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探讨7篇

时间:2022-08-12 02:29:33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探讨7篇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及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三农”问题,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被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近年来,河南省正在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在此背景下,探寻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期借助金融工具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进河南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河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整体状况不断改观

河南金融机构中开展涉农业务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随着农村金融改革范围的不断拓展、改革层次的不断深化,河南农村金融整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截至2014年底,河南金融机构网点总数为12423家,涉农法人机构(总部)总数220个。其中农村信用社111个,农村商业银行31个,村镇银行63个,农村资金互助社3个。2014年,全省银行业各项贷款金额27583.38亿元,比年初增加3971.30亿元,同比多增827.0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1683.2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的42.36%,比年初增加1744.70亿元。

1.2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河南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部分。正规金融主要有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村镇银行和合作性的河南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主要是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机构。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及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农业银行商业化后大量业务从农村地区渐渐退出,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主导者,最终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为辅、非正式金融为补充,用以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1.3改革稳步推进在政府各项激励政策的推动下,为适应河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河南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支持河南“三农”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它们从两方面不断探索灵活便利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灾害损失、政策性住房保险等方式,为全省“三农”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信贷新模式,促进河南“农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市场化农业发展进程。

2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随着河南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并在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位、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信贷管理体制滞后、涉农金融产品单一、农业保险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需求。

2.1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它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资金支持,具有补偿、支持和开发等功能,在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以来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农村金融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营业网点较少,主要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很难全面开展涉农业务,不能较好地为河南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业务范围较窄,尚未涉及农作物的种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贷款业务仅限于农业流通领域中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收购和储备,与农村经济相关的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不足;农业贷款对象条件限制较为严格,对象一般为农业龙头企业,中、小规模的农业企业难以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总体而言,农业发展银行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功能,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2支农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风险性较高。涉农银行从资产安全性、资金运营效率、盈利能力等多方面考虑,将资金主要投入到盈利性较高的城市经济活动中,不断缩减在农村地区的信贷业务。农业贷款比重降低,导致大量农村储蓄资金外流,农村地区资金稀缺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激化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矛盾。如:中国农业银行虽然在县级城市设有网点,但其信贷业务重心却转移到更具盈利性的大中城市的工业和经济活动中,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范围仅侧重于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大型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贷款服务处于弱化状态,削弱了其支农的力度,一般农户和乡镇小型企业很难从它那里获得生产发展和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普遍存在,但运作机制不合理,使其不仅没有发挥为农村融资的“造血”功能,反而成了农村资金的“抽血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创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所供资金则十分有限,不能填补涉农资金的巨大缺口。

2.3农村信贷管理体制滞后,涉农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河南各涉农金融机构出于强化风险控制的考虑,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还存在着机制滞后的问题。一方面,河南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作用仍为单一的银行信贷,无法和证券、保险等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河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申请程序复杂、耗时长、成本高,与涉农资金需求的点面广、灵活机动等特点不相吻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但是大多数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单一,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仅限于储蓄、小额借贷、结算、借贷,城市普遍应用的汇兑、租赁、投资理财、网上银行等方便快捷的中间业务尚未完全在农村开通,不能按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金融需求的特点调整、拓展其金融服务,对农业贷款期限要求长的情况完全不相适应,很难为需要中长期投资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2.4农业保险缺位

商业银行对涉农贷款“惧贷”、“惜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是自然环境风险,这是一种不可预知、不可规避,且极易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目前,河南省除少数政策性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外,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不愿涉及这个领域,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较窄,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和保险品种都很有限,不能实现全省农业发展的全覆盖。农业保险的滞后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3完善河南金融支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3.1积极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

河南承担政策性支农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但由于其职能定位不清,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应积极拓展涉农业务范围,将业务从农业流通领域扩展到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除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外,还要积极开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技术改造贷款以及政策性扶贫贴息贷款等业务。在拓展涉农业务时,应根据河南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调整涉农贷款的结构和比例,加大对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贷款比重;在贷款对象选择方面,应重点支持资金需求大的中、小、微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分支机构或者营业场所应延伸至乡镇地区,这样一方面便于及时了解农民和农村经济的资金需求,因地制宜地配置不同的贷款期限和额度,快速办理涉农业务,另一方面便于及时获取农村的剩余资金,促进农村剩余资金的合理配置。

3.2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

为促进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其支农功能,河南省政府应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或豁免所得税等);对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实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的存款准备和利率政策,满足其融资需求,允许其面向城市企业和居民发行金融债券,将城市闲散资金引入农村地区;放宽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限制,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参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收购重组,支持开设新的业务品种、扩大业务范围;增强涉农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对发放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的金融机构通过财政补贴、保费补贴等方式给予合理补偿,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补贴力度,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领域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业成为金融机构资金持续投入的领域。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应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主动承担起支持农业发展的重任;应积极加大涉农贷款的投入总量,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对涉农资金有效需求的充足供应,确保新增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扩大农业贷款的覆盖面;支农资金应做到灵活、便民,尽量满足农村地区不同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

3.3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由于河南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农作物种植、生产、销售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信用环境水平、资金需求频率、额度大小、周转速度等因素,建立灵活度大、流动性强、放贷自如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有效解决对农村农户和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发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在金融服务方式上加大推陈出新的力度,推行存款、贷款、结算、投资融资等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从而满足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一是根据信贷业务对象条件的不同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户大额信用贷款”、“农村产业信用共同体贷款”等,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生产性需求,针对农业基本建设,应拓展农业开发贷款、农田水利建设中长期贷款等;二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汇款、支付、信用卡、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业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3.4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目前,河南农业属于弱势产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周期长、季节性波动较强,导致金融机构在农业方面投放信贷资金风险较高。应对农业风险、优化农村金融“安全性”环境,关键在于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地区的保险服务,完善农村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具体而言,一是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加大对开办农业相关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施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二是扩大农业保险的辐射范围,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建立县级或乡镇级的分支机构,扩大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地域覆盖范围,方便农户和农业企业办理保险业务;三是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建立以农业再保险为主,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共保体为辅的农业巨灾风险损失分摊机制;四是实行差别费率制度。

4结语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河南省应从积极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等方面着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王国英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引言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10多年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扮演着资金动员的重要角色,在新的普惠发展理念框架下探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准确定位农村金融,对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对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功能、效率、制度体系及其与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姚耀军、严太华、曹小春、陈文俊等多数学者基于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数据,假设不同影响因子选取金融和经济指标,通过VAR、Pagano、VEC等经济计量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法、Granger检验、协整分析、回归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因果关系及因果方向,得出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作用不明显;也有研究得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各项指标和农村经济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效率和经济的增长有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影响显著,且存在区域差异性。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假设,来探究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的影响作用。

二、理论模型和变量指标选取

(一)相关假设

为了探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做出以下假设。假设一: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是关键影响因素。假设二:农村金融发展的构成要素有规模、效率和结构。河南省农村金融资产主要由流通货币、农业上保险保费的收入、乡镇公司债和乡镇企业的公司股票市值构成,其农村资本市场作用很不明显,信贷规模很小,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故而本文以正规金融中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非正规力量微弱化。假设三:财政支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且财政支出构成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主要部分。

(二)相关变量指标的选取

1.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两种主要度量方法,参照此方法并根据河南省农村实际情况,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人口”来衡量,一方面在于农村GDP数据繁杂难取,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生产部门创造的非物质增加值)*90%=农村GDP”,另一方面,这是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概况,且与农民收入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可以有效避免农村总的GDP在计算时会存在的变量叠加或漏选问题。

2.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第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资产规模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选取农村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农村GDP的比值来度量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介于农村金融数据的难获得性,本文用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来作为农村贷款余额,用农户储蓄存款与农业存款的加和作为农村存款余额,这里农户储蓄存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所吸收的农户储蓄存款。第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

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极少部分来源于农村银行支持,从广义金融角度来看,财政支出是财政性金融的分支,是基于支持“三农”问题给予的专项补贴,故而本文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加入模型考虑,用“财政支出数据”作为参考指标。

三、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河南农村经济增长主要受到农村金融规模和结构的影响,金融规模的扩大和金融结构的优化能极大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河南农村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但经济的增长却是金融效率提高的原因,两者的“需求遵从”关系以及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影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因此,需进一步优化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河南农村金融资金反哺回流机制,提高金融发展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使农村金融体制在根本上得到完善,进而扩大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的影响作用,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作者:魏雪燕 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第三篇: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张,城区周围土地大量被征用,不少群众成为失地农民。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农民的土地一旦被征用,就意味着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也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失地农民生产有方、生活有靠,中年有所做、老年有所依,探索一条加快完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的新路子,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位于胶州市的新城区,失地村庄较多,现结合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的实际,就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粗浅论述。

一、村级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共有51个村,2015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6个村,50万元以上的11个村,10万元以上的14个村,10万元以下的10个村。各村经济发展渠道不同,其中东部新城区周围村庄,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新城区的辐射带动,加快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能力,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新城区征地款利息、土地房屋租赁、土建工程、绿化工程、房地产开发等。中西部工业园区周围村庄,主要依托工业园区的良好设施,发挥现有通用厂房的作用,进行招商引资,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积极为引进企业搞好后期服务,推动企业、村庄共同发展;集体收入主要来源有厂房租赁费、为企业提供服务等。南部胶州大白菜基地周围村庄,在大白菜基地的带动下,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大白菜基地的对接,走发展特色农业道路。同时抓好青年水库涵养林工程建设,逐步建成以经济林果为主,观赏林木为辅,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西南部村庄抓住新南外环、香港路开通和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的大好时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集体村民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不少村庄集体收入较多,但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里补助救济。认为就业仍然是村和集体的事,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二是就业安置困难。失地群众中中老年比率较高,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困难;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群众整体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再就业困难重重;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三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多。失地农民中的青壮年由于无事可干,打工又怕累,又嫌报酬低,加上有一定补贴,年轻往往觉着生活无聊,容易结伙闹事。此外,因土地出让或补偿金问题处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体上访因素增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四是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目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高,大多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

三、发展村级经济完善失地农民保障的对策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

(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新方法,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整合村集体闲置厂房、办公用房等不动产及企业经营权,通过招标出租,盘活存量,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发挥资金优势,在服从城镇规划前提下,通过兴建标准厂房、仓储、市场等二、三产业载体的参股分红等途径,实行资本经营,实现土地资产和资本的有效结合。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大力开发山、水、园、林、庄等旅游资源,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旅游品牌。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建立土地补偿长效机制

为避免有限的补偿金在短期内被“吃光分光”、“坐吃山空”,应该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方法,使补偿金产生增值功能,确保失地农民长期受益。一是建立统一的土地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根据具体地理位置和不同的地上附着物,确定统一的补偿标准,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赔到底。杜绝不哭不给补、小哭少给补、大闹多给补、亏了大多数、发了少部分现象的发生。二是变货币式补偿为“开发式”补偿。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把土地补偿金留在村集体作为生产建设资金,由村集体统一搞好管理或资本经营,让“死钱”变“活钱”,“小钱”变“大钱”;引导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补偿金的多次增值,增值后按股分红,使集体成员能获得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强土地补偿金监督和管理。为保证资金科学合理使用,让群众放心,在明确失地农民对土地补偿金及其收益享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强化监督管理职能,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监督,给群众当好管家,确保土地补偿金及其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各村要使用土地补偿金及其收益,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签字盖章,由村委会报乡镇政府批准,定期公开账目,让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三)建立就业扶持机制

一是安置就业。对失地农民实行“开发性安置”,即以土地换就业。推荐失地农民到用地企业就业,鼓励用地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对多招收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补贴。二是自谋职业。建立征地户的劳动力档案,统一纳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培训力度,鼓励失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种、岗位实现就业。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建议举办市级创业大赛,通过大赛选拔一批优秀创业人才,通过创业辅导、行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向优秀创业人才提供资金支持、渠道拓宽等帮助。三是自主创业。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支持他们发挥农业生产技能,继续从事种养业,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生活出路。建立失地农民创业援助制度,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让他们享受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讲座,建立健全创业导师制度,可充分整合政协委员、企业商会等资源,为失地农民中的优秀青年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诊断、市场分析、运营关等多方面的咨询、辅导。

(四)建立养老、医疗保障机制

一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按“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原则,引导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对所征缴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专户储存和管理,确保其规范化管理、安全运行和实现保值增值。三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一发放。基金主要用于充实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保险部分,对农村被征地人员在按一定标准缴纳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后,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办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使被征地人员年老时有稳定的基本生活费四是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农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五是对失地农民试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引导农民在征地补偿中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医疗保险,实行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村集体扶持、政府支持和社会各方筹资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以住院大病统筹为主的失地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农民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进行补助。

(五)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目前一部分失地农民属于失地又失业的困难群众,尤其是40、45人员,针对这一现状,应该采取分类处理、分别对待的办法,设法解决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对没有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失地农民,全部进入城市低保,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中的困难户、特困户的生活问题。

作者:徐霞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

第四篇: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集体化与个体化

在我国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中,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民的收入不高且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农业经济的一次“革命”,可以造福广大农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规划城乡发展,需要将发展蓝图建设得更加详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是中国广大农民的期盼,同时也是造福全中国亿万农民的重要举措。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强经济较为弱势的农业经济建设以应对国际经济竞争,就显得十分紧迫。

一、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是在劳动者本身具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单独个体劳动或经营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经营灵活,操作较为方便,规模较小,通常使用简单工具,几乎没有被剥削的情况。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在个经济体中,生产者不仅仅是生产制造的劳动者,还是生产资料的所有人,劳动者完全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是没有剥削的私有制经济。农村个体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它在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吸引新的农业化投资来源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村个体经济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体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技术更新缓慢等。因此,在农村个体经济制度的变化过程中,搜寻新型有效的改进方法迫在眉睫。既然农村个体经济是过去的集体经济发展的分支,那么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也必然会重返集体化经济道路,要加强农民的合作意识,使农业经济迈向更有效率的发展道路,加快农村的工业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为例。首先,它为个体经济提供了可自行支配的劳动力市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农民们走出了集体经济,使农民能够自由地使用自身的劳动力,同时可以自主地规划自己的劳动方向及目标,因而提高了个体经济的被选择性。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肯定了农民的私有财产,并且为发展个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个体户包产之后,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农民所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当生产获益,总收入提高并有了积蓄后,农民往往会扩大投资方向,个体经济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农民们的优先选择。此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越来越普及,农村的商品市场释放出了大幅度的发展空间,这给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条件,促进了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集体化经济,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制度管理,进行集体性规划,由政府人员设立规矩,制定农业发展程序,完善经济制度,由广大农民群众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举报的合作经济。这种合作经济发展模式,将农村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相融合,尽可能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制度,把原来农产品生产的单元化转变成多元化。农村经济集体化道路就是将广大农民群众聚集起来,把个体经济替换为集体经济,使中国的农业发展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进而强化农业的机械化、工业化乃至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通过依赖集体的力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新打造农村的社会基础结构。农业集体化时期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起着借鉴作用,也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农村的“第二次大飞跃”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二、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利弊

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各有利弊,农村的集体经济有一定的优势,管理上更加科学化,生产上存在组合优势,组织的集体力量远大于个体力量,其这方面优胜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会得到提高,在合作中可以避免资源损失;集体经济更加利于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公平,快速发展农业;结合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依靠群众力量发展,大家利益可以得到保障;农户有了集体感,凝聚力更高;提高基层干部的榜样意识,建立和基层群众的联系。但集体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民的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导致在管理上不能够科学化、集体化,造成的效率不高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集体化容易使人民的自私心理膨胀,贪婪延续,造成恶性循环。个体经济尽管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个体经济规模不及集体经济,其资金存在不足,在发展中起步水平较低,初始的积累不足,加之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其经验和能力都不足以应对多变的市场。但个体经济为了取得竞争力,会使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加之创新能力不够,进而会影响生产。个体经济的产权关系没有得以明确,大多数的企业选择合伙制和股份制的形式进行经营,没有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经营风险扩大,阻碍个体经济的持续发展;管理不够科学,多数个体企业都是以家族模式进行经营管理,依靠家族的力量来克服企业的发展难题,没有外界的交叉融合,也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样的个体化管理会严重阻碍创新发展,会造成个体企业“一年合伙、三年散伙”的现象;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不够完善,在多数个体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很多的经营者在管理水平、法律能力、道德观念以及知识水平政治觉悟上还存在缺陷,并且没有及时进行学习补充,严重影响市场秩序和市场经济价值,危害社会安全;法制不够健全,在一些政策中颁布了对个体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得征收企业所得税,只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例,虽然初步解决了双重征税的问题,但是政策不等同于法律的健全;在政策中也存在不足,如效益好、发展好的产业会禁止、限制个体企业的进入;融资的渠道相对狭窄,一些金融机构为保险起见,不会轻易向个体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而且个体企业之间不能轻易进行融资活动,为了降低市场的风险和保护市场的稳健运营,国家对个体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的限制也很多。

三、改善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摸索实践过程,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个体经济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与发展。中国拥有着约七亿的农民,农业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改善新农村经济建设可以实行以下措施。首先,完善管理制度并且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都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完整的农业发展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在这方面应重视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强化人才的专业性培训,进而提高综合效应。在农业发展方面要时刻留意世界的需求,市场的需求,了解相关法律,了解WTO的开放市场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条例,在市场经济中利用先进人才来不断引导农业的科学发展。在管理上,创新管理开发模式,集体经济实行合作股份制,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合作式开发,实行奖赏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或者个人实行奖励政策,不断激励产业的创新发展。其次,干部要起带头作用。现如今,多数农民处于信息科技时代,拥有着一定的先进意识,但是却没有完整的可实行的创新体系,所以需要有干部起带头作用,使农户们在思想上得到解放,摒弃原有的小农意识,加强创新,并联系现在的信息时代,形成统一的发展思想战略。在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上,干部们应带头示范并采取引导措施,不断创新思路,从农产品的生产、宣传和销售中做到产量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再次,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国家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能够支持和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关注民生,完善资金扶持鼓励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制度和扶持政策。如进行生产条件的支持计划、改进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从高战略和世界的眼光出发看待农业,推广新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尽最大可能来实现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生产以及现代化信息科技销售渠道。这样的扶持政策不但可以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可以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集体与个体集合的不断发展,鼓励个体经济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个体经济发展高科技产品、出口创新产品、环保产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农村的生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崔佳 施皓文 于艇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中科技服务体系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景泰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针对景泰县地处沿黄高扬程灌区、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统筹安排,科学部署,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超前性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高新技术服务网络,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年”活动并建立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后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旱作农业技术、节水农业、设施栽培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保鲜包装储运技术等20余项农业高新技术。建成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2065家,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密切了农户、企业与市场的利益连接,形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协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有力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科技服务机制不灵活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长期以来形成政府部门推动,农技部门推广,忽视了农户主动参与。由于缺乏科学的激励办法,农业科技人中在技术推广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不能与自己的利益挂钩,导致科技人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最终是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经济实力不足,投资能力有限,一些高科技、高回报、高产出、高效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难以示范推广,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减小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3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

村级信息站点建设没有达到全覆盖,无法较好地给农民提供更方便、更全面的信息服务。信息站点覆盖了的地方,由于部分农民收入低,不能购置必要的上网设备和交纳上网费用,直接影响农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2.4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的科技水平和素质较低

多数农民科技意识淡薄,认识不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因而缺乏学习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使科技知识的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更加困难。

2.5科技示范点的带动力不足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存在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服务推广面窄,仅限于局部效益的提高,没有很好地发挥大范围的辐身带动功能。

3建议

3.1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在加强先进适用、幅射面广、效益显著的优良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方面作好以下10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及快繁技术;高产高效技术;退耕还林、可持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态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贮藏保鲜、包装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增效技术;新型设施材料等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减灾避灾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按照上述重点,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每年至少在两个以上技术推广方面有重大突破。

3.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根据资源特色和基础条件,突出重点品种,建立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使之成为新品种引进试种,新技术试验,新农药和新肥料试用、示范等综合作用于一体的基地,并逐步完善提高。把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成为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科技示范基地。培植大(大规模、大带动),高(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多种经济形式)的农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

3.3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努力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以科技兴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要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农科教结合的“主体”建设。农民是科技兴农的主体,政府要以各类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农函大、农广校为依托,建立健全科技培训网络。

3.4完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全县农业科技交流的总体构建和布局,理顺各种管理关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承包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技术服务。同时,要特别注重村级科技服务体系组织的建设,把各类科技协会、学会、研究会、田秀才、土专家联合起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能人为核心,产业为依托,科技为纽带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有组织地开展技术传帮带和科技推广服务活动。

3.5要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开展

要切实驾驶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为科教兴农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科教兴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找准切入点,共同推动此项工作。要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逐步建立起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专业人员和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6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信息服务网络

政府在鼓励和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时,积极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采取招聘优秀大中专(农业)毕业生等办法解决农业技术人员不足和断层的问题,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要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利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立足农村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情况的农村信息化道路,为广大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便利条件。

3.7要强化乡级农村科技服务

随着当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减免农业税收措施的实施,乡级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组织应充分发挥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将五大站(即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水保站、农机站)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催粮要款、计划生育转移到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上来,充分发挥五大站的职能作用,为全县农业和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

4结语

只有抓住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科技工作就有了坚实的落脚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才能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李翠萍 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科技综合开发服务中心

第六篇:种植业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巧家县种植业特征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

1.1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

巧家县人多地少,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在河谷地区、低二半山区,玉米、水稻667m2产量可达700~800kg;高二半山以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作粗放,有“种一遍坡,收一箩箩”的说法,当地农民还未得以解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而江边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桑蚕、花椒、核桃为主,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烤烟产业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巧家县烤烟种植面0.2万余hm2,年收购烤烟7万多担。但是巧家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基本县情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当前以粮为主始终是巧家县种植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2区域布局情况在不断变化

巧家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江边河谷地区是巧家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江边河谷地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反季蔬菜、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但一直以来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拉大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的直接原因。随着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情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巧家县进一步加快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从以前单一的品种逐步向名优特新品种发展。

2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巧家县江边河谷地区冬季的热量比较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反季蔬菜远销昆明、重庆、昭通、攀枝花等地。在今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在政策和市场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冬春季节作物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部门应该将种植业技术推广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完成,引起人们对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配合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层对种植业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同时应对外招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为推广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加大对种植业技术的投入,达到推广目的;在推广种植业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确定种植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在日常种植推广中,农技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种植业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快速培训种植户,从而促进其种植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2.2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引导农民对更多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大在种子、农药及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其附加值。巧家县的热量比较充足,土壤肥力较好,在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下病虫害也比较轻,因此和其他地区农民相比,该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少很多。但是新的种植技术得到研发和应用以后,农民应进行积极的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2.2.1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将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培训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意识到拓宽渠道的重要作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引导社会中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巧家县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中来,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2.2.2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农民种植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意不能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培训,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按照新的种植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展开培训。由于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所以必须通过实地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兼顾到实践方面,结合农民的基本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开教学培训,尽量缩短农民接受知识的时间,减少农民在这上面投入的费用,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最新鲜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有效掌握各项先进的种植技术。

2.2.3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培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技术员本身的能力及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对农民的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还应注重自身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提升广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水平的目的。

3种植业在巧家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种植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巧家县是立体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十里不同天,农业技术推广仍是农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更新对提升农业水平至关重要,今后巧家县着力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五大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云南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昭通路子。巧家县今后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利用巧家县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热区资源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大力发展以畜牧、反季蔬菜、花卉、核桃、花椒、蚕桑、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和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充分利用巧家县草地面积广阔优势,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巧家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林业物种种类多、低成本消耗、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发展木本油料和以野生食用菌、林药、木本香料、松脂松香及紫胶、特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及速生丰产林、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林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向西南开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农业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4结语

种植业技术直接影响着巧家县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农作物将会以先进为主要支撑,加大对种植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广种植业技术。此外,应该意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通过培训掌握先进的种植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巧家县农民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作者:晏鸿 单位:巧家县金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第七篇: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概述

农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以及人们广泛的关注,只有农村真正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国家稳定,提高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村经济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管理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重要的一环。当前新时代、新形势下,需要积极改变农村中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与时俱进,采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农村经济管理。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2.1网络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推广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管理的基本条件,农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经济管理重要问题。由于农村的地域问题,以及部分农民的意识问题,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没有条件,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要使用网络技术。尤其是在偏僻地区的农村,基本的交通条件公路都没有,网络设施建设更是不足。在农村存在着多种企业模式,不同的经济方式对管理的要求不同,对信息化的要求各异,虽然有些地方推行了信息化的手段,利用互联网科技管理农村经济,但是普遍程度低,没有专业性强的手段,没有相应的技术,信息化手段推广不足,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管理。

2.2实用性差,成本高

目前我国部分农村信息闭塞,不能接收到外面现代化发展的信息,无法共享现代化发展的成就,很难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加之中国的国情,大部分农村人选择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不足,发展人才缺乏,接受现代观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弱,无法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而且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狭隘,我国农村发展差距较大,有些农村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实行了城市化,但是有些偏远地方仍旧是传统的传播方式,没有普及信息化手段,有的即使开通互联网的技术,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有效使用。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中实用性不高。另外,在农村使用卫星网络比使用宽带的成本高出许多倍,农村的基本经济收入有限,成本的问题影响设施的建设,信息化手段无法发挥作用。

2.3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

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教育,无法利用有效的工具接触到信息化科技,更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需要人才为支撑,但是农村中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严重不足。而且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影响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3.1加强网络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推广

要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需要重视农村网络的基础建设,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网络设施,人口稠密的地区以及人口稀疏的地区,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结合当地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选择费用相当的宽带条件。对于提高农民的意识,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可以建立试点示范基地,用实际的方法让农民看到信息化的优势,了解信息化技术,从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农村地区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们的知识水平不同,政府可以结合当地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的,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利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农村的经济管理需要各部门进行配合,尤其是在信息的采集工作中,要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帮助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可以结合手机的使用,开发移动网络,使其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能够发挥作用。

3.2利用政府职能,加强财政支持

由于信息化技术投入的成本过高,部分农村地区收入过低,无法建立相应的设施,无法利用信息化技术,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财政上的支持,通过有效的调控,在资金上给予农村信息化的推广和使用的投入,完善农村的建设,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使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农村的信息技术问题。政府资金的投入是信息化应用的物质保证,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也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完善农村网络体系。

3.3积极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是专业性强的技术,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政府可以调拨专业的技术队伍到农村中去,同时加强培训,对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重点培训,普及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不仅农村中的相关财务人员,政府也可以安排对普通农民的培训,调拨资金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对农村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财务的操作方法,学习普通的计算机技术,使广大农民了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出其中可以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的人才。

4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经济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管理效率的提高需要信息化手段,加大对农村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作者:慕海菊 陈维兴 单位:莒县浮来山镇人民政府财政经管服务中心 莒县夏庄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