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经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3 15:30:45

专业经济管理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1

1课程体系改革依据

通过对拉萨市及周边地区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农业经济管理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及专项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充分探讨论证,根据知识点要求决定各个能力培养模块中具体学习领域,然后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计,最后按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分步骤获得各种岗位技术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2]

根据学习领域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形成的关系,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领域构建为保障,以“实践贯穿、三步教学”为手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1+3+1”课程体系。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能力培养。基础能力是指在校内开展以培育学生基础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阶段对学生进行三种能力培养。三种专业职业能力包括农产品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在每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实践到理论学习再到能力实训实践,充分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原则,最终具备岗位能力。最后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对“1+3”四种能力进行一次集中锻炼,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能力基础。

3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点

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改革: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将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与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以及顶岗实训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3]。

3.2坚持实行“双证书”培养制度在相关课程中涵盖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要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应该获得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取得至少一种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农业项目管理师、农艺师、农业经纪人、营销员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等。

3.3充分利用“双课堂”,构建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穿全学程,系统强化实践性教学。各类实习实践活动课时总计290课时,加上课内实践1408,实践总课时达到1698课时,远远多于理论课1580课时。各类实习实践可以分开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参加实习项目。

3.4根据工作岗位,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根据工作岗位,我们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逐步取消以课程为单位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根据能力培养计划建设和完善学习领域建设任务。另外,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积极构建满足职业能力对知识点需求的学习领域。按照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然后根据工作领域确定工作任务,接着确定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最后,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课程改革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学习领域的基本过程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以《农村社会学》与《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建设《农村社会与合作制》学习领域;以《经济学基础》、《西藏经济导论》与《农业经济学》为基础构建《西藏农业经济》学习领域;以《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和《现代农村经纪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营销与》学习领域。我们取消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将该门课程改为邀请校内外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这些讲座主要安排在新生班和毕业班进行[4]。

3.5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围绕核心能力,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岗位能力的需要和完成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重点建设《西藏农业经济》、《农产品营销与》、《农村社会与合作制》3门优质核心课程。按照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进行合作,组建以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2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1.1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学科边界更加模糊,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命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更为鲜明。不仅如此,针对宏观和政策层面问题的关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对理论体系进行重构。相对于学科领域中的林业经济实践,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存在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1.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受到理论界关注的林业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多数研究忽视了改革的目的与本质,从而忽略了改革对集体林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等关键命题,使得研究成果难以成为政策优化和决策选择的科学依据。

1.3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事实表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对专业认同度低,不愿意在学科领域中进行就业。如果学不致用,导致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配置低效,也使得学科长期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现行的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存在脱节。在林业实践中,学科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与以往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要求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当前林业实践中较为活跃的一项经济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应需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参与林业实践来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机遇

2.1森林资源多种效益共同实现的发展机遇

森林资源既是经济资源,又是生态资源,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决定了林业在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我国森林经营将延续分类经营模式,将森林继续按用途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就此,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重应如何设定,商品林经营收益如何分配,公益林管理权、责、利如何对应,都为学科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2森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创造的发展机遇森林资源经营理论与模式是林业经济学

发展早期就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和积累最多的领域,但森林资源经营具有较大的动态发展性,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变化,在限定资源及生态环境下经营理论及模式都应作出适当调整。我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单位森林质量不高。森林面积的增加而言,需在明确土地边际替代率的基础上,理顺现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经济关系。就森林蓄积量的增加而言,则需在明确不同经营模式效率的基础上,需求最佳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

2.3森林资源权属结构优化创造的发展机遇森林资源等是林业经济研究的基本范畴。

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价值属性、产权结构、产权制度安排以及基于产权的生产组织和经济活动资源配置是林业经济重要基础理论。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涉及越来越多资源产权制度层面的问题。有待学科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林业改革需要。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集体林地、林木权属得到了进一步清晰。与此同时,森林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而单位主体生产经营规模快速下降,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规模经济不相符。不仅如此,此次改革后,集体林资源经营产生的经济收益是否增长,经济收益的分配是否更为合理,尚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契机。

2.4林业行业弱质性创造的发展机遇

由于林业兼具产业和公益双重属性,林业经济发展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和制约较多,导致林业经济活动具有特殊性。此外,林业还具有生产的长周期性,效益及收益实现的多样性,自然力与经济力共同起作用,外部性普遍存在,林木资源多元所有制结构,森林资源既是生产经营对象又是林业基本生产资料等特点,使得林业行业具有弱质性。在林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投入、要素配置、生产者经营行为、产品价格、不同类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均衡、贸易及贸易壁垒,以及林业经济宏观发展政策有别于其他行业。

3.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根据实践需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3.2加强理论研究方面。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政策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3.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可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各有特色和整体协调的格局。

3.4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济学类人才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产生一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3.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层面,应加强与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领域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加强导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国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3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资金、财务等一系列经济因素的管理总称,企业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利益的血脉,合理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能给一个企业带来最大程度的盈利,相反,杂乱无序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是一个企业衰败的最主要原因。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例如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经营目标等等,不管哪一个方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最大发展,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它们之间的模式,分配、调试好各个组成部分,让他们之间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最终使企业经济管理得到高速的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企业经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艰巨而繁重,更需要深入了解企业本身的性质与内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合适的方案,保证其各项活动顺利展开与施行,最终通过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是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与经济管理的特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全面深入的分析经济管理的特征,并根据企业的实时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始终紧跟市场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现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关联性。在企业的原料采购、人员招聘、产品升级、生产技术创新以及产品销售等各项生产经营工作中,资金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需要对资金进行管理和运用,而经济管理就是负责管理监督企业的资产和资金的。(二)指导性。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各项财务数据,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企业的资金状况,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企业发展蓝图构建、日常管理方针制定以及最终经营目标设定等重大决策时的主要参考依据。(三)干预性。以价值的形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体现出企业经济管理具备干预性的特征。为了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资源合理的分配以及效益快速的提高,企业实行一定的积极管理措施,直接全面的干预和控制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几种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性质、范围、方式和理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导致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化。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侧重点为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首先,是知识型管理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以人才和技术作为核心,通过对人才的不断培养、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技术的开发创新,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并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是财务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控制企业成本和优化企业资源为核心,通过不同的管理措施,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高的收益,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赚取利润;再次,是信息型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材料信息、供求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市场信息,对于企业经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企业优化经营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只有深入全面的获取和利用市场信息,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与市场的发展始终位于同一个频道上。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是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他们始终遵循企业固有的传统、守旧模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与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相脱节,产生竞争压力大、产品销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使企业无法经营下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创新的理念经营企业才是与时俱进的正确管理理念,也只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才能不断发展与壮大企业竞争力。(二)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的面非常的广,往往无法非常全面的制定出健全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管理制度之所以不健全,是因为没有对企业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各项管理工作往往具有无目的、不长久、不严谨的性质色彩,何谈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原则性目标,对企业经济各项管理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三)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离不开各部门、各组织的合理分工、积极部署,而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中,往往缺少这一份明确的分工,这也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企业组织缺乏专业性、无明确的划分界限,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办事效率低的现象,可见,设置专业、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得以科学、高效发展的必要措施。(四)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专业性管理人才的缺失。企业往往为了提高生产技术,大力招揽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却忽视了专业化管理人才,殊不知没有专业化的高效管理,生产效率则会大大降低;有了专业化的科学管理,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我们应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规律,改变一成不变的经济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能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注入新的血液,不断丰富与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高效有序的发展。而守旧、一成不变的发展理念,往往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守旧的思想模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时甚至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不断适应、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管理理念,用创新、发展的意识管理企业经济,为企业经济管理注入新的积极理念,同时也能不断丰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工作,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制定出详细的流程、标准以及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规范、有序的发展。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就相当于无章可循,不仅不能及时制止错误的行为,还可能使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弥补,最终严重阻碍企业的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是一个企业全面、快速发展的保障,同时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也能够加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快速有效的发展。(三)健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一方面,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或机构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处理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事物,不能仅仅进行临时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对其他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行详细的划分,明确各自的责任关系,从而健全企业的组织构架,将企业的各个部门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工作有序、运行高效的整体。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人才,是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和探索各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保障。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受市场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的影响,目前很多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存在无人可用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运行的专业化,企业必须双管齐下,在健全组织构架的同时,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四)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企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优秀的员工,伴随着市场经济愈来愈烈地竞争压力,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可以说,人才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应选择专业性强的人才,对口的专业性往往能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往往不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更能培养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当然企业也应该为自己的员工提供优越的环境,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与爱,员工之间团结一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把个人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人尽其才”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语

一成不变的理念与模式终究会惨遭淘汰,面对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全副武装头脑,努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需求,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充实、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摆脱传统、守旧的观点,努力转变自己的思想理念,让企业最终在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下站稳、站久,为企业长久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燕玉.基于市场经济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5):106-107.

[2]周会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6-67.

[3]王文生,赵国栋.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27-28.

[4]闫琳.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纳税,2017(31):151-151.

[5]程伟.基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29-29.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4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五、结语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5

当前,国内经济市场发展变化多样,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任何一个企业想在市场中立足,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都需要强化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这方面,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切实保障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发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以市场为主导,以自身实际发展现状为前提,积极转变管理模式,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实度。总的来说,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顺应时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完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一)企业管理方法落后。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管理模式传统刻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市场已然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如果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将会面临更大的市场挑战。这不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二)企业内部员工自身素质有限。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些员工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限,难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我价值,难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自我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员工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不能将其掌握的知识应用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将难以有效提高。另外,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工作积极性,这不仅不利于员工的自我发展,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三)企业经济管理监督力度不足。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需要联合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力量共同完成的,只有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监督力度不足,在处理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时常常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执行预算管理不严格、随意开支等。这种问题严重浪费了企业的各类资源,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为了有效推动企业发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模式的强化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基础。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经济管理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二)创新企业内部员工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员工管理模式是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创新企业内部员工管理模式可以加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企业需要积极为员工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为企业谋利。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并将这些成绩计入员工绩效中,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鼓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监督力度。加强企业对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力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避免出现错账、坏账等经济问题,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人员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合理分配企业内部各类资源,使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上面,有效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监督力度,提高经济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在本文的论述内容中,笔者首先给出了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国内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企业管理方法落后、企业内部员工自身素质有限、企业经济管理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最后给出了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如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内部员工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监督力度等,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舰.浅谈如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14):9-9.

[2]陈世媛.浅谈如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J].中国经贸,2016,(17):158-158.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6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能够对现有资源实现充分的利用;其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再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2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基础设施缺少

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实施。而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很多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通过传统的手段,作业也是通过人力或者老旧机械开展。

2.2信息化建设人才缺少

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信息采集、分析、储存、运输和计算这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有效的进行。而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相当的缺失,国家高校对于培养该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开设也不够,致使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由于专业人才的缺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3信息资源开发缺少前瞻性

目前虽然网络十分发达,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然而具有指导性、针对性、时令性和预测性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却相当的缺少,国家对于这样的信息资源的开放缺少相应的前瞻性。

2.4信息化意识缺失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主要人员包括农民和一些基层的工程人员,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个人收入也较低,对于计算机的接触不多。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的意识严重缺失,并且在部分的地方政府,其工作人员也没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忽视了其作用。

3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措施

3.1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即是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设施,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分析和传播都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只有让农民获得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农民才能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做出相应的对策。

3.2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首先需要在国家的高校专业设置上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应专业,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注重农村当地人的信息化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让他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在实际农作中的经验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3加强农业信息的开发

为农民提供内容丰富且多元的农业经济信息。比如农业生产中的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有用农业科技信息,帮助农民提高其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给农民传递具有前瞻性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4加强政府职能

加强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让政府起到主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政府需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的方针、目标和任务,同时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保障农业经济信息的时效性、可用性和全面性。

4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根基行业,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将有助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缺少、人才缺少,急需解决,必须通过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的开发和政府职能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的成功建设。

作者:王战 单位:颍上县六十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稳步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从政策和资金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繁荣。但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松懈,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需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改进管理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论对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有极高要求,需要专业的后备人才。农村相对偏远,教育水平较低,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偏低,学历不高。在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能准确分析和评估经济现象,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出现问题。与待遇、生活水平高的城镇相比,农村的吸引力不足,高素质管理人才大多不愿意放弃城镇便捷的生活,这就导致相关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能力较弱。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整体偏低,管理效果不明显[1]。1.2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信息化水平低。(1)管理模式落后。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用纸笔记录的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淘汰,农业经济管理需要记录、整理的数据众多,使用传统的方式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不便,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负担。(2)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捷。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一部分农村已经通过现代技术建立了信息系统,将农业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满足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但是,仍有大部分农村缺乏相应的信息管理设备,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服务质量相对较低,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降低了经济管理质量。1.3农业经济管理政策不完善。农业经济在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中不断发展进步,成为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随着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管理工作的难度逐渐提高,管理层次也更深,这也就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相关制度进行约束,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将会遇到极大阻碍,导致部分管理工作难以开展。例如随着我国农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人员到农村发展新型农业,但引发了一些土地纠纷,管理人员应该负责维护双方的利益。在此过程中,应该有相关的制度进行协调和约束,监管承包方、村民和管理人员。当前我国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受到的约束少,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村民和承包方的利益,阻碍农业经济发展[2]。

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2.1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队伍素质。不管任何时期,经济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都相对较高。管理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如了解资本运作、成本核算及销售政策执行等)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极高的心理素质、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和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招募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时,不能因为高学历人员不愿到农村就职而降低门槛。明确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之后,要聘请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经济管理人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待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鼓励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到农村就业。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一切工作按照法律开展,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沉着应对,出现问题后要认真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兼顾村民的情绪,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要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对外交流、岗位轮训、导师讲座等。组织经济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考核管理人员,在训练和考核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助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3]。2.2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在信息管理模式方面,摒弃传统的记录方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管理数据,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应顺应时代潮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建立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提供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栽培方法、施肥配比技术等方面予以帮助,为农民提供不同季节的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帮助他们加深对农业的了解,方便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有效使用学习到的技术。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网站,上传各类农产品的详细信息。供销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进行筛选和选择,节约销售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打造独特的农产品品牌,以物美价廉带来更多商业资源,发挥“品牌效应”的优势,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化[4]。2.3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和监督制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多元化农业模式和各种创新型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助推经济发展,应不断建立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培育优质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种类,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管理监督机制,明确权责,以问责制度约束经济管理人员的行为,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增加使命感。严格要求管理人员,强化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5]。

3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优秀的管理队伍能够协调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落后、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创新管理人员思维、完善相关制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农业经济发展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实践和工作中进行探索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2):5.

[2]孙希贵.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7(5):158-159.

[3]刘华宁.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9(29):64-65.

[4]石霞.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9(4):13.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产业化

随着我国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与多个行业领域密切相关。我国很多行业都在积极实施信息化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对农业经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念与内容

1.1概念。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技术收集、整理、推广以及利用各种有效的农业信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以及高效的目标。首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农业市场信息,使农民能够获取更加有用的数据信息,提高生产积极性。其次,更加科学地配置各种农业资源,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1.2内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这里的要素包括肥料、机械设备、水资源、土壤等。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这些要素进行利用与配置,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农业科技与教育信息化。农业发展水平与专业人才、先进技术有直接关系,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再次,农业市场信息化。及时获取有效的农业市场信息,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指导建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产品的产购销一体化,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收入[2]。

2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农业已经无法适应时展,正逐渐转向知识型农业。高新技术、先进科技成果以及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直以来,我国都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对信息化的应用较少。因此,要想让传统农业逐渐转向知识型农业,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生产积极性[3-4]。2.1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民收入与社会稳定、社会建设有直接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民在生产经营时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闭塞。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融合,能够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主动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提高收入。2.2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融合能够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能够使网络经济与农业经济融为一体,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2.3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也从传统的资源型逐渐转向知识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农业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融合能够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1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发展滞后。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很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比较排斥。在此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落后状态。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在农业发展中未充分发挥作用。3.2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少,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明显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足够认知,在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建设。3.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当前,国内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大部分农业专业人才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缺乏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水平较低,无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信息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3.4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农业经济管理。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农业创新发展有直接关系,也对政府职能的发挥有重大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备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网络无法达到全覆盖。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路径

4.1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在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主要由农民参与,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因此,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应该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5]。首先,管理人员可以把农业管理信息与各种媒介互相融合,使农民便于理解、易于掌握并主动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升工作积极性。其次,政府应关注这项工作,安排信息技术专家深入农村组织讲座。农户可以选择代表参加,这样能够提升农民的经济化管理水平。4.2打造信息化平台,提升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首先,农业主管部门要将发展信息化作为首要任务,打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农业信息资源到平台,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6]。其次,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使信息更加可靠、真实、准确,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打开农产品销路。再次,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农民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在网络平台中分享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4.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各项软硬件基础设施,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大在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事业有序开展。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软件开发工作,统一农业信息资源库,使涉农数据信息更加真实、科学。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合作力度,使各个部门能够共享农业数据,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4.4增加资金投入,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缺乏资金,就无法完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效[7]。首先,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配置齐全的物资,这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其次,政府部门要对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了解实际困难,为存在困难的地区提供资金支持,配置信息化设备,使农业生产区域更加规范、更具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要加强资金管控工作,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让已有资金得到高效利用。4.5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强化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发展极为关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强调农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农民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为我国农业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此外,政府部门应在当地树立典型,创建更加规范的技术团队,使农民能够看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操作能力,引导并鼓励农民在网络平台上加强互动。这样,农民不仅学到很多实用的农业技术,也拥有更多种植经验,还提升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5结束语

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体系,也对当代农业经济管理有重大影响。农业部门一定要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力度,科学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施更加有效、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苗瑞雪.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9(32):6-7.

[2]张艳.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20(7):116.

[3]王志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发展策略[J].农家科技,2020(3):19.

[4]刘玉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J].商讯,2019(6):163,165.

[5]张俊,王金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8):126-127.

[6]陆晨光.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13):10.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保持稳产增产的方向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应该对阶段发展面临的财税支持、设施用地、人才引进等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及有效的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在合理规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维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通过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农业经济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收上,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进而在为农村经济活动开展提供规范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的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农村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以小农式经济为主,在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作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相对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合理的建设,导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及妇女、农业作业中缺少专业化农民。而且,在新的社会格局的作用下,农村的强壮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城务工。面对农村强壮劳动力的大量减少,造成了大规模机械劳动不能开展,不能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促进作用。(二)农业生产技术缺乏创新。我国农产品生产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尽管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占据了较强规模的农业科技,但是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援,给各级政府以及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力度的不足导致了农业生产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创收中,不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创新,进而对农业生产效益产生消极影响。(三)农业生产的金融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重视农村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然而面对大力建设新农村的局势,农业生产正在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而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的金融机构不能促进国家惠农政策的作用发挥,不能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对农产业进行系统安排提供保障,也对优化农业结构具有不利影响。(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农业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管理人员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分配以及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同时还要注重对农业生产者的鼓励及支持。然而当前的农业生产中缺乏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大多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在开展农业经济活动中显现出心有余力不足的状况,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合理规划。而且,当前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不充分,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阻碍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为了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应该健全农业经济发展机制,进而在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建立经济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解,并对具体的生产流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制定出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面对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相关人员应该针对土地的流转制定合理的制度。并对荒废的土地重新利用,为大规模农业生产作业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经济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农业生产者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维持农副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切实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二)对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首先要优化农业的经济产业结构。基于当前的农业生产者没有建立良好的连接机制,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对农业经营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产生了阻碍。对此,经济管理人员应该致力于完善经济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时,可以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对农村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注重发展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并且在重视生产的同时制定生产销售的联合机制,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三)大力开发农业技术。目前,农业生产依旧沿用传统技术,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为了在适应时展的情况下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优化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开发农业技术。近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农业生产也应该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将更加便利的生产技术引入到农业管理中。进而促进农业作业的现代化,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有利条件。此外,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防护林网以及农业电网等,为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为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农村信息设施的合理建设,有助于提升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程度,能够为农业生产以及销售提供便利,同时也能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便利[3]。通过对农业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的高效利用,有助于农业生产者及时对市场需求进行掌握,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对信息闭塞造成的盲目生产现象具有避免作用。还能够对农业生产以及销售渠道进行扩充,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五)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为农业生产培养出优秀的经济管理团队。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可以对具有农业经济管理积极性以及管理能力的人员进行筛选,为经济管理注入优秀人才。同时,对于经济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应该定期组织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让管理人员对农业的相关技能进行掌握,并且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国家政策进行充分了解,进而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中促进自身能力的发挥。

总而言之,面对国家重视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大环境,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该把握住机会,在符合新时展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在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者应该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并对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致力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开发。除此之外,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以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农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韩耀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家参谋,2017(24):13.

[2]崔洁.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