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人文教育创建思路

时间:2022-05-09 11:13:42

民办高校人文教育创建思路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人文教育的实质也就是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人文教育所体现的价值是精神价值,这种精神就是人文精神。”[1]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的含义弄清楚了,是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前提。人文精神源于人文主义,现代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是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兴起的Human-ism的翻译,译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是“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2],西方的人文精神,突出的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人性与人欲的追求,以对抗当时宗教神学对人性的禁锢,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完美的人格和理想的道德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总的来说,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对社会苦难的悲悯。诚如周国平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此相应,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3]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依赖于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则离不开人文知识的传授,依旧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因此人文教育一方面要以人文学科的教育为基础,通常认为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三个门类。另一方面,要全方位的涵养与培育人文精神。

二、民办高校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国的民办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已不再是10年、20年前的“三无”(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状态,而是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民办高校人文教育面临了诸多困境,其中之一是由于民办高校性质引起的。民办高校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完全靠自筹,绝大部分运营经费来自学生的学费。这有可能使得部分学生带着浓厚的功利性思想入学,认为是花钱买文凭买教育,人文教育在潜意识里被学生认为是一种教育投入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人文教育观念上的轻视,导致人文教育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二,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导致的。民办高校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生存下来,已普遍把“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重视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训练,而忽视科学技术背后的人文底蕴,使得人文教育单薄,很容易培养出空有技术而没有独立完整人格、缺乏正确价值目标的工具。其三,民办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学科支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多数民办高校,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全国各高校统一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不可否认这些课程能够在人文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很多基础性、直接性的人文类课程,例如《大学语文》、音乐或美术鉴赏课程、哲学类的课程却被很多学校从教学计划中删除。因此,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其四,民办高校的课程外的人文教育资源,如相关图书资料、学术讲座、校园文化等也相对不足。既有的民办高校模式下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偏于具有工具理性的应用性专业知识,而在塑造具有全局视野、综合分析能力、人文情怀、博雅学养、健康人格的全而发展的社会人方而,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三、民办高校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无法凸显民办高校的优势。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才更加有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独立健全人格,掌握专业、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达到提升人性与能力的相互统一,是符合时展趋向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是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竞争力的切入点。如何在师资、资金都有限的客观条件下构建民办高校的人文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健全课程设置,发挥思政课的人文关怀作用,以少而精的原则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人文教育课程主要是文、史、哲三类,这三类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养成、文化传承均有助益。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是针对文史哲专业的学生,而是为了帮助非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因此,对课程的要求是涉及面广,不求过于深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而非学理探究。民办高校应根据其实际情况,以少而精的原则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开设新颖、思辨、启发性的人文类课程,激发学生对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避免使此类课程成为混学分的手段。第二,加强教师人文修养,改革人文教学的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者自身的修养学识、言谈举止、人格魅力都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使其在于学生接触中,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人文教育仅靠外在的灌输是不够的,因为人文精神的培养说到底还是个人内在的事情。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感受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扩大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式中多注重互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把灌输式的被动教学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考试形式要多样化,以开卷、论文、感想等形式为主,结合实践考核和平时操行考核,把考核由人文知识的记忆变成促进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的过程。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学校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4]校园文化需要长期积淀形成,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景观、校舍建筑、学生社团也包括校风学风、师德状态、历史传统、对学校的认同感等等。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起着熏陶和滋养作用,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方面有着课堂无法替代的隐性作用。民办高校的发展有其历史和学科特点,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第四,加强人文教育实践,充分利用课外讲座。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及课外活动,开展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多以应用型、技能型社团为主,可以充分利用此类社团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下基层下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度,从而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还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讲座通常针对的都是学科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因此,学生通过讲座受到的启发是课内教学所不可替代的。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由于资金及资源有限,缺少与外部人文学科大家名家的学术联系和交流平台,可以考虑多校联合,视频讲座等方式促成高水平的讲座。(本文来自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琳工作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