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7 16:23:10

课外阅读教案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1

一、逐步抓实了常规教学的过程管理

一是落实了教育组提出的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十项工作内容与要求,建立健全了教师每学期一侧的工作留踪记录手册。每位教师把自己一年来按工作任务、教学进度,把自己完成的各项任务,逐项几时归档留踪,是自己工作的每一环节都留下了踏实的脚印。

二是学校检查及时,做到了至少每月落实常规检查一次。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单元考试情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练习、作业和预习情况。

三是定期组织各年级的阅读活动,促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做到了两周搞一次合班阅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展示热情。

四是抓实了单元过关考试,使教师在教学、辅导上有的放矢。通过单元过关测试和过关分析,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对本单元学习情况,对哪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哪些学生能勉强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哪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底码清楚,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辅导,减少掉队学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抓实了课堂后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通过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师评课交流,让教师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缺点,写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后记,从而达到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

二、抓实了教研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

1、本学年我校听课实行了听、评、教学面对面。也就是在教师讲完课的同时,听课人就在课堂上与被听课教师,在课堂现场,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直面交流,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用语、教态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加深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认识的进一步提升,使教师的受益得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空课、网上优秀课实现有机对接。本学期我校除及时收看县空中课堂播放外,学校从网上下载名师名课,统一存放学校名课库,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随时观看,同时也解决了小学校教师同时听课难于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求教师看后学习其精华,应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并且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自己满意的与空课对接的模仿课,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能力与素质。

3、学校要求五年以下教龄的新教师,要参考成教案、网上优秀教案,写出自己的教学教案和教学后记,促使教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和运用教材。学校检查教案的同时还要教师说说某一课教案设计的理由,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材的开发、运用能力。

4、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共同提高。本学年,骨干教师分别与新教师结为教学对子。做到了定期和随时听课,这样也解决教师听课前的有意准备,突出了常态课的特点,也更有利于解决常态课的问题。

5、中老年教师着重解决了,备课希勒糊涂的现象。对中老年教师使用的成教案、网上优秀教案进行月检查,均做到了“圈、点、勾、画,加批注、加修改。是老教师的老牛干山的做法得到了遏制。

三、养成教育效果显著,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一是加强了阅读课和课外阅读的活动,学校每两周组织一次一至六年级穿插合班阅读展示。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是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是加强了课堂常规教育。学校统一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的课堂常规,各科教师严格按课堂常规要求学生,促习惯的养成,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抓实了学校、班级的文化氛围的不知,改善了教师、学生的办公、学习环境,同时也发挥了隐性教育的功能,是学生处处能见到行为的提醒、警示。本年度,布置了橱窗,展板,楼道和教室,增强了育人功能。

五、落实了两课、两操、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理,讲效率的精神。一年来,我校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从不间断,只要能做就坚持做。并定期组织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比赛,是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加强了音、体素质的培养,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打出了学校的知名度。

小篮球和艺术队坚持常年训练,学校小篮球连续几年在全县篮球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艺术汇演连续几年获得县级奖励。实现了学校有歌声、天天操场有运动,使学生在学校生活,有规律、有秩序。

七、存在的不足

1、在美术学科上由于师资缺少。学生的美术素质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只是学生在此方面的欠缺。

2、学校的各项检查工作有时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存在抓得不实、不透的现象。

3、后进生的辅导还欠力度,辅导措施有不到位的现象。

4、个别班级还有不管理不到位现象,学校检查就搞,不检查就拖。在一些教师中还存在懒惰思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使各项工作抓实、抓深入,把工作做好,是Xx小学的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02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论文网]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3]张志云.“名作”从“欣赏”读起——《名作欣赏》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改.名作欣赏,2006(1).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02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4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语文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以课本标定的理解方向讲授,或者一味的将自己理解的感受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的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做阅读理解。这样生硬的阅读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易使学生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新课改背景下,更科学的生本教学理念被广泛推广应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定位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1站在学生的角度做阅读,把握教学起点

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所以面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教师在开设讲课之前,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面,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课文,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此理念下授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本文章内一些重点词句、段落进行深入的解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古诗《望洞庭》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古诗描绘的景象进行描述,然后再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等比较难理解的诗句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索运用修辞手法后诗句的美妙之处,教会学生欣赏遣词用句之美。在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意境之后,教师先示范性的朗读,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古诗。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加强个性化阅读

阅读的力量不容小觑,孩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图书,可以感受书籍中的真善美,接收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知识。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接收知识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教师不能想当然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习惯强行灌输给学生。不应该以生硬的教案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也不能以大众讨论的结果取代个人阅读体验。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欣赏水平,聆听他们的阅读感悟,民主的对待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选择。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的是阅读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一个表达阅读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参与进阅读教学中,自发的做阅读教学的中心。同时互动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从而因材施教。

3引导学生多想、多写,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大量阅读有助于理解与巩固所谓字词,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谓是一举多得。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这也需要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指明方向。课堂短短40分钟,老师在课上讲授的词句、语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起不到直接的功效,学生主动的思考与记忆才是他们真正吸收知识的方式。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当利用小学生善于模仿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模仿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可以从示范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精妙之处,用类似的写作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做到学以致用。

4走出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有效率的进行阅读学习,拥有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阅读教学,不仅是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还要求阅读课外读物。其中课外阅读尤为重要,课本中的阅读量是有限的,但课外读物却多如满天星辰。教师应将目光从课内投向课外,将教材课文作为载体和例子,引出更多的文学佳作。教师不仅有责任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还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向做正确的引导,根据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推荐不同年段的学生不同阅读难度的课外书籍。在面向低年段的学生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短篇的诗歌或寓言故事,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面向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科普读物或短篇小说,丰富知识层面。鼓励学生们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打开博古通今的大门,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5小结

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老师、学生、书籍三者中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人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尊重学生在阅读书籍后提出的不同读后感受,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

作者:蒲芙蓉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高坡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胥传秀;《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5(33).

[2]林雅真;《基才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5):163-163.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5

全国特级教师贺诚校长说得非常有道理,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备课,是名副其实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教案写得特别完整、周密,看起来似乎设计得非常精心,非常完美。但却往往忽略了1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备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教学。我们老师所备的教案,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而不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这样教学的结果是1节课上完了,学生只掌握了1些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是学生自己亦能掌握的知识。试问这样的教学能有多大的效果呢?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何来?学生思维的启迪从何来?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何来?课堂上,当学生提出老师未曾备到的而又是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或读课文时想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时,我们有的老师往往避而不谈,而用"课文中没有讲到这个问题"1句话就抹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探索的热情。这就是备课"不备学生"的"症状",这也是不以"学生为本"的表现之1,同时是不顾学生个性的做法之1。笔者认为,我们在备课、上课及课后都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还应该在课前课后即课外。

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具备了1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能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能通过工具书弄懂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能根据"预习"提示基本读懂课文,能在课外阅读1些书籍笔者现在所教的6年级学生,就大部分同学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每1篇课文前,都会布置学生读课文2-3遍,自学生字词,扫除难懂词语障碍,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找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课堂上,老师组织检查、汇报交流,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与学的点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回到文本中去寻求、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阅读的能力;对学生未提到的而又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老师可安排在学生自学后不再有问题的基础上由老师提出,引起学生注意、思考,待学生确实不能解答时,老师才适时地讲解。这样学生会恍然大悟,印象深刻,学到新的东西。学生在较深刻地感受了课文内容后,可安排大量的或全文或段落或句子的朗读训练,读出感受,同时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这样的课堂,充满弹性,人文性,师生地位平等,学生会很愉悦地接受知识、接受老师。

当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后的延伸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摘抄积累课文优美句段那么低层的要求,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去拓展延伸。学习了古诗,课外可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过程自己学会1首从没学过的古诗。学习了积累运用中的"AABB"式,"ABCC"式等词语,可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收集类似的词语各10个以上。学习了对联及"趣联故事"后布置学生收集对联或"对联故事",积累、感受语文的趣味性。学习的《卜算子咏梅》后,要求学生摘抄并读读的其他诗词,然后选择活动时间组织1次诗词朗诵会。《向往奥运》这1课,是激发学生向往奥运,向往和平、友谊、进步,向往自己国家走向世界,走向美好明天的感情的好教材。在学生充分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美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有关奥运的趣闻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或自己写些关于奥运的小短文,办1期手抄报。可独立完成,亦可自找合作伙伴小组完成。再如,第102册语文第3组的课文,4篇是我国古典名着中的精彩故事--《草船借箭》《将相和》《景阳冈》《猴王出世》。其中3篇分别选自我国着名古典小说《3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将相和》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学生在阅读这些故事时,能从故事里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但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因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是10分必要的。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入,文化素养也能有所提高。如何引起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阅读兴趣呢?笔者在讲完《草船借箭》之后,给学生留下了几个悬念:"课文开头第1句话说''''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你知道周瑜怎样看到了诸葛亮的才干吗?课文中的鲁肃是东吴周瑜手下的大将,而不是蜀国诸葛亮的手下,鲁肃是忠厚老实、讲信用的人,鲁肃为什么不把诸葛亮借船之事告诉周瑜,而对周瑜"不忠"呢?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后来能合作愉快吗?"当笔者提出这些问题后,有个别阅读过《3国演义》故事的同学刷地举起手,跃跃欲试地想解答这些问题。但笔者当时没有让这些同学来说,而是表扬了他们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鼓励全班同学课余阅读这些相关的内容,过1段时间,在班上进行1次《3国演义》故事会。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了。以上笔者所列举的这些课外延伸,对学生来说,无疑是1个学习的过程,且是1种有方法,有目的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中往往就会出现5花8门的问题或答案。笔者教学《草船借箭》,在接近尾声时安排了这样1个环节:"你喜欢与故事中的哪位人物交朋友?为什么?"结果是大部分同学喜欢与诸葛亮或鲁肃交朋友,而有位同学说:"我喜欢与曹操交朋友,因为曹操细心。"这时,许多学生脸露不屑的神色。笔者看出这是引导学生评价人物,学习人物优秀品质的最好契机。必须抓住这1契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于是,笔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坦诚,同时肯定他学习曹操的细心这个想法是不错的。每个人都有长处,有短处,我们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我们自己本身就会有更多的优点,缺点就会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老师高兴地看到,学生们认同老师的观点,不屑的神色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学国灿烂文化的启蒙教育者,笔者深感任重道远。在新的大纲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材内容面前,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6

(一)教材选编要考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差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入学成绩来看,基本属于中学生当中的差等生,其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欠缺。因此,在选编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这种实际状况。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为全国统一的大学本专科教材。这类教材的特点是:古典文学内容较多,现代文内容不足;泛读作品较多,缺少精美文章的精读;重视作品欣赏,忽视了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等等。面对这样的教材,学生会感到学习困难,有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现象,导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材的选编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关注焦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办法应该是多考虑篇幅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尤其应选编一些影视资料的作品。另外,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将荣辱观、人生观、自强不息、自重自爱、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并兼顾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

(二)教学目标与观念应依照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而大胆调整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更新教学观念,调整定位教学目标: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应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的难度水平应介于本科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者之间,因为它包含了本科大学语文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性)和中学语文培养“应用能力”(工具性)的双高校论坛27重功能。因此,高职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大学语文的“作品导读课”,也不能讲成类似中学语文的“高四语文课”。(四)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高职院校为争夺就业市场,往往忽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而片面强调技能培养。为培养合格的人才,高职《大学语文》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之外,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以下的教学内容。

1.将课文逐篇讲解的方式改为选取重点篇目深入讲解的方式。传统的大学语文课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安排,逐篇讲解课文。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不可能深入讲解每篇课文,也使得学生感兴趣的许多问题不能展开,只能一带而过,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精选一部分篇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讲解,包含文史哲相结合的综合讲解方式。教师还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加入学生想了解的内容,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获得相关的文学知识。

2.为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泛读两部分。泛读课文可以是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家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是精讲课文的补充,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所有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又可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名家名篇的赏析,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不少文章的思想内容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寓意深远,艺术独到,在潜移默化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诗经》中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的关注国民性改造,当代作家关注社会现实、干预社会现实的勇气和责任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名篇的同时,会对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根据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改进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切教学过程的落实最终都是要落脚到考评制度上来。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阶段,教师完全有能力和可能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在保证教学目标达到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口头面试法、开卷考试法、小论文形式、调查报告形式等,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等等。这些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其中的几种,规定好分数比例,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性学习过程中来,同时可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读、说、听、写等语言应用能力,达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的。

二、方法创新

创新性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结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运作这一复杂过程的科学方法,就是普通高中新增的通用技术课程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1]和《技术与设计2》[2]中所含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所以,它是一个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程序,既包含具体技术———发现和明确问题、构思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方案、检测评价方案(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改进优化方案和总结交流经验等技能技巧,又包含一般技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是一个典型的技术设计过程。这一交织着具体技术和一般技术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因此,要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必须从选定教材、设计教案、实施教学、考试测评到优化教案、总结交流,都要运用“以创新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通用技术的“技术设计”方法。“技术设计”方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用神奇的技术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忽略了这点。因此,我们要遵照实际情况,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采用鼓励学生朗诵、辩论及讨论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进行教学

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形态,对此,教师可预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查找资料,写成发言稿。上课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就能达到加深、增强记忆的效果。再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学习,就会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有一些课文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可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使用电子白板辅助进行多媒体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教学方式,一种是“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只能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其教学效果比较受限;另一种是完全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文字内容全盘电子化,变成文字教材的翻版,这样也会使学生疲于应付不断闪烁的画面,从而产生厌倦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将白板和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将一些必要的资料和视频采用多媒体演示,而常规的教学内容脱离多媒体,以免造成学生的视疲劳,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

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所以,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简单讲解名著名篇的特点,最好留下悬念,然后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寻找答案,课堂上再来讨论。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去阅读,不但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

(四)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7

一、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

(1)正确积极的思想影响。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在各个方面都放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些诗作时,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好的精神,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从李白的《丁都护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杨炯的《古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热烈澎湃的爱国激情,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陈陶的《陇西行》,陆龟蒙的《新沙》等作品中体会诗人对统治者榨取万民膏血,不惜敲骨吸髓,以供自己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为炫耀武功而穷兵默武的强烈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培养他们的平民意识和批判精神。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贺的《马诗》中感受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刻苦闷与强烈不平,感受诗人强烈而又独特的个性追求。从雍陶的《题情尽桥》,陈玉兰的《寄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笔下深厚的亲情,纯洁的友情。从王维的《汉江临眺》,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A相》等诗作中深人体会诗人所描绘的辽阔的山川风物,神奇的自然风光,感悟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然的博大胸襟。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王驾的《社日》等五七言小诗中感受诗人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细小生活场景的独特情趣。公务员之家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8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学、规范的教学教研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反思一年的教学教研管理,可归纳为四点。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计划先行。

预备周,根据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各学期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各教师则依据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层层细化,提高了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按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二、开展富有英才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兰校长亲历亲为,2006年以来先后数次为校内教师作讲座,专题有《感悟》、《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世界观》、《再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观、教育观》等等。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2006年以来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参加了省培训院伍冬梅、宋涛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谢立可、邢建军、杨明丽、胡兰滨分别在科组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解读等培训,杨明丽、陈慕贞老师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解读》的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了《忏悔录》、蔡礼旭的《幸福人生》及许宜铭的《生命的灵洞》等主题录像。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今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全省师德师风考试均获优秀成绩。

2、开展“读书节”、“主题教学节”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和“英才杯教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游园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才智。“英才杯教学节”活动,在活动中三大科组围绕着自己的主题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每个教研组推荐6位老师上课,上课后教研组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专题小结。同时,注意引导教师思考和探索教学与评课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与合作,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12月中旬,我们还将承担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3、开展集体备课和“一课多上”活动。遵循校本教研“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设计——再行动——再反思”往返循环的模式,开展“一课多上”活动,集体备课、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听讲座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讲座则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科研型教师群体初见雏形。

5、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6、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研训活动。“请进来”为了受益于全体教师,近两年来,我校聘请了吉林省数学特级教师李韶华老师和海口市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吴爱宝老师亲临学校坐阵,随堂听课指导,还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特级教师翟景华、徐安德到我校上示范课和作专题讲座。“走出去”,一年来,我们选派出省外听课学习人数达15人次,在省市内听课学习的达230余人次。

7、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活动

《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学校设有两间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室,分低、高年级各配有近20套,每套65册左右适合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有语文老师开发指导。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外阅读知道的策略;提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构建“书香校园”文化,让师生们从真正意义上体验我们的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8、开展现代技术培训工作。06年1月份学校组织了行28位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7月选派两名教师到海南师院参加多媒体可见制作的培训学习;8月选派5名教师擦参加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部级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10月份又组织了25位教师参加通用技术培训。促使教师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等一般的现代教育技术,并与所教学科整合,尽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育教学。

9、开展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

论文、案例、教学故事等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于是,学校集二者之功能,举办第五届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评委组,各评委组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文本审阅、评议的做法,先根据个人标准各自评分,再结出论文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名次,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从这届论文等评比可看出:①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课改理念较丰富。大部分论文以课改论题为主,根据课改理念去反思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益尝试,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论据充足,行文流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文体多样,能体现我校教师学习、体验的多样化,除大部分为教学论文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③与实践结合很紧,说明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大部分论文所举例证,皆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中案例。④不足:a、有的论文论点过多,论述空泛。b、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完善。c、有的论文选题陈旧。d、有的论文有感而发,但感触不多,篇幅不够,陈述不清。

10、学科竞赛系列活动

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五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三大组对本届赛事高度重视,从计划到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指导到组织竞赛,做了大量工作;从命题到组织评卷、评比,做了无偿的贡献,为学生施展个性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挥学习导向功能提供了平台。

本学年,除校内学科竞赛外,面向校外的学科竞赛还有海口市小学生各类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诗朗诵比赛、小学生文艺汇演、“六一”少儿画展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教导处及相关的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好成绩。

三、帮扶、支教活动

1、亲临指导、示范带动

在工作繁忙,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依然委派谢立可副校长和三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支教,谢校长具体对三位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给高林小学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同时还亲自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两节示范课。其他三位老师除了在该校正常的担任教学之外,几乎每月都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观摩课,符娴、陈毓洁两位老师还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为该镇教师各上了一节观摩课,把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高林小学和当地的同行,受到了当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2、教研资源优势共享

从2004年6月我校与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结帮扶对子、手拉手以来,每学期都要邀请该校9位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各种校本研训。上半年,他们还亲临我校听了我校兰校长做的有关师德师风讲座2场。5月我校又邀请高林小学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我校举办的第4届“英才杯”教学节观摩活动。除此之外,每学期高林小学9位教师还轮流依次参加我校各教研组开展的“一课多上”和“集体备课研讨”,学习了解我校教研组是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该校每学期还有计划选派1名教师到该校与我校省级骨干教师跟班学习一个月,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到本学期为止已有4位高林小学老师到我校跟班学习。

四、研训成效

1、教师技能稳步提升

通过教学一课多上、参加岗位培训、评优课等活动,我校教师实现了教学观念能转变、教学模式善提炼、教学结构会构建的目标。而且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制作简单课件的技能。近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两年在课堂教学方面有1人次获得部级奖励,1人次获得省级奖励。3人次获得市级奖励。全校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有8篇教学论文获全国奖励,有6篇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12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16篇在省级交流或获奖;有32篇市里获奖、交流。

2、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何梨香老师参与海南师范学院初教系的“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已结题,我校的实验工作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2004年承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也在实验研究中,将于明年7月份结题,。最近,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课题,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已通过省级审评,报送国家课题组审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也通过了市级审批。

面对我校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仍清醒地知道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努力。我们坚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实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走出有英才特色的教学之路!

2007年的思考与展望

2007年,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五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英才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着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国学文化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4、上半年办好第三届“读书节”,第五届英才杯“教学节”;下半年办好第二届“童话节”,努力大造英才的品牌。

5、着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9

关键词:拓展阅读;策略;综合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探究文章写作技巧,感受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获取知识的养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备受关注的课题。拓展阅读就是立足于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拓展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从内容上拓展,以课文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在空间上拓展,通过整合阅读资源,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在阅读方式上拓展,融入有声书等信息技术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阅读的助推器。拓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结合小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小学生阅读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小学生虽然不喜欢阅读,但是却对情节生动的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拓展教学内容,引入与之相关的故事,达到激趣促读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导入环节讲述了一个鲁迅对对联的故事,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对鲁迅的好奇心愈加强烈了,他们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课文,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支持,可以设计一个“书香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去阅读,并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设置“名人名言摘录”“经典名著精彩描写片段”“好书分享”等板块,让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之星”评选表彰活动,让学生自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为了使课外阅读更方便,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适当位置设计一个书吧,精心挑选一些有价值的读物,方便学生阅读。

二、确立主体地位,关注个性解读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目标。教师在准备教案前,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个体差异等作出准确分析,并以此来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解放大脑,与课文展开对话,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比如,在《陶罐与铁罐》的朗读教学环节,教师讲到:“铁罐对陶罐发问的话,语气中充满了傲慢,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怎样朗读才能读出这种傲慢呢?”学生回答十分踊跃,有的说:“这句话中的‘敢’字要重读,语气加重后,才能体现出铁罐的傲慢来。”有的说:“我认为‘碰’字才应该重读,这样才能让陶罐感觉铁罐很厉害,陶罐不敢惹它!”还有的认为:“‘我’字才应该重读,这样才能表现出铁罐让人感受它了不起的心理。”教师最后对学生的回答作了肯定性的评价:“同学们,你们说的都不错,那么就按你们的理解去朗读吧,我相信你们的朗读会各有特点!”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形成个性化理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拓展阅读。

三、拓展阅读时空,唤醒自觉阅读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十分重要,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阅读的持续性很难保持。基于此,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环节,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囊萤夜读》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了解《晋书》的作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囊萤夜读》的主人公也是其中记载的一位大臣,名字叫车胤。这样的课前拓展阅读使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所涉及的丰富知识,唤醒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大语文”教学理念下,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意味着相关知识的学习就此结束,而是应该继续拓展学习,开启新的学习境界。比如,学完《景阳冈》,把学生引向《水浒传》的阅读,学完《猫》,把学生带向老舍作品的阅读,拓展阅读就该这样以点带面,为学生打开广阔的阅读视野。在拓展阅读时间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引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和书店,关注有关的网上阅读平台,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书海中泛舟。小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这导致他们的阅读兴趣呈现出“三分钟热度”,基于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游戏活动。比如,在学习了《猴王出世》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游戏活动”,游戏主题为“如果天庭有朋友圈”,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设计符合其角色身份和全书情节的朋友圈内容,并配上自己设计的微信头像,将角色关系进行立体化呈现。再如设计“读西游脑洞大开换积分”游戏,以最快速度找出书中文字与86版电视剧《西游记》内容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找到的内容给学生以奖励。阅读游戏活动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进行了拓展阅读,收获颇丰。

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阅读拓展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机会。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美人鱼的铜像,并介绍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海滨,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丹麦。这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蔚蓝的大海在沉思,她在想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这个女孩没有双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小人鱼,是“海的女儿”,这是安徒生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以小人鱼的铜像,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在导入教学后,教师又利用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课文:“小人鱼看见一艘大船……但小人鱼舍不得离去”,要求学生跟读,感受小人鱼对人间的美好憧憬。随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片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情感体验。信息技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也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趣,学生的知识面也因之得到了拓展。

五、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语文综合能力、升华情感、接受真善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让拓展阅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效,还需依靠教师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让学生会读。在拓展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教师需因材施教,但也可以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读思结合法。首先,阅读目录思考内容,先浏览目录,记住篇章标题,想象出整本书的内容;接下来,通过阅读了解书的内容,并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对照。再如圈点勾画法,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标记。这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问题,从而提升拓展阅读效率。综上所述,拓展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教师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学目标,深入探究并实践拓展阅读的有效策略,提升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拓展阅读活动中乐读、善读、会读,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泽洲.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7(12).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篇10

一、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