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二大岛十篇

时间:2023-03-26 09:29:17

我国第二大岛篇1

岛链,既是地理名词又含军事政治

岛链,顾名思义,就是岛屿组成的“链”。当前媒体中则常用来特指太平洋上三条岛屿组成的链阵,从西到东共有三条。

其中,第一岛链是指北起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中接我国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第二岛链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这两条岛链都位于太平洋西部,其中第一岛链与我国大陆非常接近。第三岛链则主要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组成。

岛链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政治军事名词。因为岛屿连接成链,对两边的海域进行了分割,使得船只要越过岛链,只能从几条特定水道穿行,而控制岛链的一方,则可以用兵力封锁和监视这些水道,从而阻断或干扰其他国家船只的往来。

这三条岛链上,世界头号霸主美国,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部署了10多万军队。可以说,岛链是美国控制太平洋、实现全球霸权的重要防线。

远海演习,穿越岛链成“家常便饭”

此次是三大舰队首次举行联合实兵对抗演习,演习地点从过去的近海转为远海,演习的内容也增加了一些过去从未有过的特点。有媒体评论称,此次远海实兵演习标志着中国海军训练从近海防卫转向远海机动作战。

军事专家杜文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海军三大舰队而言,所谓的“岛链”已被“肢解”,曾经的封锁围困也已不复存在。杜文龙指出,远海训练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提高在真实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让训练环境和作战环境最大限度地接近。此次演习选择陌生海区,对提高训练难度价值非常大。他进一步指出,三个舰队都有自身传统的演练区域。因此若同时在陌生海域行动,对三大舰队而言,考核条件、对抗条件是均等的。

岛链之由来:冷战时期 美苏对抗

太平洋岛链被赋予军事政治意义,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开始的。随着二战结束,美苏两强对峙的冷战爆发。当时双方角逐的重点是在欧洲,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美国海军占据优势,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和遏制。1951年1月,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杜勒斯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屿链。”这是岛链首次被作为明确的军事政治概念提出。从此,距离美国本土1万公里的岛链,被当成了美国的“前门”。

在漫长的冷战时期,为了围堵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核潜艇,保障“前门”安全,美国把岛链打造得像铜墙铁壁。一是以阿留申群岛封锁白令海,防止苏联潜艇从北冰洋进入太平洋;二是以日本列岛封锁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和对马海峡,防止苏联舰队从位于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进入太平洋;三是以冲绳岛和中国台湾应对中国大陆,同时冲绳也起到对台湾的支撑;四是以菲律宾和台湾岛等地支撑美国在东南亚进行的越战等活动。沿着这条岛链,美军以海空军基地为要点,在各处海峡、水道等等要害派遣了军舰和飞机巡逻,严密监控对手水面舰艇活动。在水下,美军设置了庞大的声呐设施,监听潜艇动向。而岛链在陆地上的桥头堡则是韩国驻军。

美国除了大力加强在岛链上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军事设施建设之外,还通过订立各种条约,组建“东亚集体安全体系”,拼凑军事同盟,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结合,由点及面、从线到网,逐渐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封锁区。在冷战时期有力地抵御了苏联在太平洋方面的压力。

岛链之现状:遏制中国 确保霸权

20世纪末华约瓦解,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双雄争霸转变为美国一家独大。这种情况下,美国并未马放南山,而是步步扩张,进一步加强在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的势力。岛链针对的目标,也从原本的头号强敌苏联,变成了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这一方面是中国本身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大;另一方面也是美国从政治上需要有一个假想敌,来凝聚他的战略资源,网罗他的仆从国。

因此,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对岛链布局进行调整。纵深上,以第一岛链作为面对中国(及朝鲜)的“火线”,第二岛链作为第一岛链的支撑,而第三岛链则是连接前两个岛链和美国本土大后方的枢纽,这样形成一个多层次,大纵深的布局。

美国还趁着苏联解体的有利时机,大力向传统的苏联势力范围--南亚渗透。比如与印度加强军事合作,甚至与当年的宿敌越南越走越近,星条旗直插印度洋。这样,亚洲的“岛链”实际上有朝西延伸的态势,包围网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从海湾战争开始,美军逐渐拿下了冷战中多年拉锯的中东地区,将其在欧洲势力向东延伸。两条战线连成一体,有助于实现美国欧亚一体的“总体包围”,确保其在全球霸权地位的不可动摇。

日本在岛链战略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日本时刻梦想着重返大国地位,尤其总想着扩张军队。当初日本之所以得到美国纵容而崛起,与冷战关系很大。如今日本想要继续提升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期望世界各大国之间继续保持矛盾,另一方面他要给假想中的对手下绊子。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矛头自然对准中国。再加上日本本土又是美军的重要基地,这就使不断扩军的日本自卫队,成为岛链封锁中国的急先锋。

岛链之驻军:兵强马壮 虎视眈眈

三道岛链中,第一岛链驻扎了大批美军。其主要兵力驻扎在日本本土及琉球群岛,尤其以冲绳岛驻军最多,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达2万多人,还有大批战斗机、支援机和侦察飞机。这些飞机经常抵近中国海岸进行侦察、监听。在2001年,正是从冲绳起飞的一架EP3电子侦察机侵犯我国领空,导致了我飞行员王伟烈士的殉国。美军最先进的F22战斗机也在冲绳部署,最多时达20多架。如果再算上桥头堡韩国的3万驻军,则第一岛链美军总兵力达六七万人,包括大批先进战斗机和一个常驻航母编队。再加上韩国、日本的近百万仆从军队,美国在第一岛链拥有的常规军事打击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俄罗斯和中国之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了。

第一岛链抵近中国,一方面有利于对中国的压制,另一方面却也反过来增加了被我岸基导弹部队反压制的风险。因而近来美国悉心打造第二岛链,作为“相对后方”的基地,既可以避免遭到突袭,又能及时支援第一岛链。为此,美军不惜把一些部队从第一岛链后撤到第二岛链,如从冲绳撤退了70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到关岛。所谓拳头先缩回去、再打出来更痛。美军这种调整,使得其在岛链的兵力分布更有弹性,而对整个区域的掌控和应变力度都得到提高。第二岛链还有多个海空军基地,也是美国本土以外唯一能够保障B-2隐型轰炸机部署的基地,还有美国在西太平洋唯一的核潜艇基地。从这里起飞的战略轰炸机可以在8小时之内攻击东亚大陆目标,核潜艇则可以巡视整个西太平洋。

再往东的第三岛链,则是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所在地,也是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后勤和指挥中心夏威夷。这里驻有美军第25轻步兵师,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也可以快速部署至东亚前线,同时又能得到美国本土西海岸驻军的驰援。这样一来,三重岛链组成的军事部署,不但把整个太平洋完全纳入美军掌控,而且对我国构成了极大的制约。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外接大洋的航路,却总是遭到美军的监视和封锁,以至于“有海无洋”。另一方面,一旦战争爆发,第一岛链的美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却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区造成实质性威胁。

美国的岛链战略刚刚建立之时,新中国也才成立不久。那时候,尽管陆军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军打成平手,新中国的海空军却非常薄弱。尤其是海军,上世纪50年代仅有4艘苏制驱逐舰,与美军相差何止百倍。人民海军当时的任务,主要是防御台湾军对沿海岛屿的进攻。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突破岛链。美国搞什么岛链战略,也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太平洋舰队,而压根不是针对中国那几条“破船”的――我们甚至连作为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后来随着我海军逐渐发展壮大,活动范围也渐渐从海岸线往外拓展,捍卫海疆,保卫海权的战略任务出现了。尽管那时中苏交恶,中美建交,似乎“美帝”也并不是完全冲咱来。但为了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宁静,为了中国海军的梦想和尊严,当年的先辈们,依然义无反顾向岛链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出击。

1976年12月,252号潜艇在副支队长许志明(现为退休海军少将)的指挥下,率先吹响了远征大洋的号角,逼近第一岛链。在克服了缺少水文资料、空气压缩机故障等多重困难之后,252艇终于穿越了第一岛链。人民海军首次进入西太平洋。此后,252艇又战胜了强台风的侵袭,躲过了外军舰队的搜索,连续行驶数十天后,胜利返航。

1977年11月,东海舰队271艇对第二岛链中的望夫岛进行了侦察。但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军的舰艇只是到达第二岛链,并未能实现突破。第二岛链依旧是束缚中华海洋巨龙的锁链。

到了1980年3月,许志明再次领受任务,指挥新型256艇,向第二岛链挺进。数日后,256艇穿越第一岛链,继续驶向第二岛链。此时,在第二岛链两侧都有美军舰艇巡逻。许志明指挥全舰官兵利用黑夜,从两个岛之间穿过,实现了突破第二岛链的壮举。中国人民海军从此挺进太平洋中部。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海军战斗力也节节提升。新型导弹驱逐舰、大型两栖船坞登陆舰乃至航母不断入列,标志着当年“舢板加步枪”的简陋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实力上去了,过去千难万险的突破岛链,如今已经越来越频繁。

比如2007年上半年,中国海军编队就两度刺穿第一岛链,在东海经由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通过台湾东部海域进入太平洋到达南海。2008年,中国海军现代级驱逐舰编队访俄归来后,168编队穿越日本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突破第二岛链。

时至今日,中国舰队已多次穿越岛链进行远洋部署。

军事专家杜文龙指出,远海训练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提高和检验在真实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这次长距离“跨海东征”是对我国海军战略建设方向的最好诠释。同时,演习区域本身较为敏感,存在触发武装冲突乃至作战行动的风险,这也反过来表明了我海军有所准备。如今,穿越岛链对于中国海军来讲,已从“奢侈的菜肴”变成“家常便饭”。随着中国海军三大舰队这次会师演练,等于是三把利剑,将“第一岛链”“肢解”成为数段。他更期待三大舰队继续穿越巴士海峡、大隅海峡、宫古海峡,把第二岛链也切开,从而彻底结束标志性的海洋封锁围困历史。

我国第二大岛篇2

关键词:秦皇岛 经济发展 发展问题 可行性建议

一、 秦皇岛市经济发展关键问题

近代秦皇岛城市的兴起,源于1898年秦皇岛港开埠,及其以后清政府允许北戴河成为“各国人士避暑地”。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一直以来就是秦皇岛市经济的特色。全市面积为752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其中市区人口60万。至1996年末,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9719个,工业总产值为210.1亿元。纵观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尽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的发展,全市的各个指的都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还是能从中看出,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如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的竞争,秦皇岛市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亟待解决的:

第一、消费结构不合理。秦皇岛市能源消费构成主要为煤炭、电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高,新能源开发不足。

第二、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秦皇岛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资源利用规模较小。

二、秦皇岛市经济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尽管秦皇岛市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是对秦皇岛市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的进一步具体的分析,这些问题大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对外贸易方面。贸易结构需要调整,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高技术产品几乎没有,国有外贸工业地域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第二、 在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一是总量偏小。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秦皇岛市利用外资规模明显偏小。二是 增速缓慢。秦皇岛市吸引外资难度加大,呈下降趋势。三是 投产外资企业规模大的较少,高科技较少。四是投资企业整体效益不理想。

第三、 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秦皇岛城市的能源基本上都是靠市外输入。能源的组织、运输压力较大,再加上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秦皇岛市的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能源保障形势严峻。

第四、 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和工业技术水平与青岛和大连等城市,都有较大的差距。能够在全国形成集团竞争实力的企业及企业品牌寥寥无几。

第五、 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各个县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贫富差距极其明显。财政收入最多的是县是抚宁县,完成财政收入13,580万元。,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趋明显, 成为严重制约秦皇岛快速发展的突出矛盾, 主要表现在: 县域经济粗放型、 低效益特征明显; 第一产业不强, 二、 三产业严重滞后, 发展后劲不足,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低; 城镇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等。特别是近年来, 秦皇岛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 全省排位逐渐靠后, 差距很大。 与毗邻的唐山市相比,唐山市除了唐海县,其他县全部财政收入都突破5亿,最高的迁安县达到12.5 亿,而秦皇岛市最高的抚宁县只有 3.5亿,有的县刚刚超过 1亿, 一些偏远乡镇和农村的吃饭问题都难解决。

第六、 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功能不够完善。由于秦皇岛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历史上欠账太多,所以城市在规划上现代化气息不浓厚。

三、秦皇岛市经济发展关键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所描述的秦皇岛城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 针对秦皇岛地区的优势劣势,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是 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 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量。三是 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四是 着力培育和推动住宅等新型主导产业。五是 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六是 政府要加大对水利、林业、交通、通信、电网、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七是 发展秦皇岛市的支柱产业——旅游业。

第二、 旅游业是秦皇岛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10年的数据中,我们了了解到秦皇岛市功接待海内外旅客1885万人次,秦皇岛市区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分别达到930.5亿元,其中旅游业总收入高达147亿元。

第三、 加快旅游产品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把旅游产品——精品化,主导旅游产品多元化。对于现有的不太受欢迎的低档次景点,应下决心关、停、并、转,集中财力、物力办好十多个优秀的旅游景点,并使之达到部级、世界级水平。

第四、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秦皇岛市下辖北戴河、山海关、海港三区和青龙、昌黎、卢龙、抚宁四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一特三化”进程。大力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酿酒葡萄、粮油加工、肉鸡、玉米淀粉、海洋水产、甘薯等特色产业。重点培育肉牛、生猪、食用菌、甜玉米等初露端倪饿新型产业,使之上档次、上规模,形成新优势。

第五、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长期以来,工业作为秦皇岛城市的短项,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高,竞争力和带动力作用不明显。资料显示,2003年山东省威海市工业增加值已是秦皇岛市的3.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5%,而秦皇岛市只占31.7%。

从上面的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秦皇岛城市的经济的要想进一步的发展,既存在有利的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秦皇岛市根据当前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加快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转变,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全市各个环节联动起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实现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抓住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峰,闫波,韩倩.发展临港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 河北省发展临港经济的条件及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9

我国第二大岛篇3

日本外务省1972年3月发表“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问题的基本立场”,试图从法理角度论证其对我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拥有主权。

日本政府主张,钓鱼岛在1895年1月通过阁僚决议将其编入本国领土时是无主地,日本是根据国际法上的先占理论取得了对钓鱼岛的主权。1895年5月中国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第二条第2款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中不包括钓鱼岛,日本根据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放弃的“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中也不包括钓鱼岛。此外,《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把钓鱼岛置于美国的施政管辖范围内,中国政府没有提出任何异议。1971年6月美国依据《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美日协定》把钓鱼岛归还日本,据此,钓鱼岛的主权回归日本。从1895年至1971年,日本对钓鱼岛进行了长期、和平、有效的统治,对此,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日本政府编造的上述貌似缜密的法理链条,不但蒙蔽了日本国内的广大民众,由于其在国际社会长期展开的宣传攻势,也欺骗了不少外国政府、媒体和学者。但是,违背史实的谎言和漏洞百出的所谓“法理依据”是禁不住推敲的。

钓鱼岛不是日本可先占获得主权的无主地

钓鱼岛等岛屿从15世纪末的明朝起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内,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对此,日本政府早就心知肚明。wWw.133229.COm1885年10月,日本外务卿井上馨致内务卿山县有朋的信中称:“经详查熟虑,该等岛屿也接近清国国境。与先前完成勘查之大东岛相比,发现其面积较小,尤其是清国对各岛已有命名,近日清国报章,刊载我政府拟占据台湾附近清国所属岛屿之传闻,对我国抱有猜疑,且屡次引起清政府之注意。此刻若公然建立国标http://,必遭清国疑忌,故当前宜限于实地调查及详细报告其港湾形状、有无可待日后开发之重要物产等,而建国标及着手开发等,可待他日见机而作。”

上述资料表明,1885年前后日本即已开始觊觎钓鱼岛,但由于在两国国力对比中日本尚不占优势,因而直到1895年1月,日本才依仗其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军事优势将其对钓鱼岛的领土野心付诸行动。由于战争尚未结束,为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日本政府于1895年1月秘密通过将钓鱼岛等岛屿划归冲绳县并建标的阁僚决议,事后这一决议也未向世界宣告。如果日本以先占无主地作为取得主权的依据,这种秘密编入领土的措施并不符合19世纪末近代国际法关于先占的条件之一:即先占国需确认该领土是否确实为无主地,为此目的,先占必须以向他国公开通告的方式进行。

1895年5月,在通过上述秘密阁僚决议的四个月后,日本政府迫使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的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该条约第二条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让与日本。至此,日本完成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占领。

但日本主张钓鱼岛不在《马关条约》割让的领土内,理由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名称未在《马关条约》第二条第2款中出现。那么,《马关条约》到底是如何规定的呢·该条约第二条第2款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永远让与日本。该条款并未列举台湾的附属岛屿的名称,而只是将其都概括在“所有附属各岛屿”的范畴内。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自然也包含在“所有附属各岛屿”内。

同样,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此条款中所指的“台湾”显然不限于台湾本岛,而是指《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因此,日本在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放弃的“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中不包括钓鱼岛的论据也是不能成立的。

《旧金山和约》不构成日本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国际法依据

日本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有效的国际条约,《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构成日本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国际法依据。但日本政府的上述主张是建立在下面两个并不存在的假设之上的:第一,《旧金山和约》是对中日两国均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条约;第二,《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明确地将钓鱼岛置于美国的施政管辖范围内,对此,中国政府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日本政府的上述主张首先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常识。“条约只对缔约国有效”是一般公认的国际法规则,中国不是《旧金山和约》的缔约国,该条约对中国无法律拘束力,它只在该条约的缔约国之间有效。

其次,根据“条约对第三国无损益”的国际习惯法规则,《旧金山和约》中任何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旧金山和约》第三条中无任何文

转贴于

字提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为琉球诸岛的一部分。该条规定:“日本同意对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包括琉球诸岛与大东诸岛)、孀妇岩南方之南方各岛(含小笠原群岛、西之岛与火山群岛),和冲之鸟岛以及南鸟岛等地送交联合国之信托统治制度提议。在此提案获得通过之前,美国对上述地区、所属居民与所属海域拥有实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权利。”所谓“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包括琉球诸岛与大东诸岛)”不能解释为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因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构成“台湾的全部附属岛屿”的一部分。

“中国对于《旧金山和约》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的说法也有悖于历史事实。早在1951年9月18日,周恩来外长即代表中国政府明确宣布,《旧金山和约》“因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所以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绝不接受”。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的法律拘束力不容置疑

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中国已收回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1943年12月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要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罗宣言》中提到的“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只是举例,而非一一列举。该条款的目的是要使日本归还“窃取于中国的一切领土”。从这个角度来说,钓鱼岛是否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并不是决定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决定因素,钓鱼岛作为中国领土被日本在1895年1月所窃取的事实决定了日本必须将其归还中国。

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军舰上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中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条款。日本以投降书这种法律形式接受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全部条款。这三个国际法律文件对日本的法律拘束力不容置疑,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对日占领、审判日本战犯等战后处理的具体措施都是依据上述三个法律文件实施的,否认三个文件的法律拘束力不但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二战之后直至1971年,钓鱼岛的主权和施政权均不属于日本

随着冷战局面的出现,美国琉球民政府于1953年12月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布告,该布告把包括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区域内的各岛、小岛、环形礁及领海划入美国在琉球的施政范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被划入这一范围内。美国未经中国允许,擅自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置于其施政范围内的行为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但美国的这一行为并不能成为日本在这一时期占有和统治钓鱼岛的证据。

《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不构成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的国际法依据

1971年6月,美、日签订《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根据该协定的第一条第1款,美国把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施政权”返还日本,日本据此主张重新获得了对钓鱼岛的主权。

我国第二大岛篇4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报道称,东风-26除了执行核反击任务之外,还可以对海上航行的中大型舰船实施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预计该型导弹射程为3000至4000公里,它使使能够以第二岛链或者关岛的美国海军编队为目标。

报道称,东风-26导弹可以被视为继“东风”-21D之后的第二代反舰弹道导弹,除了航母等大型舰船外,该导弹的精确度足以攻击驱逐舰大小的中型舰船。中国部署能够瞄准远至关岛的美国海军舰船的第二代反舰弹道导弹的可能性,给美国带来了新威胁。

东风-26亮相后,被外界冠以“关岛快递”的绰号。有评论指出,这款导弹的射程可以触碰到美军在关岛的基地,暗指它可以打击所谓的第二岛链。对此,军事专家表示,我国弹道导弹过去在射程分布方面比较极端,要么是射程几百公里或一千多公里的中近程导弹,主要搭载常规弹头。要么是射程达七八千公里或上万多公里的远程导弹,这类导弹可搭载核弹头。一般来说,常规导弹不追求过大的射程,而是追求精度高,只有打得准才有意义。东风-26是一款中远程导弹,既可以搭载核弹头,也可以搭载常规弹头,这也从侧面说明它的精度比较高,能对目标造成有效毁伤。

我国第二大岛篇5

关键词:城市形象;《青岛往事》;影视剧传播

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风貌,包括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等。[1]当今影视传媒发展迅速,影视剧成为传播城市形象的新途径。本文以影视剧《青岛往事》为例,探讨影视剧与青岛城市形象的塑造传播。

一、青岛的城市定位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青岛著名景点有八大关、崂山风景区、栈桥等,每一处都体现着青岛的独特风貌。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将青岛纳入其中,青岛被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获此荣誉的城市。[2]

二、电视剧《青岛往事》中青岛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青岛往事》由张新建执导,赵东苓编剧,黄渤、黄小蕾等主演,以抗日战争的时间为背景,以3个异性兄弟在青岛的创业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青岛第一代移民的奋斗史。该剧播出后好评如潮,先后获得第19届华鼎奖中国电视剧满意度调查百强榜第四名、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电视剧优秀作品奖等奖项。(一)《青岛往事》中城市形象的影像细读。《青岛往事》对青岛特色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沉淀有所展现。地理景观主要包括:1.对城市老城区的展现。故事主要地市南老城区在剧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第一集19′08″的大景俯拍镜头中,市南老城区标志性的“红瓦绿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展现青岛的“第一名片”。2.对青岛主要街道的展现。第一,江苏路。江苏路是青岛最早建成的一批马路之一,德国占领时期名为俾斯麦大街,第一集中的32′王满仓第一次到了俾斯麦街。第二,中山路。中山路是青岛市的“名片”,长1500米,堪称青岛的“母脉”。第一集19′10″,满仓来到青岛之后,第一个到的地方就是弗里德里希街,就是现在的中山路。第三,山东街。第一集20′32″山东街在电视剧中出现,镜头转到山东街后,街上行人绝大多数为中国人,与弗里德里希街(中山路)明显不同。3.对青岛主要交通点的展现。第一集34′40″出现了青岛火车站,胶济铁路于1904年建成通车,现在还在使用中。4.对青岛地区主要景点景观的展现。第一,劈柴院。出现在第一集26′00″。劈柴院位于中山路,建于1902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规划筑路、建房,人们在这里卖劈柴,这里也就改名叫劈柴院。第二,崂山。第二集34′07″,剧中的崂山当时是青岛的穷乡僻岭。第三,德国风情建筑。德国建筑在剧中有相当的分量,因为这个时候青岛处在德国殖民地时期,几乎每一集都可以看到德国建筑的剪影。第四,大海。大海作为青岛的标志性象征,在剧中也是多次出现。大海是剧中的一个见证者,它见证了三兄弟的发家史,见证了革命党人的命运,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人文历史主要包括:第一,戏法。剧中姜傻子一家以在劈柴院中变戏法为生计,所用道具皆为日常之物,真实再现了昔日青岛人民的生活画面,有较强的历史感。第二,方言。剧中方言的运用也是人文历史的具体体现。例如,幼时王满仓初到青岛时与一个卖包子的小贩的对话,温暖的青岛味与人情味漫溢出来,为剧情增色很多。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在具体的城市形象符号中,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较大且形象直观,人文历史虽有较多涉及,但并未突出青岛的城市人文特色。(二)《青岛往事》中青岛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青岛往事》所塑造的城市形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景观。红房子虽然是德国风格的建筑,但是它早已融入青岛的土地之中,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作为青岛“第一名片”的大海在《青岛往事》中就多次出现,见证着青岛的每一次变迁和发展。第二,身处逆境仍不断发展的城市品格。电视剧表现出青岛在殖民空间中的艰难发展,但青岛人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这也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品格。第三,爱国团结的城市凝聚力。《青岛往事》中,青岛市民自发抵抗日军侵略,青岛商界在日本商人低价收购棉纱面以备军需时联合起来控制市场价格,令日本人阴谋落空。(三)《青岛往事》对青岛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青岛往事》于2015年在央视八套播出,首日便取得1.1的高收视率和6.53的收视份额。[3]伴随着该剧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人们从关注剧情逐渐转向对青岛城市本身的关注,不少外地游客“按图索骥”游青岛,对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都要走一遍。[4]总体来说,《青岛往事》对于城市形象的传播宣传较为成功。首先,《青岛往事》彰显了青岛地域特色,让人深入了解了青岛曾经的殖民历史。其次,电视剧起到了有效的集聚效应。《青岛往事》播出后吸引了众多大众传媒聚焦报道,新浪娱乐、《青岛日报》、青岛微书城等众多传媒都前后发表过相关文章,这种媒体的聚焦大大增加了城市信息的传播量,让城市形象更深入人心。最后,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让青岛这座城市走进了观众的心中。

我国第二大岛篇6

5月31日在中国美院学术报告厅里,我认真听完了题材组历史专家们关于各个选题的报告,最后我结合自己的创作擅长和温州的地域优势选报了《海岛女民兵》、《创建红十三军》、《劳动模范群像》这三个选题,但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组委会将我和张兆鑫老师整合在了一起,共同创作张兆鑫老师的第二个选题《与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我感到张老师有多年的创作经验,对于画面的框架构成与总的整体把握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而我则比较擅长具体的刻画,这样的结合可能更会出成果,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我也能在张老师那里学习到更多的艺术创作规律,对我来讲是难得的一次学习与实践艺术创作的机会。

此后,张老师同我开始收集原始材料,并联系到了当年担任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的王宗楣老先生。王宗楣先生曾是共青团温州市委青工部部长,率领第一批温州青年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垦荒,后留任中共大陈镇委副书记,退休后的他继续发辉余热,现还担任着温州市渔民协会会长。6月中旬,张老师和我在市渔民协会王宗楣先生的办公室里,同王宗楣先生以及另一位老垦荒队员池德杰先生一起交谈,两位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在逐步了解的过程中,垦荒队员们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当时的垦荒队员大多数都是刚刚跨出中学校门的学生,最小的才15岁,他们都还是需要父母照顾的少年,都还很缺乏生活劳动的经历,但他们却能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积极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 投身大陈岛的建设之中。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大陈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是一部青年开拓者的创业史。表现垦荒队就是发扬垦荒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图强,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带着这种初步的感受,在火热的7月,张老师和我踏上了美丽的大陈岛。由大陈岛镇政府干事林波同志和老垦荒队员李京州先生带我们参观了大陈岛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度假村、青少年宫等地,一起走访、体味着当年垦荒队在大陈岛的点点滴滴。那远远矗立着的垦荒纪念碑和海岛风力发电机是垦荒队垦荒的历史印证,半个多世纪前的“荒岛、死岛”已早不复见,但摆设在我们面前的垦荒队历史遗物、文献图片却似乎在细细述说着什么,把我们的思绪引向历史。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陆海空首次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使大陈岛完全曝露在的攻击范围之下,台湾当局决定从大陈岛撤军,同时强制岛上全体居民随军撤离,并对岛上不能撤走的物资、建筑等进行毁灭性大破坏,实施所谓的“金刚计划”,大陈岛一夜之间变成了满目创痍人烟绝迹的死岛。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同志痛斥敌人灭绝人性的破坏,号召浙年奋发图强,重建大陈岛。温州青年奋起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全市掀起了报名参加志愿垦荒队的热潮,八百多名温州青年满怀豪情,纷纷奔向报名站。1956年1月,一支由二百多名男女青年组成的“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高举团中央送来的锦绣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高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让青春在祖国东海海面上发出强烈的光和热!”等口号,冲破东海巨浪,坚定地登上了大陈岛。 但展现在眼前的大陈岛是破败的码头街市,荒芜的渔村,处处是残壁颓垣、破船烂网、铁丝网、破弹壳。敞开的居民家里,桌上还摆着长满青苔的剩饭菜,长长的麻线牵着没纳完的鞋底……只听得耳边不时传来一触即发的地雷爆炸声。面对着这一幅幅惨绝人寰的浩劫图,怒火在二百多个愤激的胸膛中燃烧,更加坚定了他们建设大陈岛的信念。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的最高峰凤尾山顶,在飘扬的队旗下发出铿锵的誓言:战胜一切困难,决不退缩,誓把荒岛变成乐园。

垦荒队员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开始战天斗海,以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地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边学习边实践,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一边开垦荒地种庄稼,一边利用满山青草发展畜牧业,一边向大海要宝,发展渔业生产,开拓大陈岛的农林牧渔业和工业,使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的五年垦荒后,大陈岛就由原先的“荒岛”、“死岛”被建成了初步繁荣的渔岛,大陈岛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也成为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垦荒队的一面旗帜。

我国第二大岛篇7

论文关键词 海岛及周边海域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海洋综合管理 风险预防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屿或岛是指四面环水并在涨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我国拥有6536个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海岛总面积约80km2。海岛四周被海水包围,成因、形态和价值各不相同,但都与其周边相关海域一起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偏重海岛海域的经济开发,而忽视了对海岛海域环境的保护,造成目前海岛海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局面。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近40年来,与海洋相关的法制建设已得到重视,在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基础上,我国关于海洋的综合立法和单独立法陆续出台。一些海洋、海岛和海域环境保护立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研究成果逐步为各级立法机关所采纳,海域环境保护立法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原因,与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域环境保护立法,尤其是在海岛海域环境保护立法上仍相对落后。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出现了一些适应海洋发展需要的新原则和新理论,例如风险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海洋综合管理理论、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及生态修复原则等。但我国现行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中对上述原则和理论的借鉴和体现还显不足。我国需要将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作为整体,综合考虑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建立立足国情并与世界接轨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一、我国海岛及周边海域的环境问题

由于海岛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差、易遭到损害且被认知度不足,一旦受到人为的破坏,就难以或根本不能得到恢复。目前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第一,资源开发无序。很多无居民海岛上存在掠夺式的开采现象,采石、挖沙、挖掘珊瑚礁和贝壳堤、砍伐树木和捕捉岛鸟等,都严重干扰和破坏海岛资源。第二,海岛海域生态失衡严重。由于非法开发及陆源污染物的影响,在华东、华南的海岛周围海域赤潮频发,不顾及海岛的环境容量,超负荷接待游客,加剧了海岛及周边海域污染、干扰海岛生物的繁衍栖息和生存、造成了海岛及周边海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失衡。第三,监管不力。海岛具有四面环水的自然特点,这也就决定其与大陆之间交通不便,经济交流不畅,国家对海岛进行法制监管存在困难。我国相当一部分海岛仍存在着炸岛、炸礁,修建实体连岛坝和海岛大面积围垦等严重改变海岛自然属性的行为。

二、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海岛资源全面开发中,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和海岛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加强了海洋、海岛相关立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于1994制定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我国第一部关于海岛保护与管理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于2010年3月1日开始施行,这填补了我国海岛保护法律体系的立法空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一道初步建立起海岛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规范海洋环境保护行为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我国海岛及海域环境保护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尚未成熟,表现在立法上就会出现一些立法空白,例如,严重改变海岛自然属性的行为,海岛及周边海域自然矿产资源的勘探,鱼类资源开发及合理捕捞,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影响海岛海域环境的问题都亟需法规制度建设。

三、思考与探究

在海岛和海洋环境保护领域,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明显不能满足海岛海域环境保护对立法的需求。在国际层面,一些理念和原则被逐渐引入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中。因此,应该放眼世界,针对我国海岛海域环境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立法原则和技术来改良整个海岛及海洋保护立法体系,以达到国内海岛海域环境立法与国际相关先进立法的无缝对接。

第一,在我国海岛海域环境保护立法中规定风险预防原则,以弥补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并逐渐发展到区域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在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获得共识并被采纳,会后发表的《伦敦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风险预防原则。1992年《里约宣言》中的第十五项原则对风险预防作了最为权威的表达 。1990年以后生效的所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几乎都就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规定,例如《波罗的海海域环境保护协定》及《联合国跨界与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公约》等。随着风险预防原则在国际及各国立法中逐步被借鉴和采纳,其适用范围也从海洋环境保护领域逐步扩展到环境法的其他领域,并日渐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风险预防原则是近二十几年来国际环境立法中最具创新性,最具影响力,且最重要的新兴概念和原则,现今许多国家在国内海洋环境立法中都引入风险预防原则,例如《比利时海洋保护法》、《加拿大海洋法》、《英国防止石油污染法》及《澳大利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等。然而,在我国现行环境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岛保护法中都还没有规定风险预防原则,但在2002年10月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风险预防原则已有体现,该法规定建立环境预测和评估机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国内法学界,尤其是在环境法学研究领域,对风险预防原则不乏探讨,经过多年研究,学者们对风险预防原则的基本内容、基本构成和内在逻辑性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阐述和分析。也有学者提出,未来我国有必要在对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时引入风险预防原则。但我国传统“治理已造成损害的环境污染”的环境价值理念与该原则有所冲突,因此,我国有必要制定出“以法为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政策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

第二,探讨将海洋综合管理理论应用于海岛海域环境保护立法之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海域环境保护立法。海洋综合管理是政府对特定海域涉海事务进行管理的高层次形态,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中指出,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有学者对其可行性提出了质疑,因为海洋难以用一种单一的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来管理。我国学者最早于1997年阐述了海洋综合管理的概念、客观基础及其与行业管理的关系。海洋综合管理的“综合”是把海洋区域作为一个资源和使用者的完善系统来管理,是国家通过各级政府对海洋的空间资源环境和权益等进行的全面的统筹协调的管理活动,以在整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海洋综合管理的立法框架。此外,对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适合各个国家自身的特点,例如,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海岛管理中存在一些职责交叉、条块分割以及权力和义务混乱的局面,因而我国有必要调整国家海洋管理模式,建立并实行以综合管理为主,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三,要充分考虑海岛及海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海岛海域环境劣化的现实,开展海岛海域环境修复的立法。我国海岛保护法已提及对遭受建设工程项目破坏的海岛进行修复,但是在海岛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没有涉及海岛及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的规定。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政策提出加强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的同时,应尽早将生态修复作为保护海岛及海洋环境的重点内容进行立法,使得我国海岛海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法律的保障。当然,在海岛海域生态修复的立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选择何种方式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修复需要跨学科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保障相关法律有效施行,制定法律法规的目的还是在于并付诸实施。未来的法律要在加大整治和修复力度,推进景观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海岛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活动,促进海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配合行政法律规定,明确相应机关的权力和责任,切实推进海岛及其海域生态修复。

世界离不开中国,海岛海域环境保护是国际责任,割裂中国与世界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关系无疑是非理性选择。因此,我国在研究制定海岛海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国际公约的各项原则,也要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海岛及海洋立法的成功先例,以国际的视角,从立法到执法尽可能多的和国际环境法形成协调一致。

我国第二大岛篇8

日本政府主张,在1895年1月通过阁僚决议将其编入本国领土时是无主地,日本是根据国际法上的先占理论取得了对的。1895年5月中国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第二条第2款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中不包括,日本根据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放弃的“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中也不包括。此外,《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把置于美国的施政管辖范围内,中国政府没有提出任何异议。1971年6月美国依据《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美日协定》把归还日本,据此,的回归日本。从1895年至1971年,日本对进行了长期、和平、有效的统治,对此,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日本政府编造的上述貌似缜密的法理链条,不但蒙蔽了日本国内的广大民众,由于其在国际社会长期展开的宣传攻势,也欺骗了不少外国政府、媒体和学者。但是,违背史实的谎言和漏洞百出的所谓“法理依据”是禁不住推敲的。

不是日本可先占获得的无主地

等岛屿从15世纪末的明朝起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内,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对此,日本政府早就心知肚明。1885年10月,日本外务卿井上馨致内务卿山县有朋的信中称:“经详查熟虑,该等岛屿也接近清国国境。与先前完成勘查之大东岛相比,发现其面积较小,尤其是清国对各岛已有命名,近日清国报章,刊载我政府拟占据台湾附近清国所属岛屿之传闻,对我国抱有猜疑,且屡次引起清政府之注意。此刻若公然建立国标,必遭清国疑忌,故当前宜限于实地调查及详细报告其港湾形状、有无可待日后开发之重要物产等,而建国标及着手开发等,可待他日见机而作。”

上述资料表明,1885年前后日本即已开始觊觎,但由于在两国国力对比中日本尚不占优势,因而直到1895年1月,日本才依仗其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军事优势将其对的领土野心付诸行动。由于战争尚未结束,为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日本政府于1895年1月秘密通过将等岛屿划归冲绳县并建标的阁僚决议,事后这一决议也未向世界宣告。如果日本以先占无主地作为取得的依据,这种秘密编入领土的措施并不符合19世纪末近代国际法关于先占的条件之一:即先占国需确认该领土是否确实为无主地,为此目的,先占必须以向他国公开通告的方式进行。

1895年5月,在通过上述秘密阁僚决议的四个月后,日本政府迫使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的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该条约第二条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让与日本。至此,日本完成了对及其附属岛屿的占领。

但日本主张不在《马关条约》割让的领土内,理由是及其附属岛屿的名称未在《马关条约》第二条第2款中出现。那么,《马关条约》到底是如何规定的呢·该条约第二条第2款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永远让与日本。该条款并未列举台湾的附属岛屿的名称,而只是将其都概括在“所有附属各岛屿”的范畴内。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自然也包含在“所有附属各岛屿”内。

同样,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此条款中所指的“台湾”显然不限于台湾本岛,而是指《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因此,日本在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放弃的“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中不包括的论据也是不能成立的。

《旧金山和约》不构成日本拥有的国际法依据

日本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有效的国际条约,《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构成日本拥有的国际法依据。但日本政府的上述主张是建立在下面两个并不存在的假设之上的:第一,《旧金山和约》是对中日两国均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条约;第二,《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明确地将置于美国的施政管辖范围内,对此,中国政府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日本政府的上述主张首先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常识。“条约只对缔约国有效”是一般公认的国际法规则,中国不是《旧金山和约》的缔约国,该条约对中国无法律拘束力,它只在该条约的缔约国之间有效。

其次,根据“条约对第三国无损益”的国际习惯法规则,《旧金山和约》中任何侵害中国领土的条款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旧金山和约》第三条中无任何文字提及及其附属岛屿为琉球诸岛的一部分。该条规定:“日本同意对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包括琉球诸岛与大东诸岛)、孀妇岩南方之南方各岛(含小笠原群岛、西之岛与火山群岛),和冲之鸟岛以及南鸟岛等地送交联合国之信托统治制度提议。在此提案获得通过之前,美国对上述地区、所属居民与所属海域拥有实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权利。”所谓“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包括琉球诸岛与大东诸岛)”不能解释为包括及其附属岛屿,因为及其附属岛屿是构成“台湾的全部附属岛屿”的一部分。

“中国对于《旧金山和约》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的说法也有悖于历史事实。早在1951年9月18日,外长即代表中国政府明确宣布,《旧金山和约》“因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所以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绝不接受”。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的法律拘束力不容置疑

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中国已收回包括在内的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1943年12月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要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罗宣言》中提到的“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只是举例,而非一一列举。该条款的目的是要使日本归还“窃取于中国的一切领土”。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否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并不是决定归属的决定因素,作为中国领土被日本在1895年1月所窃取的事实决定了日本必须将其归还中国。

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军舰上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中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条款。日本以投降书这种法律形式接受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全部条款。这三个国际法律文件对日本的法律拘束力不容置疑,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对日占领、审判日本战犯等战后处理的具体措施都是依据上述三个法律文件实施的,否认三个文件的法律拘束力不但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二战之后直至1971年,的和施政权均不属于日本

随着冷战局面的出现,美国琉球民政府于1953年12月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布告,该布告把包括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区域内的各岛、小岛、环形礁及领海划入美国在琉球的施政范围,及其附属岛屿也被划入这一范围内。美国未经中国允许,擅自将及其附属岛屿置于其施政范围内的行为侵害了中国的。但美国的这一行为并不能成为日本在这一时期占有和统治的证据。

《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不构成日本主张的国际法依据

1971年6月,美、日签订《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根据该协定的第一条第1款,美国把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施政权”返还日本,日本据此主张重新获得了对的。

我国第二大岛篇9

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体委、体总的支持和鼓舞下。一些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的积极策划下。青岛市钓鱼协会正式宣告成立。

青岛市钓鱼协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行青岛有史以来的第一届海钓比赛。比赛在青岛市团岛湾岸边举行,吸引了来自市直机关、部队干休所、四方、沧口、银行等几十个单位和地区一百多位钓手。首次比赛的成功举办,开创了青岛钓鱼活动的先河,在全市引起了很大轰动。第二年各单位相继成立了市属钓协分会或钓鱼协会。使青岛钓协很快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青岛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备受国内外的关注,市委市政府为促进青岛的招商引资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决定由青岛钓协、青岛旅游局来筹备这次比赛,比赛更吸引了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家,以及北京、浙江、山东等一百多名国内外钓手的参与,六十多名中外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赛后,法国的《莱茵河报》、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都对此次活动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第二年,青岛市钓鱼协会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钓鱼比赛活动”,并取得可喜成果。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让青岛市钓鱼协会在世界钓坛上展现出良好的面貌,得到八方好评。第四届全国钓鱼比赛的成功举办,青岛钓协进一步得到锻炼,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钓鱼协会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从1988年的一千多人,到今天的四千多人,充分体现了青岛市钓协的巨大吸引力和实力。

每年一度的青岛市“届赛”,是青岛市钓鱼协会成立之初延续至今的重要比赛,二十多年的“届赛”不仅是青岛市钓鱼协会用以开展和普及钓鱼活动的重要计划,也是衡量青岛市钓鱼技术水平等级的赛事。钓手们都把届赛当成累积经验和晋升垂钓高手的好机会,钓协的分会都会选出钓手参加比赛,有的分会甚至派出五六个队参加比赛,同时大赛也邀请了周边友好城市来参加比赛,如大连、秦皇岛、日照、烟台等。届赛给钓手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切磋的机会,大家可以提高钓技,广交朋友,也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

1997年,原青岛人大副主席刘鹏贤,正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并当选为青岛市钓协主席。在刘鹏贤主席的领导下,青岛钓协各方面工作发展最快、钓鱼活动最活跃、基础建设最出色。首先,困扰青岛钓协的办公场地的难题在刘主席的努力下得以解决,四百平米的办公用房,良好的办公环境使钓协过去那种松散的状态有了质的改变。

船只,是开展海上钓鱼活动最重要的工具。多年来,市钓协始终没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钓船,这给举办海钓活动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在举办一些大型海钓比赛活动时,这种情况就显得尤为突出。1998年,在主席刘鹏贤的努力下,新造了第一条钓鱼船,名为“钓协一号”,如今钓协共有大小钓船四艘,同时一部分钓协会员有自己的船只。为了更好的发展海钓活动,钓协将这些会员的船只纳入并统一管理,几十艘钓船,保证了大型比赛的用船。

2003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更是让青岛钓协骄傲的一年。秋高气爽的日子,钓协受世界体育钓鱼联盟本部邀请,参加第二届世界杯钓鱼大赛,以钓协主席刘鹏贤为领队的12名钓手,代表中国飞往韩国丽水参加比赛。此次大赛共邀请了世界各地65个国家和地区的钓鱼代表队,参加的人数也达到了500多人。青岛市作为这次大赛中的中国代表队,受到大赛的极大欢迎和关注,当12名选手手举中国国旗进入会场的时候,全场钓手掌声一片。还喊着“China!中国!……”比赛是分船钓和矶钓两个组进行的,青岛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三名,为我们中华民族,为青岛争得荣誉。

青岛市钓协,经过20多年的成长,获得大小荣誉无数,随着钓鱼比赛越来越频繁,活动越来越多,比赛也越来越规范,人们对比赛的公正性和对裁判的执法要求也越来越高。青岛钓协十分重视裁判队伍的培养和发展,除对裁判队伍进行有序管理外,钓协还多次组织分批分期的培训,以提高全面水平。现在,市钓协裁判人数达到80人,其中,经原中国钓鱼协会批准的部级裁判2人、经市钓协批准的裁判20人。

钓协为了进一步提高钓手们的垂钓水平,利用青岛海钓的优越条件,组织开展海钓培训班、浮游矶钓讲座、理论研究,采取讲授和实习垂钓等形式,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和本市的钓手进行辅导,收到很好效果。

我国第二大岛篇10

在海洋世纪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我们为了要尽快建成现代化的海洋强国。下面简要论述海洋为什么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

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五点建议

第一,建议从上至下应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全民海洋忧患意识,增强维护“蓝色国土”权益的海洋观。

第二,应制定国家层面的海洋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步伐,尽快改变我国目前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严峻态势:对于、南海诸岛归属和海域划界之争,务必要做长期斗争的两手准备。除坚持双边外交谈判解决外,要坚持常态化的岛屿管控,还要强化对麻烦制造者的军事震慑、经济打压和发挥“公共外交”作用。

第三,建议要尽快设立全国性海洋发展基金,类似教育和科研基金,保证每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以上(按2012年计约人民币1170亿元)。

第四,要组建“中国深海远洋资源开发股份(集团)公司”:成立股份公司有利于多渠道集资、鼓励多方面的积极性、分担风险,加快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勘查和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的研制进程。

第五,要加大力度增强我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目前,除航母外,要抓紧海外后勤补给基地建设。

推动十大涉海工程

论证及建设

除已建和计划建设的涉海工程外(包括沿海核电站、跨海大桥、大型造船基地、海陆空交通枢纽和深水海港等),启动下列涉海重大工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海水西调工程。即抽调渤海海水,充填我国内蒙和西北沙漠戈壁洼地,实现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渤海海峡通道工程。建设横穿庙岛列岛,直达大连-蓬莱的渤海海峡通道,是沟通辽东和山东两大半岛的最短距离,衔接东北、华北、华东至华南沿海大走廊的咽喉工程。

第三,黄河出海口改道工程。黄河水若不再从山东东营市注入渤海,改道从江苏连云港-山东青岛附近的黄海沿岸出口,可以缓解河道不断淤积抬高。

第四,台湾海峡海底隧道工程。隧道工程的建成,将有利于海峡两岸经济融合不断加强、发展两岸交通旅游和文化交流,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有利于构建“海峡经济区”战略设想的实现。

第五,大陆沿海大通道工程。打通中国大陆沿海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大通道,将有利于南北交通畅通、提速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第六,胶莱运河重建工程。即重开1282年元朝曾开通过的山东半岛胶州湾-莱州湾运河,有利于推进“海上山东”的建设进程。

第七,南沙群岛海洋观察站、机场和海港工程。以此促进南沙海域资源开发,维护南海海洋权益。

第八,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工程。打开了海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推动发展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东盟经济圈的战略意义都十分重大。

第九,福建省厦门市-金门岛的金嶝大桥工程。初步构想是:涵盖自金门东北角的五龙山经由大陆管辖的角屿、大嶝、小嶝,再连接厦门的三条选择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