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类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7 16:23:08

课外阅读类型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并且学生对于语文作文的学习一直提不起兴趣。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报了专门的辅导机构,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只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在实际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缺少了一定的创作意识,当老师将作文题目布置下来之后,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想到作文题材,经常会出现无从下笔的现象。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在对作文进行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偏离主题,甚至有的直接抄袭别人的文章,这些问题如果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对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二)存在问题的分析。小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作文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因为对写作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当学生对一项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时,很难做到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作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是将重点工作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方面,而没有对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整个写作课堂非常的无聊枯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身的写作能力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我国教学制度改革的不断落实,小学的教育水平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教育部门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国,一定要对课外阅读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种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在小学学习中涉及到的课外阅读类型非常的广泛,所以在整体上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出小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2]。(二)课外阅读可有效增加学生知识量。在对小学语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知识量的储备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课外阅读是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加强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掌握更多汉字的写法,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和写作水平。另外,小学生在对语文作文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其中的一些情景和场景进行有效的设定,这就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积累到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对课外书籍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其中发挥出自己的指导和辅助作用,使学生可以对课外书籍中对各种事物进行描写的相关语言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使自身的知识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三)课外阅读使学生在作文中的社会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在对作文素材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了解到目前社会呈现的状态,主要是因为课外阅读书籍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并且在理论内容上比较丰富,包含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对课外书籍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展,并且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当学生在对书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筛选,避免学生选择了一些不当的书籍。通过对课外书籍的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对生活内容和意义进行全面的理解,可以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内容与教学素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加入自己的社会意识,使最后作文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3]。(四)课外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在对课外书籍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会在自己的思想方面以及行为当面发生一定的转变,从而可以促进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比如在对“三毛流浪记”这本书籍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主人翁生活的艰辛,这样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逐渐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目前的生活;学生如果是在对“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籍进行阅读之后,可以使自身具备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可以实现有效的拓展。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不同类型书籍的有效阅读,可以使学生在思维以及行为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小学语文作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外阅读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相关的教育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然后在目前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将课外阅读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小学语文作文课程教学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147.

[2]赵彩.论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116.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强化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创建书香校园,书香,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内容,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请各学校认真学习贯彻。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加强课外阅读工作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育形式。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全国政协常委、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但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外阅读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中,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加强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获取信息、占有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就是从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反映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人们的生存发展、竞争抗衡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占有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开发信息知识的过程,阅读的材料越多,获得的信息知识就越丰富越有价值。通过阅读,既可以吸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果中小学生只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不扩大阅读面,那么视野就不会开阔,势必会影响将来的发展。

2.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需要。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文学素养,能够形成自学能力;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心智、拓宽学生胸襟、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够培养创造能力。

3.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通过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内心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渗入孩子精神,让阅读最终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终身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书香型校园的需要。

各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大力宣传,使教师、学生、社区、家长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标准,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内容和形式

课外阅读要坚持教育性、趣味性、全面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推荐,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中学七至九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小学生每学期要阅读10本以上儿童读物,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一、二年级学生以阅读浅显的短文和画册类儿童读物为主,阅读量要达到5万字以上;三、四年级学生每年阅读量要达到20万字以上;五、六年级学生每年阅读量要达到50万字以上。

2.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一是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和比较能力。二是选择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选择反映祖国历史面貌以及具有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读物,进行国情教育,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四是选择中外名著,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五是选择科学普及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和报刊类型主要包括: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外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传统道德和古代经典名篇等。

3.创新课外阅读的载体。各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一是要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二是利用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程表。三是要加强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要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维修阅览室,更新图书资料,及时采购新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图书和杂志,定时为学生开放。四是动员社区、家长、学生,争取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藏书和社区、家庭的资源,在学校建立走廊书架或读书屋,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在社区建立社区书屋,在家庭建立家庭书柜,丰富学生的图书阵地。五是开展交换图书阅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与外班交换图书阅读的活动。六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漂入家庭,流进社区,在扩展学生读书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带动和促进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三、强化组织,重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1.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系列活动。除全区性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外,各学校要创造性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通过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优秀读物报告会、主题读书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课外阅读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中及时组织学生建设、借阅、更新班级图书,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与讨论,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彼此交流读物和阅读心得等形式,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喜欢读书。

2.做好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校要引导各科任课教师成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主要指导者。全校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树立学生身边勤于读书的榜样,介绍名家勤奋求知的故事,激发其阅读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博采众长并消化吸收,做到读有所得,学以致用。

3.大力提倡家长参与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关注和主动配合。要大力提倡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心得,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机会,召开动员大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时邀请支持课外阅读活动的家长代表现身说法。

4.科学评价课外阅读活动。

建立三级考核制。

班级考核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建立课外阅读档案,由教师统一管理,每个月末,由教师抽查一次,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量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课外阅读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以及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

校级考核主要面向班级和教师。学校要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每学期末,学校专门考核班级的阅读情况。主要通过抽查档案并对抽查到的学生本人进行具体了解。同时,各校要将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年终评优、各种竞赛活动奖励的奖品以图书为主。

全区每学年分两种形式检查评估:一是由各相关科室根据具体分工联合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凡抽到的学校随机抽查课外阅读指导课任课教师及班级,检查学校课程设置、阅读指导课教师备课、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并听课。考察学生时从档案目录中抽查,并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二是全区举办读书报告会。各学校自荐读书艺术节目与优秀读书笔记(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展示相结合,评委统一打分,评出奖次,排出名次。

四、加强领导,健全完善课外阅读的保障机制

1.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领导。区教体局成立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科室分工负责。组建“区教体局课外阅读及阅读指导课研究中心组”,聘请年度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潍坊广文中学的赵磊老师作为中心组的专家顾问。通过研究小组的成立,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外阅读教师研究队伍,并以这个团队为基础,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区课外阅读活动广泛、深入、有效地开展,最终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各学校要建立学校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要亲自抓,并指定管理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专门负责学生课外阅读工作。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活动方案、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各种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放假前,要精心设计假期阅读作业,从选择阅读书目、安排阅读进度、运用阅读方法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各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和放假前要向区教体局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报送课外阅读活动计划,学期末和假期结束后上报总结,学期中间要报送至少一次课外阅读活动简报。学校要组织各班级和有关教职人员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学校、班级、教师、社区、家长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分工负责的机制,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工作深入开展。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作文教学

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开阔他们的眼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强化课外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而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读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情况构建生动的课堂,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外阅读教学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从而强化写作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感受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而写作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将阅读积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对这些素材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加广阔的知识和素材,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各种类型的文章,他们的文章的结构、情感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这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写作需求,促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课外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时,他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情感等也会更加丰富,学生的阅读思维也能够在长久的积累中实现有效发展,坚持课外阅读训练能够逐渐引导学生在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中形成对文字的领悟和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而且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会提升,许多语言文字会自然而然在其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心中的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心应手。同时,利用课外阅读实施作文教学也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展示写作和阅读之间的必要联系,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改革空间和途径。而且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由想象、学习和思考,他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课外材料和文章,从而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语言和知识,这对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课内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外阅读的知识内容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首先应该从课内阅读指导着手,帮助学生从课内阅读学习中掌握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分析阅读材料的内容,并且学会从中获得写作素材,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外阅读中提升自己,并且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好地实施课外指导。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写作教学的需求创设科学的指导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方式,了解情感表达以及语言应用的方法,并且利用课外阅读指导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讲解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作者这样描绘秋天的雨:“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秋风的温柔,想象一下金色的秋季各种颜色的景象,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品味语言的魅力。然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课外文学,比如余秋雨描写秋雨的文章,或者有关秋天的散文,组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对比和体会,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储存。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加强写作积累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乐趣,获得知识和信心,才能够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真正提升阅读质量,促进学生积极投入课外阅读中,积累更多写作经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根据小学生的需求选择科学的内容,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知识。比如,在讲解三年级下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术?手术台和阵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回答以上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理解程度,然后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发现这个手术背后有一个伟大的故事。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想了解白求恩哪些事件呢?”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促进学生深入探索文章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也可以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和情感,以此来丰富自身的写作经验。

(三)续读推荐相关文本,加强写作指导教学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能力的差异性为学生推荐更好的阅读材料,小学生的能力有限,可能难以选择适合他们的课外资料,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内教学进行相关文本的推荐,并且利用有效的阅读材料对学生实施写作指导。例如,在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分析文中描写水泥道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再为学生提供汪曾祺《自报家门》中的一段描写“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的段落,引导学生对这两段文章进行对比,从写法上、风格上以及情感上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总结从中获得的写作经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总结的经验仿写一段描写街道或者路的文字,可以是校园中的某条小路,或者从家到学校的路等,从阅读延伸到写作练习中。将课内阅读素材延伸到课外阅读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也能够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

(四)重视读写结合,强化课外阅读的作用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要重视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既要提升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其通过科学的阅读方式掌握正确的写作技巧,强化学生的写作体验。因此教师要通过开展科学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来强化课外阅读的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查询课外资料的方式,促进其能够根据课内文本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和了解草船借箭前后的故事,结合其他故事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的性格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加深学生对课内文本理解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积累语文素材,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利用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将阅读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比如,在讲解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练习《家乡的风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故乡》《想北平》《乡关何处》等课外文章供学生阅读,并且让其联合本单元中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藏戏》,让学生分析这些文章的写作角度、结构以及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从中总结写作方法和经验,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接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主题进行确认,合理采用文章中使用的词语、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技巧等,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语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课外阅读的研究,针对当下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逐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丰富阅读资源和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积累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在正确的指导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4

关键词:英语阅读素养;课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实践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阶段发展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要求,而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就是英语语言能力。以丰富高效的英语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势在必行。学生们急需在课外开展广泛的阅读,发展理解、鉴赏、批判等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然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根深蒂固。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很想摆脱现状,积极思考教与学的未来,探寻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有效方法。

二、我校英语课外阅读现状

(一)教师层面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但这个环节有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呢?开展阅读仅仅是一句口号还是教师坚持不懈的教学常规呢?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并在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活动,笔者在开学之初对我校高一和高二年级英语教师共计1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可能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新课标中明确得给出了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确保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500词,总量不少于10万词。阅读选材也是棘手问题,所以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们自选材料随便读,无法在读后给予系统的反馈和及时的评价。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们都会选择个别交流,有的甚至放任自流。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因为教师的任务很艰巨,课时也很紧张,所以大家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实施起来就会偏离初衷。

(二)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和被动消极地应付阅读任务,结果必然大相径庭。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拓宽的视野、培养的文化自信、开发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许无法通过一道题目、一张试卷集中体现出来,所以难免有些学生以功利的眼光去审视阅读活动。他们太过急于求成,忽视了语言学习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英语水平存在的差异也会让他们在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为了大致了解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笔者对全年级11个班级35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能从不同途径了解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近2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实施,没有感受过快乐的阅读体验,选材不合适或者缺乏阅读方法都可能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75%的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够提供连贯的阅读材料并给予及时的指导。相比学生自己选择材料的随意性和容易产生的惰性,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科学、有适切性的素材。63%的学生希望能坚持阅读,笔者认为这就是很好的思想主流,希望这些学生能够慢慢带动其他同学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外悦读”。

三、实践过程及成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针对语篇阅读教学指出,教师在选择语篇时,应注意长短适中、文学性和非文学性语篇的合理比例,在确保选择一定比例的文学性语篇的同时,注意为学生提供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以前在选择阅读材料时,笔者往往会考虑语篇的词汇难度、篇幅长度和阅读耗时,没有从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角度进行语篇分类,而新课标给了笔者一种不同角度的启示。在16周时间里,笔者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也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篇章类型分别开展。

(一)课外非连续文本阅读

1.阅读材料选择。“360百科”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如下: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它既具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它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包括新闻、图解文字、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相较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能够简洁系统地呈现文本的关键信息,其阅读具有“短、简、快”的特点,能够大大缩减读者的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非连续性文本喜欢运用文字、符号、图像甚至音响等多种媒体,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趣味性高。笔者认为,在这类文本中,新闻和微信公众号的每日推文就是非常合适的素材,新闻具有信度高、更新快、涉猎广泛的特点,公众号的推文语言生动、话题新颖、图片有创意。2.阅读活动安排。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笔者决定让学生采用“每日阅读法”。即每日早读时学生们在新闻网站共同选取3则感兴趣的新闻,笔者选取公众号内有趣的新鲜话题,汇总成电子稿,早操时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利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自主阅读。如果遇到影响阅读的词汇,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和配图猜测,因为这两类篇章就是要体会语言的原汁原味和生动灵活,若有必要时再借助词典或者网络查询。第二天上课时设置5分钟左右的汇报时间,给每一名学生提供空间和舞台表达自己的读后观点,鼓励学生在课后发掘新闻背后的文化背景,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互相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们进行思想碰撞,长期坚持更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为今后跨文化交际做好铺垫。实施框架如下:3.阅读活动收获。最初实施的第一周里,学生们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只读标题不想深入阅读,有的学生遇到生词选择逃避跳读,在汇报时大家表现得不太积极。于是笔者改变阅读方案,将课后独立阅读调整成为2-4人阅读兴趣小组共读。语言学家Nuttal将学生分成强弱两种读者,读得慢的学生很少对他们读的内容产生兴趣,就尽可能少读,读得少就理解困难,速度不可能加快,导致恶性循环。组内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差异,阅读兴趣和能力均较高的学生可以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学生共读,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组织话题讨论并记录组员的阅读情况等。自第二周汇报开始,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话题也更加丰富。笔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带给学生以下好处:首先,关注新闻新事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课外阅读涉及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科研、娱乐、教育等各方面,信息量极大。其次,学生获得了多维立体发展的思维,学会了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观点分析问题。再次,学生们有了更多与同学学习交流的机会,既保留了自我思考的空间,又不乏思想火花的碰撞。

(二)课外连续性文本阅读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都属于连续性文本。笔者认为,能够体现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的阅读活动当属英文名著阅读。英文名著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指导学生进行英文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内涵,分析鉴赏,对比总结,能够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改进跨文化交际策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文化知识内容提出以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部分英语优秀文学作品(诗歌,戏剧,小说等);从作品的意蕴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启示。如果不能行万里路,可以读万卷书,借此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特色,批判地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对语言和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1.阅读材料选择。比较了市面各种版本的名著,学生们投票自主选择使用“津津有味”系列分级读物,因为该分级读物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词汇水平、句法理解能力,在基本确保原著味道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改编。Level5中呼声最高的PrideandPrejudice成为我们的第一本文学名著阅读材料。2.阅读活动安排。不同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易操作性,文学名著阅读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长期过程。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圈(ReadingCircles)”活动。“阅读圈”是一种学生自主阅读并分享与讨论的阅读活动。学生们六人一组,在课外时间承担不同的职能角色进行自主先学,即独立阅读,每周举办一次读书沙龙分享阅读,即小组合作互学,每个月进行一次班级成果展示,实现学习的深化探究。圈内成员分工如下:3.阅读活动收获。经过16周的阅读活动训练,取得了以下成果:一、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显著提高。最初的几个章节阅读需要教师当作作业布置,并且要检查个人阅读进度。慢慢地,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每个“阅读圈”的组织者也可以比较负责地组织起阅读和讨论活动。经常在活动课可以看到学生们自主围坐共读的场面。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大幅提升。16周时间里,学生们均完成了PrideandPrejudice约两万词的阅读量,甚至还有学生自主阅读了简·奥斯汀的其他作品。每个章节阅读用时也有变化,阅读第一章节学生平均用时约55分钟,阅读最后两个章节学生的平均用时约42分钟。

三、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启示

有的小组对作品中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的性格和爱情观进行分析,对其优点加以借鉴,而缺点希望自己能避免;有的小组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文中涉及的遗产继承问题很感兴趣,继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

四、反思总结

课外阅读活动除了让学生们收获良多,笔者参与其中也受益匪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更多倾听学生观点、分享学生心声的机会,帮助学生们树立了坚持阅读的良好信念,看到学生们的阅读成果,笔者特别欣慰,更有教学的动力。以往为了应试的“重知识,轻技能”理念必须坚决抛弃,不能照搬书本上所谓的重点,而要把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放到首要位置。同时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阅读水平,需要与学生同读一本书,甚至多读很多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钻研阅读方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成为积极阅读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5

一、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

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从《三国演义》原著来看,大家发现作者褒扬的刘备确实不算一个有勇有谋之士,不过他这礼贤下士一德也实在地让他掳获了人心。当今社会,如果有了这样的品质就能比较成功地搞好人际关系,受益也是匪浅的。所以联系自身,我们大家一致总结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6

语文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哪里来?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两种学生,是他们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再思考。一类是教师们普遍厌恶的所谓“学困生”,可在这群“学困生”中也有“另类”,他们不爱听课,不做作业,可他们却是图书馆的常客。一个学期下来,课没听过几节,让人意外的却是他们的语文考试成绩虽然谈不上优良,却“居然”能挤入及格的行列。不用听课也能学语文,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何在?”另一类则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上课十二分的专注,笔记工整,作业按时完成,学习态度是无可挑剔的。可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却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按你的课堂教学要求每一项都认真落实了,可成绩为什么总是平平,上不去呢?”对啊,为什么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与取得的成绩不能成正比?这不是违反教学规律了吗?直至我把这两类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情况放在一块对比,才发现其中的答案。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思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一味的注意语法的分析,辞格的辨别,结构的剖析。这些都仅仅是用来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呢?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任意分割,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以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提高?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的读思写上面,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学科工具,向课外阅读获取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教材的讲解分割成一个个目标来完成,不停地灌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这些就像石板上的沙子,风一吹都跑光了,完全不能扎根于学生脑中,变成他们自身的积淀物。更可怕的是,这种教法不仅没有激励起学生充实自身的兴趣,反倒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教材应是一座桥梁,一座引领学生通往广泛课外阅读,并从中吸取无限知识之桥。

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得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搭了桥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入手。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热情(上文提到的学困生中的“另类”)。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感到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

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原因很简单,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致盎然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为自己而阅读,毫无心理压力。而课堂阅读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那是因为这时的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为做“条块”式的分析而阅读,为老师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反而成了他们的一种心理负担。可见要让学生对教材阅读感兴趣,就应该还他们阅读的自由,提高他们的感悟,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而作为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让他们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

二、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条块”式分析,增强感性理解,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自己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应由培养学生读、疑、思、议四种能力着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质疑、思考、议论,对作家作品进行自主地理解和感受。

1.自主阅读。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看书,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选定阅读教材的内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感受教材。如《提醒幸福》一课,许多同学看到题目就已有疑问:“幸福需要提醒吗?”于是我就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第一次感性阅读后,我紧接着不失时机地抛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幸福为什么需要提醒?”,引导学生根据感性认识,对课文的主要部分再进行重点阅读,让他们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文中闪烁着的哲理光辉,感受作者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逐渐达到与作品内容形成共识,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和思想净化。学生在这种无压力、有共鸣的阅读中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不仅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大胆质疑。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有创意地阅读和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在质疑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方能在领悟时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眼光去品味文本内容。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应感到欣慰。因为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造。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疑,鼓励他们疑,让他们疑有所值、疑有所思、疑有所悟。

教材是有弹性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学生一定的空白,给学生以思想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持续的“疑”中填补知识的空白,提升语文素质。利用阅读了解更多信息,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的独特知识储备。“疑”是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它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设置问题的能力。

3.善于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是拓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思”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联想,扩散思维,探索问题。如在教戏剧《雷雨》时,不少同学对周朴园、周萍父子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纷纷七嘴八舌地“声讨”这两个负心汉,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周萍可恨不容置疑。他可怜吗?”顿时热闹的课堂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有同学站起来告诉我,“其实周萍可恨,但更可怜。”“为什么?”“因为他的悲剧是由他父亲一手造成的”“他无法选择,无法摆脱,苦苦挣扎,只有用死来寻求解脱一切”“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家庭,封建家长制的受害者”……。经过思考,大家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思”中思维得到了拓展。

4.交流、议论。议是升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互相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及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讨论中有时不防当一个陪衬人,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唱主角。如果真正给予学生自由的话,他们常常能得到由他们自己设计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经验,并从中大有收获。他们可能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如《雷雨》中,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他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前抛弃她,三十年后又不认她;他不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来还一直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摆设和侍萍为他缝补过的旧衬衫?将学生至于矛盾的旋涡中,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相互启发,在促进探究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得到了升华。

三、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③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7

一、经典诵读

实施经典诵读,应始终贯彻“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大量背诵,训练朗读”的理念。在小学课外阅读纸笔测试中,关于经典诵读,教师应以“再认”为主,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猎经典的广泛程度、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及最基本的意思意义理解,避免“深”“难”“繁”带给学生的应试压力,以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于必背经典古诗词,考查时可以用补充诗句的方式命题,但不宜采用默写或者情境填空的方式。为了增加辨识的干扰,可以将若干组诗句组成一道题,如:(2020-5)【单选】下列选项中,补充诗句正确的一项是()。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_____。②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_____。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_____。A.黄鸡黄鹂皇都B.黄鹂黄鸡皇都C.皇都黄鸡黄鹂对于经典名句、节日礼俗、文化常识等,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选编,学生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也能粗知大意,根据其人文主题进行运用。因此,命题时,可以要求学生简要辨析,如:(2020-1)【单选】下列名句中,没有强调要不断创新的是()。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另外,体裁、题材、作者等也可以成为考查的要素。如:(2019-5)【单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一首()。A.送别诗B.田园诗C.祝酒诗D.边塞诗

二、名著阅读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县拟定了阅读书目,分必读部分、选读部分。对每学期三本必读名著,全县教师群策群力,共同研发制作了系列微课程,开展读前指导课、读中赏读课、读后展示课等课外阅读课程教学。经过反复探索与研讨,在关于名著阅读的纸笔测试命题上,我县形成了以“识概要”“析人物”“忆情节”“悟主题”“比积累”五个部分组成的考查方式。“识概要”聚焦于书籍的封面、目录、前言等,以书名、作者信息、出版社信息、经典书评、封面插图、章回目录及书籍序言、前言等作为素材命题。如:(2020-6)【单选】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封面(图一),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卡罗B.封面上的小女孩是主人公爱丽丝C.封面上的毛毛虫是爱丽丝的敌人D.本书是一本关于梦游奇境的书“析人物”聚焦于名著中的人物。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书籍中,一般都有一个或一群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命题时,以相关小说中人物的名称别号、性格特征、主要经历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联、比较等作为素材,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如:(2019-9)【单选】关于“江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受尽酷刑,从不畏惧B.她走上刑场,英勇无畏C.她意志如铁,坚贞不屈D.她双枪齐发,击毙叛徒“忆情节”聚焦于名著的故事情节。古今中外能够广泛流传、成为经典的著作,无一不是有着精彩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把握好“故事情节”,既是探究人物性格的需要,也能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基础。对故事情节进行经典再现、归纳梳理、表述判断、列举验证、分析诠释等都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纸笔测试的命题内容。如:(2020-10)【单选】鲁滨逊如实地记录了自己遇到的幸与不幸这个情节,会出现在哪一部分?()A.流落荒岛B.建房定居C.救“星期五”D.回到英国“悟主题”聚焦名著的主题。必读名著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阅读这些名著,可以认识作家对人生的深邃理解,可以感受不同类型作品的风格,可以了解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情景,以丰富精神,愉悦人生。读过名著,学生一定会对作品的主题有自己的领悟,进行简单的辨析,如:(2020-13)【单选】《爱的教育》写出了一群平凡人对()的爱。A.老师B.爸爸妈妈C.同学D.祖国和身边许许多多人“比积累”聚焦关于名著常识的日积月累。名著阅读的知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以一部作品论,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些令人过目不忘的内容;就多部作品论,无论从时代、国别,还是从题材、体裁,都能找到联系点。将积累作为考查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名著阅读网络,以增加学生的课外文学常识,如:(2020-14)【单选】不属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是()。A.《西游记》B.《红楼梦》C.《三侠五义》D.《水浒传》

三、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8

毋庸置疑,加强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读写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语文教学的悲剧让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先进的理念,却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并且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落后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但在很多地区,语文教学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即便在形式上花哨了一些,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语文学科,原本是最生动有趣、最富有创意和激情的一门学科,而现在却沦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学课。个中滋味,让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感到心酸。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番话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忽视课外阅读,难免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每日只能看到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若井底之蛙,见识太少。课堂上回答问题,语言表达干涩,思维缺乏创意,作文模式化倾向严重,雷同的材料随处可见,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这一恶果正是我们自己一手酿造的。

二、走出课外阅读误区的方法

1.培养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的阅读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养成阅读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阅读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感悟生活、关心天下大事、探讨人生价值。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就是阅读的积累可以强化语感,丰富课外积累,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语文成绩。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有利的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用自己购书、读书的经历现身说法,把读书的热情传输给学生,用涌动的真情感染学生,让读书的成果激励学生。

(2)用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伟人及文化名人的读书风采,形象地阐释读书与成才的关系,鼓励学生读书立志。其中,笔者举得最多的是伟人的例子。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与书相伴,真正做到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他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留下诸多千古华章,皆得益于此。

(3)沟通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比如讲《智取生辰纲》,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包括他们行走江湖的绰号和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讲《范进中举》,笔者就给他们介绍《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断;讲《傅雷家书》(节选),笔者则对古今中外家书中的精品如数家珍,让学生产生先睹为快的冲动。

(4)搭建作家展示的平台。笔者每周都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隆重推出一位作家,范围涉及古今中外,对象遍布名人新秀。活动中除了介绍这些作家的生平事迹,还要重点介绍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甚至选取经典的片断,让学生领略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魅力。

2.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课外阅读是随意的、自由的,但决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师要做到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阅读的方向。一般来讲,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分为自主型阅读和指导型阅读。自主型阅读,就是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的。它体现学生的个性追求、兴趣爱好、家庭阅读环境的熏陶等。指导型阅读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的目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推荐一些书目,学生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对有价值的材料及时笔记,及时获取有用的文字信息,然后把摘录的笔记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笔者的一贯做法是:

(1)强调阅读的视野开阔。指导时常告诫学生,不要完全按个人的喜好去读书,尽管平时强调文学类的书刊可以多读,但其他类的图书也要涉猎,即便是文学类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同样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学生时下流行阅读这样一类图书,内容涉及武侠、言情、鬼怪之类,文字粗劣不堪,内容胡编乱造,思想极不健康,笔者的意见是“认真疏导,全面禁止”。

(2)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建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书籍来读。比如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学生就可以在不同阶段分别阅读少儿版、青少版和原著。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在初中阶段就不再适合学生阅读。

(3)强调阅读的长短搭配。阅读中,笔者会向学生建议,篇幅较长的作品宜在寒暑假内阅读,而在正常上课期间,为了不影响学习,应当多读些篇幅短小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学类和时事类的报纸杂志可视为首选。

(4)强调阅读的成果、时效。笔者常对学生说,阅读首先要有紧迫感,平时挤点时间读书不容易,有压力才会有效率。倡导他们效法古人“手自笔录”、“不敢稍逾越”的读书精神,建议他们不妨给自己限定读书的量。其次是阅读不能漫无目的。正如所言,读书的目的就是要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言下之意,读书要有功利思想,这就像做生意,要算账,不能做亏本买卖,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当然,如何去做,教师要指导,让学生思路要清、挖掘要深、感悟要真。

(5)强调阅读要精略得当。什么样的书只需大致浏览,什么样的书必须精读细读,教师得告诉学生。

3.拓宽阅读渠道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笔者常以此为目的,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把课外阅读不断推向深入。

(1)学生每周要摘抄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多多益善。作品后面,学生要给予点评,选择独特的视角,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最终将活页稿纸装订成册。

(2)全班同学每人选订一份自己喜欢的语文类报纸,课内可安排专门的读报时间,也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精选优秀文章范读。

(3)定期开设读书报告会。报告会上,学生可以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近期拜读的美文佳作,畅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作品描述的美妙意境。此项活动,旨在创建浓郁的读书氛围,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开设优秀作品赏析课,每周一节。赏析的作品主要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推荐。文章既要有品味,又要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赏析宜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师要鼓励多数学生参与,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鉴赏能力。

(5)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栾辉,佘贤君.高中生阅读习惯调查[J].江西教育科学,1998(4).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9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能力策略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小学生的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段话明示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养成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在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但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现象更为严重。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1、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2、没有时间读;这是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3、没有书读;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因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少则十元左右,多则上百元。许多家长也都表示,虽然每次进城都要到书店转一转,可孩子喜欢的书往往因太贵而不得不放弃购买,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面对这些现象学校、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1、让学生有书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挑选图书室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一次,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2、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2.1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2.2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3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2.4给予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自己的童话、故事;举行童话故事讲、续写比赛;给童话添上插图。

每学期期末举行“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以巩固学生的兴趣。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要教给恰当的读书方法,还要注重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3.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3.2介绍行之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课外阅读类型范文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因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目前的阅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公务员之家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