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行政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4 17:34:46

专业行政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困境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表现为就业率低、专业性不强、受认可程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性知识不足、实践能力不够密切相关,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陷入困境。

一、面临发展困境

(一)教学内容困境

行政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学科,主要教学知识包含通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知识等。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安排观点各异。1.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学习的主次关系。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的关系上,有学者认为当前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过分看重操作技能学习,轻视思想素质提高,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培养的脱节。当前很多学校把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写作外语等能力作为判断人才优秀的标准,把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工具化的学科,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还有学校为了经济利益、社会需要等,选择一些热门专业挂靠在行政管理专业下作为一个培养方向。由于精力、课时方面的限制,增加了额外课程,就只能压缩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分支出来的,但又与多门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如果不能将其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资源精力合理分配,就会导致主次不分,甚至还会使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和知识感到困惑和质疑[1]。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行政管理应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既要学习理论,更要理论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当前,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中,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针对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案例模拟实验室、社会实践实习等机会较少,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难以有效配合。理论脱离实践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和教学模式中的最大问题之一。

(二)培养方向困境

对大部分专业来说,毕业发展无非两个方向:工作和深造。行政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且在这方面的困境尤为突出。一方面,作为一个专业和一门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有其专门的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其学科的未来发展也需要不断培养学术人才。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对本科生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一些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科研,对于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工作的重视度较低。同时,当前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的机会也很有限。有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科研训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总体来讲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和指导,很多项目最终质量并不高。另一方面,除了选择科研或深造的学生外,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企事业部门就业,这就要求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一些调查发现,被认为是“应用性强”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实际就业中的形势也未必乐观。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特色

化解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困境,首先要明确其培养目标和对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应当是既具备行管理论知识,又拥有处理实际行政事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偏重理论还是实践,不同学校可根据地区和学校等具体情况确定,但关键是要体现出自身人才培养特色。

(二)加强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理论上,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要提高日常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还可以举办一些读书分享会、知名学者讲座等拓宽理论视野。实践教学上,要合理定位实践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机会加强实践能力锻炼[2]。此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各方面素养。定期对教师考核培训,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展教师素拓、模拟实践以及教师挂职锻炼等活动。

三、结语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学术培养不精、实践锻炼不够、理论实践脱节、“学术不学术,应用不应用”的不伦不类状态。这与其教师配置、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有关,甚至还可能涉及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化解这些困境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多方的合作和努力,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真正具备扎实知识和过硬本领的行政管理人才。

作者:夏文婷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2

1.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基本上的课程都涉及很强的应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教学如只有理论性的课堂讲授将会对其应用性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发展应用性学科需要应用性的环境、应用性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便是应用性环境和教学体系的一种典型表现。

2.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3.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回应社会的体现。

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社区、从工厂到企业、从国营到民营、从生产到服务、从医疗到环保、从人事到物业,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公共管理的存在和需要,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各个行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尤其是在一定理论水准下的理论运用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要求必然会凸显,凡是在这些方面不具备或较弱的均为社会所不偏好或者说是社会适应性较弱的人员。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现存问题

当前公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影响很深,实验教学在定位上、建设上、使用上、管理上、发展上均有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一)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往往忽视实验教学,即使后来慢慢发生了转变,开始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但是最多只是把实验教学当做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课程中占很小的比重。如以广东警官学院电子政务课程为例,电子政务课程的实验是随课堂教学安排而安排,一门课程共32个学时,2011级的培养方案确定课堂教学占26学时,实验教学只占6学时,可见在实验教学的定位上电子政务实验是处于非常薄弱的位置。

(二)建设盲目,使用形式

建设的盲目上主要表现为实验室建设的无计划、短期性,导致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失调,功能、学科失调以及共享系统失调。

(三)规划不足,管理落后

缺乏长远的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室管理使用模式落后。主要表现为:其一,实验室建设规划缺失,实验室的建设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式的工程,另外已建成的行政管理实验体系也需要定期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因此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完善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保证的,实验室建设短期规划、长期规划必不可少;其二,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无章可循,致使实验室经费无保障、设备无故障运行率低;其三,实验室治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管理力量不足,激励机制不够,管理和服务工作质量难于保证。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教学队伍的完善,包括专业教师、专职实验教师两支队伍的完善;另一个方面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以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本。首先是教学队伍的完善。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验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保证。其次是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是理论性、课堂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和学之间的沟通几乎完全是单向的,这一传统教师模式的弊端突出,应转向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内容体系

第一阶段:公共基础类实验。主要针行政管理类专业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学生公共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开设的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网络安全类、信息检索和使用以及社会调查和统计软件等。第二阶段:专业基础类实验。主要针对二、三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本专业单学科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方法、管理案例分析与模拟等。第三阶段:专业类实验。主要针对行政管理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促进其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开设的实验为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等。第四阶段:综合类实验。主要针对行政管理类高年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学科知识能力,形成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可通过自设实验项目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兴趣小组、挑战杯活动等,也包括应用型的公务员考试系统等实验。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管理体系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措施

一、引言

近几年来,行政学开始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关注,各个学校更是想办法加强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培养以及提升。然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以及教育过程单一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不是很理想。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将严重影响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设立培养目标是实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而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校针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都没有特定的目标,而是存在共性的问题。例如,很多学校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提升,都会设立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这只是泛泛目标,并没有实现与学校的教学特色的有效结合。例如,我们知道,有的学校是以农林方面的研究为主,因此,对于这类学校而已,其对于学生的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偏重于农林方向的,而对于师范学院来说,自然是偏重于师范方向的。只有这样,将教学目标与学校特色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实施。

2.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很多学校会设置很多的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却忽略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实践操作的方面的课程的设置,简单来说,很多学校针对于课程的设置都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21世纪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都十分激烈,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标准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具有丰厚理论基础的人才,更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如今这样的课程的设置很难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针对于人才的培养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3.教学过程单一。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过程都比较单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2)教师为学生讲解新教学内容;(3)教师为学生布置练习习题;(4)教师为学生讲解习题内容;(5)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进而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由此可见,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的应试教学模式,只可以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没有任何的帮助,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三、校正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陷的对策

1.因地制宜,强化特色.丰富教学内容只是实现特色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这个以外,各个学校还应该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进而实现特色化人才的培养以及提升。我们都知道,针对于大学来说,主专业的选择很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师范院校出来的师范专业的学生肯定是要比综合性大学出来的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受欢迎的多,针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基本上每一所大学都有行政管理专业,每一年都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人人才毕业于各个高校,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要想实现学生的竞争优势,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实现特色化培养方案。例如,针对于农林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校,针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则是主要培养农林方向的行政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优势,同时,这种缩小范围化的小目标培养方案,对于学生的提升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改善教学课程的设置.对于各行各业来说,一个好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很高的职业精神以及很好地职业道德。所谓人才,顾名思义,先看“人”,后看“才”。所以,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计,除了要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设置一些职业精神课程教育以及职业道德课程教育。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产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属于错误的,属于违背职业道德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感以及责任感,进而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就业中可以有正确的表现,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善教学方法,实验多样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提升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法、开放教学法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进而保证一方面学生可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说,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提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指的是,学校可以寻找一些企业进行合作,然后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学习,一方面来说,可以借用这些实习的机会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来说,借助于这样的一些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也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强化对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针对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相信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解决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进而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帮助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

作者:潘昕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实践

行政管理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它形成于19世纪末期。这门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现今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行政管理学专业是非常综合的文科专业,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通才”特点,需要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人事管理、公文写作等基础知识,就业适应性强。

一、现今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之简明特征

1997年我国高教学科专业调整中,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1]这意味着该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向由传统的学术型调整为应用型。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各个大学相差无几,尤其是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方面更是如此。基本分为四大类型:

1、政治类:比如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西方行政思想史等。

2、公共管理和政策分析类:比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政府学、社会研究方法等。

3、法学类:比如法学概论、行政法学、宪法学等。

4、基本技能类:比如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与方法、公共关系与公务礼仪等。

二、现今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不足之处

正如我们所知,行政管理是一门具有高强实践性的学科,然而,从我国院校当前专业教学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总结为下列几点:

(一)实践教学的体制不够完善,学校特点不够鲜明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教、学、做”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当如此。然而,当前该专业的教学情况是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并且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很多大学所设定的教学安排都大体相同,学校特点不够鲜明。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现今,大部分教师只是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际经验,让这些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很片面的,不利于开展关于实践的教学课程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规划不合理

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特点主要有:第一,政治类别的课程同经管类别的课程相比,政治类别的课程较多;第二,理论性的课程同操作性的课程相比,理论性的课程较多;第三,课堂的教学课时同实践课时相比,教学课时较多。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

(四)专业教材的不足之处

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并辅助他们学习的主要资料,同时,它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工具。课本内容的编写除了需要从该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着手,还应当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性、阶段性的特点。但是,我国当前行管专业的教材还存在以下缺陷:

1、教材内容的适应性不强

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不够新颖,理论知识偏深,缺乏实际性,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没有得到充分训练与培养,这难以满足行政管理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教材形式多样性不足

当前行管专业教材内容不够灵动,形式缺乏多样性,除了纸质的课本教材,相关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当匮乏,专业课学生辅导书和教师参考书供小于求,这些都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现今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可做的改进

(一)提高实践类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类教学的活动

我国有句古语:“南人善舟,北人善马”,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开发的促进作用。同理,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该学科的特点以及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只是对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具备了粗浅的了解,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深化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公共部门管理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应用有关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对实际公共管理情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学校应该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在实践基地中打造出行政管理的工作环境氛围且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流程[2]并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剖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健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授课质量的提升

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授课水平的关键,当下我国高校的行管专业必须从健全教师团队建设着手,提升教师授课质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授课质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教师团队教师队伍的发展应该结合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色,建立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3]。兼职教师应当聘用那些在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客座教授应约请在学术界具有较高认可度的资深学者,以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学术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视眼更加开阔。

2、由老教师引导,新任教师观摩授课新生教师踏入教师行业工作的最初阶段,不提倡立刻登上讲台授课,而应当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授课方式,从中获得启发并付诸实践。在观摩学习期间,主要安排他们从事听课、助课以及学生作业批改等辅助教学工作。

3、健全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起到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4、安排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取经”学校要尽量为教师安排去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定期组织他们去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培训、取经,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适当修改和完善课程体系

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主,着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以,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应该从课内课程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课程设置要合理规划,重整那些过时、重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课程,削减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

2、转变现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理念,应重视提高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促进公共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开拓学生视眼。

(四)完善教材运行机制

1、增强教材选用的适用性。“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选用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材。合理规划教材的内容,教材编写应与专业建设相联系,与课程开发体系相结合,要使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4]

2、增强教材选用的灵活性。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应对单一纸质教材进行改革,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步伐,整合教材资源,持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作者:郭媛媛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戚焕丽.“通才”教育理念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的应用[J].岱宗学刊,2010(14).

[2]程中美,吴胜,高海红.论新时期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11).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素质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1]。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向实务型转变[2]。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文字组合能力(能写)、科研及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善于集思广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科学追求精神,不畏辛苦,面对利益不浮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勇于探究。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新论”“新编”“实务”等雅称,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鲜有创新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性。然而,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师生之间完全处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状态,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老师缺乏激情——扮演着“传话筒”角色,学生缺乏兴趣——扮演着“留声机”角色,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前些年,高校扩招日甚,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具备“低成本、低投入”特征的行政管理专业,仓促组建的师资队伍难免不尽人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是从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转行而来,其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底蕴较为浅薄,较难在教学、科研上良好地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专业积淀厚重,充满青春活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匮乏,且“从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他们存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许多高校为了缓解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紧张局面,从校内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了部分“双肩挑”教师,但其结果往往是“双肩挑”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或社团担纲行政管理职位,日常工作中自然面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总结、决断”等实务程序,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这单凭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据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讲授内容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例如,杨爱平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仅占课时总量的3.5%左右[4]。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细致深入地分析现实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5]。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多为最近几年新增设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等建设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欧洲是行政管理学的发祥地。西方著名学者、行政管理学创始人威尔逊在19世纪末针对德国、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治学经验,建议美国可就德、法等国已有的成熟经验,经过“本土化过滤、提炼”,在坚持自身特色前提下,走出一条有选择性的“拿来主义”发展道路。事实上,欧美国家在行政管理学方面,一直是在彼此欣赏、取长补短的博弈中共同成长的。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诸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例如,杨述厚和李百齐认为:“课堂教学可适量增加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配套建立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打造深入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挂职’实习式的实习基地。”[6]

(二)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客观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必备的专业素养,以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科技素养,以社会伦理与社会行为知识为基础的人格素养,以“法”之思考力与领悟力处置人和事的法律政策素养,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素养,敢于担当、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等等。基于此,强化研讨性课程、实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顺理成章之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中应紧扣时代脉搏,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将其“本土化”,重点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专业核心课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并淡化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观念,注重务实性。此外,还应开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包括电子政务、市政学、政府关系学、自然科学导论、制度经济学、演讲学、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实务等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努力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在某一特定个体的素质提升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无师自通的现象,但更多层面上映射出的是引领、点拨、指导、传授之痕迹,“名师出高徒”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建设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后备人选的挖掘、遴选、培养、任免工作,对于功底扎实、学养深厚、进取心强、富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高校应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在科研经费、待遇、办公条件、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并积极为其出国考察、访问学者、国内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创造条件。第二,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中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有专业优势的科研机构、名牌院校深造,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第三,要做好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众多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高校可邀请他们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师生座谈会,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行政管理实务类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也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步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穿插案例式、研讨式、综合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教师在发挥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多地发挥组织、管理、指导、总结、评析的引领作用。教师也可选取实际案例,借助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深入探究经济建设前沿及社区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让他们积累行政管理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

国内高等院校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应用型三大类,鉴于在区域位置、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专业重心等方面的差异,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结合学生的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路径,从区域分布视角看,可分为城市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农业行政管理、民族行政管理等;从行业视角看,可分为教学科研单位、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等;从岗位视角看,可分为办公室行政岗位、人事管理岗位、后勤管理岗位等。在案例式、实践式等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职业性向有针对性地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中悟”“干中学”“学中用”的良性循环中,渐渐丰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成就胜任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诚.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1).

[2]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3]程建新,何力平,赵书山.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J].办公自动化,2013(12).

[4]杨爱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广州X大学为例的经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

[5]房波,张辉.另类解读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兼析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尴尬存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3).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6

(一)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创新目前,教育大众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职院校传统的经验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应该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进行教育管理。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水平,只有加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才能不断开拓创新,促进高职院校的顺利发展。

(二)有利于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一切工作都应以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学校应该按照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为此,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从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和扩大招生的关键所在[1]。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人事改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初期主要是机构编制大范围地精简以及人员转岗分流。加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正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将促进职院校的全面人事制度改革,增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应该依据高职院校管理的专业特征,全面地提升行政管理队伍专业能力,使之从一个普通的行政管理队伍转变为一个行政管理专家团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转变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观念,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且将相关理论创新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二是规范高职行政管理队伍用人标准,为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利的依据。把热爱行

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吸收到行政管理队伍中,建立合理的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制度。三是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一)对行政管理专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行政管理具有技术性、科学性以及学术性的特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行政管理是一项业务强的管理活动,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优化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缺少有效的标准,不关注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关注行政管理机制的创新。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教育以及培训机会比较少,系统的培训不够,从而限制了队伍的专业发展。

(二)行政管理队伍专业性较弱行政管理人员是政策、信息和规划的执行者,是高职院校科研计划的确立者和各项活动的实施者以及协调者,应该熟悉各项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掌握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基本程序。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的能力与这些要求差距很大。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树立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共同工作的意识。

(三)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缺乏“因校制宜”,一些院校没有按照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制订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标准没有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济条件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薪酬管理制度。此外,在高职院校中,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低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积极性。

(一)不断完善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为确保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应该进行有效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全面开展。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实行依据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度的要求,结合高校全员聘用制改革的执行,大力推进职员岗位管理以及聘任制等;不断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力度,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利的保障[2]。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困境;出路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组织领导、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推动了各高校不同专业依据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积极探讨,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国外培养模式、提升途径及实践能力的测评等。笔者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境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2001年正式招生,共培养了近9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毕业生与在校生各150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被调查者中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3%,有5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还有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所在学院管理者、授课教师都做了努力,但所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从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才能探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与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断发展。(一)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是规定性地完成上级要求,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以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要求学生应取得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86学分,选修课54学分(包括通识选修、特色平台、专业拓展、个性化学习平台),实践环节20学分。虽在必修课和拓展课中安排了17学分的实验课时,但总的实验与实践学分仅占23%,且实践环节的20学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因此,真正用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另外,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必须有2学分的创新实践经历,可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二)专业课程实践课时欠缺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载体。长期以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念取向及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性不是很明显,总体安排上仍延续传统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学科课程、轻综合课程,重认同性课程、轻创造性课程等缺陷,导致培养学生行政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及课时严重不足。此外,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64.8%的学生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评价为“一般”,还有7.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理论联系实际”。这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3],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二是作为地方性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资源有限,实际配置中又往往向会计、金融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致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缺乏吸引优秀师资及教学资源的良好平台。(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的8个基地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实践基地数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学院及专业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费时耗力,没有经济效益;三是学校及合作单位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参加实践的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实践效果较差。4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很一般”,1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只有4.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其余学生则没有做答。(四)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主体性缺失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体现,这就要求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社会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譬如,抱怨“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很多是下基层、下乡调研,锻炼不到什么”。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拿奖学金、考各种证书,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到校外参观、调研,很浪费时间”。

三、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重构路径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院系管理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

思想转变是行动的先导。鉴于部分教师、学生及合作单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采取以下积极措施。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知识运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5]76。第二,学生作为实践能力养成的受益主体,应培养其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不能把参加社会实践视为学校和老师“要我参加”的一项任务,敷衍了事。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合理规划,还应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针对性地锻炼自我。第三,与社会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通过充分交流,使这些单位认识到接受部分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并随学生所在学校的类型、层次而变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要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及专业特色,不断修正培养目标。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同时,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由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层次构成。实验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资源;实习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则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和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该专业以前曾“设置了公共行政和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4]。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使其成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为此,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由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成。领导机制层面应由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保障机制层面要结合专业实际,针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方案,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如对“三下乡”“挑战杯”等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费用,应以专项经费的名义给予支持。评价机制层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总结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指标[6]。激励机制层面要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即学生自由组团,自行申报,也可以根据团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目标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选取好的项目由专人予以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支持。另外,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那些指导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应在评奖评优、教学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作者:张志胜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企业导报,2011(1):248-251.

[2]张莉梅.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3]侯玲玲.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4]张志胜.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3-6.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大学与专科院校都开展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不是单一的,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等。以往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国家扶持力度不够等许多的现状制约着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二)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

行政管理学科起源于西方,比较侧重于政治学方面的知识。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延伸,其探索的范畴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及其行政部门对国家经济与生活的管理。因此可以说,行政管理学的产生离不开政治学,它的成长又和管理学密不可分。由于历史传承的体制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安排政治性色彩很强。需要我们相关管理部门在今后的学科安排上重视其专业性的知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科目,不能喧宾夺主。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比较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开展较晚,教师的整体人才队伍发展也比较缓慢,专业知识与素质能力不是很高。而且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不是专业人员,大多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其专业技能与水平必须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行政管理专业作为新开设的学科,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也造成了很多教师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专业岗位钻研,经常出现工作调动,对人才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困难;行政管理专业的传授者常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实际操作经验缺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过程趣味性不足,其最终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而且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缺乏,学术带头者也不够,年轻的教师后备力量不充分。正因为如此,我们迫切需要提高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增强其业务素质水平。

(四)人才培养缺乏实践

不管哪个专业领域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但是具备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不等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大功告成了,而是需要经过实际工作中的检验。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切身实践,也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从实践中使技术能力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中多加入一些实际操作课,并全面参考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的优秀人才,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优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和我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要想适应各个领域不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管理人才,要热爱中国共产党,把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为已任;根据毕业后服务的对象不同,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学设置时要具体划分,进一步细化所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要求不仅要掌握管理、策划、经营、调研等多领域的知识,还要求具有一技之长,同时可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做人民的好公仆。

(二)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适应能力强的优秀行政管理人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重视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例如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对于各个学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依照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提高管理人才的思想素养、知识水平、工作技能为目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教师专业队伍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其次,积极选拔与培训教师,增强其专业水平与思想素养;再次,就是要不断研究、创新课程改革,优化教育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队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老教师积极发挥引领与传承的作用,年轻教师要虚心好学,做好教师队伍的优秀接班人。

(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要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又能提高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已初见成效,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化对策进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唐抗 周婷婷 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成才;措施

行政管理专业是传统文科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在各级国家机关、公共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在高校及科研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众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设置过程中,普遍重视政治学科及管理学科的理论传授,

一、成才强化措施概述

成才强化措施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针对学生所开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内容。其中包括:听、做、读、写。

二、成才强化措施的主要内容

成才强化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局限于专业课本教育,而是将“读”“做”“听”“写”能力的提高作为本措施的目的与内容。

(一)读——读20本经典图书

大学生阅读教育是目前众多高校所推崇的一种日常学习法。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将读书纳入教学计划,采用学分制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学院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设立了必读书目清单与选读书目清单。必读书目清单涵盖20本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专著,选读清单则涵盖大量与学科相关的其他领域图书。在大学四年期间,每一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至少读完20本必读书目,并完成读书报告。为了配合学生完成读书计划,学院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课程。本课程专门针对20本必读书目设置,在课堂上,由指定教师针对图书的要点进行阅读引导,以帮助同学们完成读书计划。学生读书报告的成绩最终纳入教学系统,如果成绩为不合格,同样需要补考或重修环节,否则将影响到最终的毕业。

(二)做——加入一个实训平台

自2005年以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先后成立了“鑫政会务”“文传电视台”“全能记者团”“我们电子杂志”“青年观察报”等23个实训平台。这些实训平台针对不同专业业界对就职者的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仿真实训平台。所有新进校的大学生需要从23个实训平台中选择一个参加,利用大一、大二两年共四个学期完成2个学分的实训任务。如果学生实训成绩不合格,就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必须参加重修以取得该学分。

(三)听——听30场专业讲座

文学与传媒学院每学期都会为学生开设大量讲座。讲座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文化之旅”,此类讲座均有请各领域的著名专家或学者、业界大咖作为主讲嘉宾;第二类型是“文心讲坛”,此类讲座由本校青年专职教师担任主讲人。每个学期安排讲座数量不少于10场,三年不少于60场,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时间选择适当的讲座,讲座之后,需在会务组工作人员处加盖听讲座印章,以证明完成听讲座任务。三年共需完成30场讲座任务。

(四)写——写40篇文章

作为文科生,笔杆子是不可或缺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落到实处,要求每位学生在毕业前完成40篇文章的写作。这40篇文章中,其中20篇紧扣阅读经典,针对20本经典阅读书目所设,要求学生在读完每一本经典著作之后,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其余20篇文章,根据专业不同有所区分,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需完成诗歌、散文、小说、策划书、书评等题材的文章;行政管理专业同学需完成党政公文、行政文书、活动策划、公关策划等题材的文章。学生须在大四第二个学期开学递交40篇文章,学校会对学生文章进行严格的防抄袭检查,未通过者需重新递交,否则无法正常毕业。通过检查者,将40篇文章进行整理、排版,制作成为自己的毕业文集。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本毕业文集在学生就业和升学过程中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成才强化措施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分析

成才强化措施自2012年全面实行以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阅读经典让学生成为图书馆的主人

新生入学后都会收到各自专业的必读书目,由于学校安排专职教师讲授《名著导读课程》,且对学生的读书报告有所考核,所以学生对必读书目都比较重视,在自由时间选择读书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常规做法,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完必读书目之后,还会继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据统计,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同学出入图书馆的次数名列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第一位。

(二)实训平台让同学们成为动手能力超强的牛人

学生在各自的实训平台会学习两年,这两年内,他们经过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训、精心的指导,逐步从不入门的新手演变成为动手能力超强的骨干牛人。例如:全能记者团全方位培养学生采编、摄影、排版、沟通等能力,学生经过两年的历练,基本掌握了纸媒从头到尾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要领,可以马上投身于此方面的工作;鑫政会务系统化培养学生的会议策划、会议筹备、会议管理、摄影摄像、新闻稿撰写与编辑、会后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内容,两年之后,会务管理工作基本娴熟,进入企业无需任何培训即可上岗。

(三)听讲座让同学们成为知识广泛的学霸

“文化之旅”系列讲授人均为各自领域的专家,讲座涵盖学术范围宽广,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逐渐对交叉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产生兴趣,甚至继续研习。“文心讲坛”内容大多以讲授人自身的专业领域为主题,但越来越多的老师更愿意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自己所研究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写文章让同学们成为下笔如有神的笔杆子

专业行政管理范文篇10

(一)富有学院特色的培养方案设计

信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分三个部分,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其中通识课、完满教育课程是信息学院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识课包括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幸福课、正义论、论美国的民主等内容;完满教育部分包括必修的职场关键能力、名家讲坛等内容。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囊括了国家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师资队伍专业背景而形成的。课程内容同通识课、完满教育相得益彰,为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背景配置合理的教学团队

该校2010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本科学习期间,有个别课程是外聘兼职教师完成代课任务的。外聘兼职教师代课在管理制度规范的前提下有一定好处,如聘请到资历较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团队的稳定对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工商与公共管理系成立了公共管理教研室,共六名教师,共同完成行政管理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六名教师分别具有公共安全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原理、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背景,基本满足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完成基本教学工作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行政管理本科生考取国家研究生的人数有增加趋势

在2017年度国家研究生录取考试中,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数量及达线人数较往年均有所增加,这一成绩一方面取决于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与专业教学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有着密切联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几位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考研信心,解答一些关于考研方面的问题,是学生考取研究生的强大后援团队。

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对专业知识把握的系统性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单独课程的把握程度较好,但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铺垫引导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学生的把握不足,如同一个学者的理论在不同课程中出现,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该理论在该处出现的原因及意义,这就导致了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不足,这有悖于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二)本科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方面的常识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及数据图表分析能力等;而申论则考查对于给定文字资料的分析、提炼、概括等能力,进而检测应试者的阅读、综合分析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公务员考试所考查的是一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在申论部分,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在分析一些反映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优势。(三)实践教学水平及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型、应用型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目前情况看来,我校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都不高,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也不足,实习报告多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接受的实践培训不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延伸能力、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不高,这都成为了就业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短板。

三、对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调整课程设置及师资匹配,加大专业课程的系统性

针对学生专业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第一,要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精细化的修改。在教学型的定位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有必要参考一些科研型教学的方案。比较发现,我校专业课程中,行政伦理与中西方政治、行政学说史类型的课程设置不足,其中学说史类的课程对于培养系统的专业理论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在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此类课程。第二,要在理清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加大教师与课程的匹配度。由于课程之间存在内容交叉,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除自成体系外,要同其他相关性较强的课做对比,突出不同课程之间的区别度,并且相关性强的课由同一位教师讲授,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性的掌握。

(二)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公务员考试的针对性

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行政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据调查,2014和2015级在校生中30%以上有报考公务员的意向,但是该专业学生在公考中缺乏应有的专业优势。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在相关专业课的课程教学计划中针对性地增加公考的内容。如在公务员制度课中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形式、题型、复习方法等;领导科学艺术、公共政策学等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案例以公务员面试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以课堂分析案例的方法,锻炼学生应对结构化面试的能力。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一,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最大程度上利用课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我校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包括ERP实训、电子政务模拟实训两大板块。从电子政务模拟实训的实际教学过程看,学生对于电子实验室的模拟软件系统,处于一个体验较多、钻研较少的学习状态。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不再将电子政务实验课安排到第七学期,而是提前开设,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软件建设,让学生通过设计良好的软件系统,在课堂内部增强分析、判断、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加大对分散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管力度。分散实践环节主要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完成。就毕业实习来看,这一阶段学生大都离校,最终实习成果是通过一份实习报告来体现,很难真正检测学生实习效果并提高其实践能力。为此可以建立更加频繁的毕业实习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向实习教师汇报实习状态和阶段总结,教师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查访、询问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好实习及实习报告,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及适应能力。

总之,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之路是一项非常艰巨而迫切的任务。院方应该在紧抓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之上,切合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计划,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社会服务。

作者:焦晶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诚.从公务员考试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4-25.

[2]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