们有独到的见解或提出能让老师难以回答的问题,体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精心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讨论课,让学生提前收集讨论主题的资料,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由于他们前期都经过认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而且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本身就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和成长。如,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教授新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中设计比较好的板书进行使用,这对他们是莫大的鼓舞,不仅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了自己,知道只要努力去做,是完全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最好的,是最棒的。

四、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教学应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有教又有学。我们对教学进行评估,不仅要考查教师教的水平,同时也要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评估方面。通过及时的互动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及时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以求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来说,学生记住了什么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学生的为人处世,对世界,对社会,对周围发生的事的看法。所以,关于思想政治课效果的评估不是从卷面上反映出来,而是从一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当中收集上来。否则,学生考试的分数高,却并不代表有高的素质。思想政治课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要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考查。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韩立军 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杨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0):49-50.

[2]邢增銮.“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52-53.

[3]孙立志.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张景钦.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第十篇: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虽然国家倡导中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但是,多数的中学在学科教学上依然以升学为目的而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特别是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往往以讲解知识要点为主,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学习以“背”为主,目的是在考试的时候确保答案正确。为了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政治综合素质,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本论文针对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教育;政治教学;创新能力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这就意味着,初中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初中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政治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将政治教学围绕着学生的知识需求而展开,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学主题收集资料,教师设定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并在课堂活动中激发创新思维,由此而使得学生的政治学习质量有所提高。

1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以使得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将学生在政治学习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政治课堂枯燥乏味,加之政治知识较为抽象难懂,使得学生感到知识没有实用性,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政治知识,而缺乏主动意识。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以简单地传递政治知识为主。在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的课堂环境下,教师是政治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听课[1]。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并不会对政治知识加以扩展,而是围绕着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而且从考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规定了条条框框,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地讲课,并没有将政治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政治知识抽象难懂而难以将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要将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就要在政治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塑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关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方法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以端正态度学习政治,逐渐地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教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构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以及分层教学模式等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投入到政治课堂中,从政治学习中获得乐趣,并积极地投入到知识探索中。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主角而存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政治教师所传递的知识,而可以从主观理解的角度出发发表观点,以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也是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2]。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针对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咨询,教师并不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围绕着学生的提问进行知识扩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以具有针对性地讲解政治知识的模式解答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听课吸引力,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政治教学质量。随着学生的政治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政治学习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精心设计思考题

初中政治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教学的时候,要能够认识到提问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心中有疑问,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并对相关的知识加以延伸,由此提高学习能力。政治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对思考题以精心设计,对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引导作用,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要将学生的思考意识激发起来,就要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而政治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沿着学生的探索程序而展开。初中政治教师要确保所设计的思考题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就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并对学生的相关知识了解情况以明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以做到问题具有针对性,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3]。问题有的放矢,有助于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政治教师要使得问题获得预期效果,就要在问题的设置上力求与学生的生活内容相关,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展开,并投入到知识探索中。教师与学生采用这种合作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由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展开讨论,使得政治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鼓励。在谈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提出表扬,使得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地发挥思维潜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利。

3强化学法指导

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知识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为了扭转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的这种曲解,政治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正确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政治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具备政治素质。要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政治学习,就要摒弃传统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4]。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推进,就需要政治教师实施教学改革,从教学观念的更新,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都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政治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出来,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指导,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法,以使得学习方法发挥效用。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问题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思考能力,就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予以培养。同时,学生还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问题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以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5]。随着学生对政治学习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接受教师的引导,而且会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而对学习方法予以创新,由此而提高了政治学习效率。

4利用多媒体

信息时代环境下,在教育领域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为丰富而充满活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打破,应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表现形式产生耳目一新之感。目前的初中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重点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重复率高的政治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堂上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扩展知识,让政治课堂知识的容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展示政治知识,可以使得抽象的政治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很容易地将政治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关联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将抽象的政治知识直观化,就是基于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使得学生深化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如此一来,政治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而是更为充实,使学生的眼界可以放宽。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由此而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5组织活动课

初中学生普遍喜欢活动,而且对活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政治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一个性特点充分地利用起来,开展现代化的政治教学活动,使得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以活动形式展开。政治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政治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会有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6]。学生可以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政治知识,而且是潜移默化地接受,并逐渐形成政治意识而诉诸行动中。这种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了解社会的能力进行培养。在活动教学中,政治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从而认识到政治知识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与社会实践相关的且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政治知识[7]。政治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要以政治教学内容为导向,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活动,让活动更具有知识性、更有趣味,使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可以在体会乐趣的同时接受教育,创新能力由此而得到培养。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认识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应试,而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培养。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予以明确定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注重与学生平等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而存在。政治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教师就要与学生之间深入沟通,并激发学生建立问题意识,针对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整个课堂中,学生都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教师要予以肯定并适当地引导,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农大荣 单位: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宏梅.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6):126-126.

[2]赵志勇,孙东泽.初中思想政治教课“合作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交际,2013(4):86-86.

[3]廖建.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6(2):168-168.

[4]李玉凤,李伟华,牟桂侠.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5(4):51-51.

[5]高屏霞.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2015(4):101-103.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在教学实践中,艺术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调动他们的充分注意,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猎奇心理,讲新课之前,教师先精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课题。这种导入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几位负责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到一个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养娃,他们便问: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千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让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位在城市上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看到了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为了娶个好媳妇,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而他觉得这种循环又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同学们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教师点拨:这两个事例尽管涉及的人物、结局等都不相同,但实际探讨的是同一话题: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那么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而然地导人新课。

2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语句精炼,语意新颖、言简意赅,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富有感召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形象、生动、逼真,学生也乐于接受。用之导入新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进人最佳学习状态。例如,讲“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时,引用克雷洛夫的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格言、警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来阐明“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理;在讲联系观点时可借助“唇亡齿寒”的典故;在讲质变量变时可用“滴水穿石”的成语;在讲现象与本质关系时可以借助“兔死狐悲”的典故。这样无须费多大口舌就能使学生具体形象地领悟其中的哲理,同时也为课文内容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人: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这样导人,“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4漫画导入

利用漫画可以使课堂活起来。若用漫画导入新课,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人状态,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一节的导人中,可利用课本漫画“四‘伯乐’相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点出主旨—主观因素是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面。这样导人新课,方法新颖,直观效果较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在教学实践中,艺术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调动他们的充分注意,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猎奇心理,讲新课之前,教师先精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课题。这种导入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几位负责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到一个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养娃,他们便问: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千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让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位在城市上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看到了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为了娶个好媳妇,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而他觉得这种循环又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同学们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教师点拨:这两个事例尽管涉及的人物、结局等都不相同,但实际探讨的是同一话题: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那么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而然地导人新课。

二、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语句精炼,语意新颖、言简意赅,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富有感召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形象、生动、逼真,学生也乐于接受。用之导入新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进人最佳学习状态。例如,讲“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时,引用克雷洛夫的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格言、警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来阐明“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理;在讲联系观点时可借助“唇亡齿寒”的典故;在讲质变量变时可用“滴水穿石”的成语;在讲现象与本质关系时可以借助“兔死狐悲”的典故。这样无须费多大口舌就能使学生具体形象地领悟其中的哲理,同时也为课文内容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人: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这样导人,“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四、漫画导入

利用漫画可以使课堂活起来。若用漫画导入新课,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人状态,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一节的导人中,可利用课本漫画“四‘伯乐’相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点出主旨—主观因素是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面。这样导人新课,方法新颖,直观效果较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翻译课;教学思政话语库;思政教学模式;思政教学评价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多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标志着“课程思政”在我国进入了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的前沿和热点,也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思政功能

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肩负着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重使命,其思政教学是“隐性”的。高校一线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融盐于水、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翻译课作为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融人文价值与思政功能于一体,其目标在于翻译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具体而言,其知识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异同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汉互译的方法与技巧;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翻译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价值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严谨踏实的翻译习惯、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谦虚好学的学习理念,树立服务国家翻译与语言战略的意识和担当。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课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知识与技能扎实、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翻译课“天然”的思政优势,将思政教育无缝嵌套于翻译课教学全过程,既是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翻译课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点与教学改革的难点。学界围绕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已开展了系列研究。如骆海辉、李云涛[1],司显柱[2],夏党华、黄群辉[3]等探索了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主题元素,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杨正军、李勇忠[4],董琇、丁爱华[5],李蒙[6]则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方法。虽然翻译课程思政已得到翻译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但研究广度与深度都亟待拓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一直是怀化学院本科英语高年级专业能力模块的核心必修课,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影响力。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该课程组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攻读博士、承接地方翻译与语言服务项目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翻译理论水平,提高翻译技术,提升翻译实战与项目管理能力。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注重合作与研讨,在“重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尝试。与此同时,团队自主创建了超星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将“传神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引入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2019年,该课程被认定为“湖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组精准对标部级线下一流课程观测点,进一步强化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全力建设着眼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金课”。基于以上,笔者以自身主持的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积极探索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建设教学思政话语库、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教学评价方案,以助力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又具有扎实翻译能力、能有效从事我国社会生活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传播中国声音的翻译人才。

二、挖掘教学素材的思政价值,建设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

翻译教学话语,包括课堂话语、教材、教辅材料、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等语篇[2]。作为教学素材的翻译教学话语在确保对接国家翻译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同时,还要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从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角度,翻译教学话语必须涵盖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相关的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素材。但知识技能与价值责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翻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翻译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具体而言,翻译教学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包括弘扬中文语言表达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避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与民族认同的错误认知等。建设具有积极价值引领功能的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是个系统工程,需充分挖掘、提炼并整合各类翻译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并使这些思政元素语篇话语化,成为一个融开放性与自足性于一体的话语库。笔者所主持的一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经过团队成员多年的探索与积累,通过以下途径初步建成了一个能较好满足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思政话语库。

(一)充分挖掘基于教材的翻译教学思政素材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先后使用傅晓玲的《英汉互译高级教程》、陈宏薇的《汉英翻译基础》、郭著章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冯庆华的《汉英翻译基础教程》等教材。这些翻译教材在编排内容、方法与原则上各有千秋,涵盖了译者素养、语言自信、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在译者素养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古今中外翻译家的辉煌事迹塑造译家楷模,让学生知晓合格译者需具备的条件及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形成“真善美”的翻译伦理取向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语言自信方面,我们主要通过英汉语言的对比与互译,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豪感,知晓如何提高自身母语水平,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充分发掘和弘扬汉语言的表达张力。在文化自信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对蕴含丰厚文化内涵的习语、颜色词等文化特色表达的英汉对比与互译,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些基于教材的思政元素,是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的主基调。

(二)紧跟国际国内时事,更新时政翻译教学素材

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应紧密联系时代需求。翻译教学也不例外,教学素材应紧跟国际国内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翻译教学应充分发挥服务国家语言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的价值功能。《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选取英语世界、ChinaDaily、CATTI官网、中国翻译协会官网、《中国翻译》、CHINATODAY,TheWorldofChinese,China&TheWorldCulturalExchange等公众号、网站及权威期刊中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感的国际国内时事话语作为学生阅读和翻译的素材,培养学生翻译中国,了解世界、服务国家语言与翻译战略的责任与担当。

(三)充分激活地方美育文化翻译教学思政素材

本课题研究开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在单位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该市有13个县区,涵盖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46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美育资源。本课程组依托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陵山片区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南文化遗产翻译与传播基地”,围绕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翻译、少数民族对外译介、地方特有景点外宣翻译、怀化市政府门户网翻译等地方外事翻译项目与活动,拓展翻译课程思政空间。逐步建立了包括对外译介文章30余篇、译著近10部、译文300多万字的地方美育文化翻译教学思政素材库。选取这些思政素材作为日常翻译教学中阅读与翻译材料,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宣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当地涉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责任。

(四)高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各类翻译课程库的思政素材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基于自建的超星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将“传神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学堂在线、超星尔雅、学银在线、智慧树网等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翻译课程资源库引入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助力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其中自建的超星网络教学课程网初创于2010年,经过多年的课程资源建设与线上辅助教学实践,已成为线上阅读与翻译资料丰富、融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师生互动于一体的教学平台,目前受益师生已逾千人。该课程网包含大量由本课程组成员共同积累和开发的思政素材,主题涉及国内外时事、地方美育文化、涉外经济、教育、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

三、以“翻译工作坊”为交互平台,创新翻译思政教学模式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以“翻译工作坊”为交互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以翻译任务为依托,以小组讨论、协同操作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策略体系。以“工作坊”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翻译实战演练,使他们在讨论、合作中学习、领会翻译过程的适用原则,把握翻译的本质、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提高从事独立性或合作性翻译项目的能力。课程组通过翻译真实项目的操练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翻译职业规范、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服务国家语言战略的意识,从而实现翻译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素养引领的有机融合。如笔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曾以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的旅游外宣资料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不仅结合材料讲解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技巧,讲解翻译用词的准确性,也结合时代的发展讲解受降纪念馆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在做中学,有效激发学生对翻译职业的认同与责任感,培养爱国热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服务地方与国家语言战略的使命感。

四、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翻译教学评价方案

为确保翻译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课前、课中与课后这些具体的教学环节要融入思政元素,课程评价环节也要严格贯彻对思政维度的考量。在信息化教学时代,完整的翻译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应涵盖对学生“翻译知识、技能及价值素养”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多元考核。对课程思政维度的考核与评价应在翻译课程教学评价中有多种体现,包括线上线下学习任务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学生互评与自评、众评、教师评、行业导师评”等多重主体综合评价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主要利用传神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公众号、权威网站和期刊中含有思政元素的时政、地方美育文化类素材,给学生布置阅读与翻译的任务。线下主要面授讨论知识模块。不管线上还是线下,都注重开展多维翻译实践评析,考核要素涵盖语言知识、双语转换技能和译德素养,即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翻译的标准与方法、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异同,是否形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和职业规范,是否树立语言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评价方式包括学生互评与自评、众评、教师评、行业导师评。日常翻译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布置的线上与线下学习任务共同构成该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对象,与期末考试环节的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

五、结语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7]。翻译课作为本科英语专业核心课,在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翻译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在价值引领方面,翻译课具有天然的“立德树人”优势,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译德与译风,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语言服务意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构建融教材、时事、地方美育文化、网络教学平台思政素材于一体的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采用以“翻译工作坊”为交互平台的翻译思政教学模式与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译教学评价方案,对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实践显示,这些实施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将思政教育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翻译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德艺双全”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骆海辉,李云涛.基于教材的翻译课程“思政素材”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6):16-21.

[2]司显柱.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18(02):97-103.

[3]夏党华,黄群辉.“四史”教育融入翻译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5(02):86-93.

[4]杨正军,李勇忠.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104-109.

[5]董琇,丁爱华.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5(02):71-77.

[6]李蒙.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两个维度和四个层面[J].外语教育研究,2021,9(04):38-43.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9

一、开设视听课的实践探索

所谓视听课就是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由学校电视台精心编制的视听节目,向学生及时传输国内外最新科技、经济、文化和时事政治信息,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我校开设视听课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编辑队伍,搜集有效信息。学校成立了由政教处牵头的由政治、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组成的编辑队伍。负责搜集定录每天在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尤其是央视第一、二、四、十套节目上播出的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科技博览、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科普系列、第二起跑线等等节目内容,然后,精心筛选出最好的内容编辑播出。

2、设置课时栏目,保证按时播出。每天设置20分钟的固定课时统一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使全校学生都能及时上好视听课。同时,设置了热点新闻、科技在线、校园法治、文学欣赏、英语园地、校园生活等栏目。

3、学生自主管理,保证良好秩序。为了使开设视听课既不增加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保证全体学生能有序参与,我们实行了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不仅保证了视听课的顺利进行,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4、及时反馈与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为了使视听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持久开展下去,我们要求学生在看听的同时动手做好笔记,并积极思考所播内容与学过的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同时开展了与视听课内容配套的每学期1—2次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每天一次的有奖征答活动,由全体学生参与,设立班级集体奖和学生个人奖,获奖的班级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对开设视听课的理性思考

1、开设视听课的原则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开发,都必须同时考虑到三个方面,即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的知识性,但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这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校本课程开发所表达的是一种“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因此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本区域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科的知识性。视听课的开设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区域差距造成的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国家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兼顾知识性。为此,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劳动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现在的中学生就是未来的劳动者,因此,视听课必须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内容要有综合性,不仅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问题,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不仅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也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不单为某一个学科服务,而是要求学生用多学科知识去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及有关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综合知识竞赛的题目也是多学科综合。

(2)系统性原则。任何局部要素都是整体系统的一部分,离开了整体系统,局部要素就会失其应有的意义。认识事物也是如此,任何热点、方针、政策都必须放在一定的背景和整体中,才能正确认识其意义。因此,视听课必须让学生了解热点、方针、政策等的来龙去脉、社会影响、发展趋势,使内容具有系统性。为此,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热点、焦点事件,我们尽可能将中央电视台各类新闻节目或专题节目中的相关深度报道评论,经过精心筛选后编辑在一起播出或安排系列播出,使学生对事件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在节目编辑中,对新闻热点、焦点事件,注意其后续报道和追踪报道,让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进程有系统的认识。

(3)针对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视听课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发挥视听媒体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较强的感染力等特点,还要具有针对性,必须合乎中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视听课的内容不仅要有知识性、科学性,还要具有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坚持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只有最新的信息学生才最感兴趣,才最有好奇心,因此,视听课上播出的新闻热点等节目内容一定要注重时效性,编播人员要善于及时捕捉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播出的最新信息,及时制作播出。

(4)教育性原则。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学会做人,更好地发展。同时,视听课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因此,视听课内容的选择必须在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使学生学会遵纪守法,热爱祖国。

(5)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视听课的开设也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首先,让学生实行视听课的自主管理;其次,让学生对视听课的内容提出建议。再次,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的观点,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激励性原则。视听课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对所学材料的认别、加工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评价、及时反馈调节完善的过程。由于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通过反馈,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又有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与不足。为了使视听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巩固深化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必须重视视听课的及时反馈与评价。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毅力也会增强。个体竞赛效果更好,但容易使胜者骄、败者馁,而团体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这是社会所需要的。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因性动机稳定性较差时,需要用强化来维持,对于青少年学生这种倾向较为明显。为了使反馈和竞赛的促进作用得于进一步发挥,我们科学地使用了奖赏。奖赏作为一种重要的强化方式,对促进学生上好视听课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象不固定的强化方式效果较好。采用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有奖征答对学生学习视听课可以起激励作用。

2、开设视听课的意义

(1)是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具有较大的个性和选择性。而地处农村的学校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又没有看报阅读的习惯,同时,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信息缺乏了解,综合素质较差。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学生时代要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摄取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视听课提供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又有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能让学生占有大量的信息、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正好能有效弥补农村学生的弱点。因此,开设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需要。知识经济社会不仅要求人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行全人教育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行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欧美,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视听课的设置弥补可以这个不足,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新课改;职业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亟待改进。2020年2月14日,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材〔2020〕2号)的通知。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对照新课标,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治”为例,对单元教学实施提出以下策略。

1单元教学内容设定

新课改将“职业道德与法治”设置为中职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思政必修课,共计36学时。该课程分为道德与法治两个部分,由于新教材还未出版,我们选取的教学单元是旧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律部分,具体内容是:第六课——第十二课,命名为“少年的你——与法同行,与爱相伴”。

2单元教学实

将本教学单元七个课题的内容按照课前导学、课中实施、课后拓展三环节来设计,每个课题都将课程重难点、信息化手段、最新时政案例融入教学过程并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2.1结合专业特点,课前任务,激发学习兴趣。课前,学生登录超星学习通平台,浏览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内容。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预习任务。一是发送学习资料,微课视频学习。第6课是疫情期间上的网络课程,课前要求学生上传人们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的行为照片、短视频或文字;第8课“程序正义”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预习任务,包括:⑴微课——诉讼的种类和定义;⑵视频——米兰达告诫的由来。二是结合专业分小组,搜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关案例图片,并上传至教学平台。平台资料将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依据。如:第8课“程序正义”要求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联的诉讼案例,并留心诉讼中使用的证据;第9课“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前要求学生按专业分小组展示,如:美工组学生准备美工刀现场展示和工具用途说明,让学生明确和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2创设立体课堂,跨界多元手段,培养核心素养。2.2.1致力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通过播放案例视频,结合视频为学生解析法律知识,把枯燥的理论概念直观呈现,能有效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明确差别,理性判断。如第8课“程序正义”设计“思维导图”,“民事诉讼程序”设计“拖拽游戏”;第11课“人身权的分类”设计“找茬游戏”,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有助于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2.2.2遵循“三贴近原则”,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从身边的真实案例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翻转课堂。第6课以学生被骗的真实案例彰显“法律的作用”,学生在班级群向老师求助,引发讨论,通过引导,成功破解困局;第8课“诉讼程序”,请同学介绍课前搜集的与专业相关的广告侵权案“一张人物画引起的侵权案”引发热烈讨论,继而明确诉讼的程序。2.2.3与时俱进,引入时政新闻案例充实教学。实时引入时政新闻案例,让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体现思政教育的时代性特征。第9课“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大量引用疫情期间的案例如“澳籍女子返京拒绝隔离还外出跑步”“不听从劝阻聚众”等;第7课“维护宪法权威”介绍“宪法宣誓”;第11课“解读民法典”。2.2.4实时评价,持续满足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课前学习通平台“快问快答”实时打分;课中实时评价反馈,如第9课课堂“贴图游戏”,鼓励学生探索,及时评价;结合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利用学习通平台在线测验,每课一练。教学中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毕业合格性考试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提供支持,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2.2.5以法导行,落实思政课程实践性特点。以法导行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循新课标“围绕议题设计活动,注重探讨式和体验性学习”的要求,我们尝试借助心理学手段,开展心理游戏、心理调适活动、情景剧表演等方式突破教学难点,效果显著。第9课“杜绝不良行为”设置“心理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升华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第11课设置“模拟情景剧”,结合生活或职场的实例开展情景剧表演,体验在工作和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懂得关爱他人。2.3课后延伸拓展,社会实践体验,注重以法导行。遵循新课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大课堂”的要求,课后安排了实践拓展活动:参观少管所,聆听少年犯“现身说法”等。直接的认知和体验方式,更富冲击力和影响力,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杜绝违法犯罪。

3教学实施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三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相长,成效显著。3.1坚持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学生学法热情和尊法意识同步提高。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法尊法和守法用法相结合,以法律基础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如:第6课“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列举公共场所吸烟、闯红灯、翻越道路护栏等违法现象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结合社会热点案件,对执法和司法中情、理、法的关系进行讨论,理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对维护法律权威的价值。如:第9课疫情防控期间违反管制四则典型案例(茶馆疫情期间违规营业、聚众、传播虚假信息、不配合疫情检查)通报;第10课“犯罪的内涵和特征、罪与非罪的界限”探讨田某妨害传染病防治案——故意隐瞒武汉旅居史致使37人被隔离观察。3.2坚持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学生法治意识和职业精神同步加强。在已有的文化课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如:课前预习环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分组搜集整理资料;案例选择注重结合专业及未来职业走向,体现职教特色;课堂实施环节,如第6课结合校规校纪、企业行业规范,讨论遵纪守法的意义;第9课以“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为议题,探讨违纪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界线,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第10课以“如何自觉预防犯罪”为议题,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职业的案例开展“以案说法”活动,探讨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3.3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学生守法责任和用法能力同步增长培养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是本单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已有基础和发展需求的了解和把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切实研究中职教学现状和学情,不回避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将职业需求和中职生实际相结合,着力突破教学困局。如第7课通过手抄报、微视频、漫画或海报制作等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活动;第8课“如何依法维权”以学生真实案例,探讨纠纷解决的法律途径,学会选择依法维权的方式;第10课组织“我是法官”模拟法庭活动或观看庭审实录。

4教学反思与改进

4.1特色与创新。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应用信息化手段,突破传统德育教学的局限,带领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活动。对照新课标,本教学单元有以下五个创新点。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任务、课堂活动中合作探究、自主学习。⑵突出实践取向: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大课堂。⑶彰显职教特色:结合学生专业设计教学环节,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⑷注重跨学科迁移:教学中重视体验感悟,围绕议题设计活动,注重探讨式和体验性学习。设计模拟情景剧,与心理健康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⑸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中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4.2不足与改进措施.。首先,新课改提倡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在实践中拓展能力。但是普遍学校受各种条件限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亟须推进。其次是网络平台资源库建设滞后,缺少针对中职思政课程的系统的、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中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实施手段和策略,不断提高思政课程实施水平,才能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继而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EB/OL].(2020-1-19)[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