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1:24:46

行政改制

行政改制范文篇1

当人们纷纷卷入市场化的社会大潮,拥挤在资本增益的通道,社会由毛式“领袖-人民-超验目标”的宗教型,逐渐演变为邓式“平民-官员-财富”的世俗形态。社会组织技术即制度的变迁,已经提上社会的议程。

外邦的高空侦察发现:毛社会打击的自由经济势力,已经披上“先进生产力”的外衣,阔步进入承继邓氏思维的政权体系;阶级政党的颜色,正在全民政党的鼓角声中全境蜕变;中国朋友正在以国际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舞台,鲍威尔先生放开大嗓,对全世界人证明:“中国的竹幕已经消失”。

社会中关于新式制度设计的争论,已经在较为宽松的言说环境中出现:许多情形下,多少带有因为资本通道拥挤引起的非专业话语的情绪发泄。在人们之间关于制度的话语鏖战中,我们明显地发现毛社会势力对邓以后社会变革力量的顽强抗拒;同时,任何一种超验性的社会理论,都失去了自己企图获得的信众,人们不得不回归到世俗社会的言说方式之中。

的确出现了制度变迁的种种迹象;一个以聪明为惯常的民族,一个建立过辉煌王朝,又匪夷所思地在世界东方成功构建超级时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又在琢磨搞一种新的名堂:笔者将其谓为:“挑战孟德斯鸠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不是对西方成功模式的仿习,而显现一种建构中挑战姿态,这反映出一种“学习态度”。这是“中央民族”的民族心理决定的“学习态度”:它不会象一个规矩的学生那样,遵从先师的教诲;它没有当规矩学生的习惯;它的任何导师,都要在一定时刻被反叛和被凌辱。孔孟、苏俄等等导师,都是这种下场。近时代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更为悲惨,他们根本就没有被当成导师。中国即使在日本这样的“规矩的学生”的优良学习成绩面前,也压根未曾羡慕过它。这就促进大家思考:对这样一个个性特殊的民族,“通过法治迈向文明”的过程,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过程:它即使要学习西方,也不会老实地拜西方为师;这并不妨碍中国悄悄学习西方;这也意味着,本着“治病救人”目的对西方社会组织技术的推崇,仍然要被鄙夷。这是对制度创新举动的一种民族心理的解释;或许这可以解释制度创新举动的突兀性。

二、突现的分权

提到分权,我们必然要想到孟德斯鸠,正是孟德斯鸠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论述,启发了后人建立公权制衡技术的思路。社会制度的实践,从正反两面,也证实着分权学说的合理性。在鲍威尔判断消失了竹幕的土地上,分权思想,正在以下方面得以体现:

1、行政规制权与权力部门的位移。集中进行行政审批,企图实现对部门行政规制权力的监督。

2、行政处罚权与部门的位移。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成立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独立行政处罚机构,企图实现行政处罚与部门利益的脱钩。

3、决策与执行分离,权力规则制定者与权力行使者适度分离。

笔者通过考察,谨提出以下观察情况报告:

1、这些权力分离的制度创新举动,确实已经萌现;

2、实验性结果表明:分权机制产生合理效应。谨以某城市为例。某地过去各种大盖帽横行,处罚权与部门权力结合,多头处罚、野蛮处罚较为常见,行政处罚权集中后,大盖帽归于一种,由其统一行使城市管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于处罚机关相对独立,与部门权力利益实现了脱钩,暴虐执法的情况,大为减少,执法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

3、抗拒分权的势力,以隐蔽的方式,维持集权模式。许多通过计划经济时代法律、政策等权力规则,扩张了自由化公权的部门,在行政规制权与部门权力位移、集中监督的过程中,欺骗政府,不上报本部门的行政规制权内容,在部分政府已经开始的集中行政审批的模式下,以隐蔽的方式,继续从事权力与资本利益的交易,通过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收费方式,掠取社会资本。

4、小权分立,大权仍处集中。这主要表现为“小鬼”被权力分立约束,“大鬼”拒不分权。这是指,如城市管理中,城管“黑猫警长”一类正在被引入文明法治的殿堂,但是计划、财政、物价、建设、交通等事关社会资本权利的部门,权力仍出于集中行使、缺乏分离监督的状态。

5、垃圾权力出让,核心权力不放。在权力分立的过程中,这个特征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主要集中在一些产生部门利益效益较差的审批权力的取消。

6、权力分立工作非职业化、泛政治化。应当说,权力分立是建立在权利认识基础上的权力整合活动,因此应当依赖研究权力和权利为业的法律专家的工作。但是,在泛政治化的色彩之下,非职业化影响了分立工作的面貌。这表现在,基于现有权力安排,小权服从大权的机理,权力分立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着主导作用,该机关不仅在分立工作的权威性方面发挥作用,在分立的技术操作层面,也替代了法律专业机构的技术审决权力。这就导致分立工作的混乱不可避免。比如,对“行政审批”概念、范围的厘定,一直纠缠不清;对公民的民事权利,疏于体认,对不当行政与违法犯罪的关联性缺乏认识。

7、分权过程中合意性缺失,政府信息不开放,社会信息采纳度极低。这是合意法学特别关注的问题。表现在权力分立仅仅是权力体系内部的活动,关于权力设置的社会合意性评价,完全缺失。这导致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权力合理整合,没有机会。因此,大量的非当权力,如通过私设审批收费的情形,被淹没在权力分立过程之下。

三、分权模式的潜在约束

当改制在行政权力行使这一事关公民权利的领域展开,我们知道,中央之国正在回避孟德斯鸠开启的权力制衡的宏大叙事,悄悄开始了行政分权的偷师学艺。是否会在一定的阶段,结束此种局部性的学习,迈入三权整合的大堂?这实在是一个上帝方能回答的问题。

现今分权的局限性在哪里?

由于任何展示原始扩张权力运行的活动,可能皆有损“社会主义法制的国际形象”(全国人大某主任在针对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批评的反应),权力运作的阳光化,变成了一个难度系数较大事情。正因如此,政府权力的实际扩张情况,成为了制度创新操作者、许多社会层面的无知之幕,而躲藏在这一幕后的权力占有者,利用此种信息分布局面,获取着信息不公开形成的利益。这构成了权力分立举动中的最大约束条件。在政府信息不能公开的条件下,扩张型的权力寻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权力部门利用的游击战术,回应着制度创新分权带来的冲击;它们紧紧抓住上级权力机关惧怕因公开行政权力巨大扩张侵犯社会权利的事实、影响“社会主义法制的国际形象”的心理,改制必然性地陷入了高费用、低效益的模式。

三。行政分权的经济费用考察

2002年笔者在《演变社会的改制困局》一文中指出,在现有机制内拟制“机制内的机制”,导致制度成本增加,改制呈现出新旧机制成本费用叠加的情形。对照分权实验的最新情况,证明这个判断是成立的。据考证,一个地级市新成立的集中城市管理的机构,年度的办公经费达到500余万元人民币,尚不包括办公场地兴建、工作人员生活设施经费;

据考证,一个省极的集中行政审批的分权机构,投入以千万为单位人民币计算。据粗略估算,如果全国县级以上的政府,均施行现有的分权实验模式,兴建分权机构,每年资金的投入,应当是以百亿计算;而原有的权力部门等行政机构费用,通常并不能消减。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权过程中,大量的权力逃逸,使分权的实际社会效益呈现巨减。

普遍推行“中国特色”的分权措施,而不在同时大规模撤并政府机构;加上政党组织的坚实存在,就形成了社会权力体系新的“三三制”。这就是说,为了实现行政权力,我们在党、政两层权力层的费用基础上,又将新增一层新政费用。

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权力的原理:独立的权力具有自我裂变膨化效应。权力分立,摆脱不了权力独立后的裂变效应;权力分立失去对此效应的控制,裂变的权力将超过以往的权力规模。这在第一次党政权力分立中,被证明;它现在又在新的行政权力分立中,显现了苗头。

四。寻错性分析

可以观察出的是,我们的行政改制措施,分权的基础设定存在问题:它几乎是在不追问权力的合法适当性基础上的分权;它将许多根据市场化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应当彻底消除的行政权力,重新纳入了权力整合的范围。这是缺乏权力设定反思的分权,是未经宪政改造的权力的分权,是未重建社会资本权利基础上的分权,它无疑是对孟德斯鸠的挑战。

作为法律人,仍然不得不质问“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是这样一种制度形态,滋生和孵化出了名目繁多的行政权力,以及维系这些权力的纷繁的法律惩罚措施。它将我们的社会,演变成为一个收费和罚款盛行的社会。因此,分权改制才会在“后现代反思”的当今,演出令孟德斯鸠啼笑皆非的“现代化杰作”。不经济的制度设计,是我们长期缺乏制度成本概念造成的;也是缺乏公权合法性的法律技术论证造成的。

行政改制范文篇2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改革;趋势

国土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230亩,全镇辖46个行政村,人人,是“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镇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乡镇500强,在河南省排名第八。然而魏庄镇历史上却一直是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工业小镇、财政穷镇、防汛重点镇。该镇在历史上又是黄泛区,十年九淹,可以说是地上无资源、地下没矿藏。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建国以来,国家、省、地(市)都没有在魏庄镇“建厂布点”,工业投资几乎为零。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没有资源优势的地方,河南长垣魏庄镇,这个地处黄河故道、镇域面积仅lOO平方公里毫不起眼的豫北小镇,竟是全国起重行业执牛耳者,居然打造出闻名全国的起重机,成为拉跑长垣县域经济的马车。到底为何,让这样一个“穷乡僻壤”能迅速崛起?又是什么,成为魏庄镇经济发展背后的神秘推手?

一、魏庄镇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无法满足这些经济发达镇的基本的城镇建设需求、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已成为我国城镇化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行政运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乡镇政府具有的七项职能中,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另一方面,税务、国土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财物和业务管理权则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二是乡镇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对下,由于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乡镇政府该为农民办的事却无能为力。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对上,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每天应付每种事务喘不过气来。三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行政命令式政权运作方式的矛盾难以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观的、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问题。

(二)官员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通过官员来完成对社会的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政府行为必然是管治型的。但乡镇不仅是政治的统治机器,也是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机关;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只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人员只是国家为完成对社会事务管理而雇佣的工作人员,是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国家雇员;行政人员所进行的社会事务管理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管理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是国家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因此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服务。但因为政府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晚且较为迟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而政府从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非困难。

(三)镇政府缺乏与之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与执行权

在以前政府管理体制中,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但在实践中却在相应的管理职能设置上缺位,缺乏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的城建、环保、治安、节能、消防、卫生防疫等职能,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按照法律规定,我国行政执法权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当出现环保、村民违规建房、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卫生等问题时,镇政府无权查处,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据典型调查,有的镇有约30%以上的事项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才能执行,并且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

(四)经济因素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发挥的

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税。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乡镇政府的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还要负担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农村教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活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决大部份依靠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且这些公共事务支出大、欠账多。这也大大制约了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发挥。

二、魏庄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

近年来,围绕着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魏庄镇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完善政企关系协调机制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与温州模式一样,民营经济壮大的关键在于政府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魏庄镇民营经济发展之初,魏庄政府更多的是“无为而治”。镇政府有关领导曾八下温州学习“温州模式”,温州市政府前期的“无为而治”,对2O世纪8O年代初的魏庄镇政府影响深刻。在“无为而治”中,魏庄镇政府更多地是充当了服务的角色。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镇政府本着银企自愿、互利的原则,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资金。自2000年开始,镇政府坚持每年举行两次银企恳谈会,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双方的相互支持。与其他地方相比,魏庄镇官员的为官情结要显得平淡很多。

魏庄镇的民营企业家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地方,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政府官员在民营企业家面前,并没有其优越性。与之相反,那些善于创造财富并善于投资公共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却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尊重。魏庄镇党委、政府根据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富裕户多、经济能人多的特点,在以亲情感召的同时,实施了诸多的优惠奖励政策,吸引在外存款和社会闲散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回乡,从各方面保护个体私营企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具体措施。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一套相对完整的保护企业发展制度,比如《企业试运营制度》、《封闭管理制度》、《执法执罚审批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也相继出台。

(二)服务调控产业结构,统筹发展乡镇企业

服务也是生产力。镇党委、政府建立了镇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做到一包到底,责任到人:深入开展了“诚信魏庄”和“效能革命”活动,组织全镇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的措施:成立了经济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努力营造了“负担最轻、程序最少、办事最快、信誉最高、企业最满意”的发展环境。

为使产业有序发展,魏庄镇对整个产业进行统筹,实施“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主动服务”,扶强、扶优、引导骨干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先后成功组建了卫华集团、豫中起重集团、河南重工集团,催生了一批产值上规模、税收上档次的大企业。同时坚持“扶小、促中间”,壮大企业群体,引导中小企业以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式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销售网络。

(三)党建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窍通百窍通,魏庄经济驶上快车道,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同样风生水起。“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国家千强乡镇”、“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城镇”、“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乡镇”、“河南省百强特色乡镇”等荣誉称号不胜枚举,在2008年度全省乡镇综合实力百强中排名第八位魏庄镇党委把“党员活动日”和“干群联席会”,作为推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一抓到底。镇党委把每月的5日确定为全镇的农村“党员活动日”,把每月的25日确定为各行政村的“干群联席会”活动日。

在全镇农村推行党员干部“创业承诺和述职评议”制度是魏庄镇党委的又一创新。镇党委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组织农村党员向农民群众公开自己的“创业承诺”,并定期向全村群众述职,让全体村民评议自己的承诺兑现情况。这样一来,就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清清楚楚地摆在老百姓的面前,让农民群众面对面地评议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村民的监督权。

三、从魏庄镇看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以及民主与法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地方政府行政体制在经历转型期后,将迈入政府行政体制现代化得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

(一)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规划和协调第一、二、三部门的关系,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负有保障居民生活的传统职能。在生产力不充分达的条件下,第二部门在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方面起着先驱的作用,地方政府有权对这方面的企业实施必要的监督和优惠政策。在地方财政比较充裕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免费或适度收费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在居民中知识分子比重较高,公益精神较强,专业技能较多的条件下,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居民通过义务劳动非盈利的收费性服务,为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做出贡献,地方政府有职责为第三部门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在场地,房舍,设备,收税,监督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二)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

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而引起的多种族、多民族文化共处和交融的需要。交融并不意味着同化,各种族、民族相互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而引起的同一性,与它们在文化、风俗上的多元性相辅相成,这是人类学、种族学、民族学的重要规律。地方政府的只能为适应多种族、多民族文化共处的需要,一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在尊守法律方面对其他种族、民族的外来人口要保持适度的灵活性;三应该照顾他们的特殊需要;四应尊重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五应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请他们参与本地的公共事务。

(三)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公民参与的扩大,既有利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又有利于加强居民对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监督。居民可以通过社会团体、议员向地方的议会、议员向地方的议会、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部门或行政机构的官员进行利益表达,提出建议和意见。最后通过向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投诉制度、向地方法院的起诉制度,监督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

行政改制范文篇3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改革;趋势

魏庄镇位于河南省长垣县东南部5公里处。国土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230亩,全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人,是“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镇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乡镇500强,在河南省排名第八。然而魏庄镇历史上却一直是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工业小镇、财政穷镇、防汛重点镇。该镇在历史上又是黄泛区,十年九淹,可以说是地上无资源、地下没矿藏。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建国以来,国家、省、地(市)都没有在魏庄镇“建厂布点”,工业投资几乎为零。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没有资源优势的地方,河南长垣魏庄镇,这个地处黄河故道、镇域面积仅lOO平方公里毫不起眼的豫北小镇,竟是全国起重行业执牛耳者,居然打造出闻名全国的起重机,成为拉跑长垣县域经济的马车。到底为何,让这样一个“穷乡僻壤”能迅速崛起?又是什么,成为魏庄镇经济发展背后的神秘推手?

一、魏庄镇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无法满足这些经济发达镇的基本的城镇建设需求、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已成为我国城镇化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行政运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乡镇政府具有的七项职能中,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另一方面,税务、国土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财物和业务管理权则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二是乡镇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对下,由于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乡镇政府该为农民办的事却无能为力。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对上,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每天应付每种事务喘不过气来。三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行政命令式政权运作方式的矛盾难以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观的、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问题。

(二)官员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通过官员来完成对社会的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政府行为必然是管治型的。但乡镇不仅是政治的统治机器,也是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机关;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只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人员只是国家为完成对社会事务管理而雇佣的工作人员,是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国家雇员;行政人员所进行的社会事务管理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管理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是国家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因此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服务。但因为政府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晚且较为迟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而政府从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非困难。

(三)镇政府缺乏与之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与执行权

在以前政府管理体制中,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但在实践中却在相应的管理职能设置上缺位,缺乏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的城建、环保、治安、节能、消防、卫生防疫等职能,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按照法律规定,我国行政执法权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当出现环保、村民违规建房、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卫生等问题时,镇政府无权查处,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据典型调查,有的镇有约30%以上的事项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才能执行,并且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

(四)经济因素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发挥的

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税。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乡镇政府的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还要负担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农村教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活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决大部份依靠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且这些公共事务支出大、欠账多。这也大大制约了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发挥。

二、魏庄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

近年来,围绕着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魏庄镇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完善政企关系协调机制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与温州模式一样,民营经济壮大的关键在于政府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魏庄镇民营经济发展之初,魏庄政府更多的是“无为而治”。镇政府有关领导曾八下温州学习“温州模式”,温州市政府前期的“无为而治”,对2O世纪8O年代初的魏庄镇政府影响深刻。在“无为而治”中,魏庄镇政府更多地是充当了服务的角色。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镇政府本着银企自愿、互利的原则,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资金。自2000年开始,镇政府坚持每年举行两次银企恳谈会,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双方的相互支持。与其他地方相比,魏庄镇官员的为官情结要显得平淡很多。

魏庄镇的民营企业家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地方,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政府官员在民营企业家面前,并没有其优越性。与之相反,那些善于创造财富并善于投资公共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却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尊重。魏庄镇党委、政府根据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富裕户多、经济能人多的特点,在以亲情感召的同时,实施了诸多的优惠奖励政策,吸引在外存款和社会闲散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回乡,从各方面保护个体私营企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具体措施。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一套相对完整的保护企业发展制度,比如《企业试运营制度》、《封闭管理制度》、《执法执罚审批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也相继出台。

(二)服务调控产业结构,统筹发展乡镇企业

服务也是生产力。镇党委、政府建立了镇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做到一包到底,责任到人:深入开展了“诚信魏庄”和“效能革命”活动,组织全镇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的措施:成立了经济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努力营造了“负担最轻、程序最少、办事最快、信誉最高、企业最满意”的发展环境。

为使产业有序发展,魏庄镇对整个产业进行统筹,实施“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主动服务”,扶强、扶优、引导骨干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先后成功组建了卫华集团、豫中起重集团、河南重工集团,催生了一批产值上规模、税收上档次的大企业。同时坚持“扶小、促中间”,壮大企业群体,引导中小企业以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式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销售网络。

(三)党建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窍通百窍通,魏庄经济驶上快车道,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同样风生水起。“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国家千强乡镇”、“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城镇”、“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乡镇”、“河南省百强特色乡镇”等荣誉称号不胜枚举,在2008年度全省乡镇综合实力百强中排名第八位魏庄镇党委把“党员活动日”和“干群联席会”,作为推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一抓到底。镇党委把每月的5日确定为全镇的农村“党员活动日”,把每月的25日确定为各行政村的“干群联席会”活动日。

在全镇农村推行党员干部“创业承诺和述职评议”制度是魏庄镇党委的又一创新。镇党委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组织农村党员向农民群众公开自己的“创业承诺”,并定期向全村群众述职,让全体村民评议自己的承诺兑现情况。这样一来,就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清清楚楚地摆在老百姓的面前,让农民群众面对面地评议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村民的监督权。

三、从魏庄镇看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以及民主与法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地方政府行政体制在经历转型期后,将迈入政府行政体制现代化得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

(一)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规划和协调第一、二、三部门的关系,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负有保障居民生活的传统职能。在生产力不充分达的条件下,第二部门在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方面起着先驱的作用,地方政府有权对这方面的企业实施必要的监督和优惠政策。在地方财政比较充裕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免费或适度收费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在居民中知识分子比重较高,公益精神较强,专业技能较多的条件下,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居民通过义务劳动非盈利的收费性服务,为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做出贡献,地方政府有职责为第三部门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在场地,房舍,设备,收税,监督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二)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

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而引起的多种族、多民族文化共处和交融的需要。交融并不意味着同化,各种族、民族相互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而引起的同一性,与它们在文化、风俗上的多元性相辅相成,这是人类学、种族学、民族学的重要规律。地方政府的只能为适应多种族、多民族文化共处的需要,一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在尊守法律方面对其他种族、民族的外来人口要保持适度的灵活性;三应该照顾他们的特殊需要;四应尊重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五应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请他们参与本地的公共事务。论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新趋向

(三)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公民参与的扩大,既有利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又有利于加强居民对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监督。居民可以通过社会团体、议员向地方的议会、议员向地方的议会、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部门或行政机构的官员进行利益表达,提出建议和意见。最后通过向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投诉制度、向地方法院的起诉制度,监督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

行政改制范文篇4

一)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的理论基础

1城乡统筹理论概述

a.城乡统筹的概念

指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城乡统筹。把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与农村存在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进行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其中,城乡良性互动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结构的转变。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b.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

统一规划城乡建设布局,城乡统筹一般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统筹,实行城乡统一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城乡财税统筹,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税赋,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用工制度和统一的劳动保障等;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实行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即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实行城乡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尽可能地消除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资源极其匮乏的局面;城乡管理(体制)统筹,统一的户籍等管理制度。

c.城乡统筹的途径

进而逐步在体制和政策上体现城乡统筹工作的话,专家陈锡文指出:如果不能首先在观念上打破城乡分割的观念。要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很困难的目前可以着眼做城乡统筹的方面是非常多的关键问题是要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和有弊端的体制,转变观念、改革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念、体制、政策的改变。

d.城乡统筹的渐进与非均衡理论

1城乡统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城乡统筹发展是非均衡的

e.城乡统筹的主体和运作机制

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城乡统筹涉及城乡两个非均质空间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重点等重大问题的规划、调节、引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而这些工作必须由政府来完成。专家陈锡文也认为:城乡统筹的主体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当然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方面,考虑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方面,考虑市民和农民的利益方面,能够做到城乡统筹”所以,城乡统筹的主体是政府。

2城乡建设管理理论概述

一直以来我国对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就是分开的城市和乡村的建设管理也同样是如此。直接表述的城乡建设管理理论几乎是没有的只能借鉴和引申城市化理论、城市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a.城市化理论中对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的研究b.城市管理理论的借鉴

3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综合二者形成本课题的理论认识。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城乡统筹理论和建设管理理论(即上述城市化理论和城市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

a.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的含义

把城市和农村的建设管理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系统地筹划,统筹城乡建设管理是指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进行统筹解决。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方式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建设以及管理水平,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生活环境。

b.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的内容

统筹城乡建设管理主要指城乡规划、建设、市政环卫等三方面的管理统筹。

c.统筹的途径

改变城乡建设管理分治的体制和政策。城乡建设管理统筹的途径主要是树立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观念。

d.统筹的主体和机制

选择的主要机制是规划机制、政策机制、法律机制、工作机制。城乡建设管理统筹的主体依然是政府。

e.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的原则、目标和手段

坚持城乡建设管理的系统性,城市管理的四条原则对统筹城乡建设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就是要满足城乡居民的需要。充分考虑城乡的综合效益,并且要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因地制宜。

则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和运作,将城市管理的目标和手段引申到城乡建设管理领域。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的手段是以法制为规范、以行政为主导、以社会自治为基础。

f.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的其他认识

统筹城乡建设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前面的理论介绍可以知道:由于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分割情况较为严重。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与乡村建设管理统筹是非均衡的对城乡建设管理来讲,管理主体具有与城市管理主体同样的发展趋势,即单一的政府管理主体向多元化管理主体演变。

二)市城乡建设管理分治现状

城乡建设管理分治就是二元结构在建设管理领域的具体反映。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乡建设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具有城乡分治的特征。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性体现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1市城乡建设管理体制分治现状

2城乡建设管理法律法规上的分治

3城乡建设技术标准的分治

4城乡建设管理中的具体分治情况

三)城乡建设管理分治引发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乡建设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城乡建设管理分治。给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带来阻力,对城乡建设特别是乡镇(农村)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1城乡建设管理分治中的主要问题

a.规、建、管机构分设给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

极大制约农村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b.乡镇建设管理无保障。加深城乡建设管理分治程度

出现“区中区、县中县”管理情况c.区县开发区建设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

出现新的管理法规空白d.法律法规的修订滞后于现实情况。

2原因分析

a.历史形成的二元体制结构是城乡建设管理分治的根本原因

直接引起基层建设管理混乱b.我市城乡建设管理体制不顺。

c.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转变滞后产生了建设管理实际工作中城乡差别对待

d.城乡建设量和建设复杂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建设行政管理的城乡差别

e.有限的行政管理方式制约了建设行政管理向农村的延伸

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f.城乡建设管理的法规以及标准建设较慢。导致农村建设管理效力低下

四)城乡建设管理发展的趋势分析

1城乡建设管理发展的环境背景分析

a.中央的有关精神

1大的有关精神。2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3十一五”规划的有关精神。

b.建设部的有关精神

建设部对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精神主要体现在全国村镇工作建设会以及《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等。

c.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建设管理的影响

该法的实施对城乡建设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

d.乡镇机构改革的趋势对乡镇建设管理的影响

随着乡镇机构的改革的推进,当前具体实施乡镇建设管理的主要机构是乡镇政府的建设部门。乡镇建设管理部门的设置、职能等也会发生变化。

行政改制范文篇5

为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证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37号),根据《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意见的通知》郑政文〔〕43号)文件要求。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区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积极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多年来,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加强行政执法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执法效果,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突出表示在: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够健全,顺序不够完善;评议考核机制不够科学,责任追究难以落实;缺少必要的组织措施,没有形成制度上的保证机制等。因此,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意义,梳理执法依据,理清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分解执法职权和责任,制定执法责任评议考核方法。

二、依法界定行政执法职责

(一)清理行政执法依据

以及通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各单位对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具体行政行为的梳理可与年8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行政执法“三清理两规范”工作相结合。主要是梳理依法由自身负责实施的专门法律、法规和规章。

上报梳理结果,以及本辖区、本部门制定的执法责任评议考核方法,要在年4月20日以前报区人民政府法制局,各镇办和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的情况,依照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三清理两规范”要求和公文格式,对各自的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梳理,按附件的范本格式。7月底以前将主要罚款项目的自由裁量权进行细化,并向社会公开同一违法行为不同情节的罚款基准。

原则上每年一次。各镇办和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清理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工作.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度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变化情况,及时报区人民政府法制局。

(二)分解行政执法职权

分解行政执法职权就是各行政执法部门把依法确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分解到具体内设机构、二级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内设机构指各单位内设处室;二级执法机构指区编制委员会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执法依据的机构;执法岗位指内设机构或二级执法机构中履行同一执法职责的岗位。

不同执法机构和不同执法岗位之间要科学合理,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在分解执法职权时.既要防止平行机构和平行岗位之间交叉重复,又要有利于相互配合。

应将拟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证据和处置意见等材料,各镇办在分解行政执法职权时,要按照《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经审查批准并加盖政府印章实施后。并报区人民政府法制局备案。

要以文件形式加以明确,各镇办、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分解行政执法职权的结果.并上报区人民政府法制局。

(三)确定行政执法责任

1.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责任为:

参与执法的人员具有行政执法资格。1单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并按规定将规范性文件报区人民政府法制局备案。2笼统行政行为合法适当.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顺序、条件、规范。3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判决、行政征收、行政给付和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4依照《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实施方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以及责令撤除违法建(构)筑物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作出之日15日内报区政府法制局备案。

要明确列出有关事项、顺序、时限、规范。5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对相对人提供服务、指导、协助的.

6依照政府的规定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2.各镇办的执法责任为:

1规范性文件的合法率和备案率都要达到100%

以文件形式明确审批责任人、审核责任人、承办责任人、执法顺序、执法规范以及对每一种违法行为的追究措施。2依法应当以镇办名义作出的执法行为.

依照《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实施方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3以镇办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5日内报区人民政府法制局备案,备案率要达到100%

制定本辖区的实施方案,4认真贯彻执行本通知.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在本辖区得到有效推行。

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对每项依法确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应明确相应的责任人、执法规范和违法责任3.为了使上述责任落到实处.:

1明确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批责任人、审核责任人和承办责任人。

确定明确的规范、顺序、条件。每一行政许可事项,2将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量化或者具体化.都要根据《行政许可法》和有关专门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以文件形式明确承办机构、承办岗位、承办人员、料理依据、料理顺序、料理条件、料理时限、料理规范以及年度要达到目标(如合法率)对每一行政处罚事项,要根据《行政处罚法》和有关专门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以文件形式明确承办机构、承办岗位、承办人员、料理依据、料理顺序、料理时限、料理规范以及年度要达到目标(如正确率)特别是明确料理顺序时要求对主要罚款项目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细化,这将作为今年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重点。对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参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加以明确。

要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文件的规定,3明确每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料理机构、岗位、顺序、规范时.对审批责任人、审核责任人、承办责任人制定相应的违法追究措施。根据违法行为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行政处分等处理;对冒犯刑律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置。

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

(一)评议考核的基本要求

要公正、客观地评价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应当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评议考核的规范、过程和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评议考核中.

(二)评议考核的主体

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区人民政府对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进行评议考核。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内设机构、所属的二级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评议考核。评议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区人民政府法制局组织实施。

(三)评议考核的内容

依照本通知关于执法责任的规定执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

(四)评议考核的方法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主要采取检查有关制度、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率和合法率、检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备案率和合法率等方法进行。

要结合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评议考核主要采用内部评议考核与外部评议考核、日常评议考核与年度评议考核结合起来。内部评议考核主要采取检查文件资料、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率和合法率、检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备案率和合法率、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等方法进行;外部评议考核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执法评议卡、设立公众意见箱、开通执法评议专线电话进行评议等方法进行。进行评议考核时.制定适当的评议考核方案和标准。

对其内设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以及二级行政执法机构,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评议考核方法。

考核的分值要在区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情况考核中占有适当比重。具体评议考核方案另行制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原则上实行百分制的形式.

四、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关键。区人民政府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程中,对违法的单位和人员依法予以追究.对有违法或不当行为的部门,将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水平或者影响的恶劣水平等情况,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等具体处理。对于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认定为违法和变更、撤销等比例较高的,外部评议中群众满意度较低的,以及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消极应付、弄虚作假的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取消评先资格。对实施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人员,将根据年度考核情况或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写出书面检查、责令改正、收回《省行政执法证》取消执法资格、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依法予以追偿等处理。

对实施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依纪将采取组织处置措施的,除依照本通知对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处置外.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顺序操持;依法依纪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置。

必需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追究行政执法责任.保证当事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确保不枉不纵。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由区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追究;对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违法责任,依照有关管理职责规定予以追究。

对行政执法工作绩效突出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予以惩处,区人民政府将实施行政执法奖励机制.从而调动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推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环境。

行政改制范文篇6

当地各级人民当局是国度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是当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和社会不变的组织指导者,更是当地区公共产物、公共效劳的组织供应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络最为直接,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好处需求当地当局去完成、维护和开展。变革开放特殊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顺应经济社会情势开展的需求,各级当局依照中心的一致摆设,勇敢立异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不时深化机构变革,在改变当局本能机能、完美运转机制、进步效劳质量等方面获得了分明成效,有力保证了变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事业的开展。然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行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依然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开展不相顺应的方面。当局本能机能改变还不到位,当局依然管了一些不应管、管不了、管欠好的事项。在机构设置上,部分机构分设细致、本能机能穿插、权责脱节、责任不清、行政本钱过高级问题仍分歧水平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局具体准确实行本能机能,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开展。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计谋和变革开放的总体结构动身,做出了加速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主要摆设。当时,国务院机构变革已完成阶段性义务,合时推进当地当局机构变革显得尤为需要和急迫。这是新情势下增强当局本身建立,做好上下联接,确保政令一致,具体准确实行当局本能机能的必定要求,是加速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定要求,是推进科学开展、促进社会调和、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的必定要求。只要当地当局机构变革真正获得实效,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总体目的才干完成。

二、精确掌握深化当地当局机构变革的根本要乞降首要义务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心编委委员马凯在当地当局机构变革任务电视德律风会议上指出,深化当地当局机构变革,要高举中国特征社会主义伟大旌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维为指点,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对峙以报酬本,在朝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好处作为变革的起点和落脚点,出力处理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实际的好处问题,建立人民称心的当局。要以改变本能机能为中心,依照精简、一致、效能的准则,理顺职责关系,明白和强化责任,优化组织构造,完美体系体例机制,推进依法行政,进步行政效能。“改变本能机能,优化构造,强化责任,严控编制”是此次当地当局机构变革首要义务的扼要归纳综合。

(一)改变本能机能是当地当局机构变革的中心

当局本能机能问题是当局治理的中心问题。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可否顺畅推进,要害在于当局本能机能改变能否获得本质性发展。要经过变革,进一步标准当局行政行为,构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议计划科学、执行顺利、监视有力”的行政治理体系体例。详细来讲,一要对峙“四个分隔”。即加速推进政企分隔、政资分隔、政事分隔、当局与市场中介组织分隔,为充沛发扬市场机制装备资本的根底性效果发明需要前提和优越情况。二要凸起职责重点。当局本能机能首要是经济调理、市场监管、公共治理和社会效劳。对这四个方面的本能机能,各级当局无疑都要具体实行。然则这四个方面,在分歧层级当局之间的详细本能机能是不尽一样的,应在具体实行当局职责的根底上,区别状况,各有偏重,凸起分歧层级当局实行职责的重点,构成具体联接、分工合理的本能机能系统。三要强化直接效劳。对各级当地当局特殊是底层当局来说,增强直接面向底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效劳与治理尤为主要。要经过查询研讨和变革立异,搞清需求作废、划出、移交、划入、添加、增强的职责,不时健全处理准则和顺序,公创办事根据,简化做事流程,进步做事效率和通明度,使广阔群众真正从变革中获得便当和实惠。

(二)优化构造是当地机构变革的主要目的

国务院机构变革依照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在进一步优化当局组织构造,标准机构设置,探究执行有机一致的大部分体系体例等方面迈出了主要变革措施,还又坚持了机构的相对不变。当地当局机构变革,也要从实践动身,出力整合优化组织构造。此次中心对当地当局机构的数目,只作出准则性规则,要求机构设置表现本级当局的功用特点,而不用上下对口。城市当局机构设置要充沛表现城市治理的特点。有前提的当地可加大整合力度,答应一个部分对口上级几个部分。关于部分内设机构,也要进一步综合设置,规格和称号要加以标准。随州、成都、富阳等地都先期进行了探究性的变革,它们履行“大部分制”、“大科室制”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进修借鉴。

(三)强化责任是当地机构变革的主要内容

明白强化责任、理顺职责关系,是变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改变当局本能机能,优化组织构造的必定要求。在机构设置确定后,要精心搞好部分“三定”。“三定”起首是定本能机能,定本能机能要出力处理职责穿插、权责脱节等凸起问题。要针对一些部分存在的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纰谬称等问题,经过“三定”规则,在付与部分权柄的还,明白其响应承当的责任,真正做到权责一致。还积极探究明白和强化责任的路子及办法,推进政务公开、绩效考评、行政问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视、违法要追查,加强当局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四)严控编制是当地机构变革的硬性要求

行政改制范文篇7

农村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实行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乡(镇)村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大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人国地阻碍了区域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紧密协作,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迅速发展。因此,探讨我国目前乡(镇)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乡(镇)村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一级"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政府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承担着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等繁重任务。繁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行政的高效率运转。但由于现行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政权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难实现高效运作。

2.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解体后。乡村两级组织仍然承担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兴办农村教育、修建乡村公路、优待军烈属、供养五保老人、兴办农林水基础设施等等。

此外,还有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征收农业税费和"三提五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节民事纠纷、组织防洪救灾、实施移风易俗、举办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等项工作。乡镇一级"小政府"与"大服务""强政府"与"弱财政"长期并存的格局。造成乡镇主要领导想方设法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必然成为乡镇政府的第一要务。

3.乡镇一级"党政企不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摩擦愈演愈烈。主要是党、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有些地方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地方乡政府还没有完全起到一级政权的作用。总的来看。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的一级政权组织。仍未摆脱体制的影响,实际是党政混合运作的一体性机构。具体表现在上下组织之间习惯于采取行政措施处理关系。

习惯于直接指挥和控制,不善于运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间接、弹性控制,而且"村民自治也始终处于行政和财政双重压力下的''''紧约束''''运行状态。"这是我国新时期的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秩序混乱、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政治根源所在。

4.乡镇行政机构缺少监督系统。行政监督是权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政府行政失误,确保政府管理畅达,高效运行的必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中,却缺少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一是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中央、省、地(市)、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到乡镇基层政府,却没有设置监察机构。二是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指令和任务。但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须接受主人的监督。但由于耳前乡镇管理体制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使主人对公仆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如何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1.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中国乡镇既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权力中心,又是满足农民各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把它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到合理的空间,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农民"三者良性互动、密切合作的关系。

而其核心是解决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怎么改革,"乡镇"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建制。

应当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人员编制的法律约束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和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之逐渐成为直接面向9亿农民的法制型、公共服务型政府。

2.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多年来,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体制改革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乡镇党委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是作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指挥部",与乡镇其他各种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同时,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也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改善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塑乡镇一级的"政府形象",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整合的、协调互动的社会政治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3.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干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我国下一步的乡镇政府改革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同时,要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塾础上。整合现有的乡镇事业站所,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其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保障:逐步增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

使其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总之。我国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启动市、县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的低层次改革,那么很可能陷入"循环改革的陷阱".

4.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这两种权利构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

虽然两种权力的运作法律作了清楚、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大多数乡、镇人民政府仍把村民委员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

行政改制范文篇8

我区目前的国有资产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行政事业单位用财政拨款及自身资金所形成的公共资产,主要以房屋、土地、交通工具为主;第二类:由各经济主管部门所管的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如经贸委所属工业企业,商业局所属商业企业等;第三类:已改制完成的企业,转入各营运中心的剩余资产。拥有第一类资产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凭借门面租金等非转经的收入作为改善本单位资金条件的一项来源,而不拥有这些资产的单位则缺少这一部分资金来源,这类资产成为各行政事业单位贫富不均的一大动因。对于第二类资产,我区各大系统目前都把企业改制,职工买断身份作为头等大事,现有资产的变现成为完成这一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其中土地、房屋的变现又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种种原因,各企业所处的地段不同,职工人数各异,商业企业普遍人少地理位置好,而工业企业则恰好相反,这势必造成各企业职工经济补偿标准各异,资金来源各异的局面。对于第三类资产,企业改制结束后剩余资产分别归入三个营运中心,乃至一些主管部门,基本形成“利益均沾、各管一块”的局面,资产分散,资金分散的现象客观存在,很不利于统一管理。

二、我区目前国有资产存量的基本情况:

我局近期对非公益性的行政单位、国有工业、商业、粮食企业的资产存量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其结果是:

1、非公益性行政单位的资产存量:经调查、核实有土地、房屋的行政单位20户,这20户共有房屋、建筑物39849.54m2,其中:已办证的26706.8m2,未办证的有13142.74m2;土地41195.49m2,其中:已办证38552.39m2,未办证2643.1m2。但一部分单位原始资料不完整或找不到,从中可以看出,管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变现比较困难,特别是未办证的。

2、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我区尚未改制工业企业有钢厂、罐头厂、内衣厂、皮件厂、线材厂和力车厂6户,共有资产17565万元,负债22455万元,净资产-4890万元。据企业主管部门预测,预计资产变现收益18229万元,预计改制费用27220万元,预计改制费用缺口达8991万元。商业企业未改制有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蔬菜水产公司、食品公司、石油公司6户,共有资产6800万元,负债5083万元,净资产1717万元,据企业主管部门预测,预计资产变现收益3575万元,预计改制费用1561万元,预计改制费用结余2014万元。粮食企业未改制有收储公司、一米厂、经营公司、粮食车队4户,共有资产7423万元,负债7843万元,净资产-420万元。据企业主管部门预测,预计资产变现收益1232万元,预计改制费用953万元,预计改制费用结余279万元。

3、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完成改制工业企业的剩余资产,共有门面34间,面积1364m2,其中:已办证376m2,未办证988m2;厂房6栋,面积2981m2,其中:已办证222m2,未办证2759m2;住宅2套,面积715m2,其中:已办证63m2,未办证652m2;写字楼3栋,面积4426m2,全部有产权证;土地面积45288m2,全部已办证。已完成改制粮食企业的剩余资产,房屋4栋,面积2527m2,全部办证;土地面积3948.68m2。已完成改制商业企业的剩余资产,房屋14栋,面积14165.82m2,已全部办证;土地面积29366m2,全部办证。这些资产变现扣除相应成本后可作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处理。

三、对我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对于第一类资产,开展清产核资,对区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彻底的清查,核定资产,准确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产(资金)存量情况。提出可用作非转经的资产数量及可用以变现的行政单位的土地、房屋情况。并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定期开展,以便能掌握动态信息。

行政改制范文篇9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府要减少对经济事务审批事项,强化监督管理的要求,现就改革土地估价结果确认与土地资产处置审批办法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以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取代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审批

改革土地估价确认管理,取消确认审批,建立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制度。企业改制需要进行土地估价的,应由企业自主选择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对土地估价结果进行确认。企业改制上报的土地估价报告,只要格式规范、要件齐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直接给予备案。

企业改制涉及的土地已经实行有偿使用或需要转为出让或承租土地的,不再进行处置审批,直接在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有偿用地手续。企业委托进行土地估价的,土地估价报告同时交付备案。改制涉及的土地采用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方式处置的,土地估价报告应在省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时备案。

土地估价中介服务机构要与政府主管部门彻底脱钩,按照“客观、真实、公正”的要求,独立进行估价业务活动,对土地估价结果独立承担责任,并定期将业绩清单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监督。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当地的其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并提供地价查询服务,为社会和企业认定估价结果提供参考依据。

为维护国家和改制企业的土地权益,促使土地估价机构增强自律意识,提高执业质量和服务水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对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报告进行定期抽查,对弄虚作假的,要追究责任,依法处理。

二、明确企业的国有划拨土地权益

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改制前只要不改变土地用途,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制后只要用途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范围,仍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制蜮改变用途后不再符合法定划拨用地范围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

为支持和促进企业改革,企业改制时,可依据划拨土地的平均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作为原土地使用者的权益,计入企业资产。企业依法取得的划拨土地设定抵押权是,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作为使用者的权益,计入抵押标的;抵押权实现时,土地使用权可转为出让土地使用权,在扣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抵押权人可优先受偿。划拨土地经批准可以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部分可计为转让方的合法收益,转让后的用途不符合法定划拨用地范围的,受让方应当申办有偿用地手续。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使用土地的,应按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与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差额部门核算出让金,并以此计算租金或增加国家资本金、国家股本金。

三、规范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处置方式的使用

对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行授权经营或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企业,方可采用授权经营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土地。其中,经国务院批准改制的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其他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报土地所在的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为方便与有关部门衔接,同一企业涉及在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土地资产处置的,企业可持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处置批准文件到我部转办统一的公函。

土地资产处置方案报批程序如下:

㈠改制企业根据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关于授权经营或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批准文件,拟订土地资产处置总体方案,向有批准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准;

㈡土地资产处置总体方案核准后,企业应自主委托具备相应土`地估价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并依据土地状况和估价结果,拟订土地资产处置的具体方案;

㈢企业向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初审,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产权状况、地价水平进行审查并出具意见;

㈣企业持改制方案、土地估价报告、土地资产处置具体方案和初审意见,到有批准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和土地资产处置审批。

㈤企业持处置批准文件在财政部门办理国有资本金转增手续后,到土地所在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国土资源部对土地资产处置方案核准和审批实行集体会审,各地也应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机关要简化审查内容,只对土地权属状况、土地处置方式和地价水平等内容进行重点审查。初审机关不干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

四、加强对土地估价机构的监督管理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对土地估价行业的管理方式,建立抽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土地估价机构的监管。各地要定期对土地评估机构和土地估价报告进行随机检查,组织土地估价行业协会及有关专家对被抽查的机构和报告进行集体评议,对违法违规的机构或个人进行处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处罚决定前,应进行听证,抽查结果和处罚决定要向社会公布。

对在抽查评议中发现未与行政机关脱钩并改制而从事中介业务、土地估价报告和业绩清单不按规定备案、拒不接受主管部门检查、不遵守土地估价技术规范、弄虚作假评估的机构或个人,要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警告、降低资质等级、吊销土地估价机构资质证书和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等处罚。

今后,在我部备案的土地估价机构和已报部备案的土地估价报告,由我部组织抽查。在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机构,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抽查,抽查结果应向我部报告。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土地估价师协会等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土地估价队伍的执业素质,促进土地估价行业的健康发展。

改革土地估价结果确认与土地资产处置审批办法,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审批制度,加强土地市场监督管理,促进土地估价行业发燕尾服的工项重大举措,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各地现有规定与本通知精神不一致的,要按照中央关于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监督管理的要求做好衔接,按本通知精神加以规划。

行政改制范文篇10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的意见》(四委〔**〕96号)和**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做好企业改制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审核工作的通知》(青劳社〔**〕150号)的有关规定,现就做好全区企业改制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审核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改制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工作程序

1、企业在拟定企业改制方案的同时,要根据国家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企业的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

2、企业改制制定的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须经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和表决程序按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总工会、市政府国资委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的意见》(青厅字〔〕39号)和《山东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执行。企业主管部门应指导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和进行表决,并对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真实性负责;

3、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携带相关材料、职工档案),报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企业不得实施改制人员分流工作;

4、对提报材料齐全且符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有关劳动保障政策规定的企业,由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书(见附件一)。审核意见书一式四份,一份交被审核企业,一份交区体改办,一份交区财政国资办,一份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二、改制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改制企业人员构成及折抵情况。原固定工、合同制职工、协保人员、内退人员、工伤人员、企业精减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家属工、离退休、退职人员等人数和折抵情况,时间以企业资产评估基准日为准。

2、劳动关系处理情况。改制为国有法人控股的企业拟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劳动合同期限);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企业拟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劳动合同期限);改制企业拟解除劳动合同情况(人数、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及支付时间、总额及资金来源)。

3、职工债权债务处理情况。包括对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社会保险费、集资款等债务问题的处理意见(标准、具体时间、方式和资金来源)。

企业在制定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时,应就其草案内容在与主管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事先征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意见。

三、企业报送审核应携带材料

1、企业改制申请;

2、体改部门或主管部门对企业改制的批复意见;

3、企业改制方案;

4、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及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决议;

5、改制企业情况(见附件二);

6、主管部门报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关于同意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的申请。

以上材料均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存档,无法留取原件时,经审核人员核对无误后,留复印件存档。

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