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21:13

行政院校

行政院校范文篇1

一、加强和改进我市行政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和改进我市行政学院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富民强市目标、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突出特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政府需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和改进我市行政学院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市级行政学院为目标,完善教学、培训、科研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体系。实施质量兴院、特色立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战略,着力提升办院水平;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着力培养富民强市的优秀人才;加强科研资政工作,着力提供有质量、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着力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创建省内一流市级行政学院步伐。

三、进一步明确行政学院职能。市行政学院与市委党校合署办公,主要承担公务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承办党委、政府举办的专题研讨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委托培训、合作培训和境外培训;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开展决策咨询工作,主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完善培训班次布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构建分类科学、层次合理、长短结合、多元互补的培训班次格局。市行政学院主要培训县处级副职公务员和乡科级正职公务员,办好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初任培训班、进修班和专题研讨班,以及市属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中青年经营管理干部和师资培训班等,全力推动干部自主选学工作。培训班次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市行政学院联合下达培训计划。

五、推进教学培训创新。以教学培训为中心,建立有效的培训需求调研制度,及时将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目标任务做为教学培训的重点内容,增强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着眼于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不断完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体系。要以公共管理为重点,着重建设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区域经济学、领导科学、应急管理学、社会管理学和文化管理学等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六、深化培训方式方法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讲授式、大力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和现场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各种培训方法的综合应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员的学习培训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增强教学培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七、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进课堂工作。市行政学院要积极组织学院教授学者开展实践调研,将研究的成果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努力把行政学院办成市情、县情的研究基地。

八、提升资政服务能力。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决策咨询活动,突出前瞻性、应用性和对策性。充分发挥培训学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教与学、学与学联动机制,鼓励学院撰写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踊跃参与全市发展决策咨询活动,有效利用行政学院系统资源,使教学培训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成果,形成决策咨询服务合力。

九、推进科研、咨询管理体制建设。推进科研咨询服务体系创新,加强科研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完善科研资政管理制度。探索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有机结合的实现形式,将教学培训与科学研究、决策咨询、解决问题相结合。搭建科研咨询平台,建立科研、培训体系管理新机制。

十、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市级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的合作,建立教学培训科研基地。加强与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在教学、科研、咨询、师资培训以及开放办学等方面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和新形式。鼓励我市行政学院教研人员进修、讲学,参与学术交流。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国(境)外各种教学科研资源,拓展与国(境)外组织及政府机构、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交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利用国际国内的办学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

十一、全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坚持专兼结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专职教师,引进和选聘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上一级行政学院和大学进修学习。制定教研人员进修、学习考察年度培训计划,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十二、切实加强对行政学院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定期听取行政学院工作汇报,指导行政学院工作,研究解决行政学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级各部门要加大对行政学院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优先向市行政学院集中,共同推动我市行政学院工作上台阶。

行政院校范文篇2

一、文献资源的魅力

文献资源的魅力在于馆员通过爱惜、开发、使用、共建共享图书馆藏书、电子图书、期刊数据等。一个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贫富及其获取水平是衡量该国文明水准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开展的必要条件,在目前仍然是图书馆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现代文献资源其外延囊括了各种信息与知识载体,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书刊、文稿等,而且包括了缩微制品、音像资料、机读资料、电子出版物等新型的知识载体。现代文献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迅速增长,在文献资源丰富的同时,“信息污染’成为新的问题,使人们在选择、利用文献,获取所需信息等方面造成新的障碍。

(二)内容交叉重复,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导致知识的产生和文献的内容相互交叉,彼此重复。文献内容的交叉重复直接造成了整体文献质量下降,给图书馆采集文献和人们利用文献都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新陈代谢频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产品层出不穷,加速了知识的新陈代谢,使文献加速老化。各种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有效使用期。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文献资源,也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控制文献收藏与分布,最大限度的减少投入的经济浪费和实现人们最便利及最大利用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应根据图书馆单位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办学性质,读者要求,选择并突出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业文献作为自己的馆藏特色。山东行政学院图书馆紧紧围绕学院教学中心,围绕重点学科和专业设置,注重加强馆藏建设,突出特色,不断优化馆藏结构。院本部有图书48.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44.25万册。电子图书4.5万册。经济类、社科类图书约占75%,文学、工具书及其它图书约占25%,另订有中英文报刊500余种,突出了行政学院的特色文献资源。

二、服务的魅力

根据行政学院的办学性质和人员培训对象,行政学院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发挥图书馆最大作用。行政学院目前主要服务的读者对象是教师读者,教师读者是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他们是图书馆的积极利用者。他们在准备讲义时需要涉猎大量的课内课外读物和广泛的文献资源知识,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此外他们还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要不断查阅过往和当下最新的科研动态,而他们又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大的方便,图书馆工作者就要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将坐等读者上门变为主动出击,使图书馆的服务“动”起来。首先要馆员定岗定位,责任到人,做到送书上门,随时随地为读者服务。其次是每个馆员跟踪一个系部,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想法,多争取老师的宝贵建议,认真建立所需资料档案。最后,流通部门应及时和采编部门沟通,把教师所需资料和书目反馈,以便下次购书参考。这样既解决了教师所需,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物尽其用,发挥图书资料的最大化作用。学生读者作为图书馆读者队伍的主力军,图书馆是他们主要吸收课本外知识主要学习场所,他们有思想,求职欲强,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创新,图书馆要针对这部分读者特点,提供必要的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参与到购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工作人员记录下他们的需求,以备下次购书所用。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图书馆,做图书馆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读者和学生读者这些都是图书馆的正式用户,还有一部分潜在用户,他们对图书资源也有明显的需求意识。比如来校培训的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工作期间想来看书查资料的学员,这部分人的需求也不容忽视。他们通常关注国家政策和导向,注意时政动态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些案例,以及一些新形势新问题,所以应适当购进涵盖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中外反腐倡廉史、廉政文化、热点时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图书。开架服务是行政学院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即为读者展示更加丰富的图书提高图书的借阅率,降低拒借率。降低馆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行政院校范文篇3

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是基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特殊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乃至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工作方向,同时还必须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必须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

要切实加强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充分发挥它们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当前,除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外,还存在着部门和行业办学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培训等其他培训机构,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培训体系,为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特别是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甚至无序竞争的现象。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三是加强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建设。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时刻保持坚强的党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要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他们树立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要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用良好的道德情操完善自身,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培训。要逐步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教师职业证书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积极探索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要落实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上一级党校、行政院校、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在职进修、业务交流、课题攻关等活动,积极落实五年轮训一遍骨干教师的计划。三是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专职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到先进单位去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学习交流,在增强感性认识上下工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四是有计划地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要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理论优势,围绕新的教学方针,围绕教学对象的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为基本框架,规划课程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干部教育特色的优势学科。从重点学科的设置、二级学科带头人的遴选、教师的定位、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去操作实施。教材建设要按照立足全局、协调各方、总体设计、分步推进的要求,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一纲多本、编审分开,逐步建立开放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体系。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写符合不同班次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抓紧推进精品系列教材工程。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干部教育条例》为基本依据,根据新的形势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各种制度。坚持从严治校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贯彻“精、深、实、新”的原则,坚持个人、集体、学校三级备课制度,严把入口关;严格课堂讲授规范,保证授课质量和效果;加强教学专题、招生和学籍等方面的管理。在科研上,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课题、调研、成果转化等各项管理规定,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在学员管理上,强化党性锻炼手段,推行学时学分制,建立完善培训档案;与组织人事部门一起建立学员跟踪考核、监督约束制度等。同时,要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服务、行政后勤、机关党建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二、必须联系实际创新思路

总书记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因此,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适应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在创新路上多做文章。

要创新培训观念。干部教育培训应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紧迫意识。中央接二连三对干部教育培训做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充分说明新阶段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级党组织和培训机构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精神,千方百计地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抓紧抓好。二是强化使命意识。党校、行政院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主动承担历史重任,不断把干部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每一位从事干部教育事业的同志,都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认清形势,努力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尽心献力。三是强化机遇意识。各级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这一重要机遇,乘贯彻《干部教育条例》和《规划》的东风,积极推动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软件、硬件建设,壮大自身实力,赢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先机。

要创新培训模式。要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在职自学等制度,大力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等方式,采取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考察调研相结合等,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供多样化的途径。校内学习要坚持多种形式方法齐用并举,把统一课堂与分类培训结合起来,把集体授课与个性研讨结合起来,把以料下单与按需施教结合起来,把新颖形式与质量提高结合起来,力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有讲授、有交流,有灌输、有研讨,有统一课堂、有自主选修,有共同要求、有个性需要,做到生动活泼、严肃有序。

要创新培训班次设置。要按照《规划》要求,适应差异性培训需要,推行分阶段、分研究方向的小班培训模式。在分类别、分层次设定班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培训体制改革,在同一个班次设立不同的研究方向,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编成不同的小班。在具体教学实施上,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公共课教学、分研究方向教学、问题研究等几个阶段,由几个教研部门组成研究指导小组,分类指导学员进行研讨和论文写作,努力增强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赋予讲授式教学以新的内容,扩展其新的形式,焕发其新的活力,使其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研究式教学模式,使其成为广大学员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增加讲授内容的科研含量和研究成分;督促教师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事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之间互帮互学,提高授课艺术和能力。要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培训效果。要把强化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从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给予扶持,调动广大教师搞好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必须在求实效上下工夫

大规模培训干部最终要落实到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上,规模达不到不行,只讲规模不讲质量也不行,要讲求质量、效益和规模的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在加强培训求实效上下工夫。

要坚持学以致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是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理论上的提高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本领,把学习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工作、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要教育广大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三是坚持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要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形成和保持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周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要加大对干部教育规律的研究。要认真总结以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要针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差别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要注意吸收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和国外(境外)相关教育培训的有益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在认识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上取得新的成果。

行政院校范文篇4

搞好干部教育培训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完成当前重大战略任务的需要,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对搞好干部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是基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特殊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乃至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工作方向,同时还必须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必须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

要切实加强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充分发挥它们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当前,除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外,还存在着部门和行业办学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培训等其他培训机构,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培训体系,为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特别是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甚至无序竞争的现象。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三是加强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建设。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时刻保持坚强的党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要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他们树立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要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用良好的道德情操完善自身,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培训。要逐步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教师职业证书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积极探索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要落实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上一级党校、行政院校、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在职进修、业务交流、课题攻关等活动,积极落实五年轮训一遍骨干教师的计划。三是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专职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到先进单位去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学习交流,在增强感性认识上下工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四是有计划地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要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理论优势,围绕新的教学方针,围绕教学对象的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为基本框架,规划课程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干部教育特色的优势学科。从重点学科的设置、二级学科带头人的遴选、教师的定位、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去操作实施。教材建设要按照立足全局、协调各方、总体设计、分步推进的要求,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一纲多本、编审分开,逐步建立开放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体系。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写符合不同班次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抓紧推进精品系列教材工程。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干部教育条例》为基本依据,根据新的形势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各种制度。坚持从严治校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贯彻“精、深、实、新”的原则,坚持个人、集体、学校三级备课制度,严把入口关;严格课堂讲授规范,保证授课质量和效果;加强教学专题、招生和学籍等方面的管理。在科研上,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课题、调研、成果转化等各项管理规定,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在学员管理上,强化党性锻炼手段,推行学时学分制,建立完善培训档案;与组织人事部门一起建立学员跟踪考核、监督约束制度等。同时,要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服务、行政后勤、机关党建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二、必须联系实际创新思路

总书记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因此,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适应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在创新路上多做文章。

要创新培训观念。干部教育培训应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紧迫意识。中央接二连三对干部教育培训做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充分说明新阶段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级党组织和培训机构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精神,千方百计地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抓紧抓好。二是强化使命意识。党校、行政院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主动承担历史重任,不断把干部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每一位从事干部教育事业的同志,都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认清形势,努力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尽心献力。三是强化机遇意识。各级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这一重要机遇,乘贯彻《干部教育条例》和《规划》的东风,积极推动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软件、硬件建设,壮大自身实力,赢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先机。

要创新培训模式。要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在职自学等制度,大力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等方式,采取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考察调研相结合等,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供多样化的途径。校内学习要坚持多种形式方法齐用并举,把统一课堂与分类培训结合起来,把集体授课与个性研讨结合起来,把以料下单与按需施教结合起来,把新颖形式与质量提高结合起来,力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有讲授、有交流,有灌输、有研讨,有统一课堂、有自主选修,有共同要求、有个性需要,做到生动活泼、严肃有序。

要创新培训班次设置。要按照《规划》要求,适应差异性培训需要,推行分阶段、分研究方向的小班培训模式。在分类别、分层次设定班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培训体制改革,在同一个班次设立不同的研究方向,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编成不同的小班。在具体教学实施上,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公共课教学、分研究方向教学、问题研究等几个阶段,由几个教研部门组成研究指导小组,分类指导学员进行研讨和论文写作,努力增强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赋予讲授式教学以新的内容,扩展其新的形式,焕发其新的活力,使其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研究式教学模式,使其成为广大学员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增加讲授内容的科研含量和研究成分;督促教师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事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之间互帮互学,提高授课艺术和能力。要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培训效果。要把强化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从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给予扶持,调动广大教师搞好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必须在求实效上下工夫

大规模培训干部最终要落实到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上,规模达不到不行,只讲规模不讲质量也不行,要讲求质量、效益和规模的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在加强培训求实效上下工夫。

要坚持学以致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是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理论上的提高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本领,把学习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工作、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要教育广大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三是坚持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要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形成和保持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周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要加大对干部教育规律的研究。要认真总结以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要针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差别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要注意吸收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和国外(境外)相关教育培训的有益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在认识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上取得新的成果。

行政院校范文篇5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时代背景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世纪,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公共行政现代化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国面临着许多共同性的课题。与此同时,由于文化的和历史的原因,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动荡和不安。国家公务员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素质的提高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1、经济全球化

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日益显露,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逐渐加强。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显得密不可分。“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注:秦言著《知识经济时代》,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经济和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组织行为和公众观念等等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各国政府都将面临许多全球性的问题。

2、公共行政现代化

政府运行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必将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政府效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和公众的要求反应更加迅速,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政府功能实现服务化等等。(注:朱丽兰、张志坚主编《知识经济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第261页。)这些要求促使各国政府积极推进行政改革,“重塑政府”的公共行政现代化浪潮由此产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欧美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某些国家率先开始了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相呼应的行政改革,之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了行政改革。(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序言第1页。)尤其是东亚和南亚,在90年代末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行政改革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3、文化差异

尽管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日益拉近,但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依然存在,而且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隔阂往往超过经济和政治本身,因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彼此之间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对于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生活在一个拥挤的和脆弱的平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我们不得不互相依赖,同时也依靠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注:秦言著《知识经济时代》,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4、历史启示

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合作与交流对历史进步、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当今时代的变革更是全球性的变革,人类面临的希望和危机远远超出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日益取决于人类的合作与理解。从此意义上讲,各国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二、国外公务员培训的新特点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历史较长,在公务员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随着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在培训机构、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培训机构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机构按办学功能模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短期、中期培训相结合,以短中期在职培训为主的独立培训机构,以英国和北欧诸国为代表,培训课程中往往穿插管理、政策方面的研究咨询活动;第二类是“招、培、考、任”相结合,以“招录—职前培训—考评—任用”一体化项目为主的独立培训机构,以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为代表,它以培养后备高级公务员为使命,把预选、招录、中长期培训、考评、任用结合起来,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在职前的定向培养,每个环节都按公平、公开原则层层选拔。第三类是以教育、培训、研究为主的大学研究生院,这些研究生院不仅开办全日制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MPA)、公共政策(MPP)硕士研究生教育,还为公职人员开设非全日制的硕士学位课程和各种非学分制的短期培训课程。如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Maxwell)、德国施派尔学院(Speyer)等。这些机构都注重培训、科研和咨询三者的结合,呈现出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的趋势。俄罗斯国家公务学院(PATC)集第二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在职公务员短期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和科学研究于一体。

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机构如果按机构属性和运行机制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国家培训机构,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德国联邦行政学院(FHB)、日本人事院公务员研修所、韩国中央公务员教育院(COTI)、希腊公共行政中心、瑞士联邦公务员培训中心、西班牙国家行政学院(INAC)、加拿大管理开发中心(CCMD)等,这些机构中有些也在不同程度上依托市场机制运作。第二类是政府导向、依托市场机制运行的国家培训机构,如美国FEI,以短期课程“培养优秀行政官员,保证联邦政府工作的行政效率”,并“致力于为公众服务”为主要内容,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俄罗斯PATC,经费的70%靠学费收入。葡萄牙国家行政学院(INA),办学经费的一半从培训市场获得。第三类是市场导向的国家培训机构,英国公务员学院(CSC)奉行“顾客至上”准则,以500门短期课程为“商品”,每年举办2500项培训、研讨活动,参训3万人次。新加坡公务员学院(CSC)以220门课程、每人120新币/日的学费在培训市场上吸引着全国75%的公务员参训。(注:资料来源:张修学主编《国外著名行政院校概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3~8页。)

中国公务员培训机构——行政学院基本上均属于第一类,即政府主导、国家财政支持,以短中期在职培训为主。中国国家行政学院隶属于国务院,主要负责培训高、中级国家公务员和培养高层行政管理及政策研究人员,学院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预算拨款。学院建院10年来(1988至1999年),共举办培训班104期,培训4600多人,各类培训以短期为主,单班平均培训期为34天。(注:《我院边建设边培训的十年探索》,摘自《国家行政学院教学调研资料》第29期,1999年1月20日。)行政学院在举行短、中期在职培训的同时,也在积极努力开拓培训市场,独立或联合开展其他形式的培训,这类班次主要以市场导向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这些班次的举办,为学院今后部分培训班依托市场机制运行作了有益的尝试。

2、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作为独立培训机构的培训者或指导者,专职教师需要面对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成人学员,起着组织、引导、协调、辅导的作用,必须具备管理项目、掌握研究班课程、主持专题讨论会的能力,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公职经验。兼职教师一般是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知名教授,或者是相当一级的政府官员。由于培训项目类别、数量比例和在更高层次上的总体功能差异,大学研究院和独立培训机构,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和结构常常有很大差别。在机构规模有限、资源不足的条件下,从政府和社会聘用兼职教师和培训者已成为通行做法,也是提高培训课程实用性的有效措施。

根据专、兼职教师的数量比例关系和专职教师占全校教职员工总数的比例,可以将公务员培训机构分为“学院型”、“社会型”和“中间型”三类。“学院型”专职教师绝对数量多,而且相对于管理、服务人员的相对数量也多,在功能模式上大多属于研究生院类型;“社会型”专职教师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相对数量也少,靠经常、有效的组织联络工作来维系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如法国ENA;“中间型”则专、兼职教师数量成反比,在总体功能上有偏向于“学院型”的,也有偏向于“社会型”的。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基本上属于“社会型”,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针。专职教师队伍按照“优化精干、结构合理和专业配套”原则组成,兼职教师主要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省部级、司局级国家公务员以及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中选聘,学院还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担任教学顾问,聘请国外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兼结合,保持主要课程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吸收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和有关学术活动,使专、兼职教师协作配合、优势互补。

3、培训对象多元化

许多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机构在培训中高级公务员、在职公务员的同时,也对非政府工作人员进行项目培训,同时还直接面向社会招录人员。在以短中期在职培训为主的独立培训机构中,主要培训对象是中高级公务员。在以中、长期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中,以法国ENA为典型,培训对象包括28岁以下的大学毕业生,47岁以下、有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公务员,以及40岁以下、有8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非政府工作人员。在大学有关专业研究生院中,培训对象大都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的人员,如MPP、MPA教育等。培训对象的多元化对于我国公务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除培训国家中、高级公务员和国有重要企业的领导干部之外,还面向各高等院校招录应届毕业生,作为国家公务员后备力量的培养对象。根据培训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培训班可分为:省部级干部专题班、司局级公务员任职班、香港和澳门高级公务员培训班、国有重要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班、稽查特派员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从全国范围看,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行政院校还没有做到直接面向社会招生。

4、在职培训与学位教育相结合

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内容(项目)主要包括有:MPA学位项目、初任公务员培训项目、在职公务员培训项目和国际培训项目等。中国公务员培训则主要以初任培训和在职培训为主,相信MPA学位教育不久将成为中国公务员培训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国外开展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已有许多年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1924年,美国马克斯维尔学院(Maxwell)启动了美国第一个MPA计划,面向公共行政或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之后,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专业学校开办了MPA教育。70年代以后,美国的MPA教育进入规范化的发展时期。有关院校开始建立共同的组织,加强联系,相互学习,建立统一的MPA课程标准,对开办MPA单位进行审核、评估。据统计,现在全美开设MPA课程的院校有220多所,在学学生有30000多人,而且发展势头很好。之后,MPA教育在欧洲也发展起来。欧美MPA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功的经验,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不少国家正积极学习、借鉴欧美这方面的经验。可以预见,MPA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会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具有与MBA一样的地位与声誉。

中国公务员队伍的现状对开办MPA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530多万公务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3.9%,35岁及其以下人员占56.8%,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公务员中,也极少有受过系统的高层次公共行政教育的。(注:季明明:“国家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途径——论我国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3期。)而MPA教育则正是针对广大管理者,特别是政府公务员的,它重视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社会实际,尤其是政府管理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学习国外MPA办学经验,尽快开办行政院校的MPA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5、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特别注重实践性,在方法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1)强调“实践”,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适应政府改革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紧密联系政府工作的现实问题,或通过政府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或以政府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研讨专题。法国、希腊行政学院还安排学员2次到政府部门或企业去实习,每次半年,法国将此比作培养“医师”的方法,因为高明的医生需要经历大量临床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而该学院的课程是让学员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经过提炼的、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

(2)强调“实用”,重视能力培养。国外著名行政院校虽也重视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但更重视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运用现有的知识、特别是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以专题为主,坚持“短而精”,每次只针对一个专题,时间1周左右,有的只有2至3天,突出专题性和时效性。

(3)坚持“择优”,这是培养高级公务员的首要前提。以法国国家行政学院为例,其生源来自大学毕业生、在职政府公务员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工作人员。他们都被要求参加激烈的竞争性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后才能被录取。每次考试都要组成一个考官委员会,由行政学院、人事、司法、审计部门的高级官员和公共部门的高级职员与行政院校的教授组成。考试程序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以考核考生运用丰富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主,面试则检验考生是否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4)实行“重用”,学成后凭成绩任职。这一点在法国表现得最为突出,法国公职部每年为行政学院提供多于毕业生数的职位,由长期班学员凭分数排名依次挑选,一般排名在前的毕业生可得到副司级职位,排名最后的毕业生可得到处级职务。“重用”原则有利于增加招生的吸引力,可在更大范围和人数中选拔优秀人才,同时也给学院自身加大了压力,使其必须千方百计地改进课程和改革教学,真正能培养出名副其实的能够担当重任的毕业生。

(5)方法“灵活”,实现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的相结合。国外行政院校的教学适应公务员的需求与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外,还比较广泛地采用了研讨班、研讨会、实习、现场观摩、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等方式、方法,这样既适应了公务员培训的特点,也有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不仅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还从能力、动机和态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培训方法,参训者“角色模式转换”,已经成为世界公务员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动向之一。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前景展望:公务员培训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1、公务员培训的信息化、网络化

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虽然十多年前预测将出现的“课堂革命”并未发生,但信息技术(IT)渗入教育、培训领域的巨大势能已不可逆转。世界各国有2/3的政府功能与信息管理相连接,电子政务、政府上网对公务员教育、培训提出的要求日益紧迫。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克林顿1998年初要求“通过提高培训和学习技术含量,以完善现行联邦政府培训和学习”的执行备忘录,成立了“总统联邦政府培训技术特别任务组”,制定了建立高技术远程学习系统框架的工作计划,营造面向终身学习的远程学习技术市场。法国制定了《使法国准备进入信息社会》的政府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大力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培训。公务员教育、培训在信息化过程中必将趋向网络化、数据库化,并从集中型培训转向分散型培训。从发达国家的先行轨迹看,其成功要诀在于:“三分技术、七分协调和管理”。

行政院校范文篇6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做好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干部,全面提高我省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党委要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切实把这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

(二)全面规划,明确目标。按照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部署,结合《**年——**年》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党委管理的干部每年有五分之一得到培训,党委管理的后备干部每年有五分之一得到培训,在职干部每年有五分之一左右参加各类培训,使全体在职干部五年内普遍轮训一遍。

根据上述目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省委组织部负责对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总体部署,直接抓好省管干部和部分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制定新一轮省管领导干部脱产学习进修计划和干部培训年度计划,规划每年省委党校培训干部1000名,中长期出国培训干部100名,高等院校等培训机构培训干部500名;会同省人事厅抓好公务员的各类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会同省经贸委抓好"五个一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任务的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总体目标和要求,按照谁管理谁培训的原则,结合各自实际,调整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十五"规划,重新制定新一轮五年干部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做到计划到人,责任到人。

(三)抓好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培训。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干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周密安排,精心组织,采取脱产轮训、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个人自学、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读同志的原著,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纳人学习计划,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牢牢把握

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四)明确培训内容,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在抓好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宗旨教育、"两个务必"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切实抓好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和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五)突出培训重点,加大对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力度。按照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要求,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和中青年干部的培训。要通过党校脱产进修,培训一批竞瓦领导干部;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通过高等院校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培养一批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领导人才。省委组织部每年安排300名左右省管领导干部参加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的学习轮训;定期举办省管党政"一把手"专题研究班,今年将举办新任市、县党政"一把手"民主集中制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期新提任或转任新的重要岗位的省管干部党性党风教育培训班;五年培训轮训市直部门党政"一把手"350人,每年培训轮训乡镇党委书记130名;每年培训中青年干部100人;定期举办女子领导干部培训班和党外干部培训班;每年委托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级机关党校和高等院校,对省直党政机关五分之一的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委托高校开办在职领导干部高学历班、研修班和专题研究班;继续办好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班、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班等出国班次。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各自培训轮训的对象和范围,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规划和组织实施。

(六)条块结合、分类培训,确保培训的覆盖面。坚持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干部队伍、科学技术干部队伍和其他战线干部队伍一起抓,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客观需要,科学制定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党政领导人才,要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党性锻炼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以建立市场化、外向型培养和企业自主培训的机制,着力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和信息、经贸、金融、法律等方面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五年内为700名高层次人才提供资助和培训、研修的机会,每年举办40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每年安排200名参加MPA学位教育,促进知识更新,着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对党政机关一般干部的培训,主要采取以短期培训的形式进行知识更新、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

各级组织部门要重点抓好党委管理的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训;统战部门要抓好党外干部的培训;人事部门要抓好公务员知识更新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经贸部门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各部门都要抓好本部门、本系统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

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七)加强培训的质量管理。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坚持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培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培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真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做好培训办班的评估和管理工作。推进培训工作的目标管理,实行年度计划和培训项目责任制,加强培训经验的推广和运用,充分发挥培训效益和作用。

(八)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各级培训机构和干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干部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干部实际工作的需要,设计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组织培训活动。要着重围绕提高领导干部"五种能力"的需要,设计安排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培训课程和内容。要重视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工作,充分运用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和参考资料,同时,省里还将组织力量编写一些适合我省干部培训需要的教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努力完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等培训形式,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训的好经验,充分运用菜单式选课、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对策研究等现代培训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的参与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按需培训、学以致用的要求,积极推广个性化、差别化培训,有针对性地多举办专题研讨班、短期强化班。要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载体,推进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育,提高培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加大投入,拓宽渠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建设(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基地建设,是大规模开展培训干部的重要保证。要按照优化结构、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的培训机构体系。党校、行政院(校)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社会主义学院担负着培养党外人士和统一战线干部的重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党校、行政院(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作为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积极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社会主义学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加大培训规模,集中力量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班次,不断完善教学新布局。在重点加强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高校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培训各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领导人才;合理利用国外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辟国外培训渠道,拓宽开放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十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任务。要重视对党校、行政院校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研骨干的培养,采取挂职锻炼、进修深造、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加强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按照"大队伍"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各类人才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资源信息库,拓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来源,实现师资资源共享。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讲课作报告制度,并选聘一些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到党校、行政院校担任兼职教师。

(十二)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重要培训项目的经费,要予以重点保证。要进一步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和渠道,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机制。要加强培训经费的预算和管理,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十三)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定期脱产进修学习和计划调训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校脱产培训、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在职自学三位一体的理论学习格局,积极探索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健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责任制。要坚持执行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每五年不少于三个月到相应党校、行政院(校)等培训基地脱产轮训培训的制度,严肃调训制度和纪律,切实解决主要领导干部和一些急需培训的干部参训难的问题。各级组织部门要定期检查,促进领导干部按规定自觉参加学习,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组织调训的干部,要严肃批评教育。

(十四)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认真总结一些市、县开展的处科级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的经验,逐步推行资格考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档案制度,及时掌握干部学习状况和培训需求。坚持从严治学,对重点班次实行跟班制度,加强学员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青年党政干部,被提升到上一级领导岗位之前,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

六、加强领导,严格管理,确保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的落实(十五)切实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领导责任制,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或协调组织,切实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组织部门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履行好主管职责,做好牵头抓总工作,切实发挥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综合管理的作用。省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和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行政院校范文篇7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首先,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没有科学明确的界定,教育培训工作零乱无序。其次,对各级干部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现状缺乏系统的分析,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再次,对教育培训任务缺乏系统分工,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是教育培训标准不够明确。目前,干部教育培训的标准要求过于笼统模糊,对不同层次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没有区别,对同一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分工的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也没有区别。

三是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分层分类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

四是教育培训渠道、内容和形式单一,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输送到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培训的形式主要以传统授课辅导方式为主。培训渠道和内容的单一,难以满足培训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形式的单一又使培训效率难以提高。

五是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干部教育培训缺乏动力,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尚未形成。虽然干部在任期内有一定的培训要求,但是,这一培训要求仅仅是泛指的,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干部教育培训成了一项软任务。另外,干部教育培训与干部使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客观导向上也造成了干部轻视教育培训,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从系统规划、更新内容、改进方式、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1、科学系统地进行全面规划。整个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散无序的教育培训,成本高、效率低、成效差。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应当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各级干部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出发,科学制定各层次、各类别、各岗位干部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并将此标准与干部队伍现状作比较,准确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再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目标,制定出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首先,应对干部队伍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准确地掌握各层次各类别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程度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这是提高规划科学性的前提。其次,应分层次确定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基本标准,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各类干部的具体标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干部素质能力标准坐标系,其纵坐标代表不同层次的干部素质能力层次要求,横坐标代表不同岗位的各类干部素质能力定向要求。在构建好这一坐标系后,将每一位干部按照其工作岗位的层次和分工放到坐标系中去对照,确定出每位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再从整体上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这样的规划不仅能够较好地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在制定干部队伍整体培训规划的同时,也完成了干部个体的教育培训规划。

2、全面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又对干部的参训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应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入手。

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上,我们应当从计划经济时期传统、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在加强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加快现代教学设备配置,改善教学手段的同时,重视运用和开发全社会的教学资源,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方式,使全社会的教学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所用。这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简便易行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扩张之路。在进行实体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网上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干部教育培训实现自主性和互动性,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又能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应当加强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制定规划,拿出措施,将在职教员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党校和行政院校教员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要有所提高,还要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当地党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心工作等活动,增强实践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拓宽视野,打破固有的模式,采用聘用客座教员的形式,将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吸纳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中来,让专家学者或业务骨干讲授专业知识,让有理论有实践的领导干部讲授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

在教材建设上,按分层次分类别的要求,组织若干教材编写小组,系统地编写一套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干部教育培训系列教材。教材编写小组成员应由理论教育工作者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组成,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应建立干部培训教材定期审定制度,使教材能够适时得到修正,保证教材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行政院校范文篇8

大家好!

现在我宣布《公开推荐××*副处级领导干大会》开始开会。

今天参加会议的有××*考察组组长××*、××*,组员有××*、××*、××*、××*。参加会议的还有××*领导班子成员、处机关部门领导、机关副科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和机关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干部及部分所队干部、各界代表。

根据××*党委文件、××*党委2005年第2号文件精神,××*成立专门的公开推荐××*副处级领导干部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严格明确推荐工作程序为:公告召开会议、会议推荐、个别谈话推荐、确定考察人选、考察预告、民组测评、考察谈话、酝酿协商、讨论决定、公示、任免。为保证整个推荐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纪委委托××*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对推荐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今天的大会有三项主要内容:一是公布此次公开推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推荐岗位数、推荐范围、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二是局领导讲话;三是会议推荐。

现在进行大会的第一项,明确次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推荐岗位数、推荐范围、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委、××*党委《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为依据,以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标准,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任人为贤、德才兼备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和实行监督原则。

(三)推荐岗位数

共公开推荐副处级领导干部岗位××个。

(四)推荐范围、基本条件、任职资格

1、推荐范围

本次推荐范围面向全处,凡符合条件的同志,均可参加推荐。

2、基本条件

副处级岗位领导干部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理想信念坚定,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2)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拟任领导职务所需要的组织能力、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3)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勤奋工作,甘于奉献。

(4)善于结合公安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推进公安工作发展中做出实绩,群众公认。

(5)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办事,清政廉洁,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批评、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制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

(6)能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作风民主,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实施科学决策。

3、任职资格

第一、新提拔担任副处级领导干部的,应具备以下资格:

(1)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作年限。

(2)应当在正科职(级)领导岗位工作两年以上或正科级岗位工作连续五年以上。

(3)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下。

(4)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5)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组织干部部门认可的其它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6)必须获干部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任职资格合格证书。

(7)身体健康。

(8)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为称职及以上的。

第二、现已在拟提副处级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提副处级应具备以下资格:

(1)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2)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组织干部部门认可的其它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3)必须获干部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任职资格合格证书。

(4)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为称职及以上的。

民主推荐的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行政院校范文篇9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服务大局,贴紧实际,突出重点,力求干部教育机制创新,围绕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全力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全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市推行《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手册》的做法,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交流了我市“围绕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创造性地做好干部教育工作”的经验,课题“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方法创新研究”荣获全市科技成果。

一、主要做法

1、服务工作大局,针对培训对象特点,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培养

为实现我市全面小康和新一轮大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从加强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抓好干部教育培训这一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三贴近”。一是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市场经济、金融、外经外贸、电子政务、行政许可法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项目。比如,围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振兴发展目标,先后举办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漯作读书报告,先后举办3次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培训县级干部及后备干部3900人次。二是贴近全市重大决策。围绕全市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等重大决策,组织干部学政策、搞调研、献计策,统一干部思想认识,凝聚全市上下力量和智慧,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三是贴近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目标。根据干部素质特点,突出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全方位、大力度开展培训。两年来,共办培训班480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28100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54%。

2、建立“五学一体”长效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激发各级干部的学习内动力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我们着眼根本和长远,注重制度和机制创新,出台了《关于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漯发〔2004〕3号)文件,建立了融“自学、督学、述学、评学、考学”为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并狠抓机制的落实。一是建立督学制度。市委选定60多名市、县级离退休老同志、在职干部作为督学员,加强对全市干部学习教育的督导,每半年督查一遍县级干部的学习情况。各单位也都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为督学员,定期向上级干部教育工作办公室、组织部门报告本单位学习情况。市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区、各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落实情况,理论学习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制度的执行情况,经常督促检查,并将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建立述学评学制度。在年度考核、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干部培训和外出考察时,组织干部进行述学。结合年中、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及领导班子换届,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学”一并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使用、晋职晋级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考学制度。加强对干部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规定市委党校主体班入学和结业进行考试,通过测试掌握学员理论水平的提高情况。坚持干部培训与使用挂钩。选拔使用干部时,把培训情况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凡没有按规定经过培训的,提拔后及时补训。市委每年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测试成绩,分前十名和后十名予以通报。近两年来,全市因理论学习达不到规定,有23名干部被通报批评,17名被淘汰出后备干部队伍。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近两年来,市委先后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15名35岁以下年轻县级干部,10名党外、妇女县级干部,通过“双推双考”选拔了4名正县级领导干部。拿出25个县处级中层岗位,在**职业技术学院和**医专进行竞争上岗。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严格条件,规范程序,全程量化,使一批注重学习,勤于思考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学习的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3、坚持内培外训并举,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加大开放型教育、开发型培训力度

在坚持通过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开展主体班培训的同时,注重培训创新,提高培训质量。一是加强涉外办班培训。按照党校学理论,外地学经验,结合实际搞调研,理清思路谋发展的思路,拓展干部培训渠道。先后在山东省潍坊市、青岛市,浙江省温州市、辽宁省大连市举办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党务及人力资源管理、乡镇党委书记综合素质等培训班,还组织部分县级干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进行培训。两年来,累计在省外、国外办班11期,培训县级干部和科级干部510多人。二是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在加强理论培训、党性教育的同时,市、县选派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乡镇及企业任职,使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接受锻炼。去年以来,我市郾城县和舞阳县组织30多名乡镇或县直部门的领导干部到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单位挂职,这些干部返回工作岗位后作用发挥较好。三是依托高校开展培训。市委要求45岁以下的在职县级干部和县级后备干部2007年前要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干部要积极参加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学习,有条件的参加高层次、高学历学习。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检察院分别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南政法大学合作举办人才培训项目,为全市干部接受高层次知识学习提供方便。目前,全市每年参加学历教育和进修培训的干部达5500多人。

4、创新教育载体,形成全员培训、终身学习的教育格局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学习联系点。市委领导带头定期组织专题学习会,为干部学习作表率。市、县、乡镇领导干部都明确学习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为干部职工讲课,加强对学习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二是开展“五学一提倡(学理论,学法律,学WTO,学英语,学计算机,提倡讲普通话)”活动。制定工作台帐,组织编写教材,举办相应的骨干培训班和轮训班。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设立专题节目和专题栏目,播出辅导讲座,刊登有关资料、活动动态和干部学习心得。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广大干部的作风,尤其是学风和思想、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兴起了全民学习热潮。三是推行《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手册》。在全国组织系统率先编印《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手册》,全市科级以上干部人手一册,由干部个人记载年度自学计划及完成情况、学习心得、学习培训经历等,单位党组织经常检查,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调阅,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手册》突出学习、记载、查阅、督促检查作用,为干部学习提供了有效载体。四是开展“争创学习型城市,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市委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并作为提升**综合实力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措施,注重把创建目标分解量化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干部个人,提出开展“双争”活动,对学习培训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予以表彰。两年来,共对41名学习型干部、30个学习型单位进行表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导向。

虽然我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政治理论过硬、能力素质全面的优秀干部。但就目前我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来说,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干部调训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是个别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重要岗位、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工作忙、任务中,干部调训协调难度较大。三是县区、乡镇等基层单位财力有限,培训经费比较紧张。四是市县两级党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缺乏吸引力,不适应干部教育培训要求。

2、干部教育培训的约束激励作用还不够强。“五学一体”机制虽已建立,但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严格化和可操作化。

3、从中央到地方,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教育培训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要求,综合培训多,分级分类培训少,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几点启示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建立和完善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创新观念,加强管理,改进方法,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

1、要创新观念,树立广大干部重视教育培训,自觉参加教育培训的导向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观念要先行。全面推进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快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是基础性、战略性建设的观念。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干部教育培训是最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智力投资。要从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摆在基础性建设的地位,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干部教育培训成效切实体现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上。其次,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干部队伍素质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要把干部培训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第三,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要进一步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工作动力和活力,努力形成开放式、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局面。要使干部教育培训与干部发展和履行职责的要求相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做到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第四,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要引导干部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建立适应客观形势和工作目标发展变化的知识体系。在培训内容上,要由一般知识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不断强化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各级干部向“专家型”、“思想型”、“管理型”转变。

2、要加强领导,建立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责任制,调整充实干部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对干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强化职责,牵头抓总,定期研究,加强指导。各级组织部门要积极发挥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规范制度的作用。要坚持培训审批制度,凡涉及本单位以外干部参加的各类培训班包括学历进修班必须提前申请,经各级干部教育工作办公室统一安排、协调、审批,方可举办,切实解决部门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的问题,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健康运行。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党校(行政院校)主体带动、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新型干部教育管理体制,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要逐步规范,构建科学严密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要坚持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要引导干部自觉地在岗学习,有针对性地向领导干部推荐理论学习书目和辅导材料,提出读书的目标、重点思考题和基本要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交流活动,到期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规定各种教育培训课程的学分,要求每一位干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学分,学分可根据学习对象工作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学分的高低与工作的关联度相对应,使培训的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需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让干部通过培训实现其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的最佳匹配。

要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制度。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岗位职责的需要,结合各级各类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等任职条件。定期组织干部参加任职资格考试,对不能通过考试的,不能继续担任领导职务或被提拔任用。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干部在上岗前后,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设置必修的专业知识课程,对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必修课程的,要采取留岗停职参加培训等强制性措施。今年,省委组织部将我市作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的试点城市之一,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近期将在我市铺开。

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试考核制度。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从干部参训的不同形式、不同类别出发,根据干部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制定严密的考试考核制度。每年对全市县处级干部和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一次统一的理论考试,把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将成绩反馈给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考试不及格或相对较差的县级干部,本年度不能定为优秀格次,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提拔使用,并进行谈话诫勉,成绩差、态度不好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各级后备干部建队前、提拔前、试用期满要组织理论测试。后备干部年度理论测试不及格的不再列入本年度后备队伍,属试用期干部应适当延长试用期,直至取消提拔资格。建立脱产培训考试考核制度,对每期主体班次,组织部门都要派人跟踪管理,将学员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记入本人培训档案,并通报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要利用计算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系统,将每一位干部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培训时间、考试考核成绩等)记录在案,全面反映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并适时提供给干部任用部门。

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要坚持做到“三不”原则:一是现职领导干部任职期内不按要求参加党校培训和其他培训的,一般不能连选连任;二是年轻干部未经党校脱产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确有特殊情况的,在任用后,应按规定安排其接受教育培训。三是各级组织部门研究干部提拔任用时要上报干部参加培训情况,未经组织培训的,一般不能上会。与此同时,启动利益机制,把学习培训与干部的评优选优、晋职晋级、年度考核定格等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考核、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把学习当成一项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学实学好。

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市场机制在教育培训运行中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以适度市场调节方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建立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以效益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培训项目的市场选择机制,对出国出境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培训机构,发挥市场对教育培训的调节作用;尝试对部分培训项目特别是干部的中长期培训进行市场化运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出国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可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拉动市场化运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干部的高学历教育则可以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

4、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进一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一是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础性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础性建设,应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入手。

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强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加快现代教学设备配置,改善教学手段。同时,要不断研究如何借用外部资源,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方式,借助省外、国外的一些培训机构和培训力量为我所用。立足我市实际,我们确定了市委党校、市人事局培训中心、**职院等市内五大培训基地,温州市委党校、潍坊市委党校等作为省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立起了适应**干部培训需要的布局合理、明确分工、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统一完整的培训基地体系。在进行实体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网上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干部教育培训实现自主性和互动性,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又能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应当加强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充实到党校教师队伍中去。重点还要制定规划,拿出措施,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选派优秀教师到外省、市有办学特色的党校(行政学院)、培训中心考察学习,鼓励教师到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不仅要提高党校和行政院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市、县(区)党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心工作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当拓宽视野,打破固有模式,采取聘用的形式,将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吸纳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中来,较好解决师资不足和培训内容单一的问题。

在教材建设上,要深入研究制定各层次、各类别、各岗位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标准,系统编写一套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干部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同时还应建立干部培训教材定期审定制度,使教材能够适时得到修正,保证教材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评估机构,对全市党校和其他干部培训基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形式要注意灵活多样,指标要规范清晰。一是组织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考察其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态度和培训内容的需求,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计划和内容;三是通过考试、考核、演练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四是建立对学员进行培训后追踪调查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学员领导、同事、下属问卷、访问等形式了解学员培训后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提高程度,以检验培训的效果。

三是切实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比例,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要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专款专用,不断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在保证财政部门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单位、个人乃至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实现培训经费的多元化。

三、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哲学思考

根据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要在2007年前五年内使全市所有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遍,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如何确保我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落实过半,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几个辩证关系,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保证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

1、正确处理干部自我教育与组织教育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干部教育培训有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两种形式。组织上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使干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引导和支持干部进行自我教育;干部通过不断自学,提高自身素质,促使组织教育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干好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必须强化自我教育观念。观念是一个人的思想开关。要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意识,要有“朝闻夕死”的精神,要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锲而不舍的劲头、克服困难的勇气,扎扎实实抓好自身学习教育。要调动干部抓好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只有每个干部都树立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教育观念,才能积极参加组织教育,平时处处留心,搞好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要把握好组织教育的作用和效应。各级组织部门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开办集中培训班、脱产进修班,采取上挂或下派锻炼等教育培训方式,搞好教育培训,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提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形成大教育氛围。要通过查看自我教育计划,指定学习书目,划定调研课题,开展学习竞赛等形式,引导干部自我教育,增强干部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树立干部自我教育的正确导向。

必须做到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并重。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自我教育依赖于干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干部投身组织教育的基础和保证;组织教育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是促使干部养成自我教育习惯的有效措施。干部没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参加组织教育就会成为花架子,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没有组织教育激励和约束,干部的自我教育也会迷失方向,形成死水一潭。所以,干部教育培训必须以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并重,“双管”齐下,促进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2、正确处理干部学习的内动力与外驱力的关系

内动力是干部个人对学习的向往和努力,外驱力是一个组织或大多数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组织所建立的有效的竞争、保障、约束激励机制,对干部个人学习的推动能力。学习的外驱力和内动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驱力可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并通过内动力发挥作用,内动力可以形成整个环境的外驱力。强大的学习外驱力,有利于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干部变得充实而自信,积极而热情,将干部的学习内动力从点点滴滴中激发出来。同样,如果每个干部都有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就会形成稳固和持久的学习外驱力,推动其他干部乃至整个组织的学习进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努力实现干部学习的内动力与外驱力的有效统一,有效发挥全社会教育文化资源的作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时时处处皆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

3、正确处理干部全员培训与分级分类培训的关系

在培训对象上,要实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整体和部分是普遍联系、不可分割的。干部教育培训着眼于全面提高全体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干部进行全员培训属于干部教育的整体范畴,而明确各级各类干部在政治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则属于部分范畴。全员培训是分级分类培训的集合和基础,分级分类培训是全员培训的深化和提升。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整体,又要突出重点。一方面,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通过搞好全员培训,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突出局部,抓好亮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干部的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培训,利用重点培训导引拉动干部培训全局。当前,要突出抓好对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这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

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要实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尽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干部状况各有特点,但就全员来说,干部的知识结构、基本素质状况仍是有共性的,需要接受的培训模式和内容应有一般性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紧盯全员素质的整体提高,抓好全员培训这个基础性工作。同时,做好干部培训需求的调查工作,摸清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经历的干部对培训的具体需求。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按需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改革培训方法,把教育的中心从培训者转移到受培训者,充分满足各级各类干部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逐步实现单一培训向订单式、菜单式培训和挂职锻炼式培训的多元模式转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化。探讨开展分级分类培训,积极推进培训内容的层级化和专业化,切实把组织要求、工作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选择培训教材,设置培训课程,以达到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4、正确处理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培训与思想政治素质培训的关系

新时期干部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培训与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培训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德”与“才”的关系,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讲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干部教育培训上,必须德才并重,培养一支“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队伍。要始终把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使干部不但有一个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而且还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他们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的忠诚意识和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同时,要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培训,使干部的文化素质得到快速提高。要突出以研究现实问题和工作实际为重点的培训内容,使得培训紧贴实际,充分激发干部学习的热情,真正提高干部的宏观决策能力,统揽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5、正确处理党校(行政院校)培训与社会化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

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社会化培训机构作为有益的补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日益深入,其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党校(行政院校)的建设,推动市委党校与市所在地的县、区委党校联合办学,整合全市党校(行政院校)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党校建设成为干部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另一方面,在依靠党校(行政院校)主渠道的同时,要面向国内外充分挖掘教育培训资源。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选择和确定一批高等院校、知名企业、培训中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专业设置和地域分布科学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通过网上教育培训中心,实现异地分散适时学习培训、考核测试和全过程的培训管理。

6、正确处理干部的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

行政院校范文篇10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