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9:54:15

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范文篇1

一、加强金融行政监管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天生具有不稳定性,是高风险的行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本身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风险,任何一种风险对银行的成功经营都会带来致命性打击。而且这种风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并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困此,对金融业进行合理、有效地行政脓管是金融自身不稳定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巾于金融先天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市场极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进而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健持续发展,科学、全而的行政监管尤为必要。在国际上,对金融市场的行政监管通常主要包括三个方而的内容即市场准入监管、实际运营管及市场退出管,可见,行政管几乎涵盖了金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全过程,其对r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和投资安全具有至关熏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所谓金融消费者是指存款人、投资人、保险人以及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目前许多先进国家的金融行政管理念都发生了转变,逐渐形成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核心的新型行政监管理念。也可以说,金融行政管的核心价值就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以此为发点,加强行政监管,确保包括银行业在内的箨个会融行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四)有利于实现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实施金融行政临管与执行货币政策,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而货币政策是实施会融行政临管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金融行政管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调整完善,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金融行政髓管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适当的行政黼管不仅能够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还能为货币政策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金融行政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金融行政管机关主要有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会、证腌会和保监会,其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负责货币政策和宏观腌管政策的制定,而银监会、证会则承担具体落实政策、实施脑管的任务,并分别覆盖银行、券、保险三大行业,各司其职。我国现阶段的金融行政监管模式是典型的“分业脓管”模式,其一方而适应了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潮流,另一方面髓管的专业化也有效抑制了我国经济转型期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快和不断深化发展,金融行政舱管环境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日前金融行政管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

(一)金融行政监管机关职权冲突,监管重复与监管真空现象大量存在

在分业管体制下,三大金融犄管机关(即“三会”)各自为政,自成系统,仅对各自管范围下的特定的金融机构加以关注。对r跨行金融产品和会融机构的管,由于缺乏权责的明确界定和相应的调机制,在实际;管巾往往出现相互争权或者干R互推诿的情形,从而导致I腌管重复或管真空,尤其在入世后国内许多金融机构的跨业经营已初具规模,这一现象亦更为突出。

(二)金融行政监管立法不健全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法律为主,以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金融行政临管法律规范体系,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现行立法存在的弊端日益现j“来。一是立法相对于金融实践的发展明显滞后,现行法律法规无法涵盖和规范所有的金融市场主体和金融活动,立法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法律法规之问重叠、不协调甚至直接抵触的地方大量存在;三是现行立法巾多为原则性的规定,规定过于笼统直接导致实践中难以操作执行。

(三)金融行政监管理念滞后

金融行政嗡管机关对管程度应当适度把握,换句话说,其要“有所为、有所为”。然而日前我国金融行政管机关对金融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活动不是“适度豁管”,而是“限管”,具体表现为高市场准入门槛、格的业务限制等等,一味追求金融安全的同时,却忽视了金融机构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其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遏制了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

(四)金融行政监管手段、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相对两方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脓管方式而言,我国金融;管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事后临管,但事后脑管经常会遇到想要“亡羊补牢”却发现为时已晚,而关于事前舱管方式尤其证券和保险业相对则比较欠缺。事前豁管更侧重于对风险的事前防范,及时、有针对性的提管措施,从而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的需要。崦管方式的单一也是导致我国会融行政临管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五)缺乏有效地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市场投资者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质最和经营状况的渠道,也是投资者作小确风险评价的依据。然而目前关于我国金融行政管的信息披露只在一一些个别的法律、法规、规章巾有零旱规定,与国际通行标准和做法相去甚远,且就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而言,明存在低效、割裂、失真等问题。

(六)对金融行政监管机关的再监管缺位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当管现象,这也从一个侧而暴露m对我闲金融行政腌管机关的再临管缺位问题。金融行政黼管机关作为依法行使余融管权的行政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一样,其行政权的行使同样需要临督和约束,否则就会现嘛管不当、嘛管腐败等权力滥用的现象。因此,如何对金融行政临管机关的盼管行为进行有效地制约和透明的监督,已成为健全我国金融行政髓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完善我国金融行政监管的具体策略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余融行政舱管制度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并取得了定的成效,但与成熟国家先进的Jl{c管制度相比较仍有明显的差距,针对我国现阶段金融行政}I{f管体制存在的突问题,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完善:

(一)加强立法,完善金融行政监管法律体系

一方而,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清理整顿,与上位法相矛盾和冲突的法律规范戍及时废除,对那些不能适应金融发展变化新要求的以及与WTO规则、国际惯例不相符的法律规范应及时修改重订,以防IL管混乱和低效;另一方而,积极填补立法空白,增订新的法律法规,做到行政舱管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法律舰范可操作性的研究.以增强其适应性和可行性。当然,如果时机成熟还可以考虑制定一部统一的金融行政监管法,真正实现金融行政精管法律体系的完整构建。

(二)整金融行政监管模式

金融业务的交叉和混业经营趋势的口益凸显,使得原有的分业临管模式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金融行政管可借攀国外“功能性临管”概念,即m对特定金融机构的管转向对特定金融k务的临管,也可以说,根据金融I符项经营业务性质的不同,巾不同监管机关分别进行黼管这种腌管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混业经营、金融集团化条什_F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管真空和多重监管资源浪费现象的…现。

(三)转变金融行政监管理念

金融行政管机关应注重从宏观二把握金融业的整体发展,而尽量减少微观上的直接下预,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自身调节机制的作用金融行政舱管机关要通过加强监管,规范金融食业的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但“髓管”不等于“管制”,应避免在临管过程巾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r预,淡化管制,增强服务意识,比如减少市场准入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等,树立服务型金融行政监管理念。

(四)丰富金融行政监管方式,构建信息披露制度

随着全球化金融危机的频发,金融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越来越被蕈视,一味强调事后监管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金融格局的新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金融企业的事前和事监管,以更好的控制和化解风险,并最终形成事前一事中一事后全程临管,真正实现行政龄管的价值功能。此外,为提高市场约束力,促进金融行政管行为的透明化和规范化,还应构建一套完整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备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义务及具体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原则和标准等。

(五)健全时行政监管机关的再监管制度,推行问责制

加强对金融行政监管机关的再脑管,是推行依法行政、透明行政的必然结果,可以从Jl{c管机关的内部监督、被监管对象的犄督、以及社会督等多方面加强对临管权力行使的督,以避免金融行政嗡管行为的主观性、随意性和违法性。作为再精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责制的推行也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必然产物。对于余融行政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渎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必须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同时还应当明确问责的具体程序以及设立相关司法审查制度等,以确保问责的真正实施。

行政监管范文篇2

一、为什么要开展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加强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的讲,根本原因是当前我县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是乡镇政府现在职能职责和工作格局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政府管理上推陈出新,执法监管方式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加以改革,才能更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乡镇改革试点工作是乡镇政府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新形势新任务,第一。就是上月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对全市发展作出了一圈两翼”工作部署,要求作为“一翼”渝东南建成武陵山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这些对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去年底召开的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县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1年,全县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在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依法行政,合理有限赋权,扩大行政权项,优化配置资源,减少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都是需要我认真思考的因此,开展乡镇执法监管改革工作是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乡镇改革试点工作是实现三级改革试点、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需要。前几年,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行政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和《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这是政府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自身功能,第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去年,市政府又创新了三级改革试点”针对市、县级行政部门和乡镇,分别出台了关于创新行政管理培育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关于市级行政机关整合执法资源实施执法联动改革试点的决定》和《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这三个决定统称为“三级改革试点”市政府要求年1月1日起实施。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从总体上确定了乡镇“执法监管”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针对乡镇的对乡镇实行有限赋权,明确了要建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因此,县开展乡镇执法监管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三级改革试点和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需要。目前我县试点改革工作已初步启动,大部分乡镇和部门拟定了实施意见,县安监局、交警大队已展开了执法培训,但整个工作与其它试点区县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希望各相关乡镇和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改革试点工作是实实在对乡镇管理体制的沉疴烂疾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实践中,第三。目前乡镇确实存在看得见的管不了县级部门存在管得了看不见”现象。看得见的管不了指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乡镇政府不明确,好像样样事都该管,但有很多事管不了往往出了事乡镇还得承担责任,对此乡镇感到很委屈;管得了看不见”指县级部门执法人员有限、精力有限,方方面面都有限,局限了管理全县某项执法工作的能力。比如县交警大队,十几个交通干警,面对1.2万余台车辆、1.8万余名驾驶人员、3000多公里的道路干线,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上形成了管得了看不见”这是造成乡镇行政执法不明、监管不力、执法缺位,乡镇公共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体系不全、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需要改革。这次改革试点工作就是乡镇不增机构、不增编制、不增人员、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清理界定法定职责、规范委托执法职权、合理确定协助义务等形式,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转变服务方式、强化服务职能等形式,积极探索加强乡镇行政执法监管改革的有效途径,解决和根除乡镇管理体制上的沉疴烂疾。

二、怎样开展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能否进一步推广,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任务重的工作。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我改革试点工作能否取得成功。而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如何组织实施。刚才,华学同志就工作开展的具体步骤已讲得很清楚,就关键环节和重点方面,着重强调六点:

也是工作重点。学习重点要组织抓好《市政府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学习,一要抓好学习培训。学习培训是抓好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各部门乡镇必须把两个文件的精神学深学透。特别要把我县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方法步骤、委托执法范围、公共服务范畴弄懂搞透,有的放矢指导开展好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回去后要召开好专题会议,准确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及时集中组织学习,让单位人人吃透政策。特别是执法部门一定要切实抓好乡镇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真正让乡镇人员搞懂政策法律,绝不允许不懂法的人员执法、违规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出现。报社、县电视台要开辟专栏,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舆论氛围。

6月底完成培训,二要抓好工作衔接。工作开展必须严格按照“6月20日完成委托执法协议签订备案工作。6月30日完成执法人员证件申报工作,7月初完成法律文书票据交接工作”时间要求和工作步骤开展工作。这是硬性的工作任务,也是刚性的纪律要求。试点工作中,县乡两级一定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切实做好权力、责任的划分和界定。同时,要逐步完善工作程序,确保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真空。工作既要防止出现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相互推诿,该管的没人管的情况发生,又要防止出现相互争权、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的情况发生,真正做到工作分工不脱节,共同执法不“打架”

指导本单位开展试点工作的具体大纲。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内容具体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重点明确出工作职责、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县级部门特别要突出委托执法权限和委托执法目标,三要抓好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整个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方面。乡镇要就对委托执法人员进行工作分工和委托执法人员管理进行具体研究和部署。目前大部分乡镇和部门已上报方案,凡未上报的单位必须于6月16日前将方案上报县政府法制办。县政府法制办要严格把关,逐件审核,不具操作性、应付形式、照搬照抄的方案坚决发回重办。

真正把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懂政策熟悉法规的干部充实到行政执法岗位上去,四要选优配强执法人员。选优执法人员是保证改革试点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县级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双向”加强对执法人员的选择和考察。严禁纪律性差、随意性强、不讲原则和不熟悉法律政策的干部执法。同时,县级执法部门要积极开展乡镇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乡镇政府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的合理委托,不具备行政执法机构主体资格的一律不得行使行政执法职权;没有取得市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制定出对执法乡镇和执法人员考核的标准,五要抓好制度建设。要重点建立执法公开、案件报告、执法考核三项制度。执法公开制度是把行政执法中执法人员、执法程序、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事项、处罚标准向群众和社会公开。案件报告制度保证把查处的违法案件实行季度向行政执法机关报送。执法考核制度要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制度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用权受监督,六要切实明确权责。有权必有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这是政府运行的基本原则。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对县乡两级的权力和责任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也务必做到权责统一。依法享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要防止出现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现象发生,签订具体委托协议书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力关系,绝不允许在改革中出现不担责任的现象。

三、如何把乡镇执法监管改革工作抓出实效

行政监管范文篇3

一、节后月饼市场现状

一般来讲,中秋当晚,很多食品店和卖场中的月饼通常会撤柜。大厂家为维护自身品牌,通常会采取以极低价格论斤抛售、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员工、将月饼皮和馅料一起打碎,卖到饲料厂等3种方式处理库存月饼。而一些不知名月饼、三无月饼常常就会流向乡镇的一些批发市场。通常来说,月饼保质期一般在30-50天左右,如果是7、8月份生产的月饼,放到现在已接近或超过了保质期。一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月饼再加工”。

月饼是极为特殊的时令商品,中秋节前受人追捧,节后身价一落千丈,卖不出去的月饼成了生产企业、销售商手中烫手的山芋。从调查中得知,很多月饼厂采购的馅心料质量都不错,如每公斤莲蓉成本通常要达到20元以上,每公斤豆沙成本约为11元。但过了中秋后,一些小商贩常常将回收价格压得很低,这样小商贩就能以3成的价格拿到馅心料了。这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甚至还有一些糕点房看准了这一点,将从市场上回收回来的月饼进行加工——工人先将月饼的外皮和馅心分离,然后再将外皮简单加工,将莲蓉、豆沙、五仁等馅心进行分类,随后外表鲜亮的“莲蓉包”和“豆沙包”就出笼了,如此糕点有的还成为一些小饭店的点心和早茶糕点。有的甚至将回收回来的月饼连包装都不换,通过篡改生产日期,又重新出现在市场上了。因为利润空间大,各路神仙均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未见有命案发生因而监管不力,造成监管漏洞。一些食品专家、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有些回收食品本身已经处于变质状态,所以对消费者的危害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些没有变质的食品,从其原料上来说,在经过反复加工之后,其产品品质、营养成分损失都很大,感官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利用回收食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这个污染同样会带进一些有害成分。所以,这样的食品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难以回收的分析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对“问题食品”的打击力度,市场准入制度也在逐步推开。在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体现在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中,从源头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工艺流程都要严格控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召回,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浪费。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不高,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推行的市场准入和召回只能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召回应该能为消费者的安全把关,因为目前召回的实施和监管是由各级质监部门执行。但是,由于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立法还不够完善,一些食品的国家标准还不很高,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大。

低价收购月饼、再将其加工成糕点流向市场,这也是不公开的商业秘密。通过节后对几家月饼生产企业的回访,发现这些企业只有个别在回收月饼。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极个别企业因回收月饼较多,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内的合格产品的处理目前是食品生产监管的一大问题。

1.食品回收缺乏相应当法律依据。.食品回收是一个涉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并且涵盖法规制定、市场监管、部门协调、行业自律等多个管理环节的庞大系统。在食品回收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以及管理部门都应当有一套非常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而目前食品的回收实际上只是停留在停止销售某种食品的表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缺乏对食品回收的相关明确规定。目前唯一能引用的是2005年9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但这种部门文件其强制性、适用范围均受到较大限制,尚不能满足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前食品的回收纯属生产者、销售者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的应对手段,还不是自觉行为。

2.食品回收成本较高,生产销售商难以承担。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过了节气的时令食品一般不再购买。因此食品回收的成本只能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回收食品必然造成生产经营者的损失。生产经营者会在回收产生的经济损失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投入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政府强制力的压力下,生产经营者为了减少因回收造成的损失可能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进货关。因此食品回收可以督促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由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回收时令食品是把可能由公众承担的损失转到生产经营者身上,即将社会成本内部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成本。从短期看,食品的回收可能造成企业负担回收食品的各种开支,包括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物流成本等。但从长远看,食品回收降低了可能发生的更大数额的赔偿,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维护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只有把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使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政府的相关要求将给企业施加压力,督促他们严把食品质量关,让生产厂家真正重视食品的质量问题,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3.监管困难。对于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回收,一般做法是停止销售后,许多经营者将其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经营者是否确实将这些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集中销毁缺乏监督、生产企业是否确实将回收的食品进行合理处理同样缺乏引导、监督。如几年前发生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使用陈年月饼馅加工月饼被新闻媒体曝光后,虽经有关部门检测产品质量合格,但已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极个别企业使用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原料,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加工翻新处理然后再出售,这时如果不是知情人的举报,问题就不可能被发现。因为通过这种工艺流程加工出来的食品,经检测有可能是合格产品。这说明目前我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仍然是很薄弱的,很多食品的质量安全把关只能以终成产品的检测结果来断定。但终成品检测合格仍然不是绝对可靠的。

经营者和生产者对回收食品的处理是目前企业和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回收的食品最终回到生产企业后,生产企业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缺乏正确引导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4.食品溯源困难。我市食品企业规模小且分散,进入市场的食品来源不一、渠道不同,导致食品难以溯源。食品回收必须要有食品溯源制度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但极个别非正规的企业、作坊,生产的食品有的连最起码的标识都没有,或者在标识上造假,出事后厂家无法找到。换句话说,问题食品难以溯源,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食品回收的实施;同时,我国的检验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缺陷的评价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建章立制是根本。食品回收制度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应由各地食品协调委员会会同各职能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应办法来作为支持和指导,来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进口商的权力和义务,制定食品回收程序,回收食品的处理;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瞒报依法严惩制度以及对食品企业的经常性检查制度等。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填补监管的法律空白。

2.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在特定节日、季节过后要加强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管理,各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

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时令食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对原料库存进行检查,能够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的要求企业在保质期内用完;在日常生产中不能使用的原料去向应追踪、监督到底,尚在保质期的原料要求退回,过期的视情况销毁或作饲料原料。回收的食品作合理处理。全程需记录在案备查。

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日常监督。为了防止回收的食品改头换面后再次进入流通领域,经营者在将错过了销售季节的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后,应将相应退货、销毁相关信息如退货食品的名称、数量、供应商接收单据、销毁方式等信息报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以备随时抽查。

卫生部门重点防范餐饮、食堂所进食品的安全。要求餐饮业主、食堂严格执行进货索证制度,定期不定期到进货单位或生产企业实地考察,防止回收食品通过乔装打扮混入正常渠道。

包括农业、商务、畜牧等部门,本文不一一陈述。

各职能部门在监管时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责令生产经营者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且在相应范围内予以公示信息。若生产企业不在本地区域,还应向生产企业所在地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做到不留死角。

3.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回收的方式来处理食品,暴露出企业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问题。企业不应当贪大求全,盲目铺开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是应当量力而行,这样就能控制在保质期内销售良好。企业应当从产品研发、工艺本身、市场流程、内部管理控制等多方面下工夫,让内控系统发挥作用,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销售顺畅,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

4.加大对食品生产销售商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因食品回收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积极为生产销售商出谋划策。督促企业认真做好市场预测,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5.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针对回收食品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要求执法部门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投诉、举报、食品风险信息交流等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经过分析研究,针对可疑点采取相应措施,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6.完备生产、流通、餐饮等行业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责任书制度,积极探索回收食品的处理方法。作食品就是做人、做良心。无论从质量还是安全的角度考虑,食品都是不应该回收的。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要求企业承诺回收回来的食品不得用于食品再生产,也不得将回收回来的食品处理给明知其购买回去要重新加工制作成食品的企业、个人。对于大厂来说,时令食品一般能够在节前售完,即使有剩余也较少,容易处理;而小厂的剩余相对较多,处理难度也较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的合格产品的处理自然成了问题。有关资料表明,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如很多超市对保鲜期短、容易过期的食品,在经营上都很精心,一旦过了“最鲜”时段便打折出售,离保质期越近,价格越低。这样,既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经营者也减少了损失。更重要的是物尽其用,确保了安全,减少了浪费。又如部分地方成立专业的餐厨废弃油脂专业处理公司,公司从全市众多餐饮企业取得餐厨垃圾,将废弃油脂加工成工业用油,既防止了废弃油脂重新进入食品市场又节约了社会资源。如果能够成立专业处理公司,将不安全食品、过期食品分类处理,将能够重新利用的加工成饲料、工业原料;将不能再利用的进行填埋、焚烧。此外,还可仿效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成立“食品银行”,收集那些超市中即将过期,卖不出去的但还能够食用的食品、餐馆和机场航班未消费掉的食品,再免费发放。政府每年可拨出一定经费予以支持。

行政监管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有关要求,在全市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以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保障政府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实现政府工作最佳绩效,厉行节约、节俭理政,以监督促效能,以制度推动廉政建设,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重点

(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管理重点:

(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控制重点:

(三)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监督重点:

(四)行政能力提升制度提升重点:

三、健全机构

成立市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政府督查室,由徐亚谦兼任办公室主任,周平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全市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全市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日常工作。

市级负有行政职能的部门、各县(区)也要相应成立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

四、明确职责

市级负有行政职能的部门、县(区)政府及其部门是贯彻四项制度的责任主体。

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做好制度落实的市级协调管理工作,并与市监察局共同负责四项制度实施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各县(区)也要相应明确职能职责。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月25日—3月20日)

拟定工作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拟定市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实施细则;

拟定市推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宣传方案、监督检查方案;

召开市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

第二阶段:学习宣传培训阶段(3月21日—4月1日)

通过深入广泛的学习宣传培训,使全市负有行政职能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行政机关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在全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宣传工作由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学习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发文至各单位组织学习,督查并进行抽查;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4月2日—12月20日)

各推进责任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组织推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

出台相应制度及配套措施,并组织实施;

按照市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宣传方案、监督检查方案,开展宣传、投诉受理和监督检查。

行政监管范文篇5

一、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有效性

行政管理效能越来越多地成为考量行政机构行政能力的指标,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的缺位,行政机构进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效能评估不及时,不能有效发现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低效问题,不能及时对管理方案进行纠正和完善;二是效能评估不到位,不能评估到行政管理中的每个环节。评估了面上的工作,不能深入到点。或者正相反,评估了个别点上的工作,忽视了整个面的工作。

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选择的不恰当,往往是由于不能选择成本一收益比最低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作用,就要提高行政机构科学决策的水平,就要设计更好的效能评估工作程序。以成本一收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可以为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提供科学工具,有助于工作程序的科学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评估质量。通过成本一收益分析,一是对不同行政管理领域及相应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能选择具有最高净收益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目标;二是对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的成本一收益比较,能选择行政管理成本最低、净收益最高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计划方案,是预先做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位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

行政管理行为是一种公共物品,是既无排它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是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事实证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能完全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行政机构提供,这就是行政机构行为的指向和价值。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行政机构管理行为的效率是可行的,对于行政管理效能评估工作同样也可以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来考察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机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行政机构管理行为的对象是庞大的社会成员,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分析所用的数据收集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是,不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机制进行有效地评估,就可能因为无效的行政管理行为导致的行政成本提高,资源浪费更是难以计算。相对来说,建立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评估机制不失为一项正确的选择。

三、建立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则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

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非常复杂的,其中的制约因素很多,有政治问题,涉及价值冲突、权力冲突;有法律问题,涉及评估机制的法律框架;有技术问题,涉及评估的适用范围、分析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和结构设计;还有行政文化传统等等。

借鉴经济领域有效评估的成功经验,在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中引入有效评估机制要做以下工作。

1.制定法规,确立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评估制度。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是行政机构进行行政管理的必要内容,所以,此项工作要依法依规进行,需要相应的法规规范。

2.确定行政效能评估有效评估的适用范围。要充分考虑到分析能力、资源有限性以及效率等,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确定行政效能评估中有效评估程序的适用范围,可集中在关键部门、关键领域,针对突出问题,从而增强行政管理有效评估的可信度和可用性,由点到面,不断摸索经验,稳步推进。

3.确定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的责任,要具体落实到相应部门,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方法。

4.使用统一、灵活的分析方法。对所有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事件都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可根据对可行性和成本分析的实际判断来确定。在选择分析方法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好的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判断,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方式。

5.寻找有效的数据收集机制。数据收集是有效评估最困难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评估取决于有效的数据收集,有效的数据收集是做出正确评估的基础。数据收集的方法是:(1)直接征求公众意见,尤其是受行政管理行为影响的公众的意见,具体方法有公开问卷调查、接待来访、热线电话、网络收集等等,这种收集方法得到的数据要进行认真分析,去伪存真,要保证数据的真实;(2)相关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工作,相关研究机构也在做一定的数据收集,其中的部分数据是有价值的。

6.相关信息的公开。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分析、资料及其数据收集过程要公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

行政监管范文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直处在一个中等的发展水平阶段,虽然没有严重的滞后,但是发展也不是很迅速。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壮大,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与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落后,对于预算外的经费管理处于一种“捆不住、收不拢”的局面;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相当一部分的事业性费用支出没有计划,在资金使用的时候没有进行提前的预算,只有在使用之后才发现是否已经超出了预算;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难以体现,在出现利益分歧的过程中,单位成本会计往往都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或者是只维护自身部门的利益,对全局利益的考虑不够全面。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功能

许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的功能,往往会造成在经费的开支上面超出了基本预算。在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的时候没有进行提前的预算,只有在使用之后才发现是否已经超出了预算,明显没有将财务管理预算功能放进日常管理之中,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对资金有效控制的想象出现。因此,财政部门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特点,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将资金的优化设计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在一般情况下,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任务,对于任务的有效完成,就需要扩大事业性支出的比重。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实践,能够看出用于事业性支出的额度不能够低于整体额度的80%,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要不断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我国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定》中的标准,有效的制定资金使用的额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事业性支出额度与整体额度的比例,并定额行政事业单位中各个部门的最高资金支出额度,对出现超额的部门要进行处罚,对有大量结余的部门要进行奖励。

(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核算功能

就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成本会计的引用,能够有效的在一些情况下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并且通过对资金额度的计算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状态:一是成本会计在单位月、季、年的结转时,对各项账目、应收账款、应付费用等进行审核,并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预算,利用成本会计所核算出来的所有资金,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和费用做出效益分析;二是要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中各个部门使用的费用进行分摊,虽说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都是独立的工作单位,但是,正是因为独立的个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和任务都不同,却有着一定的联系。以为一个单位是统一的整体,分出了各个独立的分散个体,所有个体都是为了整体而服务,所以,互相之间是一种承接的关系,有的部分所作的工作就是为其它部门进行服务的。

(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功能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就要对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能够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监督功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单位的领导把管的,在进行单位财务收支的过程中,只有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明确情况,其余的人员基本上都不会清楚。单位的财务人员直接受命与领导,在领导对财务的控制不合理使用的过程中,单位财务人员不能按照事实反应情况,所以成本会计就发挥不出自身的作用。想要充分的发挥出财务管理监督的功能,就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任命与罢免,都要由单位财务部门进行批准;第二,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特点,对单位内所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不用直接受命与领导,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

行政监管范文篇7

一、行政监察工作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行政制度创新与完善,给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行政监察机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行政执法部门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约;三是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自觉不自觉接受监督和规范个人和行为。

(一)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实施行政法规的负责人,成为带头学习行政法规的典范,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和管理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确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不断提高,自行确定“土政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日趋规范

目前,基层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学习行政法规法律,推行民主评议行风,开展效能监察、执法监察和制度建设,其执法行为日趋规范,乱处罚、乱收费、乱执法,执法不公、执法程序不到位,吃、拿、卡、要,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粗暴执法等腐败现象明显减少,文明执法、程序执法意识逐步增强。

(三)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绝大多数行政监察干部有如下特点:一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理论政策水平较高,胜任本职工作能力强;二是有高尚品格,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无私无畏,敢于碰硬,使人民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三是乐于奉献、勇于实践、锐意创新。

(四)行政监察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行政监察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推行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加强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减少了办事环节、避免了“暗箱操作”,改善了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服务了老百姓,方便了纳税人,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有效遏制了“小金库”、“帐外帐”现象的发生,管好用好了财政资金。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二是开展执法监察、维护政令畅通。行政监察机关紧贴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建筑工程领域、社会保障、农、林、水、粮食“两补”、土地征用等专项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执法监察,纠正不良行政行为、促进和保证政令畅通。参与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严肃查处了因失职渎职、官僚主义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员。三是加强行政作风建设,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作风,坚持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查处“三乱”行为。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与有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重点查办三机关一部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等案件。

二、行政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行政监察工作在政治与经济两个层面的结合点上,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依法行政,民主进程和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行政监察干部队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基层行政监察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宽;二是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精神不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三是爱岗敬业精神差,不敢动真碰硬,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少数领导干部“长官意识”太浓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及公开和民主进程中,大多数领导干部从政观念得到改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是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成“主宰者”,视“班长”为“家长”,把一家之言,当成一锤定音,把一票权当成拍板权,“长官意识”太浓。少数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该公开的公务活动“暗箱操作”,神秘化,不让群众知情,少数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导致越轨。

(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不规范

行政执法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对政府形象和经济环境影响至关重要。目前,通过行政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有所解决,但执法违法、执法不公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行政执法部门随意行使权力,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方设法对有关政策变通执法、变味执行。特别是基层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公、乱收乱罚、索拿卡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也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四)行政监察队伍力量单薄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监察机关对于规范行政行为,保证政令畅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行政监察职能的加强,涉及面宽,在履行职能时,感觉力量单薄,有点唱“独角戏”的味道,没有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五)监督与惩处难以执行到位

在推进反腐败斗争过程中,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钢要》,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职能。然而,在查处违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案件中,干扰多、阻力大、调查难,在监督检查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中缺乏力度、缺少手段、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及执法监察过程中处理难、执行难、整改措施落实难。

三、关于加强行政监察工作的建议

要使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着重解决和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行政监察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一是政府应把行政监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及时处理监察机关报告的重要事项和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行政监察机关的工作。政府的重要决策,重大经济社会活动应听取监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吸收监察机关人员参与。二是要进一步组织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其它工作人员学习《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增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机关依法监督的意识。任何行政部门都必须接受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对监察建议、监察决定可以提请复议、复审或复核,但必须采纳和执行,并按规定将采纳和执行的情况报监察机关,以增强监督的严肃性。三是要坚持由派、无党派人士担任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制度,坚持和完善特邀监察员制度,并为他们参与领导和监察事务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切实解决监察机关在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对干预、阻挠监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打击报复监察人员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切实保护监察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切实提高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和谐社会和反腐败工作中,基层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行政监察干部队伍势在必行。领导干部要克服“长官意识”,要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充分认识权力是委托、是责任、是服务,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所有行政监察干部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通过学习理论,学习经济、法律,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拓宽视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理论知识“不够用”的问题。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行政监察干部的整体结构。凡新进入行政监察机关工作的人员坚持逢进必考制度,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对口,熟悉业务。另外要推行考核奖罚制度、末位待岗制度、轮岗交流制度,解决思想观念“跟不上”的问题。三是积极实践,提高行政监察干部工作本领。行政监察干部要自觉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方去实践,去锻炼,解决实际能力“不过硬”的问题。

(三)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

我国没有完整的行政程序法,但《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并把它作为与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对应的重要行政程序之一,展示了新的行政程序观,以此为契机,行政监察机关无论在纠风治乱,执法监察,还是在案件查处过程中,要始终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一是执法证件管理,严格行政执法证件的审办程序。二是建立健全文明执法制度,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开化、人性化。三是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据法定的方式、步骤和时限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依法应当回避,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组织听证、说明理由,都要做到不减少、不颠倒、不拖延。

(四)主动介入,事前防范

围绕政府重大决策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决策措施顺利实施。保证政令畅通是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监察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要主动介入,从监察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加强检查,促进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容易滋生腐败,容易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项目、部位要事前防范,避免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失。

(五)查处典型,防微杜渐

行政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案件查处,案件查处是推进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严肃查处典型案件,惩处腐败分子,保护、教育和挽救干部;二是要根据群众举报、执法监察和纠风治乱发现案件线索,抓住典型,查办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特别是对少数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决不能心慈手软;三是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行政执法中的突出问题,要注意理顺执法体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多年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加大行政监察工作的力度,推进行政执法工作法制化进程,实现和保障社会群体和谐,政治关系和睦,经济发展和顺,才能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人道政府。因此,广大基层行政监察干部要自觉置身于法律、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积极探索新时期行政监察工作的新特点,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稳定落实在基层,把和谐构建在基层。

新华区监察局

新华区监察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监察局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能,开展行政监察,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促进廉政勤政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就全区行政监察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进行专题调查,总的感到基层行政监察工作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发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对行政监察工作不够重视,行政监察职能弱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察的职能发挥,影响了廉政建设和行政效率,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行政监察工作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行政制度创新与完善,给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行政监察机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行政执法部门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约;三是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自觉不自觉接受监督和规范个人和行为。

(一)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实施行政法规的负责人,成为带头学习行政法规的典范,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和管理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确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不断提高,自行确定“土政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日趋规范

目前,基层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学习行政法规法律,推行民主评议行风,开展效能监察、执法监察和制度建设,其执法行为日趋规范,乱处罚、乱收费、乱执法,执法不公、执法程序不到位,吃、拿、卡、要,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粗暴执法等腐败现象明显减少,文明执法、程序执法意识逐步增强。

(三)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绝大多数行政监察干部有如下特点:一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理论政策水平较高,胜任本职工作能力强;二是有高尚品格,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无私无畏,敢于碰硬,使人民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三是乐于奉献、勇于实践、锐意创新。

(四)行政监察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行政监察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推行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加强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减少了办事环节、避免了“暗箱操作”,改善了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服务了老百姓,方便了纳税人,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有效遏制了“小金库”、“帐外帐”现象的发生,管好用好了财政资金。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二是开展执法监察、维护政令畅通。行政监察机关紧贴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建筑工程领域、社会保障、农、林、水、粮食“两补”、土地征用等专项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执法监察,纠正不良行政行为、促进和保证政令畅通。参与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严肃查处了因失职渎职、官僚主义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员。三是加强行政作风建设,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作风,坚持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查处“三乱”行为。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与有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重点查办三机关一部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等案件。

二、行政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行政监察工作在政治与经济两个层面的结合点上,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依法行政,民主进程和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行政监察干部队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基层行政监察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宽;二是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精神不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三是爱岗敬业精神差,不敢动真碰硬,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少数领导干部“长官意识”太浓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及公开和民主进程中,大多数领导干部从政观念得到改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是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成“主宰者”,视“班长”为“家长”,把一家之言,当成一锤定音,把一票权当成拍板权,“长官意识”太浓。少数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该公开的公务活动“暗箱操作”,神秘化,不让群众知情,少数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导致越轨。

(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不规范

行政执法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对政府形象和经济环境影响至关重要。目前,通过行政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有所解决,但执法违法、执法不公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行政执法部门随意行使权力,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方设法对有关政策变通执法、变味执行。特别是基层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公、乱收乱罚、索拿卡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也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四)行政监察队伍力量单薄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监察机关对于规范行政行为,保证政令畅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行政监察职能的加强,涉及面宽,在履行职能时,感觉力量单薄,有点唱“独角戏”的味道,没有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五)监督与惩处难以执行到位

在推进反腐败斗争过程中,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钢要》,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职能。然而,在查处违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案件中,干扰多、阻力大、调查难,在监督检查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中缺乏力度、缺少手段、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及执法监察过程中处理难、执行难、整改措施落实难。

三、关于加强行政监察工作的建议

要使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着重解决和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行政监察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一是政府应把行政监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及时处理监察机关报告的重要事项和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行政监察机关的工作。政府的重要决策,重大经济社会活动应听取监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吸收监察机关人员参与。二是要进一步组织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其它工作人员学习《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增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机关依法监督的意识。任何行政部门都必须接受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对监察建议、监察决定可以提请复议、复审或复核,但必须采纳和执行,并按规定将采纳和执行的情况报监察机关,以增强监督的严肃性。三是要坚持由派、无党派人士担任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制度,坚持和完善特邀监察员制度,并为他们参与领导和监察事务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切实解决监察机关在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对干预、阻挠监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打击报复监察人员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切实保护监察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切实提高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和谐社会和反腐败工作中,基层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行政监察干部队伍势在必行。领导干部要克服“长官意识”,要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充分认识权力是委托、是责任、是服务,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所有行政监察干部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通过学习理论,学习经济、法律,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拓宽视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理论知识“不够用”的问题。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行政监察干部的整体结构。凡新进入行政监察机关工作的人员坚持逢进必考制度,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对口,熟悉业务。另外要推行考核奖罚制度、末位待岗制度、轮岗交流制度,解决思想观念“跟不上”的问题。三是积极实践,提高行政监察干部工作本领。行政监察干部要自觉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方去实践,去锻炼,解决实际能力“不过硬”的问题。

(三)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

我国没有完整的行政程序法,但《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并把它作为与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对应的重要行政程序之一,展示了新的行政程序观,以此为契机,行政监察机关无论在纠风治乱,执法监察,还是在案件查处过程中,要始终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一是执法证件管理,严格行政执法证件的审办程序。二是建立健全文明执法制度,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开化、人性化。三是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据法定的方式、步骤和时限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依法应当回避,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组织听证、说明理由,都要做到不减少、不颠倒、不拖延。

(四)主动介入,事前防范

围绕政府重大决策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决策措施顺利实施。保证政令畅通是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监察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要主动介入,从监察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加强检查,促进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容易滋生腐败,容易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项目、部位要事前防范,避免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失。

(五)查处典型,防微杜渐

行政监管范文篇8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行为信用、政策信用、绩效信用三大层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

?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法制及民主观念淡薄,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I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严等问题致使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威性。特别是个别政府l机关及公务人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公共权力进行钱、色交易。极大的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在普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令出多头以及腐败的存在,是造成政府行为信用上降的直接原因。

行政监管范文篇9

(一)搭建基础平台一是建立积分档案。以市场主体经济户口为基础,整合工商巡查系统、执法办案情报中心、消费者投诉申诉举报、联合征信系统等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积分档案。积分档案包括登记、年检等基本信息,获得商标荣誉、违法失信等经营情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积分等内容。二是建立操作系统。以工商监管巡查系统为实行量化积分式监管的操作平台,依托现代移动终端设备、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即时录入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及对应的积分情况,纳入积分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将监管巡查系统与市场主体经济户口和企业经营信息公示平台链接,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建立公示平台。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企业经营信息公示平台,根据《管理细则》向社会公示企业积分情况,以增加违法失信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增加守法诚信市场主体的交易机会,促进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二)构建指标体系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对400余项与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有关的条款进行分类,结合各业务处室重点工作,形成30-40个具体指标项目,设置加分指标和扣分指标。各指标项目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具体积分分值。一是扣分指标设置。将市场主体违法失信行为划分为严重行为及一般行为,对两者分别制定行政扣分细则和扣分标准,分值在1-24分之间。市场主体出现因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受到严重处罚或产生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视为严重行为,给予扣12分及以上处理。一般行为,指除严重行为外的违法失信行为,给予扣1-12分的处理。如未妥善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的扣3分,虚假宣传的扣3分,受到群体性申诉举报并查属实的扣6分等。二是加分指标设置。给予注册商标、荣获诚信经营户等荣誉称号的经营者加分奖励,单项加分分值在1-3分之间,年度累计不超过12分。

(三)制定管理细则以年为周期实行积分管理。一是市场主体一年内积分为正数且无扣分的,授予“守法诚信经营单位”称号,并向社会公示。二是首次非故意实施的轻微违法失信行为不扣分,要求相关市场主体进行自检自查。三是年度累计扣分未达到12分的,当其全部违法失信行为被纠正、处理期间届满、处理措施执行完毕后,次年恢复正常状态,扣分清零。同时,根据行政扣分的递增,逐级增加行政处理程度。如扣3分实施行政告诫,扣6分实施行政处罚等。四是当年累计扣分达到12分及以上者,主要采取四种处理措施:该年扣分不清零,以12分计入次年,次年新增扣分未达12分者,于该年12月底前清零;次年发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按照法律法规中最严格条款执行;将扣分达到12分及以上的市场主体积分详细情况向社会公开,未达到12分的不公开;要求必须参加相关法律法规考试。

(四)形成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科学设计行政积分指标和程序等,制作包含违法失信行为积分指标、处理程序、监督办法、行政复议等内容的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积分管理手册,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工作程序和自由裁量权等,建立健全行政积分监督检查制度,行政扣分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予以纠正。给予被行政扣分市场主体一定行政复议期限,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三是建立联动机制。对跨部门的监管工作需要争取市政府实行“统一受理、按责转办、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发挥查处无照经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对确实因客观条件无法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实行备案制,参照实行积分管理;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共享应用,形成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五)建立分析系统通过分析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积分变化情况,评价市场经济秩序水平和工商干部监管工作效能,科学制定决策。一是分析区域整体状况,突出监管重点。以年度市场主体户均扣分分值作为市场秩序好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设定辖区内不同区域的市场主体监管等级,突出重点开展市场巡查等各项监管工作,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分析行业规范化程度,开展专项行动。按行业分类,以行业内市场主体户均扣分情况为指标,对各行业进行综合比对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三是分析工商干部监管效能,科学实施考评。以辖区市场主体年度户均积分的升降作为市场监管工作效能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纳入工商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同时采取抽查等方式确保行政积分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实行量化积分式监管的效果预期

(一)市场秩序会持续改善,“促自律”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市场主体每次发生违法失信行为,都会以行政积分的形式产生累加效应,并对其后期经营发展产生影响。如企业可以通过查看交易对方经营行为积分情况后,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等。因此,实行量化积分式监管后,市场主体会更加重视经营行为积分记录,从而形成互相监督、自律经营的良性循环。

(二)监管水平会明显提高,“聚合力”成为改进监管方式的新思路量化积分式监管贯穿了市场监管巡查、消费维权、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各项工商监管职能,并与行政指导、行政处罚等各种行政手段同时运用,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另外,通过建立与许可审批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公示平台和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能够发挥好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综合监管执法机关对市场监管总牵头的作用。

(三)工商地位会有效提升,“新载体”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停收“两费”后,群众对工商部门的熟悉度大幅降低,原因在于多数经营者除注册登记外,与工商部门业务联系密切度降低。而量化积分式监管以行政积分的形式构建了工商部门与经营者密切联系的纽带,加之行政指导等措施,即便大幅减少现场巡查检查频率,也能够使群众感受到工商部门时刻在身边管理和服务。

(四)监管效能会大幅增强,“可量化”成为科学分配力量的新手段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将大幅增加,同时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后监管人员又将减少,“事多人少”成为工商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而量化积分式监管,可以通过量化分析区域行业内市场主体积分情况,科学制定监管决策,合理分配监管力量,把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

行政监管范文篇10

关键词:行政听证制度;抽象行政行为

所谓行政听证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相对人表达意见、提供证据的程序以及行政主体听取意见、接受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法律制度”。听证制度所要求和体现的精神却是这样的,即通过公开、合理的程序将行政行为建立在合法适当的基础上,避免行政行为给相对人带来不公正的影响,从而实现行政管理公平、公正这一崇高的价值目标。

根据行政行为对象的不同,行政行为通常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从内涵上讲,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制定的,具有普遍性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同具体行政行为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政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即如果行政行为是针对特定对象做出的,则该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如果是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做出的,则就是抽象行政行为。此外,与具体的行政行为相比,抽象行政行为还有几个特点:第一,抽象行政行为一般都能反复适用,长期有效;而具体行政行为通常只能一次性适用,一次性有效。第二,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由于所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对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约束力。第三,在我国,行政诉讼的范围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不可诉性。在我国现阶段,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不可诉性,不是司法审查的对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抽象行政行为有以下不足:第一,部门利益法制化。行政机关往往借助抽象行政行为扩权,以“法”争利,抽象行政行为成了强化部门利益、扩张行政权力的的工具。第二,重复立法、越权立法,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和法制的统一性,损害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抽象行政行为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实施抽象行政的主体广、层次多,上至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下至乡镇政府都有权制定各类效力不一的规范性文件,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具有重要影响,是很多行政机关的执法依据。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一样,一旦违法同样可能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造成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有时甚至超过具体行政行为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同时,行政机关往往集制定、解释的权力于一身,如果不对抽象行政行为予以有效的监督,就不能达到制约行政机关权力、保证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有效监督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

抽象行政行为所体现的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是为适应现代社会事务广泛、复杂、多变,行政管理需要及时迅速做出反应的状况而出现的,与权力机关立法相比,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简便、及时、高效,适应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根据上述对行政听证制度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初步阐述,笔者将对行政听证制度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进行必要性分析:

1.抽象行政行为通常是规定人们的行为规范,规定和分配人们之间权利义务的活动。抽象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具体行政行为,更需要对其实施监督。而听证的重要功能就是保障公正,是在全部行政程序中确保公正的最主要步骤。

2.抽象行政行为适用的对象范围大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做出的,其效力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对象,不波及他人。而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做出的,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如果违法或不当,损害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众多相对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具有反复适用性。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现实的效力,即将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具体化并且效力只发生一次,即使违法,其损害也只限于此。而抽象行政行为可以长期地、不断重复地发生法律效力,如果违法,对相对人的损害也必然是长期和连续的。此外,国家为纠正这种危害所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大。而行政听证制度,能够事前防范这种结果。

3.从我国的情况讲,由于具有不可诉性的特点,抽象行政行为在监督环节上还有一个较大的弱点,即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对抽象行政行为不能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司法监督方面没有得力的保障。抽象行政行为既然比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可能还要大,影响还要广,理应对这一行为加以更严格的监督。但是现实的情况恰恰是相反的,相对人在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时,可以运用法律赋予的救济途径,通过复议和诉讼监督行政机关,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在受到抽象行政行为侵害时,却无能为力,只能以举报、上访的形式提出。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监督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制度,相对人在受到其侵害时,投诉无门,即使投诉到有关部门,也因没有相应的制度而不了了之,极不利于对相对人的保护,也影响社会稳定。这就更需要一种事前的行政听证制度来加以弥补。

同时,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听证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现行法律提供了法律依据。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建立和完善对抽象行政行为听证制度的最根本的法律依据和法理基础。其次,国内外的听证制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完善对抽象行政行为听证的具体环节方面提供了参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行政听证制度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有着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已经越来越难以充分反映公众的不同利益要求,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准确反映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制度,让公民直接参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决策以弥补单纯由行政机关做出抽象行政行为的不足和缺陷。行政听证制度促进行政机关更好进行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它能够听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及其他人员的意见,从而使抽象行政行为的决策充分反映民意。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对政府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强;有时行政管理所涉及的问题很复杂,因此,要邀请各方面的人士,特别是专家学者参与制定规范性文件,对该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从而提出咨询意见或者论证结论。以专家学者提供的专门知识和经验、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可以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有利于政府决策的顺畅贯彻实施。实行抽象行政行为的行政听证监督其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在听证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实也是抽象行政行为决策者的行为决策的宣传教育过程。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不仅实现了自己意愿的真实表达,而且还进一步了解了抽象行政行为的决策过程,增加了对政府行为决策的认同感,感觉到政府的决策是自己直接参与制定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因而广大人民群众也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同样也为规范性文件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理念,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公共满意为目标。而行政听证制度实现直接民主、体现民意的功能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内涵。通过召开听证会让公众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事前监督,有利于政府更为直接了解公众利益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