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0:56:10

行政村规模调整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1

一、现状:我乡根据区委、区府的要求,于20*年下半年到20*年5月,在综合分析所辖的14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利弊关系后,根据原行政村区域规模大小,村级经济和班子等实际,因地制宜,就近合并,由原来的14个行政村调整为10个行政村。从调整后运行情况来看,总体来说还是正常的,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是基本稳定的。特别是干部的思想到位较快,通过村“两委”班子的换届,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并且村主要干部在摸清本村基本情况后,根据本村的优势和特点,基本形成了所在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为下步发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但由于历史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在个别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中也存在着—些不正确的认识,对行政村规模调整还存在不少疑虑,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多余的疑虑,将在一定的阶段里带来合并村中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不和谐,对村干部开展工作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

1、把行政村规模调整理解为吞并。片面地认为“行政村合并是大村吞小村,是上面要并”有些甚至无理埋怨村干部无能,人为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隔阂。

2、把行政村规模调整理解为“刮乱风”。认为“过去也合并过,合并不牢又分开,这次合并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分开的。”抓住以前合并后又分开的历史沿革问题,只简单地看到过去分的一面,不能看到现在发展的形势,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看到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必要性,观念仍停留在60年代初期。

3、担心村原有资金要统筹。认为合并后原有资金要统筹,富村吃亏,穷村享受,不少群众提出种种理由,总是想把原来的积累资金趁早用光,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

4、担心村干部办事不公平。认为没有村主要干部的村今后要吃亏,村与村之间互不服气,盲目不信任现任的村干部,这在今年村“两委”选举中已有明显的表露,出现个别人私下拉票,选举投票单边倒现象。存在以上认识的群众虽然是少数,但其危害性很大。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唯恐社会不乱,故意煽风点火,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起起哄,对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对现任干部开展工作带来—定阻力。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群众,还是能够理解行政村合并这—符合时展的积极举措,对现任干部开展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最迫切地期望是:盼干部办事能出于公心;盼有事能及时找到村干部;盼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盼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盼干部有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干部感到村规模大了,情况一时不能熟悉,管理、服务工作面广、量大、难度高,特别是有些基础设施方面,如水利设施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

二、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大部分群众的心态、期望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村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和努力实践,这样才能缩短干部群众之间的磨合期。

l、在工作思路上要转变观念。要改变原来的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思路不能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框架内,必须修正。虽然说,农村工作基本套路不会变,但要看到村规模调整后,村情况会有很大的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要尽快熟悉全村各方面情况,理清新的工作思路,把工作区分为轻重缓急,在思想上要避免急于求成,在实践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好每—件事。必须要以新的工作思路总揽全局,在工作方法上要有新的创新,要与进俱进,努力开创新局面。

2、在工作方法上要顾全大局。行政村工作千头万绪,既有经济工作,又有社会事务性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顾全大局,尽可能避免顾此失彼,凡事要系统分析,全面考虑,既要有侧重,又要有兼顾。特别是目前行政村合并时间还不长,有很多工作还不是很顺,少数群众对行政规模调整在认识上还有差距,相当—部分群众还不习惯,合并后的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稳定人心、安定社会,凝聚力量是当前首要工作任务。

3、要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村级组织和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基层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面对面打交道,虽然算不了什么干部但工作确实很辛苦,各方面的待遇又低。所以,增强村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十分重要。作为村干部都要认识到:当村干部这是党和政府的信任,人民群众的委托和拥护,既然自己已处在村干部的位置上,就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对得起党和人民。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热心为群众办事,乐于为群众解难,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办事不便、村干部难找的问题,消除部分群众中存在的疑虑。

4、要尽可能多办实事,使群众得到实惠。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是广大村干部的普遍愿望。但最关键的是要发展经济,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发展经济是最难的事,但在我们的思想中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办几件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实事,如水利设施、村道、电网改造等,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逐渐得到实惠。

5、要加强村级班子的团结。由于合并村班子成员组成来自原来的各行政村,加强班子内部团结尤为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就是生产力。我们平时也经常在讲:“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干部。”只要村干部拧成—股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坚持民主集中制,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干部之间有矛盾,有不同的看法都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及时通过交换、谈心来消除矛盾,消除隔阂,从而达到思想统一,步伐—致,这样才能有战斗力、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干部之间团结搞好了,隔阂消除了,群众之间的隔阂也将会逐渐消除,人和了村干部开展工作就会更加顺畅了,就能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搞上去。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及调整的动因

我县的行政区划自建国以来几经调整、几经变更,而行政村的区划却相对比较稳定。自化以来,我县的行政村个数经历了由少到多,相对稳定和局部调整,部分村划归越城区的过程。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全县19个镇和街道共有738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63.2029万人,村均人口856人。其中平原行政村数为390个,村人口386510人,村平均人口为991人;山区行政村为348个,村人口为245519人,村平均人口为706人。平原1000人以下的村237个,涉及村人口150217人,1500人以下的村320个,涉及村人口251034人;山区500人以下的村133个,涉及村人口45186人,800人以下的村234个,涉及村人口110048人。调整前全县共有村干部3805人(含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三套班子成员)。

调整前全县行政村现状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数量多。全县区域面积1233.76平方公里(含海涂114.03Km2),村平均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66个。二是规模小。全县最小的一个村(稽东镇高锋村)只有35户、102人,全县人口最多的村为华舍街道蜀阜村,全村总人口为3237人。三是区域小。全县村域平均面积仅为1.5KM2。四是分布散。村庄布点零星散乱。五是发展不平衡。从村级可支配收入的总量看,2002年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36个。

由于村规模过小、数量偏多,布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了乡镇行政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四难”:一是干部难挑;二是负担难减;三是规划难搞;四是设施难配。随着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适度调整行政村的规模已是农村工作的必然趋势。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行政村个数由738个减少到现有的359个,村平均人口为1761人。其中1500人以下的村146个,1500—3000人以下的村186个,3000人—4000人的村有25个,4000人以上的村2个。村平均密度为每百公里32个,其中村人口最多的是湖塘街道宾舍村,为4135人;最少的是马鞍镇平水村,为216人(将撤村建居);全县村平均区域面积从1.5km2增至3.1km2,最大的村是平水镇梅园村,区域面积为13.6km2。全县共有村干部2324人(含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三套班子成员)。

除柯桥街道因城中村改造及今后撤村建居工作的需要暂不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外,这次调整共涉及18个镇(街道)和587个村,分别占全县镇(街道)总数的94.7%和村总数的79.5%,其中:二并一的有91个村,三并一的有75个村,四并一的有32个村,五并一的有8个村,六并一的有2个村。

二、主要做法

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由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由于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指导,由于各镇(街道)、各专业组、指导组的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确保了行政村规模调整依法、有序、平稳地进行。主要得益于:

一是牢牢遵循并坚持了五个原则。即: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就近就便和整撤整并的原则;依法办事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规划先行、积极稳妥的原则;统一部署和镇、街道实施的原则。

二是科学合理地提出了行政村的设置规模。即:平原以2000—3000人左右为宜,山区以1000—2000人左右为宜。中心村、县城周边村和经济强村的规模可适当扩大。调整后,各镇、街道行政村数减少比例均达到50%左右。

三是积极稳妥地处理了村规模调整中的三个难题。即:尊重民意,依法实施问题;集体资产处置和财务管理问题;村干部分流和新村班子组建问题。从而保证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平稳顺利的进行。

在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具体过程中,全县较好地把握了“县级指导、镇街为主,积极引导,依法办事”四个环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班子

县委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徐纪平同志和县长冯建荣同志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5个片督查组和5个职能工作组,按照县派督查组分片督查、部门派指导组分片指导、镇(街道)派工作组帮村工作的工作思路,全县75个部门派出了115名县级机关干部分赴18个镇(街道),帮助、指导各镇(街道)依法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并深入到村帮助指导工作,向村干部和群众讲明道理,分析利弊,取得了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为提高全县上下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认识,通过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印发有关文件和宣传资料、召开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会议、村两委会班子会议、老干部座谈会议、党员及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外地及本县开展村规模调整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深刻分析目前我县行政村分布散、规模小等现状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和行政村规模调整所能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提高了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制订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和实施调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依法规范操作,明确具体要求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使群众理解和满意,为此,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特别强调,在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必须依法办事,尊重民意,规范手续。该到的法律程序必须到位,该报的材料必须齐全完备,不能因图当时方便而给今后工作带来后遗症。特别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形成调整决议及村民代表在决议上签字这些必备程序,徐纪平书记和李会鹏主任、冯建荣县长在有关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求各镇(街道)必须重视做好这一工作,避免出现反复而影响基层稳定。对镇和街道如何上报材料,上报哪些材料,材料内容有些什么具体要求等,由县委办、县府办、县民政局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予以明确和规范。考虑到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县委还明确由县民政局牵头,组成由组织部、政研室、建设局等有关人员参与的会审小组,对各镇(街道)上报的调整方案实行联合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对镇(街道)报送的方案,县民政局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核,当天送县政府审批。既把好了方案审核关,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把握关键环节,科学编制方案

各镇(街道)在拟定方案上,注重考虑以相近相邻、优势互补、历史沿革和群众自愿为调整的原则,在充分调查和掌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初步方案。对各镇(街道)上报的初步方案,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把关,逐个审核。会审小组为选择合理的调整方案,赴镇访村,不辞辛苦,对新行政村的人口规模、村名、村驻地的确定、村民的认可度、上报材料的合法及完整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提出会审意见,以使报批的方案更趋科学合理,更能促进新行政村平衡过渡和健康发展。

5、择优选配好村干部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规模的扩大,对村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配备好新村干部,特别是配备好新村的党组织书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在新村干部的配备上,县委组织部和各镇注重择优选配好村干部,扩大村干部的选配范围,加大镇机关干部下派到村任职的力度,同时明确限定村干部的职数,从而使新村干部的素质全面提高,干部职数明显下降,非生产性开支明显减少,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上升。为了帮助各镇(街道)解决原村干部工资报酬的拖欠问题,顺利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对经济薄弱村的拖欠问题,按照县、镇(街道)分级负担的原则,县财政还出资400万元帮助各镇(街道)兑现了拖欠原村干部的工资报酬问题。

6、充分发挥镇(街道)的积极性

各镇(街道)是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施主体,在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各镇(街道)在坚持全县统一部署和统一行动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字上:

(1)体现在一个“早”字上

一是调查摸底早,早在年初,各镇(街道)的主要领导就根据县委徐纪平书记在全县干部大会的报告精神,对本镇(街道)行政村的现状、历史渊源、生活习惯、人员流向、村民思想等方面开展了调查摸底,做到了情况明、底子清,为正式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打下了基础。二是思想工作做得早,各镇(街道)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种办法做村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孙端镇和南部山区的富盛、嵇东、王坛、平水等镇,思想上不等不靠,及早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其中富盛镇是全县第一个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并上报方案的镇;孙端镇是全县第一个召开新村成立大会并实施合署办公的镇。

(2)体现在一个“细”字上

各镇(街道)严格按照地相邻、人相亲、史相袭、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利益的原则,制订了符合各镇(街道)实际的多套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如齐贤、马鞍、杨汛桥等镇的调整方案,几经筛选,细致琢磨、反复比较,使得行政村调整方案更加科学周密、考虑周全、依法规范、齐全完备,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保证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平稳过渡。

(3)体现在一个“实”字上

一是领导重视,作风深入。镇(街道)党委书记不但挂帅,而且还亲自出征,多次召开书记办公会议来研究这项工作,安昌、钱清、陶堰、福全、夏履等镇的主要领导,对许多大村的书记和知名的厂长、经理多次谈话征求意见,对一些重点村、重点户、重点对象亲自上门做工作;镇长和办事处主任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进村入户做群众的工作;各指导组蹲点帮助各村开展工作。

二是因地制宜,工作扎实。在调整方案的选择和与群众见面上,采取了自上而下、由内到外、逐步扩展和自下而上、由外到内、逐步统一的方法,如湖塘街道的调整方案,就是在综合该街道副镇级以上新老领导和来该街道从事工作2年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共17人分别提出自己个人的调整方案,取其共性,再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再如兰亭镇的星火村、福全镇的上溇村、稽东镇的傅家岙村等一些重点村、难点村的调整工作,各镇(街道)主要领导都能集中精力,针对难点,因村制宜,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

三是统筹兼顾,创造性开展工作。如华舍街道和柯岩街道,能结合当地实际,积极配合城市化建设步伐开展并村工作。华舍街道提出了村居合一的新思路,将解放村与兴华社区合并,采取了“两块牌子、两套班子、支部联建、合署办公”的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下一步的撤村改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体现在一个“严”字上

一是组织严密,各镇(街道)都能按县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召开了不下10个的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严格工作程序。二是要求严格,各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把关程序,审核上报材料。平水镇是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中,报送材料最齐全、最规范的镇。对全县近30个重名的村名问题上,平水、稽东、马鞍、湖塘、陶堰等镇都能顾全大局,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服从县里的统一协调和命名。三是措施严格,各镇(街道)都对应县里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了有关文件,严肃在本次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的政治、组织、财经等纪律,用严格的措施确保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几点体会

我县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之所以能够平稳有序推进,取得比预期要好的成效,主要是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正确、认识统一,全县上下行动一致。还在于:

1、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方向正确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我县农村一次带有革命性意义的体制变革,是我县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又一次农村基层体制的重大改革。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经济上,有利于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规模和集镇建设,有利于在更大的空间内统筹安排村庄规划,农民建房能减少建和拆的折腾与浪费,提高建设的有效性;在政治上,有利于配强配好村级领导班子,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降低村级管理成本和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冲破血缘、宗族等传统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在文化建设上,有利于城乡一体,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的需要,加快农村发展。

随着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适度调整行政村规模已是农村工作的必然趋势和必然方向。正是因为行政村规模调整方向正确,合乎民心,顺乎民意,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2、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方案合理

从2002年3月份起,县委、县政府领导就组织民政局、组织部、政研室等部门的负责同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浙江省民政厅、农业厅、建设厅《关于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我县的行政村规模调整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到平湖、宜兴、常熟、桐乡等地就行政村规模调整事宜进行学习考察。去年下半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又多次带领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分别与19个镇和街道的党委书记、镇长进行了座谈探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县人大常委会还组织到余姚、慈溪等周边市县进行学习考察。

为了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有利稳定、促进发展,使调整方案符合民心,切合实际,我们对调整方案慎之又慎,反复修改,用一年多时间作了多次专题调研,前后拟订了10多个调整方案,先后向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其中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今年上半年以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主要领导又亲自听取了县民政局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建议方案的汇报,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在全县范围内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决策,并提出了把更多的决策空间放给镇(街)的思路。各镇(街道)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充分考虑了本辖区内行政村的经济联系、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人口密度、人流物流、区位优势及村落差异等诸多因素,联系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具体的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事实证明,县委、县政府对行政村调整的决策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各镇(街道)经多方征求意见后形成的调整方案也是从实际出发和切实可行的,从而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3、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方法得当

为了从全县面上把握好这项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调整行政村规模的实施意见》(县委[2003]61号),对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做法、领导责任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要求,对各镇(街道)开展这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我县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中,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镇(街道)干部全力以赴,县机关各部门积极支持,抽调人员,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各镇(街道)在调研酝酿和实际操作中都遵循了思想先行、科学规划、尊重民意、依靠群众、积极稳妥、协调发展的原则,从而较好地处理了区划调整、人心稳定、有利发展这样三者的关系,有力促进了我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初步成效

我县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涉及面广,力度大,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其效果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从目前看,初步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和经济薄弱村的脱贫致富

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空间扩大,整合了资源,优化了配置,实现了优势的互补,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前我县南部山区共有经济贫困村128个。近几年来,尽管县里年年出资150万元,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对128个经济薄弱村给予帮扶,但由于经济基础差,仅靠这点扶贫款难免杯水车薪,使这些村难以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等、靠、要思想。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通过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村村合并,使得村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薄弱村在强村的帮助下,尽快摘掉经济贫困村帽子的可能性变得更大,同时也有利于强村扩大发展空间。

2、有利于新村编制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随着新村规模的扩大,新村经济实力的增强,新村布局将更趋合理。有利于新村高起点制订好中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打破农村分散、自然、低层次建设和发展的格局,从而有望能较好地改变过去由于村规模小、规划难订,建设难搞,设施难配套及使用效益不高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等现象,使新村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3、有利于减少村干部职数和减轻农民负担,节省行政成本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行政村数量减少了一半多。据初步统计,目前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从原有的738个村、3805名干部减少为现有的359个村、2324名干部,减幅为38%;村脱产干部从原有的2777人减少为现有的1816人,减幅为34.6%,村干部年工资报酬可减少1000万元以上。

4、有利于优化村级干部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新村班子的优化重组,使村干部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出现了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高和年轻化、知识化程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可喜局面。对镇而言,由于扩大了村域范围,又减少了村干部职数,为镇级机关机构改革和调整打下了基础。同时,随着村级规模的扩大,对村干部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干部的工作分工也得到了细化、强化,从而促进了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5、有利于新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有利于各新村集中资金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道路、电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生活设施,提高设施的共享率。同时通过河道整治、卫生保洁、美化了环境,切实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如马鞍镇西闸街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拖欠了村干部4万多元工资报酬,村级自来水、河道砌坎等实事工程也无法实施。大源、亭峰、西闸街三村调整为亭山桥村后,新村班子立即决定投资10万元,实施原西闸街村的自来水和河道砌坎工程。富盛镇凤旺村一条1500米长的水泥路,在并村后即投资30万元予以建造,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村规模调整,再过20年,这条路也造不起来。”

五、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刚刚结束的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根据《决定》的要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结束后,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县级有关部门、镇(街道)、村共同去完成。主要应着力围绕建好村级领导班子,增强新村凝聚力;制订新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强化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建立规范运作的新制度,依法治村,对新村社会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新”的文章:

1、加强新班子

各镇(街道)要在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懂经济、会管理,工作作风实的村干部充实到新村班子中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新村干部自身,要努力实现“三个到位”,树立“三种形象”。即做到角色到位,努力树立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形象;做到精力到位,努力树立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形象;做到工作到位,努力树立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形象。要注意处理好新老干部之间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看待前任干部的成绩;要通过村班子的团结协调、互相配合、勇于创新、多办实事,使新村工作在短时间内有大的起色。

2、理清新思路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村级组织的中心任务,也是农民对撤并行政村的最大期望。如果村规模调整后经济得不到发展,贫穷落后的村容村貌得不到改观,行政村撤并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新村建立后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包括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为农户发展经济提供条件和方便。善谋划,早打算,重实干,理清思路,定好计划,以务实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取信于民,回报于民。

新的行政村要坚持因地制宜谋发展,强化集聚求发展,坚持强村与富民同步推进。理清一个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积极谋划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当前,要着重办好有利于促进合村合心合力的“实事工程”、“连心工程”,如修道路、清河道、筑水渠、治理环境等。各镇(街道)要着眼于固本强基,切实改进领导方法,改变领导作风,扶持新村干部积极开展工作,帮助解决难题,增强新村的凝聚力,加快新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让群众满意。县级机关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针对行政村区划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切实为镇(街道)搞好指导与服务工作。

3、建立新制度

要结合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际,以《绍兴县新村工作规范》为依据,重点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下功夫,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健全制度,依法治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明确村“两委会”及其成员的职责分工、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决策及公示程序。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规民约,落实民主评议村干部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的水平。从而使各项工作从决策到实施,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编制新规划

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我县进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村规模调整使行政村有了一个合理的规模,从而为小康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各镇(街)要花大力气来研究新农村的规划,既要因地制宜,突出功能布局,加快中心村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防止随意性。充分发挥规划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按照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土地整体利用规划,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理念、体制和方法的创新。

5、健全新财务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3

一、现状:我乡根据区委、区府的要求,于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5月,在综合分析所辖的14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利弊关系后,根据原行政村区域规模大小,村级经济和班子等实际,因地制宜,就近合并,由原来的14个行政村调整为10个行政村。从调整后运行情况来看,总体来说还是正常的,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是基本稳定的。特别是干部的思想到位较快,通过村“两委”班子的换届,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并且村主要干部在摸清本村基本情况后,根据本村的优势和特点,基本形成了所在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为下步发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但由于历史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在个别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中也存在着—些不正确的认识,对行政村规模调整还存在不少疑虑,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多余的疑虑,将在一定的阶段里带来合并村中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不和谐,对村干部开展工作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

1、把行政村规模调整理解为吞并。片面地认为“行政村合并是大村吞小村,是上面要并”有些甚至无理埋怨村干部无能,人为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隔阂。

2、把行政村规模调整理解为“刮乱风”。认为“过去也合并过,合并不牢又分开,这次合并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分开的。”抓住以前合并后又分开的历史沿革问题,只简单地看到过去分的一面,不能看到现在发展的形势,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看到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必要性,观念仍停留在60年代初期。

3、担心村原有资金要统筹。认为合并后原有资金要统筹,富村吃亏,穷村享受,不少群众提出种种理由,总是想把原来的积累资金趁早用光,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

4、担心村干部办事不公平。认为没有村主要干部的村今后要吃亏,村与村之间互不服气,盲目不信任现任的村干部,这在今年村“两委”选举中已有明显的表露,出现个别人私下拉票,选举投票单边倒现象。存在以上认识的群众虽然是少数,但其危害性很大。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唯恐社会不乱,故意煽风点火,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起起哄,对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对现任干部开展工作带来—定阻力。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群众,还是能够理解行政村合并这—符合时展的积极举措,对现任干部开展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最迫切地期望是:盼干部办事能出于公心;盼有事能及时找到村干部;盼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盼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盼干部有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干部感到村规模大了,情况一时不能熟悉,管理、服务工作面广、量大、难度高,特别是有些基础设施方面,如水利设施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

二、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大部分群众的心态、期望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村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和努力实践,这样才能缩短干部群众之间的磨合期。

l、在工作思路上要转变观念。要改变原来的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思路不能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框架内,必须修正。虽然说,农村工作基本套路不会变,但要看到村规模调整后,村情况会有很大的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要尽快熟悉全村各方面情况,理清新的工作思路,把工作区分为轻重缓急,在思想上要避免急于求成,在实践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好每—件事。必须要以新的工作思路总揽全局,在工作方法上要有新的创新,要与进俱进,努力开创新局面。

2、在工作方法上要顾全大局。行政村工作千头万绪,既有经济工作,又有社会事务性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顾全大局,尽可能避免顾此失彼,凡事要系统分析,全面考虑,既要有侧重,又要有兼顾。特别是目前行政村合并时间还不长,有很多工作还不是很顺,少数群众对行政规模调整在认识上还有差距,相当—部分群众还不习惯,合并后的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稳定人心、安定社会,凝聚力量是当前首要工作任务。

3、要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村级组织和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基层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面对面打交道,虽然算不了什么干部但工作确实很辛苦,各方面的待遇又低。所以,增强村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十分重要。作为村干部都要认识到:当村干部这是党和政府的信任,人民群众的委托和拥护,既然自己已处在村干部的位置上,就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对得起党和人民。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热心为群众办事,乐于为群众解难,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办事不便、村干部难找的问题,消除部分群众中存在的疑虑。

4、要尽可能多办实事,使群众得到实惠。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是广大村干部的普遍愿望。但最关键的是要发展经济,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发展经济是最难的事,但在我们的思想中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办几件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实事,如水利设施、村道、电网改造等,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逐渐得到实惠。

5、要加强村级班子的团结。由于合并村班子成员组成来自原来的各行政村,加强班子内部团结尤为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就是生产力。我们平时也经常在讲:“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干部。”只要村干部拧成—股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坚持民主集中制,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干部之间有矛盾,有不同的看法都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及时通过交换、谈心来消除矛盾,消除隔阂,从而达到思想统一,步伐—致,这样才能有战斗力、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干部之间团结搞好了,隔阂消除了,群众之间的隔阂也将会逐渐消除,人和了村干部开展工作就会更加顺畅了,就能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搞上去。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4

这次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动员大会,是县委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项工作,是今年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农村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年初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和全县干部大会都已经明确。前阶段,县委副书记章长胜、县人大主任李会鹏带领有关部门到慈溪、余姚、桐乡等地学习考察;组织部、民政局、政研室等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3·25”会议后,各镇(街道)开始了调整工作的思想、组织、方案等准备工作。县委常委会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听取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分析,统一了行政村调整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研究制定了有关村规模调整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刚才,县委副书记、县长冯建荣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动员报告,明确了这次村规模调整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讲得非常全面详尽,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赞同。县委常委、副县长章生建同志宣读了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关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行政村规模调整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我县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权流转之后又一次农村基层体制的重大改革。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县“两会”明确提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基础在农村,条件是“并村”。目前我县行政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行政村“小而散”的现状,已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现在,要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新世纪、新形势下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思路和对策,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并付诸一系列系统、配套、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来确保全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完成。

调整行政村的规模,从绍兴县的实际来看,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认清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认清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县农村的客观环境和基础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与上世纪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向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我县市场化程度较高,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已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现在我们又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全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要素正呈现“四个转移”的趋势,即农田土地向承包大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分散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零星村宅向新村小区转移。从目前实践来看,一个好的规划如果与行政区划差异过大将难以组织实施,要素的市场配置要有相应的行政区划加以匹配。因此,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们必须“两手”结合,一手抓市场,一手抓行政,因势利导,使“两手”融合并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二是村级行政管理正在向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为主的服务职能转变。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公社、大队、生产队这三级组织垄断农村资源权属和一切事务管理的局面被打破;前几年绍兴县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原有的政企不分,直接管理企业的局面被打破;从2002年开始的粮食“三放开”,使原来镇村干部催种催收,督促落实粮食任务的局面被打破。因此,现行的村级行政管理已经并将不断地摆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组织生产、具体管理、催种催收等繁杂的任务和职能,使村干部有精力和条件扩大管理幅度、调整管理内容、提高管理质量,着重为本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服务,带领全体村民为改善村容村貌、营造投资环境积极工作。三是农民生活方式正在向现代文明的要求转变。我县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求先进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更加注重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他们要求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休闲娱乐的文化公园、方便的卫生医疗条件、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丰富的商贸购物场所,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的村落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的格局正在被群众强烈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方向所逐渐打破。因此,从上述三个深刻变化带来的要求来看,推进村规模调整工作,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又是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

2、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用五至十年时间,把我县广大农村改造成为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好不好,关键靠配套”,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整体的居住环境与全面小康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设施也很不配套;农民建房经历建了拆、拆了建的来回折腾,既浪费资金,又浪费土地,“面积不小结构不好、化钱不少立面不好、新房子多新农村少”,这已影响到农村城市化进程。要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进行适度的行政村规模调整,这是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第一道“工序”。合理的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利于村庄规划,打破农村现有分散、自然、低档次的建设格局,使村村之间道路、水系、电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合理布局、有机衔接;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源的共享率,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产业集聚,使一部分农民割断与土地的直接联系,离土离乡到中心村和城镇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农村,用同样的土地、化同样的钱,我们通过行政村的规模调整和恰当的、前瞻性的规划,就能够使村容村貌在硬件和软件上、在村庄整体和私人住宅上,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既为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又能逐步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既能促使村民向工业园区集聚,又能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这些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必将促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这些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很大一部分村,村干部人选渠道狭窄、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出现了“中用的人不愿当,愿当的人不中用”的现象,村干部选配难度增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经过连续几轮扶贫,面貌依旧未变,个别村的干部报酬难以保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处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是党的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行政村规模调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物色村干部,使村干部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可以充分发挥村域面积扩大后的各种资源优势,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可以改变现有镇街管理幅度大、人手不济的状况,使管理幅度更加科学合理,镇村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因此,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治本之策,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力举措。

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说到底,是为民谋利、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它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大范围地整合各类“三农”资源要素,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它是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使人民群众获得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它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同时精简村干部职数,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所以说,行政村规模调整最终得益者是人民群众,这项工作是符合全局利益、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是现实的要求,具有长远的意义。

各级干部还需要搞清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确立了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目标,我们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行政村规模调整这道“坎子”不过,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基础,农村的资源配置就难以优化,基层组织的工作就将始终处于尴尬局面;行政村规模调整,并非简单的“并村”,而是为了发展的大局;不仅为了行政,更是为了利民,现在绍兴县开展这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干部基础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我们有相当的把握去化解矛盾,顺利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争取主动。同时,“并村”仅仅是一个起点,要真正实现上述三大意义,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

二、行政村规模调整要明确目标,把握重点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把握三个重点。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合理确定村规模。根据我县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确定行政村调整规模为:平原以2000—3000人左右为宜,山区以1000—2000人左右为宜;中心村、县城周边的村、集镇范围内的村规模可适当扩大。原则上全县面上行政村数要减少50%,村均人口规模要增加一倍。具体到各镇街的具体调整,要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既要考虑有合理的人口规模,又要充分考虑有合理的路途半径,以方便群众办事,方便干部管理。为确定合理的村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调整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在平原鼓励能大则大,在山区宜大则大、宜中则中,个别在这次并村中难以解决的,今后通过移民下山、建设移民社区的方式来解决。从县内外实践看,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四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历史沿革法,根据历史上行政村“就近靠拢”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整;二是优势互补法,将区位相邻、资源各异的村合并,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搞强强联合、强弱搭配,并大特色村;三是村庄迁移式。结合“移民下山”,把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经济薄弱的村,迁移合并到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村;四是区域联合式。按照中心村定位,对一定区域内的村进行合并,通过统筹规划,规模开发,逐步形成区域中心。对调整的模式,县委不作具体规定,由各镇(街道)按照有利于平稳的原则具体把握。

把握三个重点:

1、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村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特别是经营性、货币性资产是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村民和村干部最关心的问题。对这些资产的处置,要把握两个“不”,一不搞平调,二不能分钱。同时要用三种观点看集体资产,要从整体的观点看,在村集体资产构成中,土地是各村最大的集体资产,也是公有制的体现,农民的根本利益在于拥有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行政村规模不涉及土地的调整,这与公社化初期的“一平二调”有本质的区别。要从辩证的观点看,有的村有较浓厚的资产,大都来源于土地开发出让所得。有的固定资产多了,而土地少了;有的固定资产少,而土地的开发潜力大。因此资产融合时,不能光看表面上的数量多少,而应从集体总资产的构成进行综合辩证地分析。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尽管一些村合并中,资产的差距比较明显,但通过合并拓宽了发展的空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经济薄弱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合并后的新村发展也增添了后劲,1+1>2。同时,要鼓励富帮贫、强帮弱。有些实力较强的村,合并了一些小村、弱村,以强带弱,是从根本上使贫困村摆脱贫困的有效举措,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精神。

在村集体资产处置中,总的县委规定一条“先打包、后解决、逐步一体化”的方法,具体资产融合有几种办法,一种是富村对今后新行政村的公益事业多承担一点;二是对原穷村在土地出让上可以多充实一点。资产融合时间由各镇(街道)掌握,能快则快,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资产一体化,避免“并村不并心”。

2、妥善处置村干部去留。村规模调整必然涉及村干部的去留。县委经过研究,确定了“双轨运行、逐步并轨”的思路。先筹备建立村务工作领导小组这一过渡班子,原村两委会主职干部原则上均应进入新村过渡班子,到换届时再进行调整,以达到平稳调整的目的。在班子选配问题上,要尽可能选用当地的村干部。村党支部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组织设置的条件先设立总支,推选一个总支书记,在同等德才条件和群众威信的前提下,原则上选择经济强村的原书记、主任担任较为合适,原各村支部书记还可以保留支部建制,参加总支支委。要妥善搞好人员分流,对在这次调整中不再担任村干部的同志,要逐个进行谈心,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搞好村干部养老保险衔接工作,对不再担任村干部的同志,镇村继续给予养老保险资金补助,直至换届,并允许其今后以个人投保形式继续参加养老保险。要尽快解决好村干部报酬拖欠问题,这一部分资金各镇(街道)一定要筹足,不够的及早提出向县财政借,到结算时根据各镇(街道)情况,对困难镇县财政给予匹配补助。

3、严格依法办事。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法制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规定的动作必须到位,规定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要把严格依法办事和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人大、政协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对村规模调整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要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上门征询意见签字为准等各种灵活的方法,加快工作进程。要经得起上级的检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行政村规模调整要着眼长远,促进发展

调整行政村规模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是一项基础性、启动性的工作,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使调整后的我县农村资源配置更合理、发展空间更大、综合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富裕。为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并村的同时立即着手开展三项工作:

1、开展新一轮全面小康新农村的规划编制。这是新村班子开展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规划要有前瞻性,“拆、改、留”并举,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有整体性,既考虑路网布局,又考虑功能区块,既考虑地上设施,又考虑地下管网,既考虑个人建筑,又考虑公共设施;要有操作性,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详细规划,按照富村、中等村、欠发达村分类编制规划。县城附近的有关街道要超前思考,按照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相衔接、行政区划调整与度假区开发建设相衔接、点状开发与整体开发相衔接的要求编制全面小康新农村规划方案。要加强分类指导,抓紧实施,今年要把试点村的规划和建设搞好,让群众眼见为实。

2、争取主动兴办实事。各镇(街道)的党政班子要真心诚意,摸清社情民意,了解群众需求,特别是并村后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早启动,争取主动。要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和帮助新的行政村办几件群众急需的大事、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切实感受到并村真正是为了利民、便民、富民,从而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避免“形并而实不并”。

3、开展新班子的上岗培训。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新的行政村的跟踪管理,加强指导,组织开展主职干部的上岗培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四个民主”建设,指导新的村班子制定新的村级经济发展规划,着力使村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在我县有新的开端。

四、行政村规模调整要全力以赴,确保成功

如此大规模的在我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全力以赴,速战速决,确保如期完成、确保平稳推进、确保及时善后。

1、加强领导,维护稳定。这次村规模调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时间较紧。能否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是衡量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水平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各村支部战斗力、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各镇街是村规模调整工作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村规模调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政一把手必须切实履行职责,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抓好政策,亲自督促检查。县派出的督查组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组长要亲自到各片作动员;指导组要集中精力,吃住在镇街,扎实做好指导协调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衡量部门作风的一个检验标准;各镇街要选派得力的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各村,帮助工作,在工作中,切实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工作细,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做好工作,特别是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镇街干部怕麻烦、村干部怕失位、村民怕平调的的疑虑情绪,要发挥政治优势,依靠人民群众,加强舆论宣传,同时搞好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确保平稳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发挥整体效能,形成“大合唱”,步调一致,上下一心,一鼓作气,务求必胜。宣传、信访部门要加强与上联系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舆论先导,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目的意义、总体方案、政策原则和具体要求,让全县人民知道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事关长远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全局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到慈溪、桐乡等地进行异地采访,特别要采访当地群众,让他们现身说法,讲明行政村调整的好处,以此来化解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克服狭隘的本位主义,以主人翁的态度,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5

行政村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废除了“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应当肯定,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在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面对如何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农村建设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时代课题,欠发达山区现行的行政村逐渐呈现出某些不适应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现状特点:

1、行政村数量多,管理幅度偏大。如文成县33个乡镇共有545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6个行政村。其中,最多一个乡镇有47个行政村。通常讲,为优化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配置,一个基层单位直接管辖的单元应在7个左右,一般不超出12个。文成县乡镇偏大的行政村管理幅度无疑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效领导和管理。

2、行政村规模小,居住分散。文成县545个行政村中,300人以下的村8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4.7%,300-500人的村145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6.6%,1000人以上的村仅6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2.7%。并且,农户居住较为分散,房屋、闲基地等占用土地多,土地的利用率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加上外迁农户多,真正住在本村的人越来越少。如文成县龙川乡动山村原住500多人,现仅住2户3人。

3、基础设施差,共享率不高。由于村数多、财力有限,加上考虑平衡需要,投入村级基础建设的经费,过于分散,使不少村的水、电、路、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同时,村与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如有些距离很近的两个村都兴建了自己的村办公楼、自来水设施、电视信号差转台等。这种状况既耗费了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建设资金又降低了公共设施的共享率。

4、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为谋求相对便捷的致富道路,当前村里有较高文化、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开拓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加上村规模小,人口少,大大缩小了选人用人范围,直接影响到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即使勉强配备村级领导班子,也往往存在着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科技知识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领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村干部的报酬普遍偏低,其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活,在工作上往往侧重于“守业”,缺少创新进取精神。

5、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文成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有28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2.28%,占温州市“空壳村”数的17.87%。这些村因缺少集体建设资金,使村干部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群众面对家乡“山河依旧、面貌难改”的状况,往往失去发展和建设的信心。

二、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体制是国家为了对社会实行有效管理,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的区域单位,并设立相应的各类行政管理机关的一种制度。行政村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虽然它的管理是以村民自治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又可以看作是行政区划体制内涵的发展和延伸。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行政区划,一般都遵循政治、经济、民族平等、精简统一高效这四个原则。政治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国家进行民主管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缩小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平等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富裕。精简、统一、高效原则主要是要求做到机构设置少而精,有利于政令畅通、统一,人员精干,行政效率高。这些原则要求正是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行政区划体制也在不断地变革,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规模也同样需要不

断地调整、完善。这就在理论上找到了有力的依据。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需要。

1、它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大程度取决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否坚强,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从文成县目前村级组织的现状看,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不健全,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村干部工作效率不高、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而通过适度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拓宽选人范围,配强配好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利于精简村干部队伍,减少村干部职数,节约村级财务支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有利于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因此,调整行政村规模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2、它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的需要。如何盘活本地资源,发挥资源的最佳效益,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追赶先进地区,是摆在欠发达山区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越是欠发达,越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办大事、办好事。适度调整扩大行政村规模,能在更广阔的地域共享各类资源,促成资源、经济、人文三者之间的融合,降低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实现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可以优化重组原先各村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土地等存量,集中建设一批受益面更广、意义更深远的基础设施项目,避免或减少重复性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可以节约用地,节约资金,更好地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发挥1加1大于2的聚合效应。因此,调整行政村规模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的需要。

3、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奔小康进程的需要。党的十六大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城镇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欠发达山区来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如文成县的城镇化水平仅29%,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还相当低下。通过适当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扩大建成区村、中心村规模,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有利于推进扶贫迁村,促进边远山区人口向中心村、小城镇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发挥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增强区域经济的幅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欠发达山区奔小康的进程。

三、推进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合理调整的建议、措施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情况比较复杂,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稳定性。

(一)在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时,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行政村规模调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员、精力、时间三到位。要组建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要考虑多方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精心部署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2、深入宣传引导。首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在主观方面,主要要摸清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疑虑以及对调整工作所持的态度;在客观方面,主要要摸清拟调整村的人口数量、山林土地面积、自然资源、集体资产、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基础设施、未来规划、社会治安、宗族宗教、特色或支柱产业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宣传,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利弊,提高村干部群众对调整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自觉统一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统一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上来。

3、坚持因地制宜。要走出“合并越多,效果越好”的误区,不搞一刀切。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从实际出发,宜并则并,宜撤则撤,不宜调整的不要硬性调整。在操作中,可参照以下几种情况,向村民提出调整建议:一是通过调整可以明显促进优势互补,加快发展的;二是平时村与村之间关系密切,地理位置相近、交通比较方便的;三是历史上曾经属一个村的;四是邻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的;五是数个相邻村人口、面积规模都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又无发展潜力的;六是多数人口已经向中心村、小城镇转移或计划实行扶贫迁村的;七是居住环境特别恶劣、调整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便利群众办事的。

4、依法规范办事。行政村规模调整要以有关法律、上级文件为依据。调整方案经过多数村民或户主通过后,以乡(镇)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县级人民政府上报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的请示,内容包括调整后的村名、村址和户数、人口等,并附有村民或户主赞同签字情况的会议纪要。要依法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农工商合作社三套领导班子,建立健全村妇代会、共青团、民兵、治保、调解等配套组织。同时,要制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档案移交的有关规定,做好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村级档案的移交,确保档案完整,促进新村规范化建设。

(二)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过程中,主要需解决好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

1、山林、土地承包权问题。在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与农户利益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山林和土地的承包权问题。农户对此最关心,也最敏感。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取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甚至也会僵化调整工作。从文成的实际看,一般来讲,农户已经承包经营和原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山林、耕地应该维持现状不变,稳定和完善现已完成的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人心。

2、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现有集体资产如何处置以及今后的集体资产如何抽调,直接关系到新村的集体事业建设。重点是要考虑不同调整村之间集体资产的贫富差距,要尊重各村的意愿,不能简单合并,更不能平调。一般来讲,要先进行暂时冻结、全面清产核资、向村民公布,再结合各自的实际,采用协商的方式来确定集体资产的处置方案。

3、干部调整问题。新村班子配备方面,为理顺关系,集中精力搞好调整工作,在调整期间不宜任命党支部成员和选举村委会、村农工商合作社领导班子。应该先建立村级筹建班子,负责调整期间的有关工作,等调整结束,再依法选好配强新村领导班子。富余干部分流方面,要体现党对干部的关怀,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县、乡财政要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按其任职的年限、职位分别给予适当的一次性经济补助,妥善分流富余村干部。

4、村址和村名的选择问题。要充分考虑村民的自尊和恋旧思想,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在此前提下,可引导村民按照人口最集中、交通相对便利、公共设施相对完善、地理位置居中的顺序确定新村村址。对于新村的村名,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确定:一是选择合并前经济实力尤其突出村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二是选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村名,即为纪念名人、重大事件或烈士而取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三是合并村各取一半村名组成新村村名。四是以历史上各调整村曾是一个村时所用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五是选择10人以上村民提名,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人数通过的名称为新村村名。

(三)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主要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缩短干部群众的磨合期:

1、加强对新村干部的培训。首先要使新村干部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观念。村调整后,情况会有较大的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必须要以新的工作思路总揽全局,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局面。其次要使新村干部在工作方法上顾全大局。由于新村合并时间不长,有很多工作还不是很顺,少数群众对行政村调整在认识上还有差距,相当一部分群众还不习惯,合并后的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稳定人心、安定社会,凝聚力量是调整后的首要工作任务。此外,还要使新村干部不断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消除部分群众存在的种种疑虑。

2、加快发展,多办实事,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新村群众办实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新村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力集中到发展这个大局上来。因此,在思想中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办几件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实事,如水利设施、村道、办公楼等,调整后的优势尽快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逐渐得到实惠。

3、加强团结。由于历史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在个别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中也会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在行政村规模调整时还存在不少疑虑,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多余的疑虑,将在一定的阶段带来合并村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不和谐。因此,团结尤为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就是生产力。而团结的关键又在新村班子的团结,由于合并村班子成员组成大都来自原来的各行政村,平时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干部。”只要新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坚持民主集中制,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干部之间有矛盾,有不同的看法都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及时通过交换、谈心来消除矛盾,消除隔阂,从而达到思想统一,步伐一致,这样才能有战斗力、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干部之间团结搞好了,隔阂消除了,群众之间的隔阂也将会逐渐消除,新村干部开展工作就会更加顺畅了,就能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搞上去。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6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报告全区行政村规模调整及撤村建社区的工作情况,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浙委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城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的意见》(甬党办号)文件精神,自去年月开始,我区开始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并)社区工作。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区推进撤村建并居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仑委办号)和《区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仑委办号)两个文件。成立了以俞雷区长为组长,王银泽、汪友诚、刘新华、叶双猛、李跃明、孙黎明等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村改居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及撤村建社区工作动员大会。按照计划,东部乡镇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为主,西部街道以撤村建(并)社区为主,通过一年多时间扎实有效的工作,积极稳步地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并)社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了城市管理更加有序,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区东部三个乡镇已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梅山乡撤销了个村民委员会,新设立了梅东、梅中、梅西、梅港个村民委员会,由个村民委员会调整为个;春晓镇撤销了个村民委员会,并以三个自然岙为基础,新设立昆亭、三山、慈岙个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由个调整为个;白峰镇撤销了原白峰片和上阳片个村民委员会(郭巨片保持原状),新设立了白峰、新峰、司沿、港口、勤山、上阳、下阳、阳东个村民委员会,由个村民委员会调整为个。西部三个街道分别进行了撤村建(并)社区工作:新碶街道撤销了五星、镇安个村民委员会,居民整体划归百合社区居委会管理;大碶街道撤销了漕头、河南、干家、方夏、沿陈、扎马等个村民委员会,居民按居住状况并入相应的灵岩、高田王、学苑、金泉、坝头等个社区居委会;小港街道撤销陈山、渡头个村民委员会和桥东社区居委会,新设立陈山和渡头个社区居委会。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撤销村民委员会个,新设立村民委员会个、社区居委会个,减少村民委员会个、增加社区居委会个,撤并后全区村民委员会总数为个,社区居委会总数为个。

二、主要做法

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并)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大、政策性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城市化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突破二元结构,整体推动城乡改革,加快建设一批规划起点高、发展空间大、综合实力强和领导班子优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加快了农村向城市转型、农民向市民转变步伐。

(一)深入调研,听取意见

从去年月底开始,我区从区委组织部、农林局、民政局、区委政研室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在王银泽副书记的带领下,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历时半年,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期间还组织各街道、乡镇主要领导和区有关部门到江东、鄞州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撤村建居和并村工作经验。先后召开了由各街道、乡镇主要领导、区级机关干部、区级老干部、区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和群众参加的各类专题座谈会次,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层层统一思想,使制定的各项政策符合我区实际状况,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并)社区工作中,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两大原则: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坚持“因势利导、思想先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尊重民意、依法办事,积极稳妥、协调发展”原则,对撤村建(并)社区工作,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办事、政经分开、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结合实际,对撤并方案提出了“规划引导,因地制宜,适度撤并,依法办事,利益兼顾、平稳过渡”的指导性意见。撤并方案区里不作统一规定,由各街道、乡镇因地制宜自行制定,但对方案的制定,作了原则性的要求:一是必须要以《区村庄总体布局规划》和《区社区布局规划》为依据,要考虑中心村、基层村和“十百工程”的建设;二是撤并形式不搞一刀切,东部地区以并村为主,西部地区以撤村建(并)居为主;三是调整幅度适宜,对村规模过小、经济薄弱、村干部后继乏人的村,调整幅度可适当大一些;四是对土地基本被征用,村民大部分搬迁的村和城中村,则实施撤村建(并)社区。有效避免了方案制定过程的盲目和草率,使撤并方案更切合实际。

(三)把握政策,依法办事

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并)社区工作政策性强,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基层组织调整、集体资产、土地处理、农转非等重大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政策依法行事,确保村(居)民和社员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把好两个环节。

一是依法制定撤并方案。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撤并方案由乡镇、街道提出,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符合了村(居)民的意愿,村(居)民民主自治权利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是制订相关政策。区委政研室等相关职能部门,深入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集体资产处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在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切实加强村级组织设置和村级班子建设的意见》和项撤村建居的相关政策,为全区面上推开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村级集体资产调处中,牢牢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因村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不同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处理方法,不搞一刀切;二是民主决策原则,对债权债务的处理、资产的核定和帐户的合并等重大事项,尊重村民的意愿,由社长代表会议决定;三是稳定发展原则,在并村过程中,不搞简单平调,着眼长远,巩固壮大新村集体经济。在资产处理方法上实行“资产合并、权属不变、统一记帐、分点核算”,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各方利益得到保护。

(四)稳步推进,平稳过渡

对符合撤并条件的村,如房屋大多数被整体搬迁,土地征用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在亩以下和“城中村”等已完成农村股份制改造(或资产界定清晰)的行政村,实施撤村建(并)社区工作。在处理好原各村干部的去留问题上,区委也及时出台政策,明确新村组织设置、班子配备职数等原则,对分流干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一是对原各村干部实行整体过渡,合并初期新村班子尽量由原各村干部简单相加。二是对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多挖掘公益性工作岗位,优先考虑分流干部。三是在届内剩余时段内保留在职期间的适当待遇,对新班子选任时落选干部,实行一次性补助等,确保平稳过渡。

三、利弊分析

从兄弟县(市、区)的成功经验和我区的试行情况来看,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并)社区工作,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人口的集聚和中心村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势十分明显:

(一)有利于行政村的经济发展。由于村的规模过小,受区域区位限制,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的整合,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通过合并,新的行政村规模及经济总量比以前扩张,有利于优势互补,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集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集聚效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有利于优化村级班子。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队伍的素质。由于村规模小、人口少,再加上党员队伍老化,给配强选好村级领导班子带来困难。通过撤并调整行政村,有利于拓宽选人范围,配强村级班子,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三)有利于村庄的合理规划布局,推进中心村建设。目前,我区中等以下规模的行政村缺乏应有的现代农村基本社区功能,不符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撤并调整,有利于城镇和村庄的合理规划,也有利于推进中心村的建设,形成以中心村为基本单位的农村基本社区,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架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框架,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四)有利于减少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减轻农民负担。由于行政村规模小、设置多,村干部选配数也相应增加,村级非生产性开支随之增加。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村级基础设施及公益福利事业建设投入不足。通过对行政村的撤并调整,可以精简村干部人数,减少开支,集中财力为民办实事,搞生产项目的开发。

(五)有利于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居住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村民,许多还是农业人口,相当多的村还是沿用农村的管理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不相协调,撤村建(并)社区开展,加快了农村向城市转型、农民向市民转变步伐,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但在行政村撤并及撤村建居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

一是村级一段时间内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并村后,村管理服务范围扩大,人口增多,农村各种社会事务性工作相应增多,新的矛盾增多,情况更加复杂,而并村后干部职数相对减少,后续管理工作难度会加大。

二是村民对自己的利益保护、资产不平调有顾虑。由于并村时,各村集体资产、经济实力、土地资源等情况不一样,村民利益上已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在并村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已出台意见确保资产不平调和各方利益受保护,明确一些具体的制度措施,但村民还是担心随着时间推移,自己的利益会慢慢侵吞。

三是村民各项服务难以保证。并村前,村民到村委会办事比较方便,人熟悉、路也近,并村后,村办公室外迁,有的人生地不熟,有的路远,给村民办事带来不便,对村民的各项服务很难保证。

四是村民建房择地空间有限。因受土地和土地使用政策限制,加上合并后新村发展规划制定还需时日,因此,村民要想选择在中心村居住集中地建房一时还难以实现。

(二)在撤村建(并)社区工作中:

一是对尚有部分土地资源的行政村,在土地未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实施撤村建(并)社区工作,难度较大。如未征土地的耕种、征用发展用地兑现、村地问题、山林管理问题,如果土地利益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改革的推进。

二是撤村建(并)社区后,原村集体经济动作管理,虽然均保留了原经济合作社组织和人员,但会碰到一些管理、利益等新的矛盾。

三是农民转居民后,集体房产和村民住宅处理、农转非户籍办理、就业与社会保障和市政设施建设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妥善处理。

四、下步工作重点

(一)尽快缩短合并村的磨合期。一是加快推进新村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重大村务公决制、村级事务听证制、村级事务提议制、村级财务公示制、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计制度、民主听证会制度、村干部工作报告制和村民事务全程服务制等相关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决策程序,畅通村情民意交流渠道。通过制度保障,确保班子成员团结、工作协调,建成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以此来缩短相互间的磨合期。二是加强财务管理。确保新村规范运作。进一步规范财务操作规程,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大村务公开力度,提高村务透明度。三是明确新村今后经济发展目标和定位,理清工作思路,整合资源优势,努力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是进一步加大村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我县的行政村规模进行一次调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十分重视。在今天会议前,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作了专题研究,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还专门听取了县政府关于这项工作安排情况的汇报和通报。等会儿,县委徐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先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我县农村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充满变革,但人们赖以生息繁衍的村庄,却基本上游离于这个变革之外,其组织形式和空间布局未曾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村庄,始终刻有封建时代的烙印,自秦始皇置会稽郡以来,就一直相对固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家长制、族长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延续千年。这种村庄,也始终带有原始部落的性质,它们大都由家族聚居而繁衍扩大,通常是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即使在建国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新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还是保持了这样一种空间格局,维系着传统的村庄结构,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我县目前的行政村,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数量多,规模小。至今年4月底,全县共有行政村738个,总人口为63.2万,每村平均人口为856人,全县最小的一个村稽东镇高峰村只有102人。过多偏小的行政村规模,提高了行政管理成本,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二是区域小,分布散。全县村域平均面积为1.5平方公里。村庄布点零星散乱,导致基础设施滞后,功能不全;重复建设严重,利用率低。三是经济实力悬殊,发展参差不齐。从村级可支配收入看,2002年,最高的达1592万元;最低的只有3600元。全县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36个,占18.4%,并有为数不少的集体经济空白村。

这样一种现状,与我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极不相称,与城乡一体的大势背道而弛,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在不可能使所有的农民都进城市生活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调整行政村规模。正如秦朝的郡县制之与周朝的分封制,是封建社会区别于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一样,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是对千年不变的农村组织形式、空间布局的又一次强烈冲击,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场划时代的农村社会变革,是我县农村迈向现代文明的一项伟大的基础工程。

(一)现代物质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载体。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环境,拥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但小而散的农村布局,极大地遏制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途径。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大前提。城乡一体从形态上说,就是城市向农村扩展,农村向城市靠拢。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城市规划的合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备。而我县大多数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功能不全,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制约着全面小康新农村的建设。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使村村之间的道路、水系、电力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节约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为加快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创造条件,提供前提。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最大差别,在于城市能在较大的空间里集聚优化更多、更好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出更强大的生产力。行政村规模调整,正是为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它有利于优势互补。可以逐步解决穷村缺资金,富村缺资源的问题,使两者短处相抵,优势互补,并大并强。它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调整,能够打破区域分割限制,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向各类工业园区集聚,迅速增强经济竞争力。它还有利于拓宽农民致富渠道。通过调整,可以加速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增添商机,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从而拓宽农民就业致富的门路。

(二)现代精神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天堂。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享受五彩缤纷的文化产品,过上时尚多姿的现代生活。但小而散的农村布局,极大地阻制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机会。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孕育现代思想观念的催化剂。现代观念孕育、诞生于交往的扩大和思想的碰撞。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助于我们的农民群众,打破祖祖辈辈的生活视野,摆脱家族血缘的人际关系,避开家长里短的舆论压力,稀释封建陋习的残余影响,冲破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激发他们更好地接受开放的、独立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公平、竞争、依法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发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形成顺势应时、敢于创新、善于竞争、永不满足的现代观念。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确立现代生活方式的奠基石。千百年“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十分枯燥,文化娱乐十分单调,科教事业相对滞后,导致一些陋习在农村长行不衰。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助于集中财力物力,建设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设施,加强各类文化、科技、法律、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

(三)现代政治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民主最发达,法制最健全的地方。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充分拥有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但小而散的农村极大地阻碍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可能。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巩固基层组织的新机遇。这些年来,尽管我们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但村级组织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村的党员队伍老化,人才大量外流,村干部难选配,组织难健全。一些村干部的报酬、办公场所得不到落实,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偏小。而行政村规模调整,正是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遇。通过调整,一方面,可以扩大选人、用人的空间,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精简干部,降低成本,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加强班子整体战斗力。我县兰亭镇5个行政村调整为1个后,村干部的职数由16名减少到4名,平均年龄下降7.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从原来60%提高到100%。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助推器。我县的村民自治工作已全面推开,但自治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治色彩。有一些村,无论在海选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管理中,较多的是靠人情、亲情和面子办事情,掺杂着较多的人治因素,受制于复杂的宗法关系,办事不公、不廉、不明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村规模调整,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一村一姓的局面,打破聚族而居的现状,有助于村民摆脱家族关系的影响,摆脱亲亲眷眷的纠葛,呼唤起他们自主参政、民主议事、依法管理的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管理村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的管理秩序,全面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既然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大前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孕育现代思想观念的催化剂,是建立现代生活方式的奠基石,是巩固基层组织的新机遇,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助推器,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重视它,不去抓好它。

既然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就势必会触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难免会有部分干部群众产生一时的这种那种的思想顾虑。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在部分镇、街干部中存在着“四怕”思想——一怕搞不好,造成失误;二怕麻烦,宁可维持现状;三怕做恶人,得罪人;四怕影响稳定。在村干部中也存在着“四怕”思想——怕失位,怕失权,怕失利,怕失落。村民中也存在着“四怕”思想——怕集体资产被平调,自己利益受损;怕自己原来享受的待遇受影响;怕公共福利事业发展速度减慢;怕受经济薄弱村的影响,自己的村发展受到影响。上述种种思想顾虑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今天的动员会,来统一我们县镇村三级干部的思想,并以此来统一广大村民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思想工作先行。一方面,引导干部群众从建设现代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干部群众拿出“长痛不如短痛”的勇气,树立“工作就是与困难作斗争”的坚定信念,积极支持,自觉投身到调整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还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开展这项工作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树立起搞好调整工作的坚强信心。搞好这项工作,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之一,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省、市党委、政府对村规模调整有明确要求,省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城市化的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各地推进中心村建设。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在2001年就专门下发了《关于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村规模调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搞好我县的村规模调整工作,县里几位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多次下镇街,赴村厂搞调研,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可以说,这是在长期酝酿思考,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慎重而重大的决策。

有利条件之二,有实施调整的物质基础。

行政村之所以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和过于分散的问题,是与一定的自然条件、交通通讯条件和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今天,这些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政村规模的调整和变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镇镇通公交,电视电话基本普及,这就大大缩小了地域空间,大大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手段。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乡村行政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大幅度减少,村一级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幅度可以大幅度地扩大。所有这些,都为村规模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有利条件之三,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据新闻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特别是江苏、上海、安徽、广东、山东等省市前几年对行政村规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江苏省村总数从1998年到2001年就减少了15039个,减幅为43%,村均面积增加到4.14平方公里,村均人口由1544人增加到2692人。我省的桐乡市通过调整,全市村个数由317个减至179个,村平均人口由1723人增至3050人;慈溪市通过调整,村个数由800个减至328个,村平均人口为2685人。目前,全省大部分县市已基本完成了村规模的调整工作,而且调整的力度都很大,慈溪市最大的一个村人口为7028人。这些通过调整的地方,已初步显示出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赞同。我县的兰亭、杨汛桥、平水、王坛等镇也已先行一步,先后对部分村规模进行了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有利条件之四,有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护。

绍兴县的工作一直来都是雷厉风行的,绍兴县的政令一直来都很畅通,绍兴县的干部群众一直来都有争先创优的意识。自从我们在县党代会、人代会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以来,各镇街领导投入精力,积极调研,认真准备,工作热情相当之高。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群众也是支持、拥护的,这是我们做好工作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问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地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第二季度全县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各部门,特别是各镇街,要紧紧围绕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好、布局并优的总体目标,集中精力,一气呵成,积极有效地实施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一)调整工作的目标和对象

根据我县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行政村的设置规模,平原以2000—3000人左右为宜,山区以1000—2000人左右为宜。中心村、县城周边的村、经济强村、集镇范围内的村,规模可适当扩大。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现有行政村,这次原则上应予以调整:

一是平原人口在1500人以下的,山区人口在800人以下的;

二是平原人口在1500—2000人之间,山区人口在800—1200人之间,因中心村建设和城镇建设需要的;

三是平原人口在1500—2000人之间,山区人口在800—1200人之间,自然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或村级班子涣散偏弱的。

(二)调整工作的五条原则

一是坚持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必须统盘考虑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考虑农民负担的减轻、管理成本的减少、村级组织建设的加强等因素。通过调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坚持就近就便和成建制调整的原则。尊重历史,兼顾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群众的利益和习俗,从方便群众自治,方便生产生活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实行成建制调整。

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调整方案一定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并形成决议后,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县民政局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规定的动作必须到位,规定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否则无效。对于新村村名、驻地等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在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四是坚持科学规划、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照《绍兴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村规模调整方案,并做到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调整工作既要审时度势、大胆推进,又必须依法有序、规范操作,确保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五是坚持统一部署、镇街实施的原则。镇、街是行政村调整工作的实施主体,在调整中一定要坚持全县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以防止因镇、街实施有先有后而导致人心波动和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发生;要在符合县委、县政府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组织实施。

(三)调整工作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为调查准备阶段。时间是5月19日前,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县、镇街道分别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职责;二是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制订村规模调整建议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论证方案,进一步统一意见;三是县指导组到镇、街蹲点指导;四是镇、街上报调整初步方案,方案中要明确调整后的新村名、新村办公地点等,经县民政局初审后报县政府审核。

第二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时间是5月20日至6月10日,这是一个关键阶段,主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各镇、街要从宣布村规模调整之日起立即封存有关行政村的各种财产,并暂时冻结其帐户。同时,县指导组要帮助解决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县、镇新闻媒体积极为村规模调整营造良好氛围。整个调整工作以镇、街为主,负责协调处理调整中的各项事宜,确保平衡过渡;二是镇、街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规模调整方案,并形成决议。手续齐全后,镇、街道应及时将方案上报县民政局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三是镇、街道接到村规模调整的批复后,立即组织实施调整工作,涉及调整的行政村实行合署办公,开展人员分流和清帐理财等工作;四是在认真酝酿的基础上,建立调整后的村党支部和村务工作小组。

第三阶段为总结完善阶段。时间是6月11日至6月20日,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完善,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制订发展规划,逐步实行富余人员分流,搞好政策兑现、档案整理等工作,使新村按新的建制规范运行。

(四)调整工作中要处理好三个政策性问题

一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总体要求是“平稳过渡,精简高效,妥善分流”。平稳过渡,就是新村成立临时性的过渡班子,原村两委会主职原则上均应进入新村过渡班子。村党组织班子选配可暂由镇、街党委采取指派负责人的方法明确;新村村委会班子在依法产生前,可在民主推荐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临时过渡的新村村务工作小组,并可推荐一人为新村村务工作小组组长,也可委派或指定镇、街干部临时担任村务工作小组组长。精简高效,就是要按照减少职数,优化结构,交叉兼职,提高效率的要求确定职数,配好班子。在班子配备当中,要注重德才兼备,对那些政治素质好,熟悉经济工作,有较高文化程度,年龄又比较轻的同志要不拘一格,大胆选用。妥善分流,就是要按照适当从优的原则,妥善安排好富余人员,这是确保调整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现职干部的一种导向。因此,一定要妥善安排好。县委办、县府办已提出了《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党组织设置、村级班子选配及人员分流的意见》,请各镇、街结合自己的实际贯彻好、执行好。

二要妥善处置集体资产。妥善处理好原有各村集体资产,是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总的原则是“先调整后处置”,因村制宜,区别对待,稳妥地搞好集体资产的融合工作,合理处理。具体的政策,按县委办、县府办《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集体资产处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由于各村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集体资产的总额参差不齐,资产的构成也千差万别,在处置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既要承认事实上的差异,确保原有资产较多村的村民利益不受损害,让这部分人吃下定心丸,同时又要适当兼顾公平原则,使薄弱村的村民在改革当中尝到甜头。

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原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的各类承包合同和责任制继续有效。原村的各种债权债务都要予以落实,特别要注意与各金融机构的衔接工作。县、镇、街道原先对行政村的有关优惠、扶持政策保持不变,以后逐步加以规范完善。

行政村规模调整中,还要特别强调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和印章的收缴和刻制要严格按照县委办、县府办的有关文件要求执行。特别是要加强对村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的管理。各种档案须在镇街领导小组的监督下,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移交工作,确保档案完整。

三要解决村干部报酬拖欠问题。广大村干部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辛劳,作出了很大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在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妥善解决好部分村干部的报酬拖欠问题,是关系到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能否凝聚人心、能否妥善分流富余人员、能否选配好新村领导班子的难点之一。为此,县委、县政府明确各镇、街为这次解决村干部报酬拖欠问题的责任主体,要求在6月底以前,对本镇、街历年来所拖欠的村干部报酬实行一次性解决。兑现有困难的村,实行县、镇、街分担,先由相关镇、街负责兑现,再按兑现实际和镇、街财政状况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个问题,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时高质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村规模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复杂而敏感。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稳步推进,按时保质完成,确保全县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一)要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村规模调整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村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徐纪平书记和我担任组长。按照“县派督查组分片督查,部门派指导组分镇指导,镇派工作组帮村工作”的思路,全县划分为5个片,分片建立督查组,每片由县各套班子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直接督查指导工作。同时县里还抽调了一批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组成18个指导组分赴各镇街指导。各镇街作为村规模调整工作的责任单位和直接领导者,要尽快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并开始实质性工作。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做到亲自挂帅、亲自调研、亲自动员、亲自决策,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问题,要及时摸排,尽快处置,遇到重大情况要及时向督查组、指导组报告;班子成员要共同参与,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对一些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的村,班子成员要包干负责。要选派得力的镇街机关干部帮村工作,并建立责任人制度,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指导组的同志要切实承担起督查、指导的职责,事先安排好各自单位的工作,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蹲在各镇街做好指导协调工作。

(二)要各方配合。

村规模调整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县级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切实搞好指导和服务。县委组织部要指导各地配强村级班子,抓住村规模调整这一难得机遇,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县民政局要切实加强业务指导,把好行政村调整工作的审核关;县政研室要指导各地认真搞好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县建设局要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搞好村级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提高规划水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充分运用舆论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搞好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意义、方法、步骤、要求,总结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公安部门对村印章的收缴、刻制要加强监督管理;档案部门要及时指导各村妥善做好档案移交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各种纪律,加强监督检查,果断处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村规模调整工作有序推进;政法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注意社会动态,重在预防、重在化解,确保行政村调整期间我县社会政治稳定。

(三)要精心组织。

一是要认真开好有关会议。整个调整期间,镇村一级大的会议主要有三个。首先是镇街班子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工作步骤、工作职责和调整建议方案。第二是召开全体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村班子成员参加的动员大会,统一思想。第三是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调整方案,并形成会议纪要。二是要精心做好合署工作。方案公布后,合署工作要求在3至5天内完成,主要是做好财产的清理、财务的处理、办公室的搬迁以及办公用具的处置等工作。三是要精心处置好各类疑难问题。对调整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要做好工作。能及时处理的要及时妥善处理好,一时难以处理的可以先放一放,待合署工作搞好后再作出具体处理。四是要高度重视群众来访工作。对带有群体性倾向的苗头,要及时发现,上下沟通,果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调整中,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相信和依靠他们,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五是要精心搞好人员分流。对在这次调整中不再担任村干部的同志,镇街党委政府要逐个进行谈心,做好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四)要严肃纪律。

一要严肃政治纪律。能否顺利搞好这次调整不仅是对每个党员干部一次党性党纪考验,更是对我们各级党政组织的一次战斗能力、领导能力的检阅。为此,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改革意识,领导好、组织好、实施好这次调整工作。在调整中对出现不利于调整的事,不利于稳定的话,要坚决予以抵制。对群众中的不同意见,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进行说服教育,确保调整工作按确定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实施。特别注意的是要牢固树立保密意识,做好保密工作,该哪一级知道的就保密在哪一级。尤其对尚未公布的调整方案和相关的人事安排,更不能事先泄密,以免给工作造成被动。

二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讲纪律,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的有关规定,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不得以任何借口不服从组织安排。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者,要根据组织纪律条规,作出严肃处理。

三要严肃财经纪律。要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禁乘机私分、滥发和转移集体财物,坚决制止借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如发生违纪行为,除给予经济上的处罚外,还要按有关党纪政纪条规给予处理。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村一级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够,特别是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各村年初的预决算基本就是“推倒”,村级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基础设施投入盲目,没有做到量入为出。

(二)村级资产一时难理顺。一是新村资产“空壳”,难以开展各项工作。在行政撤并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认为,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二是原旧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债务如何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并穷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被“合并”,从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

(三)发包、出租欠规范。近几年,山林土地、果园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已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的支撑点(例如xx村2005年的发包收入占全年收入的67.7%),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1.程序欠规范。个别村主要干部自己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也擅自变更集体决定。2.手续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口说为凭,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为日后纠纷的处理埋下隐患。3.“寅吃卯粮”。由于集体收入少支出大,于是只好提前收缴承包款和租金,村集体资产被严重“透支”。

(四)部分村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监控。工作侧重于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特别是少部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淡薄,不能接受监督;乡镇一级对村主要干部侧重于使用,忽视监督和管理;村财务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和怕得罪人,不愿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认真监督,因而使村的财务管理出现边清边乱的现象。

二、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一方面对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再加上财务已公开,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另一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执行严肃性不够,虽有预决算,但流于形式,执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偏离原预决算轨道。

二是“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我们关注的工作重点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基本建设,而对如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缺少好的思路,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忽视,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排不上队,摆不到位,尤其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各村没有及时理顺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村级财务混乱。等到问题积累成堆了,清理整顿又忽视了从会计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上去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使村级财务管理走入了“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村级财务管理主要通过设置财务帐簿、使用会计凭证、办理会计业务和保存会计档案等会计工作来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又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防止财务混乱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生疏,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加之不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天长日久便形成“包包帐”“断头帐”,导致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无法查证核实。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首先要针对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其次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增强参政意识;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是夯实“一个基础”,即会计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家财会制度的统一要求,设置“四帐二簿一柜”,即: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现金日记帐、存款日记帐、土地承包登记簿和固定资产登记簿、会计档案柜。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及核算方法使用会计凭证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把帐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登记、归档、妥善保管。同时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帐簿、统一凭证、统一科目,落实“四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流水帐”、“包包帐”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在保持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是落实“一个公开”,即财务公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推行财务公开,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清理是基础。如果村级财务混乱不清,是难以向群众公开的。因而在公开前,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务公开工作,集中人力,全面、彻底地清理整顿村级财务,组织好回收欠款和兑现退赔工作。特别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财产要弄清来拢去脉,给群众有一个明白的交待。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9

调查与思考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镇党委根据上级要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调整后的新村班子已开始正常运作。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镇党委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村域面积扩大,各村党员数大幅增加,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较多的难题的状况,组织调研组赴各新村进行走访、座谈。通过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2006年4月,**镇针对原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过小、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素质偏低的状况,紧紧围绕“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布局合理”的总体目标,将全镇79个行政村调整为27个,调整幅度达65.8%;行政村村均人口由原来的611人增加到现在的1788人,是原来的3倍;行政村村均区域面积由原来的1.49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37平方公里,是原来的3倍;村三委会干部由原来的457人减少为现在的228人,减少幅度达50%。通过调整,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感到: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方向正确,方案合理,步骤合法,调整后的新行政村必将不断适应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中心村和中心镇建设。

二、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整后运行情况来看,干部群众的思想基本稳定。特别是通过党务、村务、社务班子的重组,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干部角色转换较快,初步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但是,由于原村经济等方面的不平衡性,加之农村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目前,各新村基层组织开展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并村容易并心难。

1、新村干部一时难以磨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的村班子刚产生,各村干部之间的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格还不熟悉,他们在开展工作中还需要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之间,如果关系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新村今后的工作开展。此外,大多数村民碰到需解决问题依然遵照原村管理模式,寻找原村干部处理事务,新村干部基本上无法插手其他自然村工作,领导管理职能只能停留在表面。有些村干部之间甚至还出现“貌合神离”现象。

2、群众适应需要过程。在行政村调整过程中,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了尊重历史,兼顾自然地理条件;坚持了以大带小,以强扶弱,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同时考虑到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生活习俗,从方便群众自治、生产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实行成建制调整,按时保质完成了调整任务。但是,我们的农村村落大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宗族血缘关系、相对独特的村落文化习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邻村关系。调整后的新行政村由二至四个原行政村组成,由于历史原因和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因素,如原行政村之间存在新旧矛盾、调整中小村村民存在的被“吞并”的想法、富村对调整后本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种种忧虑、调整后富余干部的思想顾虑等等,使得调整后许多新村群众思想一时难以融合,出现了“村好并,心难合、事难成”的现象。

(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难。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已经结束,新行政村领导班子已基本到位。但是,村级班子换届过程和行政村调整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

1、各村遗留问题较多,干部思想不统一,工作难以着手。我镇部分村庄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不少原村党组织在换届后对加强农、田、林、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定计划,并在逐步实施中。各原行政村干部群众都希望自己村的计划能在新村成立后率先得到实施,干部之间意见较难统一。

2、并村后党员和村民代表数量大增,会议难召开、难决议。首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党员和村民代表数量大增,27个新村有22个村党员数量在50名以上,由四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党员数和村民代表数均超过100名。大部分新村的办公地点都为原村办公室改造而成,办公室面积较小,除四个村借用学校单位房屋外,其余都没超过100平方米,会议室基本上都容不下这么多人开会。与会人员的增多,导致会议时间延长,召开会议也比较难达到统一的决议意见。

3、工作经费缺少,各类会议难以召集。行政村规模的调整,虽然大多数新村实现了强弱互补,但也有部分村依照地理、历史条件合并后,村级经济薄弱,属于赤字经营,合并后新村办公经费短缺,已成为新村班子一道难以解决的难题。例如由四明村、任岙村、溪头村和西岙村合并的盛茂村,总人口1187人,总户数371户,区域面积5.81平方公里,但原四个村集体资产均为负资产,办公经费无从落实,更谈不上兴办实事。按照原各村的习惯做法,开会必须支付与会对象的误工补贴,会议补贴成了召开各类会议的拦路虎。

(三)新行政村集体资产融合难。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原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赤字村的债务由谁来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和穷村合并,富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也会被“合并”,对集体资产会被平分,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在合并前把原来的积累的资金趁早用光,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例如原**村因运河征用土地获征用款近百万元,规模调整前,村民要求村硬化村道用光了资金,成了空壳村。

2、资产调配难。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自然村集体资产存在较大差异。合并后,新村在如何对原有各村集体资产进行重组、支配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目前不同程度的存在:原村内产生支出结报员应记入新村支出还是原村提留,区别记账较难;土地和各类承包等集体资产管理协调难;村级集体收入积累新村账户难度较大;个别村有集体资金流失现象;对新村集体资产、财物统一管理上存在理不清头绪,导致干部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3、兴办实事难。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庄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

(四)新村干部角色定位难。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班子进行了重新组合,在配备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稳妥过渡、好中选优、适当均衡、结构优化”四条原则,使新村干部的结构优化、素质提高,职数明显减少。作为党组织和村务、社务工作小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原村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特别是原村的支部书记转型为村务工作组长或其他工作组成员后,对工作事务处理习惯于原来的工作思路,对自己定位较难,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如果角色把握处理不当,对今后新村干部团结及工作开展影响较大。

三、解决行政村规模调整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并村又并心。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难度比较大、涉及面广的工作,这需要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同时,要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要意义,教育各级干部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以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教育村干部及广大村民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顾大局、识大体、作贡献,充分发挥村干部和村民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行政村规模调整这项重要工作。新村班子成员要主动多深入到各自然村,让群众真正体会到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带来的实效。

(二)理顺各类关系,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

镇党委要积极指导新村理顺各类关系、健全规范化制度,做好便民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新行政村发展。一是要选好配强村班子。要严格把好组织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力强、威信高的农村能人选到村主要干部的岗位上来;要根据“精简效能、交叉兼职”的原则,突出“选优”,充分考虑原来各村村干部的相对平衡,合理配置村干部,做到原来各村都有村干部进入新村班子,以利于新村工作的开展和村干部的磨合;要妥善安置好富余村干部,落实安置政策,保证新村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二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和组织阵地建设。加强村级班子的团结,理顺新村两委关系,保证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开展村级干部的岗位素质培训,着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健全村级配套组织,重点是团、民、妇、老年协会、治保、调解、计生等组织,并积极发挥各配套组织的作用;要建立完善村党组织议事规则、村委会民主自治章程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事务、财务“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让村民参与监督新村的各项工作决策和工作进展情况,形成合力。三要坚持“惠民先行”。要加快发展,多办实事,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新村群众办实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新村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力集中到发展这个大局上来。因此,要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着重办好有利于促进并村并心、合心合力的“实事工程”、“连心工程”,如村行政中心建造、农田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尽快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多管齐下,稳步推进新行政村资产融合。

资产问题是村民一直较为关心的问题,行政村调整后,新村干部应在这个问题上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我们要在坚持不搞平调、不简单分现的总原则和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区别情况,因村制宜,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深入做好资产融合工作。一要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行政村调整后,由于干部人事变动因素,原行政村资产财务如不及时合并,集体资产流失的风险增大。要及时组成清产核资小组,按照有关规定,对原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向全体村民公开资产和财务情况,保证原村集体资产的安全,避免流失、私分等现象;明确新行政村委班子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监管权,以强化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统一使用资金上,进一步健全新行政村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实现收支一条线,财务一支笔。二是积极推进新行政村资产的融合。在村级集体资产清理的基础上,各行政村要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资产融合;确立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对内、对外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履行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职责,维护保障新行政村集体资产不受侵占或损害;进一步增强新行政村建立后发生的经济收支、管理和产权归属问题统配功能,加速集体资产的融合、保值和增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金实力。三是坚持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要把维护村民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要对一些有保存价值的财物进行逐项登记造册,明晰产权关系。积极有效地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依法有序流转,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村干部角色意识和服务水平。

行政村规模调整范文篇10

一、运行基本情况

一市镇原有43个行政村,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现辖21个行政村,调减幅度达到了51%。21个村中有7个村是由两个以上的原村合并而成,合并村最多的一市总村为六村合一。调整后,行政村平均人口由503人增加到1030人,行政村平均区域面积由2.49平方公里扩大到5.09平方公里。由于当时的政策允许原经济合作社资产在调整过程中保持原状,所以调整后的经济独立核算单位增加到了51个(其中包括仍有独立资产的部分原自然村)。同时,因村级财务管理权利的关系,实际上原43个行政村仍保留着一部分的管理决策权力。

通过实际工作和调研情况来看,现阶段,某些方面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村庄规划整合,布局更加合理。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大部分村小而散,在进行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时,往往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村与村之间的统筹规划和集中建设。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统筹考虑了整合村的地理位置、资源配置等实际,调整后的行政村布局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有利于增强中心村的集聚辐射功能,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一市总村,由原6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而这些村都是在镇区发展规划范畴之内,合并后,从镇政府行政手段来讲,更加有利于统一调控,可以充分调动总村干部对各自然村进行自上而下管理,协调处理好有关矛盾纠纷;从镇区、村庄规划来讲,把原小而散的村合并起来,既有利于村庄科学规划和布局,又利于推动镇区的发展。相比其他村,东岙村是并村后产生成效较为明显的一个村,其原5个行政村是紧贴式的连在一起,非常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规划,同时,村与村之间非常邻近,对于总村干部做工作也极为方便,从实际工作成效来看,现在东岙总村的自来水工程、村内道路、生态公墓、办公场所等公益事业,都是并村后总村出面争取资金办起来的。

二是选人范围扩大,干部队伍优化。行政村规模调整前,由于村小人少,一些村人才匮乏,往往难以选拔出素质好、能力强的村干部。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庄规模更大、人口更多,相对可供选择的人才也更多,在去年的村级组织换届中,一大批经商办厂搞经营的农村能人加入了竞选村干部行列,村委班子中农村实用人才比往届有了一定比例的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三是干部职数减少,运行成本降低。行政村规模调后,全镇村干部数量明显减少,行政村领固定报酬和误工补贴的干部人数比原先有大幅减少,干部人数的减少使村集体负担的村干部工资报酬、误工补贴等非生产性支出有了较大幅度缩减。同时,新村实现集中办公后,办公场所进行了整合,水、电、电话费等办公费用支出有所缩减,有效降低了村级组织的运行成本。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短期上来看,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矛盾问题居多,成效居少,名义上的并村,仅仅是行政区域上的改变,要真正实现并村、并账又并心,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一是党员干部群众对于新村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大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由于受长期的地域、血缘、宗族关系的影响,原村的观念还未真正消除,考虑处理问题仍局限于原村的角度,对新村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些村干部的思想中原村的村落观念还根深蒂固,在村务议事决策中往往过多地考虑原村的利益,缺乏全局观念。特别是在目前的运行体制下,各原村实行独立核算和管理,新村主职干部相对过问较少,其他班子成员更是极少过问,易误导部分干部群众产生“并不并村一个样”的片面认识。

二是新村班子调控力较弱。村级换届后组建了较为完备的新村班子,组织机构也比较健全,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各村未实行“资金、资产、资源”的三合并,仍实行独立核算,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各原村均明确了行政负责人(资产管理小组组长),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原村“高度自治”的情况,这样就导致负责原村的干部权力大,新村班子被架空,原村的各项运作仅由原村负责人或少数几人说了算,且原村没有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难以落实到位,容易出现专断独行的情况。

三是新村缺少运作经费保障。各行政村实行的是行政合并、经济不并的形式,这就导致“资金、资源在原村,管理、服务在新村”的跛脚现象,新村“空壳化”情况普遍存在,新村没有正常的经济来源渠道,连日常办公经费都无法承担,一般都由中心村或主职干部所在村所负担,而这只是权益之计,长此以往易产生更多矛盾。如我镇东岙村,是由原5个村合并的,本身没有“造血”功能,而下面5个村又各顾各的,导致东岙总村经济上的“空壳”,要搞一些事业,只能向上级部门争取一些资金。

四是村级民主议事决策监督制度已不完全适用。由于各村暂时不具备资产整合条件,各原村仍独立核算和管理,原来的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制度不能完全适用。如在村务决策中,按照原有制度规定重大事项决策均须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但在目前只涉及某一原村的重大事项决策如都通过新村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因会议规模和成本大,组织难度增加,实际操作性不强,且其它原村的村民代表对该原村的情况不了解、利益不相关,决策极易发生偏差,缺乏科学性;如果只通过原村的村民代表决策原村重大事务,缺少决策法理依据和代表性;在村务管理中,各原村仅有少数几名村干部,日常事务管理仅由少数几人决定,难以充分体现科学和民主;在村务监督中,原村没有监督机构,在村务决策和管理中往往存在无人监管或监管不力的情况。以上问题均需要有相配套的制度加以规范,确保村级组织运行有章可依。

三、对策措施

针对我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新村融合,不断理顺村级组织运作关系,健全规范村级运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扩大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成果,建议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切实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工作要落实、关键看班子,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努力构建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村级班子,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促进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运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从人的角度解决规范化运作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引导、明确职责。积极引导村级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注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积极支持村民委员会和各配套组织开展工作,坚决杜绝出现党组织“事无巨细、包揽一切”的情况,要改“管百事”为“抓大事”。针对个别村存在“派性”或工作复杂现象,可以考虑选派有能力的镇干部或其他村党员干部来担任书记,提升党组织的领导力和调控力。村民委员会及各配套组织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维护和服从党组织的领导,依法依章积极开展工作。二是要建章立制、规范运作。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村级班子工作例会、工作协调和议事决策、财务联章联签等工作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村级组织运作。三是要加强教育、提高觉悟。要通过党校、成校、远程教育等阵地,采取课堂教育、网络教学、实践锻炼的形式,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要加强考核、竞争激励。要健全完善村级班子考核激励机制,并实行考核实绩与干部报酬、评优评先相挂钩,以激发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村级班子创业承诺和民主评议制度,切实加强对村级班子的监督。

二是坚持平稳过度的原则,因村制宜地逐步推进新村融合

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升实力,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各村资产和经济还无法完全融合,制约了行政村的整体统一发展,在管理上造成了许多问题。因此,必须从各村实际出发,按照平稳过度的原则,逐步推进新村融合。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行政村规模调整的优势和作用,营造舆论氛围;要加强沟通协调,村干部之间、干部与党员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要加强沟通,统一思想、增进了解、形成合力;同时,要引导新村班子树立新村全局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多从新村角度谋划思路、搞好规划、做好工作,增强新村的凝聚力。二是要逐步解决村级经济负债问题。县里要对现有村级债权债务情况进行全面清理,采取积极措施依法清收历年来的债权尾欠款,针对债务情况通过政府拨款、联系部门帮扶、企业支助以及内部挖潜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为新村资产财务合并奠定基础。三是要稳步推进村级资产合并。要针对各村实际,采取分步走的办法,逐步推进行政村资产合并。建议县委、县政府要对行政村资产合并作出总体规划,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同时要有政策导向,对于实行资产合并的村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加以补助,引导和鼓励各村加快资产融合步伐。在资产合并中,各原村资产规模相近的村可在搞好清产核资后,实现完全意义的合并;对资产规模有差距的,可设定标准实行“均化融合”;也可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做法,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并按照一定比例把股份量化到村民,再进行融合。