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十篇

时间:2023-03-31 19:09:56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1

阿尔泰山地区

阿尔泰山是新疆北缘的边界山脉,直线延伸约80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中部南坡位于我国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连绵至北塔山。中俄边境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是阿尔泰山的最高峰。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气流沿额尔齐斯河河谷进入阿尔泰山,形成主要降雨。愈向东南,随着山地高度降低,降水量也相应减少。山脉西段森林茂密,径流丰富。东段森林较稀,以草原为主,径流也较少,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发源于此。

该地区是新疆鸟类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地区,记录鸟种近300种。

中亚细亚荒漠区

这一区域包括北疆的准格尔盆地和天山西部的伊犁谷地。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东西长700公里,南北宽500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最高处超过1000米,最低处艾比湖湖面海拔仅189米。准格尔盆地可分为阿尔泰南麓平原、博乐谷地、艾比湖低地、天山北麓平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几个部分。

中亚细亚荒漠区是众多新疆特色荒漠类鸟种的重要繁殖地,是部分北方鸟类的越冬地。它地处鸟类迁徙路线的东、西分叉节点,东、西部的鸟种在这一地区汇合。

天山地区

由准格尔盆地西部山地、南天山、北天山、东部低山及其间的若干山间盆地组成。准格尔西部山地包括塔城地区的塔尔巴哈台山、萨乌尔山、巴尔鲁克山以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阿拉套山。南天山西起克孜勒苏河源,东到博斯腾湖以东,主峰托木尔峰海拔达7435米。北天山西起中哈边界,东到博格达山(海拔5445米)。东部低山包括巴里坤山、喀尔里克山(海拔4886米)。

这一区域贯穿东、西部,鸟种以山地繁殖鸟为特色,留鸟有短距离垂直迁徙的特点,低海拔前山地带是许多北部繁殖鸟的越冬地。

中央亚细亚荒漠区

包括塔里木盆地、罗布泊低地和东疆诸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东西长达1500公里,南北最宽处达550公里,海拔780米~1500米,大小水系144条河流汇入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东疆诸盆地包括了焉吉、吐鲁番和哈密盆地以及天山以北的三塘湖、淖毛湖盆地。

这一区域是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干燥少雨、日照强烈、温差变化大、多风沙天气。年降水量15毫米~65毫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冬季降水较少。

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偏小,但也是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越冬地区。如干旱而封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却是中国特有鸟类区域之一,有白尾地鸦分布。

昆仑山地区

广义的昆仑山包括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从帕米尔高原一直绵延到柴达木盆地西缘,长达1800公里。昆仑山地区西段南临中亚最干旱的荒漠区,北连喀喇昆仑和帕米尔高原与南亚相隔,山体巨大,一般海拔高度都在3500米~4800米。昆仑山地区东段以及阿尔金山地区西段海拔相对较低,与青藏高原连为一体。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2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知识1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初中地理知识2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略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镇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初中地理知识3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回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人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乐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位于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布最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创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周围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人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初中地理知识4气候

1.: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

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风.位置,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

5.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3

受花木盆景杂志社的盛情邀请,浙江省盆景协会会长鲍世骐、江苏苏州遂苑园主杨贵生、江苏常州职工盆景协会会长王永康、江苏南京职工盆景协会会长芮新华、安徽省盆景艺术大师樊顺利、福建莆田容园园主郭国廉、上海古盆收藏鉴赏专家申洪良、广东省盆景协会副秘书长邓孔佳、广东东莞真趣园园主黎德坚、湖北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李城、山东省盆景艺术家协会执行会长吉敦训、山东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春发、山东威海市盆景赏石协会会长刘泾沅和新加坡盆景协会会长林朝华等十四位盆景界尊贵的朋友欣然抵汉,在花木盆景杂志社社长万绍华、书记邱祉轩、总编辑熊俊龙等陪同下,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旅程。

4月19日下午,在参观完长江三峡大坝之后,我们便从宣昌市前往神农架林区。车过兴山县时,大山凉爽的气息已经隐隐拂来,清新中带着点神秘,让人心生向往。

眼望着车窗外云雾缥缈、碧色参差的远山近岭,不知不觉间,才突然发现两边的山岭越来越近,近到可以看清充满野趣的苍劲老树,甚至是灌木绿意横生的枝条。道路渐渐地变得曲折多弯,坡度也渐高了,一路相随的香溪河不知道何时已经成了一条在幽深山谷间婉转奔腾的溪流……水声清越,混合着青草、树木的淡淡清香,让人忘记了旅途的劳顿。

临近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为纪念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而建的神农祭坛,神农氏巨型牛首雕像立于苍翠群山之间,以大地为身躯,双目紧闭,似在思索自然和宇宙。祭坛一边的岭上,生长着一棵树龄逾1200年千年古杉――“铁坚杉”,树高36米,胸径2.45米,虽经历了宋、元、明、清历朝,至今仍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叶繁茂,气象万千。其主干直立,坚劲如古铜,叩之铿然有声,干身龟裂四布,满附苔痕,如凝聚着历史印迹和岁月风霜的斑驳画卷。虬枝四展,郁郁青青,仿佛一件天工造就的巨型树木盆景,黛色参天三千尺的壮美树相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夜里,我们宿于木鱼镇。朴实美味的农家菜,干净整洁的房间,灯火微漾的小街,向我们诉说着深山小镇的清静和美丽。

清晨起来,愈发觉得被群山环绕的木鱼镇如世外桃源,深深地呼吸一下,空气中依稀带有一丝清凉的甜意

上午,我们开始向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行进。随着山势海拔的逐渐升高,凉意慢慢袭来,车窗外的山岭间,时时有赭红色的红桦树闪过,待要细看时,却已经远了。在海拔2300米的大龙潭,我们第一次如此临近地看到了野生的金丝猴群,甚至可以触摸到这些国宝级动物那毛茸茸的前爪。

随着山路继续往上,森林植被特征愈加明显,杂树和灌木渐渐稀少,满覆山地的全是厚实的高山草甸。高山杜鹃尚未到开花时节,墨绿的叶簇正积聚着盛放的力量,而高大的冷杉和松柏则孤傲地立于其上,在山风云雾之间安身立命。到达峰奇谷秀的神龙谷时,我们才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神山的魅力,站在海拔近2800米的神龙谷口极目远眺,耸青叠翠的群峰由近至远次第展开,大气磅礴,雄浑无际,一如笔力深厚的丹青画卷,一种激荡心胸的感觉扑面而来。那山峦越至远处越淡,渐渐地半隐半现,只留得青痕一抹,直到缥渺得与云雾一体,再也难寻半点踪迹。凭栏俯瞰谷低,石林丛生如柱,云雾飘飞流转,山色变幻莫测,气象瞬息万千,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往上缓行,冷杉也少了,漫山遍野丛生箭竹,我们已经是在频临山巅的路上了,远远地可以看见华中的最高峰――海拔逾3000米的神农顶。

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板壁岩。板壁岩被誉为高山上的石林,这里怪石林立,没有人知道这些在箭竹林间突兀而出的怪石从何而来,状物写形竟然栩栩如生,可谓一石一景,姿态万千,令人一步一叹。据说板壁岩正是神秘莫测的神农架野人出没之地,科考人员甚至在这里寻找到了野人居住的洞穴,可惜我们无缘得见。

离开板壁岩,沿原路返回,我们循着清澈的水声,去寻找香溪的源头。

如果说神农谷展示着神山的壮丽,那么香溪源则表现着神山的秀美。一进入香溪源景区,映入眼帘的便是山峦环抱的碧绿谷地里,那飞雪乱银般晶莹透彻、浪花翻滚的溪流,在绿树掩映中奔涌而过。沿着溪边的山石小径,逆着溪流拾阶而上,香溪一路伴随着我们。随着不同的山势,溪流在山涧中时时变幻出万千的姿态来,时而宛转流淌,时而飞瀑直泻,时而如白练飞舞,时而似溅雪千堆,水声潺潺中让人体会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意。到了香溪的源头,才知道原来这水来自地下。那泉水青碧如翡翠,用手一拂,掬水一饮,沁人的清凉直入心脾,让人难以忘怀。

4月21日清晨,我们辞别美丽的神农架,一路欢歌笑语,下午返回到武汉。其时天色尚早,我们来到李城先生的私家盆景园――山茅草堂,一睹为快。

山茅草堂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墨水湖畔,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盆景园之一,也是中国知名的私家盆景园。步入园中,满眼碧色,千姿百态的苍松翠柏和杂木作品展露着各自的风韵。规格大中小型均有,大者巍然,小者玲珑,各有其特色。作品造型或苍劲凝重,古风郁郁,或自然清新,雅致宜人,或虬曲多变,鬼斧神工,生动而纷繁的树相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李城先生带领着我们欣赏着作品,不时作着介绍,沉迷于盆景艺术研究和创作多年,这里的每一棵树有着怎样的故事,他都是了然于胸的。李城先生还欣然将一件小型的系雨川真柏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来自新加坡的林朝华会长。

除了优秀的盆景作品,园中还有不少秉赋不凡的上好桩坯,、面对佳材,大家三五成群,一边品味香茶,一边相互交流探讨养护和创作手法,可谓谈笑风生,其乐鬲虫鬲虫。

次日上午,我们参观了湖北省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曹志振先生的楚天盆景园。楚天盆景园依沙湖而建,园中奇松苍苍、古柏青青,造型生动的作品和优秀的树桩素材让人时时停下脚步,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离开楚天盆景园,大家意尤未尽地再次来到山茅草堂,和湖北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的朋友们欢聚于园中,共同欣赏国内享有盛名的盆景创作大师樊顺利先生做现场创作表演。樊大师以娴熟的手法和精妙绝伦的构思,让看似平凡的作品展现出最美的树相,焕发出更加鲜活动人的魅力。这场盆景创作的视觉盛宴,让大家着实大开了一番眼界。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4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 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我省盆地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我省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气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立冬时节的我省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四川盆地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则会出现冻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损失。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尚多在8℃至9℃,小麦油菜仍可缓慢生长,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冻害。大雪期间,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时期。这时,盆地气候还有多雾的特点,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俗话:“十雾九晴”。雾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阳光会显得格外温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工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哩!我省盆地冬暖显著,隆冬1月,三峡以东霜雪交侵,常有冰冻, 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气温却很少低于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区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气温在可达零下3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则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加之逆温效应十分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能够良好生长。盆地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不春生产,也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柑桔,生长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温高于15℃,盆地内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满足,副热带植物也几乎应有尽有。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几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时节,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所以,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省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盆地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川西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省境东、西两部雨量虽然差异不大,但是东部云密雾重,西部阳光灿烂,天气迥然不同。盆地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春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二十四节气和文化

我国民谚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中国农民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有关的民谚。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5

青海是我国主要沙漠化省区之一,沙化土地分布在6个民族自治州的18个县(市、行委),西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茫崖行委,东至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形成了柴达木盆地沙区、共和盆地沙区、青海湖环湖沙区和三江源沙区,沙化土地面积1250.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4%;并且沙化土地大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三江源地区荒漠化沙地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整个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易沙化、难治理。

为加快全省防沙治沙进程,编制了《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规划在10年内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禁保护、封山(沙)育林(草)和工程固沙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80万公顷,由此青海拉开了新一轮防沙治沙的大幕。

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东岸和三江源地区,地域差异很大,正是这个原因,大部分地区采取了宜造则造、宜封则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措施来恢复和保护植被。对三江源沙区,实施以休牧还草为主的封育措施,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沙化土地植被的自然恢复。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人为活动较少的乌图美仁、大柴旦、沙区划定封禁保护区,进行封禁保护;对盆地中部和西部的沙漠绿洲周围,在保护好现有植被和绿洲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人工造林规模,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林网,建成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对共和盆地沙区,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移民、禁牧、全面封育等措施,并在条件较好的地段实施人工造林,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青海湖沙区则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理措施,加大治沙力度。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青海省防沙治沙事业多策并举,大工程带动防沙治沙成效显著,正在实现着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等国家项目的实施,沙区的沙化土地格局发生了新变化。据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由1255.8万公顷减少到1250.4万公顷,5年减少5.4万公顷,年均减少1.1万公顷。2014年全省投资8707万元,完成防沙治沙面积91.59万亩。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共和盆地沙区的沙化土地发生逆转,其中黄河源头沙化土地减少量最大,为4.1万公顷,环青海湖沙区及周边地区的沙化程度也在减轻。

2013年4月海晏县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先后在都兰、贵南、共和、格尔木和海晏建立了全国防沙治沙县级综合示范区,5个示范区处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沙区,沙化面积大,林草植被稀少,风沙危害严重,生态区位极其重要,仅2014年就在这5个县市实施1.33万亩规模的沙区造林项目。海晏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地点位于青海湖东北岸的克土沙区,建设总面积1400公顷,建设主要内容是工程固沙造林。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沙漠之一,也是青海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4242.5万亩,占全省沙漠总面积的75.6%。海西州依托自然保护区建设,先后建立了柴达木梭梭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托素湖、诺木洪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里哈图部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75万亩,并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草)、工程固沙、公益林营造,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34.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4.5万亩,封沙育林79.69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834.03万亩,累计完成投资达10个亿。2013年开始投资5000万元,将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大柴旦行委、都兰县夏日哈、乌兰县金子海、茫崖行委5个沙化地列入国家重点封禁保护区,封禁保护面积达618.7万亩。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6

很多的时候,死记硬背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需要找到正确的思路以及灵活记忆。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1(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2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

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

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

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3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及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4一.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5高中地理影响气温的因素及降水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6描述高中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高考地理大题的模板答题7影响雪线高低的地理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7

A.桂、湘、鲁、秦 B.云、甘、黑、新 C. 粤、鄂、鲁、秦 D.桂、鄂、冀、陕8.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少数民族( )A.54个 B.55个 C.56个 D.57个9.我国面积的盆地和平原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C.柴达木盆地、东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华北平原10.我国海拔同时被誉为“聚宝盆”的盆地是(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柴达木盆地11.我国领土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属于 ( )A.x藏自治区 B.黑龙江省 C. x疆维吾尔自治区 D.海南省12.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 A.东南、西南、西北 B.东北、东南、西南C. 西南、西北、东北 D. 东北、西北、 东南13.我国水资源不均, 缺水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14.2010年我国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四大密集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属于( ) A.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B.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C.沿亚欧大陆桥 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D.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15.水、土是立国之本,我国水土资 源的分布情况是( ) A.南方耕地多,水资源少 B.北方耕地多,水资源多C.南方耕地少,水资源多 D.北方耕地少,水资源少三、综合题(共35分)16.读“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内容:(5分)

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邻国: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海峡: G__________ ___________。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高原B.高原: F.盆地I.平原(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流经青海、四川、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等9省区,在下游形成了世界上的的“”。18.下图是“长江水系示意图”,读后填出图中数码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7分)

① 长江发源地________山脉;②长江注入的海域_________海;③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_________;④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___________;⑧长江支流_______江;⑨长江支流_______江;⑩长江支流_________江。 19.读四省区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5分) (1)4个省中, ①________是省, ②省的简称是______,③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2)4个省中,有热带面积分布的是______和___ ___。2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4分)(1)图中字母代表的海洋名称:A为 海; B为 海。(2)图中字母表示的半岛名称:C为 半岛;D为 半岛。21.读“我国工业基地及铁路干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8

作为有严格定义的科学术语,“山”是指陆地上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形态。其一般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上,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它以较小的山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后者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下)。

如从高度上划分,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山,海拔3500米~1000米的为中山,低于海拔1000米的为低山。

根据山的形态与组合,又衍生出许多专业名词。如高大的山为山岳,不高的山为山冈(丘陵),多山的地带为山地,呈条形脊状延伸的连绵高山为山岭,由多条山体组成呈线状延伸的山体为山脉,由成因相同并沿着一定走向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为山系。除此之外,以高原为主体,但其与山脉、山系呈复合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亦被称为山原。

依成因不同,山又可以分为褶皱山、断块山、侵蚀山和火山等许多种类。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大尺度褶皱山系。

中国山地的分布格局

世界山地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两组巨大的构造山系地带:一为环太平洋两岸的构造山系地带,二为横亘于非洲北部、亚欧大陆南部近东西走向并在其东段形成一向南凸起的弯弧状构造的山系地带。这两大构造山系带是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地貌形成受两大构造山系地带强烈影响的国家,但前者的作用仅限于台湾岛的隆升与高山地貌的形成,而后者则造就了我国西部极为高耸的山原地貌形态,成为我国现代化地貌的主要建造者。

在后一构造山系地带形成中,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该地带的中心位置。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过程中,断裂的印度洋板块碎片在印支与海西运动时期、燕山运动中期、燕山运动晚期以及最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分期依次撞向欧亚大陆,其时间长达亿年之久。在碰撞处由北至南,形成了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唐古拉―他念他翁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脉和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令人惊异的是,在这数组近似平行的山脉西端,各山脉地壳增厚、宽度急剧缩减,最后扭结于帕米尔山结。而在其东端,在刚性极强的扬子地块强力阻挡下,原近东西走向的数组山脉并行南折,形成奇特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

这数组高大山脉与其间相夹的高原、盆地与谷地共同构建了平均海拔4000米~4500米,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包含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14座8000米以上雪峰的、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山原,即现在被称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山原,在地势上构成了我国的第一级阶梯。

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巨大推举力不仅将青藏地区从海下托举至世界之巅,而且还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同步隆起,特别是后期阿尔卑斯运动中,新生代强大的喜马拉雅运动又激活了早期隆升形成的古老山脉:昆仑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秦岭、天山与横断山,造成这些山脉的进一步隆升。它使青藏山原北部与东部和东南部相邻地区形成平均高度在海拔1000米~2000米之间的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我国西部这两级由山原构成的高地,与我国东部地势处于第三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由平原、盆地、丘陵构成的低地,形成全然不同的地貌区域。后者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较小,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地形准平原化,地面仅有一些断续分布的、早期阿尔卑斯运动――燕山运动形成的残留山体。

但是如果从山系的走向与成因分析,我国山地可分为东、西两大类别,其分界线与第一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并不相同,该分界线北自贺兰山脉,向南经六盘山、龙门山至横断山山脉东缘。该界线东西两部具有全然不同的山地地貌景观。

西部地区如前所述山脉与盆地走向以北西西向为主,其高大山脉平行排列,中间隔以盆地、高原。自北至南为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阿尔金―祁连山山脉,柴达木盆地,昆仑―巴颜喀拉山脉、羌塘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喜马拉雅山脉。

东部地区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则多延北东―北北东向分布,其大都为陆内造山运动――燕山运动的产物,在此山地已不占主体地位,盆地与丘陵占据了绝大部分地区。其自西向东相间分布着:海拉尔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省盆地―滇中(昆明、宜良、陆良、曲靖、玉溪、通海、建水)盆地,大兴安岭―燕山―吕梁、太行山―巫山―大娄、武陵山―苗岭―六昭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桂中、南宁盆地、张广才岭―长白岭―千山―黄山―幕阜、九岭山―罗霄山―云雾山,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明山―仙霞岭―武夷山―九连、莲花山,浙、闽东部沿海平原―潮汕平原。

这样就可以清晰看出我国的山系形成了一个向北西敞开的宽口的斜V形分布格局。其西侧由数列北西西走向的高大山脉组成,东侧则由北东走向断续相连的中低山与丘陵组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位于我国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古老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系形成一独特的山地走廊,将两组走向不同的山系连接起来,形成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生态意义的中央山脉。

中国山地与气候

气候系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其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山地由于海拔的差异、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气候,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为高度、方位与地被。

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约降低6℃,而降水则随海拔升高而递增,但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则随高度增高而递减,所以高山地区气候随着高度的变化依序形成若干垂直气候带,就如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一样,这种环境条件就造成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异。

除此之外,山地与山地间河谷的走向,也直接影响着区域气候。在我国东部横亘东西的山地阻挡了冬季北方寒流的南下,造成其南坡形成相对温暖的气候环境,例如秦岭南坡的汉中地区。又如与海洋暖湿气流运移方向相似的山岭谷地,常常成为海洋暖湿气团运移的通道,使海洋气流沿谷地深入到内陆,如横断山脉。而横亘在海洋气流运移路径上的山地,其迎风坡往往成为降水充沛的坡面,如东喜马拉雅南坡的“中国雨都”巴昔卡,年降水量高达4494毫米。而背风坡下部的谷地,则因越山后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而形成干热的河谷,如元江下游谷地,年降水量仅有800毫米。除此之外,山顶特殊的突起地形,又会产生大风、寒冻等山顶气候效应,使之形成独特的山顶生态系统。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各种类型的山地气候几乎均有分布。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气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于我国的青藏山原以平均海拔4000米~4500米的高度在对流层二分之一处构建出一个约250万平方公里的陆面,其对缘于海陆热力交换这一机理的大气环流特别是亚洲大气环流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我国以青藏山原为主体的山地,在大尺度上对我国与东亚南亚地区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影响有四:

1.青藏山原强大的热岛效应使之形成了夏季高原四周气流向高原幅合,冬季则从高原向外辐散的高原季风现象。高原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因而导致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南亚干旱与半干旱荒漠气候带中出现了一块具相当面积的湿润多雨区。

2.青藏山原季风加强了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现象和西半球间空气、水分、动量与能量的交换,诱发及增厚了南部对流层低层的西南季风,使该季风向北运移一直影响到高原内部与我国东南部地区。

3.高原季风同样加强了亚欧大陆与东南部、南中国海和西南部阿拉伯海气流间的交换。使东南季风向西影响抵达高原东缘,并沿高原东北缘深入到祁连山地,使森林沿山地一直分布至东祁连,而阿拉伯海气流亦向东影响到山原西缘与新疆西部,造成了上述地区冬季的降水天气。

4.山原腹地作为四周气流辐合的中心,成为青藏山原水平方向干旱与寒冷的极点,青藏山原水热组合条件环绕着这一极点所产生的梯度变化,造成青藏山原生态系统独特的高原极向地带性。

总而言之,我国典型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我国青藏山原对大气环流的强大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中国山地生物多样性

中国不仅山地众多,面积广阔,而且各山地走向、基质、形态、高度、分布方位、形成时代各异,类型丰富多彩,再加之中国成陆久远,现代生态系统有着古老绵长的演变历史,所以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不仅异常丰富,山地物种种数约占世界的10%,而且独具特色,堪称世界山地的一朵奇葩。

生态系统极其丰富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在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根本。我国幅员辽阔、山脉纵横,自然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纬度、经度和垂直三向地带性。在水平分布上的经度方向上,由于受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气候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于是形成了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种气候区域,使我国的山地基带生态系统拥有森林、灌丛、草原、荒漠等地球大型陆生生态系统的所有类型。在水平分布的纬度方向上,东部湿润地区从南到北随着热量的变化各基带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化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针叶林等类型。

在垂直方向上,不同基带的山地又形成各自不同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带谱,其以雨林为基带的热带山地最为完整。但遗憾的是在我国北纬23°26′北回归线以南没有一座超过海拔2000米的山地,所以理论上我国不存在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带谱。庆幸的是在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由于水汽通道的强烈影响,热带季风气候沿谷地延展至北纬29°的南迦巴瓦峰南坡坡麓,使这里发育了北半球分布最北的雨林。我国因此拥有了生态系统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山地,其从山麓的海拔600米上至峰顶的海拔7782米,沿坡依序发育着低山季风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山半常绿阔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高山常绿革叶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缘、高山冰雪等山地生态系统。

但最为奇特的还是巨大的青藏山原,在这里它打破了低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将三向地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地带性组合,并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从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经高寒灌丛、高寒草甸至高原寒旱中心――高寒荒漠过渡的高原极向地带性。

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型生态系统而例,我国山地含有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高山冻原、高山草甸、高山冰缘、沼泽、水生等25个生态系统类型,其中生态系统丰富程度可谓世界山地之冠。

物种丰富且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众多

我国人口众多,平原与盆地甚至许多山地均为人类所拥塞,所以就野生生物物种而言,除一些湖泊、河流、海洋的鱼类、两栖类、水鸟和少量哺乳动物,大都生长与栖息于我国山地。总计哺乳动物约500种,鸟类约1200种,爬行类约380种,两栖类约280种;苔藓植物约2200种,蕨类植物约2600种,裸子植物约200种,被子植物约25000种,真菌约8000种,分别占世界该类生物总数的11%、13.2%、5.9%、7.4%、9.5%、21%、26%、10%、11.6%。所以就物种丰富度而论,我国是世界上10个具有巨大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山地生物物种中,特有现象特别明显,含有许多仅生于我国的特有种,甚至特有属、特有科。例如哺乳类就有73种,鸟类99种,爬行动物26种,两栖动物30种;分别占其总种数的14%、8.3%、6.9%和10.8%。而在植物中苔藓植物有8属,蕨类植物有5属,裸子植物有8属,被子植物统计达235属,植物特有种估计达15000种~18000种,分别占其总属与种数的1.6%、2.2%、2.5%、7.5%和70%~80%。

其中还包括许多种群数量已存不多且极为珍稀的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普氏原羚、矮岩羊、绿尾虹雉、蓝鹇、褐马鸡、鳄蜥以及银杉、百山祖冷杉、金钱松、巨柏、台湾杉、显脉金花茶、太行花、君苑菊等。我国是世界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丧失最严重的国家,200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达50%,而今日包括人工林在内才仅有21.63% 。山地灌丛、草原、草甸等自然生态系统也严重退化,这直接导致了山地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山地濒危植物物种已达4000种~5000种之多,其比例高达15%~20%,高于世界水平。已有数以百计的山地高等植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植物种濒危名录》,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以保护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已迫在眉睫。

青藏山原:

高山物种的重要分化中心

我国青藏山原特别是其东南边缘的横断山区奇特的地质形成历史、复杂的周边界面条件、多样易变的高山气候和强烈的太阳辐射、缺氧等高山环境,使之成为世界山地特别是高山物种极其重要的分化中心,对于世界山地与极地生物区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动物界中构成青藏山原动物区系的两种主要成分即:分布于高原东、南边缘湿润山地的横断山―喜马拉雅型地理成分和分布于高原干旱腹地的高地型地理成分均是在山原隆升过程中分化而成。前者起源于青藏与其东南缘地区的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山地湿润森林环境的东洋界动物群,后者则起源于青藏与西北毗领地区亚热带、温带的干旱荒漠与草原的古北界动物群。

在横断山―喜马拉雅型地理成分中哺乳类的白唇鹿即是我国南方山地黑鹿属的地理分化种,而黑麝、喜马拉雅麝是麝属在这些山地的地理分化种。类似的动物还有喜马拉雅塔尔羊、长爪、蹼麝、橙腹长吻松鼠、灰腹鼠、锡金松田鼠、四川田鼠。鸟类中最有说服力的当属角雉属,青藏山原与东南缘为该属的分化中心,如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白尾梢虹雉均产于该地区。在两栖类中,这是角蟾、齿突蟾和齿蟾的现代分布与分化中心,集中了上述三属的绝大多数种类。

高地型地理成分的演化和形成与山原隆升过程中气候的寒旱化和冰期的寒冷气候有关,如哺乳类中唯一的青藏山原特有属――藏羚就与中亚荒漠山地中的高鼻羚羊属亲缘接近,很可能是在中新世从山羊亚科分化出来。而牦牛则是上新世从牛亚科分化出的高地种。作为山原动物分化的最好例证是鼠兔属,该属26种竟有7种分布于此。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和藏狐等。鸟类中的藏雪鸡、高原山鹑、毛腿沙鸡、藏、红头灰雀、红眉朱雀、赤朱雀、褐翅雪雀、白腰雪雀、棕颈雪雀和棕背雪雀等均是山原所分化出的种。对于两栖和爬行类变温动物而言,山原环境已过于严酷,所以仅有高山蛙、蟾蜍、沙蜥、青海沙蜥和温泉蛇等少数耐寒物种产生。

在植物方面,位于青藏山原东南边缘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区被称为高山植物物种分化的加速器,这应该与山地隆升迅速、环境变化剧烈特别是高海拔的强辐射有关。其最著名的即是这里是世界四大著名的花卉植物杜鹃、报春花、龙胆和绿绒蒿的分化中心。如杜鹃花科的杜鹃属,全世界共有967种,而青藏山原东南缘山地就集中分布了近400种。其从低海拔林下生长的常绿大型叶的常绿乔木状杜鹃,到高山密被鳞片的常绿小叶杜鹃,以至低矮伏地的落叶杜鹃即生动地展现了高山植物的分化过程。报春花属全世界约有500余种,而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就有200余种。龙胆属全世界亦有500余种,在此分布的也有200余种。而名声最大的被称为蓝罂粟的高山花卉植物绿绒蒿属,全世界仅有49种,而48种分布在青藏山原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无疑是该属植物的分布与分化中心。

其实在这里分化的不出名植物早已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仅特征属就有135个。在植物区系上它被科学地命名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它们是世界山地植物家族中极为显赫的成员。

青藏山原

影响周边山地生物多样性

由于青藏山原诸山脉是横贯于北非、南欧、南亚及东南亚巨大构造山系的一部分,该山系又通过与之相交的其他山脉形成一幅巨大的山地通道网络,故使各地山地生物物种沿山地通道扩散、交流。而作为高山物种分化中心的我国青藏山原特别是其东南边缘特产的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植物沿通道外迁更对周边山地植物区系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向西,青藏山原通过帕米尔山结与兴都库什、帕米苏斯山脉及伊朗高原诸山脉至欧洲高加索和阿尔卑斯山脉进行着物种交流,这些山地共有众多高山植物,如高山唐松草、驴蹄草、雀舌草、草原老鹳草、短柱鹿蹄草、单侧花、水晶兰、高山露珠草、禾叶繁缕、金露梅、柱腺茶子、高山葶苈等。

向北和东北,青藏山原亦通过帕米尔山结经天山、阿尔泰山、唐努山、外兴安岭,或向东北经秦岭、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与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山地相连,它们共同生长着西伯利亚刺柏、白桦、西伯利亚蓼、少花紫草、阿尔泰葶苈、柔毛拟南芥、四裂红景天、球茎危耳草、柱腺茶子、高山绣绒菊、鲜卑花、甘肃铁线莲等诸多高山植物。

特别是令人感兴趣的是形成于青藏山原东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地物种,向东北方向经岷山、秦岭、太行山和我国东北长白山、朝鲜太白山在冰期陆连时进入日本,对日本植物区系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据吴征镒先生统计,喜马拉雅与日本共有植物有48科、110属、114种,以至植物学家把喜马拉雅与日本区系归入东亚成分,下分为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日本两个变型。

这个有趣现象也出现在我国宝岛台湾。研究表明其高山与亚高山植物区系与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此外我国的高山植物,特别是青藏山原的高山植物,还对间冰期和冰河期新形成的环北极植物区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以两地共有的众多北极高山植物区系物种、属,如冰岛蓼、西伯利亚蓼,岩须、杉叶杜、越桔、岩梅、马先蒿、虎耳草、茶子等属植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最后要谈及的是青藏山原向东南沿横断山东南途脉延伸到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山地通道。尽管其山地东端现已为海相隔,但是就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是与我国青藏山原东部缘相对的杜鹃的另一个分布中心(291种,占全属数的30%)而论,不难看出该巨大山系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上的深厚历史渊源。

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转变观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王国,又是极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因此山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山地的珍稀物种,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整座山系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山下沿河城乡免遭洪水与泥石流的侵袭,宝贵的降水才能得以保持,通过小溪大江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洁净饮用水。所以应把保护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放到保护我国国家生态安全的层面来看,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必须与此相连。现今我国的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并不乐观,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1.63%。但实际上其中包括许多平原的人工林,山地上的森林也有许多属人工营建的用材林,而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山地大部分的天然林都是经过长期人工活动强烈干扰的次生林,真正的原始天然林与自然演替接近顶级状态的天然林十分罕见,所以我国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涵养功能处在一较低的水准。为此,保护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必须放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上,在人工辅助下尽快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并向顶极群落森林演替。也只有这样,我国山地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整体规划、科学布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平原与低山丘陵甚至许多山地均遭到人类的高强度开发,自然生态系统荡然无存。所以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保护我国山地的生物多样性。但我国在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时,为管理方便,多从行政管理角度考虑来设置,这样就使我国一座座山体、一条条山脉被人为分割为许多部分,分由不同省区、市县主管部门管理,这对山地生态系统实施完整有效的保护管理十分不利。为此,应根据我国山系的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特点,统一规划,以山系为主体制订科学的保护规划,并据此设立跨省区、市县的保护区联合管理机构。在该规划实现之前,现在可依据山地生态系统的归属,建立保护区群的协作管理体制,统一规划,互通信息、合作管理,此方案可在秦岭山地首试。

关注节点,保障联通

我国山脉纵横,并且已形成相互联通的生物迁移网络,这在平地通道已为人类活动基本阻断情况下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流的最后生命通道。为保障这些山地通畅,必须特别关注其为人为活动阻断的节点,制定专项计划恢复其畅通。其最重要的节点应是秦岭与岷山和秦岭与大巴山的结合点,我国秦岭与四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众多动物种群的交流在此被中断。为此应认真考虑能否将三地的保护区联结起来,逐步恢复两区山地动物往来的通道,以保证这些珍稀动物的正常繁衍。就物种而言,迁徙能力较强的川金丝猴可以作为试点物种。

有效保护,科学利用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9

引言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的重要依据。由于和田地区地处偏远且工程规模相对较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于和田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尚不全面。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内地省市对口扶贫等因素的支持下,和田地区的工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勘察项目涉及各行各业。笔者通过在和田地区近三十年生产实践活动,对和田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做个大概介绍,仅供在和田地区从事勘察的同仁参考。

1和田地形、地貌概述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越昆仑山抵藏北高原,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腹地,与阿克苏地区相邻,西部连喀什地区,西南枕喀喇昆仑山与印度、巴基斯坦接壤,有边界线210公里。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和田地区南部昆仑高山成弧形横贯着东西,峰峦重叠,山势险峻。北坡为浅丘低山区,峡谷遍布,南坡则山势转缓。山脉高峰一般海拔为6000米左右,最高达7000米以上。由于气候干燥,山区荒漠高度一般达3300米,个别地段可达5000米,南北坡雪线分别在6000米和5500米以上。在昆仑与喀喇昆仑的地理分界处断列形成林齐塘洼地,发育着现代盐湖与盐碱沼泽,形成高山湖泊。自山麓向北,戈壁横布,各河流冲积扇平原绿洲继续分布,扇缘连接塔克拉玛干沙漠直至塔里木盆地中心。麻札塔格古余山余脉残留于北部沙漠区西北,海拔430米。地貌单元可分为:1、最高山带:海拔5200~5500米,是现代冰川和永久积雪带,多由坚硬的变质岩、花岗岩等古老岩石组成,山势雄伟。2、高山带:海拔4200~5200米,一般为裸地。有大量古代冰川遗迹。如策勒亚门的古冰碛、马库卡尔塔西河源头的冰斗区及克奇克库勒冰碛湖。倒石堆、坡面雪蚀泥流在各主体山脉的北坡比比皆是。3、亚高山带:海拔3400~4200米,有较深厚土层,山峰母岩,岩壁陡峭,山坡有明显的侵蚀切割,山势起伏大,一般坡度20~38度。4、中山带:海拔3000~3400米,山势起伏较大,山峰明显,但山顶轮廓浑园具有准平原地貌,覆有很厚的黄土发育形成的草旬草原土类型。分布着辽阔的优良草场,是和田地区重要牧业基地。5、低山带:海拔2200~3000米,山势平缓,覆盖土层很厚,大量堆积着昆仑黄土,在河流沿岸阶地上分布着农田,是农牧结合区。6、山麓倾斜平原:海拔1250~2200米。海拔1700~2200米为粗沙及砾石覆盖的戈壁,着生稀疏超旱植被,海拔1450~1700米为的粗砾戈壁,海拔1250~1450米,古老绿洲分布区,也是和田地区的主要工程建设区。7、沙漠区:海拔1250米以下的北部地区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局部着生耐旱植被。 2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和田地区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河流大都是内陆河。一般可划分为皮山、和田―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及羌塘高原湖区等5个内流区。此外尚有流入印度的奇普恰普河外流区(年外流水量2.93亿立方米)。

平原区流区有大小河流36条,引用灌溉和人畜饮水的有30条。全地区年均地表水径流量为73.352亿立方米。其中皮山内流区径流量为7.065亿立方米,和―墨―洛内流区径流量为45.094亿立方米,策勒―于田―民丰内流区径流量为21.193亿立方米。另外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共有水资源9.43亿立方米。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两条河水占全区各河总水量的61.2%。两条河在阔什拉什附近汇合而形成和田河。和田河由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注入塔里木河,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和田河每年汛期向塔里木河输水12亿立方米左右,对维护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地表径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积雪融化及部分高山降水,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较大河流补给的高山冰川,雪线高,来洪晚、量大、持续时间长,如玉龙喀什、喀喇喀什河;较小河流补给的中低山积雪及降水,来洪早、量小、持续时间短,如尼雅河、杜瓦河等,3~5月地表径流仅占全年的9.3%,为枯水期,6~8月的地表径流量则占到全年的75%,为洪水期。不同年份的地表径流量相差也很大,年平均径流量上下浮动在20~40%。

【地下水】由于历次造山运动,昆仑山脉受到强烈挤压,地层褶皱、断裂,山岩破碎,河谷下切,山体风化,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多属第四纪松散砾层与砂砾石层,河床覆盖层厚,粒粗、坡陡,水的下渗流速快,渗漏量大。山地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是高山降水、融冰、融雪,前山与低山丘陡带以融雪降水为主,并以地下潜流汇入河川径流。平原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是河道渗漏补给,灌溉渠道渗漏补给,田间入渗补给,水库蓄水补给,其他还有河道潜流、泉水、井水、灌溉水回归的重复、降雨等补给。和田地下水流向均是由南向北。315国道以南埋深在50~60米,以北5~30米。全地区地下水年溢出径流量为11.92亿立方米(为可重复利用的泉水),不可重复利用的河床潜流为1.661亿立方米。

【冰川】和田地区南部山区处于昆仑山脉中段,整个山体由北往南急剧升高,慕士峰海拔6 638米,是和田地区最高峰。从喀喇昆仑山口至喀山口全长170千米的山区,大部分为冰雪覆盖,是现代冰川发育与分布区。昆仑山脉的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喀拉喀什河到克里雅河之间约400千米的山区,它属大陆性山岳冰川,雪线高、规模大、融化速度缓慢,是我国最大的冰川区之一。中昆仑山脉北坡的最大的玉龙冰川长25千米,面积251.7平方千米。全地区冰川面积11 447平方千米,占全疆冰川面积的43.9%。冰川水资源储量11 400亿立方米,年补给地表水约14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20%。南部高山区冰川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内陆河流的源头,也是和田主要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

3城市工程地质条件

和田地区辖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7县1市。全地区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

本区位于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地貌上属昆仑山前的倾斜平原。地势平坦,微向北倾,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在上覆厚薄不等的粉土之下为巨厚的卵石层,地层大都以粉土――卵砾石的二元结构形式存在。

【和田市 和田县】市县城区合一,位于玉龙喀什河西岸的II级阶地上, II级阶地高出河床3~14m左右,地势由南向北微倾,高程为1328.5~1393.3m。地质构成简单,表层主要为灰黄色粉土,底部含少量礓结石,厚度3~17m。其下为单一大厚度卵砾石层。以和田县人民法院审判楼、住宅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较低并随深度有增大趋势,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5,;

孔隙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塑限一般小于8;

局部地段有轻微湿陷性,表聚性明显;

一般为中等压缩性土;

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20~14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皮山县】皮山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山前倾斜平原,地势平坦,高程1366.7~1384.72,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上部为厚度在8~20m的灰黄色粉土,其下为单一大厚度卵砾石层。20m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西南部新城区为卵石地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300~400kPa。

以皮山徽商大厦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有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9;

湿陷系数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变化较大,具轻微湿陷性;

中等~高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10~12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墨玉县】墨玉县城位于喀拉喀什河以西的冲积平原上,表层主要为灰黄色粉土,底部含少量礓结石,厚度12~21m,其下为单一大厚度卵砾石层。地下水埋藏条件:城区东部较浅、城区西部较深,地下水埋深4~12m。以墨玉县人民检察院技侦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5;

孔隙比有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7;

中等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20~15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洛浦县】洛浦县城位于玉龙喀什河东岸20km处,地形南高北低,地面标高1338.4~1347.6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以粉土、卵石为主;粉土厚度17~26m,颜色随深度变化,灰黄色-黑灰色-灰色,含少量有机质物,下部有20~40cm的青灰色细砂薄层。除城区东部部分区域外,大部分为轻微~中等液化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城区西部较浅、城区东部较深,地下水埋深2~7m。以洛浦县沙陀小区廉租房小区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高,液限小于2,大部分为流塑状态;

重度一般为16左右;

孔隙比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变化较大;

塑限变化较大;

大部分场区为轻微~中等液化场地;

中等~高压缩性土,以高压缩性为主;

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90~11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策勒县】策勒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海拔高程1425.33~1448.24m,地形平坦,微向北倾。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其表层为灰黄色粉土,厚度5~10m,局部地段为粉土、卵砾石互层或以透镜体方式存在。其下为巨厚卵石层。25m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以策勒县国税局职工周转房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0.8~1.1;

塑限一般小于8;

中等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粉土120~140kPa,卵石300~40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于田县】于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地形平坦,微向北倾。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表层粉土厚度在13~20m之间。地下水埋深在10m以下。以于田县工商局办公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有随深度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9;

具轻微湿陷性,表聚性明显;

中等~高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10~12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民丰县】民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城市面积较小。城区西北两面为尼雅河所环绕,高程1409~1422。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灰黄色粉土厚度11~14m。地下水埋深5~8m。以民丰县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随深度增大趋势,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有随深度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9;

局部地段具轻微湿陷性,表聚性明显;

中等~高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20~140kPa。

标准冻深0.67m,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篇10

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 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 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 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 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 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 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部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