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3:42:52

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范文篇1

一、从财政的视角看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只要有国家存在,有关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问题,无论是对财政理论研究来说,还是对财政管理实践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首先,从合理确定政府活动范围看,政府的活动范围说到底是一个财政问题。圣经上有一段故事,说是古代以色列人没有国王,他们便请求神给他们派一位国王。神说:“有了国王他就会拿走你们的一部分财富,你们要国王做什么呢?”以色列人说:“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因为我们要国王带领我们去作战,要他为我们的纠纷进行仲裁。”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中生活就离不开具有最高权威的管理机构——政府。有了政府,政府就要同社会成员分享社会产品,要求政府做的事越多,政府的作用就越大,政府拿走的社会产品也越多。因此,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需要政府做些什么?便成为了财政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古代以色列人需要政府仅仅是为了带领他们打仗和进行仲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需要政府承担国防和治安这两大基本的职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需要政府所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政府的职能在不断扩大,政府的机构在不断增加。怎样的政府职能设计才是合理的呢?从亚当•斯密的古典财政理论到现代的财政理论,无不把合理确定政府活动范围作为财政研究的基础。斯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要求,提出了“廉价政府”的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的现代财政理论,认为应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缺陷来确定政府职能;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则根据计划经济由政府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提出了政府财政应在再生产的分配(包含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两种含义,即:生产成果的分配和生产条件的分配)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并直接制约着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理论。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所确定的政府活动范围和建立起来的政府职能机构是会有明显不同的。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活动范围的确定和相应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要求相一致。这便是财政学中关于合理确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比例关系的理论,比例协调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比例不协调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我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却还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许多管理部门无论是对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过多的干预。因此我国这次行政机构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去重新调整和设计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协调的政府行政体系。

虽然,人们可以从理论上去论证政府的活动范围,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去设置。然而古往今来,人们看到的却是政府行政机构不断扩张的事实。无论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国家政府还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政府概莫能外。就连当年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也进行过“精兵简政”。事实上,政府行政机构的膨胀是具有其必然性的。用现代财政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个中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官僚理论认为:政府的行政机构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和部门领导所掌握的,他们的利益是通过单位和部门的大小来体现的。机构设置越复杂,越庞大,单位部门可获得的财政支出越多,单位部门领导的权力也越大。因此官僚的利益与国家政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政府高层有时出于执政的需要会提出压缩行政机构的要求,但不久,行政机构又会慢慢膨胀起来。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约束行政机构的膨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就成了现代财政理论研究和财政管理中的长期的课题。一位美国的财政研究人员曾说,本世纪以来,美国的各种管理制度中改革最多的就是关于政府会计和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而改革的目的之一,则正在于通过完善财政预算约束机制来控制行政机构的膨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出现了行政区划升级风,县要升级为市,县级市要升级为地级市,省直辖市要计划单列或升级为部级的直辖市。升级的理由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理由的背后,却有更为明确的利益动机,行政区划的升级必然会有相应的行政机构升级,每一位行政干部的行政级别都会随着行政区划而提高,这种待遇的提高比起靠自己的多年苦干来晋升自然要容易得多。行政区划升级和行政机构及干部的行政级别提高后,机构膨胀也就随之开始,增加办事机构和人员,增加办公楼和住房,增加车辆和提高用车标准,各种各样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满足。

然而企业负担也因此而加重,财政困难也因此而加深。今天,面对着企业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大量工人下岗的现状,我们如果再继续维持庞大的行政机构,是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的。因为财富创造者的减少和财富消耗者的增加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灾难。我们强调这种行政机构膨胀的必然性,并不是说我们的干部都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说明的是:行政机构膨胀有其利益驱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如此。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每一个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政府部门用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利益的动力也是很强的。因此,要控制行政机构的膨胀,就必须有十分有效的制度约束,而财政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构支出的提供者,应该成为行政机构膨胀制度上和财力上的约束者。然而,我国行政机构的扩张往往不受财政的约束,这主要同财政的权限有关,财政没有高于行政机构的权力,当然,财政也不可能具有高于同级行政机构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预算对政府或行政机构的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预算约束软化。反观发达国家,如果政府行政部门不顾预算的约束而强行扩张行政机构的话,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因为任何人都无权也无法突破预算,总统或总理也不能例外。一旦出现预算经费紧张,唯有压缩支出减少政府开支。在法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政府行政部门因经费不足而减少活动甚至关门的事时有发生,这就是硬的预算约束。而我国的情况却是,半年发不出工资,也不必裁减一个人,再贫困的地区,行政机构也会膨胀,财政局长到处借钱发工资,也不能精简机构。

行政机构范文篇2

一、对行政组织与行政组织结构的新认知

(一)行政组织的概念与构成。传统认为,行政组织是由国家设立的管理行政管理的组织,是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的综合体。伴随现代行政的发展,公共行政不再被简单理解为国家行政,在国家行政之外,还存在社会公行政,虽然目前对如何界定社会公行政,以及如何划定国家行政与社会公行政的界限等问题仍存有疑义,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们逐步承认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也承担一定公共行政职能。基于此,有学者提出行政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其他公共机构与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等,进而将行政组织界定为“是指行使行政职权、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以外的承担行政任务的其他组织的总称。”[1]3-4笔者赞同这种对行政组织概念的拓展性界定。首先,“行政组织”中的“行政”指公共行政,它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行政,在国家行政之外,还包括由非国家组织承担的社会公行政;其次,“行政组织”中的“组织”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原则建立起来的有序组织体,它具有科学严谨的组织结构形式。据此,笔者认为,行政组织是指由依法行使行政权,管理国家及社会公共行政事务的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结构体系的统一体。该概念首先揭示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行政事务管理职能、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凡是不承担行政职能的组织均不能称为行政组织,因权能性质的不同,行政组织不同于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以及行使司法权的司法机关,更有别于不承担公共行政事务管理职能的其他组织;其次,该概念明确了行政组织的构成,行政组织是由国家行政组织与承担公共行政职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该有机统一体组织结构严谨,职责权限分明,以公共行政职能的承担与履行为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二)行政组织结构的概念与构成。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的各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和方式组合而成的完整体系,包括国家行政组织结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结构以及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结构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国家行政组织结构在行政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其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因而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对国家行政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国家行政组织的结构。国家行政组织结构包含国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管理幅度)和纵向结构(管理层次),同时,国家行政组织所构成的规模体系对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及规模结构共同构成了国家行政组织结构的有机体,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国家行政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横向的管理幅度大,纵向的管理层次少,这种“扁平状”的组织结构形式分权优势比较明显,有利于各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反之,横向的管理幅度小,纵向的管理层次多,这种“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形式集权优势比较突出,有利于命令的服从与执行,传统的国家行政组织结构往往呈现出这样一种多层级的集权性组织形式。同样,国家行政组织的规模结构与其横向及纵向结构也是相互影响的,严格控制行政组织的规模结构,有利于实现行政组织结构整体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结构。与政府机构相比,“非政府公共组织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组织,其组织形式不同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组织的运作也不是按照行政指令机制,而是扎根于社区的、权力流动双向或多向的、独立运作的组织。”[2]作为一种独立存在与运行的组织形式,非政府公共组织彼此之间并不具备行政隶属关系,它们在各自的职能领域内独立发挥作用。而在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内部,为有效实现该组织的职能,也存在纵向上的三个管理层级,即决策层级、管理层级以及具体的操作层级。同时,为了对社会公共行政事务实施有效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同样应当具备一定的组织规模和人员数量。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结构应当包含各组织之间的平行结构形式、组织内部的纵向管理层级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规模结构三项内容。[3]

3.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结构。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组织体系内的关系结构也是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因素,国家行政组织结构、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构共同构成了行政组织结构的完整状态,只有三者都是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才能实现合理性。关于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结构,我们认为主要涉及到两者是否具有隶属关系、各自的活动界限以及两种的规模比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行政隶属关系。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独立性意味着非政府公共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与政府之间并无行政隶属关系,非政府公共组织应当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独立履行职责,并独立承担其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行为不受任何制约,对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行为的法律监督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监督是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监督关系不等于隶属关系。

(2)两者的活动界限。一是与政府的职能类型有关。如果是全能型政府,则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存在与作用空间将非常有限;如果是有限型政府,则非政府公共组织将获得相应的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空间。对有限与有为政府的模式选择意味着政府的职能与权力是有限的,要求公共行政职能在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二是与公共行政的社会化程度有关。如果公共行政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管理创新越深入推进,则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活动范围就会越宽,反之则越窄。从公共行政发展的进程来看,公共行政的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三是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达程度相联。如果非政府公共组织越发达,自主能力越强,则能够承担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当然,应当明确的是,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活动范围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两者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这也对政府能力与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两者的规模比例。二者的规模比例应当是科学合理的。对国家行政组织的规模要求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机构和人员规模应当以满足能有效履行公共行政管理职能为限,过大会导致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权力寻租、财政压力巨大等弊端,过小则难以承担其应当履行的公共行政职能。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要求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组织规模和人员规模应当以满足能够对社会公共行政事务实施有效管理为限,能够有效提供只能由国家行政组织提供的纯粹公共产品以外准公共产品和其他公共服务,构成对国家行政有益的补充。

二、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家行政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横向组织结构不合理。在横向组织结构上,宏观与微观结构均不合理。就宏观管理幅度而言,显得较为狭窄。①就微观管理幅度而言,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均下辖相当数量的下属机构,机构设置名目繁杂,数量众多,如办公厅(室)、职能机构、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办事机构等,以及各种各样为处理临时性问题设立的临时机构,以及为协调、处理、解决机构间的问题和矛盾而设立各种各样议事协调机构等单位或机构。这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国家行政管理宏观协调不够、职能分割、合作不足的弊端。

2.纵向组织结构不合理。实践中,我国政府组织的宏观纵向层级已经突破宪法规定的层级要求,形成实际上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微观上各政府部门内部亦再细分为若干层级,宏观和微观的纵向层级设立过多。再加之上下级政府之间在机构设置上讲究对应的原则,地方政府除国防、外交外,设立的机构与中央政府相差无几,形成上下级政府之间机构设置同构现象。这就导致无论行政管理的幅度有多大,上下级机构规模均呈现出“一般粗”的不合理状态,机构重叠、多头管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在所难免。

3.规模结构不合理。国家行政组织在横向、纵向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党政两套班子机构设立重叠的客观现实,必然会影响其规模结构的合理性。目前,机构规模过大、人员众多、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非常突出,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及与国家行政组织关系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规模、能力和活动范围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数量与规模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我国尚未形成关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整体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法治化建设与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社会生活中被公众认知度还比较低,欠缺社会自治意识基础的客观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展。其次,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是从活动能力上来说,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内部管理、外部活动、创新、可持续发展、筹资、社会治理、政治参与、组织协调等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从活动范围上来说,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活动范围还较为有限,尚不能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需要扩大组织规模,拓宽活动范围,与政府的公共职能形成有效的衔接。

2.非政府公共组织与国家行政组织的良性关系尚未建立。首先,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角度而言,受政府支配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在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构成中仍占主导地位,这些组织的独立性很差,与政府之间存在严重的依附关系,受政府控制和支配,而非平等协商、合作互动。独立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仍较为有限,活动能力和空间尚未能与政府职能范围形成有效衔接。其次,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尚未能形成信任和放权的意识,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更倾向于管理、控制、支配而非培育、引导和监督,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其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

三、优化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

以行政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为视角系统考量优化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国家行政组织结构是否能够保障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设立国家行政组织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优化国家行政组织结构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该组织结构是否有助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

1.外在标准:是否能有效满足政府职能转变后的履责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在职能范围、职能重心以及履责手段和方式上予以转变,决定了政府组织结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以满足职能转变后政府履责的需要,这是国家行政组织结构优化的外在标准。一是政府职能范围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从其他领域退出,集中于法定的职能范畴,需要政府的规模结构作必要的调整,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裁的撤裁,该加强的加强,政府的宏观规模和微观规模都会因此而变动。二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意味着政府组成机构及其构成比例的相应调整。政府的职能重心由经济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相应地需要减少经济管理部门,适当调整或增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三是政府履责手段和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政府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一方面,政府的履责方式由微观、直接向宏观、间接转变,应当加强对政府组织结构的整体整合,突破“条块”之间,特别是“块块”之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政府的履责手段由主要依赖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需要适当缩减行政管理的层级而扩大行政管理的幅度。

2.内在标准:是否符合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要克服国家行政组织结构已经存在的弊端,保障政府运行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国家行政组织结构的设置符合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性———组织结构所要求的精简、统一和高效,这是优化国家行政组织结构的内在标准。所谓“精简”,就是要求国家行政组织的机构、人员、层级、工作程序等克服现存的机构臃肿、人员庞大,组织层级过多,工作程序过于繁杂等弊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机构精减、人员精干、办事程序精炼的有限有为政府。所谓“统一”,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结构的设置应当能够保证其运转的协调统一,保证各组织结构之间权责关系的协调统一,最终保证政府职能履行的协调统一。按照统一的原则,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应当有利于克服实践中存在的机构之间分工有余而协作不足,强调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而忽视甚至漠视全局利益,中央与地方关系不顺,垂直部门与所在地方政府关系不顺等各种弊端,实现机构运转、职能履行的协调统一。所谓“效能”,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实际的履责效果。精简和统一原则最终的指向都是政府的履责效果,要求政府以较高的行政效率完成职能的履行。精简和统一是高效得以实现的前提和路径,而高效是精简和统一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只有在机构精简、职能统一后,政府高效地履行了其行政管理职能,国家行政组织结构才真正实现了优化。

(二)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对社会公共行政事务管理的需要。要保证政府职能转变的真正实现,非政府公共组织在职能上的承担和结构上的合理就成为必须要求,能否满足对社会公共行政事务管理的需要,是优化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最为基础可行的标准。一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规模结构能否满足公共行政的履责要求。政府职能范围的转变意味着非政府公共组织行政管理范围和管理事项的扩张,也必然带来其组织规模、人员规模结构等的改变。因职能履行的需要,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整体规模和个体规模都将发生相应改变。二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独立性能否满足其履责需要。如果具有独立性的非政府公共组织所占比例较少,显然不能满足独立履责的要求,则要求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构成比例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三是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的职能分配是否合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在职能范围扩大,规模结构扩大的同时,同样会出现类似国家行政组织结构曾出现的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因而优化其组织结构,必须保证各组织之间职能分配合理,独立、高效地处理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

(三)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结构是否合理。行政组织结构的优化应当是一个整体性的优化,各构成要素的优化为整体性的优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不合理的话,其整体的优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行政组织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准。一是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否在公共行政事务的管理上做到了各司其职,特别是国家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是否严格限定在了法定的“应该管、管得了和管得好”的领域。二是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否剥离了政府附属机构的地位。剥离附属地位,实现组织和地位的独立性,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优化的必要要求。三是国家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的法律监督关系是否确立。保持彼此的独立性,政府在其职权范围内实行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监督,保证非政府公共组织履责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如此,行政组织结构的优化具备了监督的保障。

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的构想

(一)优化国家行政组织结构。

1.横向组织结构的优化。

(1)宏观横向组织结构的优化———扩大政府横向管理幅度。一是增加省级政府的建制,扩大中央政府的横向管理幅度。有学者指出,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应当增加至50个为宜,[4]也有学者指出,我国一级行政区划应当增设到50个到60个。[5]笔者认为,增加省级政府的建制,缩小其管理规模,扩大中央政府行政管理幅度,增强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实现行政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是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应当在全面考虑影响行政区划改革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平衡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合理确定省级政府的具体建制,循序渐进的推进改革。二是省直管县(市)改革。现行的市级政府的设置增加了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纵向层级,也降低了省级政府的横向管理幅度,是导致政府规模膨胀以及管理低效等弊端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在进行的省直管县(市)改革对扩大省级政府的管理幅度,缩减政府纵向管理层级作了有益尝试,有利于政府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2)微观横向组织结构的优化———大部制改革。以职能整合、同类项合并为标准设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具有“宽职能、少机构”的显著特征,对于克服计划经济时代按照行业和专业职能设置“小部门”所导致的职能狭窄、机构林立、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等弊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制改革要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将大部制改革等同于简单的机构合并和行政权力的再分配。正如学者所言:“大部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组织的设置与其内在职能的吻合,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6]

宽口径、宽职能的大部门设置只是大部制改革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应当在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有限有为的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在进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对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应当有明确的认识和严格的遵从,否则容易使改革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决策、执行、监督权由不同的行政组织行使,即通常所称行政三分制在大部制改革中的必要性。大部门的设置对于解决现存的组织结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必须保证这些大部门能够规范履责,否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组织结构缺陷:一方面是对外整合职能建立大部门,克服职能狭窄,行政低效的弊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是在内部实行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防止专权和滥权。两者有机结合,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方能有效实现。三是强调法治对大部制改革的意义。我国正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文件,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比较而言,政策和文件更倾向于纲领性、临时性和指导性,法律则更具规范性、稳定性和操作性。从我国以往的改革经验来看,欠缺立法的刚性规范和约束,不利于改革成果的巩固和保障。应加强立法,将大部制改革纳入法治的轨道,以法治保障大部制改革的成果。

2.纵向组织结构的优化。

(1)宏观纵向组织结构的优化———减少地方政府层级。一是逐步取消市级政府建制,实行省直管县(市)。市级政府的建制客观上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纵向层级,缩减了省级政府的横向管理幅度,扩大了国家行政组织的规模结构,降低了行政效率,且违反了宪法关于省、县、乡三级地方政府建制的原则规定。二是推进乡镇政府改革,条件成熟时取消乡镇政府建制。对乡镇政府的改革已历经多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的职能或由县级政府设立的派出机构代行,或者由于社会自治的发展放权于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或者因为需要上级政府的协调而无法独立行使,乡镇政府能够有效行使的职能已经极为有限;另一方面,乡镇政府机构因上下对口设置的原则而规模庞大,与职能履行的有限性形成强烈冲突。从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客观分析,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取消乡镇政府建制,进一步缩减政府管理的纵向层级,缩小机构规模,精简机构人员。

(2)微观纵向组织结构的优化———减少政府部门层级和内设机构层级。区别于宏观纵向层级,我国现有的组织立法并没有对政府的微观纵向层级作出明确的立法规定,但政府部门层级和内设机构的层级同样不宜过多。借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改革经验:政府部门层级应当尽可能的控制在二级以内,对于能够压缩的机构、职位应当尽量压缩,从而实现部门层级、内设机构层级和行政职位层级的最优化。

3.规模结构的优化。在横向、纵向组织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国家行政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取决于组织规模结构的合理性,规模结构合理是国家行政组织结构实现优化的重要保障。一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应当严格遵守因事设岗的原则,保证机构规模和职能机构比例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根据政府所承担的职能设置相应的机构,并根据政府的职能重心合理确定各职能机构在机构体系中的比例,从根本上克服实践中存在的政府职能过多、机构膨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以及始终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等弊端,在机构设置、机构规模和职能机构比例上实现优化。二是切实推进党政联动的机构改革,促进机构规模的合理化。合理调整两套班子的设置,明确党政各自的职责,撤并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相关的职能,对确需共同履行的职能尽可能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实现机构的精简和行政的高效。三是要求并保障常设职能机构充分履责,清理、撤销现存大量的临时机构,合理设置议事协调机构。可以由、应该由常设机构完成的职能,不再设临时机构。对确需设立的临时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要依照法定的程序设立,避免机构之外再设机构所造成的机构、人员不断增加,政府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但效力却更为低下的现实矛盾。四是尽快进行编制立法,以立法的形式实现人员规模的合理性,避免人员膨胀和人浮于事。因欠缺编制立法而导致人员编制的膨胀和失控,不利于对机构和人员的规范和约束,故应积极推动编制立法的出台。

(二)优化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及与国家行政组织的关系结构的构想。

1.合理界定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职能。在有限政府的职能要求下,非政府公共组织应当承担政府职能以外的公共行政事务管理职能,但必须遵循两者对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承担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重复交叉的原则。合理界定非政府公共组织职能的范围,既是保证非政府公共组织结构及于与政府关系结构合理的前提,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行政机构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

本规定所称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确定的行政机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国家对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的确定应当与本辖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遵循精简、效能、依法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对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除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外,其他行政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作出规定,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指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第二章行政机构设置

第六条行政机构的设立、变更应当做到职能明确、分工合理。行政机构的数量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限额。

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行政机构应当及时变更或者撤销。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工作部门、派出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

严格控制设立议事协调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职能由相关行政机构承担。确需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常设办事机构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办理。设立处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规定撤销该机构的条件或者期限。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设立综合办事机构。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常设办事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工作部门的设立、变更、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行文。

省垂直管理的行政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行文。

第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设立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机构的名称、职能、规格和隶属关系;

(三)与相关行政机构的职能划分;

(四)内设机构的名称、职能和规格;

(五)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变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变更后的机构名称、职能、规格和隶属关系;

(三)变更后内设机构的调整和职能划分;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调整。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撤销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撤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被撤销行政机构职能的处理;

(三)被撤销行政机构编制的处理。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行政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方案,应当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

第十条行政机构的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为厅级或者副厅级;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为处级或者副处级;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为科级或者副科级;

(四)乡(镇)人民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为股级。

第十一条行政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称委、厅、局、办;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的行政机构称委、局、办。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设立内设机构,但内设机构不得再设立机构。

第十三条设立、变更、撤销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应当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参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拟定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方案。行政机构可以对其内设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方案提出建议。

第十五条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为处级或者副处级;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为科级或者副科级;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为股级。

第十六条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称室或者处;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称室或者科;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称室或者股。

内设机构的名称应当与其职能相符。

第三章行政机构编制

第十七条行政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国家规定的编制总量内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行政分配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编制分配限额内使用编制。

第十八条行政机构的编制方案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行政机构设立方案中一并提出。编制方案的审核、批准、行文的主体和程序,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的规定进行。

行政机构的编制增减方案,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由原编制方案审核、批准机关审核、批准、行文。

第十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编制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行政机构的职能;

(二)编制确定的依据;

(三)编制的限额,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编制增减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编制增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增减的编制数额,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增减情况。

第二十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专项编制实行单列管理,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编制方案、编制增减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领导职数为5名以下;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领导职数为4名以下;

(三)县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领导职数为3名以下。

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确需超过前款规定的限额的,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确需超过前款规定的限额的,分别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内设机构编制4名以下的,为1名;

(二)内设机构编制5名以上8名以下的,为2名以下;

(三)内设机构编制9名以上20名以下的,为3名以下;

(四)内设机构编制21名以上的,为4名以下。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构不得超过批准的编制限额和领导职数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公务员。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本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构、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行政机构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公务员前,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编制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据该行政机构的规格、编制限额、领导职数空缺情况进行审核,作出审核决定。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编制审核通知单;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提出申请的行政机构,并说明理由。

行政机构未取得编制审核通知单录用、调任、转任、聘任的公务员,人事行政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手续和工资审批手续,财政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资和经费拨付手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不得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手续。

第二十六条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公务员,公务员辞职、退休或者被辞退、开除的,行政机构应当在30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在每年的一月份将本级人民政府上一年度机构变更、撤销情况和编制使用情况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立、变更、撤销行政机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的职能、规格、名称或者隶属关系;

(三)超职数任用行政机构领导人员;

(四)非法干预下级行政机构设置或者编制。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立、变更、撤销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

(二)超职数任用内设机构领导人员;

(三)超编制限额录用、聘任公务员。

对违反规定录用、调任、转任、聘任的公务员,由录用、调任、转任或者聘任的行政机构负责清退。

第二十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中滥用职权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对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行政机构范文篇4

只要有国家存在,有关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问题,无论是对财政理论研究来说,还是对财政管理实践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首先,从合理确定政府活动范围看,政府的活动范围说到底是一个财政问题。圣经上有一段故事,说是古代以色列人没有国王,他们便请求神给他们派一位国王。神说:“有了国王他就会拿走你们的一部分财富,你们要国王做什么呢?”以色列人说:“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因为我们要国王带领我们去作战,要他为我们的纠纷进行仲裁。”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中生活就离不开具有最高权威的管理机构——政府。有了政府,政府就要同社会成员分享社会产品,要求政府做的事越多,政府的作用就越大,政府拿走的社会产品也越多。因此,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需要政府做些什么?便成为了财政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古代以色列人需要政府仅仅是为了带领他们打仗和进行仲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需要政府承担国防和治安这两大基本的职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需要政府所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政府的职能在不断扩大,政府的机构在不断增加。怎样的政府职能设计才是合理的呢?从亚当•斯密的古典财政理论到现代的财政理论,无不把合理确定政府活动范围作为财政研究的基础。斯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要求,提出了“廉价政府”的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的现代财政理论,认为应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缺陷来确定政府职能;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则根据计划经济由政府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提出了政府财政应在再生产的分配(包含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两种含义,即:生产成果的分配和生产条件的分配)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并直接制约着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理论。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所确定的政府活动范围和建立起来的政府职能机构是会有明显不同的。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活动范围的确定和相应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要求相一致。这便是财政学中关于合理确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比例关系的理论,比例协调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比例不协调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我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却还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许多管理部门无论是对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过多的干预。因此我国这次行政机构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去重新调整和设计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协调的政府行政体系。

虽然,人们可以从理论上去论证政府的活动范围,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去设置。然而古往今来,人们看到的却是政府行政机构不断扩张的事实。无论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国家政府还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政府概莫能外。就连当年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也进行过“精兵简政”。事实上,政府行政机构的膨胀是具有其必然性的。用现代财政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个中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官僚理论认为:政府的行政机构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和部门领导所掌握的,他们的利益是通过单位和部门的大小来体现的。机构设置越复杂,越庞大,单位部门可获得的财政支出越多,单位部门领导的权力也越大。因此官僚的利益与国家政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政府高层有时出于执政的需要会提出压缩行政机构的要求,但不久,行政机构又会慢慢膨胀起来。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约束行政机构的膨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就成了现代财政理论研究和财政管理中的长期的课题。一位美国的财政研究人员曾说,本世纪以来,美国的各种管理制度中改革最多的就是关于政府会计和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而改革的目的之一,则正在于通过完善财政预算约束机制来控制行政机构的膨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出现了行政区划升级风,县要升级为市,县级市要升级为地级市,省直辖市要计划单列或升级为部级的直辖市。升级的理由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理由的背后,却有更为明确的利益动机,行政区划的升级必然会有相应的行政机构升级,每一位行政干部的行政级别都会随着行政区划而提高,这种待遇的提高比起靠自己的多年苦干来晋升自然要容易得多。行政区划升级和行政机构及干部的行政级别提高后,机构膨胀也就随之开始,增加办事机构和人员,增加办公楼和住房,增加车辆和提高用车标准,各种各样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满足。

然而企业负担也因此而加重,财政困难也因此而加深。今天,面对着企业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大量工人下岗的现状,我们如果再继续维持庞大的行政机构,是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的。因为财富创造者的减少和财富消耗者的增加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灾难。我们强调这种行政机构膨胀的必然性,并不是说我们的干部都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说明的是:行政机构膨胀有其利益驱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如此。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每一个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政府部门用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利益的动力也是很强的。因此,要控制行政机构的膨胀,就必须有十分有效的制度约束,而财政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构支出的提供者,应该成为行政机构膨胀制度上和财力上的约束者。然而,我国行政机构的扩张往往不受财政的约束,这主要同财政的权限有关,财政没有高于行政机构的权力,当然,财政也不可能具有高于同级行政机构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预算对政府或行政机构的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预算约束软化。反观发达国家,如果政府行政部门不顾预算的约束而强行扩张行政机构的话,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因为任何人都无权也无法突破预算,总统或总理也不能例外。一旦出现预算经费紧张,唯有压缩支出减少政府开支。在法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政府行政部门因经费不足而减少活动甚至关门的事时有发生,这就是硬的预算约束。而我国的情况却是,半年发不出工资,也不必裁减一个人,再贫困的地区,行政机构也会膨胀,财政局长到处借钱发工资,也不能精简机构。

当然,如果任何渠道都无法为行政机构的膨胀提供资金,机构的膨胀也是难以成为事实的。但是,我国的行政机构膨胀却可以从非财政渠道筹集到资金,这就为行政机构的扩张创造了条件。作为一个行政机构,自然就有相应的行政权力,只要将这些行政权力加以适当的运用,就可以进行创收。事实上,很多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往往只能拨给行政部门所需经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让行政部门自己通过创收来解决。这种创收的能量实际上是相当大的,据粗略的统计,我国目前的预算外收支几乎可以与预算内收支并驾齐驱。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有相当一部分就进入了行政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膨胀产生了促进作用。用这种方式支撑行政机构的扩张,社会经济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这种不规范的资金收支,一来形成了企业新的负担,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了企业成本,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一种阻碍作用;二来由于收支缺乏监督,为部分领导干部或人员贪污腐败提供了方便,预算外收支的膨胀,非但不能使财政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还会刺激行政机构的进一步膨胀,给财政造成新的负担。

二、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对策

1.协调政府与财政的关系,让政府为本级预算负责

要改变以前那种财政对行政机构膨胀缺乏约束力的状况,应注意财政与政府关系的协调。从行政权力看,财政部门对同级行政机构很难形成有效的约束。但从财权上看,财政又是为实现政府职能服务的,利益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这种利益关系没有明确化。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政府官员直接参与预算管理,通过参与预算管理了解当家理财的难处,逐步走上政府为本级预算负责的轨道,形成行政机构自我约束的机制。

要在政府官员中树立起预算平衡的观念,在相当多的地方财政中,政府支出突破预算已是家常便饭,不按程序追加预算支出也是司空见惯。虽然我国早已颁布了《预算法》,规定了政府公共预算不能打赤字,但地方政府在形成支出时,对本级预算的平衡要求考虑得并不多,各种公开的、隐形的赤字仍然存在。因此,首先要让各级政府官员了解《预算法》,并自觉遵守。有了这种预算平衡的观念,贫困地区的行政机构膨胀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让政府官员了解预算并直接参与预算管理,就能把政府利益和财政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由于财政状况对政府行为的制约作用被明确化了,政府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行政机构设置的问题上,也会考虑财力的制约。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乔治亚州做州长时正是面对财力紧张的压力,而率先在政府机构内推行“零基预算”,并从中发现了政府机构严重重复设置的问题,从而成功地将当年已申请的州预算削减了50%。

2.强化财政管理,规范行政机构的行为

我国的行政机构膨胀,有很多是不规范的行为方式造成的。比如说人员超编,为了照顾关系,把不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硬塞进某个单位,而实际工作却要让能干的人干,因此,能干的人还不能少。有的行政机构明明已经是人浮于事,但有的事仍然没有人干,于是又招聘合同工或临时工来干。这种类型的行政机构膨胀属于一种隐性的膨胀,其后果仍然是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

这次行政机构改革,国务院向全国公开了机构改革的具体安排,包括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撤销的机构和人员分流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十分规范的机构改革方案。其实,我们的行政机构只要严格地按照各种规范来行使自己的职能,我国的行政机构膨胀的程度也是不至于此的。因此,规范财政管理并以此来规范行政机构的行为,是确保行政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

对于行政机构改革来说,要制订机构改革的合理方案并不算很难,只要按照精简和效率的原则,总是可以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行政机构方案的。而最为困难的却是方案的实施,这里涉及的是每一个人的实际利益。要想改革方案得到坚决地贯彻,就不能随意突破行政机构的编制,而防止突破编制的有效手段就是强化财政管理。我们建议把财政部门作为这次机构改革的监督部门,财政部门严格按照行政机构的改革方案向行政部门安排资金,对于要撤销的部门就要停止财政资金的供应,对于应该保留或新设立的部门,要严格按照编制来供应资金。严格而规范的财政管理,不但能保证行政机构改革的顺利完成,还是防止行政机构改革夭折或出现反复的一种有效手段。

3.将预算外资金收归财政管理,截断行政机构膨胀的资金来源

预算外资金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合理性只存在于调动各级财政努力增收的“分灶吃饭”时期和国有企业扩权的时期。随着《企业法》的颁布和分税制的实施,预算外资金实际上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市场经济对企业而言需要的是明晰的产权,当然也包括明确的财权。而行政机构的预算外收支更是弊多利少,除了加重企业负担,滋生行政机构的腐败外,不断增加的预算外资金还直接冲击了正常的财政收入。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社会经济的需要还是从现实的后果看,预算外收支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从行政机构改革的角度看,更应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直接管理,这样就彻底堵死了行政机构用预算外资金来支撑机构膨胀的路子。

4.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以吸收富裕分流人员

行政机构范文篇5

(一)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我国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后,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沈阳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职能,基本解决了与社会民众密切相关且最直接的利益矛盾,以职能转变为抓手,厘清部门的职责关系,提高执行效能,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二)加强建章立制,逐步健全制度体系。沈阳市行政服务机构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建立了政务公开的规则和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件的工作规则,推行行政审批监察制度、行政投诉制度等等,以确保财政、人事、监督等部门与行政服务机构能够协调、有序推进工作。(三)各项事务分类设置,不断强化行政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在行政服务机构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基本形成了从省、市、县直至乡镇的行政服务机构体系。各职能部门根据各项事务设置行政服务窗口,方便民众办理各项事务,将土地、财税、房管以及社会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农业综合服务等办事服务工作内容集中到中心办理,从而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办事环节多的问题的出现。总体来说,沈阳市行政服务机构的发展态势稳定,政务公开、服务高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二、沈阳市行政服务机构面临的困境

(一)双层管理现象突出。行政服务机构的建立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行政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是各地政府在实践探索中的重大课题。行政服务机构在同等情况下设立的现有政府部门,为实现集体办公和“一站式”服务,并增设另一个机构,这种模式并没有摆脱“集中式”政府组合体系的束缚,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条块分割”的行政模式。(二)法律定位尚未明确。行政服务机构的建立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的共识,但是行政服务机构法律定位尚未明确。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前,一些行政服务机构处于完全无法管理的状态,没有主管部门,《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没有明确指出是否应当设立新的机构,其中只指出有条件的应建立行政服务机构,不存在法律上的强制性,导致沈阳市行政服务机构设置的范围尚不明确。(三)审批程序弊端重重。在行政服务机构内行政审批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的重复设定和原有行政体制的沿袭,行政机关的横向划分过小,部门职责严重交叉,导致各职能部门的管理问题比较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政府对食品行业的管理,在食品管理方面,卫生、工商、农林、经贸、质量监督等部门都有权对食品的某些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容易产生矛盾。

三、高校以党建提升执行效能,助力探索服务型行政机构实践路径

行政机构范文篇6

一、提升能力谋全局

勤于学习思考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著作和业务知识,撰写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将于春节前在《通讯》发表。在“双优”创建活动中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思路.主持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所拓展的工作领域比以前更加广泛。注重调查研究多次到企业、乡镇和机关调研走访,掌握一手材料,在深入企业调研时,主动受理发现“涉优”问题20余起,并通过汇报、协调、现场督办等办法都得到有效解决,还解决了航电枢纽、创业园、铜业、公司的等具体困难10余个。为大酒店和县民政局牵线搭桥,促成了复退军人就业和企业急用保安的双赢合作。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夯实基层,注重源头,发现典型,以点带面的方法来创新工作思路,在推进乡镇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基层发展环境方面和公开承诺工作中,效果明显。善于协调配合,全年积极配合县纪委、两办督查室等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善于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善于整合资源,寻找工作结合点。

二、突出重点抓“源头”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全年争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两办下发《关于认真落实年“双优”创建活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将各单位的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争取举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环境”培训班。还争取批准了“双优”创建优质服务标兵的评选活动。积极争取了政务服务中心选址新建,并有突破性进展。

2、丰富“双优”创建内容,公开承诺有成效牵头组织72个部门开展“双优”创建公开承诺活动。拓宽了承诺层面,丰富了活动内涵。重在督促指导各部门对承诺内容兑现,全县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活动成效显著。

3、拓宽企业投诉渠道,加大投诉案件查处力度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我积极联系协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向40余家工业企业、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工程项目、旅游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发“优质服务、优化环境”投诉服务牌和服务订单,拓宽了投诉渠道。全年共受理办结涉优投诉案件20件,我重点协调了航电枢纽关系理顺和园区企业货车超载以及循环工业基地封闭管理的问题。

4、重视源头,狠抓政务公开一是精心组织,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年初,我就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各单位编制任务和要求,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了近百个部门信息和指南的审核把关工作,并按时在网上。二是多次上门协调。合力构建政府信息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了政府信息平台,形成了政务集群式网站,实现了资源共享。平台内共有77个县直单位(含垂直管理单位)和14个乡镇政府。截止年底,91个平台共信息近3万条。三是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主动向省市申报了190项要求扩权下放的审批项目,挤进首批审批权限下放的县区序列。还自加压力,完成了行政审批、行政征收、行政执法等三大类清理的自选动作。在去年199项的基础上,大幅精简到120余项,精简率达40%。

5、强化窗口管理,充实窗口功能年初我提出了乡镇两级政务中心重在服务百姓和充实窗口功能的工作思路。多次到各乡镇办事大厅进行检查,并指导乡帮助乡镇参加政务公开市级“乡镇示范单位”的创先评比活动,热心指导、、镇、镇的大厅新(扩)建设和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本级大厅坚持实行指纹考勤、月情况通报、窗口单位联动管理、岗位津补贴核发等一系列制度。改善办公条件,更换了大厅显示屏和全部电脑,新置了复印机,铺设了政府专网等。

6、注重新闻造势,办好电视栏目。我经常和分管负责人及栏目记者研究讨论电视栏目工作,并提出明确要求,一要把握重点,做好了“鼓”与“呼”。集中力量宣传“双优”创建的政策法规、先进工作经验和典型和曝光破坏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二要镜头下移,对准百姓关注焦点。全年共推出公开承诺兑现,培训班效果跟踪报道等各类专题节目48期,深受百姓喜爱。

7、主动攻坚克难,主动交办任务。今年县政府和县纪委直接交办我本人的主要有三件大事。一是受命县审改办之职,完成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拆迁户农民个人建房办证督办工作。二是新建政务服务大楼大量的协调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完成了电厂土地交接工作。交办领导都给予了较高评价。

三、带好班子增合力

一是明确分工负责,使班子成员有职有权、责任上肩,放手让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干事;二是以身作则,要求大家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本人必须率先做到;三是严格要求,不论是总体原则,还是具体工作,对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四是虚心听取意见,注重沟通,经常交心通气,特别注重和大厅窗口人员的交流,以求达到更广泛的共识。作为机关支部书记,在加强支部建设、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点评活动,创新结对共建活动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培养和锻炼年轻后备干部,鼓励和引导党员自学和加强党性锻炼,积极推荐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一年来,中心全体党员干部心齐气顺,团结和谐;大厅窗口和科室之间的人缘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四、保持清廉守本分

行政机构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机构管理;管理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明显增加,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市场和劳动市场的重要衔接,地位和作用也越发凸显。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更是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原有的机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只有构建更加高效精简、科学合理的机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河北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职业院校机构管理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河北省职业院校在行政机构管理中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机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效率仍有待提高,存在诸多问题。制度不够完善、不够规范,没有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行政机构管理工作,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循环,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导致一旦有关键人员调动,离开岗位后,相应工作的推行就变得非常困难。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只有改变现有的机构管理模式,构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行政机构管理体系,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院校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行政管理就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人员和师生的关系,处理好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与其职能的关系。

1.1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责任分工不明确

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类似于“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院校的各个行政部门和管理人员都按照岗位责任分配到不同的层级,其职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的方式。而职业院校的任务除了教书育人外,还包括科研、社会服务等,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导致校内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臃肿繁多。由于人员职能交叉,任务分配时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部门任务不平衡,有的部门任务多、责任重,有的部门清闲散漫、无所事事。工作任务过于集中也会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不平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不顺畅,管理工作秩序混乱,矛盾、脱节和重复的情况频繁发生。随着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也急剧增加,院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复杂,繁杂的工作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管理职能部门的合理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院校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往往通过设立新部门或是临时交给某一部门来解决,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分配,导致院校行政机构设置越来越庞杂。而新设立的部门也大多缺乏科学规划,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新增加的事务性工作,这就容易出现机构重复和职能交叉的问题,导致工作推行的不顺畅和无效率。

1.2行政管理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缺少专业高效的管理技术。院校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以行政管理人员在处理事务性工作时往往会参考以往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这样虽然可以让行政工作看起来简单一点,但是随着职业院校规模和工作内容的变化,以往的工作流程已经不能满足院校管理的需要,需要重新梳理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法,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会降低其对职业的认同感,还会导致其工作态度敷衍,缺少服务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打折扣”的现象,无法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阻碍了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相较于院校的教学、教研管理,多数院校容易忽视行政管理对院校发展的作用。在激励措施方面也容易忽略行政管理人员,导致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日常工作比较繁琐,很难取得科研成果和奖励荣誉,长时间就会使行政人员失去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尤其是具有技术、有能力的年轻基层管理人员,缺少相匹配的职业发展规划,整日忙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会降低其工作热情,导致人员的频繁变动。这样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新入职的管理人员并不熟悉相应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只能边做边学,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工作效率也会比较低。

1.3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不平衡

职业院校上下级从属关系较为明显,院校行政机构对院系管理的影响很大。学校作为学术性组织机构,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实现高效率的运转,要根据院校的办学规律和教学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管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院校运行过程中是长期存在的,行政权力是学校管理控制和执行的保障,学术权力是学校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核心,两种权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行政权力影响力较大,相较于学术权力来说占据了主导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和学术事务。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行政部门来负责,行政人员管理着学校的各种资源,在解决学校的学术事务时也习惯用行政思维和行政命令,这会影响教授、专家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而行业企业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咨询建议等方式参与学校的治理,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把企业真实的用人需求纳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行政权力的过多使用会对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带来压力,学校会在行政权力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导向性会被削弱,当权力配置不合理,无法实现互相监督、彼此牵制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2职业院校机构管理改革的建议

解决职业院校机构管理问题,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就要不断提高院校管理规范化水平,构建标准化工作体系,转变管理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落实“放管服”政策,把关注点放到师生需求上,做好全校师生的服务工作。优化组织机构的结构,明确部门权责关系和工作流程,科学制订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行使各项权力,民主监督行政决策的决定和实行,及时发现组织机构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各级部门人员的标准意识,注重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有效性,简化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围绕工作标准进行动态管理,明确工作内容,细化职责权限,做好管理记录,定期总结经验问题,方便日后查阅整改,保证工作完成质量。

2.1完善院校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管理机构

职业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重新梳理行政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化机制、提升教学科研机构能力等方式,对原有的行政机构进行拆分或整合,科学规划、调整机构设置,完善机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职能,避免出现工作内容交叉的情况,推进人员责任的落实,提高工作效率。要树立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和发展方向,构建一站式服务治理模式,把各部门看作是一个整体协调运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现有的业务流程,精简审批流程,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沟通无障碍,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工作方法,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有效提高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虽然职业院校的机构设置大致相同,但是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要突出自身特点,选择合适自身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和师资结构的管理方式,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构建行政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综合考虑高校的工作总量,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工作任务及工作量来确定行政机构和岗位数量,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列出具体的工作清单,并详细说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标准。让行政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工作清单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加强各部门工作的程序化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流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对于高校较为成熟的常规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记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2.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转变管理服务观念

要想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就要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要做到管理行为的专业化和知识技能的专业化。职业院校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为职业院校管理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开展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规划、协调和沟通能力,促进职业院校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对于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吸纳到管理队伍中,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进行重点培养。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管理服务意识,能够做到以服务师生为中心,对师生态度热情友好,严格履行管理服务职能,切实为师生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轮岗机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工作热情,促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提高职业认同感,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3完善考评奖惩制度,拓宽职业发展途径

为了进一步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活力,消除职业倦怠,职业院校需要制定科学、规范、标准化的考评程序和奖惩制度,实现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有机结合。通过精神奖励提升管理人员的士气,避免出现敷衍了事、精神不振的情况。同样也要合理采用物质奖励,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消极怠工、玩忽职守的行政管理人员也要及时进行惩罚。在奖惩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不能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要最大限度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起到激励作用。拓宽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途径,可以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工龄、工作内容和工作业绩等情况,对行政人员进行职级、岗位的调整,增强职业认同感,解决行政管理人员晋升难度大、发展空间小的问题,打通行政管理职业发展通道。营造出积极竞争的氛围,让有技术、有能力、敢担当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在不同岗位得到锻炼和发展,切实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2.4合理分配组织结构权力,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

职业院校要构建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体系,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配合、互相支撑,行政权力的执行要为学术权力的发挥提供有效保障。学术权力的合理运用也为行政权力的有效执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两者协同配合,各尽其责,才能共同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要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在重大决策的制定上做到科学、民主,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做到督导程序和决策程序的透明化,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尊重教师的各项权力,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扩大师生的监督管理权,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兼具行政和学术双重特性,既要认同常规层级的存在,保持学校内部管理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效益,重视专业科层的作用。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更加关注自身岗位相关的信息,对于其他部门和岗位的工作内容了解较少,容易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判断和决定,所以要构建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运行机制,打破壁垒,相互协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打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创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治理的机制,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提升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就要根据院校实际情况解决现阶段行政机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保证院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雷世平,乐乐,李尽晖.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1):6-10.

[2]朱晓霞.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36):53-54.

[3]崔发周.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绩效困境:表层征象、深层原因与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8):64-69.

[4]李鹏.嵌入性变革:中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历史、问题与反思[J].江苏高教,2021(01):110-115.

[5]周海涛,闫丽雯.新时期高校内部治理创新的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59-64.

行政机构范文篇8

【文章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其拥有的大量资产是保障国家正常运转的强大物质基础,管理好这些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但是从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公共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论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行政体制以及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不能有效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常出现重复购置资产或者闲置资产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我国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更加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资产可以分为对企业投资的经营性资产以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其中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国有资产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意义重大。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改革,也要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改革,只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改变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过分浪费的现状,不使其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次,中国财政体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向公共财政方向发展,公共财政的建立不仅要求资金方面的分配,而且也强调管理方面的转变,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政府采购,因此,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的实现公共财政的目的。第三,如果政府想转变自身的职能,就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让事业单位成为自主盈亏的单位,减轻国家的负担,进而达到政府转变职能的目的。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浪费国有资产的现象非常严重,经常成为政府官员贪污舞弊的工具,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第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是财政支出仍然很庞大,政府只有降低运作成本,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国家财力的最大效益。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十足的影响力,只有改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下以及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才能更加适应国家节约财政支出的要求,以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为人民造福。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分散管理以及国家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了公共财政的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明确的界定产权归属问题,管理体制不顺从理论上来,国有资产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是财政拨款形成的,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都疏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本身也存在着缺陷,也就不能准确的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谁管理,怎么样管理的问题,导致产权归属问题不清晰,管理体制不顺。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国有资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代表政府行使所有权,而经常把国家拨给的国有资产当作自身的资产来使用,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由哪个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而且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都是非常不利的,这都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起因。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中,职能划分不清晰,出现交叉现象,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晰,这都是国有资产容易出问题的很大诱因,职能交叉,职能划分不清晰,都会成为贪官贪污舞弊的有效手段,这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是非常不利的。正由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领导不注重国有资产管理,使得国有资产的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薄弱环节,而且经常会出现资产闲置或者浪费的现象。

(二)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配置不合理,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于国家的供给,在会计核算方面,不具有企业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对于单位的资金需求并没有进行合理的预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由于不能进行有效合理的财务预算,资产重复购置现象非常严重,政府拨给的财政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是非常不科学的,采用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对固定资产计提合理的折旧,这对于预算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资产配置极为不合理,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经常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利用国家的资产制造形象工程,严重浪费了国家的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的闲置浪费。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及处置时浪费现象严重,在使用的过程中疏于管理,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资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量国有资产被闲置,这都跟各个单位审批制度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时,随意处置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成为各个官员贪污腐败的工具,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监管不严,管理制度不合理按照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应该进行评估,然后报国家部门审批才能进行处置,但是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处置,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廉租房制度完善措施

首先,应该明确廉租房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在提供廉租方的政策中要发挥核心作用。对于这些不足,作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主体的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完善廉租房的建设工作,使廉租房的修建、审核、监管、退出机制步入正轨,使城镇低收入人群能更多地享受政府廉租房政策带来的保障和实惠。

(一)、完善廉租房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批、审核及退出机制。一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尽快健全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目前,我国的征信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采集效率还有待提高。随着我国个人数据信息库的渐趋完善,相关审核机构在廉租房申请对象的申请、审批、审核及退出能实行更好的动态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执行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改、完善廉租房的申请、审批、审核及退出条件。确保廉租房建设跟随时代的发展满足不同地区低收入群体的需要,保证廉租房的分配过程中的公平、透明。

(二)、扩大资金来源。首先,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给予财政支持,保证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吻合。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少廉租房政策在地方上的阻力。同时监督地方政府廉租住房保障补助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其次,改变单一的政府提供方式,发展多渠道的资金供应方式。在现有的几种资金来源渠道中,前六种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等的影响较大,筹措资金的弹性有限,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社会捐赠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贷款担保,鼓励房地产商积极参与到廉租房的开发中来。不仅有利于解决廉租房供给不足的问题,减轻财政压力,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房地产商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

(三)、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激励制度。将廉租房以及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利用状况作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加强地方人大等权利机关的监督工作。同时,中央政府适当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并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审计系统使资金专款专用,减小廉租房建设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保证廉租房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廉租房政策的目标、制定过程、政府责任等明确规定,使廉租房制度规范化,规范化。保证政府对住房干预的公益性,规范政府干预只能及其行为。

(五)、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的同时应设法增强被补贴对象的“造血功能”。一方面提高低收入群日的增收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等,提高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为低收入群体的买房、租房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鼓励房地产金融市场得到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完善有效的的金融市场,为低收入者提供信贷支持和信贷补贴,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能通过市场购房。

【参考文献】

1、黄玉新《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6月第14卷第2期

行政机构范文篇9

一、提升能力谋全局

勤于学习思考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著作和业务知识,撰写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将于春节前在《通讯》发表。在“双优”创建活动中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思路.主持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所拓展的工作领域比以前更加广泛。注重调查研究多次到企业、乡镇和机关调研走访,掌握一手材料,在深入企业调研时,主动受理发现“涉优”问题20余起,并通过汇报、协调、现场督办等办法都得到有效解决,还解决了航电枢纽、创业园、铜业、公司的等具体困难10余个。为大酒店和县民政局牵线搭桥,促成了复退军人就业和企业急用保安的双赢合作。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夯实基层,注重源头,发现典型,以点带面的方法来创新工作思路,在推进乡镇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基层发展环境方面和公开承诺工作中,效果明显。善于协调配合,全年积极配合县纪委、两办督查室等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善于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善于整合资源,寻找工作结合点。

二、突出重点抓“源头”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全年争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两办下发《关于认真落实年“双优”创建活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将各单位的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争取举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环境”培训班。还争取批准了“双优”创建优质服务标兵的评选活动。积极争取了政务服务中心选址新建,并有突破性进展。

2、丰富“双优”创建内容,公开承诺有成效牵头组织72个部门开展“双优”创建公开承诺活动。拓宽了承诺层面,丰富了活动内涵。重在督促指导各部门对承诺内容兑现,全县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活动成效显著。

3、拓宽企业投诉渠道,加大投诉案件查处力度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我积极联系协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向40余家工业企业、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工程项目、旅游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发“优质服务、优化环境”投诉服务牌和服务订单,拓宽了投诉渠道。全年共受理办结涉优投诉案件20件,我重点协调了航电枢纽关系理顺和园区企业货车超载以及循环工业基地封闭管理的问题。

4、重视源头,狠抓政务公开一是精心组织,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年初,我就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各单位编制任务和要求,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了近百个部门信息和指南的审核把关工作,并按时在网上。二是多次上门协调。合力构建政府信息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了政府信息平台,形成了政务集群式网站,实现了资源共享。平台内共有77个县直单位(含垂直管理单位)和14个乡镇政府。截止年底,91个平台共信息近3万条。三是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主动向省市申报了190项要求扩权下放的审批项目,挤进首批审批权限下放的县区序列。还自加压力,完成了行政审批、行政征收、行政执法等三大类清理的自选动作。在去年199项的基础上,大幅精简到120余项,精简率达40%。

5、强化窗口管理,充实窗口功能年初我提出了乡镇两级政务中心重在服务百姓和充实窗口功能的工作思路。多次到各乡镇办事大厅进行检查,并指导乡帮助乡镇参加政务公开市级“乡镇示范单位”的创先评比活动,热心指导、、镇、镇的大厅新(扩)建设和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本级大厅坚持实行指纹考勤、月情况通报、窗口单位联动管理、岗位津补贴核发等一系列制度。改善办公条件,更换了大厅显示屏和全部电脑,新置了复印机,铺设了政府专网等。

6、注重新闻造势,办好电视栏目。我经常和分管负责人及栏目记者研究讨论电视栏目工作,并提出明确要求,一要把握重点,做好了“鼓”与“呼”。集中力量宣传“双优”创建的政策法规、先进工作经验和典型和曝光破坏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二要镜头下移,对准百姓关注焦点。全年共推出公开承诺兑现,培训班效果跟踪报道等各类专题节目48期,深受百姓喜爱。

7、主动攻坚克难,主动交办任务。今年县政府和县纪委直接交办我本人的主要有三件大事。一是受命县审改办之职,完成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拆迁户农民个人建房办证督办工作。二是新建政务服务大楼大量的协调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完成了电厂土地交接工作。交办领导都给予了较高评价。

三、带好班子增合力

一是明确分工负责,使班子成员有职有权、责任上肩,放手让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干事;二是以身作则,要求大家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本人必须率先做到;三是严格要求,不论是总体原则,还是具体工作,对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四是虚心听取意见,注重沟通,经常交心通气,特别注重和大厅窗口人员的交流,以求达到更广泛的共识。作为机关支部书记,在加强支部建设、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点评活动,创新结对共建活动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培养和锻炼年轻后备干部,鼓励和引导党员自学和加强党性锻炼,积极推荐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一年来,中心全体党员干部心齐气顺,团结和谐;大厅窗口和科室之间的人缘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四、保持清廉守本分

行政机构范文篇10

尽管晒“三公经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向社会亮出“三公”消费账单的正面意义还是不容低估。从大的方面说,这是权力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新起点,是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这将真正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从小的方面看,“三公”经费公开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这将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三公”消费,降低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规范政府部门正确有效地行使权力。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快推进预算公开的决心,也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共权力监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趋势是日趋于透明,便于推行财务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看,绝大多数并不符合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比较低,缺少一种自我提高、自我升值的意识,这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现象。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制度出现漏洞、不足,进而难以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预算编制不太合理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预算编制的作用以及重要性,没有以法定程序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所开展的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性以及严肃性等等,从而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造成超支浪费现象。

(四)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的落后,是造成上述种种问题的最大原因,因为观念是行为的先驱,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管理观念,就会造成管理上的误区,从而抑制甚至是扭曲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的落后,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财务管理方式过于粗放,停留在最初的传统管理阶段;二是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三是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实际过程中执行、落实。

三、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一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各级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各级财务人员对相关财务法规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并且,进一步强化财务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风险的防范意识,合理规避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建立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为了规范各单位财务资金的收支管理,应围绕资本成本与价值创造设立相应的考核体系,以财务指标为绩效指标,充分调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

(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执行能力一是要改革预算编制的方法,合理确定编制程序。在编制方法上应完全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对未来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同时应进一步细化预算批复程序,细化预算科目,建立和完善预算支出标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二是提高预算的执行力,防止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脱节,各级监管部门应对预算收支的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特别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质量,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降低各单位行政成本,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